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 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 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 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 、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 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 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 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 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 ,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 ,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 ,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
要重视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地完成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实践任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主动采用有效的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习兴趣。 1、发挥实习教师自身的优越性。 实习老师对学生情感体验较深,很容易与学生沟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习教师要积极主动钻研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良好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大胆利用新知识、新方法,因材施教,以教师的个人魅力来深深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从教学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如果实习教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大胆探索激发兴趣的途径,努力把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用于课堂教学中,使“美术于兴趣之中”,那么学生就会体会到美术课的无限乐趣,积极地投入美术活动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科学地、合理地搭配教材。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重要环节。特级教师斯霞曾写道:“要上好课,首先就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一场战役所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筹备。为了组织好‘战役’,我总是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直到找出自己认为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止。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脑力活动,容不得半点马虎。”备课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条件,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要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纠正错误方法。只有做到备好这样一堂课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老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保持亲切自然。在工作和生活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言谈必须幽默、睿智,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要时时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不同风采,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的学科。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懂得微笑的意义,要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老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的动作,有时候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怀,从而使学生能自觉的改正缺点,避免产生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美术教育。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影响是深远的。4、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范画作品和教具等。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直观、形象、灵活的多媒体演示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限于枯燥乏味之中。多媒体教学是融形、色、光、声于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活动、变化的东西,喜欢有声音、有色彩的东西,喜欢形象具体的东西。在美术课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直观具体的操作,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灵活的多媒体演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染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重视导入课题和结束课题的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要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做精心的设计。 新颖、新奇、有趣的新课导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美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采取比较新颖、奇异和有趣的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新课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就能提早进入新课学习的角色,他们将会更加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听你讲课,更加认真积极地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有关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6、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和亲近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而学生也应尊重老师,听从老师教导。师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学生就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各项教育教学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启发、多引导、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对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结构。 我们的美术课程不像语文、数学和英语那样动脑筋思考,动嘴皮子表达就可以,对于美术课程这些远远不够,美术课程中除了上欣赏和理论的课程外,很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动手画起来。特别是绘画实践课的时候,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学生实践练习操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融进自己的审美观和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和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让该学生谈谈作业的构思、方法、感受、创意等等,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条件允许的话,课堂上实践练习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优美的音乐意境也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 8、教师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上课的语言既是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架起的一道桥梁,更是呈现美术课堂魅力的一个途径。生动、优美、风趣的语言,有利学生学习的延续。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将枯燥的知识概念生动化、形象化,并通过自己风趣、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听起来就会津津有味,如临其境。这不但能营造温馨、愉快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厌倦和疲劳,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加他们对艺术的美感,有助于延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9、活跃兴趣小组,培养美术学习的爱好。 全校各班都有一些美术成绩较好的学生或者说是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光靠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将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这是并不限于成绩好的学生,自愿报名,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加。成功地组织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既活跃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提高了美术的教学质量。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各种能力。由于他们分散在各个班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份资源,树立榜样,使其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形成学习中的骨干,以点带面,扩大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9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寓教于乐,乐中求美。 “寓教于乐”是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慰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学习的本质是艰苦和快乐的综合。没有快乐的学习,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很快就会打退堂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多表扬、少批评。不能忽视中等生和差生。把教学和乐趣结合起来,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欢乐的气氛,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美术是一种快乐的事情。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接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注意方法的应用使他们的美术课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1、 美术教育的地位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人的艺术素质方面,又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艺术美的追求,提高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怎么把美术课程提升地位
首先要改变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的这种认识;提高美术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培养美术教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再次,教学中要注重美术与生活的融合,要让美术科目走进学生的生活。
3、如何让学生对美术有兴趣
利用让学生欣赏名画、照片、模型、参观画展、古迹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 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4、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教师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并且为人师表,要为学生做出好的示范。其次是传授知识,这是对教师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教师肩负着为国家未来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的重任,有重大使命,也是一份非常光辉的职业。
5、为什么当老师
