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篇二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 摘要: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管理层角度对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及 影响 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 中国 现代 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改革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就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 企业 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 问题 。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再次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问题。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筹帷幄和深化改革、促进 发展 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顺应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 理论 与实践依据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1、经济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财政资源配置的最一般原则。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狭义上的效益概念,即“资源利用率”,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预算的安排还需兼顾公平。要求预算分配主体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问题,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分配主体对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安排应相应均等,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公而造成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2、 政治 学依据:依法理财、依法治国。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 法律 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预算”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反映政府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 科学 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管理科学依据:将管理科学引入预算过程。现代社会早已步入管理 时代 ,理论家和实际部门的工作者一致主张国家预算制度应融合进更多的 分析 管理 方法 ,以便预算资源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从管理角度讲,应强调预算过程的功能性,包含预算的控制、管理与规划等因素。例如:将预算编制形式由传统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改为部门和项目编制的部门预算,编制零基预算、综合预算、标准周期预算等,其最终目的在于将预算从被动地以资金支持政府行政改为积极地参与决定政府行政计划和活动,使预算成为理论决策的一项工具,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成效。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职能转变,对预算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政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国有经济转变到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公共事务和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间接管理。相应地其财政职能和范围由过去的统收统支,包揽一切,逐步得以转变。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规范政府分配,完善政府职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2、 目前 的财政运行状况迫切要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目前财政收支的矛盾比较尖锐,一个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水平较低,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制约,财力增长的有限性和支出需求的迫切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基本特征。尤其是我国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财政支出的压力空前加大,只有通过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财力资源,才能使收支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 内容 (一)预算编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预算编制 方法 ,实行部门预算。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部门预算更适应监督管理的需要:一是使预算编制的时间大为提前;二是一个部门形成一本预算;三是预算编制方式由以前的部门替下属单位代编,改为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四是预算批复方式从原来的由财政部各业务司(局)及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各自独立地向各部门批复改为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预算。 2、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在部门收入预算中,根据 经济 发展 状况,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部门支出预算按资金用途的不同,类别核定,汇总而成。 3、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4、改进编制程序。保证编制预算的准备期间,使预算编制更为 科学 合理。此外,各地还实行了一系列其他预算编制的改革措施。如海南省实行的标准收入预算法,安徽省的预算加听证方法,四川省的复式预算制度等。虽然改革的深度不尽一致,但都卓有成效,丰富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内容,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预算编制各项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 社会 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及中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三)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与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相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任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 (四)提高预算执行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新的财政改革中,我们要强调一个 问题 ,即淡化决算、强化预算。可能以后决算就是一道审计旧档,而预算在各个具体项目的设置上事先经过了专门委员会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公众意愿,是极其严肃的,执行起来也就非常严格,甚至基本上不留弹性。另外,在今后的预算执行上存在一个趋势,即更多的单位和项目将只见数字不见钱。比如,单位需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纳入以招标为基本方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的渠道。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物品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使预算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强了透明度和规范化,以竞争求得“价廉物美质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回扣”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实行单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在技术上也为实现预算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从发展前景看,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经历两个阶段,从“三而一”到“二而一”,即第一阶段预算外和预算内两概念仍保留,但制度外的,包括人们称之为“小金库”的财力将清理整顿,纳入预算外的轨道。再往前发展,预算外的财力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规范化,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也会分步纳入预算内,这就是第二阶段,达到“二而一”,从而最终达到预算的完整性。 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一个需要逐步探索的领域,即预算执行中总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如何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值得 研究 。我们在强化预算、淡化决算这个大前提下,做了种种严格界定后,还必须承认,预算里仍需留有一个机动的余地,过去体现为预备类,以后不管叫什么,总还会有一个相机决策的弹性区间。这个区间如何掌握,资金管理形式和决策程序如何设置,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预算改革的 影响 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改革的全面推开,会对财政部门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1、对财政部门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自己的命”的制度变革。经过改革使自己头上“财神爷”的光环暗淡下来,把理财中“分小钱”的弹性空间不断压缩,让其它方面和公众越来越自觉、有效地监督财政部门,这是革自己的命。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且这种改革晚做不如早做,这是为适应全局与长远的要求,从压缩弹性空间和提高规范化程度入手革自己的命。 2、这也是革部门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命。在今后为保证预算的完整性,提高透明度,提高整个预算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会压缩某些政府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空间。这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对整个社会成员和 中国 现代 化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好处的。 3、改革后,必然要求加快推进财政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随之也就对财政税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过去的老办法做财税工作越来越难,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今后势必要引入到中国来运用。