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比较法/法律经济学/大陆法系/继受内容提要:比较法是法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方法,而法律经济学又是被视作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本文通过阅读马太的著作《比较法律经济学》后,总结该作者的创新之处,以及该书的观点,运用该书中提出的比较法的视角,进一步分析法律经济学在大陆法系继受中高等数学、现代经济学、效率观念、学术语言等层面的障碍,并提出一系列的简单改进建议,以期该学科能在中国更好的发展。众所周知,在西方英美法系世界里,“法律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用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使它获得了毁誉参半的巨大声名,而它在20世纪中后期的迅速成长可以说是“经济学帝国主义”中最成功的一个典范。[i]以至于在21世纪初有位国际学界的知名人士谈到美国法学界的现状时,大发感叹到——“我们现在都是法律经济学家了”。[ii]以比较法视角来研究法律经济学的著述实在是非常少[iii],主要原因是要将这两个法学研究方法相“联姻”,实在是困难重重。而作为世界上仅有两本以“比较法律经济学”名字命名的书籍作者,已归化为美国公民的国际著名学者,现为意大利都灵大学(UniversityofTorino)法学院“艾尔弗雷德与汉娜·弗罗姆”(AlfredandHannaFromm)国际和比较法教授以及意大利著名的阿道夫·塞科(RodolfoSacco)民法讲座教授——乌戈·马太(UgoMattei)教授的求学和成长经历在法学界并不多见。[iv]他1961年4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都灵市,在意大利都灵大学攻读法学本科期间,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修习“英国法”项目,又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deFribourg)研修“国际比较法”项目。他以全年级1500学生中第一名的荣誉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是写比较环境法,被评选为最优论文,得到“值得出版”(Dignita'diStampa)的最高荣誉,指导教师为安东尼奥·甘巴罗(AntonioGambaro)教授。在从事教学研究多年后获福布赖特奖学金,毅然远赴美国法律经济学研究十大重镇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BoaltHallSchoolofLaw,)苦读法学硕士(LLM)。他曾经担任过意大利的欧洲大学研究院(EuropeanUniversityInstitute)的比较法教授,并做过美国的耶鲁大学法学院(YaleLawSchool)、英国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Cambridge)、英国的剑桥大学伍尔夫森学院(WolfsonCollege,Cambridge)、挪威的奥斯陆大学(OsloUniversity)、美国的加州伯克利大学、蒙特里尔大学(MontpellierUniversity)、中国的澳门大学(MacauUniversity)的访问学者。除了意大利语以外,马太教授还精通英语和法语,并能熟练运用西班牙语阅读和写作。他出版著作有十多本,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分别用意大利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俄语、汉语发表。讨论主题主要涉及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里特里亚、苏丹、刚果、喀麦隆、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法律比较。他是国际比较法学会(InternationalAcademyOfComparativeLaw)会员,美国比较法协会(AmericanSocietyOfComparativeLaw)执行委员,并担任弗雷堡比较法研究院(FriburgInstituteOfComparativeLaw)顾问、哥本哈根商学院法律与经济金融研究所(InstituteOfLaw,EconomicsAndFinancesAtCopenhagenBusinessSchool)顾问、《法律经济学国际评论》(InternationalReviewOfLawandEconomics)杂志编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与法律大词典》(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AndLaw)编委、剑桥大学出版社“欧洲私法”系列丛书编委、《全球法理学家》(GlobalJurist)主编等多项学术职务。通过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扎实学习和长期研究,马太教授高举“比较法”这个方法论大旗,在学术上一往无前,披荆斩棘。重新对两大法系进行经济分析和比较,硕果累累,开创了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一条新路径,被学界称为“法律经济学的比较法学派”,成为欧洲法律经济学学者中真正影响美国法律经济学界的第一人。[v]马太教授其代表作《比较法律经济学》(英文版)于1997年一经面世,就再现洛阳纸贵,印刷不断,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广大学子挑灯夜读。法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们也在各自的文章著述中大量引用该书中的重要观点,现在他已被视为纵横“比较法学”和“法律经济学”的一代大家。该书主要观点是认为比较法学与法律经济学这两个学科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比较法可以利用法律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功能分析工具获得理论视角,比较法学家通过研究越来越感到经济学原理的巨大魅力。而比较法的研究成果对法律经济学研究来说更有价值,可以使其摆脱地方中心主义的困扰,进入全球化的层面。比较法可能为经济分析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法律制度,并对法律结构的演化提供了一种更全球化的思维,改写了传统法律经济学的原有论断。那么,法律经济学能否被大陆法系所继受和运用呢?从比较法学的观点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在大陆法系学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印象,由于大陆法系传统,法律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欧洲不如在美国有用。对于美国法律和欧洲法律之间的差异不应基于实用而予以低估。但是,如果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并非重要到足以妨碍在大陆法系国家顺利运用法律经济学的可能性。由于法律论述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法律经济学(特别是效率)对在其文化范围以外的法律工作者也可能成为流行的学说,更可能会获得成功。针对法律经济学进入大陆法系的结构性障碍,法典已经不再是大陆法系国家最重要的法律渊源,但还是不能低估它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大陆法系国家的基层法院法官要比英美法系的法官地关注公共政策,也就有可能地关注效率。所以,大陆法系基层法院法官的相对自由可能是在该法系中渗经济推理的一个有效的机会。对于知识环境因素,大陆法系的人们对英美法系,特别是美国法律的兴趣越来越浓,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个阻碍也已经逐渐在消除。况且,大陆法系对英美法系解决方案的继受已经是一个现实,《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和《荷兰民法典》中的许多条文就反映了这种趋势。[vi]从法律经济学史上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法律经济学是从美国这一个普通法系的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有其特殊性。[vii]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教职市场大幅度萎缩,因此,很多读经济学的研究生转读法律,准备毕业后进入实务界。可是,当他们在法学院表现良好,而得到法学院教职之后,自然把原先经济学的训练,带到他们的研究工作上,相反的,几乎没有读经济学的博士生,会转念政治学研究所。[viii]就这样,美国的法律经济学运动就蓬勃地开展了起来。可见,由于美国法学院的招生入学的多元化政策,促使出身经济学、管理学、理工科等背景的学生投入法律经济学的学习,而这种选拔节约了对法律经济学研究中高等数学以及现代经济学的学习成本。对于大陆法系法学学者(包括中国学者)来说,继受法律经济学似乎有以下一些障碍。第一,是高等数学的知识门槛。这个是最大最致命的障碍。绝大部分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学院的学生都是从高中选拔而来,基本上不具备高等数学的知识基础。[ix]进入法学院后也没有机会和大量时间去系统修习高等数学等系列的相关内容。[x]法学一直被视做“文科”,死记硬背的学科,一般认为不需要学习高等数学,高中数学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比较厚爱和积极报考该专业。[xi]就是有高等数学的选修课,也是非常皮毛的学习一下,根本无法运用,更谈不上建模这个艰苦工作了。[xii]导致以后在学习和研究中,一见现代经济学中的高等数学公式就束手无策,对于数学模型根本就看不懂其推导过程,无法理解其中真正涵义,顿时心里发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有时就是反感出现,更不能希望他们进行相关探讨和建模等深入研究。[xiii]反观英美法系的美国和加拿大,它们的高校一般是给大一本科新生开设高等数学的选修课,甚至是将数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一起让学生选修,一直可以选修到毕业甚至到研究生阶段。[xiv]现代经济学一般都用高等数学、甚至是非常深奥的数学进行研究。翻阅近现代经济思想史可以发现,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高等数学推动的。可以说,一个经济学者数学基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现代经济学研究成就的高度。而进入21世纪,西方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也大量运用,定量分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的主流法律经济学也将是“数学帝国主义”的奴仆。第二,现代经济学的知识门槛。在大陆法系国家的高等教育中,法律学科和经济学科都是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一般都独自设立院系,互不交流。经济学院的学生顶多修一至两门的法学课程。[xv]法学学生也基本上不去系统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内容。[xvi]就是学有余力,顶多也就是选修一些经济类课程,对其了解个大概而已。[xvii]因此,大陆法系法学学生对经济分析工具,尤其是比较新的分析方法,实在知之甚少。由于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不足,法学研究者更无法关注经济学研究领域最近的变革。[xviii]今天的法学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接受基础的经济学训练。[xix]在中国大陆,法学本科的学生只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凯恩斯以后的主流经济学基本不了解,而这个恰恰是法律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就是在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方向)的这些研究生专业课程中,也未见经济类课程的踪影。[xx]这种经济学知识上的先天不足,对后续进行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将是一个严重的缺陷。由于对经济学的直观认识来自于每天都进行的大量的经济活动,这使得大多数大陆法系的法学工作者有理由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经济学知识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其实这是一种盲目乐观和自信自满的“阿Q精神”的表现。而对他们中的另外一些人而言,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又被认为是一种过于狭窄的研究进路,因而被排除在其法律讨论范围之外。同时,法律学科的内部划分也无形中扩大了法律和经济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略微知道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法学家也就是那些专攻商法和经济法的研究者了。
西方经济学论文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探讨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边际生产力理论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厂商的生产函数是Y=F(x[,1],x[,2],x[,3],x[,4]……),Y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出,x[,1],x[,2]……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F是生产函数。一般情况下,生产函数满足下面假设: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满足一阶偏导数大于零,二阶偏导数小于零,即附图。一阶偏导数大于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带来实物产出的增加,即边际产品大于零,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公理,厂商没有必要在产量减少时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二阶偏导数小于零也就是生产函数的凸性假设,表明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递减的,这是一个比一阶导数大于零较强的假定,这就是经济学中常常使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规律,而是大多数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页。)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要素的报酬超过了在少使用这种要素时损失的产值时,那么就会少使用一单位该种生产要素,并且如果这种不平衡没有消除,就会继续减少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直到相等为止,即:附图,(注:实际上应该要素的报酬应该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duct),而不是边际产值(value ofmarginal product),由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价格),P为产品的价格。这个结论可以很简单地从给定生产函数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出。边际生产力理论有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来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是指总资本和总劳动,在这种形式下,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L、K分别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种类,就是在本文开始部分所采用的那种形式。两要素形式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简化,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厂商投入的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质的资本进行加总,(注:加总问题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边际生产力需要一个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加总只能通过对其价值(格)进行加总的形式来实现,而资本的价格受到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的影响,即维克赛尔效应,从而使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个循环论证。)这也是在上个世纪剑桥资本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对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进行加总,但这种形式却远离现实,因为这种形式会使生产函数连续可微分的性质难以成立: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单独地增减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减其他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替代性,这样没有办法得出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边际生产力的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本文在这里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的投入抽象地分为劳动和资本,而如何将异质的资本和劳动加总的问题给抛开,而抽象地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这样边际生产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对于一个厂商的生产函数Y=F(L,K),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工资附图,资本的报酬也就是利润(息)率附图。二、总额相符问题(Adding-up Problem)边际生产力在直觉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理论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时,一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每个要素的每一单位都按照相应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报酬,那么厂商的产量是否等于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论分配法则的协调》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这些分配份额加起来等于每个厂商的净产量。”(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07-409页。)这个结论的详细描述是:在生产函数是一次(线性)齐次性时,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乘以其投入量的总和正好等于其产值,这就是总额相符,也就是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从而使边际生产力在理论上更加完美。如果用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总和正好等于总产值。(注:在欧拉定理Y=MP[,L]×L+MR[,K]×K两边同时乘以产品的价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厂商的(超额)利润等于厂商的收入(总产值)减去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总成本),即总额相符,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函数必须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通常用生产函数的齐次性来表示规模报酬。齐次性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明一个函数F(x,y)如果满足条件:P(ax,ay)=a[n]F(x,y),这个函数就是n次齐次性。如果n=1时,就是一次齐次性,也称为线性齐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个生产函数是n次齐次生产函数,那么当n>1时,该生产函数就是规模报酬递增,n<1时,是规模报酬递减,n=1时,是规模报酬不变。这就意味着总额相符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时,才能成立。同样可以容易证明出: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小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不足”;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过剩”。那么,谁来弥补“不足”和得到“过剩”呢?很明显,这两种情况下,边际生产力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为它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相矛盾,除非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着这两种情况。在经济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就可以把大企业分割成小企业来生产,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一般认为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的。三、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性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是逐渐集中,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分工,采用先进设备,聘请高级专家,节省管理费用,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足以表明现代化的生产肯定是存在着规模递增现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会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规模报酬呈递增。斯拉法在《经济学杂志》1926年12月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报酬规律》,指出“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只要产量增加伴之有内部经济,厂商便不会处于完全均衡状态”,“递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协调的”。从此也就揭开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序幕。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承认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但是“根据复制的观点,不变规模报酬是最自然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情况不可能发生……递增的规模报酬通常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适用。”用复制来说明不变规模报酬的存在是有疑问的,这种复制是远离现实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厂商扩大产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规模上扩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厂复制原来的工厂,范里安这种认为不变规模报酬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不管怎么很难否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四、边际生产力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解释既然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化生产中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必然要对这种与其相矛盾的规模报酬递增给以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是由于有一种促使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视了,只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就不会存在规模递增现象: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去,生产函数成了Y=F(L,K,T,I,E……),从而使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处理之后,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齐次性,就可以满足于总额相符,从而就使边际生产力学说更加完美,甚至进一步找出科技、知识、教育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这种学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要素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生产过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边际生产力,但是是谁根据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它的报酬呢?