首先,桃李满天下会让我有很强的成就感;教师是一份充满挑战的职业,每一代人都应该有新的改变和突破,我希望我的知识和思想能够在孩子们重要的成长阶段为他们指引方向,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发展。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 美术教育的地位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人的艺术素质方面,又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艺术美的追求,提高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怎么把美术课程提升地位首先要改变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的这种认识;提高美术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培养美术教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再次,教学中要注重美术与生活的融合,要让美术科目走进学生的生活。3、如何让学生对美术有兴趣利用让学生欣赏名画、照片、模型、参观画展、古迹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 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4、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教师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并且为人师表,要为学生做出好的示范。其次是传授知识,这是对教师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教师肩负着为国家未来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的重任,有重大使命,也是一份非常光辉的职业。5、为什么当老师首先,桃李满天下会让我有很强的成就感;教师是一份充满挑战的职业,每一代人都应该有新的改变和突破,我希望我的知识和思想能够在孩子们重要的成长阶段为他们指引方向,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发展。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 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 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 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 、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 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 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 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 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 ,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 ,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 ,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老师 挣钱 只要有能力要是小学的可能比较遗憾啊自己开画室 多棒
一、影响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因素1、学生自身心理。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表现在画面上的、带有概括性的形状、色块,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烈,很少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与比较,他们的表现欲望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从总体看来,他们的兴趣主要存在于绘画活动过程中,对于活动结果他也会感到一定的自我满足。这阶段的学习兴趣偏高,渐渐地进入客观写实期,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分析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他们接受的信息深度和广度也成倍增长,促进其审美观念,逐步趋向整齐,规律,以及写实期的成人化标准。在画面上儿童画的特点逐渐减少,画面上显得拘束了。他们往往由于想的,为实际画不出来而苦恼,他们开始注意空间透视感和教师讲的一些知识,并开始注意画面结构层级等。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别的学生的作品相比,容易产生畏缩心理。这阶段学生的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的自我意识,对自我的评价,外部比较评价开始重视,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2、外部评价。收集整理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为评价关系到教育培养的方向,关系到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小学生的画,父母等人缺乏正确的观念与态度,他们习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小学生的画,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往往以画的好不好看、像不像、美不美来评判,总认为孩子们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残缺不全,浇灭孩子那本不浓烈的兴趣之火。这类评价标准和非积极性评价态度对学生的打击可想而知,小学生的美术兴趣自然而然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高年级学生。3、教学过程中诸多不合理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教学方法的生硬是扼杀小学生的美术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资料,或者为图省事,教师有时候在课堂上是让学生看一些图片,教材只是一本简笔画,让学生们一次又一次临摹范本,力求象“更象”。或教师画什么,学生画什么,全班统一的色彩,呆板。对作业不展评,只是打个标志性的成绩,这些都是生硬的,无创意的教学手段。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4、美术教育在学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有的学校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前提,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方面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美术的平台,如建设校园画廊等活动场地。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些什么!二、小学美术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1、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只有对某个人产生了好感,才会去乐于亲近他,所以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你的课并不难,最主要的便是先让孩子喜欢上你这个老师。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爱、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和容易模仿的对象,有魅力的教师并不像明星那样耀人眼目,也未必风度翩翩、气志高昂,而往往同普通人一样平凡,然而,对学生而言,他们却像磁铁一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深得学生的钦佩和爱戴。2、利用实地写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很多美术教学的内容需要走出教室,进行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不但需要到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更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真实地描绘和创造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要求,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学生不但兴趣盎然,创作出的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如果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和认真的观察,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3、要给学生艺术表现的空间。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亲睐。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一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作业 讲评时我注意多说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
【转自网络】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我觉得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上至关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培养小学生美术的兴趣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积极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能诱发小学生的绘画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展开思维的翅膀。1、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给学生们一个天地。学生作画时,积极去帮助他们学会用颜料与用笔,积极培养他们良好的绘画习惯,开心绘画。2、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学生在绘画材料上准备充分,并及时更新,尽可能做到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同步营造一个提高学生绘画发展的物质上的准备。3、环境造就人才,良好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艺术环境,以境育趣,美好的环境使学生产生奋发进取的学习风气,可以把愉快的情绪组织起来,调动起来,让学生学而有“获”,养成良好的求知欲。4.以知育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一些活动,参观画展,欣赏名家名画,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二.在各种生活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绘画的激情。.现实生活中,学校、社会上有很多的美术活动,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增长知识,不断锻炼自己,使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优势,对美术兴趣更加浓厚。1、善于抓住契机,激发他们绘画的热情。可以利用节日或者生日这些机会,让学生画一幅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使学生的学习更热情。2.鼓励支持他们积极踊跃向学校校刊投绘画稿,使他们把繁重的学习当作一重乐趣,从而产生内部推动力。3.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绘画竞赛活动,给小学生举办美术绘画展,把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展出。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展出,就会信心大增,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画展,从中吸取知识而受到熏陶,既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三.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探索构建优化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1.教学发法的灵活性: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师生进行有序的相互联系的种种活动的方式。教学方法选用,主要取决与学生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认识逻辑程序、思维和管理等方面。教学方法的准确应用,能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教学基本问题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使其符合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现代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摈弃那种“单一化”,“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新”、“奇”、“美”。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并保证运用得当。2.教学材料多样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媒体的综合应用,使用的教材和工具也应该经常更新。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提供的材料保持不变,久而久之,他们会感觉乏味厌倦。3.教学结构的新颖性:常见的美术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导入、讲授新知,作业练习、小结。这种单一的模式,学生对美术课容易形成思维定式,难以激发兴趣,我们应通过改变时间、序列,强调重点等方式。四.充分利用表扬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的最有效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多表扬,少批评,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必须做到恰如其分。