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原来是指把一段文字从一种语言经过翻译转变为另一种语言。“译”是指这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把甲语转换成乙语,在译成当地语言的文字中,进而明白乙语的含义。二者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翻译,让更多人了解其他语言的含义。
译文也指一种书刊名。月刊。主办单位是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34年的9月,鲁迅和茅盾发起创刊,鲁迅编辑了前三期,后面由黄源负责编辑,上海生活书店发行。当时,鲁迅先生对他的这本书刊有这样的说明:“原料没有限制、门类也没有固定”。
旧刊为29期,汇聚了当时最有名的作家译者,1937年6月停刊。
新刊2008年6月停刊,亦名品层出。
扩展资料
自2001年创刊以来,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译文》也充分考虑到这个群体休闲阅读及文化充电的需要,在视野的选择上也是十分驳杂的,杂志定位在城市文化、城市文学方面,涵盖广泛,对各国文化现象及音乐、影视、旅游、美术等各类文化现象都有所涉及。
新版的《译文》除了“译”,还有“文”,不论是“译”的选择,还是“文”的点评,都体现了刊物“关注人文思想,追求格调人生”的办刊宗旨。 我们的刊物宗旨是“优美而有情趣的译文与述,关注人文思想,追求格调人生,开拓心智的视野。”我们迫切地想把国外当代的、城市的文学、文化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因此我们竭诚欢迎同样有志于此的志士同仁,尤其是年轻学者源源赐稿。
它汇集了海内外一大批中青年名流学者和翻译家,如董鼎山、陆谷孙、罗新璋、钱满素、陈良廷等,特别强调翻译的严谨及行文的优雅,为读者提供更新颖、更全面的文化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译文
任溶溶,中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广东鹤山古劳下六旺宅村人,早年曾参加文字改革工作。曾用俄、英、意、日等多种文字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同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全集》、《普希金童话诗》、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英国童话《彼得·潘》、《柳树间的风》、《随风而来的波平斯阿姨》、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创作有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儿童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给巨人的书》、《我妈妈的故事》等。1923年生于上海。4岁返广州读私塾和小学。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后从事编辑工作,长期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1941年翻译第一篇苏联小说。1945年翻译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从此,他以儿童文学为终身事业。上海解放不久。他负责编辑《苏联儿童文学丛刊》。1946年毕业于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195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后,他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出版了许多好书。六十年代起,经任溶溶等倡导,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系统地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出版重要作家的选集。“文革|以后,任溶溶任上海泽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任溶溶 - 主要作品任溶溶 一、童话著作《“没头脑”和“不高兴”》童话集《小孩子懂大事情》儿童诗集《给巨人的书》儿童诗集《我妈妈的故事》儿童诗集《爸爸的老师》《没有不好玩的时候》二、翻译作品《安徒生童话全集》《普希金童话诗》《洋葱头历险记》意大利童话《假话国历险记》意大利童话《彼得·潘》英国童话《柳树间的风》英国童话《随风而来的波平斯阿姨》英国童话《长袜子皮皮》瑞典童话《小飞人》瑞典童话《华尔·狄斯耐作品选集》,6分册,任溶溶译。上海朝华出版社民国37年10月(即1948年)初版。这6本书除了《小飞象》在1981年再版,其余5册均未再版。《小鹿斑比》改编自奥地利童话名作,描写森林中一只小鹿半生的经历,从弱小的麋鹿经过各种苦难和锻炼,终于变成森林中的王子一切动物的领袖。《小熊邦果》这是美国大作家辛克莱·路易士的童话,写一只马戏班小熊逃出牢笼之后,在陌生的森林中到处碰壁,吃过许多苦头以后,终于学会了大自然的生活习惯,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幸福。《小飞象》小象钝波因为长了一双大耳朵,到处受人欺侮和凌辱,最后他因了自己的努力,靠着那双为人讥笑的大耳朵高飞起来。于是他成了名。《小兔顿拍》小兔顿拍之名为顿拍,因为他一双脚处处顿拍,事事顿拍,闹得大家心烦意乱,被目为“捣乱分子”。这故事叙述他如何遇到猎人,他那顿脚声居然变成警报,救了整个森林中生物的性命。《快乐谷》快乐谷有一座会唱歌的竖琴,大家随着歌声工作,劳动成了一种乐趣。可是有一天竖琴被天上的巨人偷去解闷了,大家顿时像失了空气一般不习惯。最后米老鼠和唐老鸭、果菲三人上天救回竖琴,并将寂寞自私的巨人带下人间,共享集体快乐的生活。《彼得和狼》这集子共收两个民间故事:根据苏联音乐家普罗柯菲耶夫音乐故事写的“彼得和狼”,和英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小小鸡”,两种风格,却是同样有趣。《柳树间的风》华尔·狄斯耐作品选集,K·格莱汉作(今译肯尼思.格雷厄姆),上海朝华出版社民国38年1月(即1949年)初版。此书为名作《杨柳风》的简写本,任溶溶译。《木偶奇遇记》华尔·狄斯耐作品选集,上海朝华出版社民国38年1月(即1949年)初版。同为简写本,任溶溶译。《亚美尼亚民间故事》苏联哈恰特良茨编著,上海时代出版社1949年4月初版。 