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糅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政治,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政治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然而,有意味的是当人们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而从政治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也围绕现实主义“真实性”诸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中逐步深入。现实主义复归的事实是当时审美“言说”的方式,这一言说对“历史”(文革)的审视,对自我的探求(反思),对未来的追求和前进(改革文学)都与当时政治言说是高度一致的。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否认了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的附属地位,却也明白,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刻不可能完全摆脱政治、权势话语的囿限。即便作为思潮存在的“伤痕文学”离开政治因素,不仅无从表述,也毫无意义。“伤痕文学”的文化取值,政治选择与民众期望高度一致,文学言说与政治言说一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19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随着时代的反思,也许文学将进一步升华。“文革”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内心的空间。一个时代的代价不可能是单维度的,它在一个方面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许会在另外的地方给我们补偿。缺失人性人性是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感,也是对理想的追求、道德的衡量、价值的判断等精神取向。正面描写人性,反映人性,歌颂优美健康的人性,批判丑陋的人性、呼唤美好的亲情、爱情等,是文学关怀人的体现,也是文学的本质内容,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应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文革”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扭曲理解变本加厉。在阶级斗争纲领君临一切的思想意识里,在公开的话语环境里,人性成了作家们最忌讳的话题,失落于优美的文学家园。人性淡出了政治话语环境,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雷区”,受到教条主义化的待遇,当时几乎所有的“文革文学”作品都不再正面描写人性。直接表现“文革”中的人性的作品,存在严重“缺席”状况。如一度风靡全国、独领风骚近十年的革命样板戏,几乎都没有涉及真实人性的内容。人们谈“人性”色变,视人性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惹火烧身,而没有认识到人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题中应有之意。人性完全处于被践踏遭毁灭的境地,成为禁语,陷入“文革”的空前灾难中。既然人性等被扭曲成为可怕的妖魔鬼怪,不能得到健康发展,那么,也就只剩下“阶级性”的生存发展空间了。漠视人性,压抑人性,唯政治是从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特别是“四人帮”制定的“三突出原则”创作模式成为当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重要原则后,人性更是被完全从文学题材中排斥出去,被湮没于阶级话语情境中,遭遇坎坷。一切禁忌似乎要把人人变成不食人间烟火、六亲不认、没有七情六欲的圣人仙人,抑或同时睁着孙悟空似的火眼金睛,把一切隐藏的人性揪出批斗,类同万恶不赦的特务、“封资修”等阶级敌人。即使是亲生爹妈,也要大义灭亲,而要服从于“阶级爹妈”。从这个角度说,《伤痕》的主人公王晓华的情感取向、价值判断标准也似乎合情合理。尽管此前王晓华和妈妈的感情很好,母女情深。但当妈妈成为“叛徒”、“特务”的最困难时刻,她却和妈妈断绝关系,泯灭了人性。缺乏自我认识“文革”是罪恶的,给党和国家、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给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把一切问题一切苦难都归咎于“文革”是不全面的,是推卸责任,掩盖个体生命的自我人性缺陷,有一刀切、大而化之之嫌,应客观地历史地来看。如果人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认识,认识到人的尊严,有着优美健康健全独立的人性,或许,“文革”不会持续那么久,灾难不会那么严重。 《伤痕》的主人公王晓华妈妈被定为“叛徒”后,她就抛弃了对妈妈的崇敬和深厚的母女之情,“没有毕业就报名上山下乡”,并拒收寄自妈妈的任何物品包括信件,希望借此可与妈妈彻底决裂;而1978年妈妈恢复了名誉和工作,她却急切地想要与妈妈团聚。当她最终找到妈妈时,妈妈已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因此,给她留下了难以抹平的心灵创伤。实际上,真正受到情感伤害、留有内心伤痕的是“革命多年的妈妈”:不但受到天大的冤屈,连亲生的女儿都翻脸不认人,不给她以任何的安慰,在她的心灵伤口上撒盐。而王晓华,如果说她也是一个受害者的话,那么,她只是一个自身愚昧的受害者,并非全部受害于“文革”。作为“文革”大时代背景下弱小的生命个体,普通个人固然无法扭转和决定时代发展方向。但毕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在其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不应该随波逐流如浮萍。王晓华虽不能改变妈妈被判为“叛徒”这个时代错误,无法扭转妈妈的命运,但她可以选择信任妈妈、支持妈妈,和妈妈共度难关这条路,可她却选择了反面,使妈妈的命运雪上加霜,也给自己留下了终生隐痛。——“文革”是一个政治灾难,然而,残缺不健全的人性又使得人们有意无意地参与了这场政治灾难,给这场灾难推波助澜。与其说是“文革”给她留下“心上的伤痕”,还不如说是良心的谴责在折磨她。因此,《伤痕》其实是暴露了“文革”中个体人性的自私势利和丑恶偏狭、残缺不全的一面:只因王晓华是“叛徒”的女儿,不论她如何努力,都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理解,入不了团,成为势利冷漠的时代丑恶人性的受害者;而王晓华本人也由于人性意识的缺失,“阶级性”的扼杀,失去了判断是非真假的能力,成为人性势利的一员,反过来又伤害他人,成为他人的扼杀者:为了所谓的前途,妈妈被打成“叛徒”了,她便信以为真想当然地冷酷地和妈妈决裂,将最起码的亲情抛置九霄云外,给妈妈精神致命的一击;而一旦妈妈恢复了名誉和工作,她又急切地想要与妈妈团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这正反映了“文革”中人性真实的一面:愚昧、任性、自私、冷酷、恶劣、势利、盲从、缺乏自我认识和判断。还以《伤痕》为例,分析王晓华对妈妈的绝情。尽管是通过梦境反映的,但梦是现实的影子。当梦见回到家后,看到妈妈“写着几个大字:‘关于我的叛徒问题的补充交代。’她两眼盯住她,忿忿地骂了声:‘可耻!’转身便往外走。”当妈妈想拦住她时,她却言语恶劣,冷若冰霜:“你管不着!”而且,就是在得到妈妈被平冤昭雪的信时,她还“有些犹豫不决”,担心昭雪不是真的,不能给她带来好运,连累她,不知道是否该回去见母亲。为了政治,为了个人所谓的发展前途,连有着血浓于水的母女亲情都退居一边,可见“文革”中的人性是何等自私、冷酷、恶劣、势利,血缘亲情的分量是多么微不足道!相当一部分“伤痕小说”,特别是以知青为主题的“伤痕小说”都反映了“文革”中的这类人性。他们或是控诉,或是反省自身在狂热理念的煽动下,看不到他人生命价值,践踏他人的生命和尊严。竹林《生活的路》,更注意到了女主人公谭娟娟个人纤弱虽性格的人性因素,深刻地揭示了谭娟娟从单纯到复杂以致最后不能自拔的整个演变过程。另外,老鬼的《《血色黄昏》也深入到人性深处。至于苏童在其“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所塑造的“香椿树街少年”系列,更是邪恶人性的展现,几乎看不到人性的一点亮色。迷茫黯淡人性“文革”中这类人性的表现,主要是反映在王晓华的妈妈身上。这是“文革”中最典型的例子。由于时代局限性,也由于认识不到个体生命的价值,虽然“革命多年”,当冤屈来临时,也不敢捍卫自己做人的权利,不敢与人沟通,因此有冤无处伸,也不敢伸,只得小心翼翼做人。甚至在自己辛辛苦苦抚养起来的女儿面前,也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仅仅因为女儿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交代,而“脸上忽然一阵惊慌,忙去掩桌上的纸头”,还掩饰“没,没写什么。”这是令人辛酸的人性悲剧。这类悲剧的罪魁祸首才是不折不扣的“文革”。由于“文革”期间的高压政治环境,存在于个人身上的黯淡人性发不出民主、独立的光辉,战战兢兢做人,失去了蓬勃强健独立自主的人性意识,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状态,如冯骥才《啊!》中谨小慎微的科研人员吴仲义等。优美温馨人性“文革”只是一个时代背景,是外因,是一个冶炼人性真金的时代大熔炉。由于缺少价值的自我判断,缺乏独立的思想和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漠视等人性缺陷,因此通过“文革”而变本加厉。缺少忏悔精神的人性缺陷和丑陋,因“文革”而找到了契机。就是“文革”不曾在历史上存在的话,只要人性存在缺陷,也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只是不同时代表现不同罢了。即使在“文革”那个恶劣的政治气候大环境下,也仍然有优美健康、催人感动的人性存在,正所谓“时穷节乃见,危难见英雄”。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如,从湖南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甜甜的草莓》中,我们看到了坚强党性和美好人性和谐的统一:毕兰大婶。她不仅是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出现的,也是慈善的母亲,她的母爱不仅施于女儿,而且温暖着全寨人的心。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四姑娘许秀云,尽管历尽艰辛坎坷,却始终保持美好的人性,淳朴善良,坚韧顽强,深沉地爱着姐夫(姐姐已死)金东水和姐姐的两个孩子;虽迫不得已嫁给流氓恶棍郑百如,但始终未从心底屈服,而是反抗。”