所以要求财税干部必须掌握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 4、今后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会逐渐分离。管编制不管执行,管执行不管编制,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同时,还将建立和发展一套监督系统,独立地行使其监督职能。这样形成三套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系统,体现了公共财政导向下规范的权力制衡,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意愿真正得以实现。 5、在机构调整方面必然有新的要求。体现在为社会公众和所有纳税人服务的意向,为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开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使各部门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可见,实行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规范了政府行为,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国在理财系统中的贯彻落实。第二,它提高了政府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率。第三,在反腐倡廉方面,依靠制度的建立,能减少腐败的滋生,使政府和财税工作人员真正归位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从而减少权钱交易、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的空间。第四,它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以理财的民主化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第五,它是一个显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配套改革的组成部分。 看了“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预算管理论文 2. 有关国家预算管理论文 3. 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4. 公共组织论文(2) 5.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是可以写好的
从预算意识问题方面来理解全面预算 预算是指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经营计划,未来某一时期一般指一个会计期间,可以是月、季或年度,简单地说就是把企业的经营计划通过货币化的形式来体现出来。 全面预算就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把预算的手段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围绕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对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资源配置进行预测、控制和管理。 但就是这个全面预算的定义,到目前,有很多企业还不能准确的把握,以至于单纯的认为预算只是财务行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全面预算管理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代替具体的部门去编制预算。 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真正主旨是利用预算在计划、协调、控制、考核方面的工具特性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有的企业负责人简单地把“全面预算”定位为“财务预算”,甚至定位为“财务部门的预算”,甚至认为预算管理就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事实上,尽管各种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管理决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从而使预算管理的全面控制约束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最终导致全面预算管理陷入困境。也有很多企业认为预算与公司的战略关系不大,从而缺乏明确手段对公司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的进展状况进行细化。有句老话:“三分战略,七分执行”。重战略而疏执行,往往会使有价值的战略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使企业的发展与其设计的战略南辕北辙。相反的,企业制定预算却没明确公司的战略方针,一样也无济于事。因此企业通过全面预算可以使企业的长期战略和年度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目标和各级单位的具体行动相结合,从而实现“化战略为行动”。 认为预算只是编给上级或领导看的,与实际工作没什么关联。其实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不单单是给上级或领导看,重要的是它能明确各单位的分工,能够减少各单位操作中的隔阂,防止部门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预算能表明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各成员怎样工作才能达成企业的总体目标,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之间预算信息的传递、协调可以引导企业的整体活动,有效地避免无序的部门行为,通过预算编制协调企业资源,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并通过预算的执行控制、分析、调整,使企业实现整体战略目标。 解决决策层和执行层的权限划分、职责定位致关重要,为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必然。因此一开始企业就应该对预算的定义来理解透才能完善的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假若企业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那么一定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鲜明的要求写人的论文都已经给出题目,大部分是命题或者半命题,当然也存在让你拟题的可能。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拟一个好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怎样拟好写人论文的题目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中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的状况,梳理目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对乡镇财政预算公开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预算制度;预算公开
一、乡镇财政预算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乡镇财政预算编制存在问题
1.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当前体系中,对财务收入与财务支出类会计项目的反映一方面体现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另一方面体现在财政收入支出表当中,这样不单导致内容在财务报表之间重复出现,并且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虚增基金、虚增债务以及虚增财政资产总额。
2.针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没有使用统一的核算方法,导致其会计报表存在弄虚作假。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在总账中日前只有太过于简单的会计预算之外收入的科目,不能满足核算管理的实际需求。
(二)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相对粗放
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相对粗放,一方面很多会计项目继承了以前先切块然后打捆的初级编报方法,根本不能按照会计要求能够细化具体到核算项目,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中采购等管理制度很难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衔接上。
(三)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督机制有些不到位
由于我国财政预算公开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也同时面临公开步伐迟缓,公开程度不够透明、预算报表公开不能够及时等共性的问题和实践挑战。一方面是预算公开步伐迟缓,公开程度不够透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步伐偏慢,一些乡镇财政预算部门对预算公开持有保守态度。另外一方面是某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不能及时公开其预算报表。根据我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信息公开条例》的财政政策要求,各个级别行政事业单位都必须在当年三月三十一日前公布本单位预算信息。然而很多地方预算财政单位很难做到按照公布公开,往后尽可能长的拖欠。
(四)公众的参与观念有待提高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上公众的参与观念有待提高。首先表现在思想意识上,很多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官员预算公开认识薄弱。并且受到以往长期计划经济制度的深远影响,再加上政治文化相对有些封闭,财政预算开放程度相对比较低,多数财政预算官员习惯了会计信息不公开保密进行的工作模式,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比较抵制。
二、提高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和方法
(一)健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的相关法律制度
财政部一方面需要对有关财政会计信息公布的各个会计法规进一步细化,做到政策能够逐步快速落地,另一方面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公开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其公开的实质性内容作出规范,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在实施政策时候有可能产生的这样那样的误解详尽的进行相对完善的阐述,这样就可以避免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公开工资人员的对政策误解的.产生,最终能够很好的落实财政政策。
(二)改进财政部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基础编制工作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关在进行开展财务人才成本会计核算时,一方面其预算管理体系中总账与明细账都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的双管齐下制度,另一方面其他会计业务的核算需要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理论基础,严格按照会计收付实现制度体系内进行会计核算。
(三)加大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公开监督监察制度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大大完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公开监督监察制度,其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通常是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会计机构和预算部门会计人员;受到监督的对象则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针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缺乏监督的现状,可以在财会部门增加监督职位。该职位可以由会计事务所会计人员担任。同时,会计监督职位、会计、出纳三方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以保障企业财会工作有序进行。
