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我国的法律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情况下,适合于西方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是否依然成立,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以下是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实证思想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渗透和贯彻,实证审计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们要理解审计,必须把它放入现实中,并观察审计是怎么运行的。解析运行中的各种现象,是需要审计事实(审计主体行为的集合)的,而审计事实的取得要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分析 。这就需要借鉴实证法了。本文把审计风险与实证法相结合来对审计风险相关 内容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 现代 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 方法 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 影响 。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 社会 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 会计 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 法律 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 目前 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 应用 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 经济 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
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 会计 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 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企业 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 问题 。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 研究 ,2002年。
[3]罗伯特。K.莫茨(美国)等著。审计 理论 结构,1990年。
[4]财政部。审计,2004年。
审计费用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Simunic(1980)首次构建了审计收费定价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1977年美国377家上市公司的包括审计费用在内的数据,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许多成果,大部分都集中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 Simunic 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及其含义进行判断和分析。
一、研究假设和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学者们大都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公司规模对审计收费的解释力度可以达到50%以上,这种影响力在我国市场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经纪业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更加复杂,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增加和审计费用的提高。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被审计的上市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审计风险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因素。审计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后面临的被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
本文选取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指标。其中,我们预测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因为存货与应收装款愈多,注册会计师进行盘点和函证的工作量越大,占用的审计资源就越多,审计的复杂程度更高,审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同时,我们预测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两者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偿债压力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较小,审计费用相应较低。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以为该指标越低说明公司面临的管制风险越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增加,审计费用就相应的增加。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审计费用相对较高。
二、研究样本与实证结果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公布2007年至2010年年度财务报告的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总体,数据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为了确保研究的意义和精确性,在选择2007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时,我们进行了如下剔除:
1.为了体现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剔除了披露不规范、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数据(例如未披露审计费用)
2.剔除了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收集不到的有关审计和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
3.为了体现一般审计费用规律,剔除了被ST、PT的上市公司。
4.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共筛选出4748组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据。
(二)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a.存在多个众数。显示最小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均值较大,而标准差为,说明取对数后的审计费用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较大;总资产取对数后均值为,数值也很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大;ROE的均值较小,但极大值,极小值,可见ROE在我国上市公司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我们分析的所有数据中,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占79%,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得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肯定;而聘用“四大”作为审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只占到5%,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为了以较低的审计费用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审计意见,通常会聘请“四大”以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2.相关性分析。我们选择了与审计费用相关的八个变量就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列示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其中剔除了Big4与Opinion两个品质型变量。
3.主成分分析。我们将数量型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SPSS对上述8个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于初始特征值,前五个变量的累积解释程度达到了,而进行旋转后的变量成分解释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前五个变量仍然能够达到。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筛选出我们需要的数据。
三、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文对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规模、审计风险、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报告意见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决定作用不容忽视,其中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事务所的作用更加明显。“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相比我国国内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要高很多,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结束语:同时,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本文并未考虑审计事务所变更和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前的学者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会影响审计复杂程度,从而影响审计费用。本文认为,审计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规模或者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衡量,因此未进行考虑;第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行业在审计费用方面的区别。这些因素可能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5 对医药企业抑制财务舞弊的建议个人层面较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在公司经营困难走向财务舞弊之前,可能从财务数据上就会发现某些问题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及时纠正企业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教育也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函证调查时,对数额巨大或未收到函证的部分,应保持审计人员应有的谨慎性以及警惕性,可以采用电话问询或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核实。即使当年并没有查出有舞弊的行为,也不能放松警惕,应对其进行持续的关注。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其不断的学习扩充自己实践水平,注册会计师要提高审计识别技能。公司层面在众多股东中持有股份最多的被称为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在上市公司中也不可避免,在股东大会表决过程中,控股股东因其股份比重优势会有话语领导权,而股东大会也很可能成为某个大股东的表达个人意志的摆设,在这样的机制下,很有可能会损害到其他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信用标准。建议新华制药应以综合评定的指标指定信用标准,将“5C 评价法”和权重分析法相结合。信用条件。以保证新华制药全面掌握客户应收账款信用信息,以便的客户经营困难时及时作出风险规避,最大限度的保护新华制药的利益。收账政策。建议新华制药应找到收账费用、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的平衡点,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收款政策。政府层面政府应该从道德管理以及监督体系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该加大对财务舞弊的人员处罚力度,对违规违法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要有相对应的惩罚。其次是要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本文研究认为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一是要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这就相当于是增强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二是从审计准则、审计制度上加以改善,使我国审计工作的体系更加严谨。 社会层面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体系,要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应该把握住服务单位的行业特性,事务所在接受客户委托时,本着对投资者负责任的专业态度,始终保持应有的职业警觉敏锐性,提升专业审计的质量,尽力维护资本市场审计的声誉。规范上市公司和外部审计师的关系,不断提升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以及专业能力,积极有效发挥外部审计师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是阐述对医药上市公司有效抑制财务舞弊的相关建议,帮助该类型企业提高抑制财务舞弊的能力,也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6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论资本市场发展日臻成熟,各项规章制度也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在一片祥和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中仍旧是暗流涌动。上市公司承载着国家和市场消费者的美好寄托,其上市后也具有一定影响力,代表着中国企业的形象,因此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影响的不仅仅是我国投融资市场,更关乎我国企业的国际声誉。财务舞弊的治理需要多手联防,立体防治,封堵所有财务舞弊漏洞,摧毁财务舞弊的温床。本文从财务舞弊发生的宏观微观环境出发,分析财务舞弊与经济波动的关系并用实例来说明了政策变动对企业舞弊的影响,然后深入企业挖掘财务舞弊下的企业特征,进行定性分析,给我国财务舞弊的治理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针对财务舞弊的特征分析提出了树立企业标杆,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弥补法律漏洞,严肃法律政令等一系列净化舞弊环境的措施。 启示综上所述,制药行业的发展不容小觑,现阶段我国制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逐步步入集团化、规模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药行业也随之发展迅猛。我国出台全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贯彻落实,也为制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力作用。所以,财务报表舞弊和信息披露的违规现象需要得到有效治理,一是有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对造假行为应该加大处罚力度;二是对造假的行为以及信息披露违规的行为要进行刑事处罚和受害的民事赔偿,如此一来,受害人的经济利益不仅得到了有效保障,而且舞弊违规的成本也会增加,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舞弊行为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将舞弊发生概率降到最小。
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吧!
摘 要: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职业,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可以控制,却不能完全消除。 文章 结合多年审计工作 经验 ,探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审计风险;产生原因;防范
一、审计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涉及面广、内容多而复杂、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产生的审计风险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1)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本来就是虚假的或失实的,加之各个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低下,有意舞弊欺过关,那么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实施审计后所得出的结论也肯定是错误的或失实的。
(2)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产生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安排给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差异以及财务制度发生变化快,审计人员为了及时完成审计任务,有时甚至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不能面面俱到,失察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由此审计结论偏差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3)审计手段的局限而形成的风险。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执法手段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不能采取更多不正当的审计手段。现实中好多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必须由纪检监察、公安、财政、税务机关等部门配合,运用各单位的职能手段才能完成,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仅凭审计人员查阅资料和对当事人进行询问、调查是难以揭示的,由此也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4)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如果我们的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审计能力不足,不熟悉 政策法规 、较强的语言、书面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计算机审计技术。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大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审计结果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是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调查后形成的审计结论,包括审计定性、评价、处理处罚和审计建议处理不实或不当都会产生审计风险。
(6)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或者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的某些问题而导致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审计人员故意所为,而是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假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始终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完全消除或杜绝审计风险不可能的,但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了解和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 措施 ,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人员要认清职责,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强化风险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风险从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到审计结束都可能产生,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本着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项目,抓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 热点 、难点问题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风险评估,科学编制 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纲领。审计组应根据被审单位的职能、职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 财务管理 的能力水平、执行 财经 纪律的自觉性、以前审计和其他财务检查情况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准备好各种应对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一个科学、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有关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尽量及早预测审计风险。
(4)严谨细致,现场审计明察秋毫。审计组从进点开始,就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准则等制度进行审计。根据审前调查了解掌握的情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到谨小慎微、踏实肯干、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查证、分析、讨论、取证。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从一笔不当的会计处理或者一张要素不全的原始凭证,甚至是从 保险 柜中盘出的一张便条等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取得突破口。每个审计事项做到深入细致,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审计人员只有严谨细致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发现疑点查出问题和重大线索,才能确保审计结果经得起检验,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5)严格把关,层层审理复核。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规避审计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经过审计组长(主审)、业务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专职审理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材料以及审计 报告 、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 建议书 、移送处理书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理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严格规范,审计记录是否清楚,审计取证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可靠,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揭露问题事实是否清楚、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有效,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结合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实际,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6)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审为国家、计益人民,只有通过审计监督来揭露矛盾,促进廉政建设,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一定要有浩然正气,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敢于碰硬,刚正不啊,一查到底,决不退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体现审计机关存在的价值;才能解决问题、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防范审计风险。
(7)加强学习,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审计人员要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政治理论和各项法律、法规方面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技术 方法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只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审计铁军,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前提条件。
(8)廉洁从审,树立求真务实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审计机关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审计人员必须要树立起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廉洁从政制度、审计“八不准”纪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耐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做到自重、自警、自励、自律,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安亚人.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S].
[3] 白玉林.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的思考[Z].
