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八月,阳光总是那么耀眼,你是否在期待着刻有你名字,承载着你希冀的标志着你一路走来荣耀的录取通知书,就在马上送到你手里呢。本文我整理了关于 铜陵学院 的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及EMS查询方法的相关知识。一、铜陵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 很多考生在得知自己被 铜陵学院 录取了,但是不知道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可以收到,一般根据往年考生的反映, 铜陵学院 录取通知书会在高考考生录取结果公布后,大概10天左右会受到录取通知书,偏远的一些地方可能需要15天左右,所以考生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录取了,在根据录取时间推算 铜陵学院 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可以到。如果考生20天左右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话,可以致电 铜陵学院 招生办电话,查明原因。 二、铜陵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方法 1、 铜陵学院 通知书网上查询: 进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EMS高考录取通知书特快专递邮件全程跟踪查询,输入你的准考证号,就可以看到录取通知书的物流信息了。 2020 铜陵学院 通知书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 2、 铜陵学院 通知书微信查询: 关注EMS官方微信,即可随时查询掌握录取通知书的动态! 3、 铜陵学院 通知书电子渠道查询: 通过关注EMS微信服务号、支付宝服务窗,下载手机APP,在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输入报考时的准考证号、考生号、手机号或录取通知书邮件号码均可查询,如果注册绑定的手机号与填报志愿时的号码一致,还能随时收到EMS的主动推动信息。 4、 铜陵学院 通知书电话查询: 拨打11183全国统一客服热线,通过邮件号码即可查询到邮件状态。“如果查询到录取通知书已寄出,但发生长时间未收到、网上没有信息的情况,一定要及时通过我们的客服电话11183进行邮件查询。”该负责人说道。 三、铜陵学院简介 铜陵学院 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9月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5132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2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0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 铜陵学院 学报》。现有专任教师85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7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16人,外聘教师243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9136人,成人教育在籍生842人。
不知道的飘过
摘 要: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不仅在我国安徽地区流传,在淮河一带的民间也很盛行。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民间艺术价值,挖掘和展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花鼓灯进校园是花鼓灯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扩大传承渠道,创新传承方式。
关键词 : 花鼓灯;校园;传承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艺术。如何将花鼓灯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欣赏这一文化瑰宝,就成为当前花鼓灯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在校园中传承这一艺术,往往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其保护,并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花鼓灯的艺术特点
(一)花鼓灯与民间文化的联系
花鼓灯是我国民间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花鼓灯对于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安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是安徽花鼓灯,以冯国佩、陈敬芝、郑九如等为代表的一批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至今仍然是安徽地区花鼓灯的推动者和传播者。由于花鼓灯来源于民间,故而大多数都是群众自发参与的,广泛的群众性特点是花鼓灯不可忽略的重要特征之一。花鼓灯的演出具有一定的演出程式,但却没有固定的舞台,门前、田野、房前、屋后,只要兴之所至,随处都可以玩起花鼓灯。锣鼓是主要的伴奏乐器,表演者与锣鼓的节奏要实现对应,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够更好的彰显花鼓灯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特色。
(二)花鼓灯的传承价值
花鼓灯作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我国民间歌舞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传承与保护乃至推动其向前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当前,花鼓灯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花鼓灯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有必要广泛传播这一优秀民间文化。
二、花鼓灯的表演结构
在花鼓灯的传承过程当中,对于舞蹈与音乐结构的把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花鼓灯最基础的舞蹈与音乐结构,才能把握花鼓灯的表演精髓,实现对花鼓灯的传播与发展。
(一)花鼓灯舞蹈
花鼓灯舞蹈是花鼓灯表演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主要有大花场和小花场。大花场是集体性的情绪舞蹈,场面热烈而欢快;小花场则为两三人表演的、具有一定情节性的舞蹈,舞蹈中有上盘鼓、中盘鼓和地盘鼓等技巧动作。花鼓灯演出一般需要十几个人来完成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按照角色进行分工,比如擅长演唱的歌唱,擅长舞蹈的跳舞。在解放前,女角色大多数都是男子踩上“衬子”装扮而成,解放之后女角色才真正由女子扮演。
(二)花鼓灯灯歌
花鼓灯灯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独唱,也有对唱,诙谐幽默,即兴性较强,曲调优美,极富地方特色。灯歌作为独立的演唱形式,也可以参与花鼓灯表演中,发挥连接各环节的作用。
(三)花鼓灯锣鼓
