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幼师大专毕业论文观察

幼师大专毕业论文观察

发布时间:

幼师大专毕业论文观察

我给你两篇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观念陈旧、目标性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等,本文认为,在新的世纪,应该遵循幼儿学习和获得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六个原则:语言运用情景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活动性原则和大量感知、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 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如: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本学期初,当王老师让孩子们欣赏“抚摸”这首散文诗时,虽然中班的孩子还不太理解散文诗的含义,但听完这首语言优美、节奏轻柔的散文诗,孩子们很自然的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真好听,再放一遍吧。”“我听着很美。”所以,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儿童文学精品,利用餐前饭后让他们进行积累和感知。所谓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儿理解并会说出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更不要求他们会复述所听过的每个儿童文学作品。这里只寻求一种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本文想就笔者所接触到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改革情况,作一些回顾与思考。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 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北京师范 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 。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 、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的内容: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 的智力开发价值。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 维能力的发展。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 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二是重视儿 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 ,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 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 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 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 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而数学教育不能 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这些 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 还是多一些、少一些。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 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 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儿童只有 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 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 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 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 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 。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 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 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 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 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儿 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 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 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 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 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 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例如,表示6 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数学的抽象开始于 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 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 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 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 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 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 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组物体的数目,是同时协调数种动作(不是单一动作)的结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操作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应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南京,教 师十分重视并强调,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 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儿童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儿童讲 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儿童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儿童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和组织形式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系统的、有目的的、专门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必 不可少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教师系统地、有 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儿童发展。在教师精心思考和组织的数学环境和数学活动中,在 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够学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 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将数学教育渗透在 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 称(语言)。例如,我们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形状、 数量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 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 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 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一部分儿童“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在班级儿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集体教育的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采用这种 形式,教师容易组织与领导活动,可以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另外,全班儿童共同活动,可以使儿童感受到集 体活动的愉快。当前正在探索在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时,如何区别对待、充分调动每个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以便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 式。这些形式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由于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儿童之间的交往 和相互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但小组、个别活动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很好地观察儿童的 活动,并通过观察及时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要根据各个儿童的发展 水平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并能同时指导和照顾不同小组的活动。因此,在儿童人数较多或教师经验不足的情 况下,往往不易奏效。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将集体、小组、个别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点和 长处,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社会性三个方面,这已是大 家的共识。笔者认为,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人们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要求已比较清楚,教 师一般容易把握。而儿童思维能力、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这些方面的目标还比较笼统,至于阶段的、具体 活动的目标该如何提,在多数情况下尚不够清楚,因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操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 的问题。 2.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关 键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应该如何结合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作 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慧和、肖湘宁:《对幼儿园早期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2 期。 周欣:《新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刘力:《皮亚杰的活动教育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4期。 王跃进等:《幼儿数学教育之我见》,《幼儿教育》1993年第5期。 秦海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1992年第4、5期。*

随着基础 教育 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也非常活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己成为迫切要求,这对幼教师资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幼师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专幼师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专幼师论文 范文 一:幼师高专英语教育讲 故事 技能训练

故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英语故事 内容有趣、语言活泼且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意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英语故事讲述与表演能够使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院校,讲故事训练在学生的 英语口语 技能训练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就简要谈谈我们在讲故事训练 方法 上所做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掌握幼师讲故事的技巧

1.要选好故事

这里的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取不同的故事。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 童话故事 ,故事的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

(2)要考虑到教育要求特别是思想教育的要求来选择故事。

2.认真阅读熟悉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前,幼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并充分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特别要仔细研究故事的高潮部分。这是在整个故事中最吸引幼儿的部分。还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明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讲故事的人透彻正确地理解整个故事,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在讲故事时把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传递给幼儿并感染幼儿,使幼儿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3.语言的要求

(1)轻重音的变化

幼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必须把握故事的层次,这种层次是用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等变化表现出来的,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会自然地加重某些字或词,这就是所谓的强调重音。在一句话中被重读的字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讲故事时,语气和语调也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突显故事内容的生动活泼,并能显示出故事的重点。否则就不可能把整个故事内容表达得清楚,故事中的趣味性也没法传达给幼儿。

(2)停顿的适当

讲故事时我们都会在一些地方停顿,这除了原文的标点决定之外,还可以控制语速,更能够很好地向幼儿传达 句子 和段落的整体意义,使语气自然顺畅。但有些幼师在讲故事时有随便停连的习惯。如,我的,名字,叫,狐狸。这样的停顿让讲故事的人感觉累,听故事的人也会累。怎样停,在什么地方停,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并不是有标点的地方就停。如,“不要吃,不要吃,那是不能吃的”。情形比较紧迫,说的时候不用按照标点停顿。

(3)态势语的使用

态势语的运用在讲故事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与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因素结合得好,会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也能将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认真分析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征,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幼师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摹拟动作,比划几下。应把动作与表情、语调融为一体。讲故事是以语言为主,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态势语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动作不宜过多,更不能又跑又跳。那样会破坏故事原有的氛围,也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示范与模仿

1.播放视频或教师示范

利用光盘、网络等资源,选取一些简单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资料给学生播放,先让学生进行观摩。例如《ThreeLittleButterflies》、《TheVeryHungryCaterpillar》、《ThreeLittlePigs》、《TheGoodBoyWhoStoleanApple》等。教师示范其中一则故事,并让学生注意讲述人是如何处理故事的语调、停顿和态势语的。

2.模仿讲故事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组内进行模仿讲故事。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要求学生模仿《TheMonkeyandtheMoon》(《猴子捞月亮》),要求学生惟妙惟肖地讲述故事。大约模仿3~5个故事。让学生仔细揣摩讲故事的技巧。

3.练习巩固

教师选取10篇优秀的幼儿英语故事印发给学生。要求每人选取一篇,自己设计语音与动作。准备时间为一个星期。教师根据班容量选取几个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故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讲完后要求学生讨论优缺点及改进办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用活动来促进讲故事的教学效果

1.讲故事表演

要求各组学生选取一个故事分角色表演出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及身材、相貌、声音特点等选择适合演绎的角色。在角色确定后,学生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记忆故事台词,并能够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表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准备一个星期后,分组进行讲故事表演。通过表演故事,让同学们对故事的内容加深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讲述故事。

2.个人讲故事比赛

在平行班进行完讲故事教学活动后举办一次大型的讲故事比赛。讲故事内容自选,选手讲故事时间为2~3分钟。比赛要精心组织。例如选好比赛地点,制定评分标准,选好评委等。对获奖选手要进行奖励。开展英语讲故事比赛就是让学生为准备比赛,主动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合作地学习,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杜威说:“做中学”。.通过讲故事比赛既锻炼了胆量,也纠正了他们的语音语调,激发了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考核与评价

学生讲完故事,都充满期待,期待同学的肯定,期待老师的称赞,尤其是后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无论是个人讲故事还是小组表演故事,教师都要进行评价与考核。否则,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尽全力去准备故事,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教师应将学生讲故事的表现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而此项分数可分为两部分计算,例如学生个人讲故事占50%的分数,小组表演故事占50%的分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安奈特•西蒙斯,故事的结构和讲故事的技巧[M],海南出版社,2003。

[2]鲁兵,中国幼儿文学集成[M],重庆出版社,1992。

[3]张美妮,幼儿文学概论[M],重庆出版社,1996。

大专幼师论文范文二:提高幼师生 儿童 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问题提出

幼师生 毕业 后,主要承担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幼儿文学,幼儿文学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确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幼儿教师讲述的动听儿歌、生动有趣的幼儿故事、充满奇特幻想的幼儿童话、精彩美妙的幼儿戏剧,无不给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幼儿教师能否出色完成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任务,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高低。比如,作为一名幼儿园语言课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图画书作品的讲解,就不应该只停留在故事讲述上,也不应该只带着学生欣赏图画,而应该结合图画书的艺术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图画书独特魅力,使孩子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并提升审美能力。而作为以后从事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幼师生,至关重要的是积极提高其儿童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以后的教学需要。

