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现代诗有关初中毕业论文

现代诗有关初中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现代诗有关初中毕业论文

有关《毕业》的现代诗有:

毕业歌 演唱:中央乐团合唱团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篇一】有关于毕业的现代诗

我们之间有个约定

说好了,毕业不哭

你的眼泪

会让我陷入迷茫

曾经的友谊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渐渐淡忘

答应我

毕业不哭

不让那泪珠往下落

把它永远

藏在心底

说好了,毕业不哭

你的眼泪

会让我感到惋惜

曾经的亲密

会随着距离的拉开

而不复存在

答应我

毕业不哭

不让那悲伤溢满心

把它永远

藏在心底

说好了,毕业不哭

不要让我的眼泪

在此刻流下

【篇二】有关于毕业的现代诗

阳光,

透过雨水的倾盆,

打在脸上。

有潮湿的味道,

像我的心,

不知说该什么。

想好的话语,

憋在心头。

一句深深的祝福,

祝你一路顺风,

抵过千言和万语。

熟悉的街角,

划开界限。

留下挥霍少年,

点染成熟的容颜。

心中的不舍,

倾诉在泪水间,

划过眼角,

青春本是苦涩。

【篇三】有关于毕业的现代诗

耸立的高楼,

走向陌生的道路。

我不敢快步,

怕惊醒了校园的美梦。

一片死寂,

也不是我要的温度。

狭长的岁月,

换了场景,

一切都是变影。

笔直的回廊,

三三两两的人影,

碎一地的时光。

不敢触动黑白琴键,

声响太孤单,

唱不起,

年少的悲欢离歌。

【篇四】有关于毕业的现代诗

那不是单纯象牙塔里的豪言

更不是与恋人花前月下的安慰

没有了昨天的梦幻

我们踏入了真正的现实

没有了完全呵护我们的翅膀

我们正在努力建造自己的天堂

毕业了,我们一样过生活

那不是用眼泪诉说的孤独

更不是背井离乡的孑然一身

没有了室友的温暖

我们在大城市的角落里蜗居

没有了老师的谆谆善导

上下级的潜规则我们不能躲逃

毕业了,我们一样过生活

那不是辛苦最简单的差事

也不是沉默宣扬的清白

没有了孩子时代的娇气

学着深沉已成了自己也不会承认的游戏规则

没有了双休的阳光灿烂

基层和锻炼就是我们身上的铭牌

不只是脆弱的校恋经历困难或夭折

心灵也是在过活中成了暴风雨中的一片树叶

路延伸的的方向

成了我们痛苦的思量

曾经的誓言有些苍白了有些随风疯了

而有些坚强的开花了

播下希望的种子

明天就是天下增值最快的土地

现在洒下汗水

未来一定是绚烂缤纷!

我们今天的过活

不是徘徊和堕落

明天我们一定有丰富的

那一晚你拥有了我我拥有了你于是我们都长大了那一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于是我们分手了这便是毕业的情书

关于现当代诗歌的毕业论文

可以谈谈席慕容的创作风格,或者她诗歌中的意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毕业 论文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2.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3.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4. 余秋雨 散文 的 文化 “寻根”情结 5.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6.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7.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8.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 传统文化 精神 9.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10. “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 11. 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 12. 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 13. 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 14.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15.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 鲁迅《狂人 日记 》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 6.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 7.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8. 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 9.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 10.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11.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 12. 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 13.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15. 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16. 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 2.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4.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5.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6.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 白露 、花金子、愫方等) 7. 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 8.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9.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10.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11.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12.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13.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14.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15.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 1.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 2.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3.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 4. 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5.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 6. 关于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有一篇相关论文你可以借鉴一下,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先要认真去主读读席慕容的诗歌,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仅供参考。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 作者:【宋姗 曾丽芹】 学教育 21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宋姗曾丽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席慕容的诗歌曾带给诗坛一阵清新旋风,给很多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感动,这份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待诗的真诚,她的忧伤的真诚,本文将从其诗歌所表现的感伤情调中来分析其“独抒性灵,不拘格调” 的真性情。从她对故乡那解不开的情怀中来感受她的深切的失落。 [关键词] 感伤;真;爱情;乡愁一、独抒性灵的“真”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她的名字以及她的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峡两岸刮起过一股强劲的“席慕容旋风”。席慕容的诗之所以能在海峡两岸都风靡一时,受到众多的青年读者的欢迎。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这种真情所描绘出来的忧伤带给人们的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正如她一直所相信的“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爱心在她的诗中表露无疑,像“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崛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如果》),将我对你的爱,你的情表现的刻骨铭心,为了你甘愿做任何琐碎的事情,此情此情是多么让人心碎。而象“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 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重逢之一》),就将我的一颗饱满的心融入在了刺绣的每一针的疼痛中,将你的面容,一针一针的绣在我的心上。这种由真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在席慕容的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而这种真性情的提倡,在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就多次被倡导。尤以袁宏道的“性灵说” 论述最为透彻。他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在《序小修诗》中,他赞扬其弟小修的诗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龇处,佳处自不必言,即龇处亦多独造本色语。”他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真” 字,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是 “龇处” 亦是“佳者”。而席慕容的诗文,处处体现她的真情,她的非胸臆的流出不肯下笔,将情与境,将爱情的千言万语,都融会在短短的几行诗句中。如“你是那急驰的箭/ 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那缠绵的藤萝”。(《伴侣》),我的爱如你翎旁的风,如抚慰你的月光,如缠绵的藤萝,这些都只是为了能做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做你永生永世的伴侣,用看似平凡的意象,却表达了最真最深的情。而情到深处自然会生出感伤,爱必得忧伤,这种对爱的忧伤,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表现最深,无论是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惆怅,爱的坦诚,都流露出一种温润、一种圣洁、一种执着而无悔的心情。如“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来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的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盼望》)。我深知我们将永不能在一起,可是我祈求的只是相爱的瞬间,你回首时那短短的瞬间,只要你给了我那爱的一瞬间,那就是我盼望的。可是最终的最终,你却连这一瞬都没能给我。但是席慕容的这种忧伤,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痛苦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大悟和觉醒。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将感激的心存在爱中,警醒着大家在爱逝去后,你依然会了无遗憾。真正的爱心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的确曾真正的爱过,不管今天和将来如何,都不应有悔。在展现爱的人生中,更在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所以我们在那么多虚伪的作品就更珍惜席慕容的这种真。二、继承与创新的“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细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颓而通其所必变。”袁宏道在这里指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就要有‘通变’的观念,而不能剿袭传统。”这正如席慕容的诗,既有对于古典诗美的现代抒写,将古典诗词的凄美意象融入现代诗中,也有西方文明的风采,将西方文化的绝对宽容精神和浪漫情调与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和淡淡的宿命意识巧妙的结合在自己的诗中,形成独特的个性。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则使她的诗散发出古典诗文学评论 学教育 22 词的抒情韵味。古词意象的选择的不同,诗的韵味也会不同。席慕容善于将古典诗柔美的意象作用于自己的诗中,也善于用新的诗歌意象来传达她的诗情,既古又变。她使用最多的意象是各种花的意象。而花的意象在古诗人眼中,是忧伤的代名词,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这一意象体现出黛玉的无尽伤怀之情,而在席慕容这里,花依旧是忧伤的化形,如“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廊外仍有千朵芙蓉/淡淡的开在水中”(《历史博物馆》)。这首诗在《台湾爱情诗选析》一书中被视为是席慕容的诗中最好的一首,将现代的诗情融入了古典的莲荷意象中去。仿佛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一夜间有了灵魂,而在等待你的期望落空后,又终于失了这灵魂。除此之外,席慕容的诗中还创造了些新的诗歌意象。如对“树”的新解,将树作为爱情的象征,爱的凄美在她的那篇《一棵开花的树》中,表现的最透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一颗满心期待着爱的树,为情人凋零的树的形象跃然于我们面前“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朋友啊/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 爱情的凄美,在开满了花的树的面前,在伟岸的树的面前,依然只是一颗为爱受伤而凋零的心。满载这希望而来,满愈伤怀而落,满地皆是伤心的泪珠,为你离去而未看我一眼的泪珠。还有“风沙”“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或“呼唤这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高速公路的下午》)等这些新的意象。正是席诗中对于古诗的继承与创新,也正是这些创新,才使席慕容的诗充满了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惊奇,既感伤又憧憬的意趣在其中。三、率性而行的“趣” 席慕容诗的忧伤的真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变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其中,她的诗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心灵的感动与震撼,优美的意象清新明丽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都在诗中流露出来,在“茉莉好像/没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茉莉》)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比喻成小小的茉莉,美丽的茉莉的清香的蓓蕾,正如自己想你时的心情,在每时每刻,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想你的刹那”。丰富的情感满愈心中。然后她的诗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在对爱情的无法挽回的忧伤中,在对青春逝去的惆怅中,对生命人生的一种了悟也在她的笔尖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了。在《邂逅》这首诗中,作者就将逝去的爱情,青春的流去当成是命运的安排,不错怪谁,只是当我们多年后擦身而过,漠然的转身离去时,那一份伤痛就永久的留在心中了,然后在一切过后,悟得生命和生活只要安宁和美丽就好了,能够有欣赏天蓝树绿的安宁,这就是忧伤后所能得到的最本真的生活吧!忧伤,所以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更怀念那些曾经美好的日子,曾经烙在心上的日子。总所周知,席慕容是蒙古族后裔,虽然从小离开大陆,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故乡—— 内蒙古草原。但是小时候总在外婆的口中听到故乡,在地理课上感受着故乡。故乡对于她来说,不是地图上那遥远的陌生的草原,而是深深刻在心上,在心上想了千百遍的情怀,而对于这些怀念故乡的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曾多次反复的出现,对于她来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简短的七行三个段落,作者就将这份乡愁情绪概括出来,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似海洋深的愁绪、怀念、怅惘的情感,使人读之回味无穷。这首诗同余光中的早年发表的《乡愁》一样,道出了远离故土的游子们的共同情感特征,意境深远。乡愁诗的抒写,往往包含着很深的失落,因为喜爱,所以常感到不满和失落; 因为爱得深,所以失落感也就特别强烈。而这些深深的失落感,在席慕容的乡愁诗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如《狂风沙》中“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化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风沙起时,乡愁顿起,揣想那风沙起处的模样,希望从风沙带来的气息中嗅出故乡的花香,听到乡音忧长的思念,然而风沙过后,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那份牵挂。于是诗人希望那漂游无根的云和鹰能够听到她的呼唤,能够携带她遨游长空飞越关山,去寻找那日思夜想的故乡。而这些迫切的心情唯有父母亲才能理解,于是“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而“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是一个现代人痛苦灵魂的挣扎与再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悲哀。四、结语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赌物感人,触景伤怀,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到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触动了全景,在每一个情绪波动的角落,总是不知不觉的渗透进了其中。那种由真而发的伤,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法躲藏的。参考文献: [1] 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 [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夏祖丽:《一条河流的梦》. [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 杨光治:《台湾爱情诗选析》. [M]. 1989. [5] 潘承玉:《忧伤与莲荷原型——席慕容的艺术世界透析》. [J].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92. [6] 郭济访/王建选评.《台湾三家诗精品》.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0.作者简介:宋姗(1986—),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丽芹(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文学评论

