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如下: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
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
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
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
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纳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与其他的各项教育相结合,它在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500字篇一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 人际交往 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应对 措施 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措施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不断加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央已经陆续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一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大学时代开始了寝室生活,同学之间的距离近了,各种隐私也暴露无余。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自然而起。很多新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不免在心里造成失落与孤独感。笔者曾经有位学生,饭卡坏了自己不会补办,且不敢和老师沟通,让父母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打电话给辅导员老师。可见很多学生出生在温室的环境中,到异地求学还不能完全独立。 还有,有的同学天生身体有残疾,可能从小就会有些自卑感,到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孤独加上自卑感,会使得他心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因为环境改变所产生的压力与失落,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大学生恋爱 大学生已进入成年阶段,父母多不在身边,渴望与异性恋爱。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包容、忍让。且多数同学尚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往往是出于寂寞,好奇,随大流而去谈恋爱,这样的初衷往往会导致恋爱的不如意或是失败,最终导致心理压抑苦闷,甚至出现轻生、心理变态导致性取向出现问题等。 (三)学习考试等自身原因 大学的课程,老师讲课的速度很快,篇幅较长。很多同学开始并不适应,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致使心理上产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所以很多新生刚到大学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落后了,堕落了,没有以前努力或是即使努力也很难有好的成绩等等。破罐子破摔,逃课睡觉,迷恋网络游戏聊天等,深陷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产生恶性循环。 二、大学生心理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入学后存在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问题 辅导员可通过开班会和个别谈话辅导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我国中学阶段性教育的不到位,不少大学生在两性关系上存在不少困扰。辅导员可通过讲座、演讲和讨论等形式,及时澄清同学们对两性关系的困扰。大学生由于某种挫折,无法解脱的时候,会自卑,甚至有可能通过自杀等过激行为来消极面对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正面鼓励,引导班级同学对其关心,帮助其注意力转移等 方法 对其进行辅导。这种辅导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新需要的知识和技巧,掌握全面的信息,理清事情的原委。 (二)辅导员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进行早期发现与预防。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是开展一切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辅导员要对每一位新生通过填写“心理健康问卷”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出有问题,有症状的同学进行备案。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取得联系,可约请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做到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在必要情况下,辅导员手中的学生心理调查资料,也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时的补充材料。因为,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可以通过直接或者班级干部、寝室同学等间接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因此,辅导员可以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一手材料,协助其做好咨询工作。 (三)注意关注特殊大学生 特殊大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好临近 毕业 可能不能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遭受突发性重大变故、身体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病史、遭遇重大感情危机且情绪反应较激烈、情绪极端不稳定有严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的大学生等。他们是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大学生身心不够健全,极易出现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此类大学生的管理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重点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不代表只做这一部分人的工作,还要加强日常调研,全面把握大学生信息。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各项措施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吴洋,孟小茜.浅议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J].知识经济,2011(19). [2]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500字篇二 《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面对严峻挑战,人们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近年来国内的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他们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和身体健康。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研究,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 心理 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处在青春期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承受力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第一,大学生都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极强的进取心,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看不惯,想不通,从而产生困惑和烦恼,加重了精神负担,出现失落、无聊、发泄心理。第二,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姣姣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而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逆境与困难的磨炼,只要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陷入苦恼、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心理障碍。第三,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激烈的竞争,繁重、紧张的学习,离开父母后的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不习惯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难以适应,从在家凡事靠父母必须转向靠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又从各个侧面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和思想,给他们造成压力。越是敏感、进取心强的学生,压力感、紧迫感就越明显,越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第四,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近几年大学生来自于学业和前途、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越来越突出,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承受、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大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积极的认识,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3、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4、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作。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专业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二,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确立远大的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经验 ,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抽调心理学专业人员以及经过培训的专门人才从学习、生活、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帮助;也可以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学生选修;还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和活动,吸引大学生们主动参与进来,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力,改进 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分析学习成败的原因,减轻学习的压力;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正确处理恋爱、婚姻以及同学关系,合理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在品德修养方面,帮助学生正确、理智地对待挫折,提高其承受力,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会关心集体和他人,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 第四,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全体教师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广大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五,重视广大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这是因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为人师表,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态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第六,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展多姿多彩的学术和 文化 活动。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美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启迪其心灵,激发其上进心,培养其愉快情绪,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前就全国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已有一定规模,但许多高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都还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各高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此项工作,不能一哄而上。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虽有密切联系,但却不能简单地用德育教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同时还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简单传授。 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引导其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大力加强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急待解决且要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唐惠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大众心理学,2000,(3).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500字篇三 《试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摘要】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3000字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李自维西南大学2009-04-01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柳忠琴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摘要]
大学生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现状制定更为翔实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阐述
一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够确保自身各方面机能与周围环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点基本条件:(1)智力符合实际年龄。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够确保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并日常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积累生活工作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对自我意识有较为客观的意识,一般来说,心理上的健康是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通常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对失衡等问题。(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身需求,对于一些突发性状况和能力之外的问题也能以较为平稳的心态面对,基本能够保证积极乐观。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采用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畏缩、胆怯、惯于逃避现实,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虑,也有可能产生爱说谎,对人不信任、有敌意的应对方式。父母长期的严厉形象,给孩子造成了情绪暴躁的影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缺乏主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缺乏决策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学分制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为收入偏低导致学生在学分上和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因为部分学科的学分不能带来实际的学习效用,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这就使得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自我价值认同感,这就使得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抑郁的危险倾向。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出身的贫寒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坚韧的性格。