花鼓灯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锣鼓,所以也可以说锣鼓是伴随着花鼓灯成长的重要乐器。在花鼓灯的表演中,锣鼓音乐作为花鼓灯的主要音乐,无论是灯歌还是舞蹈都与锣鼓密不可分,锣鼓音乐可以说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一般来说锣鼓音乐不仅仅可以规制艺人在表演中的动作,还能够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带动整推动表演进程,很多时候,鼓手在整个花鼓灯的表演都发挥着指挥的作用。鼓手除了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演奏技巧,更应该对于花鼓灯的表演以及舞蹈动作烂熟于心,这样才能够在演奏中更好地配合艺人表演。
(四)花鼓灯后场小戏
所谓的花鼓灯后场小戏,实际上就是在完整的花鼓灯表演结束之后,安排的一个小节目。后场小戏与前面的歌舞表演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在前面激昂的表演已经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了高潮,而之后对于观众情绪的调控就全部交给了后场小戏。一般而言,后场小戏的取材主要来源于民间,后场小戏的表演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表演形式。但是在后续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当中,后场小戏也具有一定的新特点,融入了念和唱的表演形式,与现代所讲的戏剧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花鼓灯在校园内的传承和发展
(一)花鼓灯的传承发展现状
1.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播方式
在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当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对后人进行传授的,尤其在一些花鼓灯流传较广的地区,艺人通常将学生叫到身边,进行口头的讲解和亲自的示范。显然,这种方式不利于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把花鼓灯引入高校,作为一种地方艺术门类,编入艺术生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当前传承人匮乏的困境,也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播与推广。
2.人个办班传授技艺成为花鼓灯传承的常态
传承人进行个体办班传授花鼓灯,这在花鼓灯流行地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传承人往往缺乏相关技术的支持,办学不规范,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对于花鼓灯的文化传承造成消极影响。例如《蛤蟆跳井》的创作人常春利,曾在1982年开办过几期花鼓灯的培训班,也确实培养了不少优秀的鼓手和弟子。可是后来由于相应的政策没有跟上,导致很多学员外出打工谋生,从事大都与花鼓灯无关的工作,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于花鼓灯的传承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缺少专门的传承机构
缺少专门的花鼓灯研究、教学机构对花鼓灯的传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花鼓灯的传承大多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对于花鼓灯的教学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进而造成花鼓灯的传承只能够停留在表面,无法落实到行动中。
(二)让花鼓灯通过校园传播的具体措施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教学机构,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让花鼓灯走进校园,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品质。另外,学校规范严谨的办学模式,也为花鼓灯的传承提供了制度保证。
1.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除了保持原有的口传身授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通过录像、刻录光盘等方式整理、储存花鼓灯的完整资料。在花鼓灯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授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花鼓灯表演视频,这样有利于调动起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有助于学生积累感观经验。同时也要借助当前发达互联网技术,构建花鼓灯的传播平台,把花鼓灯这一传统艺术传播到全世界。
2.将优秀的传承人请进校园
让优秀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花鼓灯的教学,更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授。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挖掘优秀的传承人资源,并把他们请进校园,支持这些传承人走上讲台,传授花鼓灯的技艺,提高花鼓灯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学生优势,实现花鼓灯的代代传承
学校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每届学生都不相同,如果能较好实现花鼓灯的校园传承,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一古老的地方优秀文化,将更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承。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传承人以及花鼓灯的专业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与爱好,选择花鼓灯中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舞蹈、灯歌、锣鼓等,因材施教,使每个人有所收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花鼓灯的表演技艺,使花鼓灯在校园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
4.增加和扶持相关的部门和机构进行专项办学
地方文化部门也应该支持学校或个人办学,例如设立专门的花鼓灯艺术学校,开设锣鼓专业课程,花鼓灯舞蹈表演课程等,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花鼓灯。为了扩大花鼓灯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文化部门应定期举办花鼓灯大赛,或者举办花鼓灯节,让全国各地的花鼓灯表演者齐聚一堂,切磋技艺,使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期重放异彩。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不仅在我国安徽地区流传,在淮河一带的民间也很盛行。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民间艺术价值,挖掘和展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鲍晓懿.怀远派花鼓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吴志鸽.凤台花鼓灯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周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
〔4〕张婧.安徽蚌 埠 花鼓灯存在形态与传承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2.