是工人,还是资本家,还是科学家?另外,科技和知识都是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中,不能从劳动和资本中独立出来,生产函数的形式应该是Y=F[L(T,I,E……),K(T,I,E……)],这样,从数学的逻辑上分析,自变量之间必然是独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术、知识、教育和劳动、资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即同时成为生产要素。因此,用多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线性齐次性,从而可以使之满足总额相符的方法,是存在着逻辑矛盾。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中小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篇1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对策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其数量约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技术革新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既有中小企业的自身原因,又和中小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笔者从企业、银行、政府三方面认真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同时,将根据我国国情,从支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扩充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服务、允许和鼓励公司制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等七个方面深入探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1、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使金融机构不愿意冒更大的风险放贷。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向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不全面,使相关机构进行财务审查面临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额度不高,金融机构所能得到的贷款利差很少,这也使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3、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高,很少有可作为抵押的不动产,经营风险大,对于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基本无法满足。 4、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提高了银行信贷风险集中度,削弱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缺乏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美英等国的中小企业的外部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我国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刚刚起步,投资者还持观望态度,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非常有限 2、商业银行有限的资金支持 由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难度大,尽管从银行获得贷款困难较大,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愿意从银行进行融资。 3、不够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的不断颁布和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够不完善的地方,如有些政策实际操作困难,实施力度不够等。 4、不够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我国的担保体系还不健全,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存在缺陷,提供担保的资本质量不高,同时对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的资产和信用审查比较苛刻,很多中小企业被担保公司拒之门外,无法获得担保。 二、我国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配合,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入手,综合考虑,逐步改善融资环境,现提出以下几条对策进行共同探讨: (一)逐渐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法规 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非国有性质,而融资政策一般都向大企业倾斜,所以,要使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就要营造平等的融资环境,从法律、法规的层面端正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在企业融资上与大企业争取一视同仁,并不断完善促进小企业有利成长的政策法规等。 (二)增加对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投资服务。 对于处在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往往是遏制起步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对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投资服务,可以使高新技术成果的得意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 (三)允许和鼓励公司制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 目前,我国公司如果想要进行股权融资,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积极严格的审核,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才可以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但只能在公开市场发行,不能进行场外交易。针对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中小企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应逐渐放宽股权融资的相关政策,逐步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四)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更愿意从商业银行获得直接融资。所以银行要摒弃偏见,公正公平的对待中小企业的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一套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五)建立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要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服务,专门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服务,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六)健全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 发展多种类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多渠道的筹措担保基金。有了可靠的担保机构和安全担保基金,银行就可以降低信贷风险,中小企业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七)政府应当给中小企业以足够的重视,通过有力的政策保障,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积极分析成因,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发展的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要借鉴国内外的有效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切实有效、操作性强、规范化的具体措施,构建中小企业良好健康的融资环境,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有益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叶林.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李恩强.中小企业融资五难[J].中国经贸导刊,2003,1. [3]刘黄.中小企业如何制定最佳融资决策[J].中国中小企业,2002,9. [4]贾丽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3,1. [5]金萍.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理论分析[J].商业研究,2002,3. [6]桂昭君,杨旭.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体系重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2,4.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篇2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及法律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财政税收、劳动就业、技术创新、出口创汇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融资难的状况,严重地影响着中小企业发展。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以及各国政府亟需破解的难题。本文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概述,论述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一、中小企业融资概述 1、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 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它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包括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二是以生产经营规模为标准,凡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都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同时,该条的第二款规定具体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科学的界定中小企业为我们制定相关中小企业的法规政策有所指向,也为我们探讨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划定主体范围。 2、融资与融资方式。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融资的解释是,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金而集资所采取的手段。国内大部分人对融资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资金融通;二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企业融资,是社会融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 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多种,但从融资主体角度,可以对融资方式作三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第二层将外源融资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第三层则是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再作进一步的细分。在实践中,还经常根据资金的来源和融资对象,将企业融资方式分为财政融资、银行融资、商业融资、证券融资、民间融资和国际融资等。 直接融资是盈余部门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部门使用,即赤字部门通过出售(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部门则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部门提供资金。直接融资具有直接性、长期性、不可逆性及流通性的特点。间接融资是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出售间接证券融入资金,盈余部门则买入间接证券。作为供给者,买进赤字部门的直接债券融出资金,而赤字部门则卖出直接证券,融入资金。常见交易工具是货币和银行券、存款、银行汇票等非货币证券。此外,融资租赁、票据贴现等方式也属于间接融资的范畴。间接融资的特点是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及非流通性,与直接融资相反。民间融资是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外部,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以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困境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的法律分析。首先,中小企业上市难。上市门槛虽然有所降低,但中小企业仍望尘莫及。我国因为法律法规在规则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上市难”等问题。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及新《证券法》均对上市条件作了调整,降低了上市标准,但对于种子期和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来说,要达到其规定的条件依然艰难,上市融资仍然望尘莫及。同时,上市企业的股本总额降低,意味着上市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在降低,将带给投资者更大的市场风险与经营风险,这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其次,中小企业债券发行难。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直接融资领域采取的是:“重股票,轻债券;重国债,轻企债”的政策,因此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冷遇,发展较为缓慢。而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债券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到期日,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经济状况对企业发展不利时,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受到影响。这些债券融资固有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积极性;最后,风险投资举步维艰。我国还没有制定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和退出缺乏法律依据。目前缺乏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渠道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通畅的风险投资撤出机制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而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不利于风险投资资金的退出。 2、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法律分析。 第一,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和基金融资等方式。但我国在这几种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很滞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由于企业经营者思想观念落后等多种原因,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进行融资的也很少;而银行贷款服务品种多样,手续简单方便快捷,因此成为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 第二,银行贷款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则较为落后,间接融资的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特别发达,当地银行的基本客户就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业绩优良的中小企业已经是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不发达,而且多为国有、集体所有企业,亏损面大,设备陈旧,有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信用度低,所以金融机构首先要考虑防范金融风险,保全银行资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要相对少一些; 第三,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我国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等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配了90%的贷款,而贷款的75%~80%则分配给了国有企业,而其中非国有企业部门获得的贷款不足10%。金融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银行垄断的局面,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体制上安排不对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货币信贷政策存在诸多障碍和误区,一些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政策不到位,信息渠道不畅,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 第四,企业资信等级评定标准不适合中小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过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固定资产少、缺乏可抵押的资产,且中小企业的贷款要的急、数量少、风险大、频率高、管理成本较高。而现有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都是以大企业为对象,缺乏考虑中小企业的一些具体情况,这种信用评估体系是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我国现在维护信用有关的法律条款在多部法律中虽有涉及,但内容比较零散,至今没有一部完整规范的维护信用的法律,特别是规范中小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对策 法律是保证资本市场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国中小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面临一系列的法律上的障碍。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 1、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的法律对策 第一,依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实施股权融资提供条件和场所。我国应当采取法律措施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实施股权融资提供方便。首先,应依法完善创业板市场,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其次,依法设立柜台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柜台融资的新渠道。最后,应依法设立区域性的三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服务。 第二,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为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开辟通路。债券融资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利息为固定费用,且由于利息的节税收益,可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旧的企业债券发行理念和发行制度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首先,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发行基数应多元化,尤其是允许各类中小企业作为发行主体;其次,改变发行债券的审批制;再次,增加企业债券品种,以使投资者能有更多的认券选择;最后,逐步取消债券发行额度的限制,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标准,完善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发展多层次交易市场,促进企业债券的流通,最终畅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2、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法律对策 第一,完善融资租赁立法,使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手段多样化。 我国融资租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融资租赁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已影响融资租赁业务进一步发展。应尽快审议《融资租赁法》草案并加紧出台正式法律,对融资租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业务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动产租赁的登记等做出规定。 第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现实选择。 对非国有金融机构开放市场,主要旨在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市场的局面,从民间培养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具体业务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可以在商业票据、短期融资等方面做新的变动。在商业票据上,要针对中小企业特殊的财务状况提供特殊的承兑担保和贴现业务;在短期融资上,可借鉴英、美银行的经验,采用“透支管理方式”,并相应规定好利率水平和归还时限等;还可以建立专项贷款基金,如再就业基金、西部开发基金等。 第三,应尽快出台《中小金融机构法》,充分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一批中小型金融机构,但其服务的对象并不明确,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价值目标并未确定,自身运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如市场开放度低、监管机制差、行政干预多、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因此,应加快制定《中小金融机构法》,以促进中小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并通过众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优质服务,为众多的非金融中小企业提供可靠的融资源泉。 