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论文题目

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论文题目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二、人际关系的要素

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

交往的主动性

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

交往的互益性

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

交往的条件性

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获得信息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

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

心理保健的功能

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

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

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

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

移情

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

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

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

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

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

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

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

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

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

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

恢复控制感:

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

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

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

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

信任

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

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

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了强烈的成人感可又无法真正独立。青春的萌动使人坐立不安,充满寂寞,孤独茫然。而青少年的心智又不足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摆脱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父母对青春期的子女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让“性”字脱颖而出,恨不得捂得紧紧地让它永不能见光亮;而教师的主要精力全集中到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无能为力般的忽略。因此,青少年要想摆脱因成长带来的烦恼,只能借助于与自己有着相同心态、相同需求的同龄人。性别差异使青少年充满好奇和想往,彼此之间需要倾听和聆听,需要安慰和寄托。而这种倾诉和聆听、安慰和寄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春的焦虑和不安。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而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又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迅速发育,从而进入“思春期”,男女之间有一种情感的自然吸引,有彼此接近的心理需要。对方在他们眼里是神秘的,他们更渴望男女同学之间能够进行自然而正确的交流,以便消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健康、正常的异性交往有重要意义呢。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男女间正常的接触与交往,是很自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对身心的急剧变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缺乏成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难以一下子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及时做好自我调整,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出现害怕、惊慌、紧张等消极情绪反应。同异性交往也不够稳定,表现出既向往又惊恐,既好奇又羞怯,既有一点朦胧的性意向又不了解其真谛,导致异性交往中各种特有的情绪震荡和行为偏差。早恋、恐惧、冲动、过敏是这一时期异性交往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早恋,即过早地涉入爱河,在身心还没有成熟的年龄堕入情网。这种过早出现的恋情,如果不能及时稳妥地加以处理,轻则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会直接造成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和行为失范,危及心理健康。 恐惧是青春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青少年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和拘谨,并不足怪,但有些青少年却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典型的异性交往恐惧症,会使他们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和能力,给心理的正常发育及以后的恋爱、婚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非常容易冲动,而且常常不考虑后果,在同异性的交往中,很难完全从性本能的冲动中解脱出来,听到会激发性兴奋的语言,看到或触到异性的性感部位,甚至闻到异性身体散发的气味,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冲动。这本身并不是下流无耻的事情,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侵犯性的性冲动,如行为过激、语言粗俗下流、性骚扰等。 过敏与恐惧不同,过敏是由于个人感受性太强,易受暗示引起的交往障碍。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他们过分注重异性的评价及交往中的每个细节,处处谨小慎微,步步设防,斤斤计较,使交往无法深入,难以建立深厚的友谊。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异性交往的障碍,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端正异性交往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生理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性生理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性冲动,这是正常现象。性成熟使大学生开始萌发性意识,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男生如果主动和女生交往,就会给女生造成“有性行为的企图”心理;而女生如果和男生主动交往呢,则会被认为“性意识比较开放”。在这些心理意识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不轻易地和异性交往,总和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难怪不少同学感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太少,太拘束了,更无从谈起造成亲切的气氛。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异性交往都带着“性”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交往的动机是纯洁的,大都期望的是“精神交往”。在异性交往这方面,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在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纯洁友谊 “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情侣关系(爱情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混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和异性交往的关系视为对情侣关系的破坏,常怕背上“第三者”或“外遇”的名声。这得从爱情说起。爱情具有专一性、排他性;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爱情,就排斥他人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任何第三者的插入和男女双方任何一方充当第三者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爱情的神圣和纯洁。。这些无不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普遍可能会导致个人和异性交往人数的减少。因为: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坠入情网后便不能自拔,陷入彼此卿卿我我的狭小天地里……疏远冷落了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情侣主体外的人对这对情侣的疏远。情侣关系的热度遮盖了异性的关系。异性交往在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在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中断交往,以免让人产生误会。王怡红的观点认为,即使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可以更为自由地待在一起,可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就是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仍可以在一起发展关系,做一个朋友或者做一个好朋友。显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不符合健康交往的需要。如何把握“恋爱”的度:青春期,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性知识的不断增长,少男少女之间必定会彼此表示好感,互相接近。悄悄地观察他(她)的变化,开始用欣赏和友好的态度与他(她)交往;有意或无意地渴望他(她)成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并且尝试着去吸引他(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赏……所有这些都是这时期少男少女的健康而正常的感情体验,因而我们不必因为喜欢谁或关注谁而内疚、不安。在有些青少年朋友看来,两个人只要合得来就行,只要有了“爱”,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了,其实不然。