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又是其作品的欣赏者,所以学生的作品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他们一笔一画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经过自己的构思,设计而画出来的。小学生作画固然幼稚,但是他们的画保留了对大自然的初始感觉。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小学生的兴趣与天真的一面。教师在评价作品时,要看到学生绘画能力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在学生作品中找到它的闪光点,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树立自信心。所以对于每位同学的作业,我们老师都要认真批改,打上分数,写上评语,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其作业的缺点,尽可能巧妙的表扬其有进步,使他觉得老师肯定了他的成绩,这样他以后的训练会做的更认真,而且效果越来越好。孩子的作品总是独特心灵的表现,让孩子来解说他们自己的作品,你会惊讶他们的想象力,佩服他们的创造力。.我们还可以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把同一种艺术形式各个方面融会在一起,把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融会在一起,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活动中的艺术情趣,增进学生的美术兴趣,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兴趣不是天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下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随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使他们的兴趣长久地发展下去,一切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兴趣作“药引子”后,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本质不单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是一项艰苦持久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我将进一步挖掘激发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兴趣,使美术教学真正发挥它美术的特有价值,使它真正成为传递文化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课。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外在因素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未上小学之前,孩子喜欢画画总会得到家长的鼓励和夸奖。上小学后,孩子们的学习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原先对画画的兴趣爱好也慢慢被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座必须攀登的高山所遮蔽住了。当今,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大都一致认定,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而画画就是不务正业!再者,在农村,,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只有学生的优异成绩和学校的高升学率才能给学校带来荣誉,因此必要的时候美术课还会被语文、数学或是英语这三大主科的教师借用。这样一来,美术课倒成了形同虚设的课程。虽然有些学校也是确确实实设有美术课的,但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图省事,只叫学生自己画画,课堂气氛低沉。这样一来,学生会对美术失去兴趣也就理所当然了。在美术这一学科如此不受重视加之学生们课业如此繁重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是否还存有希望呢?有名人这样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既然是这样,那么就着力去行动一番吧。社会与学校这一大因素,我们是很难改变的,但是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其实就是了解学生,能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比如在五年级《走进自然》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风景画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其他主题的画。这时,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其他主题的画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二、从转变自身开始 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对于教学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我们美术教师在教授美术时既不应有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的思想,也不该持应付的心态。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要求学生。要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少有苛刻的指责。再者,我们美术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三、创新教学方法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任课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一年级《玩陶泥》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放开地捏自己想捏的物体,让他们再回到玩泥巴的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陶器,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
学前教育论文答辩三分钟自述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答辩三分钟自述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20xx学前的李燕,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的指导老师是曾老师,在我论文写作期间,曾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这次论文的任务,目的,意义,所选用的资料文献,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作汇报:
这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仔细搜集有关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资料,运用所学的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数学教育等理论,结合自身幼儿教育实践对当前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方面的资料,写出一篇合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文章。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我所去过的几所幼儿园中,幼儿数学学习现状并不尽人如意。集中教学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致并不高,情绪不愉悦。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种。”试想,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慢了一步,学习兴趣都没有了,又怎能做到让幼儿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最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我选用的资料主要有黄谨编写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张俊编写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等文献,还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是由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这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由学习兴趣的含义,幼儿学习兴趣的特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构成。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园教师方面,幼儿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是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是让幼儿在自我发现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是幼儿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
4是融入美术元素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次的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我在培养育儿数学学习兴趣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我自身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论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各位老师好!我叫XX,来自学前教育专业,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在这里,请允许我向为我指导论文的XXX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从论文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坚信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过程,构建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延伸到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领域,不少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现代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抱以较高的期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没有像中小学领域、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领域成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存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甚至一些地方“入园难”的问题都很突出。如果连基本的“入园”都得不到保证,那么所谓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也就只能被搁浅。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1、法律法规方面,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初现成效,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各种教育政策和文件都显示出了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关注与倾斜。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着。我们应参照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域特点,根据幼儿园的不同等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逐级展开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着的现状。
3、资源建设方面,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
4、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培训。
5、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以上是本人论文的基本情况,请各位专家批评指导。
