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写什么主题的论文你就直接去汉斯出版社的官网上检索就行啦,通过关键词检索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作者是谁,这句话出自《少年中国说》,作者是梁启超。
又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了,小编为大家送上毕业论文经典选题,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好的论文!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2. 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3. “非正式组织”及其对大学生管理教育影响研究4. 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5. 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管理主义6. 中国石油管道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研究7. 论学习策略教育对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作用8. 国际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9.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研究10. 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11.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启示12. 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13. 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14. 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1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16. 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基点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7. 中小学校教育服务研究18. 深圳中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研究19. 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有效教学20. 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21.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模式选择与财政政策2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2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2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25. 试论魏书生的家庭教育思想26. 我国北方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27. 初中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8. 基于情报检索语言互操作技术的集成词库构建研究29. 《爱的教育》在中国百年的译文与接受30. 基于ASP开发的在线教育系统的分析与设计31. 我国教育中介组织失灵与治理之研究32.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33. 天津市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34.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35.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36. 新世纪我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研究37. 我国教育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38. 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39.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40.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41. 远程教育中情感信息的建模与处理方法研究42. 基于情感计算的图像检索系统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43. GDP危险期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44.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公平研究45.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改革问题研究46. 论当前美国高等教育改革47. 生活与教育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48. 教师教育智慧的涵义、基本要素及生成49. 当代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50. 内蒙古地区民族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51. 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52. 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及其启示53. 唐代岭南谪宦及其对该地区教育的贡献54. 人文精神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育55. 重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研究56.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思想与理论述评57.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研究58.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运营模式探究59.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60. 学生的教育消费需求与高校面临的挑战61. 中韩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62. 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6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体系研究64.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65.