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期刊创刊号博物馆

期刊创刊号博物馆

发布时间:

期刊创刊号博物馆

国家地理是美国的一个杂志另外有一个 中国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 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学会成立于1888年,以“增进并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学会资助了对世界最远的角落的探索,同时还发行了数百种获奖的出版物,包括它的旗舰出版物-《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赢利性组织和教育机构之一,它拥有一千万会员。 美国国家地理在一个世纪中的探索与发现,覆盖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各项主题,比如:陆地生物、水下生物、世界文化和科学-从太空到考古到人文。图片抓住了自然界珍贵的瞬间和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这些极富魅力的图片展现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摄影师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 国家地理频道于1998年在亚洲成功开播后,业绩卓著,日新月异。时至今日,其24小时收视户已突破3900万,成为亚洲有线电视发展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频道之一。 在中国内地,国家地理频道与国内40多家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两档节目,这些节目均为国家地理频道播出节目中的精华制作,他们以其卓越的品牌质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染并吸引数以万计的内地观众。 集合国家地理电视的精华之作,国家地理频道将国家地理深造广博的资源,无与伦比的质量和真正的英雄带给全世界。其黄色长框标识己成为探险发现的代名词,深入千家万户。迄今为止,该频道的节目已用25种语言、在144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杂志每年发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这本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树叶饰纹。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上。1995年,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发行日文版,这也是第一个本地化版的国家地理。现在,国家地理的本地语言版本已经在全球大大扩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波兰文、印度尼西亚文、韩文、葡萄牙文、繁体中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兰文、瑞典文与克罗地亚文。中文环境中第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的译版,是在台湾发行,使用繁体中文编辑,创刊号是2001年1月号。2005年4月,印尼版的国家地理杂志开始被雅加达发行。现在在中国内地也可以买到《国家地理》杂志,但只有繁体和英文版,现在还没有简体中文版。而中国内地的《华夏地理》杂志则会从每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中选择文章发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什么是“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是一种刊物类型,适合高素质成年读者的阅读需求。许多国家都创办了这类杂志,如《地球》(GEO、德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美国)、《地球》(The Earth、美国)、《地理》(Geographical、英国)、《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澳大利亚地理》(Australian Geographic)、《科学与生活》(Science et Vie、法国)、《世界》(World、美国)、《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美国)、……。这些杂志都是以传导自然关怀和人文情感为己任,精美绝伦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文字,吸引了社会的主流阶层。《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杂志。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为了适应时代转变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的领导下,经与中学地理教师多次座谈,一致认为需要一份知识性和自我教育的学习刊物。这个刊物首先要刊载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弥补当时缺乏完善地理教科书的不足;其次为各级干部和大中学生、广大群众提供必需的地理新闻和必须具备的地理知识;第三,作为广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学习的园地。但在当时,百业待兴。要创办一个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几位热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施雅风、李旭旦、胡豁成、杨纫章、王熙柽等,经过多次热烈的商讨,决定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普及刊物。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编。在出版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出版印刷费没有着落。在当时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大家自愿捐款,并物色价格低廉的小印刷厂印刷,同时以科协地理组的名义向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申请了登记证。经过紧张的筹备,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创刊号终于在1950年1月问世了。这份“创刊号”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风写的发刊词。创刊号仅印刷了600册,形式简陋,但出版后,立即受到地理学界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随着刊物影响的不断扩大,文章质量和编辑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上海亚光舆地学社社长金擎宇的青睐,主动表示愿意出资承印。于是从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亚光舆地学社出版销售,印数扩至2000份以上。郭沫若院长为《地理知识》题写刊名,后改名为《地理》,1966年又恢复原刊名亚光舆地学社接印不久,由于印刷质量得到提高,备受读者欢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视。1951年初编辑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函,盛赞这个刊物办得好,并索要已经出版的各期。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同志还约见施雅风面谈,对《地理知识》给予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编辑部每月召开1-2次编委会,商量组稿、审稿事宜。参与办刊的几位积极分子,积极写稿,充实稿源,以保证稿件的质量,外来投稿数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开明书店及其后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识》编辑部挂靠在地理研究所内。