二、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

在多年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并不乐观。普遍存在儿童文学理论基础薄弱,最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不能掌握。好多学生认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很简单,不用学习也能理解,因而不愿意花功夫学习理论知识,但在分析判断时,往往会混淆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寓言与童话也分不清等;幼师生的儿童文学视野太窄,作品阅读量太少,好多应知应背的作品都没有看过。学生在每年的见实习时发现,好多儿童文学作品还不如幼儿园的孩子知道得多;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很差,很多作品的主题都把握得不够准确,人物形象不会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创编能力更是不够,每次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作品创编,好多学生都不会创编。

三、提高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针对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匮乏;儿童文学视野太窄;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不够等,我们采取以下 措施 ,以提升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学习,提高幼师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我们学校一向十分重视学生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每一种儿童文学样式时,都会先学好其理论知识。针对学生不太喜欢理论知识学习的现状,我们在教学理论知识时,都会采取学生乐意接收到学习方式来学习。比如,在学习《儿歌的特点》一节时,因为儿歌的特点很简单,即内容浅显,单纯活泼;篇幅短小,易记易诵;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趣味性强,娱乐性强。我们老师没有单纯按照书上的这四句话,让学生去记,这样好多学生感到没有意思,也不愿意主动看书,而是灵活改变 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预习,针对儿歌的任一特点,选出符合这一特点的儿歌,课下认真排练,等上课时分组表演所选儿歌,并说出所选儿歌的哪些地方体现儿歌的哪一特点,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分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课下会花很大功夫学习排练,这样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水平。

(二)大力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书目,培养幼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开学第一课时,我们会给学生推荐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和优秀作品。像韦苇教授主编的《点亮心灯》、方卫平主编的《幼儿文学教程》、彭懿主编的《阅读与经典》、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等几十本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学习图画书时,在每次上课之前会请3位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图画书;老师还会给学生推荐150多本电子绘本,要求学生每人至少阅读30本电子图画书,把阅读目录及阅读体会上交,老师在上课时随意抽查;在学习图画书鉴赏一节时,我们带着学生去图书馆学习,让学生借阅自己喜欢的图画书,结合图画书的艺术特征分析鉴赏图画书。

(三)模拟情景教学,提高幼师生的分析鉴赏及教学能力

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学前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必须将儿童文学理论学习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幼师生更接地气,更快地适应日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比如,在学习《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一节时,儿歌有九种传统形式,我们对每种传统形式都选出一首典型儿歌,让学生根据儿歌的特点,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学设计,并模拟幼儿园情景教学,老师在下面做好记录,并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指导学生不同的儿歌形式该如何导入、如何设计活动、如何进行拓展活动。

(四)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幼师生的创作能力

提高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仅靠一周两节课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密切结合,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课外实践,全面提升儿童文学素养。比如,在学习《儿童诗》一章时,我们先学习完儿童诗的概说、分类及创作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儿童诗的理论知识,每人创编一首高水平的儿童诗,同桌互相进行诗配画,课上进行展览评比,学生的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十几位同学创作的儿童诗在我们校报上发表。在学习《幼儿戏剧》这一章时,教师必须先讲解幼儿戏剧的特征、幼儿戏剧的分类等知识,在这基础上在学习幼儿戏剧的改编知识,要想使幼儿戏剧改编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改编和创编的幼儿戏剧作品有价值和意义,必须要以改编和创编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和支撑。要求学生掌握幼儿戏剧改编的要求是必须选择情节完整连贯,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较为紧张,结构线索单纯,场景变化相对集中,读起来使人深受感染又十分有趣的作品进行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剧本,适当增减情节和人物,要注意把故事中的叙述语言变成台词或舞台提示,要注意人物的角色语言设计的个性化,没有理论的指导无法完成改编实践。全班掌握了戏剧改编的理论知识后,给出《小兔乖乖》的故事片段,让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编,教师进行有重点的指导,把改编好的剧本以4-6人为一组,进行幼儿戏剧排练表演。这样进行课外实践,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创作改编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戏剧改编学习效果。课外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创造潜力,又能巩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总之,在幼儿文学教学只有重视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阅读视野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创作改编能力这三个层面的协调培养和提高,才能为幼师学生奠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而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专幼师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2016幼师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 教师毕业论文范文

3. 2016财会专科论文范文3篇

4. 大专汽修论文范文

5. 幼师实习报告范文3篇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如今大多数农村幼儿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宠着惯着滋生了很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要想引起家长对行为习惯的重视,就要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家园共育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来培养农村幼儿行为习惯。

关键词: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

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

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

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 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

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

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结束语

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 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 侯桂兰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5年

《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

浅谈角色游戏对托班幼儿的重要性

摘要:游戏是萌发幼儿才能的发端,同时它也和教育紧密相连。0到3岁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才能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游戏中启迪智慧。通过游戏幼儿还学习与人交往的本领。所以说:游戏是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一把金钥匙。幼儿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各种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活动,而角色游戏因其固有特性而对幼儿的创造性、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其它游戏和其它活动所不可代替的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

关键词:语言 环境 模仿 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则新颖有趣。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来说,由于自身的生长特性对于社会上的事物不会仔细去观察,也不会很在意。只会对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在意,尤其是对吃的,用的比较日常生活化打的东西。这时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要有心、留心、用心的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在平时的活动中积极鼓励,创造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前的我都只会按照相应的教材来对幼儿实行,结果现实与教材中反映的情况相反,并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对幼儿的深入了解,按照实际情况去考虑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我是一名托班教师,我们班的宝宝年龄较小,对于游戏而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打算在这学期尝试开展角色游戏,想寻找到一些真正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方式,通过活动能在其中得到一些经验以及体会。我在班级布置的环节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创设了角色游戏区域,例如:娃娃家(幼儿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话语,动作,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己的平台,根据一定的环境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更好的表现出来);甜甜糖果屋(对于糖的喜爱幼儿可是非同一般,教师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包糖果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和感知物体的能力,还能在平日里收集一些糖果纸对相应的物体进行装饰,使得物体变的生动、美观)。

对于角色游戏的扮演可以丰富多彩,除了这些还有伤员救护站、银行、水果店的角色都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在我们班孩子特别喜欢汽车,采取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游戏活动让幼儿扮演司机和乘客,在平日里还收集了一些关于车的的照片、玩具、零件和书籍等,一切关于“车”的资料。但是针对托班的幼儿来说,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发觉到这一阶段的孩子不具有自控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对于游戏规则意识还比较弱,所以常常会导致在相应的游戏活动中发生冲突、忽略游戏规则及常规事情的发生。给游戏活动的进行带来影响,教师不能限制孩子的活动,而是必要时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考虑到如何正确的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引导,教师允许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实现自己的目的,幼儿虽然在游戏中具有一定的认知性、创造性、社会性,往往只是处在萌芽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知、体验。”所以,通常幼儿在游戏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扮演角色,是否内容丰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幼儿的创造性如何。例如教师以角色身份进入游戏,利用语言提示指导游戏,教师可以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提示、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

对于托班角色游戏的指导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

幼儿游戏的特点是轻松、愉快、自然。在组织托班孩子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根据宝宝的探索方向与兴趣需要来进行指导,我们要时时观察宝宝们的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困难是什么,要自然温和地加入他们的探索,而绝不能横加干涉。

(二)重视随机教育,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作为托班的老师一定要时时发现孩子的新的兴趣点,了解宝宝,理解宝宝,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及时加以引导,这就是随机教育的核心点。我们知道周围的大千世界对宝宝们来说都是那么的神秘、有趣。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又是非常容易转移的。如:当他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后,往往很快会被其他更新更多的外界事物所吸引。同样,在游戏时他们对一种游戏也不太会持续太长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善于并能及时发现宝宝游戏的兴趣点,并能根据孩子新的兴趣点来加以指导。