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发展研究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者是梁启超,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是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发表的论文,意思是少年是国富民强的根本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中提出对工作要有“敬”与“乐”的态度,那么我们对待学习是否也要有“敬”和“乐”的态度呢?其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其态度只能“敬”和“乐”!那么,怎样的学习态度才叫敬学和乐学呢?木工祖师鲁班拜师学艺的故事给予了很好的诠释。鲁班到终南山去拜师学艺,他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终南山,当鲁班找到他准备拜师学艺的老寿星时,老寿星根本不想带学徒,鲁班苦苦哀求仍无济于事,后来老寿星却以睡觉为由不理睬鲁班了。这一睡不打紧,竟然是好几个月,鲁班真有耐心,他自始至终陪伴在老寿星身旁,等待老寿星的醒来。鲁班学艺的诚意和决心感化了老寿星。于是答应让他试试。老寿星先叫他把一大堆锈得不能再锈的木匠工具磨好,他一气磨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所有的工具磨好,然后老寿星叫他砍倒九百九十九棵树,再把每棵树整修平滑又把每棵树打上九百九十九个眼,这才叫他到模型室对模型反复拆装,最后又把模型全部废掉让他按原样把所有的模型做一遍。鲁班都一一按照老寿星的旨意做了,终于烂熟于心。老寿星十分满意,说他成功了,叫他去好好为人们做事。鲁班就这样深入民间不断地为人类服务,不断地向人们传授技术,于是,他成了木工们的祖师。鲁班学艺的全过程不正好说明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其态度只能是“敬”和“乐”吗?学艺是这样,读书亦然。从古到今,在求学读书的道路上,敬学者、乐学者是举不胜举,诸如“头悬梁,刺锥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刻苦读书的故事比比皆是。科学家要研究验证某一问题往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废寝忘食这是经常的事。我们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稍一有空就要读书学习,在他的床上,书桌上到处摆放着他读过的书。周恩来总理说长到老学到老,从不放松学习。如果没有敬学和乐学精神是办不到的。敬学和乐学的精神是我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但光有该精神还不够,必须要讲究学习方法。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对待学业从师上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则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此看来,敬学与敬师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敬学乐学的同时也理应尊重老师。综上所述,敬学和乐学的确十分重要,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更应弘扬敬学和乐学精神,不断加强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传承文明,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大家都学过梁启超先生的《敬学与乐学》,在此我化用一下题目,来阐述几点关于学习的看法。 敬学是学好的根本。当前学习方法有很多,不少同学也下了功夫,但成绩却上不去。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好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要有责任心。从国家来讲,祖国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栋梁,我们若想立志报国,务必从自己的学习抓起。神舟六号升空,我们都感到莫大的自豪和喜悦。这说明我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我们只有掌握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神州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从个人来讲,同学们若想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胜,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当然这话太过绝对,但对普通人而言,的确如此。成功的路有很多,但对我们的资质和条件而言,考上大学是最近的一条道。韩寒之类毕竟是奇才,奇才毕竟是少数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好与成功之间虽然不能划等号,但若把成功喻为生成物,学习好是比不可少的反应物之一。有责任心,即要为国家负责,对自己负责。当然,还要为家庭负责。第二,是要专心。这里所谈的专心,不是单指上课要认真听讲,晚上要仔细做作业。这里的专心,是广义上的,是在所有的学习中要尽心尽力,考虑学习就不要考虑其他的事情
始皇论 秦始皇,那是一个传奇的人物。秦始皇即嬴政,出生于赵国,秦庄襄王之子,他从13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政权却一直在吕不韦手中,但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自己掌握了大权,之后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宏图霸业。 对于秦始皇,人们对他的看法、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说,他暴虐无道,残忍至极,是个暴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他焚书坑儒,只因自己的心情不愉快,便将460名儒士及众多大量的十分珍贵的历史书籍烧毁,给后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过错。 但对于秦始皇,人们说的更多的是他的丰功伟业,他是第一个将国家统一的人,在春秋战国时,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秦始皇认为以前的“三皇五帝”都不及他,于是便创造出一个新的头衔给自己——“皇帝”从那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它设置了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 他北击匈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最后赢得了胜利。他开发了北疆,秦始皇让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开发了边疆,他修筑了长城,保护了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他统一了货币,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他统一了文字,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虽然霸道一生,但死后却十分悲惨,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二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将秦始皇的尸体与咸鱼摆在一起然后运回咸阳。 秦始皇虽然有过,但是他为人们留下了长城,灵渠,统一了思想与文化,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的角度看,秦始皇都是以为伟大的皇帝!