因为青少年朋友还不能完全判断这个“爱”到了什么程度,很容易头脑一热,心血来潮,在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任由感情的野马狂奔,从而酿出苦酒。因此,我们说,喜欢异性、爱慕异性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但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家长或校方看来,中学阶段的异性交往不要超过一起学习、一起谈天、一起郊游、相互关心和安慰,避免过分亲近,避免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的大好时光,如果把时光消磨在个人情感的世界里,岂不是白白误了青春的时节吗?同时,这一时期少男少女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依恋,还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它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增强,青少年会对“朋友”、“友谊”、“伴侣”、“爱情”的涵义理解得更深更透,从而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世界。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大学是社会的幼儿园,也是半个社会,因此我们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更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满足自己,又尊重别人。下面有几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1、人际关系的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2、人际关系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3、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4、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心理关系。最后,还要指出,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在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去寻找,逃避人际关系而想得到别人的友谊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我相信,受人欢迎有时胜过腰缠万金。大学里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单纯,因此如何处理好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成为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一、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1.如何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 寝室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不同,致使生活在这一团体中同学感觉特别别扭,很不舒服。有的同学被室友孤立感到很苦恼。“也不知怎的,可能是我不大注意自己说话方式。我感到大家开始用讽刺的口吻跟我说话,我可能无意说了那位同学,大家就一起帮她,我感到很苦闷,觉得回宿舍也没意思,就怕说错话引起更大的麻烦,所以每天很早起床,背着书包到教室看书,晚上很晚才回宿舍,有时即使看不进去,也不愿意回宿舍,就围着操场逛,一圈一圈,一直到快要熄灯了才回宿舍。”生活在同一寝室的同学也难过,“我们宿舍的一位同学很过分,不过他现在已经被孤立了,但我现在也很发愁,因为宿舍气愤不好,形成对立的局面。其实,我觉得那位同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也很想和他说话。但是大家都不理睬她,我若主动与她好,势必也造成那样的结果,不被大家理睬。”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没有这种情况,也觉得在宿舍不是很开心,“我们宿舍关系还可以,没有争吵,但大家都很客气,没有思念话好说,觉得听闷的。”这可能是大学生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怎样处理同宿舍同学间的关系呢? 首先、要正视这一问题。多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对宿舍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因为交往的频繁,同学个性的差异,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寝室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各种各样的小事中;乱扔垃圾、制造噪音、一些小钱、随便吸烟、作息紊乱、言论霸权和亲密过分等,若自己不妥善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以他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 其次、争取多沟通交流,不要因为大家有些误解而避免交流沟通,而应主动与大家沟通,参与大家的讨论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 其三、心胸宽广,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一个新世道的大学生应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则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平时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耿耿与怀,该忘的忘,该原谅的原谅,该理解的理解,不要太放在心上。所谓“大事聪明,小时糊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主要的事情上,比如搞好自己的学习。其四、严格要求自己。在宿舍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多多帮助舍友,哪怕是提水、嘘寒问暖这样的小事。从我做起,努力营造温暖、和谐、快乐的宿舍氛围。 再次、真诚地对待他人。人总是无意识中遵守人际关系互惠原则,你袒露真诚程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的人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看到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并不喜欢一个各个方面都十分完美的的人,而恰恰是一个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而又有一些些缺点的人最受欢迎。所以你不用在意自己的缺点,对这点要有足够的信心。 最后、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学会欣赏,赞美他人,每天至少说一句让人感到舒服的话,比如:“你太棒了!”“你这个发型很好看!”这种赞美的话语会被赞美着带来快乐,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情绪具有传染性,即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给周围的所有人带来快乐,“快乐”,则会消融人际关系的僵局,使寝室关系变得很融洽。2.如何处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首先、学会微笑。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碰到同学,遇上不太熟的,微笑面对,注视对方,点头而过,就已经够了。遇上比较熟的,还可以问候一两句。微笑是一个符号,一个表达“我喜欢你,我喜欢认识你,我喜欢和你接触”的符号。在物质世界里有能量守恒定律,在情感世界里,同样也是能量守恒的,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 其次、不要太顾面子,这是指你当遭遇我们不会、不懂、不知的事情时,我们要虚心为怀,敢于承认。任何掩饰、回避、隐瞒的态度与行为都是有损人际关系的,因为人际关系需要的是真诚。 第三、不带情绪,当我们对某个同学或某件事情,某个要求有不同看法,心中不快时,要提醒自己,“外界是外界,我是我”,我应当在情绪上独立与外界,不经受到外界的影响于干扰,保持稳定与镇定。这是极其重要的!很多同学间的矛盾引发的吵架,打架事件就是因为这些同学在面对事情时太过冲动,无法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引起的。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所有情感负责,哪怕是看起来明显是他人激惹我们的,也是如此,这才是一个充分自尊者的心理健康。 第四、勇于说“不”。这很重要,只要我们不带情绪的说“不”,就是一中理性的决定。这中规定是有影响力的。最忌讳的是,我们不快乐,同时又遵从他人,带上不开心的情绪去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时间一长,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时间久了会犯削足适履之错误。 第五、独立先与关系。不要把关系当成是救命稻草。凡遇问题、困难,首当其中,应当设法求诸于自己来解决,来克服。如果把自我弱化了,总是渴求外界给予我们关爱、指示、安全、那么,我们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害怕风险,没创造力的孩子。而过于依赖他人的关系又是不长久的。我们很多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就太过于亲密无间,太过于依赖对方,这样只会给双方带来压力,带来束缚,没有距离的右倾只会让双方窒息。 第六、我们心中有别人。这时候的别人,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是别人的需求值得我们关注,别人的痛苦值得我们同情,别人的特长值得我们学习,别人的困难值得我们帮助,我们并不为了搞好关系才这么做,我们可以帮助一个与我们武官的人,我们也可以同情我们的敌人。我们可以想异端学习,也可以理解哪怕是罪犯也有他的需求值得我门关注。二、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在大学中,老师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前途、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学生的心理医生,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所以,我们还要处理好于老师的关系。 第一、尊重老师的劳动,上好每一堂课。尊师,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敬意。课堂教学需要得到每一位同学的认同与支持。做到最起码的不迟到、不无故旷课。 第二、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严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会教我们很多知识与做人的道理,做为一名学生,虚心听取来势的教诲并严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办事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一中尊重,也会给老师最大的安慰。 第三、对老师要有礼貌。路遇老师,要面带微笑、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老师去宿舍,应起身迎接,停止正在进行的游戏或其他事情,听候老师指示,老师离开时,应起身相送。骑车遇到老师时,要主动下车。 第四、老师发言时,安静认真地听,不要乱鼓掌,喝倒彩,交头接耳。 第五、对老师有意见,要通过正当的渠道提出来,不得当面顶撞、漫骂,犯错后,正视老师的批评。 第六、进出门口、上下楼梯时让老师先行,接受老师送的物品要起立双手接过,不乱拨打老师的电话,扫地时老师路过要停止。 第七、外出一定要按程序请假第八、要起立回答老师的问话。要注意听、要谦虚、学会使用谦和的敬语。 第九、要为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见到老师有困难要主动帮忙自己改下吧~