〔5〕李慧玲,丛灿日.论花鼓灯健身舞与校园体育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25-227.
〔6〕马晓.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3-37.
〔7〕杨传中.乡村文化生态的 嬗 变与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J].铜陵学院学报,2011,(3):86-88.
〔8〕汪法萍.豫南花鼓灯舞蹈资源在地方高师舞蹈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D].江苏师范大学,2013.
〔9〕段蓓蓓.安徽花鼓灯的体育文化开发与推广策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铜陵学院专业有:
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广告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
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告学)。
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会计学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
学校还有3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2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
现有专任教师91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88人,外聘教师227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335人,成人教育在籍生768人。
学校创建于1978年4月,初建时为安徽劳动大学铜陵市师范专科班,1983年5月,更名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并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对啊 您想问啥?
1、《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的结构与文化路径》,《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3期(CSSCI扩展版)2、《转型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安徽两村“环境维权事件”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9期(CSSCI)3、《转型期农民环境维权原因探析——以安徽两村为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CSSCI扩展版)4、《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回顾与前瞻》,《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CSSCI扩展版)5、《国外环境抗争研究述评》,《学术界》2011年第9期(CSSCI)6、《中国公众环境自觉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意义》,《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论点摘编7、《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C类核心期刊)8、《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运作逻辑——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CSSCI)9、《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CSSCI) 1、《转型期“政府俘获”现象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农村环境污染为例》,《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2、《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约制因素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3、《论底层研究与结构—制度分析及其在农民环境维权研究中的应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自觉与低碳社会建设》,《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2期5、《论从史出 审慎考察——评庄华峰<魏晋南北朝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0日第17版6、《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社会工作》2010年第12期7、《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道德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9、《50例问题大学生的挫折适应和支持网络》,《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结构化理论视阈下的旅游者安全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5期文摘转载11、《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3、《社会史与社会学成功嫁接》,《光明日报》2005年7月25日第6版14、《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心态的若干思路》,《芜湖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1、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环境污染与农民抗争维权行为的社会学研究》(2013年)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环境维权——以安徽两村为例》(2012年)3、主持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创新》(2012年)4、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资助计划项目《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2012年)5、主持民政部自选课题《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11年)6、参与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009年)7、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清代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2008年)
(一)学术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1、《转型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安徽两村“环境维权事件”为例》,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9期(CSSCI)2、《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回顾与前瞻》,载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专业期刊)3、《国外环境抗争研究述评》,载于《学术界》2011年第9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C类核心期刊)4、《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自觉与低碳社会建设》,载于《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核心期刊)5、《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运作逻辑——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载于《江西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核心期刊)6、《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载于《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C类核心期刊)7、《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载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道德控制》,载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9、《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载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其它论文1、《转型期农民环境维权原因探析——以安徽两村为例》,载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CSSCI扩展版)2、《论底层研究与结构—制度分析及其在农民环境维权研究中的应用》,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3、《论从史出 审慎考察——评庄华峰<魏晋南北朝社会>》,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0日第17版4、《中国公众环境自觉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意义》,载于《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论点摘编5、《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载于《社会工作》2010年第12期6、《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载于《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7、《50例问题大学生的挫折适应和支持网络》,载于《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8、《结构化理论视阈下的旅游者安全问题》,载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5期文摘转载9、《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载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0、《社会史与社会学成功嫁接》,载于《光明日报》2005年7月25日第6版11、《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心态的若干思路》,载于《芜湖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二)著作/教材《个案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撰写10万字并担任主编之一
你想问什么 ???
