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 论文摘要: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 “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 同时,大量以“X X 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 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 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 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 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从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环境改善而带来 的城市复兴来认识城市设计除空间塑造和规划管 理外的深层作用,并通过对英国城市设计应用实 例的介绍,力求在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 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复兴
去万维,万方数据库,这是中国最大的数据,有成千上万的论文,你可以借鉴一下
我写的《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发展策略研究》,通过城市绿地、水系、公共空间等要素有效整合文化遗产、文化设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各功能区,构建文化发展的整体网络。文化网络的建设中强调打造重要文化节点和文化旗舰,建设文化地区。开始也感觉很难的,也是同学发我的莫‘文网,确实很霸道啊,没几天就帮忙搞定了
城市规划方面的 论文在 轻风论文网 很 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师帮忙 指导的。相对于网上很多个人和小机 构要好很多,我之前 找的王老 师咨询的,非常专业的说这里还有 些资料,你看看昆明城市(镇)体系与次级城市建设的思考在当今世界,城市是 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发 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犹如一块具有魔力的巨大磁石,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从空间上集聚,并在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乘数效应、合作、协作效应的催化 作用下,各种经济能量产生裂 变,爆发出比它们简单相加大得多的扩张力,从而使城市成了现代 经济社会运行的火车头。 从 云南省看,由于城市化程度低,中、小城市不多,大城 市更是阙加,特大城市的昆明城市 首 位度极高,是全省的“排头兵”。于是昆明市城市发展将幅射全省,担负起促进云南城市化进程、推动其他中小城市兴起的艰巨历史使命,本文在对世界城市发展趋 势及我国城市目前的现状,以及昆明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国际环境与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之后,从宏观体系和具体运作机 制方面提出了按一座主城、三座次 级城市、县城和20座卫星小 城镇的城镇体系布局,构建网络城市,重点规划发展安宁、宜良、嵩明三座次级城市,并疏散部分主城的产业和分解城市功能。本文基于对城市、城市(镇)体系与次级城市的概念、特点、发展动力因素 等基本框架的研究,提出了适合昆明次级城市 发展的模式选择与运作方式 。 结合昆明与次级城 市的实际情况与相互关系,本文对次级城市发展 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实施步骤进行了构想 ,并对安宁、宜良、嵩明次级城市的职能与性质定位、产业发展战略、现状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 研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不懂的你上轻风 论文网自己看吧
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廖德梅 司马列东“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住宅建设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1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规)一建筑设计一景观设计。对这种过程的一般理解为:1)规划:居住区功能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2)建筑设计:建筑功能布置和空间造型;3)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景观与游憩设施的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在这一秩序中,住区设计的三个阶段往往相互脱离或者联系很少,如果设计者缺乏空间观念或不考虑前一阶段的设计意图,就会出现住宅建筑与户外环境也毫无关联的情况,表现为一些琐碎的景观元素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虽名称花样翻新,却都大同小异,居住区景观建设应该根据广义建筑学的倡导,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工作者共同参加,实现三者的互动,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景观,也根据景观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景观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2 景观设计要素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3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3.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重庆龙湖“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3.2 明确的功能要求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3.3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使得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3.4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一般说来,公共空间(入口广场、休息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太阳光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的乐趣。隐秘空间(人户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遮避。3.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3.6 生态的设计原则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自始至终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空间景观生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正如美国景观学者西蒙德所说:“应该把自然(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内、河谷之畔,并于风景之中”。4 结语居住区的建设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共同进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在经历文化导向上的转型,向更加理性、科学、开放、创新的文化主流发展,寻求人性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景观环境已成为居住区发展的追求方向,并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更大程度地考虑到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这就更多地表现为居民对住区环境营造和维护的参与性,使设计师和业主形成“互动创作”的方式,更大范围的遵循使用者的需求与情感体现,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建设更加体现精神特色的美好环境,是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未来的发展目标。参考文献:[1] 章祝联.浅谈现代城市与景观建筑[J].山西建筑,2007,33(6):42—43.[2] 张耕民.住宅郊区化及康城的市场定位[J].百年建筑,2002(3):3l一32.[3] 许亚文,鲁坤元,杨 慧.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J].住宅设计,1999(3):11.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研究层面、研究内容、切入点、研究理论和方法。