现代诗人毕业论文

可以谈谈席慕容的创作风格,或者她诗歌中的意象。

有一篇相关论文你可以借鉴一下,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先要认真去主读读席慕容的诗歌,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仅供参考。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 作者:【宋姗 曾丽芹】 学教育 21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宋姗曾丽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席慕容的诗歌曾带给诗坛一阵清新旋风,给很多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感动,这份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待诗的真诚,她的忧伤的真诚,本文将从其诗歌所表现的感伤情调中来分析其“独抒性灵,不拘格调” 的真性情。从她对故乡那解不开的情怀中来感受她的深切的失落。 [关键词] 感伤;真;爱情;乡愁一、独抒性灵的“真”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她的名字以及她的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峡两岸刮起过一股强劲的“席慕容旋风”。席慕容的诗之所以能在海峡两岸都风靡一时,受到众多的青年读者的欢迎。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这种真情所描绘出来的忧伤带给人们的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正如她一直所相信的“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爱心在她的诗中表露无疑,像“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崛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如果》),将我对你的爱,你的情表现的刻骨铭心,为了你甘愿做任何琐碎的事情,此情此情是多么让人心碎。而象“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 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重逢之一》),就将我的一颗饱满的心融入在了刺绣的每一针的疼痛中,将你的面容,一针一针的绣在我的心上。这种由真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在席慕容的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而这种真性情的提倡,在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就多次被倡导。尤以袁宏道的“性灵说” 论述最为透彻。他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在《序小修诗》中,他赞扬其弟小修的诗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龇处,佳处自不必言,即龇处亦多独造本色语。”他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真” 字,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是 “龇处” 亦是“佳者”。而席慕容的诗文,处处体现她的真情,她的非胸臆的流出不肯下笔,将情与境,将爱情的千言万语,都融会在短短的几行诗句中。如“你是那急驰的箭/ 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那缠绵的藤萝”。(《伴侣》),我的爱如你翎旁的风,如抚慰你的月光,如缠绵的藤萝,这些都只是为了能做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做你永生永世的伴侣,用看似平凡的意象,却表达了最真最深的情。而情到深处自然会生出感伤,爱必得忧伤,这种对爱的忧伤,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表现最深,无论是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惆怅,爱的坦诚,都流露出一种温润、一种圣洁、一种执着而无悔的心情。如“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来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的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盼望》)。我深知我们将永不能在一起,可是我祈求的只是相爱的瞬间,你回首时那短短的瞬间,只要你给了我那爱的一瞬间,那就是我盼望的。可是最终的最终,你却连这一瞬都没能给我。但是席慕容的这种忧伤,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痛苦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大悟和觉醒。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将感激的心存在爱中,警醒着大家在爱逝去后,你依然会了无遗憾。真正的爱心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的确曾真正的爱过,不管今天和将来如何,都不应有悔。在展现爱的人生中,更在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所以我们在那么多虚伪的作品就更珍惜席慕容的这种真。二、继承与创新的“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细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颓而通其所必变。”袁宏道在这里指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就要有‘通变’的观念,而不能剿袭传统。”这正如席慕容的诗,既有对于古典诗美的现代抒写,将古典诗词的凄美意象融入现代诗中,也有西方文明的风采,将西方文化的绝对宽容精神和浪漫情调与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和淡淡的宿命意识巧妙的结合在自己的诗中,形成独特的个性。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则使她的诗散发出古典诗文学评论 学教育 22 词的抒情韵味。古词意象的选择的不同,诗的韵味也会不同。席慕容善于将古典诗柔美的意象作用于自己的诗中,也善于用新的诗歌意象来传达她的诗情,既古又变。她使用最多的意象是各种花的意象。而花的意象在古诗人眼中,是忧伤的代名词,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这一意象体现出黛玉的无尽伤怀之情,而在席慕容这里,花依旧是忧伤的化形,如“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廊外仍有千朵芙蓉/淡淡的开在水中”(《历史博物馆》)。这首诗在《台湾爱情诗选析》一书中被视为是席慕容的诗中最好的一首,将现代的诗情融入了古典的莲荷意象中去。仿佛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一夜间有了灵魂,而在等待你的期望落空后,又终于失了这灵魂。除此之外,席慕容的诗中还创造了些新的诗歌意象。如对“树”的新解,将树作为爱情的象征,爱的凄美在她的那篇《一棵开花的树》中,表现的最透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一颗满心期待着爱的树,为情人凋零的树的形象跃然于我们面前“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朋友啊/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 爱情的凄美,在开满了花的树的面前,在伟岸的树的面前,依然只是一颗为爱受伤而凋零的心。满载这希望而来,满愈伤怀而落,满地皆是伤心的泪珠,为你离去而未看我一眼的泪珠。还有“风沙”“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或“呼唤这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高速公路的下午》)等这些新的意象。正是席诗中对于古诗的继承与创新,也正是这些创新,才使席慕容的诗充满了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惊奇,既感伤又憧憬的意趣在其中。三、率性而行的“趣” 席慕容诗的忧伤的真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变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其中,她的诗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心灵的感动与震撼,优美的意象清新明丽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都在诗中流露出来,在“茉莉好像/没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茉莉》)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比喻成小小的茉莉,美丽的茉莉的清香的蓓蕾,正如自己想你时的心情,在每时每刻,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想你的刹那”。丰富的情感满愈心中。然后她的诗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在对爱情的无法挽回的忧伤中,在对青春逝去的惆怅中,对生命人生的一种了悟也在她的笔尖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了。在《邂逅》这首诗中,作者就将逝去的爱情,青春的流去当成是命运的安排,不错怪谁,只是当我们多年后擦身而过,漠然的转身离去时,那一份伤痛就永久的留在心中了,然后在一切过后,悟得生命和生活只要安宁和美丽就好了,能够有欣赏天蓝树绿的安宁,这就是忧伤后所能得到的最本真的生活吧!忧伤,所以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更怀念那些曾经美好的日子,曾经烙在心上的日子。总所周知,席慕容是蒙古族后裔,虽然从小离开大陆,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故乡—— 内蒙古草原。但是小时候总在外婆的口中听到故乡,在地理课上感受着故乡。故乡对于她来说,不是地图上那遥远的陌生的草原,而是深深刻在心上,在心上想了千百遍的情怀,而对于这些怀念故乡的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曾多次反复的出现,对于她来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简短的七行三个段落,作者就将这份乡愁情绪概括出来,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似海洋深的愁绪、怀念、怅惘的情感,使人读之回味无穷。这首诗同余光中的早年发表的《乡愁》一样,道出了远离故土的游子们的共同情感特征,意境深远。乡愁诗的抒写,往往包含着很深的失落,因为喜爱,所以常感到不满和失落; 因为爱得深,所以失落感也就特别强烈。而这些深深的失落感,在席慕容的乡愁诗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如《狂风沙》中“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化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风沙起时,乡愁顿起,揣想那风沙起处的模样,希望从风沙带来的气息中嗅出故乡的花香,听到乡音忧长的思念,然而风沙过后,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那份牵挂。于是诗人希望那漂游无根的云和鹰能够听到她的呼唤,能够携带她遨游长空飞越关山,去寻找那日思夜想的故乡。而这些迫切的心情唯有父母亲才能理解,于是“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而“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是一个现代人痛苦灵魂的挣扎与再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悲哀。四、结语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赌物感人,触景伤怀,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到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触动了全景,在每一个情绪波动的角落,总是不知不觉的渗透进了其中。那种由真而发的伤,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法躲藏的。参考文献: [1] 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 [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夏祖丽:《一条河流的梦》. [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 杨光治:《台湾爱情诗选析》. [M]. 1989. [5] 潘承玉:《忧伤与莲荷原型——席慕容的艺术世界透析》. [J].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92. [6] 郭济访/王建选评.《台湾三家诗精品》.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0.作者简介:宋姗(1986—),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丽芹(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文学评论

传统定义新文学的起源多以五四为中国现代文学之开路先锋,鲁迅、胡适、钱玄同等文学巨匠也被赋予现代文学开山宗师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篇一

《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前言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

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第一次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

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

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

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

现代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

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

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1917年到1927年之间,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

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

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

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

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

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

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却不知“回首往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

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

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

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亦或是生活造就,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

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

但是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

同时,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具有一脉相承特征。

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返璞归真势在必行,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2015,02(01):79-82.

2.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2015,01(02):208-218.

3.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03):131-136.

