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在收获上发表的一部北大荒开垦的下乡小说北国草
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有路遥的《人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现代作家老鬼《血色黄昏》,现代作家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矫健的《老人仓》等。具体介绍如下:
1、《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
2、《冬天里的春天》1981年出版,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以革命干部于而尤重返故乡石湖的三天两夜经历,回溯、对照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帮”长达40年的斗争生活。
3、《血色黄昏》,现代作家老鬼1989年写的《血色黄昏》中,林胡作为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切身的反映了作家老鬼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的各种各样的苦难。
4、《沉重的翅膀》是现代作家张洁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1年。《沉重的翅膀》是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
5、《老人仓》,作者矫健。首刊于《文汇》 月刊1984年第5期。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大胆地触及了当代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鲁迅研究的生态系统王家平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从纵向勾画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鲁迅研究者“四代同堂”的代际关系图景,认为四代研究者之间的传承与超越关系构成近二十年鲁迅研究的学术史,而各代研究者正是在与另几代研究者的相互参照中显示出自身的优长与局限。其次,论文简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鲁迅研究的3大阐释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各阐释体系之间的复杂关联。接着,论文比较详尽地展示了该领域最重要的阐释体系——学院派鲁迅研究6个研究系统的基本风貌,对学院派鲁迅研究的思想史系统、精神心理学系统、文化学系统、比较文学系统、文本形式系统和考据学系统的学术路向、特点和得失,以及各系统的代表性论著都作了评析。 从80年代初起,鲁迅研究业已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学术生态系统:首先是形成了衔接紧密、环环相扣的学术梯队;其次是多种阐释系统在相互竞争、相互促动中不断开辟着自己的生长空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学术研究的连续性有赖于代际链条的紧密衔接。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界形成了四代学者相依相存的有序性。第一代学者中从解放前就开始接触鲁迅的艺术世界,在80年代仍笔耕不辍,作出了各自不同贡献的有唐tāo@①、王瑶、李何林、林辰、孙用、王士菁、陈涌、薛绥之、孙昌熙、单演义等,钟敬文、任访秋、田仲济、戈宝权、贾植芳等在其他研究领域成绩卓著的学者也在本时期鲁迅研究领域作出了不凡的成绩。第一代学者出生、成长的环境令他们获得了对现代文化氛围的切身感受,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契合于鲁迅丰富博大的心灵,并且对有关的史料了解于心。第二代鲁迅研究者基本上是在五六十年代的高校接受苏联模式的文学教育,他们获得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维方式,形成了规范严谨的学院派治学风格。第二代学者中的孙玉石、王德后、朱正、林非、陈漱渝、袁良骏、彭定安、陈鸣树、吴中杰、鲍昌、许怀中等长期耕耘于鲁迅研究领域,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收成;介于一、二代学者之间的王景山、林志浩等,以及同时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乐黛云、严家炎、刘再复、范伯群等学者也为鲁迅研究奉献了自己的辛勤和汗水。