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证论文,做为变法维新当时新文体的代表作家,梁启超自己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上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议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他的议论文写得平意流畅,清晰自然,气势恢宏。 本文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写的。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人,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主旨】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有啊。、、看简介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 作文 有哪些?时代的沧海桑田让人疲倦,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要用自己的中国梦,让全世界人都知道,这中国神!一起来看看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 作文素材 大全【5篇精选】,欢迎查阅!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1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 文化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2
“爱国”,没个人一提到它都说:嗨,不就是爱国吗,谁做不到呢?可你想一想能够真正做到爱国者有几个。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包括: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要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更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新时期爱国主义要与爱社会主义一致,与拥护祖国统一一致!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弘扬爱国主义,同为华夏子民无论地域和信仰有何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体现爱国主义就须弘扬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爱国主义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从小的个人方面来说,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三、增强国防观念。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增强国防观念,不仅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四、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3
渐渐地,它爬上枝头,映入窗棂边,一时兴起,便独上轩榭台,享受着这静谧的夜色。月光之下,是广裹的土地,经过月色的洗礼,显得无比晶莹。微风袭来,夹带着淡淡泥土味,似有似无,沁人心脾。此刻,我思绪万千,想着我们憩息的国土,浸润了先辈的心血与汗水,想着那浓浓的爱国情感和那守卫国家,视死如归的民族之魂……
历朝年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赴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注民生,就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他们是上帝的“宠儿”,虽与世长辞,但却名垂青史,为后人所尊崇。
面对民族的兴衰,我想到的是那一抹残阳,一片荒漠,我想到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毫无怨言,我想到了放弃绿洲夹河而列的长安,甘愿远赴黄沙大漠,来换取和平的王昭君。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她对着残阳,望穿秋水的双眼,还有那一颗随民族史一起跳动的爱国心。面对国家的荣辱,我想到了爱国将士岳飞,想到了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和那“收拾旧山河”的慷慨激昂,想到了那长着青苔的墓地,和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 口号 ;想到了他的义薄云天……往事不堪回首,一支无形的匕首从背后袭来,刺入胸膛,留下了“精忠报国”的美名。
他们是爱国的,他们热爱祖国的山河,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奋战,为国捐躯,他们走了,但他们那爱国灵魂还在,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向我们走来,带着“铁”的精神,向前迈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爱国的情感,敢于进取,自强不息。虽然我们还是青少年,但我们坚信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而贡献自己力量,唯有国防在,剩有兴旺处。面对国防建设的日趋完善,我看到历史的前进,中华在崛起!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就在不久的将来!愿自心出,精需自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愿望,而这美好愿望的实现,就需要不断的努力。同样,民族的兴盛,国家的繁荣也需要用辛勤的汗水去换取,而他们-昭君和岳飞等民族英雄,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他们英名辉煌千古……魂牵梦萦多少次梦里神游,梦到守卫过疆的哨兵,他们为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富强而坚守岗位,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夜还是那样静,那样美,我的心潮早已澎湃,那赤诚的爱国心。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4
在激越的国歌声中,我们仰望国旗冉冉升至旗杆顶端,胸中涌起一股最深厚的爱国情愫。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想对你们说:拿出你的真心,付出你的热情,拥抱我们的汉语,因为这是爱国精神在我们身上最好的体现。
汉语,如果黄皮肤黑眼睛,如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徽记;如同五星红旗和《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祖国的象征。
汉语是世界上的最美的语言。它意蕴丰富,神思邈远,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它如诗如画如歌如葩,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以其读音和字形哺育一个古老的民族,并以其长久的生命活力凸现炎黄子孙的不屈与自尊,承载十二亿人的光荣与梦想。
