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林语堂30年代创办的杂志

林语堂30年代创办的杂志

发布时间:

林语堂30年代创办的杂志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中国诗歌会 ——郭沫若,《再别康桥》——徐志摩,林语堂——《论语》,《上海屋檐下》——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新秧歌剧——海,洪深—— 话剧,世舫——长安,《一只马蜂》——广场戏剧,梁实秋——《雅舍小品》,《喝茶》—— 言志散文 ,《新青年》——“随感录”专栏,《白毛女》——新歌剧,《距离的组织》—— 新智慧诗,《王贵与李香香》——爱情叙事诗,《放下你的鞭子》—— 历史剧,方达生——陈白露,1937—1942—— 孤岛文学,重庆——解放区,讽刺剧——政治讽刺诗

判断题分析如下:1、(×)(《女神》第一辑包括《女神之再生》等历史内容和性质的新诗,这比《凤凰涅盘》更长) 2、(×)(湖畔诗社取名来自于他们的小诗合集叫《湖畔》)3、(×)(冰心是赴美留学时写《寄小读者》的)4、(√)5、(×)(郁达夫写此文时已到过北京多次)6、(×)(周提这个观点目的是在于倡导文笔优美的白话文)7、(√)8、(√)9、(×)(侍萍被赶出周家时,还没生女儿四凤)10、(×)(在曹禺《日出》原著里,潘月亭的结局是被金八逼上不归路,但他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作品里没有明确表示)11、(√)12、(√)13、(√)14、(×)(海婴是鲁迅的儿子,不是女儿)15、(×)(在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七巧嫁到姜家四五年后,丈夫婆婆先后过世,她并没有分得家产,反而在分家时被主持仪式的九老太爷要求把她二房里的田地分一部分给三房的季泽)16、(√)17、(×)(艾青新诗突出的意向应该是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18、(√)19、(√)20、(√)组合题分析如下(左边是A组词语,右边是B组词语,括号里是我的说明分析,同时纠正一些楼上的错误):中国诗歌会——上海(这个文学团体是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的诗歌)林语堂——《论语》(《论语》是林语堂30年代初在北平创办并主编的刊物)《上海屋檐下》——夏衍(《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写的话剧)报告文学——《包身工》(《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讽刺剧——《一只马蜂》(《一只马蜂》是剧作家丁西林20年代初写的独幕剧,意在讽刺守旧者对男女自由婚姻的干涉,当然这种讽刺的风格与鲁迅杂文的讽刺风格有区别,属于“轻喜剧”式的讽刺)洪深—— 话剧(剧作家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奠基人之一)世舫——长安(这两个人都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人物)新秧歌剧——解放区(“新秧歌剧”是解放区独有的一类剧种)《新青年》——“随感录”专栏(“随感录”专栏是《新青年》杂志开辟的专栏之一)《雅舍小品》——梁实秋(《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著名散文集)1937—1942年—— 孤岛文学(1937—1942年,在上海的租界,一大批进步作家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新智慧诗——《距离的组织》(《距离的组织》是诗人卞之琳创作的“新智慧诗”)广场戏剧——《放下你的鞭子》(《放下你的鞭子》是一出广场戏剧,与《三江好》、《最后一计》合称“好一计鞭子”)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是一出新歌剧)《喝茶》——言志散文(茶与中国作家难分难舍,老一辈更是,无论是鲁迅、周作人兄弟俩,还是散文耆宿梁实秋、苏雪林、杨绛等,都写过《喝茶》的同题散文。这里的《喝茶》应指周作人写的散文,意在说明自己生性散淡,追求闲适的志向)方达生——陈白露(这两人都是曹禺话剧《日出》里的人物)重庆——政治讽刺诗(这种诗是当时当地的特殊产物,代表作家是袁水拍,他的代表作是《马凡陀山歌》)历史剧——郭沫若(郭沫若擅长历史剧创作,代表作如《屈原》、《虎符》等)《王贵与李香香》——爱情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40年代诗人李季创作的长篇爱情叙事诗)

钱钟书《吃饭》教案发表日期:2007年9月8日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大学语文网站2007-4-22作者:杨焄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至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职。195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长篇小说《围城》(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七缀集》、《管锥编》、《宋诗选注》等。二、作品简介《吃饭》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该书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41年出版,前有作者写于1939年2月18日的自序,据此可以推知本文当写于1939年之前,而非教材中所说的“本文写于1941年后”。《写在人生边上》共收有散文10篇,对世态人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剖析,语言幽默风趣,笔调犀利多变,是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序中曾经自述其创作旨趣:“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那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三、时代背景30年代开始,林语堂相继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发表小品文为主,倡导幽默闲适的文风。其《论幽默》云:“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1933年至1935年,钱钟书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同时兼任《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 Weekly)编辑,林语堂恰为该刊最重要的撰稿人。与此同时,钱钟书也在林语堂担任编辑的英文月刊《天下》(The Tien Hisa Monthly)发表过多篇英文文章。可见两人之间有过频繁的往来,钱钟书的散文也正继承了林语堂注重幽默闲适的作风。四、课文分析作者以吃饭为切入口,展开了对于人生欲求的探讨,这也是其众多小说、散文作品的主要题旨。在嘲讽世情时弊时,避免用直截了当的讽刺,而是用调侃的口吻。用一些看似自相矛盾或荒唐错谬的警句来揭示常人忽视、误会或掩盖的细节。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学者的雅趣。

青年杂志谁创办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青年。《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杂志是:《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刊后,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青年杂志》同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

为避免混淆两本杂志并突出《青年杂志》的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通过积极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赛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1920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杂志社一并迁至广州。1921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新青年》再次迁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查抄《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等人惨遭拘押,经马林、孙中山等营救后被保释。经此,《新青年》一度停顿。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步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恢复出版并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彻底停刊。

1、《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2、《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3、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5、扩展资料: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同时陈独秀还是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 6、陈独秀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青年杂志的创办者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新青年》的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扩展资料:《新青年》的重要文章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青年。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简要介绍: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新青年》历史沿革: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3、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创办意义: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2、《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新青年》的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是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而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刊载文章,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正式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上: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军阀统治使得社会日趋黑暗,反帝反封建任务艰巨。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上: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封建思想意识的深厚根基会严重阻碍革命的进行。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但是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有一定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北平 鲁迅等人文

陈独秀。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月刊。1916年9月1日重新出版第2卷第1号,改名《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杂志是:《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刊后,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青年杂志》同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

为避免混淆两本杂志并突出《青年杂志》的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通过积极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赛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1920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杂志社一并迁至广州。1921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新青年》再次迁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查抄《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等人惨遭拘押,经马林、孙中山等营救后被保释。经此,《新青年》一度停顿。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步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恢复出版并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彻底停刊。

  • 索引序列
  • 林语堂30年代创办的杂志
  • 青年杂志谁创办的
  • 青年杂志的创办者
  •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
  •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