(三)家庭的户籍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没有研究表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以广州为例,部分当地的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对于这一问题保持中立态度,而流动人口偏向本地的户籍,而广州当地人口则认为当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为健康。因为和当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这部分群体对社会的支持态度。除此之外,流动人口通常还面临着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的某些消极变化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心理产生影响。但就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可以选择迁户与不迁户,如果迁户,大家都会处于一个平台,享受的学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说家庭户籍类型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特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种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组而成的家庭;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三种特殊家庭结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会有孤独感,缺少陪伴,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认同。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做事情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学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通过对军医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历高的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职业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而学校的教育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之前的心理偏差进行部分修正和改进,目前受到父母职业和父母学历影响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探讨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谈话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谈话的方法关系紧密。这种交谈并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在一个较为平等的环境中,和孩子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时要把握好时机,确保孩子是处于一个情绪比较平稳的情况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引导和铺垫,然后选取一个孩子比较感兴趣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为谈话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不要给予直接反驳,而是在他阐述完毕后自己以更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去判断。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谈中对孩子以往犯过的错误加以训斥,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使孩子抵触这种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鼓励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将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更好交流。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以“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为教育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培养特长”为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重视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及时调整学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发展”是指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养特长”是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两者要全中有长,长中有全,以全促长,以长带全。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该科目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而是全员教学工作者的职责。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虽然对学生的影响层面相对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显的影响。社会的风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媒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影响,影响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视、网络、图书等方面形式。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社会各界领导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对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不健康和反应社会负面因素的产品进行积极的剔除,避免这部分产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影响。让学生能认识到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大学心理“转折期”过程中不至于发生偏差,使身心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小结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上不同群体以及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好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闻天地,2010(9).
[3]席伟光,安敏.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李自维西南大学2009-04-01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柳忠琴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摘要]
大学生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现状制定更为翔实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阐述
一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够确保自身各方面机能与周围环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点基本条件:(1)智力符合实际年龄。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够确保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并日常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积累生活工作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对自我意识有较为客观的意识,一般来说,心理上的健康是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通常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对失衡等问题。(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身需求,对于一些突发性状况和能力之外的问题也能以较为平稳的心态面对,基本能够保证积极乐观。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采用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畏缩、胆怯、惯于逃避现实,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虑,也有可能产生爱说谎,对人不信任、有敌意的应对方式。父母长期的严厉形象,给孩子造成了情绪暴躁的影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缺乏主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缺乏决策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学分制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为收入偏低导致学生在学分上和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因为部分学科的学分不能带来实际的学习效用,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这就使得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自我价值认同感,这就使得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抑郁的危险倾向。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出身的贫寒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坚韧的性格。
(三)家庭的户籍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没有研究表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以广州为例,部分当地的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对于这一问题保持中立态度,而流动人口偏向本地的户籍,而广州当地人口则认为当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为健康。因为和当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这部分群体对社会的支持态度。除此之外,流动人口通常还面临着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的某些消极变化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心理产生影响。但就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可以选择迁户与不迁户,如果迁户,大家都会处于一个平台,享受的学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说家庭户籍类型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特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种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组而成的家庭;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三种特殊家庭结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会有孤独感,缺少陪伴,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认同。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做事情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学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通过对军医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历高的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职业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而学校的教育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之前的心理偏差进行部分修正和改进,目前受到父母职业和父母学历影响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探讨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谈话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谈话的方法关系紧密。这种交谈并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在一个较为平等的环境中,和孩子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时要把握好时机,确保孩子是处于一个情绪比较平稳的情况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引导和铺垫,然后选取一个孩子比较感兴趣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为谈话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不要给予直接反驳,而是在他阐述完毕后自己以更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去判断。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谈中对孩子以往犯过的错误加以训斥,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使孩子抵触这种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鼓励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将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更好交流。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以“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为教育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培养特长”为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重视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及时调整学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发展”是指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养特长”是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两者要全中有长,长中有全,以全促长,以长带全。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该科目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而是全员教学工作者的职责。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虽然对学生的影响层面相对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显的影响。社会的风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媒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影响,影响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视、网络、图书等方面形式。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社会各界领导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对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不健康和反应社会负面因素的产品进行积极的剔除,避免这部分产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影响。让学生能认识到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大学心理“转折期”过程中不至于发生偏差,使身心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小结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上不同群体以及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好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闻天地,2010(9).
