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大班幼儿户外时间管理论文研究

大班幼儿户外时间管理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大班幼儿户外时间管理论文研究

幼儿户外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的主要活动,在活动时先进行必要的 安全 教育 ,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教育论文篇一:《幼儿户外活动中安全教育的策略思考》 【摘要】户外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的主要活动,同时,也是安全问题最严重的活动环节。好奇、好动、好探索是幼儿的特性,然而,幼儿年龄小,缺少知识 经验 ,缺乏独立行为能力,在活动中往往对危险事务不能做正确判断,不能预见行为后果,面临危险时不会保护自己。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特别是幼儿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户外活动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生存、安全、健康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孩子们特别喜欢玩,尤其是户外活动。幼儿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都想试探一下,由于他们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幼儿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幼儿安全地进行户外活动呢? 一、户外活动前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 1、户外活动前教师要有周密的组织计划。 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每次户外活动前都要给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安全第一”的观念。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幼儿。因此,在活动前要尽可能预计到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活动前老师要向孩子交待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活动环境排查。 在每次玩之前,教师要先检查器械和设施是否安全,以免伤害孩子。活动区有无尖锐物,有什么危险因素,及时消除可能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比如,在组织幼儿玩滑梯前,要检查滑梯是否稳固,螺丝钉有无松动,扶手处有无油漆脱落,是否会划伤幼儿的小手等。若有发现应及时处理,每天定时检查安全隐患 3.让幼儿了解安全的重要性,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懂得基本的自我保护 措施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在活动时先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养他们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告诉他们一些自我保护 方法 ,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使用活动器械前,教会幼儿正确的运动技能和方法,遵守活动规则,不得做任何危险动作。如,爬攀登架时要抓紧护栏、不相互推拉。幼儿玩大型玩具时,往往非常兴奋,特别是那些平时调皮胆大的幼儿更是如此,跑上跑下,钻来钻去,老师的话早就成了耳边风,从而造成玩玩具时的秩序混乱。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活动前老师要重点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二、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1.幼儿体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体育锻炼才能实现,教师必须注意保证幼儿活动的强度与密度。 教师要根据季节、天气的变化及时灵活机动地调整活动内容。如在冬季,我们从幼儿的脸红、出汗、手心发热、呼吸状况等外在指标发现有一些器械活动的运动量在这个较为寒冷的季节里是不够或是所需达到时间太长,可以在活动前进行跑步、热身运动,在活动过程中用健美舞来调节幼儿运动量的不足。在孩子玩时,老师多用眼看,多用嘴说,多跑点腿,多给孩子一点自持和帮助,放手让孩子玩,而不是放任让孩子玩。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调节幼儿运动负荷,四处巡回走动,及时纠正幼儿危险动作,聆听幼儿交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安全教育。对于活动中一些运动量较大、易出汗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做出调整,如:到较安静的活动区活动、改变器械的玩法减少活动量等。 2.提示幼儿正确、安全的使用器械。 户外活动的内容很广泛,主要以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为主。通过采取以游戏为主教育途径,能充分调动幼儿对参加户外活动的兴趣。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一般都是通过采取以体育游戏为主的教育途径,充分调动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快乐地运动。 3.注重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教会幼儿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较薄弱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准确的示范外,还要提出动作的要点、难点,引起幼儿的注意,在练习中,老师站的位置要很清晰,要站到“危险点”处,做好保护动作。并向幼儿交待清楚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加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教师长期的教育和熏陶幼儿。 三、活动后的 总结 评价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总结评价要客观准确。 对于户外区域活动、远足等活动,教师要建立恰当的成功标准,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活动时,应该在语言和行动上处处照顾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尤其是心理素质、活动能力差的幼儿应更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不应轻易否定或批评。 2.幼儿互评和自评相结合,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提高。 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一说今天你看到有那些幼儿进步了,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你发现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以后应该怎样做才更好?通过幼儿讨论、讲述、回顾,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增强了自信心,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达到家园合作的目的。 幼儿园可以通过座谈会、观摩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共育目标,引导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如我们在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安排一个户外活动,让家长进行观摩,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立定跳、能 跨栏 、能走平衡了,就会从中领悟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家长就会配合幼儿园在放学的路上或在家里,随处引导、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从而为幼儿生存自护教育提供良好的 家庭教育 环境。 总之,户外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保证幼儿安全,提高幼儿安全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平安。因此,我们教师以及家长都要防患于未然,采取有效方法,多种形式、多侧面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让孩子真正安全、健康的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幼儿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幼儿园户外活动与幼儿人身安全》 摘要: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很多老师都表示户外活动太危险,一不注意就出现安全事故,有的老师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器械容易出事故。兼于此,我就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与幼儿人身安全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活动;幼儿;人身安全 幼儿园户外活动幼儿人身安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通过 体育运动 ,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而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很多老师都表示户外活动太危险,一不注意就出现安全事故,有的老师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器械容易出事故。因此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所以很多时间都是做完集 体操 之后就带着孩子回到班级了。我们知道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爱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他们的眼里流露的都是向往的神态。户外是一个开阔的天地,在户外,他们会自然的玩,自然的成长,自然地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指导纲要》的含义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那么在户外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就是矛盾的么?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与幼儿人身安全是冲突的么?答案是否定的:不矛盾、不冲突,关键是看老师怎样组织体育活动。兼于此,我就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与幼儿人身安全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形式,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户外体育活动既是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健康领域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也是蕴涵着教育目标的,因此每天的活动内容我们都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预设。其一,精心选择内容,传统的体育游戏至今仍然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容易操作。如丢手绢、跳房子、老鹰抓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等等,这些游戏都比较质朴、活泼,所以这样的活动建议教师经常开展。其次是确定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简易器材,在班级现有的器材中选择适当的、有层次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如纸球、沙包、毽子、等器材。这些户外体育活动都能达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而且还非常安全可靠,让我们在玩的尽兴的同时无后顾之忧。 二、运用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首先,根据目标选择。选择的体育器材绝对不能带有盲目性,要根据目标选择器材,通过使用器材达到锻炼目的并完成目标。如周目标的一项内容为练习投掷动作,教师选择内容有沙包、降落伞、飞盘、等等,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安排,较好地完成周目标,达到锻炼的效果。 其次,根据材料特征选择。幼儿习惯选择轻便、灵巧、既能一物多玩又能满足其多种多样需要的材料;对于幼儿喜欢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已免发生争抢的现象;提高活动的娱乐性、趣味性与安全性。 再次,是根据季节的影响选择。在春夏季提供活动量小的材料,如拉力器、沙袋等;秋冬季应多提供运动量大、活动强度大的材料,如蹦蹦球、呼啦圈等材料。 第四,是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选择。为小班应多提供一些活动技能易于掌握、模仿性强、数量充足,能促进其平衡、走、跑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为中班提供能促进其身体协调发展的、发展钻、爬动作能力的活动材料;给大班幼儿我们提供的则是动作技能高、能满足幼儿一物多玩的需要、能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发展追逐、躲闪技能、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材料。 三、加强户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喜欢户外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的放松,充分表现自我,但在户外活动中,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目标意识,足够的指导能力,才能保证幼儿在万无一失的基础上,玩的快乐。所以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如幼儿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时,首先帮助幼儿分好角色,给幼儿讲明"大灰狼"要轮流当,只有让每个孩子都尝试一下当“大灰狼”被人追的滋味,才能使他们真正明白“大灰狼”是小朋友扮演的是假的,所以捉到大灰狼时要小心,不要真的去抓伤小朋友。这样既能让幼儿开心的游戏,也能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2.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 有的幼儿,特别是淘气的幼儿要么四散跑,要么常常去干扰别的小朋友活动,甚至使别人的活动无法进行,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机会请他们当“小警察”帮助老师来监督其他小朋友的游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同时也便于教师的管理,保证每一名幼儿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儿的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促使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用爱支撑户外活动,创造安全摇篮 老师的爱小朋友是可以感受到的,爱不是一种责任,爱是做人的态度。爱心不是仅仅表现在某一方面,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的一种本能。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做到“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有了这样的爱心,做到尽职尽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小朋友也就不会遇到任何不安全的时候。 总之,户外体育活动,不但对幼儿身体有着促进作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价值。更是对幼儿教师的考验,广大教师千万不要惧怕户外体育活动,而是要做个有心人,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的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孩子就能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浅议幼儿教育中课外活动的特点及教育作用.新一代,2011,(4). [2]安海涛,张庆东.促学校提升课外活动期间的安全管理.人民法院报,2012-4-12. [3]唐锦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安全控制策略.探秘(科学课),2011,(08):9-11. [4]侯福海.中小学课外活动面临的安全困扰与出路.基础教育参考,2009,(1):92-93. 幼儿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教育论文篇三:《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的问题和对策》 针对幼儿的户外活动,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美国一些相关学者认为孩子处在幼儿阶段时,不仅仅是 智力开发 的最佳时间段,更是锻炼孩子具有很好体能的关键时间,幼儿时期家长和学校都不应该过于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应该注重孩子的身体素质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茁壮成长,更好地接受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国外的学者认为运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适当、合理、科学的户外活动,既能增强孩子的身体,又能促进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在国内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研究发现,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但国内的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幼儿户外活动,简言之,就是在户外进行的各项活动、游戏等,幼儿既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又可以在幼儿园和同学老师一起参加户外活动。本文重点分析讨论的是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 一、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对于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来说也是一样,需要有相关制度的支持。制度是一种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是其最低底线。因而幼儿园的一些教学活动必须有相关制度作为标准及保障,即使以后有事情发生,也会有章可循,有理可说。幼儿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祖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是一切的基础,因而相关部门及领导应该重视幼儿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制定相关的 政策法规 为此保驾护航。而事实却是我国好多地方政府并未针对幼儿的户外活动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管理。这使得幼儿的户外活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开展幼儿户外活动必须有充分的资源,无论场地大小、设施建设及教师队伍都应该满足要求。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通过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比较贫乏,主要包括:首先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场地较小,不符合国家的标准;其次是场地类型不标准、不合格,幼儿园内常见的户外活动场地即为水泥地面和塑胶地面,类型比较单一,不多样,而且对幼儿的保护作用较弱,还有就是场地设计不科学;再者就是幼儿园户外场地的功能性较少,幼儿无法体验多项户外活动;户外活动的设施不够;幼儿园缺少专业的幼儿教师。 (三)家长重视不够 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并不都是幼儿园及老师的责任,家长应该具有积极性,积极配合幼儿园和教师一起为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做出努力,努力提高孩子的户外活动质量,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但随着各地升学压力的不断升高,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此外,家长从孩子幼儿时期开始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参加各种兴趣班,相反,对于孩子的体育教育并不那么重视。在孩子的幼儿时期也如此,只有极少数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户外活动的开展,积极了解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让孩子在运动与学习中找到平衡点,有些做得比较好的家长,会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举行的户外活动,在节假日会带着孩子参加一些其他的户外活动。幼儿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园及老师开展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家长对此寄予肯定,并配合学校的一些举措,才会使得学校和老师摆脱一切困难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教学。 家长对幼儿户外教学活动不重视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受“重智轻体”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家长认为要从小紧抓他们的学习;其次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基本都会娇生惯养,尤其是在幼儿时期更是有求必应,他们会担心户外活动量一旦大了会累坏孩子,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家长对此都并不热衷,导致幼儿园及老师缩手缩脚,无法正常地开展户外体育教学活动。 二、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的解决策略 (一)开发丰富的活动资源 要很好地开展大班幼儿的户外活动,首先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设施器材要适量,户外活动的场地的区域划分要科学合理,这是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器材适量即指数量要适当,种类也要适量,若数量、种类过少将无法满足幼儿的户外活动的需求,也会挫伤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而数量和种类不能过多,一是会造成浪费,占用太多空间,二是会使得幼儿难以选择,毕竟幼儿还小对所有事物都会充满好奇,都会想接触,从而无法达到户外活动的目的。 (二)提高户外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由于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有限,尤其是大班孩子,更不可能把时间都放在户外活动上,因此应该提高户外体育活动的有效性。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和学校的教学教案是一样的,它是幼儿园一学期内要完成的任务,同样也使得幼儿园户外体育教学具体化,是老师安排户外活动的指南,学期结束,幼儿园及老师都应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思考下一阶段的新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科学、合理,以幼儿身心发展为依据。此外,还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幼儿的特点是不同的,对此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实施户外活动,大班幼儿对跳跃性的动作更偏爱,因而幼儿园可以组织竞赛性的跑跳活动。 (三)出台相关的制度标准 虽然国家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的 规章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幼儿园的户外互动的开展,使得幼儿园有些标准可循,但这些规章制度并不具体,太笼统,缺少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评判的标准,幼儿的相关权益并未得到很好的维护。因此国家可以出台一些制度,制度的存在意味着执行力的存在,而一旦缺少制度,将难以管理、监督。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园领导、教师、幼儿家长的职责不明确,严重阻碍幼儿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政策为幼儿的户外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智力教育已经逐渐退出舞台,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发展。只有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努力,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从相关部门到幼儿园再到教师再到家长,都不够重视幼儿的户外活动的发展,而对于幼儿来说,体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它既能使孩子的身体变好,又能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体育活动兴趣和热情。因此,政府、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齐心协力,共同鼓励及参与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的发展中,为孩子的未来努力。 猜你喜欢: 1. 大班安全教育论文 2. 幼儿安全教育论文 3. 浅析幼儿安全教育论文 4. 浅谈幼儿安全教育的论文 5.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1500字

