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选题
从事国际贸易,英语应当是相当好的,不仅仅是书面英语,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口语也是相当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选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中美纺织品贸易隐含碳测算及碳责任分析
2、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
3、中日文化产品贸易结构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4、中国与日本文化贸易的对比研究
5、扩大中泰木薯产品贸易的对策研究
6、中俄转轨过程中汇率安排对贸易和FDI影响的比较研究
7、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8、马克思的自由贸易思想探索
9、TPP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影响研究
10、中美光伏产业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1、金砖国家自贸区预期经济效应分析
12、基于CMS模型的中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变动因素分析
13、应诉反倾销结构价格研究
14、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15、中美贸易非均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总体与电子产业比较
16、出口代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评价
17、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问题研究
18、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分析
19、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20、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发展及其贸易影响研究
21、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下贸易效应研究
22、TPP国际贸易投资规制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23、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
24、自贸区原产地规则比较研究
25、中国对日本船舶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26、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27、人民币升值对中美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
28、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
29、中欧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0、多边自由贸易区与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
31、中国与俄罗斯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32、韩国经济调整及对韩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究
33、RTAs框架下印度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与评估
34、美国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35、中加天然气贸易可行性问题的系统建模和分析
36、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服务外包契约设计
37、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准研究
38、欧盟对华瓷砖反倾销贸易效应分析
39、G公司俄罗斯市场客户关系的维护研究
40、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
41、比较社会交易成本与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
42、TPP高标准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涉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43、基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视角下三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44、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全球价值链影响的研究
45、中国和英国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
46、中印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7、我国贸易结算中出口信用证拒付问题研究
48、中美产业内服务贸易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9、中美钢铁产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50、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分析
51、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
52、日本非关税壁垒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研究
53、欧美对中国白酒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研究
54、中国和喀麦隆木材贸易及对策研究
55、内蒙古与蒙古国出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研究
56、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差额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57、N银行苏州分行信用证风险管控研究
58、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59、印度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60、自由贸易协定下我国货物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
61、印度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6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
63、中智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影响因素分析
64、我国转口贸易支付风险问题研究
65、出口信用证项下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的适应性和选择分析
66、中国与欧盟贸易成本的变动及其启示
67、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研究
68、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创新路径
69、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70、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非共同体畜牧贸易影响研究
71、多哈农业谈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72、越南的经济增长与中越能源贸易关系的研究
73、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74、中意食品饮料行业进出口贸易
75、蒙古国的皮革制品出口问题研究
76、中泰天然橡胶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77、中俄两国服务贸易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78、俄罗斯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与影响因素研究
79、中国与东盟反补贴政策的比较研究
80、越南对美国货物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81、ZG银行江西省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82、WTO与中国自然资源出口限制研究
83、欧亚经济整合框架中的哈萨克斯坦的外贸政策
84、A出口企业汇率风险规避模式研究
85、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
86、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货物贸易潜力研究
87、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中美贸易顺差分析
88、基于数据驱动的Y公司大宗商品套利策略研究
