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文化背景下商业广告翻译赏析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翻译 【论文摘要】在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通过剖析那些跨文化背景下具有典型性的广告翻译个案,对其进行了赏析,从而加深英语学习者对商业广告翻译的认识和了解。 引言 “跨文化交际”即“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世界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既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又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因此,英语广告翻译的准确性、优美性,对于增强广告的效力十分重要。广告英语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广告英语翻译是融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为一体的。因此在广告翻译中应对译入语的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文化、文化观念及文化审美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译文保持原广告的宣传效果。本文拟通过剖析那些跨文化背景下具有典型性的翻译广告个案,对其进行赏析,从而加深英语学习者对商业广告翻译的认识和了解。 一、英语双关语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双关语最早是在民间流传的趣味性文字游戏,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和《韦氏新世界词典》当中对双关语的释文都不约而同的用到了“play on word”的字眼,即“文字游戏”.英语双关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修辞手段,因而在广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 “in”idea in business travel-Hilton Inns. 译文:宾至如归-希尔顿旅馆。 这是希尔顿旅馆的广告,“in”表示“最时尚,最潮流的”与“inn”谐音,告诉消费者来希尔顿旅馆是最时尚的选择,另外其隐含的意思“宾至如归”表达出假如你身在旅馆的话,一定会让你感受到旅馆贴心的服务,让你感觉到舒适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同时又点出了希尔顿旅馆的名字,达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ahead. 译文:成功之路,从头开始。 宝洁公司飘柔洗发水经典广告语,双关语的使用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译文洗练而内涵丰富,完美的诠释了原文。 inside.(Intel Pentium) 译文: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英特尔,奔腾) Apple thinks different. 译文:苹果电脑,不同凡“想”。(苹果电脑) 以上两则广告均与计算机有关,而且原文中均无双关语。译者巧妙地利用了汉语的双关,“芯”与“心”,“想”与“响”谐音双关,两则广告语言机智,富于文字情趣,使商品连同广告词一起印在读者了的记忆里。 二、典故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希腊罗马神话那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文化生活。许多希腊神话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词汇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在英语的广告中,就常可见到利用希腊、罗马神话典故中的人名或喻意,以满足英美人崇尚神话中英雄和神灵的文化心态的实例。 例如:美国的耐克(Nike),就是借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Nike,达芙妮(Daphne)品牌的鞋借用希腊神话中风姿绰约、艳丽非凡的月桂女神的形象。 2.《圣经》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警世喻理,不了解《圣经》,就很难实现英文广告的商业价值。,《圣经》的语言在英语形成过程中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今日英语中使用的词汇,有许多来自《圣经》,至于说《圣经》中的典故变成习语进入英语语汇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州农场保险公司所做的广告Like a good neighbor,State Farm is there(State Farm Insurance),便是借用《圣经·马太福音》第22章37-40节中“Love thy neighbor as thyself”(爱邻如己)的训导,于是可译为:州农场保险公司,亲如近邻。这样就把州农场保险公司可以随时为客户服务的宗旨表现得一览无遗,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三、仿拟修辞格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仿拟是根据交际需要,模仿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句子、篇章等而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等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许多外国广告商,在向我国进行广告宣传时,挖空心思地调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内涵,创造出既能塑造产品形象,又能为中国消费群喜闻乐见的广告词来打动人心。其中很多广告仿拟中国古往今来的名诗佳句,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产生共鸣。例如: know Eggsactly how to sell eggs. 这是一则售蛋广告。“Eggsactly”乃“exactly”的谐音拼写变异,与后边的“egg”遥相呼应,在语义上也相互映衬。这种别出心裁的构词游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who lasts last laughs best. 这是英国一则轮胎广告,意思是“谁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英语中有一句谚语诫其汉语译文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该广告就是仿拟这句谚语而得,将”laughs”改为“lasts”。动词last的意思是to remain of use,of good condition,与同音同形的副词一道使用,突出了该轮胎坚固耐磨的上乘品质。 四、文化背景知识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汉语中,“雅”、“柔”、“娇”、“碧”、“丝”、“娜”、“莲”、“露”和“梦等词都暗含有“温柔”、“舒适”、“美丽”等语用意义,常与女性相联系,因而一些女性化妆品牌汉译名就利用这些词内含的语用意义,取得广告效应。如“Avon”译为“雅芳”,“Arche”译为“雅倩”,“Hazelive”译为“夏士莲”等。虽然这些化妆品的译名偏离了原文语义意义,但在中国广受女士们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2.龙,在汉民族文化中不仅是美的,而是一种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被视为权利、力量、吉祥的象征。然而在英 语文 化中,龙却是恐怖的怪物,不具任何美感,谈“龙”色变。“亚洲四小龙”在英美报刊上因此被变通译为“亚洲四小虎”,东风“雪铁龙”被译为Citron。 五、结语 文化的不同会造成价值观念、象征意义上的差异,反应在广告语的翻译实践活动中时,就是要求译文以符合目的地的话 语文 化为基础,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手法使商品在新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文字翻译与文化翻译正是实现该目标的有用策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着力于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促进商标和广告语的翻译语言深入消费者人心,激发其美好想象和购买欲望,更好地步入中西商务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亮丽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海瑛.广告翻译中应注意不同的文化因素[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19.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崔刚.广告英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楼主参考参考吧: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是一种全面、完整的信息传播,它是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重新表达,进行信息传递。正如JuriLot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翻译既然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在语言转换中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翻译除了要做到流畅地翻译原文,还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也就是说,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尽量传达原语的异域文化特色,尽量传达原语的异语语言形式”。它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失真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应从跨文化视角,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应尽量把原文的内涵原汁原味引入译语,否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信息走失。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因此,它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充分吸收和消化原文的语言文化信息。反之,即使我们掌握再多的翻译原则、理论和技巧,倘使没有很好的语言文化功底,依然不能译出好的作品。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对文化差异造成翻译的障碍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文化交流的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翻译途径,减少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所成的困难和障碍,避免信息走失。 二、文化差异与信息走失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走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比喻性短语等,不仅意义完整、结构固定、语法特殊,而且文化信息异常丰富。这种信息或是民族的、或是民俗的,更多的则是言外之意和话外之音。英汉习语之间偶有局部对应,完全对应的情况极少。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由于英汉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改变其含义和结构。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确切地表达原文含义及其民族文化特色,否则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也许就会产生问题,造成信息走失。比如,“pull one’s leg”不等于“拖后腿”,而是指“愚弄人”。“a walking skeleton”与“行尸走肉”毫不相干,而喻指一个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酷似一具行走的骷髅。英语说“fishing in the air”(空中钓鱼),汉语则说“水底捞月”。同样,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的字面意思为“老鸦嫌猪黑”,所表达意思为“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或有同样的缺点”或“指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同样的过失”。而汉语有“五十步笑百步”的习语。但是,尽管两者意思相似,但它们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译的。汉语习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是“两个人都有错误,只是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而这一部分含义在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里则是没有的。中国有个流传很广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翻译之前不把西方人对这个谚语的文化内涵理解程度考虑在内,而直接译成A lone monk brings his own bucket water to drink, twomonks 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 but when three monks are together, there is no water at 那么外国人读了这样的译文就会迷惑不解: 为什么三个和尚就不能carry their bucketwater jointly?其原因就是译文没有传达出这个谚语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很难把习语里包含的所有成分,从表面意义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保留在一个译文里。文化的多样性限制了习语的可译性。有的习语只是在字面形象上相似,因此,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对原文的习语做适当的调整,否则必定造成翻译的信息走失。 (二)风俗习惯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冲突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英汉民族在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汉文化中,“龙”( dragon)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它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当我们说起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东方巨龙”时都自豪不已。