因此,当人们冷静下来后,不应该仅仅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反省文化专制对人性的摧残,控诉非人道的灭绝人性;也应该从“伤痕小说”中寻找人们自身的人性因素,反省人性的不完善,堵塞人性上的“黑洞”。惟其如此,才能在批判和控诉中建设美好的人性,找回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 作为刚刚摆脱的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的局限又是十分明显的。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第三,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例如,在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1979,2)中,作者力图展现在文革血统论的错误导向下所造成的悲剧:因父母被打倒,主人公严凉与穆兰受尽了折磨,他们在小河边相识并相爱结合了,幸福似乎降临在他们头上,然而他们却发现两人竟然是姐弟关系--历史把他们分开,历史又这样无情地捉弄了他们!小说的悲剧色彩在这时达到了高潮,但在读者为这种乱伦惨剧叹息的同时却不能不感到其中过分的偶然性因素,这种刻意添加的悲惨无疑使作品显得虚假,同时也无法产生使人震撼的力度。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环境尚未明朗,文艺界仍然存在着写暴露、写悲剧的禁忌;同时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刚刚提到的《在小河那边》,在作品描写了一场乱伦惨剧后,笔锋一转,写到了四人帮被粉碎,姐弟二人得到母亲被平反的消息,母亲工作的银行也表示要将二人从农村调回,安排工作,最令人吃惊的是,从母亲留下的一封遗书中他们得知,原来穆兰是母亲在战争中抱养的女儿,与严凉并无血缘关系!--一切的阴翳都被排除,正像小说最后两节的题目一样:飞向光明、鹊桥相会。这种完满的大团圆结局无疑充满了人为的痕迹。又如,《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林中少年孙长宁带着老师的遗愿与笛声,在无法报名的情况下闯进了音乐学院的考场,并恰巧碰到老师的知己主考。后者听着少年的笛声,仿佛看到了老朋友的身影,感到了老朋友生命的继续。这个情节无疑暗示了少年前途的光明,但其中却不免因其过份巧合与顺利而显得不够真实。再如,在《伤痕》中,当王晓华读罢母亲的遗书后,作者进行了一段人物化悲痛为力量的描写:她的苦痛的面庞忽然变得那样激愤。她默默无言地紧攥着小苏的手,瞪大了燃烧着火样的眸子,然后在心中低低地、缓缓地、一字一句地说道:'妈妈,亲爱的妈妈,你放心吧,女儿永远也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痛是谁戳下的。我一定不忘党的恩情,紧跟党中央,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的南京路大步走去……这两个段落无疑是在讲述了一个悲惨故事之后,预示了前途的无限光明,然而这种预言又因毫无根据而显得十分空洞。总之,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伤痕文学具有明显的局限,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它的最大价值所在,是它连接文革假、大、空文学与新的体现人的真实性的文学之间的过渡作用。这种过渡性在冯骥才的《啊!》以及金河的《重逢》等作品中表现十分明显,后者虽然被誉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但却已经显示出反思文学的深刻力度。
唉~两三年没写过作文了,看到就头晕~
对伤痕文学也只是略知一二 这个是百科里介绍的
我的语文学习经历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通过反思我的语文学习经历,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以引起我们在教学中予以关注。 小学小学之前的语文学习几乎已没多大印象,只记得曾经做过学习委员,负责收作业本,想来还算是不错,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是个上海知青,姓尹,我的父母屡次提起她对我的赞誉,当时因为年龄小,个子小,曾经有劳动(一般是砍柴或锄茶叶地)给我过特殊的照顾,让我只负责扫教室的地。 小学毕业语文57分,数学63分,属于比较好的成绩。 初中 读初一开始住校,生活相当的艰苦,贪玩,由于个子小,总坐第一排,爱打乒乓球。成绩中等。 关于当时上语文课的情景,记得的并不多。只有三位老师留有印象,其中最深刻的王老师。 王老师当时二十来岁,好像还不是正规的大专毕业,记忆中比较深刻的王老师上课很投入,夏天时总是汗流浃背。他有时会跟我们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事,但也不多。但王老师兴趣广泛,王老师爱摄影,当时我们看他拿着一个照相机(方方的120的那种,借来的)在学校拍时,崇拜得不得了,这甚至影响到后来我考上大学时把所有的红包的钱买了一部照相机。王老师喜欢花,有一次劳动,大概又是挖茶叶地罢,他让我们几个去山里找九节兰,那种兰花很少见,长在很荫凉的地方,抽出一支花来,上面能开九朵,有的还不止,于是那是我也爱种花,学校陋壁有一个花圃,我们曾经在深夜翻围墙进去偷花,后来我家的房子周围被我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我也因此认识了不少花,比如有一种叫碧玉z的。王老师的课我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喜欢上的,现在想来,这种兴趣来源于他的性格与性情。而不是来源于上课和课文。另一个是董老师,他上语文课就在黑板上大大的写一个“背”字,就叫我们拿练习册出来背,没什么很大印象。还有一个中年老师,唯一记得的是他总爱说这样一个例子:那片白云底下,是我的故乡。初中时候学语文的痛苦印象还很深,一是课后练习总做不来,总是脑里好像有点什么,却又没什么。课后练习总是一些问答题,让人无从下手。写作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很少有时候知道自己究竟写的是什么,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记得有一个暑假,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说让我和妹妹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人为什么活着》,天哪,当时我哪知道为什么活着?最后那篇作文写没写,写成什么样也不记得了,但那痛苦的感觉还在。老师也读一些范文,虽然他说好,但我们也往往不知好在何处,更无从说学了。在初中我曾获得过一次语文竞赛第一名,那是我最辉H的一次经历。我的分数是61,取胜的原因是我做对了一道附加题,那题实际上是文化常识题,“古稀双庆”“花甲重开”,也许是我当时不知从哪本课外书上看到了,便记住了。要来说说阅读了。初中时很少有书可读,我记得初中时我家订了一本杂志《收获》,至今我还认为,我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最初来源于她。那几年正是伤痕文学流行的时候,到现在为止,我读过的最感动的还是《人生》、《流泪的红蜡z》,特别是《人生》,我还记得当时读时流了泪。《西游记》读过,只是一读到那些描写服饰的就跳过去。并没多大的感触。还要说说写字,当时我很有兴趣练字,寒暑假在家里也练,可是不得法,一直没进步。至于说,好像没有什么机会,一般在人面前不敢说话。我读初三时,家庭经济环境已较好,我有较多的零用钱,可是也买不到什么书。记得有一次我带了二十多块钱跑到县城,全都买了书,可至今记得的只有一本,名叫《渔家女》,是写黄浦江上的一户渔家的生活的,印象挺深,曾经揣摩过其描写,也不得法。 高中 1985年上高中。我所在的学校是镇上的一所农职业高中,只有一个班,40多人,大多是县城和那些林场家场上吃商品粮的学生,读两年便可参加招工。课堂学习方面在脑海里几乎是一片空白。课外学习方面高一开始读《射雕英雄传》,那是一天读完的,给了我全新的阅读感受,读完即有写的冲动,完成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处女作,以太平天国为背景的武侠小说,自己当时对景物描写比较得意,曾与同学传看。高二曾读过一些科幻小说,书名与内容大多都不太记得了。这时,受青春的冲动的驱使,受写诗,后来一看,都是一些长短句,只因写不成文,所以写成了诗。特别一提,高二时有了早恋经历,对文学又多了一层偏爱。从高二始开始订阅语文报,每期都是很欣喜的阅读,特喜欢了解一些文人的情况,有一篇文章最打动我,好像是田晓菲的《柳芽儿落了》,写早恋的。高三(其实是补习),爱看电影。喜欢文艺,曾与班花主持补习班的元旦晚会。高考语文考得最差,只有78分(满分120分),作文题为“习惯”,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无非是“人人都有习惯,不能有坏习惯,要有好习惯之类”,作文分估计很低。最令人伤感是有一个阅读题“” 大学 莫名其妙的上了大学中文系。 这年暑假狂读琼瑶和三毛,至今感谢她们,起码她们对我的性格,情爱观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对老师的讲课特别烦,有位现代文学老师讲鲁迅,竟从鲁迅原名周树人,逝江绍兴人讲起,大半时间是逃课,泡图书馆和睡觉。 大学一年级,曾有一次作业,被老师改得无地自容,我竟然不会标点符号,老师用红笔一处处的改了,甚为感动。 喜欢现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因为老师讲的教材上没有。 不喜欢背讲义,所以考试总是70多分,也常有令老师诧异的时候,记得中教法考试时,我就提出过“结构教学论”,我的确没看过类似的文章,只是悟出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认识的结构应相吻合,当然,还是70多分。 写作课曾被老师表扬一次,那是诗歌写作: 诗云: 絮语 春天 据说是希望的季节据说是播种的季节还有人说一年之际在于你还有人赞人的万紫千红不知你想到没有你的季节没有收获 雨我确实不知你象什么每次每次我总把你归纳为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婆 柳芽吃饱了,喝足了阳光真明媚你醒了 梅你受不了春风的引诱为了保全你的贞洁只好避而远之 如今看来,充其量是一般的咏物诗而已。 囫囵吞枣的看了许多书,最喜欢莎士比亚,沈从文和刘震云。看了许多电影。 喜欢文学,那是正是朦胧诗,先锋文学的时候,用现代文学老师的话说,是“各领风骚三五天”。喜欢莫言、刘恒,喜欢张艺谋。 也喜欢巴尔扎克,不喜欢狄更斯,雨果,不喜欢浮士德。喜欢《罗亭》,不喜欢《战争与和平》。 从大一开始,时断时续的写日记,主要都是作无病之呻吟,喜欢摄影。 从未发表过任何文章,根本不敢投稿,甚至不会投。 学习民间文学之后,曾写过一篇《中国女性民间文学史》,二万余字,老师表扬一通,让我投稿,可不敢投,当时此文曾有一主要论据,即女书,后来被炒得沸沸扬扬。 也曾写小说,从不敢投稿。其中有写故乡的“苦楮坑系列”,甚至没有读者。 喜欢酒,一半是因为家族遗传,一半是因为文学。 