89、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0、国际金融监管下的韩国贸易金融制度研究
91、美国对进口中国钢铁类制成品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研究
92、俄罗斯削减关税对中俄汽车贸易合作影响研究
93、文化距离对文化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94、J企业出口物流成本控制的改善研究
95、俄罗斯入世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96、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
97、日本对华FDI与对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98、中美经济非对称性共生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99、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100、中国与韩国、日本汽车产品内贸易结构研究
申明一下。。。摘抄的。。。。非原创。。。按需要修改。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摘要: 文章主要采用WTO统计数据库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国际贸易统计》中的相关数据对中国与欧盟15国和欧盟25国商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欧商品贸易和比较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的贸易模式一致,中欧贸易的互补性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贸易互补是以产业间互补为主,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还不够大。 关键词:中国 欧盟 显性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指数 互补性指数 [ 转自铁血社区 ]一、引言 我国1975年与欧共体建交,当时的双边贸易额仅仅为24亿美元,2006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亿美元,是1975年贸易额的倍。 2004年5月欧盟扩大为25国后,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欧盟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本文主要采用WTO统计数据库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国际贸易统计》中的相关数据对中国与欧盟15国和欧盟25国商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互补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中欧商品贸易的一些相关结论。 二、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互补性指数 1、显性比较优势 Balassa(1965、1977) 提出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RCAij=(Xij/ Xit)/(Xnj/Xnt) [1] [ 转自铁血社区 ]Xij 代表i国j产品出口,Xit 代表t时i国所有产品出口;Xnj和Xnt分别代表对世界i产品的出口额或世界i产品的进口额,以及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额或世界所有产品的进口额。公式中的变量x代表出口值,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所指的范围和产品类别都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计算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一国某种产品在某一个区域市场的比较优势;一国某种产品在另一个国家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确定取决于RCA的大小,大于1说明一国在某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小于1说明具有比较劣势。日本贸易振兴会设定 当RCAij> 时,表示该产业出口在某国市场上具有显著比较优势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当 时,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强,且Cij值越大,互补性越强;当;中国在欧盟15国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出口竞争力较差的产品为汽车,钢铁,化工产品以及发电设备,;欧盟25国在中国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出口竞争力较差的产品为农产品、食品、矿产品与燃料、燃料、电子数据处理与办公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服装、纺织品,化工品(2005年除外),钢铁(2000年至2002年),办公和通信设备(2002和2005年)RCAij1,这说明中国与欧盟15国和欧盟25国都具有贸易互补性。从计算的数据结果和图形来看,中欧的互补性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以产品分类来看,以农产品为例,以欧盟15国和欧盟25国为出口口径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大于以中国为出口口径计算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欧盟15国1996年到2003年和欧盟25国2000年到2005年对世界出口的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 一些特点。具体是:1、中欧贸易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逆差不断缩小,1997年迅速变为顺差,2002年则出现了90多亿美元的顺差。2、中欧贸易地位不对等。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5%左右,但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则小得多,出口额占欧盟进口额比重不到2%,进口额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仅在1%左右。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性要高得多的现状也导致了中欧贸易谈判地位的不对等。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为传统的大宗商品及轻工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成套设备及钢材等产品。以后进出口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进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出口产第 2 页品除初级产品外也开始有了工业制成品。4、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投资质量相对较高。欧盟在华直接投资主要特点是投资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投资部门分布广;投资形式多种多样;投资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5、双边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机制化。 二、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受制因素 虽然中国和欧盟之间经贸交往发展迅速,双边关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双方之间贸易摩擦仍不断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方面。1.中欧经贸关系始终受到官方政策影响。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欧经贸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8年4月,中欧签署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第 3 页惠国待遇。1985年5月,中欧又签署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中欧经贸关系处于迅速增长期。欧盟官方政策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好坏影响很大,而欧盟的政策常常在经济要求和政治企图之间摆动。欧盟在意识形态上坚持“冷战思维”定式,把西方价值观念作为全球战略的指导,在一些具体问题,如“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方面制造障碍,是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一个重要因素。2.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利益观,是国家利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内涵十分丰富,第 4 页包括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这些因素既相互联系,融成一体,又独自存在、相互区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别成为国家追求的重点目标。