人际交往关系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具体生活问题,人际交往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人际交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健康成才也有很大影响。当前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着自卑、自负、猜疑等主观方面的问题,网络的普及也影响着大学生交往方式和手段,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要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意识,学会善于体察别人的真正需要,学会与各种性格的人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良好个性及心理健康的表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谐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进入校园,怎样与别人相处及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入学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际关系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的,由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任何一个大学生都非常希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内心都强烈渴望被接纳和被肯定,这是他们共同有的期待,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的。因此我们会问,怎样做才能让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认知层面上更加理性,从情感的体验上来影响人际交往行为而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最终达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最初目标呢?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人要能够认知自己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并且能够持续的心理状态。人最担心的事是无法深入了解自己,不能清楚地认知自己,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而当一切回归原位,便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人际关系会因为人在性格、看待事物的差异上产生一些不良心态,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消极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首要条件。心理健康者首先要是一个能与自己心灵和谐相处的人,能不能充分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在人际交往中感受积极的情感交流;但面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会有较大的内心冲突。一方面,认知层面由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即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而产生人际排斥,从而在情感层面,即使希望也得不到积极的回应。由此而获得负面情绪体验会让个体产生自我挫败,从而在心理上更自卑;另一方面,由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个体本身就会在一种消极情感的支配下与人相处。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会与自己心灵和平共处,一直保持心理平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会用平和的心境来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基础。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是和自己和谐愉快相处

1.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会进入社会,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有照面有交流,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否得到他人的支持、帮助,自身能力就是与他们交往的关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自己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别人的认识。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言谈举止中了解对方;又可以从对方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如果我们交往的面越宽、越深,对对方的认知也会越完整,对自我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因此只有对他人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我们才可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才会实现自我完善。

2.如何接受肯定自己。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是人对自我的情感反映,它包括自尊、自爱、自卑、自豪等情感表达。个体如何在情感上接纳自己?唯一答案是只能在认识的层面上正确评价自己。有些人会因为自身的缺陷、不足而否定自己时,就会抱怨,会产生自卑感,更甚者会讨厌自己。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人?首要我们要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学习接纳其他人,在面对问题和冲突进,也会让我们具有一种个性魅力。

二、大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需要把握人际交往的准则

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对于人际交往中无法回避的矛盾和冲突,要积极面对,通过学习学会分析造成冲突的原因,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