[3]席伟光,安敏.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纳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与其他的各项教育相结合,它在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500字篇一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 人际交往 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应对 措施 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措施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不断加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央已经陆续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一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大学时代开始了寝室生活,同学之间的距离近了,各种隐私也暴露无余。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自然而起。很多新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不免在心里造成失落与孤独感。笔者曾经有位学生,饭卡坏了自己不会补办,且不敢和老师沟通,让父母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打电话给辅导员老师。可见很多学生出生在温室的环境中,到异地求学还不能完全独立。 还有,有的同学天生身体有残疾,可能从小就会有些自卑感,到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孤独加上自卑感,会使得他心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因为环境改变所产生的压力与失落,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大学生恋爱 大学生已进入成年阶段,父母多不在身边,渴望与异性恋爱。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包容、忍让。且多数同学尚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往往是出于寂寞,好奇,随大流而去谈恋爱,这样的初衷往往会导致恋爱的不如意或是失败,最终导致心理压抑苦闷,甚至出现轻生、心理变态导致性取向出现问题等。 (三)学习考试等自身原因 大学的课程,老师讲课的速度很快,篇幅较长。很多同学开始并不适应,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致使心理上产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所以很多新生刚到大学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落后了,堕落了,没有以前努力或是即使努力也很难有好的成绩等等。破罐子破摔,逃课睡觉,迷恋网络游戏聊天等,深陷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产生恶性循环。 二、大学生心理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入学后存在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问题 辅导员可通过开班会和个别谈话辅导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我国中学阶段性教育的不到位,不少大学生在两性关系上存在不少困扰。辅导员可通过讲座、演讲和讨论等形式,及时澄清同学们对两性关系的困扰。大学生由于某种挫折,无法解脱的时候,会自卑,甚至有可能通过自杀等过激行为来消极面对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正面鼓励,引导班级同学对其关心,帮助其注意力转移等 方法 对其进行辅导。这种辅导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新需要的知识和技巧,掌握全面的信息,理清事情的原委。 (二)辅导员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进行早期发现与预防。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是开展一切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辅导员要对每一位新生通过填写“心理健康问卷”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出有问题,有症状的同学进行备案。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取得联系,可约请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做到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在必要情况下,辅导员手中的学生心理调查资料,也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时的补充材料。因为,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可以通过直接或者班级干部、寝室同学等间接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因此,辅导员可以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一手材料,协助其做好咨询工作。 (三)注意关注特殊大学生 特殊大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好临近 毕业 可能不能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遭受突发性重大变故、身体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病史、遭遇重大感情危机且情绪反应较激烈、情绪极端不稳定有严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的大学生等。他们是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大学生身心不够健全,极易出现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此类大学生的管理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重点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不代表只做这一部分人的工作,还要加强日常调研,全面把握大学生信息。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各项措施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吴洋,孟小茜.浅议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J].知识经济,2011(19). [2]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500字篇二 《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面对严峻挑战,人们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近年来国内的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他们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和身体健康。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研究,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 心理 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处在青春期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承受力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第一,大学生都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极强的进取心,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看不惯,想不通,从而产生困惑和烦恼,加重了精神负担,出现失落、无聊、发泄心理。第二,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姣姣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而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逆境与困难的磨炼,只要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陷入苦恼、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心理障碍。第三,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激烈的竞争,繁重、紧张的学习,离开父母后的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不习惯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难以适应,从在家凡事靠父母必须转向靠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又从各个侧面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和思想,给他们造成压力。越是敏感、进取心强的学生,压力感、紧迫感就越明显,越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第四,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近几年大学生来自于学业和前途、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越来越突出,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承受、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大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积极的认识,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3、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4、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作。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专业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二,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确立远大的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经验 ,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抽调心理学专业人员以及经过培训的专门人才从学习、生活、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帮助;也可以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学生选修;还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和活动,吸引大学生们主动参与进来,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力,改进 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分析学习成败的原因,减轻学习的压力;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正确处理恋爱、婚姻以及同学关系,合理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在品德修养方面,帮助学生正确、理智地对待挫折,提高其承受力,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会关心集体和他人,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 第四,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全体教师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广大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五,重视广大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这是因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为人师表,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态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第六,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展多姿多彩的学术和 文化 活动。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美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启迪其心灵,激发其上进心,培养其愉快情绪,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前就全国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已有一定规模,但许多高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都还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各高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此项工作,不能一哄而上。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虽有密切联系,但却不能简单地用德育教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同时还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简单传授。 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引导其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大力加强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急待解决且要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唐惠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大众心理学,2000,(3).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500字篇三 《试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摘要】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3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如下: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