郭沫若院长亲自为《地理知识》题写了刊名。从1954年第1期起正式启用郭老题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识》主要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国民经济建设。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大量刊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介绍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号召下,《地理知识》的编辑方针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于1960年8—12月停刊整顿。1961年1月,《地理知识》以新的面貌出现,并改名为《地理》。整顿后的《地理》成为一份中级刊物。经过5年的实践,认为未能认真贯彻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编辑方针,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专,既不像中级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读物。有一段时期,还采取由各地理机构轮编的形式,各机构之间又缺乏紧密的沟通,致使刊物质量下降,读者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对冗长繁琐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为此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966年第2期起又恢复《地理知识》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识》和其他刊物一样,遭到停刊的厄运。文革中最早复刊的刊物之一,发行量曾高达40万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识》,顶着“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风浪,率先复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张庆祥、郑平、李志华组成编辑部,高泳源任主任负责进行筹备,首先兵分两路,到京广、京沪沿线各?⑹形���俊⒏鞔笞ㄔ盒5乩硐岛偷乩硌芯克��樯芨纯�囊庖搴妥谥迹�髑笠饧��橹�寮�T诘笔比嗣强是笾�丁⒖释��暗那榭鱿拢�兜乩碇�丁返母纯��玫搅说乩砉ぷ髡摺⒌乩砝鲜�陀泄夭棵诺娜惹橹С帧L乇鹗求每设甯痹撼せ裣ぁ兜乩碇�丁犯纯�南�ⅲ��中牢浚�春�婊�鲜Ψ堆г旱乩硐翟�谚�淌冢�龈嬷С帧暗乩斫逃�钡睦改俊?《地理知识》的复刊,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形势,正如复刊号上编者话所阐明的:本刊是一地理科学普及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向广大工农兵群众、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普及地理知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是本刊的根本任务。并规定刊物的内容为: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介绍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况,帮助人们对国际事物的了解和关心;介绍大自然发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一般规律;交流地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等,同时还把批判地理学领域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列为内容之一。 复刊后的《地理知识》,分三大栏目运作:国内地理、外国地理和基础知识。每期32页,为月刊,订价13元,1972年10—12月共出了三期。但当时由于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地理工作者也停止了研究工作,致使纸张短缺,稿源不足,在复刊的第二年即改为双月刊,一直到1975年的上半年。1975年7月后又恢复为月刊,订价为15元,这一订价一直稳定了6年。广大读者认为《地理知识》是一本物美价廉的刊物。当时发行的刊物较少,《地理知识》在被列为限制发行刊物的情况下(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邮局列为限制发行),发行量还迅速增加到近40万册,被称为一花独秀。是为《地理知识》的火红年代。期刊如林,竞争激烈;《地理知识》艰难开拓 进入80年代,随着各种老刊物的复刊和新刊物的大量涌现,装帧简单、坚守老传统的《地理知识》逐渐被淹没在如林的期刊中。1982年发行量下降到20多万份,到1988年时仅剩下10几万份了。为了走出困境,编辑部全体同仁努力开拓思路,寻求改革,1989年实现了四封彩色印刷。为了摆脱旧的体制,在主办单位未给任何经济支持下,于1993年第一个从科学出版社脱离出来,成立了《地理知识》杂志社,开始自己设计,自己排版,自己联系印刷厂。1995年在彩色封面的基础上又增加4个彩色插页,页面由32页增加到48页。然而,刊物质量虽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仍没跳出传统的老框框,加上新潮杂志的不断涌现,本刊发行量继续下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大家开拓了眼界,《地理知识》的编辑们并没有被发行不景气吓住,相反,更促使大家把眼光瞄准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在编辑会上,不时谈论起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风格和内容,探讨如何能将《地理知识》办成一本高水平的杂志。此时一些读者也通过电话、信件传达了这样一种希望:中国能有一本美国《国家地理》那样的杂志就好了!编辑的愿望、读者的希望凝聚成了一个目标:要办一本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家地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97年5月地理所调曾到南极、北极进行科考研究,登过珠峰的李栓科研究员来杂志社任社长,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全面改版工作。《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大事记1949年9月以《地理知识》为名在南京创刊, 1950年1月正式发行,1961-1966年一度改名《地理》。发行量曾高达400,000册998年1月,改为全彩色进口铜版纸精印,版面扩至84页;1999年1月,扩版至100页;2000年10月,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6月,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其他大陆以外地区发行;2001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基金会”成立;2002年1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发行日文版;2002年1月,扩版至132页;2002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影视版推出;2002年3月,“世界华人地理学会”成立;2002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少年版》问世;2002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2002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图书”发行;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发行;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改版完成;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网开通;2004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馆”奠基。