我们的祖国就是说着汉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孔子老子们就是用汉语讲述着儒学道教,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和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们就是用汉语吟出唐诗宋词,至今 依然泠泠作响或掷地有声。还有蔡伦毕升黄道婆李时珍们,同样是用汉语传播发明和技艺,不仅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加速了世界文明化的进程。
我们的前辈就是说着汉语,赶走了荷兰殖民者、瓜分中国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扫除了强权在我国推行的奴化 教育 ,恢复了说中国话的权力。在联合国大厦,乔冠华用汉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使汉语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瑞典的金色大厅,美籍华人杨振宁用金属的声音,进行接受诺贝尔奖的演说,汉语显示出特有的魅力。香港澳门回归,董建华何厚铧用汉语向中央政府宣誓,字字含情,顿挫中透出中国人的骨气和豪情。汉语是一面大旗,把无数的中国人召集在一起;汉语是汉民族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基因,它使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心心相印。
今天我们的父兄依然说着汉语,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深圳特区,汉语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诠释深圳速度;在航天基地,汉语挟雷霆万钧之势,穿云破雾遨游太空,告诉人们什么是长征系列;在奥运场,汉语和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向着世界体育强国迈进;在国际论坛,汉语昂首挺胸,沉着而热情,用自身的形象昭示世人: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有些人开始忽略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街头书刊错别字连天,店铺匾额繁体字泛滥,电视 广告 里 成语 面目全非,流行歌曲中病句层出不穷,还有我伞兵交谈夹杂着洋泾浜长此以往,汉语将变得浑浊甚或迷失,而缺少语言支撑的民族终将被淘汰出局。
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语吧,不要割舍对汉语的一份眷念,不要在现实的语言世界中走失自己。如果说汉语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则是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从大树获取养料,我们又给大树提供养料。只要大树根深叶茂,脚下的热土就会坚实牢靠,永不动摇。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5
梁启超先生为了中国医学的前途,毅然舍弃了个人利益,这种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做法让人为之动容,更让人们看到,在祖国的发展中,个人得失是那么的渺小。无论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都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精神。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得失的选择中,毫不犹豫选择国家利益,他们的身上永远闪现着爱国的光辉。
爱国精神蕴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缓缓流淌,不同的时期则会有不同的表现。在抗日战争中,多杀鬼子是爱国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社会主义是爱国;在和平时期,默默坚守在平凡岗位上是爱国;在国家领土受到侵犯时,依然挺身而出是爱国;而对我们学生而言,好好学习,充实自己也是爱国。所以当梁启超先生在面对刚传入中国的西医遭到质疑时,他不顾个人安危、个人得失,毅然决然挺身而出,他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身上也贯穿着闪闪发光的爱国精神。
或许,我们的岗位很平凡;或许,我们的力量很弱小;或许,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杀敌报国。但是,我们依然爱我们的国家。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我们可以像郭明义一样,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也可以像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最美教师格桑一样做好该做的事,承担好应尽的责任。我们个人的力量或许很渺小,但试想,若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都如此,那么我们的社会必然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再只是梦。这不是口号,这是行动的开始,这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努力。爱国并不是抽象的,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但有人却借此来做出过度、极端的事,比如,在去年钓鱼岛事件中,打砸日本车,这是很不理智的做法。我们应该理性爱国,文明爱国。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国家安定时,坚守自己的岗位。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实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远航,将来多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让爱国精神的火焰愈发强烈,将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我们一定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为中国梦的实现尽自己的一份力!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素材大全【5篇精选】相关 文章 :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素材大全5篇精选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征文素材大全【5篇精选】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征文素材大全【5篇】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优秀作文大全【5篇】
★ 2020“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征文精选大全【5篇】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800字【精选5篇】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话题作文大全5篇精选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最新范文大全5篇