第四,完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强化信息披露。 为了规范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要加强信息披露,降低融资风险,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应采取下列措施:首先,明确资信评级的主体。其次,在评级方法上,尽量减少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多采用现场调查,随时重点掌握中小企业的融资使用、存贷增减、贷款回笼等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并根据企业经营者素质、风险保障能力、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及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主要指标,综合评出不同等级,作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决策和扶持的依据。最后,中小企业自身也应强化信用意识,重视资信评级,通过规范财务、会计工作,努力在间接融资活动中树立守信形象。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朱传华,王素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 [3]刘晓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猜你喜欢: 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建议 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毕业论文 3.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4. 中小企业融资难论文 5.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产权保护与公司治理 [如苍生何] 于 2005-10-31 19:30:32上贴 --------------------------------------------------------------------------------浅谈产权保护与公司治理 ——以股份公司为中心 钱志远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预防机制和救济机制来探讨在公司治理中的产权保护问题。预防机制着眼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之间的制衡关系,从源头上防止危害投资者产权和利益的事件发生。倘若这种危害仍然未能幸免,产权的司法救济机制(直接诉讼和代表诉讼)将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对遭到侵害的产权提供事后的救济,使之得到补偿。 关键词:公司治理 产权保护 预防机制 救济机制 一、在公司治理中研究产权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有人主张投资者在购买股份公司的股份、将个人财产投入股份公司后,个人财产变成了企业财产,其个人产权即不复存在,投资者仅仅享有股权,当然在公司治理中也就不涉及产权保护的问题了。这种主张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对产权的概念不能理解得过于狭隘。自"产权"概念的提出之日起,关于产权的性质、界定、范围即引起了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的广泛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对产权的使用已经超出了"财产所有权"的范围。"知识产权"即是明显的例证。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都是以无形财产为标的的集合权利,并且具有时间性,因而与所有权有很大区别。此外,"产权"一词已经用于企业法领域。例如,在80年代关于企业财产权问题的讨论中,就有学者提出"法人产权"的概念,以试图说明在国家所有权存续状态下企业法人享有的对企业财产的现实支配地位。 [1]按照英美法的概念,property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们所拥有的对于物的权利,二是指作为这种权利的客体的各种有形物和无形物。其中,前一种含义处于主导地位。《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property可定义为一种支配经济财物的排他性权利;它是对关于权利和义务、特权与限制的概念的称谓。" [2]《牛津法律指南》指出:"property这一术语适于被用于表示所有权,例如在法律规则规定物质产权转移的情况下。"同时又指出:"最好是把产权理解为不是单一权利,而是若干不同权利的集束(bundle),其中的一些权利甚至许多权利可以在丧失所有权的情况下让与。" [3]现代产权制度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所谓的"从归属到利用"的趋势,即法律制度由过去的单纯注重确认财产归属转向越来越多的着眼于财产的流转和利用。法律鼓励所有权人将其财产投入流通领域,鼓励所有权人在不丧失所有权的情况下将财产转移给他人利用。例如,所有权人可以将其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权能让与他人,甚至可以对处分权能做出有限制的让与(如允许承租人转租)。严格来讲,产权概念及制度关心的是市场交易即通过这种交易所实现的资源配置。 其次,股权可以视为产权的转换和再现。投资者将私有财产投入股份公司后丧失了对现实财产的实际控制权,这是事实。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投资者在将他的现实财产支配权让渡给公司法人以后,他便得到一种原始所有权转换而来的股权。在强式意义上,股份制的前提是不消灭私人所有制,换句话说,私有制是公众化型态的股份制得以维持的支撑。所谓"强式意义"是指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具体来讲,就整个社会范围来讲,私有财产制是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社会体制,在时间上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在地域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伦理学和人类本性方面来讲,私有财产制也是与人类的本性相契合的,人都是自私的,人又是贪婪的;在占有土地等物品的同时,又试图将其保值增值。但这种强式意义上的产权与弱式意义上的股权并不冲突,在一定意义上是同质的。"弱式意义"是与强式意义相对照的一个概念,是指强式意义的例外,或者更准确地讲,是强式意义在新的制度条件下的适应与筛选。结合历史来说,生产力的进步和市场竞争导致了生产规模扩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对社会中分散的个人资本进行广泛吸收。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制的制度安排有效地促成了这种资本社会化。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 [4]可以说,股权是强式意义上的产权在公司领域内和在新的制度需求和制度安排下的弱式意义的转换与再现。 再次,股权是投资交易中的一种约定。股权大体上可以界定为社员权与财产权。社员权就是股东享有的表决权、知情权、异议权和监督权等。而作为一种财产权,股权的意义就是一种收益权。也就是说,股权代表了投资者对企业利润中的一定份额的索取权。所以,从单个的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股权实际上是投资交易中的一种约定:我把我的私人资本投放到你这个社会化的资本单位中,让它加入这个资本单位的运行,然后按照它在这个单位中所占的份额,由我来分享资本运行的收益。这充分说明了股权的产权本质。 对于私有产权下的股份公司而言,股东们拥有的资源,其价值专门体现于这-公司。在现实社会中,股份公司是由不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一个合作性集合体。 [5]现代股份公司依赖于有限责任制和增加股份的可转让性,并依赖于私有产权的可让渡性,通过在指导生产协作活动和人才使用方面实现了大规模专业化并取得了种种收益。这种"分离"作为控制和调整的方法,可以使人们在行使私有产权方面实行有效率的富于生产性的专业化,而不是破坏或削弱了私有产权的效率。 二、公司治理中的产权保护的特点 产权保护是防止产权受到侵犯的预防措施和产权受到侵犯时采取的救济手段。产权保护不是产权本身,虽然它与产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以产权的客观存在为前提。产权保护可以理解为一种请求权,具有一定的妨害防止力和妨害除去力。[6]也就是说,如果产权有受侵害之虞或受到侵犯时,法律体制应当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或救济;否则,人们就不会信赖产权,也不会把产权作为交易的前提,资源的配置有可能依赖于市场以外的其它机制(例如政府的计划分配、即时清结的物物交换),而这些机制的效率很显然低于市场机制。 鉴于私有产权在股份公司中以股权的形式加以表现,那么,公司治理中的产权保护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公司治理中的产权保护具有相对性。按照传统民法理论,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权,具有对世性。公司治理中的私有产权本质上仍然是所有权,但其保护却不具有绝对性,充其量是一种相对性的保护;这是因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对于现代股份公司的股东及公司实体而言,不必再像古典企业的企业主一样承担无限偿债责任。股东仅以股票票面金额的投资义务为限度,公司则已全部财产对未承担有限责任;若资不抵债,或整顿或破产,与公司股东无任何义务关系。另外,从弱式意义的股权来讲,股权包括的范围仅有收益权、表决权、知情权、异议权和监督权等。这些权利从本质上讲,都是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权利人只能请求特定人未一定行为,因而都不属于应当予以绝对保护的范围。 2. 公司治理中的产权保护具有对立统一性。投资者投入公司形成的财产属于公司所有,由董事会和经理进行管理,同时股东享有股票所有权--这样,一般股东的利益常常与公司的利益发生冲突。从事公司经营的董事和经理可能成为恶意的代理人; [7]以代理理论的观点来看,代理人的行为是自我利益(self-bebefit)导向的,因此存在潜在的权利滥用和为自己谋利的可能性。 [8]《公司法》列举了数种公司管理者侵犯公司财产的行为,如第214条规定的"董事、监事、经理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其他非法收入或者侵占公司财产"、"董事、经理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董事、经理以公司资产为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第215条规定的"董事、经理自营或者为他人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另外,股东、董事会与经理在决策时的着眼点也不同:股东会较多着眼于长远目标,制定企业长远的策略;董事会着眼于中期目标,拟定具体的策略;经理着眼于短期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拟出工作方案。 [9]这三种不同的着眼点必然造成三个主体在具体策略上的矛盾与冲突。因此,股东与公司的管理者在产权收益分配和公司策略制定上显现一定程度的对立性。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统一体现在:若公司存在,投资者、经营者则可分享产权收益;若公司破产,则投资者的投资可能无法收回,经营者名誉大损、失业回家。因此,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在公司破产或被恶意接管时,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产权收益分享又是一致的、统一的。 三、公司治理中产权保护的机制 正如上文所述,产权保护包括预防和救济两个方面:预防是指在侵害产权的事实发生之前,设计完善的制度和安排,将侵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之不能发生。救济是指当产权真实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制度安排应能使恢复到权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状态,或者将损害的财产修复,或者对之予以金钱补偿。 (一)预防机制 公司治理,根据《新帕尔格雷夫大词典》的观点,认为它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组成的结构,其本质是使经营者忠于职守。这种观点在北美比较流行。这种观点是从公司治理的具体形式入手的;若从公司治理制度功能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组成的一定的制衡关系。根据产权理论的观点,公司治理从实质上讲是一种产权或控制关系。 [10]这样,在公司治理与产权保护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契合点;在讨论公司治理中产权保护的预防机制时,也应当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之间的制衡关系着手。 1.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制衡 研究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制衡,首先应明确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各自的权力定位,这在《公司法》第103条和第112条已有明确的规定。研究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制衡,应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使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在公司重大事项变更上的决策权制衡更加明晰,更加顺应实践的需要。美国《示范公司法》在1999年2月针对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决策权界定做出了多处修改。在修改公司章程的权限规定上,将原先的"公司董事会可向股东提出建议对公司组织章程作一处和多处的修订"的规定修改为"修改建议必须应得到董事会的通过",并增加了"除在第、和节规定之外,董事会通过修改建议后,必须将修改建议提交股东批准。董事会必须将提交股东批准修改的推荐传送给股东。除非董事会做出决定认为,由于存在着利益冲突或其他特殊情况董事会不应建议该修改,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必须将做出此项决定的根据传送给股东。"该修改,使股东会和董事会在公司章程上的修改权限更加清晰,在顺序安排上也更加突出了股东大会在此事项上的重要性。在公司合并和股份交换、公司资产出售及公司解散事项上,1999年2月的修改都对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决策权限做出了明晰的规定。 第二,应从强化程序规制上以保证股东会与董事会的制衡有效进行。董事会拥有管理公司似无的广泛权力,董事会成员的任何滥用权力的行为都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必须在程序规制上予以强化,以保证股东对董事会具有有效制约。这种程序规制的强化应包括两个方面:强化股东积极菜价股东大会决策、有效行使表决权和控制权的程序规制;强化规范董事会行使权力的程序规制。第一方面,需要对股东大会的召集制度、股东提案制度和股东表决制度进行完善和提高,推进股东权利运动。第二方面,需要强化董事的衣物及规范董事行使权力的原则,如忠实义务、注意义务和经营判断原则的引入。 在股东会与董事会制衡上,我国《公司法》一方面在完善股东大会的召集制度、股东的提案制度和股东的表决制度上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股东的投票制度,应采取累积投票制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应在强化董事的责任及规范董事的权力的行使上给与足够的重视,完善董事的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规定及强化董事会对股东大会的负责性(accountability)已成为当务之急。 2.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经理层的主要目标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如果不采取对经理层的相应激励机制,也可能只是股东的一厢情愿。因此股东宁愿付出极高的薪酬,让经理层有充分的积极行为股东牟利。这就是代理理论中所说的就绝代理人的代的风险及偷懒问题。 [11]对经理层的监督和控制,主要来自两方面,即供内部的监控机制和腕部的监控机制。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主要是指股东和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而外部监控主要是指市场竞争机制(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竞争)、政府部门的监控及各社会舆论的监督等。以股东为例,其对公司的控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即"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用手投票"机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股东利用自己的投票权控制董事会成员的人选和董事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用脚投票"多是大型招股公司中的小股东乐意采用的方式。因为小股东以"用手投票"的方式控制公司的经理层,意味着股东可能为此付出一定的财力、精力与时间来获取信息并由此评价经理层的业绩,其所付出的成本可能超出其监控经理层的收益。机构投资者对经理层约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众多有影响的机构投资者发表的公司治理声明。 [12] 针对我国的层出不穷的对经营层监督和约束乏力的现象, [13]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加强之:①强化股东对经理层的控制和问责机制;②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及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 [14]③强化经理层的信息披露机制。 [15] 3.监事会的制衡机制 我国的监事会基本沿用大陆法系的做法,但我国的监事会制度与德国等的有较大差别,其作用及其有限,监事会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在完善监事会制度上,我们应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职责,建立一个职责分明、职权明确的监事会运行机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强化监事会的权力,在突出监事会享有业务执行监督权和财务检查权的同时,赋予监事代表公司起诉董事和经理的权力;第二,完善监事的任命机制及改善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设立独立监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第三,完善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例如提高监事的薪酬和责成监事对违反注意义务的失职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救济机制 公司治理中产权保护的救济机制是指在董事会权力的行使侵犯股东权利时,股东如何行使有效的司法救济手段,也就是如何使司法的干预成为股东会与董事会制衡的最后手段。从各国司法实践来看,股东行使司法救济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股东的直接诉讼和代表诉讼(派生诉讼)。那么,直接诉讼和代表诉讼在什么条件下予以适用?Clark教授认为,当被控的不法行为主要侵害公司的利益时,需要派生诉讼;而当不法的行为主要损害股东的利益时,适于直接诉讼。Clark教授进一步归纳到,直接诉讼的情形主要发生于:股东提起的执行其检查公司的名册权和记录权的诉讼,执行投票权的诉讼,执行优先购买权的诉讼,强迫宣布发放股息的诉讼,执行补偿权的诉讼,使公司解散和清算的诉讼,以及对管理人员因欺诈股东购买或出售股份提起的诉讼。性质上属于派生诉讼的包括基于违反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的案例,如严重的玩忽职守、浪费公司资产、基本自我交易、过分的补偿费和篡夺公司机会。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也可以互相转化。 [16]但反过来讲,过度的司法干预将严重损害公司运作的基础,使大批有抱负的董事经营人才灾难衣捉摸的商业机会面前丧失勇气。从这个意义上,对公平的过度追求也有可能损害效率。因此,在公司治理中产权保护的司法救济机制手段的运用上,一方面必须强调司法手段的运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司法手段的滥用。 四、结论 产权保护与公司治理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话题,但当"理性经济人"将其私有财产投入股份公司之后,产权保护与公司治理之间就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在公司治理中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产权和利益就成为了经济学界和公司法学界不得不直接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预防机制和救济机制来探讨在公司治理中的产权保护问题。预防机制着眼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之间的制衡关系,从源头上防止危害投资者产权和利益的事件发生。倘若这种危害仍然未能幸免,产权的司法救济机制(直接诉讼和代表诉讼)将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对遭到侵害的产权提供事后的救济,使之得到补偿。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 论文报告 ● 作品简介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他们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全球电话总数的74%;...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中小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篇1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对策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其数量约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技术革新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既有中小企业的自身原因,又和中小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笔者从企业、银行、政府三方面认真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同时,将根据我国国情,从支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扩充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服务、允许和鼓励公司制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等七个方面深入探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1、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使金融机构不愿意冒更大的风险放贷。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向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不全面,使相关机构进行财务审查面临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额度不高,金融机构所能得到的贷款利差很少,这也使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3、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高,很少有可作为抵押的不动产,经营风险大,对于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基本无法满足。 4、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提高了银行信贷风险集中度,削弱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缺乏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美英等国的中小企业的外部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我国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刚刚起步,投资者还持观望态度,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非常有限 2、商业银行有限的资金支持 由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难度大,尽管从银行获得贷款困难较大,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愿意从银行进行融资。 