4.吴晓东.古典语境在现代文学中的移植——何其芳对中国古代志异文本的改写[J].名作欣赏,2011,10(07):35-42.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篇二

《 现代文学创作知识分子类型分析 》

摘要:知识分子由于他们丰富的学识和思想,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并且承担着社会预言者与启蒙者的言说角色。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利益法则的兴起、商业化的冲击以及各种欲望的刺激,文学依靠政治制约而高居精神文化领域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和动摇,造成文学的璀璨光芒慢慢消失,而且逐渐从“中心”向边缘发展。

这是我的毕业论文,看看行不行?行的话,随便拷贝一下,或者从中提取资料或者观点。要是不够的话,联系我我再提供关于路遥个人资料等。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内容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们发现路遥在作品中所安排的矛盾路遥自身也曾面对过。他与初恋女友林红之间的那段心雨故事注定将成为他一生不愈的伤痛。同时,正是有了这处伤痛,才让他有了创作素材和创作城府。可惜即便是到了他成熟的完成《人生》以后他也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有一种矛盾始终困扰着作者本身,那就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不但在他的《人生》里面,而且在其它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反映.本论文试图展示路遥在爱情与事业上的矛盾点,并且通过对比得出路遥的矛盾中心--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关键词: 爱情 事业 矛盾正文本论: 一:路遥矛盾心理的表现:1 安排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在《人生》这部作品中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初恋的黄亚萍,一个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是面对的两个女孩,然而又是面对整个人生的选择,要是和亚萍在一起的话,不但两个人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高加林却又偏偏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那要是和巧珍在一起呢,用文中的话来形容一下吧. "他想:巧珍将来除过是人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什么发展了。如果他一辈子当农民,他和巧珍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和巧珍结婚,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他考虑的是写文章,巧珍还是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上次她来看他,他已经明显地感动了苦恼。再说,他要是和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被拴在这个县城了;而他的向往又很高很远。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决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① 面对这样的选择,再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路遥也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太多的浪漫小说里那样让他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路遥自身也十分的清楚这一点,在他的思想意识里也是认同这一点的,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可贵之处。2 对高加林作出的处理:虽然在路遥的思想认识里他让高加林选择了亚萍,但在在小说的最后结局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又重新让高加林返回了农村,而且无情的让巧珍也嫁给了他人,从而几乎在精神上杀死了这个可怜的青年,一个作家的作品中的情节当然是这个作家本身的思想的一种反映,所以说几乎是不可能一点的偏见都没有的,从路遥的《人生》的结局方面,可以看出他在对高加林的这种选择上是有反对态度的,甚至可以说是憎恨,所以才给他安排了如此可悲的下场,这在他写完这部作品以后很长时间以后在他对《人生》的评论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他曾这样评论作品中的高加林:“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老实说我也正在研究他。正因为这样,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 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② 他总是在说高加林的思想还不是很理智,在面对人生的重大的选择上面还不是很成熟,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做的到底是哪里不成熟呢?如果他当时要是选择了巧珍就是真的很成熟吗?在这点上作者没有做过相应的解释,我想作者本身也很难来说得清楚,因为作者在很长时间以后和王愚的谈话中才说,我也正在研究高加林这个人物。可见作者在这个方面是有困扰的。二:路遥矛盾心理所产生的原因1作者自身的爱情经历(1)与林红相爱 缘是天意,也关人情,因而先有情而后有缘。路遥与北京姑娘的初恋也是一种缘分。其时初中毕业返乡知青路遥非常风光,曾是延川县城最有权力的人物,他领着8000多名风雨同舟的红四野造反战士所向披靡,此时又作为群众代表,被推选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延川县城好几个声势浩大,气派宏伟的群众对敌斗争批判大会由他主持。林红这个北京姑娘当时正在的延川县战备文艺队,两个人自然地相识了,林红能歌善舞,活泼美丽,路遥对她十分倾心,而林红对路遥的才华人品也颇有好感。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路遥是最甜蜜的,不但自己的事业春风得意而且还有自己喜欢的女孩在自己的身边相陪。路遥的作品里不少是对美好爱情的描写,这和他的美好的初恋是分不开的。(2) 把招工的机会让给林红 1970年春,国家在插队知识青年中首次招工,林红体检不合格。那时,县上决定把路遥送去当工人,指标有限,两人只能走一个。路遥把自己当工人的指标让给林红,又通过几个铁杆朋友周旋,事情成功了。路遥当时可以说是有年轻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也少不了一种伟大的为了爱情而牺牲的自豪感吧。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完全出于自愿的。(3)失意与失恋的痛苦 路遥心爱的姑娘去了某市某信箱当了工人,离开了陕北。林红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路遥,信中明言,让他买了香烟抽。第二个月寄回一条宝城牌纸烟。不知什么原因,慢慢地由一月一封信减少到三月一封信,到后来一年也不通一封信。此事对路遥感情损伤很大。苦恼中的路遥,屋漏又遇连阴雨,浑身长出许多疮,折磨得他两个月不能行走。一天县革委会军代表找到躺在病床上的路遥,对着他这个当过一派头头叱咤风云的人物宣布一个文件:经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停止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进行隔离审查。生活中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事件。就在上边宣布对路遥进行审查的当天中午,一封来自内蒙古要与路遥断交的信刺痛了他的心。原来,林红当了工人后对路遥的爱出现了“举棋不定”(路遥当时是农民身份),便写信给内蒙古插队的女友征求意见,想不到那位女友不等林红同意,便代写了断交信寄给路遥。船破偏遇打头风。风云一时又无比倔傲的路遥这一次可是从崖畔上掉到沟底了。这个少年得志而又突然中道崩阻的失败者,难以承受这种暴风骤雨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泪泗横流。③ 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路遥是后悔了,应该说在这次经历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伤痛,当然这次刻骨的经历也让他在思想上成熟了很多,同时,也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的作品是反映这方面的问题的。比如说:《姐姐》中的“高立民”,《痛苦》中的“我”等等《人生》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在这些作品的结局方面,路遥多半没有给抛弃自己原本的爱人的小说主人工以好的下场,要不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那样遭到了可悲的下场,要不就是像《痛苦》中的“我”后来者居上,比抛弃的他的人还要好。从而,我们可以看得出 在很多年以后的路遥眼里 仍然是对当时林红的做法耿耿于怀的,显然他是后悔了当时的选择。在他的心里已经埋下了这样的阴影。2 自身的爱情观(1)传统道德的影响<1>以土地为象征的母性化爱情意识看路遥的《人生》,总是被一种感伤的情绪笼罩着,深深的为巧珍的痴情换来的不幸不平。但换一个角度仔细想想,那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受到了质疑,或许作者在社会转型期对传统爱情观进行着某种质疑,对传统女子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着质疑。 刘巧珍,作为一个传统的女子,在她的身上笼罩着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用一种温柔体贴的方式,细心地培育着爱情的果实,表现出家庭伦理生活中尤如母亲对儿女,姐姐对弟弟般的骨肉情长。请看一下关于高加林和刘巧珍在夜晚幽会的描写:� 夜晚,天黑以后,他和巧珍站在村外的庄稼地相会了……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舒散着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整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响亮的鼾声。④��这里,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喷发,刘巧珍象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哼着儿歌,哄着自己的孩子悄悄地进入睡眠,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图画啊!在这类情感模式中,母性之爱特别具有一种完全的自我奉献精神。对于男人,从相爱的第一天起,她们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对方紧紧地连在一起,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受尽艰难困苦,心里也感到甜密和幸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才能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看着心爱的加林哥在地里劳动受苦她心里疼得难受,她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刘巧珍甘愿用自己终生的劳累,来换取高加林生活中的愉快和轻松。为了表达对爱情的真诚,她不顾世人的讥笑,爹娘的打骂,公然和高加林一块骑车进城,在高家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高加林到县城参加工作以后,她不断问寒问暖,在家中则尽情尽意地照顾好公婆。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尽管一场感情的风暴撕扯着她痛苦的灵魂,但是,在理性的约束下,她不仅没有进城报复,反而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高加林最后被县里清退回村,巧珍闻讯后,竭力劝阻姐姐不让其乘机给加林制造难堪,同时,在她那颗受过伤害的心灵里,居然还为加林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和忧愁,并设法托人情给加林安排教学工作。这种不惜压抑、牺牲自我,向所爱的人做出最真诚、最无私的奉献,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这样带有传统意味的女性,不仅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而且,与此相关,都有一副菩萨般的仁慈心肠。这主要体现在她们这类人并不企羡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不高攀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更鄙视自许风流的花花公子和傲慢自负的男子汉。她们所钟情的往往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惜把自己主动地献给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因此,在这种爱情中,便往往渗透着同情与怜悯,而怜与爱的结合就进入了母爱的层次,它体现出这类女性通过对落难者的庇护,自身能充分体会到儿女般的柔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满足。面对这样的爱情,作为农民的儿子,路遥是没有勇气来背叛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崇敬的,甚至可以用向往来形容。因此,当有人想要背叛的时候,路遥应该是在第一时刻站出来反对的人,因为作为一个土地上长大的儿子,他更能体会到土地的伟大,更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对土地,对母亲,不容他有丝毫的亵渎和不公。这也是路遥把高加林打回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2>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的旧道德文化的影响在《人生》中,路遥描写了许多体现出高尚道德的人和事。在读这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⑤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对道德的强调,最为明显地体现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候玉英当众侮辱过他,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把她重滔滔洪水中救出来;他挽救感情上有负于他的郝红梅,丝毫没有犹豫;他挺身而出,拯救遭受包工头欺凌的小翠,把一百块血汗钱都给了她;他推开醉酒的煤炭工人,自己却受了重伤。孙少平,几乎可以说是具有了理想的“君子”人格了。在《人生》中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孙少安经济稍有起色,就大力帮助村中穷人;田润叶在李向前残废之后,毅然回到他身边,并承担起一个妻子的全部责任。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反》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而符合道德要求的孙少安一家,则生活越来越幸福了。这两部作品中,路遥笔下的主要人物,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无不具有高尚气节,真正可说是符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要求。许多次要人物,如孙玉厚,高玉德,德顺老汉等,他们胸怀如大地般宽广,身上也闪耀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在《人生》中,无论是写世俗人情、家庭亲情还是男女爱情,都处处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2)作者自身的浪漫情节<1> 风俗文化环境造就了陕北人的浪漫气质陕北曾属多民族游牧之地,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陕北人豪爽、强悍、喜欢自由、爱热闹红火,这恐怕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与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溶汇有关。至今,在陕北民众生活的语言中常常夹杂着他族语言的地名、词汇,就是这个历史原因,所以陕北劳动人民所处的自然环境差,但他们并不是就愁眉苦脸,等待苦难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为改善生活条件作艰苦而长期的奋斗。穷困反而使他们更加期盼美好的生活,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在其最悲伤的时候,也不忘记快乐,就连表达苦难也是用最优美的旋律。所以,陕北很像是一个少数民族那样能歌善舞,并且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在贫脊的大地上书写浪漫、书写自由,书写美好。它妙就妙在不是用苦难来表现苦难,而是把苦难转换成一种比幸福更高境界的幻觉来表达。这样就使本来受苦受难的生活,通过演唱民歌而形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快乐而抒情的景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北人的这种浪漫气质逐渐的形成了。一旦形成,又将会永不停息的发扬发展下去。路遥是作为作家,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作家创作不能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也始终都是这么做的。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乡下创作的。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体验。再加上他本就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更让他理解并且不可避免的具有了这种陕北人所有的浪漫气质。<2>自身的爱情经历证明,刚才已经说过了路遥的爱情经历,它可以为了自己的爱人抛弃自己的事业,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的路遥可能是有些年轻,才作出这样的举动,但是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有太多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像他一样为了爱情而让出了自己的事业,这可以说是他固定的思维模式,可见,在他的心理对于当时的这个做法是有一定个人可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么以判定他是一个非常的具有浪漫气质的人,在当时我们只可以相信它可以为了林红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这也并不能使人们感到器官因为它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眼里,情感总是高于一切的,这也它能写出这莫多美好的爱情故事的原因吧.<3>作品中美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在路遥的作品有太多美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浪漫气质,没有美好的爱情憧憬的人,怎末能写出这般美好的爱情经历呢?在他的爱情描写中,太多的纯洁.太多的浪漫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浪漫气质,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的爱情经历的向往和憧憬..三 矛盾心理的本质——新旧爱情观念在社会转型期的一次较量(1)结果:两败俱伤 ——选择了亚萍却遭遇不幸在<人生>这部作品中,作者让高价林选择了观叶坪,但同时也给了高加林悲惨的结果 ,这到底是为了什莫呢.因该说这里面有一定的必然性,在作者的心理,无疑高加林的做法是不对的,甚至是无法原谅的,这在许多的读者对作品的评论中也能看得出来,同样,在作者的眼里高加林的做法也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作者显然已经看到了高加林选择的必然性,和无奈性,可以说它是同情和理解高加林的做法的,但这还不够让作者去放过她,或者说是原谅他对可怜的巧珍的做法 在对高加林的处理上,可以说路遥是费了心思的,他也曾经为了这个任务而痛苦和思考过,是的,他是不是就应该得到那样的结局,这是不是就是它应该得到的,难道仅仅是把它的命运归结是命运嘛,那末,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地向高加林,有同样作法的人并没有得到向高加林这样的结局.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作者的意思,那末作者为什莫又要这样的莱戏弄这样的一个有志向由亮相的青年呢,(2)原因:作者本身无法完全突破旧式爱情思想的束缚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许多由此可以推断他的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描写了很多的爱情故事,孙少平与田晓霞,高加林与刘巧珍,还有孙少安,田润金波,田润生等人的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叶,,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孙少平与田晓霞,孙少安与田润叶,青海姑娘与金波,他们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这些爱情无一例外地,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路遥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孙氏兄弟则得到了更加超凡脱俗的爱情。孙少平的恋人田晓霞,出身高干家庭,在她恋爱的时候,她的父亲田福军从地区专员到地委书记直至省城所在地的市委书记。而她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凭借才华和优秀表现,被省报录用为记者。像田晓霞这样不同寻常的女孩,怎么说也得嫁个有头有脸的国家干部吧?可她竟然就爱上了一个孙少平,一个家境极为贫寒,穿着破烂,出苦力的揽工汉,就是现而今所说的农民工!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也能够成为一则新闻。再看孙少安与田润叶,作者让田润叶爱上了地道的农民孙少安,而田润叶无论是其家庭,还是她自己的地位,都高出孙少安一大截。虽然孙少安由于其思想局限,不敢接受这段感情,但仅仅是爱上,本身就已经脱俗了。田润叶后来屈从压力,嫁给了司机李向前。李向前也出身干部的家庭,家境极好。田润叶却无论如何也不与李向前同居,后来寻找关系甚至调离了原西县,让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金波在青海当兵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牧马姑娘,因为爱情,被复员回家,后来一直想念那个姑娘,还去找过一次。这些人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可以看出,路遥在作品中极力赞美和强调女人的妻性,即女人应当屈从命运,要勇于牺牲,温柔贤淑,对顾秀莲、刘巧珍、兰花和润叶行为的肯定最明显,当以理想妻性标准来塑造田晓霞时,作者看到了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怎么具有妻性,也很难把她和孙少平结合起来,所以不惜让她死去;孙少安不敢接受田润叶的爱情,而找了一个山西姑娘顾秀莲来,很快结婚了。孙少安和顾秀莲,在结闪电般结合,在结婚以前,绝对是不存在什么爱情的,不过是为了娶一个媳妇和找一个丈夫结合了。这样草率的结合,如果不是碰巧顾秀莲非常贤惠的话(现实中往往不会有那么幸运),很可能是悲剧的开始,但作者并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合理,相反,他们被写成一见如故,结婚以后恩恩爱爱,生活很幸福。至于田润叶,结婚以后一直不肯与李向前同居,因为她不爱李向前,作者对她抱着同情的态度,可是,当李向前残废以后,田润叶回到李向前身边,担当起作为一个妻子的责任时,路遥满怀激情地写道:“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褪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我们祝福普天下所有在感情上经历千辛万苦的人们,最后终于能获得幸福!” ⑥可见,其实路遥内心深处,对于田润叶之前不肯承担作妻子的责任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那是乌云,现在,田润叶终于和一个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了,乌云散了。果然,在后面的描写中,他们生活得很幸福,仿佛真心相爱了。一个思想现代的人,在路遥大力歌唱这“甘甜”和“幸福”的时候,心里一定极不是滋味。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纯真美好,按理该有良好的结局,然而,路遥以一种不可挽回的方式,结束了它。显然,路遥认为他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能的,结束是这段感情注定的结局,用晓霞死的方式,维护了田晓霞形象的完美。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两部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⑦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在这些爱情的描写中,作者表现出了男权社会的门第观念,润叶便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还有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也表现出了这一点。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结合出人意料,作者也给予了赞扬,但仔细研究田润生的心理,其实是田润生男权思想的结果。诗人贾冰先结婚后恋爱,作者几次写他们的幸福。而兰花,竟然死心塌地的爱着二流子王满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参考文献: ① 路遥 《人生》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② 路遥 《路遥全集〈人生评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③阳坡 《路遥在恋爱的日子里》 ④路遥 《人生》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⑤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⑥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⑦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