汉语中还有不少表示欢乐、愿望而气势磅礴带龙的成语: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攀龙附凤、望子成龙。而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n tan)被称为the GreatDragon.在英文化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在英语中 “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中国人常用“望子成龙”来表示对子女的期望,而如果将这种话 直接翻译成“expe-cting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外国人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谁也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恶魔。所以汉语的“望子成龙”中“龙”的形象在译成英语时不宜保留,而改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 shine”才能达到与汉语类似的效果。再拿猫头鹰( owl)来说,在汉文化中owl与die, death, bad, unlucky, funeral连在一起, 通常是不吉利的象征。因为与前兆迷信有关,猫头鹰经常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凉,所以才会有“在林中听到叫声,家里会死人”的说法。然而在英文化中, owl表示智慧:如aswise as an owl; owlish, owlishly聪明,严肃。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时,一定要特别 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对字地翻译,否则会引起误解。 (三)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信息影响 1.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信佛的人相信“佛祖”能左右人世间的一切,而在习语中就有“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与此相关的习语也有许多。如: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这样的诅咒。此外,在汉文化中,“天”和“地”均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可译为Kowtow to heaven and earth. 2.典故、谚语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谚语。中国人常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愚公移山”,“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西方人会讲“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潘朵拉下凡时宙斯神送给她的盒子,她私自打开看,使一切灾害和罪恶全跑散到世上,只有希望还留在里面,所以后人用此习语来比喻灾难、麻烦和祸害等的根源)。”在汉文化中,“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典故几乎家喻户 晓,但是英语国家却无人知道鲁班其人其事,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恐怕英美读者不知其所云,因此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该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当然,在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中,源于《圣经》的成语典故也比比皆是,如,Noah's ark(诺亚方舟)、the Tower of Babel (巴别塔,比喻空想的计划,空中楼阁)、scape-goat (替罪羊,喻指代人受过者)、Naboth's bineyard (拿伯的葡萄园,喻指使人垂涎之物)等等。我相信大家对特洛伊木马都极为熟悉,“these are the Greek gifts for you”是关于特洛伊木马的经典之言。此句出自著名的史诗《奥德赛》。当希腊人在特洛伊城外留下了一个大木马,祭司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I fear theGreek, evenwhen bringing gifts”,但可惜特洛伊人不听其劝告,把木马当成战利品拖进城来。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战士,结果给特洛伊人带来了亡国之灾。因此,Greek gifts相当于英语中的谚语“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yourgeese.”,同汉语的成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意思相同。 (四)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信息失真 文化制约着颜色词的意义演变,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语境里,并非某个颜色词的表层意义在起作用,而是其深层的文化因素造成人们对某种颜色的联想。颜色词一旦获得了内涵意义或文化意义,就不再仅指客观的某种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既定的思想方法,且而能反映出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颜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演绎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英汉民族因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观。比如在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乃帝王之色,故历史上有“黄袍加身”之说,同时黄色又有“不道德”,“下流”的意思。然而英语中的yellow并无此义,却是“胆小、懦弱”之义,如yellow-belly———胆小鬼、懦夫。 此外,“白”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用意义也有差距,西方新娘的白色礼服代表吉祥与大喜,而汉文化的个性却是把死了人当作“白喜”。同样,“红色”在中国文化里表示喜庆和欢乐,多是褒义词,如“红运当头”、“红火”、“红歌星”等,看到红色,中国人联想到的多是好事,如中国传统的婚礼,而西方人更容易联想到的是鲜血、暴力或犯罪,红色还象征着危险,因此英语里有“to catch someone red-landed”———“当场捉住某人”、“to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胡闹”、“red tape”———“官僚作风”、“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相同的颜色可以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文化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颜色词语翻译中,我们必须领会其文化的意义,力求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并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地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否则既无法使翻译达到完整的信息传递,又会带来无法理解的信息失真。因此,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只有正确理解其义,细心揣摩,才能将原语中颜色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 三、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教学 翻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翻译的能力。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翻译的规律性、特异性,获取一种运用特定语言进行跨文化信息传播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习惯,掌握翻译学的内在规律,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使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翻译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所有文化信息的浓缩,对语义的准确把握,对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都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认真学习外语的语言知识,研究他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他族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此外,翻译本身就带有跨文化的特征,而文化的差异又成为跨文化翻译的障碍,交际法的翻译理论的提出无疑对翻译教学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不再把翻译局限于两个文本之间,而是扩大到两大文化之间,它不仅照顾到意义上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矛盾。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者,而且应当是一个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更应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胜任这一多元角色,结合翻译教学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真正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
文化背景中,话语的语用意义被赋予始料未及的意义,涉及交际应酬的词语也都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充分考虑西方的文化背景,按照西方语言习惯进行表达.翻译,否则便贻笑大方了.外国人见面打招呼无外乎说"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干什么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Where have you been?)"之类,英美人对此肯定迷惑不解----以为你要请他(她)用餐或干涉他(她)的行动.相反地,英美人见面打招呼时多讨论天气或直接询问工作,生活进展情况.中国人以卑谦为美德,多用谦称,如,"鄙人","拙作","寒舍","贱内","犬子","薄酒","愚见"等,而英美文化中没有这种厚此薄彼的"自贬"传统.如何在翻译中准确把握蕴含的文化背景,对异族文化中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概念进行必要澄清,显得尤为重要.现举数例,逐一解析.1.赠送别人礼物时,说"别嫌弃,一点意思"<翻译>I hope you like it .Please accept it .<解析>赠送礼物是希望别人喜欢并让人接受,中国人的表达过于谦恭,太过于婉转.而美国人倾向于直接表意.翻译时应有所注意.2.受人夸奖时,说"惭愧;不敢当;哪里,哪里;岂敢"<翻译>应体现出以下信息: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I am pleased /glad that you think so;I am very flattered by your praise 等<解析>中国人的谦逊在英美人眼中有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对于褒奖,英美人则坦率接受,但很礼貌的致谢.翻译时要注意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不能照直翻译,否则就会出现"where,where(哪里,哪里)"这类中式英语的笑话了.3.去车站,机场去接客人时,说"你一路辛苦了"<翻译>Did you have a good fight /trip/journey?<解析>如果直译为"You musst be tired /exhausted.",客人会对你产生误解,认为你说他体质差,身体虚弱.这种文化概念上的错误应该极力避免.4.送客人时,说"您走好,恕不远送"<翻译>应体现出以下信息:Good bye !Watch your step!<解析>翻译此类中国文化场景中的常用语,要挖掘句子表达的内在意义,不宜直译.5.老师讲完课,学生们说"老师您辛苦了"<翻译>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time?<分析>中国文化中,学生如此问候老师会让老师欣慰,认为学生懂事,体贴人.而英美文化中,如此问候却被视为对老师的贬低,对老师能力的否定.翻译时要变化成婉转的方式表达,避开容易引起误会 的地方.6.你向朋友致谢时,朋友说"别见外"<翻译>My pleasure!Don't mention it!Not at all!<解析>别见外,言外之意是说乐于帮助,不值一提的小事,翻译时不要"望词生译".7.接受礼物时,说"让你破费了,不好意思"<翻译>It's so lovely !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gift.<分析>英语美人多说"thank you",中国人则多讲"no ,no ",中国人讲求客套寒暄,英美人则多率直有礼貌.翻译时要把握说话者的主旨,根据语言习惯来翻译. 综上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不同, 特定环境的中文表达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我们要在交流与学习中培养英美人的思维方式,竭力避免中式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出贡献。
我帮你完成,具体的要求告诉我。