浅谈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的研究 对幼儿来说,体育游戏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活动,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完整教育体系,建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科学飞速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的体育是通过早操(间操)、体育课和户外体育活动等组织形式来实现的。1996年6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二小时,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而我班先从体育活动、晨间锻炼这两方面着手让我班体育活动的发挥其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平日的集体体育活动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去了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体育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一些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体育活动。活动中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肩上挥臂投掷,我们将这一活动三个不同高度,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高度。这组活动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进行体育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自我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尽可能给每个人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裁判、排头、主角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体育游戏“贴着报纸走”中,我们和幼儿一同探索报纸贴在胸前不用手扶怎样才不让它掉下来,问题提出后,幼儿自由自主探索,有的快走、有的快跑、有的仰起身子等,想尽各种办法不让报纸掉下。在这过程中,表现出幼儿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不能只强调体育游戏规则和方法,还应引导幼儿去开发游戏、创造游戏。因为体育游戏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游戏小鱼中孩子把“小雨”改成“虫儿虫儿草中爬,小鸡小鸡来吃虫,虫儿虫儿快快爬”等等面对这些稚嫩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游戏《老鼠笼》中引导幼儿将游戏增加难度。扮演“老鼠笼”的幼儿边念儿歌边在圆圈上顺时针走动,增加“老鼠”钻出的难度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体育游戏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赛跑、接力、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创造和群众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接力赛跑中让自己所在的那组获胜,每个人都要参与,一会是呐喊助威者,一会又变成参赛者,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二、晨间体育锻炼 晨间体育锻炼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幼儿每日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晨的空气凉爽、清新,在此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提高幼儿肌体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激发和恢复幼儿肌体主要器官的机能,使幼儿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可是以往的晨间活动,常常是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质量不高。幼儿对晨间活动的兴趣不大,起不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关的讨论及调整。 首先,要了解晨间体育锻炼它具有那些特点? 1、环境开放性, 2、选择自主性 3、内容丰富性 4、人际交往的频繁性 其次,晨间体育锻炼最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材料; 它不仅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的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质量。因此,合理的投放活动材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 *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如投掷-----沙包,可以投远----------沙包的重量和大小;还可以投准----------各种图案的靶子或是可以击中掉下的小球等。 *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尽量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和兴趣差异,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参与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的需要。如小班------活动技能易掌握的、模仿性强、数量充足,能促进平衡、走、跑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中班------能促进身体协调发展的、发展钻爬动作能力的活动材料。大班-------提供动作技能高、能满足幼儿一物多玩的需要、能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发展追逐、躲闪技能、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材料。(见附表) *自制材料。简单、可玩和艺术性并安全从而达到锻炼的效果。可乐瓶----梅花桩 *民间的体育活动:滚铁环、跳房子等 *根据季节的投放:春夏-------活动量小----沙包、拉力器; 秋冬------运动量大、活动强度大-----蹦蹦球、呼啦圈 再次、在晨间锻炼中教师的指导方法 (1)、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如晨间锻炼整体的活动量要适度,不宜过大过小,活动量过大会让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影响下面要进行的活动。活动量过小则无法起到锻炼的作用。因此,根据幼儿的情况,提醒幼儿交换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采用集体交换,利用音乐、手势或其他信号提示(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也可以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提醒交换,逐步让其养成自主交换的习惯,以此来自我控制活动量。 活动量调控要兼顾集体与个别,让大部分幼儿能够处于动静、急缓交替的状态中,保持一定的运动节奏。对个别特殊幼儿需要随时提醒,避免其过热或过累,保持适度运动状态。 另外,可以根据场地划分时要考虑小块的休息区域,可以摆放休息用的椅子、擦汗用的毛巾或卫生纸等.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自我保健的意识。 (2)、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帮助。每周最好有1-2个指导重点,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并通过一物多玩等不断提高幼儿晨间活动的技能。垫子----要求幼儿合作玩耍,幼儿有的两个两个搭起来,像小山一样或鼓励幼儿创新将把垫子连成一长条,引出双脚在垫子左右行经跳、单脚连续跳、左右脚跨跳,从而提高了幼儿跨跳的技能。不同的玩法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促进了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也使幼儿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使幼儿思维活跃,真正成为晨间活动的主体。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其性格和能力都有差异。为了使每个幼儿在晨间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锻炼,我们在每个活动区域里都分层次和难易摆放活动器材,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要。如毽子,有的毽子有绳子拴着,孩子可以拎着踢,有的毽子用球拍拍等。 (3)、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建立活动的规则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融入活动中并将自己的技能得到发展,当然选择活动的规则包括选择前、选择后以及交换活动区的规则。每个活动区都有规则存在,有的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有的是老师和幼儿共同制定的。 (4)评价和奖励的促进作用 在晨间活动中我们还用鼓励、肯定赞扬的语气、语言和眼神暗示,奖励每个获得成功的幼儿。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适度的期望和信任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这种期望和“暗示”会使儿童获得一种信任和力量,进而驱使他们追求进步,获得成功。同时积极向上的语言“暗示”和行为“暗示”,对于处在自信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无疑会激励和强化幼儿的自信心。在晨间活动中,对待不同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我们都给予不同的暗示和鼓励。对轻松达到目标的幼儿,我们用肯定的语言鼓励“不错,继续努力”。并用行为暗示,让幼儿在新的要求下尝试新的方法;对认真努力费一点儿劲达到目标的幼儿则给予小贴花奖励,并用语言鼓励“做的好,再接再厉”;对目标完成得非常好的幼儿,则把他们当榜样,给其他幼儿做示范等,使全体幼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鼓励、引导幼儿去探索、尝试、创造,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体验和享受活动的乐趣。