各位老师好!我叫XX,来自XX届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我的论文题目是《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研究》。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崔惠民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从论文的目的、研究内容、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第一,在目的和意义上,现如今,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起点,因此,在许多国家学前教育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得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相匹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的发展问题,目的是探索适合安徽省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为安徽省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学前教育普惠性,可以让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内容。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平等及权利平等,即每个公民不论其背景、种族等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且能力相当的人有接受相同教育的机会。学前教育普惠性就是学前教育必须做到公平,强调的是起点公平,而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因此,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性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有力手段,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丰富了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普惠性还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学前教育的正外部性巨大且回报率与收益率最高,理应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性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必要措施,因此,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通过对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帮助发现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发达地区的比较找出差距所在;其次,通过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安徽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也为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以“学前教育普惠性”为基础论题,对安徽省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分析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的可行之路,为建立适合安徽省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第二,在结构框架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导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文章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界定了文章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并且介绍了本文的四大理论基础:教育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及政府职能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限制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实现的因素,主要从财政投入、资源分配、师资建设及公办园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四部分是对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借鉴,本文借鉴的是tk邻安徽省的江苏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经验,从而对安徽省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五部分提出了推动安徽省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建议,结合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借鉴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出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三,在不足之处上,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及教育发展公报,政策性文件主要来源于教育部、财政部及教育局网站,数据及政策文件都不够全面,且主要分析的是近几年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及学前教育普惠性的推进情况,并未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对于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本文主要是以总结、比较分析为主,没有进行深入的专业数据分析。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教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适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并会应用。 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论文,欢迎阅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 教育 ,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所以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 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 措施 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 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 故事 ,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兴趣在学习中是最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用“爱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情景”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教学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事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识的兴趣性。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到畏惧、枯燥、无味,对数学没有兴趣,提到数学就头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又不能持久地集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就好比在没有食欲时,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只能引起消化不良;反之,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爱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模范教师斯霞说:“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没有爱,就谈不上老师的工作。无数事实证明,凡受到老师热爱、信任和尊重的学生,他们对生活总是充满信心,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相反,如果学生总是遭到老师的斥责、辱骂、摒弃和惩罚,他们往往产生悲观、失望、怨恨、对立或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甚至有时会由此产生对周围人的敌视和对社会的不满。
可见,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师生情感是关键。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积极的自主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发展能力。
(一)通过实践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学科 ,凡抽象的“东西”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离不开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是兴趣的扩展。在数学教学中常常需要借助实物模型或图形等工具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知识“物化”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多采用“看一看、想一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这样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通过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听故事,在教学中如果巧妙地设计趣味情境教学,适当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听故事、看表演、做游戏,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反而能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通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我让学生玩一个摸球游戏。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较好地理解了“公平的游戏,必须要有公平的游戏规则”。其实,学生在活动中有很多新发现,这可能是教师备课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理解的,远比教师的讲解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2、通过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儿歌语句简短、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学中,借助儿歌形式,充分发挥语言直观作用,使学生形成愉悦表象。如教学《大于、小于》时,可给学生出示儿歌: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样,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3、通过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好胜性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表演活动,通过让学生表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表演中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这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论文”
教学论文答辩
最重要的技巧就是一定要牢牢的掌握自己论文的整个框架以及牵扯到的相关的知识,在整个答辩的过程中,对于框架的掌握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掌握了整体的框架,你才能够知道这个论文到底是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动用了哪几个方面的知识,最终又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总结的,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的把握好整篇论文的写法。
一、切忌敷衍塞责,应该认真准备
【案例一】一些教师对撰写论文比较重视,但对论文答辩不够重视,马虎从事。不同的论文答辩,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脱稿,有的要求制作课件进行介绍,有的可以边看论文边讲。有一次,我在当评委时,一位教师不知怎的,把论文题目《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说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有的要求制成课件,个别教师连课件都没做,拿着纸在讲。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参加论文答辩的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做好准备,对论文内容要深刻理解和全面熟悉。论文答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审查作者是否自己独立完成论文,有无抄袭;进一步考查和验证作者对所写论文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的能力;进一步考察作者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等情况;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评委给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进而可以提升教师科研的水平和论文的质量。教师要准备摘要、讲稿、答题及技术等。对于字数较长的论文,要准备写一个较详细的摘要和提纲,把字数浓缩到3000字以内,写出论文的写作动机、主要观点、材料、方法、结论等。考虑一些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该选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在写作中你参考了哪些文献?你的论文有什么创新和特色,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二、切忌照本宣读,应该有的放矢
【案例二】有一次,在某市教学大比武论文答辩会上,一位教师在介绍《论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时,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由于这位教师读得比较流利,语速较快,能在10分钟内把这篇论文读完。接着,评委问了两个问题:“文章中涉及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和对策有没有必然的联系?高中生和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什么不同?”