在整个冷战时期,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抑制。冷战初期,两大阵营内部的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均服从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是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双方外交决策中意识形态因素作用的淡化,国家中的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出来,双方之间的经贸关系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90年代后,随着意识形态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下降,经济利益在调整后的国家利益中占据重要位置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加强,它成为推动中欧关系第 5 页发展的根本动力,中欧经贸关系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发展。3.美国因素的作用。就现代中欧关系而言,无论是广度还是纵深方向的延展或跌宕,都有着东方与西方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厚度,有一种内在的整体性。而对这种整体性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所谓的“美国因素”。美国因素一直是影响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注意到,欧美之间近年来虽有矛盾,欧盟极力想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是它们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是由于欧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共同利益以及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和相同的价值观,所以双方之间关系仍以合作与发展为主导方面,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它们仍立场一致联手对华,对中国施压乃至制第 6 页裁。此外,美国为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实现其全球战略,在其自身实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不得不借重欧洲的影响与力量,因此,欧盟仍然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正如亨廷顿所说:“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外交政策成功的关键所在。与欧洲健康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大大减轻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这种孤独的局面。”对于欧盟而言,“欧洲一体化加上与美国这种跨大西洋的伙伴关系,不仅是西欧在二战后时期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是它在后冷战时期继续走向强大的关键。”4. 欧盟东扩的负面影响。根据《尼斯条约》的决定,2004年5月1日欧盟接受包括塞浦路斯、捷克、波兰等国在内的15个新成员国,从而完成其成立以来的第五次也是历史上规第 7 页模最大的一次扩大。东扩后的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拥有亿人口,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从而新欧盟成为了一个贸易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大市场。欧盟东扩无疑是欧盟经济及世界经济中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经贸和资本市场交往这一角度来看,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消极负面影响是明显不能低估的。中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是有一亿多人口的广大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总体上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大致相同。在同欧盟发达地区发展进出口贸易和吸引投资等方面,我国与中东欧、东南欧国家无疑存在竞争关系。这些国家在发展经贸关系上明显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方面的优势。 第 8 页(二)经济方面。1.中国在中欧市场依赖程度和重要性中处于劣势地位。据统计,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依存度相差很大,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存度高,而欧盟对中国的依存度要小很多。同时,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日本以及欧盟成员国原先殖民地国家间的贸易仍在欧盟贸易中占比较重要的位置,中国的重要性则次之,投资方面也是如此。中国对欧盟的市场依赖程度大于欧盟对中国的市场依赖程度,这些事实决定了中欧贸易关系中中国处于劣势地位。明白了此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挑起贸易摩擦的总是欧盟,也就明白了在处理经贸冲突时双方态度和立场的不同。2.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且结构不合理。产第 9 页品价格低廉理应是构成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但只依靠低价格去占领市场容易引起反倾销调查等贸易冲突。中国产品成本本来就低,许多企业至今仍然坚持低价竞销的营销观,不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包装的改善,不积极利用广告、公关及提高质量与服务的手段来扩大出口,忽视了非价格竞争,使欧盟等国家对中国产品的低价格和增长迅速过于敏感,以致引发了不少摩擦。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据一项用“相对出口绩效指数(REP) ”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成果,中国制造业中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商品共55种,其中占有绝对比重而且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或非第 10 页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商品;重化工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商品所占比重微小,而且这些重化工制成品的深加工程度也很低。也就是说中国出口的依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呈过度竞争的态势,所以这样的产品大量出口定会遭遇贸易摩擦。此外,中国企业的维权意识依然不够。这点在反倾销案的调查中表现明显,常常是无人应诉,使对方不战而胜,从而更激发起了对方对中国产品进行调查的积极性。3.欧盟一体化程度提高和内部双层结构对中欧经贸交往增加了新的复杂性。欧盟一直致力于其内部的一体化进程,2002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流通标志其一体化进程到了一个新阶段,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第 11 页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次的组织结构。这一事实为中欧经贸交往既带来了便利又增加了新的复杂性。随着一体化程度提高和共同进口制度等的实施,特别是欧元启动后,其国际地位、可信度还是稳定性将有很大提高。现在我国的商品只要出口到一个欧元区国家的口岸,就可以分销到欧元区的其他成员国,出口手续简化,方便了贸易结算,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在以前各个成员国各行其是的情况下,一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而现在若欧盟裁定中国某项产品倾销从而处以高关税惩罚,则该产品在欧盟所有成员国第 12 页的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尽管此项产品对某些成员国根本就不构成倾销。这种趋势的发展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将会是长期的。又如欧元的启动,减少了欧盟企业的兑换费用,消除了其内部贸易的货币风险,使其内部产品价格部分的竞争力增强,这意味着外部产品包括中国产品价格竞争力的相对下降。而且,其内部统一用欧元结算,也使我国产品利用原先其各个成员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和货币不同而制定差别价格的策略难以实施。此外,欧元的推出也使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转换成本。