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研究导演的论文题目

研究导演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研究导演的论文题目

多媒体技术论文 论文做为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掌握Photoshop,精通Photoshop是最大的优势,对于接触尚少的我,也只能谈谈自己的浅见而已。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Adobe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美国最大的个人电脑软件公司之一。Photoshop应用范围之广让我们惊叹,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广的应用。从功能上看,Photoshop可分为图像编辑、图像合成、校色调色及特效制作部分。图像编辑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象、透视等。也可进行复制、去除斑点、修补、修饰图像的残损等。这在婚纱摄影、人像处理制作中有非常大的用场,去除人像上不满意的部分,进行美化加工,得到让人非常满意的效果。图像合成则是将几幅图像通过图层操作、工具应用合成完整的、传达明确意义的图像,这是美术设计的必经之路。Photoshop提供的绘图工具让外来图像与创意很好地融合,成为可能使图像的合成天衣无缝。 校色调色是Photoshop中深具威力的功能之一,可方便快捷地对图像的颜色进行明暗、色编的调整和校正,也可在不同颜色进行切换以满足图像在不同领域如网页设计、印刷、多媒体等方面应用。 特效制作在Photoshop中主要由滤镜、通道及工具综合应用完成。包括图像的特效创意和特效字的制作,如油画、浮雕、石膏画、素描等常用的传统美术技巧都可藉由Photoshop特效完成。而各种特效字的制作更是很多美术设计师热衷于Photoshop的研究的原因。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Photoshop软件也在不断更新着,了解它的更新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最新的设备才能做出更加完美的作品。目前最新版本为 cs3。Adobe Photoshop CS3 Extended 是电影、视频和多媒体领域的专业人士, 使用 3D 和动画的图形和 Web 设计人员, 以及工程和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的理想选择。呈现 3D 图像并将它合并到 2D 复合图像中。轻松编辑视频图层上的动画图形, 让时间停下来。以及使用测量、计数和可视化工具, 探查您的图像。Photoshop是一个神奇的软件,它能让丑变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也许你会说那不是脱离了显示吗,但是让美的事物永远在我们不是很好吗?也需要知道你对美又是如何理解的,并非perfect即美。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制作出你我心中美的、想做的作品。是不是对它心动了呢?以下要为您介绍的Photoshop技巧虽不敢保证您掌握了就一定会成为高手,但却是成为高手的必由之路,如果你想成为高手中的一个,还是看看的为好。至少它可以保证让你的操作更简单一些。注:以下方法对MAC同样有效,只不过是Ctrl键要换成Command键,Alt键要换成Option键。 1、图形的复制 不管使用何种工具,只须将图形选择后,同时按住Alt和Ctrl键,用鼠标左键按住图形拖动即可。如图形在拖动前未被选择,则将复制出相同的图层。 2、图形的微移 有时因图形太小等原因,用鼠标进行微小移动操作很不方便,这时只要选中移动工具,按下键盘上的上下左右方向键,即可令图形自如移动。 3、图层移动技巧 要把当前的选中图层往上移,只要按下Ctrl键后,再按下“]”键,就可以把当前的图层往上移动;按下Ctrl键后,再按下“[”键,就可以把当前的图层往下移动。 4、快速查看Photoshop的处理效果 在使用Photoshop时,如果要查看对选择区处理后的效果,就要去掉选择,我们可以利用Photoshop的隐藏选择办法,但是比较麻烦。其实,你只要按上键盘上的Win键,就可以看到图片处理后的效果了。当你再按Win键时,又会回到选择状态了。 5、精确裁减图像 裁切工具大家都一定用过,这种情况你也一定遇到过:在你调整裁切框、而裁切框又比较接近图像边界的时候,裁减框会自动地贴到图像的边上,令你无法精确裁切图像。不过只要在调整裁切框的时候按下“Ctrl”键,那么裁切框就会服服帖帖,让你精确裁切。 6、改变上一笔的透明度 你可以改变绘图(包括用毛笔,铅笔,喷枪,橡皮画的东西)的透明度。首先,画上一笔,然后在滤镜菜单下面的会出现“退去X”(X取决于你刚在的那笔是用哪个工具),点击它,出现“退去"菜单,现在你就可以改变你上一笔的透明度了。 7、多层选择技巧 我们需要多层选择时,可以先用选择工具选定文件中的区域,拉制出一个选择虚框;然后按住“Alt”键,当光标变成一个右下角带一小“-”的大“+”号时(这表示减少被选择的区域或像素),在第一个框的里面拉出第二个框;而后按住“Shift”键,当光标变为一个右下角带一小“+”的大“+”号时,再在第二个框的里面拉出第三个选择框,这样二者轮流使用,即可进行多层选择了。其实用这种方法也可以选择不规则对象,自己去体会吧。 8、与填色有关的技巧 按“Shift+Backspace”键可直接用Fill(填充)对话框。 按“Alt+Backspace(Delete)”键可填前景颜色,按“Ctrl+Backspace(Delete)”键可填背景颜色。 在使用自由变形(Layer >Free Transform)功能时,按 Ctrl 键并拖动某一控制点可以进行随意变形的调整;“Shift+Ctrl”键并拖动某一控制点可以进行倾斜调整;按 Alt 键并拖动某一控制点可以进行对称调整;按“Shift+Ctrl+Alt”键并拖动某一控制点可以进行透视效果的调整。 9、玩转放大镜 放大镜是Photoshop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看看我们可以在放大镜上玩出些什么花样: ①同时按住Ctrl和Alt加“+”或“-”可让画框与画面同时缩放。②按Ctrl+“+”或“-”可以放大或缩小图像。③在Hand工具上双击鼠标可以使图像匹配窗口的大小显示。④ctrl+Alt[数字键0]”或双击放大镜可使画面以100%的比例显示大小。⑤空格加Ctrl快速调出放大镜,再加Alt变成缩小镜。注意顺序,搞不好,输入法就会跑出来捣乱了。⑥其实除了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缩小图像之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就是Navigator上的放大缩小按钮,或者直接拉动中间的小三角调整图像的大小也不错。 10、多次复制对象当我们要复制文件中的选择对象时,要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命令。复制一次,你也许觉不出麻烦,但要多次复制,一次一次的点击就相当不便了。这时你可以先用选择工具选定对象,而后点击移动工具,再按住“Alt”键不放,当光标变成一黑一白重叠在一起的两箭头时,拖动鼠标到所需位置即可。若要多次复制,只要重复地松放鼠标就行了。看完这些感觉怎么样呢,Photoshop是一个实用软件,相信我,它能创造奇迹!我希望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能通过它去开启自己的白领人生。