一、从农村自然资源中研究,对农村户外活动进行有效的创设。 1.充分农村自然优势,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 我们幼儿园位于风景秀丽的书法圣地兰亭景区旁边,在这里环境优美、茂林修竹,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的自然资源,走出园门就是宽敞的田地,在这里最适合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了,在《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不用任何器材就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开展野外的户外活动。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幼儿是最喜欢大自然的,探索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来到大自然中,空间大了,视野开阔了,面对广阔的田野,沐浴着金色的朝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鸣叫、虫儿的低语和风儿的欢笑,孩子们就像放飞的小鸟,展开了他们创造和想象的翅膀,任何自然景物都成了孩子们眼里的“玩具”,不同的景物,孩子们探索出了不同的玩法:随处可见的小石子、小瓦片成为幼儿手中爱不释手的小玩意儿,一会儿掷远,一会儿单脚踢踢,一会儿夹在两腿中蹦蹦;小土坡、小林子成了孩子们攀爬躲藏的好去处;他们在小山坡上练习攀登;在窄窄的小水沟边练习跨越;在平坦的、绿油油的草地上练习手膝着地爬行;在河水中间石头组成的“小桥”上练习平衡……美丽的田间,碧绿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又是我们栖息的好地方。孩子们在那儿无拘无束、自由玩耍、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二、从农村实际特点出发,拓展幼儿户外活动的内容。 我们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各种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大大丰富了幼儿户外活动内容,活动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 1.活动内容的传统性 农村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体育游戏,乡土气息浓,趣味性、娱乐性强,很受孩子的欢迎,这些游戏在全面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还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传统体育游戏不需要很复杂的材料,也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可以随时开展,克服了农村幼儿园园内场地小、材料不足的缺点,把一些有教育意义,又有体育功能的民间游戏引入到体育活动中。如“老鹰捉小鸡”“顶牛”“斗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打怪兽”等,这些材料简单、廉价,不受场地限制的游戏,既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又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谦让、合作精神。 2.活动内容的本土性 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组织幼儿开展了远足活动,让幼儿走出园门,走进大自然中去沐浴阳光、空气,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发展体能。在美丽的田野里,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茂密的树林中,孩子们整装待发,长途跋涉,向着每一个远足目标进军。在远足过程中,孩子们要克服种种“障碍”,爬山坡、翻山岭、穿树林、走小路、趟小河、跨小沟等,即锻炼了幼儿体能,收到了在园内难以达到的效果,又开拓了幼儿视野,陶冶了幼儿情操。 另外,我们还在农忙时节,开展“我是小小劳动者”的活动,到田间帮农民劳作。如到地里给庄稼拔杂草,帮农民伯伯搬运粮食,拾麦穗、捡花生、摘苹果等。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体能上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使幼儿切身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3.活动内容的灵活性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我们教师转变观念,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传授为幼儿主动探索。我们以“一物多玩”做为切入口,注重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给予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充分自由,让幼儿自由选择器材,自由结伴,自由活动,活动中老师加强观察、鼓励启发幼儿自己去探索活动,生成自己的活动方法。让幼儿探索器材的各种玩法,老师通过观察引导,对幼儿探索发现即刻加以关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启迪、相互学习,自创游戏,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使户外体育活动“活”起来。 三、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活动,学习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小乐园,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渡过的。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住在农村,每天接触的都是有山有水的环境,但是大多家长都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让幼儿接触大自然。所以在学校里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来制作户外活动的材料,给孩子制作不同废旧材料制成的活动器械。如:小班的孩子年龄教小,活动能力较弱,我们可以制作一些较简单的材料供幼儿活动。也许一根彩条孩子也玩得很开心。中、大班的孩子活动能力已经较强,而且孩子的好奇心重,喜欢比较新颖、好玩的材料。我们可以用各种多于的布料进行编制、利用报纸来揉成团制作小球、利用可乐瓶制作飞碟、用毛竹罐制作高跷等……幼儿园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自然资源来制作户外活动的教玩具,让孩子充分享受多样地户外活动,学会利用废旧材料来进行户外活动。 四、幼儿园户外活动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为了孩子的安全,成人对孩子的管制较多,不让跑、不让跳、不让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生怕自家孩子受伤、吃亏;而老师又怕孩子摔着,怕扣奖金、更怕家长闹事,对孩子的限制较多,在安全第一的驱使下减少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与幼儿是平等的关系,幼儿与教师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这与家长的教育不同,家庭中的母爱偏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孩子过多依赖家长,这不利于幼儿独立生活里的培养,而户外活动把培养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当作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园外广阔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没有成人的过多干预,使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同时,幼儿在群体活动中也将受到群体心里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潜在能量得以充分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在资金不足,户外活动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为了达标,上等级,盲目建设,幼儿园对于本土得天独厚的户外活动资源中的教育价值缺乏挖掘和利用,这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要更加重视。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与幼儿是平等的关系,幼儿与教师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这与家长的教育不同,家庭中的母爱偏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孩子过多依赖家长,这不利于幼儿独立生活里的培养,而户外活动把培养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当作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园外广阔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没有成人的过多干预,使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同时,幼儿在群体活动中也将受到群体心里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潜在能量得以充分的发展。 五、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老师除了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外,还应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每周都有大型玩具对全园孩子开放时间(不同班级的幼儿戴不同颜色的帽子,可借此判断不同班级、年龄幼儿的交往情况),这种打破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孩子在活动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老师对孩子的活动时要认真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积极性,对于引导又不要干预过多。也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器械,自由结伴,让孩子能在快乐,有趣的环境中进行与人交流和分享自己发现到的信息。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更好的去实践和探索。 结论: 总之,户外活动是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组织户外活动,进一步优化户外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使幼儿学到室内学不到的东西,达到室内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幼儿的身心按其规律发展,走出“怪圈”,才能培养出体格健壮、个性品质优良的一代新人。 实践证明,农村幼教工作者只有因地制宜,挖掘农村得天多独厚的教育价值,才能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上所述只是我对开展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一点初步的尝试,而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我想在城镇幼儿园的带动下,我们农村幼儿园也会很快发展起来的。