大学四年级,毕业论文是研究刘震云的,那是我为他的《单位》和《一地鸡毛》所感动,说实在的,和以前一样,我实在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写什么,甚至,我还不知论文是什么。 工作 92年,开始做语文老师。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语文。 说实在的,当时并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一节课的教案要写上十页,方方面面,非常详细,可一到上课,往往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也曾有过探索,曾用图示法读解《荷塘月色》的作者的情绪波动。没有得到好评。 第二年开始认识到练习的重要性,备课的重点放在设计问题和练习上。 然后, 意识到一课一得,意识到寻找突破口,意识到长文短教,意识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意识到……. 慢慢走到现在。 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感悟。也有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94年开始发表文章,岂今文学作品十余篇,论文十余篇,编著二部。 时常写些学校的公文。 反思:一、 目前我的语文水平能不能满足一般的需要?我自认为,如果以目前我的语文水平来说,基本可以满足一个中国公民正常生活工作的需要。但刚走出高中时,甚至大学毕业时还不能。二、 小学时的语文学习对我的后来是否有很大影响?我觉得对我而言,影响不大。但是,我经常想,我为什么不能拔尖(在语文能力方面),这可能与我小学、初中时的语文学习有关,积累太少,读书太少。三、 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最重要的是什么?从我的经历看来,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老师?),应该是一个在精神上(包括生活趣味等方面)能够引领学生的人。应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一个爱生活的人。学生的兴趣与情趣与其语文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课讲得怎么样!?说实在的,主要在于你是否代表了学生们所认为的前沿的值得仿效的情趣与情操。当然,这与其品格高尚与否无关,前面所提的王老师,后来走入仕途,做副镇长,做副校长,恋爱家庭方面也颇多是非,据说为当地许多人所不以为然。四、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我实在无法得出“我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老师教的”这一结论。说实在的,老师教的,大多数时候,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有时我知道是那么回事,但就是用不起来。而当我用起来时,我甚至不知是怎么就用起来的,当有某种感情或体验所驱使时,词语直然就流泻而出。读写能力的形成在于学生的读写实践。五、 一个人的生理成熟、社会阅历与语文学习有怎样的关系?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学生,初一初二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我经常有自愧弗如之感,每个年龄段的写作有每个年龄段的优势,就如一个小孩的画是一个画家都无法画出来的,从这一点上说,所谓的技巧是不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写作是无技巧的。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人的生理成熟与社会阅历对其写作是有很大的限制的,你的思维和认识体验没有发展到那一步,就不可能理解与发表。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语文的根本在于认识与体验。六、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在哪里?给学生创造读写实践的机会。七、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与他的生活有无必然的联系?我觉得没有必然的联系。语文在他的事业、人生中其实只占很小的份额,目前圈内人对此点颇有扩大之嫌,大概是大家都搞这一行的,然免眼界狭小。有太多的成功人士,语文并不怎样,语文学得好的,只能做做“师爷”,当然,有例外。八、 语文有没有负作用,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没有“反教育”的东西在?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从我自身而言,从周围许多人身上都可看出,语文学得好(不指出类拔萃那种)的,或者在大一点范围,知识分子身上的确有太多的局限性。比如说,不会处世,不会说假话,不会曲意逢迎,不会溜须拍马,自命清高等等,这样的故事不用我举例。这是语文现代化所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来。
我的语文学习经历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通过反思我的语文学习经历,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以引起我们在教学中予以关注。 小学小学之前的语文学习几乎已没多大印象,只记得曾经做过学习委员,负责收作业本,想来还算是不错,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是个上海知青,姓尹,我的父母屡次提起她对我的赞誉,当时因为年龄小,个子小,曾经有劳动(一般是砍柴或锄茶叶地)给我过特殊的照顾,让我只负责扫教室的地。 小学毕业语文57分,数学63分,属于比较好的成绩。 初中 读初一开始住校,生活相当的艰苦,贪玩,由于个子小,总坐第一排,爱打乒乓球。成绩中等。 关于当时上语文课的情景,记得的并不多。只有三位老师留有印象,其中最深刻的王老师。 王老师当时二十来岁,好像还不是正规的大专毕业,记忆中比较深刻的王老师上课很投入,夏天时总是汗流浃背。他有时会跟我们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事,但也不多。但王老师兴趣广泛,王老师爱摄影,当时我们看他拿着一个照相机(方方的120的那种,借来的)在学校拍时,崇拜得不得了,这甚至影响到后来我考上大学时把所有的红包的钱买了一部照相机。王老师喜欢花,有一次劳动,大概又是挖茶叶地罢,他让我们几个去山里找九节兰,那种兰花很少见,长在很荫凉的地方,抽出一支花来,上面能开九朵,有的还不止,于是那是我也爱种花,学校陋壁有一个花圃,我们曾经在深夜翻围墙进去偷花,后来我家的房子周围被我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我也因此认识了不少花,比如有一种叫碧玉z的。王老师的课我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喜欢上的,现在想来,这种兴趣来源于他的性格与性情。而不是来源于上课和课文。另一个是董老师,他上语文课就在黑板上大大的写一个“背”字,就叫我们拿练习册出来背,没什么很大印象。还有一个中年老师,唯一记得的是他总爱说这样一个例子:那片白云底下,是我的故乡。初中时候学语文的痛苦印象还很深,一是课后练习总做不来,总是脑里好像有点什么,却又没什么。课后练习总是一些问答题,让人无从下手。写作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很少有时候知道自己究竟写的是什么,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记得有一个暑假,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说让我和妹妹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人为什么活着》,天哪,当时我哪知道为什么活着?最后那篇作文写没写,写成什么样也不记得了,但那痛苦的感觉还在。老师也读一些范文,虽然他说好,但我们也往往不知好在何处,更无从说学了。在初中我曾获得过一次语文竞赛第一名,那是我最辉H的一次经历。我的分数是61,取胜的原因是我做对了一道附加题,那题实际上是文化常识题,“古稀双庆”“花甲重开”,也许是我当时不知从哪本课外书上看到了,便记住了。要来说说阅读了。初中时很少有书可读,我记得初中时我家订了一本杂志《收获》,至今我还认为,我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最初来源于她。那几年正是伤痕文学流行的时候,到现在为止,我读过的最感动的还是《人生》、《流泪的红蜡z》,特别是《人生》,我还记得当时读时流了泪。《西游记》读过,只是一读到那些描写服饰的就跳过去。并没多大的感触。还要说说写字,当时我很有兴趣练字,寒暑假在家里也练,可是不得法,一直没进步。至于说,好像没有什么机会,一般在人面前不敢说话。我读初三时,家庭经济环境已较好,我有较多的零用钱,可是也买不到什么书。记得有一次我带了二十多块钱跑到县城,全都买了书,可至今记得的只有一本,名叫《渔家女》,是写黄浦江上的一户渔家的生活的,印象挺深,曾经揣摩过其描写,也不得法。 高中 1985年上高中。我所在的学校是镇上的一所农职业高中,只有一个班,40多人,大多是县城和那些林场家场上吃商品粮的学生,读两年便可参加招工。课堂学习方面在脑海里几乎是一片空白。课外学习方面高一开始读《射雕英雄传》,那是一天读完的,给了我全新的阅读感受,读完即有写的冲动,完成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处女作,以太平天国为背景的武侠小说,自己当时对景物描写比较得意,曾与同学传看。高二曾读过一些科幻小说,书名与内容大多都不太记得了。这时,受青春的冲动的驱使,受写诗,后来一看,都是一些长短句,只因写不成文,所以写成了诗。特别一提,高二时有了早恋经历,对文学又多了一层偏爱。从高二始开始订阅语文报,每期都是很欣喜的阅读,特喜欢了解一些文人的情况,有一篇文章最打动我,好像是田晓菲的《柳芽儿落了》,写早恋的。高三(其实是补习),爱看电影。喜欢文艺,曾与班花主持补习班的元旦晚会。高考语文考得最差,只有78分(满分120分),作文题为“习惯”,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无非是“人人都有习惯,不能有坏习惯,要有好习惯之类”,作文分估计很低。最令人伤感是有一个阅读题“” 大学 莫名其妙的上了大学中文系。 这年暑假狂读琼瑶和三毛,至今感谢她们,起码她们对我的性格,情爱观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对老师的讲课特别烦,有位现代文学老师讲鲁迅,竟从鲁迅原名周树人,逝江绍兴人讲起,大半时间是逃课,泡图书馆和睡觉。 大学一年级,曾有一次作业,被老师改得无地自容,我竟然不会标点符号,老师用红笔一处处的改了,甚为感动。 喜欢现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因为老师讲的教材上没有。 