影视中服饰设计的发展多媒体中的视觉效果发展

矩框里的艺术 潘多拉的魔盒—从《红辣椒》看女性题材动画 关于当今日本人民精神状态和社会矛盾对动漫产业的影响与中国的比较以及我们文化救赎的责任—宅男VS流氓无产者 滴水成渊 积土成山—逐格摆拍动画探索 凡 中 见 奇—谈FLASH动画的特点与价值 动画的介质—论动画是否属于电影的一种类型片 论动画中的虚拟世界 友情、正义、热血、爱、歌声、奇迹!!燃烧吧!!沸腾的灵魂!!!!—热血动画的选材和制作 直觉的“保鲜”—谈直觉在动画创作里的实现 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剪纸动画—短片《童年的城堡》制作过程 当幻想成就现实—论真人与动画结合电影的魅力 触动心灵的沟通—论动画片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国现代动画中的“民族化”泛滥与缺失 用Flash制作具有游戏性的动画 商业动画的策划与执行 —我的动画学习与制作之路 影视创作后期的艺术性 民族文化传统与动画表现形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动画片中超现实成分之现实依据的思考 三维电脑数字技术在电影动画领域的应用 论动画影片和游戏中的概念设计 角色动画的视觉传达-论pose的设计 用歌声舞蹈去传情叙事—浅谈歌舞在动画片中的运用 动漫的价值---关于动漫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潜在价值研究 关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问题的思考 动画片中成人题材和感情的表现 牛顿背后的苹果树---浅析场景对故事剧情的推动力量 舞台的搭建——关于动画场景的构图对动画的影响力探索研究 由笑到思,由视听必备到神形兼备—探寻动画电影架构 论三维特殊材质的具体表现—铜铁等 声音与感情—论动画片中角色配音的重要性 美国与日本动画人物造型设计特征的变化 反反动画—如何用“烂动画”做一部好作品 浅谈《变形金刚—人文关怀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探求适合中国市场的动画制作手段—透过日本动画史探索适合我国的动画技术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数字动画的结合—皮影形式的FLASH动画 中国动画片的美术风格 角色塑造与角色真相的反差——角色刻画在商业动画中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中国动漫的困惑与生机 烘焙动画——论动画短片《烘焙时光》的创作 童真世界——浅谈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动画中的应用 粘土时光——论粘土动画特有的表现方式 神话传说——中国动画的源泉 动画电影时空交错的探索与方法 ——银幕分割叙事手法的表现形式 动画产业与电视媒介 论动画中艺术与商业的交集空间 动画造型设计——动画造型中的重要元素 创作有生命力的魅力动画——论动画片中细节的重要性 网络动画新形式促进中国动画发展的可行性探索 <疯影>动画电影研究——探讨动画电影导演如何寻找一条充分表达个性的道路 为动画剧本注入商机 艺术动画短片中的听觉艺术——论听觉艺术在艺术动画短片中重要地位 论动画的后期制作与技术应用—后期在影片艺术创作与制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非主流动画电影艺术形态魅力与其现实意义 当代动画电影的类型化 定格动画中角色的材质和骨架研究 论动画电影中光的设计——解析动画电影场景中的布光 动画片中的音乐及其情感表现 试论场景设计与动画片剧情发展的关系 浅谈动画角色造型设计 艺术动画在学习研究中的优势

盲山 盲井的导演 李扬 你可以先看看这两部电影我觉得不错

研究导演的论文范文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学术是探索自然、社会等客观实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分化,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动力,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表演学术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浅谈相声的表演

摘 要:“包袱”即笑料,是相声的基础,包袱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声表演的好坏。包袱构成的种类大致有夸张、曲解、重复、矛盾、否定、误会、假借、对照等,如何抖好包袱,成为相声表演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相声 表演 “包袱”

