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几部不多说...其实总体都还挺好的我想说<还珠格格>,一共是3部,特别是第一部,当年真是走在街上,连路边的小店都挨家挨户都在看的.但是我不理解,为什么剧中那群年轻人总是喜欢用逃来面对问题呢?每部都一样...逃!
一、琼瑶和她的小说,一直是外界评论的热点,许多评论家认为琼瑶的作品题材狭窄、具有局限性;风格单一,自我重复,爱情呈上,纯属虚构。是一种“地摊式”的文学,不应将其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 二、对于外界的评论,琼瑶认为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味道,她以一种充满激情的“爱”来写作。无论外界如何评论,她都要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 三、通过对外界各种评论的反驳,来说明琼瑶的作品固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但作家、读者、评论家的立场各不相同,我们的评论家要站在“客观而没有偏见”的立场上评论琼瑶的小说,“琼瑶热”说明她的作品具有生命力,评论家不能以偏概全,完全抹杀这些作品的价值。
三观不正——厌学,离家出走,三角恋爱,左右摇摆,小三上位等等,但顺应了青春逆反期的高中生、大学生的心理脉络,荼毒了不少的青年学生。
呵呵,首先我们要看到琼谣毕竟是言情小说的代表.这是不能否定的,其次,她是书很多时候应该是根据她的身世来写作的吧,但是,在一些事情却不怎么好,如《还珠格格》第三部就有点不好的吧!
人要勤奋,要坚持,要乐观,要坚强 读勃朗特三姐妹作品有感-《简爱》《呼啸山庄》 第一次接触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是中学时阅读大姐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著作《简爱》。 正值青春年少的自己,一捧起这本书便沉溺进去。整晚熬夜把它读完,也觉得意犹未尽。此后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阅读,甚至把它偷带去学校。当我们可尊敬的语文老师对着篇乏味的文章,大谈其中心思想扬漾着革命主义精神的时候,我就把头埋在桌洞里,沉浸在故事当中。我为幼年的简爱所受到的虐待而悲愤,感同身受般的体会着简爱那幼小敏感的心灵所受的伤害。多么不公平啊!我在心里和简爱一起呐喊。我也为成年的简爱而倾倒。喜欢她在地位比她高的所谓上流社会人士面前表现出的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喜欢她在面对爱时表现出的的那种自尊自强的精神,心中不禁感叹在距离她所处的年代进步了二百年的现代,又有几个女人有勇气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对一个心爱又富有的男人说不呢?简爱就可以!总之,那一段时间的我,完全被小说俘虏了。在阅读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为她所遭受的伤害而泣,为她在待人和谈吐中流露出的自信和少许的俏皮而会心微笑。不过因为在上课时间我所表现出的这种时而眼角挂泪,时而嘴角留笑的疯癫表情,倒着实让我当时的同桌担心了好一段时间。 我因为喜欢《简爱》这本小说,就想要进一步了解它的作者。从而知道了她是一个贫穷牧师的女儿,有一个荒唐的拖累家庭的兄弟,还有两个同样会写书的妹妹。她和她的妹妹们在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里都生活在英国北部荒凉的乡村。在旷野里散步,似乎就是她们最好的运动和娱乐。封闭的环境、糟糕的家庭、平淡的生活,这一切同我心目中的那个充满热情的女作家是多么不相称啊!就像沙漠里开出玫瑰一样让人意想不到。 我试图通过阅读她妹妹的作品来更好的了解她。抱着这种心理我先是在书店里找到了夏洛蒂的小妹安妮·勃朗特所写的小说。小说的内容是讲一个因生活所迫而从事家庭教师工作的女孩子,在经历了几个难管教的坏孩子和不讲道理的父母后,顺利结识了令自己倾心的富有绅士,并最终缔结良缘的故事。总体上来说算是琼瑶小说的19世纪古典英国版。这是一本让人沮丧的书。她的大姐夏洛蒂书中优美的细节描写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这里都是找不到的。因为只勉强看了一遍,索性我把书名也忘了,只记得好像是女主人公自己那长长的啰哩啰嗦的名字。 一位文采平庸的妹妹并没能让我退缩,我又找到了夏洛蒂的大妹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呼啸山庄》。 那是怎样的一本书啊!我第一遍读它的时候只觉得像是有乌云在头上笼罩。沉重和压抑的感觉渗透在字里行间,弥漫在整本书中。我虽然强忍着把书看完 ,却留下了后遗症——此后的整个星期看到的天空都是灰色的。虽然如此,我仍要公平的说,这本书振撼了我的灵魂。 首先它是特立独行的。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希克厉和凯瑟琳既邪恶又自私,人类美德的光辉绝照不到他们身上。但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情却又是可以超越一切的。凯瑟琳口中的“我就是希克厉,希克厉就是我。”和“我不知道灵魂是什么料子的,但我和希克厉的一定是一种料子。”像这种炙热的情感表达,完全有别于同时期的英国作品。其次它是离经叛道的。当其它作品中的人物追求自己的灵魂能在天堂里得到安宁的时候,凯瑟琳却作了个可怕的恶梦——她梦见自己到了天堂,她痛苦的大哭,尖叫,她要回家,回那个在读者眼中像是地狱的家。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可能出自一个起义天使之手,而不是一位牧师女儿的作品。总之,它颠覆了世俗的德道观,要把人们心上那道狭窄的感情之门完全撕开,跟随它的主人公一起去体会那像火一样 奔放的灵魂和燃烧的激情。读过它才让我发觉,看书的过程有时候就像是一种爱情。《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原以为他用‘月光宝盒’回到500年前,是要找他的娘子白晶晶,结果却找到了一生的至爱紫霞仙子。 我因为想了解《简·爱》的作者而找到《呼啸山庄》,才发现后者在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方面远超过前者。如同月亮无法在太阳面前争辉。那一刻,我完全能体会至尊宝的心情。 直到现在,我也无法了解在英国北部那样保守、闭塞的环境下何以会孕育出像勃朗特姐妹那种情感丰富的,只用一部作品便可划亮文坛的天才女作家。我只能说,可以让人感动的作品,往往来自于作者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浮华。 勃朗特三姐妹的女性独立意识
略谈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何来评论?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家,尤其是作家兼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评论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 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了四十余种名着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 在那些可以称得较完善的四十余种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奄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本。沈雁冰先生曾对我说,《撒克奄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外,颇能保存原文的情调,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离开他的的本身的价值不谈,林先生的工作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与功绩,其最大的是: 中国近二十年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即创作小说者也十分的受林先生的影响。小说的旧体裁,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司、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①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茅盾又是多么细致地分析、比较、评论《简爱》的两种本的。一本是伍光建的《孤女飘零记》,一本是李霁野的《简爱》。茅盾一开始便摘引了原文第一章的头两段来评比: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Mrs. Reed,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and rain so penetrating,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out of the question。 (伍)那一天是不能出门散步的了。当天的早上,我们在那已经落叶的小丛树堆里溜过有一点钟了;不料饭后(李特太太,没得客人来,吃饭是早的,)刮起各大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的了。 (李)那一大是没有散步的可能了。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之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夫人是早早吃饭的--寒冷的冬风刮来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茅盾指出,这两段文都是直,但有一同中之异,即李是尽可能地移了原文的句法的。如果细较量起来,我们应当说李更为"字对字";第二句中间的"indeed"一字,两个助词"so"以及"penetrating"一字,在伍是省过了。然而这是小节。如果我们将这两段文读着读着,回过去再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李泽更近于原文那种柔美的情调。伍的第二句后半,"刮起冬天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了,"诚然明快,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了委婉。而所以然之故,我以为是和依照原文的句法与否有关。又原文中之"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一段,李亦比伍更为"字对字",而且更为妥贴。除了'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在字面上也比"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更为切合原文而外,"寒冷的冬风刮来……"云云也比"刮起冬天的寒风"更合原文的意思;而这,也足因为伍要避去欧化句法,所以这半句就不能"组织"的恰好。否则,这半句并不怎样难,以伍先生的才一定能得很妥贴的。② 再来比较原书第一章的第二段:I was glad of it: I never liked long walks, 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dreadful to me was the coming home In the raw twilight,with nipped fingers and toes,and a heart saddened by the chidings of Bessie, the nurse, and humbled by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 liza, John, and Georgiana Reed. (伍)这我却很欢喜:我不愿意走远路,尤其是遇着跟冷的下午,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手脚的冰冷,奶奶贝西的臭骂,已经够我害怕,而我的身体的孱弱,比不上伊里西,左珍纳,约翰他们三个,更使我自惭形秽了。 (李)这是我高兴的:我从来不喜欢长的散步,尤其在冷的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觉得身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里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的。 这一段一长句,因为原文的句法的关系,颇难得好。原文的"dreadful to me"直贯句尾,李移装在句本,好是好的,但文字稍觉累赘。伍移在句中("已经够我害怕"),我以为比较明快。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照起来,伍是省去了若干字的;"我不愿意走远路"中间略去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脚","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简略为"奶妈贝西的臭骂",--这都是。 但是通读全句,我还是喜欢伍。我以为伍此句的神韵很好。"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似乎比"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伍的比较自由的成语(把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的"觉得身体不如……而受着委曲"似乎更见熨贴。 比较这一段的两种文,颇有意思。第一,此句的伍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这证明了直法的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明了直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便容易流为死板,使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这跟直有相当的距离。久历此句加添了些意义。"已经够我害怕"的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的"更"字,--这两字在文中是互相呼应的,然而把原文的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可以换为"也"字。 看,茅盾对两种本的评论是多么公.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与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评论的目的,乃是总结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事业的个断发展。 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他就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人旗手鲁迅,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事实,大量存在于他同翟秋白关于问题的通讯中。例如鲁秋白先生对于地重的法捷耶夫《毁灭》,根据俄文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得更'达',也可以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读者和者,都有很大的益处"。③ 在外国文学评论面,甚至在接受批评面,都有前辈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和楷模。但统观半个世纪以上的外国文学评论,似乎还同外国文学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为文学事业服务的面军,而且还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所谓"左",典型的表现见五十年代出版的《通报》。北京《通报》编辑委员会..一..出版了《通报》第一卷~期;..--..出版了第二卷~期;..--..出版了~期(期为特大号);..出版了一月号;二月号因故休刊。直到此刻为止,《通报吨理论研究和外国文学介绍与评论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年月的作刊整顿,三月号便以配合三反运动的严峻面目出现,例如三月号首篇文章,便是题为《展开界的三反运动》的动员报告.紧接着就是检举和斗争,并在批评栏中开始点名批判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一些家。到了四月号,旗帜就更加鲜明了,大字通栏标题则三反运动中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辑》,接着分《自我批评之部》和《批评之部》。一些名家在《自我》部和《批》部相继被点名批判和作检查。五、六两月号仍为特辑,检讨和批判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其火药味已开始有所减弱,好端端的《通报》他就跟着三反运动的结束而停刊。 不容讳言,当时界少数人确实存在着抢、滥、剽窃,甚至作"中间把头"等等恶劣现象,严重的可作三反对象清查处理。但绝大多数家,虽然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见有所不为的,在专辑中所发表的"批判"和"检讨",究竟有多少符合真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信服也让人信服,恐怕需做进一步的研讨和商榷,很难盖棺论定。 所谓"右",表现在前几年对于黄色或接近黄色的书刊的放之任之,无人过问、那几年,学术着作和严肃的文学市场,已被蚕食殆尽,但外国文学批评界则然若寒蝉,无敢挺身而出者致使黄色泛滥,臭气熏天。 如何健康地开展常的外国文学的评论工作呢? 我认为,第一,评论有两个任务:一是奖善,一是罚恶,而前者应为其主要任务。所谓奖善,是向读者介绍推荐善佳,使他们有所欣赏和借鉴。所谓罚恶,是分析批判那些诲淫诲盗或错误百出的品,使读者知所警惕,免得继续受害。 第二,评论法应当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如是善佳,首先应从宏观的即文学的观点评论~下者是否重现或者切合或者接近了原文的风格,其次应从微观即语言学的观点,研究文是怎样利用语言特点来体现原文的风格的。