我也是资环的,最近也在写毕业论文,给你参考下:《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市工业布局浅析》
英国毕业论文的写作时每位英国留学生都要经历,留学生们想要自己的毕业论文不挂科拿到基本的分数对于英国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就要十分的注意了。下面为大家简要分析一下英国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大家一定要看仔细了。 一、开头部分。主要包括封面、英文题名页、摘要、关键词、目录、插图、和附表目录、必要时还有略缩词。题名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避免不常用的略缩词、首字母缩写字等。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单陈述,关键词每篇论文选取3-8个次,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论文中的图表如果较多,可以分别列出并置于目次页之后。 二、正文主题部分。主要包括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关于字体与间距的设置,论文的正文部分的字体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单倍行距。参考文献即Reference用Times New Roman3号,居中加粗;参考书目的序号如[1]形式等。 三、附录。主要包括必要的各种附录,如发表文章、参与项目、实验数据等。各种附表(包括导师的评语表、答辩委员会评语表)要收录其中。 四、结尾部分。主要包括索引和封底。 留学生们想要自己的英国毕业论文能及格,就要把写作格式这个最基础的要求最好,否则你连写作格式都出错又怎么可能拿到高分呢? 留学生们如果在论文写作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来找英国智酷论文辅导公司。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 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有人认为城市宜集中建设。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有人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则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近年来,从系统观念出发研究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学者日益增多。浅议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区域与经济浅议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孙强柳松(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64)摘要:该文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和发展的探讨,试图从中把握城市规划整体思想方法和行动发展变化的脉络,以期对今后的城市规划实践能有所借鉴.关键词:城市规划;物质空间;社会文化;系统方法l,引言 2O世纪6O年代中期后,英国等人在运输一土地使用城市规划思想是以认识城市和改造城市为起始和终结,对城市规划 规划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探的对象,内容,作用及具体方法进行综合认识,并通过城市规划实践引 索,形成了城市规划运用系统方法论的高潮.导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1968年英国通过了新的城乡规划法,提出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两2 物质空闻思想 种规划形式.并成功地将系统方法运用于结构规划.到了2O世纪8O年物质空间决定论是在空想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建 代中期,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被其最积极的倡导者M,cloughlin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思想认为建筑空间形态是影响社会变化的(1985年)宣布为彻底失败.尽管如此,系统思想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工具,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是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 的运用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在此后城市规划发展良好的环境. 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方法论思想在2O世纪5O年代以前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主流 5.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思想,在此时期,城市规划的最主要形式就是物质空间的规划,最具代 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方法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多元论的思想,其思表性的,如英国的霍华德及其追随者的"田园城市理论"和"卫星城市 想的确立与整个社会所弥漫的所谓"后现代文化"思潮直接相关.理论".在美国以D..Burnham为代表的建筑师,运用在城市美化运动中 在城市研究中,人们又发现城市面对的现实问题极为复杂,变量多且形成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主的规划形式和方法;在法国, 变幻莫测,已经没有一种理论,方法论能够被运用来整体地认识城市和改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柯布西埃,在城市规划上有着 造城市.因此在各自的范围内针对现实的实际问题选取最有效的方法,以完整的理论思想,他的思想就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他于1922年推 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开始了所谓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实践.出了"明天的城市",1933年推出"光辉城市"方案,1933年国际现代 在对城市土地使用的处置上,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方法论认为:在以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是对当时的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和城市 功能主义和空想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现代城市规划中,强调功能分区和土规划工作进行的总结,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问 地使用的均质性,使每一块土地使用纯粹化的做法,是割裂了城市生活题的认识. 