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上海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上海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上海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2005/8/7《海上钢琴师》1900 最后的独白-------------------------------------------------------------------------------- (《海上钢琴师》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结尾处的那段对话让我终生难忘~~~) 麦斯在船中一遍遍播放那首无名的曲子,终于引出了1900。 1900:Hi,麦斯,什么事?晕船浪?(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1900对他说的话) 1900:在哪里找到唱片的? 麦斯:这么多年来你在干什么? 1900: 弹琴 麦斯:即使战时? 1900:即使没有人跳舞,即使炸弹掉下来,我一直弹,弹到船驶到这里来。 麦斯:这还算是船?这是一个随时爆炸的炸弹,不觉得危险吗? 1900:近况如何?麦斯?你的喇叭呢? 麦斯:我也搁置很久了,但现在又兴致勃勃,打算东山复出,灵感源源不绝,我们可以搞个二重奏,组织一个乐队,丹尼·伯曼·TD·林蒙·1900乐队,想起就兴奋,我们会大红大紫。1900,跟我走吧,下船去,我们在码头上看炸船,然后重头开始,人生有时就是这样,重头做起。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讲,有人肯听,你还未完蛋,记得吗?是你说的,你现在有一摞摞精彩故事,全世界都会为你的谈吐着迷,为你的音乐疯狂。我可以保证! 1900: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可以给我看看尽头吗?当年,我踏上跳板,不觉得困难。我穿上大衣,很神气,自觉一表人才,有决心,有把握,有信心。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的,是因为我看不见的。你明白吗?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除了尽头,什么都有,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世界的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这钢琴不是给凡人的,是给上帝演奏的。街道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选择一种死法。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么过?我生于船,长于船。世界千变万化,这艘船每次只是载客两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船尾之间。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就像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瓶太浓的香水,是条太长的旅行,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麦斯,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你最好习惯一下,朋友,原谅我。我不下船了。 麦斯悲伤的离开,走上梯子的高处,1900叫住他。 1900:当我站在天国大门外,圣人查生死册,查不到我的名字。 (1900想像模仿圣人和自己的对话) 你叫什么? 1900。 再说一遍。 1900 名单上只有易久零,伊龄…… 圣人先生,我在船上出生,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也许因此册上无名。 怎么死的? 六吨炸药,怦! 炸死? 是的。 现在痛不痛? 还好只是炸掉一条胳膊 炸掉哪条胳膊? 左臂。 抱歉,士多房只有右臂 两条右臂? 你肯不肯将就将就? 怎样? 在左边装上右臂 既然如此,两条右臂好过没有左臂 对极了。 (麦斯呵呵笑出声) 麦斯,你可不能笑啊。我就笑不出来,永远两条右臂,怎样在胸前划十字? (麦斯似乎一直在陪着他笑,但是含泪的笑。) 1900:Hi,麦斯,希望天堂有钢琴 麦斯黯然离开 炸药安装好,船被运出港,停在海湾的某个地方。1900在船上伸出双手,虚弹着他最初碰触钢琴所弹的那首曲子,那首曲子在原声大碟中的英文名字好像叫:《莫扎特再生》。 炸弹爆炸,一个传奇结束。(……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a bridge too long, perfume to strong,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play. I can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didn’t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

钢琴,是我接触的第一样乐器。妈妈说,我第一次碰到钢琴时乐个不停,爬上钢琴,用手脚踩着琴键,每发一个音我就哈哈大笑,笑时的声音活像老母鸡。从那以后,我对钢琴有了一种神往。 内最早的一架古钢琴是1801年英国制造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外表贴了一层木板图案既对称又美观漂亮,像是人工绘制。由于这种树木现在已经很少,已成了世界保护物种,不能再坎划使用了。 学习钢琴磨练了我的意志。学习钢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在未学钢琴之前,在我的脑海里,总是老师那严肃的面孔,那事先布置好的作业,那反复无味的机械练习,永远改不完的错别字和错数学题,让我对学习索然无味。 钢琴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跳跃的音符;这优美的旋律;这美妙的乐谱;这平滑的琴键,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六个风风雨雨,六个春去秋来。 当我坐在钢琴前,我的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我不禁感慨万千。为了钢琴,我牺牲了本应尽情玩耍的孩童时光,但正是这人生的“黄金期”铸就了我今天的辉煌!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分两个展区,里面共收藏有10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爸琴、三角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 触摸钢琴,就被它那淳朴与高贵迷恋地神魂颠倒,这是何等可爱?!只见老师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轻快的跳跃,仿佛是雨天河畔里自由游翔的小鱼,穿梭在水与自然之间,这时,美妙的音符围绕着我,束缚着我的心。我与钢琴的那份甜蜜从而打响炮声。 当我坐在钢琴前,我弹起《月光曲》,心境如皎洁的明月般清纯;我弹起《命运交响曲》,心中如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弹起《欢乐颂》,心间的旋律忽而又欢快起来……几次考级在我的人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在今后的人生舞台的展示中多了几分经验与成熟,也让我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起来。 我像热爱晶莹剔透的冰山一样热爱着钢琴,我像热爱绚丽灿烂的彩虹一样热爱着钢琴。每当我坦然地坐在钢琴前,深情地抚摩它的时候,我总会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钢琴如生活,是一首永远弹不完的小曲,我们得认真、严肃对待每一个音符,让我们用心感受琴声,用心感悟人生。

问你的论文的指导老师,这样最好,还有,可以借下以前别人的或者网上找下别人的,看下格式就可以了,每个学校的论文要求格式也不完全是死的,。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 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 )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 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

有关海上钢琴师的毕业论文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以下是我整理的电影《海上钢琴师》 观后感 800字感悟,欢迎阅读分享。

更多“海上钢琴师”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有关海上钢琴师感触五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7篇★

★《海上钢琴师》800字观后感5篇★

★《海上钢琴师》电影影评及优秀观后感★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平淡却悠长的回味,莫里康内的配乐已经可以让你失眠.我时常眼前浮现,那个看着女孩下船,雨中捧着那张唱片,忧郁的眼神,让人心碎,时间在那刻定格.