★ 关于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5篇精选2020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优秀作文精选【5篇】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要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等各个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现在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想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着实不易,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去实现,实现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难,就像长征一样.我党理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谁能保证河里的石头的连续的?谁能保证河里没有暗流或者深渊?所以,是一次新的长征.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心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红军将士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长征在当代中国的延续,是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事业.在新的征途上,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斩关夺隘.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是我们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有力法宝.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撼山河的英雄业绩.今天,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的长征.当年红军长征所展现和熔铸的伟大长征精神,不仅是革命前辈在长征途中创造人间奇迹的强大精神支撑,而且是我们面向未来推进事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征途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万众一心、矢志不渝,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气贯山河的壮志豪情,谱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梁启超材料》 1926年3月8日,因患尿血症,梁启超住进协和。经透视,医生发现其右肾有一黑点,诊断为瘤,遂予以手术割除。术后解剖此肾,果见有一大如樱桃的黑点,但不是癌症。后来,社会上流传的说法是:医生由于判断失误,竟将健康的肾切去,梁启超被错割了肾。就在反对西医的声音越来越强时,梁启超写了一份英文声明,题目是《我的病与协和医院》,至今保存在病案中。声明后来被翻译成中文,发表在《晨报》上。他写道:“右肾是否一定要割,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据当时的诊查结果,罪在右肾,断无可疑。”“出院之后,直到今日,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没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梁启超之所以为协和辩护,是因为不希望别人以他的病为借口,阻碍西医在中国的发展。他说:“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
梁启超先生曾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孩子的成长如同花季,只开一次;花季一过,再也无法弥补。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深知,始于开端的教育是如此的重要,我们肩上的责任是如此重大,而我们的事业是如此的伟大,为了我们的中国梦,我们任重道远。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1929年逝于北京,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先生一生在致力于恢复中华旧山河的政治活动的同时,时时处处不敢忘却对子女的教育,把九个子女都培养成国家栋梁,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个个皆才俊”的家教传奇。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三子思忠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参加淞沪抗战;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思懿,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在先生看来,教育不是为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而且是做一个现代人。先生以为近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要想让满目疮痍的中国重回世界强国行列,中国的人必须成为一个个现代人,要想成为现代人,就必须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他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教育子女的同时,他还不忘记喊出“少年强则国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先生的教育是一种父爱的教育,它给孩子们送上“大宝贝”“小宝贝”“老白鼻”等可爱昵称,让他们体验长辈们美好的亲情,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曾说,他对孩子们的爱是自然、纯真、发自肺腑的,这种博大的、无私的、高尚的爱不仅仅只针对于子女,而且也无私的给予女婿和儿媳,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后,他在信中写到林徽因“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先生的教育是一种修养的教育。他认为,子女们能否成才,关键是看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为了培养这种修养,他从来不溺爱子女,要求子女们恪守寒士家风,鼓励他们在逆境中修炼品质。梁思成从美国学成归来,本可在清华大学工作,享受舒怡的环境和较高的待遇,在先生的建议下,他去了条件更艰苦的东北大学任教,埋头于中国历史建筑教学,最终成为杰出的建筑学家。先生的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他时刻要求子女应该孝敬和尊重长辈,同时在“侍亲以孝”上为子女做出榜样,重视培养子女的爱心、同情心。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