不喜欢背讲义,所以考试总是70多分,也常有令老师诧异的时候,记得中教法考试时,我就提出过“结构教学论”,我的确没看过类似的文章,只是悟出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认识的结构应相吻合,当然,还是70多分。 写作课曾被老师表扬一次,那是诗歌写作: 诗云: 絮语 春天 据说是希望的季节据说是播种的季节还有人说一年之际在于你还有人赞人的万紫千红不知你想到没有你的季节没有收获 雨我确实不知你象什么每次每次我总把你归纳为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婆 柳芽吃饱了,喝足了阳光真明媚你醒了 梅你受不了春风的引诱为了保全你的贞洁只好避而远之 如今看来,充其量是一般的咏物诗而已。 囫囵吞枣的看了许多书,最喜欢莎士比亚,沈从文和刘震云。看了许多电影。 喜欢文学,那是正是朦胧诗,先锋文学的时候,用现代文学老师的话说,是“各领风骚三五天”。喜欢莫言、刘恒,喜欢张艺谋。 也喜欢巴尔扎克,不喜欢狄更斯,雨果,不喜欢浮士德。喜欢《罗亭》,不喜欢《战争与和平》。 从大一开始,时断时续的写日记,主要都是作无病之呻吟,喜欢摄影。 从未发表过任何文章,根本不敢投稿,甚至不会投。 学习民间文学之后,曾写过一篇《中国女性民间文学史》,二万余字,老师表扬一通,让我投稿,可不敢投,当时此文曾有一主要论据,即女书,后来被炒得沸沸扬扬。 也曾写小说,从不敢投稿。其中有写故乡的“苦楮坑系列”,甚至没有读者。 喜欢酒,一半是因为家族遗传,一半是因为文学。 大学四年级,毕业论文是研究刘震云的,那是我为他的《单位》和《一地鸡毛》所感动,说实在的,和以前一样,我实在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写什么,甚至,我还不知论文是什么。 工作 92年,开始做语文老师。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语文。 说实在的,当时并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一节课的教案要写上十页,方方面面,非常详细,可一到上课,往往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也曾有过探索,曾用图示法读解《荷塘月色》的作者的情绪波动。没有得到好评。 第二年开始认识到练习的重要性,备课的重点放在设计问题和练习上。 然后, 意识到一课一得,意识到寻找突破口,意识到长文短教,意识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意识到……. 慢慢走到现在。 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感悟。也有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94年开始发表文章,岂今文学作品十余篇,论文十余篇,编著二部。 时常写些学校的公文。 反思:一、 目前我的语文水平能不能满足一般的需要?我自认为,如果以目前我的语文水平来说,基本可以满足一个中国公民正常生活工作的需要。但刚走出高中时,甚至大学毕业时还不能。二、 小学时的语文学习对我的后来是否有很大影响?我觉得对我而言,影响不大。但是,我经常想,我为什么不能拔尖(在语文能力方面),这可能与我小学、初中时的语文学习有关,积累太少,读书太少。三、 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最重要的是什么?从我的经历看来,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老师?),应该是一个在精神上(包括生活趣味等方面)能够引领学生的人。应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一个爱生活的人。学生的兴趣与情趣与其语文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课讲得怎么样!?说实在的,主要在于你是否代表了学生们所认为的前沿的值得仿效的情趣与情操。当然,这与其品格高尚与否无关,前面所提的王老师,后来走入仕途,做副镇长,做副校长,恋爱家庭方面也颇多是非,据说为当地许多人所不以为然。四、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我实在无法得出“我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老师教的”这一结论。说实在的,老师教的,大多数时候,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有时我知道是那么回事,但就是用不起来。而当我用起来时,我甚至不知是怎么就用起来的,当有某种感情或体验所驱使时,词语直然就流泻而出。读写能力的形成在于学生的读写实践。五、 一个人的生理成熟、社会阅历与语文学习有怎样的关系?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学生,初一初二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我经常有自愧弗如之感,每个年龄段的写作有每个年龄段的优势,就如一个小孩的画是一个画家都无法画出来的,从这一点上说,所谓的技巧是不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写作是无技巧的。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人的生理成熟与社会阅历对其写作是有很大的限制的,你的思维和认识体验没有发展到那一步,就不可能理解与发表。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语文的根本在于认识与体验。六、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在哪里?给学生创造读写实践的机会。七、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与他的生活有无必然的联系?我觉得没有必然的联系。语文在他的事业、人生中其实只占很小的份额,目前圈内人对此点颇有扩大之嫌,大概是大家都搞这一行的,然免眼界狭小。有太多的成功人士,语文并不怎样,语文学得好的,只能做做“师爷”,当然,有例外。八、 语文有没有负作用,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没有“反教育”的东西在?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从我自身而言,从周围许多人身上都可看出,语文学得好(不指出类拔萃那种)的,或者在大一点范围,知识分子身上的确有太多的局限性。比如说,不会处世,不会说假话,不会曲意逢迎,不会溜须拍马,自命清高等等,这样的故事不用我举例。这是语文现代化所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来。
《晚霞消失的时候》,《伤 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思念你,桦林!》袭巧明,《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在小河那边》孔捷生,《头像》林斤澜,《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张辛欣,《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枫》郑义,《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我是谁》宗璞
传统定义新文学的起源多以五四为中国现代文学之开路先锋,鲁迅、胡适、钱玄同等文学巨匠也被赋予现代文学开山宗师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篇一
《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前言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
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第一次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
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
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
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
现代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
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
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1917年到1927年之间,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
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
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
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
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
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
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却不知“回首往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
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
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
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亦或是生活造就,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
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
但是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
同时,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具有一脉相承特征。
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返璞归真势在必行,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2015,02(01):79-82.
2.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2015,01(02):208-218.
3.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03):131-136.