两年前我的音乐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意大利人特别善于用寓言来解释人生,比如卡尔维诺。因为深度阅读能力的欠缺,我对欧美的小说一直是敬而远之,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对此进行印证。幸好讲述寓言并不单是文学可以做到,电影也可以。

一部好电影的所有组成元素在《海上钢琴师》中都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传奇、深刻、浪漫、隽永,优美而灵动的音乐、华美的画面、精致的构图,以及一流的表演。

影片的主人公,一个天赋异秉的钢琴家,是个被遗弃在巨型渡轮上的孤儿,名叫1900。在船上长大,一生没有离开过大船,他生命的全部由钢琴和大船组成。一生只有一次想要离开渡轮走向陆地,那是因为钟情于一个在船上邂逅的美丽少女。然而,陆地上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陌生让他恐惧,最终恐惧让他对陆地望而却步,他选择了退回船上。此后再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离开那艘船,即使是生存与否这样的问题。美丽少女的深情回望成为留在他内心深处永远无法痊愈的一道伤口。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择。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他说“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 It's a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知道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可以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现在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声中与世诀别,选择了自已的守候,他说,"Max, you'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m here. You're a minority, and you better get used to it.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从表面上看,我们靠选择制造我们的命运,1900一生中有很多成名的机会但是却选择了在轮船上渡了自已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其实选取择的本质不在于选取择的本身,不在于明智准确的决断。人生决不是投机,也不是赌博,而是内心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才是稳定恒久的立身安心的基本。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观念的局限,“无为而无所不为”,实现人生选取择的自由,而不是在飘移浮动的潮流中沉浮不定,丧失自我,迷失选择!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 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 but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一直不曾忘记,1900最后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柔。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因为这样吗。

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凝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可能成为1900,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此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绪,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希望。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亲爱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

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

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1900,这个海上的天才钢琴师已经第三次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出现,第一次,有所感触却难以表达,第二次,只为重温这经典之作,却不想,被当中动人的音乐深深吸引,确切地说应该是被片中人们那种被音乐陶醉的表情所吸引,是什么样的音乐能让人如此沉醉?于是,伴着对影片中音乐的解读文字再一次观看了它。 最后,眼前那个穿着礼服演奏,那个坐在滚动的钢琴前滑过大厅,那个站在废墟当中仰头看着他的朋友,谈着关于两只右臂的问题的1900,渐渐地、渐渐地幻化成画中那个踩在云端撑着一把洋伞的孤独、坚毅而执着的背影,逐渐清晰、清晰。。。。。

我知道那是一个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闯不进也走不出,他是在云端的舞者,有着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所以他不是孤独的,他的内心比我们任何人都强大。同时,他也是矛盾的,他无法脱离于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湮灭于漫天的火光之中而得到永生的自由。

而我们,众多的人不都处在这样的矛盾和孤独中吗?但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永生?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我们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最后就是现在这般丢掉了个性,只能在无数的经典中得到共鸣,借助艺术寻找同感。

进而敬畏,理解!

目送他一步一步,轻轻踏上云端……

好的电影里总是会有好的音乐作为背景, 收藏 了片中的几支曲子,《playing love》是1900留下的唯一首曲子,那个时候、那个女孩,还有1900那一刻的陶醉,与一个叫“爱情”的词语有关。差一点,1900为了这个女孩踏上陆地,可惜的是最后踏上陆地的还是只有那张刻有《playing love》的碟片。

还有片尾1900那段经典的台词,共享:

偌大的城市,绵延无尽。

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

而是我所看不见的。你能明白吗?

拿钢琴来说。

键盘有始亦有终。

你确切地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

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

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付。

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

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

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

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生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会崩溃吗?

我在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变万化,然这艘船每次只载2000人。

这里有着希望,但仅在船头和船尾之间。

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奏出你的欢欣快乐。

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陆地?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

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感伤的海上传奇

生于船,

长于船,

死于船,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 故事 ,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孤独,自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尼亚号开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乐者,自从在丹尼的海葬听到音乐时就注定与音乐的一生纠缠,

传奇,自从他无师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

他有个好长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无根的,终生都在飘泊的维珍尼亚号上,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与音符所组成。与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乐,他用率性而为的灵感,谱出最有情的音乐去解读人生。

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是一种超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歌之王雷·查尔斯不同,雷·查尔斯是用音乐来完成对生命的依托,而他却是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虽然他们对音乐都有异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雷·查尔斯将一生都放在了音乐这个精神生活上,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已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孤独的寂寞与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对于1900,他宿命的一生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没有下船,他选择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议,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选择了自已的路,为自已而活,而我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美好都没有触摸过。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友情是世间赐予他的唯一的温暖

自从出现了光影的留念后,影片里就从来就不缺爱情,但偏偏这个海上钢琴师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对海的依恋,对选择的恐惧,使他错过唯一一次去爱的机会,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了初恋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还好,宿命在剥夺了他爱情的权力后,又给了他一段难得的友情。

这也是一个没有女主角的电影,影片就是随着胖子麦克斯的旁白开始,麦克斯也成了他主动与社会相关联的唯一钮带,而与胖子麦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与音乐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托,也正是由于这个老友的存在,我们才会觉得他这孤独的一生有了些许的温暖。

当胖子抱着唱机,播放着柔情似水的无名乐曲在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上寻找他时,随着影片的剪辑,胖子与柔情的音乐出现在了船上的一些旧地,这时与其说他的行为是寻找,倒不如说是缅怀,缅怀与1900一起走过的日子,缅怀对过去光影的留念。

你为什么晕船浪?这是两人多年后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话,这也是他们友情最开始的记忆。

胖子最终没有劝阻1900的最后决定,理解的面对他不归之路的选择,这是一种什幺深度的感情,换了是你,你会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还是放手让他达到灵魂的升化。当麦克斯默默地含泪离开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时,1900叫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不好笑、但动人的笑话,我也发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倾诉竟也感性、如此动人,也如此伤感,这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悲伤,是一种孤独的伤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灵魂

整部影片的气氛都是由这个男人来营造的,从来没有看过蒂姆·罗思这样的儒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朴实,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着痕迹,洗尽铅华、浑若天成,骄而不躁。

他赋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并不年轻帅气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将与红尘疏远的海上钢琴师的无世俗、轻松、自然、雍容的性格进行了最有力的诠释。他的眼神,亲密而疏远,清辙且忧伤。他将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用点托起了人物,“隐”而不发的霸气,悠然自得的优雅气质,却又略带童稚纯真。

在他的演绎下,这个海之子,就像是一个惹人怜爱、顽皮反叛、随性而为的孩童,却又有着叫人伤感的孤独宿命。这会是一个不朽的角色,这会是一个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静的欧州风格,非现在一些狂轰烂炸的好莱坞影片可比,虽然有几段因要带出剧情的而设置的回忆也稍嫌突兀与冗长,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它虽有看似稍有荒诞的剧情,但演员出色的表演赋予了影片太多,将你带入了故事,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出戏,只是一个关于奇迹的 传说 。 当他平静的抬头望向天空,那清辙直透入人心灵的眼神至今叫我难忘,看着他随着爆炸的像涅盘一样的维珍尼亚号号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与感叹。