有关清代诗歌的毕业论文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诗话的集大成者。自30年代以来,叶燮诗学从研究方法和内容都经历了大的变迁,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学批评史本身学科建设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叶燮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显学,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变”为视角,以“关系”为《原诗》理论生成的逻辑脉络,以《原诗》写作运思方式为轴心,用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对《原诗》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从而加深了《原诗》理论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认识,拓宽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性转换的现实性视域。导论,通过对叶燮诗学研究的意义梳理,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本论文以作者的运思方式为切入点,以“关系”做为叶燮展开具体论述的框架,对《原诗》进行文化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特质分析,从而为《原诗》之“是”和之所以“是”的理论背景提供了综合性审视空间。论文第一章,以“源流本末”、“正变盛衰”、“沿革因创”、“陈熟生新”,为《原诗》关系之变的逻辑思路,进行诗变前提论、相对论、分期论、尺度论的内涵分析,从而对关系之变的求真内涵进行诗歌批评发展形态阐释。同时,通过对历代诗歌批评论的否定,叶燮不仅展示了诗变的关系内涵,而且诗歌批评的潜在真实标准,也随之建立。论文第二章,以“才、胆、识、力”为中心,对诗人主体论进行中西比较式研究,并以“才、胆、识、力”作为“知行合一”关系的进一步体现,进行了历史综合性探讨,其中,才的先验基础性、识的后验前提性、胆的依托性、力的完成性,是叶燮诗人主体论的主要内涵,力的完成性,是中西诗学主体创作论的汇通和体现。论文第三章,以“情”的对象性和非对象性为特质,对主客体论的逻辑基础、意境生成,进行以体验为主导,以想象为主线,以突破现实关系为主旨的“理、事、情”主客体论还原,其中,情的统和性,理的体验性,法的辩证性,是“理、事、情”说成立的关键,从而诗歌本体呈现出哲理本体、情感本体、历史本体交相为一的多元特质。论文第四章,以诗歌流变论为中心,以叶燮的儒家人格道德批评论为先导,社会历史批评为主线,艺术审美批评为高下,进行批评方法的哲学性、科学性、学科性历史探讨,由此,叶燮诗歌批评论不仅呈现出多元性的文化特质,而且以“境”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规范,成为叶燮审美艺术批评的核心,展示了诗歌批评的学科性动态演变过程。论文第五章,以《原诗》的文化学意蕴为中心,进行了以境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以史为中心的经验方法论、以对话体为机制的圆通性理论文化学意义探讨,从而凸显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理性精神、经验实证主义认知结构、致用型语言观的文化学存在背景。

