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红玫瑰与白玫瑰舞蹈毕业论文

红玫瑰与白玫瑰舞蹈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红玫瑰与白玫瑰舞蹈毕业论文

1、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2、文学特点1)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2)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3)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计意图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却惨遭杀害。张爱玲的散文虽然不如小说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国的日夜》通过一个妓女的视角描写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谈音乐》、《谈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说的几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

原来有一对白玫瑰,一雌一雄。一天雄玫瑰喝了点酒,身上就变红的了。

人们常把玫瑰花来象征爱情,恋人之间尤喜以鲜艳欲滴的红玫瑰相赠,借以表达自己热情如火的情感。但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篇小说中,却有一段对红、白玫瑰的精僻描写,表现了男人们表里不一的爱情观。爱情本应是矢志不渝的付出,生死不问的相随,但如此摇摆不定的爱情观,突出的正是我们现下许多人的彷徨。我们常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生必有所舍才有所得,但这段话却写尽了人生的悲情。 有人说,这世上的事,无非分为得到和没有得到的;也有人说,这世上的悲剧,无非分为两种,即没有得到的和已经得到的。始终没得到的,终会化成一种执念,成为人生永远的刺痛;已经得到的,却会是一个梦破的残局,让拥有陷入虚无。 然而,我要说的是,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拥有却视而不见和得到过却再失去。 人生关键是要有自我认同感,自己看上的就要有义无反顾的勇气去追求,自己拥有的就要有信心加倍感恩这种得到。 因为只有没有自我认同感的人,才会永远觉得别人拥有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篇以女性视角讲述男性情感故事的小说,它展现的是一个男人的贪婪和无助。书中的男主人公佟振保是一个成功逆袭的榜样,是一个标准的优秀人士,但是他的内心千疮百孔,感情摇摆不定,被赞誉的优秀人生根本支不起他那摇摇欲坠的灵魂。 在传统的观念里,女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端庄典雅、娴静识礼,适合装点门面,把她娶回来作妻,一种是热情风流,才情逼人,能激起男人欲望,适合养在外面做情人。 在旧社会,许多男人都拥有两者兼有的权力,但佟振保是一个留洋归国的新派学生,他不可能做到如此腐朽。佟振保一方面想拥有热烈奔放的女人,另一方面他又抹不开面孑娶这样一个女人回家,而且他更担心的是娶这样一个女人回家是极不安全的。 婚前他交往过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初恋女友玫瑰,另一个是他的情人――婚内出轨的朋友之妻王娇蕊。 正因为他的初恋女友叫玫瑰,后来他把以后的两个女人都比作玫瑰,一个红玫瑰是他婚前情人王娇蕊,另一个白玫瑰是他婚后的妻孟烟鹂。 佟振保是一个极有条理的人,也是一个极合乎现代理想的人物,他学的现代工程学也是极有逻辑的,所以他这个理工男万事都能按照标准化设想让一切各归所位,他的生活在四十岁之前一直是有条不紊的。 他是正途出身,出洋得了学位,并在工厂实习过,非但是真才实学,而且是半工半读赤手空拳打下来的天下。他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织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他太太是大学毕业的,身家清白,面容姣好,性情温和,从不出来交际;一个女儿才九岁,大学的教育费已经给筹备下了。 因此他在感情上也是极有逻辑的,他非但把娼妓和正经女人分得很清,把谈恋爱和真正恋爱、情和欲也分得很清,把妻子和情人分得更清。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整,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 佟振保是一个经济实惠男,他与玫瑰交往,看上的是她的爽快和随便。但得知了他的父亲是一个体面的英国商人,母亲是一个传统的广东女人之后,他收到了自己就要伸出的手,完全克制住了自己的冲动。他认为这样随随便便疯疯傻傻的玫瑰,是不适合娶回家做妻子的,既然惹不起,他就要走得潇洒。 但没想到他归国前与玫瑰告别时,玫瑰却哭得死去话来,抱着他死活不肯放手,甚至愿意为他完全交付自己。这是他之前没有想过的,在他看来,不过是随便玩玩,何致如此,况且他又没把她咋地,怎么就让她这段死心塌地了呢? 刚告别了英国玫瑰,归国就碰到了朋友之妻王娇蕊,她是一个和玫瑰一样奔放的女孩,不同于一般的古中国传统女孩。 佟振保喜欢的是热的女人,放浪一点,要不得的女人,但他不想娶这样的女人。他放弃了玫瑰,是怕负责任,但现在王娇蕊是一个放荡的妇人,是别人的妻子,他认为大摡是没有危险了。 佟振保在这次王娇蕊的勾引下,欲拒还迎的迎了上去,对佟振保放一百二十个心的老同学王士洪在佟振保搬来的第二天就去了外国谈生意,但直到纸包不住火,王娇蕊由开始的勾引到疯狂的爱上佟振保,向王士洪提出了离婚并和盘托出了她与佟振保的奸情的时候,王士洪才火急火燎地从新加坡赶了回来。 但喜欢王娇蕊是一回事,娶王娇蕊却是另外一回事,这次他不仅不敢负责,更不愿意因为插足老朋友背负骂名,他又脚底抹油,溜了。 佟振保明明不喜欢矜持不会调情的女孩,却很愿意娶这样一个女人来装点他清白的门面。他娶了想象中的完美之妻孟烟鹂,却又不满意,新婚生了孩子之后,就一直把她晾在家里,自己经常出入娼所。 本来喜欢热烈的女人也好,喜欢娴静的女孩也好,不管喜欢什么样的女人,都是一种喜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佟振保坚持认为热烈的女人不好,自己不喜欢的清白娴静的女孩就是好,可是他坚持按他的认知做\了,他却非常不快乐。 这只能说对自我没有认同感的人,都是瞎折腾,不仅害了自己,更害了无辜的别人。要不是佟振保主动答应娶下孟烟鹂,说不定孟烟鹂就会找到合适的、嫁给懂得欣赏和珍惜自己的人。可佟振保这一闹腾,孟烟鹂的人生全毁了。她本是一个懦弱不主动的人,现在她深陷泥沼,更是不懂得如何爬出去,于是她只能顶着正牌太太的名过着这世上最憋屈的人生。 而除了红玫瑰王娇蕊有些咎由自取之外,他的初恋玫瑰也是受害人之一。虽然玫瑰在佟振保看来有些疯疯傻傻随随便便,但那只是一个纯无戒心的纯真女孩的正常社交,这只不过是佟振保身在现代思想最前沿心却在落后思想最黑暗角落的龌龊。 不过,咎由自取的红玫瑰惨遭抛弃后自动觉醒,真正明白了自我需求,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一直在自己的人生里沾沾自喜的佟振保,却在见到了红玫瑰的幸福之后,受到极大震动,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 如果说起先的佟振保只是定时的嫖娼,那么后来的佟振保整日夜不归宿,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连为女儿备下的教育费也拿出去花光了,家里母女俩生活费都已没有了着落。 他的人生从年轻有为到一塌糊涂,只是因为他对自己没有认同感。 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有一种强烈的认可。红玫瑰在伤害中顿悟,获得了自我认同感,终于告别了以前浑浑噩噩的人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而佟振保由于没有自我认同感,学习工作那么优秀,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既然自我认同如此重要,我们要如何获得自我认同呢? 自我认同就是跟随自己内心的指引,去真正寻找自已所需要的东西。当你获得自我认同,你会觉得你与自己离得那么近,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需要外物的任何刺激,是由自己的内心慢慢散发的。 佟振保最大的悲剧在于他喜欢什么是一回事,他认为什么正确却是另外一回事,他以为大众标准与个人需要不能重合,只能各行其道。这样的认识让他的家庭表面风光却毫无温情,让他的性情在外打开却不能彻底释放,在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生存,佟振保从来都不能尽兴。 其实有自我认同的人,不管社会价值如何,他都是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的。不管是白玫瑰还是红玫瑰,它们都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颜色,都含有玫瑰的真正特质,有着相同的爱情内核。 就像《三生三世》系列中,九尾银狐白浅对男女之情迟钝,不知墨渊对她用情之深早已超越师徒情份,但遇到夜华时,她却很容易地就爱上了她,且爱得比任何一个热情的人都热烈;九尾红狐白凤九是从小就犯花痴的一粒情爱种子,但她也可以爱得异常执着和单一,始终对那个老冰块东华帝君着迷。爱情不能看表面形式,也不能就某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断定某个人的爱情就是那样子,其实真正爱上一个人,不管是白玫瑰还是红玫瑰,她们都是一样的,可以既热烈又执着。 如果佟振保对自己有很深的认同感,或许就可以坚持自己,不断深挖,然后得到自己那份最珍贵完美的爱情。佟振保学业优秀,工作出色,但他又不懂爱情,对自己没有什么认同感,所以前半生妥妥的人生赢家形象在中年后土崩瓦解,成了一个非常渣的渣男。 而在现世行走的我们,如果对自己没有很深的认同感,则很有可能被命运推着走,常常患得患失,得到这个却发觉这个没有那个的那些优点和特质,反复权衡,却错失了自己的人生。在这世上,你永远不能拥有所有,只能寻找自己最想要的,努力得到它并永远珍惜就足够了。