欧盟内部双层的组织结构使中欧经贸发展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在双层结构下,欧盟成员国在对中国出口时常强调和利用其与中国的友好关第 13 页系,以求进入中国市场,而在自己市场准入方面则抬出欧盟来和中国对抗,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这样就使得中国难以通过以限制这些成员国对中国出口的方法来解决中国出口产品对这些国家市场的准入问题。4.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包括环保壁垒) 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包括环保壁垒) 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大宗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第 14 页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结语 近年来,虽然中欧合作在各个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但是根本的着眼点还在于政治与经济。欧盟一直以来都是“平衡主义者”,强调各方力量能够达成某种均势,因而欧盟在许多政治立场上与美日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世界多元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不谋而合,因此双方在许多国际问题上还是有很大合作空间的。第 15 页任何政治关系归根到底都有其背后的经济关系,政治方面的合作最终目标是促进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全面携手。 欧盟随着其东扩的实现,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欧盟作为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其市场的内在支撑力较强,对中国也有极大的吸引力。欧盟的扩大在给我国带来更大市场及经贸合作空间的同时,使其它国家想利用欧元各国情况的差异在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发挥优势增加了难度。欧盟内部市场深化增加了区内的保护性和封闭性,给 区外带来的排斥效应可能对别国经贸利益造成损害。这些中、东欧国家在经济、贸易结构上与中国较为接近,与欧盟互补性较强,他们一旦加入欧盟,在发展经贸关 系上天时、地利与人和方面都比我国占据第 16 页明显优势。 面对着这些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战略性对策,在发展中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在发展中回避和化解不利制约因素。充分利用WTO规则, “以人为本”,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学习,完善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并努力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从长远看,中欧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必定会有更多的潜力和机会。 当然,密切的合作伙伴之间也会有分歧。中国与欧盟在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摩擦与障碍。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欧盟至今仍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此外,欧盟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在某些行业和领域设置技术和绿色壁垒的作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 17 页了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中欧双方都愿意以对话和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潜力巨大。中欧经贸关系将会在摩擦与妥协、磋商与双赢、谅解与互信的氛围中,更加健康成长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经贸关系能够开辟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金珊:《欧盟经济政策与一体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金哲松:《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3.祝宝良、张峰:《欧盟地区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裘第 18 页元伦、王鹤等:《欧盟对华长期政策与中欧经贸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5.胡谨、王学玉:《发展中的欧洲联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祖强、淡远鹏:《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受制因素》,江海学刊,。 7.王丽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因应对策探析》,东南亚研究,。 8.王冉冉:《论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 9.刘翔峰:《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宏观经济研究,。第 19 页百度文库 搜索制度差异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展开全文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相关文档新形势下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及制约因素分析9人正在看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445人正在看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27人正在看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302人正在看查看更多为您精选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会员文档164篇人气好文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2987人阅读浅议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1000人阅读热门TOP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一)1000人阅读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1)论文2674人阅读立即开通VIP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_论文_开题报告_论文任务书_一站式辅导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论文,专业团队,对口论文,多年各大行业论文经验,针对各学级论文,质量取优,论文推荐平台,24小时在线,质量高论文,论文,一站解决,诚信自信广告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_论文_质量信誉保证_正规优质论文平台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论文,正规论文大平台,毕业生论文咨询网站,专业论文辅导,质量有保障。论文,专业机构,诚信经营信誉好,20年论文行业经验丰富,致力于毕业论文。广告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_的论文_论文质量好_讲信誉_论文包满意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的论文,正规论文大平台,毕业生论文咨询网站,专业论文辅导,质量有保障。的论文,专业机构,诚信经营信誉好,20年论文行业经验丰富,致力于毕业论文。广告4506人已获取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在不断地扩大,并已引起了美国高层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美中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统计方法、转口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美双方应理性看待,相互理解,共同推动双边贸易发展。2005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中美纺织品贸易硝烟刚刚散尽,经历了短暂的平静之后,由于美国商务部于2006年2月10日对外贸易统计报告的出炉,一石激起千重浪,又使刚刚平静的中美贸易关系,泛起新的波澜。按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为7258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赤字达到了创纪录的2016亿美元。仅就一个中国与其构成的贸易赤字就达到了逆差总额度的将近1/3。这一结果的推出,使得双方刚刚舒展的神经重新紧绷了起来。