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版

发布时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版

不是

西北民族大学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城关校区)还有兰州市榆中新校区,两校区有直通学校大巴很方便。

是ps 我是民大本部07级的学生

不是 差得远还需努力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城关校区)还有兰州市榆中新校区,两校区有直通学校大巴很方便。

1.《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83年再版(1982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85年再版。3.《中国古代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简犊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台湾谷风出版社1987年版。5.《秦汉社会文明》(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台湾谷风出版社1990年版,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再版。6.《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7.《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8.《法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9.《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10.《秦汉简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吕不韦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新编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13.《秦汉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14.《长江文化史》(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学术论文及其他学术文章1.《批判〈中国田赋史〉》,《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8年第3期。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究竟何时形成》,《学术月刊》1963年第3期。3.《怎样看待农民战争的“伪降”》,《人民日报》1964年8月19日。4.《略论社文秀之死》,《历史教学》1964年。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漆的发现和利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第1期。6.《秦人早期历史探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7.《试论商勒变法成功的原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8.《井田和爰田》,《人文杂志》1979年第1期。9.《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10.《秦国封建社会各阶级分析——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札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11.《“隶臣妾”辨》,《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12.《日本僧人灵仙对中国佛典翻译的贡献》,《史学月刊》1980年第2期。13.(秦国华阳夫人考),(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14.《悼念陈直教授》,《考古》1980年第5期。15.《秦公钟、铸铭文释读中的一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6期。16.《论秦穆公》(合作),《考占与文物》1980年第6期。17.《古代法制杂谈》,《随笔》1980年第11期。18.《秦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求索》1981年第4期。19.《萧将军瓦和前将军萧望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20.《秦国奴隶制社会形态的特点》,《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秦汉史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1.《秦代法律制度初探》,《法律史论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22.《汉甘泉宫瓦当文字考释》,《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23.《秦汉史研究综述》,《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4.《论汉代“奴婢”不是奴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25.(周公东征与嬴姓西迁),《文史知识》1982年第11期。26.《支那称谓问题》,《人文杂志》1982年第3期。27.《论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28.《春秋时期秦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专刊,1982年。29.《青川秦墓木牍内容探讨》,《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30.《陈直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1.《秦代官爵制度变化的奥秘》,《光明日报》1983年5月25日;《〈史学〉论文选》(光明日报专刊丛书,光明日报社1984年版)。32.《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论文选》(第一分册),北京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33.《汉代法律管窥》,《中国古代史论丛》1983年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34.《怎样看待农民战争中的“伪降”》(合作),《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参考资料》,辽宁省社会科学学会、辽宁省历史学会。35.《秦代中央官制简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36.《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居延汉简解读笔记)》,《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37.《“隶臣妾”并非奴隶》,《历史论丛》,齐鲁书社1983年版。38.《秦汉时代的市政》,《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5期。39.《1983年秦汉史研究概况》,《光明日报》1984年3月21日。40.《秦汉史研究综述》,《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版社1984年版。41.《中国历史的魁力》,《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84年第2期。42.《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产生的两条途径》,《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1985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秦佣发式和阴阳五行》,《文博》1984年第3期。44.