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摘 要]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文化内涵的阐释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滨V旅游网一直在关注环保
21世纪是一个以为核心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业,作为一类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将如何适应信息革命的挑战,未来的旅游业如何,都是旅游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旅游业主要由旅游代理商、旅游供应商、旅客三个因素组成。旅游方式主要分为散客旅游和旅行社组团旅游两种,采用传统的旅游接待方式,旅游中的许多工作是由人的密集劳动来完成的。其特点是: 营销手段以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为主,即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介广告宣传的手段认同根据技术人员自身设想或意愿研制产品,但效果往往难尽人意,而且成本高。 商品交易旅游业的商品交易都是通过现金交易完成,顾客随身携带现金,既不安全,也比较烦琐。 联系方式旅游接待方式主要通过电话、电报、传真进行联系,时间长且费用高。 落后的旅游管理手段及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全球化与网络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变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旅游经济在相应地受到了冲击的同时却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旅游经济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完全可以适应并有必要走上信息化的道路,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旅游业信息化的必然性 信息是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Information —Intensive)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广泛的关键所在, 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旅游业的信息发展道路 从旅游活动的方式看,“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商品的信息传递引起的旅游者的流动”。[1 ]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因此,对旅游企业来讲,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是重中之重,这是旅游商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和非贮藏性决定的。无形的旅游产品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是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因此,信息传播对旅游业而言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食、宿、行、游、购、娱并不是在物质上传递给旅游代理商,并且将它们贮藏并出售给旅客;相反,其交流和传递的是有关服务的可获得性、价格、质量、位置、便利性等方面的信息。
你是盐城的?
盐城乡村旅游基本情况及发展思路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全国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之一。自2004年通过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以来,乡村旅游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农村劳动动力、促进城乡和谐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我市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目前,我市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家,还有特色各异的农庄、农户型休闲观光点等。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经营业态丰富、投资形式多元、市场亮点鲜明、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我省乡村旅游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现代新农村之旅:以新农村建设为引领,倾心打造寓教于游的经典产品,重点展现农村富裕景象。形成了以盐东镇东南村等为代表新农村建设典型系列的特色产品。二是高新科技农业之旅: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倾心打造展示农业科技进步的专项产品。形成了以东台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大丰丰收大地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普旅游产品系列。三是乡村生态环境之旅:崇尚环保绿色理念,倾心打造适应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体验产品。形成了以江苏桃花源生态农庄等为代表的生态绿色旅游产品系列。四是古村落风情之旅:传承文化经典,倾心打造展现深厚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旅游产品。形成了以东台安丰镇等为代表的村落旅游产品。五是农俗节庆活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倾心打造展现农俗风情的节庆旅游产品。形成了阜宁桃花节、响水荷花节等为代表的乡村节庆旅游产品。六是乡村休闲农园:借助城市近郊优势,倾心打造展现乡村度假休闲的旅游产品。形成了以盐城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亭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康健旅游产品。除此之外,各地还积极整合开发了多种多样农业主题公园、水产养殖、农(渔)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二、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 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坚持“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的原则,以规划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手段,实现乡村旅游向集中、集约、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乡镇、特色旅游村,培育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指导体系,初步构建具有 我市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通过3—5年努力,全市力争创建全国特色旅游县1—2个,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3个,创建省等级乡村旅游区10—20个,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类型的乡村旅游专业户100个,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线路10条以上,建设较大规模的乡村休闲、度假、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10个以上。 (三)发展思路今后,要把乡村旅游当作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富民产业,城乡居民友善交往的和谐产业来打造,以此全力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科学规划求发展。近几年全国乡村旅游自发成长的速度都很快,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出现。