楼主参考参考吧: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是一种全面、完整的信息传播,它是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重新表达,进行信息传递。正如JuriLot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翻译既然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在语言转换中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翻译除了要做到流畅地翻译原文,还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也就是说,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尽量传达原语的异域文化特色,尽量传达原语的异语语言形式”。它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失真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应从跨文化视角,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应尽量把原文的内涵原汁原味引入译语,否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信息走失。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因此,它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充分吸收和消化原文的语言文化信息。反之,即使我们掌握再多的翻译原则、理论和技巧,倘使没有很好的语言文化功底,依然不能译出好的作品。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对文化差异造成翻译的障碍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文化交流的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翻译途径,减少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所成的困难和障碍,避免信息走失。 二、文化差异与信息走失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走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比喻性短语等,不仅意义完整、结构固定、语法特殊,而且文化信息异常丰富。这种信息或是民族的、或是民俗的,更多的则是言外之意和话外之音。英汉习语之间偶有局部对应,完全对应的情况极少。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由于英汉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改变其含义和结构。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确切地表达原文含义及其民族文化特色,否则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也许就会产生问题,造成信息走失。比如,“pull one’s leg”不等于“拖后腿”,而是指“愚弄人”。“a walking skeleton”与“行尸走肉”毫不相干,而喻指一个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酷似一具行走的骷髅。英语说“fishing in the air”(空中钓鱼),汉语则说“水底捞月”。同样,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的字面意思为“老鸦嫌猪黑”,所表达意思为“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或有同样的缺点”或“指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同样的过失”。而汉语有“五十步笑百步”的习语。但是,尽管两者意思相似,但它们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译的。汉语习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是“两个人都有错误,只是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而这一部分含义在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里则是没有的。中国有个流传很广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翻译之前不把西方人对这个谚语的文化内涵理解程度考虑在内,而直接译成A lone monk brings his own bucket water to drink, twomonks 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 but when three monks are together, there is no water at 那么外国人读了这样的译文就会迷惑不解: 为什么三个和尚就不能carry their bucketwater jointly?其原因就是译文没有传达出这个谚语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很难把习语里包含的所有成分,从表面意义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保留在一个译文里。文化的多样性限制了习语的可译性。有的习语只是在字面形象上相似,因此,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对原文的习语做适当的调整,否则必定造成翻译的信息走失。 (二)风俗习惯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冲突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英汉民族在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汉文化中,“龙”( dragon)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它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当我们说起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东方巨龙”时都自豪不已。汉语中还有不少表示欢乐、愿望而气势磅礴带龙的成语: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攀龙附凤、望子成龙。而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n tan)被称为the GreatDragon.在英文化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在英语中 “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中国人常用“望子成龙”来表示对子女的期望,而如果将这种话 直接翻译成“expe-cting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外国人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谁也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恶魔。所以汉语的“望子成龙”中“龙”的形象在译成英语时不宜保留,而改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 shine”才能达到与汉语类似的效果。再拿猫头鹰( owl)来说,在汉文化中owl与die, death, bad, unlucky, funeral连在一起, 通常是不吉利的象征。因为与前兆迷信有关,猫头鹰经常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凉,所以才会有“在林中听到叫声,家里会死人”的说法。然而在英文化中, owl表示智慧:如aswise as an owl; owlish, owlishly聪明,严肃。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时,一定要特别 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对字地翻译,否则会引起误解。 (三)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信息影响 1.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信佛的人相信“佛祖”能左右人世间的一切,而在习语中就有“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与此相关的习语也有许多。如: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这样的诅咒。此外,在汉文化中,“天”和“地”均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可译为Kowtow to heaven and earth. 2.典故、谚语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谚语。中国人常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愚公移山”,“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西方人会讲“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潘朵拉下凡时宙斯神送给她的盒子,她私自打开看,使一切灾害和罪恶全跑散到世上,只有希望还留在里面,所以后人用此习语来比喻灾难、麻烦和祸害等的根源)。”在汉文化中,“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典故几乎家喻户 晓,但是英语国家却无人知道鲁班其人其事,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恐怕英美读者不知其所云,因此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该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当然,在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中,源于《圣经》的成语典故也比比皆是,如,Noah's ark(诺亚方舟)、the Tower of Babel (巴别塔,比喻空想的计划,空中楼阁)、scape-goat (替罪羊,喻指代人受过者)、Naboth's bineyard (拿伯的葡萄园,喻指使人垂涎之物)等等。我相信大家对特洛伊木马都极为熟悉,“these are the Greek gifts for you”是关于特洛伊木马的经典之言。此句出自著名的史诗《奥德赛》。当希腊人在特洛伊城外留下了一个大木马,祭司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I fear theGreek, evenwhen bringing gifts”,但可惜特洛伊人不听其劝告,把木马当成战利品拖进城来。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战士,结果给特洛伊人带来了亡国之灾。因此,Greek gifts相当于英语中的谚语“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yourgeese.”,同汉语的成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意思相同。 (四)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信息失真 文化制约着颜色词的意义演变,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语境里,并非某个颜色词的表层意义在起作用,而是其深层的文化因素造成人们对某种颜色的联想。颜色词一旦获得了内涵意义或文化意义,就不再仅指客观的某种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既定的思想方法,且而能反映出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颜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演绎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英汉民族因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观。比如在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乃帝王之色,故历史上有“黄袍加身”之说,同时黄色又有“不道德”,“下流”的意思。然而英语中的yellow并无此义,却是“胆小、懦弱”之义,如yellow-belly———胆小鬼、懦夫。 此外,“白”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用意义也有差距,西方新娘的白色礼服代表吉祥与大喜,而汉文化的个性却是把死了人当作“白喜”。同样,“红色”在中国文化里表示喜庆和欢乐,多是褒义词,如“红运当头”、“红火”、“红歌星”等,看到红色,中国人联想到的多是好事,如中国传统的婚礼,而西方人更容易联想到的是鲜血、暴力或犯罪,红色还象征着危险,因此英语里有“to catch someone red-landed”———“当场捉住某人”、“to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胡闹”、“red tape”———“官僚作风”、“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相同的颜色可以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文化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颜色词语翻译中,我们必须领会其文化的意义,力求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并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地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否则既无法使翻译达到完整的信息传递,又会带来无法理解的信息失真。因此,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只有正确理解其义,细心揣摩,才能将原语中颜色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 三、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教学 翻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翻译的能力。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翻译的规律性、特异性,获取一种运用特定语言进行跨文化信息传播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习惯,掌握翻译学的内在规律,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使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翻译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所有文化信息的浓缩,对语义的准确把握,对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都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认真学习外语的语言知识,研究他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他族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此外,翻译本身就带有跨文化的特征,而文化的差异又成为跨文化翻译的障碍,交际法的翻译理论的提出无疑对翻译教学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不再把翻译局限于两个文本之间,而是扩大到两大文化之间,它不仅照顾到意义上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矛盾。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者,而且应当是一个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更应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胜任这一多元角色,结合翻译教学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真正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
