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论文核心素养对教学的研究

论文核心素养对教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

论文核心素养对教学的研究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 当今英语越来越受大家重视,对于英语教学对学生以及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对英语单词记忆理解,能够根据自然拼读的规则正确读出单词,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在英语学习中的基础是英语词汇的记忆,自然拼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单词的记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本文对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展开具体策略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核心素养;自然拼读;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自然拼读法是根据学生比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的规律演化而成的,在不借助国际音标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单词的字母的组合就能准确读出单词,然后再进行拼写。是总结了26个字母的发音规律,学生熟悉掌握后看到单词就能够会读,听到单词就会快速准确地拼写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记忆和学生读单词时的发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拼读法现在越来受广大师生的欢迎,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单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从而号召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

一、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意义

(一)发挥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由于各国的语言具有互通性,汉语拼音与英语的发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根据汉语拼音来帮助学生对英语单词进行朗读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入学开始就进行汉语拼音的练习,能够让其熟悉掌握,在此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在巩固汉语拼音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学习掌握的技巧。

(二)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虽然国际音标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但是国际音标必须要掌握48个音标,记忆量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给学生带来负担。除此之外,它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不大,学习起来会花费学生大量时间。但是掌握自然拼读法就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展开,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记忆英语词汇,锻炼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展开有助于将学生词汇的读与写相结合、阅读与记忆相结合,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开展的具体策略

(一)音形对应教学原理。英语教师在课上向学生传授自然拼读法时,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汉语拼音的知识将44个因素之间的组合发音的一些规律以及规则都掌握,然后让学生结合简单的单词进行训练,开始能够读出单词,逐渐延展教学,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适当的方法,根据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可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张飞乐(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曲江分校710061)以适当的采取一些趣味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英语对话,教师再仔细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因为感兴趣而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到教学中,并且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词汇,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趣味性教学方法。兴趣是学习一切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趣味性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踊跃的投身到自然拼读法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小学生贪玩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自然拼读法融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动作记忆的'方法、唱儿歌的方法、配图讲故事等方法。例如,在学习“a”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动作,夸张动作,张大嘴发出“a、a、a”等声音,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参加练习。又如,教师在教小学英语“What’syourname?”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Hello》,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利用轻松越快的歌曲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自然拼读法的枯燥,集中学生的记忆力,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自然拼读法去学习课文,记忆课文中的词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三)通过音形的理解展开拼读、拼写教学。自然拼读法是根据小学生已经熟悉掌握的汉语拼音演化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开展拼读、拼写教学,将单词字母、读音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拼读法能够根据规律来学习其他词汇的读法,让学生告别死记硬背的词汇记忆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生“u”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将单词进行分类,给学生举例说明,举例:book、look、good等单词,让学生朗读体会“u”的发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教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及时进行复习,延缓学生的遗忘时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记忆单词的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有效、高效的记忆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悉掌握词汇,最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词汇,在学习中教师再结合一定的练习,及时巩固记忆词汇,让学生养成运用自然拼读法见到单词会读,听到词汇会拼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英语沟通能力、交流能力等。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赛泳.小学英语自然拼读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10):92+94.

[2]石霞,刘美秀.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生英语,2018(02):37.

[3]巩悦.巧用自然拼读,点燃英语学习热情——浅论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128.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三数学课堂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三数学课堂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高中数学是高中课堂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步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我们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思想理念,将对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经济结构、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知识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而一切的发展都是立足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的,“人才”资源逐渐成为人们争夺的核心资源。培养具有核心发展能力的、有创造、会创新的人是我国学校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数学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必需的工具,也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宝贵钥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应该具备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去。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对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问题展开具体的阐述。

1、教育理念生本化

教育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指引。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师本主义”错误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坚持会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整个数学课变成了自己的表演舞台,整个数学授课过程都只能看到教室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讲的神采飞扬,而学生在讲台下却是昏昏欲睡、如堕云里雾中,课堂气氛极其沉闷,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树立生本主义课堂理念,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复习课《集合》的授课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们填写导学案,帮助学生们复习了本课的知识点,然后以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也只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这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践行了“生本主义”课堂理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2、导入教学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准备阶段,也是课堂基调的奠定环节。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减少学生的知识理解障碍,还能够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成长。

例如在《数列概念及其简单表示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生活的课堂导入方式导入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出示了一段儿歌的歌词:“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接着,我组织学生们对这首儿歌中出现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带领学生们对这些数据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进而总结出数列的基本概念。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数青蛙”这一生活常见现象导入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列的基本概念,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3、课堂教学合作化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步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化,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让课堂教学活动在达成知识传授的基本目标的同时,也能够达成实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层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与人的身高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的不同。随后,引导学生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关系事物进行举例。接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两种不确定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绘制散点图。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散点图,得出回归直线概念,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常见的存在不确定关系的事物进行分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们发现回归直线,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4、课后作业探究化

课后作业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后作业环节的重要作用,对课后作业敷衍应付,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不高,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标,还会使课后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拖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就要提高课后作业的探究性。

例如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开展过程中,在每节复习课之后,我都会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总结课本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帮助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一课后作业完成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点巩固复习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从改变教育理念入手,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5、参考文献

[1]罗文婷.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73.