但令人担忧的是,缺乏科学规划、产品品质低已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乡村旅游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着科学保护、合理开发与有续利用的原则,坚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新农村建设、区域环境、经济状况、客源市场状况以及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从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确定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潜力,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与当地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二是开拓创新促发展。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1、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2、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我省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3、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4、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5、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6、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宣传营销规律性的研究,针对旅行商和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形式、手段和方法,采取多样的而非单一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做好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民间传播渠道,加大和主流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力求宣传效应最大化。三是齐心协力抓发展。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期,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乡村旅游不单单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而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要把工作方式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与繁荣上,不孤立地就旅游讲旅游,而是始终把乡村旅游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有效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带动作用,树立乡村旅游的良好形象。 三、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重点 1、加快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原则,把乡村旅游业纳入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并将乡村旅游建设与城镇及村级规划建设统筹考虑,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发业主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档次和水平,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完善相应设施设备,全方位、综合性地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一要解决交通、通信、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公共设施问题。二要推进旅游路网和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规范完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游客接待、信息咨询、标识系统、停车场、汽车营地、风貌整治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要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积极扶持有关单位和县(市、区)开办地方土特产旅游购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规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积极扶持有关单位和县、区开办地方土特产旅游购物中心。三是要统一规划和建设。通过大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循环顺畅、功能增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乡村旅游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城市的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的健康发展。 3、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一要科学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在整合旅游要素的基础上,针对地理形态、地形走向,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科学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定位、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策划设计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景观和品牌节庆活动。并将乡村旅游建设与城镇及村级规划建设统筹考虑,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发业主发展乡村旅游。二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三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四要突出体现地方特色,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和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五要重视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氛围。如让游客一起制作工艺品、绿色食品,一起参与节庆活动;也可根据经济农作物成熟期的不同,推出具有知识性和乐趣性的农家旅游活动项目,如举行水果采摘节等。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让游客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游客从中收获一定的知识,满足游客寓教于乐的需求。 4、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介。 乡村旅游要产生效益,关键是要通过营销来扩大市场,聚集人气。一要创新宣传营销方式。要充分发挥旅游部门在宣传营销中的协调作用,大力举办乡村旅游节会活动,有效整合促销活动,针对活动主题,实行统一包装,整体宣传营销。二要加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推出不同的乡村旅游线路,重点进行宣传促销;四要拓宽宣传营销渠道。要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着力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要着眼于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一要做好乡村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针对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乡村旅游就业培训。开展以推动农村的产业重构、农民就地转化、旅游经营、服务技能等方面的乡村旅游从业培训,为促进农村富余人口充分就业做出积极的产业贡献。二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四、主要保障措施 1、招引项目,加大投入。