1926年3月,梁启超因便血腰疼到协和医院诊治,经X光透视显示左肾有黑斑一处,医生诊断结果是左肾患结核,需手术切除。当时梁启超与被誉为中医“四大名医”之首的肖龙友先生相交甚笃,经常往来,为慎重起见,特请肖先生复诊。肖龙友医道精深,医德高尚力起沉疴,妙手成春,经他之手治愈的病人不可胜数,因此上至高官巨贾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奉若神明,就连一些名气很大的西洋医院,在遇到疑难大症束手无策时,也常常找肖先生帮忙。此次肖龙友为梁启超切脉后,断然否定了协和医院的诊断结果:“肾脏绝无大病!”力劝梁启超切勿草率从事,并为梁对症下药,处方诊治。服用了肖先生的中药后,梁启超顿觉神清气爽,颇见功效,但是后来病情又出现了反复,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是梁启超一直没有停止读书治学劳神费心所致。肖龙友见状十分着急,劝告梁启超说“治病不能单纯靠药,三分看病七分养,若想彻底恢复健康,必须放下书本,安心养病,否则即使华佗再世也无能为力。”谁知梁启超听后却不以为然,戏虐地说:“战士死疆场,学者死讲堂,死得其所。何惜之有!”肖龙友听后惊得目瞪口呆,连连叹气,不禁为老友的健康暗暗担心。时过不久,梁启超的病情果然恶化,旋赴协和医院准备手术。住院后,梁启超饱受病痛的折磨,常常无法忍受,对医院的治疗方案也产生了怀疑和不满,他在给梁思成夫妇的信中这样写道:“这回上协和医院一个大当。他只管医治,不顾及身体的全部,每天两杯泻油,足足灌了十天,把胃口弄倒了。也是我自己不好,因胃口不开,想吃些异味炒饭、腊味饭,乱吃了几顿,弄得肠胃一塌糊涂,以至发烧连日不止。人是瘦到不像样子,精神也很萎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协和医院匆匆为梁启超实行了手术,手术由院长刘瑞恒亲自主刀,但刘瑞恒判断失误,竟将健康的肾脏切去,而留下了病肾,这是导致梁启超壮年逝世的直接原因。对这一重大医疗事故,协和医院医治守口如瓶严格保密,后来为遮人耳目,将事故责任人刘瑞恒调离医院,改任卫生部政务次长,直到几十年后,医学教学在讲授如何从X光片中辨别左右肾时,才举出了这一病例,至此梁启超死因真相大白于天下。文章中有
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真正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在近代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许多爱国人士都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斗争之中,梁启超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们探究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梁启超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探求中国衰弱的原因,总结了中国近代国民的劣根性。他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对中国人的奴性性格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研究了国民性与中国积弱的关系,进而在《新民说》中逐步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具体方案即新民的具体方案,他说的新民是要使中国民众由奴隶、臣民变为新型的“国民”。 新民思想产生于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具体的思想基础有三个方面即西学源流、儒学传统和东学渊源。所谓新民思想,就是要革新人的思想。有了新的思想,才有可能培养出有自由、有个性、具备独立的人格、有权利、守义务的新国民。而这就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来打破传统的束缚,使民智大开,敢作敢为,从根源上来医治国民的灵魂,这才是救国救民的根本所在。开民智,兴民权,是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宗旨。
论国防建设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大学论文这个我会的格式有什么要求吗?
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
作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梁启超的文章,笔端饱含激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风靡一世,声震天下。王文濡挽梁启超:“《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雅俗同赏,得其余沥以弋鸿名而张骚坛者,比比者是也。”
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等人开始改变由原先对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层面锲入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从中西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而采取形而上的比较,从而看到了西方的近代文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发表了《新民说》,提出了国民性改造。
扩展资料:
《新民说》的相关情况:
1、《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政论文章。
2、1916年部分收入《饮冰室文集》;1936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同年并出版单行本《新民说》。
3、《新民说》的主要期望唤起中国人民的自觉,要从帝国时代皇帝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并讲述现代国民所应有的条件和准则,在二十世纪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 第十九节 论民气一 国 中 大 多 数 人 , 对 于 国 家 之 尊 荣 及 公 众 之 权 利 , 为 严 重 之 保 障 , 常 凛 然 有 介 胄 不 可 犯 之 色 , 若 是 者 谓 之 民 气 。 民 气 者 , 国 家 所 以 自 存 之 一 要 素 也 。 虽 然 , 仅 以 民 气 而 国 家 遂 足 以 自 存 乎 ? 曰 : 必 不 可 。 何 以 故 ? 以 民 气 必 有 所 待 而 始 呈 其 效 力 故 。( 一 ) 民 气 必 与 民 力 相 待 。 无 民 力 之 民 气 , 则 必 无 结 果 。 有 侵 犯 我 者 , 我 对 之 而 宣 言 曰 : “ 汝 毋 许 尔 尔 。 ” 是 即 所 谓 气 也 。 夫 我 之 所 以 能 为 此 宣 言 者 何 也 , 其 内 容 必 尚 含 有 未 尽 之 词 。 若 曰 : “ 汝 果 尔 尔 者 , 则 吾 将 … … 。 ” “ 吾 将 … … ” 云 者 , 是 使 彼 惮 我 而 果 不 复 敢 尔 尔 也 。 故 当 吾 将 发 此 宣 言 之 先 , 必 预 审 夫 所 谓 “ 吾 将 … … ” 云 者 , 果 能 实 行 与 否 ? 能 实 行 矣 , 而 遂 足 以 惮 彼 否 ? 审 之 既 熟 , 然 后 乃 昂 然 曰 : “ 汝 毋 许 尔 尔 。 ” 夫 如 是 而 我 之 宣 言 , 非 戏 言 矣 。 于 彼 时 也 , 彼 则 又 诇 我 曰 : “ 彼 云 将 … … , 能 实 行 欤 ? 苟 实 行 , 斯 可 惮 欤 ? ” 彼 若 认 我 为 能 实 行 而 可 惮 也 , 则 不 得 不 屈 于 我 , 而 我 之 目 的 达 矣 。 彼 若 认 我 为 不 能 实 行 , 即 实 行 矣 而 非 可 惮 , 则 必 将 复 于 我 曰 : “ 吾 固 尔 尔 矣 , 汝 如 将 … … , 吾 亦 将 … … 。 ” 于 是 乎 吾 之 所 谓 “ 将 … … ” 者 , 遂 果 不 得 不 实 行 , 既 实 行 , 则 视 吾 之 所 谓 “ 将 … … ” 者 , 能 否 压 伏 彼 之 所 谓 “ 将 … … 。 ” 而 我 目 的 之 能 达 与 不 能 达 , 从 兹 解 决 焉 。 夫 彼 之 所 谓 “ 将 … … ” 云 者 , 亦 必 其 示 我 以 甚 可 惮 者 也 , 彼 固 有 所 以 惮 我 , 而 我 亦 有 所 以 惮 彼 , 是 之 谓 力 。 我 既 有 所 以 惮 彼 , 而 遂 不 惮 彼 之 惮 我 , 是 之 谓 气 。 气 者 固 所 以 成 始 而 成 终 也 , 然 非 有 力 则 不 能 始 之 , 不 能 终 之 , 气 实 力 之 补 助 品 耳 。 使 我 自 始 辄 贸 贸 然 宣 言 曰 : “ 汝 毋 许 尔 尔 。 ” 然 彼 果 尔 尔 者 , 我 将 何 以 待 之 ? 未 始 计 及 焉 ; 即 计 及 矣 , 而 其 事 非 我 所 能 实 行 ; 即 实 行 矣 , 而 曾 不 足 以 损 彼 之 豪 末 , 甚 或 非 徒 无 损 于 彼 , 而 且 有 损 于 我 。 若 是 乎 , 则 我 之 宣 言 , 必 毫 无 反 响 , 彼 之 视 我 , 直 剧 场 中 一 科 白 耳 ! 即 彼 或 未 审 于 我 之 内 情 , 以 为 我 之 敢 为 此 言 , 其 必 有 盾 乎 此 言 之 后 者 , 而 因 屈 而 从 我 , 虽 然 此 又 未 足 为 喜 也 , 何 也 ? 彼 今 虽 不 察 , 而 终 必 有 察 之 之 时 ; 及 其 察 之 , 而 我 后 此 同 类 之 宣 言 , 壹 归 于 无 效 也 , 其 不 足 喜 者 一 也 。 我 见 此 无 实 力 之 宣 言 之 偶 一 制 胜 也 , 乃 自 狃 焉 , 谓 即 此 可 以 制 梃 挞 人 矣 ; 乃 益 怠 于 实 力 之 预 备 , 此 后 若 更 遇 同 类 之 侵 犯 , 或 加 等 之 侵 犯 , 而 我 终 无 待 之 之 道 , 其 不 足 喜 者 二 也 。 故 夫 无 民 力 之 民 气 , 其 不 可 滥 用 也 , 有 如 此 。 问 者 曰 ∶ “ 然 则 力 不 足 者 , 虽 牛 马 奴 隶 , 其 受 之 矣 ? ” 曰 ∶ “ 然 也 。 ” 夫 孰 使 汝 无 力 也 , 既 无 力 矣 , 虽 欲 不 受 , 庸 安 能 也 。 虽 然 , 受 之 可 也 , 安 之 不 可 也 。 不 安 之 奈 何 ? 则 亦 归 而 求 所 以 增 其 力 而 已 。 力 之 未 逮 , 其 必 非 用 气 之 时 也 。 闻 者 疑 吾 言 乎 ? 请 观 日 本 。 日 本 之 初 与 我 通 使 也 , 领 事 裁 判 权 未 收 回 , 我 最 初 之 横 滨 领 事 范 氏 , 以 最 敏 活 之 手 腕 , 主 张 我 国 民 之 权 利 , 往 往 有 使 日 人 不 能 堪 者 , 至 今 老 横 滨 者 , 犹 举 其 佚 事 以 为 美 谈 。 彼 日 人 岂 其 乐 受 也 , 而 忍 之 若 干 年 。 琉 球 事 件 交 涉 中 , 我 北 洋 舰 队 游 弋 长 崎 , 为 示 威 运 动 , 我 水 兵 与 彼 警 察 哄 , 其 交 涉 之 结 果 乃 至 勒 使 长 崎 警 察 不 得 带 刀 , 日 本 耻 之 , 乃 自 下 令 全 国 警 察 不 带 刀 以 解 嘲 , 自 甲 午 战 胜 后 全 国 警 察 始 复 带 刀 彼 岂 其 乐 受 也 ? 而 忍 之 若 干 年 。 彼 其 忍 之 之 时 , 正 其 汲 汲 焉 于 种 种 方 面 预 备 实 力 之 时 也 。 果 也 甲 午 一 役 , 而 二 十 年 来 对 于 中 国 之 耻 辱 , 乃 尽 雪 也 。 又 其 与 俄 交 涉 也 , 维 新 之 始 , 以 桦 太 与 千 岛 交 换 , 彼 日 人 岂 其 乐 受 也 ? 而 忍 之 若 干 年 。 甲 午 战 胜 , 割 我 辽 壤 , 三 国 干 涉 , 夺 诸 其 怀 , 彼 日 人 岂 其 乐 受 也 ? 而 忍 之 若 干 年 。 彼 其 忍 之 之 时 , 又 其 汲 汲 焉 于 种 种 方 面 预 备 实 力 之 时 也 。 果 也 甲 辰 一 役 , 而 三 十 年 来 对 于 俄 国 之 耻 辱 , 乃 尽 雪 也 。 当 其 忍 也 , 而 曰 日 本 无 民 气 可 乎 ? 必 不 可 , 彼 盖 有 之 而 不 用 也 , 尺 蠖 之 屈 , 以 求 伸 焉 ; 鸷 鸟 将 击 , 而 伏 且 累 月 也 。 而 不 然 者 , 请 观 朝 鲜 , 彼 朝 鲜 非 民 气 不 振 之 国 也 , 十 余 年 前 , 即 有 富 于 革 命 思 想 之 东 学 党 , 振 臂 一 呼 , 蔓 延 全 国 , 推 其 起 因 , 则 政 治 问 题 也 。 以 吾 居 日 本 七 八 年 间 , 见 其 报 纸 所 记 朝 鲜 爆 裂 弹 事 件 , 以 二 三 十 计 矣 , 其 民 之 聚 于 钟 路 , 朝 鲜 地 名 为 示 威 运 动 以 对 彼 政 府 者 , 亦 几 于 无 岁 无 之 , 其 对 内 之 民 气 如 此 。 即 彼 之 对 于 日 本 , 因 抵 制 银 行 券 事 件 , 至 于 全 国 工 商 同 盟 实 行 , 日 本 人 所 设 之 第 一 银 行 在 朝 鲜 发 行 纸 币 , 渐 已 通 行 , 至 明 治 三 十 六 年 春 间 , 朝 鲜 人 见 利 权 外 溢 之 可 惧 也 , 乃 有 一 二 有 志 者 倡 抵 制 之 议 , 令 各 行 商 签 名 不 用 彼 纸 币 , 举 国 一 致 赞 成 。 未 几 , 日 本 以 军 舰 筑 紫 示 威 于 仁 川 , 复 以 数 军 舰 继 之 , 志 士 之 运 动 遂 成 绝 影 。 其 对 外 之 民 气 如 此 。 即 至 最 近 日 韩 新 协 约 成 立 之 后 , 其 元 老 大 臣 , 以 身 殉 之 者 且 踵 相 接 。 由 此 观 之 , 夫 宁 得 曰 韩 民 皆 夸 毗 无 骨 者 流 也 。 而 今 日 之 韩 , 竟 何 如 矣 ? 夫 三 十 年 前 , 日 与 韩 不 相 远 也 , 即 韩 之 民 气 , 吾 亦 未 见 其 有 舆 儓 于 日 之 确 证 也 , 而 结 局 乃 若 此 。 此 何 以 故 ? 则 韩 人 误 以 其 最 可 贵 重 之 蓄 力 的 时 日 , 而 滥 费 之 以 为 最 无 谓 之 竞 气 的 举 动 。 韩 人 之 气 , 日 泄 而 日 瘪 ; 日 人 之 力 , 日 积 而 日 张 , 而 最 后 之 优 胜 劣 败 , 遂 永 定 矣 。 吾 故 曰 ∶ 民 气 必 待 民 力 而 后 可 用 , 对 内 有 然 , 对 外 亦 有 然 。( 二 ) 民 气 必 与 民 智 相 待 。 无 民 智 之 民 气 , 则 无 价 值 。 气 也 者 , 用 之 以 相 竞 者 也 , 故 语 及 气 之 一 字 , 其 中 总 含 有 战 争 的 性 质 , 无 论 为 广 义 的 战 争 、 狭 义 的 战 争 , 其 性 质 固 不 相 远 。 狭 义 的 战 争 谓 用 兵 , 广 义 的 战 争 谓 其 他 互 相 抗 敌 之 行 为 。 以 狭 义 的 战 争 言 之 ∶ 则 ( 第 一 ) 不 可 无 宣 战 的 理 由 。 苟 我 挟 完 满 之 理 由 以 从 事 战 争 , 则 以 义 战 的 观 念 , 能 使 我 之 敌 忾 力 随 自 信 力 而 增 加 , 其 可 以 取 胜 者 一 。 能 使 敌 人 以 自 反 不 缩 之 故 , 馁 而 不 支 , 其 可 以 取 胜 者 二 。 能 使 中 立 者 表 同 情 于 我 , 间 接 以 增 我 之 力 而 杀 敌 之 力 , 其 可 以 即 胜 者 三 。 ( 第 二 ) 不 可 无 作 战 的 计 画 。 我 之 力 固 自 信 足 以 与 敌 战 矣 , 然 以 此 战 之 故 , 我 之 损 失 当 几 何 ? 敌 之 损 失 当 几 何 ? 我 而 不 战 , 其 所 损 失 当 几 何 ? 我 而 战 , 其 所 损 失 当 几 何 ? 战 之 所 损 失 , 以 除 以 偿 不 战 所 损 失 , 其 嬴 得 者 几 何 ? 不 可 不 一 一 熟 计 之 。 又 同 一 战 也 , 以 若 何 之 战 术 , 最 足 以 使 敌 屈 伏 , 而 贯 彻 我 之 目 的 ; 以 若 何 之 战 术 , 而 使 不 至 于 本 战 之 外 , 生 出 他 种 支 障 , 又 不 可 不 一 一 熟 计 之 。 凡 兹 所 举 , 不 独 于 狭 义 之 战 争 宜 然 , 即 广 义 之 战 争 亦 皆 有 然 。 夫 命 物 之 名 而 谓 之 气 , 则 其 性 质 之 非 永 久 的 可 知 , 传 曰 ∶“ 一 鼓 作 气 , 再 而 衰 , 三 而 竭 。 ” 此 最 能 说 明 气 之 情 状 者 也 。 故 气 之 为 物 也 不 可 挫 , 彼 气 之 愈 挫 而 愈 盛 者 , 必 其 有 所 挟 持 焉 以 运 乎 气 之 外 者 也 。 苟 惟 气 也 , 则 遇 一 度 挫 折 , 而 馁 于 其 前 , 更 遇 一 度 之 挫 折 , 而 益 馁 于 其 前 , 则 有 后 此 遇 常 用 气 之 时 , 而 不 复 能 振 者 矣 。 夫 以 无 理 由 而 滥 用 其 气 , 幸 而 胜 , 则 例 外 之 事 也 ; 若 其 不 胜 , 则 事 过 境 迁 , 终 必 有 自 悟 其 为 无 理 由 之 一 日 。 