第三代鲁迅研究人员中的佼佼者大多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培养的硕士、博士,这批人年龄跨度较大,其中像钱理群、王富仁、杨义等人在文革前就已经完成或开始接受本科教育,在随后的动荡年代里经历诸多磨难,因此,他们的鲁迅研究熔铸了自身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现实人生有着密切的血肉关联;这之外还有一部分从80年代初起步的中年学者,他们也对鲁迅研究作出了突出的成绩。第三代研究者中值得关注的还有林贤治、王乾坤、孙郁、朱晓进、陈方竟、张梦阳、李新宇、金宏达、程麻、李春林、阎庆生等。第四代为1978年以后上大学,其中许多人后来还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学人,80年代后期以来,他们陆续在学界崭露头角,成为鲁迅研究界的生力军,他们中已经取得一定实绩的有汪晖、吴俊、高旭东、高远东、王彬彬、郑家健、薛毅、皇甫积庆等。这一代学人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接受高等教育的,因此大多具备鲜明的创新意识;同时因普遍拥有良好的外文基础,使得他们能及时吸收国外的新观念、新方法。对四代鲁迅研究者的上述划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代际勘界。实际上,四代学者之间存在着由师生、学友之谊和因学术风格互相交叉而形成的复杂关联,并且在学术积累上形成了代代相传的递进关系:正因为有第一代学者对鲁迅史料所作的广泛的辑佚、精心的考证,第二代学者对鲁迅的思想、创作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升才有了可靠的依据;而第三代学者经由鲁迅研究来批判现实和参与现代人文精神重建,又是以第二代学者对鲁迅所作的理论性思考为基础的;同样,若没有第三代学者无畏地冲破一个又一个精神禁区的开拓,第四代学人就未必能上升到对鲁迅本体层面的研究。每一代研究者也正是在和另几代人的相互参照中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又显露了自己的弱点和局限:第一代对史料求证的过于执着,可能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代过分热衷于通过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来印证“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难免带上浓重的先验论色彩;第三代若把个人体验强调得过了头,就会以损失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为代价;而第四代学人的“创新”意识太强烈,往往使自己的研究浅尝辄止,缺乏应有的深广度。21世纪在召唤着新一代鲁迅研究者的出现,这一代人应在汲取前几代人研究智慧的基础上,超越以往的种种局限,争取在新的世纪使鲁迅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把代际比较的纵向视角转换为对鲁迅研究生态群落的横向观测,会发现研究领域内存在着三大阐释系统,即:主流意识形态的、学院的、民间的阐释系统(注:对鲁迅研究阐释系统的划分,一些学者已作过不同的探讨,可参阅:秦弓:《鲁迅的遗产》,《鲁迅研究月刊》,1997,(1);孙郁:《算是求疵》,《鲁迅研究月刊》,2000,(7);刘玉凯:《解读鲁迅的三重话语层面》,《鲁迅研究月刊》,2001,(7)。)。早在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主流意识形态阐释鲁迅的基调已经确定(即三个“伟大”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研究更是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整体建构中,人们主要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层面来看鲁迅的成就和影响,因此,更多地阐述鲁迅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贡献,突出其作品的革命内涵和政治意义。这一阐释系统的代表性人物有瞿秋白、毛泽东、冯雪峰、陈涌、李希凡等。鲁迅是一位关心现实政治的作家,他本人在研究魏晋士人的“风度”和心态时,就很重视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进行分析。