张爱玲文集2000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张爱玲文集》是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爱玲。书名张爱玲文集作者张爱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1月1日定价210 元相关图书张爱玲集:倾城之恋¥来自京东去购买张爱玲集:倾城之恋 张爱玲 著 张爱玲 著¥来自京东去购买相关视频7141播放|00:51【佳读】《张爱玲文集》张爱玲经典作品选集佳读20206360播放|02:40《张爱玲文集》解读回顾历史走入历史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图书目录TA说内容简介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她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终振保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有条有理的。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张爱玲全集——同学少年都不贱》,《张爱玲全集——沉香》为平装;《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张爱玲全集——流言》,《张爱玲全集——对照记》,《张爱玲全集——红楼梦魇》,《张爱玲全集——半生缘》;《张爱玲全集——郁金香》为精装。[1]作者简介1943年后主要致力于小说散文创作,其文章意境交错,色彩鲜明,别具特色。1949年后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写小说,1952年移居香港,后至美国,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处女作《沉香屑》,代表作《金锁记》,以及散文集《流言》等。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编辑推荐人生是舞台,个人脱不了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某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的诸位角色。同时,张爱玲也远远有别于同时代的许多女作家,她又是一个不进入角色而在台下做解脱的观众,她冷静到冷漠,将生命的底部翻过来给我们看,也给她自己看。张爱玲文集图书目录张爱玲全集——同学少年都不贱张爱玲全集——沉香疏影私语有几句话同读者说《太太万岁》题记《亦报》的好文章信回顾《倾城之恋》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忆《西风》画笔笔下人物《流言》初版本插图书籍、杂志绘图中国女子服饰戏梦不了情太太万岁一曲难忘伊凡生命中的一天编后记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中国的日夜附录《传奇》再版的话有几句话同读者说《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回顾《倾城之恋》编后记张爱玲全集——流言童言无忌自己的文章公寓生活记趣夜营的喇叭必也正名乎烬余录到底是上海人道路以目更衣记爱谈女人借银灯走!走到楼上去银宫就学记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说胡萝卜炎樱语录存稿写什么造人打人诗与胡说有女同车私语忘不了的画雨伞下谈跳舞谈画谈音乐天才梦论写作中国人的宗教被窝罗兰观感气短情长及其他“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姑姑语录《太太万岁》题记编后记张爱玲全集——对照记对照记——看老照相簿《亦报》的好文章《小鹿》译后《爱默森文集》译者序《老人与海》译者序忆胡适之谈看书谈看书后记《张看》自序关于《笑声泪痕》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信表姨细姨及其他谈吃与面饼充机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语本序“嗄?”?草炉饼笑纹四十而不惑忆《西风》——第十七届时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得奖感言一九八八至——?编后记张爱玲全集——红楼梦魇自序《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高鹗、袭人与畹君初详《红楼梦》论全抄本二详《红楼梦》——甲戌本与庚辰本的年份三详《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四详《红楼梦》——改写与遗稿五详《红楼梦》——旧时真本编后记张爱玲全集——半生缘张爱玲全集——郁金香连环套散戏殷宝滟送花楼会创世纪华丽缘多少恨郁金香小艾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相见欢浮花浪蕊色,戒同学少年都不贱附录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说《小艾》惘然记《续集》自序分享你的世界我要说18人次讨论  18帖子泪里问花花不语 寒风拂面愈香稠 严寒冬日 送你十缕淡淡的香爱尚古典文学赞“结识”张爱玲,读她的洞悉人情冷暖,写尽人间悲欢齐鲁壹点赞张爱玲文集,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我午睡了呀99赞1播放05:47如果说有谁最了解女子的心志的话,那么这个人非张爱玲莫属heidoudou_3赞「文学照亮我的人生」温含静——在文字的香气里遇到更好的自己今日作家赞林清玄说“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 便能不畏惧浮世 ”星月菩提mi1我在孔网买到的好书孔夫子旧书网赞读文学理心自明,书香满屋幸福家雪兰日志赞纪念张爱玲百年诞辰,还是读一读她的作品行脚成都赞0播放01:28《张爱玲文集》是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爱玲。百代顾客赞查看更多纠错参考资料[1]  张爱玲文集.当当网  [引用日期2020-05-29]男性问题怎么办?试试这个方法,简单实用,不遭罪保列通广告12月7日股市利好消息:超过80分的股票千万不能卖,坐等涨停!钱坤证券广告2022年毕业生-张爱玲论文8000字-15年经验正规平台关注张爱玲的人也在看高质量张爱玲论文,1-3天完成,24小时一对一在线辅导沟通,专业对口,高质原创论文,全网可查,实力看得见,按要求,需求合作,这里是每一位毕业学子的港湾,顺利毕业山东妙润可教育咨询广告大家还在搜张爱玲小说集张爱玲作品集张爱玲%20全集看爱情小说免费小说全集阅读小说爱玲经典图书相关推荐张爱玲文集_相关书籍三毛文集王晖所著图书查看词条张爱玲散文张爱玲著散文艺术书籍查看词条张爱玲典藏全集张爱玲文学作品书籍查看词条《人生若只如初见》小说安意如著爱情小说查看词条毕淑敏散文毕淑敏所著图书查看词条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所写的短篇小说查看词条私语张爱玲陈子善著文学家图书查看词条平凡的世界矛盾文学奖皇冠的明珠查看词条鲁迅小说中国近现代小说图书查看词条词条贡献者该词条共有20人参与编辑,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 详情Baidu 京ICP证030173号编辑传视频TA说18目录在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毕业论文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1000 字   这本书里面共有 12 个故事,在读了一些故事后,我不得不对张爱玲感叹,她对人物的刻画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抽丝剥茧。而其中也有一些使我印象深刻。   第一篇故事《年轻的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潘汝良,他爱国,却对中国人没多少好感,并且讨厌他的家庭。他们家中母亲是典型的被封建旧礼教压迫下的可怜人,父亲在外做生意且经常喝酒。家中的兄弟姐妹多。在旧社会中,妇女都是牺牲品,这又不禁让我想起张爱玲的身世背景,没落的贵族,吸烟片的父亲,不管事但漂亮的后妈,这些好像都是她这本书后面的强大的背景。我一直认为,没有故事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可我最近又体会到,有故事的人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话说潘汝良某天遇到了自己一直画的侧影的真人版 ——外国姑娘沁西亚。沁西亚是俄国人,就在他两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沁西亚突然告诉潘汝良她要结婚了。我一直认为一个女孩子的婚礼应当是特别美好的,可看了张爱玲笔下沁西亚的婚礼,完全被颠覆。“俄国礼拜堂的尖头圆顶,在似雾非雾的毛毛雨中,像玻璃缸里醋浸着的淡青的蒜头。礼拜堂里人不多,可是充满了雨天的皮鞋臭。神甫身上披着平金缎子台毯一样的氅衣,长发齐肩,飘飘然和金黄的胡须连在一起,汗不停地淌,须发兜底一层层湿出来。他是个高大俊美的俄国人,但是因为贪杯的缘故,脸上发红而消肿。是个酒徒,而且是被女人宠坏了的。他瞌睡的睁不开眼来。”   尤其我最喜欢的一段 “圣坛后面悄悄走出一个香伙来,手持托盘,是麻而黑的中国人,僧侣的黑夜下露出白竹布袍子,赤脚吸着鞋。也留着一头乌油油的头发,人字式披在两颊上,像个鬼,不是《聊斋》上的鬼,是义家里的,白蚂蚁钻出钻进的鬼。”与这些恰恰相反的是新娘子自己对这场婚礼的重视,好像这不像一场婚礼而是一场葬礼。   在张爱玲笔下,旧社会的妇女都是悲哀的,她们结了婚,成为丈夫的附庸,她们显得粗俗,没有文化。她们只适合在家里带孩子,负责伺候好她们的丈夫。最让我感到残酷的是在《花凋》这篇故事中,川嫦得了肺病,当郑夫人要去给川嫦买西药治病,郑先生强烈反对,说: “这孩子一病两年,不但你,你是爱牺牲,找着牺牲的,就连我也连带着牺牲了不少。不算对不起她了,肥鸡大鸭子吃腻了,一天两只苹果——现在是什么时世,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她吃苹果!我看我们也就只能这样了,你有钱你给她买去。”我不敢相信这是她的父亲,眼睁睁看着女儿去死,这是张爱玲笔下的人性,在那么一个社会,亲生女儿又算得了什么。   而当我不断地阅读这本书,它越来越给我一个感觉:现实太残酷!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就像多年之后,佟振保与王娇蕊的重逢。那是一种俗艳、苍老的美丽,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打扮要漂亮,但终归是败给了岁月。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哪怕是漏洞百出,哪怕是千疮百孔,哪怕是无以为继。眼泪终究只是一时,触动也只是转瞬的事情。佟振保在完成了这次意想不到的情感消费之后,再一次整装待发,重新做回了一个好人。而娇蕊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丝毫没有准备负责任的男人身上后,幸福也随之坍塌。誓言中的他许给的水晶宫殿不过是一间歪歪斜斜的土房子,就连倒掉时趁势而起的灰尘都能让她迷眼流泪不止,伤心和痛苦都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他永远都看不见,就连最后你委曲求全说要给他自由的时候,他也只是看到了解脱的快乐而无视你流血不止的一颗心。爱不能挽留的时候,只有把最后的尊严留给了自己。华丽的转过身来,给他自由让他走。在爱情的游戏里,女人一直都扮演着陀螺一样的角色。

迷醉在刚恋爱时的浪漫中,宁愿一直这样长睡不醒,晕晕乎乎的忘记了现实的存在。男人对爱情的憧憬大多是以欲望开始并以占有而告终的,他会被一个特别的女子所吸引,他会禁不住诱惑,总想用征服来证明自己,当女人转过头来认真面对的时候,他却心慌了,因为他从没有说过要你的真心,一切不过是玩玩而已,他们最怕的就是对爱情太认真太执着的女人,这会打乱他们安静的生活和既定的方针,爱过你,却不能在一起,他说他有太多的责任要背负,他还有很长的路要一个人去走,这是的理由也是最滥的借口,不负责任是的解释。可能他转过身的时候也会心痛过,只是因为少了一个爱他的女人。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他可以认真的爱,他要的不仅是华美的过程,还有圆满的结局;如果有那么一个人,在他的心里只有朱砂痣而没有蚊子血,只有床前明月光而没有饭黏子;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他也有过白玫瑰和红玫瑰,但在彼此共同相守的时光里,他的心头却只盛开着你的那一朵;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该有多好。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少两个。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是张爱玲书里那段对男人最写实精辟的描写,我很佩服她可以将男人的心理描写的如此透彻! 男人初始时,大多是喜欢淡雅清丽的白玫瑰,皎洁的清香,象是冰凉的高山之雪,值得付出一生的代价,求得在这冰凉水流中的沉沦。

然而,在度过如醉如痴欣喜若狂之后,男人渐渐变的不满足。他开始想要一个快乐的艳丽梦幻,红的浓艳,摇曳在月的黄昏。红色的玫瑰,芳香弥散,辛辣魅惑。 其实,女人的美,从来蕴涵着千个面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在一个足够聪明的男子面前,它会展露给你世上最微妙的色彩。彼刻,纯白艳红,呈现另番甜美的面貌。那样曼妙的花朵,需要刻骨的爱怜,聪慧的温情,才可以灌溉。 每一个女子的灵魂中都同时存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但只有懂得爱的男子,才会令他爱的女子越来越美,即便是星光一样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时可以娇媚地盛放风情。

可惜世间,懂得爱的男子实在是太少!在男人心里真正完美的女人,总是随着时间,阅历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着!你永远达不到的。所以,不管是红玫瑰,还是白玫瑰,都永远有不能让人满足的遗憾和欠缺,所以男人总是永远地渴望别的玫瑰媚惑的来临。

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半生缘

1红玫瑰与白玫瑰

说定每个男人心中总有两朵玫瑰必定会使女人受伤的。而又要说为了这一山不容两朵玫瑰,所以女人买了个保险:婚姻。这更让人对婚姻的看法特别负面了。但是不管以前那种旧式婚姻的解释是给男人买保险,还是给女人签卖身契,在现在是解释不通的。纵然你可以物化爱情进而物化婚姻,每个人的自由是物化不了的。相互没有感情还想控制对方是行不通的。

2.倾城之恋

张自己评述《倾城之恋》的时候说,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张是冷眼清醒的,她从不人云亦云人人追求的美好结局,如果结局很悲剧的话,她也是不同情的。

3半生缘

全书剧终的时候没人想再去揣测沈世钧和曼桢之间还有没有感情了或者感情多深,即使我斤斤计较的想着过去不能就这么算了,那过去也还是算了。你看年轻时候不管是深刻的感情(沈和顾)还是冲动似的感情(叔惠和翠芝)总是像影子般跟来否定现在,婚姻和家庭。可人却不能否定过去又要振作现在,必定让人不能痛痛快快的。但我是顶喜欢顾曼桢这个人物的,他的可爱之处可能在于她不为她不喜欢的人操心,张在小说中表现出婚姻的悲剧无不在于两个不喜欢的人在一起还希冀互相在乎似的,总不免闹的鸡飞狗跳。