相声艺术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手段、生动的语言风貌和幽默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它是一门优秀的民族艺术,是曲艺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相声的表演是以幽默的语言为主、夸张的动作为辅,通过诙谐、优美的演绎来征服观众。演员若不能发挥作品的潜在功能,表演缺乏魅力,光指望“活保人”,即使作品再好,成功也只是纸上谈兵,这就说明相声艺术的表演要求非常高。“包袱”即笑料,是相声的基础,包袱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声表演的好坏。包袱构成的种类大致有夸张、曲解、重复、矛盾、否定、误会、假借、对照等,如何抖好包袱成为相声表演的关键之一。

一、抖包袱要掌握“寸”劲儿

抖响一个包袱要掌握“顿”的技巧。“顿”就是停顿,也叫“寸”,就是控制好节奏,“寸”住了劲儿,特别是到了包袱口。抖包袱就相当于运动员三级跳远,量好距离,起跑,踏板准确,发力起跳。因此“顿”的位置要恰到好处,停顿时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就抻了,少了就抢了,“顿”得好,才有劲头,才有力度,包袱才会抖得响,也就做到了相声演员常说的“寸住了”。相声名家高笑林先生曾经说过:“抖包袱靠的是寸劲儿,哪里该寸,心中要有数,早了晚了都不行。”如他表演的相声《夫妻之间》的一段:

甲:俗话说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顿)比裤腿儿深

乙:嗨,那叫百日夫妻比海深

甲:大海有底,裤腿儿(顿)没底啊

乙:嘿

这一段里,百日夫妻,情理之中的下文是比海深,而演员甲的一“顿”,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意料之外的“比裤腿儿深”,包袱抖得干净利索。再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先生表演的相声《训徒》的一段:

甲:我问你,世界上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乙:太简单了,告诉你记住了,先有的鸡后有的蛋

甲:哦,先有的鸡,那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鸡啊

甲: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鸡啊

甲: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顿)你下的

这一顿,顿出了演员乙自己先前回答问题的草率,又被演员甲不断追问的无奈,抖包袱时“寸”住了,自然包袱也就抖响了,而且是嘎嘣脆的效果。

二、抖包袱要简洁有力

相声的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要短小精炼。虽然是铺平垫稳,三翻四抖,但在构成包袱的语言时,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到了包袱口时,句子的前后都不可随意添字,否则,前面的铺平垫稳都是白费,包袱抖不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表演就不成功。如李金斗先生表演的相声《新夜行记》中的一段:

甲:车跑起来了,往后一看是浓烟滚滚啊

乙:好嘛

甲:坏了,再找我媳妇找不着了

乙:哪去了

甲:让烟给当上了,等烟散了,回头一看,好嘛

乙:怎么了

甲:我媳妇变非洲娘儿们了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想形容汽车的尾气黑烟特别厉害、特别多,把自己媳妇的脸都给熏黑了,非洲人的肤色是黑色的。包袱设计得合情合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如果最后一句演员甲说“我的媳妇脸给熏得,都变成非洲的娘儿们了”字数多了,说得过于具体、明白了,但是在相声的表演中,这样处理,包袱就响不了,相声演员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挡包袱”。 “我媳妇变非洲娘儿们了”字数少,也能说明问题,又不挡包袱,观众明白就行了。表演中还有一种情况,如相声《天仙配》的一段:

甲:我扮演董永

乙:我扮演七仙女

甲:你这模样像七仙女吗

乙:我摆个姿势就像了,(亮身段)你看我像不像七仙女

甲:七仙女你不像

乙:那我像

甲:三仙姑

演员乙的“那我像”和演员甲的“三仙姑”都是三个字,上下对应,简洁有力,如果多加字,就像有一堵墙,自己给自己设了障碍。也有在包袱后面加字的,这样也影响表演,这叫“带尾巴”,在表演中会觉得有累赘。所以相声前辈们常说,“到了包袱口,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说明的,坚决不用两个字”。

三、“相”与语的配合

表演相声要靠“相”来配合语言。相声演员管这叫“使相”,“相”主要指面部表情,也包括手势、形体动作,有声有相才能声情并茂。相声一词的字面解释,也有这一层含义吧。面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情感觉对了,语言情绪和语气就会自然到位。手势运用的得体,会使语言表达形象、真实,能吸引观众视线,观众注意看你了,才会认真听你。形体动作的设计,要根据你所表演的人物,抓住个性和特色,要符合人物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形体动作要体现神态,形似和神似并存才是完美的。由于表演需要,有时形体动作会有些夸张,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分,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说“宁不够,绝不过”。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都是辅助语言表演的,应该成为一个整体,要有连贯性。

以上是我对相声表演一些简单的理解和总结。人们谈到相声,常挂嘴边的就是“相声讲究说学逗唱”,相声发展到现在,也有人总结为“说学逗唱演”,但我个人觉得,说学逗唱这四门都包括在演里,说学逗唱里面也都有演的存在,它们相辅相成,说学逗唱是从相声表演的形式上分类的,从表演技巧上可以分为故事型、贯口型、争辩型、学唱型、文字型、模仿型和批讲型。相声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跳进跳出”,一会儿在人物里,一会儿又变成你自己,一个人不断、迅速地转变角色,根据作品的需要,有时一张嘴就是带着人物的。这种特殊的表演,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演员深厚的功力和对生活的细致和感悟。相声的表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也会丰富相声艺术的表现手段,使相声艺术更有生命力。

表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作者简介:陈刚(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教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

导演研究生论文

娱乐圈中有很多明星

不仅颜值爆表 学历还很高

甚至有些并非是和

表演、音乐等相关的专业

有很多是理工科学霸

看来娱乐圈真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

现在盘点下这些娱乐圈的学霸们

1.王力宏

学历: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 双学位硕士

王力宏的音乐才华大家有目共睹,擅长小提琴、钢琴、爵士鼓、长笛等十多种乐器,作词谱曲样样精通。

他的学历就他的音乐作品一样,同样让人刮目相看。王力宏获得美国威廉姆斯学院学士学位后又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获得双学位硕士。

而且王力宏拥有帅气逼人的外型,这就是传说中“上帝的宠儿”吧!