从政治层面来探讨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不失为一种简单明快的分析角度,在鲁迅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作为诸种阐释系统的一“格”而存在。但问题是80年代以前,官方总试图让政治阐释系统凌架于其他阐释系统之上,甚至以这一系统排斥、取代其他系统,显示出了鲜明的排他性。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反对“右派”到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鲁迅奇迹般地一次又一次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事实已经反复表明,在鲁迅研究中以政治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庸俗社会学的阐释,必然招致普通民众对鲁迅的误解、反感,从而使鲁迅研究蒙受巨大损失。与庙堂人士阐释鲁迅时的正襟危坐姿态和法官断案式的权威语态不同,民间百姓对鲁迅的议论是零碎的、随意的、即兴的(至少八十年代以来是这样)。既不必像政治家或政治家型的学者那样代他人立言,也不必如学院里的知识分子一般因职业习惯而引经据典,老百姓议论鲁迅的话题有着鲜明的“家常性”,正像一位学者所言,老百姓关心得更多的也许是:“鲁迅是哪里人,他住多少房子,他一个月挣多少钱、一生共挣了多少钱,他老婆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他有了老婆又要娶许广平,他弟弟在北大当教授他为什么倒当讲师,鲁迅是怎么死的,鲁迅的作品我们不爱读那还算好作品吗”,“鲁迅为什么不入党,鲁迅那么尖刻还算好人吗,鲁迅要是活到今天他的命运会是怎样的,鲁迅骂的人是好人是坏人”等(注:刘玉凯:《解读鲁迅的三重话语层面》,《鲁迅研究月刊》,2000,(7)。)。由于身居民间,老百姓对鲁迅的议论自然没有载入正史的“荣幸”,通常也不大可能越过学院的高墙飘入学者的耳朵,他们的声音都湮没在时间逝水的洪流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部分文化人、尤其是少数作家力图超越现有的认识框架和专业体制,从个体的生存境遇出发去体认鲁迅,这种体认可以算作是特殊的民间解读——尽管其中有创造性的读解,也不乏“误读”。在创作界,张承志、张炜追认鲁迅为他们的“抵抗哲学”的先驱,抨击当下人文精神的“堕落”;邵燕祥、公刘以杂文为利器批判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丑陋、腐朽现象,承续着鲁迅开辟的关怀民瘼、干预现实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李锐、何满子、谢泳等作家都对鲁迅作出过独异于时俗之见的阐释;即使是王朔对鲁迅的“误读”,也比一些人云亦云、空洞枯燥的专业论文更具可读性;有人甚至说:宁读王朔“糟改”鲁迅的文章,也不再看那些“人样鬼气”的八股论文。话是说得偏激了些,但值得专业人员反省。在新闻出版界,林贤治、孙郁、房向东等人对鲁迅的解读也别具特色。林贤治86万字的传记《人间鲁迅》(注:该书分为《探索者》、《爱与复仇》、《横站的士兵》三部,1986-1990年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1998年又出了第2版。)不仅是此类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而且也一反现代作家(特别是鲁迅)传记呆板枯燥的写法,以灵动的散文笔调,抒写着作为‘人之子’的鲁迅的人生际遇,叙述了他在由爱与恨、情与仇、生与死织就的情感巨网中的挣扎与突围,写活了他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人间鲁迅》重大贡献是祛除了笼罩在鲁迅周遭的“神圣性”,还原了鲁迅的世俗面貌,从而缩短了人们与鲁迅的心理距离,因此,该书受到普通读者的广泛好评。孙郁在90年代由专业从事鲁迅研究转向新闻领域,在业余状态下撰写、出版了《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鲁迅与周作人》、《一个漫游者与鲁迅的对话》、《鲁迅与胡适: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两位智者》等4部关于鲁迅的书[1]。从这几部书来看,孙郁是通过与学院派风格保持必要的距离来确立自己的学术个性的,其个性具体体现为:感悟胜过思辩,体验多于推论,同研究主体的心灵对话重于对具体文本的精细阐释。这种个性在《一个漫游者与鲁迅的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此书设置两个角色——漫游者(“我”)和鲁迅(“你”,而非“您”),通过“我”与“你”之对话关系的建立,消解了横亘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隔阂,从而达致心灵的沟通。