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到多种产业政策的衔接,中央和省、市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三农”等一系列政策,涉及到农村道路建设、村镇规模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农村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才培养和扶贫脱贫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对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实施整体包装,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引智,拓宽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本投入渠道,引进先进的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还要实施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投入模式,集聚吸纳,加大投入,提高投资效率,改善乡村旅游硬件设施,鼓励农户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各级财政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列入全市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等,实施政府贴息或以奖代补。 2、制订标准,规范管理。 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区(点)的管理,制定和健全乡村旅游专项接待和服务质量标准,落实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引导乡村旅游区(点)做到“方便、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实施“百名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旅游型镇村干部,乡村旅游景点经营、从业人员,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旅游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招聘、选调一批业务强、钻劲足、能吃苦的专业人才充实乡村旅游发展队伍。组织相关旅游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3、加强领导,部门联动。 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有关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成立乡村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为发展乡村旅游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引导有基础、有特色的镇、村设立“旅游办公室”,直接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形成我市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合力。 4、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要切实加强对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要引导建立新型乡村旅游管理经济组织,对乡村旅游实行统一经营,分类管理,发挥乡村旅游的行业自律经营管理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把乡村旅游工作纳入每年的全市现代农业现场会的观摩点,并作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林业产业的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加大对督查考核力度。盐城市观光休闲农业情况汇报盐城市农业委员会一、发展现状全市已初步形成里下河、204国道沿线和沿海滩涂三大观光农业带,建设了27个观光农业景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类型和特点:1.水乡自然风光型。以盐都大纵湖、建湖九龙口、阜宁马家荡、亭湖大洋湾等湖荡风景区为典型代表,将休闲观光与荷藕、慈姑种植和螃蟹等水产养殖相结合,水乡自然风光特色明显。2.观光与采购结合型。以盐都区华都森林公园等为代表,栽植桃、梨、苹果等多种果树。春季可以踏青赏花,夏秋季节既能旅游观光,又能亲自体验农事活动,采摘购买果品,集休闲与购物消费于一体。3.农业科技教育型。以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区为代表,集中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发挥了园区的示范教育功能。4.生态环保型。以大丰糜鹿自然保护区、射阳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为代表,观光沿海原始滩涂湿地,欣赏几百种珍稀动植物,将农业观光休闲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5.综合开发型。以大丰斗龙庄园、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和射阳洋马十里菊香园为代表,以“三资”开发为主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观光、休闲和娱乐购物为一体,实施综合开发,放大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二、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我市发展观光农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全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观光农业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把观光农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总体目标是,以204国道沿线及沿海农业风光带为主线,以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重点,以景点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湿地生态旅游,在全市建成“一园”(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三湖”(大纵湖、大洋湾、九龙口)、“五景”(射阳苏东自然农园、东台西溪风景区、东台永丰森林农业生态园、华都森林公园、黄河古道暨红色精典生态文化景区)、“十带”(沿海、盐高速、沿铁路、沿省道建设10条现代农业观光带)、“百园”(百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的农业观光旅游新格局,尽快把我市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东部沿海湿地生态旅游首选城市。(三)关键措施1.发挥优势,把观光农业作为我市旅游的特色品牌来培植。我市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和广阔的湿地生态资源是我市的两大特色,是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资源,也是我市发展旅游的独特资源,为打造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射阳县洋马镇大面积种植药材已有40多年历史,常年种植药材7万多亩,60种近300个,年产量近3万吨以上,其中菊花和丹参的规模、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基地,全国最大的白菊花基地。该镇充分挖掘和放大药材生产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观光农业基地。2.明确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组建观光农业管理机构,负责全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工作。各县(市、区)要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做好本县(市、区)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并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3.