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rg
我认为难度是非常高的, SCI的论文难度级别就是非常高的,尤其是一作的论文,老师还要求发表8篇一作的SCI论文,就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是非常大的,也非常期待他的研究能力。
这个难度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因为对于化学博士生来说,要想发表自己的SCI论文,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而且要得出具体的数据,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
超级大神的概念。能写出SCI水平的文章,已经是学识丰富的泰斗了,更何况还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了这么多。
我认为还是有相当高的难度的,但是作为清华学子应该严格要求他们,这样的话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SCI 在绝大多数学科领域中 都算是最顶级的核心期刊。
如果不考虑专业,且本硕博都是C9,以这个条件去省属院校概率比较大,即便论文弱一点也是可以的。你可以选择去广东那边的省属高校,待遇是很好的,我们这些211高校都眼红得不得了。如果非要进985、211高校,大概率只能从博士后做起,那我觉得不如先去国外做三年博士后,同样三年,出国做后起点会更高一些。
这么厉害呀,那是真的值得给你点赞的呀,我觉得你这个水平挺高的呀,最起码在我眼里你是挺高水平的,虽然我不是这个环境专业毕业的,但毕竟这么大年纪了,多多少少懂得一点吧,但愿你将来越来越顺风顺水的以后越来越发扬光大,走出更好的路来,取得更好的成绩啊。
我觉得可以去清华大学,也可以去北大,还可以去哈佛大学,也可以去剑桥大学,因为他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他的研究能力非常突出,所以任何一所学校都非常适合他。
算是高水平了。看学校要求了,不同专业也不一样,当然是越多越好了,好找工作。有的学校要求科研型的至少Q2及以上分区,要求5分以上1篇,以下至少2篇,或者博士在读期间期间每年一篇。医学类的sci有《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卫生经济》,《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医国药》等。
总的来说,学科之间,不方便比较论文的影响因子,而应该比较论文的JCR分区。 但以我的电气工程专业为例,我们这所985高校里,我知道的一个牛的博士,3篇SCI,总影响因子有7。我已经觉得很厉害了。
发表论文情况通常是研究生院的规定、院系的规定和老师自己定的规定一级比一级要求高。硕士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博士的话,研究生院的规定是两篇SCI或者一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院系的规定貌似是三篇参考资料:
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没有发表SCI的要求。对于博士来说,一般的话影响因子每篇2-3已经可以了,当然也有好的。
发表论文情况通常是研究生院的规定、院系的规定和老师自己定的规定一级比一级要求高。硕士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博士的话,研究生院的规定是两篇SCI或者一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院系的规定貌似是三篇参考资料:
算是高水平了。看学校要求了,不同专业也不一样,当然是越多越好了,好找工作。有的学校要求科研型的至少Q2及以上分区,要求5分以上1篇,以下至少2篇,或者博士在读期间期间每年一篇。医学类的sci有《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卫生经济》,《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医国药》等。
SCI论文上挂过名的都算是发过SCI。但一般当第一作者发过SCI的人,说发表过一篇SCI,都是指第一作者的工作,我们这里就讨论这个狭义的定义吧,因为在很多课题组挂名真的太容易了,除了给评奖凑数还真不能说明什么水平。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一篇SCI,可以说,至少是相关领域入了门的水平。如果研究思路简单重复,单纯灌水的话,发表一篇和发表多篇SCI其实差别不大,都是入门水平,只不过后者更熟练一点。但即便只是学术研究的入门水平,发表过一篇SCI比起没有发表过的同学还是有质的区别的,那就是以后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学术研究者还是一个学生的区别。
SCI论文的含金量比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含金量要高得多,在国内一些行业的高级别职称评审中,SCI论文是必备项,SCI论文代表着晋升人员的科研能力,发表SCI论文意味着晋升人员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SCI是什么?///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简称,由美国科学信息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创办的一款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原隶属于汤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公司[1]。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称为SCI期刊,收录于SCI期刊的科技论文称为SCI论文。SCI 目前收录全球8853种学术期刊论文的摘要和引文[2],其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 农、林、医、生物等 150 个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3]。按照美国科学信息所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显示,共22个大类学科。/// SCI何以被奉上神坛?///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引进了SCI,其原副校长董健教授建议将其作为了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一段时期内该评价体系成为中国科技界相对客观的科研评价标准。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效仿,唯SCI论文评价体系迅速蔓延至全国科教机构,并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中山大学教授许跃生将其比作“中国学术的毒瘤”[5],还有学者认为SCI的危害甚于“鸦片”。对于大学老师来说,SCI论文的数量是评职称的重要指标。按照一般211大学的要求,只要能在二区以上(请见前文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期刊发表3到6篇SCI就可以破格提升为副教授,5到8篇则可以直接申请评选教授。除此之外,高额的资金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博士生来说,想要毕业,除了要满足规定的学习时间,更要发表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想要毕业,必须要发表3篇以上的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要达到0以上且至少要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影响因子达到0,也就是说期刊影响力需要达到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