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免不掉要举些实例、同例、句例以及段例,如是劣、坏,亦应宏微结合,首先评论一本原着本身的文学价值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其次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者的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实例。 第三,要想常地开展评论工作,还必须有个调节机构。建议由《中国》编辑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为"外国文学评论联合调节部",一则两部都有强大的编辑力量,二是舆论反应出版信息比较灵通,除掉本身有力量及时撰写发表有分量的评论,还可组约与自己有联系的者动笔撰写。此外,文学出版社还有能力肩负以优代劣的任务,那就是,一发现一部值得的作品被得不堪入目,除及时撰文予以严厉批评外,文学社有义务也有能力马上组织胜任者重出版。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补求办法,才能使坏劣逐步退出市场。 第四、批评者应有象郑振铎、茅盾前辈等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意气用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受批评者应有鲁迅那样的虚怀若谷的精神,对的就应该接受,不断地提高自己。如果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其结果只能是自己受害。 ①参着郑振铎《林琴南先生》,《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作家出版社,年版。 ②参看茅盾《简爱的两个本》,《文》年新卷第期。 ③李季《鲁迅对于工作的贡献人《通报}年月。
最近看了很多琼瑶同人文,SO翻了几本琼瑶的小说看了看,发现了琼瑶小说的几大特点:1.女主基本上可以说是小三【梅花烙里的白吟霜,新月格格里的新月格格,一帘幽梦里的汪紫菱,烟雨蒙蒙又名情深深雨蒙蒙里的陆依萍,只举几个有特点的大家知道的详细内容就不说了】2.女主外貌可以说是美丽清纯,单纯可爱,但是一定要一脸苦相3.女主的家境一定不好(所以说要有一脸苦相),这样才能博得男主的关注从而爱上女主4.个人觉得男女主的语文也可以说是写作文的能力很强,要不然说出的话怎么那个啥哈,原谅我不会形容了,我没有他们这么强的能力。不过可以套用一篇评论琼瑶剧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可以用吧,哈,哈)“语言绝对删简就繁,宁滥毋缺,能绕三道弯的决不只绕两道半,能用复句结构的决不用单一结构,能用反问句的决不用陈述句,能用排比句的决不用单句,能哭着说喊着说的决不好好说。”【琼瑶全集】1.窗外2.幸运草3.六个梦4.烟雨蒙蒙 (情深深雨蒙蒙)5.菟丝花6.几度夕阳红7.潮声8.船9.紫贝壳10.寒烟翠11.月满西楼12.翦翦风13.彩云飞14.庭院深深15.星河16.水灵17.白狐18.海鸥飞处19.心有千千结20.一帘幽梦 (又见一帘幽梦)21.浪花22.碧云天23.女朋友24.在水一方25.秋歌26.人在天涯27.我是一片云28.月朦胧鸟朦胧29.雁儿在林梢30.一颗红豆31.彩霞满天32.金盏花33.梦的衣裳34.聚散两依依35.却上心头36.问斜阳37.燃烧吧火鸟38.昨夜之灯39.匆匆太匆匆40.失火的天堂41.我的故事42.冰儿43.剪不断的乡愁44.雪珂45.望夫崖46.青青河边草47.梅花烙 (梅花三弄之一)鬼丈夫 (梅花三弄之二)(琼瑶原著/彭树君整理)48.水云间 (梅花三弄之三)49.新月格格 (两个永恒之一)50.烟锁重楼 (两个永恒之二)51.苍天有泪 三之一 无语问苍天52.苍天有泪 三之二 爱恨千千万53.苍天有泪 三之三 人间有天堂54.还珠格格(第一部)三之一 阴错阳差55.还珠格格(第一部)三之二 水深火热56.还珠格格(第一部)三之三 真相大白57.还珠格格(第二部)五之一 风云再起58.还珠格格(第二部)五之二 生死相许59.还珠格格(第二部)五之三 悲喜重重60.还珠格格(第二部)五之四 浪迹天涯61.还珠格格(第二部)五之五 红尘作伴62. 天上人间 三之一63. 天上人间 三之一二64. 天上人间 三之三
《简·爱》宣扬的爱情观——世俗爱情的宗教化反叛与平衡——评《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呼声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简爱》故事情节的“圣经”原型意象上帝的召唤——论简·爱宗教意识的形成历程《简·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基督教《圣经》与《简·爱》《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独立女性的情感世界——简·爱与莎菲比较论……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公开发表过的论文,需要的话给我发消息或留言,我发给你。
《简·爱》宣扬的爱情观——世俗爱情的宗教化反叛与平衡——评《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呼声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简爱》故事情节的“圣经”原型意象上帝的召唤——论简·爱宗教意识的形成历程《简·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基督教《圣经》与《简·爱》《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独立女性的情感世界——简·爱与莎菲比较论……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公开发表过的论文,需要的话给我发消息或留言,我发给你。
1 试论简·爱的宗教观——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对《简·爱》进行解读 张春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2 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超越——互文性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文本对比分析 王涛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05 3 永恒的追求——浅析《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精神 张佳杨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6 4 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女性主义批评PK现实主义标准——《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86-1994) 刘亚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7 5 试论简·爱的爱 陈晓娴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6 重获话语权的第二性——《藻海无边》与《简·爱》的比较分析 杨菁菁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0 7 简单爱的缺陷美——浅析造成《简·爱》缺陷的成因 王颜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5 8 母亲:缺失与寻找——论《简·爱》中的“母亲”原型 赵芊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3 9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 杜艳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 浅析简·爱和苔丝的叛逆者形象 赵春花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11 从句法修辞角度看《简·爱》的语言美 彭爱民 平原大学学报 2008/01 12 论简·爱的性格特点 秦桃姣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4 13 《简·爱》女性哥特式批评视阈下的原型分析:“双性同体”而非“隔绝” 张艺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1 14 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 刘玉君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4 15 试论简·爱的非正常心态 陈小兆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6 从阶级角度解读《简·爱》中的性别颠覆 马峥嵘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7 由《简·爱》与《庭院深深》谈两位女性作家的创作 燕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8 一部女性的心理成长史——浅析简爱从感性到理性的心路历程 张贻文 消费导刊 2008/06 19 