民间故事集,内收《跛脚的人、没有胡子的人和独眼的人》、《聪明的亚罗》、《会讲话的鱼》、《主人和工人》、《魔戒指》等16篇民间故事。《阿尔明尼亚民间故事》苏联哈恰特良茨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初版。 应为《亚美尼亚民间故事》再版。《神奇的颜料—三幕童话剧》 苏联亚历山大·古林斯基、尼古拉·伊凡诺夫著,立化出版社1949年3月初版。同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55年儿童读物出版社再版,邢舜田插图。《小哥儿俩》苏联阿·托尔斯泰著,时代出版社1949年6月初版。1953年再版。195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易名为《小哥儿俩探险记》出版。《密斯脱特威斯脱》苏联马尔夏克著,时代出版社1949年9月初版。长诗。《列宁的故事》苏联柯诺诺夫著,时代出版社1949年12月初版。《参覌列宁博物馆》苏联谢·米哈尔柯夫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0年9月初版。摄影配图诗集。《好医生》苏联柯·楚科夫斯基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0年10月初版。 童话诗,改编自《杜立特医生》。
任溶溶(1923--):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我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广东鹤山人,1923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参加文字改革工作。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后从事编辑工作,长期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1941年翻译第一篇苏联小说。1945年翻译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从此,他以儿童文学为终身事业。上海解放不久。他负责编辑《苏联儿童文学丛刊》。195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后,他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出版了许多好书。六十年代起,经任溶溶等倡导,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系统地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出版重要作家的选集。“文革|以后,任溶溶任上海泽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任溶溶能用俄、英、意、日四种语言进行翻译。他翻译过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普希金童话诗,叶尔肖夫童话诗《小驼马》,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英国童话《彼得�6�1潘》、《柳树间的风》、《随风而来的波平斯阿姨》,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等 。人们从任溶溶的译作中了解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儿童作家、作品,得到了可贵的借鉴。任溶溶从事翻译的态度严肃、认真。他翻译的作品都经过慎重的挑选和周密的考虑。它们或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或在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不仅对小读者有益,而且也能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起促进作用。任溶溶十分注意在译作的文字上下功夫。他的译文通畅易懂,既忠于原作的精神风格,又注意汉语的规范化。他在儿童诗的翻译方面,更有造诣,十分传神,不仅保留了原诗的内容、结构、意境,而且力求切合中国儿童的特点和理解水平,并尽量使翻译过来的诗句也有格律,以便读之上口,为小读者所乐于接受。他翻译的诗歌,对我国儿童诗的发展,不论在题材上或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任溶溶,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1923年生,广东省高鹤县人。1945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建国后曾在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新时期以来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用俄、英、意、日等多国语言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同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有儿童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给巨人的书》《我妈妈的故事》,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和《任溶溶作品选》。
任溶溶太多了,加一点定语
江苏苏州人。1950年毕业于华东军区外语大学俄语专业。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解放军华东防空司令部俄语译员,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苏联语文学及亚非拉文学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俄苏文学编辑兼西葡拉美文美术评论编辑,编审。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任溶溶(1923--):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我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广东鹤山人,1923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参加文字改革工作。