内部审计是根据组织的内在需要而设立的,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审计学案例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着我国流通企业的发展壮大,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成为了制约该类企业做强、做精的关键。本文根据目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流通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查找实施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旨在有效控制各类风险、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通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①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与重点关注事项,评价和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改善组织运营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流通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流通企业是流通环节中的各类中间商,包括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物流企业这三类企业。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推动交换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高。一般而言,流通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较为简单,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流通企业中的作用主要包括:
(一)降低运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合理保证流通企业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通畅,有效避免货物灭失、资金链断裂等风险,有利于流通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运营的效率。
(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利于准确评价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完整性与合理性、内控执行的有效性,帮助企业查找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不断规范。
三、流通企业中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独立性随着整体经营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在组织中越来越受到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部门通常由总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在规模较小的流通企业中甚至由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且审计经费通常由管理层决定,导致内部审计易受到管理层意志的影响,从而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打了一定折扣。
(二)风险管理意识和技能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我国不少流通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经常是处于被动接受风险的状态。同时,审计过程中,受人数与能力限制,风险评估环节经常采用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导致风险管理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相对落后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通常会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抽样、风险评估、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审计业务。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精力,还大大提高了审计业务的精准度,避免了审计人员非主观性的操作失误。但在我国流通企业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还相对落后,距离金融等优势行业尚有一定的差距。
(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目前大部分流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为务出身,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在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项目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尚存不足,造成审计建议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够强,审计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
四、完善我国流通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优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旦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缺陷,则极易造成内部审计监督和控制的作用无法体现。因此,在流通企业内部要逐步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尽量避免负责经营或务工作的公司领导主管内部审计工作,以更好地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二)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优化审计业务培育机制,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学习、理解与流通企业主业相关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并通过审计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熟悉会计、审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法律、税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既懂业务又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完善流通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前提是在企业内部形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相配套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首先,全面识别流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类;其次,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估与排序,确定需要重点管控的风险;再次,针对各风险点研究形成具体应对措施,有效管理、控制风险;最后,尝试建立关键业务和重点环节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事前与事中监控。
(四)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历来关注的重点。流通企业要想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应分别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入手,以下发各类规章制度、控制文件的方式规范具体管控措施;其次,要合理安排企业内部的各项控制活动,做好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等控制设计,确保各岗位工作有章可循、职责清晰;最后,要通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持续监控、独立评价,确保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英)菲儿?格里夫茨著,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5(1).
[2]王光远.内向型管理审计:从控制导向到风险导向[J].会月刊,2009(07):3-4.
[3]徐元玲.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研究[J].会研究,2008(07):72-74.
概要:本文以W大学XX学院院长(为外聘院长)任中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例,分析提炼科学的审计方法、总结审计经验和对审计工作的启示,旨在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以及促进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院系;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案例背景
(一)立项依据及目标该审计项目根据《W大学中层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受学校党委组织部委托(学院院长在学校组织部在年初下达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建议名单函中),主要针对该学院院长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包括对院长聘任合同以及目标任务书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学院的务收支、预算完成、经济决策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
(二)学院基本情况该学院是W大学工学部的二级学院,成立于2001年,有3个一级学科,教职工142人,学生近1600人。学院院长为面向海外公开招聘的外聘院长,本次审计期间为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
(三)审前调查审计组通过研究学院上次内部审计报告、审前调查及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确立了审计重点,具体为:学院重要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内部控制测评,包含学院对所属技术分院的管理、合作办学合同的签订与收入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
二、审计过程及方法
经审前调查和编写审计方案,并获处领导的批准,审计组即按照审计方案实施步骤实施审计,主要是进行对风险较高领域的取证工作:
(一)重要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会、群众评议会以及会上回收的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调查表,审计组了解到学院院长未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预算编报和通报决算情况,而且学院与合作机构成立的技术分院的管理情况也未在学院领导班子中讨论,审计组认为该学院重要经济事项决策未做到充分民主。
(二)合作办学合同的签订与收入管理该学院在网页上公布了某工程硕士专业的招生简章,并在审计组要求下,提供了学院各类包括工程硕士和继续教育招生规模数据,但学院务部门账上却无该工程硕士专业的学费收入,审计人员结合前期对另一学院合作办学情况的了解,判断该学院存在类似合作办学事项,且合作办学收入很有可能体外循环,形成“小金库”。当审计组问询、索要相关办学合同协议时,学院审计联系人矢口否认,经过对其他学院类似事项的仔细梳理和思考,终于找到该类合作办学事项的共性,并以此查找资金链,审计最终审定,与该学院合作的中介公司的法人代表系学院一教师,该公司在学院教学办公大楼里开展业务;从2009年至2012年,该中介公司从GR学院收到办班管理费近500万元,后续支付该学院200余万元,学院则全部用于教职工的年终福利发放。
(三)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组在对学院务部门电子账套有关科研协作费、劳务费支出的筛选中,结合对原始记账凭证的查阅,发现该学院一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向其配偶注册的公司分次支付科研协作费共计万元,该课题组亦未能提供该资金支出与科研项目内容相关性的支撑材料。该重要审计线索的发现,缘于该教师的配偶在课题组和外协公司分别担任务人员和公司法人,并在科研经费支出报销单上和外协合同作为关联公司法人代表均签字、确认,遗留了书面文件证据。
(四)学院对关联公司的管理近年来,高校二级学院纷纷成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表现形式为学院成立、控股,学院领导担任公司法人代表,而学院对所属子公司的管理和与之业务往来,成为院系经济责任审计关注事项频发的区域。审计期间,根据审计调查了解的情况,经处领导研究,要求审计组对学院所属技术分院进行延伸审计,审计重点为学院对该技术分院的管理情况。2011年,该学院与学校参股的B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学院内成立了某技术分院,B公司承诺每年根据共同承接的业务量拨付相应款项至该学院。处领导高度重视,并参与到审计现场工作中。审计最终发现,学院对该技术分院的管理存在明显漏洞,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院未提供真实、完整的审计资料,具体表现为:提交B公司虚假的支出明细资料;学院在两次经济责任审计(任中、任期)提交的2份《技术分院管理暂行办法》中,制定时间相同,关键条款却不一致;且未按审计要求提供分院报销单存根联。
2.该技术分院未实行关键岗位亲属回避制度,相关内部控制和牵制机制缺失;3.该技术分院的务管理未做到主动公开、透明。具体表现为:制定经制度未经学院集体决策,相关资金收支情况未在学院进行通报。
三、审计结果及成效
(一)审计结果和建议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组分析、总结学院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审计认为,学院应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并加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审计组提出几点管理建议,主要是:1.建议学院认真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学院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落实重要经济事项必须经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规范决策行为,防范决策风险。2.建议学院认真执行《W大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办法》,切实履行科研经费监管责任,防范科研经费支出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建议学院加强对技术分院的管理,规范分院的务管理工作,实行关键岗位亲属回避制度,切实做到务公开、透明。
(二)审计成效审计组在审计报告初稿征求意见阶段,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阶段,与被审计学院领导就审计关注事项的整改、落实审计建议事宜做了进一步沟通,该学院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积极整改,并及时提交了整改报告。
1.籍此整改、落实审计建议的工作之机,该学院领导班子着力加强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理顺学院与技术分院、B公司的关系,建章立制,规范对学院所属技术分院的运行管理。
2.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学院领导约谈了相关科研项目负责人,强调项目负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同时,科研课题负责人主动将违规转出的外协经费退还至学校账户,及时挽回了学校的经济损失,规避了学校接受外部审查面临的声誉风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业务实施中,帮助确认高校二级学院在内部控制执行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且予以提示和督促整改,达到减少内部控制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缺失链条,堵塞内控系统的漏洞。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上述审计项目和审计事项的分析和思考,审计组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方法,以资参考:
(一)在审计现场灵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查找审计问题线索全面采集信息、综合数据分析,既要关注务信息,又要注重业务信息,既要能处理格式化数据,又会处理非格式化数据。通过了解、分析同类审计事项的共性,在全校范围内查找审计线索,不拘囿于对个别学院的分析审查,其他院系、职能部门等二级单位的审计经验成为内部审计可随时取用的智能资源库。
(二)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注重以调查问卷、座谈会、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查看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院务会会议记录,通过合规性审查,例如审查评价学院“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能够为定位审计关注事项提供线索。
(三)在院系经济责任审计中嵌入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将抽查科研项目经费(包括专项)管理情况嵌入到对其中层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尤其是针对创收以科研服务见长的院系。实践证明,这种审计模式对发现违规、违纪事例,监管、促进学院科研项目经费合规使用是著有成效的。
(四)发挥审计团队的合力效应审计团队应从多渠道收集审计项目的关联信息和资料,共同分析、研究复杂的审计项目,形成合力;内部审计旨在促进规则的优化,为组织增加价值,必须超脱浩繁事务的羁绊,提升对规律的把握能力,为学校的运行提供洞见,切实为学校发展规避风险,增加价值。
五、结语
总之,复杂审计项目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发挥审计团队的集体智慧,借助内外部力量,形成合力,查找审计问题线索。另外,审计人员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亦很重要,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制定高效率的审计策略和方法,勤于思索、善于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加之明晰洞察,才能找到坚实的审计证据。
参考文献:
[1]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09).