2.赵薇  学历: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硕士

赵薇当年凭借《还珠格格》开创了内地偶像的时代,到现在她饰演的小燕子在国人心目中仍是不可磨灭的经典。

赵薇当年以全校第一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后又考进北电的导演系深造,导演系研究生毕业论文更获北影导演系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赵薇的处女导演作《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获得七亿票房,华华丽丽地转身变成“赵导”了。

3.林志玲

学历:多伦多伦大学  西洋美术史和经济学

一提到林志玲,很多人就会想到她有着天使般的外表、魔鬼般的身材,高情商的形象,却不知她竟有多伦多大学西洋美术史和经济学双主修学位的成绩。

志玲姐姐嗲嗲的声音现身各种时装秀这些表面现象,让人不免对她的学历感到意外,不过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出道后的她在大场合言行举止优雅大方、得体自然,极有涵养,想来不会是学识平庸之辈。

4.何炅  学历: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系

大家都知道何老师不仅是主持人,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的老师。何老师读书的时候成绩也是特别好,从湖南师范大学附中保送入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

何老师超高的智商和丰富的学识也为他赢得了业内很多人的尊敬。而且何老师也是暖男一枚,从他的主持中就可以看出来,相信没有人不喜欢暖暖的何老师。

5.孙燕姿

学历:南洋理工大学  行销系

孙燕姿自出道以来因清澈嘹亮的嗓音以及直接、耿直的个性深受大众喜爱。她的歌也为听众所喜欢,《开始懂了》、《我怀念的》、《逆光》等歌曲都是KTV必点曲目。

她还是位高学历的才女,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行销系,她所就读的商科在亚洲是数一数二。 孙燕姿 从未在媒体炫耀自己,低调一直是她的个性。

6.莫文蔚  学历:伦敦大学 意大利文学

歌后莫文蔚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影视歌三栖明星,一直以其独特的气质在娱乐圈占据很高的位置。

作为英国伦敦大学高材生的Karen,曾是第一届香港十大杰出学生,掌握多门外语及乐器,影视歌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7.侯佩岑

学历:美国南加州大学 大众传媒系

秀丽端庄的侯佩岑被称为“台湾第一美女主播”,最初凭主播新闻成名,随后也经常主持节目及晚会典礼。

很多人熟悉她的可能是因为周杰伦,但侯佩岑也是位学历很高的才女哦,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大众传媒系的侯佩岑凭借 甜美的微笑和知礼才深为自己聚敛了大量人气。

8.赵又廷

学历: 加 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社会科学系经济专业

前一段时间以“整容般的演技”俘获众多少女心的“姑父”最近很火哇,凭借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曾因为颜值不够高、造型辣眼睛而被部分网友吐槽“不适合演夜华”,在剧刚开播时,他的扮相依然备受质疑。但开播后赵又廷的表现令网友大呼“惊喜”,并表示赵又廷就是心目中的夜华。

因为一部戏火了赵又廷,可能大家还不知道赵又廷的高学历,他毕业于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是加拿大排名前三的大学,厉害了word“姑父”!

9.张钧甯

学历: 国立中央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所法律组硕士班

说起张钧甯可能有些小伙伴不知道她是谁?她是 电视剧《少年四大名捕》中的楚离陌、《最美的时光》中的苏蔓、《武媚娘传奇》中的徐慧。

其实张钧甯是名符其实的学霸,她先是就读国立台北大学历史系,大二转入法律系,后来考上国立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法律组硕士班!

她是怎么进入演艺圈的呢?其实是一次逛街偶然填写的问卷带她走上了演艺道路,看来人生处处充满了偶然。

10.江一燕

学历:北京电影学院   表演系

江一燕当年高考的时候,她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复习文化课,就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有史以来的最高分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本科班!这爆发力果然叹为观止!

被大家称为“爱心爬行者”的江一燕一直低调坚持七年的支教,多年来,她每年都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前往山区进行公益支教,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吃一样的饭菜,住一样的木板床,认真地去每一个孩子的家里去探访,了解到这些留守儿童真正的需求。

11.吴彦祖

学历: 美 国俄勒冈大学   建筑学系

吴彦祖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学系。俄勒冈大学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在2015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大学排名中,俄勒冈大学名列全美第105名。

没想到我们帅到没有朋友的吴彦祖居然还是工科学霸,在校期间还获得 建筑副修奖学金,后来被杨凡导演相中开始了演艺生涯。

12.林依晨

学历: 伦敦大学   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硕士学位

说起林依晨,大家都知道她情商超高,而且人缘好,零绯闻。生活中的林依晨低调随性,按自己的节奏生活,是大家心目中的“高品质明星”。

她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韩文系,后来她又去英国游学,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并取得硕士学位。

13 .梁咏琪

学历: 香港理工大学  设计系

梁咏琪是香港乐坛天后,梁咏琪除了唱歌外,也曾作曲和作词。她亦擅长美术设计与插画,曾为台北悠游卡设计卡面图案,也担任过九龙湾德福广场短期的美术顾问。

不仅长得美,还多才多艺,这还让人怎么活?