的连续性,歪曲了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3.社会文化思想 此外在城市规划机制上,改变过去由规划师来设计,政府来决策的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 自上而下的过程,提出了"规划选择理论",其基本思想就是从社会价值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 观的多样性提出规划选择的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提供技术帮助,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倡导性规划,以及在2O世纪初由"芝加哥学派"所创立的"人文生态学"成为现代 在2O世纪6O年代末开始形成的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了自下社会文化论的最初努力.他们着力于探讨城市的空间—社会环境,提出 而上的规划过程.了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描述理论: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 6.结语论.这些理论成为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理论,而其有关城市土地使用分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化和动态过程的论述,成为认识城市空间演变的经典. 是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以《雅典宪章》为代表到年英国城乡在2O世纪上半叶,社会文化论对当时和以后的城市规划起了重要 规划法达到巅峰,其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战后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作用.1939年美国的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植根于社 第二阶段自20世纪5O年代末起,经过teaml0l,.雅各会文化论思想,而且引发为一种社会工程,它帮助居民对所居住的社区 布斯,1968年英国城乡规划法等过程,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建和地方产生一种乡土观念. 立了新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方法:这一阶段现在仍在持续着.2O世纪5O年代以后,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十小组批评了CIAM的旧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可以称为一次现代城市规划的革命,一次全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 面的范型转换,这一转变其意义是深刻而长远的.城市规划仍处在"准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 科学"的阶段,因此,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推进科学化的进的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程,城市规划的对象,范围,方法及发展方向都需要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几乎与此同时,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概念,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提出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 参考文献:网络为人类聚居学的五个要素,以及通过它们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研究人 [1]昊良镛 展望中国城市规划的构成一从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发类居住环境.它为2O世纪6O年代后的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展与困惑谈起.城市规划,1991,15(5).1960年的《城市意象》一书,从认知心理和环境感受出 [2]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发,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依据于物质空间环境而进行的,而是依据于 [3]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他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J.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与死》一书中,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提出城市空间和城市形 [5]王凤武译.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北京:中国建态应当与城市生活相一致,城市规划应当以增进城市生活的活力为目的. 筑工业出版社,~78.城市规划中生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毕业论文是英国留学生无法避免的事情,大家想要顺利地毕业,那就必须得把毕业论文写好。对于英国毕业论文来说,最重要的两点莫过于文献综述与论证的写作。只要同学们把这两部分写好,那么你的毕业论文基本就过了一半。首先要知道在写作中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和写作内容。因为文献综述是对自己前期工作的总结,也是论文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在为下文的写作做好准备,让读者知道此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综述一般安排在第一章,就是针对该论文的主题对前人工作进行的总结性的段落,主要是简述自己研究的背景材料,有关这个主题的那些文献的观点,之前的研究历史,未来要研究的和过去已经研究的关系;现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的结果,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引出自己的研究目标,并且交代了研究的重要意义。该部分的特点是:1、最好是能够围绕研究主线进行,可以是按照时间的发展,可以按照某一个观点的演变进行;2、对主要成果的展示,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标注出处;3、引出自己的论文是延续哪一个方法进行的;4、综述一般是在10-20页左右。其次是论证部分的写作。Dissertation的主体是大幅度地介绍自己的研究,该部分内容占到了论文的60%以上,也就是论证部分。论文的主体应做到:1、论点明确,对于有创新的点叙述突出一些;2、写作者的理论基础扎实,逻辑推理严密;3、尽量多用专业术语,避免平铺直叙和白话连篇。尤其要强调的是论证要严密。因为论证时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只有严密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毕业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在一起,整篇毕业论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上来说,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分析和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其实我觉得毕业论文太重要了,建议你还是找那些专业的机 构帮你写吧,那样就没什么问题了。