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
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
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
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建议,主张在大学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存在问题;原因;建议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比较强的调解和平衡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突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无法排解。尤其是到了大学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在个人成长过程存在的心理问题,统统表现出来。不少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整,健全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挥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一个心理健康、心态良好的人,更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增强内在自信,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有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一些人本身在中学的成长阶段就没有培育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问题就突显出来,有的人孤傲离群,有的人畏首畏尾,有的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 2、情绪管理方面 一个人,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相当关键的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中。有些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抑郁、焦虑和恐惧,整日不安;有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有人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这些表现已经表明这些人在心理上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如果他们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了解或缺乏控制的能力,使得这种不良情绪不断加强,形成强烈的负面情绪,就可能成为某些极端校园事件的制造者,比如:现今发生的大学生投毒事件,或因恋爱受挫后自杀、他杀的恶性事件。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多数人为自己的冲动是后悔不已。 3、学习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 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是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增强过程,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究竟是知识的进一步更新学习,向高峰攀登,还是取的一个文凭作为就业的敲门砖,有多少人在进行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各种心态与思潮在大学汇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佼佼者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一些学生为不挂课而学,对未来陷入迷茫;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 方法 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使的紧张的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问题 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不被家人和自己所了解,导致上大学后,遇到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并因此引起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因为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一年级新生往往不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变化,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当班集体和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另外,周围的同学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同学间需要重新建立熟悉关系,这也是一个心理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同时,还要学习参与社会活动,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有些同学来讲,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不知如何去适应社会,感到压力大,造成新的心理缺失。 3、情感依赖性与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 由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大多盲目自满、自我陶醉与失望感并存。或生活单一,会在情感上产生依赖,比如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产生的情感矛盾和情绪不安,这方面的恶性事件发生很多,在学业上的不良竞争而导致的事件,或内心的受挫,转而产生对社会以及人生的错误认识,使自己陷入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中。 四、开展健康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 学院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调查是为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可以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使其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行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帮助、优化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 3、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开设的各个科目中,其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的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在深入挖掘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自己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开设心理教育课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5、在校园文化中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的动荡,地球环境的变化,使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新观念,悦纳自我,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人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M].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2. [2]Jerry・M・Burge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的素质的提高,一项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生活、组织环境,新的 人际交往 环境等。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从而导致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 2、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宠爱。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对网络的依赖。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4、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另外,课程负担过重, 学习方法 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5、失恋。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6、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能为学生带来比较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这样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家里独生子女的户数越来越多,父母 对子 女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承担的压力在逐渐升高。在学校里考试的竞争, 毕业 找工作的竞争,在工作单位实习的竞争等等。巨大的压力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等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 职业规划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和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行减压,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 第一,首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治疗心理上的疾病。现在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生理上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整日消极怠慢,无所事事,重者伤人伤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正常学习和成长[1]。 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在各大高校都有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而且,在大学生的选修课程都有心理咨询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考试、恋爱、实习、找工作等等人生中各种重要的选择,因此,难免会有压力和窘迫,如果有的学生抗压能力低,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现焦虑,慌张,焦躁等等问题。通过心理调节,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改善不好的习惯,懂得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有充分地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第三,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心态决定是否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全面调动内心的潜力,迎接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面性原则现阶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全面地开展进行,不仅要开展理论课,还要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地全面学习中;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我们可能只意识到只有那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2];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等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工作。 第二,分类性原则在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分类,因为每个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样,如果对每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那么其效果一定不会很好,便达不到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时,要有所准备,招收不同专业方向的心理咨询老师。大概分为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几个方面,彻底地、全面地去解决掉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对不太接受心理教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接受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采用一般和专业化结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接受效果良好的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培训,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率。 在聘用心理咨询老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考核制度,一定要接收专业、负责的心理老师,这样会大大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碍。 第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一的老师辅导,这样学生的接受效果是低下的。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给自身带来的轻松和舒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各种测试和小游戏,让学生主动说出内心感受和想法。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轻松自在地面对和克服,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的。 一旦学生建立了主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便会进行口碑宣传,这样心理咨询工作便会非常顺利在学生中展开,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构建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格建立,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4-9.? [2]樊富珉,陈启芳,何镜炜.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11.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李自维西南大学2009-04-01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柳忠琴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摘要]