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带给我这样的感伤,我想把文字写的伤感,细腻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笔无法达到。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应该是最有价值,因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乐都记录着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却不矫情,平淡却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这部片子的直译名《1900的传奇》一样,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海上传奇,伤感的。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想要理解1900的冲动,那怕只是一点点。虽然隔着电视屏幕,隔着遥远的年代,隔着大海,所幸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清晰的看到1900纯净得如同婴儿般的蓝眼睛。演员蒂姆·罗斯的精湛演绎使我确信,真的有那样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户籍和国籍的天才钢琴师曾在海上飘泊过。人世间的诱惑,功名利碌,他都视若无睹。即使是爱情,或可曾让他魂牵梦萦,但就算那样,他也只让毕生之爱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动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梦幻般轻柔舒缓的乐曲,三等舱里胆怯忐忑的一个轻吻。此外,便是钢琴、游船和大海,还有浪涛中的平稳与宁静。八十八个琴键上创造的无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乐,充实了他有限而单纯的生命。

1900是优雅的男人。丝纹不乱的深金头发,纤尘不染的衣帽领结,风度翩翩的举手投足,才华出众的自信风采,纯净脱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钢琴前曾有多少美女为他倾情?他一定是沉浸于自己的音乐而无暇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单纯但不乏人性之美。与养父间短暂的亲情,与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爱情,以及陪伴他最长时间的迈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润过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细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倾注在钢琴的八十八个琴键上。谁能理解他的心声,谁能读懂他忧郁而温柔的眼神,谁是他不离不弃的爱人?惟有流淌于他指间的动人乐符。

若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 教育 ,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最后,当天上的一缕光线投射下来。1900仰起平静的脸,似乎在问上帝,天堂里有钢琴吗?

1900举起双手在空中虔诚的弹奏,轻盈悠扬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静的空气里回旋。顷刻间,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1900带着他尚未凑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 清明 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 编织 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相关文章:

★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5篇

★ 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心得5篇

★ 电影《海上钢琴师》800字观后感范文

★ 《海上钢琴师》800字观后感精选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心得体会

★ 电影《海上钢琴师》1000字5篇观后感

★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 《海上钢琴师》加长版观后感以及影评800字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篇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七篇《海上钢琴师》 观后感 作文 ,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海上钢琴师”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500字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范文

电影海上钢琴师专业影评5篇

《海上钢琴师》电影影评及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绝响的钢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1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 故事 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

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拥有了和平常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无法弹奏出在大船上那种纯净、自然的音乐了。所以,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颂了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纯洁梦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2

电影是我休闲时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陪伴你打发时间,更能给你以启迪。曾经朋友给我推荐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但因无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终于有空闲,坐下来好好欣赏了这部电影。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

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3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一个人,一艘船,一架钢琴,一辈子的光阴,一段传奇的故事。“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目前为止我在海上体验的时间很短,我总是在期盼着,最好能登上一艘游轮,在大海上航行几天,不在乎目的地,只希望可以体验在海上的感觉。一艘船孤独的航行,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如果没有阳光和星空,四周几乎没有分别,可以学着放松,让晃动的船体带我回到婴儿时代,感受对周围的未知,对目的地的迷茫,以及每天的无所事事。也许最初几天我会到处溜达,保持亢奋和好奇的劲头儿。然而也许十天,也许二十天,当这种新鲜的感觉一天天消散,厌倦、疲惫、无聊、焦虑、愤怒、恐惧… … 随之而来!

1900的人生很悲催,但也很幸运!悲催是站在世人的角度,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必须和孤独长时间相处。幸运的是在我看来,他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和自己交流,船上来往的旅人,正好给了他多元化的感官体验,生活在熟悉的船上,安全的底色给了他无惧生命的力量。而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也为他的演奏注入了灵魂。技巧可以被模仿和学习,但思想是自私的,是独有的,是任谁也无法夺走的!人类的伟大就在于我们开启了自主意识模式,并擅长用意识创造和体验生命。我们工作、生活、旅行、学习等等行为模式的意义是为了打开我们的意识框架:借由看到的去思考更多看不到的;借由体验到的去创造更多可以体验的。1900不用下船,所以他从不期盼那个目的地的到来,开船的瞬间,他为同行的旅人开启一场音乐盛宴,驱散陆地带上船的雾霭。没有分别心,却更愿意在有梦想的人群中抒发自己的梦想,没有评判心,更纯粹的倾听和接受不同的信念,通过思考把感受融入灵魂,融入梦想。

三十年,生活在船上,身体可以说被禁锢在船上,可并不影响他的心灵在宇宙间翱翔。完整的人生包含了生和死,而他的完整更是完美到没有瑕疵,生于船上,死于船上,短短人生所有传奇也都在船上创造,而他的音乐,却拥有法式爱情的浪漫,英式深沉的诉说,美式激荡的呐喊… …

他用意识走遍了千山万水,他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名利对于他的音乐执著,对于他的创造守护,卑微而肤浅。生命的意义!深奥的话题,却有着无数简单的回答,可谁也说不清哪个更为贴切… … 我愿意用一生去享受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也许这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4

初看完影片之后,唯一的感受是孤独,透彻心扉的孤独。他来到这个世界还未来得及张开眼看父母一眼就被遗弃于邮轮之上,幸运的是被豪放的锅炉工丹尼收养,并给他起了个长而古怪的名字——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于是,1900在这艘邮轮的传奇故事缓缓拉开了序幕,他渐渐开始融入这个世界,一种叫音乐的东西触动了他的心弦。然而奈何造化弄人,几年内再度成为孤儿的他终于获得了他一生不会抛弃,也不会抛弃于他的钢琴。此后,他伴随着邮轮在世界游历却从未下过维吉尼亚号半步。期间面对着名利的诱惑,外界的挑衅,哪怕一段从未结束,也从未开始的的爱情也只是让他心潮更澎湃了些,挣扎更剧烈了些,他还是选择了大海,还是选择了那台伴其一生的钢琴。在一声巨响中,他消失了,永远地消失在海上,永远地消失在每一个观影者的眼泪中。

也许有人会讲,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这是一种懦弱的态度,这是一种逃避的借口。但我们清晰的看到他随着钢琴在海浪起伏摇摆的船舱内肆意滑行,听着他为心爱的姑娘弹奏出海上钢琴师的内心独白,用“fuck the regulation”轻轻地回答了船长的指责……这些画面无一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生活于他自己构建的灵性殿堂,那个殿堂无人可攀。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

暗自思忖,其实我们才是孤独的大多数吧。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藏在那座海上浮城中,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的活着,然后死去。而我们呢?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们都仿佛一个座离岛,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逃避所不喜欢的一切。我们所栖居的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渐渐地,生活,让我们疏远了亲情;功利,让我们世俗了友情;欲望,让我们背叛了爱情,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可扪心自问,这一切的情感的告别换来的真的是我们曾经梦想过的真正的幸福么?