(四)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体系
1.转变预算编制观念,增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意识
预算编制状况直接影响到单位目标完成状况、经济效益状况,所以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极其重要。首先,剔除传统预算编制观念,结合单位实际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树立新型预算编制观念;其次,丰富单位各级人员预算编制知识,促使其正确认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不断加大其预算编制意识;最后,需要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组织管理,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工作关系,集中开展会审编制预算工作,推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顺利进行。
2.保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可预见性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工作应坚持“早准备、早安排、早计划”原则,为保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可预见性需落实好下述工作:第一,结合各项业务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估算各项业务所需资金;第二,结合上年总的支出水平进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争项目、铺摊子;第三,确定单位的业务重点,并依据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对其分配资金。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支出控制力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防范财务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单位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该制度执行力度,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起保障会计信息准确、完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另外,单位加强对资金使用状况的实时跟踪,一旦发现资金使用漏洞及时弥补,最大限度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培养预算编制人员创新意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单位定期组织预算编制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业务知识、预算编制技术不断更新,持续提升其职业素质。同时,培养预算编制人员创新意识,鼓励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和市场需求,开发更为高效的预算编制方法和途径,规范预算编制行为,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综上,论文通过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的概念及理论梳理,分析目前乡镇财政预算公开情况存在的如法律制度不健全、预算编制基础不严谨、口径不统一,预算监督弱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加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工作,可以从健全法律制度、改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基础工作、加大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监督力度、推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综合预算工作、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力量、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王立金.完善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11).
[2]王春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财政预算执行力度[J].新经济,2016(02).
[3]彭京涛.论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5(07).
经费预算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对于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对于消防事业的投入也在每年递增,同时对于传统的消防财务的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在改革的进程中,也发现了消防部队财务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革尽快将问题解决,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本文就对消防部队的经费预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经费预算;问题;管理
我国对于消防事业历来都是非常重视,每年也有大量的财政拨款,这就基本保证了消防队伍能够实现设备的正常维护、更新。同时也能有基本的经费保证队员的灭火救援和日常训练。但是在有些消防队伍中,对于财政经费预算管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由于经费管理能力的不足,也直接体现到日常的训练、日常任务中。这就对于消防队伍的正常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为了能够在新形式中更好的突出消防部队的角色和能力,就需要在财务预算上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管理,这样才能适应消防部队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经费预算管理问题
(一)预算工作内容存在缺陷
有些消防部队的预算工作中,在执行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预算内容不够具体。有些消防部队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将本队的上年度的经费超结内容以及队伍中的财产物资融入到本年度的综合预算中,这就导致了在审查中不能有效的、清晰的反映出来。还有的消防队的预算项目十分敷衍,很多项目的说明都为“空”,这就让审核人员在审核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复核。其次在预算的流程中也不够科学和严谨。有些队伍在制定预算经费时并没有根据实际需要,也没有听从一线的业务部门的意见,这就导致在做预算时,和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而且在审批时,也非常随意。甚至在没有领导审核时,财务人员就能自主的调整预算的结超。最后,有些消防队伍的财务预算工作也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了有些基层部门的预算过于充裕,但有些部门的预算过于紧张。这就说明了在当初制定财务预算时根本没有实际核实基层部门的实际需求,说明了预算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二)预算条例认识不足
受体制的约束,很多消防部队的财务预算人员由于并不是财务出身,对于很多财务预算条例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预算管理的各种要求理解认识不足,这就导致了在具体的行为中存在着很多无意识过错。比如财务人员不经批示审核,随意调整预算。这就是典型的对预算条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三)预算执行力度上存在问题
有些消防部队的人情现象过于严重。有些部队在预算管理中,往往由于不愿意得罪领导或者是同事。所以对于单位的财政审核并没有严格的遵守相关条例,导致了一些没有必要经费预算产生。与此同时,在这种“人情环境”中,有些和预算审批条例相悖的经费,也经过领导点头就给予报销,这也导致了消防部队全年的无谓开销过大。此外,有些队伍为了能够应付审核,专门做了两套账本。也就是预算编制的账本和实际的执行账本是分开的,并且内容数据完全不一致,这就导致了在审核时困难重重。最后,有些消防部队在预算调整的执行措施上,也没有完全遵循相关条例。由于种种原因,之前的预算计划和实际的消防部队需求有不一致性,这是正常且合理的。为了能够保证实际需要,可以对年前的财政预算进行调整。但是有些队伍在调整时,并没有完全遵循预算调整的条例,对于新增的项目开支并没有考虑到整体的财政支出,只是盲目的不断从预留支出部分中“挖墙脚”,这样就导致了年终的审核出现大量的财政赤字。
(四)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消防队伍,对于财政管理的考核都落实的不够严格。虽然很多领导班子认识到经费管理存在着问题,但是由于在考核时牵扯的东西很多,因此并没有最终形成有效的考核。而上级部门也仅仅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但并不会存在奖惩行为。这也使得经费预算管理的各种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纠正。
二、提升经费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化的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要对目前的经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改革,并细化人员经费。比如对本年经费的编制就可以根据上一年度10月份之前进行计算。对于人员的各种经费支出,比如各种津贴、补助都根据上年度10月份之前的内容进行编制,这样就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际人员经费审核,在实践上就存在较大的弹性。其次,要细化消耗性支出物品经费的编制办法。比如对性执行的支出办法就可以根据具体的人头或部门来制定定额就比较科学。最后,要优化专项资金的编制细节,对于各部门上报的经费预算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审核,比如对经费的内容、金额进行细化审核。同时,财务预算也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要制定多样性的经费管理。比如分成长期经费管理、短期经费管理。通过这样多样化、科学性管理从而实现预算经费的灵活操作。
(二)增强人员预算意识
消防部队的财务预算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预算意识和相关制度。同时预算人员也要充分了解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对于单位的历年经费结余以及大环境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这样通过纵向分析就可以大致判断下一年的预算支出情况。同时,预算人员必须要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对于单位的审批、报销必须要按要求严格执行。不能在手续不全、发票不全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审批。同时也必须要严格遵守财务相关纪律,对于那些违背财务纪律的申报也要给予拒绝。
(三)规范资金收支程序,理顺预算关系
对于单位的所有预算经费的管理,必须要将分项预算纳入到整体预算中,同时单位发生的所有支出,都需要通过财务部门集中核算,这样就能杜绝各部门擅自花费财政预算的行为。其次,必须要严格控制单位的现金流量,严禁不经批准擅自垫支费用。此外,消防部队也要加快落实网上银行结算的管理。最后,要加强预算调整的审批流程,对于在实际情况中确实需要调整的预算,需要经过相关领导签字才能执行。
(四)严把预算审核关
消防部队本单位需要在年底进行严格、有效的预算审核。根据年初制定的经费预算各种细节进行审核,同时对于年中调整后的预算支出也要进行逐项审核落实。在审核时,对于不具体或不规范的地方要进行复核和上报。同时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在预算管理中要做到动态管理,能够及时观察资金的动向。对于在预算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和人,要一查到底,防止出现“硕鼠”。此外,对于在预算执行中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的汇报和提出整改措施,将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婷.我国消防部队经费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2015.