(三)丰富环境,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3岁前的孩子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体验。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涂涂画画,喜欢翻翻瓶瓶罐罐,喜欢爬高爬低、钻来钻去……,在孩子对这些发生很大兴趣时,作为老师和家长最好的方法是为孩子创设一种可以自由探索的、丰富的环境,提供丰富安全的材料,有计划地激发孩子参与游戏,并让宝宝能够自由操作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四)设置情景,使游戏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知道托班孩子的一日生活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中设置情景会使活动变得更生动有趣。如: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给娃娃穿衣服”,我就设置了一个情境。根据图片中出现的材料,要求幼儿按照材料上娃娃的穿着找出配对的衣服,衣服的颜色有红的、黄的、蓝的。

(五)追求简单,尽可能给予孩子明确指导

3 岁前孩子的思维是极其典型的行动思维,因此我们给予的游戏也必须简单易玩,给予的指导必须行动先导,语言简洁。对于我们托班孩子来说,有的年龄小的宝宝可能连表达都很困难,如让他来听老师繁琐的语言讲解游戏的规则与玩法,无疑消弱了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在和0-3岁的孩子做游戏时,我们就要追求简单的形式,只要我们的指导语言简单明确,再配合动作就行了,而不是舍近求远地想许多“新颖独特”的点子去“启发”孩子,应尽可能避免过多的复杂指导对宝宝的游戏起干扰和反作用。在选择一个角色游戏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懂得丰富游戏材料,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注意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考虑到幼儿年龄小不具有判断事物的能力,玩起来轻重难以把握,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选择的玩具材料一定要结实耐用,安全可靠。

每当孩子在参与一个游戏活动时往往所体现出来的以及需要注意的内容有:(1)托班的孩子变换角色快、多,呈不稳定性。(2)托班的孩子缺乏角色意识,但情感得到体验、尝试。(3)托班角色游戏主题的产生,需要老师提供种类丰富的玩具。(4)托班角色游戏情节的深入,还需要教师与幼儿投入的游戏,做孩子真正的玩伴。针对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抓住孩子的特点深入的进行探讨研究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角色游戏是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幼儿在这里可以随意的去和他人说话、交流,因此教师尽量给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谈不断丰富与人交往的经验,在愉快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在这个时期幼儿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词汇量会日益增大,语言能力相对提高较快。反之,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语言培养,就会错过极好的发展时机。因此,我充分利用托班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具体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

托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依赖性很强,喜欢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来到新的环境很难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托班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在这里没有紧张的气氛,有的只是吸引人的玩具。因此,我将活动区布置的温馨舒适,并增设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喜欢的情感,减少离开亲人的焦躁,缩短了和教师心里的距离,得到充分的放松,而且幼儿在游戏中是最喜欢说话的,这也是教师直接接触幼儿最好机会,在这里幼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那一份关爱;同时,这里教师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一起交谈、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只要教师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语,对每个幼儿都有积极鼓励的态度,这样,幼儿那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如在娃娃家中我常鼓励幼儿按角色的要求说出自己要做的事情来;在积木区我还不失时机的寻找话题来和幼儿交谈,让幼儿讲出他在做什么,并一步步的引导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让幼儿借助自己的话语推动着游戏情节的发展,扩展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在美工区我又循循善诱和幼儿一起商量称赞的话语,在这里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接近了,幼儿获得了自信,建立了有效的语言交流,有了说的勇气。

二.树立语言模仿榜样,使幼儿学说会说

托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比较贫乏,也就影响了角色交往活动。如在交往中,常常说出不流利的话语,有时甚至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因此,在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愿望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语言学习技能。幼儿是最善于模仿的,因此,活动中我总十分注意自身的语言质量,常以朋友的身份饱满和情绪参加到活动中去,给幼儿树立语方模仿榜样。如娃娃家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很好环境,我就常常以朋友或客人的身份来到家中和孩子们一起畅谈交流,并间插示范一些话语,渐渐地幼儿就学会说了:当有客人来时孩子们会把“您好,请进”、“请坐下”、“请您喝茶”等一系列待客言语向你说来;有时客人还会受到邀请,参加娃娃的生日宴会呢。托班的幼儿在语言表达不了的情况下常常会以动手来解决,我就教幼儿学说“借我玩玩好吗?”、“我俩一块玩吧”、“谢谢你”、“不用谢”等一些能解决问题的话语。同时孩子们还把这些词汇及用语熟练地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中迅速地发展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幼儿有的口齿不清楚,发音不清楚,在游戏中我注意及时纠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说话,学习得很顺利。

三.培养托班幼儿对语言交流的兴趣

1.尽量和托班幼儿多说。

与托班幼儿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幼儿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学回家,可问问幼儿在家里的情况;午餐后休息,可聊聊上午的见闻。角色游戏、区角活动可玩边聊;看节目、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思考。外出时与孩子散步、游公园,可见事论事……总之,只要和幼儿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幼儿多说话,即使是婴儿,经常与其逗话,婴儿也会变得异常活泼。孩子需要成人的关心。

2.激发托班幼儿说活的兴趣。

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 ”或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成人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3.不打断幼儿的话。

当幼儿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幼儿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幼儿把话说完,如幼儿说:“老师,我想看……” 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幼儿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老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幼儿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幼儿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成人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语言作为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在人际交往中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成为进行知识、经验交流所必须的工具,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托班的幼儿他们的大脑已迅速发展起来,听觉器官也相应成熟,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语言,具备了语言学习的生理基础。

总之,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儿自己的世界。教师要让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只有充分的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托班角色游戏中要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给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及满足。

幼师大专观察行为毕业论文

随着基础 教育 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也非常活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己成为迫切要求,这对幼教师资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幼师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专幼师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专幼师论文 范文 一:幼师高专英语教育讲 故事 技能训练

故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英语故事 内容有趣、语言活泼且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意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英语故事讲述与表演能够使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院校,讲故事训练在学生的 英语口语 技能训练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就简要谈谈我们在讲故事训练 方法 上所做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掌握幼师讲故事的技巧

1.要选好故事

这里的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取不同的故事。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 童话故事 ,故事的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

(2)要考虑到教育要求特别是思想教育的要求来选择故事。

2.认真阅读熟悉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前,幼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并充分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特别要仔细研究故事的高潮部分。这是在整个故事中最吸引幼儿的部分。还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明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讲故事的人透彻正确地理解整个故事,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在讲故事时把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传递给幼儿并感染幼儿,使幼儿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3.语言的要求

(1)轻重音的变化

幼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必须把握故事的层次,这种层次是用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等变化表现出来的,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会自然地加重某些字或词,这就是所谓的强调重音。在一句话中被重读的字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讲故事时,语气和语调也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突显故事内容的生动活泼,并能显示出故事的重点。否则就不可能把整个故事内容表达得清楚,故事中的趣味性也没法传达给幼儿。

(2)停顿的适当

讲故事时我们都会在一些地方停顿,这除了原文的标点决定之外,还可以控制语速,更能够很好地向幼儿传达 句子 和段落的整体意义,使语气自然顺畅。但有些幼师在讲故事时有随便停连的习惯。如,我的,名字,叫,狐狸。这样的停顿让讲故事的人感觉累,听故事的人也会累。怎样停,在什么地方停,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并不是有标点的地方就停。如,“不要吃,不要吃,那是不能吃的”。情形比较紧迫,说的时候不用按照标点停顿。

(3)态势语的使用

态势语的运用在讲故事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与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因素结合得好,会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也能将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认真分析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征,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幼师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摹拟动作,比划几下。应把动作与表情、语调融为一体。讲故事是以语言为主,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态势语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动作不宜过多,更不能又跑又跳。那样会破坏故事原有的氛围,也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示范与模仿