论文答辩的第一部分是介绍自己的论文,而不是读论文。这位参赛选手就犯了照本宣读的大忌。介绍的内容包括写作背景和意义、文章的观点、结构、论证过程、论据材料、结论,要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
三、切忌平平淡淡,应该重点突出
【案例三】在一次论文答辩会上,一位教师在介绍《浅析如何提高理科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时,分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 论文写作的原因。2. 论文的结构有五点:教师自身要重视教学,提升综合素质;引导理科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尊重理科生的个性,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创新教学方法,激发理科生学习兴趣;减轻理科生作业负担。3. 取得的成效。然后,评委问了两个问题: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你是如何处理的?文章中提到的五个方面做法是否适合文科思想班政治教学?
另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施“寓盐于汤”之策,达高效课堂之果》时,不仅介绍了这篇论文写作的背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了对预设的“角度”与生成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提问的“热度”的看法,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写这篇论文的心得体会。然后回答评委的提问:课堂预设要达到哪些目标?
在这两位教师的论文介绍中,第一位教师的介绍显得平淡,第二位教师的介绍有特色。俗话说:“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要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观点或新的突破、最具特色和有亮点的部分,写作时最大收获、最深体会表述出来。
四、切忌答非所问,应该切中要害
【案例四】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生动”和“主动”》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生动”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越来越吸引人,一扫原先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但似乎又陷入另一种“枯燥乏味”,给人一种毫无生命力的形式主义之嫌。无视“主动”的“生动”是无效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他努力尝试着实现“生动”和“主动”的统一。在10分钟内的介绍中,他能够脱稿讲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及主要观点,应该是不错的。接着,评委问道:“生动”和“主动”如何界定?教师答道:“主动”是突出学生情况。后面答不下去了。评委追问:“生动”难道不突出学生情况吗?参辩老师哑然无语。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参辩教师事先在写作时没有真正搞清“生动”和“主动”的区别,或者没有听清楚,在回答评委的问题时,有点离题。主动是相对于被动而言,是指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生动是指具有活力而且感动人的。
在评委提问时,参辩教师要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仔细推敲评委所提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搞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重复一遍。如果对所提问题的有些概念不清,可以请教提问老师,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征求提问老师的意见,弄清问题的意思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能答到要害上,避免答非所问。
五、切忌强词夺理,应该实事求是
【案例五】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反思性学习在高考思想政治复习中的运用策略》后,评委针对参考文献提出如下的问题:文章中四方面的参考文献(1.《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 罗洪儿,《对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2006;3.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200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网络资源《如何上好复习课》、《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摘记》)对写作有何作用?这位老师答道:“扩大知识面,提供一个理论的支撑。”评委又问道:“你能否结合《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本书,谈谈如何提供理论的支撑?”“在新课程下,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发生了变化。”“该书的作者是谁?写于何时?”“作者是一位专家,大概写于2003年吧!”“你认为你文章中的这些参考文献的写法规范吗?”“当然规范,网上也是这样写的,我看人家论文的参考文献也是这样写的。”
论文答辩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提问老师所提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问题。对于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尚未定论,与所提问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据理力争。但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参辩者作出正确全面的回答,不具有商榷性。这位参辩老师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这一基础性问题的回答有点强词夺理。因为提问老师前面所提到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写于何时?”参辩老师答不出来,至少说明参考文献格式写法有问题。所以,对于自己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应该实事求是的回答,表示今后好好去研究,切不可狡辩。
六、切忌自卑傲慢,应该文明礼貌
【案例六】在当评委的这几年里,我感觉大部分教师在参加论文答辩时,均注重自己的仪态与风度。但有的教师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感到胆怯,缺乏自信心。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论文曾在省级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当自己的观点与提问老师观点相左时,态度有点傲慢自负,有理不饶人。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答辩的成绩。
论文答辩的过程是学术交流和探讨的过程。参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专家学习和接受指导的好机会。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既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参辩人应尊重评委老师,言行举止要文明礼貌,谦逊大方。特别在自己难以回答评委所提出的问题,或和提问老师的观点相左时,更应如此。
教育学毕业论文答辩自述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20XX学前的李燕,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的指导老师是曾老师,在我论文写作期间,曾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这次论文的任务,目的,意义,所选用的资料文献,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作汇报:
这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仔细搜集有关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资料,运用所学的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数学教育等理论,结合自身幼儿教育实践对当前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方面的资料,写出一篇合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文章。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我所去过的几所幼儿园中,幼儿数学学习现状并不尽人如意。集中教学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致并不高,情绪不愉悦。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种。”试想,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慢了一步,学习兴趣都没有了,又怎能做到让幼儿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最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我选用的资料主要有黄谨编写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张俊编写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等文献,还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是由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这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由学习兴趣的含义,幼儿学习兴趣的特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构成。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园教师方面,幼儿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是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2是让幼儿在自我发现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是幼儿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4是融入美术元素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次的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我在培养育儿数学学习兴趣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我自身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论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后,面对现代优越的教学条件,教师要改变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各区域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农村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督促,自觉性差、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在教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知识点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尽是。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