大学生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现状制定更为翔实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阐述
一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够确保自身各方面机能与周围环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点基本条件:(1)智力符合实际年龄。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够确保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并日常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积累生活工作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对自我意识有较为客观的意识,一般来说,心理上的健康是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通常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对失衡等问题。(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身需求,对于一些突发性状况和能力之外的问题也能以较为平稳的心态面对,基本能够保证积极乐观。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采用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畏缩、胆怯、惯于逃避现实,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虑,也有可能产生爱说谎,对人不信任、有敌意的应对方式。父母长期的严厉形象,给孩子造成了情绪暴躁的影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缺乏主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缺乏决策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学分制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为收入偏低导致学生在学分上和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因为部分学科的学分不能带来实际的学习效用,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这就使得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自我价值认同感,这就使得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抑郁的危险倾向。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出身的贫寒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坚韧的性格。
(三)家庭的户籍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没有研究表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以广州为例,部分当地的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对于这一问题保持中立态度,而流动人口偏向本地的户籍,而广州当地人口则认为当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为健康。因为和当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这部分群体对社会的支持态度。除此之外,流动人口通常还面临着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的某些消极变化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心理产生影响。但就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可以选择迁户与不迁户,如果迁户,大家都会处于一个平台,享受的学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说家庭户籍类型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特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种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组而成的家庭;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三种特殊家庭结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会有孤独感,缺少陪伴,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认同。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做事情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学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通过对军医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历高的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职业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而学校的教育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之前的心理偏差进行部分修正和改进,目前受到父母职业和父母学历影响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探讨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谈话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谈话的方法关系紧密。这种交谈并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在一个较为平等的环境中,和孩子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时要把握好时机,确保孩子是处于一个情绪比较平稳的情况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引导和铺垫,然后选取一个孩子比较感兴趣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为谈话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不要给予直接反驳,而是在他阐述完毕后自己以更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去判断。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谈中对孩子以往犯过的错误加以训斥,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使孩子抵触这种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鼓励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将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更好交流。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以“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为教育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培养特长”为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重视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及时调整学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发展”是指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养特长”是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两者要全中有长,长中有全,以全促长,以长带全。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该科目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而是全员教学工作者的职责。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虽然对学生的影响层面相对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显的影响。社会的风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媒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影响,影响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视、网络、图书等方面形式。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社会各界领导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对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不健康和反应社会负面因素的产品进行积极的剔除,避免这部分产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影响。让学生能认识到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大学心理“转折期”过程中不至于发生偏差,使身心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小结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上不同群体以及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好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闻天地,2010(9).
[3]席伟光,安敏.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目标主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对该课程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是当代社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其次,要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那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使其能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
那么,如何对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 措施 与方案。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掌握心理素质相应知识,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 方法 ,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特别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人们尤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发展。
有两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在所有人都期望他们能有所作为时,却惊闻其中的一位已退学,为什么呢?原来林同学入校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际,因自己来自农村深感自卑,在自我、父母的压力下日渐消沉。最终,精神恍惚,成绩快速下降。在某次考试中,竟有三门功课未及格。于是他不得不向父母提出要求退学。而另一位呢?辰同学性格开朗,待人大方,并且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农村出身就低人一等,而是奋发努力,不但考试成绩科科优秀,而且还荣获了国家奖学金二等奖,成了同学、父母眼中的骄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环境,为何二人的境况会截然相反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两同学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林同学由于内心自卑,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知化解,积压心头,于是造成他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走向了退学,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啊!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幸福的、成功的。谁不期望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呢?然而,健康、幸福绝不是仅靠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丰富、科学的饮食,甚至体育煅练就能完全做到的,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每个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就必须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活,无数事实主明,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心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然而没有健康,这一切都只能幻想。所以,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一定要正视心理健康,塑造良好心态。
况且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铸造美丽人生!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