《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田仙枝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0 简·爱的双重性格 杨爱英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21 《简·爱》中的“女性声音”品评 郑红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22 同为“没女”,不同命运——简·爱和苔丝人物形象比较 赵若纯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3 从伍尔夫《普通读者》中《〈简爱〉与〈呼啸山庄〉》谈起 杨永芳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24 试述《简爱》与《呼啸山庄》小说写作成功的关键——尽现哥特式小说的魅力 田仙枝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5 《简·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王文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26 谈《简·爱》的人物形象设计 谭燕保 电影评介 2008/09 27 男权·女性·自然——《简·爱》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解读 王文惠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3 28 《简·爱》的创作与作者经历及社会环境 孙昕昕 中国西部科技 2008/11 29 抗争还是妥协——论《简·爱》与《呼啸山庄》之殊途同归 张竞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3 30 从《简爱》到《吕贝卡》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倒退 江梅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7 31 《简·爱》的批判性及其局限性 覃承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32 透过文本的缝隙——《简·爱》与《伤逝》之对比解读 吕洁 南昌高专学报 2008/01 33 疯女人与小说的艺术风格——论《简·爱》中疯女人形象 房明远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8 34 由简·爱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夏彤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3 35 浅谈《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 季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8/01 36 浅议《简·爱》两个中译本 王蓓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3 37 皈依还是反叛——《简·爱》的《圣经》解构 刘爽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38 追求平等爱情的赞歌——电影《简·爱》的女性爱情叙事研究 曾勇 电影评介 2008/06 39 《简爱》——新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 许超 电影评介 2008/04 40 从《简·爱》译本看翻译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刘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1 41 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 王文惠 外国文学研究 2008/01 42 个性魅力的讴歌——浅析《简·爱》女主人公性格 王璇 社科纵横 2008/01 43 从宗教的角度浅析《简·爱》 周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2 44 从接受美学看《简·爱》中圣约翰形象在中国的变异 徐菊 名作欣赏 2008/02 45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的写照 任伟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S1 46 浅析《简·爱》中伯莎的艺术形象 王菲菲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7/04 47 《简·爱》的历程 刁克利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7/02 48 从“女权”到“女性”——谈简·爱与吕蓓卡 吴丽丽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 49 从弗洛伊德人格观谈简·爱的心理结构 张磊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50 简·爱与叶玉菡性格相同点之比较 彭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首先,我想这部小说的产生与它的时代背景有关,我们知道,小说的女主人公秦雨秋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如同一朵解语花一样,风情万种,而男主事业虽然成功,但跟妻子之间平淡如水,缺乏交流,秦雨秋的出现,就像是原本心如止水的湖面上,突然掀起了阵阵浪花, 琼瑶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其实是加入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描述的是,她 与平鑫涛先生相遇相知的过程。从,某些世俗的眼光看,这的确是一个 第三者插足的故事, 但 同时,在琼瑶笔下, 我们感到更多的是 感情的美好, 而冲淡了这些关于 伦理 道德的探讨, 因为 她的作品,所有主题都是“人间理想的爱”, 人间的爱,有千千万万, 有的爱可以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也有的爱,是 半路相逢,相见恨晚, 所以,在评价这本小说时, 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 充满爱的作品,而所有讲述“爱”的故事,无论过了多久,都是如此美丽动人。
略谈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何来评论?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家,尤其是作家兼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评论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 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了四十余种名着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 在那些可以称得较完善的四十余种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奄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本。沈雁冰先生曾对我说,《撒克奄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外,颇能保存原文的情调,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离开他的的本身的价值不谈,林先生的工作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与功绩,其最大的是: 中国近二十年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即创作小说者也十分的受林先生的影响。小说的旧体裁,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司、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①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茅盾又是多么细致地分析、比较、评论《简爱》的两种本的。一本是伍光建的《孤女飘零记》,一本是李霁野的《简爱》。茅盾一开始便摘引了原文第一章的头两段来评比: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Mrs. Reed,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and rain so penetrating,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out of the question。 (伍)那一天是不能出门散步的了。当天的早上,我们在那已经落叶的小丛树堆里溜过有一点钟了;不料饭后(李特太太,没得客人来,吃饭是早的,)刮起各大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的了。 (李)那一大是没有散步的可能了。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之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夫人是早早吃饭的--寒冷的冬风刮来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茅盾指出,这两段文都是直,但有一同中之异,即李是尽可能地移了原文的句法的。如果细较量起来,我们应当说李更为"字对字";第二句中间的"indeed"一字,两个助词"so"以及"penetrating"一字,在伍是省过了。然而这是小节。如果我们将这两段文读着读着,回过去再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李泽更近于原文那种柔美的情调。伍的第二句后半,"刮起冬天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了,"诚然明快,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了委婉。而所以然之故,我以为是和依照原文的句法与否有关。又原文中之"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一段,李亦比伍更为"字对字",而且更为妥贴。除了'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在字面上也比"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更为切合原文而外,"寒冷的冬风刮来……"云云也比"刮起冬天的寒风"更合原文的意思;而这,也足因为伍要避去欧化句法,所以这半句就不能"组织"的恰好。否则,这半句并不怎样难,以伍先生的才一定能得很妥贴的。② 再来比较原书第一章的第二段:I was glad of it: I never liked long walks, 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dreadful to me was the coming home In the raw twilight,with nipped fingers and toes,and a heart saddened by the chidings of Bessie, the nurse, and humbled by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 liza, John, and Georgiana Reed. (伍)这我却很欢喜:我不愿意走远路,尤其是遇着跟冷的下午,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手脚的冰冷,奶奶贝西的臭骂,已经够我害怕,而我的身体的孱弱,比不上伊里西,左珍纳,约翰他们三个,更使我自惭形秽了。 (李)这是我高兴的:我从来不喜欢长的散步,尤其在冷的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觉得身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里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的。 这一段一长句,因为原文的句法的关系,颇难得好。原文的"dreadful to me"直贯句尾,李移装在句本,好是好的,但文字稍觉累赘。伍移在句中("已经够我害怕"),我以为比较明快。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照起来,伍是省去了若干字的;"我不愿意走远路"中间略去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脚","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简略为"奶妈贝西的臭骂",--这都是。 但是通读全句,我还是喜欢伍。我以为伍此句的神韵很好。"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似乎比"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伍的比较自由的成语(把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的"觉得身体不如……而受着委曲"似乎更见熨贴。 比较这一段的两种文,颇有意思。第一,此句的伍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这证明了直法的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明了直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便容易流为死板,使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这跟直有相当的距离。久历此句加添了些意义。"已经够我害怕"的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的"更"字,--这两字在文中是互相呼应的,然而把原文的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可以换为"也"字。 看,茅盾对两种本的评论是多么公.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与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评论的目的,乃是总结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事业的个断发展。 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他就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人旗手鲁迅,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事实,大量存在于他同翟秋白关于问题的通讯中。例如鲁秋白先生对于地重的法捷耶夫《毁灭》,根据俄文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得更'达',也可以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读者和者,都有很大的益处"。③ 在外国文学评论面,甚至在接受批评面,都有前辈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和楷模。但统观半个世纪以上的外国文学评论,似乎还同外国文学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为文学事业服务的面军,而且还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所谓"左",典型的表现见五十年代出版的《通报》。北京《通报》编辑委员会..一..出版了《通报》第一卷~期;..--..出版了第二卷~期;..--..出版了~期(期为特大号);..出版了一月号;二月号因故休刊。直到此刻为止,《通报吨理论研究和外国文学介绍与评论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年月的作刊整顿,三月号便以配合三反运动的严峻面目出现,例如三月号首篇文章,便是题为《展开界的三反运动》的动员报告.紧接着就是检举和斗争,并在批评栏中开始点名批判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一些家。到了四月号,旗帜就更加鲜明了,大字通栏标题则三反运动中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辑》,接着分《自我批评之部》和《批评之部》。一些名家在《自我》部和《批》部相继被点名批判和作检查。五、六两月号仍为特辑,检讨和批判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其火药味已开始有所减弱,好端端的《通报》他就跟着三反运动的结束而停刊。 不容讳言,当时界少数人确实存在着抢、滥、剽窃,甚至作"中间把头"等等恶劣现象,严重的可作三反对象清查处理。但绝大多数家,虽然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见有所不为的,在专辑中所发表的"批判"和"检讨",究竟有多少符合真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信服也让人信服,恐怕需做进一步的研讨和商榷,很难盖棺论定。 所谓"右",表现在前几年对于黄色或接近黄色的书刊的放之任之,无人过问、那几年,学术着作和严肃的文学市场,已被蚕食殆尽,但外国文学批评界则然若寒蝉,无敢挺身而出者致使黄色泛滥,臭气熏天。 如何健康地开展常的外国文学的评论工作呢? 我认为,第一,评论有两个任务:一是奖善,一是罚恶,而前者应为其主要任务。所谓奖善,是向读者介绍推荐善佳,使他们有所欣赏和借鉴。所谓罚恶,是分析批判那些诲淫诲盗或错误百出的品,使读者知所警惕,免得继续受害。 第二,评论法应当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如是善佳,首先应从宏观的即文学的观点评论~下者是否重现或者切合或者接近了原文的风格,其次应从微观即语言学的观点,研究文是怎样利用语言特点来体现原文的风格的。