在毕业阶段最头疼的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少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研究性学习不足;二是基本功较差,没有毕业论文的写作经验或是自身写作能力差;第三是不会安排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总是压到最后再去完成像在赶作业。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怎么写论文的,这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辅导,如果在英国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困难可以看下我们哈
博士论文撰写的一般逻辑。从西方引进的这套研究生培养体系,总体来说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这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大多数理工科论文要做的,就是根据已有积累,建立理论假设,通过实验分析或实证研究,去验证假设。在这一系列的分析与归纳中,评判其科学性的关键有两个:(1)理论假设是否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上,即假设的前提是否是大家接受的。大家接受的包括公理,以及经公理演绎出来的理论,这里的“大家”可以指所有人,也可以指认可你的理论前提的某一个学派;(2)理论验证过程是否符合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严密的逻辑推导,经得起拥有理性思维的人的检验和质疑。当然,这种质疑也都是在所有限定的假设和前提范围内。论文的结论有可能是反直觉的,但只要前提和过程具有科学性和鲁棒性(Robustness),无明显漏洞,结论也是可接受的。当然,即使这是一篇前提稳固、论证充分的论文,在答辩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最终教授对论文的评判:(1)学生是否清晰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论证过程;(2)教授们对前提假设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是否不同;(3)教授们的思考过程是否理性,是否被他们的直觉干扰,这种直觉是由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产生的。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解决,又能满足创新性的要求,那么这应该是篇合格的博士论文。BTW,博士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这些开题的时候都应该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城市规划,严格来说是城乡规划学专业,在博士生通过答辩后授予的是工学博士学位,这是由城市规划的工程性和技术性决定的。但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偏向于应用的学科,直接与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相关,概括来说是从长远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发展的、重点关注各类要素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了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两大部分,对应的理论可以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涵盖内容广泛,这是由于其研究对象——城市和乡村的复杂性决定的,包含着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很多维度的内容,因此也需要得到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规划理论要求思想深度,这是由于规划面向未来,涉及决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对规划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规划程序的合理性与正义性的论证,概括来说是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涉及到公共政策、管理学,以及更基本的哲学层面;另一方面,针对具体城市和具体问题,应该采取何种规划方法,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是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需要解决的问题(详细论述可以阅读孙施文老师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书,在开篇有清晰的论述)。梳理以上这些是为了说明城市规划研究的复杂性和应用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包括我在内的困惑,觉得规划似乎没有自己的理论,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都得这个学科借一点,那个学科借一点来组合生成理论框架;而且时常感觉自己研究的不是科学问题,往往一个问题挖深了,就跑到别的学科去了,于是开始质疑学科的科学性。我想这些问题不止我们学生有,教授们肯定也有,他们也希望能建立起只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框架。但由于对规划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以及是否规划、规划什么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层次这一现实,规划学科似乎不太可能建立起大一统的只属于自己学科的理论。如果能够建立,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公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演绎得到的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多大帮助,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些问题当然也困惑着城市规划的博士生们,我们该如何在纷杂的表象与现实的需求背后,找到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呢?城市规划论文的特征和类型。从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可以看出,正统的规划博士论文肯定不同于大多数理工科的论文,它要求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求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与城市或规划相关的研究框架,并寻找一切可能进行充分论证。但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建立假设拿城市来做实验,即使规划结果有反馈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因此我们来不及用自己的规划成果来论证自己的规划理论。所以,一般来说以实证研究为方法的描述和解释性研究,相对好做,而以规范研究为方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十分棘手。我的导师告诉我规划的博士论文有三种类型:(1)纯理论的研究,基本不涉及实证。选择这种类型论文的博士生较少,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研究。因为从理论到理论需要严密的逻辑体系,需要严谨的论证,还需要理论的创新性与价值。这种研究包括从城市规划哲学、城市规划史、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交叉等角度的研究,一般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解释体系,属于理论-理论的研究;(2)理论为主,实证为论证支撑。很多博士生选择这种写法。初始路径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一种是结合实际规划中遇到的问题确定选题。