从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看译者的跨文化
论文关键词:林语堂《浮生六记》跨文化意识异化归化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敏感的文化意识。林语堂在其所译《浮生六记》中文化处理策略灵活,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交互使用,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这种特征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译者除了要具有训练有素的文字驾驭能力外,还应通晓交际双方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知识,要有敏感的跨文化意识。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跨东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对中英两种语言精辟的掌握和对中西文化的深谙令他在翻译中游刃有余。
一、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林语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因为有着长期生活于中西两种文化之中的经历,林语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观,“以世界一体化的眼光,以平等的观念,以宏阔的胸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将东西文化合二为一,希冀这两种文化能达到接触、理解、贯通及融汇”,他的座右铭“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表达了他对东西文化采取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介绍与沟通,著译颇丰,其许多英汉双语著作在西方影响颇大。由于深谙西方文化且精通英语,林语堂在用英文著译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林语堂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方式,祟尚本真,其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在诸多的著译作品当中,《浮生六记》是其最见功力的翻译作品。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自传性文学作品,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写了他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对人生的感悟,并谈及生活艺术、闲情记趣、山水景色、文艺评论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和恬静的生活态度。《浮生六记》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文人的气质性情、处世哲学正迎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性情,因而颇受他的喜欢。林语堂在其“译者序”中写道:“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我从这对夫妇的经历中看到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精髓”。
跨文化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不同文化之所以产生跨文化障碍源于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养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跨文化英语翻译策略之论文范文。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油画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变化。为了更大限度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成就,更彻底真实地向世界传递中国油画艺术家的心声,达到促进人类社会交流发展的目的,就必然拥有一支具备较高跨文化翻译技能的翻译队伍。
一、中国当代油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1.中国油画是西方油画中国化、民族化的产物。中国文化几千年昌盛不衰,其精髓是对外来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以及对外来优秀文化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处理方式。油画走本土化道路是合乎中国文化发展需要的。一百年来中国油画家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瞩目。
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苏天赐等中国油画的巨匠毕生都在进行着西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油画的民族化最根本核心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在油画语言中得到张扬。它包括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对语言形式的独到认识等等要以我们的文化母体为核心。
2.中国油画是市场化与国际化共融的结果。油画在过去被人们当作“洋货”一样顶礼膜拜。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油画在某中程度上也被打上了商品的印记。画家无法像曾经那样在“象牙塔”里潜心创作。面对生存问题,他们必须学会向市场低头。在目前,中国文化市场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是实力雄厚的个人投资者及具有财阀背景的西方投资人。他们推崇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往往是那些既符合西方文化背景的审美要求,又具有中国民族化表达方式的作品。中国油画的发展必然要充分考虑商业利益,这也是满足市场化要求的必然趋势。
二、 翻译之于中国油画的意义
翻译,尤其是艺术作品翻译正如香港翻译协会会长金圣华女士所言,“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这说明虽然译者的任务是担当语言中介,职业操守要求我们要尊重艺术家及作品。但与此同时,译者亦不能妄自菲薄、放弃立场,甚至是讲自己当作卑微低下的次等角色。
艺术作品的翻译,尤其是油画作品的翻译过程是译者重构语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需尽力体味画家在创造时的情感状态、思维方式及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而后凭借本国语言符号转述原作者的思想意义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意义。译文可读方为可取的翻译,艺术译文尤其要先求朴实通顺,表意清晰。
三、 中国油画跨文化翻译策略
1.针对大众欣赏者的翻译策略。面向大众欣赏者的翻译要求比较简单,就是要通过跨文化翻译读懂画作传递的最直观、浅显的讯息,保证大众欣赏者能够流畅地理解。这类翻译策略应采取归化策略,通过翻译尽量让画作贴近西方文化,避免欣赏者可能碰到的跨文化障碍,提升画作欣赏趣味。
2.针对一般收藏者的翻译策略。面向一般收藏者的跨文化翻译,要充分考虑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油画欣赏水准和较强的认知能力,他们希望透过画作了解异国风情,所以要通过跨文化翻译尽可能地详尽而准确地传递信息,较多地保持原作的艺术风貌,会增加他们的兴趣。这类翻译要采取归化与异化并举策略。首先通过异化翻译将画作特色进行原汁原味地传达,而当产生误读时,可适度归化。
3.针对精英投资人的翻译策略。面向精英投资人的跨文化英语翻译。此类翻译水准的要求是最高的。因为他们不仅对西方油画具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对中国油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极高的专业欣赏水准。
这类翻译应该精确地反映原著的内容与意蕴。他们要求翻译不仅要能表达清楚表达作品本身,还要准确的传递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深意,“希望知其然,更希望知其所以然”。此类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力争把原文的所有文化信息完整地传达给他们。其中可以借鉴西方历史事件或典故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当涉及油画技巧和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时,应加以必要注释,以利研判。
四、结论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不同文化之所以产生跨文化障碍源于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养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两种文化越是不同,这种冲突越是激烈。如果将两种文化的不同称作文化距离,那么当使用不同语言、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产生的文化距离就会更大。在翻译实践中,跨文化翻译是实现两种文化顺利过渡的必然手段。
合理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中国油画翻译实践中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各个国家、不同民族间存在着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但是对未知文明的探索和对美的向往是全人类永远不变的主题,是不存在理解的鸿沟的。
论文摘要: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作可以被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
论文关键词:翻译 文化传播 文化背景
一、文化的概念及翻译的任务
(一)文化的概念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因此,文化翻译应“突破以往‘语言的囚笼’(theprison一houseoflanguage)的束缚”,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进行。笔者认为,当今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传播空前活跃,翻译又是文化传播中信息转换的桥梁,人们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也愈来愈关注,因此如何翻译以实现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了。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笔者赞同王克非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他的定义指出了文化具有相对性和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指南这两个重要概念。
(二)翻译的任务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正如张今先生所言:“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近代学者越来越注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受着文化的制约。任何语言文学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的过程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我们常常见到由于缺乏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而错译、误译的情况。例如:将toblowone’sownhom译为“各吹各的号”,而这个习语的真正意思是“自吹自擂”。因此,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文化的交流。所以翻译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原因,中西方存在着较大差异,彼此对事物的好恶不同,因此在遣词造句上就各具特色。例如,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眼红”等意,如词组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若把“眼红”译为“red-eyed".将会使以英语本族语的人不能理解其内涵。又如,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敬龙。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中华民族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dragon)在西方世界的神话传说中却是一只巨大的蜘蝎,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中喷出火焰,是罪恶的象征。因此,中文的成语“望子成龙”若译为“tohopethatthesonwillbecomeadragon",西方读者一定会大惑不解甚至产生误解;若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或“tohopethatthesonwillhaveabrightfuture"则能恰如其分地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中英人民对于某些动物的心理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翻译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
中国遵循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形象思维。而西方开放性的商业社会造就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外向型思辨。这种外向性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对语言的两种审美标准:语言的形象美和语言的逻辑美。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O’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sflyeveningcrows;
Neathtinybridgebesideacotaclearstreamflows;
Onancient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rsegoes.