4.吴晓东.古典语境在现代文学中的移植——何其芳对中国古代志异文本的改写[J].名作欣赏,2011,10(07):35-42.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篇二
《 现代文学创作知识分子类型分析 》
摘要:知识分子由于他们丰富的学识和思想,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并且承担着社会预言者与启蒙者的言说角色。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利益法则的兴起、商业化的冲击以及各种欲望的刺激,文学依靠政治制约而高居精神文化领域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和动摇,造成文学的璀璨光芒慢慢消失,而且逐渐从“中心”向边缘发展。
、顺理成章,依理定形 一般来说,文章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决定着文章的内在结构形式。例如,一篇文章主要是想探讨某一事物产生的原因,反映在结构上,必然有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或者由结果推断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断结果,缺一不可。又如,论述事物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或从个别到个别,反映在结构上,从个别到一般,总是要逐一分析个别事物的特征,然后归纳出一般事物的特性;从一般到个别,也必然一般结论在先,而后再触及个别事物的特征。如果违背了这一发展逻辑,其结构就会显得不合理。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得出一个一般结论,只建立在一个事例的剖析上,如果没有充分理由证明这一事例本身具有普遍性,那么从中得出的一般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论文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再如,在论述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时,总少不了正反、前后、表里、上下、质量等各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分析对比。忽略一个方面,就会产生片面性。不少毕业论文也往往犯这一错误,比如《国有公路运输企业单车承包之我见》一文,针对社会上和企业内部对单车承包的各种否定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虽然是可以的,但问题在于论文基本上完全肯定了这种承包方法,实际上这种承包方法既有其正面作用,也不可否认有它的反面作用,这已为实践的发展所证实。片面地肯定某一方面,这种偏激的论述方式往往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所以,理的发展,不能不遵循人类的思维规律。违反了,理就不通,文就不顺。讲同样一个道理,比如,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社论、文学评论、经济论文的外在形式,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但在这个理论的内部结构上又是一致的。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是基本形式,并不排斥与其它推理形式的结合与交替使用。 二、毕业论文要以意为主,首尾员一 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脑,是统帅。要写好毕业论文,就要抓住中心。这个中心的要求应当是简单明了的,能够一言以蔽之,可以达到以简治繁的目的。抓住这样的中心,紧扣不放,一线到底,中途不可转换论题,不可停滞,不可跳跃遗隙,这样就能使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比如,论文《关于提高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之我见》就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论述了: 1.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综述; 2.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下降的现状; 3.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下降的原因; 4.提高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的途径。 可谓“以意为主,首尾贯一”,点滴不漏。 作为一篇论文,从思想的发展来说,要一层一层地讲,讲透了一层,再讲另一层意思。开头提出的问题,当中要有分析,结尾要有回答,做到前有呼,后有应。比如论文《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围绕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论述了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从深化体制改革和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分析中探索了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从条件和基础的差距出发再探究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方向和过程,提出了建筑市场的长远发展方向和发展全过程;最后,对近期建筑市场的发展提出操作性很强的措施和对策。层层剖桥,前后呼应,成为一篇优秀论文。虽然,作为一篇优秀论文,还须做到每层之间瞻前顾后,后面讲的与前面不要有矛盾,留在后面说的,也不要在前面一气说光。中心思想能够贯通始终,才能真正做到“文以传意”,不流其词,文章自然增色。 三、毕业论文要求层第有序,条理清晰 文章要有层次,有条理,这和材料的安排处理关系极大。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不能错乱,错乱了,层次就不清楚,自然也不会有条理。 例如,平行关系。文章各部分材料之间,没有主从关系,在顺序上谁先谁后都可以,影响不大。例如介绍利润率,有成本利润率,工资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介绍价格,有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服务价格、土地价格、住宅价格等等,不论先介绍哪一个都可以。 递进关系,有些材料之间的次序不可随意颠倒,递进关系就是这样,这些材料之间是一种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颠倒了就会造成逻辑混乱。同样以上面的价格为例,如果要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来谈论它,那就应该先讲消费品价格,因为我们最早承认消费品是商品,其次应介绍生产资料价格,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抛弃了传统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接下去才介绍服务价格、土地价格、住宅价格,等等,这一类要素价格一直到1992年之后,我们才认识到必须主要由市场形成,以上这种表述,表明了我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递进关系处理得好,就能造成步步深入,道理犹如剥茧抽丝,愈转愈隽。 接续关系。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有直接的逻辑联系,层次虽分,道理末尽。前一层有未尽之意有待后面续接,不可中断。比如按行进过程顺序安排论据,阐述某些事实,就比较多的采取这一种方式。像在论述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时,作者就往往从起缘、发展、完善这样一个行进过程来层层展开,显得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对立关系。文章论述的事理是对立统一体。为正反、表里、前后、质量、胜负、成绩缺点等等。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论述的重点在于阐明它们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将它们孤立地对待。那么在论述时,就不能强调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由于毕业学员理论功底不很深厚;辩证思维的方式掌握得不是很好,所以,往往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犯片面性错误,为强调某一事物的作用,就把其说得好得不得了,通篇都是正面材料,没有任何不足之处;而要否定某一事物,就把其说得差得不得了,通篇都是反面材料,没有任何长足之处,这种论文从结构的角度来说是层次失 衡,有悖常理。 总之,理清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结构中体现出来,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 四、毕业论文要求接榫细密,转折自然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起、合是总起、总结问题。承、转是接榫、转折问题。要使文章上上下下浑然一体,没有断裂痕迹,使文气贯通下来,说理有节奏,接榫和转折是不能不注意的问题。 接榫是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接头的地方。就像木制家具的“榫头”。凹凸之处,不能大,不能小,要正好合适,做出来的东西才能精美。如接不下、接不紧,就既难看,又不适合,写毕业论文也是如此。一篇论文很好,但一个接榫出毛病,就会铸成错误。因为它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下联系的纽带,稍不留意,就会造成意的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交代明白联系的媒介与中心环节,通常是通过过渡来实现的。在论文中有段落作过渡,比如,一篇论述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论文,在介绍了五种不同的开发农村股份合作制形式之后写道“上述这些形式,由于生产要素不同,入股合作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收益分配的比例也有差异。”用这段过渡,接下去就很自然地转到对这几种不同股份合作制形式的收益分配的剖析上。也有以句子作过渡,比如有一学员对邓小平的农业思想指引着××市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进行论述,先叙述了邓小平同志一系列“农业是根本”的思想,接着要论述××市农业生产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不断发展的问题,中间就以“在邓小平同志‘农业是根本’的思想指引下,××市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作为过渡,显得很平稳、自然。还有更多的是用词语作过渡,像“所以”、“因此”、“显然”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使过渡得法、得体,必须弄清楚上下两段关系怎样,然后再决定用什么形式把它们联结起来。有些地方需要议论发挥,有的地方需要借曾穿插,有的地方要有比较复杂的判断与推理,不能抽掉它们。省略了,文章就会急转直下,使人感到突冗。 转折,指两层意思的转换。在论文中也同样有段落作转折,有句子作转折,也有词语作转折。比如有一学员对传统劳动用工制度进行剖析,先实事求是地论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固定工制度曾经起过作用,接着要论述这种固定工制度的实行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中间就以“但是由于长期来片面地把人人就业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待,由此带来了两大问题”,这就是以句子作为转折,使上下文之间显得转折得体、自然。此外,我国传统的转折手法还有提法(明转)、驻法(暗转),有急转、缓转,有在前头富开一笔勾魂动魄的后转,也有篇末暗送秋波的前转。具体选取何种方法转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五、毕业论文要注意瞻前顾后,调整结构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形式,论文的结构应是顺畅有序,层次清晰,前呼后应,合乎逻辑。结构一旦确定下来,还须进行一番修改工作,以防止事后的返工。结构的修改主要从三方面检查入手:其一,看各层次是否明白清晰,有无重复或相互矛盾的地方,有无缺少或多余之处,意思上是否连贯通畅,是否达
回的哦,知网查重还是比较严格的呢、。
就要看您学校是否有自建库了,一般和知网合作的高校会收录评定为优秀的研究生论文。当然就算查重后也没那么快被学校自建库收录的,系统有很大可能检测不出。不过您抄的段落,您同学是否又借鉴别处呢,建议一定要提前查重下,做到心中有数。早检测知网VIP和PMLC是都有的,或许可以看看。如果毕业查重并没有查出,抄袭的字数太多,日后被发现也是不利的。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痕迹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而我们自己也就在这段短短的时间中,一步一脚印,慢慢将生命镌刻出那人生的墓碑,那墓碑上的墓志铭,就是人这一生在这世上留下的小小痕迹。
岁月更替,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重重地划下一道痕迹,后来的世人争相将他们赞扬;有些人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轻轻地点上一丝痕迹,而后来的世人却在时光推移中渐渐淡忘他们。“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大概就是这些人的最好的写照!