1.播放视频或教师示范

利用光盘、网络等资源,选取一些简单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资料给学生播放,先让学生进行观摩。例如《ThreeLittleButterflies》、《TheVeryHungryCaterpillar》、《ThreeLittlePigs》、《TheGoodBoyWhoStoleanApple》等。教师示范其中一则故事,并让学生注意讲述人是如何处理故事的语调、停顿和态势语的。

2.模仿讲故事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组内进行模仿讲故事。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要求学生模仿《TheMonkeyandtheMoon》(《猴子捞月亮》),要求学生惟妙惟肖地讲述故事。大约模仿3~5个故事。让学生仔细揣摩讲故事的技巧。

3.练习巩固

教师选取10篇优秀的幼儿英语故事印发给学生。要求每人选取一篇,自己设计语音与动作。准备时间为一个星期。教师根据班容量选取几个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故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讲完后要求学生讨论优缺点及改进办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用活动来促进讲故事的教学效果

1.讲故事表演

要求各组学生选取一个故事分角色表演出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及身材、相貌、声音特点等选择适合演绎的角色。在角色确定后,学生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记忆故事台词,并能够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表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准备一个星期后,分组进行讲故事表演。通过表演故事,让同学们对故事的内容加深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讲述故事。

2.个人讲故事比赛

在平行班进行完讲故事教学活动后举办一次大型的讲故事比赛。讲故事内容自选,选手讲故事时间为2~3分钟。比赛要精心组织。例如选好比赛地点,制定评分标准,选好评委等。对获奖选手要进行奖励。开展英语讲故事比赛就是让学生为准备比赛,主动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合作地学习,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杜威说:“做中学”。.通过讲故事比赛既锻炼了胆量,也纠正了他们的语音语调,激发了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考核与评价

学生讲完故事,都充满期待,期待同学的肯定,期待老师的称赞,尤其是后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无论是个人讲故事还是小组表演故事,教师都要进行评价与考核。否则,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尽全力去准备故事,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教师应将学生讲故事的表现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而此项分数可分为两部分计算,例如学生个人讲故事占50%的分数,小组表演故事占50%的分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安奈特•西蒙斯,故事的结构和讲故事的技巧[M],海南出版社,2003。

[2]鲁兵,中国幼儿文学集成[M],重庆出版社,1992。

[3]张美妮,幼儿文学概论[M],重庆出版社,1996。

大专幼师论文范文二:提高幼师生 儿童 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问题提出

幼师生 毕业 后,主要承担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幼儿文学,幼儿文学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确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幼儿教师讲述的动听儿歌、生动有趣的幼儿故事、充满奇特幻想的幼儿童话、精彩美妙的幼儿戏剧,无不给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幼儿教师能否出色完成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任务,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高低。比如,作为一名幼儿园语言课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图画书作品的讲解,就不应该只停留在故事讲述上,也不应该只带着学生欣赏图画,而应该结合图画书的艺术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图画书独特魅力,使孩子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并提升审美能力。而作为以后从事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幼师生,至关重要的是积极提高其儿童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以后的教学需要。

二、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

在多年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并不乐观。普遍存在儿童文学理论基础薄弱,最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不能掌握。好多学生认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很简单,不用学习也能理解,因而不愿意花功夫学习理论知识,但在分析判断时,往往会混淆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寓言与童话也分不清等;幼师生的儿童文学视野太窄,作品阅读量太少,好多应知应背的作品都没有看过。学生在每年的见实习时发现,好多儿童文学作品还不如幼儿园的孩子知道得多;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很差,很多作品的主题都把握得不够准确,人物形象不会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创编能力更是不够,每次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作品创编,好多学生都不会创编。

三、提高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针对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匮乏;儿童文学视野太窄;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不够等,我们采取以下 措施 ,以提升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学习,提高幼师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我们学校一向十分重视学生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每一种儿童文学样式时,都会先学好其理论知识。针对学生不太喜欢理论知识学习的现状,我们在教学理论知识时,都会采取学生乐意接收到学习方式来学习。比如,在学习《儿歌的特点》一节时,因为儿歌的特点很简单,即内容浅显,单纯活泼;篇幅短小,易记易诵;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趣味性强,娱乐性强。我们老师没有单纯按照书上的这四句话,让学生去记,这样好多学生感到没有意思,也不愿意主动看书,而是灵活改变 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预习,针对儿歌的任一特点,选出符合这一特点的儿歌,课下认真排练,等上课时分组表演所选儿歌,并说出所选儿歌的哪些地方体现儿歌的哪一特点,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分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课下会花很大功夫学习排练,这样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水平。

(二)大力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书目,培养幼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开学第一课时,我们会给学生推荐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和优秀作品。像韦苇教授主编的《点亮心灯》、方卫平主编的《幼儿文学教程》、彭懿主编的《阅读与经典》、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等几十本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学习图画书时,在每次上课之前会请3位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图画书;老师还会给学生推荐150多本电子绘本,要求学生每人至少阅读30本电子图画书,把阅读目录及阅读体会上交,老师在上课时随意抽查;在学习图画书鉴赏一节时,我们带着学生去图书馆学习,让学生借阅自己喜欢的图画书,结合图画书的艺术特征分析鉴赏图画书。

(三)模拟情景教学,提高幼师生的分析鉴赏及教学能力

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学前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必须将儿童文学理论学习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幼师生更接地气,更快地适应日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比如,在学习《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一节时,儿歌有九种传统形式,我们对每种传统形式都选出一首典型儿歌,让学生根据儿歌的特点,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学设计,并模拟幼儿园情景教学,老师在下面做好记录,并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指导学生不同的儿歌形式该如何导入、如何设计活动、如何进行拓展活动。

(四)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幼师生的创作能力

提高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仅靠一周两节课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密切结合,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课外实践,全面提升儿童文学素养。比如,在学习《儿童诗》一章时,我们先学习完儿童诗的概说、分类及创作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儿童诗的理论知识,每人创编一首高水平的儿童诗,同桌互相进行诗配画,课上进行展览评比,学生的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十几位同学创作的儿童诗在我们校报上发表。在学习《幼儿戏剧》这一章时,教师必须先讲解幼儿戏剧的特征、幼儿戏剧的分类等知识,在这基础上在学习幼儿戏剧的改编知识,要想使幼儿戏剧改编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改编和创编的幼儿戏剧作品有价值和意义,必须要以改编和创编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和支撑。要求学生掌握幼儿戏剧改编的要求是必须选择情节完整连贯,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较为紧张,结构线索单纯,场景变化相对集中,读起来使人深受感染又十分有趣的作品进行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剧本,适当增减情节和人物,要注意把故事中的叙述语言变成台词或舞台提示,要注意人物的角色语言设计的个性化,没有理论的指导无法完成改编实践。全班掌握了戏剧改编的理论知识后,给出《小兔乖乖》的故事片段,让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编,教师进行有重点的指导,把改编好的剧本以4-6人为一组,进行幼儿戏剧排练表演。这样进行课外实践,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创作改编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戏剧改编学习效果。课外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创造潜力,又能巩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总之,在幼儿文学教学只有重视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阅读视野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创作改编能力这三个层面的协调培养和提高,才能为幼师学生奠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而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专幼师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2016幼师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 教师毕业论文范文