对照上面马致远的“秋思”与译文可以看出,原诗通过九个形象性名词的连续使用,译文则是通过形式完整的逻辑语句来抒发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正符合东西不同思维模式的特点。所以,在翻译时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打破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构建译文,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审美标准。
因为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社会习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人们的行为方式又受社会文化的潜在指引,所以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来自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做好。
四、文化翻译的策略及原则
(一)翻译策略的选用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中介,而译者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译者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社会氛围、读者的趣味要求等可变因素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到翻译效果。因而,异化与归化等翻译策略在中外翻译史上都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transl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Venuti,1995)创造的术语,用于描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法追求译文文体自然流畅,一目了然,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原文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陌生感;而异化翻译法则故意冲破目的语常规,把原文本的异国情调带到目的语文化之中。随着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异化与归化也被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视野中进行关照。叶子南将西化界为在两个语言体系中已固定的表达方式间有差异时(英译中)所采取的原语的表达方式;并认为缓慢适度的西化有益无害,西化的总趋势是合理的。郭建中认为归化与异化各有其长,这两种互补的方法将同时并存。孙致礼则持适度原则,即在“纯语言层面”用归化法翻译,在“文化层面”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但他们又都推断异化法将最终会占上风。
(二)“文化传真”:翻译的基本原则
鲁迅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所谓“异国情调”,鲁迅指的不是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韦努蒂积极倡导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的异化处理,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文化上的差异。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来源于典故或宗教的习语常采用异化的译法。当然,为了照顾译语读者的需要可采用直译加注脚的方法,如汉语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由于基督教国家对“和尚”这一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所以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一morehands,lesswork.这样既传达了语言的意义,又传播了文化背景知识。
与“文化传真”相对的是“文化误导”。如果光在文字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使读者对异国文化产生误解。如《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中第一行“世人都晓神仙好’,,霍克斯译为“Allmen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因为“拯救”是基督教的概念,从“罪孽”中得到“拯救”是基督教的最高追求,它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但同时它也误导译语读者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而杨宪益却译为“Allmenlongtobeimmortals",变“神”成“仙”是道家的最高理想,"immortal”自然承载了中国道教的许多文化内涵。用异化的方法把它英译过来,既忠实于该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人,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背景。这样处理显然弥补了归化翻译的不足。
“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者尽量保存源语文化的韵味,使读者扩大文化视野,了解异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知识和启迪;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知译语文化,而且要熟知源语文化,熟悉其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哲学思想、科技成就等。通过对比,才能尽窥源语之妙,运用译语做到真正对等的传译。翻译工作者应该把传达外国文化、繁荣和传播本国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带着强烈的文化意识,认认真真地做好等效翻译的工作。
楼主参考参考吧: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是一种全面、完整的信息传播,它是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重新表达,进行信息传递。正如JuriLot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翻译既然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在语言转换中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翻译除了要做到流畅地翻译原文,还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也就是说,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尽量传达原语的异域文化特色,尽量传达原语的异语语言形式”。它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失真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应从跨文化视角,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应尽量把原文的内涵原汁原味引入译语,否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信息走失。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因此,它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充分吸收和消化原文的语言文化信息。反之,即使我们掌握再多的翻译原则、理论和技巧,倘使没有很好的语言文化功底,依然不能译出好的作品。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对文化差异造成翻译的障碍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文化交流的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翻译途径,减少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所成的困难和障碍,避免信息走失。 二、文化差异与信息走失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走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比喻性短语等,不仅意义完整、结构固定、语法特殊,而且文化信息异常丰富。这种信息或是民族的、或是民俗的,更多的则是言外之意和话外之音。英汉习语之间偶有局部对应,完全对应的情况极少。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由于英汉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改变其含义和结构。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确切地表达原文含义及其民族文化特色,否则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也许就会产生问题,造成信息走失。比如,“pull one’s leg”不等于“拖后腿”,而是指“愚弄人”。“a walking skeleton”与“行尸走肉”毫不相干,而喻指一个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酷似一具行走的骷髅。英语说“fishing in the air”(空中钓鱼),汉语则说“水底捞月”。同样,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的字面意思为“老鸦嫌猪黑”,所表达意思为“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或有同样的缺点”或“指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同样的过失”。而汉语有“五十步笑百步”的习语。但是,尽管两者意思相似,但它们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译的。汉语习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是“两个人都有错误,只是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而这一部分含义在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里则是没有的。中国有个流传很广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翻译之前不把西方人对这个谚语的文化内涵理解程度考虑在内,而直接译成A lone monk brings his own bucket water to drink, twomonks 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 but when three monks are together, there is no water at 那么外国人读了这样的译文就会迷惑不解: 为什么三个和尚就不能carry their bucketwater jointly?其原因就是译文没有传达出这个谚语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很难把习语里包含的所有成分,从表面意义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保留在一个译文里。文化的多样性限制了习语的可译性。有的习语只是在字面形象上相似,因此,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对原文的习语做适当的调整,否则必定造成翻译的信息走失。 (二)风俗习惯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冲突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英汉民族在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汉文化中,“龙”( dragon)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它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当我们说起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东方巨龙”时都自豪不已。汉语中还有不少表示欢乐、愿望而气势磅礴带龙的成语: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攀龙附凤、望子成龙。而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n tan)被称为the GreatDragon.在英文化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在英语中 “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中国人常用“望子成龙”来表示对子女的期望,而如果将这种话 直接翻译成“expe-cting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外国人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谁也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恶魔。所以汉语的“望子成龙”中“龙”的形象在译成英语时不宜保留,而改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 shine”才能达到与汉语类似的效果。再拿猫头鹰( owl)来说,在汉文化中owl与die, death, bad, unlucky, funeral连在一起, 通常是不吉利的象征。因为与前兆迷信有关,猫头鹰经常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凉,所以才会有“在林中听到叫声,家里会死人”的说法。然而在英文化中, owl表示智慧:如aswise as an owl; owlish, owlishly聪明,严肃。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时,一定要特别 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对字地翻译,否则会引起误解。 (三)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信息影响 1.