[2]刘友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57-58.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 :英语核心素养是通过英语教育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加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强调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整体感悟,具有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特点,是学生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学生本位前提下,重视和加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英语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具体是指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能力,通过文化品格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等思维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的全过程,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的基础,而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则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开展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来看,小学阶段是关键时期,比中学、大学教育更加重要。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进取心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喜欢探索和接受新鲜事物,正是学校通过学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好时机。因此,在小学阶段通过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关键。以下笔者通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开展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既要充分了解学情,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4Whatcanyoudo?中的PartA:Let’stalk&Let’slearn时,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设计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前导入环节,可利用歌曲、游戏,或通过课前三分钟英语自由交谈,吸引学生注意力,烘托课堂气氛。在教学拓展环节,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知识,就万圣节晚会活动进行开放式讨论。在课后作业环节,可设计能力调查表,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拓展所学语篇,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与生活中运用英语课堂知识,进而提高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英语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以及在英语知识与能力应用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从小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比较重视,但忽视了对文化品格的培养,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成效整体不佳。为此,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要关注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焦点及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和课程,以生为本地引导学生在获取中西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与差异,汲取文化精华,理解并尊重交际文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才能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Unit5Let’seat!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英国的饮食文化,又在比较中辨析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原因。

(三)利用问题驱动,提升学生英语思维特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英语表达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可把dog,cat等词汇做成头饰,设计一个森林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会动物词汇,了解“playfootball,playbas-ketbal,goswimming”等的应用场景,进而驱动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灵活运用到英语交际中去。教师要通过大胆设疑,来点燃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在温故知新中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知识都是存在逻辑关系的,在学习一些新词汇时,可将具有相关或相反意义的词汇进行同步教授和记忆,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另外,教师教学中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可利用语文拼音与英语字母的相似之处,来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字母和英语单词的发音;在讲解关于体育运动的英语单词时,可以结合体育运动项目辅助教学。

(四)采用多元化方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微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采用问题或活动驱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

2.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在学习外研社版四年级上册Module1Unit1LucylivesinLndon.时,就可通过小组合作策略,指导学生o利用图书馆、百科全书或互联网等资源,从多种途径搜索伦敦的相关信息资料来充实课堂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通过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更乐于、善于学习英语,以切实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实现高效、高质的英语素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剑晖.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84.

[2]路向飞.打造优质教学,培养英语核心素养:浅析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J].学周刊,2018(1):113

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一、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二、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时教师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再观察观察,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等等这些猜想,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探主究验证,将大错化小错,小错化了。三、进行合理提炼, 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首先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当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这两个的图形的面积相等。于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接着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又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当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规律后,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并重点提出a+b=b+a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讨论a和b可以是哪些数,这样不仅关注学生了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例如:“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大约有多少?估计一个操场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人?……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欣赏与设计”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我国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为了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科在课堂上的授课模式发生改变已成为必然趋势。高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一定会遭遇诸多问题。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认知,也会受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制约。因此,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一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数学课堂上,民主性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开展分层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成绩分层在高中阶段已经变得尤为明显。基于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还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给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案,从而尽可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这样才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着。[1]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学习水平与分层教学

由于高中数学越来越难,各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与之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初中或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奇数、偶数和分数都有一套唯一的计算方式。到了高中,数学增加了复数、象限、排列组合之类的内容。正因如此,高中数学的繁杂性和多变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应按不同需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采用各个小组互相帮扶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目的。

(二)备课内容与分层教学

上课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应认真备课,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在备课过程中,核心素养应成为教师评判学生的主要依据,包括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由来的掌握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就属于学优生,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为中等生,若都没掌握的可归结为后进生。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列知识的学习中,有一种错位相减的解题方式,学优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举一反三;中等生则可根据基础知识来解决一般问题;后进生则应先了解知识点,而后尝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运算。[2]

(三)预习模式与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上依然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为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在课堂教学时能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在预习数学课本上的新知识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要求:在预习结束后,学优生要试着从刚学到的知识中寻找解题思路;中等生要将新知识和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比对,并在做题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后进生要对新的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并在接下来的课上积极提问。即使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也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磨课,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分层教学法。

(四)课后练习与分层教学

学生若想提升数学成绩,适当、充足的训练是不可少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计算为主的科目。因此,课后相关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也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后作业,应根据不同学生挑选不同的题型。例如,学生在学习应用题和数值运算时,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题型。对于计算题,学优生一般可以很快做完。他们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到解应用题上。一些学优生甚至还有时间做一下附加题。中等生一般可以解一些常见的应用题。后进生则会把精力主要放在计算题的解答上。教师一定要关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

三、结束语

总之,应试教育正在稳步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也充分满足了当前教学新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切实执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才能稳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四、参考文献

[1]张美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53):106.

[2]赵芳芳.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性[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10).

[3]王雅琴.刍议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渗透策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3(1):85-86.