“也许每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还清楚的记得,从前不知道张爱玲,不知道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只单单这句话就一发不可收拾的想要了解这个特立独行的女人,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女子能这么一针见血,辛辣又让人怜惜。

渐渐地看过三毛,看过萧红,也读过林徽因,可就是好喜欢好喜欢这个不强求别人喜欢的女人,张爱玲。不记得是不是初中最开始接触她,总之就是毫无缘由的爱了这么久。于我看过的篇目而言,三毛太过洒脱恣意,似乎所有的生活所有的文字里装满的都是她自己,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经历,自己倔强不一样的生命。萧红尝过太多凄苦,苦到最后似乎忘了最初的骄傲。林徽因太过完满,完满的隔着一层圆滑的纱总觉得太不真切。唯有她,那张睥睨一切的照片我竟然觉得有点小姑娘的倔强,爱即是爱了,伤也被伤了,可我还是我自己,为一个人低到尘埃里也是我愿意,但倘若不是那个人,也许清冷的笔尖倒真如玫瑰的刺。一直觉得张爱玲是看得透的,所以才觉得她生命里的每一次选择都那么那么不一样。

回到文章里,除了最著名的信条红玫瑰与白玫瑰,她的很多文字都太过精辟。殷宝滟送花楼会里张爱玲讲到的男孩子没有的妇科病症简直不能再赞同,所以世上有这么多阴差阳错,这么多相互折磨,这么多错过。那句话真好,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没有勇气到头来碰到的所有人都变成了不如意。

一向不喜欢在书上涂涂画画的我也忍不住划了两条线,怕忘了最初的惊艳。总之,你的一生过的并不好,可,你很好。

“每个男人生命中都会有这样的俩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是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最经典的一段话,写出了中国众多男性的心声。而我谈的就是这段爱情背后的艰辛与无奈。对于许多男人来说,得不到的自然才是最好的,但是得到了的东西未必就不会失去。大多数人这样,振保也亦然。如果有那样一个人,他可以认真对待每一段感情并无悔于最后的结果,不只要美好的过程更要完美的结果;如果有那样一个人,他能在有了红玫瑰以后安然的过好日子不去惦记着那个“床前明月光”;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那该是多好。

令我感触深刻的并不是娇蕊怎样的艳丽与媚态,而是在她与振保离别多年后再次重逢时的身体发胖。多年以后,振保困于生活的压力,娇蕊也不再同往日那般活的精彩,这让我深深读出了岁月的无奈和世事的无常。娇蕊是一朵凋谢枯萎的玫瑰,久而久之也便成了一抹蚊子血极其普通了。而烟郦,她输在了自己的懵懂与无知上面,输在了自己的固有化模式上面。她爱振保,但也不只是要振保,她若是嫁给另一个男人也仍然会去爱另一个男人。但换个想法,烟郦最后与别人有染,也是振保自己一手促成的。可以说,振保和烟郦都不快乐,这段婚姻也从未幸福。

书中三个人物都是悲情的,我们并不能在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也不能在得到的时候太去贪心。我们只有懂得如何爱自己,才能有资格去说怎样爱别人。“爱”从来就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振保娇蕊烟郦爱了一生,也败了一生,而我们的一生还太长了。多亏的是,娇蕊在离开振保以后终于遇到了那个对的人,尽管她已然成为一个落败的红玫瑰。

或许,爱情本身就是悲壮和美丽并存的本体。情至深处,知悔不愿悔。

张爱玲在书中一语道破人性———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成了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读到这里不得不惊艳于她目光的透彻,人性的确如此,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种悲欢离合太多太多。

而我想,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深意不止如此。

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他们最大的乐趣便是在安全感里寻求刺激感,在刺激感之后回归安全感。白玫瑰是平淡,是圣洁,是纯白。红玫瑰是刺激,是诱惑,是鲜红。红玫瑰固然鲜艳,可是落败时却是枯黄,不像白玫瑰那般缄默;白玫瑰固然沉静,可惜掉落时却是无声,不似红玫瑰那般张扬。蚊子血,颜色艳丽,却让人隐约感觉厌恶。明月光,清淡幽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白饭粒,不觉珍贵,却是一日三餐不能缺少。朱砂痣,是心头隐痛,适时令人惘然回首。但张爱玲的用意肯定不止这面上的一层,也许妖冶的红玫瑰,就象征着欲望;而娴静而呆板的白玫瑰,就象征着平凡的生活。人生的途中,你面对美丽而野性的欲望和平淡却无聊的人生,怎样选择才能不让自己沉沦。

张爱玲所想的所写的无非也是基于爱,基于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追求,期盼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让生活充满美丽的希望和想象,从而找回那份迷失在人性中的真爱。而如果你找回了自己,明白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真正的含义。任何玫瑰将会在这份真爱的灌溉之下绽放,把生命中被命运隐含了的那一部分粘合在自己的灵魂上,让灵魂完整,让生命闪光。,白玫瑰也可以娇艳,红玫瑰也可以纯白,或许,她们会融合变成粉玫瑰也说不定呢?

第二次看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觉得用陈奕迅的歌词来总结再合适不过: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如果爱上了红玫瑰的热烈浪漫、娇嗔俏皮,就要忍受对自身掌控力的怀疑和未来不安稳的惶恐。一旦享受了白玫瑰的温柔娴静、端庄贤惠,就不得不接受生活的空虚寂寞和了无生趣。可多少人想二者兼得啊!

我和肖先生是大学同学,我大学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考证考证。图书馆里安静看书的有我,教室里认真听课的有我,学生工作处踏实工作的有我。穿衣服干净整洁,除了基础护肤几乎不施粉黛。当时看规规矩矩,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土。结婚前,我问肖先生喜欢我什么?他说我朴素踏实,行嘛,对我的认识很到位啊,我一直也是这样的。

可结婚后,他却挑三拣四起来。

你去买两件时尚的衣服,那件太土了这双鞋子不好穿也不好看女儿的穿着果然是你的审美别写写写,又没人看

我每天六点上早自习,五点半就得起床洗漱。我想面额干净,衣着简单大方,对人基本的尊重应该是有了。空闲时,看看书写写文章,时光慢悠悠的也就过去了。我没有时间,也无心去化妆打扮,搭配漂亮衣服。至于弹钢琴跳爵士,赏歌剧品红酒,这么高雅的爱好我打小就没接触过。享受着我的朴实,又要求我浪漫,谁这么能干,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啊。

其实红玫瑰和白玫瑰也不是不能合二为一。就像佟振保,王娇蕊明明已经爱上了他,愿意为他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却为了保全自己的脸面和前程,临阵脱逃了。孟烟鹂大学刚毕业,就做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称职太太,他却从来冷言冷语冷眼相待。如果佟振保婚前能勇敢一点,王娇蕊不是不能做一个勤俭持家的妻。如果婚后能热情一点,孟烟鹂怎不会变成浪漫自由的小女人?可惜的是佟振保将里子给了红玫瑰,面子给了白玫瑰,谁都没落着好。