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信佛的人相信“佛祖”能左右人世间的一切,而在习语中就有“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与此相关的习语也有许多。如: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这样的诅咒。此外,在汉文化中,“天”和“地”均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可译为Kowtow to heaven and earth. 2.典故、谚语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谚语。中国人常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愚公移山”,“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西方人会讲“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潘朵拉下凡时宙斯神送给她的盒子,她私自打开看,使一切灾害和罪恶全跑散到世上,只有希望还留在里面,所以后人用此习语来比喻灾难、麻烦和祸害等的根源)。”在汉文化中,“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典故几乎家喻户 晓,但是英语国家却无人知道鲁班其人其事,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恐怕英美读者不知其所云,因此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该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当然,在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中,源于《圣经》的成语典故也比比皆是,如,Noah's ark(诺亚方舟)、the Tower of Babel (巴别塔,比喻空想的计划,空中楼阁)、scape-goat (替罪羊,喻指代人受过者)、Naboth's bineyard (拿伯的葡萄园,喻指使人垂涎之物)等等。我相信大家对特洛伊木马都极为熟悉,“these are the Greek gifts for you”是关于特洛伊木马的经典之言。此句出自著名的史诗《奥德赛》。当希腊人在特洛伊城外留下了一个大木马,祭司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I fear theGreek, evenwhen bringing gifts”,但可惜特洛伊人不听其劝告,把木马当成战利品拖进城来。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战士,结果给特洛伊人带来了亡国之灾。因此,Greek gifts相当于英语中的谚语“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yourgeese.”,同汉语的成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意思相同。 (四)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信息失真 文化制约着颜色词的意义演变,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语境里,并非某个颜色词的表层意义在起作用,而是其深层的文化因素造成人们对某种颜色的联想。颜色词一旦获得了内涵意义或文化意义,就不再仅指客观的某种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既定的思想方法,且而能反映出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颜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演绎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英汉民族因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观。比如在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乃帝王之色,故历史上有“黄袍加身”之说,同时黄色又有“不道德”,“下流”的意思。然而英语中的yellow并无此义,却是“胆小、懦弱”之义,如yellow-belly———胆小鬼、懦夫。 此外,“白”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用意义也有差距,西方新娘的白色礼服代表吉祥与大喜,而汉文化的个性却是把死了人当作“白喜”。同样,“红色”在中国文化里表示喜庆和欢乐,多是褒义词,如“红运当头”、“红火”、“红歌星”等,看到红色,中国人联想到的多是好事,如中国传统的婚礼,而西方人更容易联想到的是鲜血、暴力或犯罪,红色还象征着危险,因此英语里有“to catch someone red-landed”———“当场捉住某人”、“to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胡闹”、“red tape”———“官僚作风”、“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相同的颜色可以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文化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颜色词语翻译中,我们必须领会其文化的意义,力求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并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地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否则既无法使翻译达到完整的信息传递,又会带来无法理解的信息失真。因此,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只有正确理解其义,细心揣摩,才能将原语中颜色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 三、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教学 翻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翻译的能力。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翻译的规律性、特异性,获取一种运用特定语言进行跨文化信息传播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习惯,掌握翻译学的内在规律,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使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翻译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所有文化信息的浓缩,对语义的准确把握,对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都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认真学习外语的语言知识,研究他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他族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此外,翻译本身就带有跨文化的特征,而文化的差异又成为跨文化翻译的障碍,交际法的翻译理论的提出无疑对翻译教学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不再把翻译局限于两个文本之间,而是扩大到两大文化之间,它不仅照顾到意义上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矛盾。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者,而且应当是一个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更应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胜任这一多元角色,结合翻译教学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真正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
文化背景中,话语的语用意义被赋予始料未及的意义,涉及交际应酬的词语也都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充分考虑西方的文化背景,按照西方语言习惯进行表达.翻译,否则便贻笑大方了.外国人见面打招呼无外乎说"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干什么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Where have you been?)"之类,英美人对此肯定迷惑不解----以为你要请他(她)用餐或干涉他(她)的行动.相反地,英美人见面打招呼时多讨论天气或直接询问工作,生活进展情况.中国人以卑谦为美德,多用谦称,如,"鄙人","拙作","寒舍","贱内","犬子","薄酒","愚见"等,而英美文化中没有这种厚此薄彼的"自贬"传统.如何在翻译中准确把握蕴含的文化背景,对异族文化中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概念进行必要澄清,显得尤为重要.现举数例,逐一解析.1.赠送别人礼物时,说"别嫌弃,一点意思"<翻译>I hope you like it .Please accept it .<解析>赠送礼物是希望别人喜欢并让人接受,中国人的表达过于谦恭,太过于婉转.而美国人倾向于直接表意.翻译时应有所注意.2.受人夸奖时,说"惭愧;不敢当;哪里,哪里;岂敢"<翻译>应体现出以下信息: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I am pleased /glad that you think so;I am very flattered by your praise 等<解析>中国人的谦逊在英美人眼中有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对于褒奖,英美人则坦率接受,但很礼貌的致谢.翻译时要注意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不能照直翻译,否则就会出现"where,where(哪里,哪里)"这类中式英语的笑话了.3.去车站,机场去接客人时,说"你一路辛苦了"<翻译>Did you have a good fight /trip/journey?<解析>如果直译为"You musst be tired /exhausted.",客人会对你产生误解,认为你说他体质差,身体虚弱.这种文化概念上的错误应该极力避免.4.送客人时,说"您走好,恕不远送"<翻译>应体现出以下信息:Good bye !Watch your step!<解析>翻译此类中国文化场景中的常用语,要挖掘句子表达的内在意义,不宜直译.5.老师讲完课,学生们说"老师您辛苦了"<翻译>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time?<分析>中国文化中,学生如此问候老师会让老师欣慰,认为学生懂事,体贴人.而英美文化中,如此问候却被视为对老师的贬低,对老师能力的否定.翻译时要变化成婉转的方式表达,避开容易引起误会 的地方.6.你向朋友致谢时,朋友说"别见外"<翻译>My pleasure!Don't mention it!Not at all!<解析>别见外,言外之意是说乐于帮助,不值一提的小事,翻译时不要"望词生译".7.接受礼物时,说"让你破费了,不好意思"<翻译>It's so lovely !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gift.<分析>英语美人多说"thank you",中国人则多讲"no ,no ",中国人讲求客套寒暄,英美人则多率直有礼貌.翻译时要把握说话者的主旨,根据语言习惯来翻译. 综上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不同, 特定环境的中文表达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我们要在交流与学习中培养英美人的思维方式,竭力避免中式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出贡献。
写作思路:首先是介绍中医药的来源,其次讲中医药的应用。
Speak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s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so its details are very rich.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However,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ers lack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leads to some misunderstandings.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The earliest monograph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China was the Shennong Ben Cao Jing in the Han dynasty.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of China.
中医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中华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Nowadays,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being used to cure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如今,中医和西医都被世界各地的医生用来治疗疾病。
The TCM, with its unique diagnostic methods, long history and remarkable effects,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cancer and other serious diseases.
中医,以其独特的诊断手法、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疗效被用来医治各种癌症和重大疾病。
Unlike the western medicine, the TCM has fewer side effects.