后来渐渐明白了为何1900终其一生也不愿走下弗吉尼亚号半步,因为我们的陆地就是他的海洋,无人愿意一生漂泊。我们这些“陆地”上的人,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漫长。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是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和挚友在 毕业 之际把酒言欢;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许下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誓言;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望着刚来到世间的你满脸尽是疼爱……会想起那些曾无数次温暖过你的点点滴滴,然后默默告诉自己 ,这是很长、很好的一生。

正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陆地”上,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与残酷,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或许,我们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花花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巨大钢琴上,演绎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篇华美乐章。

这是一场不是悲剧的悲剧,世间的繁华与喧闹,我们永远无法做1900,但1900的故事是一场让人沉迷的孤独,是那般的醉人,就像一杯美酒,越品越醇。我们都不愿面对孤独,我们很难为一件事献上自己的一生,我们索取的只是“琴键”,而不是“音乐”。其实,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孤独。但,1900是直面孤独的,超越孤独的。如果一个人一生只钟爱一件事,一个人,只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真的是很酷的事情,孤独又有什么好在意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5

本片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 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他会不会为了爱情,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声惊艳世界?但这一切却在1900看到城市后都变成了幻想,他又回到船上,直到工程队用600吨炸药将巨轮炸毁,他也没上大陆一步。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让我十分影响深刻。第一个镜头,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画面选择了一种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第二个镜头:当1900与Max分离时,二人拥抱时,这里用了一个十分经典的仰拍镜头,在这一刻,我看到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人格的高大。1900的人格在这一刻无疑是高大的,他拥有一个对音乐十分虔诚的灵魂,他不想下船的原因几乎全部都是从自己的音乐里悟出的,所以说,用一个仰拍来突出一个虔诚的灵魂;第二层是Max,他对1900的成全与尊重。自己的朋友选择了死亡,他并没有选择强行带走,而是尊重与理解,这是,仰拍镜头将这种高尚的做法表现出来;第三层,是两个人的友谊。Max一直相信1900一直在船上,所以不管多少人的阻拦也执意上船,说明二人的友谊已经是另一种高度,并且,Max作为1900口中的少数人,说明,Max少有能懂1900的人,所以说,用一个仰拍镜头,将二人的友谊体现的十分高大。

最后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1900是个天才,他从小就会弹出美妙的音符,但他又是个孤独的人,特别是在一艘巨轮上的天才,船上的旅客来来往往,1900群看到的永远都是陌生的新面孔。他们怀揣着对美国生活的向往,前往美国,再美好的音乐也会因为那一声“America”抢去关注点,只留下1900那落寞孤独的身影。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6

一直以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爱情片,美若天仙的少女,恍若仙乐的钢琴曲,缠绵悱恻的 爱情故事 ,发生在浩渺无际的大海上!几次要看都没有看成。终于,一个闲适的周末午后,怀着愉快的心情,要完成这一直来的愿望了。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一艘往返于欧洲和美国的名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轮上,无穷无尽的寻梦者,乘坐这艘游轮,来到美国。我们的男主角,“1900”,一个具有钢琴天赋的初生婴儿,被遗弃在这艘游轮上,被锅炉工收养,开始他在大海上从生到死的独特人生。

“1900”在船上演奏钢琴,经历了朋友离别、经济萧条和两次战争,最后,这艘游轮停止了航运,将被炸毁。他的朋友麦克斯,坚信他仍在船上,千辛万苦找到他,劝说他。“1900”最终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最后,他纤细的双手在空中象征性地演奏了最后一曲,在一片火光中,伴着巨大的声响和巨轮一起在海上沉没,和来时一样,钢琴师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我没有想到“1900”这么决绝,哪怕失去生命,他仍然不肯下船,选择和他的音乐,永远留在船上,消失在海上。

钢琴师的故事完结了,我却不由陷入深思中。

从个体的角度看,“1900”的抉择,与他独特的经历和纯粹的个性有关。正如“1900”回忆起当年站在跳板中间的情景时所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有限的键盘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应付的来;但走过跳板,前面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如何奏地出音乐来……上了岸又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我宁愿舍弃我的生命。”

“1900”对自己很清醒,他生于海上,长于海上,“弗吉尼亚号”轮游就是他的家,钢琴和音乐就是他的世界。童年的经历、锅炉工的警告,还有他和陆地有限的几次交集带来的不愉快 经验 ,在他,陆地,从来就不是一个美好和值得向往的地方,也不是自己能够把握和想拥有的地方。他坚守自己的生活,爱情可以放弃, 其它 财富和权势,更不在话下。对于一个如此纯粹的人,做出与音乐和游轮共存亡,一点也不奇怪了。

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一个特殊人的立场对工业时代进行 反思 , 我更多体会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片中我们看到,当自由女神从海上的迷雾中出现时,游轮上人人欢呼,人人心向往之;但我们也看到,这个人人向往、人人奔赴的地方,有冷漠,有战争,有无止境的欲望和追求;这个地方,只能进入,只能前行,按照它的方式;当你无法融入的时候,最终只能灭亡。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了。

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个性,对于生活,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有人追求卓越,有人甘于平淡;有人执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有人更渴望“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成就一番伟业。

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能追求自我梦想,人人都能拥有梦想生活的社会,而不是只有一条路径,就像游轮通向陆地的踏板,只有唯一的一条;也不是只有一个标准,只能追求世俗的名利和成功,才是幸福。在这里,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才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所在。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7

《海上钢琴师》,反复看了三遍,每一遍的感受都格外深刻,我是在假期朋友之口中了解到这部影片,她看完后极力向我推荐,说这是一段旷世奇才的隐秘 传说 ,还一边眼泪汪汪地向我描述这部影片那些打动她的点。

这个学期开学,挑了一个闲暇的下午,我开始走入这段回忆式叙述的影片。

故事里的主人公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而名字是一个年代,1900。幼年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在偶然的一次,悄悄爱上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曾令人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是因为这样吗?