现代会计审计是资讯化环境下会计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妥善解决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只重事后审计,必须不断提高现代会计审计技术水平,实现会计审计工作与资讯网路技术的高度融合,从而提升会计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审计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审计稳健性的实现方法
1.进行审计稳健性的理论研究
科学的理论可以为审计工作进行准确的指导,但是在我国的审计领域,现在对审计稳健性的研究比较少,致使国内缺乏有关审计稳健性的理论著作和法律规范,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审计工作的稳健性,国内的专家学者应该尽早对审计的稳健性进行专门、细致、深入地研究。
2.确保审计稳健性的基础是对会计资讯生产质量进行提升
对于现今的财务报告制度,会计计量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财务报告的不断进步,使得管理层需要对会计资讯进行判断,为了让会计资讯的关联性得到提升,如今的财务报告除了可以提供历史资讯外,还会对未来资讯进行提供。因为目前的各种制度上的安排大多都依存于建立在盈余基础上的业绩指标,所以,这样往往会导致对盈余进行过度估计。
3.使会计的稳健性得到提高
从根本上来说,会计稳健性主要指的是具有限制性的会计资讯特征,但是,审计的稳健性是对会计资讯的认可或是修改。因为不仅仅是公司的确定性无法确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外,而且审计业务更是无法进行彻底确定,因此,在合理的会计与审计的稳定性之下,会计资讯的关联性和准确性将会得到提高。因此,由于考虑到审计稳健性和会计稳健性,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的过度估计行为将会受到牵制,这些都有利于确保财务质量的准确性,从而最终可以确保审计的稳定性,增添公司财务的可靠性。
4.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上也要确保具有稳健性
管理稳健性一般情况下是指,在遇到企业经济业务中存在的不确定情况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这种不确定的经济行为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切记不可出现极端态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加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在所难免。在面临市场风险时,如果企业管理者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不但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风险前做出科学的决策,而且可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更甚至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在面临风险时的稳健态度可以确保审计的稳定性。
5.为审计稳定提供法律依据
如果审计领域有非常明确而细致的法律依据,那么审计师在面临企业管理者在财务中的非法行为时,出于对法律威严的畏惧,也会依据法律进行审计工作。因此,完善的法律也是审计稳健性的重要保障。
二、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在所难免,此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会诱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因此,为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对会计审计制度中的审计稳健性进行改革。
一、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各界反应积极,评价较高
2005年年初,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征求委员意见的基础上,财政部提出了2005年年底或2006年年初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工作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精力进行会计、审计准则的研究、起草、征求意见以及修改工作。目前,经过大家一年多的艰苦努力,2005年初制定的准则建设计划已经基本完成,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初步建立。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工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今年三次访华,与我们展开了非常积极、坦诚、富有成效的会谈。双方于2005年11月8日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问题签订了联合宣告,宣告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与国际趋同方面所作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承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实现趋同,并确认了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认为这些特殊问题具有代表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帮助,协助其修改、完善国际准则。这是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国审计准则的建设也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评价与肯定。2005年11月29日,我国就审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举行了会谈。会谈后,双方共同签署发表了联合宣告,宣告中,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种努力和进展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树立了典范。需要强调的是,2005年的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工作,我们除了考虑国际趋同外,更加重视中国的经济、法律、会计职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使中国会计、审计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适应国际化的趋势。比如,在准则体例上,我们采用了中国法律“章节加条文”的形式,没有简单地搬套国际准则所采用的“引言、范围、定义、内容”等方式,以更加符合中国法律用语和行文习惯;在准则内容上,尽可能考虑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特殊情况。2005年各位委员共同致力于会计、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有的亲自主持会计准则的研究课题,有的对征求意见稿提供了有真知灼见的咨询建议,为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总的来说,在诸位委员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准则体系建设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兼顾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趋同的需要,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二、齐心协力,再接再厉,做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工作
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起草与修改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准则之间的协调和统稿工作,准备在2006年2月初全部完成。2月15日正式对外发布,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如何确保这些新准则能够贯彻落实到位。
一是搞好师资培训,层层开展培训工作。两大准则体系释出后,财政部拟举办若干期全国性的会计、审计准则师资培训班,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厦门三个国家会计学院等进行培训,培训物件为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选拔的德才兼备的师资力量。在全国师资培训班结束后,再由这些师资负责本省、区、市或本部门下一层次的培训,争取利用几个月的时间,使大多数适用企业会计、审计准则的单位和个人掌握两大准则体系的内容。
二是认真组织模拟试点,扎实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新旧准则之间的平稳过渡,财政部计划在新的会计、审计准则实施前,选取若干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模拟试点,按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规定模拟执行,测试会计准则实施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讯系统等的影响;按照新的审计准则体系选择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模拟执行,测试其在实务中的可行性。
三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行业的支援,贯彻落实两大新准则体系。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不仅有利于规范会计、审计工作行为,也涉及到企业资产的管理和业绩的考核、纳税的调整、部门及行业对企业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等。因此,会计、审计准则体系释出后,要进一步加强与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争取各方面的支援,共同贯彻落实好新准则,为我国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会计、审计基础。
审计论文提纲
导语: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审计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是我分享的审计的论文提纲,欢迎阅读!
题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相对独立性难以保证、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本文通过对当今内部审计现状的描述,对商业银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进一步提出改善措施,本文对于改善内部审计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1.概述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与机构配置
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多样化
银行内部操作系统智能化
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内部审计权限独立性不足
审计人才短缺
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4.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改进措施探究
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和整体素质建设
更新审计技术及方法
5.结语
参考文献:
[1]邱兆祥,邱俊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J].西南金融,2013,06:12-15.
[2]李亚鹏,廉鹏飞.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J].时代金融,2013,24:21-22.
[3]丁俊博,李烨,徐润,等.江苏省商业银行转型背景下内部审计独特性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3,33:204-207.
[4]朱泉.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金融纵横,2012,04:51-55.
[5]黄种.中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J].管理观察,2015,03:9-11.
题目:国企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审计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境外投资日益增多,国家审计的视野应拓展到境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现代国家审计目标具有综合性的要求,因此现代国家审计应该关注境外投资的.税收风险管理审计。本文首先探讨国企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审计之地位,再研究税收风险管理审计包含的双重税收风险管理审计、境外企业组织结构风险管理审计、转移定价风险管理审计、资本结构风险管理审计以及税收协定风险管理审计这五个维度的审计内容,最后分析如何加强发展跨国审计合作,以应对境外投资审计的需求。
关键词:国有企业;税收风险;境外审计;跨国合作
0引言
1文献综述
境外投资税收风险
税收风险审计
2国企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双重税收风险管理
境外企业组织结构风险管理
转移定价风险管理
资本结构风险管理
税收协定风险管理
3大力推进国企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韩师光.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郝玉贵,赵晨,郝铮.国家审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2):23-32.
[3]华维真.试述企业境外投资税收风险控制[J].涉外税务,2010(03):31-33.
[4]王克玉.境外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5(05):14-19.
题目:内部审计在现代财务管理的运用
摘要: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而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和财务管理之间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现如今,现代财务管理阶段,对于内部审计而言,成为不可或缺关键。而随着财务管理方面要求持续变高,无论内部审计工作,还是财务管理工作,在目标方面逐渐一致,从而促进财务管理顺利实施。通过科学有效内部审计,利于单位达成目标,实现价值。本文针对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如何实现内部审计应用展开一定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现代财务;管理;应用;效用;分析
一、财务管理阶段普遍面临实际问题
(一)财务管理缺乏重视
(二)整个财务管理体系,难以充分满足现代管理需求
(三)关于财务管理,执行力方面不高
(四)关于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需要加强
二、内部审计之于现代财务管理方面实际作用
(一)借助于内部审计,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
(二)借助于内部审计,实现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三)借助于内部审计,可以增强财务管理执行作用
(四)借助于内部审计,增强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水平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马卫红.浅谈内部审计在现代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
[2]姜雷.内部审计在现代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
[3]梁丹.浅议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J].财经界(学术),2010.
[4]何立志.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
[5]郝栋梁.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的内涵现状与对策对促进内部审计的意义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
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我国的法律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情况下,适合于西方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是否依然成立,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以下是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实证思想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渗透和贯彻,实证审计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们要理解审计,必须把它放入现实中,并观察审计是怎么运行的。解析运行中的各种现象,是需要审计事实(审计主体行为的集合)的,而审计事实的取得要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分析 。这就需要借鉴实证法了。本文把审计风险与实证法相结合来对审计风险相关 内容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 现代 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 方法 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 影响 。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 社会 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 会计 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 法律 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 目前 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 应用 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 经济 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
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 会计 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 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企业 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 问题 。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 研究 ,2002年。
[3]罗伯特。K.莫茨(美国)等著。审计 理论 结构,1990年。
[4]财政部。审计,2004年。
审计费用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Simunic(1980)首次构建了审计收费定价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1977年美国377家上市公司的包括审计费用在内的数据,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许多成果,大部分都集中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 Simunic 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及其含义进行判断和分析。
一、研究假设和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学者们大都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公司规模对审计收费的解释力度可以达到50%以上,这种影响力在我国市场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经纪业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更加复杂,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增加和审计费用的提高。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被审计的上市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审计风险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因素。审计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后面临的被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