之后都是通过阅读文献建立理论认知,进一步阅读和整理发现理论不足,并建立自己的框架,进行假设,在具体的实例中考察理论假设的可靠性,并结合演绎与归纳的说理过程,进行论证,最后回到理论,修正理论,得出结论,属于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3)实证中总结观察,提炼理论。这种类型也有很多博士生选择,上手容易,通过一手数据的获取,开展扎实的实践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与已有理论进行比较,修正理论,属于实践-理论的研究。当然第(3)种在开展实证研究前也需要理论的支撑,与(2)并非迥异,但二者各有侧重。城市规划的论文该怎么写。这里想说的只是一些直观基础上的理性推测。在听师兄预答辩的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一篇扎实的博士论文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新思路、工作量、论证过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如何才能保证论文答辩时在专家们密集的攻势下依然屹立不倒,并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呢?(1)前提条件: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有的只可能是依葫芦画瓢,引进别人的思想,基本不可能有大的创新。而对于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中国研究生,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和个人痛定思痛的决心。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挑战自己的习惯,质疑自己的思想,阅读哲学书籍,都是有帮助的,但一定要克服刚开始阅读哲学的枯燥感,将哲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2)必要条件1: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与吸收,这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和硬功夫的地方;导师告诉我文献阅读的三个原则:经典的、名家的、最新的。书看10年以内的,文献看5年以内的。学会钓鱼,找到一篇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最新文献,然后根据它的参考文献钓鱼,钓出之前的经典与名家作品。国内的文献要看,国外的文献更要看,而且要多看,不仅学习具体的理论,而且学习直线性的分析方法,这也是对理性论证的学习;密切相关的要看,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也要看,因为一来创新常常出现在交叉领域,二来相关研究会给你更宏观的视角。读外文文献刚开始比较痛苦,速度慢,理解不深,但后来熟练后,也能渐渐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有什么欠缺。等到能够合上文献,把所要研究领域的专家及其理论在头脑中梳理清楚,包括谁在什么背景下研究了什么,他们各属于哪个流派,理论重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都能一一列出来时,就可以写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理论框架或理论假设了。(3)必要条件2:理性的方法。这里指的是论证的方法,即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假设、展开论证的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归纳和演绎一般是常用的逻辑方法,对于博士论文来说,建立在宽广理论基础上的收敛型研究过程似乎更能站得住脚,接近金字塔顶的最后那一层就是博士生的理论创新;而理论基础聚焦或者说理论根基不牢,依据作者的演绎逻辑发散式的研究过程似乎不太容易站稳脚跟,至少我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当然,实际的研究过程没有这么抽象,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演绎能够打开思路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纳能够去粗取精,留下符合检验的理论。此外,还有多个主体之间的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等,如何运用理性的方法,我也说不太清楚,恐怕还是要多去读读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唯理主义哲学家的观点。(4)必要条件3:不断的总结、质疑,与导师、同学和专家讨论,与实践操作者讨论,不断修改。我自己经常会有觉得文献没读完,不敢动笔写的问题,造成文献一直读啊读,观点在脑海中转啊转,就是理不出一个思路。认识到人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文献的有限性(曾经觉得文献不可能读完,但现在只读最新、经典和名家的)后,开始边写边思考。知识编码化还是要比脑海中的静默知识明确很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和漏洞,所以一定要动笔写。另外,与导师、同学、老师和实践者的讨论十分必要,这样不但可以多方吸收观点,也可以降低在答辩时被教授们彻底推翻的可能性。(5)必要条件4:规范性写作。这点非常重要,最好在刚开始时建立良好习惯,包括读文献时记录的笔记的规范性,不然到论文成文后就麻烦大了。这也是博士论文训练的一个方面,科学性写作。(6)附加条件1:发表小论文接受同行审议。除了满足毕业要求以外,发表小论文是给自己设定deadline,不断push自己加快进度的一个好办法。而且,这样设定的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会带给自己成就感,增加终日与问题和危机对抗的自信心。同时,来自审稿人的意见也会帮助自己及时看到问题,修正思路。我在这点上做的不好,一直在等待着论文完美的出现,却永远也无法等来。是时候尝试总结发表自己的观点了。(7)附加条件2:直觉的捕捉,事物联系的捕捉。论文写作过程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状态,偶尔灵感爆发,突然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捕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不要放过。试着用理性去分析这种直觉,看是否经得起检验。我们觉得异常正确的直觉分为两类:一种属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所说的天赋观念,是所有人都会认可的直觉;另一种是我们的经验产生的某种“显而易见”,但这种“显而易见”有可能只是对我们自己,对其他人则没有,这时,我们运用理性的工具来分析来解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它能通过自己的质疑,同时也能运用科学方法来证明,并经得起别人的质疑,那这就是创新。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这是一个比较概括性、但又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论题,要写好不容易,给个基本的思路:一、城市发展与房地产概述:任何社会的城市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根据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地产建设(这里指的房地产,不但包括商业地产、住宅商品房,还包括早期的农民房)总是由无序到有序二、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产物,略论:城市发展,必然涉及:1)地产建设,2)经济发展,3)人民生活(如社会保障等)三、城市规划与房地产第二部分略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三个小点(自己可以增加),本部分——也是整篇论坛的主体,详细论述城市发展与地产建设的关系,即——当前社会发展程度下,城市规划如何规划、促进地产发展,房地产建设应如何遵循城市规划的要求,等等,——因为本人非相关专业,所以里面到底有哪些东西,不是很清楚,你学这个专业,应该有个基本的认识,从这些认识入收入,多收集资料——特别要集合当前国家的发展情况,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上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写某城市绿色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关题: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 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 B(A)。