我记得影片中1900说的一段话,“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有人说,1900代表着的是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永远待在船上,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因为,大多数的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虽然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也会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对我而言,这种“外面的世界”若是自己真的所爱所选,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也有人说,这部影片是讲述内向型人才在快节奏社会中倔强却无奈的低吟、是每个人在信息时代下打不开的内心和没有安全感的茫然。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单纯和执拗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

对很多人而言,这也许是悲剧,但是我却认为这是1900的一种自我追求,他热爱船上的生活到达一种极致、高于一切,那里是他的整个世界,离开这里,他可能再也不能继续他所爱的这种生活。

有人问,这部影片既然这么有深意,为什么没有像《绿皮书》一样拿奥斯卡奖呢?很多人都觉得导演用错了力气,或者不明白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只是这个世界浮躁的人太多。他想传达的东西,不是你为了写影评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发现找不到可以作为主旨的东西。导演是有野心,他想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想映射一个时代。这部电影根本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给每个看官照镜子,主角就是你自己。

还记得当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干净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海上钢琴师讲的不仅仅是一个钢琴师的诗意史诗,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意会生活,在于让我们了解天才,在于让我们看见自己让我们看清自我存在的意义!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7篇相关文章:

★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6篇600字

★ 关于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

★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

★ 电影《海上钢琴师》5篇600观后感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篇

★ 电影《海上钢琴师》700字观后感范文

海上钢琴师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我个人认为可以和《肖申克的救赎》比肩的电影,经典中的经典。以下是我整理的海上钢琴师的 观后感 范文 5篇精选,欢迎阅读分享。

更多“海上钢琴师”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500字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范文

电影海上钢琴师专业影评5篇

《海上钢琴师》电影影评及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绝响的钢琴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1

近来天气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闲时就宅在床上看电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电,看过的多部电影中,唯有《海上钢琴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忧郁、单纯的1900个人非凡的钢琴天赋?是为了坚守精神家园而舍弃爱情的勇气?……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该片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被命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心灵深处,影片采取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让我这个乐盲的人都感到绕梁三日,非常好听。

1900年,在一艘豪华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被遗弃的男婴,被一个手水收养,由于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叫什么,所以按年代给他取名叫1900,随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长大后,在船上的乐队当钢琴手,他把这艘弗吉尼亚号船当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个船上走下去,来到船所停靠的繁华都市。他身边有个朋友吹小号的,叫麦可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而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不肯下船。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麦可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他得到一个消息,说这个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还没有下船,他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个1900真的从一个角落里出来了,和他见面了,他说,“我生在这条船上,死也要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后来麦可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的看着1900和这条弗吉尼亚号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这个片子拍得磅礴大气而又低沉深婉,有些地方通过优美的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超级棒。

这部片子给我带来深刻的印象就是所无不在的音乐。从头到尾,钢琴、小号和爵士乐,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开始就是在音乐中开始,小号手麦可斯在穷困潦倒时把小号拿到一个店铺里换点钱,麦可斯拿到钱后把小号交了店主时,他很舍不得跟了自己半辈子的小号,拿着小号又吹了一首曲子,他吹的就是当初1900在船上正在录制唱片时,突然瞧见一个特别漂亮的姑娘,他很喜欢这个姑娘,这个姑娘造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当时即兴弹奏的一首曲子。这里头有麦可斯知道的一段 故事 ,他在船上也学会了这首曲子,他当时也劝这个1900,你钢琴弹的这么好,你还这么喜欢这个女孩,为什么不走下船和她一起生活?而且你这水平,到陆地一定能嫌好多钱,过上好的生活。

1900听了劝告,收拾好行李,和船上的成员拥抱告别,就在1900走下船梯,眼前突然看到了繁华的纽约的时候,他愣住了,他有点害怕了。他突然发现眼前的这个花花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不在这里,面对如此庞大的的陆地、如此光怪陆离的世界,他恐惧了,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回头再看看船上,那是生他养他的家园,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他的音乐,有他的梦想,这陆地太可怕了,1900没有下去,他把礼帽投入大海,和陆地作个决别,他又回到了船上。

回到船上这个唱片就没有在陆地上流行开来,也没有发行,后来阴差阳错的这个唱片就到了这个店老板手中,店老板一听,你吹这个小号和唱片上一样,你咋会吹这个?就把这个唱片拿出来了,这时麦可斯才发现了尘封多少年的旧物,所以麦可斯才拿着这个唱片一听说弗吉尼亚号要被炸,他知道1900一定在船上,他一定要找到1900,放唱片找1900后,1900表明:生,生在这船上;死,死在这船上。不打算离开这艘船!

这部片子成功得阐释了它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的一种表现表现态度。这艘船,1900,象征着人生过程中一种俭朴淡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追求过分的欲望;这艘船象征着我们理想中纯朴的人生观;陆地象征着什么?无边无际的欲望;1900象征着什么?坚守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不被物欲所俘虏;片子最后,1900和弗吉尼亚号一起沉入海底,象征着电影对这种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坚守。

看过电影后,让我最惋惜的是天才钢琴师与船同葬大海,看着火光冲天的画面,一代天才钢琴师随着爆炸声,灰飞烟灭。让人痛心不已,而我除了惋惜外无能为力。

这部电影最大的隐喻是人生在世时,你可以被无穷的欲望所沉迷,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在合适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心灵。在自己的心灵里,要放着一艘象弗吉尼亚号这样的船,在适当的时候,人不能被物欲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中,这样起码能保证你在人生的大海中,不会随时被颠覆尽无边的波涛中;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还能回归这个理想和精神的家园,能够感到人生的一丝丝安慰。所以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心灵,把它当作一种港湾,当你感到迷失和疲倦时,这个港湾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前进的动力,所以这需要我们有种看破世事,参透欲望的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被揉进了这部电影当中。

人在路上走得太快时,有时真的需要等等灵魂。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2

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专属他的圣地,在心百回千转的褶皱。

——题记

海边的细沙洴澼在湛蓝的浅滩里,微风拂过海面,泛起世间最美的涟漪。无边的光向四面聚拢,投射世间的美好。黄昏的海,晚霞与蔚蓝酿就炫目的晕。那一抹光的猩红,海底深处,恍惚中那是绚烂的圣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蓦地想起《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话:你只要留神,就能从那些人眼中看见自由女神像,看见美国。或许在那一刻,美国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国。就像在布达拉宫山脚下,听着古老梵唱那钟声想起,从头往下精神的肃穆。或许那就是圣地的意义。

不知道为何,这几天难以入眠,耳畔总是响起流水的声响。又或许是在睡梦的世界里下起了雨。每一滴的雨仓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鼻子能嗅出那洁净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从天穹微弱的呼唤,血脉中来自蔚蓝的亘古复鸣。那是海水圣洁的遗体,涤荡世间的黑暗。或许这个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们乘着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寻找人生的圣地。殊不知我们早已身处其中。

侧耳聆听的少年,化作万千,溯游岁月的圣地。那一刻,心与精神同在,遁入无边的浩渺。

人们从中诞生,海就是我们的母亲。从氨基酸道蛋白质,从细胞到胚胎,从弱小到强大,我们从中一步步地走来。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包容着我们,为我们孕育文明。人类同时也一步一步了解自己的母亲。新航路的开辟,航海贸易的发展,我们进一步了解她,同时她也进一步地付出。当海上军事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强国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劳。当无边的硝烟蔓延,一条又一条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伤。