本文选取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指标。其中,我们预测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因为存货与应收装款愈多,注册会计师进行盘点和函证的工作量越大,占用的审计资源就越多,审计的复杂程度更高,审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同时,我们预测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两者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偿债压力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较小,审计费用相应较低。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以为该指标越低说明公司面临的管制风险越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增加,审计费用就相应的增加。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审计费用相对较高。
二、研究样本与实证结果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公布2007年至2010年年度财务报告的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总体,数据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为了确保研究的意义和精确性,在选择2007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时,我们进行了如下剔除:
1.为了体现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剔除了披露不规范、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数据(例如未披露审计费用)
2.剔除了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收集不到的有关审计和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
3.为了体现一般审计费用规律,剔除了被ST、PT的上市公司。
4.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共筛选出4748组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据。
(二)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a.存在多个众数。显示最小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均值较大,而标准差为,说明取对数后的审计费用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较大;总资产取对数后均值为,数值也很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大;ROE的均值较小,但极大值,极小值,可见ROE在我国上市公司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我们分析的所有数据中,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占79%,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得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肯定;而聘用“四大”作为审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只占到5%,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为了以较低的审计费用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审计意见,通常会聘请“四大”以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2.相关性分析。我们选择了与审计费用相关的八个变量就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列示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其中剔除了Big4与Opinion两个品质型变量。
3.主成分分析。我们将数量型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SPSS对上述8个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于初始特征值,前五个变量的累积解释程度达到了,而进行旋转后的变量成分解释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前五个变量仍然能够达到。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筛选出我们需要的数据。
三、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文对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规模、审计风险、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报告意见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决定作用不容忽视,其中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事务所的作用更加明显。“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相比我国国内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要高很多,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结束语:同时,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本文并未考虑审计事务所变更和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前的学者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会影响审计复杂程度,从而影响审计费用。本文认为,审计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规模或者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衡量,因此未进行考虑;第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行业在审计费用方面的区别。这些因素可能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审计论文标题与署名 论文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全文、吸引读者、便于检索、意明简短(20个字以内)、避免空洞、少用问题型标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分段标题的方式,如“审计诚信:永恒理念下的沉重话题”、“审计信息·审计意识·审计环境”和“无形资产保护:类型·层次·目标”等。二是主副标题的方式,如“论我国审计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建设与运用问题——基于100篇审计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论文作者的中文署名置于中文标题下一行。作者姓名的译名署名置于外(英)文标题下一行,中文译名一般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中间为半角逗号并空格(即“, ”);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空一格;名字不缩写;斜体。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 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二)审计论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它要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应当包括研究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重要结论,以及论文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以供读者了解论文全貌并吸引其通读全文。摘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其间不应含图表和注释。若论文摘要中需分层次表述内容时,一般应采用文字表达的方式,而不宜使用数字表达的方式。论文的中文摘要字数一般控制为按照论文总字数的5%,即200~800字。摘要放在论文之前,但其撰写应当是在论文完成之后。注意在摘要中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过渡性和串连性语言,以避免句子的结构过于呆板。外文摘要项的英文标示词用“Abstract”,其摘要内容应当与中文基本一致。 (三)审计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文献检索使用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的词条应为通用词汇,一般要求使用《世界汉语主题词表》中所罗列的专有名词,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个关键词为2~6个字,按其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中文“关键词”应当排在“摘要”正文下一自然段,每个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外文关键词排在外文摘要正文下一自然段,且与中文关键词严格一致。英文关键词用“Key words”,后接英文状态下的冒号“:”,其间用英文状态下的分号“;”分隔。第一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可大写。(四)审计论文目录 目录是论文内容的主要线索,它的功能是为了帮助阅读者极快地了解论文的主体结构。一般论文不需要目录,但是较长的论文在必要时可以考虑加一个目录。按照现在学士以上学位论文的篇幅要求,需要增加一个目录。目录内容应当层次清晰,并与正文题序层次、标题内容与所处论文的页序完全一致。主要包括引论(或导论、绪论)、正文主体(一般只到二级标题,即条次与款次)、结语(或结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和后记等项。若论文中专设目录时,目录应单设一页。目录下各项内容应标明与论文正文中相应内容相互对应的页序,标题与页序之间的空格应当用中圆点填充。(五)审计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部分包括引论(或导论、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语(或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基本要求如下: 1. 审计论文引论(引言)。论文的引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简要评述,以及论文所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引论”可作为一个单独条(如“一、”)次排列,但在标题前不加题序。一般情况下,论文应当有“引论”项,但其内容不宜分设款(如“(一)”)和目(如“1.”)来表达作者观点,但可用文字表达必须的层次。如果引论内容不长,也可不列“引论”字样作为标题,只用一个自然段综合表达即可。引论的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目的和背景;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研究态势;研究的理论意义、政策意义与现实意义。引言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并揭示主题;不要云遮雾障,不见天日,难见主题;避免自我吹嘘,贬低别人。 2. 审计论文本论。它亦称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与主干,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紧扣主题,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文字简练,表达通顺,标点符号使用得当,文法规范,图表规范、整洁、美观,引注准确,重点突出。在本论写作中,要依据拟定的提纲和搜集的资料,围绕主题和论点安排材料,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充分的论证,表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一般有三种结构:一是并列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在论述问题的若干方面为并列、平行关系;二是递进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在对所论述的问题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三是总分结合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对所论述的问题,先总体论述、后作分别论述的总——分结合式,或先作分别论述、后作综合论述的分——总结合式。由于本论内容丰富,若篇幅较长时,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内部划分若干部分,再列明几级标题(大标题、小标题)或用层次级别顺序号来表示;内容简单,篇幅较小时,也可以采用一层结构,只划分大的部分,仅列明大标题,或用一级顺序号来表示即可。 3. 审计论文结语。对于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的学术论文,可以在本论之后写结语。它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得到的主要结论,也可涉及论文存在的研究局限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结论是论文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与精华,要以严肃的态度,准确的文字和适当的词语来如实表达。结语一般不宜过长。它可以作为一个单独条次排列,但在标题前不加题序。如果结语内容不长,也可不加“结语”字样,而只是在正文后另起自然段写出结语类的文字即可(如:综上所述……),但宜在段前空一行。对于一般性篇幅不长的学术论文,可以不写结论,仅视与前言和本论的需要相衔接而写相应的结尾。 (六)审计论文注释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注释项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体现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一种尊重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早在我国古代,对典籍的注释就曾采用了注、解、传、笺、疏、章、句等多种形式,在现代学术论著中的注释项虽然已经相对简化,却仍然是论著文本的一个重要附属部分。论文中在运用注释方式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1. 注释范围。论文中的注释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引文注释,即文中引用他人原话和相关资料所载数据时对出处的交待;二是间接引用注释,即文中吸收他人观点时对出处的交待;三是内容说明注释,即对文中需要补充说明而在正文中又不便详细阐述的其他问题所做出的解释。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转引方式。 2. 注释形式。注释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脚注(置于每页页脚,可每页重新编序号或者全文总编序号);二是尾注(置于全文末尾,全文总编序号);三是旁注(用括号说明前面的某一内容)。但现代论文中的注释一般采用随文加注,并多以脚注形式标注。 3. 注释序号。注释序号一般以带圈的数字用上标编号,如“XXXXX①,……”(提倡用word软件的“插入”——“脚注”中的自动编码功能)。注释的序号每页从“①”起重新编号,且不宜直接置于单列一行的条、款、项、目上,也不宜直接置于相关表格名、插图名以及公式之后,而应当置于相应的导入性文字中。除直接引注外,注释序号一般宜插于文尾的标点符号内。 4. 注释格式。注释的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即通用word软件的默认标准)。注释中凡是涉及引用相关文献时,其标示内容及格式规范与后述参考文献的要求相同。 (七)审计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在论文篇后附参考文献,表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参阅其他资料情况,表明学术界对该论文题目的研究情况,为他人继续研究提供线索。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涉及范围。主要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内容有密切关系,且在写作中部分参考或者借鉴了他人文献的观点和材料时,为了对其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为了指明主要资料出处并便于检索而列出的一项论文要素。其范围不仅包括注释中已涉及的文献,还可包括论文写作过程所涉及的其它文献。但不能列示阅读或者是与其没有多大关系的文献,因此,要避免出现列示参考文献时的充门面等不正常现象。 2. 列示数量。主要参考文献应当列于文末,可另起页。一般情况下,论文后附主要参考文献的列示数量应当没有规定限额。但有时有些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要求有一定的数量。如,有的学校现行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就要求不少于15项(其中至少应包括3部以上的著作,还应当至少包括2项以上的外文文献)。 3. 列示顺序。主要参考文献列示顺序一般为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的拼音增序排列,外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名的字母增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则按发表时间增序排列。4. 列示格式。主要参考文献的字号一般小于正文半号字体。各条参考文献首行缩进两个字符后列序号(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也不必列示序号),序号一般在方括号(即“[ X ]”)内列示,括号后空一格,再接相应的文献信息。一项文献的信息列示超过一行时,宜采用“悬挂缩进”格式。中文文献各要素之间的小圆点宜用全角状态下的圆点符号(即“.”),外文文献中的论题宜用斜体标示。著作类文献凡属第1版时则不必标明版次信息。 5. 著者列示。主要参考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列示方法为:中文著者先姓后名,外(英)文著者先名后姓。列示时不须标明编著形式(如:“张光明著”只标“张光明”,但译者需要注明,并用逗号“,”分隔,如:“李有明,译”)。一项文献涉及多个责任者时,应分别处理:外文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名,空一格后附“etc.”;中国著者应标注至第一、二、三著者的姓名,三位以后的著者则以“等”字省略,各作者姓名之间以及所列示的最后一位作者姓名与“等”字之间均用逗号“,”分隔。 6. 列示格式。主要参考文献一般可分论著图书类、译著图书类、学术刊物类、学术会议类、学位论文类、报纸、在线文献和其他文献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文献主要项目均包括作者、文献名、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如期刊类为“[J]”)、版(期)次(第1 版不必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和引用部分起止页等基本信息,但据文献特点在列示方式上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在论文写作中,若还涉及到科技报告和专利等其他类型的文献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参考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2005年10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的要求作相应处理。 (八)审计论文附录 附录为论文的非必选项,它的主要内容可包括放在正文内显得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专门符号内涵释义、计量单位缩写表、专有名词缩写表和检索表,以及软件程序的有关说明等。若无需要,也可不单列此项。附录应另起一页。附录编序前应当冠以“附录”两字(如:“附录一”、“附录X”)。 (九)审计论文后记 后记为非必选项,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作者对论文过程的记录与写作感悟,也可以是对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论文工作的组织与个人表示感谢。后记文字要简洁、得体、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后记应另起页。后记内容的版面要求与正文相同,文内顺序宜用文字表达。 (十)审计论文鸣谢(致谢) 论文中的鸣谢部分主要体现三层意思:一是对论文写作过程支持者和指导者的感谢,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资助的感谢等;二是对论文写作中所引用或者参考文献作者的感谢;三是对论文编辑与发表过程匿名审稿者和编辑的感谢。在表达方式上,有文题“鸣谢”方式和文末 “鸣谢”方式。文题“鸣谢”一般用“*”脚注方式;文末“鸣谢”有的单列,也有与“后记”结合在一起。论文中是否有该项,由作者自行决定。若从学术礼节的角度,一般宜有此项内容。 附:审计专业论文规范格式的主要表达形式 (一)行文 1. 用字规范。论文中所用汉字必须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规范汉字,在文本状态下,所有文字必须字面清晰,若必须更改,要使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标准校对符号,不能随意涂抹。 2. 段首规范。论文的每一自然段、每一层次单行列示的题序和标题前均按汉字书写习惯缩进(即首行缩进两个字符,专门规定“居中”的除外),而不宜按英文格式悬挂缩进。一般情况下,英文文字的首段左边应顶格,但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左边需空两个半角字符。 3. 字符规范。论文中所有中文表述内的标点符号应当统一用全角状态下的字符;论文中所有英文大、小写与标点符号一般宜用“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半角字符。而所有英文间的标点符号则统一用半角字符,但均应在标点符号后加一空格。论文中凡是涉及阿拉伯数字的宜用半角字符(如12345),而不宜用全角字符(如12345)。 4. 避免背题。论文中凡是单列一行的各级标题均不得背题(即标题出现在某页的最后一行,内容在次页),必要时应强制使用相关软件中另起一页的排版功能。 (二)正文文本 论文中除“引论(或导论、绪论)”部分和“结语(或结论)”部分不需列出题序外,其他表明论文层级的内容应当统一由题序数字和标题表明相应的层次。正文的标题序号一般可用中文(一级标题与二级标题)和阿拉伯数字(三级标题与四级标题)混合标示(或者仅用阿拉伯数字)。在格式上有文科格式和理科格式两种,不论采用哪种格式,均需要注重全文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论文中的级次,一般宜以四级为宜。若无特别需要,文中不宜用特殊符号来标示论文的各级层次(如:“●”和“■”等)。除章节之外的论文层级的具体要求如下: 1. 条次格式。条次是正文的第一层次,在标题前以“一、”、“二、”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则标示为:“一、XXXXXXX”。题序和标题占一行,一般居中,题序和标题之间用顿号间隔(而非下圆点“.”),结尾处无标点符号。 2. 款次格式。款次是正文的第二层次,在标题前以“(一)”、“(二)”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第一款则标示为 :“(一)XXXXXXX”。题序和标题占一行,行首空两格,题序和标题之间不加标点,结尾处无标点符号。特殊情况下,可接着“(一)XXXXXXX”后空一格,要接着叙述内容亦可。 3. 项次格式。项次是正文的第三层次,在标题前以“1.”、“2.”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第一款第一项则标示为:“1.XXXXXXX”。题序和标题占一行,题序和标题之间用下圆点(用英文全角“.”)间隔(而非顿号“、”),结尾处无标点符号。