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观光农业项目因要兴建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搞好观光农业项目的环境治理、保护和美化,把观光农业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4.鼓励投资,加快观光农业的启动步伐。观光农业项目按照市场经济形式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鼓励社会各种投资者,包括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政府在各项政策上都一视同仁,给予扶持。十二五期间,在稳妥推进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项目的同时,重点实施五个观光农业项目。(1)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重点建设休闲度假、水生蔬菜观光园、垂钓、娱乐、餐饮等设施。(2)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续建农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等项目。(3)华都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农林果园生态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休闲等项目。(4)射阳洋马十里菊香景点。新建农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等项目。(5)亭湖区张庄观光农业园。新建农业观光、湿地生态、度假、休闲项目。盐城市打造1小时环城乡村度假圈2012-03-17 09:55:00 来源:盐城新闻网 【大字 中字 小字】 【打印预览】 【复制链接】 “目前,盐城市乡村旅游资源相对分散,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性。部分旅游景点景区规模小、层次低、资金投入不足。”谈到盐城乡村旅游的现状,市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高金林这样总结。但是,作为此次总体规划制定的参与者,高金林对未来盐城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充满了信心,“从今年起到总体规划末期,也就是2020年,盐城乡村旅游将逐步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高金林说,此次发布的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圈、两带、五组团”的空间布局规划思路。“一圈”即环城乡村休闲度假圈;“两带”为通榆路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带、临海高等级公路乡村旅游发展带;“五组团”是指古黄淮风情文化发展组团、湖荡湿地田园发展组团、鹤祥乡村休闲养生组团、怀旧岁月乡村风情发展组团、西溪风情古村体验组团。 环城乡村休闲度假圈,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包括盐都区和亭湖区,形成环城市中心驾车1小时休闲度假圈,为市区居民提供一体化乡村旅游服务。盐都区将以华都森林公园和S331西段现代化农业发展区为核心,打造生态农业园与温泉度假休闲经济带。亭湖区有东南村驿龙湾、千鹤湾、盐东镇生态农业示范区等乡村特色景区,这些为构建沿S331东段的生态休闲度假走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做足乡村旅游“金丝线” “通榆路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带,将打造国家级最美乡村景观走廊。”高金林说。通榆路从南向北将我市乡村田园景观、自然景观、湿地景观串联起来。“打个比方,通榆路就是盐城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中的一条‘金丝线’。” 据高金林介绍,通榆路沿线各景区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的需求,新建停车场、加油站等,完善道路标识,统一规划、统一设置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交通标识网,让通榆路这条旅游“金丝线”,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盐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我市沿海有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众多乡村特色旅游景点。沿海高等级公路乡村旅游发展带,就是以沿海高等级公路为轴线,发展集海滨度假、渔家体验、养生休闲、湿地观光为一体的海滨旅游度假带。据了解,沿途的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亭湖区、大丰市、东台市将各自设立一个自驾车旅游基地,为游客提供全面的自驾车旅游服务。 五个组团各具特色 高金林说,总体规划中,响水县、滨海县和阜宁县北部地区,以渔农家休闲、文化体验、滨海度假等为发展方向。 湖荡湿地田园发展组团集中在阜宁县中南部、建湖县和盐都区西南部地区,以水乡湿地观光和乡村风情体验为主题。 鹤祥乡村休闲养生组团主要位于射阳县境内,主打文化休闲和养生度假两张牌。围绕“长寿、吉祥,中药养生、禅宗养生、运动养生”主题,突出射阳旅游的中药文化和宗教文化特点,将鹤祥乡村养生组团打造成乡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怀旧岁月乡村风情发展组团,充分挖掘大丰海盐文化和知青历史。该组团将建造盐运古村,再现盐民生活场景;而大丰知青纪念馆是上海游客怀旧体验之旅必去的地方。 西溪风情古村体验组团,古村风情游、乡村爱情游、贤孝文化游三种发展思路,紧贴“天仙配”发源地西溪古镇,打造休闲旅游中心。
山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优势明显,但旅游业发展却相对滞后,文章结合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借助SWOT分析山西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探索发展山西旅游业的途径。[关键词】山西省, 旅游业,SWOT分析,发展战略一、引言 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发表的年度报告,自1992年起,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世界旅游组织亦称“旅游是一个有耐力的和稳定的行业”。2l世纪将是旅游的世纪。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规模大、利润丰等特点,其巨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环境综合分析技术.是行业或部门经营决策、规划发展的重要依据,SWOT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本文全面分析山西旅游业自身的状况和外部的环境.为山西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二、优势分析 1、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山西文化遗存遍布各地.有大同云岗石窟和平遥古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有五台山佛教圣地.有中国金融鼻祖的晋商大院等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多山且多名山:华北屋脊”的五台山北岳恒山,有壶口黄色大瀑布和气壮山河的”龙门三激浪“.独特的民俗风情面食之乡、民歌的海洋、古代戏曲艺术的发祥地。可见.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使山西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2、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旅游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包机国际航线不断增多 大大增强了山西旅游的可进入性。北京、天津、河北、内蒙等临近省市以及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是客源市场。同时, 山西的旅游产品也培养了一定的国际客源市场寻根祭祖、宗教朝圣对海外华人、日.韩等东南亚汉文化圈有独特的吸引力平遥古城为中心的晋商民俗文化在法、德等西欧国家产生了共鸣。三、劣势分析1、旅游业发展观念滞后长期以来重点多在景点的开发建设上, 单纯追求门票收入, 导致旅游业综合效益不高。许多地方把旅游资源等同与旅游产品,直接推向市场,导致旅游景点长期保留在原始状态,还有把文物资源等同与旅游资源.投入大量资金修旧庙建新庙.造成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导致旅游产品的单一化。