期刊创刊号博物馆参观新闻

范文:1. 通讯稿 共青团无锡市第一中学委员会第34届团员代表大会如期在2003年10月26日隆重召开无锡市教育团工委书记王仁刚应邀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致开幕词校党总支书记于志华老师也在大会上发言这次大会通过了无锡一中团委2002—2003学年度工作报告,公布了代表提交议案的汇总情况与答复,选举产生了无锡一中第34届团委执委成员,完成了各项议定议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本次大会,进一步增进了团委与广大团员的联系,为新一年无锡一中团工作的开展起一个好的开端 范文 2 通讯稿 来源: 作者:继教 时间:2005年11月18日9:9 2006年西门子校园招聘武汉宣讲会11月17日18点30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513室举行,明天的面试将继续在我校进行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八大招聘地之一,这为我校就业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西门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和电子公司之一,尽次于GE和IBM它与中国的合作史已有158年,它的全部业务都已进入我国并活跃在信息与通讯自动化与控制电力交通医疗照明以及家用电器等各个行业中本年度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将在全国八大高校招聘420名本硕博士生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湖北省总经理梁毅强首先介绍了西门子公司并说他也是华中科技大学82界的毕业生,诙谐幽默的语言很快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还为同学们的未来发展作了良好建议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副总经理柳杰西门子软件与系统工程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博才西门子医疗集团销售部经理贾宣及深圳迈迪特磁共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专家彭俊玲分别介绍了他们所在集团或公司的情况招聘条件及培训目标会上主持人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三百多名学生极其活跃怎样写通讯稿及实例: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3.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4.通讯的写作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5.常见通讯简 介与实例!(1)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实例〉严师·慈父·名医——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吴建平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这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 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2)事件通讯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实例〉:八十三天的“打工梦”——向明春外出沈阳遇难获救备忘录蒋天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外出打工归来时,却成了一个失去四肢、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眼前的他,年过40岁,是四川省广安县石笋镇文昌街居民向明春提起他的不幸遭遇时,人们议论纷纷:“是沈阳人民救了他的命,外出打工真难啊!今年3月1日,向明春带着挣钱的梦想,告别爱妻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去大连市打工当他来到广安火车站时,突然改变主意,决定去沈阳3月6日,当他抵达沈阳下车时,才发现自己那个装有衣服、身份证和100多元现金的行李包被扒手洗劫一空3月7日,向明春拖着疲惫的身体,穿梭于沈阳北站附近,盲目找工无着落当晚,他蹲在候车室里过夜,晚上没有衣服增添,没有被子盖,又无钱购买所需物品,冷得发抖,只好蜷缩在长条椅上由于他没有身份证,无处住宿,一连几个晚上都被拒之于候车室和旅馆的大门外不明真相的值班人员错把他当成流浪汉,他有口难言,欲哭无泪就这样,他白天走街串巷,寻找四川老乡,晚上露宿沈阳街头当时,春寒料峭,沈阳的气温零下10多度日复一日,他忍饥受冻,双手双脚便不知不觉地冻伤了3月13日,当他路过沈阳钢厂基建处时,这个身高1.65米的汉子终于倒下了,他的四肢已经冻僵了此刻,幸好被队长王宏宽发现,询问情况后,王队长立即给他找住宿,并安排在这里打工的四川射洪县刘博给他端水、喂饭,扶他大小便他在钢厂住了7天,伤情稍好,又回到车站等候家里人来接他这期间,他靠乞讨度日,每晚躺在售票厅外面的石阶上,导致冻坏的手脚流出血水,周身麻木一些好心人目睹此情此景,一方面洒下同情之泪,一方面请求新闻界为他呼吁4月7日,在沈阳电视台记者赵阳、张吉顺等人的帮助下,要来救护车,把向明春送到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观察治疗,医院还专门雇请一位民工照顾他赓即,沈阳电视台播放了向明春冻伤住院的新闻,引起当地群众的关注,沈阳市政府很快与广安县政府联系,通知其亲属火速赴沈向明春之妻柏长余接到电报后,心急如焚,她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齐500元钱,去邮局电汇到向明春所住的医院接着,柏长余又想方设法筹措路费,她怀揣着镇粮站、供销社、医院、学校等单位职工和乡亲们捐助的1100多元现金,在广安县石笋司法所律师李正法的陪同下,搭乘了驶向北国的列车,于4月18日抵达沈阳当柏长余见到自己丈夫面黄肌瘦、双手双脚用布包裹着的模样,禁不住泪如泉涌向明春见到亲人突然出现在病床前,顿时悲喜交加不一会儿,李正法和柏长余查看了患者的病情,因冻伤严重,导致四肢腐烂,如不及时做四肢截除手术,将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医生说:“现在,患者的臭味熏人,污染了整个病房,住院的病人对此提出抗议要救向明春的命,必须做截肢手术!