3. 2016财会专科论文范文3篇

4. 大专汽修论文范文

5. 幼师实习报告范文3篇

我给你两篇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观念陈旧、目标性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等,本文认为,在新的世纪,应该遵循幼儿学习和获得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六个原则:语言运用情景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活动性原则和大量感知、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 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如: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本学期初,当王老师让孩子们欣赏“抚摸”这首散文诗时,虽然中班的孩子还不太理解散文诗的含义,但听完这首语言优美、节奏轻柔的散文诗,孩子们很自然的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真好听,再放一遍吧。”“我听着很美。”所以,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儿童文学精品,利用餐前饭后让他们进行积累和感知。所谓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儿理解并会说出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更不要求他们会复述所听过的每个儿童文学作品。这里只寻求一种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本文想就笔者所接触到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改革情况,作一些回顾与思考。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 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北京师范 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 。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 、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的内容: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 的智力开发价值。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 维能力的发展。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 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二是重视儿 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 ,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 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 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 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 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而数学教育不能 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这些 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 还是多一些、少一些。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 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 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儿童只有 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 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 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 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 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 。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 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 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 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 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儿 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 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 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 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 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 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例如,表示6 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数学的抽象开始于 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 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 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 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 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 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 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组物体的数目,是同时协调数种动作(不是单一动作)的结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操作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应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南京,教 师十分重视并强调,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 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儿童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儿童讲 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儿童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儿童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和组织形式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系统的、有目的的、专门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必 不可少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教师系统地、有 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儿童发展。在教师精心思考和组织的数学环境和数学活动中,在 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够学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 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将数学教育渗透在 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 称(语言)。例如,我们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形状、 数量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 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 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 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一部分儿童“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在班级儿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集体教育的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采用这种 形式,教师容易组织与领导活动,可以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另外,全班儿童共同活动,可以使儿童感受到集 体活动的愉快。当前正在探索在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时,如何区别对待、充分调动每个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以便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 式。这些形式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由于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儿童之间的交往 和相互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但小组、个别活动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很好地观察儿童的 活动,并通过观察及时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要根据各个儿童的发展 水平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并能同时指导和照顾不同小组的活动。因此,在儿童人数较多或教师经验不足的情 况下,往往不易奏效。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将集体、小组、个别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点和 长处,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社会性三个方面,这已是大 家的共识。笔者认为,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人们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要求已比较清楚,教 师一般容易把握。而儿童思维能力、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这些方面的目标还比较笼统,至于阶段的、具体 活动的目标该如何提,在多数情况下尚不够清楚,因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操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 的问题。 2.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关 键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应该如何结合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作 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慧和、肖湘宁:《对幼儿园早期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2 期。 周欣:《新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刘力:《皮亚杰的活动教育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4期。 王跃进等:《幼儿数学教育之我见》,《幼儿教育》1993年第5期。 秦海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1992年第4、5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交 流、竞争、写作的能力。幼师的学生学习外语,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学素质的培养;又为今后工作的实际 运用储备能量。当前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外语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目前不少的幼儿园陆续开 设了外语课,由于缺少师资,只好到高校去找代教,以高薪聘用外语教师。这些教师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 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由此可见,幼师开设外语课,为幼儿园提供外语师 资,寓外语教学于一日活动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目前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来自全省,外语水平相差悬殊。九三年以前招生时,报考幼师学校的 学生不要求参加外语考试,因此在初中阶段,想报考幼师的学生,在初二时就已经放弃外语学习,把主要精力 放在语文、数学上。九四年招生时,哈尔滨市内的报考幼师的学生要求参加外语考试,而外县、市的大部分地 区还与历年一样,没有参加外语考试,这部分考入幼师的学生,外语基础差,有的只认26个英语字母;一部分 考重点高中的学生落榜到幼师,这一小部分外语基础不错。这就形成了两极分化。所以在教学中,差的学生觉 得听不懂;好的学生认为学得太少,太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学生对学习外语的兴趣来看,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外语是非常有用的,不论是自身的素质提高还是 今后的工作应用都有帮助,故表现积极,愿意学习。但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 有看清当前幼教改革的趋势,认识不到学习外语是势在必行,觉得学习外语毫无用处,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 。加之幼师学校的外语没有统一的教材,所学的外语教材内容与学生今后工作关系……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如今大多数农村幼儿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宠着惯着滋生了很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要想引起家长对行为习惯的重视,就要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家园共育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来培养农村幼儿行为习惯。

关键词: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

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

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

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 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

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

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结束语

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 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 侯桂兰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5年

《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

浅谈角色游戏对托班幼儿的重要性

摘要:游戏是萌发幼儿才能的发端,同时它也和教育紧密相连。0到3岁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才能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游戏中启迪智慧。通过游戏幼儿还学习与人交往的本领。所以说:游戏是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一把金钥匙。幼儿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各种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活动,而角色游戏因其固有特性而对幼儿的创造性、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其它游戏和其它活动所不可代替的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

关键词:语言 环境 模仿 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则新颖有趣。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来说,由于自身的生长特性对于社会上的事物不会仔细去观察,也不会很在意。只会对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在意,尤其是对吃的,用的比较日常生活化打的东西。这时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要有心、留心、用心的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在平时的活动中积极鼓励,创造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前的我都只会按照相应的教材来对幼儿实行,结果现实与教材中反映的情况相反,并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对幼儿的深入了解,按照实际情况去考虑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我是一名托班教师,我们班的宝宝年龄较小,对于游戏而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打算在这学期尝试开展角色游戏,想寻找到一些真正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方式,通过活动能在其中得到一些经验以及体会。我在班级布置的环节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创设了角色游戏区域,例如:娃娃家(幼儿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话语,动作,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己的平台,根据一定的环境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更好的表现出来);甜甜糖果屋(对于糖的喜爱幼儿可是非同一般,教师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包糖果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和感知物体的能力,还能在平日里收集一些糖果纸对相应的物体进行装饰,使得物体变的生动、美观)。

对于角色游戏的扮演可以丰富多彩,除了这些还有伤员救护站、银行、水果店的角色都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在我们班孩子特别喜欢汽车,采取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游戏活动让幼儿扮演司机和乘客,在平日里还收集了一些关于车的的照片、玩具、零件和书籍等,一切关于“车”的资料。但是针对托班的幼儿来说,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发觉到这一阶段的孩子不具有自控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对于游戏规则意识还比较弱,所以常常会导致在相应的游戏活动中发生冲突、忽略游戏规则及常规事情的发生。给游戏活动的进行带来影响,教师不能限制孩子的活动,而是必要时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考虑到如何正确的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引导,教师允许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实现自己的目的,幼儿虽然在游戏中具有一定的认知性、创造性、社会性,往往只是处在萌芽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知、体验。”所以,通常幼儿在游戏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扮演角色,是否内容丰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幼儿的创造性如何。例如教师以角色身份进入游戏,利用语言提示指导游戏,教师可以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提示、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

对于托班角色游戏的指导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

幼儿游戏的特点是轻松、愉快、自然。在组织托班孩子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根据宝宝的探索方向与兴趣需要来进行指导,我们要时时观察宝宝们的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困难是什么,要自然温和地加入他们的探索,而绝不能横加干涉。

(二)重视随机教育,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作为托班的老师一定要时时发现孩子的新的兴趣点,了解宝宝,理解宝宝,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及时加以引导,这就是随机教育的核心点。我们知道周围的大千世界对宝宝们来说都是那么的神秘、有趣。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又是非常容易转移的。如:当他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后,往往很快会被其他更新更多的外界事物所吸引。同样,在游戏时他们对一种游戏也不太会持续太长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善于并能及时发现宝宝游戏的兴趣点,并能根据孩子新的兴趣点来加以指导。

(三)丰富环境,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3岁前的孩子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体验。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涂涂画画,喜欢翻翻瓶瓶罐罐,喜欢爬高爬低、钻来钻去……,在孩子对这些发生很大兴趣时,作为老师和家长最好的方法是为孩子创设一种可以自由探索的、丰富的环境,提供丰富安全的材料,有计划地激发孩子参与游戏,并让宝宝能够自由操作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四)设置情景,使游戏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知道托班孩子的一日生活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中设置情景会使活动变得更生动有趣。如: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给娃娃穿衣服”,我就设置了一个情境。根据图片中出现的材料,要求幼儿按照材料上娃娃的穿着找出配对的衣服,衣服的颜色有红的、黄的、蓝的。