2、基础设施不配套,企业整体素质差全省旅游饭店规模小、档次低,仅有一家五星级饭店,娱乐设施落后、场所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还未迈开步伐,旅游购物基本处于空白,交通状况虽有改善,但许多景区之间和景区内的交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旅游企业领导层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微乎微.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导致整体素质差 缺乏竞争力3、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忽视品牌效应山西没有塑造出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形象,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低。尽管是旅游资源大省, 但是旅游品牌弱省.许多很有潜力的景点缺乏应有的内涵的深度挖掘 ,没有形成响亮的 “主题“形象。四、机会分析1、旅游业是未来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旅游是人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结合的消费方式 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产业。我国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均GDP超过10O0美元,标志着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旅游度假将成为我国民众崭新的生活方式。2、山西的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山西旅游景区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旅游业成为山西经济的一大增长极。全省旅游收入99亿元, 同比增长36%, 海外旅游创汇03万美元 同比增长07% 。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将成为振兴山西经济的动力。3、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山西旅游业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奥运会是当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全球性体育赛事山西作为北京的周边地区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便捷,奥运会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成为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将会为山西旅游业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五、威胁分析1、国外同行的挑战国外旅游产业已入侵国内市场, 国外一些著名的旅行社规模庞大且具有一流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山西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与国内、区域内同行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与国外同行相比,相关产业更是存在差距,这些给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旅游业区域问的竞争山西与周边省份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也基本相似地区内部的旅游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区,作为旅游业的后发地区, 与先发地区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消除, 竞争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塑造的, 随着旅游目的地的日益增多,区域间客源市场的争夺日益加剧。3、旅游销售渠道发生变化随着网络营销的发展,网上预定使得买卖双方可以摆脱中间环节再加上旅游者的自选意识增强,通过因特网预定各种旅游服务,使得传统的销售渠道面对直销的挑战。而旅游业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一旅行社,生存受到巨大的威胁。4、旅游业向深度发展,需求日益差异化,产品面临转型挑战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的中国旅游者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对旅游的感受是“挤、乱.差”。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者更加注重环境质量和实质性内容,表现出需求日益差异化,要求提供的产品必须多样化.大力发展参与型的度假休闲式产品.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产业发展要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六、旅游开发的对策与措施1、培育三大品牌,开发五大景区,重点建设十大景点山西拥有丰富多姿、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和社会旅游资源,但主题形象一直不太明确,来山西主要看什么,这一至关紧要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山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多,劣势在于散。而旅游消费的特点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为此,必须在对我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施精品战略。具体讲就是推出晋北佛教古建文化游、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晋南黄河根祖游。形成我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主体构架。晋北佛教(宗教)古建文化游。这一旅游区以被列为全国35张王牌旅游产品之一的五台山、大同云冈石窟、道教圣地北岳恒山及浑源悬空寺、繁峙岩山寺、灵丘曲回寺佛像冢、应县木塔等为重点,辅之以全国最大的九龙壁、最大的佛殿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露天煤矿、朔州崇福寺,风景奇险秀丽的芦芽山及全国最大的冰洞-宁武冰洞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组合而成。
盐城乡村旅游基本情况及发展思路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全国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之一。自2004年通过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以来,乡村旅游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农村劳动动力、促进城乡和谐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我市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目前,我市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家,还有特色各异的农庄、农户型休闲观光点等。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经营业态丰富、投资形式多元、市场亮点鲜明、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我省乡村旅游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现代新农村之旅:以新农村建设为引领,倾心打造寓教于游的经典产品,重点展现农村富裕景象。形成了以盐东镇东南村等为代表新农村建设典型系列的特色产品。二是高新科技农业之旅: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倾心打造展示农业科技进步的专项产品。形成了以东台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大丰丰收大地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普旅游产品系列。三是乡村生态环境之旅:崇尚环保绿色理念,倾心打造适应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体验产品。