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甚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尽管美国对华出口连续3年保持了增长,但就目前来看,双边贸易关系为两国提供的机会仍然‘不公平’,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中国未能信守某些承诺,包括知识产权执法不力,对国内某些产业政府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扶持,以及不履行某些开放市场的承诺等”。并进一步声称:“中国在与世界的接触中获得了收益,但是,为了保持经济和政治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必须为解决过去4年来,全球迅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全球不平衡承担自己的责任”。虽然波特曼的这一番话未必完全正确,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高层对美中贸易逆差过大的极度焦虑。面对中美经贸快速发展,贸易摩擦有可能再度升温的紧张局势,进入2006年2月以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就一些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重大贸易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中美同意在商贸联委会框架下成立中美高科技与战略贸易工作组;启动并加强了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签署了《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谅解备忘录》……。2006年4月11日随访的中国企业代表团就美国13个州、14个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促进活动,签署采购合同或协议108项,总金额超过了162亿美元。这一切都能显示出中国政府为扭转中美贸易失衡所表示的诚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自然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致使20多年来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06年以来,中美贸易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我海关资料显示,仅1-5月份,中美贸易额已达到了973.7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其中中国对美出口7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6.6%,进口235.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中美顺差达到了502亿美元,同比增长29.O%。截至2006年5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到了50289个,合同内资金额共计l163.2亿美元。同时,中国在美国兴办的贸易型和非贸易型公司也呈增长趋势,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在美直接投资达7.92亿美元。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双边经贸关系中出现一些暂时的不和谐和摩擦也是难免的,甚至可以说是正常的。为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双方首先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就当前双方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以求共同推动中美经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两国统计方法上的差异,也有双方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还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导致新的国际分工出现等多种原因。一、双方统计标准不一致造成统计结果不一致(一)进出口产品统计数字对美贸易逆差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以来,中美就双边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且争论至今。按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了211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亿美元。但是按照美方的统计数字却显示,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为285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为2434亿美元,自美国的进口为418亿美元。再如中国海关统计,美国于1993年首次出现对华贸易逆差,金额为62.76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了1142亿美元,是1993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的18倍。而美方统计,美国从1983年就开始出现了3亿美元的逆差,到2004年猛增至1620亿美元,到2005年又突破了2000亿美元,达到了创纪录的2016亿美元。并且认为是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的1983年的672倍。 还有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中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向前迈了一步。本文结合中欧关系的现状,谈谈自己一些看法,并且从中方角度浅谈如何应对中欧的现状。关键词:国际关系 中欧 全球化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2004年之后中欧结束了长达10年的“蜜月期”,逐渐的进入了一直复杂的环境之中。一、 中欧关系的现状1.合作的关系中欧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能够取得比较有突破性的进展。曾处在“蜜月”期的中欧双方都希望让合作的加深来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也加强彼此的合作关系。例如,中方觉得欧盟应取消对华的军售禁令,应该承认中国市场的经济地位。虽然欧方也作了积极的回应,然而在这两个问题上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然而,实践的结果表明双方没有能够在任何一个重大的问题上真正的展现出中欧合作的强烈期望。 2.竞争的关系 中欧在曾经相互合作的领域里也出现了竞争的关系。在经济关系上,中欧关系一直是以合作互补性的典范著称。过去的近些年中欧之间的贸易基本保持平衡,其中,欧盟在中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欧洲的企业也获得了预期的市场,强化了自身的竞争水平。然而,在2004年欧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之后,彼此的竞争的关系在经济关系中也变的明显了。欧方不停的抱怨中方对欧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频繁的运用针对中国的进口产品的保护主义的措施。欧盟也在不断的给中方施加压力,一再要求中国要开放本国的市场以及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在2006年欧盟曾发表的对华政策的文件中更是把中国看作是“对欧盟贸易政策的最大挑战”,甚至还提出了让中国做出让步的要求。不仅如此,中国曾参与的欧盟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的研究,这被看做是中欧合作的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然而现在,因为欧方不断的在这个计划中去排挤中国,中国已开始加速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且在频率的占用上面与欧盟形成了正面的竞争关系。3.外交新问题在一些曾不相关联的事情上,中欧之间出现了新的问题。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在2005年之前并没有引起欧盟各国的关注,这也和中欧的双边关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2005年之后,中欧就中国对非的政策一直表现出不满。在一些政治的问题上,欧方也经常地指责中国与津巴布韦和苏丹这些在欧方看来属于专制的国家所保持的友好关系。欧方对中国在非洲的能源以及矿产的资源领域中的投资活动很是不满,总是把中国比做是抢夺非洲资源侵略者。对于一些援助的问题,欧方还经常地指责中方不加任何的政治条件的一些援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 摘要: 文章主要采用WTO统计数据库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国际贸易统计》中的相关数据对中国与欧盟15国和欧盟25国商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欧商品贸易和比较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的贸易模式一致,中欧贸易的互补性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贸易互补是以产业间互补为主,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还不够大。 