为了救人,李正法和柏长余请求医院立即给病人作截肢手术然而,当柏长余得知手术、输血等费用大约要用1万多元时,急得六神无主天啦,她哪里交得出这么多钱呢?为难之际,李正法陪他去找市长张荣茂求援,张市长当即表示:“先做手术救人要紧!”沈阳电视台率先捐赠1000元,交给医院为向明春作手术,并拍摄电视新闻播出,再次呼吁各界人士为四川患者奉献爱心4月21日,沈阳市政府、卫生局、医政处、民政局、红十字会的领导和同志们聚集医院现场办公,分别听取了患者病情、家庭经济状况的汇报,拍板解决了医疗费用李正法和柏长余才如释重负4月23日,医生们给向明春冻坏的四肢作了截除手术,当地广播、电视及报社作了报道手术后,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医院,有的送来现金,有的送来糖果、馒头和面包……用爱点燃了他的希望之火!冻伤无情党有情,惨遭不幸遇恩人经过43天的精心治疗和特殊护理,向明春终于痊愈了,1.5万多元医疗费,只交了1500元,其余费用全部由医院承担5月20日,向明春在亲人的护理下出院启程回四川临走时,辽宁森工地板实业公司余经理给他捐款1500元,沈阳市民政收容遣送站赠给他500元……;沈阳电视台记者摄下了人们为他送行时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从沈阳到北京直到广安,他沿途受到特殊照顾,一律免费乘车、吃饭北京到重庆的9次特快列车全体乘务员给向明春捐款445元,并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一路上,不少乘客都给他送钱送物送水果……这一切的一切,向明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不知有多少感激的话儿要说啊!?5月23日,向明春终于从遥远的北国回到了生养他的家乡从出走到归来,整整83天,他历尽艰辛,饱受了人间的冷暖连日来,乡亲们纷纷前去看望他,为他奉献一片爱心;县、镇、村的干部们也去安慰他,为他排忧解难夜幕降临,向明春躺在他那睡了多年的床上,万感交集正欲外出打工的人们,你能从向明春的遭遇中吸取什么教训呢?(3)工作通讯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实例〉“卧龙”何以腾飞;——化工部第二胶片厂 成功之路探秘本报记者 夏桂廉 通讯员 恭永梅“伏牛”出山,“卧龙”腾飞70年代建在河南省伏牛山深处的化工部第二胶片厂,今天神奇般屹立在南阳市的卧龙岗下,成为我国印刷感光器材生产的基地、河南省利税百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越战越强的秘诀是什么?B企业要有一种精神记者在这个厂采访时,干部职工介绍了他们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如何狠抓产品质量促销售;如何狠抓科技进步……但更令人振奋的是,职工们高昂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经常提到的企业精神:艰苦奋斗,团结进取70年代初期,二胶厂的建设者们开进了伏牛山他们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红薯面窝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万名建设者忍着冬天的奇冷,冒着夏天的酷热,硬是在4年中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二胶厂的许多职工经历了那段日月,创业的艰难磨炼了他们,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的企业精神也像刀刻石雕般印在了这一代建设者的心中-进入80年代,电影胶片市场趋于饱和二胶厂的领导们审时度势,决定转产工业用印刷胶片新的生产线怎样建起来,是完全靠国家贷款引进国外设备,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改造?二胶厂选择了后一条路几年来,他们对关键设备拉幅机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改造,使其能生产0.175毫米厚的涤纶薄膜,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涂面机进行了多项改造,实现了微机控制、双机计量等,使生产的车速由18米/分提高到28米/分,控制精度由百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零点五对国外的先进设备二胶厂并不排斥,适于厂情的或技术改造中的关键设备也要买他们分别从美英日引进了三条生产线和关键设备,这样技术改造的结果,产品质量上去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同时还锻炼出一批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1991年,该厂被列为《三线企事业单位“八五”调整规划方案》之中,开始了由山沟到南阳的搬迁工作,除山区暂设分厂外,主要生产机构全部搬出在搬迁中,该厂只用了6000万元,还比原计划的40天提前了5天拉幅机搬迁后一次试车成功,工人们精细地拆装,忘我地工作,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被国务院三线办评为搬迁的典型转入市场经济后,许多工厂的供销人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然而二胶厂的供销公司仍然有一支不计名利、朴实能干的队伍公司经理是个血气方刚的中年汉子,在二胶厂已工作20多年他很为他的同事自豪他说:“我们这80多人长年奔波在祖国各地,只要一说有任务,买张车票就走,出门在外吃住全不讲究,小旅店、小饭馆即可当然,看到有的单位供销人员拿高奖金,花钱大手大脚,我们也有想法,但我们这支队伍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一直没有丢在二胶厂,一线工人勤恳耐劳,他们很为自己的工厂自豪迁入南阳后电源不足,对生产有影响,今年春节,工厂决定避开用电高峰照常上班,大家没有怨言,高高兴兴完成了任务企业精神从何而来二胶厂的成功,与职工们的精神面貌有重要关系,他们的企业精神从何而来?二胶厂的多数职工都有一段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的历史,他们对工厂有很深的感情,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但从干部职工的谈话中,他们十分信赖自己的企业领导,对他们充满信心,也是一条重要原因以“全国优秀化工企业领导人”李相权为带头人的领导班子,在工厂中深孚众望李相权专业知识功底扎实,从企业基层干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二胶厂一起成长,又决定了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干大事业的气魄