一、预定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4月乐平市第十一小学筹备成立《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经过4月至6月的努力,课题负责人杨晓玲带领着数学组教师学习相关文件以及资料,逐渐明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对课堂教学策略进了相关的了解。2018年9月课题组正式进入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属于启动阶段,主要完成组建研究实验课题组;研究实验开题报告;实验教师理论培训;研究前后测试题的编制;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属于研究阶段,主要是实验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实验,包括备课、上课、反思等。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属于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师成果整理,课题组申请结题。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教学备课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研究。预期最终成果包括:通过研究,提高参加实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研究,形成基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预定计划研究基本完成,并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文及发表方面超出了原有计划。 二、课题研究和实践情况 本课题组结合学校常规工作,以及“质量提升年”等主题活动开展了“见面课”“精品课”“汇报课”“报告课”等一系列公开课活动。通过备课、磨课、上课、议课等使实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与理论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 2020年江西省教育厅开始推广智慧作业,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尤其是2021年1月,学校教师大范围地加入了智慧作业微课录制,一共有20多人加入了微课录制队伍,并通过省级审核。2021年8月更是组建智慧作业专项课题组,学校一共成立了六个智慧作业专项课题组,并成功立项。 2020年7月至12年,课题组负责人杨晓玲和核心成员李蛟龙、王才生、蒋铭国参加了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四届全国“悦读”活动。团队由教研室副主任单起威担任指导老师,由李蛟龙老师执教《分物游戏》,然后参与线上磨课与分享,最后获得全国二等奖。 三、取得主要成绩和收获四、研究工作有哪些不足五、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六、研究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建议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的论文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那么关于语文核心素养论文应当怎么来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只有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较理想的语文教学,当时时围绕核心素养,以科学理论做引导,不断反省、不断优化。例如教学中要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经过实验提出的,该理论给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模型。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从教育现状看,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反思原因,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因此新时期的教学方式必将趋于更加丰富、多元化,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创设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加强活动型课程再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辩证地看,“学习金字塔”只是提供了不同模式的学习效果比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或抛弃听讲、阅读等传统学习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语言习得有渐悟性特点,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起阅读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在对待“审美鉴赏与创造”这项核心素养方面,教师尤其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将它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认真地听讲之后再去实践。如怎样运用现代小说观鉴赏小说?散文写作的重心在哪里?解读散文应遵循什么原则?有的地方教改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我们也要多思考一下,让学生做主体,教师是不是做个主持人就行了?教学中更要格外慎重思考:追求审美认识的开放,感悟是不是可以跟着感觉走?开放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学生怎样答都是正确的吗?显然这样做是错误的。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方面,有些大学教授的理解都出现了问题,更何况中学教师。例如,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指出这首诗的几种好处,其中有一项好处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这个可笑的错误按照孙绍振教授分析就是:“这样的阐释,和经典文本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一个唐朝贵族,他的脑袋里会有‘创造性动’吗?‘创造性劳动,是权威教授自己心理图式中固有的,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的文艺理论的狭隘社会功利论中衍生出来的。”

因此,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语文学科的规律,比如语言习得有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等特点,语文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无法排出谁先谁后,我们的母语——汉语本身就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教改进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不忘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多角度活动课再造,使教学形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建设语文学习金字塔,让学生能随时拥有主动选择权,发展自我。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主要渠道,通过思维的锻炼,可以加强其他课程的学习应用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教学下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实践。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入手,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方案。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教师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明确简洁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多思维化地进行知识吸收,实现素质培养需求。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主抓两种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目前各国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而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个人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围绕一个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人文类篇目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可将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节日节气时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承发扬。可将以下节日(节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惊蛰、春分与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京剧、围棋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主抓两种能力: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是社会的人,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发问、会发问,并与老师互动起来。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提问领先:学生在预习时必须提出两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机会发言,就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有时为了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辩论一番。

当然也有“敏于行讷于言”的学生,怎么办?每天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摘抄并大声朗读新闻,先消除羞怯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一学期后基本上能大声地阐释问题了。

三、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识字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小学就在培养,为何到初中依然写错字?可采用探究词源法。学生将“萧萧班马鸣”的“班”错写为“斑”,《说文解字》中讲到“班,会意,从珏从刀,中间刀左右玉,像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而这恰是一首分别诗——《送友人》。《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如何做到的呢?

1.每学期教学中,开展“日读一万字”的活动:学生准备B5大小的名著阅读笔记本,每天读名著30分钟,记录日期、页码、字数、内容梗概(90——100字),家长签字。一周一检查,定期进行小测试。

2.寒暑假,布置学生就一部作品制作书签、腰封、手抄报、思维导图等,进行创造性阅读。

3.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会。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展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技能。在教学中常进行情景作文训练:与教材内容结合仿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亲的手》;与名著阅读结合写人物小传,如《林冲小传》、《虎妞小传》等;与背诵篇目结合写回信,如《公输班不义》、《写给欧阳修的信》。指导学生写作形式,如人物小传分三层写,要层层清:第一层姓名、身份、性格简介;第二层主要情节加评价;第三层全面评价。初中三年基础知识要扎实,阅读要宽厚,写作要源于家庭、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解释生活现象的。