“我”与“你”绝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人称代词,它们的联袂而出指示着深刻的精神关系。犹太现代思想家马丁·布伯在其哲学著作《我与你》中,以“我”与“你”的关系喻指人和上帝的关联,认为宗教就是人(“我”)和上帝及先知圣徒(“你”)的亲切对话,无需由概念体系构成的神学(“他”)作为中介[2]。岂止在宗教王国,在文学世界同样存在着沟通的问题:鲁迅研究著作中过多的术语、理论淤塞了读者感知鲁迅的通道,读者需要一些能够重建鲁迅与读者直接对话关系的“导引”式读物。孙郁自然没有马丁·布伯那样深刻的思想,但他的《对话》一书的确为读者直接进入鲁迅的心灵世界提供了帮助,因而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从业于出版界的房向东近年也著有《鲁迅与他“骂”过的人》和《鲁迅:最受污蔑的人》两部比较畅销的书[3]。与许多专业研究者相比,房向东似乎更执着地维护着鲁迅,在回击以往和现今对鲁迅的种种“苛评”方面,他颇像是李逵、鲁智深,经常赤膊上阵,与论敌杀他个天昏地暗,不打三百回合决不罢休,深得民间人士的喝彩。当然,对3个鲁迅阐释系统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换言之,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变通性: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内阐释鲁迅的学者中,有些人(如陈涌)的著作带有较鲜明的学院派色彩,有些人(如毛泽东)则颇为看重鲁迅在民间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学院中不乏乐于充当鲁迅研究官方代言人的学者,也有面向民间百姓阐释鲁迅的学人;同样,民间也有一些身居江湖而心存庙堂和学院的人士。作为对学术史的回顾,本文自然要把更多篇幅放在学院派的鲁迅阐释系统上,该阐释系统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思想史、精神心理学、文化学、比较文学、文本形式及考据学等研究体系。
1、《长恨歌》
写了一个女人长达40年的感情经历。中学生王琦瑶,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为她美丽无比,几乎达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境界。自从被选上“上海小姐”后,命运就发生了转变,她做了某大员的女人。
后来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静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波澜起伏。她与几个男人纠缠在一起,关系复杂,后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与一位年纪与自己女儿相仿的男人发生畸形恋,最终因为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害。
2、《白鹿原》
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3、《许三观卖血记》
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4、《红高粱家族》
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
5、《青春万岁》
小说以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高三女生热情洋溢的青春生活,刻画了一批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她们有理想,有热情,对生活积极乐观,“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缨珞”编织属于她们的日子。
小说采用了色调鲜明的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物的命运,歌颂了青春的力量。
信息量大,东西新鲜别的不说,上面的奇装异服,风景,大楼,沙滩上的美女,给人莫大的冲击