[2]汤贤伟.当前消防部队经费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4.
浅议财政三项制度改革 财政部从1999年开始,推行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国库支付司,选择国务院六个部门作为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标志着这项改革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国现行的财政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帐户分散进行的,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运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主要弊端是:重复和分散设置帐户,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财政资金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提供准确依据;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使用效率;财政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以部门预算为基础财政管理制度。 一、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主要形式的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其原则是:有利于规范操作,有利于管理监督,有利于方便用款,有利于分步实施。 二、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1、部门预算,是指将原来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成为一个覆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实行部门预算以后,预算编制直接细化到单位和项目,公开透明,按照法定程序经过人大审议批准后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增强了预算恶毒严肃性,有利于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集中在财政收入方面,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对滞后,预算管理制度基本上沿用旧的做法,采用“基数增长”的方法,预算编制较粗,支出额只能增不能减,预算分配透明度不高,脱离监督,预算约束软化,预算资金分散支付和储存,单位预算内、外资金不能统筹安排使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这些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制约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采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对预算单位实行部门预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对规范部门预算管理,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国库支付,也称国库单一帐户制度。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 3、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订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国家财政三项制度改革是相辅相成的,部门预算是基础,国库支付、政府采购是手段。部门预算搞好了,可为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提供基础条件和依据;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是预算执行的保障,搞好了可为预算编制提供依据。从而使财政 改革各个环节配套连贯,并不断深化完善,使财政资金发挥出最佳使用效益。 三、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 实行部门预算以后,作为基层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要在一本预算中体现出来,这有利于单位全盘考虑、统筹安排使用各类资金集中解决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避免部门内部各管一块,造成家底不清。 实行部门预算以后,为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提供基础条件和依据,可使财政改革各个环节配套连贯,并不断深化完善,使财政资金发挥出最佳使用效益。 实行部门预算,使财政分配与部门和单位职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财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和财务监督职能。就必须: 1、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 2、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3、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4、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 由于流域机构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思想观念亟待更新。管理方式落后,资金使用上缺少经济效益和成本概念,一些无效投资和浪费现象都被社会效益所掩盖;历史形成的沉重负担,机构设置重叠,臃肿,部门职能交叉,人员超编;单位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收入少,并且不稳定,流域机构单位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部门预算改革与单位的实施。为使部门预算能够顺利实施,把预算改革与单位的体制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实行部门预算之机把单位的改革推向深入,必须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界定清楚单位应承担的各项职能,围绕单位职能编制预算 2、对基层单位进行认真清理 3、部门预算的重点要转向基层 4、加强收入管理 5、提高认识,搞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改革与国库集中支付配套实施,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帐户中封闭运行,预算单位基本上见不到实拨资金,有效的防止了财政资金被层层截留、挤占挪用,财政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部门预算一旦批复执行,不允许随意改变。 针对改革带来的新的变化和影响,作为这项改革的试点部门,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和政策,提高认识,尽快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研究制订相关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水平。 1、要认识到部门预算的严肃性,提高执行预算的自觉性,克服办事、花钱的随意性和长官意志、先斩后奏等,真正作到无预算不支出,无计划不办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2、按部门预算要求,水利基金、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必须实行项目管理。所以要抓好项目储备库建设,结合单位近期和长远规划,根据轻重缓急,筛选出单位的建设、发展项目,认真进行必要性、预期效果分析,在作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出高质量的项目预算。 3、要加强预算执行中的分析总结,特别是支出定额方面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提出修订建议,及时向上级反映,不断提高预算的编制水平。 4、建立和加强预算管理机构,配备较强的财务、工程专业人员负责单位的预算编制、上报、调整和监督执行。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投入,缩短预算编制审批的时间,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为主题,可以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意义作为主线,展开论述,正文:
政府采购预算集中反映了预算年度内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采购的支出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业行政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加强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不仅对保证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的完成,而且对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事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主要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福利、农业等领域从事公益性的业务活动;行政单位则从事着组织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
二是有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采购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级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国家财政预算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支出,政府采购活动实质上是财政资金运动的一种形式。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如何,既影响着单位预算的平衡,也影响着财政预算的平衡。
因此,要实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就需要各事业行政单位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资金,为财政预算的平衡奠定好基础。
三是有利于提高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政府采购预算是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各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共同配合。严格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为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
第二,可以使单位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第三,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可以促使单位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通过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可以实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的工作的有效衔接。