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字仲则,江苏常州人。黄仲则自幼聪慧好学,9岁就写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佳句。他一生创作诗词大约2000首,留传下来的尚有1000余首,数量之多,影响之广,超过清代其他诗人。黄仲则故居“两当轩”位于常州市区延陵路马山埠,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南京、上海及当地的新闻、文化界人士曾多次呼吁修复“两当轩”。刘海粟、唐云、谢稚柳、王个、程十发、吴青霞、王蘧常、顾廷龙等曾为“两当轩”作书画作为纪念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常州)人,自称黄庭坚后裔。四岁丧父,家贫力学。十六岁参加常州府童子试获第一名秀才。然“生于盛世运偏消”,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黄仲则才高气傲,学遍古今,“沉酣经藉,融液子史,”在朱筠门徒中,数他年龄最小,但才高志深。吴兰雪云:“仲则诗无奇不有,无妙不臻,……吾尝论海内诗人,能从古人出而不为古人所囿者,藏园而外,必推仲则第一。……”张维屏云:“古今诗人,……众人共有之意,入此手而独超;众人同有之情,出之此笔而独?……有味外之味,……有音外之音,……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舒铁云的《乾嘉诗坛点将录》把黄仲则比为行者武松,王峰说,很是莫名其妙。黄诗哀婉流丽,何曾有“血溅画楼,尸横灯影”的杀气!还是洪亮吉《北江诗话》里的“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八个字来得贴切。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影响及于诗坛,以学问、典故、古辞为能的“学人之诗”成为诗坛主流。黄仲则的诗是当时少有的“诗人之诗”,晚清包世臣称赞他说:“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李泽厚最喜其“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句。在下亦是。又有“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句,突显文人之轻,之不合作;悲歌慷慨,抒尽胸中孤愤之气。有《两当轩集》。除诗词负盛名外,黄仲则行楷在苏轼、黄庭坚之间,分隶极古质,亦工画,擅山水,兼长鉴古,旁通篆刻(《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1155页)。 ——黄仲则小论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在最新的博客页面上,我引用了我喜欢的诗人黄景仁(字仲则)的一首诗《杂感》。关于这首诗中的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引用的人很多。类似的还有“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琼瑶的《昨夜星辰》,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等流行作品里主人公都曾如痴如醉的念道,感染了许多读者。但令人遗憾的是,创作出如此佳作的作者黄仲则,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对黄仲则产生兴趣,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偶然购得一本《两当轩集》,略略翻阅,便如获至宝。这位少年成名的天才,一生都在漂泊中渡过,其命运和人生,正好印证了欧阳修的那句名言“诗穷而后工”。黄仲则生活在乾隆年间,正是清朝最为兴盛的时候,而这位被认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的诗人,却在愁苦中挣扎着,如鹤舞秋风,雁鸣冬霜,其不幸遭遇实令人唏嘘不已。也许因为当年的性格跟黄景仁有些个相似吧,我很快就被其诗风所打动。在笔记上,一笔一笔地抄了许多他的清词丽句。 黄仲则当然不是天生的饥饿艺术家,在少年时代,他也曾意气风发。像这首《杂感》作于其十七岁时,正是白衣飘飘的年代,语调虽有些低沉,但其潜在风格实为激愤而非穷苦,而诗人昂扬之气,也跃然纸上,实非一味的垂首悲鸣。黄景仁十分推崇李白,公开宣称“我所师者非公谁”,也曾留下许多飞扬奔放的文字。当年在采石矶太白楼的盛会上,黄景仁挥笔登场,举座皆惊,“是日江上同云开,天门淡扫双蛾眉。江从慈母矶边转,潮到然犀亭下回”,“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颇有几分当年王勃作《腾王阁赋》的风采。类似的风格还有其咏黄鹤楼,崔颢题诗连李白也为之掷笔,但黄诗却知难而进,直接步其韵而和之,“昔读司勋好题句,十年清梦绕兹楼。到日仙尘俱寂寂,坐来云我共悠悠。”略略几句,境界全出,实乃雄笔。另如其咏新安江“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也颇有跌宕之气。他在《将之京师杂别》曾写道:“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可见其也曾有意识地炼气,思作凌云健笔。后来风格转为绵丽愁郁,想必跟其生活遭遇有关。 当然黄仲则最为今人传颂的,是其爱情诗歌。其用情之深,词句之工,直追晚唐李义山,与本朝的纳兰容若可称双绝。除了前面所引“似此星辰”一句外,其他如“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的黯然,“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的缠绵,“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的空茫,“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的惆怅,“玉钩初放钗初堕,第一销魂是此声”的妩媚,“检点相思灰一寸,抛离密约锦千重”的婉约,“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的恍然,都让人拍案叫绝。更可贵者,黄诗较少用典,善以平常语言,道极深情思。一般来讲,古代诗人在今天的被接受程度,往往跟其风格有关。如古代周邦彦在词坛上的地位,绝对在李清照之上。但今日普通读者,喜欢周邦彦者并不多,能背上几首的更是绝少。而易安词就流行得多。这其中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易安的词风简易,而周词用典艰深,语意曲折,不易理解。同样,纳兰容若的词之所以广被接受,跟其平实清婉的词风也大有关联。当然了,今人之所以喜欢易安和纳兰,并不仅在于词句,还在于其体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或者说是“不隔”。而用事用典过多,则常给人隔了一层之感,仿佛雾里看花,美则美矣,难以入情。以此推之,黄仲则在日后的清诗研究中,或者有机会占得更高的地位。记得在网上看过一则评论,将黄仲则和纳兰容若视为网络时代被读者挖掘出的古代两大诗人。倘若此论属实,倒是很令人欣慰的。仲则一生,实在是太过于寂寞了。 当然,仲则写情,除了爱情外,亲情也很出色。如其著名的两首《癸巳除夕偶成》:其一“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其二“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又“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费剪裁”,“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都是传诵一时的佳作。还有其同乡后辈瞿秋白在《饿乡记程》中提到的抱愧老母的词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读来真是字字滴血,感人至深。 黄仲则一生命运多蹇,自己的性格也落落寡合,似乎一位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但实际上,其对于朋友,却是十分珍惜和看重的,观其《赠杨荔裳即寄酬令兄蓉裳》“万事不如知己乐,一灯常记对床时”,《夜读邵先生诗》“忽得南沙故人纸,一庭春月立多时”,都于落寞中洋溢着浓浓的友情。他有一位知己良朋,就是同为清代文坛大家的总角之交洪亮吉。黄景仁在携家前往西安的路上因穷困潦倒卒于途中,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洪亮吉。洪一接书,立即飞奔千里至山西经营丧事。两人交情之深,可见一斑。可叹的是,几百年后,两人的命运却完全不同。据报载,在他们的故乡常州,洪亮吉故居修缮一新,对外开放,还成立了洪亮吉纪念馆,而黄仲则故居两当轩,却摇摇欲坠,反而是多少人,觊觎着那块地皮,准备一掀了之,另做他用。细究其原因,原来洪亮吉当过朝廷官员,黄仲则却是一布衣寒士,政府认为不值得投资。如此对待古代文化,难怪乎中国的传统到今天已经所剩无己了。 清代诗坛,康乾年间宗派林立,尤以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及翁方纲的肌理说四家大放光芒,诗人鲜有不受影响者。唯仲则戛戛独造,至情至性,自成一家。故其诗歌在当时颇受推崇,肌理派掌门翁方纲称其“沈郁清壮,铿锵出金石”“可通风云而泣鬼神”,性灵派宗师袁枚《哭黄仲则》则咏道:”叹息清才一代空,信来江夏丧黄童。”殆至近现代,由于中国的内忧外乱,国破家亡,人们从黄仲则的诗中读到许多共鸣,欣赏其作的人就更多了,最著名的当然是郁达夫和瞿秋白,郁达夫那篇著名的历史小说《采石矶》就是写黄仲则的。不少论者将其推为有清三大诗人之一(其二为吴伟业、龚自珍)。但奇怪的是,解放后,黄仲则的诗名却逐渐沉寂下来。也许他那种穷途当哭的诗风,跟当时祖国山河一片红的盛世景象格格不入吧。 前面说过,纳兰容若跟黄仲则诗词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其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截然不同的。纳兰是翩翩浊世佳公子,仿佛春闺少女的相思梦。仲则是独立秋风一羁客,勾起天涯游子的明月愁。实则仲则是当时的美男子,论者称其“美风仪,立俦人中,望之若鹤”,“风神玉立,世比叔宝。年未弱冠,所撰小赋新诗,已有烟月扬州之誉”,貌美才高,搁在今天,说不定也是大众明星级的人物。他的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一为鹤,另一为秋虫。他有着鹤的风姿和志向,但却只能发出秋虫的悲鸣,一生为生活奔波。因此我们在读其诗时,脑海中容易出现鹤舞秋风,咽露秋虫的景象。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想作一本《黄仲则年谱》,但能找到的资料实在太少,自命并无能力做得比已有的研究更好,只好作罢。只是每每在深夜独坐,却总是会想到那个三十五岁早逝的天才,一个诗人中的诗人,一个被命运抛弃,被时光淡忘的生命。

《所见》

一个夏日, *** 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近,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望这里的小朋友都能摆脱病魔,能到学校上课去.”多么善良的孩子,可他年

纪小小就要和病魔抗战,老天为何要这么残忍,他年纪是这么小,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可为什么不能摆脱

病魔?虽然他并没有做惊天动地的事,可为什么催人泪下?因为他的那番话,他本身是一个病人,承受病

痛的折磨,可他还想着别人,希望那些小朋友也可以去上学.着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是否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爱就在我们周围,像同学们捐款帮助民工子弟学校上午学生,这就

“苔花如米小,也作牡丹开”。苔花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满天星汉,你我都是平凡的那一颗,茫茫人海,你我都是平凡的那一个,但苔花虽小,仍然拥有一个完满的生命,亦可留取满地清香,平凡中亦可孕育着伟大。

