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引起孩子学习困难的表现如果你的孩子进入学校,有以下表现:幼儿园,听不懂老师指令不合群、有攻击性行为,脾气暴躁;进入新学期,孩子写作业拖拉、书写困难、阅读困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情绪不稳定等等。以上情况在教育学里,被称之为“学习障碍”或者“学习困难”。例如辨认字的正确性及流畅度有一定困难、无法拼写以及语言的拼音组成有困难等,长期下去导致学习成绩落后、无法掌握学习方法。父母此时大多会误认为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孩子上课总是分神开小差”“做作业磨磨蹭蹭”“作业完成得乱七八糟,总是粗心大意”……大概总有家长听到这样的评价,但是经过专业测评,往往会发现,孩子们可能只是在感觉统合能力方面出现了失调。感统失调不仅会给儿童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烦恼,也会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不少问题。因此,用训练的方法来改善儿童的学习能力刻不容缓。首先,要注重教育方式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在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对感觉统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针对感统失调造成的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认可并接受儿童的独特性;②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并恰当设计发展领域;③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④善于进行家、校的沟通。家长需要在心理、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氛围、家庭教育资源以及家庭对外沟通合作等几个方面做出正确的改变。其次,进行相关感统训练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来说,限制因素较少,主要是提高儿童的感知觉、动作、语言、认知等多个方面整合的能力。对于学龄前儿童,可以将其已学或正在学习的知识渗透于训练中。下面介绍几种家庭日常训练,不需要特殊训练教具。①时光倒流:家长在儿童睡前轻叩或按压或搓揉儿童全身,帮助儿童放松,同时引导其回想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也可以进行自主训练,让儿童自我按摩且注意力集中于被触部位,而后全身放松仰卧床上,回忆一天生活过程;更多感统训练方法优佳加儿童感统训练机构智能小程序②随意问答:家长可不经意间就生活的琐事与儿童交流,并进行一问一答,例如:还记得我们上次来这里玩是什么时候吗?地铁的下一站记得是哪儿吗?老师今天在课堂上问你什么问题啦?这样可以帮助儿童找寻生活的线索及轨迹,有利于增强儿童瞬时和长时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注意力;③物品整理:家长有意识地让儿童整理物品,如整理自己的衣物,手势散落在桌上的报纸杂志、杂乱无序的储物箱,整理书房、随意填塞的冰箱储藏柜等。
您好,感觉统合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旦孩子存在比较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会造成很多方面的行为出现异常,通常会出现这些表现:
会导致孩子出现空间感不良、大脑调节能力不足、身体协调性差、视觉功能减弱、大脑功能划分错乱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好动不安、学习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得到改善。
孩子可能会出现非顺应性反应、学习能力低下、大脑信息传送混乱等问题,大脑和身体各部分协调能力较差,不能较好控制手部力量大小,大脑对外界信息的传送和接收容易出错,从而做一些失常行为,容易伤害自己或伤害到他人。
导致孩子接收信息的能力变差,视觉过度敏感会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减短,眼睛更容易疲惫,反之过于迟钝会导致阅读容易漏字跳行,很难着眼于全图,只能关注到局部,对孩子的活动、生活、学习等方面会产生较大影响。
触感过于敏感的孩子排斥外界的接触,从触觉上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是错误的,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容易变得情绪化、好动不安,不容易与人相处;而触觉过于迟钝的孩子容易让自己处于危险,例如对冷热、疼痛的反应不足。
在语言方面往往会出现说话晚、口齿不清、甚至不会说话的表现,学习效率也会比听知觉正常发育的孩子差,长期无法与人良好的沟通,容易对性格和心理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希望以上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
感统失调的表现有很多,身体的四肢部位容易出现明显不协调,比如平衡感不好,单脚站立时容易出现不稳定或者摔倒,走路时可能会斜着走,如果严重一点的还具有攻击性。感统失调容易影响到视觉、听觉和触觉各方面,从而出现感官上的障碍,比如触觉失调,容易表现出不太愿意和陌生人接触,并且胆子非常小。心理上也会表现出孤僻,总是喜欢一个人玩耍或者哭闹。至于视觉上的失调会体现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正常的去阅读或者在看书、读书的时候总喜欢将字颠倒来看,或者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听觉方面容易表现出记忆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出现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1. 视觉统合失调。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对于单纯的文字有阅读困难,在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目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并且容易产生疲劳,出现写错误字、算错数、记错题和看书“串行”的现象。