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后从事编辑工作,长期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1941年翻译第一篇苏联小说。1945年翻译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从此,他以儿童文学为终身事业。上海解放不久。他负责编辑《苏联儿童文学丛刊》。195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后,他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出版了许多好书。六十年代起,经任溶溶等倡导,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系统地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出版重要作家的选集。“文革|以后,任溶溶任上海泽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任溶溶能用俄、英、意、日四种语言进行翻译。他翻译过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普希金童话诗,叶尔肖夫童话诗《小驼马》,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英国童话《彼得�6�1潘》、《柳树间的风》、《随风而来的波平斯阿姨》,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等 。人们从任溶溶的译作中了解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儿童作家、作品,得到了可贵的借鉴。任溶溶从事翻译的态度严肃、认真。他翻译的作品都经过慎重的挑选和周密的考虑。它们或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或在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不仅对小读者有益,而且也能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起促进作用。任溶溶十分注意在译作的文字上下功夫。他的译文通畅易懂,既忠于原作的精神风格,又注意汉语的规范化。他在儿童诗的翻译方面,更有造诣,十分传神,不仅保留了原诗的内容、结构、意境,而且力求切合中国儿童的特点和理解水平,并尽量使翻译过来的诗句也有格律,以便读之上口,为小读者所乐于接受。他翻译的诗歌,对我国儿童诗的发展,不论在题材上或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任溶溶,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1923年生,广东省高鹤县人。1945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建国后曾在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新时期以来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用俄、英、意、日等多国语言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同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有儿童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给巨人的书》《我妈妈的故事》,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和《任溶溶作品选》。
还写过《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男】,本名任以奇,原名任以鎏[liu]。广东鹤山人,1923年生于上海。上海少儿社编辑部副主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儿童翻译家,作家。
1923年10月20日,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上海南市一条小里弄的一幢老房子里,一本薄薄的小杂志在他们手里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这几个激动的年轻人中,就有在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恽代英,那一年他28岁,已是老资格的社会活动家。作为主编,恽代英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刚刚创刊的《中国青年》。这是直至今天已出版了一千多期的《中国青年》的源头。 《中国青年》一开始就有它的红色背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它的战斗色彩几乎是一种天然。它最强烈的鼓动是对祖国的拯救,因此它对自己使命的阐述格外明确而主动:“救中国是一般青年的使命。我们要为这些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最有效力的途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对另一位传奇英雄萧楚女的怀念中找到佐证。萧楚女与他的朋友恽代英曾一同在《中国青年》最初的日子里共同战斗,成为辉映在《中国青年》上的灿烂双星。他文如刀剑,为《中国青年》这本杂志留下了鲜明的印痕。“不要装聋,不要躲闪。”“硬刀硬枪,摆事实,讲道理,才是角色。”“进攻,进攻,不断进攻!”萧楚女的激烈壮怀,可以说正是《中国青年》的真实色彩。 《中国青年》创刊时期对革命的号召源自这些革命者的本能,《中国青年》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职业编辑,他们的身份其实都是职业的革命家,而且异常年轻。在《中国青年》早期的创办者中,林育南、邓中夏、李求实及张太雷,也都早已是“身经百战”的青年英杰,他们在进入《中国青年》之后,他们同样注定一般走上了一条牺牲之路。萧楚女在病中被敌人拖赴刑场时才34岁,林育南、李求实等二十几个青年一同在上海龙华被敌人集体屠杀。鲁迅在龙华惨案发生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看一看这些抛头洒血的青年志士,发刊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是何等风骨,根本不需要更多的文字来说明。 《中国青年》发起于革命初期,随着革命浪潮的起伏时而公开发行,时而秘密传递。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共出刊170期。它以惊世骇俗好战斗的激情度过了四年的创业历程,真可谓极一时之盛。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青年》终于沉寂。它起于黑暗,沉静于黑暗,但它在黑暗中留下了一道电光,这便是一颗终要燃烧起来的种子。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是恽代英恽代英就是恽代英