众所周知,司马迁因《史记》而遭受宫刑,却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终于完成了这流芳百世的著作;孔夫子不顾嘲讽,周游列国,十年如一日地宣传他的主张,却无人赏识,但当今社会却对他的思想大为宣传;居里夫人历经几年悉心钻研,才发现了镭元素,却拒绝申情专利;袁隆平不辞辛劳,亲自下田劳作,终培植出“东方魔稻”,却也将金钱拒之门外;邓稼先数十年苦心研究,最终在中国领土的上空开出了许多大大的“蘑菇云”。太多太多的伟人,将毕生的精力倾注于自己所执着的事业,但是,他们用生命去坚持还是换来了历史岁月中那一道道明显的痕迹。我相信,他们一定也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欣慰吧。
在现代化社会中,全球高速发展的脚步,似乎也将人们卷入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匆匆地过,匆匆地来,甚至匆匆地生活,仿佛忙得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了一般。然而到了入睡时分,回头仔细想想却发现好像什么重要的事情也没干。其实,人可以慢一点去好好地享受时间,而不是过分追求快速而让时间来耍弄你,认真想想,有时候放慢脚步,我们会发现原本匆忙走过的道路上,有着被我们所忽略的美好风景,那时心中必定会产生一种小小的感动:生活真美好!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正是说明时间的流逝。有人说,既然时间如流水,我们才更要快一点,不该浪费一点儿时间。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把水捧在手心里,用力握紧,就会很快流完,最后只留下几滴水。时间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将它小心翼翼的握于手中,却流于指缝。所以,我们需要松弛有度地把握好时间,不然时间只会扔下我们轰轰烈烈地向前奔去。我们要用这有限的时间,在历史的长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痕迹。
每一个黎明都是生命的开始,每一个黄昏都是生命的小结,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在这幽幽天地、物序流转中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而这一道属于自己的痕迹,则会在岁月流逝中静静保留……
昨夜下过一场小雨,南阁的村庄就如一幅水墨画,湿透透的,却将古韵融入天地。记忆深处的那块好像被打动,回想起往事真是惊叹。
屋后的山上,泥土软软的,黏黏的,一脚下去,就陷在了里面,很难再拔出。我十分讨厌这种天气出门,却喜欢这种腥甜的空气。趁着天晴,外婆要去采棉菜,留着清明节时做青团,那是我最喜欢的食物。我真想看看能做出如此美味的青团的棉菜生长在哪?外婆提着竹篮,我跟在她后面,踏着乡间的小路,走进了大山的怀抱。我们很幸运,没走多久就发现了给株绵菜。它们可能是昨天新生的,嫩绿嫩绿的,仿佛大自然将所有的生机都送给它们了,那绿慢慢的流进我心里。棉菜有着一层毛绒绒的细毛,煞为可爱。我伸出手去,从棉菜最下面掐起,收获了第一株棉菜!我们再往前,却不见棉菜的踪影。我焦急的问:“棉菜躲哪里去了?”外婆笑着说:“因为大家都要做青团,来晚了棉菜就没了。”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如果都采完了怎么办,我就吃不到青团了!我赶紧拉起外婆的手,催她快些,不然棉菜可就没了。外婆乐了:“傻孩子,一下雨就有棉菜啦!”我们沿着小路一直往前,转个弯,一片嫩绿映入眼帘,棉菜们嫩的仿佛能掐出水来。我像发现一片金银财宝,冲着身后的外婆欢呼!我奔向这片绿色,将自己融入着绿中。我拼命的采着,待到暮色四合,也不肯停下。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我经常这么感叹!想想往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心事来潮吧,决定去重温一下那片小路带给我的快乐。脚下的石头路,还是以前的石头路,好像什么都没有变一样。那片竹子林还是那么挺拔高大,其中有几个竹子好像是新年新生的,与其它的竹子不太一样。往上是一个石头搭成的阶梯,儿时的我曾在上面蹦蹦跳跳。阶梯旁有一片顽强生长的野草,还记得那时的我对那片野草下了毒手,拼了命的踩,想想真是愚蠢。大概这就是纯真吧。走到了之前的那片棉菜地,几年的时间,这里真的变了不少。之前对于自己来说的“参天大树”,现在也不过如此。地上杂草众生,都是些说不出名字的草,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还有漂亮的、丑的,就像五湖四海的大家庭。在寻找,寻找那个曾被我埋下大弹珠。天真的我,天真的儿童,曾以为弹珠种下便可以生长。一棵被红子绳子系上的树下便是我那弹珠所藏之处。时隔多年,我不知还能不能找寻。终于,我找到了那棵树。但是,树下已经布满了野草,定是不能再找到了。那就留着吧,让它代替我,与大自然混为一物。
顺着小路,顺着痕迹,我找寻独家记忆。
在那个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枇杷树下,满是我今生今世存在的痕迹,它们在我不经意间出现,深深的烙在我的生命里。
夏日的清晨,院子里传来女孩的欢笑声。沐浴在阳光中的枇杷树下,有位穿着连衣长裙的短发少女,她手里提着已经有些陈旧的菜篮,弯着腰从地上捡起一颗颗饱满橙黄,还带着些许露水的枇杷果实,嘴角无声地向上翘起,眼睛里满是欢喜与满足。在她的身边,有一个及她腰高的小幼童,她挥舞着两只小短胳膊,不停的绕着少女跑着跳着欢笑着,试图吸引少女全部的注意,却又好像只是在向少女撒娇,讨一颗新鲜的枇杷解解馋儿。尚未变得火热的夏日的阳光,穿过枇杷树那叶子片间的缝隙,轻轻柔柔地落在她身上,又给这本该宁静的清晨更添一抹活力。他们身旁便是枇杷树那粗壮的树干,一把木头梯子架在它的枝干上,顶端没入了茂密的枝叶,一位身材高大的男人正站在梯子上,用手摇晃着结了枇杷的树枝,那些个成熟的果实便纷纷争先恐后地落下,砸到了松软的土地上,发出“咚咚”的声响,留下一个个浑圆的痕迹。那是我幼年的痕迹,是充满了欢笑与喜悦的痕迹。
冬季的午后,阳光正好。长大了的幼女在庭院中无忧无虑地追逐着不停逗她笑的姐姐,仍然稚嫩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着,如同银铃般清脆,又好似冬日阳光般暖人。那棵枇杷树下,坐着一位头发已白了大半的老人,她矮小的身子几乎完全地陷进了背后与身下厚厚的大红垫子里,随着身体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她身下的大黄藤椅子都会发出“吱呀”的声响,在这温暖的午后竟显得有一丝慵懒。她的嘴角噙着一抹宠爱的微笑,眯着眼睛,视线随着两个孙女的身影转动着,好像那枇杷树上在墨绿叶片簇拥中的一朵黄花,隐隐约约又静谧安详。她的手上正慢慢地剥着柑橘的皮,把干净的果肉用纸巾包好,待到她的孙女们有些累了,她便好像知晓了一切似的,用有些沙哑的嗓子,拉长了声音,呼唤着孙女们来享用柑橘。这样温暖的时光直至天色将晚,空气中生出一丝寒意才结束,大黄藤椅子在土地上留下的压痕,那是我童年的痕迹,是平凡却又温馨无比的痕迹。
枇杷树下,曾有过一道道或新或旧、或深或浅的痕迹,也许它们已被黄土所覆盖,但在我的脑海中、我的心里,它们不为岁月所侵蚀,不为烈日所干裂,那是我所独有的、独享的,名为亲情的珍贵的痕迹。
楼底下的紫叶桃死一般的一动不动,只是喷薄出大团大团的红色花朵,几只麻雀呆呆的立在枝桠上,静止的像是为美术生准备的一幅写生图,好生沉闷。视线转移,突然见到门前的两盆含羞草,不禁想起了些什么。
当一户人家经历过拆迁,金碧辉煌的水晶灯高高悬于天花板,它使得屋子灯火通明,像是皇宫举行了一场盛宴。42寸的液晶电视威风的盘踞在客厅内,脚踏着红木地板,四周的瓷砖锃光瓦亮,一切充满着现代气息。在父母的声声念叨下,我家终是摆脱了那个久远年代的房子并且装修风格如出一辙。没有了庭院前的小花圃,没有了房屋后的小菜地,有的只是条条框框的防盗措施,禁锢着我。