(五)追求简单,尽可能给予孩子明确指导

3 岁前孩子的思维是极其典型的行动思维,因此我们给予的游戏也必须简单易玩,给予的指导必须行动先导,语言简洁。对于我们托班孩子来说,有的年龄小的宝宝可能连表达都很困难,如让他来听老师繁琐的语言讲解游戏的规则与玩法,无疑消弱了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在和0-3岁的孩子做游戏时,我们就要追求简单的形式,只要我们的指导语言简单明确,再配合动作就行了,而不是舍近求远地想许多“新颖独特”的点子去“启发”孩子,应尽可能避免过多的复杂指导对宝宝的游戏起干扰和反作用。在选择一个角色游戏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懂得丰富游戏材料,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注意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考虑到幼儿年龄小不具有判断事物的能力,玩起来轻重难以把握,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选择的玩具材料一定要结实耐用,安全可靠。

每当孩子在参与一个游戏活动时往往所体现出来的以及需要注意的内容有:(1)托班的孩子变换角色快、多,呈不稳定性。(2)托班的孩子缺乏角色意识,但情感得到体验、尝试。(3)托班角色游戏主题的产生,需要老师提供种类丰富的玩具。(4)托班角色游戏情节的深入,还需要教师与幼儿投入的游戏,做孩子真正的玩伴。针对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抓住孩子的特点深入的进行探讨研究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角色游戏是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幼儿在这里可以随意的去和他人说话、交流,因此教师尽量给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谈不断丰富与人交往的经验,在愉快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在这个时期幼儿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词汇量会日益增大,语言能力相对提高较快。反之,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语言培养,就会错过极好的发展时机。因此,我充分利用托班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具体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

托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依赖性很强,喜欢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来到新的环境很难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托班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在这里没有紧张的气氛,有的只是吸引人的玩具。因此,我将活动区布置的温馨舒适,并增设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喜欢的情感,减少离开亲人的焦躁,缩短了和教师心里的距离,得到充分的放松,而且幼儿在游戏中是最喜欢说话的,这也是教师直接接触幼儿最好机会,在这里幼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那一份关爱;同时,这里教师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一起交谈、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只要教师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语,对每个幼儿都有积极鼓励的态度,这样,幼儿那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如在娃娃家中我常鼓励幼儿按角色的要求说出自己要做的事情来;在积木区我还不失时机的寻找话题来和幼儿交谈,让幼儿讲出他在做什么,并一步步的引导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让幼儿借助自己的话语推动着游戏情节的发展,扩展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在美工区我又循循善诱和幼儿一起商量称赞的话语,在这里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接近了,幼儿获得了自信,建立了有效的语言交流,有了说的勇气。

二.树立语言模仿榜样,使幼儿学说会说

托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比较贫乏,也就影响了角色交往活动。如在交往中,常常说出不流利的话语,有时甚至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因此,在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愿望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语言学习技能。幼儿是最善于模仿的,因此,活动中我总十分注意自身的语言质量,常以朋友的身份饱满和情绪参加到活动中去,给幼儿树立语方模仿榜样。如娃娃家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很好环境,我就常常以朋友或客人的身份来到家中和孩子们一起畅谈交流,并间插示范一些话语,渐渐地幼儿就学会说了:当有客人来时孩子们会把“您好,请进”、“请坐下”、“请您喝茶”等一系列待客言语向你说来;有时客人还会受到邀请,参加娃娃的生日宴会呢。托班的幼儿在语言表达不了的情况下常常会以动手来解决,我就教幼儿学说“借我玩玩好吗?”、“我俩一块玩吧”、“谢谢你”、“不用谢”等一些能解决问题的话语。同时孩子们还把这些词汇及用语熟练地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中迅速地发展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幼儿有的口齿不清楚,发音不清楚,在游戏中我注意及时纠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说话,学习得很顺利。

三.培养托班幼儿对语言交流的兴趣

1.尽量和托班幼儿多说。

与托班幼儿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幼儿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学回家,可问问幼儿在家里的情况;午餐后休息,可聊聊上午的见闻。角色游戏、区角活动可玩边聊;看节目、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思考。外出时与孩子散步、游公园,可见事论事……总之,只要和幼儿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幼儿多说话,即使是婴儿,经常与其逗话,婴儿也会变得异常活泼。孩子需要成人的关心。

2.激发托班幼儿说活的兴趣。

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 ”或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成人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3.不打断幼儿的话。

当幼儿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幼儿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幼儿把话说完,如幼儿说:“老师,我想看……” 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幼儿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老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幼儿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幼儿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成人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语言作为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在人际交往中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成为进行知识、经验交流所必须的工具,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托班的幼儿他们的大脑已迅速发展起来,听觉器官也相应成熟,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语言,具备了语言学习的生理基础。

总之,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儿自己的世界。教师要让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只有充分的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托班角色游戏中要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给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及满足。

幼儿园毕业论文游戏观察

幼儿园优秀游戏案例论文怎么写 幼儿园优秀游戏案例论文编写的话可以根据他一些相关的游戏规则 优秀的游戏规则来进行编写就可以的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现状及组织策略研究》

【摘 要】幼儿园音乐游戏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现状和组织策略,以期为更好地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游戏 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73-03

很多研究认为,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音乐才能发育期:一个是学前的2~6岁,另一个是学生期的12~15岁。后者不但出现较晚且往往被忽略,而音乐作为学前儿童的一种启蒙培养,在婴儿降生后即可着手进行。音乐游戏,则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对幼儿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音乐游戏灵活多变且富于想象,自由度高、情绪性强、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学前儿童乐于玩音乐游戏,并易于在音乐游戏中接受教育。

一 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

音乐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研究者侧重的角度不同,音乐游戏的分类也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从游戏者活动内容的角度,将幼儿音乐游戏分为四类:

1.音乐听觉游戏

音乐听觉能力指通过辨别、感知、领会、想象、思考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内涵的能力。发展音乐听觉的游戏,就是让幼儿用耳朵充分欣赏自然产生的和人创造的各种音响效果,从音响的旋律、音乐、节奏等方面“触摸”音乐语言,感受音响之美。比如,让幼儿聆听一首较为熟悉的曲子,(1=D 2/4)3 3 2┃3 3 2┃3 5 5 1┃2―┃3 3 2┃3 3 2┃3 5 3 1┃2 3┃1―┃┃判断是从哪里发出的声音并让他们回忆是哪首歌曲(《春天来》)。

2.节奏游戏

节奏感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依靠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能力的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形式进行,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这种游戏可以结合听觉游戏来实践。比如,教师敲击这样的节奏:55 55┃55 5┃55 55┃55 5┃55 5┃55 5┃55 55┃55 5┃┃这时,幼儿会注意倾听,利用内心听觉在他们的音乐记忆中进行搜寻、筛选,找出与其节奏相配的歌谣:

55 55┃55 5┃55 55┃55 5┃55 5┃55 5┃55 55┃55 5┃┃

叽里 咕噜 是个 啥?他在 炉子 后面 爬,不是 蟹,不是 虾,叽里 咕噜 是个 啥?