形成了以江苏桃花源生态农庄等为代表的生态绿色旅游产品系列。四是古村落风情之旅:传承文化经典,倾心打造展现深厚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旅游产品。形成了以东台安丰镇等为代表的村落旅游产品。五是农俗节庆活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倾心打造展现农俗风情的节庆旅游产品。形成了阜宁桃花节、响水荷花节等为代表的乡村节庆旅游产品。六是乡村休闲农园:借助城市近郊优势,倾心打造展现乡村度假休闲的旅游产品。形成了以盐城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亭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康健旅游产品。除此之外,各地还积极整合开发了多种多样农业主题公园、水产养殖、农(渔)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二、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 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坚持“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的原则,以规划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手段,实现乡村旅游向集中、集约、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乡镇、特色旅游村,培育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指导体系,初步构建具有 我市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通过3—5年努力,全市力争创建全国特色旅游县1—2个,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3个,创建省等级乡村旅游区10—20个,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类型的乡村旅游专业户100个,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线路10条以上,建设较大规模的乡村休闲、度假、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10个以上。 (三)发展思路今后,要把乡村旅游当作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富民产业,城乡居民友善交往的和谐产业来打造,以此全力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科学规划求发展。近几年全国乡村旅游自发成长的速度都很快,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出现。但令人担忧的是,缺乏科学规划、产品品质低已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乡村旅游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着科学保护、合理开发与有续利用的原则,坚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新农村建设、区域环境、经济状况、客源市场状况以及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从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确定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潜力,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与当地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二是开拓创新促发展。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1、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2、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我省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3、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4、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5、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6、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宣传营销规律性的研究,针对旅行商和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形式、手段和方法,采取多样的而非单一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做好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民间传播渠道,加大和主流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力求宣传效应最大化。三是齐心协力抓发展。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期,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乡村旅游不单单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而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要把工作方式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与繁荣上,不孤立地就旅游讲旅游,而是始终把乡村旅游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有效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带动作用,树立乡村旅游的良好形象。 三、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重点 1、加快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原则,把乡村旅游业纳入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并将乡村旅游建设与城镇及村级规划建设统筹考虑,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发业主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档次和水平,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完善相应设施设备,全方位、综合性地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一要解决交通、通信、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公共设施问题。二要推进旅游路网和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规范完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游客接待、信息咨询、标识系统、停车场、汽车营地、风貌整治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要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积极扶持有关单位和县(市、区)开办地方土特产旅游购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规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积极扶持有关单位和县、区开办地方土特产旅游购物中心。三是要统一规划和建设。通过大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循环顺畅、功能增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乡村旅游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城市的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的健康发展。 