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免不掉要举些实例、同例、句例以及段例,如是劣、坏,亦应宏微结合,首先评论一本原着本身的文学价值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其次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者的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实例。 第三,要想常地开展评论工作,还必须有个调节机构。建议由《中国》编辑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为"外国文学评论联合调节部",一则两部都有强大的编辑力量,二是舆论反应出版信息比较灵通,除掉本身有力量及时撰写发表有分量的评论,还可组约与自己有联系的者动笔撰写。此外,文学出版社还有能力肩负以优代劣的任务,那就是,一发现一部值得的作品被得不堪入目,除及时撰文予以严厉批评外,文学社有义务也有能力马上组织胜任者重出版。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补求办法,才能使坏劣逐步退出市场。 第四、批评者应有象郑振铎、茅盾前辈等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意气用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受批评者应有鲁迅那样的虚怀若谷的精神,对的就应该接受,不断地提高自己。如果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其结果只能是自己受害。 ①参着郑振铎《林琴南先生》,《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作家出版社,年版。 ②参看茅盾《简爱的两个本》,《文》年新卷第期。 ③李季《鲁迅对于工作的贡献人《通报}年月。
小三的逆袭成功史,本质绿茶的洗白之路
首先,我想这部小说的产生与它的时代背景有关,我们知道,小说的女主人公秦雨秋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如同一朵解语花一样,风情万种,而男主事业虽然成功,但跟妻子之间平淡如水,缺乏交流,秦雨秋的出现,就像是原本心如止水的湖面上,突然掀起了阵阵浪花, 琼瑶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其实是加入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描述的是,她 与平鑫涛先生相遇相知的过程。从,某些世俗的眼光看,这的确是一个 第三者插足的故事, 但 同时,在琼瑶笔下, 我们感到更多的是 感情的美好, 而冲淡了这些关于 伦理 道德的探讨, 因为 她的作品,所有主题都是“人间理想的爱”, 人间的爱,有千千万万, 有的爱可以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也有的爱,是 半路相逢,相见恨晚, 所以,在评价这本小说时, 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 充满爱的作品,而所有讲述“爱”的故事,无论过了多久,都是如此美丽动人。
琼瑶小说的最中心思想在于:真爱无敌,所有其他事物都不及真爱高贵,周围人都会被真爱所感动。因为琼瑶把真爱捧得高于一切,为了真爱可以一切都不顾,所以有些人会抵制她。这点我倒觉得没什么,我不反对纯爱小说。毕竟真爱确实弥足珍贵,只是琼瑶实在把真爱拔得过高,所以显得故事很单薄、甚至情节和对话有些幼稚。我受不了琼瑶小说的地方在于,由于她当过十年的第三者,所以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书里,把第三者与出轨男的“真爱”也写出了一个新高度。琼瑶写的倒也不是什么小三上位史、小三奋斗史等等。
琼瑶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深的古诗词的底蕴。文采斐然,文笔流畅,心思细腻,情节感人,意境很美。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都很善良美丽又纯洁,令人怜惜。男主人公大多是个情圣,人物更趋于善良、忠厚、完美,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善良的,小说中没有绝对的坏人。让人看起来觉得社会很美好。可以说是给我们的青春岁月增添了几分梦幻,几分期盼,几分热情。
蒹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1、主要内容:
小说 《在水一方》主要是讲美丽坚强的孤女杜小双,遵从父亲的遗嘱投靠台北的伯父朱自谦,并认识了其子朱诗尧。诗尧对小双渐生爱意,但又苦于无法表白,只能默默地爱她照顾她。后来,小双认识了青年作家卢友文,并嫁与他为妻。
婚后,卢友文为了寻找创作题材迷上赌博,置小双与幼女不顾,家中一贫如洗。渐渐绝望的小双终于决绝地离开了卢友文。离婚后,小双在诗尧的帮助下走上作曲创作的道路。几年过去了,小双找到了贫病交加的卢友文,并陪他渡过了生命最后的美好时光。
而深爱着小双的诗尧依然独身,他在水的一方默默地等待着小双……
2、思想感情:
这部小说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的意义,琼瑶的小说不像现在所谓的“美女作家”那么追求露骨,她的文笔很含蓄,欲言又止,优美而细腻,揉合了中国传统的对爱情忠不渝的思想和世俗观念对爱情的冲撞。
情节充满戏剧化,人物的矛盾冲突尤为激烈,让读者在咫尺之间感受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经典故事,有时禁不住感同身受。这也是琼瑶小说的最大杀伤力。 这部小说揭示了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面,也反映了主人公的宿命论观念。也让人反思婚姻生活与爱情的深层关系。
扩展资料:
琼瑶,出生于1938年4月20日。本名陈喆,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当代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祖籍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毕业于台北市立中山女中。笔名除琼瑶外,还曾用过凤凰、心如。
琼瑶创作小说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声》、《水云间》、《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梅花烙》、《海鸥飞处彩云飞》和《彩霞满天》等。1949年,琼瑶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生活。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相继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行业。
琼瑶16岁时以心如为笔名发表小说《云影》,25岁时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窗外》。琼瑶创作的小说作品大多已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其中较为闻名的包括《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系列、《还珠格格》系列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琼瑶
故事简介:1、孤女杜小双遵从母亲的遗嘱投靠台北的伯父朱自谦,并认识了其子朱诗尧。诗尧对小双渐生爱意,但又苦于无法表白,只能默默地爱她照顾她。后来,小双认识了青年作家卢友文,并嫁与他为妻。婚后,卢友文为了寻找创作题材迷上赌博,置小双与幼女不顾,家中一贫如洗。渐渐绝望的小双终于决绝地离开了卢友文。离婚后,小双在诗尧的帮助下走上作曲创作的道路。2、朱诗尧从初中到进入社会都是运动场上的健将,除了他的爸爸朱自耕常常出差在外,他家的老奶奶、妈妈、妹妹诗晴和诗卉,左家的三兄妹雨农、巧柔、照南都是他的忠实观众。身患癌症的絮白,临终前将女儿杜小双托付给自耕。小双跟着自耕来到台北的朱家,小双的出现,让大家感到很惊奇。听了小双的情况后,大家都很可怜这个孩子,只有诗尧的妈妈心佩不是很愿意接受小双,小双因此决定离开朱家。3、诗尧骑车将小双追回,大家都很开心。在朱、左两家兄妹们的追问下,自耕把他们当年与絮白之间的关系告诉了孩子们。小双为了报答朱家对她的恩情,也为了能够忘记失去父母的伤痛,主动以做家务的方式充实自己的时间。心佩回想起当年的絮白,也渐渐地接受了小双。朱、左两家的兄妹为了让小双开心,带着小双去打保龄球,在保龄球场里小双和他们玩得很开心。4、小双不愿意接受朱家供她继续上大学,也不愿意接受朱家帮她找工作。她只想靠自己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尽快离开朱家。诗尧带着小双来到自己参加过比赛的球场,告诉小双人生就如比赛的战场,总是有输有赢的。在诗尧的开导下,小双终于畅开了心灵。诗尧对小双巨暗生情愫,小双因为知道诗尧送项链给巧柔,而不敢对诗尧有半点非份之想。小双很想知道妈妈与心佩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来找雅虹,原来妈妈和雅虹、心佩曾是结拜姐妹,后来因为与自耕之间的关系才离开台北的。诗尧和巧柔为了避开小太保(球迷)的纠缠而超速骑车,结果出了车祸。诗尧的右腿被车子压断了,巧柔却因头部受伤而需动脑部手术。诗尧很后悔自己对巧柔带来的伤痛,当众许下要娶巧柔的诺言。经过医生的诊断,巧柔的右手瘫痪,还遗有失语症的失忆。对于诗尧和巧柔的受伤,小双非常内疚,埋怨自己当初不应该走进朱家,更不应该走进诗尧的心。