3、不够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的不断颁布和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够不完善的地方,如有些政策实际操作困难,实施力度不够等。 4、不够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我国的担保体系还不健全,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存在缺陷,提供担保的资本质量不高,同时对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的资产和信用审查比较苛刻,很多中小企业被担保公司拒之门外,无法获得担保。 二、我国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配合,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入手,综合考虑,逐步改善融资环境,现提出以下几条对策进行共同探讨: (一)逐渐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法规 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非国有性质,而融资政策一般都向大企业倾斜,所以,要使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就要营造平等的融资环境,从法律、法规的层面端正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在企业融资上与大企业争取一视同仁,并不断完善促进小企业有利成长的政策法规等。 (二)增加对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投资服务。 对于处在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往往是遏制起步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对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投资服务,可以使高新技术成果的得意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 (三)允许和鼓励公司制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 目前,我国公司如果想要进行股权融资,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积极严格的审核,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才可以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但只能在公开市场发行,不能进行场外交易。针对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中小企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应逐渐放宽股权融资的相关政策,逐步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四)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更愿意从商业银行获得直接融资。所以银行要摒弃偏见,公正公平的对待中小企业的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一套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五)建立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要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服务,专门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服务,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六)健全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 发展多种类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多渠道的筹措担保基金。有了可靠的担保机构和安全担保基金,银行就可以降低信贷风险,中小企业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七)政府应当给中小企业以足够的重视,通过有力的政策保障,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积极分析成因,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发展的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要借鉴国内外的有效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切实有效、操作性强、规范化的具体措施,构建中小企业良好健康的融资环境,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有益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叶林.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李恩强.中小企业融资五难[J].中国经贸导刊,2003,1. [3]刘黄.中小企业如何制定最佳融资决策[J].中国中小企业,2002,9. [4]贾丽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3,1. [5]金萍.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理论分析[J].商业研究,2002,3. [6]桂昭君,杨旭.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体系重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2,4.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篇2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及法律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财政税收、劳动就业、技术创新、出口创汇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融资难的状况,严重地影响着中小企业发展。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以及各国政府亟需破解的难题。本文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概述,论述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一、中小企业融资概述 1、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 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它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包括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二是以生产经营规模为标准,凡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都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同时,该条的第二款规定具体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科学的界定中小企业为我们制定相关中小企业的法规政策有所指向,也为我们探讨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划定主体范围。 2、融资与融资方式。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融资的解释是,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金而集资所采取的手段。国内大部分人对融资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资金融通;二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企业融资,是社会融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 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多种,但从融资主体角度,可以对融资方式作三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第二层将外源融资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第三层则是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再作进一步的细分。在实践中,还经常根据资金的来源和融资对象,将企业融资方式分为财政融资、银行融资、商业融资、证券融资、民间融资和国际融资等。 直接融资是盈余部门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部门使用,即赤字部门通过出售(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部门则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部门提供资金。直接融资具有直接性、长期性、不可逆性及流通性的特点。间接融资是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出售间接证券融入资金,盈余部门则买入间接证券。作为供给者,买进赤字部门的直接债券融出资金,而赤字部门则卖出直接证券,融入资金。常见交易工具是货币和银行券、存款、银行汇票等非货币证券。此外,融资租赁、票据贴现等方式也属于间接融资的范畴。间接融资的特点是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及非流通性,与直接融资相反。民间融资是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外部,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以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困境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的法律分析。首先,中小企业上市难。上市门槛虽然有所降低,但中小企业仍望尘莫及。我国因为法律法规在规则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上市难”等问题。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及新《证券法》均对上市条件作了调整,降低了上市标准,但对于种子期和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来说,要达到其规定的条件依然艰难,上市融资仍然望尘莫及。同时,上市企业的股本总额降低,意味着上市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在降低,将带给投资者更大的市场风险与经营风险,这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其次,中小企业债券发行难。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直接融资领域采取的是:“重股票,轻债券;重国债,轻企债”的政策,因此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冷遇,发展较为缓慢。而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债券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到期日,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经济状况对企业发展不利时,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受到影响。这些债券融资固有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积极性;最后,风险投资举步维艰。我国还没有制定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和退出缺乏法律依据。目前缺乏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渠道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通畅的风险投资撤出机制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而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不利于风险投资资金的退出。 2、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法律分析。 第一,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和基金融资等方式。但我国在这几种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很滞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由于企业经营者思想观念落后等多种原因,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进行融资的也很少;而银行贷款服务品种多样,手续简单方便快捷,因此成为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 第二,银行贷款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则较为落后,间接融资的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特别发达,当地银行的基本客户就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业绩优良的中小企业已经是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不发达,而且多为国有、集体所有企业,亏损面大,设备陈旧,有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信用度低,所以金融机构首先要考虑防范金融风险,保全银行资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要相对少一些; 第三,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我国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等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配了90%的贷款,而贷款的75%~80%则分配给了国有企业,而其中非国有企业部门获得的贷款不足10%。金融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银行垄断的局面,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体制上安排不对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货币信贷政策存在诸多障碍和误区,一些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政策不到位,信息渠道不畅,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 第四,企业资信等级评定标准不适合中小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过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固定资产少、缺乏可抵押的资产,且中小企业的贷款要的急、数量少、风险大、频率高、管理成本较高。而现有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都是以大企业为对象,缺乏考虑中小企业的一些具体情况,这种信用评估体系是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我国现在维护信用有关的法律条款在多部法律中虽有涉及,但内容比较零散,至今没有一部完整规范的维护信用的法律,特别是规范中小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对策 法律是保证资本市场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国中小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面临一系列的法律上的障碍。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 1、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的法律对策 第一,依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实施股权融资提供条件和场所。我国应当采取法律措施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实施股权融资提供方便。首先,应依法完善创业板市场,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其次,依法设立柜台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柜台融资的新渠道。最后,应依法设立区域性的三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服务。 第二,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为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开辟通路。债券融资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利息为固定费用,且由于利息的节税收益,可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旧的企业债券发行理念和发行制度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首先,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发行基数应多元化,尤其是允许各类中小企业作为发行主体;其次,改变发行债券的审批制;再次,增加企业债券品种,以使投资者能有更多的认券选择;最后,逐步取消债券发行额度的限制,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标准,完善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发展多层次交易市场,促进企业债券的流通,最终畅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2、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法律对策 第一,完善融资租赁立法,使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手段多样化。 我国融资租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融资租赁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已影响融资租赁业务进一步发展。应尽快审议《融资租赁法》草案并加紧出台正式法律,对融资租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业务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动产租赁的登记等做出规定。 第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现实选择。 对非国有金融机构开放市场,主要旨在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市场的局面,从民间培养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具体业务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可以在商业票据、短期融资等方面做新的变动。在商业票据上,要针对中小企业特殊的财务状况提供特殊的承兑担保和贴现业务;在短期融资上,可借鉴英、美银行的经验,采用“透支管理方式”,并相应规定好利率水平和归还时限等;还可以建立专项贷款基金,如再就业基金、西部开发基金等。 第三,应尽快出台《中小金融机构法》,充分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一批中小型金融机构,但其服务的对象并不明确,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价值目标并未确定,自身运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如市场开放度低、监管机制差、行政干预多、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因此,应加快制定《中小金融机构法》,以促进中小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并通过众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优质服务,为众多的非金融中小企业提供可靠的融资源泉。 第四,完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强化信息披露。 为了规范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要加强信息披露,降低融资风险,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应采取下列措施:首先,明确资信评级的主体。其次,在评级方法上,尽量减少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多采用现场调查,随时重点掌握中小企业的融资使用、存贷增减、贷款回笼等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并根据企业经营者素质、风险保障能力、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及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主要指标,综合评出不同等级,作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决策和扶持的依据。最后,中小企业自身也应强化信用意识,重视资信评级,通过规范财务、会计工作,努力在间接融资活动中树立守信形象。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朱传华,王素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 [3]刘晓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猜你喜欢: 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建议 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毕业论文 3.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4. 中小企业融资难论文 5.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对策