四是有利于政府采购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政府采购工作有别于以往的财政工作,它除了要结合现有财政政策之外,还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招投标法、合同法等关系密切,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可以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有序开展,使政府采购制度化、规范化。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篇二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 摘要: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管理层角度对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及 影响 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 中国 现代 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改革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就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 企业 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 问题 。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再次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问题。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筹帷幄和深化改革、促进 发展 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顺应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 理论 与实践依据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1、经济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财政资源配置的最一般原则。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狭义上的效益概念,即“资源利用率”,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预算的安排还需兼顾公平。要求预算分配主体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问题,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分配主体对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安排应相应均等,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公而造成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2、 政治 学依据:依法理财、依法治国。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 法律 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预算”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反映政府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 科学 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管理科学依据:将管理科学引入预算过程。现代社会早已步入管理 时代 ,理论家和实际部门的工作者一致主张国家预算制度应融合进更多的 分析 管理 方法 ,以便预算资源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从管理角度讲,应强调预算过程的功能性,包含预算的控制、管理与规划等因素。例如:将预算编制形式由传统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改为部门和项目编制的部门预算,编制零基预算、综合预算、标准周期预算等,其最终目的在于将预算从被动地以资金支持政府行政改为积极地参与决定政府行政计划和活动,使预算成为理论决策的一项工具,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成效。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职能转变,对预算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政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国有经济转变到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公共事务和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间接管理。相应地其财政职能和范围由过去的统收统支,包揽一切,逐步得以转变。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规范政府分配,完善政府职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2、 目前 的财政运行状况迫切要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目前财政收支的矛盾比较尖锐,一个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水平较低,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制约,财力增长的有限性和支出需求的迫切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基本特征。尤其是我国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财政支出的压力空前加大,只有通过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财力资源,才能使收支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 内容 (一)预算编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预算编制 方法 ,实行部门预算。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部门预算更适应监督管理的需要:一是使预算编制的时间大为提前;二是一个部门形成一本预算;三是预算编制方式由以前的部门替下属单位代编,改为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四是预算批复方式从原来的由财政部各业务司(局)及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各自独立地向各部门批复改为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预算。 2、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在部门收入预算中,根据 经济 发展 状况,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部门支出预算按资金用途的不同,类别核定,汇总而成。 3、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4、改进编制程序。保证编制预算的准备期间,使预算编制更为 科学 合理。此外,各地还实行了一系列其他预算编制的改革措施。如海南省实行的标准收入预算法,安徽省的预算加听证方法,四川省的复式预算制度等。虽然改革的深度不尽一致,但都卓有成效,丰富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内容,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预算编制各项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 社会 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及中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三)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与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相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任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 (四)提高预算执行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新的财政改革中,我们要强调一个 问题 ,即淡化决算、强化预算。可能以后决算就是一道审计旧档,而预算在各个具体项目的设置上事先经过了专门委员会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公众意愿,是极其严肃的,执行起来也就非常严格,甚至基本上不留弹性。另外,在今后的预算执行上存在一个趋势,即更多的单位和项目将只见数字不见钱。比如,单位需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纳入以招标为基本方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的渠道。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物品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使预算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强了透明度和规范化,以竞争求得“价廉物美质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回扣”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实行单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在技术上也为实现预算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从发展前景看,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经历两个阶段,从“三而一”到“二而一”,即第一阶段预算外和预算内两概念仍保留,但制度外的,包括人们称之为“小金库”的财力将清理整顿,纳入预算外的轨道。再往前发展,预算外的财力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规范化,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也会分步纳入预算内,这就是第二阶段,达到“二而一”,从而最终达到预算的完整性。 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一个需要逐步探索的领域,即预算执行中总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如何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值得 研究 。我们在强化预算、淡化决算这个大前提下,做了种种严格界定后,还必须承认,预算里仍需留有一个机动的余地,过去体现为预备类,以后不管叫什么,总还会有一个相机决策的弹性区间。这个区间如何掌握,资金管理形式和决策程序如何设置,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预算改革的 影响 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改革的全面推开,会对财政部门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1、对财政部门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自己的命”的制度变革。经过改革使自己头上“财神爷”的光环暗淡下来,把理财中“分小钱”的弹性空间不断压缩,让其它方面和公众越来越自觉、有效地监督财政部门,这是革自己的命。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且这种改革晚做不如早做,这是为适应全局与长远的要求,从压缩弹性空间和提高规范化程度入手革自己的命。 2、这也是革部门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命。在今后为保证预算的完整性,提高透明度,提高整个预算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会压缩某些政府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空间。这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对整个社会成员和 中国 现代 化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好处的。 3、改革后,必然要求加快推进财政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随之也就对财政税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过去的老办法做财税工作越来越难,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今后势必要引入到中国来运用。