(一)互利原则

互利就是树立“双赢”的信念,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平等、互利的思想。古人也有云:来而无往非礼也,说的是有来有往才是符合道理的。有来有往也就是互利原则,如果在人与人交往中有一方只取不给,交往关系就会崩塌,往往是互利性越低,交往关系会越疏远,互利性越高,交往关系也会越稳定越密切。在现在的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对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都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也会因此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只有在一个宽松和谐的集体环境中,才能通过自我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二)尊重原则

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交往和相处中,应当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尊重便是其中之一。尊重,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基本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对人类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其地位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分为社会尊重和自尊,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被接受、被尊敬的心理需求。人人都有需要,某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人们会有强烈的愿望去实现这些不能满足的需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尊重他人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来说是重中之重。在人际交往的领域,我们大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同时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与方法。一位哲人说过:“生活的成功与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遇调剂融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与不断的实践,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够获得成功。因此为自己以后的成长与未来的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36.

[2]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3]张敏.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2).

[4]廖建梅.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3).

[5]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1).

[6]李国华,仇小敏.论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二重效应[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7]许厚云.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调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J].闽江学院学报,2005,(03).

[8]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5).

作者简介:洪倩倩(1988-),女,浙江浦江人,2009年7月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11月至今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工程系工作,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助教,分管建工系学生二支部,主管评奖评优、日常考核、档案管理、心理教育等工作,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论文题目

呵呵, 俺们上学那会咋就没有百度呢

大学交往圈较单一,感情容易专一。心理困惑就是把问题想的单纯一些,校园不比社会,不会有那么多的严重后果,不行还有时间重来。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归因及教育引导》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归因 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88-02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大学生学习、学业,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尤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的教育和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特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动机、心理状态、情感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生活条件中,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好奇心强,待人热情,愿意与人接触,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大方,交际面广。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却表现为另一种状态,即不愿与人接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较为封闭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触面小,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与人接触时往往胆怯、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启口。在学校活动中,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学生自小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缺失家庭的温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导致他们自闭、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没有体验过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励、互动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心理上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冷漠的,虽然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学生往往在与人接触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也有的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起来。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追求。当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志向和地缘关系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真诚、健康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大学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是一种建立在纯洁情感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倾向。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

3.人际交往中的嫉妒情绪。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友爱、宽容、平和的,他们以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以同学表现突出而感到光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优秀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本来平常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对方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就产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与这些同学关系疏远、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的态度。这些同学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出对人尖刻,不能宽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4.人际交往中的层面单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志同”而“道合”。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联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同学间的友谊。但这种交往的层面是单纯的,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习惯、不良的嗜好、目标,而走在了一起,这将越发强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这种人际交往层面的单纯性也使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受到限制,因为人只有与自己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学识的人交流,才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受各种因素制约

人际交往是一种个性品质的表现,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作用。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来看,其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来看,要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假如没有人际交往,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处于社会生活的人,人际交往首先是为了生存,使自己维系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而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大学生身上有诸多表现。首先,大学生为了不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或多或少地要与他们进行交往,以获知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保持自己应对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学生,其人际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们在发展上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大学生需求强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带有一些功利目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显现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畸形化发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学生,其原因在于社会交往中对情感需求强烈,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但当他人超过自己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2.认知结构的缺失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时,就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人由于视野的狭窄,认知结构的缺失,会造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视野开阔时期,其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思维和认知被限定在了较小的圈子内,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关系判断的失误,引起同学间的误会和关系紧张。

3.个体成才背景的差异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学生,他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为人处世、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互相交往。一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热情豪放,但有的学生也因此表现出孤傲、盛气凌人;另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拘谨甚至自卑的心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4.个体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对人际交往必然会造成影响。尤其在性格差异方面,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与人交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有时可能出现脾气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冲突;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谈,对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顺畅沟通的关系。有些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为是,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其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和谐、友爱、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1.重视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受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人格魅力又来源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掌握、能力体现紧紧相连。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增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认识,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交往的目的性,但作为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向,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彼此进步上。因此,大学生交往中要杜绝功利主义,抛弃庸俗的人际关系观念,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

3.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主动交往。增强大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碍,大胆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励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也是使大学生争取交往的主动权,获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训练来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自信,通过自信心的增强来促使大学生主动交往,使大学生在主动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动出击。

4.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讲分寸”,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适度”原则。距离产生美。在某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要文明、有度,接触的频率应适当。同样,在交往范围上也要适度,既不能与什么人都交往,导致自顾不暇,也不能对什么人都非常谨慎,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学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避免产生人际关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为大学生要有容人之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态度,正确看待对方的异常情绪,学会包容、忍让。要引导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当对方情绪激动,或事出有因时做出不恰当举动时,要有涵养,用包容赢得友谊,以关怀取得对方的认同。

6.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正确的交往角色。一个人认识他人不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更难。对自我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当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对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