思绪飞到那时的小花圃里,里面的花不名贵,但它们却装饰着这个家,给我们带来一点小资情调。最喜欢的是那两盆含羞草,我会像个小孩子一样一次触碰每片叶子,它们果真娇羞地遮掩自己。然后我会静静蹲着,等待它们再次释放。就这样,我可以气定神闲地呆上一个下午。老舍先生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和苇叶上的嫩蜻蜓,心中安闲无适,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也算是能理解了。那时我还给它们测过“含羞时间”,听,够文艺范儿!像物理实验一样,为了减小误差,我在早晨、中午、傍晚分别给它们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制成表格。我把这一不是有病就是有才的行为发到网上,下面大多是赞扬我这水滴石穿的精神。可怜了那几株含羞草被我碰来碰去,希望不要“抽筋”、“面瘫”什么的。含羞草的绿清新、养眼,不至太过浓烈,但乏深度,为此,我给它们拍了好多艺术照:春雨后的滋养照、黄昏时的明暗照、温婉可人的娇羞照。
含羞草所带给我的不仅于此,它真正使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当然稍加自诩了些。我一度欢腾地拿着小花洒给它们浇水,渐而渐之,我开始研究各种浇水姿势,听起来像是中国茶道,但我只是个业余的。
真的,现在回想起这一切,心里还为之动容,但再也找不到那种熟悉的感觉,我深知。或是想的太入神,手中转动的笔飞了出去,在空中画出了不规则的线条,“啪”的掉落到地上。无色的阳光穿过透明的笔管,被分解成一道微弱的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复杂而不凌乱的颜色。我趴在窗台上,仿佛听到阳光透过空气发出的寥廓声响……
岁月的痕迹我不敢淡忘。
镇上有一个修表铺,已经开了二十多年了。
记得我第一次去那儿,便立刻被满目琳琅的景象所震撼。铺子不大,却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表,虽然模样不一,时间却惊人的一致。亮黄色的灯光落在墙上,如同夜晚的湖水一样波光粼粼,显得熠熠生辉
铺子的主人姓张,认识的人一般都喊他老张。老张经常坐在柜台后面,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喜欢看京剧,总是放上一段,然后躺在躺椅上,似睡非睡的样子。我问他:“张爷爷,这京剧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看其他的呢。”他便笑起来,连躺椅也跟着抖动起来,笑完说:“你长大就懂了。”
长大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太遥远了,于是我便不再去想。
或许,只有修表能让他打起精神来。每当他要修表时,我便会站在一旁,看着他拿出一个大铁箱子,从里面变戏法似的掏出一个个工具,我表现出好奇,他就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各种工具的作用。之后,他才会打开表的后盖,像一个医生给病人手术般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个零件,检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通常,修好一块表要两三天。
不过,更多的时候,他都是闲着的,铺子里一天也见不着一个客人。我不止一次地问他:“张爷爷,您看现在在外面买一块表才几十元,谁还会来您这儿啊。人家的电子表,又便宜又方便,要不您也改行卖电子表算了。”他便停下手中的活计,眼睛一瞪,连说话的声音都大了几分;“那电子表,就是几台机器乱捣鼓出来的,那也叫表?我们以前造表,都是一个一个零件精打细作出来的,一块表可以用几十年,哪像现在”我笑他太老套,他沉默半晌,说:“你长大就懂了。”
又是这句话。我懒得去想,便默默地看着他继续和一桌工具打架。
表修好了,却没人来取。老张坐立不安了几天,决定去表的主人老李家看看。
来到老李家,推开门,老李正躺在床上,脸色惨白,呼吸有些困难,有气无力的。老李的儿子站在一边,看见老张进来,大喜:“张叔,你来了!我父亲他”他欲言又止。老张走上前去,蹲在老李床边,拿出收好的表,轻声说:“你的表,我带来了。”老李原本无神的眼睛放射出了些许光芒,他用颤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说:“我这一辈子,什么都没用好,连身体也不够用了唯独这表,我用了一辈子下辈子,我还找你修表”老张的声音有些哽咽:“好好”我站在门口,不知不觉湿了眼眶。
老李葬礼那天,我看见老张一袭黑衣,如同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般,将那块表供在了灵堂正中央。表仍然在倔强地走着,一格,又一格,不快一点,也不慢一点。
突然间,我长大了。
因为那一刻,我看见了时间的痕迹啊。
雪把地面覆得严严实实的,我一脚踩软了一堆雪,留下了清晰的脚掌痕迹,凹凸清晰。可是,太阳一出来,雪化了,就没有痕迹了,不像从前遗下的痕迹,至今还在。
那时年少,撒开脚丫子便一会儿就跑得没影儿了,满头乱发也满不在乎地四处奔跑,东家转西家窜,到了日暮也不会归家。这时候,便能在各处听到来自奶奶的呼唤声,冗长、尖细并且难听。反正我当初是这样认为的。
每每听到催促的呼唤声我都会躲起来,或是在邻居家,或是在田埂上蹲着,我不愿回家,我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而家里只有砖墙瓦屋与粗茶淡饭。
但奶奶总能一下子就找到我,在我玩得正欢的时候抓个现行。然后揪住我的一只胳膊,不管我如何挣扎如何狰狞也拗不过奶奶的大手。于是我俩就伴着余晖向家走去。夕阳的霞光总将我与奶奶的身影拉得很长,就好像以那影子的身高跨一步便能到家。奶奶仍紧紧攥着我的手,生怕我跑了一般。我一路不安分地扭动如一条小水蛇,嘴里哼哼唧唧嘀咕不停,暗自进行在牙缝间的小声抗议。
夜深,奶奶搂着玩得累极的我入睡,月光透过老房子的木质窗户照进屋子里,映出荞麦白的光影。奶奶的怀抱总软软暖暖的,只听她用特别无奈的语调说:“下次奶奶一唤,你就要回家啊!”我正迷糊地要睡,急急应了一声,兀自神往梦驰。
又是一日暮色苍苍,我全然忘记答应好的诺言,仍旧满村跑,仿佛一玩儿起来就有用不完的气力。在我刚要拐进物色好的藏身之处时,从家里一路追来的奶奶发现了我,我立刻掉头就跑。我小小的身子穿得很快,奶奶拖沓着塑料拖鞋在后面一边唤一边跑着想拦下我。我却比奶奶跑得快很多,似乎也特别兴奋于这个结果,我跑得更加卖力,忽听到身后有石子滚抛的声音——奶奶摔倒了。我忙折回去,搀着奶奶站起来,奶奶的膝盖上还粘着细石子,我张了张嘴,却不知说什么。奶奶又像往常一样握紧我的手,说:“我们回家。”
晚饭过后,我乖乖地坐在小椅子上,陪着奶奶清理伤口,她的膝盖上嵌着许多小石子,她用缝衣针一颗颗挑出来,混着鲜红色留下凹凸不平的伤痕。我不忍心看,用手捂着眼睛,却有热热的液体顺着指缝滑下。我的心上好像也有了那些痕迹,微微发着疼。奶奶瞅我心里难过,佯装轻松地嗔道:“让你不回家!”继而又叹了口气,“幸好奶奶经摔啊。”我捂脸捂得更紧了。
奶奶的膝盖上的痕迹至今还没有消,我从此再没有晚回过家。那些痕迹,在我的心上也一直没有褪去,我再也不愿让爱我的人担心与受伤。
只要你一唤,我就回家。
考场里静极了,这是九年级毕业生的第一次调研考试,可想而知,对他们一生有何重要作用。
那天天公不作美,天降大雨,打在厚厚的玻璃板上,咚咚作响,这是唯一的嗓音,除此以外还有监考老师厚厚的皮靴踱来踱去的轻微声响,发光的眼镜后面,是锐利的一对鹰眼。老师不时从教室的这一头移至那一端,来回扫视着。学生们一支支笔在试卷上划出一道道痕迹。
他,蓬头垢面,不知所措,四处张望。此人是班上的老手,人称墙头草。他的一举一动,自然引起了老师的密切关注。
终于瞅准时机,墙头草拍拍左边那个同学的肩膀,可人家不理他,锐气就先挫了一半;又搭搭右边,结果仍然如此。倒是老师的目光聚焦过来,压得他不敢抬起来,脸都变成灰色的`了。没办法,墙头草只能偷地戳戳前面穿白衣同学的背,可白衣使者正埋头于计算中,哪有心思管他?
被逼无奈,一次、两次、三次白衣使者终于转过头来,一句话还没说,墙头草把匆忙写好的纸条扔了过去,可心急,连笔也飞出去了。它轻盈地在空中画了个半圈,像玩杂技似的。白衣使者见有纸条飞过来,早有防备,手起纸落,给打在地上。正要回身,却忘了提防上面,笔尖朝下,正中衣领,划出一道粗黑痕迹,在一身白衣上,是那么刺眼。
一声尖叫,打破了教室的死寂;
一爆雷响,划出了鲜血的痕迹。
观摩已久的老师一步步向他们走来,两人的心跳伴随脚步声,起起伏伏,七上八下。
墙头草主动站起来承认错误。老师冷笑:该科成绩作0分处理!站到后面去!