14.李健

学历:清华大学  电子工程系

李健的音乐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歌声听起来像 一个低吟浅唱的“音乐诗人”,声音清澈并散发着原野的绿色清香,在他淡雅柔和的声调中,又不乏一种现代的美感。

深处繁华都市的人们都向往着麦田、原野,向往着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所以李健的歌声才如此吸引人吧。

15.孙铱

学历:北京电影学院  表演系

孙铱去年刚从本科毕业, 之后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她成绩优异,连年获学院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不折不扣的学霸 级美女!

还是学生的她已经在不少电视剧中露脸了。2014年孙铱与张国立、闫妮等合作主演了个人首部电视剧《爱的追踪》。

在由贾乃亮和李小璐等主演的悬疑喜剧《煮妇神探》中,孙铱扮演一位温柔善良却意外卷入谋杀案的千金小姐赵柔。

2017年,在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由张嘉译等主演的电视剧《白鹿原》中 孙铱出演剧中“白鹿精灵”白灵一角。

清新灵动、笑容甜美可人的她在《白鹿原》中会怎么诠释“白鹿精灵”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白鹿原上走,大剧安徽有!”由刘进执导,张嘉译、何冰、秦海璐、刘佩琦、雷佳音、翟天临、李沁、姬他、董洁等主演的鸿篇巨制《白鹿原》,安徽卫视“海豚第一剧场”即将全球首播。记得关注哦!

娱乐圈的学霸还有哪些呢?

写周星驰!!!!!!!!写一个天生的喜剧天才为了自己的理想沦为文艺片的奴隶一个天生的演员为了自己的导演梦放弃观众和搭档其实我超级喜欢他,但是他现在这样。。。让我很失望啊

可以写武侠电影,中国特有片种~~

戏剧导演论文题目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戏丁app 是一个做线下演出直播的平台,每天都会有线下的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的直播。而且还会精选出精彩的演出片段。还可以和天南地北的剧友聊天交友。