苔花虽小,留得满地清香,这香气随风而逝,随水而流,感染着整个大地。砂砾环抱着卑微的梦想,在马蹄踏过的足印里,努力地矫正着自己的身姿,同样草儿破土而出,以自己的绿色装点一份大地……自然的奥秘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苔花虽小,留得满地清香,这香气如同绿叶,从枝头簌簌落下,乐于腐化成泥,只为来年的春晓。何玥的生命似昙花一样,微笑而又炽热,当花朵从枝头散落之际,留得清香满地,何玥的生命似烛光一般,将生命最后的烛光留下,将人间照亮。当他决定将自己的身体捐献出去时,便决定了他平凡的生命不再平凡,简单的生命不再简单,假如生命再让他选择一次,这仍然是他不会的决定,因为这是苔花的本性,伟大只用平凡来诠释。

苔花虽小,留得满地清香。这香气如同拂动的花海中浮着的蔷薇年华,即使花香逝去,却也已尽力开放。每一点的尘埃都由他清扫,每一点的黑暗都由他点明。幸福换位士张星和将自己一生的心力致力于环卫工作,因为他将每一份简单的工作做好,所以他不简单;因为他将每一份平凡的事情做好,所以他不平凡。张星和走了,他的生命象苔花一样,清香依旧,他告诉我们:所有伟大的生命都要用平凡的生活来衡量,花朵的娇艳是因为脚下踩的是泥土。

回首时今,感慨当下,人们所有的行为,情感都定格在物质的牢笼里,当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成为梦想的着陆点,我们又怎么能够在蓝天下,清风里寻找真正的方向呢?所有伟大都从平凡开始,也只有历经由平凡到伟大的这条路,才能够真正日久弥香,芬芳永存。

苔花虽小,亦可留得满地清香,它的本质感染和召唤者每一位有心的世人,希望未来的生命力:好花常开,好景常在……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

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在2010(上)《盱笛快讯》高中版第四期中,曾刊登过高三(3)班王婷同学的一篇题为“苔花也应尽情绽放”的习作,文章运用大量事例,较全面地阐述了“苔花不应自卑,而就学作牡丹开”的中心论题。然而,笔者对此说法并不敢苟同,而是认为:苔花如米小,为何要作牡丹开?

首先,我们得肯定习作者的良苦用心。诚然,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她的鼓励给我们每个人打了一针不甘自卑的强心剂。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盲目的鼓舞,这种鼓舞会造成我们对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它会让我们高傲的心义无返顾地泊进了自我欣赏的沼泽,以至于沉湎在夜郎自大的醉

袁枚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1736年(乾隆元年)年仅21岁的袁枚,从家乡杭州千里迢迢来到桂林,投奔他的叔叔以寻找新的出路。

袁枚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和叔叔都在外地游幕,家中由祖母主持,一直没有固定的家产,赁屋而居,家徒四壁,日用艰难。不过袁枚在杭州却以早慧闻名,12岁就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18岁由浙江巡抚程元章保送到万松书院学习。

年轻的袁枚兴趣广泛,对科举制艺并不专心,结果在大考中接连败北。 于是,袁枚的祖母做主,以二两银子做路费,请人送他到江西,又借钱坐船到桂林,投奔当时正在广西巡抚金鉷幕府中的叔父袁鸿。

袁鸿对穷愁潦倒的袁枚并不客气,倒是金鉷有心测试一下这个名闻遐迩的神童才子,便在巡抚衙门的八桂堂中,便命他立时做一篇《铜鼓赋》,结果袁枚援笔立成,文采飞扬,博得众人大加赞赏。 年轻的袁枚在桂林期间游览了现今七星公园内的七星岩和栖霞寺,并做诗《同金十一佩恩游栖霞寺并望桂林诸山》以记其事。

诗中记述,袁枚是6月份去的七星岩,“山腰有洞五里许,秉火直入惊乌鸦”。按以前游览七星岩,都由旁边的栖霞寺僧人做准备火把并当导游带领入内,按所游览岩洞的大小分别收取不同费用,在民国期间还是如此(见田曙岚《广西旅行记》),想来袁枚当时也是由当地僧人带领前往的。

七星岩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让年轻的袁枚大为惊奇、叹为观止。“山川人物溶在一炉内”的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他想象地比喻道,那定然是古代的神仙精怪聚集在一起,“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

否则,“造化纵有千手眼,亦难一一施雕镌”。游罢下山,袁枚依然心有所念:“我本天涯万里人,愁心忽挂西斜月”。

在金鉷的巡抚衙门里住了3个月后,博学鸿词科即将开考的消息传到桂林。这本是朝廷为优待那些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长德邵的硕儒而专门开办的,但金鉷却专折保举21岁的袁枚参加,还赠送他120两银子,并遣专人护送到京师。

离开桂林时,袁枚对金鉷感激涕零。一方面,金鉷的特别推荐使他名声大振,另一方面,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也让他踌躇满志。

在临别赠金鉷的《荐鸿词北上辞别桂林中丞》一诗中,他说自己是“万里投知己,千秋见伟人”,并表示自己要不负众望、知恩图报:“桂岭三秋月,长安一路尘。拜辞先洒泪,图报屡看身”。

在桂林的短短3个月期间,袁枚还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宁结下友情,在送别常宁的诗中,他饱含深情地说:“知己哪须分贵贱,穷途容易感心情”。(《别常宁》) 从“穷途容易感心情”这句诗可以看出,袁枚对自己的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

在遭遇人生最初的挫折后,他来到桂林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获得声誉并重新燃起希望,所以在诗中他要常宁等着他的好消息。

博学鸿词200多人的应考者中,袁枚年纪最轻,尽管又没能考中,但才子的名声已在京中不胫而走。结果,2年后的袁枚如愿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为他此后成为近50年的文坛盟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1784年,在离开桂林48年后,69岁的袁枚再度来到桂林。这次他是从广州沿水路西行,当年9月16日(农历纪年)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阳朔。

此时的袁枚已是文坛领袖,名声远播,而且身体健康,据当时人描述,看起来犹如五十多岁的模样。 舟行途中,袁枚得以包揽桂林山水。

他写了九首六言诗来描述眼前所见,并认为它们实际已经超过家乡的天台山和雁荡山。“碧簪照水横抽,石笋当空孤插。

造成阿育天王,八万四千宝塔”。这首小诗将漓江沿岸孤拔挺秀的山峰,比喻成一座座佛塔,形象可人,又饶有禅趣。

重进入桂林,让袁枚感慨丛生。可以说,他一生的功名事业,都发端于桂林。

将近50年过去,垂暮之人(袁枚听信算命人言,自认只能活到73岁)旧地重游,所看见的又是什么呢?桂林城中已无故旧,只有当年的山水依稀照人。在《重入桂林城作》中,袁枚写道:“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充分表达出袁枚对桂林这个自己早年寻梦之地的诚挚感情。

他仿佛又看见年轻的自己站在当年的桂林街头:“黄粱一梦谁能再,我竟来寻梦还在”。 10月8日(农历纪年),袁枚重游七星岩,这时他才知道50年前那个夏天所游览的并非岩洞的全部,而是一小段而已,于是再度做诗记之。

桂林城中心的独秀峰,因突兀险峻及古来游览、刻石者众多,成为往来桂林的人必去之地。袁枚在游览后写下一首著名的《独秀峰》,其开头两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被后世认为是描写桂林山峰特色的佳句,被广为引用。

在诗里,袁枚更是从山峰的形状,想到个人的行为、观念:“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期间,袁枚还游览七星岩附近的菩陀寺,后来又攀登叠彩山,游览风洞,登高远眺。 在桂林期间,袁枚也去探访原先故人的旧宅,但人非物亦非,徒增感慨而已。

他早年刚到桂林时,曾在巡抚署衙内遇见一位铁髯居士,精于方术、导气、养生之学,兼之鹤发童颜,袁枚视之为神仙,此度再往其旧居,却发现那里已变成佛寺,原先遗迹荡然无存,袁枚只得喟然:“大抵神仙多解蜕”。(《访韦铁髯钵园旧居》) 对当年不遗余力推荐自己赴京(此事当时即被载入广。