所以一个男人,最好将爱给一个人,把余生也给这个人,把甜蜜、把负担、把懈怠、把陪伴全部都给这个人,那红玫瑰白玫瑰未尝不可同时得到。

楼主自己拼剪吧《红玫瑰白玫瑰》讲述留洋回来的振保在一家外商公司谋了个高职。为了交通方便,他租了老同学王士洪的屋子。振保留学期间,有一个叫玫瑰的初恋情人。他曾因拒绝过玫瑰的求欢而获取了"柳下惠"的好名声。王士洪有一位风情万种的太太,她总令振保想入非非。有一次,士洪去新加坡做生意了,经过几番灵与肉的斗争,在一个乍暖还寒的雨日,振保被这位叫娇蕊的太太"囚住"了。令振保所料不及的是娇蕊这次是付出了真爱的。当她提出把真相告诉了王士洪时,振保病倒了。在病房,振保把真实的一面告诉了娇蕊--他不想为此情而承受太多责难。娇蕊收拾她纷乱的泪珠,出奇的冷静起来,从此走出了他的生命。在母亲撮合下,振保带着点悲凉的牺牲感,娶了身材单薄、静如止水的孟烟鹂。新娘给人的感觉只是笼统的白净,她无法唤起振保的性欲。振保开始在外边嫖妓。可是有一天,他竟发现了他的阴影里没有任何光泽的白玫瑰烟鹂,居然和一个形象猬狎的裁缝关系暧昧。从此,振保在外边公开玩女人,一味地放浪形骸起来。有一天,他在公共汽车上巧遇了他生命中的"红玫瑰"娇蕊,她已是一种中年人的俗艳了。岁月无情,花开花落,在泪光中,振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已是一种现实中的幻影。旧日的善良一点一点地逼近振保。回到家,在一番歇斯底里的发作后,振保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好人。留洋回来的振保在一家外商公司谋了个高职。为了交通方便,他租了老同学王士洪的公寓。振保留学期间,有一个叫玫瑰的初恋情人。他曾因拒绝过玫瑰的求欢而获取了“柳下惠”的好名声。王士洪有一位风情万种的太太,她总令振保想入非非。有一次,士洪去新加坡做生意,经过几番灵与肉的斗争,在一个乍暖还寒的雨日,振保被这位叫娇蕊的太太“囚住”了。令振保所料不及的是娇蕊这次是付出了真爱的。当她提出把真相告诉王士洪时,振保病倒了。在病房,振保把真实的一面告诉了娇蕊——他不想为此情而承受太多责难。娇蕊收拾她纷乱的泪珠,出奇的冷静起来,从此走出了他的生命。在母亲撮合下,娶了身材单薄、静如止水的孟烟鹂。新娘给人的感觉只是笼统的白净,她无法唤起振保的欲望。振保开始在外边嫖妓。可是有一天,他竟发现了他的阴影里没有任何光泽的白玫瑰烟鹂,居然和一个形象猬狎的裁缝关系暧昧。从此,振保在外边公开玩女人,一味地放浪形骸起来。有一天,他在公共汽车上巧遇了他生命中的“红玫瑰”娇蕊,她已是一种中年人的俗艳了。岁月无情,花开花落,在泪光中,振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已是一种现实中的幻影。我最感动的是娇蕊多年以后见到振保的那几句话:“我不能预测我的前面会遇到什么,只能抓到什么就是什么,遇到的除了男人之外,还应该有些别的……。爱是从遇到你以后才学会的,当女人年轻长得好看的时候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爱,最后终于学会了,虽然吃了一点苦,但学会了总是好的,总是会有用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哗哗地直往下掉,我真的为娇蕊好难过)最终伤心痛哭的人竟然变成了佟振保。因为他发现自己表面上是在与王娇蕊的爱情游戏中的胜利者,但最终他发现自己竟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因为他自己没有学会去爱,没有学会珍惜自己手中的幸福,这导致他的婚姻生活不幸。我想这就为什么振保在歇斯底里大发作一通之后变成一个“好人”的原因吧,我想可能是吧,我也不太确定。 但我还是觉得王娇蕊仍然是一个有着很多可爱因素的女人,她有一个优点是每个女人都应该学习的。那就是她至始至终都关心自己的容貌,就是在逆境中,王娇蕊仍然能保持着爱美的精神,仍然把自己打扮得很好。从笃保说王娇蕊老了很多,美得很俗的那句话我猜想到,可能王娇蕊的现实生活可能跟佟振保一样,甚至可能压力更大,要不然娇蕊怎么会“老了许多”呢?娇蕊同样对自己的另一半有着很多很多的不满意,生活的压力会在人的脸上刻下很多皱纹,但王娇蕊终于学会与生活相适应,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会了爱自己的另一半,学会了宽容和原谅。她仍然尽量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这样一来表明她仍然热爱生活,打扮使她的心情会好一些,娇蕊打扮不打扮得俗是一回事,但关不关心自己的形象是另外一回事,这是一个女人起码的教养。脂粉不但可以掩盖女人脸上的皱纹更能掩饰一个女人所经历的苍桑与痛苦孟烟鹂: 我只觉得她是个十分失败的女人。她表面上十分的完美,她容貌秀丽、纯情、安静、沉默寡言、皮肤白净、历史清白、读过书,咋一看还真是“床前明月光”,与她相处的时间久了之后才发现她根本就没有内容。她木纳,呆板,真的是比衣服上的饭粘子还让人厌倦。她在学校里读的那些书,识的那几字只不过是让她增加一点在找丈夫时用以挑选男人的资本,婚后就什么工作也不做,更不读什么书,思想上完全没有一点进步甚至是倒退。她平时从不留心积累生活的经验。做起事来更是从不会事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把交给她做的事情做得更好,又如何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男人就是她的天、她虽然相夫教子,但女儿学习时她却一点也没有学会如何关心女儿学习,只是机械地陪着女儿练习钢琴,钢琴教师在的时候她就觉得已经有人在女儿身边了,再也不需要有人陪。而不知道与自己的女儿一起去学钢琴,一点情调也没有。丈夫看报纸时也不知道坐在丈夫身边与丈夫一起了解时事,更从不留心丈夫关心那一类的新闻,从来不思考自己丈夫喜欢些什么、不喜欢些什么。尽管她也做了很多事来改善自己与丈夫的关系,但由于她从没学会在做事以前用自己的大脑思维,结果做起事来总是事与愿违,越做越糟。于是她只会像个卑贱的奴隶一样的机械地侍候丈夫,在丈夫的呵斥之下不做一点反抗,或者说只做了一点点愚蠢的反抗,那就是背着丈夫和一个猥琐的裁缝偷情,就这样还是被丈夫发现,从此丈夫就公开的出去嫖,也不知道想点具体的办法让丈夫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比如好好打扮打扮,再找朋友或同学一起外出一段时间去郊游或旅行一下。因为我相信一个女人的相貌在生活当中相当重要,最能缩短美女与丑女之间的距离的东西就是化妆。虽然烟鹂还不到三十岁但她的心仿佛已经老得学不了任何新的东西。振保让她通过收音机了解时事,而这些事在她的身上反而成为她抱怨生活的主题,逢人就不知趣的乱发怨气。振保带她出去应酬结果就成了一次次丢人现眼、成为别人笑柄的机会,这一切都让振保无法忍受,我想这样的女人很多男人也忍受不了。对于烟鹂,我觉得振保与烟鹂的关系处得这么不好,他自己也要负相当大的责任,可能要负70%的责任,我至始至终感觉到佟振保就像一个雄性的动物一样,只考虑他能从女人的身体上得到什么满足,烟鹂是有她个人的缺点,但谁又没有缺点呢?他觉得烟鹂身材不好,不能满足他就到处去嫖,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丝毫没有想过这样会给烟鹂带来什么样的伤害。从不考虑除男女之情以外,自己应该对妻子投入什么样的情感。烟鹂身材不好,又不是她故意变得不好的,她婚前就是那个样子的,你嫌不好你不娶烟鹂就是了。在家庭生活上振保与烟鹂也没有勾通好,更没有把烟鹂引导好。振保始终把自己的地位摆得高高在上,完全没有认识到烟鹂与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好好地珍惜他与烟鹂的缘份,注意与烟鹂培养情感。在下意识当中,他不自觉地拿烟鹂的木讷同他所经历的女人的激情和性感相比,这样一比他更是厌恶烟鹂。他丝毫没有考虑到烟鹂自小生烟鹂从小学的只是三从四德,中国传统对女子的教育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转变以达到他理想的要求,这可能要让振保失望很久。我觉得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应该去主动地、耐心地与烟鹂沟通,让他明白自己需要些什么,耐心地去引导妻子,让妻子变得可爱起来。我相信,既然烟鹂能够读到中学,人的智力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必竟在三十年代,男人识字都不多,一个女人能读到中学毕业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烟鹂的条件在过去与振保完全是十分相配的。他对烟鹂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而振保对这一切所采取的只是呵斥与教训,甚至当着佣人的面呵斥烟鹂,从不考虑可怜的烟鹂的感受和自尊,我想烟鹂后来变得越来越笨,越来越不愿意去与外界接触,这并不是真正的智力有问题,而是烟鹂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她心理压力太大,身体自然不好甚至变得神经兮兮的,成天躲到了厕所里不出来。是烟鹂不敢相信自己还有思考的潜力。长期在振保的压力之下,甚至认为振保当众呵斥她是“应该”的。烟鹂的委屈无处诉,为了在家庭中相对的保持自尊,烟鹂只好拿佣人出气,家里的佣人很少有呆过一个月的。对烟鹂在外交际时所说的傻话,振保更是不耐烦,不去采取任何措施,耐心地给烟鹂指出错在哪里,下一次应该怎么说,对症下药,对烟鹂采取循循善诱的态度。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给她机会改正,给她机会学习。我觉得振保应该向娇蕊学习,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心态,珍惜自己手中所拥有的幸福。三十年代的夫妇不流行离婚,或者说几乎就没有离婚的概念,一旦离婚会就会影响自己在社会中的诚信(现代社会中也一样)我相信,任何一个中产阶级清白人家的父母都不会轻易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结了婚又带着孩子像振保一样的男人,三十年代女人不出去找工作,也极少外出与人交际,条件相当的男女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振保在工作单位或社交场合中找到的肯和他结婚的女性比起烟鹂来说条件可能要差十倍(要不然振保何须他人介绍烟鹂,早就自作主张结婚了)。正是所谓的“结婚难,离婚更难,再婚是难上加难!!”。清白人家的父母一般对男方家的要求都是要求是知根知底,不仅要人品、更重要还要看经济能力。振保的家庭负担很重,再有这样离婚的经历振保还能在社会中立足吗?就算找到,振保还是会以对待烟鹂的态度对待新太太,处处带着放大镜去找太太的缺点,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振保的婚姻失败也有他自身的原因吗?总而言之,这世上的确是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人,但从《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这部电影里我感觉到一个女人真是悲哀,张爱玲的思想也可能有她的局限性,因为在解放以前,在大多数的人眼中,男人包养妓女和纳妾是可以被接受的,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张爱玲至始至终没有对振保的行为有过什么指责,只感觉到这些错好像都是女人们自己造成的,女人天生就是要讨好男人,一定要按照男人的喜好和心情来适应男人。从不问一问如果有这样的好女人,那坏男人是否配得上。反正女人就不是人,作为现代的女性,红玫瑰做不得,白玫瑰更做不得,做一朵粉红玫瑰也很不容易,做女人比以前更是难上加难,做女人不仅要漂亮、要身材好、还要温柔、浪漫、有激情、有文凭、有头脑,更要有一个好工作、要能干、要能挣钱……。家庭、社会里里外外一把手。这样才能为丈夫赢得世人的尊敬,才能抬高丈夫在男人世界里的“地位”。更难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女性的压力反而增加了,女人们不得不拼着老命地保持自己容貌和身材。去减肥、去做整形手术(有些整形手术听起来比酷刑还可怕),否则女人的社会和家庭地位就难保。一但家庭出现了问题,男人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女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做男人的可以对女人要求这要求那,而男人在这个世上只要有钱,有张文凭就行了,外貌、身材、品德似乎都可以不去讲究。就连要求他们对女人付出一点爱心和耐心都成为奢望。追究到底我觉得还是人们的心灵需要改变。世人们也许从未想过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不完美的人是需要被原谅和宽容的。