完了 你这个题目偏窄 做毕业论文很难,给你个建议:题目 :网络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GOOGLE EARTH 为例这样你就比较好写。否则你的内容不只是窄的问题了,收集资料都很困难,因为这是比较新的内容。关于收集资料 给你下面的文章看看: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论文写作和课题查询一. 论文写作、课题查询与信息检索1.论文写作(1)论文类型:科研论文、学位论文(2)论文格式:前置部分:标题、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3) 论文写作步骤:选题、资料准备、论点形成、撰写(4) 论文写作与信息检索关系选题阶段。通过信息检索,了解专业的研究现状、前沿、热点问题,寻求科研中的空白点、学术的争鸣点、社会实践的需求点、知识的概括点、科学定论中的矛盾点、个人的兴趣点、学科和专业的熟悉点资料准备。通过信息检索,获取事实资料、数据资料、文献资料、论据、观点。论点形成:通过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提炼,逐步形成论点。2.课题查询(1)概念(2) 课题查询与信息检索立项查新阶段:了解课题项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动态信息课题跟踪阶段:在课题项目实施中,通过资料丰富、论证。成果查新阶段:课题项目完成后,通过查新,确定成果在国内外的地位,以便对项目成果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二.信息资源检索策略与方法1.课题分析2.问题分类3.选择检索工具4.实施检索5.结果处理信息资源检索步骤(图式)课题 问题 选择检索 实施 结果分析 分类 工具(途径) 检索 处理1.课题分析确定专业范围:课题涉及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确定时间范围:课题需要检索的年代范围。地理及语种范围:课题在那个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原则上采用该国及该母语的检索工具。信息范围:选择与课题有关的、针对性强的检 索工具。2.问题分类(1)寻找事实、数据型信息,找寻问题的准确答案。(2)查找特定文献,根据某一文献的线索查找原文,或已知某一作者,查询其所有发表的文章.(3)对某一问题作大致的了解,并就问题的一个方面,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撰写小型论文.(4)查询某一专题的前沿和最新资料,了解研究动态,发展趋势。(5)对某个课题全面调研,了解整个发展过程,全面细致地了解国内外有关的所有出版物的情况,年代范围较广,主要撰写综述或研究报告.(6)对某一课题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在充分掌握材料和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观点或论点,撰写报告或学术论文.3.选择检索工具根据课题性质的不同,确定相应的检索途径:一般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组织和控制一次文献 ,同时可通过一次文献后列出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大范围。检索工具与检索课题的学科相一致,注重检索工具的权威性。技术和手段:有机检条件的一般就不选择手检工具。考虑价格和可获得性,应选择就近获取。4.实施检索(1)确定检索途经:分类途径、主题途径、题名途径、著者途径、代码途径、其他途径从已知信息特征选择从课题检索要求选择检索工具提供的索引进行选择(2)制定、调整检索策略确定检索用词,构建检索表达式,实施检索,反馈调整检索5.结果处理n 检索结果分析:浏览文摘,判断是否满足要求,并加以筛选,若不满意,及时修改检索策略,二次检索,直止满意.n 获取原文:(1)全文数据库直接获取(2)文摘、题录、索引数据库通过外刊导航获取全文(3)馆际互借三.各专题信息的检索1.事实型、数值型信息的检索事实型信息主要指名词术语、人物、地理、机构、年度资料等。数值型信息主要指计算公式、图表、数据、统计资料等.检索工具主要是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1)词典、辞典综合性辞典:《辞海》《辞源》 《汉语大词典》专科辞典:《经济大辞典》 《国际贸易金融大词典》《计算机词典》 《建筑材料辞典》网上的词典:中文词典:词典: (2)百科全书综合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大美百科全书》专业性:《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 《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网站:国家百科全书:现代会计百科辞典网: (3)年鉴综合性:《中国百科年鉴》 《世界知识年鉴》专业性:《中国经济年鉴》 《中国会计年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广东年鉴》网上年鉴:国家图书馆主页提供年鉴数据库的网上检索。(4)手册参考性:《现代营销手册》指南性 《出国留学指南》数据性:《建筑施工计算手册》(5)数据库、网站万方:中国科研机构数据库(CSI)万方: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UMI《商业信息摘要数据库》(ABI/INFORM)传记网:世界名人录网络版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资讯行: 中国资讯行 主要数据库:中国经济新闻库、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统计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文献库、香港上市公司资料库、中国企业产品库 、名词解释库、中国人物库、中国中央地方政府机构库、中国法律法规库、中国医疗健康库 。中经网 内容包括推荐专辑、综合动态、经济分析、经济数据、行业经济、区域经济、财经视频等提供3种查询工具:全文信息检索系统:综合经济和中经新闻中经搜索:Internet网站资源搜索中企网址查询:按企业、产品查询2.文献型信息的检索 以文献(题录、文摘、全文)为检索对象检索工具:期刊论文 会议文献 学位论文 专利 标准(1)期刊又称连续出版物,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文献载体。核心期刊是重要的一种期刊。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少数期刊(约20%)刊载了某些学科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80%),他们的被摘率、被索率、被引用率以及在流通中的借阅率明显高于其他刊物,这部分期刊被称为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电子期刊:电子期刊与快讯期刊数据库中文综合性全文数据库举要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收录期刊种类近12000种,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期刊。万方数据库(共包括100多个专业数据库)(A) 科技信息子系统(B) 数字化期刊(C) 商务信息子系统清华学术期刊网收录国内6600种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积累题录1500万余条,全文文献500多万篇。分九大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收录年限从1994年至今.VIP、CNKI、万方三种数据库比较CNKI VIP 万方时间 1994 1989 1998种数 6000种 12000种 2700全文 664万篇 500万篇 30万篇内容 9/126专题 7/27专题 5/77小类更新 2 1 3Springer(全文) 德国Springer-Verlag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 通过Springer Link系统提供学术期刊及电子图书的在线检索服务。Springer LINK目前所提供的全文电子期刊共包含439种学术期刊(其中近400种为英文期刊),涉及的学科范围包括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法律、生命科学、数学、医学、物理与天文学等11个学科,其中许多为核心期刊。(2)会议文献是指学术会议文献。检索工具主要有: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国内唯一全文数据库。《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报道国际性或科技会议论文的专门性检索刊物。(3)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检索工具主要有: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检索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博士)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PQD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 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整、连续动态更新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每年收录全国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论文约2万篇,2002年“211工程”高校收录率85%以上,收录年限2000年至今。(4)专利专利文献:一切与专利制度有关的各种专利文件统称为专利文献。类型: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检索工具等。检索途径:专利权人(个人、机构)专利分类(IPC分类、各国专利分类)专利主题(关键词)专利号码(专利号、申请号(优先项)、入藏登记 号等)免费专利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中国专利信息: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库:易信网专利库网专利库 (5)标准标准的等级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 :行业主管部门名称的汉语首 字母表示,例如:JB。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标准的检索:一般采用分类和标准号途径检索课题—查找标准目录中的分类目录—标准号—索取标准原文检索课题—查找目录中的标准号索引—标准名称—索取标准原文标准的检索工具:上海标准文献信息网上服务系统:中国标准计量信息网:.小结1.查找一般问题答案,多用工具书或事实、数据型数据库。利用工具书时,可按下列模式:(1)查时政大事:年鉴(2)查名词、术语:词典(3)查人物:辞典、百科全书(4)查数据:统计资料、年鉴、手册、数据库(5)查机构、地名:名录、手册2. 查当代科学进展及当前学术动态:年鉴或数据库(综述)。3.查找图书:先查当地馆藏目录,若无,联机检索,馆际互借。4.查论文资料:索引、文摘、全文数据库(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5.查法令条约:汇编资料、书目或法律法规数据库。6.查专利、标准:专利、标准数据库2.文科专业信息资源检索工具举要(1)《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5-) 共包括4个子数据库:①政治类;②经济类;③教育类;④文史类。3.经济学专业信息检索工具工具书:《中国经济大辞典》*《牛津经济学词典》《中国近百年经济史辞典》*《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国际贸易金融大词典》《实用外贸英汉词典》《经济学百科全书》*《中国经济百科全书》*《哈佛商学院管理全书》《中国会计年鉴》《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现代营销手册》《市场调研手册》《国际贸易简明核算手册》*经济专业相关数据库(20个)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书生之家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清华学术期刊网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资讯行中经网期刊目录:SSCI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学位论文查询:浙大(博士)相关网站工商企业、金融、财政、价格等信息:中国企业在线:万方企业数据库:中银网:五.理工科专业信息资源检索1.理工科文献特点数量急剧增加文献交叉重复文献出版分散文献失效加快文献类型增多SCI与EI比较SCI EI索引 索引、文摘回溯年代 40年 120年范围 侧重基础科学 不收基础理论侧重工程界检索思想 引文思想 传统文献检索思想特点 多学科交叉覆盖 时效强、文摘详尽时效强 使用方便收录我国文献 少 多3.计算机专业信息检索工具数据库(20个)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书生之家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清华学术期刊网Springer清华镜像World Scientific 世界科学出版社全文电子期刊镜像CALIS管理中心数据库资源期刊目录:SCI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学位论文查询:浙大(博士)六.检索实例检索课题:反倾销*WTO1.分析研究2.选择检索工具事实型、数据型资料:专业工具书,中经网相关文献资料:维普或清华同方、人大复印资料、万方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UMI、Elsevier SDOS、Kluwer3.确定检索途径:主题途径:反倾销*WTOanti dumping*WTO(02/04)分类途径:F724.实施检索,结果如下:中经网:11篇(浙江*反倾销*WTO)维普:116篇(核心期刊02/04)CNKI:121篇(02/04)CNKI博硕论文:9篇万方会议论文:4篇万方学位论文:12篇人大复印资料:(略)UMI:4篇(学术期刊02/04)Elsevier SDOS:0篇Kluwer:1篇检索课题:高层建筑和抗震设计1.分析研究2.选择检索工具数据型资料:专业工具书相关文献资料:维普、CNKI、万方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EI(工程索引)、Elsevier SDOS、 Kluwer3.确定检索途径:主题途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tall building*seismic design分类途径:TU97(高层建筑)4.实施检索,结果如下:56篇维普:24篇(核心期刊2000/2004)万方会议论文:4篇万方学位论文:0篇万方期刊论文:2篇CNKI全文期刊:11篇CNKI学位论文:2篇Elsevier SDOS:1篇EI 工程索引:12篇(文摘)Kluwer :0篇
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实践论文
导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他赋予音乐教育一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 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是我收集的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实践论文。
摘要: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奥尔夫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本文作者阐述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法的内容,以及对其的认识和对于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奥尔夫教育思想 教学法
一、卡尔·奥尔夫简介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显示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探求精神,曾尝试创作歌剧,并写出许多歌曲。这一切对其教育思想、教学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尔夫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这种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已经超越了国界,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深受各国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二、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1.一切从儿童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的对象不是成人,而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与方法、步骤的确定上,都是根据儿童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内容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儿童的名字或熟悉的歌谣;在方法上,主要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从感性经验出发,通过生动、愉悦的游戏和音响的感受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和传统的先讲规则原理,再做音响练习的理性教学是截然相反的。
2.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基于这一特点,很多人将奥尔夫教学称为“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通过学习演奏简单的奥尔夫乐器(包括旋律性音乐乐器、节奏性音乐乐器和捻指、拍掌等“人体乐器”),使所有儿童(包括那些因患哑声或不喜爱唱歌的儿童)都可以亲身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3.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所谓“创造”是指将以前各阶段所学过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小型乐曲。在奥尔夫教学中无论是节奏练习,还是形体动作练习,教师并不限于教授某些技能,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即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学生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许多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节奏练习主要包括:
(1)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开始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名字中提取最短小的24节奏单位(如:兔子大熊猫),用它们作为乐曲旋律或儿童朗诵、歌唱的伴奏。
(2)“声势教学”。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是用儿童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方式。
(3)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性的音条乐器,进一步扩大儿童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在奥尔夫看来,“元素性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因此,形体动作与舞蹈教学是奥尔夫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音乐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的目的,与音乐具有相同的.意义。奥尔夫的基本形态动作有:
(1)反应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用动作对听觉或视觉的感受做出反应的能力。
(2)体操训练。主要为节奏练习、乐器演奏和指挥练习做准备。
(3)动作训练。即对各种动作进行的技术训练。
(4)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即将各种动作在简单的基础上加以组合和变化。
(5)动作游戏。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即兴练习。为了诱发孩子身上的无意识动作,培养和促进这种动作的冲动,并使他们获得有意识的造型。
上述各方面的练习并不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而是富有意义相互联系起来的,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作为另一项的准备、补充或发展。如:器乐演奏可以引入歌唱,歌唱练习可以发展为动作,从而使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
四、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认识
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我发现这种体系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动作、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音乐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它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奏乐、舞蹈、童话等内容进行教学,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以低技术、高艺术的手段,让儿童参与音乐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创造、培养音乐兴趣,获得艺术经验,促进音乐艺术生活的进步。
学生音乐基础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要求让学生们自己去做,重要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条件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个性。如果学生不愿主动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伙伴”和合作者,注重语言沟通,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反复模仿,学会即兴演唱。这样逐步深化的教学,是极大地受到了奥尔夫教学的启发。
五、关于奥尔夫教育思想实践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奥尔夫教育思想,我的启发很大。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很多儿童在学前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语言、动作、舞蹈相结合的难度较大。奥尔夫说:“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我们从学生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也发现音乐、语言、动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致力于重建音乐、语言、动作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常常让学生自编自演音乐剧、配乐故事、配乐朗诵等。这样从学生喜好出发,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平时注重节奏感的培养,促使学生艺术趣味的提高。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元素,没有节奏,音乐将面目全非;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奥尔夫提出应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一开始我用有节奏的语音朗诵入手,让学生通过语言来掌握节奏。如:布谷/告诉/我/什么/花儿/开满/坡,同时,还可用拍手(布谷)、拍退(告诉/我)、跺脚(开满/坡)、捻指(什么/花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四种动作同时演奏即成了四声部。
3.注意乐器与多声结构的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其中的“音条乐器”即木琴、竖琴等一般学校是没有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多采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响板、鼓等。因为这些乐器没有指法上和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学生较容易操作,乐器和舞蹈、语言相结合,效果良好。这样的多声部结构,织体清晰,层次分明,易记易奏,用来为歌曲伴奏或参加合奏、重奏,收效颇佳。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符合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是能被各国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但需根据各个国家的音乐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加以全面的补充和一定的改动。我认为:奥尔夫教育思想及教学法在中国是较为适用的。因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非常鲜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们采用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可能性。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将奥尔夫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相结合,还有待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卓娅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3]章枚译.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四川人民出版社.