海洋的历史就是一段人类的发展史。海洋与中华民族亦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拥有者“四海”,拥有悠久的海洋历史。在海上,我们既有过卓越的功勋,也有着屈辱的曾经,但我们相信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经久的回忆在脑海缓缓流淌。一切投入深不可测的海洋,圣洁覆盖了一切。曾几何时,我们忘却了一切,以为离开了海。但海与天空一样,包裹着我们孱弱的身躯,用温暖的心为我们付出一切。我们其实并没有离开海,血液是圣洁的分流,他与我们同在。

詹·耶·沃尔德曾言:日子像纸牌搭的房子崩塌了,我在海底醒来。是的,那是我们共同的圣地,永远……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3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会弹奏钢琴的人,觉得那在琴键上灵活跃动的手指像活泼的的精灵一样,那悦耳的音乐更让人痴迷不已。于是在高中 毕业 之后,怀着对钢琴的热衷,我也开始学习钢琴,但学习的过程让我很失望。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年幼的孩子被家长送到老师面前,然后开始无止尽的练习,这些孩子不是极其厌倦弹琴就是在期待一次在世人面前炫耀的机会。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只是为了拿那个所谓的等级证书,而老师也只要求学生把考级的乐曲弹好就行了。没有真实的感情,没有耐心的聆听,一切只是机械。于是我悄然退出这个潮流,不是因为我的毅力不够坚强,而是我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场景。

这样的失望缠绕了我很久,直到我遇到他——1900,那个天才海上钢琴师。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仅仅为了他如行云流水般的琴声而折服,为他的惊人的技巧而赞叹不已。可是当我一遍遍再次观看后,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尤其是关于钢琴,我好像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场景,虽然是在电影里。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故事。整部影片与《天堂电影院》一样,都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

很多人称其为天才钢琴师,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因为钢琴不是他获取荣誉的工具,而是他灵魂的寄托,是他抒发自我的方式。1900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和单纯,长期漂流于海上使他不善与人交流,

他不知道如何像心爱女孩表达的爱意,他所有的只有那钢琴,那随他心意转换的曲调,就是他的语言,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1900变得更敏锐和优雅,也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他给船上所有的人演奏,从富商贵胄,到贩夫走卒,穿越岁月,穿越过所有的甲板和船舱,他走到哪里,便是人们忘却痛苦忧伤的一刻,人们忘情的沉醉在他的琴声中,跟随他的节拍欢乐起舞。他不需要任何琴谱,他随意弹奏的音符就是他的述说,手在琴上,心灵却神游大地,无所不至。没有任何羁绊,即使在波涛汹涌的时候,他依然自如地随着跌宕的轮船自如地演奏钢琴,这些都不是他的技巧,而是他的灵魂已经与钢琴融为一体,他只是任自己的灵魂自由飞舞而已。在那不大的轮船上,他拥有了最大的快乐。

当1900成功的击败来自陆上的钢琴大师时,他本有机会去到更广阔的空间,一展自己的才华。可以在即将踏上陆地的时候,他放弃了。他放弃了并不是因为他畏惧了,而是因为他意识到陆地上也许有无止境的新奇,但却不是他所追求。他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认可他的存在,他在乎是自己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于是他在船上安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船被炸毁,他也没有离开。他始终都忠诚于自己灵魂,他像个不沾人间烟火的天使一样,悄然飞入天堂。他原本可以成为垂名青史的钢琴家,但他却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在海上油轮上弹奏的钢琴师。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钢琴、对音乐,最单纯、最忠诚的感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灵魂与钢琴的融合。我想这是时下钢琴学习者最缺乏的东西了。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4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唱片中的琴声绝大多数人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知道琴声的另一边是谁。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坚持,或放弃,如当我们取舍有道,则常足!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5

《海上钢琴师》确实给了很多人很大的感触,对于喜欢他理解他的人来说,影片中的钢琴师1900或许就是我们内心的写照,1900他纯粹,无害,执着。这位从未涉足尘世,未被世俗同化的海上钢琴师,将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大海。一条船,一片大海,一架钢琴,这便是他的世界。对于1900来说,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话一样“欲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里,少了世人无尽贪婪的欲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却又很大。这个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谱出无限”,这个世界便是由那架钢琴,那条船,那片大海支撑起的。在有限的琴键上谱出无限,这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很多人不能理解1900,认为他懦弱,不敢面对现实。可是我们为何不朝另一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面对世俗的浮华荣耀,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1900想坚持的只是自己内心最初的,最纯粹的东西,那便是他的音乐。这就像是一个人他拼命想要坚守住自身最宝贵的那份东西一样,对于1900来说这份最宝贵的东西便是他对音乐的忠贞与执着。离开了那艘船,离开了大海,来到陆地后,他或许会名声大噪,他的音乐或许会受世人的追捧,可是最纯粹的东西一旦商业化后他就完完全全变质了,他早已失去本身最质朴最宝贵的特质,对一位热爱音乐,热爱钢琴的钢琴师来说,这样比死会更痛苦。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向我们刻画出一位执着音乐的钢琴师的同时,更像我们传达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这种精神让我在为这位伟大的钢琴师惋惜的同时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1900代表了我们这一类人的梦想,他做了我们想做的那一类人,他帮助我们实现了我们心中无法实现的梦想。难怪有人要说这部电影确实过于虚幻和浪漫,当然,对于现世的情况来说,确实如此。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一类心中有同样信念的人才会被影片所深深触动。希望每一个喜欢《海上钢琴师》的朋友都能体会到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感触与力量,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

★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5篇

★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心得优秀范文5篇

★ 关于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感悟高中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品范例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触范例五篇