1 通过“先学后教”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在高中生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从“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入手。所谓“先学后教”是指教师在讲授生物知识内容时,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充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思考问题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充分的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对于以下简单的基本可以自足额的内容教师可以直接跳过,从而节省了课堂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核分子的组成”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的一些概念性的理论知识,而对其中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一知识点进行后教,真正做到打造高中生物高效课堂。2 通过问题驱动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驱动着学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在高中生物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通过采用提问题的形式驱使学生不断对高中生物进行探索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问题”沿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总评这一思路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必定被激发。例如:在学习“脂肪的种类和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提问:脂肪是什么?他有那几个种类?它具有什么功能?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好奇心驱动着学生快速找到答案,驱动的学生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进而为教师促进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三数学课堂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三数学课堂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高中数学是高中课堂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步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我们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思想理念,将对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经济结构、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知识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而一切的发展都是立足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的,“人才”资源逐渐成为人们争夺的核心资源。培养具有核心发展能力的、有创造、会创新的人是我国学校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数学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必需的工具,也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宝贵钥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应该具备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去。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对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问题展开具体的阐述。

1、教育理念生本化

教育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指引。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师本主义”错误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坚持会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整个数学课变成了自己的表演舞台,整个数学授课过程都只能看到教室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讲的神采飞扬,而学生在讲台下却是昏昏欲睡、如堕云里雾中,课堂气氛极其沉闷,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树立生本主义课堂理念,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复习课《集合》的授课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们填写导学案,帮助学生们复习了本课的知识点,然后以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也只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这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践行了“生本主义”课堂理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2、导入教学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准备阶段,也是课堂基调的奠定环节。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减少学生的知识理解障碍,还能够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成长。

例如在《数列概念及其简单表示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生活的课堂导入方式导入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出示了一段儿歌的歌词:“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接着,我组织学生们对这首儿歌中出现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带领学生们对这些数据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进而总结出数列的基本概念。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数青蛙”这一生活常见现象导入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列的基本概念,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3、课堂教学合作化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步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化,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让课堂教学活动在达成知识传授的基本目标的同时,也能够达成实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层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与人的身高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的不同。随后,引导学生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关系事物进行举例。接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两种不确定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绘制散点图。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散点图,得出回归直线概念,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常见的存在不确定关系的事物进行分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们发现回归直线,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4、课后作业探究化

课后作业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后作业环节的重要作用,对课后作业敷衍应付,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不高,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标,还会使课后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拖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就要提高课后作业的探究性。

例如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开展过程中,在每节复习课之后,我都会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总结课本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帮助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一课后作业完成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点巩固复习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从改变教育理念入手,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5、参考文献

[1]罗文婷.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73.

[2]刘友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57-58.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论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是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些内容的变化是时代发展所需,是学科发展所需,是教育发展所需。教育改革的路,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所有教育人,都将永远在路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显示,学科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 18 个基本要点。在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领下,各学科依据自身特点,分别确立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点面结合,形成为完整的育人体系,为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育人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学科发展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内容,是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然,这只是基本要求,是人发展的基础,是奠基工程。除了这些核心的素养,每个学科还有其它更多、更细的素养要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在纵深发展与深入探索过程中,学科素养会有更高层次的体现。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基础,它是指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能力。这一次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放在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传递出一个信息,语文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和社会实践结合,和生活结合,要学以致用,要充分体现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和功能性特点。母语是我们民族的魂,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它也是其他课程素养的基础。学语文必须先从语言入手,这是不变的规律。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要求语文的学习首先应从学语言开始。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交流、不会合理表达,还谈何发展与创新呢? 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过程。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学习过程是和一篇篇文章,一个个作者对话的过程,其培养思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思维训练又同时体现在阅读、表达和交流中,所以,语文学科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育教学必然的使命。 语文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审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语言和文章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上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语文课应该是一种寻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读《苏州园林》是一种审美享受,我们品《红楼梦》是另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赏析《文化苦旅》更是一种探美之旅,路上风景正好,语文学习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永远在路上。 文字、文章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文学科以口语和书面语形式共同负载文化信息,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所以,语文的学习,也始终是文化的探寻之旅。每一篇文章的学习,其实也是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的解读和思考的过程。比如学习《爱莲说》,在理解字面含义、疏通文意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赏析了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了牡丹、菊花、莲花的象征含义,我们窥见了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世界。到这里就够了吗?周敦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这样的感慨的?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怎样的文化大环境?很多问题,在找到了源头之后,可能就迎刃而解,语文学习的深度,在文化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探究,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可能会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可能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有其内在的关联性,构成四位一体的学科内涵,融汇交织,密不可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来具体落实。随着课程评价制度和方法的革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会逐步得到推进和落实。 另外,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接受语文文字和文化的熏陶,在某个阶段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可能会有所侧重,但都是交融渗透、融为一体的。在不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侧重点和深浅度上会有所不同。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学段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关键。以高中学段为例,语文课有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分别安排 7 个任务群,规定了具体的分值,学业质量标准划分为五级水平。必修课程设计为水平一、水平二;选修Ⅰ课程设计为水平三、水平四;选修Ⅱ课程设计为水平五。五级质量标准都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描述细致,是考核与评价的最主要的依据。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上,各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也会呈现渐进式提高的过程。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我们也不能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讲求技术,更讲求教学的艺术,这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