强化企业审计工作管理,对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健康稳定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审计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探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一、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作用
(一)提高规范化管理
相对来说,医院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控制环节多、建筑工艺、管道建设、防辐射墙、无菌通风系统方面要求特殊以及专业性较强等特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结算事后审计办法,那将很难适应项目实际审计的需要,严重的甚至影响到项目工期、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办法,将有效弥补传统事后监督所具有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时就全程介入,将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分析相关漏洞与问题,制止一些不规范行为,形成报告后再呈交医院建设管理部门处理,为整个项目的管理提供重要的一手资料信息,提高整个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二)提升项目绩效
对于医院建设项目来说,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方法,将可以为项目的决策、设计以及招投标等工作提供审计数据参考,提升项目前期的论证、投资以及相关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办法,将审计工作延伸到合同条款签订中,充分利用审计专业知识降低因不合理条款影响到医院利益的各种风险,而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将通过基建工程造价、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体系掌握项目前期的运行情况,并为后续的工程进度付款及工程完工结算审计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相关审计人员进行工程审计工作时,必须深入施工现场,记录把握确认施工实际情况的工程变更签证、材料设备成本支出以及隐蔽工程验收等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工程结算提供数据参考依据,并把存在的问题与隐患提前解决,减少事后因工程质量和变更数量出现不一致的矛盾。
(三)有利于预防腐败
任何建设项目出现质量或经济问题时,其直接原因或多或少与监督的缺失有一定关联。在医院建设项目中,决策、管理以及监督三者直接构成一种制衡机制,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到整个项目物资采购、供应商确定、方案设计、招投标以及项目监理等相关行为的跟踪审计监督中,对各职能部门或单位的权力使用形成一种直接制约作用,提高各参与方的重视力度,认真执行相关计划与工作。利用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后,将可以很好预防舞弊问题的出现,使整个项目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问题。
二、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对于医院建设项目来说,在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时,一般要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其具体项目管理流程的审计控制可以简单归纳为图1所示。
图1、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流程
(一)申请投资立项阶段
1、审查决策程序
主要涉及到立项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建设方案选用的优化性、决策论证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批复的完整性等进行审查,争取立项尽快顺利通过。
2、审查研究报告
业务部门提交的研究报告一般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通过分析研究报告是否具有一定的真实准确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等,做到对项目心中有数,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对项目的充分了解,将有利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后期审查,降低项目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3、审查投资估算
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对投资估算、资金来源以及预算投资计划等进行审查,核实其准确性、真实性,确保项目资金方面的来源合理、项目实施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合同签订阶段
在项目进行合同签订时,需要对具体条款进行审查,确保相关条款符合医院利益。在实际工作上,主要涉及到合同招标流程正规、设计施工图清晰、工程量清单完整、工程款支付条款、工程结算、签证以及变更计价等条款内容的审计,并对医院基建管理部门合同签订的程序进行监督,查看合同条款与投标文件之间是否保持一致,确保没有“阴阳”合同的存在。另外,对于合同条款,还要审核其是否进行法务咨询和律师意见,查看合同条款中对双方的权、责、利划分是否明确并有利于医院。
(三)施工阶段
1、隐蔽工程的验收
对于隐蔽工程,要及时联合基建管理部门、监理单位以及设计部门等进行现场核实与会签。同时,还要对现场图像与资料进行初步核查,使工程量和签证保持一致,尽量使签证施工与工作量计算交替进行,为后期竣工结算提供重要资料,降低事后纠纷的出现。
2、设计与工程变更的审查
在项目与设计进行变更时,需要进行预算与结算的审核工作,从而为医院基建管理部门的变更决策提供重要资料。在实际工作上,由于成本较高与变更量较大的项目较为容易被施工单位利用,通过高估冒算与偷工减料取医院建设资金,因此一定要重点审计。而在审计的过程中,不但要核实工程量的实际数量,还要审核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是否满足合同与投标书要求。另外,在变更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存在追加投资时,一定要对资金的拨付与结算进行审核,避免施工单位利用设计变更达到不可预知的目的。
3、合同索赔的审查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在,如果施工单位、机械设备租借方以及材料供应商等提出索赔要求时,审计机构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审核工作,并根据审计报告提出建议,从而加强索赔额度的有效控制,使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内。而如果设计机构存在错误或缺陷问题时,其所需要进行的费用变更与补救措施。例如,返修、加固以及拆除等成本支出,一定要联合造价工程师、基建管理部门以及设计机构等进行协商,对索赔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另外,如果施工单位出现施工不当、工艺办法选用错误等问题时,其变更费用一概不进行处理,并依照合同全程由施工单位自负。而如果出现工期延误、质量无法保证以及造价无法控制时,还要进行反索赔。
(四)项目预付款与进度款支付的审查
在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基建管理部门等在提交工程量月报时,一定要求其按照合同条款提交月付款建议书,并对项目进度款支付的情况进行核实,避免款项出现超付问题。另外,还要对相关机械设备的租借方与材料供应商的货款支付进行审核,避免其影响到项目造价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五)竣工结算阶段
1、验收交付时的审计
在验收交付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主要包括部分重点项目的验收与总体交付验收两大部分。进行验收时,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一定要安排人员参加,确保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保持一致。并对项目变更、签证以及隐蔽工程等手续进行核查。完成验收工作后,审计人员一定要及时对相关档案资料收集归档,为往后的竣工结算提供依据。
2、结算阶段的审计
竣工结算开始审计前,再次查看合同和招投标文件,明确标底范围,按合同约定条款明确哪些内容调整涉及造价变更,哪些不涉及,再根据现场收集有关工程费用方面的签证资料,审核工作量计算是否准确,变更部分与现行规定有无冲突,提出不符合合同规定及现场签证制度规定的签证单,核减设计变更增加的工程量。与工程造价师共同根据各类合同规定的计价方法,依据合同条款、设计施工图以及有关定额、费用规定的文件审查竣工结算,查看全部工程结算总造价、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的专题总结报告,给出审计意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建设项目较为复杂,实际建设过程所涉及到的领域较广,本文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探索上主要对其作用、关键控制点等进行浅谈,其中关键控制点主要对投资立项阶段、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等进行探索,希望加强对此方面的关注并在以后工作中得到审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下页带来更多的有关于审计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小规模企业面临投资、筹资、合资、纳税、股东分红、行业检查等诸多需要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情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该文从《会计法》对会计资讯质量要求出发,阐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对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性。指出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对内控制度审计的实际情况,对照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测试、评价的有关规定,提出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评价结果对审计报告意见型别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
关键词: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影响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七号———审计报告》规定了四种审计意见型别。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必须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式,在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援下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物件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要做到真实、完整,所谓真实就是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真实,会计处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规定;完整就是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必须纳入会计报表体系,而完整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良好执行。由此可见,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对注册会计师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小规模企业普遍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根本没有内控制度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内控制度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以规避审计风险。不少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采用回避方式,不对内控制度作深入地研究与评价,只是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底稿,以应付复核和检查,在对企业内控制度根本没有实质测试的前提下发表审计意见,意见型别主要是无保留意见及保留意见,很少有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得到良好执行是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报表的前提条件
一般认为构成财务报告公允、准确呈报的三道重要防线分别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审计师的审计。其中内部控制是一组程式,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的影响,合理保证了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内控制度能防止舞弊形为的发生,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内控制度是企业董事会和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资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式。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事,因此,法律往往不作具体的规定,而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保障其顺利执行是管理当局的责任,对于具体的控制方式和程式只制定相应的规范。内控制度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目标,根本作用在于衡量和纠正下属人员的活动,以保证事态的发展符合计划的要求,它要求按照目标和计划对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价,找出消极偏差,采取措施得以改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防止资产的损失,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有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经营的目标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这点上看,健全内控制度必然是企业的内在要求。但不同的企业的价值取向或实现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业及其他大中型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解不局限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较多地考虑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相对重视。而小规模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企业价值的实现方式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于经济效益的增长,甚至个人财富的扩大,偏重于纳税影响,有的甚至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仅为纳税而异,从而对内控制度的建立缺少内在动力,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内控制度,把一些经济业务不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因此,在没有内控制度这个前提条件下提供的会计报表完整性是得不到保证的。
二、注册会计师在小规模企业审计中遇到的企业内控制度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弱化,控制体系不完善,使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小规模企业不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习惯于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企业普遍存在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即使有制度也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具体的内部控制更无从谈起。相关的内控关键点失控,不履行相应的书面手续,注册会计师收集内部控制的证据犹如大海捞针、费时费力,难以保证审计效率和执业质量基本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多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尚未建立,更谈不上内控制度的履行。具体表现形式如:一是货币资金收付没有履行相关手续,无专职出纳管理现金,以致出现账面现金结存不符实际,同时有的企业银行账和企业账长期不符;二是材料收发没有相关手续,带来成本核算不实;三是销售结算环节失控,形成账外收入等等。
2.会计系统设计未考虑内控制度,会计凭证依赖的原始凭证履行形式上的手续,使注册会计师难以把握内部控制的实质
近年来,财政部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对财务会计报告的资讯提供和披露都制定出具体的准则和制度,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已出台相应的规范,但对不建立内控制度的企业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和处罚力度。具体到每一单位的会计系统设计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局面,使注册会计师对内控制度的评价难以形成一般性认识。
由于会计系统的设计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陋习,会计凭证依赖的原始凭证过于简化,因此注册会计师从会计资料中往往找不出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证据,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只重视会计报表的提供,忽视财务情况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编制,只研究如何满足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需要,少研究利用财务会计资讯加强内部管理。
3.小规模企业普遍缺乏成文的内控制度,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不同注册会计师所作的评价有时大相径庭
不同的经济单位应具有不同的内部控制模式。大中型企业人员分工较为细致,内部控制程式也严密,而小规模企业为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内控制度显得粗略一些。《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不同的经济单位,如果企业没有建成内控制度,就缺乏评价的具体标准和尺度,就不能进行量化处理,仅凭抽象的专业性判断难以使人信服,一旦判断失误,将导致审计报告失真。
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审计的要求
首先,《会计法》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牵制制度,这是对单位建立内控制度提出的原则性要求。财政部于2001年6月至今相继出台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这些规范的出台,为企业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一般标准,使企业具备了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条件。