大连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钢琴,是我接触的第一样乐器。妈妈说,我第一次碰到钢琴时乐个不停,爬上钢琴,用手脚踩着琴键,每发一个音我就哈哈大笑,笑时的声音活像老母鸡。从那以后,我对钢琴有了一种神往。 内最早的一架古钢琴是1801年英国制造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外表贴了一层木板图案既对称又美观漂亮,像是人工绘制。由于这种树木现在已经很少,已成了世界保护物种,不能再坎划使用了。 学习钢琴磨练了我的意志。学习钢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在未学钢琴之前,在我的脑海里,总是老师那严肃的面孔,那事先布置好的作业,那反复无味的机械练习,永远改不完的错别字和错数学题,让我对学习索然无味。 钢琴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跳跃的音符;这优美的旋律;这美妙的乐谱;这平滑的琴键,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六个风风雨雨,六个春去秋来。 当我坐在钢琴前,我的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我不禁感慨万千。为了钢琴,我牺牲了本应尽情玩耍的孩童时光,但正是这人生的“黄金期”铸就了我今天的辉煌!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分两个展区,里面共收藏有10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爸琴、三角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 触摸钢琴,就被它那淳朴与高贵迷恋地神魂颠倒,这是何等可爱?!只见老师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轻快的跳跃,仿佛是雨天河畔里自由游翔的小鱼,穿梭在水与自然之间,这时,美妙的音符围绕着我,束缚着我的心。我与钢琴的那份甜蜜从而打响炮声。 当我坐在钢琴前,我弹起《月光曲》,心境如皎洁的明月般清纯;我弹起《命运交响曲》,心中如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弹起《欢乐颂》,心间的旋律忽而又欢快起来……几次考级在我的人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在今后的人生舞台的展示中多了几分经验与成熟,也让我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起来。 我像热爱晶莹剔透的冰山一样热爱着钢琴,我像热爱绚丽灿烂的彩虹一样热爱着钢琴。每当我坦然地坐在钢琴前,深情地抚摩它的时候,我总会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钢琴如生活,是一首永远弹不完的小曲,我们得认真、严肃对待每一个音符,让我们用心感受琴声,用心感悟人生。

钢琴技巧的运用的话多了,你的侧重于某一方面吧,我觉的你的选题太大了吧。或者你应该写几个比较重要的技巧,比如八度,双音,刮奏等等。这样的话起名字就叫谈钢琴演奏中几个比较难的技巧,几个的话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四个,看你写多少了。然后每个技巧可以写一个大的一级标题,每个技巧你可以写写他的起源,演奏的发展,谁运用的比较好,代表的曲子是什么,简要分析下这个曲子当中这个技巧怎么弹奏。比如八度技巧,是李斯特开创的炫技类技巧,比较有代表的曲子是狂想曲6,然后怎么弹狂6里面的八度技巧。再比如李斯特的鬼火练习曲,是侧重于双音练习,你可以展开写写。多了不举例了。我也在做毕业论文,不过我的选题是论肖邦的练习曲,我也正在找资料写开题报告呢,加油吧,O(∩_∩)O哈哈~

问你的论文的指导老师,这样最好,还有,可以借下以前别人的或者网上找下别人的,看下格式就可以了,每个学校的论文要求格式也不完全是死的,。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 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 )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 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

定制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钢琴,是我接触的第一样乐器。妈妈说,我第一次碰到钢琴时乐个不停,爬上钢琴,用手脚踩着琴键,每发一个音我就哈哈大笑,笑时的声音活像老母鸡。从那以后,我对钢琴有了一种神往。 内最早的一架古钢琴是1801年英国制造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外表贴了一层木板图案既对称又美观漂亮,像是人工绘制。由于这种树木现在已经很少,已成了世界保护物种,不能再坎划使用了。 学习钢琴磨练了我的意志。学习钢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在未学钢琴之前,在我的脑海里,总是老师那严肃的面孔,那事先布置好的作业,那反复无味的机械练习,永远改不完的错别字和错数学题,让我对学习索然无味。 钢琴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跳跃的音符;这优美的旋律;这美妙的乐谱;这平滑的琴键,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六个风风雨雨,六个春去秋来。 当我坐在钢琴前,我的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我不禁感慨万千。为了钢琴,我牺牲了本应尽情玩耍的孩童时光,但正是这人生的“黄金期”铸就了我今天的辉煌!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分两个展区,里面共收藏有10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爸琴、三角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 触摸钢琴,就被它那淳朴与高贵迷恋地神魂颠倒,这是何等可爱?!只见老师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轻快的跳跃,仿佛是雨天河畔里自由游翔的小鱼,穿梭在水与自然之间,这时,美妙的音符围绕着我,束缚着我的心。我与钢琴的那份甜蜜从而打响炮声。 当我坐在钢琴前,我弹起《月光曲》,心境如皎洁的明月般清纯;我弹起《命运交响曲》,心中如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弹起《欢乐颂》,心间的旋律忽而又欢快起来……几次考级在我的人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在今后的人生舞台的展示中多了几分经验与成熟,也让我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起来。 我像热爱晶莹剔透的冰山一样热爱着钢琴,我像热爱绚丽灿烂的彩虹一样热爱着钢琴。每当我坦然地坐在钢琴前,深情地抚摩它的时候,我总会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钢琴如生活,是一首永远弹不完的小曲,我们得认真、严肃对待每一个音符,让我们用心感受琴声,用心感悟人生。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得浑浊,这是极其错误的。 2.节奏的需要 节奏影响着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而为传递乐曲的情绪所服务的踏板在使用时必须基于节奏的需要来考虑。往往是为加强节奏的效果而使用节奏性的直踏板法。 3.作品风格 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最应当要注意的一点,在你选择踏板的使用的时候如果你不考虑作品的风格那将是致命的错误。因为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均有其特定的风格,而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其叫明显的共性风格特征。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巴赫的音乐作品,许多演奏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巴赫的那些作品诞生的年代还没有右踏板的出现。在演奏中如果使用踏板,将影响作品的原始风貌。但不知是否有人考虑过在巴赫创作这些乐曲的年代同样没有现代钢琴的出现,那些作品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创作的。可见,我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的作品就已经破坏了巴赫作品的原始风貌。 在巴赫作品中如何使用踏板的问题上菲鲁奇奥·布索尼的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踏板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是需要的,在钢琴作品中使用踏板而有听不出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有关这一点,我们指的是用踏板来连接两个依次进行的单音或和弦,为强调一个悬留音,为延续一个单声部,等等;一种处理方式其中并不显出具体的踏板效果……在任何地方只要可能,尽量用手而不是用踏板来延续一些音。”由于巴洛克时期和19世纪的声音概念不同,19世纪喜欢主要为密集的洪亮度、音型的融合和延续长的低音持续音而使用踏板,但巴洛克时期是具有对位的声部清晰,并且每个声部有对比性奏法的观念的时期,因此在弹巴赫的作品时不能将作品的踏板处理为19世纪时期的那种方式,应当要: (1)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 (2)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长,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使用踏板,多换踏板,保持声部清晰 如在下面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降b小调前奏曲》的这段乐曲中就是用右踏板帮助在重复音中做到连音连接。 巴赫的作品在结尾处的尾奏部分往往使用的是一种完满终止,即K→Ⅳ→Ⅴ→Ⅰ这种极具有宗教色彩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宏伟的“全奏的风琴”效果,如果不踩踏板就无法在现代钢琴上表现出这种效果。如下例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升C大调赋格》的结尾部分。 在演奏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由于在他们的音乐中,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决不能搞得含糊不清。如同在钢琴上弹奏巴赫一样,在莫扎特或海顿中使用踏板必须觉察不出来。在使用时要注意 (1)在设计踏板使用时,应该首先不用踏板学习音乐,所有的奏法单独用手指完成,以后可以为了音色而少量的增加一些踏板,或为使一个难于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的使用; (2)在快板乐章中,尤其在快速音群时,不使用延音踏板,而使用颤音踏板; (3)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为增加共鸣,加强乐曲的连贯与和声的丰满可使用延音踏板。 由于贝多芬是要求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有贝多芬亲自标明使用踏板的地方,必须要按照标记去做。在下面一些地方可以使用踏板: (1) 为保持逐渐的均匀的渐强和渐弱,可以使用踏板; (2) 为有助于演奏legato,增强乐句的连贯,可以使用踏板; (3) 为使音响更丰富饱满; (4) 为获得色彩性效果; (5) 为加强力度对比; (6) 为连接个乐章而使用踏板。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贝多芬的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使用踏板的标记,但是他所做的标记是为他所知道的钢琴写作,而不是为了今天的乐器,特别是更少的传送力量,以及音域之间更大的区别的问题,会不时的影响踏板的使用,这时对贝多芬的踏板使用方法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现代乐器,但要注意的是有关气氛朦胧的原来概念应该保持下来。`另外一方面有迹象表明贝多芬使用踏板比他所标记的要多,但这不应作为可以毫无选择的使用踏板,或不去了解贝多芬最希望踏板为他的音乐做些什么的一种许可。 4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到了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极大的发掘了钢琴音色变化的可能性。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踏板的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尤其是李斯特,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见到的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确的踏板标记,这表明他具备了一种远远走在他时代前面的对踏板用法的理解。至少在他的晚年,他用了切分或连音踏板,一种当时认为先进的技术,在现今已被普遍使用和讲授。 李斯特的写作一般要求踏板的丰满、充足的使用,特别当需要它作为长持续音的一个支持时。在他为声乐和其他乐器的作品的钢琴改编曲中,踏板被大量的或几乎经常的使用。在所有长的旋律音上使用踏板,特别是那些在高音区的,即使它们没有被下面的和声材料所支持。 李斯特和贝多芬以及舒曼这样的作曲家一样,在踏板标记上经常指示一个特殊效果,而不是普通任凭演奏者自行处理可以做到的一个习惯用法。任何数目的这种特殊效果都可以被找到,它们有许多反应了明确的诗意的、形象化或甚至哲学的思想。 在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虽然在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几乎完全没有踏板指示,所存在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也往往是粗略和模糊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想象倘若不使用踏板,印象主义的神奇和美丽将如何去表现。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充满水分,润泽的声音,以及连贯的、斑斓的、变化的色彩只有在准确的使用踏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对于踏板使用的说明,一千句话都比不上一次演奏。踏板是任何钢琴演奏中极具个性的部分,没有两个演奏者会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使用踏板,而同一个演奏家也不会在每次演奏中用同样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当时都能同样具有说服力。这种灵活性可由多种因素来解释。诸如速度、力度、声音、奏法、声部的平衡、作品的风格和时代、音乐厅、乐器等这样一些多种多样的可变因素,甚至还有演奏者当时的情绪,也时常会影响踏板使用方法的选择。写下来的踏板使用方法指示,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标记的,甚至是作曲家提供的,也往往需要演奏者的修改。因此“只有耳朵本身,才永远是艺术性演奏的最终指导,而不是一套印出来的指示。” 每个曲子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因为由于踏板是一种性质的技巧,想完全学到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和老师们用得一样,是不可能的,唯一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反应。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音响效果,并指示脚的动作,以实现希望的音响。