研究幼儿园大班户外沙水游戏论文

根据玩沙游戏自身的特征、教育功能、儿童的需要和游戏行为表现以及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对于开展沙类游戏活动形成了一些粗浅的指导策略。

一、了解沙游戏的特点

1.形态随意,便于操作

儿童们喜欢玩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要认识万事万物,包括沙在内。其他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形态和特征,经过几次学习就可以认识而且不必要重复。可是,沙却不同。它虽然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它们却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样,它是一种不定型材料,可随意操作,而且简便易行。这种特征,满足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面上孩子在玩沙,实际上他们是在探索沙的特征。

操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当玩沙游戏中的各种材料出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玩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有所收获。从近阶段开展的一些沙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操作意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能挑选与目的相适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能认真积极地思索;能克服一定困难完成操作任务。

2.游戏渗透性强

沙子流动、可塑的特点,诱发了儿童的奇妙想象和欲望,蕴藏着无数游戏的契机,比如在绘画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彩沙来制作沙画,也可以在沙画盘中运用抹沙、点沙、勾沙、漏沙等技巧创作沙画,将儿童绘画游戏与沙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孩子们也会将建构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与沙游戏相结合,种类很多。

二、肯定沙游戏的价值

玩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感知觉、大小肌肉的动作、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还能让孩子获取沙水的知识、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等。同时与其他游戏活动相比,它更富有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更适合幼儿好玩、爱动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三、强调玩沙过程中的指导

幼儿在玩沙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这些学习很多来源于幼儿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同时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保持密切的观察和关注,从而在必要的时候介入幼儿的游戏,促进,至少是维持游戏的发展。那么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应该做什么样的指导?