红玫瑰与白玫瑰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就是田沁鑫戏剧的表演研究。有幸给田导看过我的论文(鬼知道我有多紧张),田导看了说不错,比一些学戏剧的同学写得好。那我想,虽然我非戏剧专业,还是可以冒昧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的。不过毕竟是论文,有一股子论文腔,大家将就看。原文很长,我做了大量理论描述的删减。另外,我将田导的作品以《1699 桃花扇》为界分成了两个阶段,对于后期作品的分析,被我的老师质疑「批判性不够」。写论文时感受不深,这两年看得多了,我也理解了老师的质疑。所以在这里,我暂且删掉了后半部分的分析,只保留了结论。(对我自己来说可惜的是,我在现场看的田导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后期的...希望有机会再做一次分析)-自 1997 年,为祭奠失去的爱情、为追回自己的热爱而排出第一部话剧《断腕》开始,田沁鑫已持续戏剧创作 19 年了。她有天分,年纪尚轻之时、首部作品便有不小的影响力,亦很快建立起有个人标签的成熟风格。然毕竟年轻,也毕竟十九年已过,人事、世事俱变迁,她的作品在渐进中亦有了变化。若说田的早期作品旨在“表现”、“诉说”她的情感、个人美学和思考,那么她的后期作品则更倾向于“创造”、“体验”自我以外的万千活法和世界。体现在田沁鑫的作品中,则是从“仪式”到“松弛”:从封闭的戏剧世界、强烈的节奏和身体的共鸣,走向柔韧有度、开放灵活的空间表现,以及获得消解的情绪与主题。在这个过程中,田的美学和技巧益加丰富纯熟,但戏剧世界的表达仍难免经受与现实环境的冲突,在坚守本心的前提下,需要寻求与自我和外界的和解。如果你也喜欢戏剧,可以接着往下看。我会一点一点展开讲上面这个结论。一、在早期作品里,田沁鑫构筑了反幻觉的舞台,却将观众带进了比幻觉与共情更深的体验中去。1. 狂热的形象魅力田沁鑫的戏剧场有一种魔力,身居其中的观众像是被紧紧扼住了喉咙,时常感觉气闷,与此同时又被一种力量充盈,感觉心脏与四肢蓬勃有力甚或颤抖。有的学者前往这些戏剧作品的语言世界中寻找激动的出处,一如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所做的,从冲突中、从矛盾中找到使我们精神碰撞痛苦的因由。在田沁鑫的戏剧中,这种现象表现为韵律与身体,正是它们以自己原始的力量冲刷了戏剧场内观众的情感与神经。 韵律在我们熟知的中国话剧作品里,无论语言的风格如何变化,都不脱离它们叙事的功能,并主要表现为对话的形式。比如在经典的《茶馆》中,仅剧本的对话就完成了三教九流人物性格的塑造、半个世纪人物命运跌宕的刻画,语言力透纸背,内容发人深省。这主要是受现实主义与幻觉主义影响,尤其当话剧甫由海外舶来,被作为与以歌曲为主要手段的戏曲相对照的剧种大力提倡,凸显的是其对话及生活化在传播教化方面的优势(方政, 2009)。田沁鑫戏剧作品中的语言则继承了中国先锋戏剧在舞台文学上的特点,这同时也是西方戏剧发展到20世纪时反剧本中心、反日常与逻各斯主义带来的影响——突破戏剧语言的叙事性和逻辑性,表现为诗化与散文化。比如《狂飙》中“乡愁”与“一致”两段戏中戏的间隙,寿昌感念世道、寻找光明的独白,还有他在命运的摇摆中与维中相遇时恍惚的台词,都不为对话与行动而安排,只为制造吟诵的氛围。诗化的魅力不仅来自它的含混,同时还来自诗歌的韵律天然带来的音乐性与节奏感,这根植于语言本身的调值特性。我们在这里关注的是语言的声音性质(tonality),它的物质性能独立于语言的内容被听者感知。寿昌:花儿,如流行过天,一烧而过,播下火种,却无法收获光明。众人:我们看到旧事物之腐败信其必死,却又暂受戕害,我们看到未来的光亮,却又暂不可及。寿昌:古神已死,新神未生的黄昏……众人:前为昼煌煌,后为夜冥冥。寿昌: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天入地纵横飞行,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引我向那新鲜而绚丽的生命。“诗化”被标注为田沁鑫戏剧作品的明显特点的原因不止于此。当语言需要在舞台上被念诵/表演,它的副语言特征将被戏剧的舞台创作者——通常是导演与演员——精心训练与安排,这里面包括了音调、音质、音量、速度、语调、节奏、发音等多项特征。针对副语言特征的研究表明,它们能够影响言语内容的表达能力(强调、增强理解)和情感性(表现说话者的情绪、心理)(基尔·伊拉姆, 1998) 。田早期作品中,戏剧文本的副语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过了语言本身,使观众的注意力指向自己。《赵氏孤儿》是副语言特征表现最明显的作品,在剧场中,演员刻意放慢念白的速度,或是延长字与字之间的停顿,将积蓄的能量迸发于字词之上,增加单字的音量,并通过顿挫强化了单字的音调,使音调的抑扬更明显,如序幕时程婴一字一顿地念道“你,病入膏肓”;或是拉长单字的发音时间,为展现演员的音质提供机会,如庄姬分娩时“衍清罪孽”的呼喊,沙哑而声嘶力竭。这些都明显改变了声音的节奏与音调,形成演员坚毅而又微微颤抖的发音特色,塑造出外强中干、脆弱、敏感的声音质感。又因为《赵氏孤儿》文本本身的晦涩拗口,不易理解,更加引导听者脱离语言的语义(符号学)特征,转而关注其声音(现象学)特征。 身体身体在田沁鑫的戏剧作品中获得了大写的位置。即便在舞台视觉还以象征、写意为主的田的早期作品里,“力度”和“张力”依然是观众用以描述田沁鑫作品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此时空荡的舞台上别无他物,只有被放大的身体表现舞台的诗意。田沁鑫对身体实现的是完全聚焦,空的舞台对她而言似乎还不足以聚拢视线,她还要配合灯光,用黑暗隐蔽舞台上与身体无关的信息,用聚光指引观众的视线。被聚焦的有使用肢体姿态塑造的象形符号。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造型场景是《生死场》的序幕,舞台黑暗,一束顶灯照亮四男一女,男人与女人的衣着都灰暗得看不出颜色,与黑暗的背景融为一体,在这片光亮中女人头朝下,向天空打开的雪白的两条腿和脚上的红鞋色彩分外刺眼。这个姿态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摹仿的出处,也不存在可供阐释的意义,它直观地传达了一种震惊,可能是针对非现实的姿势、可能是对裸露的女性肢体的不适、可能是鲜红颜色表现的原始冲动、也可能是尖锐刺破天空的形象就令我们遭受刺激。这是根植于我们远古记忆的感受,就如同人面对狼的本能恐惧。即便不拟出某种图形,肢体本身也能够传达热力。《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扼紧程婴时,他们两人的躯干是静止的,但肌肉是紧绷的、颤抖的,肌肉的状态是最易被人本能察觉的东西,它能暗示人安全或危险的信号,即使透过衣服仍然能向观众传递某种紧张和力量。动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是连续的、动态的,一旦文字试图进行描写就容易切分它的连贯,被切分为图形式的姿势符号,因此我们不能进行描摹而采用一种整体的表述。田沁鑫戏剧有针对每一个作品独特的动作语汇总谱,《断腕》的洗练,《生死场》的粗犷,《赵氏孤儿》的程式,包括后期《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诙谐,《山楂树之恋》的天真等。它们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动作有意背离对日常生活的描摹,弃其“形”而取动作背后动机的“神”,使得人们能够直接看到人物的精神和情感,既排斥了现实、有意营造纯粹艺术世界,又将人们从意义和符号交织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这样带来的冲击必然是灵感式的、印象式的,也即所谓的诗意。《四世同堂》提供了一个对比的案例,作品整体配合写实语言采用自然的肢体表达,其中仅有拉车转场的段落采用了抽象的表现主义技巧,被称为全剧最“田沁鑫”的片段,可见观众对田沁鑫戏剧早已贴上诗意动作的标签。另外一个特点是田的作品利用充分的静止和停顿,包括聚焦造型,有意地切分动作的连贯性,一方面阻碍了剧场气息的流畅运动,形成凝重的氛围;另一方面放大了动作的节奏感,形成动作的“张力”。这在田沁鑫的早期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狂飙》和《赵氏孤儿》是典型,停顿多、造型多,看不见自然与松懈的肢体,使得作品一直沉浸在压抑的气氛当中。 仪式的魅力阿尔托的理想戏剧形式是无法被理性认知的力量,身体性,和神圣的情感共鸣。阿尔托所追求的以拒绝符号化的身体为代表的彻底的剧场性,和“比现实更真实”的纯粹艺术,或多或少都成为当代剧场导演戏剧实验的灵感来源。田沁鑫在其早期作品的个人记录和访谈中多次提及阿尔托,希望舞台能够通过演员塑造“形象魅力与姿态狂热”,这个词汇的反复出现让田一直被视作阿尔托“残酷戏剧”的践行者。但事实上田沁鑫与阿尔托的戏剧理念有着不小的距离,若从表演方法上来看她或许更靠近格洛托夫斯基创造的质朴戏剧。和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等追随阿尔托残酷戏剧的其他导演一样,田沁鑫首先从阿尔托的残酷理论中借鉴的是节奏、肢体、姿势等使剧场发挥仪式性、精神性效果的手段,放大身体,使观众在震惊中获得直观的、强烈的感受。关于作品,除了戏剧文本她谈论得最多的便是演员的形体。在创作《赵氏孤儿》时,她提出要“通过活人的行动和活人的冲撞来展现故事……带给台下坐着的、摆着各种坐姿的固定的观众一个思想的共振”,“希望舞台上有热力,通过演员的台词、精神状态和肢体动作散发出来的那种热力。这正是我们上文所描述的原始的共鸣手段、对观众造成印象式的袭击。但田沁鑫与阿尔托在本质上不一样的是,阿尔托为这股力量寻求到的“实在”是宇宙的残酷性、生命的本质、是形而上的理念,他追求的是语言、文字以外的非理性力量,凡是心理的、感情的、文化的、形式的他都一并反对,作者和文本不能在场(阿铎, 2010)。而田沁鑫恰相反,她创作的原点是表“我”的(《断腕》是祭奠爱情、重拾理想之作),一直以来她基本都根据自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来同时创作剧本和舞台表现,因此她的作品寄寓的是她的感情、理念甚至理想,从根本上是阿尔托所反对的“拉丁式”的逻各斯主义剧场。她要求演员传递的热力来自演员表演的角色,演员必须“分析角色的情感性质,确立角色的思想线,行动线,以体验人物全部的情感、行为做条件,塑造出属于这个角色的个性结构”,在这一点上使她更接近格洛托夫斯基的道路。