有关钢琴文案短句内容如下:

1、鸟儿离开了森林,弹琴整个天空都气馁了,文案蝴蝶不再被吸引,短句玫瑰静静地盛开。

2、窗外的麻雀,干净电线杆上的话唠,治愈你说的这句话,弹琴很有夏天的感觉。

3.刮风的日子,文案我试着牵你的手,短句可偏偏雨下得太大了,干净我看不见你。

4.糖果罐里有很多种颜色,治愈但笑起来不甜。

5.百花静好,弹琴爱得遥遥无期,文案爱得郁闷却又很喜欢,短句那时不懂这叫爱情。

6.风筝在阴天搁浅,干净思念还在等待救援,治愈我拉着线重温你给我的温柔。

7.我想起了喷泉边的白鸽,甜蜜地散落着。

8.朦胧的时光里,我们滑了多远,溜冰鞋画的圆圈,谁变了。

9.地上折翼的盘子,雾散后的满月,原来爱情和心碎可以很详细。

10.雨淋湿了天空,很小心地摧毁了它。你说你不明白为什么此刻会牵手。

11.你站的位置与我泪水相隔,街景一直在后退,窗外你的崩溃零碎。

12、只有钢琴陪我弹了一天,沉睡的大提琴,安静的老去。

13、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曾经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

14.口红停留在桌角,你我却找不到,如果角色互换,你说呢?

15、翻着我们的照片,思念若隐若现,去年冬天,我们笑得很甜。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 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 )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 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

机械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钢琴技巧的运用的话多了,你的侧重于某一方面吧,我觉的你的选题太大了吧。或者你应该写几个比较重要的技巧,比如八度,双音,刮奏等等。这样的话起名字就叫谈钢琴演奏中几个比较难的技巧,几个的话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四个,看你写多少了。然后每个技巧可以写一个大的一级标题,每个技巧你可以写写他的起源,演奏的发展,谁运用的比较好,代表的曲子是什么,简要分析下这个曲子当中这个技巧怎么弹奏。比如八度技巧,是李斯特开创的炫技类技巧,比较有代表的曲子是狂想曲6,然后怎么弹狂6里面的八度技巧。再比如李斯特的鬼火练习曲,是侧重于双音练习,你可以展开写写。多了不举例了。我也在做毕业论文,不过我的选题是论肖邦的练习曲,我也正在找资料写开题报告呢,加油吧,O(∩_∩)O哈哈~

首先要指错误毕业论文律能使用浅谈、浅议类似应该论……谈……题目给改改童钢琴教师与家沟通技巧

问你的论文的指导老师,这样最好,还有,可以借下以前别人的或者网上找下别人的,看下格式就可以了,每个学校的论文要求格式也不完全是死的,。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 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 )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 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

  • 索引序列
  • 上海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 有关海上钢琴师的毕业论文
  • 大连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 定制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 机械钢琴老师文案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