读者》---最精致的小资男人。 《读者》的品位决定了读者的销量,这本创刊于八十年代,植根于内陆的文摘杂志在近 十年的时间,一直盘踞在中国杂志业的颠峰。有人说三代创造一个贵族,但是《读者》 却用十几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杂志的一个贵族并且是唯一贵族,读者的选材区别于国内 大多文摘类杂志,在整个刊物中尽情流露着思想的细腻和深度,人文的博大和文化的精 致,这是影响着中国数千万小知识分子的一个纸杂志,其中大量出现着国外精品启迪散 文和台湾林清玄的佛性散文以及刘墉的哲理化短文,当然也收罗有大量反应中国社会和 文化现实的理性评论文章,不张扬的,透着内蕴和时代精髓的《读者》,吸取了甘肃的 黄沙苍凉的艺术品位和兰州的内敛风格,在不经意之间,自然的成长为中国杂志的贵族 ,他的未来,我们仍可热情期待…… 《知音》——最恶俗的伪真诚。 《知音》走的是煽情路线,并且走得相当成功,巨大的销量只是证明这种成功的一个方 面,知音以所谓的纯情故事取胜,在整个刊物中大量的充斥了凡人的所谓不平凡的感情 和爱情故事,相濡以沫,白头偕老,风雨人生,以痛苦见证坚贞,以坚贞见证伟大,以 伟大见证幸福,矫情的故事一次一次上演,在大量的故事被粗糙的复制以后,所谓的职 业写手成为一个边缘而新兴的职业,他们大量的复制着感动和幸福,而知音的责任就是 不厌其烦的传播和鼓吹这种感动和幸福,相同的故事,相同的煽情方式和相同的矫情, 让我们轻信了这个世界无言的美丽和无所不在的真诚,而据可靠的内幕消息,写手们所 创造的感天动地的人间眷属,多是浮夸和任意杜撰之后形成了海市蜃楼,这是中国当代 做虚伪和最矫情的一本杂志,盘踞于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对象当中,而带给社会的唯一 结果就是,让更多无辜女性更加轻信爱情的力量,并且沉迷于这种力量当中不可自拔, 所以,知音让我们读到喜剧的同时,却即将去导演并且正在导演着更多的人间悲剧,这 就是虚伪矫情带给读者和社会的代价…… 《青年文摘》——最文学的青年梦。 文学青年一般最先接触的杂志多是《青年文摘》,这是一本倾向于青春路线的文摘杂志 ,如果说《读者》是实力派歌手,那么《青年文摘》就一定是一个偶像派明星,这样的 价值取向使青年文摘在风格上形成了与《读者》不同的内容。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是显 然的,在一个流行深度和内蕴的时代,青年文摘就象浮在水面的芦苇,美丽的开,美丽 的谢,但是却没有厚实的思想土壤。从文学青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在文字上对文学 爱好者具有启蒙价值的通俗语言老师,其间的文字多半亲切纯情而又富有感染力,是模 仿和吸取营养的好地方,只是真正的文学青年不应该拘泥于此,以为等待他们的应该有 更美丽的梦…… 《家庭》——最粗俗的菜市场。 《家庭》和《知音》一样,是一本标榜情感和幸福的杂志。不同之处在于《知音》善于 营造美丽的彩虹,并且为了这彩虹的存在无所不用其极。而家庭的故事则显得粗放而带 有真实的意味,家庭一般选取的是知名人物作为平凡大众的爱情偶像和家庭关系指南, 比如著名作家艺术家政客等,另外家庭还有一个主打节目就是性知识普及教育,题目涉 及中国人曾经避讳现在仍然禁忌的性领域,包括做爱,避孕,生育,色情,自慰等任何 性话题,是中国几代人的性教育启蒙老师,在这一点上,家庭就象一个粗俗的菜市场, 传播着大众口味,粗俗但是实用,矫情但是有真情。流连于此,没有小资情怀,但是却 可以买一篮子好菜回去招待丈夫和孩子…… 《三联生活周刊》——最花哨的新新人类。 《三联》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周刊,也是一个成长迅速的周刊,就好象当今流行 于世的新经济。三联的排版可能是中国杂志目前最花哨的,同样三联的选题也可能是最 前卫的,他依附于时事,明星,新科技和新话题,一切前卫的词汇汇聚于此,象海上渐 进的西风,吹拂着中国报刊杂志业,三联不仅花哨而且小资,其读者定位就是今天中国 所谓的新白领和新新人类,是处于消费和文化的前卫边缘,《三联〉存在的意义,象征 多于实际,由于价值和舆论取向,三联注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杂志的精髓和价值核 心,流行的文化,思想以及艺术都无法构建三联的王者风范,从这个层面来讲,实现三 联做中国第一周刊,做中国的时代周刊的宏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女报》——最浪漫的小资女人。 女报更多的时候,让人看不明白,她似乎传承着太多的内容,她好象集中了时装,影视 ,文化,当然好有美容和美食,总之女人迷信的东西,在〈女报〉上都可以找到,其中 渲染的是无限的女性情怀,小资情愫和浪漫空间,她制造着女人的美丽神话,当然也为 大多数化妆品和时装厂家所重视。〈女报〉的内容涉猎范围之广,页码之多都是中国杂 志比较罕见的,而零售价格也一度高高在上,但是在零售报刊厅里,这无疑是一本抢手 的杂志,印刷精美的封面,醒目的标题当然还有让男人侧目的美女图,这是男人和女人 逛公园以及结婚旅行度假都很不可少的一本杂志,对于女人来说,〈女报〉意味着时尚 和潮流,而对于男人来说,与女人一起看〈女报〉不失为趁机握着她白皙小手或者拥住 她瘦小肩头的一个绝佳机会…… 《演讲与口才》——学术界最大的。 