《怎样学习秦汉史》,《怎样学习中国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5.《怎样理解文明这个概念》,《人文杂志》1984年第3期。46.《秦汉文明发展的特点》,《学习月刊》1984年第10期。47.《研究古代史亦应重视信息》,《光明日报》1984年10月10日。48.《理财家桑弘羊》,《天水师专学报》1984年第6期。49.《秦涌之谜》,《文博》1985年第1期。50.《张汤评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51.《秦尚水德无可置疑》,《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52.《三辨“隶臣妾”:兼谈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学术月刊》1985年第9期。53.《刘向》,《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54.《范晔》,《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55.《日本学者对中国简牍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56.《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研究生能力培养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57.《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历史资料——介绍我国秦汉简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6年第1期。58.《历史的经验与现行的政策——兼论〈论秦的兴亡及其知识分子政策〉》,《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第1期。59.《秦涌主题何处觅:〈秦涌之谜〉之二》,《文博》1986年第2期。60.《〈三国演义〉中丰富生动的情节都是虚构的吗?》,《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61.《日书:秦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合作),《文博》1986年第5期。62.《中国出士简研究近况》,《史滴》第7号(日本早稻田大学1986年)。63.《西安古代军阵研究》,China Daily Jan.26,1987。64.《〈居延汉简研究〉评价》,《光明日报》1987年3月4日。65.《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66.《汉唐寺院经济研究的精华:介绍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寺院经济研究〉》,《光明日报》1987年7月22日。67.《评〈五十年来汉唐寺院经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68.《以君主意志为法权的秦法》,《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69.《如何学好秦汉史》,《中外历史》1987年第3期。70.《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的概念》,《光明日报》1987年7月14日。71.《陈直(居延汉简研究)评介:兼谈历史研究的方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72.《中国秦汉史研究近况と展望》,[日本]《古代文化》1988年第2期。73.《秦人的开拓精神和秦国的开放改革》,《陕西日报》1988年5月11 日。74.《秦人观与中国的统一》,《人文杂志》1988年第2期。75.《曲径通幽处,高楼望路时:评价当前简牍〈日书〉研究状况》,《文博》1988年第3期。76.《秦陵墓上石刻探微》(合作),《宝鸡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秦始皇陵兵马涌博物馆论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77.《秦赵同源新证》,《河北学刊》1988年第3期。78.《国家与社会的统———与唐德刚教授隔洋对话》,(社会科学评论)1988年第4期。79.《涌魂惊窘宇,歌舞颂强秦——评舞剧〈秦涌魂〉》,《西安戏剧》1988年第1期。80.《汉长安城的未央宫》,《旅游博览》1988年第2期。81.《〈中国版刻综录〉简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197期(1988年 9月)。82.《秦涌的价值》,《秦陵秦诵研究动态》1989年第1期。83.《秦佣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文博》1989年第4期。84.《西汉时代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期。85.《秦王朝统一后的社会各阶级》,《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86.《中国人学者によるの[日书]研究の现状》,《史滴》第11号(日本早稻田大学1990年)。87.《西汉戊己校尉考》,《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88.《咸阳古道音尘绝: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介绍》,《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91年互、2期。89.《中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与婚姻家庭: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说起》,(学术月刊)1991年第2期。90.《秦汉政策生活中的神秘主义》,《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91.《“考察之功”与“独断之学’》,《光明日报》1992年2月26日。92.《秦简〈日书〉校补》,《文博》1992年第1期。93.《评何兹全教授〈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94.《朱雀楼札记》,《秦文化论丛》第2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95.《〈尉缭子〉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研究》,《秦文化论丛》第2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96.《台湾秦汉史学者研究概况》,《秦陵秦佣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97.《〈睡〉简与〈放〉简〈日书〉比较研究》,《文博》1993年第5期。98.《从放马滩〈日书〉(甲种)再论秦文化的特点》,《简帛研究》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99.《我的两部〈秦汉史〉》,《深圳特区报》1994年7月9日。100.《将我的思想和情感灌注到秦汉史研究中》,《史学家自述》,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101.《求长生而致短命——秦始皇死因考》(合作),《秦文化论丛》第3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02.《秦始皇的恚恨》,《人文杂志》1994年第3期。103.《秦始皇会稽刻石辨析》,《学术月刊》1994年第7期。104.《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105.《会稽淫风考》,《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106.《一孔之见,借以续貂》,《秦文化论丛》第4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07.《西汉史研究的又一硕果:〈汉人秘史〉(〈西汉兴亡史〉)序》,《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108.《千年难解始皇谜:评〈秦始皇帝评传〉》,(文博)1996年第5期。109.《汉乐府〈焦仲卿妻〉的爱情悲剧及中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中国上古秦汉学会通讯》第3期,台北,1997年6月