博物杂志创刊号

格言

play boy

《初中生之友》,我们老师说考试在这里面很有可能有答案《世界军事》,你喜欢军事嘛《意林》《儿童文学》《中学生博览》我现在就在看,还行啦! 实在不行就定报纸,像什么《江南都市报》《人民日报》啥的

读者 科学

国际博物馆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是一本A批。 北京工商大学是由原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学院、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多学科大学。学校主要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现由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大学。 原北京商学院创建于 1950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经济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北京轻工学院创建于 1958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原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创建于 1982 年,是专门为机械工业企业培养管理人才的成人高等院校。 北京工商大学拥有健全的教学、科研机构,学校现设有经济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法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11 个学院和社会科学部、基础部、外语部等 3 个教学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科门类覆盖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历史学等 7 个一级学科。目前,学校设有 38 个本科专业、 1 个二学位专业、 16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 35 个成人教育专业。学校有 7 个市、部级重点学科和 4 个重点实验室。学校已经在贸易经济、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精细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另设有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经济实验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培训中心和图书馆等。学校现有教职工近 1400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75 人,副教授 320 人。学校在校生 18000 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10000 多人,研究生 650 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 7000 人,外国留学生 100 多人。学校对外交流活跃,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国高校都有广泛友好的合作关系。全校师生员工以 " 增强团队意识,树立再创业精神,爱岗敬业、同心同德争创国内财经类大学第一 " 为理念,以崭新风貌和开放步伐迈向未来。 保险学系属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院现有保险、金融、财政、经济、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 7 个本科专业,有金融学(含保险、金融等方向)、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门史(经济史)、统计学 7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经济学一级学科全部二级学科专业,其中产业经济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保险、金融、期货市场、统计分析、专门史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校本科生 2000 余人,研究生 200 余人。全院教师 70 余人,其中教授 20 人,副教授 30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2 人,硕士学位的教师 34 人。学院既拥有 梁小民 教授这样的知名学者,又拥有一支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队伍。学院注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发表论文 70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70 余部。 二、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师资及科研水平介绍 我校于 1994 年设立保险学专业,是国内设立保险专业较早的大学。近 10 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已经具有任课较为齐全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北京工商大学保险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1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4 人,讲师 3 人,助教 1 人。高级职称所占的比重为 64 %以上。并新引进保险及相 关专业 博士 2 名、海外归来学者 1 名以充实师资科研队伍。另外,还外聘校外国际知名保险专家 任兼职 教授 12 人。目前已具备保险专业相应课程的教师,分别讲授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海上保险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法、保险会计学、保险专业英语、保险精算学、社会保障学等专业课。该专业也云集了一批保险专业的专家,学术水平在北京市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同类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声誉,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系主 任王绪瑾 教授同时兼职为: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咨询专家、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顾问、北京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等职。有关保险学专业的教授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曾经先后 6 次参加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学会,并且每次在会议上作学术演讲。这样既为本专业教学提供了条件,也为请入国际大师创造了机会。我专业还具有国内外的广泛研究网络。保险专业另设有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由保险学系主 任王绪瑾 教授兼任,中心名誉主任由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北京工商大学客座教授 潘履孚 教授兼任。该中心云集了国内外一些知名的保险专家。本专业保险研究网络主要包括:在国内,与中国保监会及派出机构、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保险学会及各地保险学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及各地保险行业协会、各保险公司及有关高校密切联系和合作;在海外,与有关开设保险专业的大学、国际性保险学会会员,具有较多的联系。从对外交流来看,有 关 教授 1993 年先后到意大利贝鲁加大学、马切那达大学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1997 年- 2003 年曾经参加过先后在新加坡、香港、印度、泰国等国家或地区举行的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学会 (APRIA) 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届年会,并于会议前后作中国保险代理人、中国保险监管、中国保险经纪人、保险市场模式、保险投资比较、保险法等问题的学术报告; 1998 年 7 月应邀到中国台湾铭传大学参加海峡两岸保险经营研讨会,并作中国大陆保险监管问题的演讲;并且保险研究中心于 2001 年 3 月 19 日 与北京保险学会、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国浩律师集团联合举办了 “ 中日保险法与保险市场研讨会 ” ,在学术界和保险业界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我系专业师资具有较为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保险专业教师自 1985 年以来先后发表论文 120 余篇。其中,海外论文 12 篇,发表的刊物主要有:《保险专刊》(中国台湾)、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and Actuarial Journal (新加坡国际保险与精算杂志)、 Ris Managmenent Review (新加坡风险与保险学会举办)、 The 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风险管理与保险杂志,泰国)、 L'università( 意大利 , 贝鲁加大学学报 ) 、《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经济日报》等著名报物。保险专业教师参与的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和部级保险方面的课题 6 项。本系教师独著和参著的教材和合著作达 20 多部,共计 400 余万字。保险学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我校目前已具有本专业学生学习所必须的良好的实验环境。我校目前有经济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图形图像实验室等,有戴尔服务器 7 台,高档个人电脑 500 多台,同时拥有各种应用软件,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实验需求。我校图书馆现有藏书 88 万余册,中外文期刊 2500 余种,为本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较充足的资料保证。

译林出版社长期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期刊杂志等板块的出版业务。 块拥有创刊三十多年的外国文学旗舰刊物《译林》,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联办《国际博物馆》等重要学术期刊,还分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联办《外国文学动态》、《当代外国文学》等国内主要外国文学研究刊物,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期刊集群。

历史类核心期刊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5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6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8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期刊博物馆采访

1、民俗的定义,包含的范围2、有那些珍贵的东东3、来源4、博物馆的目的,意义5、参观人数6、开放时间7、博物馆发展趋势差不多了吧,师兄帮你顶哈!