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一本学术刊物,或者至少应该在演讲这一准学术领域应该有所建树 ,但是这样一本杂志,在其虚幻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无力甚至虚弱的内容空白,从这个 意义上来讲,〈演讲与口才〉不如叫贫嘴实验更确切,在这本刊物上,我们除了看到那 些老掉牙的案例以及案例分析之外,充斥于其中的便是某些所谓的演讲大家的理论文章 。我曾经硬了头皮使劲看了几期,但是苍白的内容和堆砌的辞藻以及充数的篇幅让我大 失所望,这本刊物是目前中国最空壳主义的一本刊物,我相信现今之国人,通过看〈演 讲与口才〉提高口才水平的,应该是绝无仅有,奇怪的是这样一本虚弱缺血的刊物仍在 畅销,这是因为国情所限,中国人的性格里沉默和木纳的成分太多了,并且将自己人生 的失败完全归于这种沉默和木纳的人也太多了,因此,一本刊物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日常 性格,只是无论我们看多少次〈演讲与口才〉,口若悬河对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可 能实现的梦……
1867年,世界上最早的女性时尚杂志《HAPPERS BAZAAR》诞生于美国,1921年,欧洲的第一本女性时尚杂志《LOFFICIEL》出现在巴黎。它们最早都是以时装为主,逐渐发展成包括时装、美容、休闲等多方面的所谓引领生活时尚的杂志。 近一个世纪以来,欧美时尚杂志的种类日益增多,定位也日趋细化。到80年代,欧美有影响的时尚杂志更是将触角伸出本国之外,在全球各地发行多种版本。如今,世界上版本最多的时尚杂志《ELLE》在全球各地有34个版本,其中就包括了中国。1980年2月,中国内地最早的一份有关于时尚潮流信息的期刊读物《时装》诞生,可以称之为中国本土的第一本时尚类杂志。 时尚杂志的出现,使得最新流行趋势,不出一周就可以在大小传媒看到,并且街头上按照流行趋势打扮的人潮马上就开始涌动,时尚杂志已成为引领时尚潮流,传递流行信息的重要载体。北京要建设时装之都,时尚传媒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时尚传媒产业对时装之都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时尚传媒引导大众消费行为 时尚杂志出现之前,消息话语体系在传媒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旨在单纯地传递事物的信息,而时尚杂志通过文本作用于大众消费的意识形态,燃烧起大众的消费欲望,引导大众按图索骥完成消费行为。可以说时尚杂志通过对大众消费意识形态的引导,建立了主宰消费活动的话语霸权。 时尚杂志的突出特点是文本所占比例较小,内容侧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消费体验,文字优美不艰深;大量的图片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阅读者无须费力思考便获得信息,图片上的俊男靓女又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这些特性使时尚杂志广为“时尚阶层”所接受,从读者构成看,女性是时尚杂志最庞大的消费群,时尚杂志不仅是白领女性的生活指南,也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女性把握时尚,培养审美情趣提供参考。这些人群对时尚杂志的阅读往往直接诱导其自身消费行为的实现和时尚产品的购买。 时尚杂志是培养大众时尚观念的温床 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发布时尚信息,推动时尚。这是时尚杂志作为传媒的本体功能,也是它存在的根基。它把时尚发布者(如时装设计师等)对时尚的个人观点放大成多数人的认同。时尚的原初状态类似舆论,是分散和变幻的,必须要经过传媒的引导才能形成趋同。第二,复制商品符号,制造时尚。当没有时尚可以引导时,时尚杂志转而通过广告制造时尚。打开任意一本时尚杂志即进入商品符号的世界,它们都象征着时尚,带给阅读者一种难以言说的诱惑和期望。消费者在消费这种商品时,除了实用性,还在意自己得到了时尚的承认。通过发布时尚信息和传递商品符号,时尚杂志将时尚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进城市消费群体之中,从而营造了都市的时尚气息,这正是时装之都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时尚杂志通过培养大众的时尚观念和诱导大众的时尚消费,营造出浓郁的都市时尚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时尚文化,使之成为时装之都建设的推进器。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同样离不开时尚杂志的引导,成为时装之都的重要时尚元素,通过大众的传播,推动时装消费,进而达到拉动整个时装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的目的。