5、为了让巧柔恢复记忆,左家特地请来了语言治疗师雷行健,但是经过各种测试,却没有任何帮助。诗尧的右腿因为韧带受伤而不能正常走路,从此再也不能参加赛球了,朱家上下都很伤心。一个月后,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尧离开了轮椅,巧柔也离开了病床。可是,巧柔还是没有恢复记忆、不能说话,只有见到诗尧才有所反应,抱着诗尧痛哭,诗尧见状,立马保证一定要唤醒巧柔。6、诗尧来到左家看巧柔,并尽力用发生车祸当天的话题来激发巧柔的记忆,可是,当巧柔听到后,情绪非常激动地抱着诗尧,而诗尧也再一次许诺自己会等待巧柔的。雷行健证明了巧柔患的是“表达型失语症”,他把这一结论告诉诗尧,并向诗尧了解更多关于他们之间的事情,以便帮助治疗巧柔的病情。在介绍人诗卉、雨农的见证下,小双和友文正式结为夫妻。小双和友文回到朱家告喜,朱家上下愕然,但同时也为小双有了归宿而感到安慰。诗尧在痛苦之余只好叮嘱友文要好好照顾小双、爱护小双。小双听到巧柔能说出自己的“双”字,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巧柔的头痛症又突然发作,大家的心情又难过了起来。突然电视里播放着小双的歌曲“在水一方”, 这时,小双和诗尧更加难以为情。这一切,雨农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并狠狠地把诗尧揍了一顿。诗尧觉得自己要遵守诺言,决定与巧柔举行婚礼。友文因为他的小说《三种感觉》一稿迟迟未有答复,因此来到杂志社大吵一顿。7、因小双不愿意原谅友文,友文在朱家又开始发疯似的骂这个骂那个的,怎么也不签离婚书。诗尧来找友文谈小双的事,友文同样是满口胡言污辱诗尧。最后,在诗尧的训骂下,友文终于醒悟了,也同意离婚了。小双鼓励友文,如果能在三年内拿着第一部小说去找她的话,保证与他破镜重圆,留下自己新搬家的地址后离开了。三年后,小双成了唱片届的大红人,彬彬也越长越漂亮了。8、巧柔说话越来越流利了,雷行健也整天身影不离地陪着她。诗尧几经周折后,赎回了当初被友文输掉的小双的那条坠子,小双拿着坠子感动不已。正当大家都高兴万分时,李谦急忙来告诉小双,说友文身患肝癌病情很糟糕。小双从南部把贫病交加的友文接回台北,悉心地照顾着友文。一天,友文拿着自己的著作《平凡的故事》安然地离开了人世。诗尧也正式向小双提出了求婚。
《诗经》中的爱情【摘要】《诗经》在我国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史了,其中的婚恋诗对于今天的而我们来说依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或公子爱慕佳人,或佳人思念公子,或妇人遭丈夫抛弃,或婚姻受到父母阻拦等等。这些男女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在《诗经》中也诚挚的反映出来了,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关键词】 爱情 婚变 男女在《诗经研究丛刊.第九期》中,王许林将《诗经》中的婚恋诗分为五种:“一见钟情”型、“忠贞不渝”型、“相思苦恋”型、“思妇哀怨”型、“棒打鸳鸯”型。这五个有趣的词语几乎概括了《诗经》中所有婚恋诗的类型。通过学习后,在我看来,“一见钟情”型的多为男子思恋女子:“忠贞不渝”型的自然说的是女子对配偶或是对恋人的忠贞不渝;“相思苦恋”型的则包括《诗经》中出现的各阶层任务,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思妇哀怨”型的则多表现在思念男子和被男子抛弃后所发出的哀怨;“棒打鸳鸯”型的则是追求自由恋爱而不得了。看了《诗经》中的《国风》,则会发现《国风》中多描写爱情和婚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是看了《诗经》中的《国风》,便对男女的感情充满憧憬。孔子当年给弟子们教授的内容也包括《诗经》。可见《诗经》在社会的地位,后来的官学也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这就更加促进了《诗经》在大众中的传播。我觉得《国风》中关于描写婚恋的诗,大多采用了“兴”的手法,比如说像《关雎》,开头一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河畔的水鸟,再言及心上人。在《汉广》中也有类似的手法,“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先说到南方有高大的树木,没有福分在下面休息。再说到汉水有“游女”,却追求不到。不仅仅是这两首当中采用“起兴”的手法,在《蒹葭》、《野有死麕》、《邶风·燕燕》、《子衿》、《鹊巢》、《草虫》等等。这种手法在今天的歌曲中也用得很多,尤其是在“信天游”中用的较广泛。不自觉的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太阳下上明早依旧爬上来,鸟儿飞去明年依旧会回来,我的青春一去不会来”。这句歌词是不是跟《诗经》中广泛用的“起兴”手法一样呢?在我看来《诗经》中婚恋诗就是两大种:恋爱诗和婚姻诗。恋爱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单相思,自然包括男子单思女子和女子单思男子。二是相互思念并爱恋。第三类应该归于未婚男女初试云雨一类了。婚姻诗则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生活幸福、甜蜜恩爱型。二是婚姻受阻型。三是婚姻受挫型,而婚姻受挫又可以划分为“单纯的怨妇”和“刚强自爱”型的。下面对以上分类做出具体的说明和阐述。一、恋爱之苦涩(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位于《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被世人传唱了两千五百多年后依然广泛的被男子们用来抒发对女子的爱慕,尤其是那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几乎都会这么一句。可见《关雎》比周杰伦的歌曲流行程度还要广!《关雎》中的男子,据学者们推测应该是贵族青年男子,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可以看出来了。在寻常百姓家是不会有这么好的乐器的。而《汉广》中的男子则不同,他应该是一个农家子弟了,“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言秣其马”等,这些都是只有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才会做的事情。可见男子爱慕女子也是有等级差别的,贵族中的男子则可以想尽一切自己能用到的手段来取悦自己的心上人,而出身低贱的男子,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子就是“求不可得”。身世的差别就导致爱情的差距。另外,还有一首诗也很美,因为它描写的风景很有情趣,那就是《蒹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用“蒹葭苍苍”四字反复吟唱,回返往复,韵味极深,加之其写到的“白露”、“水中央”、“水中湄”、“水中汜”的景象和地点,都像画面一样,不禁让人想到了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我记得还是在初三的时候翻阅父亲的书柜时偶然发现的,从来不爱多看书的我尽然坐下来把那本书看完了,可能当时的我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有懵懵懂懂的感觉,所以才会有兴趣把那本书读完。《蒹葭》这首诗也是在初三的时候学的,在看《在水一方》的时候我自然地想起了《蒹葭》,因为这两篇作品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相似的就要数对河流的景物描写了,也许琼瑶老师就是看完《蒹葭》后才有了《在水一方》这么一部作品的。古人说过,男子思女子多在秋季,秋季万物凋零,多阴,而男子属阳,因此秋季多为男子思恋女子;而女子思君则多在春季。《蒹葭》中描写的“白露”应该是秋天来临的标志吧!我想《蒹葭》是否与古人对男子怀人的说法相一致呢?(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子衿》读到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高一时候我们班一个男生给我写的“情书”,第一句就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是由于我才疏学浅,只知道曹操曾经作诗的时候引用过这两句,不知其真实含义,所以高一的“情书”时间就不了了之了。现在看来,这首诗就是写一个陷入爱情的女人在城门口的等待她的情人,一个女孩子家家的,怎么好意思去找你呢?“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女子在城楼下等得甚是辛苦,“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呀!明明才分离,却又开始思念你,仿佛有九个月没有见面了!“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女子思念男子总是多于男子思念女子,人们常说,男人拿爱情当点心,女人却拿爱情当主食。看着这痴情的女子在城门下等的那么着急,我都不免有些替她担心起来了。看到《子衿》,又让人想起了《静女》,《静女》中的男子也是在城楼下苦苦的等着自己的心上人,而心上人却似乎是有意要戏弄着憨憨的男子,弄得男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二、恋爱之甜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男女之间就通过水果来传情,看上了就抛出自己手中的水果。