田沁鑫的追求与格氏基本一致, 她立足角色体验,要求演员用情感外化动作,例如在《赵氏孤儿》中要求程婴“整个状态就是伤感,神经末梢都是伤感的,上来就是实的,一点儿也不空”。她尤其反对演员做肤浅的模仿甚至因循动作套路,要求演员“不要表面地演绎恐惧和悲愤,要单纯地表达,不要做作”,这和格氏展现“人”的要求相近似。田对于演员作为人本身的要求则是“有内蕴,有定力,有人格魅力,控制得当收放自如,这是在角色人物之外的”,表现了她对演员与角色在人性上的相连的认可。因此田的表演方式的内核是自然主义的,外在是表现主义的。她与格洛托夫斯基的区别依然是在对待“戏剧是什么”的原点问题上:田沁鑫将剧场当作表“我”的道场,而格洛托夫斯基要探索的是“人”的身体与精神,因此格氏走得更远,最终抛弃戏剧、走向了探索“艺乘”的道路。2. 交流的空间 空间的诗意田沁鑫戏剧的舞台空间从一开始就有了相对成熟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舞台视觉风格的抽象和简练,另一方面体现在时空结构的交错并置。这样的特色贯穿她的作品始终,随着戏剧观念的变化演变得更加大气成熟。田的舞台是以新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为主的舞台。幻觉主义舞台即便在今天仍然被当做戏剧改革的假想敌,但到了田沁鑫这里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存在了。当孟京辉等先锋戏剧的导演在舞台上设置乐队、添置各种现代化机械时,她似乎并不在意是不是使用反幻觉的手段:极简的舞台是她的一贯特点,她的《生死场》的舞台上几乎空无一物,没有颜色、没有布景,只设置了低坑、高台,在一些重要的场景里偶尔增添一些相对写实的布景;这些布景都覆盖上了符合《生死场》农村背景的粗糙布料,道具制作简陋,塑造出破旧的质感。可见舞台并不被当作反对什么主义的道具,它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的内在特质,可以说是制造出另外一种“幻觉”。从审美而言,早期田作品的风格趋向唯美,在《赵氏孤儿》中到达巅峰,大面积的红黑色块、脑血管挂幕、吊笼、红发等颜色强烈、样式纯粹的元素被大量使用,与戏剧本身的心理抽象特征相得益彰。在后期,舞台风格开始趋向“空灵”,与早期同样空旷但强调色彩冲突的舞台相比,此时的舞台不再以黑色、深蓝等幽暗的色泽作为基调,色彩倾向柔和,舞台灯光从聚焦趋向铺陈,塑造出有气质、有韵味的舞台氛围,如《明》中的山水画装置,《青蛇》中的古建背景,《山楂树之恋》中的抽象的树与水等。田的舞台上最为人称道的是时空的自由并置。在早期,时空以灯光作为提示进行划分,做出像电影蒙太奇剪辑的效果。例如在《生死场》中经常使用的闪回倒叙手法——赵三回忆想要杀死二爷的由头、二里半回想儿子要提亲的“丑事”、金枝在地窖里思念母亲、还有最精彩的赵三与王婆“共舞”的回忆。这些都利用黑暗的舞台,先以灯光聚焦人物,再扩散铺陈舞台,在舞台上形成一个过去时空的对照。《狂飙》以“戏中戏”的手法穿插,看似比《生死场》的时空切换更自由,但事实上舞台的“框架”仍在,以“戏中戏”为眼,以灯光为线,牵引了叙事的切换。在后期,田沁鑫的舞台时空手法变得更纯熟时,配合灵活的演员表演以及全景式舞台空间,时空切换自由流畅,不着痕迹。《红玫瑰与白玫瑰》是结构与流畅结合平衡的经典,舞台上塑造了以佟振保为主的心理时空,角色由两人同时扮演,虚实不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的情节以句子为单位跳转,时空变幻让人目不暇接。这样的特点在《明》及其后的作品里表现得更为流畅自然,如在《明》里,除了背景的山水挂幕,舞台上没有设置任何布景,灯光照亮整个舞台、没有隐蔽和区隔,而演员在舞台上一时处于皇宫内、转个身便回到皇子府,言语间身处藩内远离京城、三两步便立于皇城脚底。此时牵引时空的是演员/角色本身,戏随人而动,时空随人而走。 “空的空间”田沁鑫舞台空间的简洁抽象和时空自由,显示出中国戏曲的虚拟手法和写意风格,这是田的自觉运用。在排演《生死场》时她就已提出要“透视出写意观念的融合,加入戏曲时空表现的一些最基本技巧”。通过运用中国戏曲的虚拟手法和写意风格,田沁鑫的舞台充分激发了观众的想象能力、加深了观众对舞台戏剧空间的参与程度。人们通常以为,非写实的舞台会令观众脱离舞台的假定性,从而无法产生审美的共情,因此这样的舞台便是陌生化的、布莱希特式的。然而事实上,田戏剧中舞台的布景、演员的表演虽以虚拟真,但形式的虚拟并没有脱离戏剧艺术世界的真实,因此观众基于表演的联想是朝向舞台内世界而非舞台外世界的,这样的艺术手法非但不会产生间离效果,反而因为充分调动了观众对戏剧世界的联想和想象,使观众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结合以上,我们能够想象田沁鑫的剧场空间:舞台上,角色通过音乐、动作及姿势的节奏性同步,唤醒观众潜意识的情感;舞台下,观众通过充分调动有意识的联想及想象,精神性投入到角色的表演中——这是一个角色与观众有深入交流的剧场空间,形成了基于戏剧艺术世界的强烈共鸣和仪式性狂热。这与彼得·布鲁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的仪式戏剧和“空的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东西方在探索剧场发展的道路上相互交融,可谓是殊途同归。【此处省略了后期作品的分析】从前期重“情”的狂热的“仪式戏剧”,到现在重“理”的灵活的“世俗戏剧”,我们仿佛看到了《狂飙》中田汉与维中的对比:一个纯粹、天真、执着,向艺术而生;一个善良、踏实、朴素,有中国式的平稳。事实上也恰是如此,田沁鑫的导演艺术变化,与她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的变化密不可分。早期的田沁鑫引述了皮娜·鲍什的一句名言作为她做戏的动机,这句话如此重要,以至被用作了她戏剧文集的标题——“我做戏,因为我悲伤”。这个时期的田沁鑫作品,既“重情”,又“严肃”。如上文所论,田早期作品的剧场里从形式上传递了蓬勃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情感,支撑起形式的是她自己的伤情。媒体热衷于说起田沁鑫从深圳回到北京第一次做戏,选择了祭奠她失去的爱情的题材(《断腕》),却不太提起她为什么去了深圳又为什么返回北京。在开始做戏以前,田沁鑫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心要置于何处怕是迷茫的,她所提起的工作的碌碌、人情的复杂与爱情的冷酷都足够让一个人深刻体会现实的残酷。田沁鑫是厌弃这个混乱的世道的,在她早期的作品访谈中她总是如此提起。她幸而还有剧场,这里为讷言内向的她提供了一个既可以表达内心、又可以证明自己的舞台,我们也有幸看见了一个人真正的痛苦与渴望的能量在被正确地艺术性表达以后是何其大。这个时期田的作品多是悲剧,她表现严肃的生命命题,创作的人物在戏剧世界里也总是不能找到出路。在“一席”的演讲“茶禅一戏”中田沁鑫说,这个阶段的她想要表达自己、证明自己,仿佛在和谁较劲。而这个社会的难处就在于,现实的残酷是无处不在的。在世界范围内,戏剧都已经不仅是一门艺术,它还是一个产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已经意识到戏剧改革不再有创造力,戏剧变为一种娱乐形式,为了盈利保守剧目和华丽的音乐剧霸占了百老汇的舞台,昂贵的票价成为阻碍戏剧进入主流艺术的重要因素(帕特森,亨特,吉利斯佩等, 2013)。被调入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田沁鑫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她的《赵氏孤儿》在学界口碑很好,票房却不是那么好;与此同时,“开心麻花”这样主打搞笑的“不像戏的戏”却在京城开始风生水起。“商业社会是悄然而至的”,她说,“在这个浪潮中人如草芥”。2004年,她的《生死场》复排就被有的学者认为没了当年的振奋人心,因为演员的状态受到戏剧边缘性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经济影响(白烨, 2005)。另一方面,除了要接国话院的任务,此时声名鹊起的她开始接到各种剧本的邀请,这影响甚至限制了她可以用来表达的题材。一面是得罪人、不合群,一面是拍自己不喜欢的商业戏剧,她说自己进入了两难的困境。我们揣测是佛学和对艺术的责任感为她打开了生活的出路。如果说早期的田沁鑫常常谈起伤情,那么近几年的她除了谈禅,还常常谈起如何发展和传递传统文化。她在《明》的采访里说戏剧应该寓教于乐,在《明》时“乐”是了多但“教”却没有传达得清楚,到《青蛇》时她已经能将禅意融合到戏剧里感动观众,她也为此感到快乐。她在多个采访中谈到希望能够通过戏剧传播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影响国内观众,还要向外输出中国的经典(走到台湾的《四世同堂》、走到海外的《青蛇》);西方的艺术理论和剧场技术可以引用,中国传统戏剧的理念也要发展(昆曲《1699桃花扇》和京剧《关圣》,以及后期引入戏曲观念的其他作品)。这些都和“观众”相连,唯有做好看的戏剧、有趣的戏剧才能吸引当代的观众,才能完成她的“传”与“教”。这不失为一个解决艺术与现实的两难困境、让内心和解的中庸和折衷之道。中庸实际一直根植于她的思想,无论在什么时期,田沁鑫对待作品总是寻求对话、理解,并不将自己置于“古人”之上,因而也不会去试图颠覆、消解。她有一颗平和善良的心,她理解每一位创作者和文本的美和背后的因由,将自己感受的美用最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茶禅一戏”的演讲中田沁鑫说她并不想生活在这个时代,但她的肉身只能生活在眼前的环境里。我们要庆幸戏剧依然是能让她感到快乐的表达的道场,让我们现在能够看到《青蛇》这样不失艺术内涵的成熟商业戏剧。如今看来,《狂飙》里田沁鑫对演员的话就如同写给她自己:“他(寿昌)是一天才,不懂得失败,不懂得什么,就像光着身子站在外边,站在社会上,维中老想让他穿上衣裳、穿上点儿盔甲,他不,结果,他老不断地受伤害。……你(维中)愿意生活得糊涂点儿,人难得糊涂,人生活才平稳。在中国你这样可以走长一点,田汉他那个路走得短是悲剧结局。……我觉得观众会喜欢的是维中,我觉得只有维中的道理在中国适用。”(戏剧本 185)愿田沁鑫的创作心境和艺术能够在智慧的关照下更纯熟,也愿“大众”这头猛兽对艺术的侵害能够再少一些,让真正的好的艺术能够健康成长。