中药不像西药那样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我所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一个医药批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来源和销售,每个医药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一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供应需要医药物流的支持,而销售呢,就需要医药销售的支持,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是随着医药物流和医药销售而走的。 然而,在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的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个医药批发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运用网络,建立医药电子商务,这样医药批发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最后,我根据自己的个人看法,对医药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归纳, 本次我要做的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是: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批发企业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医药批发企业又是药厂与医院、药店的连接线,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再医药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次所做的课题,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使我对医药批发企业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医药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医药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每个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都要写一篇论文,这样是对这些年来自己学的知识的一种总结。下面就由我为大家解答一下医药毕业论文范文大全这问题吧,希望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药论文在交流中医药学术、推进中医药事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中医药队伍的日趋壮大、知识层次的逐渐完善、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期刊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中医药论文正呈现出逐年增多和提高的趋势,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当前中医药论文在撰写和编辑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审读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情况,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近几年多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论文类型单调,缺乏学科特色
中医药理论虽然有学术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程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学术上不断发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老话所表现的,正是中医药论文在不断延续、出新过程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这里,关键就在这个“变”字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种变化举步维艰,打开中医药期刊一看,大部分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性论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论点的反复克隆和重复。应用性论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个案、群案报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期刊开辟出医话、医论、研讨、解答等形式,但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个性,充其量是同类问题的汇集,缺乏有机交流的深层次内涵。一些专科性质的期刊,本身具备个性特色,却习惯于跟着综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结果失去了个性。如以“民间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却找不到民间医学的内容;以“急救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反映的大都是寻常的治法。一些期刊还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据、夸大实际效果、明显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直接或变相强塞给读者,最终导致对读者基本利益的伤害。
2、论文设计粗糙,缺乏科学依据
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来自一个好的设计。以应用性论文为例,无论是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都必须能真实反映出研究目的和过程。不少作者不懂得这些基本方法,而是以简单的分组代替设计,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具有前瞻性设计的可谓凤毛麟角。其中虽有一些论文在名义上是冠以“前瞻性”的,事实上遮不住从回顾性内容中人为制造的痕迹。以上情况基本是当前中医药学术论文存在的通病。更有甚者,个别作者随意编造、删改实验数据,更改病例发生的时段,使论文失去真实性和可信性。不少论文没有对照组,即便是一些设有对照组的文章,不少却形同虚设:实验组与对照组不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要素上不均衡,缺乏可比性,且不是采取随机抽取或分层的方法,而是按照人为划分的手段获得的。这种所谓的“对照”,失去了对照的实质性意义。如一个乡镇医院的医生,在他的论文中提供了一年内使用中医药抢救有机磷中毒100多例的报道,还有30名的对照组。且不说这个乡中毒人数之众难以令人置信,就是其所谓的“前瞻性”设计也不能不令人生疑。试想,在中毒者情况各异、迅速抢救垂危生命前提下,要套入作者设计的方案进行对照可能做得到吗?给人的感觉,只会是虚假的、不现实的和不负责任的。
3、统计学处理问题多,假阳性结果随处可见
对于大多数论文作者、特别是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来说,论文的统计学处理既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些作者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迫于期刊的要求,要么请人帮助计算,要么干脆拿别人使用过的结果比葫芦画瓢,照着搬过来。更有甚者,随便做起数字游戏,改变实际数字,制造出能够为设计“效果”服务的假阳性来。由此造成的一些论文“水分”大、所用方法不能重复的弊病,就在所难免了。有专家对近20年来我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审查,发现统计学误用率平均高达80%。就是一些重大项目的论文,也有50%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错误。究其原因,虽然与论文作者的科研水平和道德缺陷有关,也与期刊普遍追求的所谓阳性率的做法不无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两种实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上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却取得了基本相同效果的例子是十分常见的。它证明了不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中具有的可靠性和可替代性,其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意义。优效性结论(新方法优于传统的方法)虽然是我们每个科研者的愿望,但实际上是不容易取得的,能取得等效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效果基本相当或相差无几)、甚至非劣效性(新方法虽然很难超过传统方法,但具有验便简廉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结论,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果,各种期刊不能不面对这一基本事实。
4、论文文采不足,语法错误较多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本质上都是以书面语为表达手段的。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医药著述自古就是非常讲究文字功夫的。翻开祖国医学的'历代典籍,先贤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部优秀的学术经典,更是一部部优美的文字学佳品,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和效法的。只有准确的文字表述、优美的文学手法,才能把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才能引人入胜,才能达到扩大宣传和影响的效果。任何形式的论文,都必须符合起码的文字学规则,文章要写出点文采并不算苛刻的要求。不少中医药期刊的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文采不足情况,滥用字、生造词、语句不通、乱用标点等错误并不罕见。笔者在对报纸、书籍、杂志的审读比较中发现,期刊的差错率相对较高。它除了作者的责任心和水平外,也反映出部分编辑人员责任心不够、文化素质不高的缺陷。在被人们视为文人荟萃的中医界,写不出高水平的文章、作品缺乏文采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
【论文摘要】同样都是老鼠,为何有老鼠与米老鼠之别?这就是品牌与非品牌的概念。一提到品牌有很多人都觉得很玄妙,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如制药工业中的品牌,比如琥乙红霉素与利君沙,化学成分没有任何区别,可是在销售上利君沙与琥乙红霉素相差甚远。利君沙就是“米老鼠”,而琥乙红霉素就是“老鼠”;利君沙就是品牌,琥乙红霉素就不是品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做成“米老鼠”。
一、品牌策略与执行
在医药行业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所谓的“小市场,大营销”。这个行业有一个单品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是凤毛麟角,它不同于啤酒、饮料等产品的市场很大,所以说是“小市场”。为什么说是大营销呢?我们先看一看电视里的广告就知道了,医药产品的广告投放量相当大,在当前的媒体投放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也就是说,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我们制药工业的营销费用投入是很大的。营销什么?当然是营销我们的产品。而营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知名度高、美誉度高的强势品牌。
品牌从何做起?制药工业一直有一个说法:产品卓越,市场卓越,执行卓越。产品卓越对处方药的营销至关重要,市场卓越是对OTC产品的极大挑战,执行卓越无论是对处方药还是对OTC都是营销管理的一种极高境界。产品卓越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如果我们有“万艾可”这样的产品,我们根本就不用为打广告而犯愁,也不会担心搞促销之类的事情,这个药也会卖得很好,因为它相对卓越。国内众多药厂虽然在研发经费上不设上限,但是目前中国企业没有哪一家敢一年投入10亿元人民币来做研发的,因为研发来得太慢。
如果没有最好的产品怎么办?现阶段中国制药工业的成功者们,他们的成功大多是建立在市场卓越基础上的。换而言之,他们是找准了市场定位,再通过市场营销手段来完成产品的差异化,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是不是有了好的想法、好的战略就可以了呢?你可以这么想,也可以模仿别人,但是你清楚这一点:过去别人做成了的,你现在不一定就能做得成;人家在别的公司做成了,在你这儿也不一定能做成。由此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企业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条件都在不断变化,而出路就在于创新,不断创新。别人的东西是拿不过来的,结合自己的文化进行创新才能获取成功。而创新需要的,就是执行上的卓越。
二、医药企业营销中的“推”与“拉”
制药工业的营销宝典是什么?实际上,无论是4C还是4P,营销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个方面:“推”和“拉”。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感冒了,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开治痔疮的药,他当然不会相信这个医生的话。但是假如有一套理论说“感冒是由痔疮引起的,治好痔疮就可以治愈感冒”,那么医生给他开治痔疮的药,他就会相信。[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不同之处在于处方药营销的对象是医生,所谓“拉动”的概念就是要给医生一个说法,只要有一个说法。那么医生就有理由开处方了。但是,有一个说法之后,在非常多的药品中,医生是否会选择这个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予以“推动”。因此,“推”和“拉”要结合,“拉动”就是给医生一个开处方的理由,树立学术地位,普及医药教育;“推动”就是给医生一个开处方的动力,让自己的药品能进到医院里来。只有“推”“拉”结合,才能让医生有理由开处方且愿意开处方。
非处方药的营销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推”和“拉”。由于在OTC的营销链条上我们实在找不到像医生那样的角色,于是医药企业的“拉动”对象就不得不面向产品定位的消费者。所谓“拉动”,就是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并且买得起;所谓“推动”,就是让顾客买得到,能够很方便地买得到。所以对于对非处方药的营销来说,就必须做品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这几年药品零售商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批发企业的发展速度,而药店在做品牌经营的同时更希望与制药企业进行联盟与合作。因此,药店特别是连锁药店将成为OTC药品销售的关键力量。
三、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
医药企业做品牌时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系。比如在我提到杨森时人们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吗丁啉、达克宁。提到天士力时人们又会想到什么?一定会想到丹参滴丸。但一提到杨子江,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哑口。可是扬子江在我们国家却是销售额位居前三名的制药企业,它的产品一点都不少。可为什么人们对它的名字那么陌生?是因为它的药更多地是在医院里做处方药,所以它的产品品牌知名度会小一些。由此对于我们来说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到底是做产品品牌还是做企业品牌好?其实西药制药企业内心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摆脱“一牌独大”的状态。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西药制药企业甚至包括一些中药制药企业,想以企业品牌来带动产品销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先做产品品牌。至于最终能不能做好企业品牌,当我们国家的行业集中度非常高的时候,高到50家、10家、8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80%-90%的时候,制药企业的品牌对自己的产品群的销售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企业现有的所有竞争力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营销优势,最终都会转化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优势。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在当今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发生,归根到底是 教育 问题。如今的高校也有教育学专业了,很多教育学专业的朋友们也在为 毕业 论文而烦恼。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论文题目
1、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8、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9、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10、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12、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14、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5、学前教育 民俗 文化 课程研究
16、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1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19、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21、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2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
24、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25、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26、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27、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8、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9、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
30、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31、大学 英语文化 体验教学研究
3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3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4、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35、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6、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37、我国高等学校 教学 方法 创新研究
38、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39、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
40、高校来华 留学 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41、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2、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43、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44、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45、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
46、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47、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48、农村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研究
49、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50、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教学理论论文题目
1、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发挥电教优势,优化 作文 教学
3、浅谈网络阅读教学的可 实施方案
4、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5、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6、利用远程资源使孩子乐学语文