中 国的画报历史有一百多年了,从1887年一直到现在,可以说一直再不断地发展,经历了石印、网线铜版、 影印、胶印几个阶段。那民国时代,最经典的要数《良友》画报了。从1926年创刊,这本画报就卖了高达7000多册,可以说是一炮而红,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火遍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么经典的杂志肯定有它成功的原因,首先它的出生地是在上海,一个时尚之都,民国时代最潮流的地方,带给这本画报时尚的气息;而另一方面,它并没有丢弃中国一些传统的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良友画报带有清末画报的影子。它的设计同样十分考究,字体是手工雕刻的模版印刷的,这种字体在现在已经很难找见,而且他的刊登日期都是中英文的,可见创刊者是很有全球眼光的,这也是《良友》为何能先于别的画报走向世界的原因之一。 那今天的重点我们谈论的是《良友》的封面人物,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40年代,良友共计出了一百七十多期,而封面人物的男性人物仅为11位,可以说都是以年轻女性为主。而这里面的电影明星高达32位,可以说很多明星都以上了这本画报为荣,可见其影响力。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经典的封面女郎,感受这本享誉世界的杂志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人物的经典时刻。 一代影星阮玲玉 阮玲玉是悲情民国人物,自杀后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 民国名媛——陆小曼 郁达夫曾评价“陆小曼是一位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画画也是十分专业。与徐志摩的婚姻也是民国十大爱情故事之一。 电影《色·戒》女主的原型——郑苹如 民国名媛,中日混血儿,民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中统女特务。曾暗杀大特务丁默邨但未遂 影星蝴蝶 《良友》第一期封面女郎,两次当选民国电影皇后,曾和军统头子戴笠有过一段感情,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影星。而且她上过两次《良友》画报,可见其影响力。 泳坛“美人鱼”杨秀琼 民国时代泳坛皇后,十几岁连得几个游泳冠军秀琼,提到这个人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不熟悉,但是在民国那个时代,她绝对是耀眼的体育明星,可以说她是那个时代的游泳皇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年仅十五岁的杨秀琼囊括全运女子游泳全部金牌,被誉为泳坛“美人鱼”。关键发生的时代是在民国初年,社会并没有像现在那样开放,女子游泳还是很保守的,杨秀琼可以说是新女性的代表 旗袍 民国时代的时髦之一旗袍也是《良友》封面的常客,可以说封面女郎是民国时代的风尚标。 最后用那个时代的话来总结这本杂志,“《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良友》堪称那个时代中国的窗口。
蝴蝶良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大型画报,由出版家伍联德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在一系列有效营销手段推动下,《良友》迅速成为风靡全球华人世界的杂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
《良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大型画报,由出版家伍联德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在一系列有效营销手段推动下,《良友》迅速成为风靡全球华人世界的杂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 《良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大型画报,由出版家伍联德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在一系列有效营销手段推动下,《良友》迅速成为风靡全球华人世界的杂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1]《良友》画报作为一份时尚杂志,从1926年2月创刊至1945年10月停刊,在中国内地出版了20年,其品牌的力量使杂志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且至今还有极大的影响力. 《良友》画报是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时尚新闻画报.《良友》百分之九十多的封面都是都市时髦女郎、贵妇人或电影女明星照片,而封面之后占据显著位置的,是国内外政治新闻的图文介绍,其中政坛风云人物的照片占了绝大篇幅,这种政治报道的角度也带有明显追求时尚的用意.《良友》后来政治报道对象有所扩大甚或转变,但那仍然是由一种时尚意识所决定的;;政治报道之后,就是更具时尚气味的比如世界风俗写实、旅行游散记、中外体育、中外电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踪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和政治报道一起构成了《良友》独特的时尚报道体系.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中国青年》杂志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