就这样,墙头草脸色煞白地站到后面,一直到铃声打响。
他一溜烟地跑了,白衣使者穿着墨迹已干的白衣,也跟了出去,手中是那张字条。
他望着墙头草一溜烟冲进了厕所,心中疑惑,便打开那张字条,上面写着:
麻烦给我一张纸,我急着上WC。
晴天霹雳,在空中划过一道闪亮的痕迹,直刺他的心头。
从WC里轻松走出来的墙头草,看见已站在树下等候多时的白衣使者,一脸惊愕。
白衣使者随即走上前,向他吐露了实情。就这样,两个少年在大树下又唱又跳,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雷雨是他们的伴奏。
他们立马去监考老师那里讲情况,老师立即作出了决断。
傍晚,两个背着满满书包的考生,沿校园小路走着。一串带着泥泞的脚印,是友谊的痕迹。
痕迹,某经过的可察觉的形迹
——题记
我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它小到在地图上找不到任何存在的痕迹。小镇沐浴在短暂的夏天,忍受着漫长的严寒,承载着严寒下的我心中的温暖。
前一阵子我跟妈妈一起收拾衣橱,在最下面的一层抽屉里放着满满一包衣服。妈妈把他们一件一件地拿出来,摊在腿上。原来都是我小时候穿的衣服。有一件鹅黄色的小棉袄我还在老照片里见过。我穿的圆滚滚的在雪地里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笑得灿烂。我摸着小棉袄上的纹路,想象着妈妈给我做棉袄的样子,心里像咬了口野果子似的,甜甜的,酸酸的,涩涩的。甜在母亲对我的呵护,酸在母亲多年来的辛苦,涩在我已长大,物是人非。种种往事都在我的心里留下痕迹,有的深有的浅,有的长有的短。它们像沟渠一样在我心头交错着,喧嚣着。
随着时间流逝,心头的道道痕迹有些早已模糊,我不知不觉的长大了。房间里的陈设早已改变,丝毫找不到小时候的痕迹。除了房门上那几道浅浅的铅笔线。
那是我的身高,爸爸给我量的身高。每次量的时候我都轻轻踮脚,希望自己长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但每一次都被爸爸摁下去。因此,那一条条浅浅的铅笔线如实地记录着我的成长。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婴儿都没有记忆,反正我是没心没肺的把它们统统忘掉了。只能通过一张张老照片重温年幼时的回忆。有一次翻照片的时候,我发现一张相当“恶搞”的。照片里,不知道是爸爸还是妈妈的手托着我往厨房里洗菜的池子送。我把照片拿给妈妈,埋怨她说:“你看看!我小时候你们就愿意作弄我。”爸爸也凑过来看着照片笑了。原来事情是这样的:那是我出生以来度过的第一个冬天。爸妈在给我洗澡的时候怕冻着我别出心裁地打开灶火,让我在暖和的厨房里洗。那个时候家里并不富裕,连给我拍照的相机都是借来的,我的爸爸妈妈没有钱但是有心,让他们的女儿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洗了一个又一个舒服的热水澡,时间就在照片定格的那一瞬永远停在了十一月。
我心里暗暗对爸妈感到愧疚。气自己只看到他们把我送到池子里的手,却没有看到照片外的那些灶火。我们就是这样,往往只看到父母对自己的严厉,却忽略了那严厉下包裹着的浓浓的爱。我把这条早已消失不见的痕迹连同刚刚的愧疚,一点一点刻在心里。
让我们把那些充满爱的痕迹深刻在心里……
考古毕业论文题目一、论文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基于GIS的秦陵考古信息系统实现研究从考古发现看伊犁河谷塞种人文化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海峡两岸——中原两周列国考古与文化研讨会”纪要 考古GIS数据组织与存储模型研究基于.Net平台的田野数字考古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GIS支持下的考古探测综合解释系统从考古遗址马骨分辨马衔证据的新方法关于《中国考古主题诃表》的编纂基于地域文化的薛家岗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研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基于WebGIS的秦陵考古信息系统实现研究基于.Net平台的田野数字考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让公众参与博物馆考古GIS考古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表达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概念设计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研究
毕业论文的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论文的主题和内容,同时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特点。一般来说,毕业论文的标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 论文的主题或研究对象:标题应该明确反映出论文的研究对象或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2. 研究方法或角度:如果论文采用了特定的研究方法或从特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可以在标题中体现出来。3. 研究成果或结论:如果论文得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或结论,可以在标题中体现,吸引读者的兴趣。4. 突出特点或亮点:如果论文有突出的特点或亮点,可以在标题中体现出来,增加论文的吸引力。在具体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例如采用问句、命题、简短语句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标题应该简洁明了,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个字。同时,应该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或专业术语,以免造成读者的困惑。
考古勘探是指使用探铲及各种科技手段对一支表面进行勘察,发现和了解地下埋藏的古代遗存状况的科学行为。考古勘探的主要形式有常规勘探、地球物理勘(简称物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简称化探)等。常规勘探考古勘探基本技能是正确辨识探铲带上来的土样,用洛阳铲,钻探的过程中通过对同样的土质土色和结构的判别,这样可以判断地下各种遗迹和地层堆积的性质及分布状况。“土质辨识指南”生土是未经人类扰动过的自然土层,一般比较纯净,结构紧密、颜色均匀、不含人类活动痕迹和遗物。灰土是人类居住和集中活动的地方,活动中往往有较多的有机腐殖质和生活垃圾及灰烬等,使土色呈现黑灰、褐绿等不同颜色,土质相对松软,往往包含各种遗物。夯土、路土和居住面因为人类的长期活动或有意为之,土质比灰头要坚硬,夯土和路土都会分层,但夯土较厚较硬,包含物较少;路土则由若干薄层构成类似千层饼,包含遗物略多;居住面是人类直接居住所为,有多种人工迹象,其上的抹泥面、白灰面等很容易辨识,单纯踩踏形成的硬面也分层,但往往不易识别。红烧土和草木灰。人类用火行为会将泥土烧烤成红色并产生大量黑灰色的草木灰烬,比较容易辨识,有红烧土和草木灰的地方可能是灶或窑址、房子或者灰坑。墓葬五花土。人们在营造墓穴时往往会挖出若干质地颜色不同的土层堆积,下葬后又会把先前挖出来的土无序地回填进墓葬之中。经过挖出和回填的混合过程,墓葬填土就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特点,俗称“五花土”。五花土堆积往往是判断墓葬存在与否的重要线索。
1、理论联系实际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新颖性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3、客观性
客观性主要是指要客观地把握自己写作毕业论文的能力。确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性的估计。只要充分估计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可以很好的完成。
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析和估计自己的能力。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导语:选题方向向一般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或者相关科研工作者在申报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明确题目的研究方向。应在所研究课题历史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或者有所创新的研究方向以丰富学科知识体系。
1.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
2. 民营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3. 物流配送线路优化研究(要求根据该公司的日均需求量情况先选择合适的车型(车辆型号、载重吨、体积限制、油耗等均需注明),再根据某一次的具体配送量进行线路设计或优化,优化结果要包括具体的装载方案(用两个方向的`剖面图表示)和线路行走方案。)
4. 配送中心选址规划的方法与应用(要求先采用一两种合适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再在定量分析的结果上结合实际地理位置情况在周围找几个候选点,考虑其他因素(如租金、交通条件等)采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或层次分析法选出具体的位置)
5. 物流市场容量预测研究(不能只用时间序列预测法,即只搜集历史数据预测,还必须分析相关因素,采用回归法预测。如某港口的吞吐量预测,除了搜集该港口历年来的吞吐量用时间序列法预测外,还要细分到货物,通过预测进出该港口的每一种货物量,加总得到该港口未来的吞吐量)
6. 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与策略
7. 基于供应链下的库存策略研究
8. 基于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探讨
9. 物流企业风险评价
10. 企业仓库平面布局(要求将部门内部大致布局也画出来)
11. 都市圈物流一体化研究(物流资源配置、同城配送体系、物流市场、物流战略联盟、公共信息平台、人力资源开发及共享、政策体系)
12. 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采购、运营、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融资方案、方案评价)
13.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的比较、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举例说明如何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 物流标准化发展研究(目前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存在的困难、如何实现标准化)
通常来说,大学生(研究生)在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的时候,需要先考虑三件事,其一是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其二是目前拥有的研究资源;其三行业发展趋势。
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是选择研究方向的基础,因为要想完成一篇合格的论文,有三个基本的要求,其一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二是具有一定的落地可行性;其三是论述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要想让论文有所创新,首先就要从知识结构上寻求突破,所以自身的知识结构是论文研究方向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
研究资源对于论文方向的选择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写论文一定离不开大量研究资源的支撑,涉及到导师资源、课堂资源、实验室资源(设备)、行业资源等等,所以在选择论文方向的时候,要根据目前能够整合的研究资源进行细分方向的选择。通常来说,导师对于论文研究方向的选择有比较直接的影响,选择导师比较擅长的研究领域会更容易获得突破。
论文研究方向还应该考虑一下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如果研究方向能够与大环境相契合,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有较大程度的促进作用。以计算机领域为例,当前选择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向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要想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一定要尊重实验结果,否则在进行落地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论文中的实验是无法重现的,那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是没有意义的。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毕业论文的课题方向的确定通常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选择研究领域:首先,研究生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例如:金融、管理、市场营销等。在选择研究领域时,可以考虑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2. 查阅文献:在确定研究领域后,研究生需要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报告和新闻报道等,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以便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题。3. 确定研究问题:在了解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研究生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即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或假设。研究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并且能够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领域联系起来。4. 确定研究方法:在确定研究问题后,研究生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应该能够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并且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5. 寻找指导老师:在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后,研究生需要寻找合适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研究生提供指导和支持。总之,确定毕业论文的课题方向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研究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知识和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同时还需要根据导师的指导和建议来进行选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