另外,在生活中还常常丢三拉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生活上无规律。2. 听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听不懂老师、家长的话,也不清楚老师布置的任务,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以为那与己无关。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和他说过多遍的事他也会轻易忘掉。时间长了,学习必然会受到影响,孩子也会在心理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厌学逃学。3. 平衡失调。平衡统合失调的孩子在重力感、方向感和距离感上都有问题。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写字常常过重或过轻、字的大小不一、出圈出格、偏旁颠倒;做事时协调能力较差,会害怕上下楼梯、好动而笨拙,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鞋穿反。距离观测不准,会让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做事协调能力差,则会使他们缺乏自信心,让孩子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4. 触觉过敏。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他们害怕触摸,有时正常接触也会被孩子认为是“打”了他。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为好动、不安、易受惊、办事瞻前顾后、脾气大、爱咬手指,怕剃头、怕打针,且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时老是做小动作,显得心不在焉。家长总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由于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心理上总处在一定的紊乱状态,其学习与生活质量必然会不断下降。5. 本体统合失调。由于各方面协调差,孩子可能运动时笨拙,如不会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常常撞倒东西或跌倒,很累;呼吸和语言的协调也差,唱歌时常常发音不准,在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甚至会口吃等。这些原因导致孩子孤僻、害羞、固执、挑食、咬手指、笨拙、缺乏自信、爱挑衅打架、发脾气。上学后则常有学习成绩差、不完成作业或拒绝看书等学习方面的困难。
感统训练主要通过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孩子的运动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提高儿童学习成绩,改善儿童厌学情绪。孩子是百利而无一害。
感统失调这个词太高大上,以至于很多宝爸宝妈一听这个词,就觉得早教机构很靠谱。生怕自己家娃“输在起跑线”的爹妈当然大把银子掏出来上课。但是却不知道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为啥自家宝宝几乎每条都中?今天我们就来深八一下,几乎没有哪个宝宝能躲过的“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到底是什么
1、感觉统合理论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提出的一种理论,但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
理论认为: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还有掌握平衡感的内耳前庭觉,以及本体觉等等。感觉统合就是说我们通过这些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然后分析刺激,做出回应的能力。比如一个人喝到很烫的水,就不会继续喝了。
2、感统失调:被虚假宣传的严重症状
而感统失调,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感觉统合能力出了问题,某一种感觉格外敏感,比如害怕水就可以被认为是触觉太过敏感,或者是因为前庭觉出了问题,平衡感很差,走路爱摔跤等等。在国外,感统失调通常用来描述,儿童自闭症或者多动症的症状。根本没有用在普通儿童身上。所以我们也很难找到关于感统失调的国外早教书籍或者论文。
我家宝宝真的“感统失调”了么?
茉莉妈妈断定茉莉“感统失调”证据确凿,因为她在早教班填了一份关于“感统失调”的量表。那些日常行为的问题,茉莉几乎条条都中。而这些行为问题中,让她最烦恼的是茉莉的注意力也太不集中了,总是玩玩这个玩具,两下就丢一边,再去看看这个。茉莉妈妈担心她以后在学习上会有困难。
▲ 所谓“感统失调”是发育中的正常现象
其实早教机构量表中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孩子成长中最常见的那些问题。所以我们对照量表在看自己的孩子,真的是感觉条条都在说自家的娃。认生、怕水、好动、控制不了情绪。其实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就算有些表现看起来有点“感统失调”,大部分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解决,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就像一岁半的茉莉,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本来是正常的行为,却让焦虑的妈妈觉得是“感统失调”。
▲ 严重“感统失调”需要担心的是背后原因
大部分孩子的“感统失调”都是早教机构在贩卖焦虑,而少部分孩子真正的“感统失调”就一定要引起家长重视。比如一般孩子特别好动,会被认为前庭觉迟钝。但是当孩子喜欢不断旋转的甚至已经影响正常生活的时候。宝爸宝妈最好带孩子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查,严重的感统失调,原因可能是自闭症或多动症等心理疾病。早教机构所谓的“感统训练”完全解决不了问题。
感统训练有无意义?