走访昔阳,《汾水》1977年第1期悼何其芳,《四川文艺》1978年第1期生活·诗意·独创(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美术,1977年5期解放思想 繁荣创作(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4期重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何西来,田中木合著),文学评论1979年4期是“黑线专政”,还是红线主导?,文史哲 ,1978年 01期试谈形象思维——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国戏剧 ,1978年 02期生活的教科书——评刘心武同志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战线 ,1979年 01期艺术典型与“多数”、“主流”及其他,文学评论 ,1980年 01期李渔论戏剧导演,文艺研究 ,1980年 04期质朴·简炼——漫谈《小镇上的将军》的艺术特色,语文教学通讯 ,1980年 07期艺术特性三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 03期党性原则与艺术规律——重新学习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文学评论 ,1981年 05期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 1981年 06期艺术形象(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1期艺术典型的真实性、哲理性和倾向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01期艺术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期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科学原则,文学评论1982年3期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学习与探索,1982年04期社会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 , 1982年 06期论艺术对象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 03期李渔生平思想概观,文史哲 , 1983年 06期说“朦胧”,文学评论 , 1983年 06期青云谱记——访八大山人纪念馆,《星火》1983年第5期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的矛盾关系考察——兼谈艺术欣赏的特质,学术研究 ,1984年 03期何其芳的“创作冲动”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年 04期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当代文坛 ,1984年 08期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 02期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之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1期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社会科学辑刊 , 1986年 02期论艺术表现的技巧,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 03期要勇于探索,当代电影 ,1985年 03期关于艺术典型问题,贵州社会科学 , 1985年 03期谈谈艺术典型化的规律,文艺评论 ,1985年 04期艺术认识的个性和社会性,学习与探索 ,1985年 06期文学作品的生成——《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4期美的本质及美的弗晰性,山东社会科学 ,1987年 02期文艺与审美及其他——关于文艺观念的一些思考,学习与探索 ,1987年 02期创作美学引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2期论审美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4期论创作客体,云南社会科学 , 1987年 05期关于艺术理论问题的思考,文艺争鸣 , 1987年 05期两个“尺度”与文学创作——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功能,文学评论 ,1987年 05期文学意象,学术研究 ,1987年 05期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浙江学刊 ,1987年 06期创作与接受,当代文坛 , 1987年 06期文学物象,文艺研究 ,1987年 06期关于“天才”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 , 1987年 08期论技巧,文艺理论研究 ,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上)——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下)——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2期论文学创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齐鲁学刊 ,1988年 02期艺术生命的孕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 01期关于人类本体论哲学,云南社会科学 ,1989年 02期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1989年 03期再论人类本体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 1989年 05期艺术美的创造,广西社会科学,1989年6期技术美的构成因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为审美-艺术活动定位,文艺理论研究 , 1991年 01期文艺创作作为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河北学刊 , 1992年 02期仪容美学,文艺研究1991年3期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文艺创作中的美学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3期文艺理论的生命也在于创造——评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年 04期九十年代: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 04期审美价值生产的基本类型,文艺研究 ,1992年 06期文学语言:遵循规范与突破规范,语文建设,1992年7期生态技术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生态技术美的本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以热心肠坐冷板凳——谈治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05期颓落与拯救──论当代中国文学的道德风貌与文学家的人格建设,文学评论 , 1994年 05期世纪之交感言——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小说评论》1995年01期高山流水文艺书简,《太原日报》1995年4月至6月谈“做学问”——论学书简,《学习与探索》1995年05期理想和英雄──“北戴河对话录”之一,当代作家评论 , 1995年 06期市场经济与文学艺术和精神文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状况,《文艺争鸣》1995年06期天和人和国和家和,《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12月16日面对传统:继承与超越,《山东文学》1996年01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淄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文艺与消闲”专栏──主持人的话,《文艺争鸣》1996年02期消闲与文化和审美,《文艺争鸣》1996年03期消闲文化漫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一),《改革》1996年01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二),《改革》1996年02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三),《改革》1996年03期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学术研究》1996年06期多元与兼容,《文艺争鸣》1996年06期李渔的戏剧美学引言,《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文艺学研究的一次盛会——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跋”,《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从现代文艺学建设谈到百年学术史研究,《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02期《闲情偶寄》评点,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年 01期提高娱乐的文化和审美含量,《江南论坛》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四),《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1期“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杂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再读李渔——《闲情偶寄》评点本序,《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建立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之九,《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02期走向对话的时代——新时期文艺学20年学术历程,《淄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李渔论“修容”,《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4期读《闲情偶寄》札记,《学习与探索》1998年04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文学评论》1998年05期关于园林美——《闲情偶寄》评点(十),《河北学刊》1998年06期大印象: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1978-1998)文艺学美学历程,《昌潍师专学报 》1998年06期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文艺学美学历程,南方文坛 , 1998年 06期拨乱反正,“正”在哪里?──新时期文艺学20年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8年06期《闲情偶寄》的女性审美观,《思想战线》1999年01期内转与外突——新时期文艺学再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01期读《闲情偶寄》札记(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方法论”热──新时期文艺学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9年01期新时期文学和道德,《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二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新启蒙:理性精神下的文论话语,《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4期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06期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学术本位的回归,《文史哲》2000年01期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江海学刊》2000年01期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形象思维是不是“思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3期文艺与政治——为文艺正名,《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百年文论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4期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文艺研究》2001年01期人物掠影,《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兴奋与感慨——《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后记,《小说评论》2001年02期学术范型的转换——关于百年美学和文论的断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美学研究期盼超越——评《西方美学论稿》,《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起访爱丁堡,《山东文学》2001年06期在全球化浪潮前面——关于艺术与美学处境的断想,《文艺争鸣》2001年06期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民族艺术研究 , 2002年 03期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求索》2002年03期文艺美学的教父,《南方文坛》2002年05期论文艺美学的产生,《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3期文艺美学产生的时代必然性,《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4期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关于价值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艺术、美学新转向,《河北学刊》2003年06期文艺美学:现状与未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价值与审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后现代:生活与艺术合一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3期艺术生活的特异化,《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人文杂志》2004年06期文艺学向何处去,《文艺争鸣》2004年06期大舅撑起我的天,《北京文学》2004年07期对中国20世纪文论和美学的回顾与反思,《南都学坛》2005年01期爸爸,《青年记者》2005年01期我所知道的蔡仪先生,《新文学史料》2005年01期多面蔡仪——纪念蔡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界》2005年01期关于滑稽和笑的思考,《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02期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2期生活的变异,《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自述:我这一辈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再说全球化,《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反思百年文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6期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欢乐,《粤海风》2006年01期文学真的会消亡吗——在中山大学的讲演,《南都学坛》2006年01期中国古典美学的典型理论——中国和西方典型理论的对比,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2006年 02期人是自然,又非自然——人学问题札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谈艺术欣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价值美学札记,《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03期审美:以情感为中心,《理论与创作》2006年04期论建立新的文艺美学,南都学坛 , 2006年 04期玉米宫殿,山花 , 2006年 08期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18日

李沧东导演论文研究

可以说,真挚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文学性较强,始终是萦绕在李沧东电影中的主要风格特色。他擅于刻画处于极端情境下的人物,擅于设置极端化的情境,讲究剧作结构与技巧。

1954年出生在韩国大邱的李沧东,可能是黑泽明、深作欣二等日本黄金一代之后最好的亚洲导演。《绿鱼》(1997)是李沧东名满天下的“绿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在这部处女作中,大兵哥英雄救美被痛扁、违章车追着警车满街跑等反抒情、反英雄的叙事方式,给欢快、浅薄的韩流注入了清新、锐猛的活力。