教学论文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个实力的证明,而老师的教学论文优异程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条件。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 七年级语文 教学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 经验 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文章 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 方法 ,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 总结 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 说说 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 故事 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 课前预习 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本的单元意识和整体框架意识。比如,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体裁分别是什么?学习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又是什么内容。如果学习的是 说明文 单元,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说明文的分类标准,说明对象如何寻找,说明内容具体是什么?该如何准确查找?说明的顺序一般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文的结构具体又有哪些?一般的说明方法包含有哪些?各自又有什么作用?说明文在语言上往往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因此,我的建议是先渗透知识点,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清晰地讲解。因为,这些文体方面的知识学生是应该掌握的。

二、加强能力培养

1.诵读古文及现代文能力。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学家,无不受益于诵读。但是教师经常把课本规定的要熟读背诵的篇目段落作为课外作业轻描淡写地加以处理。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诵读不自觉地看成一种负担,不到临考不背书,实际上等于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养成了惰性。因此,诵读成绩往往很不理想,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诵读能力的养成。语文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还有什么比在读中思,读中悟更好的方法技巧呢?

2.自学古文及现代文能力。现在使用的 语文教材 一般都是新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新教材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也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想合理利用好新教材,教师必须在 教育 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万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学生自学古文及现代文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初中语文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自学文章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课文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自学课文能力是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实质上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生对新内容常常会有一种期待心理,与其让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学生对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厚。

3.思辨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将来走上了社会,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才。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重点还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做纵深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并自主创造的一个过程,这正是还学生以“权利”的过程。

4.表达自我能力。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提问点名字站起来的学生,他们常常无法用语言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如何说,或者说得让很模糊。结果是教师代替他把意思表达出来。这样的学生又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还有就是,大多数学生一见写 作文 就头痛,总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勉强完成了,也是干巴巴的,味同嚼蜡,平淡无味。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当“导演”,为学生铺设舞台,布置各种各样的情境,努力创设出一个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使他们的思维在其间自由徜徉,纵横千里,尽情发挥想象。这样,学生不但会敢说,而且也会爱说,从而达到想说和会说的最佳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 辩论 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如此一来,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至于因为不会说话而搞不好人际关系。

5.书写表达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交际工具的功能可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声的交际功能,如当面的交谈、会议上作 报告 和打电话等口语交际;二是有形的交际功能,如书信、考试以及著书立说等文字的交际。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各样媒体的增加,口才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字书写的功能虽说有所降低,但写作这种能力完全有必要加以强调。在考试以笔试为主的情况下,对学生来说,书写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得分上的高低、考试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阅读答题虽没有规矩,但在语言的完整、流畅上很有讲究的。再有就是学生的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很随意,写错了来回涂抹弄得卷面很不整洁。语文教师应该从开始就严格要求,让学生形成答题时的书写能力,做到规整、干净整洁,强化印象分。

三、小结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全方位入手培养学生,千万不能机械地教书,否则只会让学生停留在浅层的识记层面。要双管齐下,让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具备了学习的素质。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走向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及早成才的康庄大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3

关键词:巧设题目 积累素材 想象力

摘要: 初中作文 教学已经成为一项较难的课,对于许多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似乎无法可依,无规律可循。本文就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困难,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九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我认为巧设题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勤练笔、为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写身边的事情是很关键的几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初中生要做到:“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①

但是要能达到这些标准,并不是轻松的不是的事情,尤其是作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许多孩子的作文水平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也无从下手,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拙见,分享给各位。

一、巧妙布置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旧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的确如此,

1、根据单元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文题目,学以致用。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同类相关的知识进行的编写。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是全部写景的文章,有《春》、《夏感》《秋天》等,在学习课文时,对于景物的描写的学习较多,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写景的题目,这样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描写这种表达方式。

2、结合相关节日,布置作文,激发学生真情流露。

比如“ 感恩节 ”时,我就布置了一篇《 ,我想对你说》,许多孩子都写了《 妈妈 (爸爸),我想对你说》,文章就感人至深。

我激发学生在写作时要注重关注细节,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表现出来,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 范文 之一“也许我早已漠视你在天气寒冷时对我的叮咛,早已对你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早已忽视了您十几年如一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对您在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仍然精心准备的晚餐挑三拣四。如今长大的我深刻的明白我错了,我不该忽视您伟大的母爱。”

最后一处写的尤其好,就是善于发现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抓住了细节描写,效果较好。

二、学习模仿,勤练笔。

好的文章一定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学习优秀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是必要的,只有学习积累了,才能为之后游刃有余的进行自我的文章创作打下基础。

例如学习了《羚羊木雕》,在写作上,我把它归纳为“叙事-抒情”型,因此,要求学生模仿这种模式,以及注意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写作,写一篇“你与朋友”为主题的文章。

学生跟朋友的友谊是很真诚,很美好的,只是因为作文水平有限,没有把感情表述到位,那么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就极为必要。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写作,水平有很大提高。

学生范文片段:

六年的友谊,面临着残酷的考验,会断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你是我六年以来最美好的回忆。还记得那次吗?