3.歌唱游戏

歌唱游戏旨在通过游戏让幼儿享受唱歌的乐趣,培养音乐感受力,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这种形式的音乐游戏较为普遍,一般以唱歌为主,伴随角色游戏、律动等形式出现。比如,演唱歌曲“Monkey Jump”,幼儿学会后可以创编其他歌词再演唱。

4.舞蹈游戏

幼儿舞蹈游戏主要是发掘幼儿喜形于色、笑逐颜开、手舞足蹈的本领,提高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发展想象力和动作表现力,为幼儿今后形成良好的艺术气质打下基础。比如,播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童歌曲,让孩子们自由表演,随着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孩子们会自醉于其中。这时,他们都成了舞蹈家。

二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组织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在教师组织和指导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存在:

1.无效和负效介入占一定的比例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教师对幼儿游戏存在较强的介入意识,表现为主动的、高频率的介入行为。但是由于教师介入的目的和介入时机的选择不同,有效性相对较低,无效和负效介入占一定的比例。以唐山市为例,调查结果表明,的教师认为介入幼儿音乐游戏的目的是使幼儿的游戏更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师认为介入游戏是为了调节幼儿的情绪,的教师选择了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的教师选择了对幼儿的游戏状况进行了解,37%的教师选择了对幼儿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的教师选择了增加成人与幼儿互动的机会。而在最重要的一项选择中,有的教师选择了让幼儿的游戏更具有教育价值。

2.教师设计、组织音乐游戏的能力较差

教师的能力不同,这也是影响音乐游戏水平和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唐山市为例,调查显示有的教师认为需要在游戏的设计能力方面予以加强,的教师认为需要在组织游戏方面加强,的教师认为需要在音乐素养方面予以加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于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同时也需要幼儿园及教育主管部门多给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调查发现,约37%的教师的音乐游戏的知识和经验来源于自己摸索和同行观摩,约30%的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于专家指导,另有22%的教师是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和经验的。

3.音乐游戏实施频率较低,形式单一

以唐山市为例,调查发现,的教师所在幼儿园一周内组织音乐游戏的次数在2~3次,的教师所在幼儿园一周内组织次数为4~5次,只有的教师所在幼儿园一周内组织次数为5次以上,还有的教师选择了0~1次。可以看出,音乐游戏在幼儿园组织开展的频率并不高。从形式上来看,也仅限于律动、唱歌等形式,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三 对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组织策略方面的建议

本部分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结果,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着重从幼儿园和教师两方面提出建议。

1.幼儿园方面

第一,全面准确地理解音乐游戏,提高对中班音乐游戏的重视程度。音乐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游戏是娱乐,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幼儿园必须提高对音乐游戏的重视程度,促进音乐游戏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在中班课程的安排上保证音乐游戏的次数和时间。

第二,多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音乐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态度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幼儿园应该尽可能地多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如开展音乐游戏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举行专家讲座等,以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优质课评比和教学观摩活动,便于开展且有利于教师交流心得与经验,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能有针对性地改进,使教师共同提高。

第三,给中班开展音乐游戏提供物质材料上的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环境布置和游戏材料并不丰富,这也制约了音乐游戏的开展。如在中班音乐游戏《馋嘴的狐狸》中,有些幼儿仅仅通过挂图和教师的语言描述并不能对游戏中的狐狸这一形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游戏中有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幼儿开展想象和调动对游戏的积极性。如果幼儿园有狐狸的玩具或多媒体视频,教师先引导幼儿全面认识狐狸,那么游戏开展起来就会顺利得多。

2.教师方面

第一,注意观察幼儿,了解本班幼儿的特点。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只有了解本班幼儿的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且活动起来能坚持较长时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有意性开始发展。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组织音乐游戏,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有个老师告诉我他们班上有一位叫诚诚的小朋友动作协调性较差,每次音乐游戏时,他总是默默地站在一边看别人玩。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游戏,他害羞地说:“小朋友都笑我像小猪。”于是第二天老师组织了一个游戏叫《小小猪》,小朋友都说诚诚扮演小猪最合适。他的表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小朋友们也纷纷为他鼓掌,他开心地笑了。从此以后,他对音乐游戏产生了兴趣,对自己有了信心,每次游戏时都会挤到教师跟前问:“老师你看我做得好吗?”现在成了游戏的积极分子。由此可见,只要了解幼儿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第二,本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保证音乐游戏的质量。有些教师已对音乐游戏有了较全面准确的理解,但由于嫌麻烦、时间不允许等原因并没有付诸于行动,导致思想认识和实施行为的不一致。对此,教师要本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克服一定的困难,保证音乐游戏的水平和质量,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例如,同样是音乐游戏《猫捉老鼠》有的老师只是按照已有的设计组织幼儿听音乐、做动作,有的老师就不怕麻烦在组织幼儿听音乐、做动作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音乐故事表演,讲述一个故事后,弹出相关的描写性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明显后一种教学更利于幼儿音乐游戏能力的提高。

第三,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要积极参加园所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关知识信息、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尤其是要注意音乐游戏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为幼儿提供类型多样、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游戏,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四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的具体组织方法

1.利用奥尔夫乐器

利用奥尔夫乐器组织幼儿游戏较为有效。这些乐器大多为幼儿园常见的各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更多表现为节奏游戏。

2.利用柯尔文手势(柯达伊教学法)找准声音的高度

年幼的孩子对两个差距较大的音表现不太准确,我们可以用柯尔文手势来帮助。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学法中常用的一套演示从中音Do到高音Do的手势,即从人体腰间开始逐渐上升的手势。比如,Do到So可以用从腰间到眼睛的高度变化帮助孩子表现声音高低的变化。

3.感受固定节拍

学中出现的有规律的律动,可以刺激幼儿体验固定拍,为以后学习节奏打下基础,可通过游戏的活动使儿童加强有规律运动的感觉。例如:

大拇指

1=D 或 1=E 2/4

11┃┃23┃1―┃11 11┃┃22 23┃1―┃┃

大拇 指 呀 向上 翘, 我的 大拇 指 呀,它要 往上 翘。

歌唱时,儿童的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边唱边持续。而有规律地向上交互移动两手,使儿童通过身体,感受到持续、稳定的律动。

4.训练节奏感

从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培养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识别节奏谱。仔细留心生活中一句或半句稍带感情色彩的话,都蕴含着复杂丰富的节奏类型。例如:老师叫小朋友的名字或模仿孩子撒娇时的语气等。

5.感受乐句

教师边唱边以一个乐句为单位,用右手自左向右划弧线(或者做其他动作),速度要慢。然后要求幼儿跟着一起做,培养幼儿的乐句感觉。

6.识别力度和音色

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听辨声音强弱做游戏。例如:小朋友围成圆圈坐下,请一幼儿做猜者,把玩具藏在另一幼儿手里,游戏开始。集体边拍边唱,猜者离玩具越近,拍手声和歌唱声越强。反之,声音则越弱,一直到猜中为止,如果两次找不到玩具,猜玩具的小朋友表演节目。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区别不同人声和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感受到在音乐中不同音色的采用对于塑造不同艺术形象的意义。

7.培养内心听觉

可以让孩子唱完一个乐句后从心里接着唱下一句,第三句再唱出声音来。

8.学习休止拍

在休止拍的学习中,加入单纯让幼儿空一拍或半拍,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来说很难把握准确。如果在休止拍处由幼儿自己设计各种动作或特别的声音,表示与有声处形成对比,这种抽象复杂的音乐概念一下子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儿童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和掌握了。

9.多声部听觉和多声部协调配合能力培养

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声部配合,可以是无伴奏形式的。通过这种联系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听觉能力、丰富了歌谣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力,同时为幼儿演唱多声部歌曲、演奏多声部乐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激发即兴创作

让幼儿有机会即兴唱、即兴跳、即兴演奏、即兴作曲等,培养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幼儿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在其他活动中的某个环节中安排,以调节活动节律,活跃教学气氛,而且可以作为音乐活动的主体来完整呈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引起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特别是幼儿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幼儿园音乐游戏。

参考文献

[1]倪春妹.刍议中小学生钢琴教学中若干理论问题[J].今日财富,2009

[2]印小青.音乐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J].山东教育,1999(27)

[3]辛颖、刘纪秋.论幼儿音乐游戏[J].文化月刊,2010(Z1)