另外,《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准则》《审计重要性准则》《错误与舞弊准则》《管理建议书准则》《小规模企业审计特殊考虑实务公告》等都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和报告做出了规定。在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释出了《内部控制稽核指导意见》,对注册会计师签定内部控制稽核业务约定书、制定稽核计划、履行稽核程式、出具稽核报告等做出了详细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控制评审提供了依据和准则。
因此,企业内控制度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测试评价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要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并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操作性,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要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审计程式,切忌走形式,只有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为发表正确审计意见打下基础。
四、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评价结果对审计报告意见型别具有决定性影响
小规模企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很高,因其业务比较简单,审计收费低,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外勤时间往往较短,实施审计的程式可适当简化,对账面情况的审计难度不大。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把握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正确评价,将导致审计意见错误,使审计报告失真,带来致命的审计风险。
《独立审计准则第七号—审计报告》规定了四种审计意见型别。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确认企业的内控制度有效性后,才具备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达到完整性这一些要求。会计资料具备了完整性,所有经济业务内容都纳入了会计报表体系,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对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的评价多流于形式,在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测试的情况下,简单信赖,仅根据账面审计的情况发表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很少出具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但小规模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控制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实现对其评价,所以带有很多的主观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控制点着手,如货币资金的收付,存货进销存流程的相关手续等,通过测试评价,一旦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失控,企业往往会存在账外资产,收入不入账,账实不符等问题,直接带来对会计报表完整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很难通过追加审计程式来达到审计目的。由于企业内控制度失控,注册会计师无从全面了解审计范围,就无法确定审计范围限制带来的影响程度,故一般不应出具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更多地应发表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对企业存货的核实,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监盘程式。如存货不能核实,应视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当企业账面存货金额很小,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在重要性标准以下,一般可不予披露,但这是建立在对内控制度确信有效的前提下。如企业内控制度失效,大量账外存货已转移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失控的内控制度前提下很难做出存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发表保留意见和无保留意见都会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小规模企业审计时应特别关注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核实会计资料真实的同时,更要重视完整性,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良好执行,才能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式并在充分的审计依据支援下发表审计意见。
系列审计风险准则即将施行,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将被贯彻到注册会计师审计狡作的全过程。由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之评估变为必要的审计程式,而由于上述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审计[作的投入将比传统审计方法下有明显的增加,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胜任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审计业务客户群之一的小规模企业,由于其数量众多、资产规模小、经营业务稳定性差,故普遍存在审计收费偏低、控制环境不尽完善等现象。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是否需要并且能有效实践到这样的审计领域中,就成为注册会计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探索的领域。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小规模企业审计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审计一方法下对小规模企业审计的不足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也要求注册会计师综合评估被宙计之小规模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控制风险。但由于环境风险难以评估,审计人员往往将其认定为高水平,对小企业的判断毫无疑问的是内部控制较弱,制度风险的评估亦被认定为高水平,从而制度评价的工作内控测试往往不被采纳。因此,注册会计师通常采用的审计策略即是直接将检查风险确定为可接受的低水平,对会计报表审计直接以实质性测试为起点。众所周知,审计的检查土作是基于抽样测试的理论体系,如现场审计人员没有设计科学的抽样方法,往往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虽然国家已出台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小规模企业的会计处理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但总体来讲,《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公允会计准则的框架并没有实质性突破,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公允性和披露的要求并没有实质的降低。因此,小规模企业的审计的质量要求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并没有与一般企业太大的不同。但同时,小规模企业的会计核算由于受人员综合素质的限制和管理控制过于集中等问题的困扰,往往重大错报风险较大。而恰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方法和手段上却又比一般企业的审计策略更为简单处理,这就给审计失败潜藏了可能。
二风险审计准则运用于小规模企业审计的意义
风险审计准则的推出,恰恰在环境风险评估的手段和目标上,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引,使得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和理念直接应用于审计策略的制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审计手段过于简单的固有缺陷。审计人员通过对小规模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分析以及对管理层整体控制水平和诚信的判断,能从巨集观上充分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领域,在会计报表的相应专案上找到风险的集中反映区域,从而使得审计人员能更清晰把握工作重点和分配现场时间,高效地发现重大错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在整体上把握了重大风险领域,能使实质性测试工作具有针对性,有效指导审计工作量的合理分配,在一定意义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小规模企业的审计实践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思考
一关于小规模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一般的风险领域
通过对我所审计物件或提供过其他服务品种的众多小规模企业的统计分析,小规模企业一般会呈现如下特点:1相当一部分小规模企业属于私营性质,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辅业成分;2业务相对简单,并且管理手段简单;3管理权相对集中,通常小规模企业之主要股东又是主要的管理者;4考核方法单一,较少硬性考核指标;5业务稳定性差。
基于上述特点,小规模企业所面对的经营风险较之大型企业更为凸现,如小规模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压力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通常,小规模企业可能存在以下经营风险1易于被巨集观微观政治经济环境影响,经营稳定性较差;2筹集资金的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3过多的依赖主要管理者的个人才能,个人对企业影响过大;4内部控制不健全,难以保证财务资讯或非财务资讯的有效和完整,同时导致投资决策所依据的基础资讯可能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5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对债权或实物资产管理不严格,导致资产流失;6法律意识淡薄,难以规避与环保、合同等相关法律风险从而导致罚款或受到其他处罚;7避税需求更多,可能导致不合法行为,从而导致处罚或罚款。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经营风险。此外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很多小规模企业在管理中只重视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而较少关注生产环节,致使不必要的材料浪费;生产环节特别是成本的会计核算极为混乱。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小规模企业的主要问题和经营风险集中在:内部控制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上。另外,在快速扩张阶段中的小规模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会更多,比如过渡发展导致的不稳定,内部控制难以和业务规模协调等经营风险。
二关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在小规模企业审计中的运用
结合上述的小规模企业的特点,我所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小规模企业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主要集中在:环境风险、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风险、税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以及快速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特定风险。通过对审计物件在这些风险领域的关注和评估,能有效降低小规模企业审计中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1.关注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既来源于巨集观、微观经济环境,同时也来自于公司的经营目标、经营策略,以及管理文化和管理者的能力和诚信度。因为小规模企业一般易于被巨集观经济环境所影响,同时,由于股东和管理者会具有更多的同一性,也更容易被管理者个人的诚信度和能力所影响,故在审计时需对管理者个人理念和能力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沟通,以获取管理者对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压力的判断,以及面对压力的解决方案,从而恰当地评估小规模企业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领域及风险程度。
我们认为,小规模企业的管理者所面临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而直接的压力会体现在为了筹资或满足生存如获取行业特定资质所需要满足的经济数值等方面,从而存在引起重大错报的可能。
2.关注持续经营能力
小规模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大,而抗风险能力较弱,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在对小规模企业的审计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充分了解被审计物件所处行业的巨集观背景、国家对该行业的调控政策的资讯之基础上,结合管理者的战略发展意图和公司治理理念,关注并合理评估小规模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以达到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
3.关注税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通常,小规模企业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影响,企业会有很高的避税需求,在管理理念不够严谨,税务知识较少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不合法的行为。因此,小规模企业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一是表现在避税行为可能给小规模企业带来的行政处罚或罚款等后果;另一个是从财务报表来讲,小规模企业会存在较多的处于避税考虑的歪曲报表的情况。
同样,因为小规模企业一般比较缺乏法律意识,并且一般不会聘请法律顾问或设立法律职能部门,可能会在环保或合同等方面出现不合法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比如被环保部门勒令停止经营,导致不能持续经营;或者导致资产的重大减值或需支付高额的费用等。而这些情况一般难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公允反映,会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审计风险。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这些风险也可以通过上述对环境和控制风险的评估进行识别,并规避其审计风险。
4.较多地考虑企业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
在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任何企业都在不断发展。小规模企业存在很大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同时,也会存在较多的快速发展的机会。因为其所固有的特点和面对的经营风险,小规模企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贸易、管理失控等情况,同时为了筹集扩张的资金,其有较大的动因粉饰会计报表。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可通过对各种风险,尤其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充分识别其快速扩张导致的风险,同时采取措施规避其审计风险。
三针对重大错报风险领域的审计策略
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之审计风险领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审计程式,以实现总体降低审计风险的目标,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一般需要通过针对科目余额、交易类别等认定层次上的错报风险选择审计策略、设计审计方案,以期发现会计报表的错报金额,并对这些错报提出解决方案。我们认为,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审计手段,实现对部分高风险领域的错报金额及披露完整性检查的目标。
1.验证被审期间交易的完整性
因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及会计资讯的可信度不高,一般情况下,小规模企业的单据都难以实现连续编号。当需要确定该交易在被审计期间是否被完整表述时,可更多地采用期后资金往来情况测试的手段,以及关注其现金流和实物流的统一性,来判断审计基准日是否有错报的可能。
2.需更多地关注费用的合理性
因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或管理者的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费用开支中存在舞弊或错误,而对费用的发生则要更多地关注合理性问题。在大型企业,当控制制度比较健全时,一般人员的舞弊则会较少发生。
3.对管理当局宣告书的充分关注
对于小规模企业,管理当局宣告书尤显重要,它能有效地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因为通常注册会计师在对小规模企业的整个审计过程中,较多地运用专业判断,并且因为内部控制的不健全导致的难以实施一些标准审计程式,可能对一些方面没有办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还没有影响到发表非标审计意见时,有效的管理当局宣告书则可视为对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的公允性的保障,也是注册会计师防范审计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因此,需要编制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当局宣告书,并针对宣告之事项与管理当局进行充分沟通,还要在主要管理者完全理解宣告内容的含义,明确其不可推卸的会计责任的情况下,获得企业的书面签字认可。
除上述一些方式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更多地依赖外部证据来验证评估之风险领域的科目余额或交易类别;必要时寻求律师的建议或取得律师意见函。
综上,风险导向审计给小规模企业审计带来了比较宽广的视角,给审计风险的控制带来崭新的前景,但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挑战,在小规模企业的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判断,并且因小规模企业较多的经营不确定性之存在,对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审计风险准则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提供了操作指引,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仍是注册会计师需要深刻琢磨的课题,并要在实践中来逐步完善该审计方法。
审计论文选题方向可参考如下意见:
1、试论研究型审计的国家治理效能。
2、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的大数据审计方法研究。
3、国外有关绩效审计影响的研究与启示。
4、国家审计能有效抑制企业的影子银行业务吗?
5、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6、国家审计推动地方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路径及对策。
7、长三角审计机关工作协同机制研究。
8、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变化、数据风险治理及人才培养。
9、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企业转型升级。
10、内部控制与汇率风险管理。
11、审计信任品属性及审计行业监管策略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12、审计师能识别企业的杠杆操纵吗?——基于审计意见视角的实证检验。
13、政府审计促进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的效果研究。
14、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与路径。
15、国家审计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了吗?