[5]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6]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三、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基础知识()等之前,位列首位。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论文题目

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三、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基础知识()等之前,位列首位。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我至今还没有走出迷茫和困惑啊,已经毕业4年了,难啊

你可以发一下QQ我发你邮箱给你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二、人际关系的要素

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

交往的主动性

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

交往的互益性

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

交往的条件性

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获得信息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

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

心理保健的功能

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

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

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

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

移情

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

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

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

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

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

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

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

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

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

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

恢复控制感:

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

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

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

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

信任

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

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

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论文题目

从国人旅游素质谈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中外交流、互动日趋频繁,不仅出国“公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自费旅游的中国人也渐成规模。预计到2020年,将有一亿中国人走出国门,前往全球各地旅游。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说,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出境旅游的最大游客来源国。不过,并不是所有“老外”都对这一趋势欢欣鼓舞,都对中国游客笑脸相迎。 据报道,在中国游客较常光顾的泰国,一些高级度假酒店已明言,不再接待中国旅行团。某酒店工作人员被引述说:“以前我们接过一些中国团队,但这些中国游客在入住时经常在屋内吸烟,以致把房间的地毯烧出洞来;他们还在餐厅或电梯等场合大声喧哗,引来其他客人投诉。酒店因此造成了很多损失,后来我们就不接了。”中国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形象、地方形象,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形象,引起了中国传媒的广泛批评。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做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军。言行文明,知理达礼,是他们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然而,目前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缺失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民族形象。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一、在大学生中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曾说:“礼仪是一份通行四方的推荐信。”高等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是一种完成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学生毕业之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类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他在学校不仅要接受一定的理论知识,他还必须接受一定的素质教育来适应未来的生活、工作和竞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培养得体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展示现代文明成果的需要。 学校的礼仪教育对礼仪的传播和普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顶梁柱,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德育工作者在任务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搞好大学生礼仪教育,使“礼仪之邦”的美称一代代传下去。 (二)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人们将其与他的个人素质联系起来。如果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体,往往会获得积极肯定的评价,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三)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大学生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人文素质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肩负着使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只有了解了各国的风俗、礼节与国际惯例,展现自身良好的素质,才能在社会交往中赢得信任和尊重。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应注重培养每个人的礼仪。 2.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的外在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很大程度上良好的外在形象能表现出一个人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同时也能增进其交往行为的可信程度,增加社会交往成功的机会。可信程度越高,越能受人尊重,在处理和调节各种关系时,就能得心应手,得到人们的赏识。 3.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四)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礼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讲究礼仪有助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礼仪建设上我们不应津津乐道于礼仪之邦,而忽视现实中巨大的差距。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礼仪中的精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和睦和发展。 二、对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与传统文明礼貌教育相比,当代礼仪教育更重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强调以人为本,人人平等,谦让合作,并且以尊重对方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过去,人们为温饱而奔波,忽视对礼仪礼节的需要,但在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之后,能够越来越讲究礼貌礼节,这无疑会使人与人的交往更为和谐,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学习礼仪,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应当在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方面多加注意。我个人认为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礼仪教育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开设礼仪课程,畅通礼仪教育的主渠道。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在大学里应该开设《实用礼仪》课程,并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使得大学生们对礼仪的相关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 (二)塑造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为学生提供直观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与智慧的原则。”一位知识渊博、行为得体、风度优雅的教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一位教师及学校的工作人员都要注意言传身教,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文明的气氛,以自己的一举一动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广大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礼仪教育的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围绕礼仪教育主题,科学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礼仪教育,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实现自主式教育。 在人际交往日益广泛的现代社会,仅仅只是从理论上明白礼仪的含义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经常在实践中运用它,即在文明气氛较浓的环境中接受感染和熏陶,对于大学生自觉增强文明意识,培养文明行为,改变粗俗不雅的不良习惯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以鲜活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礼仪修养进行渗透式教育,帮助学生感受礼仪、学习礼仪、强化礼仪。 三、总结 从总体上看,礼仪是由一系列的规范、程式、活动所构成的。学习礼仪,要讲全面性、系统性,但是不能搞繁琐哲学,不能脱离实际,死抱着条条框框不放。要是把礼仪搞得过分复杂、琐碎,是不利于礼仪的普及、推广的。古人云:“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将礼仪搞成繁文缛节,必将使礼仪脱离群众,曲高和寡。 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大学阶段的教育也只是一个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把礼仪修养作为学生必备的素质,科学、系统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健全地发展。只有当礼仪教育不再是一种形式与口号的时候,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象才会消失,最终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论文如下:

论文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潜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好处,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透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持续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潜力。同时构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构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潜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资料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潜力,不仅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潜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潜力。而且,交往潜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潜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持续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

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能够分为以下5类状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个性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十分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