其实看《薄荷糖》的时候印象还不是很深刻,看完了他的《密阳》和《绿洲》之后,越发觉得李沧东一直在拷问信仰问题。 对于李沧东导演的作品,我看的就这三部。其中《绿洲》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因为在拷问宗教信仰的同时,这一部更多的聚焦于主角人物的感情戏本身,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曾经在上一堂电影课的时候,老师对于李沧东的一句点评让我记忆犹新。他说李沧东是韩国电影的老大哥,如果和张艺谋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相比,他是韩国电影的十个“张艺谋”。 我很喜欢的另一位韩国导演金基德说:“在韩国,我是第三号,姜帝圭排第二,李沧东排第一。”电影大师戴锦华也称他是亚洲最优秀的导演,世界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足以看出李沧东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认可度。 踽踽独行的时代 关于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车辙才会经得起岁月沉淀成为经典,李沧东显然做到了。他格外喜欢鲁迅的作品,也钟爱批判现实主义,他的电影践行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却没有完全复制鲁迅的辛辣讽刺风格。他怀着对历史的思考与敬意在二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导演编剧了六部长片,宁缺毋滥,每一部都含着冷峻的目光对时代的弊病进行反思,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韩国许多电影都描写人性在黑色生活之下产生的复仇反击,而他偏偏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在商业片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反其道而行之,以一抹诗意为韩国电影市场添加明媚的一笔。他在公正地探讨生活如何把一个人逼上绝路,如何毁灭人的一生。《薄荷糖》是探讨“毁灭”的代表作。独特的倒叙叙事带观众一次次回溯到从前。如果把倒着的七次回溯变成顺叙,这就讲述的是中年男人金永浩一步步被时代的痕迹逼上绝路,最终迎着呼啸的火车自尽的故事。但巧妙地七次回溯,让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次次梳理时间线,追根溯源研究主人公绝望的来源。他就像是风中的浮萍,被时代洪流高举又狠狠摔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走向。其中不乏许多细节,影片刚开始我们会发现男主人公有点跛脚,追溯回去的时候,我们才会猛然醒悟,这是光州事件那场战争莫名其妙地让他挨了一枪,给他留下的痕迹。他的脚被子弹伤了,后来战争虽然远去,但痕迹依旧存在。就像他整个人的性情和命运都和时代风云息息相关。《薄荷糖》除了对时代的批判,也在反省着人物本身耽于玩乐和堕落的姿态。 每个电影作品都带着导演自身的基因。经历惨绝人寰的光州事件,以及被政府剥削的童年,这些都成为李沧东的影子,紧紧跟随他,让他对于历史的动荡更迭的认知比常人更加深刻。 在《密阳》里他大胆地质疑人的信仰,对宗教的探讨达到了巅峰。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成为基督教徒,一次次念叨着原谅杀害自己孩子的杀人犯。 在见到杀人犯的时候,杀人犯却云淡风轻地说“感谢上帝已经原谅我了,我一直都过得很不错”,丝毫没有悔恨之意。 后来,她一次次挑战宗教的权威,对上帝进行反抗,甚至色诱牧师想要找到心理认同。从信仰宗教到反抗宗教,她敢于直面痛苦,万万不能假笑欺自己,说是上帝爱着我们,可最爱自己的人就在身边。影片也在用这种醒悟把结局变得温馨。 李沧东是一个很清醒的导演,他用这种方式在探讨人类价值观的选择,这种时代与个人反思的紧密结合,一定是值得留下来反复回味的。 儒雅:甜与苦的平衡 如果说朴赞郁是一位暴怒反击又爱自嘲的多米诺骨牌玩家,李沧东更像是看破人间沧桑用讲故事的方式徐徐地向小孩子展露时代脉搏的慈祥老爷爷。他的电影风格委婉含蓄,带着柔和的诗意,却讲述每个人的悲伤之事,带着锋芒。他电影中的儒雅气质很吸引我,和金基德隐晦禅意的朦胧诗的感觉不同,他的诗行又绚丽又儒雅。或许和他出生在贫苦家庭和作家出身有相当大的关联,他保持着对生活的平常心态,身上总是带着知识分子的平静和对底层群众的关怀。所以可以说是“作家电影”的代表,他的电影都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完整思想。这种儒雅和温柔最体现在绿色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绿洲》。在我心中,这部关于爱情的片子可以和《泰坦尼克号》比肩。《绿洲》讲述文素丽扮演的脑瘫女人和一个薛景求扮演的出狱男人洪忠都的爱情故事。见面即强奸的戏码让我被震撼到,并不是因为李沧东用情节的大尺度去吸引到观众的眼球,反而他把这段激情戏拍得极为克制悲伤,没有刻意美化,而是客观表现丑陋——或许一个面部扭曲的脑瘫女人在性方面就是缺失的,所以她手足无措。我可以感受到韩恭洙长久被家人冷落产生的对爱情或是情欲的向往,初次见面被侵犯的委屈,以及自己是弱势群体无法反抗的无奈甚至放弃挣扎的情感。这是他儒雅的影片气质不让人感受到虚假的原因,他把底层人物的内心展露,而不是刻意追求伤痕文学的独白或者烟酒之类来营造的矫情气氛。 