16、政府环境审计对企业环境治理的影响研究。
17、优化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管理研讨会综述。
18、总结扶贫审计创新经验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综述。
19、内部代理、集团共同审计与资本配置效率。
21、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以xx为例。
现代会计审计是资讯化环境下会计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妥善解决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只重事后审计,必须不断提高现代会计审计技术水平,实现会计审计工作与资讯网路技术的高度融合,从而提升会计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审计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审计稳健性的实现方法
1.进行审计稳健性的理论研究
科学的理论可以为审计工作进行准确的指导,但是在我国的审计领域,现在对审计稳健性的研究比较少,致使国内缺乏有关审计稳健性的理论著作和法律规范,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审计工作的稳健性,国内的专家学者应该尽早对审计的稳健性进行专门、细致、深入地研究。
2.确保审计稳健性的基础是对会计资讯生产质量进行提升
对于现今的财务报告制度,会计计量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财务报告的不断进步,使得管理层需要对会计资讯进行判断,为了让会计资讯的关联性得到提升,如今的财务报告除了可以提供历史资讯外,还会对未来资讯进行提供。因为目前的各种制度上的安排大多都依存于建立在盈余基础上的业绩指标,所以,这样往往会导致对盈余进行过度估计。
3.使会计的稳健性得到提高
从根本上来说,会计稳健性主要指的是具有限制性的会计资讯特征,但是,审计的稳健性是对会计资讯的认可或是修改。因为不仅仅是公司的确定性无法确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外,而且审计业务更是无法进行彻底确定,因此,在合理的会计与审计的稳定性之下,会计资讯的关联性和准确性将会得到提高。因此,由于考虑到审计稳健性和会计稳健性,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的过度估计行为将会受到牵制,这些都有利于确保财务质量的准确性,从而最终可以确保审计的稳定性,增添公司财务的可靠性。
4.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上也要确保具有稳健性
管理稳健性一般情况下是指,在遇到企业经济业务中存在的不确定情况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这种不确定的经济行为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切记不可出现极端态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加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在所难免。在面临市场风险时,如果企业管理者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不但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风险前做出科学的决策,而且可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更甚至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在面临风险时的稳健态度可以确保审计的稳定性。
5.为审计稳定提供法律依据
如果审计领域有非常明确而细致的法律依据,那么审计师在面临企业管理者在财务中的非法行为时,出于对法律威严的畏惧,也会依据法律进行审计工作。因此,完善的法律也是审计稳健性的重要保障。
二、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在所难免,此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会诱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因此,为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对会计审计制度中的审计稳健性进行改革。
一、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各界反应积极,评价较高
2005年年初,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征求委员意见的基础上,财政部提出了2005年年底或2006年年初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工作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精力进行会计、审计准则的研究、起草、征求意见以及修改工作。目前,经过大家一年多的艰苦努力,2005年初制定的准则建设计划已经基本完成,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初步建立。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工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今年三次访华,与我们展开了非常积极、坦诚、富有成效的会谈。双方于2005年11月8日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问题签订了联合宣告,宣告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与国际趋同方面所作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承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实现趋同,并确认了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认为这些特殊问题具有代表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帮助,协助其修改、完善国际准则。这是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国审计准则的建设也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评价与肯定。2005年11月29日,我国就审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举行了会谈。会谈后,双方共同签署发表了联合宣告,宣告中,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种努力和进展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树立了典范。需要强调的是,2005年的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工作,我们除了考虑国际趋同外,更加重视中国的经济、法律、会计职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使中国会计、审计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适应国际化的趋势。比如,在准则体例上,我们采用了中国法律“章节加条文”的形式,没有简单地搬套国际准则所采用的“引言、范围、定义、内容”等方式,以更加符合中国法律用语和行文习惯;在准则内容上,尽可能考虑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特殊情况。2005年各位委员共同致力于会计、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有的亲自主持会计准则的研究课题,有的对征求意见稿提供了有真知灼见的咨询建议,为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总的来说,在诸位委员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准则体系建设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兼顾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趋同的需要,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二、齐心协力,再接再厉,做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工作
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起草与修改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准则之间的协调和统稿工作,准备在2006年2月初全部完成。2月15日正式对外发布,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如何确保这些新准则能够贯彻落实到位。
一是搞好师资培训,层层开展培训工作。两大准则体系释出后,财政部拟举办若干期全国性的会计、审计准则师资培训班,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厦门三个国家会计学院等进行培训,培训物件为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选拔的德才兼备的师资力量。在全国师资培训班结束后,再由这些师资负责本省、区、市或本部门下一层次的培训,争取利用几个月的时间,使大多数适用企业会计、审计准则的单位和个人掌握两大准则体系的内容。
二是认真组织模拟试点,扎实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新旧准则之间的平稳过渡,财政部计划在新的会计、审计准则实施前,选取若干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模拟试点,按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规定模拟执行,测试会计准则实施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讯系统等的影响;按照新的审计准则体系选择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模拟执行,测试其在实务中的可行性。
三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行业的支援,贯彻落实两大新准则体系。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不仅有利于规范会计、审计工作行为,也涉及到企业资产的管理和业绩的考核、纳税的调整、部门及行业对企业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等。因此,会计、审计准则体系释出后,要进一步加强与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争取各方面的支援,共同贯彻落实好新准则,为我国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会计、审计基础。
内部审计是根据组织的内在需要而设立的,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审计学案例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着我国流通企业的发展壮大,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成为了制约该类企业做强、做精的关键。本文根据目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流通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查找实施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旨在有效控制各类风险、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通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①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与重点关注事项,评价和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改善组织运营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流通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流通企业是流通环节中的各类中间商,包括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物流企业这三类企业。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推动交换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高。一般而言,流通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较为简单,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流通企业中的作用主要包括:
(一)降低运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合理保证流通企业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通畅,有效避免货物灭失、资金链断裂等风险,有利于流通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运营的效率。
(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利于准确评价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完整性与合理性、内控执行的有效性,帮助企业查找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不断规范。
三、流通企业中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独立性随着整体经营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在组织中越来越受到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部门通常由总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在规模较小的流通企业中甚至由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且审计经费通常由管理层决定,导致内部审计易受到管理层意志的影响,从而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打了一定折扣。
(二)风险管理意识和技能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我国不少流通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经常是处于被动接受风险的状态。同时,审计过程中,受人数与能力限制,风险评估环节经常采用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导致风险管理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相对落后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通常会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抽样、风险评估、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审计业务。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精力,还大大提高了审计业务的精准度,避免了审计人员非主观性的操作失误。但在我国流通企业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还相对落后,距离金融等优势行业尚有一定的差距。
(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目前大部分流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为务出身,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在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项目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尚存不足,造成审计建议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够强,审计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
四、完善我国流通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优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旦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缺陷,则极易造成内部审计监督和控制的作用无法体现。因此,在流通企业内部要逐步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尽量避免负责经营或务工作的公司领导主管内部审计工作,以更好地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二)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优化审计业务培育机制,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学习、理解与流通企业主业相关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并通过审计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熟悉会计、审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法律、税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既懂业务又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完善流通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前提是在企业内部形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相配套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首先,全面识别流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类;其次,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估与排序,确定需要重点管控的风险;再次,针对各风险点研究形成具体应对措施,有效管理、控制风险;最后,尝试建立关键业务和重点环节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事前与事中监控。
(四)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历来关注的重点。流通企业要想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应分别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入手,以下发各类规章制度、控制文件的方式规范具体管控措施;其次,要合理安排企业内部的各项控制活动,做好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等控制设计,确保各岗位工作有章可循、职责清晰;最后,要通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持续监控、独立评价,确保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英)菲儿?格里夫茨著,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5(1).
[2]王光远.内向型管理审计:从控制导向到风险导向[J].会月刊,2009(07):3-4.
[3]徐元玲.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研究[J].会研究,2008(07):72-74.