7、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 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8、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9、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10、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11、用爱心、耐心与尊重转化后进生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13、浅析多媒体为 说明文 教学注入活力
14、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断想
15、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6、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17、利用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18、用爱心和恒心构筑学生的灵魂
19、 网络技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20、浅谈现代技术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21、浅谈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能力
22、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3、提高我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4、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5、新增专业校内评估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26、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7、浅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8、对大众化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29、第二部分教学改革研究
30、教学改革特色项目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31、关于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32、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学生写作状况调查
33、完善高校 财务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34、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办会展管理主干课程班的构想
35、浅谈 企业管理 专业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
36、中外高等体育旅游教育及专业与课程设置状况研究
37、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
38、对高等数学的若干思考
39、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与学
40、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41、对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的探讨
42、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3、经济计量学实验教学对经济类人才培养的作用
44、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全程业务模拟实验体系教学研究
45、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研究
46、论案例演示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47、“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尝试
48、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49、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50、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5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2、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5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54、作文教学研究
55、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56、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57、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58、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59、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60、学科教学中 发散思维 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
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
社会稳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
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
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2)
★ 大学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
★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 教育 学的论文应该如何进行选题呢?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教育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_教育学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论文题目
1、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8、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9、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10、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12、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14、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5、学前教育 民俗 文化 课程研究
16、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1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19、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21、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2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
24、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25、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26、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27、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8、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9、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
30、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31、大学 英语文化 体验教学研究
3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3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4、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35、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6、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37、我国高等学校 教学 方法 创新研究
38、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39、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
40、高校来华 留学 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41、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2、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43、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44、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45、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
46、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47、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48、农村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研究
49、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50、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我国综合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挑战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航海教育发展
3、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4、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机制
5、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6、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7、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8、浅谈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9、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10、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体系初探
11、浅析初中生主体性教育
12、素质教育视野下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13、在师德建设中催生教育正能量
14、浅析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5、优化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生命 安全教育 的探讨
16、当代教育资源配置对教育公平影响研究
17、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浅析
18、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9、日本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连接
20、小学班主任应细抓德育教育
21、初中德育教育研究
22、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23、高校信息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
24、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习干预模型构建
25、我国高等远程教育质量保证要素差异性分析
26、多 渠道 全方位 开展学校环境教育
27、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分析与教育引导研究
28、全面开展阳光招生 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29、强化工程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工程教育实践教学质量
30、职业教育科技园无界化资源共享建设研究
31、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32、浅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命教育
33、信仰形成与信仰教育的合理化
34、关于《高等数学》立体化教材的几点思考
35、基于微课的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36、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37、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38、“三互补”助推“四联动”远程教学凸显实效
39、明清时期民间医学教育探讨
40、元代医学教育初探
41、浅谈口腔教学引入微课视频教学的应用
42、基于医患关系浅谈对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研究
43、运用智能手机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高职外科护理翻转课堂教学的探索
44、美术鉴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45、儿童文学对低龄儿童焦虑心理的干预
46、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外语学习行为研究
47、多媒体时代下高校书法教育教学定位研究
48、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49、云南鲁甸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50、论军队院校教育资源网络化建设
51、法庭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
52、现代远程教育学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 措施 探讨
53、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改革
54、信息化条件下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55、教育经费监管法律政策依据问题研究
56、C++程序设计课程群互联网教学改革探究
57、国外开放教育模式资源比较与启发
58、教育促进主流价值人性的形成
5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60、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诊断与改进
教育硕士论文题目
1、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策略的实验与研究
2、中学数学合情推理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3、中小学数学估算的教与学
4、培养中专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5、中美高中课程标准下数学探究的比较研究
6、 高中数困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研究
7、高一学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的实验 研究
8、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9、新课标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正迁移的研究
10、基于新课程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1、中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特点研究
12、TI-92技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算法教学中的应用
13、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价值
14、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15、全国高考试题与高中数学竞赛试题相关性研究
16、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实验与研究
17、职高《数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8、培养数学学习迁移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19、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20、中专班《数学实验》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
21、初中生数学思维过程的研究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2、培养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途径
23、论现行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及单元测验的改革
24、网络环境下“中学数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
25、高一学生函数概念学习障碍及教学对策
26、师范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验研究
27、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28、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9、高中数学新课程《球面上的几何》的教学实验与研究
30、数学发现法教学的课堂实施研究
31、开展初中“ 反思 性数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32、初中数学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33、以“教学反思”为载体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研究
34、技校兴趣缺乏型数困生的现状及教学研究
35、中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36、数学交流探究
37、论数学课程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38、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9、中学数学教师评价研究
40、五年一贯制师范数学课程设置研究
41、 高二数学 优秀生与学困生的解题策略比较研究
42、建构主义及其观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部分)解析
43、新课程标准下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原则在我国小学及初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构想
44、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45、数学历史名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实验研究
46、普通高中几何课程体系实施研究
47、中学数学中非语言表征的应用研究
48、现代教育装备条件下校长管理方式新探
49、规范管理,加大投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通过机制创新开拓新局面
50、谈做好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
51、权变理论: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管理的选择
52、权力差距维度下透视英国教育管理权力架构
53、公安院校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初探
54、运用“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搞好高等学校外专外教管理
55、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载体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6、城市教育费附加管理刍议
57、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中的方法和艺术
58、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管理之中
59、谈谈高职教育中的班级管理
60、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有效路径--基于院校研究的思考与分析
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教育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