按道理,见面即强奸的戏码会让我们讨厌洪忠都,心疼韩恭洙,但李沧东可以扭转局面,让我们惊艳于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几次男主跳脱开凛冽现实与幻想无缝连接的超现实片段无疑是全片最浪漫儒雅的展现。在地铁上和在家里跳舞的两场戏简直刻在了DNA里。洪忠都的目光落到地铁上对面坐着的一对嘻笑打闹的小情侣,而恭洙却身患病痛连站立都是问题,长镜头又移回来,恭洙站起来,面部扭曲被甜甜的笑取而代之,她用水瓶敲了一下洪忠都的头。接着下一秒镜头把我们拉回现实,依然是她扭曲的面容,不禁感受到现实和理想对比之下刺骨的凉。 以及在小小的屋子里,洪忠都幻想出一个明媚的世界,印度女人和小孩牵着一头象和他们一起跳舞,满屋子都落满了花瓣,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吻。但洪忠都也只是在脑海里美化了这个逼仄的环境,因为人的认知有限,他们也无法逃离现实的桎梏。 当幻想突然掉进万丈深渊,李沧东以小小的甜味去衬托周围的冷落揶揄指指点点,这就是儒雅当中藏着的锋芒。儒雅,不是事事迁就,而是清醒地宣扬美好,含蓄地表达痛苦。这世界很大,我们只要小小的爱。 《绿洲》:感动我好久的全家福在我看来,诗意和儒雅是不同的概念,儒雅是整个人的气质,又苦痛又浪漫,带给作品的加成,而诗意是蕴含着宏大的〔生命〕主题,以及叙事方式下一些意象与手法的使用。 2018年的《燃烧》,很难想象,犯罪电影竟然不乏诗意,在以血腥暴力取胜的韩国电影中独树一帜。 令无数观众流连忘返的,是夕阳黄昏下的海美的绝美舞蹈。海美裸露上身,剪影式的逆光拍摄极为唯美,却渐渐和黑暗融为一体,当一个人卸掉身上的修饰,应该归为何处。李沧东用这段舞蹈大胆地抒发角色的迷茫内核和一种虚无主义,当然也归于时代背景下,青年所产生的不知何去何从的状态。 关于他叙事中的诗性最好的探讨必须要提到《诗》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65岁的女人美子在生活细密的苦痛之下,用写诗的方式来寻找救赎,她在枯竭的现实里寻找零星的诗意,甚至看着路边的野花会出神好半天,最后美子的结局运用留白的方式,但之前她的帽子被风吹入水中,结尾处溺水自尽女孩的凝视,带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们也隐隐猜出了她的选择。这部片子也不同于其他电影运用大量的人工音乐,而是运用自然音,对白也大量减少,更显出一份宁静和隐忍,让我们感受到美子内心未经雕琢的美丽,和李沧东对女性视角的独特把握。《绿鱼》中,末东杀完人之后第一时间坐在废墟上给脑瘫哥哥打了电话回忆童年的绿鱼,可哥哥无法回应。结尾李沧东刻意回避描绘末东家人脱离贫困的过程,只表现阳光下一家人过上了想过的生活,这种留白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家人对于末东死亡的麻木和忽视。杀鸡更是触目惊心,那只鸡被家人和社会联合绞杀,奋力挣扎却被脑瘫哥哥捉住,递给黑帮老大。统治者活的好好的,底层人民永远为他们服务,这份意象的运用把讽刺做到极致。 包括红色的布飞来盖在了头上,红色作为欲望的代表色,象征蒙蔽双眼,让人窒息的爱情。 列车也是在他电影中意象的常客,常常作为人生转折的寓意在《薄荷糖》《诗》中出现。李沧东说,他是乱世里捧着花的独行,所以他总是在结尾给人以希望,就像一系列电影的名字一样,《绿洲》,《绿鱼》,《薄荷糖》,《诗》,《密阳》……绿洲是洪忠都越狱在大树上摇摇欲坠减去的枝丫,那是韩恭洙夜夜害怕的影子。绿鱼是澄澈的童年回忆。薄荷糖是平时最不起眼的,我们不曾关注的糖果。诗是美子暮年追求的热爱,密阳——最后一个镜头,秘密的阳光落了满地。我想,希望就是诗意的另一个名字吧!如果我们还有笔,还可以写诗,积压的情绪就不会没有归宿。关于迷雾,最具有精彩表现的是《燃烧》。关于这部片子,观众对真相的探讨说纷纭,有太多暗示和深意藏在镜头下和对白里。 走廊尽头的一头牛和“喜爱做饭”与不会流泪的反社会人格让观众思考到“献祭”。结尾钟秀的裸体,让我联想到上文所提到的海美的裸体舞蹈。钟秀因为想要全身而退,想要在一片血泊之中保留自己的纯净,海美的裸体是想要自由自在,褪去一身沉重,追求人生的意义,或许钟秀在最后也理解了海美的裸体吧,他们两个在某种意义上裸体的含义相同。海美就是一个在边缘的没有得到爱的女孩,所以钟秀是她的光。最后的长镜头震撼无比,“本”被刀捅却拥抱钟秀,第一层含义是自己解脱,本是空虚的无所事事的人,只有烧仓房才会获得快乐。其次,就是把自己的罪恶把自己的血溅到钟秀身上的快感,本来本应该是罪恶的源头喜欢烧仓房,但却传染给钟秀,包括吸大麻烟这件事,和最后钟秀烧掉本的车和尸体,更像是一种继承。 除此以外,《密阳》中也没有对小女孩的罪行大肆描绘,而是让观众通过细节对影片多一层思考,体会那层宽容救赎之意。 所有的所有,都在隐晦又清楚地表达着导演的深意,隐晦是因为他并没有直白地用台词讲出他想要表达的,清楚是因为观众并不会觉得他在刻意寻求一种模棱两可和艺术性的剑走偏锋,而只会把它理解成一场大雾,去探求真相,在探求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地在思考人性,思考人生归于何处。他在大众的审美里在铸造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性。 这就是我喜欢得一塌糊涂的韩国导演李沧东。希望我们都可以把日子过成诗。

  • 索引序列
  • 研究导演的论文题目
  • 研究导演的论文范文
  • 导演研究生论文
  • 戏剧导演论文题目
  • 李沧东导演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