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亿吨,含 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 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 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这里是副标题借助具有像素级精度的表格绘制工具,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设计网页版面。使用与铅笔和橡皮功能相同的工具创建表格,可以直接在网页上设计任意大小和形状的表格。运用表格绘制工具可以灵活地设计高精度的页面版面,并使表格匹配与页面内容。表格中可以包含你喜欢的任何内容,包括图像,文本,多媒体文件,甚至有嵌套的表格。这些复杂的网页版面制作不需要任何手写HTML编码。这里是副标题借助具有像素级精度的表格绘制工具,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设计网页版面。使用与铅笔和橡皮功能相同的工具创建表格,可以直接在网页上设计任意大小和形状的表格。运用表格绘制工具可以灵活地设计高精度的页面版面,并使表格匹配与页面内容。表格中可以包含你喜欢的任何内容,包括图像,文本,多媒体文件,甚至有嵌套的表格。这些复杂的网页版面制作不需要任何手写HTML编码。
博士论文撰写的一般逻辑。从西方引进的这套研究生培养体系,总体来说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这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大多数理工科论文要做的,就是根据已有积累,建立理论假设,通过实验分析或实证研究,去验证假设。在这一系列的分析与归纳中,评判其科学性的关键有两个:(1)理论假设是否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上,即假设的前提是否是大家接受的。大家接受的包括公理,以及经公理演绎出来的理论,这里的“大家”可以指所有人,也可以指认可你的理论前提的某一个学派;(2)理论验证过程是否符合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严密的逻辑推导,经得起拥有理性思维的人的检验和质疑。当然,这种质疑也都是在所有限定的假设和前提范围内。论文的结论有可能是反直觉的,但只要前提和过程具有科学性和鲁棒性(Robustness),无明显漏洞,结论也是可接受的。当然,即使这是一篇前提稳固、论证充分的论文,在答辩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最终教授对论文的评判:(1)学生是否清晰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论证过程;(2)教授们对前提假设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是否不同;(3)教授们的思考过程是否理性,是否被他们的直觉干扰,这种直觉是由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产生的。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解决,又能满足创新性的要求,那么这应该是篇合格的博士论文。BTW,博士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这些开题的时候都应该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城市规划,严格来说是城乡规划学专业,在博士生通过答辩后授予的是工学博士学位,这是由城市规划的工程性和技术性决定的。但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偏向于应用的学科,直接与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相关,概括来说是从长远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发展的、重点关注各类要素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了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两大部分,对应的理论可以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涵盖内容广泛,这是由于其研究对象——城市和乡村的复杂性决定的,包含着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很多维度的内容,因此也需要得到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规划理论要求思想深度,这是由于规划面向未来,涉及决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对规划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规划程序的合理性与正义性的论证,概括来说是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涉及到公共政策、管理学,以及更基本的哲学层面;另一方面,针对具体城市和具体问题,应该采取何种规划方法,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是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需要解决的问题(详细论述可以阅读孙施文老师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书,在开篇有清晰的论述)。梳理以上这些是为了说明城市规划研究的复杂性和应用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包括我在内的困惑,觉得规划似乎没有自己的理论,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都得这个学科借一点,那个学科借一点来组合生成理论框架;而且时常感觉自己研究的不是科学问题,往往一个问题挖深了,就跑到别的学科去了,于是开始质疑学科的科学性。我想这些问题不止我们学生有,教授们肯定也有,他们也希望能建立起只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框架。但由于对规划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以及是否规划、规划什么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层次这一现实,规划学科似乎不太可能建立起大一统的只属于自己学科的理论。如果能够建立,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公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演绎得到的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多大帮助,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些问题当然也困惑着城市规划的博士生们,我们该如何在纷杂的表象与现实的需求背后,找到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呢?城市规划论文的特征和类型。从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可以看出,正统的规划博士论文肯定不同于大多数理工科的论文,它要求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求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与城市或规划相关的研究框架,并寻找一切可能进行充分论证。但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建立假设拿城市来做实验,即使规划结果有反馈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因此我们来不及用自己的规划成果来论证自己的规划理论。