天空又划过一道闪电,像是窗户上的一道裂痕。黑色的天空愈发低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我坐在教室里,手托着头,忧愁的望着窗外的天空。我没有带伞。

课很快下了,而雨却丝毫不停歇,楼道里的人渐渐少了,还好有你陪我。

最后,楼道里却只剩我们了,可还是没有人接我。我看见你手里的伞渐渐抬起来了。

……

第二天,刚走进教室,便看见你红彤彤的鼻子和你身旁一大堆的纸。

看见我,你立刻又露出满脸的明媚。

从此以后,你我的关系更好了。

这篇文章是经过修改后的一篇优秀文章,感情很真挚,学生懂得了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贴切的表达自我的情感,改掉了以前单一表达方式的写作方式,作文有很大进步。

三、积累素材,展开想象,给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好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文学的海洋。

丰富的想象,一定要基于现实,基于大量资料的积累才能有效展开。而资料的搜集与交流也有助于想象的发挥。

因此,我让学生平时注重搜集精彩文章片段, 名人 名言 ,小故事等等,为写作积累素材,并为想象打下基础。

对于说明文单元,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厚,我布置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样不仅巩固了教学,对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我布置了一篇《登上月球》的作文,要求首先搜集相关资料,比如关于月亮的诗歌、 神话故事 、科学知识等等,先在班级内交流。

这之后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写作,学生天马行空,展开想象,效果良好。

四、体验生活,有感而发。

下了场 大雪 ,我布置一篇关于“冬日的风景”的文章,学生就可以把与雪亲密接触的地方表现出来,写出孩子的快乐,写出学的晶莹美丽。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情、小动物。

说明文单元比较平实,所以我让学生仿写作文,写自己养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养蚕、养鸟等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学生写的《猫和狗》生动精彩。

午后,阳光落在窗台上。一只猫和一只狗也在饱餐后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

我坐在一旁看着暴风雨的前夕。

狗很没耐心,几次抓不到尾巴。这次,它鼓足了劲儿,闷哼了一声,极速冲过去咬住了猫的尾巴。猫因疼痛睁开半眯着的眼,伴随着一声尖叫,立刻跳起来,转过身对着狗。猫正准备用爪子抓狗那肉嘟嘟的脸——狗躲不及猫的利爪,不小心从阳台上掉了下去。

我清楚的看见猫竖立起来的毛,等狗掉下去,它又渐渐平复了心情,安详的卧在原处,眯起眼睛。不过,它可没像刚刚那样放松警惕,时不时睁睁眼,再拍打一下尾巴。狗现在又偷偷摸摸的躲在猫后面准备报仇啦!就在它刚准备去咬猫时,猫一转身灵巧地用爪拍了一下狗的头,以王者姿态居高临下地盯着狗。

狗被拍到了,痛得嗷嗷叫,但似乎没人理它,便气愤地向猫攻击。猫落荒而逃,于是就上演了“狗追猫”的情节。

……

我一直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细节,把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情节表现出来。我觉得正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事有感而发,再交给一些写作要注意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来,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要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写作下工夫,给他们打好作文基础,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作文教学。巧妙设置作文题目,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流露真实的情感。对于有很多有趣生活积累的同学,故事本身很有趣,也有生活感悟,但是因为语言表述等问题,不能写得很精彩,就要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写作技巧。更要让学生多看、多学习,甚至是模仿优秀文章的叙述模式,表达技巧等,“勤练习”。“想象”和“写身边的事”也是很重要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我特别注重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好的文章要插上想象的翅膀,但“想象”也要基于现实、基于描写等,所以平时要让学生积累素材。对于某些文章,只写现实没有想象,那么文章就少了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写想象,没有现实做基础也会觉得很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②

对于初中的语文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发掘,但九年级开好头,尤为关键,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跟学生一个好的开始,我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 七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与反思范文5篇

★ 有关七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 有关七年级语文教学心得2020范文汇总

★ 七年级语文教学心得总结范文5篇

★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

★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论文5篇

★ 2020七年级语文老师工作心得5篇集锦

★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 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中学政治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

首先,要基于课程的学科本质,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沿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 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 从培养目标 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辨识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视点: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它具有不同于 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 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 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同域外相关课程亦无从类比。应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因此,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综合意义”,要求由思想政治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内容支撑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 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其次,要关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具体内容,体现“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所谓“上不空挂”,就是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确定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条件。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息息相关, 实际上就是要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注入。所谓“下不失联”,一是要立足学科本质的把握,明确本学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而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 二是要着眼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因此,如同思想政治素养整体上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 程整合的内容,也分属不同的“集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如何清晰、精准地刻画各“集合”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不能回避、不可忽视的挑战。第三,命名与统整,是提炼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要立足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但素养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虑课程内容。这是因为,依据核心素养选择与整合的课程内容,毕竟源于不同的学科分类。命名核心素养,此学科之所以不同于彼学科,仍然取决于学科内容的差异,否则难以避免雷同,如“综合思维”“独立思考”“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适用范围 过于宽泛,此其一。其二,考虑到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差异,即便同属一类学科,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命名,亦可能不同于初中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命名。但是,纵然命名不同,有关基本教育元素的融入却一脉相承。比如,不能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没用道德范畴命名,就是不重视道德教育。其实,道德教育的意义作为每个要素的“题中应有之义”,存在于所有要素之中,贯穿于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始终。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相关学科素养的组合,那么有关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提炼,同样源于各相关学科的内容,又不一一对应各相关学科内容。它们既涉及所有相关学科的内容,又有所侧重。因此,统整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也需要制定相应规范。包括: 每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有什么主要表现; 不同要素在层次上应力求相同,在涵盖范围上不宜差异过大; 不同要素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应存在合理的联系,在逻辑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调整,目前拟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仍在接受各方研判,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