所以要求财税干部必须掌握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 4、今后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会逐渐分离。管编制不管执行,管执行不管编制,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同时,还将建立和发展一套监督系统,独立地行使其监督职能。这样形成三套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系统,体现了公共财政导向下规范的权力制衡,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意愿真正得以实现。 5、在机构调整方面必然有新的要求。体现在为社会公众和所有纳税人服务的意向,为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开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使各部门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可见,实行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规范了政府行为,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国在理财系统中的贯彻落实。第二,它提高了政府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率。第三,在反腐倡廉方面,依靠制度的建立,能减少腐败的滋生,使政府和财税工作人员真正归位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从而减少权钱交易、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的空间。第四,它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以理财的民主化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第五,它是一个显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配套改革的组成部分。 看了“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预算管理论文 2. 有关国家预算管理论文 3. 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4. 公共组织论文(2) 5.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是可以写好的
一般来说鲜明的要求写人的论文都已经给出题目,大部分是命题或者半命题,当然也存在让你拟题的可能。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拟一个好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怎样拟好写人论文的题目
管理学论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讯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管理论文实用性强,主要依托于管理理论的指导,运用全球化战略思维,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从企业战略的规划和制定到资产资本的运营,从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到企业的管理模式等等,包括对所有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使得资源效能充分发挥出来。管理论文将以现实案例为基础,依据相关理论模型,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方案,既能从微观角度上帮助企业良性发展,又从巨集观角度上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正常执行,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和公司企业的决策者以及对学术界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一篇优秀的管理论文还可以使作者的管理理念和具有突破性的思想观点、学术成果得以传播,供业界人士、广大读者参考、借鉴,有助于提升作者在本行业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摘 要 :事业单位在中国是地位比较特殊的部门和单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降低行政事业成本,提高效益。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重点,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着编制时间短、编制人员缺乏全域性性认识等问题,需要从提高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现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一、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时间晚
事业单位的预算,财政部门要求上年年末编制第二年的部门预算,也就是在上年的9月或10月才开始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而且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只有1—2个月时间,由此造成了下年年初单位预算批覆尚未下达,使得年初几个月根本没有预算可以执行。由于年初处于无预算状态,许多资金只能够参照上年度支出水平进行控制,缺乏应有的科学性,造成与事业的发展不同步。
二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全域性性,预算编制粗糙
预算编制人员在编制年度预算前,对全年工作缺乏充分的预测与详细的规划,编制的预算先天不足,再加上年度中间开展计划外工作或上新专案时不考虑年初经费预算,致使年初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更无什么严密性可言,导致年度中间预算追加频繁,使单位在很多时候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三专案预算编制不细
在编制专案预算时,有业务专案名称,但无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内容。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依据,一些专案经费成了预算单位调控预算经费的蓄水池,普遍存在挤占专案预算补充经费预算的情况;同时预算编制的简单粗糙和不确定性,给预算的稽核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预算业绩考核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无预算编制机构,人员不专业
编制预算的机构设定过于简单,缺乏专业的预算人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人员主要就是单位会计和出纳,由于财务人员缺少对全域性工作的把控,导致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往往是按照往年的标准稍做修改,不考虑单位当年的日常收支活动,只是空有其表,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预算管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制约著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五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一方面要认识到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尽管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部门预算的基础牵扯到业务、专案、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演算法》的要求。
二提高预算编制时间、编制方法的科学性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财政部门应该设定充足的时间来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是集业务、资金、费用等预算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区域性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案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
三完善部门预算绩效考评制度
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专案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效益评价应对专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专案申报阶段,在部门评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财政委托评审的范围,以保障专案确实必需、可行;在专案执行阶段,要对专案程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在专案完成阶段,专案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财政部门定期或专项考核,并将绩效考评结果记入专案库,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促使预算资金真正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四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健全监督机制
应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督资金使用的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性和安全性。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单位预算管理的办法、制度以及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完善内控机制,努力从机制、制度上预防各类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产生,保证资金使用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覆后,严格按照预算批覆执行,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单位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和专项经费的预算稽核及财务审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等主办部门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过程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
三、结语
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以合理、完善的预算为基础,以多项配套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多种监督管理手段,对整个预算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控制。随着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 *** 采购制度的全面推广与日益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