即便“感统失调”只是早教机构偷换概念,贩卖焦虑的产物。邻居乐乐的奶奶还是认为,感统训练是有用的。乐乐是个三岁小男孩,但是平衡感和肢体协调能力比较差。当小区的男孩子们骑着滑板车、平衡车各种车呼啸而过的时候,唯独不见乐乐的身影。就算是走走小区的石子路,已经早就走稳的乐乐还是会摔跤。但自从上了早教班的感统课,奶奶说乐乐的平衡感似乎变好了。
打开感官的感统课
二宝的早教课程里,也有针对感统的课程。我还记得一节课是老师把一些垫子扔在教室各个角落,跟孩子们说这是小石头,我们现在要踏着石头过河。我心中泛起一丝悲哀。在我们小时候,踏着石头过河,听着溪水潺潺、闻着田野里的花香是每天的日常,哪里有什么“感统失调”?
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生活在都市里,他们能摸到的东西,大都是金属、塑料、木材。如果再有一两个担心孩子生病,不让他们到处乱摸的家长。触觉怎么发展?他们能闻到的东西只是加工过的食物、人造的香精。感觉的丰富性大打折扣,感知的能力也受到影响。而感统课上,老师会通过各种刻意准备的材料,让孩子的感觉世界更加丰富。
感统课替你陪娃玩
如果不去理会耸人听闻的“感统失调”,仅仅把感统课当做是专注陪娃的契机。花出去的银子或许会没那么肉疼。爱摔跤的乐乐,其实并不是什么前庭觉失调,只是因为奶奶常年带娃,老人不愿意出门,乐乐也基本在家活动。练习的少,自然肢体不协调。在感统课上和老师家长一同疯玩,时间长了,当然会有改善。
在家如何带宝宝“感统训练?
想要让娃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更好,其实没必要一定去上动辄大几万的“感统培训班”,做到这几点,在家和娃好好玩就足够了。
爸爸要上阵
妈妈和家中长辈长期照顾,而爸爸陪伴时间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肢体协调、敏感等问题。那仅仅因为运动不足。妈妈陪娃的方式更倾向于安静的玩玩具、对话和情感连接。而爸爸的游戏更多是指向体能的,对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发展,有无法代替的正向作用。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爸爸的陪伴都是至关重要的。
放手让孩子探索
在小区里常常能见到景象,孩子在前面跑,奶奶拿着水壶在后面追。一边追一边说,跑慢点,小心摔到。当孩子对地上的树叶感兴趣正准备捡的时候,老人说。别拿别拿脏脏。孩子于是缩回了手。起风了,老人马上说,走回家,起风了,别感冒了。种种所谓“感统失调”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被保护的太好了,以至于没有机会,打开感官探索世界。
在孩子游戏的时候,我们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放手,带孩子到刺激足够丰富、场地足够大的地方,让他们自己探索。观看蚂蚁、感受风吹过、听树叶沙沙的声音。而不是呆在游戏房,面对声光电玩具。
感觉统合失调症是指外部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而产生的一种缺陷;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分为:本体感觉失调,前庭感觉失调,视觉系统失调,听觉系统失调以及触觉系统失调。
造成原因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建议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孩子为什么会感统失调呢?#星知计划#
感觉统合是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感统失调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的有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早产或者是剖腹产造成宝宝压迫感不足等;后天性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人为的原因,比如孩子活动范围过小,家长保护过多等。
感统失调看起来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名称,很多家长看到这个名称就觉得高深莫测。那么感统失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金色雨林的专家指出,感统失调的全称是感觉统合失调症,又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问题,是指外部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而产生的一种缺陷,这一缺陷会造成知觉机能和注意力的障碍。所以一般情况下,感统失调的孩子会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知觉机能障碍会影响孩子自动化知觉机能发展不良,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感统失调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自觉能力和心理的自尊能力也受到影响。人类的学习靠的是各种感觉的统合,只有各种感觉进行有效的联系、整合,才能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因此,单一的感觉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性。所以感觉统合功能实际上是让许多部分感觉形成为整体的认知。只有经过感觉的统合,人类才能完成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等。感觉统合失调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本体感觉失调、前庭感觉失调、视觉系统失调、听觉系统失调,以及触觉系统失调。以上就是金色雨林感统专家对感统失调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金色雨林感统失调的内容,请登录金色雨林网站。