当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探析 摘要: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复合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形成的过程,学界高度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内涵建构、对策探索以及测评方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简要评述,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近两年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呈现出一批丰富的成果。从发表的时间和主题来看,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讨论,以朱明光、季成伟等学者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2016年下半年以及2017年上半年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策以及测评的讨论,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数量大且研究视角较为宏观;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下半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还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研究,但是研究更加精细化,切入点更加具体。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界定、要素构建、培养对策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展开。 (一)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学界主要采用上位概念推演下位概念的方法,经过“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最后推导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张忠坡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陈友芳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陈华洲认为,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知识,而逐渐形成的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复杂情境的基本素养,以及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处理危机、分析矛盾、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二)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建构 首先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划分。罗华莲认为政治学科知识、政治学科能力、政治学科思维品质、政治学科态度及政治学科情感、价值观是其主要内容。这一划分以三维目标为依据,没有厘清三维目标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之间的关系。刘红梅认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这一划分强调了认同感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但是内容完整性有待商榷。季成伟将核心素养进行了四维一体的内涵建构,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的统一。朱明光、王锦飞等学者与季成伟的观点稍有不同,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此后,学界基本上认同了朱明光等人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最终,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由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要素构成。 其次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关系解读。陈华洲、王锦飞、陈友芳、马明贵等学者的观点大体一致,认为政治认同是另外三要素的价值目标、共同标识、魂魄,是核心要素;理性精神是达成另外三要素的基本条件或是主观要求;而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想精神的必然结果。 (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研究 目前学界对培养对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二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各要素。 1.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的培养对策研究 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就是从宏观视角探讨培养对策,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维度:一是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开展探讨;二是从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展开探讨;三是从教学要素开展研究。 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开展探讨。朱明光指出:“如果说以核心素养为纲是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标志性追求,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此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最显著的亮点。”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一是关于课程设计,从课程的构成要素来探讨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杨有平提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课程评价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二是课程实施及实施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经验。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陈永良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处理好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关系、内容标准和社会活动的关系。 从教学过程或环节入手展开对策探索。一是关于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的优化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充分准备。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牛学文张明远等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中优化教学设计。二是关于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的精准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例如,曾练提出打造生活化课堂的目标,汪盛忠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张慧提出“情境—探究”、“问题—情境”、“活动—体验”以及“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关于社会实践,以活动参与体验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例如,田建军提出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模拟政协活动、旁听刑事审判活动以及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此外,许多学者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对策研究的一个方面。 从教学要素着力展开对策研究。一是针对教育者。李春会、李亮提出中学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并从情意素养、理论素养以及行为素养三个维度进行了体系构建。陈建华、李晓东、许大成提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二是针对教学内容。董红干分析了四本教材中蕴涵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周翠华阐释了动态生成资源的重要价值。戴慧提出重构思想政治学科国家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和隐形课程体系的思考和建议。三是针对教学方法。林巧渝提出在辩论赛的策划组织、辩题选择以及立论和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董旺森提出主题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模式。刘平提出通过创设思辨性的爱国话题、法治话题以及环保话题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四是针对教育对象。蔡佩萍根据学生思维存在的四种状态,适时提出教学切入点。周爱红强调充分关照学生的情感,通过真情投入、寓情于理、情法冲突、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培养对策研究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不仅从宏观视角开展讨论,还将其视角聚焦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培养。 关于政治认同的培养。目前学界针对政治认同的培养对策研究较为丰富,主要从政治认同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维度展开:一是关于培养的目标。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王恒富等人从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以及价值认同四个方面阐释了政治认同培养的目标。二是关于培养的内容。例如,李岚立足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资源,探索构建了对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梅立苹试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政治认同培养落实。三是关于培养的方法。王晓娜阐释了通过教学情境创设来培养政治认同。张志红提出要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构建议题情境问题链,创设活动体验平台以及依托社会实践等方式促进政治认同的培养。此外,陈红充分关照教育对象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学界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更多是从方式方法角度切入,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案。例如:郭胭瑞提出通过提高问题设置的深度、知识讲授的逻辑以及作业布置的可探究性来促进理性精神的培养。王华宝等人倡导互动式课堂,主张以互动式情境、互动式活动以及互动式载体培养学生的理想精神。牟晖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提升思维深度,营造课堂氛围以培养批判思维,通过世界教材发展高阶思维,关注元认知以提升思维境界。此外,宋晓东以《经济生活》为例,阐释了如何利用其中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林瑶林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切入,探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途径。陈静以2017年的高考试题为例,提出要基于理论精神的考察设计选择题。 关于法治意识的培养。陈哲远基于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教材内容的分析,找出了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内容。杨有平等人提出通过文本解读、教学活动体验以及丰富教学素材等举措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王恒富等人提出在“博学”中拓展学生法律认知,在“明辨”中提升学生法律情感,在“笃行”中巩固学生法律理念。 关于公共参与的培养。姚霄洁提出通过创设公共事务主题情境,扮演公共事务参与角色,探究公共事务参与难题,设置公共事务参与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王恒富等人提出通过走进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陈式华提出通过“知识学习、课堂模拟、实践尝试”三部曲,来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四)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 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如何,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只能通过其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表现加以推断,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也是目前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难点。