砸向自己的心上人,这与现代社会确实不同,在现如今,那对情侣不是从“我爱你”“你爱我吗?”开始的?在求爱这方面,到没有古人那么风趣,就像我曾今看到一位男子向女子表达爱意时说的话一样“今天的月亮真好!”月本没有感情,阴晴圆缺全凭自己,但是有情的人儿,让无情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吗?就像“木瓜”“木桃”一样,喜欢他就把手里的水果砸向他吧!三、爱到浓时的激情碰撞这一类的诗则是古代男女幽会的诗句了。在《诗经》中,女子多聚集在桑林,而男子若想念女子,想要与心上人约会,那么就去桑林吧!“十亩之间兮,桑者泄泄兮。”采桑的的女子真多呀!罗敷不就是被称为“采桑女”的吗?桑林,是一个充满性爱气息的暧昧场所,《诗经》中收录的诗大部分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关于民间的性爱,自然是少不了的了。除了桑林之外,还有其他的地方也可以与相爱的人发生云雨之情,那就是古代的狩猎场所。《野有死麕》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对于这首诗,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在于男子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是急切而又羞涩的诗,并且是发生在狩猎场所的。何以见得?我们来看这第一句“野有死麕,白茅包之”以及中间的一句“林有朴椒,野有死鹿。”麕和鹿不是一般的动物,麕又是獐子,一般只有贵族男子在涉猎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打猎到的,由此可见整首诗中发生的事情是在园囿之中发生的,“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吠兮!”能不能看作是少女急切而又羞涩的心理呢?至于很多学者把它说成是男子强暴了女子,我并不认同,男女之间偶尔偷欢这也是人之常情,在没有史料的证明下,有诗意的想象是美好的。四、婚姻挫败而生怨妇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总有人偏偏要自掘坟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女子被抛弃的形象总会有的,而且古代休妻还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在古代,女子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又时候就像东西一样被男人玩赏着,当有更好的玩物时,便毫不犹豫的抛弃自己的配偶。无论是古代女子还是现代的小白领,谁能容忍自己的丈夫移情别恋然后将自己抛弃呢?我想古今中外的女人应该是立场一致的吧!在《诗经》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分是纯粹的怨妇,仅仅是指责丈夫或者恋人的不忠,哭诉自己的不幸。“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好一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痴情女子啊!因为自己的恋人对自己不理不睬近于冷漠,把自己的幽怨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一首诗的主人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了。《谷风》中描写的女主人公,与丈夫曾一起辛勤的劳动,使家境渐渐好转。日子富了,丈夫却抛弃了她,另寻了新欢。这是她十分的幽怨,但是有割舍不下她亲手操持的这个家。诗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善良、柔弱、痴情,但是却遭此下场,不免让人心生怜悯之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的遭遇是不是给我们现代女子一些启示呢?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说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女人被解放了。都说现在女人顶半边天。真的是这样吗?女人可以外出工作养活自己,男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女人同自己一样在外面工作,但是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变化呢?在大部分家庭里,男人的观念依旧没有改变,他们认为家务就是女人应该做的。这样说来女人是被解放了,解放的是女人受苦受累的权利。女人既得为生计而奔波有得为家务而操劳。如果女同胞们不幸成为被抛弃的对象,那么就请爱惜自己。五、婚姻受挫之刚强自爱“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氓》中的最后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最后几句才是文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女性刚强的一面。这首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由恋爱到婚姻破裂的全过程,看到这首诗时,似乎是在听一个弃妇讲述自己的恋爱诗的甜蜜和婚后的不幸,感觉诗中的女主人公就像在我身边一样,但是她与众不同的就是她并没有像上面讲到的那样怨天怨地怨夫君,而是总结了自己不幸的根源之后,坚定自己的信念——“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我喜欢独立的女性,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感情上,不能完全依赖一个人,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休息的空间,这也是在现代虚无的社会中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像《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虽然婚姻破裂,但是人生中不仅仅只有爱情,对于被“情”字伤害的女性们,应该多学学古人,反思一下,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很多人都知道古代娶亲都是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诗经中也有这样的情况。虽然求得配偶是通过“媒人”来说定的,但也有美好的姻缘。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啊!让人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在同一屋檐下念书,但是父母之命无法违背,只能嫁给马家公子,幸而中途经过山伯的坟墓,才有了现在的化蝶。不仅仅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是这样的,在《孔雀东南飞》中不也是如此,如果刘兰芝不是要遵从哥哥的意思,也不会有后来的结果,父亲不在了,长兄就为父。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吃人的礼教害苦了多少有情人。这也是鲁迅先生极力批判的东西。现在的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没有活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在现代社会是不会带来幸福的,对于我们来说,能够自由的选择伴侣,自由的合法通婚,这一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子曾经曰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曰过:“小子何莫学乎诗。”由此可见,孔老夫子对《诗经》有多么高的评价,而且《诗经》一直作为儒家的教学材料,更能看出《诗经》的重要性了。而我们这些大学生当中,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古人的心声呢?《诗经》中的爱情,在我看来可以用四种植物来概括:芍药——这是相爱人的信物。为什么不是玫瑰?玫瑰带刺,难道不会刺伤你的心上人吗?荇菜——这应该是代表着公子们爱慕美人而不得吧!桑——这应该是情窦初开的女子们窃窃私语和男子们来择偶的地方吧!被抛弃的女子就成了落下的黄色桑叶了!木瓜——相爱的人因爱而结合,因结合而幸福!《诗经》的植物多的数不过来,劳动中的人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自然界的动植物。所以《诗经》中那些不计其数的植物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诗经》就像一条河流,有湍流、有潺潺小溪,有轻扬的流水、也有澎湃的漩涡……读《诗经》不会像读其他古代诗集那样累,因为《诗经》中流露出来的都是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没有半点造作。似乎自己就像走入了他人的内心世界一样,细细的品味,不是诗也是诗!当你觉得生活的步伐太快时,就静下心来读读《诗经》吧!它会让你沉静下来,顺着它的小溪流静静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