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及其他十二位儿童专家共同认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造成:A、生理原因(先天性的)(1)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2)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3)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B、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1)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2)父母太忙碌,辅导少,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3)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就直接学走路,产生前庭平衡失调;(4)父母或保姆不让孩子玩土,玩沙怕弄脏,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5)过早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6)父母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感。温馨提示:感觉统合问题的改善,是要靠时间和耐心的。效果和程度因人而异,跟孩子的年龄、配合程度、感统失调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一般的训练在一个周期内就能见效,而要在3 个月以后才会有明显的效果。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般需6 个月才能见效,训练时间通常为2—4 年。当所有的训练有明显效果后,还需要一个巩固的阶段。在双井桥北有一个小海龟训练中心,对这方面训练非常专业,你可以去看看
这是从郑州市启乐园感统训练中心网站的找的,应该是比较全面专业的了,希望能够帮到你。日常生活1、动作迟缓,容易丢三落四,不会收拾东西,生活常规很难建立2、吃饭会含饭,或者不喜欢用牙齿咀嚼,狼吞虎咽3、对陌生坏境适应困难,常表现出害羞、内向没有主见的摸样4、上床后不能很快入睡,翻来覆去或指定要抱毯子、咬被角、吸手指等习惯,起床会有起床气,不能很快清醒5、经常流口水或者太专心一件事时,口水会不由自主的流下6、十分敏感,不能接受或者特别偏爱某种材质的衣服,不喜欢与陌生人有肢体接触,对一些小的伤害表现的非常在意学习能力1、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记忆力不好,学过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2、写字常左右颠倒,阿拉伯数字或注音符号、字会写反3、看不懂题目,但别人念出来又会做4、缺乏运动细胞,很难学会运动技能人际关系1、很难和其它人建立友好关系2、学不会游戏规则3、遇事退缩,内向甚至害羞4、任性跋扈或者不讲理情绪控制能力1、情绪控制能力不佳,会大哭或者大笑很久,不容易停下来2、固执,容易发脾气,爱生气
感觉统合训练系统是通过最新的多媒体技术为儿童创建的虚拟康复训练环境。它包含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结合最科学的体育训练设备,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效改善儿童的皮肤触感、前庭感觉和本体感觉,实现大脑和身体各种功能的联系和协调,从而促进儿童大脑和身体的发展。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一般人的概念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觉及运动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人类的各种感觉学习贯穿了人的一生,简单地讲,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觉统合学习的最关键期是7岁以前,因为在这期间,人类的大脑发展特别快。大脑的学习有赖于身体感觉的输入,学习后的大脑则发挥其指挥身体及感官的能力。由于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神经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需要统合,如果这一能力不足,就会造成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学习混乱,产生感觉统合失常的现象。这种学习在婴幼儿期几乎已经打下了80%的基础。1、感统失调症状比较明显的,就是要进行训练纠正了,3-6岁效果比较明显,7-12岁纠正时间较长,12岁以上效果比较一般;2、普通正常孩子,感统训练可以提高和改善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前庭平衡失调】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等。【大陀螺训练】儿童坐在大陀螺内,由指导者在一旁帮助其旋转。速度不宜太快,约2~3秒转一圈为宜。可先向左回转,稍做停顿后再向右回转,也可连续左回转几次,再连续往右回转几次。回转的速度也可适当变换。【训练时间】开始时为每次10~15圈,以后慢慢增加到每次20~300圈,根据情况而定,每周2次。【注意事项】首次旋转时间要注意,如儿童出现不适要将旋转速度减慢或停下来。另外还要注意女孩子的长发要束起,以免旋转时压住头发。
感统失调这个词太高大上,以至于很多宝爸宝妈一听这个词,就觉得早教机构很靠谱。生怕自己家娃“输在起跑线”的爹妈当然大把银子掏出来上课。但是却不知道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为啥自家宝宝几乎每条都中?今天我们就来深八一下,几乎没有哪个宝宝能躲过的“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到底是什么
1、感觉统合理论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提出的一种理论,但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
理论认为: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还有掌握平衡感的内耳前庭觉,以及本体觉等等。感觉统合就是说我们通过这些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然后分析刺激,做出回应的能力。比如一个人喝到很烫的水,就不会继续喝了。
2、感统失调:被虚假宣传的严重症状
而感统失调,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感觉统合能力出了问题,某一种感觉格外敏感,比如害怕水就可以被认为是触觉太过敏感,或者是因为前庭觉出了问题,平衡感很差,走路爱摔跤等等。在国外,感统失调通常用来描述,儿童自闭症或者多动症的症状。根本没有用在普通儿童身上。所以我们也很难找到关于感统失调的国外早教书籍或者论文。
我家宝宝真的“感统失调”了么?