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好处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状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透过择业你感到自己个性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取人际交往潜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思考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思考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

另一种状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群众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状况。

3、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必须的嫉妒心,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用心性。而一旦这种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4、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

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杯具而告终。

论文二: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比如:抑郁症。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且价值高。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际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在当今信息化充斥的社会里,那些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必然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道屏障,从而孤陋寡闻。因此,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构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较低,本人认为除一些客观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原因。

1、不愿意去交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出于个人动机比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等原因,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用和需要,因此导致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回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是家庭教育。家长与学生的命令式对话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心态和习惯。

三是学校教育。我们传统的学校,语文课上主要以读书、看书为主,很少有说话方面的训练,因此有的大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和任务,但当与人沟通和交往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心理焦虑等心理现象,最终养成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

本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抓起,这样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下,大学生才能从心里重视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而积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不懂得如何去交往。很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知识,不懂人际交往原则,如何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如何掌握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不利的因素等。因此他们普遍感到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不知该怎样相处,相处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

论文三: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人际交往简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人际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与彼此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

2、大学生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自身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文化与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社会刺激,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早日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他们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

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调控能力。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严重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半符合,有超过40%的大学生有交往功利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正逐渐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替代。

3、网络交际化网络人际交往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虽然为交往带来了很多的积极的方面,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

首先,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保护下,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其人格分裂的倾向十分明显。

其次,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淡漠。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1、做好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工作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的关系。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

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

2、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人的个性、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动交往。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待人要真诚热情。

我至今还没有走出迷茫和困惑啊,已经毕业4年了,难啊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了强烈的成人感可又无法真正独立。青春的萌动使人坐立不安,充满寂寞,孤独茫然。而青少年的心智又不足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摆脱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父母对青春期的子女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让“性”字脱颖而出,恨不得捂得紧紧地让它永不能见光亮;而教师的主要精力全集中到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无能为力般的忽略。因此,青少年要想摆脱因成长带来的烦恼,只能借助于与自己有着相同心态、相同需求的同龄人。性别差异使青少年充满好奇和想往,彼此之间需要倾听和聆听,需要安慰和寄托。而这种倾诉和聆听、安慰和寄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春的焦虑和不安。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而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又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迅速发育,从而进入“思春期”,男女之间有一种情感的自然吸引,有彼此接近的心理需要。对方在他们眼里是神秘的,他们更渴望男女同学之间能够进行自然而正确的交流,以便消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健康、正常的异性交往有重要意义呢。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男女间正常的接触与交往,是很自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对身心的急剧变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缺乏成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难以一下子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及时做好自我调整,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出现害怕、惊慌、紧张等消极情绪反应。同异性交往也不够稳定,表现出既向往又惊恐,既好奇又羞怯,既有一点朦胧的性意向又不了解其真谛,导致异性交往中各种特有的情绪震荡和行为偏差。早恋、恐惧、冲动、过敏是这一时期异性交往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早恋,即过早地涉入爱河,在身心还没有成熟的年龄堕入情网。这种过早出现的恋情,如果不能及时稳妥地加以处理,轻则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会直接造成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和行为失范,危及心理健康。 恐惧是青春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青少年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和拘谨,并不足怪,但有些青少年却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典型的异性交往恐惧症,会使他们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和能力,给心理的正常发育及以后的恋爱、婚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非常容易冲动,而且常常不考虑后果,在同异性的交往中,很难完全从性本能的冲动中解脱出来,听到会激发性兴奋的语言,看到或触到异性的性感部位,甚至闻到异性身体散发的气味,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冲动。这本身并不是下流无耻的事情,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侵犯性的性冲动,如行为过激、语言粗俗下流、性骚扰等。 过敏与恐惧不同,过敏是由于个人感受性太强,易受暗示引起的交往障碍。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他们过分注重异性的评价及交往中的每个细节,处处谨小慎微,步步设防,斤斤计较,使交往无法深入,难以建立深厚的友谊。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异性交往的障碍,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端正异性交往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生理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性生理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性冲动,这是正常现象。性成熟使大学生开始萌发性意识,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男生如果主动和女生交往,就会给女生造成“有性行为的企图”心理;而女生如果和男生主动交往呢,则会被认为“性意识比较开放”。在这些心理意识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不轻易地和异性交往,总和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难怪不少同学感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太少,太拘束了,更无从谈起造成亲切的气氛。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异性交往都带着“性”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交往的动机是纯洁的,大都期望的是“精神交往”。在异性交往这方面,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在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纯洁友谊 “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情侣关系(爱情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混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和异性交往的关系视为对情侣关系的破坏,常怕背上“第三者”或“外遇”的名声。这得从爱情说起。爱情具有专一性、排他性;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爱情,就排斥他人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任何第三者的插入和男女双方任何一方充当第三者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爱情的神圣和纯洁。。这些无不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普遍可能会导致个人和异性交往人数的减少。因为: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坠入情网后便不能自拔,陷入彼此卿卿我我的狭小天地里……疏远冷落了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情侣主体外的人对这对情侣的疏远。情侣关系的热度遮盖了异性的关系。异性交往在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在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中断交往,以免让人产生误会。王怡红的观点认为,即使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可以更为自由地待在一起,可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就是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仍可以在一起发展关系,做一个朋友或者做一个好朋友。显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不符合健康交往的需要。如何把握“恋爱”的度:青春期,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性知识的不断增长,少男少女之间必定会彼此表示好感,互相接近。悄悄地观察他(她)的变化,开始用欣赏和友好的态度与他(她)交往;有意或无意地渴望他(她)成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并且尝试着去吸引他(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赏……所有这些都是这时期少男少女的健康而正常的感情体验,因而我们不必因为喜欢谁或关注谁而内疚、不安。在有些青少年朋友看来,两个人只要合得来就行,只要有了“爱”,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了,其实不然。因为青少年朋友还不能完全判断这个“爱”到了什么程度,很容易头脑一热,心血来潮,在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任由感情的野马狂奔,从而酿出苦酒。因此,我们说,喜欢异性、爱慕异性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但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家长或校方看来,中学阶段的异性交往不要超过一起学习、一起谈天、一起郊游、相互关心和安慰,避免过分亲近,避免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的大好时光,如果把时光消磨在个人情感的世界里,岂不是白白误了青春的时节吗?同时,这一时期少男少女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依恋,还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它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增强,青少年会对“朋友”、“友谊”、“伴侣”、“爱情”的涵义理解得更深更透,从而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世界。