铜陵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我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区域交通枢纽、沿江生态山水名城——安徽省铜陵市,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铜陵学院。2009年9月,被批准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328亩(约885357平方米),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翠湖校区), 位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段,老校区(育秀校区)位于铜陵市文化、商业繁华地段--铜陵市北京中路。学院现有教职工767人,其中专任教师618人,教授、副教授191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4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270人,成人教育在籍生2000多人。学院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0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各类校舍面积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多万元。学院现有12个系,34个本科专业,另设有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设有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铜文化研究中心、铜刻艺术研发中心、有色金属与加工工程研究所、农村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学院是安徽省财经类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财经教育办学特色。拥有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管理学》、《成本会计》、《税法学》等8门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实务实验室、自动化工程实验中心等多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阿根廷、智利等国高校建立正式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语培训中心”。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被列为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近几年来,我院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安徽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学院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为510分、535分,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线9分、15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达到95%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为实现学院科学发展上水平,学院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提出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为积极推进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学院坚持内涵发展,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开放办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四个中心”(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中心、地方产学研合作中心、地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和地方文化教育中心)、“四个基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2008年12月,学院发起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并担任首任轮值主席,积极推动联盟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学院还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先进、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
不可能是核心期刊,只能算是省级期刊罢了。只有少数工科二本学校学报才能评上核心期刊,这种地方性小学院学报根本不可能是中文核心期刊
省级的在上面发的论文以省级论文算的
对啊 您想问啥?
铜陵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我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区域交通枢纽、沿江生态山水名城——安徽省铜陵市,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铜陵学院。2009年9月,被批准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328亩(约885357平方米),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翠湖校区), 位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段,老校区(育秀校区)位于铜陵市文化、商业繁华地段--铜陵市北京中路。学院现有教职工767人,其中专任教师618人,教授、副教授191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4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270人,成人教育在籍生2000多人。学院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0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各类校舍面积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多万元。学院现有12个系,34个本科专业,另设有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设有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铜文化研究中心、铜刻艺术研发中心、有色金属与加工工程研究所、农村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学院是安徽省财经类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财经教育办学特色。拥有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管理学》、《成本会计》、《税法学》等8门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实务实验室、自动化工程实验中心等多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阿根廷、智利等国高校建立正式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语培训中心”。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被列为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近几年来,我院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安徽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学院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为510分、535分,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线9分、15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达到95%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为实现学院科学发展上水平,学院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提出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为积极推进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学院坚持内涵发展,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开放办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四个中心”(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中心、地方产学研合作中心、地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和地方文化教育中心)、“四个基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2008年12月,学院发起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并担任首任轮值主席,积极推动联盟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学院还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先进、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地址:安徽省铜陵市北京中路297号(育秀校区)新校区:翠湖一路
普通学报外审难的。普通学论文通过外审后会进入主编终审,终审通过几率要大很多。而且论文在终审阶段时间是比较短的,一般论文到了这个环节,文章录用见刊的概率是很大的,如果外审结束,编辑肯定要根据专家意见给结论的,所以肯定会到编辑手上处理,但是不排除会被退稿,毕竟有些稿件到终审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被退稿。2017年上半年之前,本科学报还是比较好发的,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下半年,在本科学报上发表文章变得非常难。原本审核周期在7天左右的,现在全部变成3周以上,而且退稿率突增。使>普通学报外审难了很多。
省级的在上面发的论文以省级论文算的
不可能是核心期刊,只能算是省级期刊罢了。只有少数工科二本学校学报才能评上核心期刊,这种地方性小学院学报根本不可能是中文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