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名词解释地方文献书目

名词解释地方文献书目

发布时间:

地方文献书目名词解释

地方文献,地方资料local collection通常指图书馆收藏的有关某一特别地区及其居民的图书、印刷品、地图、图画、照片和其他资料,所有这些藏书资料适用于历史研究和家谱研究。

哲理艺术童话神话辅导书幽默小说更简单的:中国的,外国的选我^_^我的简单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求你,选我

书有哪几类?你要说明是什么类型的书啊!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后一种理解已经愈来愈被图书馆界所认同和接受,但仍然存在分歧。望采纳,谢谢

名词解释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文献,地方资料local collection通常指图书馆收藏的有关某一特别地区及其居民的图书、印刷品、地图、图画、照片和其他资料,所有这些藏书资料适用于历史研究和家谱研究。

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闻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元朝马端临积二十余年功力著成《文献通考》,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为“三通”。《通志》,宋郑樵撰。本书是仿《史记》的体例,收罗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下迄隋唐之史料而编成的一部通史著作。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成书。全书200卷,附考证3卷,内容极广,包括了本纪、年谱、世家、列传、载记和二十略。其中纪传终于隋,礼乐刑政诸略止于唐,艺文、校雠二略止于北宋。此书发凡起例,贯穿各史书志,包举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源流,提供了有关古代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知识,在史学上颇有贡献。其最大价值在于“二十略”,除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多据前人典章加以论述外,余下十五略多为阐述个人见解,而且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等五略为旧史所无,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等略亦颇有可取之处,有较高的文化史、学术史价值。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印本。《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梦雷原编,蒋廷锡奉敕校补,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编成。全书10000卷,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汇编之下又分32典,典下分部,共6117部,每部设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无者缺之。它集古代图书之大成,搜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以及天文、气象、地质、矿产、农业、牧业、渔业、手工业、工程技术、数学等各方面的资料,其中保存明代文史资料特多,西学传入也多有反映。此书不仅收罗丰富,而且分类细密,体例完善,检索甚为方便"十三经注疏正义“ 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发表于 2009-08-24 02:36:44 引用 1 楼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纸张雪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评宋刻本书:“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3年5月1日,清朝开设《四库全书》编纂馆。 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82年3月12日,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四库全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7亿字,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永乐大典》屡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约为原书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后一种理解已经愈来愈被图书馆界所认同和接受,但仍然存在分歧。望采纳,谢谢

军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六韬》、《三略》。合称为《武经七书》。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文化《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尚书》、《诗经》、《易经》、《礼记》、《左氏春秋》合称“五经”。还有《韩非子》。春秋三传的价值也很大(《公羊专》《谷梁传》《春秋》)还有很多名著之类。历史《二十四史》,这个自己细查吧,不点了,除了各国历史之外,里面比较著名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地理《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科学《天工开物》、《齐民要素》、《梦溪笔谈》。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永乐大典》。

地方文献目录名词解释

书目与目录的称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例如:对传统的书本式、报纸式图书目录可以称为目录,也可以称为书目;而对卡片式与机读式的目录,一般只称之谓卡片书目或机读书目,而不称卡片书目或机读书目;对机读目录数据库,现也习惯称之为书目数据库,而较少称目录数据库;对档案目录可以称全宗目录、案卷目录,而不称书目。对以许多报刊等为著录对象的,可称之为报纸目录、期刊目录或索引、题录,而不称“书目”。此外,对一书的章节等名目,只能称为目录或目次,而不以书目相称。目前,书目这一称谓还在继续发生演变。如:可以说书目包括文摘、索引等形式,但不能说目录还包括文摘、索引等形式。因此,书目的实际涵义正在扩大,即大于目录的涵义。根据汉语构词的原理,我们可将“书目”中的“书”理解为广义的“文献”,将“目”理解为“目录、目标、线索”,合起来,“书目”即为各类文献的目录、线索。这样,按著录的对象划分,书目实际上就包括目录、文摘、索引、书目之书目、工具指南等;其载体形态又分为书本式、卡片式、活页式、报纸式、缩微式、机读式等。在具体使用时,除国家书目这类目录可继续使用书目的称谓即继续称为国家书目外,对其它各类纸张印刷型的目录形式,应以目录称谓为其正式书面语言。如可称:专题目录、联合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同时为照顾历史习惯,仍可在一定范围和形式下,允许对这一类图书目录以书目相称。

地方文献,地方资料local collection通常指图书馆收藏的有关某一特别地区及其居民的图书、印刷品、地图、图画、照片和其他资料,所有这些藏书资料适用于历史研究和家谱研究。

地方志名词解释文献学

地方志 本质是 大一统中央派到地方的流官为了快速的了解该地方的情况,而地方豪强又为了让中央派驻的流官快速知晓自己在当地的力量而盛行起编纂地方志的。属于桂枝特色。

白嘟囔这么多,简直是对牛弹琴,删了。

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我国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和展示当代中国风范的载体,它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存史、育人、资政作用。2006年5月18日颁布的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是中国自从有了地方志以来第一部有关地方志的全国性法规。它结束了地方志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标志着新编地方志工作从此进入依法修志的新阶段和大规模、正规化修志的新时代。30年来,全国共出版三级新编地方志书6700余部,行业志、部门志约2万余部,山水名胜志400余部,地情书约7000余部;出版三级地方综合年鉴1500余种;整理影印出版旧志2000余部;建立地情网站400余个,形成了2万多专职修志人员和10万多兼职修志人员的宏大修志队伍 。

文献目录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 本门课程的自学指导社会信息化促使图书馆要素、本质、属性、职能、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等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对文献的查阅或增长知识,也不仅仅满足于本地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还要求扩大到世界范围进行查找,而这些需求的满足通常又不能简单地通过提供文献资料的方式来实现。这样,在图书馆各项职能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开发和检索服务已发展成为当前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由此引起了图书馆职能重心

三次文献: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一次文献。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是指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检索工具书和网上检索引擎是典型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如大百科全书、辞典等。也有研究者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再加上零次文献,它是指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原始文献,如实验记录、手稿、原始录音、原始录像、谈话记录等。零次文献在原始文献的保存、原始数据的核对、原始构思的核定(权利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 索引序列
  • 地方文献书目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地方文献书目
  • 地方文献目录名词解释
  • 地方志名词解释文献学
  • 文献目录名词解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