[4]倪春妹.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寻找乐趣[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3)

幼儿园观察研究毕业论文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幼4家4儿童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李琳和张波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李琳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近几年,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因此,对部分只注重学习知识的家长,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A、一天教会你的孩子写10个字。B、帮助孩子10天改掉一个坏毛病,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家长会笑着选择后者。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浅谈如何探究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全面、启蒙性的,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去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主题探索活动中,根据我园执教小班的情况,只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研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就会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一、主题的选择目前,在很多幼儿园中存在着各种课程模式:方案课程、生长课程、整合课程、综合课程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在设计思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主题’建构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我们应该注意主题的选择,主题式课程可以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但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因价值观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选择倾向。因此,明确教育价值观是主题选择方向的首要任务。如: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很少,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幼儿园。因而我园将“我爱幼儿园”定为第一个主题。我们逐步将孩子们的活动“幼儿园里朋友多”,引入“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从而让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只有这种适合幼儿理解的小主题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二、注重主题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家长的互动参与。如:发现幼儿很喜欢玩玩具。抓好孩子这方面的爱好,通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开展“我喜欢的玩具”这一主题,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去探讨各种玩具的玩法,学习如何友好地、安全地玩等方面的内容,为了顺利进入主题,家长积极配合工作,为幼儿准备玩具实物或图片资料。孩子们兴趣浓厚的介绍自己的玩具,向小朋友提出“大家共享玩具”互相交换,可以玩更多的玩具。利用幼儿现有作画的水平,把心目中玩具的样子画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剪纸、涂浆糊、粘贴等技能操作,结合主题装饰活动室。他们认识到各种玩具的玩法和性能,发挥小朋友的团结合作精神。“玩具”这个主题在幼儿身边产生,开展期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采取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也切实参与幼儿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幼儿才真正能在玩中学到知识。三、创设的环境《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环境应充分体现活动性特征和需要,使环境的空间、设备设施、活动材料以及常规要求等有利于幼儿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索、发现、创造等活动。让我们的墙壁能“开口说话”,让环境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在进行“春天来了”这个主题,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剪纸、粘贴、撕、涂等的技能操作,我们创设相应的环境,给幼儿直观、鲜明的印象,引发他们的探求兴趣和想象能力,创造力。让幼儿准备一些种子,杯子做“种子发芽”的小实验,组织幼儿观察:哪些种子发芽?哪些种子长得快?亲自合作给种子做好生长记录,使他们对种子的生长过程进一步深入了解。利用图书、录象、VCD碟片等,进一步向孩子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使他们逐渐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继续设置环境,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通过活动方式的改变,把握好主题的选择宜小不宜大,持续时间以幼儿兴趣为主,注重探索活动的过程和多边互动参与,加强环境创设的直观性等各方面原则,使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主动探索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学习热情得到培养。

对了叔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3000字到5000字左右过去还有更多的字

幼儿游戏毕业论文观察表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记录,欢迎阅读。

【观察实录】

我们班开设了乐乐超市,就在开张的那一天,孩子们几乎都争抢着到超市去玩,于是我就招呼他们到超市里来购物,每个孩子都很兴奋,一进超市就把我当时说的规则意识放在了脑后,纷纷走进超市购物。这一下子超市里挤满了人,为了购买到货架上的商品,在游戏的一开始便出现了“抢购”的现象,这时在抢购中把货架都碰翻了,货物散落一地。旁边的佳迎由于一次性购买的物品过多,在拥挤的过程中东西掉了一地。顿时整个超市就乱作一团。见到此情此景我立即以商店服务员的身份介入游戏,建议顾客们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商品,不要为了抢购而争抢,在超市内不能打闹,另外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在超市这才恢复了平静。

【分析】

1、由于是超市第一次开张,激发了孩子们很高的兴趣,超市的空间小,进入的顾客多,货架摆放窄,导致顾客拥挤推翻货架的事情发生。

2、孩子们在超市中会得到生活经验。但是,要遵守在超市里制定的`规则意识,幼儿的经验仅仅只是平时跟父母去超市而获得的一些经验规则,因此在游戏时幼儿由于规则意识不明确,出现一次性购买的物品过多。

3、超市出现乱成一团时,有老师的介入,耐心地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尽管活动是以自主的形式为主,但教师要是参与进去会使游戏更加有趣,更加好玩。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意见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解决,正面引导。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在游戏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介入指导。

【指导策略】

游戏中出现“争抢” 物品事件,是因为孩子在超市内的规则意识浅薄,物品的单一化,建议可以在超市里多投放一些相同的物品,这样就能避免出现争抢的现象。由于超市内顾客较多,空间有限,可以适当的扩大超市空间,以免产生拥挤现象。并且在顾客来购物时,教师可以介入或者选出超市管理员,维持一下超市的秩序,也适当的给顾客一些意见,这样顾客就不会盲目的买东西,也不会由于东西太多都散落一地。在游戏结束后,根据超市里发生的现象,可以组织幼儿讨论一下超市的规则,将讨论出来的规则画出来,并将其贴在超市里,提醒顾客遵守规则。

目标:

1、通过铲沙,拍沙等动作,促进幼儿上肢动作的发展。

2、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3、在玩沙中让幼儿自由结伴,培养幼儿合作游戏的能力。

准备:l、幼儿每人一顶帽子,一双拖鞋。

2、玩沙工具(铲子、小桶)

3、每人自制插塑小树若干。

过程:

(一)引题

1、师讲故事:小鸟住在树木林里很快活……,后来树林被人砍光

了。

2、提问:树被砍完了,小鸟能生活在树林里吗?

3、激发幼儿再造树林的愿望。

(二)交待玩沙要求

1、使用铲子要小心,顾前又顾后,铲子别举太高,以免沙子扬起,

落到小朋友身上。

2、沙子若丢入眼睛中,不要用手揉,要请老师帮忙。

3、玩好以后要清理身上沾上的沙子,才能出沙池。

(三)幼儿玩沙,教师 指导

1、鼓励幼儿自由结伴,用不同的工具玩。

2、想出各种堆沙山的办法,如铲沙,用手捧沙,用手兜沙,再把

沙拍得紧紧的,不会塌下来。

3、在造好的山上种树木,变成树林。

(四)结柬部分

1、表扬幼儿的造树林行为,体验为小鸟做好事的自豪情感。

2、整理衣着回教室。

幼儿情况:本地生,是个可爱、大方、宽容的孩子,也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观察环境:区角游戏 观察人:C 观察实录:活动过后,幼儿在音乐伴随下进行区角游戏。CC和AAA进入了娃娃家,他们发现旁边有食物,羽哲就拿起一个萝卜就往娃娃嘴里放,嘴里自言自语的说:“我给你吃东西。”接着又从篮里顺手拿起一棵青菜,放入娃娃的嘴里。当她想再拿起食物喂娃娃时,边上的佳佳把食物拿走了,羽哲伤心的嘟着小嘴:“老师,她把娃娃吃的东西拿走了,娃娃还没吃饱呢。”我马上走过去,只听佳佳嘟喃着:“这些菜还没烧呢,怎么可以给娃娃吃呀!”我忙对她说:“那我们一起来做饭吧!”AA高兴的叫了起来,佳佳也表示同意。分析:AA是个懂事,有爱心的孩子,平时比较喜欢抱着娃娃说这说那的,学会了很多照顾娃娃的本领,会给娃娃穿衣服、裤子、鞋子,还会喂娃娃吃饭、喝奶等。也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合作游戏。措施:小班幼儿年龄小,常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发生争抢,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即化解了矛盾又保证了游戏的正常进行。

  • 索引序列
  • 幼师大专毕业论文观察
  • 幼师大专观察行为毕业论文
  • 幼儿园毕业论文游戏观察
  • 幼儿园观察研究毕业论文
  • 幼儿游戏毕业论文观察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