关键词:中国 欧盟 显性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指数 互补性指数 [ 转自铁血社区 ]一、引言 我国1975年与欧共体建交,当时的双边贸易额仅仅为24亿美元,2006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亿美元,是1975年贸易额的倍。 2004年5月欧盟扩大为25国后,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欧盟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本文主要采用WTO统计数据库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国际贸易统计》中的相关数据对中国与欧盟15国和欧盟25国商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互补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中欧商品贸易的一些相关结论。 二、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互补性指数 1、显性比较优势 Balassa(1965、1977) 提出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RCAij=(Xij/ Xit)/(Xnj/Xnt) [1] [ 转自铁血社区 ]Xij 代表i国j产品出口,Xit 代表t时i国所有产品出口;Xnj和Xnt分别代表对世界i产品的出口额或世界i产品的进口额,以及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额或世界所有产品的进口额。公式中的变量x代表出口值,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所指的范围和产品类别都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计算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一国某种产品在某一个区域市场的比较优势;一国某种产品在另一个国家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确定取决于RCA的大小,大于1说明一国在某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小于1说明具有比较劣势。日本贸易振兴会设定 当RCAij> 时,表示该产业出口在某国市场上具有显著比较优势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当 时,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强,且Cij值越大,互补性越强;当;中国在欧盟15国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出口竞争力较差的产品为汽车,钢铁,化工产品以及发电设备,;欧盟25国在中国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出口竞争力较差的产品为农产品、食品、矿产品与燃料、燃料、电子数据处理与办公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服装、纺织品,化工品(2005年除外),钢铁(2000年至2002年),办公和通信设备(2002和2005年)RCAij1,这说明中国与欧盟15国和欧盟25国都具有贸易互补性。从计算的数据结果和图形来看,中欧的互补性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以产品分类来看,以农产品为例,以欧盟15国和欧盟25国为出口口径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大于以中国为出口口径计算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欧盟15国1996年到2003年和欧盟25国2000年到2005年对世界出口的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 中非合作(1)可以把非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非洲以及中国的发展。(2)有利于中非贸易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非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有着巨大的发,扩大相互投资规模(3)促进“南南合作” 中非经贸具有很大的互补性,非洲缺乏技术以及初级产品,而中国对于能源又有很大的需求。中非贸易额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而且量呈倍数增长。非洲的崛起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中国的产品类型更适合于出口发展中国家 农产品贸易在中泰两国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中泰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取得不断发展。深入研究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中泰两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而且有助于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政策调整,推动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加强互补、实现双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中泰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查找中泰两国2000~2011年间的24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统计数据,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和泰国农产品的互补性做出分析,用产品相似度、市场相似度指数、RCA和TSC分析中国和泰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据此找出了中泰两国的竞争性产品和互补性农产品。整体上看,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弱于泰国,显示出比较劣势,但在部分农产品中,我国仍表现出比较优势,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结合分析的结果,文章认为中泰两国应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中泰两国农业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中泰两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产品出口多元化战略,加快中泰两国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商签进程,来推动中泰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大概当今所有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都会经过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即便最后不被盲审。这个系统的初衷其实是很好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即将踏入中国科研界的硕士研究生们一个警示作用:杜绝抄袭,踏实学问。但正所谓“世界万物,有矛就有盾”的哲学观,中国知网的这个“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不是完善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目前的图文识别技术还不够先进;其二是目前的机器识别还达不到在含义识别上的智能化。求索阁一贯的观点就是“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破敌,必先知敌;要过学术检测这一关,当然必先了解这一关的玄机。
一、查重原理
1、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对于3万字符以上文字较多的论文是可以忽略的。
对比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个人比对库,其他比对库。部分书籍不在知网库,检测不到。
2、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分段检测。
3、有部分同学反映说自己在段落中明明引用或者抄袭了其他文献的段落或句子,为什么没有检测出来,这是正常的。中国知网对该套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该阀值为5%,以段落计,低于5%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大段落中的小句或者小概念。举个例子:假如检测段落1有10000字,那么引用单篇文献500字以下,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实际上这里也告诉同学们一个修改的方法,就是对段落抄袭千万不要选一篇文章来引用,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篇文献,一篇截取几句,这样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