1.幼儿违反游戏的规则

虽然说在游戏之前已经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游戏的规则。但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游戏中还会出现像扔沙子,抢夺玩具等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以保证幼儿在玩沙过程中的安全。而介入的策略是从游戏的内容出发解决问题,是维持幼儿的游戏而非中断游戏。如在主题为瓶宝宝的`冬衣的彩沙活动中,有两个小朋友在争抢一个灌沙工具,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过来问他们:你们两个都想给瓶宝宝穿冬衣,可是我发现,瓶宝宝的眼睛和鼻子还没有呢?说完,其中一个幼儿立刻放弃了争夺,投入到为宝宝贴眼睛的活动中了。在这个例子中,教师从游戏的内容出发来解决这样一个冲突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不能争抢,这样一来,不仅问题解决了,幼儿的兴趣也还在游戏上,维持了游戏的发展。

2.教师协助幼儿在玩沙活动中获得发展

(1)拓展幼儿的游戏阶段

前人的研究发现,幼儿在玩沙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按照发展阶段依次是功能性玩沙:幼儿只是从感官出发来探索沙子,发现沙子像什么,可以用来怎样做,学步期儿童一般选择功能性游戏。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多喜欢看并感觉沙子从他指缝间落下;建构性玩沙: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用沙子制作出他们熟悉的东西,他们想要做个东西,例如楼房,大坝等,让其他幼儿来欣赏;角色扮演性玩沙;幼儿可以利用他们的创造物,想象一个场景来进行游戏,四五岁的幼儿会经常选择这类游戏。例如,一个幼儿新盖了一个车库。他一边把车往里开,一边和用人说话,告诉他车子脏了,明天要洗一下,顺便加点汽油。教师在观察中应该反思如何适时介入拓展幼儿的游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例如,一个孩子正在做一个建构性的游戏,教师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玩具小人和马车,对他说国王很喜欢你为他建的城堡,将角色扮演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拓展了幼儿的游戏,提升了游戏的质量。

(2)串联幼儿的单独游戏

以教师为媒介,可以将幼儿单独进行的游戏结合、串联起来。教师在观察中会发现,一

些幼儿的单独游戏之间是可以通过一些线索联系起来的。例如,在自由玩沙活动中,有的幼儿在挖洞,有的在堆山,有的在修路,有的在盖房子,教师可以以公园为媒介将这些活动联系起来,堆假山,在假山上挖一些迷宫,为管理员盖一座房子,曲曲弯弯的林中小路等等,启发他们都为建造公园帮忙,联系幼儿平时去公园的经历,不断对游戏进行拓展,这样的串联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将幼儿的单独游戏转化为集体游戏,幼儿的合作、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玩沙区要保持自由和以儿童为中心,支持和鼓励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玩,玩什么,怎样玩,孩子有着更多的主动权,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只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维持和促进游戏的发展。

四、重视对幼儿沙游戏的评价

事实上,活动的评价应该贯穿在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状态,捕捉促进幼儿发展的亮点,适时对幼儿做出评价。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般也要组织全体幼儿对游戏做一个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这也是教师对玩沙活动指导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宣布玩沙结束后,应给予一定时间保持玩沙现场的不变,让幼儿对互相的作品有直观的认识,而非在已经清洁整理沙池后做空洞无内容的讲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游戏对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而评价也应该让幼儿成为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就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等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2.教师有效反馈幼儿的自主评价

评价以幼儿为主体,但有效的教师反馈也是必要的。反馈应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很好真棒大家为他鼓鼓掌等等。教师的反馈,一方面要给幼儿鼓励,肯定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幼儿交流的内容来反馈,注重幼儿交流中对活动过程的表达,教师的反馈要能有效地引起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

综上所述,开展幼儿玩沙活动,真正实现玩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如何进行组织和指导,需要教师将学习与活动后的反思结合起来,需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幼儿园应该将此重视起来,真正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

浅谈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的研究 对幼儿来说,体育游戏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活动,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完整教育体系,建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科学飞速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的体育是通过早操(间操)、体育课和户外体育活动等组织形式来实现的。1996年6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二小时,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而我班先从体育活动、晨间锻炼这两方面着手让我班体育活动的发挥其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平日的集体体育活动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去了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体育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一些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体育活动。活动中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肩上挥臂投掷,我们将这一活动三个不同高度,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高度。这组活动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进行体育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自我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尽可能给每个人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裁判、排头、主角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体育游戏“贴着报纸走”中,我们和幼儿一同探索报纸贴在胸前不用手扶怎样才不让它掉下来,问题提出后,幼儿自由自主探索,有的快走、有的快跑、有的仰起身子等,想尽各种办法不让报纸掉下。在这过程中,表现出幼儿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不能只强调体育游戏规则和方法,还应引导幼儿去开发游戏、创造游戏。因为体育游戏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游戏小鱼中孩子把“小雨”改成“虫儿虫儿草中爬,小鸡小鸡来吃虫,虫儿虫儿快快爬”等等面对这些稚嫩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游戏《老鼠笼》中引导幼儿将游戏增加难度。扮演“老鼠笼”的幼儿边念儿歌边在圆圈上顺时针走动,增加“老鼠”钻出的难度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体育游戏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赛跑、接力、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创造和群众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接力赛跑中让自己所在的那组获胜,每个人都要参与,一会是呐喊助威者,一会又变成参赛者,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二、晨间体育锻炼 晨间体育锻炼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幼儿每日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晨的空气凉爽、清新,在此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提高幼儿肌体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激发和恢复幼儿肌体主要器官的机能,使幼儿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可是以往的晨间活动,常常是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质量不高。幼儿对晨间活动的兴趣不大,起不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关的讨论及调整。 首先,要了解晨间体育锻炼它具有那些特点? 1、环境开放性, 2、选择自主性 3、内容丰富性 4、人际交往的频繁性 其次,晨间体育锻炼最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材料; 它不仅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的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质量。因此,合理的投放活动材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 *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如投掷-----沙包,可以投远----------沙包的重量和大小;还可以投准----------各种图案的靶子或是可以击中掉下的小球等。 *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尽量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和兴趣差异,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参与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的需要。如小班------活动技能易掌握的、模仿性强、数量充足,能促进平衡、走、跑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中班------能促进身体协调发展的、发展钻爬动作能力的活动材料。大班-------提供动作技能高、能满足幼儿一物多玩的需要、能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发展追逐、躲闪技能、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材料。(见附表) *自制材料。简单、可玩和艺术性并安全从而达到锻炼的效果。可乐瓶----梅花桩 *民间的体育活动:滚铁环、跳房子等 *根据季节的投放:春夏-------活动量小----沙包、拉力器; 秋冬------运动量大、活动强度大-----蹦蹦球、呼啦圈 再次、在晨间锻炼中教师的指导方法 (1)、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如晨间锻炼整体的活动量要适度,不宜过大过小,活动量过大会让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影响下面要进行的活动。活动量过小则无法起到锻炼的作用。因此,根据幼儿的情况,提醒幼儿交换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采用集体交换,利用音乐、手势或其他信号提示(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也可以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提醒交换,逐步让其养成自主交换的习惯,以此来自我控制活动量。 活动量调控要兼顾集体与个别,让大部分幼儿能够处于动静、急缓交替的状态中,保持一定的运动节奏。对个别特殊幼儿需要随时提醒,避免其过热或过累,保持适度运动状态。 另外,可以根据场地划分时要考虑小块的休息区域,可以摆放休息用的椅子、擦汗用的毛巾或卫生纸等.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自我保健的意识。 (2)、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帮助。每周最好有1-2个指导重点,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并通过一物多玩等不断提高幼儿晨间活动的技能。垫子----要求幼儿合作玩耍,幼儿有的两个两个搭起来,像小山一样或鼓励幼儿创新将把垫子连成一长条,引出双脚在垫子左右行经跳、单脚连续跳、左右脚跨跳,从而提高了幼儿跨跳的技能。不同的玩法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促进了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也使幼儿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使幼儿思维活跃,真正成为晨间活动的主体。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其性格和能力都有差异。为了使每个幼儿在晨间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锻炼,我们在每个活动区域里都分层次和难易摆放活动器材,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要。如毽子,有的毽子有绳子拴着,孩子可以拎着踢,有的毽子用球拍拍等。 (3)、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建立活动的规则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融入活动中并将自己的技能得到发展,当然选择活动的规则包括选择前、选择后以及交换活动区的规则。每个活动区都有规则存在,有的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有的是老师和幼儿共同制定的。 (4)评价和奖励的促进作用 在晨间活动中我们还用鼓励、肯定赞扬的语气、语言和眼神暗示,奖励每个获得成功的幼儿。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适度的期望和信任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这种期望和“暗示”会使儿童获得一种信任和力量,进而驱使他们追求进步,获得成功。同时积极向上的语言“暗示”和行为“暗示”,对于处在自信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无疑会激励和强化幼儿的自信心。在晨间活动中,对待不同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我们都给予不同的暗示和鼓励。对轻松达到目标的幼儿,我们用肯定的语言鼓励“不错,继续努力”。并用行为暗示,让幼儿在新的要求下尝试新的方法;对认真努力费一点儿劲达到目标的幼儿则给予小贴花奖励,并用语言鼓励“做的好,再接再厉”;对目标完成得非常好的幼儿,则把他们当榜样,给其他幼儿做示范等,使全体幼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鼓励、引导幼儿去探索、尝试、创造,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体验和享受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室内玩沙和室外玩沙的论文