音乐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的身心愉悦,能缓解生活的繁重压力,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论文题目(一) 1.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音乐课程中的必要性 2. 如何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3.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5. 利用现代网络进行音乐自主学习研究 6.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7. 论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8. 中职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利用的技巧 9. 音乐治疗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10. 摆正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位置 11. 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 12. 初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13. 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 14. 试论基础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改革 15. 谈小学音乐课程如何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1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7. 如何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 18.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 19. 信息化教学下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20. 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势及成效 21. 音乐疗法对中学生情绪调节的干预 22.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23. 如何让微课把控住你的音乐课堂 音乐论文题目(二) 1. 高等音乐院系音乐信息化建设与教学融合窥探 2. MOOC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与途径分析 3. 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影响 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音乐创新思维能力 5.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6.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7. 多媒体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 解读《音乐之声》中的生态教育观 9. 论高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 1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音乐治疗应用探究 11. 浅析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12. 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13. 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4.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15. 高中音乐多媒体教学中的视听幸福 16. 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 17. 多媒体影响下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庆阳市西峰区幼儿园为例 18.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魅力 音乐论文题目(三) 1、奥尔夫教学法在英语儿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3、浅谈多媒体课件中背景音乐的作用及使用 4、陕西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5、论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6、歌诗传统成就风雅中国 7、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8、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9、如何找准多媒体与中职音乐教学的整合点 10、数字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11、网络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2、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1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14、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5、多媒体教学在拉丁舞教学中的优化作用探究 16、多媒体应用于琵琶教学改革的构想探讨 17、乐器类网站的功能与意义--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谈起 18、音乐教育对引导重构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9、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 20、团体音乐治疗对提升高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2. 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关于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5. 初级音乐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实践论文
导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他赋予音乐教育一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 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是我收集的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实践论文。
摘要: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奥尔夫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本文作者阐述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法的内容,以及对其的认识和对于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奥尔夫教育思想 教学法
一、卡尔·奥尔夫简介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显示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探求精神,曾尝试创作歌剧,并写出许多歌曲。这一切对其教育思想、教学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尔夫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这种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已经超越了国界,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深受各国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二、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1.一切从儿童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的对象不是成人,而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与方法、步骤的确定上,都是根据儿童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内容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儿童的名字或熟悉的歌谣;在方法上,主要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从感性经验出发,通过生动、愉悦的游戏和音响的感受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和传统的先讲规则原理,再做音响练习的理性教学是截然相反的。
2.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基于这一特点,很多人将奥尔夫教学称为“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通过学习演奏简单的奥尔夫乐器(包括旋律性音乐乐器、节奏性音乐乐器和捻指、拍掌等“人体乐器”),使所有儿童(包括那些因患哑声或不喜爱唱歌的儿童)都可以亲身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3.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所谓“创造”是指将以前各阶段所学过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小型乐曲。在奥尔夫教学中无论是节奏练习,还是形体动作练习,教师并不限于教授某些技能,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即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学生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许多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节奏练习主要包括:
(1)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开始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名字中提取最短小的24节奏单位(如:兔子大熊猫),用它们作为乐曲旋律或儿童朗诵、歌唱的伴奏。
(2)“声势教学”。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是用儿童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方式。
(3)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性的音条乐器,进一步扩大儿童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在奥尔夫看来,“元素性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因此,形体动作与舞蹈教学是奥尔夫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音乐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的目的,与音乐具有相同的.意义。奥尔夫的基本形态动作有:
(1)反应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用动作对听觉或视觉的感受做出反应的能力。
(2)体操训练。主要为节奏练习、乐器演奏和指挥练习做准备。
(3)动作训练。即对各种动作进行的技术训练。
(4)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即将各种动作在简单的基础上加以组合和变化。
(5)动作游戏。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即兴练习。为了诱发孩子身上的无意识动作,培养和促进这种动作的冲动,并使他们获得有意识的造型。
上述各方面的练习并不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而是富有意义相互联系起来的,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作为另一项的准备、补充或发展。如:器乐演奏可以引入歌唱,歌唱练习可以发展为动作,从而使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
四、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认识
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我发现这种体系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动作、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音乐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它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奏乐、舞蹈、童话等内容进行教学,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以低技术、高艺术的手段,让儿童参与音乐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创造、培养音乐兴趣,获得艺术经验,促进音乐艺术生活的进步。
学生音乐基础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要求让学生们自己去做,重要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条件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个性。如果学生不愿主动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伙伴”和合作者,注重语言沟通,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反复模仿,学会即兴演唱。这样逐步深化的教学,是极大地受到了奥尔夫教学的启发。
五、关于奥尔夫教育思想实践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奥尔夫教育思想,我的启发很大。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很多儿童在学前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语言、动作、舞蹈相结合的难度较大。奥尔夫说:“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我们从学生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也发现音乐、语言、动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致力于重建音乐、语言、动作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常常让学生自编自演音乐剧、配乐故事、配乐朗诵等。这样从学生喜好出发,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平时注重节奏感的培养,促使学生艺术趣味的提高。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元素,没有节奏,音乐将面目全非;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奥尔夫提出应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一开始我用有节奏的语音朗诵入手,让学生通过语言来掌握节奏。如:布谷/告诉/我/什么/花儿/开满/坡,同时,还可用拍手(布谷)、拍退(告诉/我)、跺脚(开满/坡)、捻指(什么/花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四种动作同时演奏即成了四声部。
3.注意乐器与多声结构的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其中的“音条乐器”即木琴、竖琴等一般学校是没有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多采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响板、鼓等。因为这些乐器没有指法上和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学生较容易操作,乐器和舞蹈、语言相结合,效果良好。这样的多声部结构,织体清晰,层次分明,易记易奏,用来为歌曲伴奏或参加合奏、重奏,收效颇佳。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符合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是能被各国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但需根据各个国家的音乐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加以全面的补充和一定的改动。我认为:奥尔夫教育思想及教学法在中国是较为适用的。因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非常鲜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们采用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可能性。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将奥尔夫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相结合,还有待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卓娅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3]章枚译.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传统学前音乐教育方式都是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唱孩子跟。孩子永远处于被动状态。另外,很多学前音乐教师对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比较枯乏,教育中照本宣科,侧重理论讲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孩子多是溜号状态,积极性也不高,经常表现出不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有着很大区别,打破了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模式,将课程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则成了引导者、诱导者,教师并不直接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而通过诱导手段,帮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知识,让孩子们能够身心快乐自主学习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创立,自该方法创立就被广泛应用到了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教育体系,该教学法对世界教育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教育方法的理念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教育理念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只有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积极应用和推广这种教育方法,才能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有效性和质量达到学前音乐教学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音乐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乐理和视唱基础,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学前音乐教育并不注重这两门科目的学习,甚至不开设这两门科目,加之孩子自身又没有乐理视唱知识,所以表现出对音乐没有兴趣。这两门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识谱、读谱、唱谱,让学生产生音乐兴趣,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乐理视唱基础的学习应用了格子节奏练习法,将不同音调的音符放入不同的格子中。这种教学方式将死板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有趣音乐教学内容,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在欢声笑语中孩子就学会了音乐知识。另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这种音乐方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使抽象难懂的乐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二)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教学是学前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想要保障学前音乐教学有效性必须强化歌唱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歌唱教学环节,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不再是教师领唱,而是转变成了个体独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多形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这不仅仅丰富了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歌唱形式,更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了学生音乐素养。目前学前音乐歌唱教学多以教师唱和集体唱为主。在集体唱中引入一些奥尔夫教学的系列曲目,能够有效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这些曲目不仅清新流程,且曲风优美婉转,十分适合学前音乐教育。
(三)乐器教育中的应用
乐器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另一大重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互动和表演融合起来,构建了适合幼儿参与的音乐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小乐器的操作,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乐器节奏和风格,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例如碰铃、角铁、木鱼等等。在乐器游戏中,通过让不同乐器发声,进而让孩子对乐器产生好奇,便会自主去探索音乐规律。
三、结语
学前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教育环节,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融入到学前音乐教育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摘要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优点,虽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它对于提高孩子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学前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属于当今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多项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提高孩子音乐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学前音乐教育是人生当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人一生当中起到特别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说明在音乐教育体系中,重点是将幼儿的音乐、语言、舞蹈进行一个紧密的结合。让幼儿自己能够直接的参与到音乐教育当中,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规范的课程要求,所以非常适用到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元素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将音乐的多种元素和艺术行为完美的组合。也正是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没有固定教学模式,属于最原始的`,所以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非常适用。在音乐的表现中要显得朴实无华,具有原本性和纯粹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体系的原则