4、一篇论文的抄袭怎么才会被检测出来?知网论文检测的条件是连续13个字相似或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但是必须满足3里面的前提条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袭的A文献文字总和在你的各个检测段落中要达到5%。
二、快速通过论文查重的七大方法
方法一:外文文献翻译法
查阅研究领域外文文献,特别是高水平期刊的文献,比如Science,Nature,WaterRes等,将其中的理论讲解翻译成中文,放在自己的论文中。
优点:1、每个人语言习惯不同,翻译成的汉语必然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段文字,不同人翻译了之后,也 不会出现抄袭的情况。2、外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升自身英语水平,拓展专业领域视野。
缺点:英文不好特别是专业英文不好的同学实施起来比较费劲。
方法二:变化措辞法
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或按照意思重写,或变换句式结构,更改主被动语态,或更换关键词,或通过增减。当然如果却属于经典名句,还是按照经典的方法加以引用。
优点:1.将文字修改之后,按照知网程序和算法,只要不出现连续13个字重复,以及关键词的重复,就不会被标红。2.对论文的每字每句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答辩时亦会如鱼得水。
缺点:逐字逐句的改,费时费力。
方法三:google等翻译工具翻译法
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用google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来,句式和结构就会发生改变,再自行修改下语病后,即可顺利躲过查重。
优点:方便快捷,可以一大段一大段的修改。
缺点:有时候需要多翻译几遍,必须先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翻译成阿尔及利亚语,再翻译成中文。
方法四:转换图片法
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截成图片,放在自己的论文里。因为知网查重系统目前只能查文字,而不能查图片和表格,因此可以躲过查重。
优点:比google翻译法更加方便快捷。
缺点:用顺手了容易出现整页都是图片的情况,会影响整个论文的字数统计。
方法五:插入文档法
将某些参考引用来的文字通过word文档的形式插入到论文中。
优点:此法比方法四更甚一筹,因为该方法日后还可以在所插入的文档里进行重新编辑,而图片转换法以后就不便于再修改了。
缺点:还没发现。
方法六:插入空格法
将文章中所有的字间插入空格,然后将空 格 字 间距调到最小。因为查重的根据是以词为基础的,空格切断了词语,自然略过了查重系统。
优点:从查重系统的原理出发,可靠性高。
缺点:工作量极大,课可以考虑通过宏完成,但宏的编制需要研究。
方法七:自己原创法
自己动手写论文,在写作时,要么不原文复制粘贴;要么正确的加上引用。
优点:基本上绝对不会担心查重不通过,哪怕这个查重系统的阈值调的再低。
缺点:如果说优缺点的话,就是写完一篇毕业论文,可能会死掉更多的脑细胞。呵呵。。。 能。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抄国内的论文在国外发表能查重,若发现重复部分,就会按照连续出现13个字符类似就会判为重复的标准计算论文重复率,即使学生抄袭国外论文内容,也会被知网查重系统检测到重复。 你好,俄罗斯论文查重能查到知网。知网是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在全球也很有影响力。 俄罗斯的毕业论文查重率是20% “查重率又叫做重复率、抄袭率以及相似率等,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论文查重率是由论文查重系统将大家所上传的论文与查重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比对检测所得出来的一个百分比结果,并且是根据查重系统算法所计算出来的,这个百分比结果就是与他人论文重复的最直观体现,能够依此直观的看到论文中可能抄袭的部分所占整篇论文有多少比重。” 俄罗斯硕士论文一般在万字至4万字之间(中文),万至万单词之间(俄文);论文主体部分英文词数至少20000 words;硕士论文需要通过俄罗斯科学教育部反剽窃系统检查,重复率不能超过15%。 要求: 1、总页数根据学校具体要求有所不同,毕业论文本科50-70,研究生100-120,博士150 2、字体一般为Times New Roman,14号,页边距左3cm,右1cm,上下2cm。倍行间距,段前字符。 3、文章引用部分一定要标明脚注(Сноска)。 摘要要求 摘要分俄语摘要和汉语摘要两部分。中文摘要一般要求500字以内。论文摘要另起页并排在标题页之后,先俄文后中文,分页打印。摘要部分包括论文题目、论文摘要和关键词。俄文题目用Times New Roman三号字居中打印。之后,空两行开始摘要部分。 将“Тезис”一词加方括号,前空两格,用Times New Roman四号字加黑,俄文摘要内容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中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居中,空两行开始打摘要部分。将中文“摘要”二字加方括号,前空两格,用黑体四号字。中文摘要内容用宋体小四号字。 原创,,,,代笔 是想了解远古的时候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都是怎样的?是否像现在一样,拥有细胞壁,细胞核以及完整的构造?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闪烁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思想光芒,迸发着积极寻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标的火花;而另一半则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消极思想所侵蚀,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复杂的生命形态:个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萌发去寻找精神解放的途径,而自身性格软弱的钳制,又使他们找不到新生活的定位,徘徊、孤独、苦闷。他们既不满俄国社会现状,愤世嫉俗,但又不愿站在人民一边,精神上无所寄托。他们一面觉得在鄙俗的上流社会无以容身,但又对上流社会以外的生活同样感到索然无味。因而到头来尽管不甘心沉沦却又无力超出社会的束缚与羁绊。他们只能是否定和怀疑的精灵,是一群生活理想的“迷惘者”,努力寻求自我实现,终因不能在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变成了“多余人”。关于“多余人”这个概念早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的一种译稿中就出现了,写到奥涅金时有这样的两句:有人远在他们之外,像多余的东西茕茕孑立。后来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 文学反映青年的生活已形成诸多传统的主题,“多余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同创世英雄、寻梦者和毁灭者等类型相比,“多余人”题材更具绵延性、复杂性和普及性。 一、 近现代研究“多余人”形象现状一瞥回眸我国对“多余人”形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俄国“多余人”形象入手,进而对世界文学之中与俄国“多余人”相类似的典型进行探讨,从狭义到广义的比较研究中萌生出一个新命题,即“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1)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我国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我国评论界几乎一直囿于“多余人”是俄国文学“特产”的认识阶段,普遍惯性地使用这个定型的结论。而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形象的认识都基于时代所需,是一种“感性”的理解。在动乱前,我们对俄国文学的介绍、翻译和研究倾向是“以我所需”、“急我所用”、“拿来天火”给苦难的大众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的现实斗争服务。这是个“全面肯定”的时期,我们对“多余人”身上的觉醒和抗争的积极方面,给予了最充分的关注,却有意无意地疏忽了他们身上的消极方面。进入极左时期,对俄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冰冻,“多余人”真正变得多余,并销声匿迹。总体上,这个阶段我们对“多余人”形象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一个分散的初级认识阶段,对“多余人”也多是从介绍的角度进行普及性传播。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的20年至今,这一阶段进入理性化思考。一大批对“多余人”问题的研究论文逐渐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开拓,主要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其一,对读者熟悉的非“多余人”典型重新审视,发现了“新”的“多余人”。不满足于已有定论,勇于开拓发现。有文章指出“达吉雅娜与奥涅金一样,只有觉醒,没有真正的反抗”,认为达吉雅娜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其二,对于那些原本公认的“多余人”形象或提出质疑或重新评价。其三,从整体上对俄国“多余人”产生、发展情况、进步意义等重要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刘亚丁的专著《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一书中提出俄国“多余人”产生实际上“是外来文化撞击古老俄国的结果,外来文化第一批接受者是青年贵族,他们无法停息被撞击后的震荡。”