与人际交往有关的论文题目

你可以发一下QQ我发你邮箱给你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归因及教育引导》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归因 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88-02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大学生学习、学业,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尤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的教育和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特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动机、心理状态、情感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生活条件中,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好奇心强,待人热情,愿意与人接触,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大方,交际面广。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却表现为另一种状态,即不愿与人接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较为封闭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触面小,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与人接触时往往胆怯、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启口。在学校活动中,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学生自小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缺失家庭的温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导致他们自闭、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没有体验过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励、互动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心理上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冷漠的,虽然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学生往往在与人接触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也有的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起来。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追求。当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志向和地缘关系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真诚、健康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大学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是一种建立在纯洁情感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倾向。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

3.人际交往中的嫉妒情绪。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友爱、宽容、平和的,他们以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以同学表现突出而感到光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优秀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本来平常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对方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就产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与这些同学关系疏远、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的态度。这些同学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出对人尖刻,不能宽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4.人际交往中的层面单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志同”而“道合”。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联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同学间的友谊。但这种交往的层面是单纯的,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习惯、不良的嗜好、目标,而走在了一起,这将越发强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这种人际交往层面的单纯性也使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受到限制,因为人只有与自己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学识的人交流,才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受各种因素制约

人际交往是一种个性品质的表现,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作用。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来看,其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来看,要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假如没有人际交往,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处于社会生活的人,人际交往首先是为了生存,使自己维系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而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大学生身上有诸多表现。首先,大学生为了不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或多或少地要与他们进行交往,以获知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保持自己应对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学生,其人际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们在发展上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大学生需求强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带有一些功利目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显现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畸形化发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学生,其原因在于社会交往中对情感需求强烈,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但当他人超过自己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2.认知结构的缺失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时,就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人由于视野的狭窄,认知结构的缺失,会造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视野开阔时期,其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思维和认知被限定在了较小的圈子内,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关系判断的失误,引起同学间的误会和关系紧张。

3.个体成才背景的差异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学生,他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为人处世、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互相交往。一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热情豪放,但有的学生也因此表现出孤傲、盛气凌人;另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拘谨甚至自卑的心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4.个体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对人际交往必然会造成影响。尤其在性格差异方面,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与人交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有时可能出现脾气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冲突;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谈,对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顺畅沟通的关系。有些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为是,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其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和谐、友爱、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1.重视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受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人格魅力又来源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掌握、能力体现紧紧相连。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增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认识,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交往的目的性,但作为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向,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彼此进步上。因此,大学生交往中要杜绝功利主义,抛弃庸俗的人际关系观念,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

3.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主动交往。增强大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碍,大胆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励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也是使大学生争取交往的主动权,获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训练来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自信,通过自信心的增强来促使大学生主动交往,使大学生在主动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动出击。