茉莉妈妈断定茉莉“感统失调”证据确凿,因为她在早教班填了一份关于“感统失调”的量表。那些日常行为的问题,茉莉几乎条条都中。而这些行为问题中,让她最烦恼的是茉莉的注意力也太不集中了,总是玩玩这个玩具,两下就丢一边,再去看看这个。茉莉妈妈担心她以后在学习上会有困难。
▲ 所谓“感统失调”是发育中的正常现象
其实早教机构量表中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孩子成长中最常见的那些问题。所以我们对照量表在看自己的孩子,真的是感觉条条都在说自家的娃。认生、怕水、好动、控制不了情绪。其实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就算有些表现看起来有点“感统失调”,大部分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解决,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就像一岁半的茉莉,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本来是正常的行为,却让焦虑的妈妈觉得是“感统失调”。
▲ 严重“感统失调”需要担心的是背后原因
大部分孩子的“感统失调”都是早教机构在贩卖焦虑,而少部分孩子真正的“感统失调”就一定要引起家长重视。比如一般孩子特别好动,会被认为前庭觉迟钝。但是当孩子喜欢不断旋转的甚至已经影响正常生活的时候。宝爸宝妈最好带孩子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查,严重的感统失调,原因可能是自闭症或多动症等心理疾病。早教机构所谓的“感统训练”完全解决不了问题。
感统训练有无意义?
即便“感统失调”只是早教机构偷换概念,贩卖焦虑的产物。邻居乐乐的奶奶还是认为,感统训练是有用的。乐乐是个三岁小男孩,但是平衡感和肢体协调能力比较差。当小区的男孩子们骑着滑板车、平衡车各种车呼啸而过的时候,唯独不见乐乐的身影。就算是走走小区的石子路,已经早就走稳的乐乐还是会摔跤。但自从上了早教班的感统课,奶奶说乐乐的平衡感似乎变好了。
打开感官的感统课
二宝的早教课程里,也有针对感统的课程。我还记得一节课是老师把一些垫子扔在教室各个角落,跟孩子们说这是小石头,我们现在要踏着石头过河。我心中泛起一丝悲哀。在我们小时候,踏着石头过河,听着溪水潺潺、闻着田野里的花香是每天的日常,哪里有什么“感统失调”?
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生活在都市里,他们能摸到的东西,大都是金属、塑料、木材。如果再有一两个担心孩子生病,不让他们到处乱摸的家长。触觉怎么发展?他们能闻到的东西只是加工过的食物、人造的香精。感觉的丰富性大打折扣,感知的能力也受到影响。而感统课上,老师会通过各种刻意准备的材料,让孩子的感觉世界更加丰富。
感统课替你陪娃玩
如果不去理会耸人听闻的“感统失调”,仅仅把感统课当做是专注陪娃的契机。花出去的银子或许会没那么肉疼。爱摔跤的乐乐,其实并不是什么前庭觉失调,只是因为奶奶常年带娃,老人不愿意出门,乐乐也基本在家活动。练习的少,自然肢体不协调。在感统课上和老师家长一同疯玩,时间长了,当然会有改善。
在家如何带宝宝“感统训练?