遂 自 怨 自 艾 , 而 因 以 减 杀 其 自 信 力 , 而 气 乃 一 落 千 丈 强 矣 。 以 无 计 画 而 误 用 其 气 以 取 挫 败 者 , 则 减 杀 其 冒 险 心 也 , 亦 正 与 此 同 。 而 何 以 能 审 其 理 由 ? 能 善 其 计 画 ? 则 非 全 体 人 民 有 水 平 线 以 上 之 常 识 不 能 也 。 民 气 之 为 物 , 往 往 以 盲 从 者 之 多 数 而 致 盛 大 , 亦 往 往 以 盲 从 者 之 多 数 而 致 挫 跌 , 要 之 盲 从 之 民 , 必 非 能 对 于 外 界 而 有 坚 牢 之 团 结 力 , 对 于 外 界 而 有 持 久 之 抵 抗 力 者 也 。 吾 故 曰 ∶ 民 气 必 待 民 智 而 后 可 用 。 对 内 有 然 , 对 外 亦 有 然 。( 三 ) 民 气 必 与 民 德 相 待 。 无 民 德 之 民 气 , 则 不 惟 无 利 益 , 而 更 有 祸 害 。 凡 多 数 人 相 集 而 图 一 事 , 则 其 中 必 有 多 少 之 权 力 , 权 力 之 大 小 及 其 久 暂 姑 勿 论 于 是 有 觊 觎 此 权 力 而 加 入 团 体 者 。 又 凡 一 事 之 成 , 则 其 后 必 有 多 少 之 名 誉 , 于 是 有 歆 羡 此 名 誉 而 加 入 团 体 者 。 又 凡 一 事 件 之 起 , 其 事 件 间 接 之 影 响 , 或 可 予 一 种 人 以 特 别 之 利 益 , 于 是 有 取 便 私 图 而 加 入 团 体 者 。 如 革 命 军 之 起 本 非 为 掳 掠 也 , 而 会 匪 绿 林 乘 此 势 、 假 此 名 以 行 掳 掠 , 实 为 一 好 机 会 , 故 革 命 军 可 以 间 接 予 会 匪 绿 林 以 特 别 之 利 益 也 。 又 如 一 月 前 东 京 学 界 争 所 谓 取 缔 问 题 者 , 本 非 为 惰 学 也 , 而 其 中 有 游 荡 不 事 学 业 者 , 或 久 客 思 家 者 , 乘 此 势 、 假 此 名 , 堂 堂 然 自 托 于 志 士 之 林 以 归 国 , 故 取 缔 问 题 可 以 间 接 予 彼 辈 以 特 别 之 利 益 也 。 其 他 凡 百 事 件 , 莫 不 有 此 现 象 又 凡 一 事 件 之 起 , 其 事 件 直 接 或 间 接 之 结 果 , 常 可 以 败 一 人 或 一 党 人 之 事 业 , 于 是 有 有 憾 于 彼 一 人 或 彼 一 党 人 , 利 用 倾 轧 而 加 入 团 体 者 。 欧 美 言 政 党 之 得 失 者 , 常 悬 此 为 厉 禁 , 盖 以 私 人 之 关 系 而 牵 及 于 公 共 问 题 , 最 不 可 也 。 有 一 于 此 , 则 其 团 体 自 表 面 上 视 之 , 虽 若 甚 大 且 坚 , 实 则 其 内 容 含 有 种 种 不 同 性 质 之 分 子 , 各 向 于 其 特 别 之 目 的 而 进 行 , 无 论 事 之 成 不 成 , 而 皆 可 以 生 出 恶 果 。 此 等 败 类 , 无 论 何 种 团 体 , 固 万 难 绝 无 , 而 民 德 高 尚 之 国 , 其 数 寡 ; 民 德 污 下 之 国 , 其 数 众 。 若 一 团 体 中 而 此 种 类 之 人 占 多 数 , 则 其 敝 不 可 思 议 ; 即 非 占 全 团 体 之 多 数 , 而 在 团 体 主 动 者 之 中 占 多 数 , 则 其 敝 亦 不 可 思 议 。 夫 此 种 类 之 人 , 必 其 稍 黠 而 稍 悍 者 也 , 故 众 人 相 集 以 图 一 事 , 而 彼 辈 往 往 得 占 主 动 之 地 位 , 势 则 然 也 , 而 其 敝 遂 不 可 思 议 。 以 上 所 举 , 皆 假 公 济 私 , 以 煽 动 民 气 为 一 手 段 者 也 , 不 可 谓 之 真 民 气 , 故 勿 具 论 ; 即 属 于 真 民 气 矣 , 而 犹 必 须 有 诸 德 以 纲 维 之 。 一 曰 坚 忍 之 德 。 凡 所 抗 争 之 目 的 , 不 能 一 蹴 而 达 , 苟 无 此 德 , 则 一 哄 热 狂 , 若 暴 风 疾 雨 , 不 能 终 朝 也 。 二 曰 亲 善 之 德 。 凡 团 体 愈 大 , 则 其 分 子 愈 杂 , 虽 同 向 于 一 大 目 的 , 其 中 小 节 , 总 不 免 意 见 参 差 , 苟 无 此 德 , 则 团 体 瞬 息 分 裂 也 。 三 曰 服 从 之 德 。 凡 团 体 必 有 指 挥 者 , 有 受 指 挥 者 , 苟 无 此 德 , 则 人 人 欲 为 指 挥 者 , 不 愿 为 受 指 挥 者 , 群 龙 无 首 , 顷 刻 而 溃 也 。 四 曰 博 爱 之 德 。 气 之 方 张 , 必 继 之 以 破 坏 , 破 坏 有 时 固 非 得 已 , 然 当 有 其 程 度 , 苟 无 此 德 , 将 并 其 不 必 破 坏 不 可 破 坏 者 而 亦 破 坏 之 , 而 全 局 且 不 可 收 拾 也 。 故 由 前 所 举 之 四 种 , 是 与 道 德 立 于 正 反 对 之 地 位 者 也 ; 以 此 等 人 而 利 用 民 气 , 其 为 害 极 深 。 由 后 所 举 之 四 种 , 虽 非 立 于 正 反 对 之 地 位 , 而 于 应 有 之 道 德 , 多 所 欠 阙 者 也 ; 以 此 等 人 而 滥 用 民 气 , 其 为 害 亦 不 浅 。 吾 于 中 国 之 义 和 团 见 之 , 吾 于 法 国 之 大 革 命 见 之 。 吾 故 曰 ∶ 民 气 必 待 民 德 而 后 可 用 。 对 内 有 然 , 对 外 亦 有 然 。吾 于 是 研 究 民 气 之 为 物 及 其 应 用 , 得 公 例 曰 : ( 一 ) 其 物 为 补 助 的 性 质 , 而 非 绝 对 独 立 的 性 质 。 故 不 可 以 之 为 唯 一 之 手 段 。 ( 二 ) 其 物 屡 用 之 , 则 易 衰 而 竭 ; 蓄 之 愈 久 , 则 其 膨 胀 力 愈 大 。 故 宜 偶 用 而 不 宜 常 用 。 ( 三 ) 其 物 善 用 之 , 可 以 收 莫 大 之 良 果 ; 误 用 之 , 可 以 收 莫 大 之 恶 果 。 故 即 偶 用 之 亦 不 可 不 慎 。 ( 四 ) 其 物 之 发 生 比 较 的 易 。 故 常 未 适 用 时 , 无 取 煽 动 之 。以 上 四 例 , 其 前 三 项 则 前 文 所 论 , 足 以 证 明 之 而 有 余 , 其 第 四 项 , 今 更 附 一 言 。 谓 民 气 无 须 激 厉 , 但 放 任 之 而 可 以 自 由 发 生 者 , 非 笃 论 也 。 虽 然 , 与 民 力 、 民 智 、 民 德 三 者 相 比 较 , 则 其 发 生 也 较 易 。 ( 一 ) 正 当 之 民 气 , 生 于 自 卫 心 , 而 自 卫 心 为 尽 人 所 同 具 , 一 提 便 醒 。 ( 二 ) 民 气 之 为 物 极 简 单 , 不 须 有 他 种 之 预 备 修 养 而 始 成 立 , 故 临 时 可 以 猝 办 。 ( 三 ) 民 力 、 民 智 、 民 德 三 者 既 进 , 则 其 民 自 能 自 认 其 天 职 , 自 主 张 其 权 利 , 故 民 气 不 期 进 而 自 进 。 以 此 诸 理 由 , 故 吾 辈 无 论 对 内 对 外 , 当 先 审 今 日 为 可 用 民 气 之 时 代 与 否 ; 如 其 未 也 , 与 其 泄 之 , 毋 宁 蓄 之 。 姑 于 其 最 难 发 生 最 难 成 立 之 民 力 、 民 智 、 民 德 , 三 致 意 焉 , 迨 适 用 之 时 , 以 百 数 十 少 年 号 呼 焉 , 以 三 数 报 馆 鼓 吹 焉 , 不 一 月 而 举 国 狂 矣 。 谓 余 不 信 , 盍 观 最 近 东 京 罢 学 事 件 与 上 海 罢 市 事 件 也 。 故 当 未 可 用 民 气 之 时 , 而 专 以 煽 动 民 气 为 事 者 , 是 滥 费 其 日 力 与 其 才 力 而 已 。问 者 曰 ∶ “ 然 则 子 认 今 日 为 未 可 用 民 气 之 时 乎 ? ” 曰 ∶ “ 以 全 局 论 , 无 论 对 外 对 内 , 吾 皆 认 为 未 可 用 民 气 之 时 。 以 一 部 分 论 , 则 因 于 其 事 件 之 性 质 如 何 , 吾 认 为 有 适 用 者 , 有 不 适 用 者 ; 即 认 为 适 用 之 事 件 , 其 用 之 也 , 亦 有 度 量 分 界 。 若 日 日 以 牛 刀 割 鸡 , 则 亦 吾 之 所 不 敢 苟 同 。 虽 然 , 此 非 可 以 一 言 尽 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