沙既是固体,又是流体,它变化无常又易被掌握,它那无穷尽的形态和用之不尽的玩法从本质上满足和发展了儿童内心的需求和操作中的创造性。心理学家认为,玩沙不仅是游戏,更重要的是对宝宝的成长有太多的好处:

一、发展感知觉

婴幼儿的早期发育主要是感知运动的发展,沙子可以提供特殊的感知觉。在玩沙的过程中,他们会接触到不同质地的沙子,如湿沙、干沙、颗粒粗细不同的沙子等。沙子有流动性,踩上去会下陷,特别是当抓起一把沙时,指缝中沙粒流动会给幼儿一种特殊的感受,发展了宝宝的感知觉。

二、练习手的协调性、促进手部肌肉发展

在玩沙的时候,宝宝用力拍打沙子或用铲子将沙子铲起,这个动作可以发展孩子的手腕精细动作,熟练肢体协调,也可以控制手部肌肉的动作。不仅促进身体的发展,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三、玩沙可以发展创造力

幼儿的创造力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表现出来的,它与幼儿的游戏密不可分。玩沙是我们能提供给幼儿的最自由、最美好的活动之一。

四、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玩沙游戏给予宝宝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宝宝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沙时,心情自然开朗。宝宝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玩,感受到自我控制的乐趣,他们的心情会很愉快。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或者比较退缩内向的宝宝来说,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五、增加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

用沙子做“装入倒出”的游戏,更给他增添乐趣。宝宝通过铲沙子,对小桶(容器)与沙子(内容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理解,尤其是把装满沙子的容器倒扣过来,出现一个个造型时,更会进一步发展宝宝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

大班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

幼儿园 教育 的重要性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为了提高幼儿园的整体管理水平,就要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为核心,因为班级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师在班级里的角色问题是幼儿教育领域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与理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育改革。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们大多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表演者;而幼儿则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只能当听众、观众。所以,正确的树立教师的在班级中的角色定位,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与管理相辅相成

对于一位资深的幼儿教师而言,幼儿的教育和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无法评价其孰轻孰重的。教育重在疏导,是非强制性的,意在启发自觉,提高觉悟程度;管理是用法规制度调节、规范行动,带有强制性,目的在于使被管理者从不习惯到习惯,养成自觉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幼儿教育也在面临着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要对幼儿进行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信息获取、处理以及管理的能力的启蒙教育,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性游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社会化的水平,拓展幼儿认知新领域。在这一背景之下,尽快促进连续剧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关系到幼儿园、幼园教师个人,乃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界的强烈呼唤。幼儿园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二、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我认为在当今的教育中,这种重要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育和管理时正向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样的角色看齐。

(一)教师作为班级常规的引导者,在管理班级幼儿的同时更应该让幼儿学会管理自己。 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班规制度——有效的规则秩序有利于班级活动的管理和师生互动,班级混乱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幼儿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教师应该与幼儿互动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和赞赏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甚至是应该被禁止的,违反班规的结果将会如何,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订立全班遵守的班级常规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表率,在幼儿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之一,最重要的是老师作为幼儿的朋友,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样的班级氛围就会慢慢的形成了。

1、所谓引导,就是指引教导幼儿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养成积极的好奇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引导时,最重要的是让幼儿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要求,自我实践。只有当幼儿自我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才能说教师的管理是基本成功的。①《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作为幼儿教师要向幼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做幼儿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诱发者。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具有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在组织方式上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趣味性、活动性,把对幼儿的教育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③要让幼儿觉得学习既是一件愉快的事,又是一件富挑战性的事,要通过努力才能完成而获取新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④其次,教师要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 热点 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做幼儿智慧潜能的发掘者。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存在于对象世界,而是蕴藏在人类自身之中的

智慧潜能。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人类才智的进化。由此可看出,人类智慧潜能的发掘有多么的重要。

2、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主体精神,把开发的幼儿智力和潜能做为首要任务。①平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多听、多看,以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 ,善于从中发现问题。②有了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幼儿思维 ,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③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引导,让幼儿明白自己准备做什么,并能积极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做会更好,把幼儿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活动的内容上来。④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及时地给以点拔;要以常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幼儿,一旦发现幼儿有了成绩,哪怕是一个闪光点,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即使是不合情理之处,也不能 简单地一概否定。从而激起幼儿学习和创造的愿望,让幼儿的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 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1、老师要成为幼儿的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是要求老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假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揽基础;在幼儿缺乏或需要某些学习资源时及时地提供给他们。

2、心理上的支持首先是指老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持、肯定和鼓励;还有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的灵活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的耐心的倾听和接纳等等。

3、教师还需对幼儿在班内的表现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得到家长支持,达到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发展。家长对幼儿园,对班级老师的支持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师还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合作者,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能让幼儿更好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无约束,尽兴的状态。还有就是班上教师之间要做到经常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体谅,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一切以工作为重,这样就会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工作环境。有什么事情自接沟通当时解决,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幼儿园要组织什么活动或临时布置的工作,班主任提出一个具体 措施 ,然后再和配班老师商量,达成一致意见后分工又合作尽力完成好。不管是支持者,引导者,还是合作者。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的让园内幼儿良好素质的发展,让孩子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三、小结