同时这个高峰时期俄国“多余人”的影响,也唤起了我国一代青年的觉醒和一代作家的创作。(2)“多余人”现象的初步联网以俄国“多余人”为稳固的经线,我们打破国界,在“多余人”研究中出现横向“联网”。评论家首先把视线投向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和“孤独者”。如《屠格涅夫和郁达夫的“多余人”比较研究》、《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贾宝玉和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贾宝玉与奥涅金之比较》等。其次,评论者在日本和法国文学中找到了俄国“多余人”的兄弟。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形象,被认定为世界文学画廊里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多余人”。有的论述了日俄“多余人”的相似之处后,还从价值观、伦理、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等方面阐释了日俄“多余人”的差异。另有把法国的“世纪儿” 和“孤独者”联系起来,启示我们追溯中法文学的姻缘。对于中日“多余人”之异同也有专文进行了论述。以日本“私小说”为切入点,阐述了对中国“零余者”的影响。(3)一个新命题的萌生——“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 对于世界近200年间的“多余人”现象,沿着二百多年的不断的发展历史轨迹,得出了“多余人的演化”轨迹。从18世纪末维特的出现为起点,其后是19世纪初“世纪儿”的“世纪症”蔓延,几乎与此同时“拜伦式英雄”和哈洛尔德震动欧洲;到了19世纪20至50年代,俄国的“多余人”以强大的阵容和整齐的队伍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逃遁者”面世,中国的“孤独者”、“零余者”便接踵而至。而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的“反映雄”虽然姗姗来迟,却与法国的“局外人”、英国的“愤怒青年”和德国的“新维特”,互相呼应,携手问世,构成了当代“多余人”联网。这一联网真正实现了歌德最早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梦想。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各国文学的自身的实际来重新审视“多余人”现象,就不是孤立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经全方位普查和多角度扫描,评论界定质定量地给世界“多余人”现象得出一个纵横交叉的历史发展模式,得出这样一个简略的图示:(美国) “反英雄” (20世纪中) (中国) “孤独者” (20世纪初) (日本) “逃遁者” (20世纪初) (俄国) “多余人” (19世纪前叶) (英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愤怒青年” “拜伦式” “维特热” “世纪儿” “局外人” (20世纪中) (19世纪初)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20世纪中) (德国) “新维特” (20世纪中) 本图示基本表示出世界各国文学在相同和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相近“多余人”类型的各自姓氏代号。每个代号的专用名称几乎都包含着一个群体系列。同时图示中的国际性的排列组合,克服了本土文学的自足性和排他性,反映出互相交融、理解和创造的新局面。 二、“多余人“形象研究之我见(1)“多余人”的特征 “多余人”是多棱多角多面的立体,身上混杂着复合的色彩,反映了复杂的人生。他们是思想上的“报晓的先觉者”,行动上则是“贫乏的残疾者”。他们是属于精神世界中最鲜活和最忧郁的“精神贵族”。用一句话概括,“多余人”的心理特征是,意识和意志的不相协调。意识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这也是“多余人”大起大落的精神历程和悲剧。他们有勇气从厌恶的环境中拔了旧根,却找不到适宜的土壤扎新根,成了“无根浮萍”、“身外客”、“局外人”、“逃遁者”、“隐身人”。(2)国度“多余人”典型的分析 ①自省和探索——俄国“多余人” 俄国“多余人”的精神探索,具有东方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的整体特征,在民族兴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使俄国“多余人”闪耀着某种灵光,格外动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也是俄国“多余人”在文学家笔下获得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俄国“多余人”是从俄国的旧文化和欧洲新文化撞击融合的血肉土地上产生出来的。这是“多余人”产生的一般性回答。俄国盛产“多余人”特别是从贵族阶级中不断地裂变处“多余人”,与俄国贵族阶级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在这些反映传统主题的杰作里,我们明显地看出文学家本人的精神和心理与他所塑造的主人公的亲缘关系。因此,这些“传统主题”中的贵族青年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是作家的精神的再生儿。 ②东方隐士——日本“逃遁者” 无论是二叶亭四迷《浮云》的主人公内海文山,还是夏目漱石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日本式“多余人”形象,都表现出“隐士”的特点。他们是“内向的”,拘谨、沉重、迟缓,远没有欧洲和俄国“多余人”那种无所顾忌的洒脱、豁达和冒险精神,但它们具有更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首先是旧思想的强大和根深蒂固,羁绊着“多余人”新思潮的萌发;其次,东亚文化儒释道的精神和日本民族传统的打“和”精神对他们“隐士”精神的造成有着密切的制约作用。日本“逃遁者”是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批“多余人”形象,它为年轻而短暂的日本近代文学开拓了现实主义道路。同时也为中国“零余者”的诞生不断吹来了春风。 ③最具社会和民族责任感——中国“零余者” 从郁达夫笔下的自叙的“沉沦者”到鲁迅笔下的孤独的魏连殳,从丁玲笔下的沙菲到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周如水,从老舍笔下的祁瑞宣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中国“零余者”蜂拥而来。古老的封建王国在不可避免的社会大变革中,开始整个民族的蜕变,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轨道,是中国“零余者”大批萌生的文化背景。同时,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速,成为了中国“零余者”的催生剂。“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知识青年,与近代西方意识的接轨决定了中国“零余者”精神含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中国“零余者”思考的浓缩性和情感的强烈尖锐度。(3)“多余人”形象的巨大魅力首先来自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这是由“多余人”的崇高的悲剧性格所决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个点上,而对于“多余人”来说,他们恰恰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最敏感点上,因而他们的性格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而且较之一般性像,他们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两极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的产物。 其次,“多余人”都具有性格缺陷,因而形成其悲剧的性格特征。在灵与肉、理智与感情的冲突中往往陷于强烈的内省和忏悔意识。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内源性”忧郁症。在这种复杂的性格中,才真正体现人物性格真实的美,同时产生复杂的美学效应,使读者获得悲与喜交融、崇高与滑稽相混杂的复杂深刻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多余人形象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美学原因。阅读“多余人”,走进他们的世界,你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瞬间发现“自我”,产生共鸣,带来思索。 参考书目: 1、《“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张伟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 2、《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方汉文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研究》,张承举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4、《《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译林出版社,1996年关于中非贸易的互补性研究论文
中国和俄罗斯论文互相查重吗
俄罗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