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篇二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 摘要: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管理层角度对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及 影响 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 中国 现代 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改革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就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 企业 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 问题 。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再次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问题。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筹帷幄和深化改革、促进 发展 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顺应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 理论 与实践依据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1、经济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财政资源配置的最一般原则。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狭义上的效益概念,即“资源利用率”,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预算的安排还需兼顾公平。要求预算分配主体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问题,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分配主体对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安排应相应均等,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公而造成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2、 政治 学依据:依法理财、依法治国。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 法律 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预算”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反映政府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 科学 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管理科学依据:将管理科学引入预算过程。现代社会早已步入管理 时代 ,理论家和实际部门的工作者一致主张国家预算制度应融合进更多的 分析 管理 方法 ,以便预算资源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从管理角度讲,应强调预算过程的功能性,包含预算的控制、管理与规划等因素。例如:将预算编制形式由传统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改为部门和项目编制的部门预算,编制零基预算、综合预算、标准周期预算等,其最终目的在于将预算从被动地以资金支持政府行政改为积极地参与决定政府行政计划和活动,使预算成为理论决策的一项工具,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成效。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职能转变,对预算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政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国有经济转变到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公共事务和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间接管理。相应地其财政职能和范围由过去的统收统支,包揽一切,逐步得以转变。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规范政府分配,完善政府职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2、 目前 的财政运行状况迫切要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目前财政收支的矛盾比较尖锐,一个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水平较低,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制约,财力增长的有限性和支出需求的迫切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基本特征。尤其是我国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财政支出的压力空前加大,只有通过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财力资源,才能使收支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 内容 (一)预算编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预算编制 方法 ,实行部门预算。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部门预算更适应监督管理的需要:一是使预算编制的时间大为提前;二是一个部门形成一本预算;三是预算编制方式由以前的部门替下属单位代编,改为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四是预算批复方式从原来的由财政部各业务司(局)及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各自独立地向各部门批复改为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预算。 2、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在部门收入预算中,根据 经济 发展 状况,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部门支出预算按资金用途的不同,类别核定,汇总而成。 3、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4、改进编制程序。保证编制预算的准备期间,使预算编制更为 科学 合理。此外,各地还实行了一系列其他预算编制的改革措施。如海南省实行的标准收入预算法,安徽省的预算加听证方法,四川省的复式预算制度等。虽然改革的深度不尽一致,但都卓有成效,丰富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内容,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预算编制各项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 社会 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及中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三)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与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相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任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 (四)提高预算执行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新的财政改革中,我们要强调一个 问题 ,即淡化决算、强化预算。可能以后决算就是一道审计旧档,而预算在各个具体项目的设置上事先经过了专门委员会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公众意愿,是极其严肃的,执行起来也就非常严格,甚至基本上不留弹性。另外,在今后的预算执行上存在一个趋势,即更多的单位和项目将只见数字不见钱。比如,单位需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纳入以招标为基本方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的渠道。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物品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使预算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强了透明度和规范化,以竞争求得“价廉物美质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回扣”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实行单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在技术上也为实现预算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从发展前景看,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经历两个阶段,从“三而一”到“二而一”,即第一阶段预算外和预算内两概念仍保留,但制度外的,包括人们称之为“小金库”的财力将清理整顿,纳入预算外的轨道。再往前发展,预算外的财力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规范化,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也会分步纳入预算内,这就是第二阶段,达到“二而一”,从而最终达到预算的完整性。 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一个需要逐步探索的领域,即预算执行中总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如何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值得 研究 。我们在强化预算、淡化决算这个大前提下,做了种种严格界定后,还必须承认,预算里仍需留有一个机动的余地,过去体现为预备类,以后不管叫什么,总还会有一个相机决策的弹性区间。这个区间如何掌握,资金管理形式和决策程序如何设置,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预算改革的 影响 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改革的全面推开,会对财政部门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1、对财政部门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自己的命”的制度变革。经过改革使自己头上“财神爷”的光环暗淡下来,把理财中“分小钱”的弹性空间不断压缩,让其它方面和公众越来越自觉、有效地监督财政部门,这是革自己的命。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且这种改革晚做不如早做,这是为适应全局与长远的要求,从压缩弹性空间和提高规范化程度入手革自己的命。 2、这也是革部门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命。在今后为保证预算的完整性,提高透明度,提高整个预算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会压缩某些政府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空间。这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对整个社会成员和 中国 现代 化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好处的。 3、改革后,必然要求加快推进财政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随之也就对财政税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过去的老办法做财税工作越来越难,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今后势必要引入到中国来运用。所以要求财税干部必须掌握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 4、今后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会逐渐分离。管编制不管执行,管执行不管编制,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同时,还将建立和发展一套监督系统,独立地行使其监督职能。这样形成三套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系统,体现了公共财政导向下规范的权力制衡,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意愿真正得以实现。 5、在机构调整方面必然有新的要求。