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量与评价的研究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构建测评框架;另一方面是从实践中解读高考试题,以探索应对之策。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建构。思想政治学科测量与评价主要集中在命题框架、学科学业质量、政治学科能力三个方面。在命题框架上,其代表性学者是陈友芳,他提出依托情境与学科内容,采用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四大基本任务的完成质量来评价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构建了运用力、理解力、应用力、论证力、选择力等具体的评分标准。在学科学业质量上,其代表性学者陈友芳依托情境的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来度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在将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分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性质特征,构建了度量每个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政治学科能力上,李晓东等人将政治学科能力按照“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新迁移”的总模型划分为九级能力结构。 关于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的研究。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研究上,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罗程月基于对高考试题价值立意、考察内容、素材选用以及评价形式的分析,提出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董旺森等人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分析,为新一轮的备考复习提出建议。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近两年也达到了一个高潮,不仅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研究的内容,也深化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改革发展。虽然当前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不足。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以及要素建构的研究较为薄弱,使得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研究根基不够牢固。大部分学者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为一个熟知概念而未开展理论阐述,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也较为一致的采纳朱明光构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学科模块及其与立德树人的深层关系,四个构成要素何以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本原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澄清。 对策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的研究不仅着眼于整体探索培养方案,也重视从要素着力,呈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经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对策研究中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既然主题是关于政治认同的培养对策研究,那么所提出的对策就应该和理性精神培养有所不同,在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对策的有效性;其次,对于对策的研究过于单一,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这种人为割裂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倾向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而不应是割裂的个体。最后,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有点盲目化,部分研究内容过于重复,新观点、新措施较少。 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当前学界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培养对策研究,研究过于狭隘,应进一步丰富。首先,对策研究的着力点有待丰富。比如当前对策研究有重方法轻内容的倾向,重视多种方法的探索,但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教学素材的开发等教学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再比如对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对策研究丰富,但是对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培养的分析较少。其次,其他方面的研究还需平衡,比如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较少且这部分内容也是一个研究难点。再比如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者研究较少,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者、引导者,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不足。再次,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段要求,思想政治课是与初中《道德与法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关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所需要培育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较少,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少研究者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照搬到初中学段,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上来讲是不科学的。最后,研究视角的狭隘,当前学界主要是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视角展开,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亦可以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提供借鉴,如何借助其它学科来助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 基于以上分析,今后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做到三个结合: 结合新课标,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新矛盾、基础教育的新任务和新形势,教育部已制定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该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分别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与之前的观点稍有不同。因此,今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要以新颁布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南,并结合新教材来开展多方面研究;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上升到立德树人的高度,通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考,注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研究可以从教师教、学生学和考三个方面进行。在教方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可深入研究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实施,探讨活动型学科课程引导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开展路径及其困境;也可从教学实施者从发,研究教师在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的方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是新一轮课程修订的最大亮点,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学法上学生如何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考的方面,目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和学业质量的研究非常少,而评价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并开展实施,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考结合。 结合小初高,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基础教育一体化。当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高中学段,但思想政治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而在基础教育中初中道德与法治需要达成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相衔接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需要研制小初学科核心素养,并思考制定小初高学科核心素养衔接体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一体化。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王 旭 琴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反思 2019-12-09本论文在2019年《思想政治教学》杂志第二期发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以《行为与后果关联》为例内容摘要:本文以《行为与后果关联》为例,谈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四个具体做法:第一、明晰教学目标;第二、精选教学案例;第三、精心组织教学;四、布置有效作业,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让核心素养入脑入心,着力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判断力、道德责任感,提高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卓有成效的落实核心素养,努力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具有公共精神的合格公民。关键词:行为、后果、责任、落实、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素养主要聚焦在“自主发展—健康生活(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和“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两个主要层面的素养。作为坚守在教学一线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呢?下面以《行为与后果关联》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做法:一、明晰教学目标,落实卓有成效依据新课改理念,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根据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特点,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在实际教学目标中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落实学科素养,使学科素养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能生动具体地融入到中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每一节课的有效教学都要有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教材和相关教参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现状了解后共同制定出来的目标。要想使得学科素养的落实,不

  • 索引序列
  • 论文核心素养对教学的研究
  • 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的论文
  •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论文
  • 中学政治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