总得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一本内涵丰富、通情达意的书卷,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学习、积累和领悟,我相信只要有认真负责的责任心,敢于探索的进取心,耐心细致的爱心,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会稳步扎实地开展好。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是在幼儿教育这条路上很重要的一个交叉口,班级管理是否妥当,是否合理对教育直接产生正比效益。所以,教育的好不好,管理占一半。相信随便时代的进步,幼儿教育事业也会蒸蒸日上地正向发展,为祖国的花苗灌输丰富的营养。

【摘要】班级管理是搞好幼儿园管理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首先讨论了幼儿园的班级和班级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班级管理的艺术,并在幼儿班级管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班级 管理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2095-3089(2014)04-0197-02

幼儿教师耐心的对幼儿有效指导而不是靠惩罚就能达到管理目标。这是因为那些被惩罚的幼儿会感到难堪丢脸,会隐藏自己的错误,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和不能形成内部的控制来解决以后会遇到的问题。而那些充满自信、有自控能力的幼儿能学会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自我感觉良好,而且逐步变得独立起来。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班级管理艺术的成效,对于幼儿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

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管理主义”倾向——教师是管理者,幼儿是被管理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意识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育价值。然而,幼儿园班级生活常以时间表的形式对幼儿一日生活做固定程式的安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活动都是按照表中的计划进行。幼儿只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按表中计划执行就可以,当然他们的所有学习、生活等活动都会在老师的计划和监督之下。这些事件的安排甚至详细到几点几分,其中包括上厕所等“小事”。尽管实际生活中,每种活动的时间并没有精确到分,但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对幼儿生活行动的安排和控制。更何况幼儿园班级的一切学习、生活,都还是根据计划来,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得擅自改动。可以说目前幼儿园班级管理处于一种基本上固定不变的状况。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订立班规中规定的制度太多,太多的规则让幼儿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无所适从,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在执行过程中,教师也并不秉着公平、守信,多鼓励、少惩罚,培养幼儿养成自觉遵守团体规定的习惯。

2.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由于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过于严厉地批评犯错误的幼儿甚至对经常犯错误的幼儿动辄训斥,那么其结果就是幼儿害怕教师、并与教师疏远,或者是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与教师对立。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艺术的重要性

班级氛围,才能让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知识与 经验 少,是非观念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他们不仅需要成人对他们生活上的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的耐心引导,而且更渴望得到教师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

(一)开放空间,自由创造——搭建幼儿表现的舞台

案例:班上新来的一个女孩,刚来园时,整天哭哭啼啼,老师说的话她只是听而从不说话,别的孩子在和好朋友做游戏、玩耍时,她就在一边看着,不笑、不说也不参与。对这样的孩子,我在教育、感化的同时,还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收到了好的教育效果。记得一次画画时,她的画纸中只有一个不怎么好看的小人,其他地方都是空白,我走到她跟前球下问时,她小声说不会画。我没有责备她,而是说:“噢,你会画小朋友啊,这条线画得很好啊,这次用一种颜色下次用两种好吧,你一定会越画越好的。”我通过鼓励,引导她进“门槛”,这里的“门槛”就是“能从用一个颜色到用两个颜色”。我对她要求适度,她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好。我总是激励她下一次前进一点,一年后,她的画中五颜六色,还会出现与众不同的丰富形象和图案,给我带来很大的惊喜。

案例反映的是幼儿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问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创造意识犹如那小小的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要是再经过老师的“放大”,那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和上进心。案例中的这个孩子,虽然一开始画得不像样,但她心思细腻,性格安静。于是,教师不厌其烦地鼓励她、引导她,活动中和她一起聊天、游戏,在轻松、开阔的思维空间中,慢慢地使这个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激起了孩子心中的 想象力 和表现力,开发了她的潜力,使画画成为她的 爱好 和强项。总之,班级管理工作中,幼儿教师要尽量发挥孩子的优势特长,发掘孩子的潜能,并给予信任和支持。

(二)良好的幼儿园班级 文化 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在班级班规管理方面,教师让孩子自己亲身参与讨论制定,充分体现了民主思想,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解决孩子因争抢玩具而出现吵架的问题,我们通过分析争抢和吵架带来的不良影响后,遂与孩子共同讨论,制定了一个尝试方案:允许孩子每周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园。刚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的玩具,不愿意与同伴分享。但到了第三天,他们对自己带来的玩具不再具新鲜感了,发现其他孩子手中的玩具更具吸引力,于是他们自觉地、主动地与同伴交换玩具游戏。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可以带最喜欢的玩具上幼儿园的心愿,也避免了孩子因争抢玩具而吵架,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与人分享。

参考文献:

[1]张赛. 浅析幼儿音乐教育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方式[J]. 科技信息,2008.

[2]王乃铭,钱峰. 学前心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有五种:1、规则引导法:它是指用规则引导幼儿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和要求保持一致或确保幼儿自身安全并不危机他人的一种管理方法。是对班级幼儿最直接和最常用的管理方法。其中规则是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保教人员、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的关系准则。规则引导法的操作要领:1)规则的内容要明确且简单易行。2)要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3)教师要保持规则的一贯性。2、情感沟通法 它是指通过激发和利用师生间或幼儿间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它的基础是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爱。情感沟通的主要着眼点:1)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要观察幼儿的情感表现。2)教师要经常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3)教师要保持和蔼可亲的个人形象。3、互动指导法:它指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

幼儿园班级管理研究论文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为了提高幼儿园的整体管理水平,就要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为核心,因为班级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教师在班级里的角色问题是幼儿教育领域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与理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育改革。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们大多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表演者;而幼儿则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只能当听众、观众。所以,正确的树立教师的在班级中的角色定位,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与管理相辅相成

对于一位资深的幼儿教师而言,幼儿的教育和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无法评价其孰轻孰重的。教育重在疏导,是非强制性的,意在启发自觉,提高觉悟程度;管理是用法规制度调节、规范行动,带有强制性,目的在于使被管理者从不习惯到习惯,养成自觉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现在资讯科技的发展,幼儿教育也在面临着资讯化的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要对幼儿进行资讯素养、资讯知识和资讯获取、处理以及管理的能力的启蒙教育,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性游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社会化的水平,拓展幼儿认知新领域。在这一背景之下,尽快促进连续剧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关系到幼儿园、幼园教师个人,乃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界的强烈呼唤。幼儿园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二、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我认为在当今的教育中,这种重要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育和管理时正向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样的角色看齐。

一教师作为班级常规的引导者,在管理班级幼儿的同时更应该让幼儿学会管理自己。 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班规制度——有效的规则秩序有利于班级活动的管理和师生互动,班级混乱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幼儿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教师应该与幼儿互动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和赞赏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甚至是应该被禁止的,违反班规的结果将会如何,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订立全班遵守的班级常规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表率,在幼儿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之一,最重要的是老师作为幼儿的朋友,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样的班级氛围就会慢慢的形成了。