西北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有城关校区和逾中校区2部分组成。坐火车到兰州车站下车后打的可以直接到城关校区(10元左右的车费,建议打的,没有直通的公交)。如果要去逾中校区,本部有直达逾中校区的公交车(车费据说是7元)。如果是邮编和地址的话 地址是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学院··系· 邮编:730000

西北民族大学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城关校区)还有兰州市榆中新校区,两校区有直通学校大巴很方便。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版好过吗

西北民族更好些,直属学校,政策啊,公费啊,奖学金啊什么都要好些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有城关校区和逾中校区2部分组成。坐火车到兰州车站下车后打的可以直接到城关校区(10元左右的车费,建议打的,没有直通的公交)。如果要去逾中校区,本部有直达逾中校区的公交车(车费据说是7元)。如果是邮编和地址的话 地址是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学院··系· 邮编:730000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学术期刊之一。其前身为创刊于 1913 年 7 月 1 日 的《学丛》月刊,中经《西北大学周刊》 (1924 年 ) 、《西大学报》 (1939 年 ) 、《西北学术》 (1943 年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 年 ) 等刊的发展,延续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是主要反映西北大学文科各院、系、所科研成果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主办单位——西北大学,具有公诚勤朴的办学传统与厚德载物的学术氛围,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211 工程”建设高校和国家重点支持的中西部 12 所高校之一。据新浪网最新公布的中国高校排名榜,西北大学居第 42 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办刊宗旨为:立足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人文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编辑部一贯重视学术品位与特色栏目设置,严把学术与编辑规范质量关。近年来,更是把提高学术质量、形成学术特色视为办刊的生命线,先后聘请了国内百余名社会科学方面的专 家 教授为学报审稿,并与他们建立经常的通讯、网络联系。还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海外留学人员,陆续聘请了数名国外专家审稿,使学报刊发文章的选题和学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观,逐步形成了以 张岂之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国思想史”,以 彭树智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东研究”,以 何炼成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国发展经济学与西部大开发”等名牌栏目,陆续向读者推出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能及时反映该学科研究前沿成果,对该领域的理论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被引用频次较高的重要文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统计与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一书介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全国综合性学报 2001 年影响因子排序中居第 20 位。另外,《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连续多年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和优秀编辑部,两次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百强社科学报” ( 位居第 23 位 ) ,一次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并被教育部连续列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位居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第 14 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另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04 年报告,《西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排名 19 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注重发表学术研究前瞻性成果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要服从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已开设的“西部大开发”栏目的基础上,拓宽范围,找准切入点,将办刊学术方向定位于西部大开发,通过设立“西部经济发展”、“西部法制”、“西部人文”、“西部资源开发”、“西部考古”、“西部文学”等栏目,辟出较多的版面刊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1)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8000字,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简称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英文信息(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和关键词)。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注明该文属何种基金资助(并注明批准编号)、交稿日期。交稿时请附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省县或市),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文中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知名人士可略)后必须加注英文名。2)摘要应用100~200字集中表述论文最主要的观点,切忌将摘要写成提要(背景与意义的介绍)。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须用第三人称被动语态撰写,并符合英语语法规范。3)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稿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有明显区别;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注明。4)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6幅)。插图切勿过大,宽度一般不超过8cm(半栏)或16cm(通栏),请用计算机绘图(矢量图或高点阵图)。图中文字、符号应与正文一致,中英文字体均为小五宋,照片应清晰,层次分明。文稿中须留出插图的位置,并贴复印件。5)参考文献只选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宜引用。文献序号按其在文中出现先后编排。各种文献按下列格式(含标点)书写,〖HT5”H〗专著:〖HT5”SS〗[序号]作者(外文姓名可缩写,3人以下全录,3人以上只列3人,后加“等”字,外文文献须在作者前用方括号加注国别)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HT5”H〗期刊〖HT5”SS〗:[序号]作者题目[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HT5”H〗论文集〖HT5”SS〗中析出的论文:[序号]作者题名[A]论文集主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HT5”H〗国家标准〖HT5”SS〗:[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HT5”H〗专利〖HT5”SS〗:[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HT5”H〗网上下载或电子文献〖HT5”SS〗:[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要特别注意区别“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是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标注,文中放右上角,注文置当页底)。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刊 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期季刊创刊时间1995年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主编吴尽昭执行主编黄祖宾编辑出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50/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8462国内总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内邮发代号48-96国外代号4765Q国内定价00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95年,季刊,以反映和传播自然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构想和新技术成果为宗旨,设置有科技史研究、计算机技术、数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化学化工研究等栏目,尤其以科技史研究为特色栏目,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在海内外进行组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文末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3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 索引序列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版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西北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版好过吗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