小说好坏的品评问题,往复杂扯涉及到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的讨论,往简单扯了涉及到个人的品味。为了避免复杂理论比较以及跳出个人所爱的怪圈,这里只谈《繁花》作为一部与其他小说所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究竟好不好,只由读者品评。一,整部小说各篇章不太均衡,有的地方写得较好,有的地方写得较差,两方面一比较,就显得好的地方愈好,坏的地方愈坏。二,写得较差的地方是因为矫情,无论就故事,还是就人物来说都是一样。三,归根结底还是观察不够扎实,在观察不够扎实的情况下贸然下笔,大概是许多作家的通病。繁花这部作品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上海人生存状态。将三个不同背景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表现出了在宏观大历史下小人物随波逐流的无奈命运却又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一丝丝快乐,生动又形象。这也是作者对上海精神及对上海生活的理解的变化过程。你会发现自己也能代入到这三代人物中,总能找到一些你跟他们相同的感受,有无奈有快乐。《繁花》是一部上海市民心灵史,也是上海的成长史,更是一部痛史!《繁花》是一部由香港导演王家卫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拍摄的电影,影片出自小说,《繁花》展现了上海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都市实景。金宇澄的解释是,“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树上闪烁小灯,这个亮起那个暗下,是这种味道。”“上海需要一部能代表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电影作品。