娶红玫瑰或者白玫瑰取决于一个人的爱情观。红玫瑰,久了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白玫瑰,久了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就是说,男子无论挑了红玫瑰还是白玫瑰,日久都不会珍惜了,只会心心念念自己没有得到的那个。《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

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上海这样传统:古老的家族、神秘的大宅、浓重的吴音,弥漫着永远抹不去的怀旧心绪;然而,那时的中国又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上海这样现代:洋场的灯火、风云的变幻、各国的来客,夹杂着无时无刻不在躁动的人心。时代与地点造就了张爱玲传奇的矛盾,因而她小说中的人物永远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构筑了一片永恒的苍凉风景,《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这样一篇佳作。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一个女人的一生是最美丽的传奇,张爱玲小说中女人的美丽却永远带着苍凉。女性是张爱玲写作的中心,女人最了解女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中国的女性所受传统压迫最为严重,因而现代一旦来临,要求解放的呼声也最为强烈,然而由于生活在传统与现代尚未协调的夹缝中,这时的女性既保持不了传统也完成不了现代,无所适从感一直笼罩着她们。娜娜究竟该不该出走?出走的结果是堕落还是回头?张爱玲对这些思考的深刻决不亚于鲁迅。《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的女性是传统与现代的两个典型化身,文章开始就表示:“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然而,无论是白玫瑰烟鹂还是红玫瑰娇蕊,尽管她们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极端,等待她们的都是悲剧。如果说白玫瑰的悲剧是由于传统,那么红玫瑰的悲剧则缘于现代。烟鹂是男性眼中理想的妻子形象:文静、温顺、内敛,是“圣洁的妻”。自从结婚以后,她传统中这些美好的道德品质在受了西方文明熏染下的男性眼中,都变成了不足,现代之中的传统女人是令人乏味的。振保对烟鹂传统的回报是在外面公开的玩女人,当着她的面砸东西。面对男性的放荡与无情,烟鹂最终也突破了传统所需要的淑女形象,作出了越轨行为,和一个远不如振保的裁缝偷情,张爱玲把一个欲守传统而不得的女性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与烟鹂不同,娇蕊是新文明熏染下的女性。她想成为自己的主人,对于爱有着执着的追求,为了和振保在一起,她抛弃了一切,坚决提出和丈夫离婚,然而等待她的结果却是男人的无情,最终得不到所爱得人。时代新女性为残留的传统所不容,追求现代而不得的女性经历过伤痛后随即开始渴望回归传统。当娇蕊再次和振保在电车中相遇后已不再留恋,她嫁了人做了母亲,并安于这样俗艳的平庸,尽管话语间充满了对往事的伤怀与哀悼。传统对女性的要求永远是贤妻良母,处于被控制被奴役的地位,没有一丝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传统女性已落伍于时代。她们的平庸、自我压抑、顾影自怜、婢妾似的怨愤远远不合当时男权社会的要求,只是作为男性购置的花瓶,或当作旧时的屏风,摆设而已。所有的这一切使白玫瑰们对传统产生了怀疑,有了一丝摆脱的渴望。对于红玫瑰们来说,她们的热烈、自由、奔放、西化的生活方式、不顾一切大胆的追求很能满足沉湎于物欲与情欲之中的男权社会,不过,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男权世界大多表面维持着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通常把这类西化的女性当作生活的调剂,闲暇时的玩物,构筑一番天长地久的爱情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这类女性或堕落、或毁灭,或者再回到传统之中,就象一只苍蝇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处。女人在传统与现代冲突面前无能为力,男人同样也是如此。只是与女性不同,男性多了一些自由权。《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主人公振保从表面看来似乎能在传统和现代女性之间游刃有余,文本这样描写:“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在振保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的,有条有理的。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不过无论如何潇洒,张爱玲传奇中的男性依旧是享受着现代文明但却摆脱不了传统的人:一方面,现代生活的侵入让他们感受到了婚姻与爱情的自由;另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依旧像巨蟒一样箍紧他们,他们同样要面对现代和传统的不可两全的局面。振保出生微寒,如果不自己争取自己,便“一辈子死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圈子里”。后来他出洋得了学位并赤手空拳的打了天下,因而有了体面的工作、古典的妻子、众多的亲戚朋友,表面热热闹闹地周旋于现代于传统之间,其实内心深处永远潜藏着深深的贫乏与无奈。后来他在娇蕊面前痛哭一场,完全暴露其内心的苍白。在处理与女人的关系上,振保也保持着现代与传统的中庸: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对于娇蕊,尽管他十分留恋,但却不愿对抗传统,这点可从他对娇蕊的话中看出:“你要是爱我的,就不能不替我着想。我不能叫我母亲伤心。她的看法同我们不同,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到她,她就只依靠我一个人,社会是决不肯原谅我的——士洪到底是我的朋友。”(《红玫瑰与白玫瑰》)对伦理与社会传统的顾忌,不得不使他离开娇蕊,他选择了烟鹂,又无法忍受传统的死板与琐屑,于是变得比以往更放荡,他最终成为了自己得奴隶。象振保这样的男性在张爱玲小说中是经常出现的,如娄先生(《鸿鸾禧》)、范柳原(《倾城之恋》)、乔琪(《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范柳原出身于现代文明中的非正常结合,是出洋的父亲和伦敦一个交际花的私生子,他为此吃了好多苦,才获得了继承权。本来象他这样无意于家庭幸福的男子是不想承担责任的,由于战争他还是回到了传统之路,结局却十分令人惆怅。爆发户的娄先生、只会玩的乔琪都是在这样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尽管尽力去弥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痕,却只能使得自己的生命变的无可奈何。男女的不幸看似彼此双方造成的,却隐藏着深层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与文明间的错位使得人与人之间美好纯真之情荡然无存,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心灵建造一个牢笼。费勇在评论《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的人物时说过:“三个人都是失败的:佟振保没有创造出一个‘对’的世界,也没有成为自己的主人;红玫瑰没有成就自己的‘热烈’;白玫瑰更没有实现自己的‘圣洁’。三个人的五官最后都是灰色的一片,点缀在这个灰色的人世。”这些悲剧性的结局使得张爱玲的传奇永远笼罩着一种苍凉的氛围,这种苍凉来源于面对现代与传统交杂的矛盾世界的无奈与迷茫。传统与现代的不能两全性给张爱玲的传奇染上了悲伤的色彩,苍凉成为她小说的主要基调。川嫦(《花凋》)面对病魔无法留住自己的爱人,在怅惘与失意中凄然离世;许太太(《心经》)自知女儿与丈夫之间有着违反伦理的依恋,只是在默默忍受中看着丈夫的离去;娄太太(《鸿鸾禧》)表面似乎维持着平和的家庭,其实却忍受着最大的寂寞与不幸,至于葛薇龙、白流苏、顾蔓露等更是不由自主的从传统向现代中堕落,所有的这些都是白玫瑰的悲剧。同样,“红玫瑰们”也面对现代和传统不能两全的悲剧,现代女性如同娇蕊一样在找回自由的同时,一样的失去了自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提出离婚,这当然极具现代意识,然而随即她便陷入了大家庭的攻击中,四面楚歌,最后不得不从找归属,回到原有的圈子中去;曹七巧用了半辈子的青春,获取了金钱,却给自己套上了黄金的枷锁,人性极端扭曲变形;对爱充满追求的霓喜却陷入了欲的海洋中,一无所有的为自己凭吊。所有的这一切便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处于现代与传统文明夹缝中女人悲凉艳丽的伤感传奇。红玫瑰娇艳风流,白玫瑰清纯圣洁。但是在现代的转型时期,女性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既无法保持自己的圣洁,也无法永远热烈,幸福总是和她们擦肩而过,因此留在她们深色的背影后面的只能是“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苍凉风景!

戏丁app 是一个做线下演出直播的平台,每天都会有线下的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的直播。而且还会精选出精彩的演出片段。还可以和天南地北的剧友聊天交友。

玫瑰门自考毕业论文

可能有些同学通过了所课程的考试后以为就可以毕业了,其实不是,毕业论文是自考的最后一个环节。1、毕业论文申请时间每年有两次毕业论文申报时间,上下半年各一次。各主考院校申请时间不一样,大家需关注主考院校官网论文申报通知。2、自考毕业论文申请条件(1)原则上是所有课程考完之后才能申请。大部分学校要求申请毕业论文是通过所有课程,也有少部分学校规定通过多少门课程就可以申请,具体以主考院校的要求为准。(2)毕业论文是自考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先在网上申请毕业论文报名,然后等待相关人员审核。(3)审核通过后会收到通知,里面包含了规定的完成时间和需要联系的论文指导老师。

自学考试由于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如果没有写毕业论文不仅仅是申请不了学位证,还会因为缺考而导致无法毕业。可谓说没有毕业论文,自考双证都无法申请。很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疑惑毕业论文的流程是什么?又该如何去写毕业论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关于这两个问题。一、自考毕业论文流程一般来说毕业论文的流程是:自考考生按照规定的计划取得了本科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考生可以根据自考办规定的时间到自考办进行资格审定,资格审定以后缴纳论文费用,主考院校会一句考生申报的选题方向制定专门的指导导师,接下来就是进行自考本科论文的书写阶段了。二、撰写论文的方法建议1.定题目首先是对于论文题目的选择,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一般来说自考主考院校的选题范围是可以在学校提供的选题范围内选,也可以进行考生自主命题,这里所说的自主命题要求不能超出专业的范围,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工作生活中遇得到的问题或者是自考考生比较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够顺利展开课题研究。2.阅读相关文献,并撰写成稿其次就是在选好论文题目之后,根据题目进行范围拓展,找到论文书写的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论文写作可以借鉴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想法,但是不要抄袭。自考论文是必须原创的,不可以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由他人代写。大家可以多搜集一些资料,根据资料获得灵感。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讲清研究的动机、写作的理由、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概述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等。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扼要,开门见山,引人注目。也可以简要交代确定选题的过程和有关背景材料,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全文的主旨。3.整理格式最后就是论文格式,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自考办规定的论文书写格式进行。一般来说本科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四方面构成,标题要求直接、简单扼要。大家一定要注意论文格式。以上就是关于自考流程以及如何撰写论文的小方法了,希望大家通过本篇文章能够有所启发,顺利撰写毕业论文,取得理想成绩!

自考毕业论文是自考本科申请毕业前必须要参加的实践考核,除了写毕业论文之外还要参加自考论文答辩,都通过之后才可以申请自考本科毕业,一般来说自考的毕业论文需要用3或者4个月的时间撰写,期间还要进行反复的修改,那么重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要怎么写提供呢?

在撰写自考毕业论文时,最重要的就是毕业论文提纲。然而,很多考生不喜欢写提纲,直接定初稿。其中,这样是不利于写论文的,没有提前学提纲,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容易混乱。

1.可以体现总体思路

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

列一个提纲,可以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3.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返工

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 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

提纲从内容上来讲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论点,包括全文的总论点、分论点等;二是论据,即论点的支撑材料和依据、实例或引证等。提纲是论文的骨架,提纲中的论点又是提纲的骨架,支撑论点的论据材料是提纲的血肉,这样有骨架有血肉使之有理有据,便构成了自考论文的提纲。

论文的提纲形式没有严格的规定,提纲要求分项目来写,只要纲目清楚,层次清楚即可,一般经常采用序号法和图表法两种:

1.序号法:采用不同序号表示不同层次,退行、退格书写,眉目清楚,便于使用。

2.图表法:即采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全篇的逻辑结构,这也是常用的一种提纲形式。

拟定提纲的类型不一,繁简也不一致,大体主要有这样几种拟定方法:

1、混合式:即对上述几种的综合运用。有的纲目就是文中的标题,有的就是段落的主旨,还有的就是一些设想和想法作为行文的参考。

2、句子式:就是用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把每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的形式。此法优点是较为具体明确,每一层次都有主题句,便于下笔成文:不足之处是文字较多,较费力。

编写自考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与步骤主要有以下几步:

1.拟定题目

论文题目是作者给自考论文起的名字,它是自考论文的代表。每人都力图以最简练、最传神的语言概括他要撰写的论文。好的题目便能传达自考论文的主旨,确切地把自考论文内容的精神表现出来,能引起读者兴趣和关注。有时可以把总论点作为论文的标题,使人一目了然;有时也可把论题即研究的是什么的问题作为标题。

2.初拟纲目

这个过程就是要把头脑中构思的想法用书面语言初步表述出来,确定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把开头如何写、全文主体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又包括几大段、每段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如何论证、用到哪些论证方法、如何结尾等等都一一列出,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

3.统筹谋篇

对刚刚形成的纲目进行统筹考虑,看要以什么样的顺序阐述基本论点,调整全篇的逻辑结构的骨架。对初拟的纲目进行推敲斟酌,看论点是否正确、片面:论据是否充分而新颖;论据是否支持论点:有无需要补充的材料或删减的材料等。

4.检查修订

在统筹谋篇和材料取舍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修改,推敲论证,看层次是否条理,主次是否分明,结构是否严密,对行文动笔是否方便等。提纲的检查与修补要越细越好,提纲越完美,则思路越清晰,结构会越严密,完善的提纲则成为论文成品的雏形。提纲详细完善比粗略好,越详细周全越有利于整篇论文的撰写。