3、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一要科学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在整合旅游要素的基础上,针对地理形态、地形走向,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科学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定位、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策划设计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景观和品牌节庆活动。并将乡村旅游建设与城镇及村级规划建设统筹考虑,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发业主发展乡村旅游。二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三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四要突出体现地方特色,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和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五要重视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氛围。如让游客一起制作工艺品、绿色食品,一起参与节庆活动;也可根据经济农作物成熟期的不同,推出具有知识性和乐趣性的农家旅游活动项目,如举行水果采摘节等。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让游客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游客从中收获一定的知识,满足游客寓教于乐的需求。 4、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介。 乡村旅游要产生效益,关键是要通过营销来扩大市场,聚集人气。一要创新宣传营销方式。要充分发挥旅游部门在宣传营销中的协调作用,大力举办乡村旅游节会活动,有效整合促销活动,针对活动主题,实行统一包装,整体宣传营销。二要加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推出不同的乡村旅游线路,重点进行宣传促销;四要拓宽宣传营销渠道。要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着力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要着眼于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一要做好乡村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针对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乡村旅游就业培训。开展以推动农村的产业重构、农民就地转化、旅游经营、服务技能等方面的乡村旅游从业培训,为促进农村富余人口充分就业做出积极的产业贡献。二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四、主要保障措施 1、招引项目,加大投入。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到多种产业政策的衔接,中央和省、市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三农”等一系列政策,涉及到农村道路建设、村镇规模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农村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才培养和扶贫脱贫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对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实施整体包装,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引智,拓宽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本投入渠道,引进先进的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还要实施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投入模式,集聚吸纳,加大投入,提高投资效率,改善乡村旅游硬件设施,鼓励农户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各级财政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列入全市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等,实施政府贴息或以奖代补。 2、制订标准,规范管理。 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区(点)的管理,制定和健全乡村旅游专项接待和服务质量标准,落实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引导乡村旅游区(点)做到“方便、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实施“百名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旅游型镇村干部,乡村旅游景点经营、从业人员,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旅游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招聘、选调一批业务强、钻劲足、能吃苦的专业人才充实乡村旅游发展队伍。组织相关旅游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3、加强领导,部门联动。 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有关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成立乡村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为发展乡村旅游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引导有基础、有特色的镇、村设立“旅游办公室”,直接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形成我市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合力。 4、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要切实加强对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要引导建立新型乡村旅游管理经济组织,对乡村旅游实行统一经营,分类管理,发挥乡村旅游的行业自律经营管理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把乡村旅游工作纳入每年的全市现代农业现场会的观摩点,并作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林业产业的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加大对督查考核力度。盐城市观光休闲农业情况汇报盐城市农业委员会一、发展现状全市已初步形成里下河、204国道沿线和沿海滩涂三大观光农业带,建设了27个观光农业景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类型和特点:1.水乡自然风光型。以盐都大纵湖、建湖九龙口、阜宁马家荡、亭湖大洋湾等湖荡风景区为典型代表,将休闲观光与荷藕、慈姑种植和螃蟹等水产养殖相结合,水乡自然风光特色明显。2.观光与采购结合型。以盐都区华都森林公园等为代表,栽植桃、梨、苹果等多种果树。春季可以踏青赏花,夏秋季节既能旅游观光,又能亲自体验农事活动,采摘购买果品,集休闲与购物消费于一体。3.农业科技教育型。以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区为代表,集中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发挥了园区的示范教育功能。4.生态环保型。以大丰糜鹿自然保护区、射阳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为代表,观光沿海原始滩涂湿地,欣赏几百种珍稀动植物,将农业观光休闲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5.综合开发型。