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由德国著名作曲家奥尔夫创造出来的,也是世界上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原则,分别为综合性原则、即兴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奥尔夫指出音乐应该将动作、语言和舞蹈三方面紧凑的结合在一起,让学前儿童能够真正体验到最原始的音乐艺术,提高他们的各项综合能力。即兴性原则主要将音乐知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先用游戏吸引住幼儿,然后让学前儿童自己去尝试和探索,最终明白音乐的真谛。参与性原则,在奥尔夫音乐体系当中体现的是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让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一)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在学童幼儿时期,能够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游戏。故幼儿父母采用游戏的教育模式一定会引起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奥尔夫音乐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让学前儿童学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音乐知识。学习到音乐知识,让学前儿童自己亲身参与到游戏当中,然后在游戏当中学到丰富的音乐知识。然后学到相关的音乐知识。例如,年轻父母在教幼儿唱《大雨小雨》这首儿童歌曲时,可以在提前整理好大雨、小雨的录音,包括碰铃、鼓这两种音乐器材,然后先给幼儿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录音,让幼儿先自己辨别出这两种声音的不同,幼儿也会自己根据听到的声音不同,做出不同的肢体反应,在听大雨的录音时,身体可能会进行大幅度摆动,小雨时,脑袋会跟随音乐轻轻地点头,通过这种方式让幼童感受到声音大小的变化,然后父母在通过敲鼓和碰铃,让幼儿体验到声音强弱。这样幼儿在这种游戏的氛围当中就能够体会到声音大小和强弱的区别,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为他们今后更好的学习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二)通过即兴方式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由于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和联想是多变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自由性。可能同一首曲子,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跟随音乐做出不同的表现。所以,父母在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方法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可以先从那些简单的表演、改歌词开始,然后再给他们配图、编动作等,一步一步地鼓励幼儿,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一首新的儿童歌曲前,父母可以先给幼儿讲个小故事,让家庭成员每人扮演一个角色,首先要让幼儿进入到故事的情景当中,然后幼儿找到自己相对应的角色进行表演。让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慢慢的就会体验到表演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
(三)融合其他艺术,开启幼儿的艺术宝库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包括大量朗诵、舞蹈、唱歌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整合不单单是每种音乐形式的重复叠加,它实际上是每种音乐形式的结合。是将音乐、舞台剧、美术、表演等这些艺术手段综合在一起,在艺术形式上进行整合,同时内容上进行不断创新。例如,可以让幼儿自己进行知识的整合,然后他们通过自己表演、唱歌等形式,将自己所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通过这种形式也能够让父母更加清楚幼儿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情况,让教育幼儿学习音乐变得更加简单。父母可以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前儿童的音乐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艺术表达能力,让学前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开启他们的艺术宝库。
四、结语
学习音乐能够提高幼儿音乐文化素质、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学前音乐教育是人生当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人一生当中起到特别关键的作用。希望能够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学习,为幼儿学习音乐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32:156-157.
[2]曹洋.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1:34.
[3]傅方一.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27:216-217.
一 请问音乐系上那些课程啊。。
除了专业课抄以外(某种乐器,或者声乐,或者舞蹈),必修钢琴、乐理、视唱练耳、和声、配器、曲式分析、复调、形体、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 根据不同专业,有些各自的必修课,比如歌剧专业可能会有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俄语的基础语音课; 有些学校还要学中国传统音乐和艺术欣赏一类的课,另外有些不同专业各自的选修课,比如双钢琴、艺术歌曲演唱、歌剧重唱、合唱、室内乐重奏、乐队排练等等。 其他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爱好来的,不同学校开的课也不同。
二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课程设置
音乐教育系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是:树立全心全意从事国民音乐教育的敬业思想,立志为这一领域的教育改革进行不懈的、艰苦的探索和实践;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专业音乐知识和基本音乐技能,认识音乐的艺术本质和审美表现,具备带领受教育者参与音乐活动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更必须通过自己唱、奏、做、跳的音乐实践,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在音乐素质和音乐质量上达到足够当音乐师资的高度;必须熟悉并掌握民族民间的音乐语言、风格和文献,并懂得运用它们做音乐实践与教学的基本素材;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唱、奏、做以及具体教学的实践),来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使其具备组织课堂音乐教学和学校音乐活动的能力;熟练掌握当代国际先进音乐教学法及其基本教材,并具有针对不同对象进行选用和改编的能力。 音乐教育系专业课程包括:科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两个体系的教学原则和理念、音乐的读与写、教学法、合唱与指挥、音乐与动作、乐器重奏与合奏、合唱文献等。)、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中外音乐教育史、作曲技术理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本系在教学工作上的具体安排主要根据中央音乐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状况,并结合利用外力组织教学。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柯达依、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均使用原版教材,从建系之初就通过连续不断地、短或较长时期(如一学年中的一学期)地聘请德、奥、匈、比、加等各国奥尔夫和柯达依的专门教师,来系统、深入地授课,从而保证了音乐教育系各年级学生在五学年中,能掌握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对日后作为中小学校音乐教师或师范学校的教师,起到重要作用。 本系在引进原版教材和聘请外国专家的同时,也开始结合我国的音乐文化建立本民族教学体系的实验以及中国民族化的学校音乐教材的建设,同时还开展了一些实验性的教学实践。
三 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
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含中外器乐)、和声基础、中外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主要实践环节有:毕业实习、采风、艺术实践(展演)、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音乐会)。
四 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学哪些科目具体的。。。
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各教育层次都有,包括中技、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属于师范类专业。下面介绍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段教学要求。 一、音乐教育专业【本科】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课程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英语、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四、就业方向 1、中、小学以及大中专艺术院校音乐教师; 2、专业文艺团体演奏、唱员、创作员; 3、社会儿童艺术培训机构、青少年宫、儿童之家的音乐教师、辅导员; 4、各地市县行政、企、事业单位文化局、文化站、基层厂矿企业工会及相关部门、机构的管理者、辅导员以及文艺演出、比赛等活动的组织者。
五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什么
主要课程 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含中外器乐)、和声基础、中外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 实践与考察 主要实践环节有:毕业实习、采风、艺术实践(展演)、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音乐会)。 1、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五年制师范艺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学生了解小学,印证理论知识,巩固专业思想,学习与掌握教育规律,培养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是五年制师范艺术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小学教师职前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综合运用艺术技巧表达自己审美情趣,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精神具有意义。艺术实践以参观考察、外出写生,完成艺术实践考察报告和艺术作品创造的形式进行。分别安排在第六、第七两个学期,总时间为四周。
六 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专业都开设哪些课程
《音乐学专业》开设课程: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内、美学、作曲技术容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
《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含中外器乐)、和声基础、中外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主要实践环节有:毕业实习、采风、艺术实践(展演)、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音乐会)。
(6)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扩展阅读:
《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七 音乐学院音教专业有什么课程
主干课程
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
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及教学实践等,一般每学期安排l--2周。
还研究历史和一切个人和民族的音乐行为,即音乐的生理行为、创造行为、表演行为、审美行为、接受行为、和学习行为。
(7)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扩展阅读
中国著名音乐学院
1、中央音乐学院
位于首都北京,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 “211工程”建设院校。
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
2、中国音乐学院
位于北京市,是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素有“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的美誉。
八 音乐系包括什么课程
主要专业有:1、音乐教育 2、音乐舞蹈教育 3、舞蹈表演 4、多媒体设计与制作(音乐制作)主干课程:声乐、钢琴、和声学、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合唱指挥、音乐教育及教法、曲式、歌曲作法、复调、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略、形体与舞蹈、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简史及欣赏、舞蹈基训、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外国代表性舞蹈、现代舞、拉丁舞 、幼儿舞、舞蹈编导、舞蹈表演、电子琴、器乐选修、小乐队编配常识、表演艺术、多媒体课件制作、虚拟乐队编配、MIDI制作、音频制作、录音技术。
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实践论文
导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他赋予音乐教育一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 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是我收集的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实践论文。
摘要: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奥尔夫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本文作者阐述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法的内容,以及对其的认识和对于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奥尔夫教育思想 教学法
一、卡尔·奥尔夫简介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显示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探求精神,曾尝试创作歌剧,并写出许多歌曲。这一切对其教育思想、教学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尔夫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这种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已经超越了国界,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深受各国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二、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1.一切从儿童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的对象不是成人,而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与方法、步骤的确定上,都是根据儿童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内容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儿童的名字或熟悉的歌谣;在方法上,主要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从感性经验出发,通过生动、愉悦的游戏和音响的感受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和传统的先讲规则原理,再做音响练习的理性教学是截然相反的。
2.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基于这一特点,很多人将奥尔夫教学称为“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通过学习演奏简单的奥尔夫乐器(包括旋律性音乐乐器、节奏性音乐乐器和捻指、拍掌等“人体乐器”),使所有儿童(包括那些因患哑声或不喜爱唱歌的儿童)都可以亲身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3.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所谓“创造”是指将以前各阶段所学过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小型乐曲。在奥尔夫教学中无论是节奏练习,还是形体动作练习,教师并不限于教授某些技能,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即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学生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许多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节奏练习主要包括:
(1)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开始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名字中提取最短小的24节奏单位(如:兔子大熊猫),用它们作为乐曲旋律或儿童朗诵、歌唱的伴奏。
(2)“声势教学”。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是用儿童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方式。
(3)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性的音条乐器,进一步扩大儿童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在奥尔夫看来,“元素性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因此,形体动作与舞蹈教学是奥尔夫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音乐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的目的,与音乐具有相同的.意义。奥尔夫的基本形态动作有:
(1)反应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用动作对听觉或视觉的感受做出反应的能力。
(2)体操训练。主要为节奏练习、乐器演奏和指挥练习做准备。
(3)动作训练。即对各种动作进行的技术训练。
(4)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即将各种动作在简单的基础上加以组合和变化。
(5)动作游戏。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即兴练习。为了诱发孩子身上的无意识动作,培养和促进这种动作的冲动,并使他们获得有意识的造型。
上述各方面的练习并不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而是富有意义相互联系起来的,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作为另一项的准备、补充或发展。如:器乐演奏可以引入歌唱,歌唱练习可以发展为动作,从而使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
四、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认识
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我发现这种体系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动作、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音乐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它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奏乐、舞蹈、童话等内容进行教学,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以低技术、高艺术的手段,让儿童参与音乐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创造、培养音乐兴趣,获得艺术经验,促进音乐艺术生活的进步。
学生音乐基础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要求让学生们自己去做,重要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条件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个性。如果学生不愿主动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伙伴”和合作者,注重语言沟通,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反复模仿,学会即兴演唱。这样逐步深化的教学,是极大地受到了奥尔夫教学的启发。
五、关于奥尔夫教育思想实践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奥尔夫教育思想,我的启发很大。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很多儿童在学前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语言、动作、舞蹈相结合的难度较大。奥尔夫说:“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我们从学生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也发现音乐、语言、动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致力于重建音乐、语言、动作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常常让学生自编自演音乐剧、配乐故事、配乐朗诵等。这样从学生喜好出发,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平时注重节奏感的培养,促使学生艺术趣味的提高。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元素,没有节奏,音乐将面目全非;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奥尔夫提出应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一开始我用有节奏的语音朗诵入手,让学生通过语言来掌握节奏。如:布谷/告诉/我/什么/花儿/开满/坡,同时,还可用拍手(布谷)、拍退(告诉/我)、跺脚(开满/坡)、捻指(什么/花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四种动作同时演奏即成了四声部。
3.注意乐器与多声结构的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其中的“音条乐器”即木琴、竖琴等一般学校是没有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多采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响板、鼓等。因为这些乐器没有指法上和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学生较容易操作,乐器和舞蹈、语言相结合,效果良好。这样的多声部结构,织体清晰,层次分明,易记易奏,用来为歌曲伴奏或参加合奏、重奏,收效颇佳。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符合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是能被各国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但需根据各个国家的音乐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加以全面的补充和一定的改动。我认为:奥尔夫教育思想及教学法在中国是较为适用的。因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非常鲜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们采用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可能性。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将奥尔夫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相结合,还有待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卓娅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3]章枚译.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四川人民出版社.