概要:本文以W大学XX学院院长(为外聘院长)任中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例,分析提炼科学的审计方法、总结审计经验和对审计工作的启示,旨在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以及促进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院系;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案例背景
(一)立项依据及目标该审计项目根据《W大学中层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受学校党委组织部委托(学院院长在学校组织部在年初下达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建议名单函中),主要针对该学院院长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包括对院长聘任合同以及目标任务书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学院的务收支、预算完成、经济决策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
(二)学院基本情况该学院是W大学工学部的二级学院,成立于2001年,有3个一级学科,教职工142人,学生近1600人。学院院长为面向海外公开招聘的外聘院长,本次审计期间为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
(三)审前调查审计组通过研究学院上次内部审计报告、审前调查及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确立了审计重点,具体为:学院重要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内部控制测评,包含学院对所属技术分院的管理、合作办学合同的签订与收入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
二、审计过程及方法
经审前调查和编写审计方案,并获处领导的批准,审计组即按照审计方案实施步骤实施审计,主要是进行对风险较高领域的取证工作:
(一)重要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会、群众评议会以及会上回收的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调查表,审计组了解到学院院长未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预算编报和通报决算情况,而且学院与合作机构成立的技术分院的管理情况也未在学院领导班子中讨论,审计组认为该学院重要经济事项决策未做到充分民主。
(二)合作办学合同的签订与收入管理该学院在网页上公布了某工程硕士专业的招生简章,并在审计组要求下,提供了学院各类包括工程硕士和继续教育招生规模数据,但学院务部门账上却无该工程硕士专业的学费收入,审计人员结合前期对另一学院合作办学情况的了解,判断该学院存在类似合作办学事项,且合作办学收入很有可能体外循环,形成“小金库”。当审计组问询、索要相关办学合同协议时,学院审计联系人矢口否认,经过对其他学院类似事项的仔细梳理和思考,终于找到该类合作办学事项的共性,并以此查找资金链,审计最终审定,与该学院合作的中介公司的法人代表系学院一教师,该公司在学院教学办公大楼里开展业务;从2009年至2012年,该中介公司从GR学院收到办班管理费近500万元,后续支付该学院200余万元,学院则全部用于教职工的年终福利发放。
(三)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组在对学院务部门电子账套有关科研协作费、劳务费支出的筛选中,结合对原始记账凭证的查阅,发现该学院一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向其配偶注册的公司分次支付科研协作费共计万元,该课题组亦未能提供该资金支出与科研项目内容相关性的支撑材料。该重要审计线索的发现,缘于该教师的配偶在课题组和外协公司分别担任务人员和公司法人,并在科研经费支出报销单上和外协合同作为关联公司法人代表均签字、确认,遗留了书面文件证据。
(四)学院对关联公司的管理近年来,高校二级学院纷纷成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表现形式为学院成立、控股,学院领导担任公司法人代表,而学院对所属子公司的管理和与之业务往来,成为院系经济责任审计关注事项频发的区域。审计期间,根据审计调查了解的情况,经处领导研究,要求审计组对学院所属技术分院进行延伸审计,审计重点为学院对该技术分院的管理情况。2011年,该学院与学校参股的B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学院内成立了某技术分院,B公司承诺每年根据共同承接的业务量拨付相应款项至该学院。处领导高度重视,并参与到审计现场工作中。审计最终发现,学院对该技术分院的管理存在明显漏洞,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院未提供真实、完整的审计资料,具体表现为:提交B公司虚假的支出明细资料;学院在两次经济责任审计(任中、任期)提交的2份《技术分院管理暂行办法》中,制定时间相同,关键条款却不一致;且未按审计要求提供分院报销单存根联。
2.该技术分院未实行关键岗位亲属回避制度,相关内部控制和牵制机制缺失;3.该技术分院的务管理未做到主动公开、透明。具体表现为:制定经制度未经学院集体决策,相关资金收支情况未在学院进行通报。
三、审计结果及成效
(一)审计结果和建议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组分析、总结学院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审计认为,学院应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并加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审计组提出几点管理建议,主要是:1.建议学院认真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学院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落实重要经济事项必须经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规范决策行为,防范决策风险。2.建议学院认真执行《W大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办法》,切实履行科研经费监管责任,防范科研经费支出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建议学院加强对技术分院的管理,规范分院的务管理工作,实行关键岗位亲属回避制度,切实做到务公开、透明。
(二)审计成效审计组在审计报告初稿征求意见阶段,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阶段,与被审计学院领导就审计关注事项的整改、落实审计建议事宜做了进一步沟通,该学院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积极整改,并及时提交了整改报告。
1.籍此整改、落实审计建议的工作之机,该学院领导班子着力加强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理顺学院与技术分院、B公司的关系,建章立制,规范对学院所属技术分院的运行管理。
2.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学院领导约谈了相关科研项目负责人,强调项目负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同时,科研课题负责人主动将违规转出的外协经费退还至学校账户,及时挽回了学校的经济损失,规避了学校接受外部审查面临的声誉风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业务实施中,帮助确认高校二级学院在内部控制执行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且予以提示和督促整改,达到减少内部控制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缺失链条,堵塞内控系统的漏洞。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上述审计项目和审计事项的分析和思考,审计组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方法,以资参考:
(一)在审计现场灵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查找审计问题线索全面采集信息、综合数据分析,既要关注务信息,又要注重业务信息,既要能处理格式化数据,又会处理非格式化数据。通过了解、分析同类审计事项的共性,在全校范围内查找审计线索,不拘囿于对个别学院的分析审查,其他院系、职能部门等二级单位的审计经验成为内部审计可随时取用的智能资源库。
(二)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注重以调查问卷、座谈会、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查看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院务会会议记录,通过合规性审查,例如审查评价学院“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能够为定位审计关注事项提供线索。
(三)在院系经济责任审计中嵌入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将抽查科研项目经费(包括专项)管理情况嵌入到对其中层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尤其是针对创收以科研服务见长的院系。实践证明,这种审计模式对发现违规、违纪事例,监管、促进学院科研项目经费合规使用是著有成效的。
(四)发挥审计团队的合力效应审计团队应从多渠道收集审计项目的关联信息和资料,共同分析、研究复杂的审计项目,形成合力;内部审计旨在促进规则的优化,为组织增加价值,必须超脱浩繁事务的羁绊,提升对规律的把握能力,为学校的运行提供洞见,切实为学校发展规避风险,增加价值。
五、结语
总之,复杂审计项目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发挥审计团队的集体智慧,借助内外部力量,形成合力,查找审计问题线索。另外,审计人员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亦很重要,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制定高效率的审计策略和方法,勤于思索、善于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加之明晰洞察,才能找到坚实的审计证据。
参考文献:
[1]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09).
强化企业审计工作管理,对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健康稳定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审计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探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一、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作用
(一)提高规范化管理
相对来说,医院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控制环节多、建筑工艺、管道建设、防辐射墙、无菌通风系统方面要求特殊以及专业性较强等特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结算事后审计办法,那将很难适应项目实际审计的需要,严重的甚至影响到项目工期、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办法,将有效弥补传统事后监督所具有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时就全程介入,将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分析相关漏洞与问题,制止一些不规范行为,形成报告后再呈交医院建设管理部门处理,为整个项目的管理提供重要的一手资料信息,提高整个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二)提升项目绩效
对于医院建设项目来说,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方法,将可以为项目的决策、设计以及招投标等工作提供审计数据参考,提升项目前期的论证、投资以及相关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办法,将审计工作延伸到合同条款签订中,充分利用审计专业知识降低因不合理条款影响到医院利益的各种风险,而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将通过基建工程造价、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体系掌握项目前期的运行情况,并为后续的工程进度付款及工程完工结算审计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相关审计人员进行工程审计工作时,必须深入施工现场,记录把握确认施工实际情况的工程变更签证、材料设备成本支出以及隐蔽工程验收等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工程结算提供数据参考依据,并把存在的问题与隐患提前解决,减少事后因工程质量和变更数量出现不一致的矛盾。
(三)有利于预防腐败
任何建设项目出现质量或经济问题时,其直接原因或多或少与监督的缺失有一定关联。在医院建设项目中,决策、管理以及监督三者直接构成一种制衡机制,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到整个项目物资采购、供应商确定、方案设计、招投标以及项目监理等相关行为的跟踪审计监督中,对各职能部门或单位的权力使用形成一种直接制约作用,提高各参与方的重视力度,认真执行相关计划与工作。利用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后,将可以很好预防舞弊问题的出现,使整个项目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问题。
二、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对于医院建设项目来说,在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时,一般要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其具体项目管理流程的审计控制可以简单归纳为图1所示。
图1、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流程
(一)申请投资立项阶段
1、审查决策程序
主要涉及到立项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建设方案选用的优化性、决策论证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批复的完整性等进行审查,争取立项尽快顺利通过。
2、审查研究报告
业务部门提交的研究报告一般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通过分析研究报告是否具有一定的真实准确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等,做到对项目心中有数,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对项目的充分了解,将有利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后期审查,降低项目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3、审查投资估算
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对投资估算、资金来源以及预算投资计划等进行审查,核实其准确性、真实性,确保项目资金方面的来源合理、项目实施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合同签订阶段
在项目进行合同签订时,需要对具体条款进行审查,确保相关条款符合医院利益。在实际工作上,主要涉及到合同招标流程正规、设计施工图清晰、工程量清单完整、工程款支付条款、工程结算、签证以及变更计价等条款内容的审计,并对医院基建管理部门合同签订的程序进行监督,查看合同条款与投标文件之间是否保持一致,确保没有“阴阳”合同的存在。另外,对于合同条款,还要审核其是否进行法务咨询和律师意见,查看合同条款中对双方的权、责、利划分是否明确并有利于医院。
(三)施工阶段
1、隐蔽工程的验收
对于隐蔽工程,要及时联合基建管理部门、监理单位以及设计部门等进行现场核实与会签。同时,还要对现场图像与资料进行初步核查,使工程量和签证保持一致,尽量使签证施工与工作量计算交替进行,为后期竣工结算提供重要资料,降低事后纠纷的出现。
2、设计与工程变更的审查
在项目与设计进行变更时,需要进行预算与结算的审核工作,从而为医院基建管理部门的变更决策提供重要资料。在实际工作上,由于成本较高与变更量较大的项目较为容易被施工单位利用,通过高估冒算与偷工减料取医院建设资金,因此一定要重点审计。而在审计的过程中,不但要核实工程量的实际数量,还要审核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是否满足合同与投标书要求。另外,在变更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存在追加投资时,一定要对资金的拨付与结算进行审核,避免施工单位利用设计变更达到不可预知的目的。
3、合同索赔的审查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在,如果施工单位、机械设备租借方以及材料供应商等提出索赔要求时,审计机构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审核工作,并根据审计报告提出建议,从而加强索赔额度的有效控制,使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内。而如果设计机构存在错误或缺陷问题时,其所需要进行的费用变更与补救措施。例如,返修、加固以及拆除等成本支出,一定要联合造价工程师、基建管理部门以及设计机构等进行协商,对索赔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另外,如果施工单位出现施工不当、工艺办法选用错误等问题时,其变更费用一概不进行处理,并依照合同全程由施工单位自负。而如果出现工期延误、质量无法保证以及造价无法控制时,还要进行反索赔。
(四)项目预付款与进度款支付的审查
在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基建管理部门等在提交工程量月报时,一定要求其按照合同条款提交月付款建议书,并对项目进度款支付的情况进行核实,避免款项出现超付问题。另外,还要对相关机械设备的租借方与材料供应商的货款支付进行审核,避免其影响到项目造价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五)竣工结算阶段
1、验收交付时的审计
在验收交付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主要包括部分重点项目的验收与总体交付验收两大部分。进行验收时,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一定要安排人员参加,确保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保持一致。并对项目变更、签证以及隐蔽工程等手续进行核查。完成验收工作后,审计人员一定要及时对相关档案资料收集归档,为往后的竣工结算提供依据。
2、结算阶段的审计
竣工结算开始审计前,再次查看合同和招投标文件,明确标底范围,按合同约定条款明确哪些内容调整涉及造价变更,哪些不涉及,再根据现场收集有关工程费用方面的签证资料,审核工作量计算是否准确,变更部分与现行规定有无冲突,提出不符合合同规定及现场签证制度规定的签证单,核减设计变更增加的工程量。与工程造价师共同根据各类合同规定的计价方法,依据合同条款、设计施工图以及有关定额、费用规定的文件审查竣工结算,查看全部工程结算总造价、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的专题总结报告,给出审计意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建设项目较为复杂,实际建设过程所涉及到的领域较广,本文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探索上主要对其作用、关键控制点等进行浅谈,其中关键控制点主要对投资立项阶段、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等进行探索,希望加强对此方面的关注并在以后工作中得到审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下页带来更多的有关于审计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
我在天涯问问里看过人家也发过这问题. 它有说到:1、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目的是:结合所学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解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对审计的风险与防范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意义是(理论或实际):随着市场经济风险的加剧,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和采取控制防范对策,有效控制和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2、论文(设计、调查报告)任务、重点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进度安排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任务是:通过对我国审计现状的分析,对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剖析,阐述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措施,论文(设计、调查报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风险及成因,以及对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