以大丰斗龙庄园、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和射阳洋马十里菊香园为代表,以“三资”开发为主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观光、休闲和娱乐购物为一体,实施综合开发,放大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二、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我市发展观光农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全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观光农业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把观光农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总体目标是,以204国道沿线及沿海农业风光带为主线,以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重点,以景点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湿地生态旅游,在全市建成“一园”(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三湖”(大纵湖、大洋湾、九龙口)、“五景”(射阳苏东自然农园、东台西溪风景区、东台永丰森林农业生态园、华都森林公园、黄河古道暨红色精典生态文化景区)、“十带”(沿海、盐高速、沿铁路、沿省道建设10条现代农业观光带)、“百园”(百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的农业观光旅游新格局,尽快把我市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东部沿海湿地生态旅游首选城市。(三)关键措施1.发挥优势,把观光农业作为我市旅游的特色品牌来培植。我市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和广阔的湿地生态资源是我市的两大特色,是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资源,也是我市发展旅游的独特资源,为打造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射阳县洋马镇大面积种植药材已有40多年历史,常年种植药材7万多亩,60种近300个,年产量近3万吨以上,其中菊花和丹参的规模、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基地,全国最大的白菊花基地。该镇充分挖掘和放大药材生产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观光农业基地。2.明确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组建观光农业管理机构,负责全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工作。各县(市、区)要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做好本县(市、区)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并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3.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观光农业项目因要兴建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搞好观光农业项目的环境治理、保护和美化,把观光农业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4.鼓励投资,加快观光农业的启动步伐。观光农业项目按照市场经济形式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鼓励社会各种投资者,包括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政府在各项政策上都一视同仁,给予扶持。十二五期间,在稳妥推进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项目的同时,重点实施五个观光农业项目。(1)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重点建设休闲度假、水生蔬菜观光园、垂钓、娱乐、餐饮等设施。(2)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续建农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等项目。(3)华都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农林果园生态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休闲等项目。(4)射阳洋马十里菊香景点。新建农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等项目。(5)亭湖区张庄观光农业园。新建农业观光、湿地生态、度假、休闲项目。盐城市打造1小时环城乡村度假圈2012-03-17 09:55:00 来源:盐城新闻网 【大字 中字 小字】 【打印预览】 【复制链接】 “目前,盐城市乡村旅游资源相对分散,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性。部分旅游景点景区规模小、层次低、资金投入不足。”谈到盐城乡村旅游的现状,市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高金林这样总结。但是,作为此次总体规划制定的参与者,高金林对未来盐城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充满了信心,“从今年起到总体规划末期,也就是2020年,盐城乡村旅游将逐步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高金林说,此次发布的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圈、两带、五组团”的空间布局规划思路。“一圈”即环城乡村休闲度假圈;“两带”为通榆路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带、临海高等级公路乡村旅游发展带;“五组团”是指古黄淮风情文化发展组团、湖荡湿地田园发展组团、鹤祥乡村休闲养生组团、怀旧岁月乡村风情发展组团、西溪风情古村体验组团。 环城乡村休闲度假圈,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包括盐都区和亭湖区,形成环城市中心驾车1小时休闲度假圈,为市区居民提供一体化乡村旅游服务。盐都区将以华都森林公园和S331西段现代化农业发展区为核心,打造生态农业园与温泉度假休闲经济带。亭湖区有东南村驿龙湾、千鹤湾、盐东镇生态农业示范区等乡村特色景区,这些为构建沿S331东段的生态休闲度假走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做足乡村旅游“金丝线” “通榆路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带,将打造国家级最美乡村景观走廊。”高金林说。通榆路从南向北将我市乡村田园景观、自然景观、湿地景观串联起来。“打个比方,通榆路就是盐城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中的一条‘金丝线’。” 据高金林介绍,通榆路沿线各景区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的需求,新建停车场、加油站等,完善道路标识,统一规划、统一设置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交通标识网,让通榆路这条旅游“金丝线”,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盐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我市沿海有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众多乡村特色旅游景点。沿海高等级公路乡村旅游发展带,就是以沿海高等级公路为轴线,发展集海滨度假、渔家体验、养生休闲、湿地观光为一体的海滨旅游度假带。据了解,沿途的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亭湖区、大丰市、东台市将各自设立一个自驾车旅游基地,为游客提供全面的自驾车旅游服务。 五个组团各具特色 高金林说,总体规划中,响水县、滨海县和阜宁县北部地区,以渔农家休闲、文化体验、滨海度假等为发展方向。 湖荡湿地田园发展组团集中在阜宁县中南部、建湖县和盐都区西南部地区,以水乡湿地观光和乡村风情体验为主题。 鹤祥乡村休闲养生组团主要位于射阳县境内,主打文化休闲和养生度假两张牌。围绕“长寿、吉祥,中药养生、禅宗养生、运动养生”主题,突出射阳旅游的中药文化和宗教文化特点,将鹤祥乡村养生组团打造成乡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怀旧岁月乡村风情发展组团,充分挖掘大丰海盐文化和知青历史。该组团将建造盐运古村,再现盐民生活场景;而大丰知青纪念馆是上海游客怀旧体验之旅必去的地方。 西溪风情古村体验组团,古村风情游、乡村爱情游、贤孝文化游三种发展思路,紧贴“天仙配”发源地西溪古镇,打造休闲旅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