想要让娃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更好,其实没必要一定去上动辄大几万的“感统培训班”,做到这几点,在家和娃好好玩就足够了。
爸爸要上阵
妈妈和家中长辈长期照顾,而爸爸陪伴时间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肢体协调、敏感等问题。那仅仅因为运动不足。妈妈陪娃的方式更倾向于安静的玩玩具、对话和情感连接。而爸爸的游戏更多是指向体能的,对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发展,有无法代替的正向作用。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爸爸的陪伴都是至关重要的。
放手让孩子探索
在小区里常常能见到景象,孩子在前面跑,奶奶拿着水壶在后面追。一边追一边说,跑慢点,小心摔到。当孩子对地上的树叶感兴趣正准备捡的时候,老人说。别拿别拿脏脏。孩子于是缩回了手。起风了,老人马上说,走回家,起风了,别感冒了。种种所谓“感统失调”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被保护的太好了,以至于没有机会,打开感官探索世界。
在孩子游戏的时候,我们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放手,带孩子到刺激足够丰富、场地足够大的地方,让他们自己探索。观看蚂蚁、感受风吹过、听树叶沙沙的声音。而不是呆在游戏房,面对声光电玩具。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儿童发育最重要的基础,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婴幼儿期是感觉统合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婴儿期的宝宝不喜欢被人抱,每次洗澡都哭闹不止,甚至拒绝含妈妈的乳头;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恐惧各种游乐设施,从来不肯滑滑梯,不肯荡秋千,总是远远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孩子上小学后课堂发言非常积极,但每天完成作业却非常困难,怎么都不愿写字……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身为父母的你会怎么想?是孩子天生“不乖”吗?还是孩子有逆反心理,故意和自己作对? 儿童发育专家提醒父母和老师,对于那些行为古怪、笨手笨脚、多动或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不要简单地把他们当作“问题孩子”来对待,因为这些孩子有可能是感觉统合出了问题。经过专业的感统训练,他们同样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 症状 太敏感、太迟钝 都可能是感统失调 5岁的豆豆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他却从来不肯刷牙,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它的嘴巴,他就会开始呕吐。不仅如此,只要一闻到垃圾的味道,他就会非常恶心。父母带他去做了各种检查,包括胃镜,都查不出问题,最后医生才发现他的感觉统合有问题:他的嗅觉和口腔触觉太敏感,因此会对刷牙和垃圾味道反应过度。 6岁的宏宏吃饭时总是将饭菜掉在地上,往往掉的比吃的还多,而且总是喜欢到处乱跑,即使是被强迫坐在椅子上,也喜欢敲敲打打,从来闲不下来,把整个家搞得鸡犬不宁。感统评估发现宏宏触觉迟钝,并因此双手动作不协调,造成吃饭时饭菜容易脱落。同时,宏宏的前庭觉系统功能低下,所以总是喜欢跑动,以寻求前庭觉刺激。 “问题孩子”或是感统失调 “人体有五大感觉系统: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知觉和听知觉。一个人的这些感觉系统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都会出问题。”早教专家表示,以前庭觉为例,感觉太迟钝的孩子会不停地寻求刺激,因此显得很好动甚至脾气暴躁;而太敏感的孩子,则可能长期处于不安全感之中,对运动感到恐惧和厌恶,“比如不肯荡秋千,不肯滑滑梯,不肯参与小朋友的游戏,这些都是前庭觉防御的表现”。 “一般来说,脑损伤越重的孩子,感统失调症状会越明显,但一些看似正常的孩子,同样也可能感统失调”,专家表示,临床上有不少感统失调的孩子,只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很典型,而其他方面都和正常孩子一样。“这些孩子往往到了上学的年龄,才被发现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因为在学校表现出多动、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或是经常抽动,这些孩子很容易被当作‘问题孩子’看待。其实他们也很辛苦,很可怜”。 分析 过度宠爱也可导致宝宝感统失调 “在人体各处分布着不同的感觉接收器,比如皮肤、眼睛、耳朵、肌肉等。这些接收器就像雷达一样,能够探测、接受、传送身体内外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送给大脑,”方素珍解释说,“当大脑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便会对它们进行组织、处理和加工,让人们对环境、自我、动作及身体有正确的认知,并与外界环境作出合适的互动。这个过程就叫感觉统合。” “如果大脑经常无法有效地处理身体接收到的各种感觉信息,便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种情况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保护过多 孩子得不到应有刺激 “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因素很多,既可能是先天性的或遗传因素,也可能跟后天的养育不当有关”,方素珍表示,目前已知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出生窒息缺氧、母亲产程延长、脐带绕颈、胎盘老化、出生前胎儿胎心降低等都可能导致宝宝感统失调。此外,准妈妈在妊娠期间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是长期卧床、滥用药物、阴道流血保胎、感染病毒、饮食不正常等也可能影响宝宝的感觉统合。 另一个经常被许多家长忽视的因素是后天的养育方式。