声乐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学好声乐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声乐毕业论文 范文 篇一:《民间音发展趋势》 摘 要:民间音乐一直是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许多的民间音乐被列为世界非物质 文化 遗产,这不禁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同时它的传承与保护也变的尤为重要。通过对民间音乐的独特价值及发展趋势作出较详细的论述,期望民间音乐能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演变发展而日益繁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民间音乐;传统音乐;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传统音乐这种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的部分,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一、中国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 方法 ,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的、历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的音乐作品。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并且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伍国栋老师对其作如下界定“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①如此一来更有效地认证了民间音乐的地位。 二、民间音乐的独特价值 民间音乐是人类音乐中最丰富的宝藏,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员,它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如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1)人文价值,是指民间音乐反映的历代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等人文资料。如在编写地方志时,民间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2)学术研究价值是指民间音乐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如五声性调式的特点、多声部民歌的研究等都可作为世界上的中国音乐文化符号。(3)审美价值则体现在民间音乐积累了优秀的曲目,它们是以中国人民的审美和要求而流传下来,在流传中千锤百炼、凝聚成为高度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象,有的催人泪下,有的令人心旷神怡,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4)民间音乐具有音乐创作的素材价值,民间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基础,曾哺育了历代的文人音乐家和宫廷音乐家;同样也启发了中国新音乐的专业创作和通俗音乐创作。 三、民间音乐的发展趋势及思考 1.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②。民间音乐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更是世界民族文化的骄子,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一种艺术,更诠释着一个民族的本质,也是人类精神文化交流的一种媒介。于此,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是我国经济环境下的一项重要的文化策略,而人民也应根据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做出适当的保护 措施 ,以便更完整的保留住它的本质。然而民间音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保护工作变得困难,它不仅是一种文字或影像上的保护,更是一种无形的深入人们内心的认可与保护。于此,音乐工作者应该注重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好这项艰巨的任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立足于国际,各地区各民族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视角,采取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在尊重民族、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是我国更多的民间音乐走向国际化的舞台。 2.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活力的部分,它在在历史的长河中紧随着人民生活,既延续又演变的流动着。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和他们独特的音乐文化,也是这种音乐文化代表着当地人们的一种生活环境和精神上的审美。也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呈现出多元化,而随着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各个国家对自己音乐文化的保护也上升到一个重要的阶段。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有着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作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际音乐中,他们也渐渐代表着一种中国独特的音乐形象。“传承发展是延续传统的动力,是传统音乐的生命力。只有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和抓好传承措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传承发展而日益繁荣。”③ 四、结语 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并且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通过对民间音乐的独特价值及发展趋势作出较详细的论述,期望民间音乐能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演变发展而日益繁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注释: ①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 教育 出版社,1995. ②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01). ③冯光钰.传承发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的最好保护[J].音乐研究.2006(01). 声乐毕业论文范文篇二:《音乐论文发表-音乐游戏》 摘 要:在音乐游戏教学中教学生听辨音乐的音高、节奏、强弱、节拍、速度、情绪等基本要素,并在训练听觉的同时引导他们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这些要素。使自己的身体与音乐默契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音乐游戏;音乐教育 一、游戏的定义 拉夫·科斯特:(索尼在线娱乐首席创意官)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辞海这样描述游戏:以直接获得快感为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两个定义说明了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特征:(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刺激程度有直接关系。 二、音乐游戏的概述 首先是由音乐作为主导的游戏活动,音乐是一门培养 儿童 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的 教学方法 ,如生动有趣的 唱歌 游戏,律动自编舞蹈表演,加入伴奏乐器等,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是音乐教学当中是直接有效吸引小朋友的办法,让他们在一节课四十分钟内感兴趣,专注聆听和学习的动力。针对小学生儿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应特别重视设计音乐游戏活动,对发展儿童的音乐 想象力 ,引导有意识的进行创新。儿童往往年龄小,好动的本性比较强,对于音乐学习来说,知识也好,技能也好,整体音乐素质也好,均离不开音乐兴趣与 爱好 这个根本源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其《学校教学心理学》中写道:“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情,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缓步地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 1.以人为本,突出音乐教育人性化。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可以这样说,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上,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走进了音乐”。这种音乐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情绪情感,体现出人文关爱。 2.在“做”中学,突出音乐教育游戏化。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活动学习理论,即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做”中进行的,在做的过程中,新旧知识逐渐形成了自然地本质联系。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更是如此,以他们理解,“做”就是玩,就是游戏。高尔基说“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的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儿童他们的兴趣还不稳定,因此当他们从事某一项活动时,一遇到外界的一些干扰,就容易发声兴趣转移,但是,他们为不会变的兴趣是游戏。只要我们在音乐环节中加入游戏,加入合理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专注,有兴趣去了解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体现在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 四、游戏在儿童课堂中的实践 1.音乐游戏在音乐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中的每一段引言、每一项教学活动,每一个音乐游戏都要有连贯性。有些课例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去做的:通过用身体姿势创造形成各种图形,培养群体协作能力。 老师:我今天给大家出一道难题,你们会写阿拉伯数字吗? 学生:当然我们上幼儿园时就会写了。 老师:那你们会用身体写吗? 学生:……… 老师:你们现在笔直的站起来,就是一个“1”字,你们还可以躺在地上用身体摆出阿拉伯数字1—9来。现在你们讨论一下,看看怎么摆又准确又有创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比如摆不出“2”的造型时,教师应该给与必要的提示,可以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这个造型。 让学生一同商议如何合作摆出图形,其他组可以评价哪些地方有创造性,哪些地方还不够准确,应如何改进。如果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大游戏难度,在黑板上画出各种教学需要的图形,用打击乐器进行声音造型。当学生掌握声音造型的基本方法后,启发学生以组为单位,从生活中提炼可以用声音表达的图形。先将图形画出来,再用各种方法创造声音造型。 2.教师在音乐游戏中起贯穿作用。教师在运用游戏激趣法时必须注意四点:第一、游戏目的要明确。第二、游戏的规则要叙述清楚。第三、游戏纪律要张弛得当。第四、游戏道具提前准备,这样才能让游戏真正成为课堂中的“闪亮点”和“兴奋点”。点燃学生心中的音乐火花。另外,在运用游戏时除了向学生讲清楚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外,还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教师的指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认真聆听琴声等,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 总之音乐游戏是一项很好的音乐实践活动。希望大家重视它的价值,走出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教学误区,充分发挥音乐游戏教学的巨大作用。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执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声乐毕业论文范文篇三:《高校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能技巧课,教师要掌握科学的 发声方法 、全面的文学以及音乐素养,还要精通教学之道并善于研究声乐教学的规律,才能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声乐 高校声乐教师 教学效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的 名言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而在音乐艺术中,最古老而又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当属声乐,它能够具体的表达出演唱者的感情,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是一门传情的艺术。声乐教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能技巧课,需要长期的训练、实践才能看到效果,不是一蹶而就的课程。更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掌握其中的方法,并且坚持进行反复的练习、深入的研究,才能够逐渐熟练地掌握演唱的方法及规律,达到较为理想的演唱效果。当前高校声乐教师肩负着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重担,因此仅仅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全面的文学以及音乐素养是不够的,还要精通教学之道并善于研究声乐教学的规律,才能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现行声乐教学中有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慢、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以及学生声乐水平倒退甚至会有导致学生坏嗓的教学失误。而导致这些教学失误的原因主要有:部分高校声乐教师不能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声乐学习;很多高校声乐教师不懂得遵循声乐教学心理,没有很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学习声乐要有好的嗓音条件以及较强的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而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要正视现状并且结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研究和提高声乐教学的方法及效率,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果。 1.高校声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名专业的高校声乐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信服于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声乐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魅力,做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声乐教师。 2.高校声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乐感与文化艺术修养 要增加自己歌唱的自信、放飞自己的歌声,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就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好的演唱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乐感以及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使技艺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才能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演唱艺术人才。 3.高校声乐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和范唱能力 教学注重言传身教,而声乐教学尤其如此。只有具有较高声乐演唱水平及较好的范唱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声乐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方法就是范唱,它可以通过直接的耳濡目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以及艺术表现能力,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学生还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及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只是讲解理论,不管讲得多好,但是如果缺乏技能的实践操作,还是不能够使学生很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就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声乐是一门复杂的技巧技能课程,不具备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到迷茫,而一些教师的错误的范唱,就是误人子弟了。 4.高校声乐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 高校声乐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得教学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是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目的明确,每一堂课都必须做到能承上启下和前后呼应:当天所教授的内容与要求,应作为第二天所讲授内容的基础;而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又是当天所教授内容的延伸与发展。 5.高校声乐教师要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 水平不同的声乐教师就会带来不同的课堂效果。教师要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且掌握每一节课的训练意义及方法,对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练声、歌曲、节奏、停顿、高潮等做好周密的考虑和设计;其次要明确每一节课的训练目的和意义,确定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① 教学过程要彰显民族化及个性化 声乐教师应不能用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来面对学生,而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跟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合作者的态度来创造课堂上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起课堂上的民主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情绪,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歌唱。歌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性格、文化素养以及理解能力和嗓音条件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演唱个性以及审美个性,声乐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性化处理。 ②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是凭借教师个人 经验 和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现在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尽量减少主观因素,使教学更加直观。使用多媒体电脑和数字音频卡(或者能够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使声乐教学直观化。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比如声音的位置、咬字及音准等。教师还可以把上课的情况进行录音录像,让学生在课后观看练习,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蒋娟全.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3]陈晓鹏.浅谈高校声乐课的有效教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论文范例 2. 音乐系毕业论文题目 3. 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范例 4. 音乐声乐教学毕业论文 5. 大学音乐论文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