所以,一般来说以实证研究为方法的描述和解释性研究,相对好做,而以规范研究为方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十分棘手。我的导师告诉我规划的博士论文有三种类型:(1)纯理论的研究,基本不涉及实证。选择这种类型论文的博士生较少,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研究。因为从理论到理论需要严密的逻辑体系,需要严谨的论证,还需要理论的创新性与价值。这种研究包括从城市规划哲学、城市规划史、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交叉等角度的研究,一般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解释体系,属于理论-理论的研究;(2)理论为主,实证为论证支撑。很多博士生选择这种写法。初始路径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一种是结合实际规划中遇到的问题确定选题。之后都是通过阅读文献建立理论认知,进一步阅读和整理发现理论不足,并建立自己的框架,进行假设,在具体的实例中考察理论假设的可靠性,并结合演绎与归纳的说理过程,进行论证,最后回到理论,修正理论,得出结论,属于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3)实证中总结观察,提炼理论。这种类型也有很多博士生选择,上手容易,通过一手数据的获取,开展扎实的实践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与已有理论进行比较,修正理论,属于实践-理论的研究。当然第(3)种在开展实证研究前也需要理论的支撑,与(2)并非迥异,但二者各有侧重。城市规划的论文该怎么写。这里想说的只是一些直观基础上的理性推测。在听师兄预答辩的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一篇扎实的博士论文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新思路、工作量、论证过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如何才能保证论文答辩时在专家们密集的攻势下依然屹立不倒,并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呢?(1)前提条件: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有的只可能是依葫芦画瓢,引进别人的思想,基本不可能有大的创新。而对于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中国研究生,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和个人痛定思痛的决心。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挑战自己的习惯,质疑自己的思想,阅读哲学书籍,都是有帮助的,但一定要克服刚开始阅读哲学的枯燥感,将哲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2)必要条件1: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与吸收,这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和硬功夫的地方;导师告诉我文献阅读的三个原则:经典的、名家的、最新的。书看10年以内的,文献看5年以内的。学会钓鱼,找到一篇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最新文献,然后根据它的参考文献钓鱼,钓出之前的经典与名家作品。国内的文献要看,国外的文献更要看,而且要多看,不仅学习具体的理论,而且学习直线性的分析方法,这也是对理性论证的学习;密切相关的要看,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也要看,因为一来创新常常出现在交叉领域,二来相关研究会给你更宏观的视角。读外文文献刚开始比较痛苦,速度慢,理解不深,但后来熟练后,也能渐渐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有什么欠缺。等到能够合上文献,把所要研究领域的专家及其理论在头脑中梳理清楚,包括谁在什么背景下研究了什么,他们各属于哪个流派,理论重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都能一一列出来时,就可以写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理论框架或理论假设了。(3)必要条件2:理性的方法。这里指的是论证的方法,即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假设、展开论证的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归纳和演绎一般是常用的逻辑方法,对于博士论文来说,建立在宽广理论基础上的收敛型研究过程似乎更能站得住脚,接近金字塔顶的最后那一层就是博士生的理论创新;而理论基础聚焦或者说理论根基不牢,依据作者的演绎逻辑发散式的研究过程似乎不太容易站稳脚跟,至少我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当然,实际的研究过程没有这么抽象,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演绎能够打开思路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纳能够去粗取精,留下符合检验的理论。此外,还有多个主体之间的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等,如何运用理性的方法,我也说不太清楚,恐怕还是要多去读读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唯理主义哲学家的观点。(4)必要条件3:不断的总结、质疑,与导师、同学和专家讨论,与实践操作者讨论,不断修改。我自己经常会有觉得文献没读完,不敢动笔写的问题,造成文献一直读啊读,观点在脑海中转啊转,就是理不出一个思路。认识到人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文献的有限性(曾经觉得文献不可能读完,但现在只读最新、经典和名家的)后,开始边写边思考。知识编码化还是要比脑海中的静默知识明确很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和漏洞,所以一定要动笔写。另外,与导师、同学、老师和实践者的讨论十分必要,这样不但可以多方吸收观点,也可以降低在答辩时被教授们彻底推翻的可能性。(5)必要条件4:规范性写作。这点非常重要,最好在刚开始时建立良好习惯,包括读文献时记录的笔记的规范性,不然到论文成文后就麻烦大了。这也是博士论文训练的一个方面,科学性写作。(6)附加条件1:发表小论文接受同行审议。除了满足毕业要求以外,发表小论文是给自己设定deadline,不断push自己加快进度的一个好办法。而且,这样设定的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会带给自己成就感,增加终日与问题和危机对抗的自信心。同时,来自审稿人的意见也会帮助自己及时看到问题,修正思路。我在这点上做的不好,一直在等待着论文完美的出现,却永远也无法等来。是时候尝试总结发表自己的观点了。(7)附加条件2:直觉的捕捉,事物联系的捕捉。论文写作过程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状态,偶尔灵感爆发,突然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捕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不要放过。试着用理性去分析这种直觉,看是否经得起检验。我们觉得异常正确的直觉分为两类:一种属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所说的天赋观念,是所有人都会认可的直觉;另一种是我们的经验产生的某种“显而易见”,但这种“显而易见”有可能只是对我们自己,对其他人则没有,这时,我们运用理性的工具来分析来解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它能通过自己的质疑,同时也能运用科学方法来证明,并经得起别人的质疑,那这就是创新。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论城市规划
摘要: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协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规划对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