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袁枚(1716-1797),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他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以农历二月算起,应该是公历三月份了。桃花因为先开花,后发叶,是春天里比较早开的。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把一首好诗说白了,那就不是好诗了,同时也失去了他的韵味。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作者: 刘凯 凤凰出版社 古老的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诗歌就像中国文化浩瀚海洋里的一颗明珠,熠熠闪光。璀璨的光辉映照你我,以它那或阔大或深曲的意境、或澎湃或温婉的情韵、或典丽或朴质的语言怡养着我们的性情,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由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变迁,普通读者尤其是中学生,鉴赏古代诗歌仍有一定的困难。作为每年的高考专项,古代诗歌的鉴赏正日益爱到大家的重视。不过从每年的高考成绩看,古代诗歌鉴赏得分不高。虽然花的时间不少,但收效甚微。究其所以,固然和中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生阅历不足有关,但最为主要的还是方法不当。因此,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也就显得益发重要。这也就是编纂此书的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作者:万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为了积极配合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要求,适应新课程高考的要求,参照《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特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两本配套用书。本丛书有以下特色: 一、首家推出“自主模块综合运用题”自主模块综合运用题是考取第一层次(重点本科)必考内容,又属“史”无前例的新题型。我们参考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试卷、台湾高考卷以及具有探索性质的海南等省高考卷,确定自主模块综合运用题以有一定限制性的开放性主观题为主,其难度略大于常规高考题,题目细分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散文、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散文四个板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选文针对性强,试题原创性强我们根据近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省市高考卷所选诗文的特点与趋势编选诗文,注重选文质量,侧重名家文章。试题编制强调原创性、独创性,答案参照权威鉴赏辞典并经过学生实践后制定,确保试题与答案的准确性。另外试题、分值按照高考卷惯例设置,便于使用。~~~~~~~~~~~~~~~~~~~~~~~~~~~~~~~~~~~~~~~~~~~~~~~~~~~~~~~~~~~~~~~~~~~~古代诗歌与名句名篇(高中语文)/龙门专题作 者: 蒋念祖,陈国林 主编,孙国强 本册主编出 版 社: 龙门书局龙门专题》是针对中等程度及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研究开发的,尤其是对尖子生来讲,《龙门专题》是必备图书!这套书在设计上全面贯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中等程度的学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点精析与应用”部分侧重夯实学生基础,重点在把基础知识讲细、讲透,适合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力拓展”部分重点在于拓展学生思维,直接与中高考的难度、题型接轨,适合中等学生提高成绩。同步学习使用:《龙门专题》每一节内容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编排的,因此可以随着教学进度同步使用,老师讲到哪里,就紧跟着做透哪一本专题。中高考复习:“基础篇”适用于第一轮全面复习,全面梳理知识点,从这一角度,专题比任何高考复习资料都要详细、全面:“综合应用篇”适用于第二轮专项复习,尤其是跟其他专题、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综合时,事半功倍。“万变不离其宗!”考试题目都是由基础知识演化而来的,因此基础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准确地理解、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轻松地应用和解题!使用《龙门专题》打基础,重点注意每节的“知识点精析与应用”,它分为三个小部分:知识点精析:可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解题方法指导:通过经典和新颖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和技巧: 基础达标演练:可以即学即练,便于巩固。“能力拓展”栏目是在牢固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的,它同样包括三个小部分:释疑解难:以综合性,关联所学知识,并作深度的拓展和延伸;典型例题导析:最具代表性的例题、全面的思路分析、有的放矢的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思维拓展训练:完美的拓展训练设计,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知识点精析与应用”用于梳理知识脉络,掌握基本知识点;复习时侧重使用“能力拓展”栏目,这部分立足于教材,对中高考必考内容进行拓展提升,也包括了一些难点和失分率较高的内容。此外,“本书知识结构”、“本讲知识网络图”能帮助学生迅速快捷地掌握全部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在中高考的复习备考中,还要注意:近年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考)中所占分数比例,紧跟第二轮专项复习节奏使用。~~~~~~~~~~~~~~~~~~~~~~~~~~~~~~~~~~~~~~~~~~~~~~~~~~~~~~~~~~~~~~~~~~~~~决胜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技巧作 者: 田福春,杜静卉 主编出 版 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决胜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技巧》是《决胜高考》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海淀区中学语文专家精心打造。作者精心挑选了与知识方法相匹配的历届高考题及与高考有关的习题供读者练习。书中另附有2008年各地高考古代诗歌题,可以帮助考生提前进入备考状态,在考试中取胜。 本书从古代诗歌的分类、意象的分析、意境的分析、写作手法的分析、思想感情的分析、语言风格的分析六章节对诗歌鉴赏中所涉及的问题加以分类解说。每一分类中都包括三个环节:锦囊妙计、小马过河、恍然大悟。 本书侧重实用,可操作性强,省去了教师整理知识点、挑选习题的过程,可拿来即用。学生即便没有老师辅导也可以独立完成古诗鉴赏的复习。 本书可供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也适合中学语文教师备课时参考。 ~~~~~~~~~~~~~~~~~~~~~~~~~~~~~~~~~~~~~~~~~~~~~~~~~~~~~~~~~~~~~~~~~~~~~中国古代歌诗与当代歌词鉴赏作 者: 赵飞 编著出 版 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共十二讲。导言讲述了古代诗歌与当代歌词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旨在引导学生溯千年文化之流,饱览我国民族精神人文风光。第一讲至第十一讲,着重探讨了十个时下大学生至为关注亦为之困惑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进取不息的人格力量在时空坐标上的悲剧意义?女性至美的社会价值以及古代女性形象留给我们今天的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坦然地做到笑对人生宠辱不惊?怎样处理对精神和生活有着重要支撑作用的亲情和翃?经得起时空跨度考验的爱情方为真爱、至爱;从伟人光彩中的瑕疵看人物个性的丰厚性;“大我”、“小我”完美集合于一体方为最高至善之境界……。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学空间,教材在最

500字现代诗毕业论文

现代诗精选(一):1、《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就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这也是一切》——答北岛的《一切》舒婷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断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我而不 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一切的此刻都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日。期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3、《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4、《乡愁》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之后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5、《天问》余光中水上的霞光呵一条接一条,何以都没入了暮色了呢?地上的灯光呵一盏接一盏,何以都没入了夜色了呢?天上的星光呵一颗接一颗,何以都没入了曙色了呢?我们的生命呵一天接一天,何以都归于永恒了呢?而当我走时呵把我接走的,究竟是怎样的天色呢?是暮色吗昏昏?是夜色吗沉沉?是曙色吗耿耿6、《抉择》席慕容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後再缓缓地老去7、《前缘》席慕容人若真能转世世间若真有轮回那麽我的爱我们前世以前是什麽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你若曾是逃学的顽童我必是从你袋中掉下的那颗崭新的弹珠在路旁的草丛中目送你毫不知情地远去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着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因此今生相逢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却又很恍忽无法仔细地去分辨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8、《盼望》席慕容其实我盼望的也但是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那麽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9、《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10、《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联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去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地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的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2、理想 一群精致的鸟 贴近水面飞 带你扑向迎面而来的河水 展开两岸早已存在的景物 但并不在水面掀起涟漪 也不会沉入水底 它们在清晨 飞向阳光 而阳光 并不是终点 也不以飞翔为目的 它带你深入春天 让荒野的气息充满你的内心 但从不在任何一种花朵上留连 仿佛对美视而不见 它牵着你走进黑夜 但决不让你在黑暗中停留 他赋予你一双比黑夜更黑的目光 可以看穿黑夜背后的白昼 他侧着身体 引领你抚摸结疤的伤口 却不让你看见闪亮的刀缝 他呈现给你一片巨大的废墟 但从不再现城堡倒塌的过程 他在前方堆砌风干的白骨 点燃一座座篝火 用先行者的苦难映红你的双眼 但从不让你品尝眼泪 、理 想有人说:理想是乌托邦的梦幻。 有人说:理想是阴谋家的欺骗。 有人说:理想是精神者的狂言。 有人说:理想是失败者的盾剑。 我要说:你已成了没有上帝的流浪汉。 我要说:你已成了四处飘荡的小木帆。 我要说:你已成了灯红酒绿的放荡男。 我要说:你已成了颓废舞台的自囚犯。 理想说:我需要勤奋者执着地浇灌。 理想说:我需要受挫者意志的考验。 理想说:我需要披荆者无畏的勇敢。 理想说:我需要平静者耐心地靠岸。 上帝说:理想是每个人的皇冠。 上帝说:理想是每个人的档案。 上帝说:理想是每个人的飞船。 上帝说:理想是每个人的圣殿。4.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5.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食指诗歌<热爱生命>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地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毕业是一首诗,一首永远无法完成的诗。毕业这首诗带着冬日的寒意,不会让你记住我,我会永远用它来记住你。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毕业现代诗,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纸船慢慢飘,

微波中

我回忆着学校……

我们的校园多么美好!

朗朗书声醉了小鸟,

优美曲声迷了花草。

我们嬉戏在操场

无忧无虑;

我们飞奔于跑道

心怀梦想。

我相信明朝花草争艳让景色更美妙,

我相信明朝鸟儿齐舞让景色更耀眼!

纸船缓缓漂,

涟漪的同心圆中,

我留恋着学校……

师生情谊多美好!

燕子宝宝嗷嗷待哺,

燕子妈妈不辞辛劳。

屋檐下温馨情景真迷人。

我们积极听讲

兴致勃勃;

老师无私灌注

呕心沥血。

我相信明朝太阳更明亮,

我相信明朝大道更宽敞!

如今我们即将毕业,

带着记忆的纸船踏入中学殿堂。

老师,

感谢您六年辛勤教导;

同学,

谢谢大家六年同甘共苦共同创造。

让我们再次把纸船放入大海,

承载思念与理想

扬帆起航!

这个夏天,

注定令人烦乱,

很难去顾及和感知的季节。

校园依旧青青,

你我不再青涩。

离别,

告慰。

逝去或许才真正开始,

青春,抑或青年。

我们,

是什么时候走进来的?

好像是昨天,

更像是今天。

初升的太阳已光芒万丈,

那春风化雨滋润了土地。

六年的时光,像是潺潺的流水,

纵横消逝,一去不返;

六年的时光,像是一位画家,

渲染了丰富的内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

我们渐渐成长,即将告别这生活了六年的大家族。

曾经懵懂无知的孩童,

如今已成为风度翩翩、踌躇满志的少年。

我们挥去了了这嬉笑玩闹的小学,

即将步入了那神圣的初中殿堂;

我们没有了先前的顽皮,

而是多了些端庄严肃,有了远大的理想。

老师啊老师,

岁月不留痕迹地在您的脸上匆匆留下印子,

活力与精气有悄悄地离开,

鬓发、皱纹……

我们将不会忘记您这几年对我们的教育,也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毕业,一个多么令人喜悦有难过的字眼,

它曾离我们是那么遥远,可现在却又是那么近,

一晃而过,便消逝不见。

六年的同学情,六年的师生恩,

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

此刻,在这毕业离别之际,

我想大声说出:

“我们,毕业啦!”

往前走

那里有快乐

像痛楚一样明显

往前走

有光影笼罩云层

明亮与黑暗同行

越过青春

更珍惜拥有的世界

离别千金不换

请保护你的眼睛

它和你的心一样

纯净透明

缓缓的

盛满分手的哽咽

我们演绎着这份离别

季节淅淅沥沥

心上了思念的锁

雨中的纯白简单

那叶上是谁的目光

跟着路从此孤独

握你的手风的温度停住

记忆迷迷朦朦

你何处

天空不变的誓言

永恒的画面背叛所有空间

约定门槛的笑脸

梦转过头漂流

放手之后收留

我的温柔你的等候

夏天,文具盒上贴的课程表告诉我。

下节课又是体育课了。

这是孩子心性的我们最热爱的课堂。

我刚想站起身来到操场上去。

满心欢喜。

可是我却忘了。

在我的世界里,行走不过是绝望的代名词。

我多想,我多想,我多想啊!