1、所谓引导,就是指引教导幼儿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养成积极的好奇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引导时,最重要的是让幼儿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要求,自我实践。只有当幼儿自我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才能说教师的管理是基本成功的。①《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作为幼儿教师要向幼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做幼儿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诱发者。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具有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在组织方式上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趣味性、活动性,把对幼儿的教育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③要让幼儿觉得学习既是一件愉快的事,又是一件富挑战性的事,要通过努力才能完成而获取新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④其次,教师要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做幼儿智慧潜能的发掘者。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存在于物件世界,而是蕴藏在人类自身之中的

智慧潜能。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人类才智的进化。由此可看出,人类智慧潜能的发掘有多么的重要。

2、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主体精神,把开发的幼儿智力和潜能做为首要任务。①平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多听、多看,以多种感官来获取资讯,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 ,善于从中发现问题。②有了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幼儿思维 ,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③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引导,让幼儿明白自己准备做什么,并能积极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做会更好,把幼儿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活动的内容上来。④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育资讯,及时地给以点拔;要以常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幼儿,一旦发现幼儿有了成绩,哪怕是一个闪光点,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即使是不合情理之处,也不能 简单地一概否定。从而激起幼儿学习和创造的愿望,让幼儿的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 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援、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1、老师要成为幼儿的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是要求老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援,物质上的支援包括假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揽基础;在幼儿缺乏或需要某些学习资源时及时地提供给他们。

2、心理上的支援首先是指老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援、肯定和鼓励;还有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的灵活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的耐心的倾听和接纳等等。

3、教师还需对幼儿在班内的表现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得到家长支援,达到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发展。家长对幼儿园,对班级老师的支援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师还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合作者,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能让幼儿更好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无约束,尽兴的状态。还有就是班上教师之间要做到经常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体谅,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一切以工作为重,这样就会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工作环境。有什么事情自接沟通当时解决,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幼儿园要组织什么活动或临时布置的工作,班主任提出一个具体措施,然后再和配班老师商量,达成一致意见后分工又合作尽力完成好。不管是支持者,引导者,还是合作者。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的让园内幼儿良好素质的发展,让孩子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三、小结

总得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一本内涵丰富、通情达意的书卷,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学习、积累和领悟,我相信只要有认真负责的责任心,敢于探索的进取心,耐心细致的爱心,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会稳步扎实地开展好。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是在幼儿教育这条路上很重要的一个交叉口,班级管理是否妥当,是否合理对教育直接产生正比效益。所以,教育的好不好,管理占一半。相信随便时代的进步,幼儿教育事业也会蒸蒸日上地正向发展,为祖国的花苗灌输丰富的营养。

【摘要】班级管理是搞好幼儿园管理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首先讨论了幼儿园的班级和班级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班级管理的艺术,并在幼儿班级管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班级 管理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97-02

幼儿教师耐心的对幼儿有效指导而不是靠惩罚就能达到管理目标。这是因为那些被惩罚的幼儿会感到难堪丢脸,会隐藏自己的错误,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和不能形成内部的控制来解决以后会遇到的问题。而那些充满自信、有自控能力的幼儿能学会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自我感觉良好,而且逐步变得独立起来。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班级管理艺术的成效,对于幼儿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

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管理主义”倾向——教师是管理者,幼儿是被管理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意识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育价值。然而,幼儿园班级生活常以时间表的形式对幼儿一日生活做固定程式的安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活动都是按照表中的计划进行。幼儿只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按表中计划执行就可以,当然他们的所有学习、生活等活动都会在老师的计划和监督之下。这些事件的安排甚至详细到几点几分,其中包括上厕所等“小事”。尽管实际生活中,每种活动的时间并没有精确到分,但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对幼儿生活行动的安排和控制。更何况幼儿园班级的一切学习、生活,都还是根据计划来,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得擅自改动。可以说目前幼儿园班级管理处于一种基本上固定不变的状况。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订立班规中规定的制度太多,太多的规则让幼儿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无所适从,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在执行过程中,教师也并不秉著公平、守信,多鼓励、少惩罚,培养幼儿养成自觉遵守团体规定的习惯。

2.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由于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过于严厉地批评犯错误的幼儿甚至对经常犯错误的幼儿动辄训斥,那么其结果就是幼儿害怕教师、并与教师疏远,或者是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与教师对立。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艺术的重要性

班级氛围,才能让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知识与经验少,是非观念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他们不仅需要成人对他们生活上的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的耐心引导,而且更渴望得到教师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

一开放空间,自由创造——搭建幼儿表现的舞台

案例:班上新来的一个女孩,刚来园时,整天哭哭啼啼,老师说的话她只是听而从不说话,别的孩子在和好朋友做游戏、玩耍时,她就在一边看着,不笑、不说也不参与。对这样的孩子,我在教育、感化的同时,还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收到了好的教育效果。记得一次画画时,她的画纸中只有一个不怎么好看的小人,其他地方都是空白,我走到她跟前球下问时,她小声说不会画。我没有责备她,而是说:“噢,你会画小朋友啊,这条线画得很好啊,这次用一种颜色下次用两种好吧,你一定会越画越好的。”我通过鼓励,引导她进“门槛”,这里的“门槛”就是“能从用一个颜色到用两个颜色”。我对她要求适度,她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好。我总是激励她下一次前进一点,一年后,她的画中五颜六色,还会出现与众不同的丰富形象和图案,给我带来很大的惊喜。

案例反映的是幼儿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问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创造意识犹如那小小的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要是再经过老师的“放大”,那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和上进心。案例中的这个孩子,虽然一开始画得不像样,但她心思细腻,性格安静。于是,教师不厌其烦地鼓励她、引导她,活动中和她一起聊天、游戏,在轻松、开阔的思维空间中,慢慢地使这个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激起了孩子心中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开发了她的潜力,使画画成为她的爱好和强项。总之,班级管理工作中,幼儿教师要尽量发挥孩子的优势特长,发掘孩子的潜能,并给予信任和支援。

二良好的幼儿园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在班级班规管理方面,教师让孩子自己亲身参与讨论制定,充分体现了民主思想,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解决孩子因争抢玩具而出现吵架的问题,我们通过分析争抢和吵架带来的不良影响后,遂与孩子共同讨论,制定了一个尝试方案:允许孩子每周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园。刚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的玩具,不愿意与同伴分享。但到了第三天,他们对自己带来的玩具不再具新鲜感了,发现其他孩子手中的玩具更具吸引力,于是他们自觉地、主动地与同伴交换玩具游戏。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可以带最喜欢的玩具上幼儿园的心愿,也避免了孩子因争抢玩具而吵架,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与人分享。

参考文献:

[1]张赛. 浅析幼儿音乐教育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方式[J]. 科技资讯,2008.

[2]王乃铭,钱峰. 学前心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相关文章:

小班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篇二 《如何进行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小班幼儿具有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等特点,如果没有良好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养成,则矫正就十分困难。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 家庭教育 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__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 索引序列
  • 大班幼儿户外时间管理论文研究
  • 研究幼儿园大班户外沙水游戏论文
  • 大班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
  • 幼儿园班级管理研究论文
  • 小班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