写上海且出众者,前有韩邦庆、包天笑,后有张爱玲,今人则有王安忆、白先勇等。在当代语言的整饬运动、文化谱系的背景下,《繁花》似乎要用物哀书写和部分图画构建一个街谈巷语、蜚短流长拥簇着的博物馆,抒写 “革命时期” 上海的各色人情、雰围和市容市貌,节奏是缓慢地铺陈开来的。譬如开篇沪生和陶陶相遇,两人东家长西家短地谈话,有一搭没一搭,犹记得陶陶给沪生讲那对野鸳鸯的故事:“看眼前的陶陶,讲得身历其境,沪生预备陶陶拖堂,听慢《西厢》,小红娘下得楼来,走一级楼梯,要讲半半六十讲。” 话本的样式,一条旧辙,今日之轮滑落进去,仍旧顺达、新异。然流水席里觥筹交错的生活何其瑰丽,孰能繁花之际,竟作花哀时想、见几而作?还有拾叁章讲蓓蒂的故事:“完全乱梦堆叠,看见裙子变轻,分开了,是金鱼尾巴,水池旁边,月光下面有一只猫,衔了蓓蒂,到外面走了一圈,再回来。姝华说,当时,天完全暗下来了,蓓蒂身上发亮。蓓蒂讲,姐姐,我跟阿婆走了。“ 生活的底色有无可解释以及厚重的一面,能给出的徒是梦境一般的故事,一桩无尾的、镶嵌在 “繁花结构” 中的交代,最是 “爱以闲谈而消永昼“。诚如金宇澄自己所言:“书名我想了很久,繁花繁花,盛极必衰。“ 蓓蒂在还未开放时便仓促夭折了,更等不到 “瓜熟蒂落”。见到她们最后一面的姝华,向阿宝缓缓道来,笔端积盈温情:阿宝不响,心里想到了童话选集,想到两条鱼,小猫叼了蓓蒂、阿婆,乘了上海黑夜,上海夜风,一直朝南走,这要穿过多条马路呢,到了黄浦江边,江风扑面,两条鱼跳进水里,岸边是船艏,锚链,缆绳。三只猫一动不动。阿宝说,这肯定是故事,是神话。讲得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的,骨子里同二十年前的《废都》一样,自有一股倾颓:疲沓的陶陶没有力气超脱,陷在满地鱼腥与皮渣的菜场里,幻想借小琴虚与委蛇的爱情兀自一跃,却因小琴的坠楼而慌乱狼狈。李李剃度,也仿佛于夏日将近的黄昏之中四野绽放的繁花,正迎来先头一丝秋风的浮动。好像生活的河流是平坦地淌过的,倏忽间升腾为苏州河畔弥漫开来的水雾,并非如《追忆似水年华》围绕小玛德莱娜点心那般深不可测的旋转,缺乏指教,对人亦无以教诲。在期刊采访中,金宇澄曾道出这样一段话,可以说是颇具参考价值的:上海是一块经过文学电镀的LOGO,或1970年代人造革旅行袋上印有的 “外滩风光”,它是一座大金字塔,顶部留着涂改多遍的百乐门或者名门男女,下部基础一直很晦暗,混沌沉默、面积深广,理应也别有洞天,却一直被掩盖和忽略。我试想揭开的正是这个层面,譬如我想告诉你:这阶层的上海女人,怎么爱人,或怎么骂人,她怎么俗,怎么雅,怎么笑和悲,生存是如何轻浮和沉重,滋润中伴随怎样的困扰。这类人如何强健、如何安之若素,怎么蓬勃生活,为什么那样活跃、生动,却一直被排除在所谓文学之外。她们自成系统,对生活的信念不能总被忽视。近读李天纲的大文,认为是上海 “带领一个庞大的民族艰难转型“,很有画面感。