农村长大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有个别家长比较重视,但又不懂怎样教育儿女,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在快乐中学习,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举一些农村学生常见的例子,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在教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多种数学方法。
四、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班班通使数学课堂活跃
在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乏味、平淡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无精打采,特别是哪些学困生根本不愿去听,也不想去听,可想而知这样的一节课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活动课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乐于探索研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课堂尝到成功,得到满足。例如在讲“教育储蓄”时,由于储蓄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因此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入银行,感受有关储蓄的现实情景,了解本金、利息、本息和、利率、利率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列出表格,帮助学生分析,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填表,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举具体事例说明关系: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灼谑??
五、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困生
教师要有一个博爱的心态,课堂内外同等对待对待学习等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本人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公正平等的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绝不能厚此薄彼。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偏爱学习成绩好的优生,讨厌或鄙视成绩差的所谓“差生”――“学困生”。教师的“平等、博爱”“一视同仁”的思想、行为、言语等,对于学困生的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的原则,对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表扬鼓励,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农村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归纳、总结。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这些工作,农村的学生也会喜欢上数学。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1.改革教学方法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压力,使学生感到学**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
初中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任教的学校地处边远农村,学生开始对美术课不感兴趣。我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把他们生活中最熟悉最了解的人和事物描绘出来,如山村竹林、鸟语花香、田园稻浪、农夫村姑等,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生动的描绘,多么有趣。由此可见,美术课对培养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尤为重要。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自然美的教育。当前一些学校多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了美术教育,有的学校虚设甚至不开设美术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我认为应该从课堂抓起,注重培养其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引导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选择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术的爱好与兴趣,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目前由于农村美术教学条件差的局限性,赋予学生美术实践课较少,美术课学习体验性方式不够丰富。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灵活教学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体验生活,欣赏大自然艺术和天工之美,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既具独立性又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通过体验性学习,矫正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厌恶情绪。 三、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过程,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过程。学生是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给学生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学客体成了一对矛盾。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具有浓厚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美术教学活动。 如我在“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美术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憧憬长大后驾驶飞机上蓝天的美好向往,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充分利用收录机播放飞机飞行声音,吸引学生,给学生创设轻松的良好教学环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飞机模型,让自己的作品在空中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获得很大的学习的乐趣,还收获了制作飞机模型过程的成功与喜悦, 四、学练结合,增强主体意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上,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独立进行设计,学、练结合,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在美术教学中,我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根据我所讲的要点自由去发挥。在一次课堂练习里,我让学生自选画同班同学素描。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们用不同的绘画工具、不同的描绘方法,显得非常认真。有的笔法虽然很稚嫩,但能抓住对象的特点;有的对人物素描很细腻;有的写生十分夸张……美术课堂上十分活跃,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完成的。 美术作为空间艺术,它主要是通过色彩和形体等视觉因素来传递给人,因此具有直观性,这比起数理化、语言文字等理性、抽象的学科更容易激发人的学习兴趣,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美术,美术教育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美术素质,必须要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模式,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为主”互动式教育,积极开拓学生思路去主动探索知识,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才能收到更好的美术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