玫瑰色茶杯毕业论文

玫瑰色茶杯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 房间里有三个女人,两个坐在低矮的椭圆形后背的扶手椅上。一个坐在床尾,头部被夏日的窗户映得苍白,面部相对被映得有些黯淡。她们都很年轻,充满活力:这可以从她们不停地来回转头,和手持长烟斗与玫瑰色的茶杯这些从手到嘴的动作中看出来。她们都穿着无袖衬衣,一个橄榄色,一个黄褐色(有时候是暗红色),白头穿的是凝脂奶油色,或者说是类似毯子上的羊毛色。她们都穿着柔滑的但不是那种洁白的袜子,和带条纹的尖头带扣高跟鞋。一个皮肤黑黑的女人,坐在椅子上,一头秀发打结在脖子上。另外两位都是一头短发。当白头女人看窗外的时候,外面的人正好有幸能够一睹她那从头到脖子之间的棱角分明的黄金比例的尊容。她的嘴唇性感迷人,她的端庄容貌,符合人们对美的要求。第三个女人看不清楚,她的发型有些男子气。维罗妮卡不想看见因为她已经知道那是谁,她的黑白相间的头发已经告诉了维罗尼亚。她能很清楚地看见椅子,一件带浅绿色的亚麻垫子,一件是印着毛茸茸的玫瑰花的印花垫子。她能看见一小堆火,和满是灰尘的煤斗和烙铁。有时候能看见熊熊火光,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一片暗淡,因为此时窗外正是夏天。透过窗户,玫瑰色的印花窗帘之间,是一成不变的学院花园里的玫瑰花花床和绿草带,还有下陷的花池,空气中弥漫着刚割完的青草的味道。树叶螺旋般爬进窗户框子外面的图画中—正在攀岩的玫瑰,一种匍匐植物,那是什么?她能看见一张桌子,虽然不是很清楚。没有必要睁大眼睛去看,只要静静地等待就可以了。一处放着家具的黑暗的角落,她从未注意到—那是一件衣柜吗?她一直看到的是沏茶用的茶几。一个小水罐,在三角架上,镶有枝叶图案的大茶壶,盘子里放着一块胡桃蛋糕和几片麦芽面包,六个粉红色的茶杯带着花瓣状的茶托,闪耀着玫瑰色的光彩。耀眼的釉面和强烈的粉红色交织形成了一道蓝黑白金色的光网。平头的抹黄油用的带乳白色手柄的餐刀应该也有,就在那里,还有放在雕花盘里的一小块黄油。还有一些果酱,对,和特制的扁平的果酱勺子。女人在聊天。她们在等人。她听不见她们的谈话声和不时的大笑声。她能看见桌布,白色亚麻布镶边彩绘,鲜艳的绣花呼之欲出,桌布的颜色虽然相同但相比之下也黯淡无色。她一直把花看成玫瑰,虽然大多数的花,近前仔细看的话,只是混合物或是想象物。她满眼看到的都是粉红色。她的女儿简在楼顶喊了起来,不耐烦地哭号起来。简一般很少在家,因为她的社会活动很少有意想不到的间歇。她总是从一家流向一家,从这个朋友的厨房到那个朋友的厨房,疯狂地唱着摇滚,浑身都是刺鼻的烟味,说话都是大声喊着。简在缝什么东西。那台缝纫机在客房。看上去她在撕一个枕套,然后重新做成奇异的束发带和搭配她的各种发型的布条似的丝带。“这缝纫机早该扔了”。简说,“这真是件没用的东西”。她坐在缝纫机前,狠狠地拍了缝纫机一下,然后抬起她那张叛逆的脸,星星状的发型闪闪发亮,这是一件粗糙的艺术品。她遗传了他爸爸黑黑的大眼睛,浓浓地画着眼线,和她外祖父大大的性感的嘴巴,涂得品红。她长得高大紧凑,丰满而又苗条,充满活力,时而像个女人,时而像个生气的孩子。“这机器不好用,缝纫针。”简说,踩着轮子卡塔卡塔地转,活塞与铰链也咯吱咯吱地响着。应该是缝纫机的紧线器,紧线器坏了。她气急败坏地把布和线从机器的的来回工作唠叨不停的梭子下面嗖的一下拽出来。线头顶端断了。这台缝纫机是维罗妮卡的母亲在1930年结婚时的礼物,那时候这就是一台旧机器了。从1960年简的姐姐出生,这台缝纫机就一直归维罗妮卡所有了。她用这台缝纫机给孩子们做衣服,给自己做睡衣。都是些简单的事情,她不是裁缝。她母亲的缝纫技术只能算作一般,但在战争期间她就靠着这台缝纫机勉强熬过了那段日子:改领子,剪裤脚,把外套改成短裙,还把窗帘改成工作服。她的祖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是一名裁缝。还做刺绣、靠垫、毛巾、手帕,还给梳妆台顶做长条饰布。简拽了拽她那用金丝串起来的玻璃珠子般的耳钉。“我得再试一下紧线器。”她说道。“我没法让它回位。”简一向心直口快,对维罗妮卡那一代人奉为经典的一切大力攻击:机器设备、集体生活、社会权威。简生活在一个机械化的世界里。她行走在带有悬挂着的黑盒子的人行道上,她生活在电所创造的五彩缤纷中:高保真音响、吹风机、录音机、发夹、卷发器。她把这台旧“天鹅·维克斯”上的压力表拆了下来,零零散散的金属片蹦到了缝纫机台面上。这些细丝状的不规则线圈让她头疼不已,线圈一端是针眼大小的钩子,当机器正常运转的时候,线就在钩子上急促而又平静地上下跳动。她拽了一下又猛拉了一下,把钩子从线圈里拽了出来,这样钩子就突出来了,但是这样这个摇摆的断了的长针就偏离了方向。维罗妮卡感到非常生气。她说道,“那是一个弹簧线圈,简—”她耳边已经听见她脑海中一阵即将到来的咆哮的抱怨声;“你怎么能这样?你一点感情也没有吗?你外婆一辈子都在保管这台机器。我一直对它爱护有加,小心翼翼地用……”忽然间她的母亲在五十年代的那些声音犹如脱缰之马涌上心头,耳畔响起了那些没完没了的呵斥:“你怎么会?你怎么会?”然后翻眼瞥了一眼她们。她的母亲的脸上写满了怒气与失望,嘴巴生气地下垂。那个时候还在读大学的她穿着花连衣裙,皮肤光滑,大眼睛炯炯有神,对一切充满激情。她们俩就这样盯着碗柜外地面上的那一堆粉红色光泽的茶杯碎片。茶杯是母亲的大学老朋友送的,记载着属于她们那一代人的美好时光。她不喜欢这些茶杯。她不喜欢粉红色,特别是花瓣状的茶托在她看来尤其过时。她和朋友们都用石头做的马克杯或者三原色的圆柱杯喝雀巢牌咖啡。她把祖母为她缝制的桌布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抽屉里。在她想象中的母亲去世后她参加的茶会上,这些桌布的样式将被同类型的衣服证明,是那么庄严肃穆、干净明亮而又独具匠心。这似乎是一种奇怪的悼念方式,但是却是必须的,而且多多少少会让人感到一丝欣慰。这似乎是她所能够做的。母亲对家中的怒气使她深陷家庭琐事的围城之中,而她对一心想冲出围城的聪明伶俐的女儿的怒气,阻止了女儿的这份全心全意的悼念。她的缺席的沉默就像刚经过一场暴风雨一样。或者就像二十年代的一个下午或某个下午那个阳光照耀下的静静的小屋里的那种气氛一样。她不能把那份怒气复制到简身上。她重复道,“那是个弹簧,你不能把它拆开。”简心不在焉地答道,她没有看出为什么不能拆。她们一起坐下来,试着把紧线调节器散落的零件再装起来。维罗妮卡想起那些粉红色的杯子的包装。一定是有地方出了差错。她记起在一阵失败的头晕目眩中,她在大学的屋子里转来转去,那种痛苦几乎让她无法集中力量去把她不喜欢的那些瓷器,即便是马马虎虎地塞进木箱里去。她想着应该找些报纸把杯子包一下,但是她一张报纸也找不到。而且任何去找报纸的努力已经超出她的能力所限。虽然她还记得母亲的勃然大怒似乎和茶杯的命运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具体的原因她也想不起来了。她被情人抛弃了吗?丢掉了大学戏剧表演的一个角色?说了不该说的话而后悔吗?害怕怀孕?还是恐惧自她活着以来就一直在攻击她的越来越模糊的空虚与惰性?而这种恐惧现在正被越来越近的人人皆须面对的死亡和那种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所替代。她记忆中的女孩在消极而痛苦的那一天的收拾行李似乎并不连贯,就像她想象中的茶会一样。她还能清楚地记得她当时偷偷地透过学校里的门往母亲的屋里瞥了一眼,看到了两个矮椅和窗户下的一张床。在她的印象中,椅子上的不知哪个年代的椅套已经磨损得不像样子,她看了一眼,就把不情愿的目光移开了。她母亲希望她待在大学,但是她又感到孤独无助,从她对地方的回忆中,总会想起女儿的出现。过去流向更遥远的过去,与现在脱离开来。维罗妮卡恍惚之中似乎又坐在原来的椅子上,沐浴在同样的阳光下,喝着原来杯子里的咖啡。没有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简的姐姐,维罗妮卡的大女儿,也去上大学了。维罗妮卡,先前已经有过这种经历,已经看到了她在捍卫自己的地位,就在此时此刻。电话响了。简说可能是她男朋友巴纳比,满腔怒火和无精打采的心绪顷刻间烟消云散。她站在门口准备出去的时候,转过身对维罗妮卡说,“对不起把机器弄坏了,但是我相信会修好的。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它太老啦。”她边唱着歌边下楼梯去接电话,开始去迎接她的新生活。她继承了她父亲的唱歌的好嗓子而不是她母亲维罗妮卡那五音不全的嗓子,她的歌声洪亮优美。她正在唱在学校唱诗班学会的勃拉姆斯的安魂曲。她满心欢喜地大展歌喉,“耶和华啊!求你使我知我结局,我的寿数几何,使我知生命之短促。”三个女人坐在小屋里,想象着无人记起。维罗妮卡发现母亲淡黄色的裙子的做工有一丝笨拙,她也完全不适合与祖母交换她的那件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肩膀处没有做好,袖口也歪了,那些扣子、袖子和束腰带都是艰苦年代凑合着用的。母亲的笨拙既可爱又可笑。另一位年老的女人拿起茶壶把琥珀色的茶水倒进玫瑰色的茶杯。抢救出来的两个茶杯和一个茶托,如今矗立在维罗妮卡的梳妆台上,“虽然是没有用了,”维罗妮卡想,“但是漂亮。”母亲满怀期望地抬起她那灰白的脸庞,张了张精致的嘴唇,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大门,他们从那里走进来——维罗妮卡看得清清楚楚—年轻人穿着运动夹克和宽松的法兰绒裤子,戴着学校里的围巾,头发光滑柔亮,礼貌地笑着。维罗妮卡看见他的笑脸和在简的黑黑的脸上的那些花枝乱颤的笑容。她从窗户看见了那张小小的白皙的美丽的脸上洋溢着纯粹的欢乐,纯粹的希望,写满了满足。她的目光所及已不能再远了:在那里,一切总是在重新开始,椅子,桌布,充满阳光的窗户,玫瑰色的茶杯,一个美好的地方。

  • 索引序列
  • 红玫瑰与白玫瑰舞蹈毕业论文
  •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毕业论文
  • 红玫瑰与白玫瑰毕业论文题目
  • 玫瑰门自考毕业论文
  • 玫瑰色茶杯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