专家特别提醒说,如果宝宝的生长环境过于单调,或在发育过程中受到过多的保护和活动限制,得不到相应的环境刺激,同样可能发生感觉统合失调,“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抱得过多,使孩子失去在地上爬行翻滚的机会,或是让孩子过多地待在家中,不能与同龄人追逐嬉戏,事实上都对宝宝的发育不利”。 医生提醒 婴儿期护理困难或提示宝宝大脑功能出现障碍 “所有感统失调的孩子,如果去追踪,肯定在很早的婴儿期就已经有了症状,只是家长没有意识到,”方素珍提醒说,在宝宝还是婴儿时,家长就应注意观察宝宝的护理是否有困难,是否有睡眠障碍,“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可能提示宝宝的大脑感觉功能出现了障碍。” 专家举例说,正常情况下,孩子都是喜欢被人抱的,但有些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特别不喜欢被人抱,如果一下抱它起来,它会突然非常害怕;还有的宝宝勺子一放进嘴里就会哭,甚至连含妈妈的乳头也会哭;有些则表现为特别不喜欢洗脸、洗澡;还有的宝宝一定要在黑暗的环境才能睡着,有一点光都很难入睡。这些早期症状都值得家长特别留心。 名词解释 感觉统合失调 大脑不能有效地整合感觉信息,从而导致儿童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表现为学习、专注力、姿势控制、小肌肉协调、情绪、生活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所有感觉系统病变都可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由于脑干是感觉统合最重要的部位,感觉统合失调主要发生在脑干。 专家支招 如何预防宝宝感统失调 1.孕期: 准妈妈在进行胎教时,不宜选择声音过于尖锐的乐器或强节奏的摇滚乐,而应选择胎儿喜欢的柔和、宁静的音乐。 2.婴儿期: 不要让宝宝哭得太久,对入睡困难的宝宝要以摇晃等方式帮它入睡,并可采用多种睡姿。在宝宝清醒时鼓励它进行俯卧位活动。 妈妈平时要多跟宝宝说话,不要将宝宝过多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多让宝宝看色彩对比的大图案,鼓励宝宝探索环境,让宝宝尝试多种食物。
提供一些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数码相机的设计报告2、产品设计中的人机交互探讨3、绿色设计与世纪未来4、浅谈各种塑料管道的特点及应用5、居住小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6、论平衡式燃气热水器与密封燃烧室新设计7、浅谈地铁车站的装修概念设计8、节能建筑设计与高新技术应用9、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10、市场经济下建筑设计业的发展方向及对策11、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论文12、国内外室内设计的发展13、浅谈建筑造型设计14、建设设计中的虚拟现实15、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16、浅谈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17、文革视觉文化与文革风格视觉设计18、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19、浅析CI设计中的企业文化冲击力20、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21、图形创意的表现22、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23、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24、平面设计从混沌中走出25、浅析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26、设计当随时代---浅谈技术的发展对插图设计的影响27、包装设计的定位28、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学原理29、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30、品牌包装设计31、中国古代图徽与现代标志设计32、医药商标标志设计之我见33、中国平面设计-现实与展望34、浅议汉字标志的存在价值与竞争优势35、论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36、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37、社会转型期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态势38、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39、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0、城市空间艺术与可持续发展41、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42、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43、设计史的状况44、设计艺术中的界面设计探讨45、“似花还似非花”——浅析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46、试论概念设计的思维程序及方法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理论联系实际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新颖性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3、客观性
客观性主要是指要客观地把握自己写作毕业论文的能力。确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性的估计。只要充分估计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可以很好的完成。
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析和估计自己的能力。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