《学术论坛》《学术研究》 《十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史》《文艺论丛》《美学》
《视野》杂志是由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文摘期刊,创刊于1997年,现有《视野》上、下半月。《视野》于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双效期刊”;2005年荣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 《视野》杂志将自身差异化定位于:以新观点、新知识提供思想碰撞,以对生活的新发现提供新的启迪。《视野》以“新锐/人文/生活”为办刊理念,注重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文字体现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个性飞扬、年轻新锐成为了《视野》的一个特点。 《视野》杂志的读者对象以18-35岁青年群体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读者。 《视野》注重思想性和文化品位,追求深层次的人文关怀,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这些原则之外,《视野》非常关注深入人的内心的一些东西。我们反对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虚假温情,摈弃浮华的风月、廉价的同情、空洞的说教;我们努力触动心灵、熏陶情感、启迪思想,坚守社会的正义、道德的良知、人性的光辉。 报刊代号 报刊名称 刊期 出版日期 订阅单价 54-11 视野 半月刊 每月01、15日 ¥
我建议你收藏!这种70年代——89年代的杂志,在外面买要好几百一册!
70年代,《妇女生活》《故事大王》80年代,《儿童文学》《少女》《女友》《童话大王》90年代,《漫画世界》
如果很青春的那些,我知道的有《天使.com》《爱格》《最天使》《漾时代》《80后》《阳光smile》《花火》《嘉应文学》《流年》《雅米》《紫色年华》
《萌芽》《最小说》《读者》《儿童文学》 《意林》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少儿科普期刊之一,《少年科学》创刊30多年了。创刊至今,为适应不同时期读者的需求,《少年科学》做了多次、全方位的改变。现在,《少年科学》又大变身了。它改名字了!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从2015年开始,《少年科学》的刊名正式变更为《十万个为什么 》!
《意林》《新周刊》
下一期的有张怡宁专访,但不知道不是封面...
您好。楼上的回答似乎是过时的。2007年(含)前,《乒乓世界》杂志的确是8元一期。但从2008年开始,变成了每月10元。所以,2007年第2期8元,第10期8元,以及2008年第3期10元。一共26元。而且,更为麻烦的是,由于本杂志影响力不大,书报亭基本没有卖(08年开始北京有了)。现在只提供邮购订阅。所以,有两种方法:一、邮局订阅 代号2-435二、直接向杂志社邮购。我的建议:08年那本北京书报亭应该有。至于07年两本,直接向杂志社邮购。 邮购地址:北京体育馆路8号 邮编:100061 邮购热线:/67143708(读者服务部)《乒乓世界》全国主要经销点:北京盛世金图发行有限公司曹萍65934376 65034428有不懂再问。 懂了吧?选我哦!祝你成功! 祝中国乒乓再创辉煌! 祝王励勤、侯英超(国家队的削球手)更上一层楼! 祝我考上理想大学! 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11次成为封面人物2000年第3期:风云际会吉隆坡2001年第8期:双面张怡宁2003年第2期:张怡宁,我的20022004年第9期:雅典曾经那么遥远,听李隼讲述张怡宁的过去四年2005年第11期:北京女团 铿锵三人行 核心张怡宁2006年第8期:张怡宁的气质2007年第5期:谁影响了张怡宁2008年第3期:张怡宁的2007和20082008年第10期:张怡宁这四年2009年第12期:和张怡宁一起走过的日子这是今年4月份还是3月份来着,忘了,出的《乒乓世界》封面故事为《三十年的面子》里面对张怡宁的上封面的统计数据。不过,我肯定是没有的,因为我也还想着把这些弄到手呢!可惜,现在不知道上哪儿去买。。。。
1本8元当地的报亭就可以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