体现在为社会公众和所有纳税人服务的意向,为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开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使各部门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可见,实行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规范了政府行为,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国在理财系统中的贯彻落实。第二,它提高了政府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率。第三,在反腐倡廉方面,依靠制度的建立,能减少腐败的滋生,使政府和财税工作人员真正归位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从而减少权钱交易、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的空间。第四,它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以理财的民主化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第五,它是一个显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配套改革的组成部分。 看了“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预算管理论文 2. 有关国家预算管理论文 3. 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4. 公共组织论文(2) 5.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亲,你收到答案了吗....能分享一下不?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中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的状况,梳理目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对乡镇财政预算公开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预算制度;预算公开
一、乡镇财政预算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乡镇财政预算编制存在问题
1.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当前体系中,对财务收入与财务支出类会计项目的反映一方面体现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另一方面体现在财政收入支出表当中,这样不单导致内容在财务报表之间重复出现,并且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虚增基金、虚增债务以及虚增财政资产总额。
2.针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没有使用统一的核算方法,导致其会计报表存在弄虚作假。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在总账中日前只有太过于简单的会计预算之外收入的科目,不能满足核算管理的实际需求。
(二)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相对粗放
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相对粗放,一方面很多会计项目继承了以前先切块然后打捆的初级编报方法,根本不能按照会计要求能够细化具体到核算项目,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中采购等管理制度很难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衔接上。
(三)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督机制有些不到位
由于我国财政预算公开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也同时面临公开步伐迟缓,公开程度不够透明、预算报表公开不能够及时等共性的问题和实践挑战。一方面是预算公开步伐迟缓,公开程度不够透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步伐偏慢,一些乡镇财政预算部门对预算公开持有保守态度。另外一方面是某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不能及时公开其预算报表。根据我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信息公开条例》的财政政策要求,各个级别行政事业单位都必须在当年三月三十一日前公布本单位预算信息。然而很多地方预算财政单位很难做到按照公布公开,往后尽可能长的拖欠。
(四)公众的参与观念有待提高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上公众的参与观念有待提高。首先表现在思想意识上,很多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官员预算公开认识薄弱。并且受到以往长期计划经济制度的深远影响,再加上政治文化相对有些封闭,财政预算开放程度相对比较低,多数财政预算官员习惯了会计信息不公开保密进行的工作模式,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比较抵制。
二、提高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和方法
(一)健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的相关法律制度
财政部一方面需要对有关财政会计信息公布的各个会计法规进一步细化,做到政策能够逐步快速落地,另一方面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公开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其公开的实质性内容作出规范,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在实施政策时候有可能产生的这样那样的误解详尽的进行相对完善的阐述,这样就可以避免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公开工资人员的对政策误解的.产生,最终能够很好的落实财政政策。
(二)改进财政部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基础编制工作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关在进行开展财务人才成本会计核算时,一方面其预算管理体系中总账与明细账都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的双管齐下制度,另一方面其他会计业务的核算需要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理论基础,严格按照会计收付实现制度体系内进行会计核算。
(三)加大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公开监督监察制度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大大完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公开监督监察制度,其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通常是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会计机构和预算部门会计人员;受到监督的对象则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针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缺乏监督的现状,可以在财会部门增加监督职位。该职位可以由会计事务所会计人员担任。同时,会计监督职位、会计、出纳三方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以保障企业财会工作有序进行。
(四)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体系
1.转变预算编制观念,增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意识
预算编制状况直接影响到单位目标完成状况、经济效益状况,所以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极其重要。首先,剔除传统预算编制观念,结合单位实际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树立新型预算编制观念;其次,丰富单位各级人员预算编制知识,促使其正确认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不断加大其预算编制意识;最后,需要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组织管理,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工作关系,集中开展会审编制预算工作,推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顺利进行。
2.保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可预见性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工作应坚持“早准备、早安排、早计划”原则,为保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的可预见性需落实好下述工作:第一,结合各项业务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估算各项业务所需资金;第二,结合上年总的支出水平进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争项目、铺摊子;第三,确定单位的业务重点,并依据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对其分配资金。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支出控制力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防范财务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单位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该制度执行力度,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起保障会计信息准确、完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另外,单位加强对资金使用状况的实时跟踪,一旦发现资金使用漏洞及时弥补,最大限度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培养预算编制人员创新意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单位定期组织预算编制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业务知识、预算编制技术不断更新,持续提升其职业素质。同时,培养预算编制人员创新意识,鼓励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和市场需求,开发更为高效的预算编制方法和途径,规范预算编制行为,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综上,论文通过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的概念及理论梳理,分析目前乡镇财政预算公开情况存在的如法律制度不健全、预算编制基础不严谨、口径不统一,预算监督弱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加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工作,可以从健全法律制度、改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基础工作、加大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监督力度、推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综合预算工作、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力量、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王立金.完善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11).
[2]王春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财政预算执行力度[J].新经济,2016(02).
[3]彭京涛.论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5(07).
去论文网站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