1833年的洋船都希望 “到上海”,同期开船去广州、厦门等地,乡绅组织大搞 “反入城” 运动,不让 “番鬼” 进城。倒是上海人温和,7条船停十六铺码头,居民甚至想租城里房子给英人住,记录了7船做的各票生意总和:买进 “江南货“ 43万银元,卖出 “西洋货”,包括鸦片、洋布钟表钢琴餐具等等,只14万银元,严重出超。这种景象,是我眼里的上海人,深不可测、被遮掩的记录:这个城市,这里的人群,同样汇集江南的根脉,背负苏杭千年的影响。我眼里这块地方,是一个超大的压缩文件、一座迷失奇花异草的森林。上海有太过眩目的历史与传奇色彩,历经数次裂变而日益生动驳杂,这往往带来叙事的限制和难以规避的陷阱,倒不如另起炉灶、重新上釉。说书人降低俯瞰生活的视线,使得故事宕开收紧的发条,沿着平面发散开去,于奉命维谨的年代、灰白的记忆中一路游走,捎带着莺声燕语和通风不良的镬气,糅和进拗断的、扑朔凋败的花事。而城市风流云在,打散了再集聚、集聚了再遗失,增删添漏,无止无息,需要世人反复燃起希望、梳理记忆。我大约总在上海的。遂想起几句:“月光绽澜是一场扑腾而落静止不动的大雨在它的内部涔凝回旋镀银神像的指尖落下缕缕灰烟黑夜与你接壤,融凝你滞留在它的胃部它成为你的甲胄你变成它浑白的黏膜你看定黄中捎带些绿的树冠但看不清晰宛如盘肠的堤岸一船半船的厚稻草驳子暗里是灰白颜色,翻露出稻田的泥土气却仅是靡靡之音,少有人声佛菩萨根本是不管的,只是笑眯眯荷花震颤骨朵儿红花莲子,白花藕 ”编辑于 2019-06-29・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回答 博物馆开馆准备了多久时间? 博物馆开馆前期的准备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博物馆有哪些惠民政策? 博物馆的展品都是从哪些渠道收集的? 博物馆开馆期间会有大量有课观展,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提问 请问还有吗 回答 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 博物馆如何把零散的文物部件组装起来? 博物馆文物去外地展览,如何运输? 提问 请问有没有更实际实用的问题呢 回答 博物馆会不会免费开放,如果免费开放,下一步如何去保护馆内文物 请您介绍一下本馆对推动国内博物馆发展的作用,以及在国际博物馆行业的影响力。 提问 谢谢 回答 不客气哦,请您给个赞,和20字左右的评论吧,谢谢您! 更多12条 

  • 索引序列
  • 期刊创刊号博物馆
  • 期刊创刊号博物馆参观新闻
  • 博物杂志创刊号
  • 国际博物馆期刊
  • 期刊博物馆采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