4.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讲分寸”,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适度”原则。距离产生美。在某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要文明、有度,接触的频率应适当。同样,在交往范围上也要适度,既不能与什么人都交往,导致自顾不暇,也不能对什么人都非常谨慎,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学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避免产生人际关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为大学生要有容人之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态度,正确看待对方的异常情绪,学会包容、忍让。要引导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当对方情绪激动,或事出有因时做出不恰当举动时,要有涵养,用包容赢得友谊,以关怀取得对方的认同。

6.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正确的交往角色。一个人认识他人不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更难。对自我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当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对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

[5]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6]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比较多的一个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普遍缺失沟通能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院士表示,从工程教育的角度,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在你申报项目的时候,除了项目本身要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等以外,如何能让有关人员或审批机关了解和接受这个项目,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另外,搞工程与搞基础科学不同,在基础科学研究中,个体的活动较多,而在工程研究中,更多地表现为团队的活动,团队成员间能否很好的沟通与合作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朱院士分析说,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所以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朱院士认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即使是学术活动,更多的是学术报告,很少有自由讨论和辩论的时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活动。比较国外的教育,朱院士说,我国的大学没有开设沟通课程,而国外的大学里被称为communication的课程已开设的相当普遍。他还回忆在前苏联留学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学5年里的考试全部是口试。他说,口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他记得有一次口试,老师提的问题与书本毫不相关,虽然他一道也未回答上来,但老师根据他平时的学习情况仍然给了他5分。“实际老师是想了解你的知识面和与专业有关东西的掌握”。朱院士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了独立的思想,再鼓励他去表达出来。他同时建议,在大学里应逐步开展直到普遍开设沟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教育界要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教师和设立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逐步从中小学抓起。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心理问题首因针对朱院士提出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记者在对一些学校的采访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学教师的认同,他们表示,现在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善于沟通或不会沟通,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在某大学举行的一场研究生辩论赛上,双方正在为“学历和能力那个重要”而唇枪舌剑。但是,这种友好的争论却因有的辩手因肢体语言使用不当,慢慢地转变成了正反双方的相互蔑视甚至是个人攻击。在评审官的制止下,一场本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活动却因不会沟通而流产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林永和教授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说明一些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起码的沟通能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我校对研究生的一份调查统计来看,‘在经常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一项中,表示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说明有 12%的人不太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冷漠’一项中,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两者相加是 。”林教授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查晶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大因不善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本科生中更多地表现为来自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4人一屋,免不了发生各种矛盾,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入进来,直到系里或学校出面加以解决。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刘翼灵老师也说,宿舍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而据林永和教授介绍,在某所著名大学,因宿舍关系紧张,曾发生过两名博士生的决斗事件,结果两败俱伤,一人惨死,另一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也发生过宿舍群殴的人命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连续搞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首因,占了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林教授用调查数据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所谓沟通,就是一个信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享用,满足彼此需要的过程。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如果遵循一些社会准则、法律原则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现在大学生或研究生在人际关系上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沟通。多为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二是不善于沟通。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三是不利于沟通。因道德品质有缺陷,在沟通中总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沟通课程并未普遍开设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已引起了一些大学的重视。在北大,面向各院系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都可选修。这门课是以小组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下,比如在宿舍里,已经熄灯了,有的同学要睡觉,有的却在发短信,有的在用电脑,同学之间通过设计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进行沟通,达到相互谅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目的。“这种轻松活泼的以聊天为主的上课方式,不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选课踊跃,而且比单纯的讲授方式更加有效。”查晶老师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也叫团体辅导小组)的必修课程。课程共有7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也是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语言表达、表情、语态、肢体语言,各种有利于沟通的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被采访的老师也承认,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往往没有时间上此类选修课程。其实他们更需要补上这一课。从提高表达能力来说,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虽然现在在大学里,辩论赛很流行,但多是能言善辩者的“游戏”,不善交流的学生只是“望赛兴叹”罢了。■新闻链接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提高这种竞争力就需要:用理论武装沟通。如开设《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用言辞修饰沟通。要具有较好的言辞修饰、表达能力,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在言语沟通中提高言辞智商;用身体语言强化沟通。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时,还在运用许多非语言的行为进行沟通,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这种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统称为“身体语言沟通”。管理界中所说的领导魅力就是一项很强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相关链接企业招聘看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再看看一些知名企业对职场新人的要求,“沟通能力”也一定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1.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F1赛事上作为翻译、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3.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4.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大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受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主持、礼仪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项目,它要求大学生有亲和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不过参与面较窄,只有少数形象气质好的大学生能够从事。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二、人际关系的要素

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

交往的主动性

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

交往的互益性

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

交往的条件性

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获得信息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

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

心理保健的功能

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

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

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

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

移情

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

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

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

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

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

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

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

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

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

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

恢复控制感:

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

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

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

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

信任

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

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

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 索引序列
  • 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论文题目
  •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论文题目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论文题目
  • 关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论文题目
  • 与人际交往有关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