拥有一双能奔跑在阳光下的脚

拥有一双能走遍万水千山的脚。

拥有一双能欢快跳跃的脚。

我多想,我多想,我多想啊!

可是,有谁能听懂我的渴望!

人们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那么,失去了足的远方。

是否永远永远无法抵达!

这时,一个同学过来背起了我。

他说,走,我们一起上体育课去!

他背着爬下了一层楼。

他的额头上都是汗珠。

然后,又一个同学走过来背起我。

又下了一层楼。

就这样,他们轮换着。

用他们稚嫩的双肩。

背着我,一步,一步走到了操场上

当我问他们,我是不是永远都寸步难行。

他们笑了。

他们说,不是的,只要你愿意,我们都是你的脚。

我们,一起去远方!

今天,我们毕业了

就要离开您

亲爱的母校

收起往日的懵懂

带着深深的依恋

走过校园的每个角落

走过我们生活了六年的地方

那宽敞明亮的教室

多少次聆听我们,书声朗朗

那默默无闻的黑板

多少次书写我们,知识宝典

那宽阔平坦的操场

多少次留下我们,欢声笑语

那清脆悦耳的铃声

多少次提醒我们,珍惜时光

那顽皮可爱的同窗好友

多少次我们在一起,学习玩耍

那可敬博学的老师

多少次告诫我们,谆谆教诲

今天,我们毕业了

我们怎能忘记您的辛勤培育

是你们的付出

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

今天,我们毕业了

心中有感慨万千

心中有千言万语

那就是

感谢我的母校

感谢我的老师

感谢我的同学

六年的时光

如飞而去

六年的酸甜苦辣

永记心中

转眼间

毕业证书已经发下

转眼间

纪念册上的一张张笑脸

只在册间

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脸

真不舍得

可是

日子却不给我们太多的解释

毕业

象征着将要分开

毕业

象征着我们可能以后找不到彼此

毕业

我们将要迈入一个新的学期

毕业

终究是一个

让我们分开的魔鬼

又是一个给我们光明和希望的

天使

让我们在毕业的

酸甜苦辣中

逃脱出来

远离不舍

开始我们新的一天!!

太过匆匆的结局

像迷一样的谜底

谁能解的开这道命运的难题

反复游走的记忆把你的思绪打乱又细细藏起

明天之后的明天

谁又把谁忘记

青春风干在风中

回忆值得用一生去祭奠

这是未开出花的梦

一个羞涩的回声

柳树下约定的未来

命定的前途太渺茫

看也看不清的希望

在你手中的笔下流淌

太多轻轻的叹息

像传说一样一样遥远的故事

谁能拆的开,魔方里的秘密

月光下低吟的夏天

是那个回不去的从前的从前

同桌空空,教室空空,身边空空,过往空空

门外走出去的是理想,流进来的是希望

柳树下约定的未来

遥远的梦想太难猜

听也听不见的呼唤

是来自你心底的依赖

太多深深的回忆

像美梦一样的沉默

谁能告诉我

年少狂时寂寞欢

六月

终于来了

我们共同的记忆

那些故事

怎能用满脸的泪诉说完全

一起走过的路

那些天真的笑容

美丽的过渡

怎能因一去不返而忘怀

唱响离歌

送别一曲曲青春

最终散场

这盛满渊博知识和年少轻狂的校园

留住了我们放肆的心

让他们停步在那单纯的时代

不再成长

长大的我们记住吧

那永远的欢笑

舞台上那一步两步三步的轻盈舞姿

舞动的是生命的让我们相聚相散的奇迹

舞台上演绎的故事

那可是我们的过去

未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呐喊

敞开胸怀

向海靠近

溶化一切喜怒哀乐刻下的痕迹

那天

我们在一起

却不约而同的沉默

是谁

打破了着悠久的安静

低声地说着再见

转身走远

依旧在原点的我们

重复上演着这样的画面

像年久失修的录音机

卡带,卡带

不停地倒带,重放

不停地倒带,重放

就在听腻了再见的时候

蓦然发现

原点只剩下了我们

我们都想说些什么

可喉咙像塞住了棉花

张了张嘴却没有发出声音

离别的钟声传来

悠远而深长

我不记得我们的沉默是谁来打破的

我只记得

画面定格在我们潇洒转身的那一瞬间

我不停地问着自己

真的潇洒吗?

却连我自己

也忘记了答案

六年啦!

六年的风雨在我们脑海静静闪过。

老师,您喝口水吧,为我们您多少次累哑了嗓子。

老师,您放下笔吧,为我们您多少次累坏了眼睛。

老师,您坐一会儿吧,刚打完吊瓶您怎么能坚持得住啊。

老师啊老师,请您好好休息一下吧!

您的孩子已经长大!

不会忘记,您在每一道沟坎边扶我们前行。

不会忘记,您用并不伟岸的'肩膀,托起我们人生的风景。

还记得,数学课上,您百问不厌耐心讲解。

那是我们登高的基石啊!

一点点微小的成功,都赢来您热泪涔涔。

从步履轻盈到年华老去,

您将人生最精彩的章都留在我们成长的路上!

老师啊,六年三班的每一个孩子该怎样感谢您。

我,即将毕业,

我们,即将毕业。

告别鲜艳的红领巾,

告别独特的校牌,

告别校园中的一切事物,

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

跨入新的学校。

不管我们曾经是敌人还是朋友,

在那一刻我们好朋友。

在六二大家庭中,我们之间没有彼此,只有团结。

在邓小中,我们都是朋友,

无论陌生还是熟悉,

在那一刻都化为乌有。

转眼间,六年小学生活毕业了,

转眼间,我们成为了中学生,

转眼间,我们踏入了新的学校,

转眼间,我们小学即将毕业。

不要悲伤,也不要流泪,

带着你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毕业,

那一天,我们不许哭,

只许笑着离开。

我们毕业了

脑海中浮现着记忆的色彩

记忆中蕴含着流动的味道

这味道你说它苦

但又是甜的

慢慢流入心中

只有细细回味

才可知道这味道的价值

小学的六年时光匆匆流逝

校园里充满着我们悄悄留下的美好回忆

回头望去

点点繁星般的记忆对你微笑

你是否会想起和同学们的点点滴滴

那时我们一起回家的情景

留下的是夕阳照射我们留下的背影

那时我们一起做过的习题

见证了我们的刻苦用心

那时我们在运动场上留下的汗水

滋润着校园里花朵样的记忆

那时我们一起上过的课

埋下的是我们知识的宝物

如今

回首望去

小学里的每件小事都在叙说着我们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

小学里的每件小事都似乎是种颜色

描绘出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我相信

无论时间的流逝是多么的迅速

逝不去的

永是我们那不会憔悴的回忆

记忆的翅膀向天空飞去

当初班里的少年们早已长大

但是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闪现着曾经的我们

一张张快乐的小脸

我们总不忘

而我们忘记的

是那岁月的冲刷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紧记着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

如今

很多人毕业了

我想

他们舍不得的是那同学间的喜怒哀乐

我们毕业了

难忘那些彩云般的回忆

难忘那些我们留在母校的痕迹

难忘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同学

难忘那些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

我不会忘记小学的六年时光

相信小学的美好回忆

永远在我们脑海中闪耀

相信小学的美好时光

是我一生中色彩最斑斓的回忆······

穆旦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 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 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 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 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 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 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空屋 而无主人,它紧紧闭着门窗, 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 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音响。 那么打开吧,生命在呼喊: 让一个精灵从邪恶的远方 侵入他的心,把他折磨够, 因为他在地面看见了天堂。 2 理想是个迷宫,按照它的逻辑 你越走越达不到目的地。 呵,理想,多么美好的感情, 但等它流到现实底冰窟中, 你看到的就是北方的荒原, 使你丰富的心倾家荡产。 “我是一个最合理的设想, 我立足在坚实的土壤上,” 但现实是一片阴险的流沙, 只有泥污的脚才能通过它。 “我给人指出崇高的道路, 我的明光能照澈你的迷雾,” 别管有多少人为她献身, 我们的智慧终于来自疑问。 毫无疑问吗?那就跟着她走, 像追鬼火不知扑到哪一头。从东方诗风论坛读凤舞诗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我找到东方诗风论坛时的感受,也是我读到凤舞的诗歌时的感受。我是喜欢阅读的(但没有耐心,小说嫌其冗长,又厌烦散文的庸常描写,学术文章更是静不下心来),加上个人的爱好,短小的诗歌因此常能引起我的注意。好多年了,可以读到的新诗作品越来越少,偶然读到一本一首,也是失望居多。近来,网络重新勾起了我对于新诗的兴趣,找来找去,看到了许多的热闹,看到了里子里其实都很寂寞。有心人,天不负;付出终归有报偿。东方诗风论坛犹如家园,报偿了我许多优秀的新诗作品,给予了我许多的惊喜,甚至让我看到了新诗并不暗淡的前途。借用凤舞的诗歌,把我的感受和心情表达出来,以表示我对于论坛对于新诗的信任和信心。如果稍有补益,在将来,我也可以欣慰地说:这个论坛,我曾经来过,并且添砖加瓦过。是海,掀(xiān)起惊涛骇浪, 理想是浪,考验万舸(gě)千舟, 理想是舟,装载远航的人, 理想是人,开辟崭新的天地 自信是树,遮住刺眼的光; 自信是光,照亮隐蔽的门; 自信是门,通往未来的路 自信是海,容纳无数的鱼; 自信是鱼,饱含龙门之气; 自信是气,通向无垠 (yín) 的天 理想是笔,写出人生之光 理想是光,照亮黑暗的街 理想是街,走出自己的路 理想是路,带你走向成功 知识是云,落下霏霏(fēi)细雨; 知识是雨,聚成浩瀚 (hàn) 的海; 知识是海,托起梦想之船; 知识是船,载你迎风远航.理想 作者: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 索引序列
  • 现代诗有关初中毕业论文
  • 关于现当代诗歌的毕业论文
  • 现代诗人毕业论文
  • 有关清代诗歌的毕业论文
  • 500字现代诗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