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论文文章怎么评价呢?看中国期刊库的说法。 1、文体。 在文章这个要素当中首先一个间题是“文体”,即所要评审的论文是否合乎硕士、博士论文的文体。这里需要对文体稍加说明。什么是文体?文章的文体,又称文章的体别、体裁,一般说来,指对文章所作的分类。 文章,因所采标准不同,有各种分类。比如第一类记叙,专写客观事物;第二类论辩,着重于是非的判别;第三类抒情,偏于感情的抒发。 论辩文体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体、抒情文体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因此通常简称论文。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 非学术论文即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 学术论文,再分为一般学术论文和研究性学术论文。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指长篇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这是以研究性作为划分标准对学术论文文体的再划分。 2、文字。 学术研究所要求的“文字”当然首先是:准确、流畅,符合语法、文法。别的文体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不能用,或者一般不能用。例如抒情、描写、夸张、比喻、拟人等等。科学家在讲解什么是“相对论”时,说:你如果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呆在一起,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总觉得还不到半小时。反之,让你和一位又老又难看的老头或老太婆呆在一起,恐怕半小时你也奈不着,心里尽埋怨,时钟是不是停了。感觉上真是度日如年。这就是相对论。这就是比喻。但爱因斯坦研究、证明相对论,能够这样吗?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文采。 学术研究论文,往往缺乏文采,读来枯燥无味,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有人会说,学术研究论文,既然不能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就难以避免枯燥呆板。但是,学术研究论文也确有不枯燥呆板而具有文采的。 4、文气。 究竟什么是文气?一篇文章,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一律,因此读起来的感觉,及读出来的声音,就有高低、强弱、缓急,产生抑扬顿挫,这就是文气。由于标点是传达说话的语气的,因此往往决定文章的气势。大抵用“句号”则声音由高而低,文气也就由扬转抑;用“疑问号”、“感叹号”则。尾音上升,文气也就由抑转扬。 须注意的要点是: 第一,标点符号错杂运用。一篇文章,不应当全用句号,也不可能全用疑问号、感叹号,错杂运用,使文章抑扬有度,形成文气的跌宕。 第二,句子长短变化。“文气”也与句子的长短有关。大抵句短则气势紧凑、急促,句长则气势迁缓、松弛。有了长短变化,就形成文气跌宕,有抑扬、急徐、张弛的变化,有节奏感、有气势、有气魄。注意了这些要点,文章就会有“文采”,避免了枯燥呆板,就是好文章。
评判的标准就是不要有抄袭,查重率一定要低,以及有创新性和内容丰富。
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此外,选题应当与本身的专业水平相符合,题目范围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建议选择与导师研究方向类型的题目,或者自己比较擅长方向的题目。如果选题与专业差别较大,或者与别人重复,文章价值就大大缩水。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在写作上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分论点不一定是和完整主旨完全符合,但一定是为总论文服务的。只有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硕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创新点,但创新点不是要求在理论上或者研究上的巨大突破,只要使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新的角度,都可以是硕士论文中的创新点。硕士论文中的创新,其实是要求毕业生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全新看法,只要是前人没做过的,或者对前人研究有新看法的都可以用,然后再用所学知识进行论文,并不是在专业领域的开创。那么硕士论文写作时该如何寻找创新点呢?①重新整理过去的文档,有可能从整理当中获得灵感,或是从文档回顾中整理出头绪;②细心观察可以看到事情的反面,考虑到事情的另一角度也可以激发想象力,研究对比的客体也可以找出不同面向,更加了解要研究的主体;③利用微观与宏观的角度看事情,可以知道事情的脉络与细节;④用比较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线索。
一、观点要新鲜,具体而言,一要明确,二要有新意。二、结构要规范,论文结构虽无定律,但开篇往往从现象入手,或从政策规章入文,从中引出观点;或分析问题,导出自己理念。三、论述要有力,既然是论文,用到的言语一般带有论述性而非描述性,也不是简单的陈述问题、罗列现象,往往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论述还需具有论辩性。四、材料要适用,材料使用不只是拥有相关的素材即可,而是要能有力支撑自己的观点。运用到文章中的材料要经过筛选组合,不是简单堆砌。如引用材料,要善用注释,不要照搬照抄。材料要用经典,不要信手拈来、随意性强。
论文的具体质量判断人文社科研究拥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范式的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只能就不同的范式来谈论论文的具体质量标准。现实地看,人文社科类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哲学思辨类、人文解释类和经验实证类。在此作具体说明:1、哲学思辨类论文哲学思辨类论文不只是指哲学学科的思辨类的论文,而是指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此类优秀论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我国学术教育和研究传统历来不重思辨。加之学术从业者对于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钟爱,哲学思辨类的研究成果数量上较少,质量高的不多。由此还带来人们对此类研究价值在某种程度的怀疑和轻视。质言之,思辨即以思来辨,它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要依靠研究主体的直觉和逻辑能力,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寻觅意义,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新的理解。对于哲学思辨类的论文:首先要判断思辨对象的价值。因思辨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经验世界的事物是无需思辨的。对于经验以外的东西,原则上都能思辨,也只能思辨,但并非一切的对象都有思辨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进入思辨范围的对象仅是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时才有意义,那么,一切关于与经验世界平行的、主观设置的思辨对象,至少在学术研究中是没有价值的。所谓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我们可以借助哲学本体论中的“存在”概念加以理解。“存在”不是“是”,它与“时空”这一经验框架保持着关联,所以,“存在”与“是”相比较,不是最抽象的概念,可与具体的“存在者”相比较又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显而易见,“存在”概念处于经验世界的边缘,再向前抽象,就到了“是”,也就只剩下纯粹逻辑的规定性了。原则地说,类似“存在”这样的思辨对象是有重要价值的。各个具体的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基础研究领域,其中不乏需要思辨的对象,知晓了思辨的旨意,就容易判断具体论文思辨对象的价值。其次,要判断具体论文的思辨水平。这是一个与逻辑有关又不只是纯粹逻辑学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能够言说的却又只是关联逻辑的部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思辨就是以概念为元素、以判断为中介的推理过程。那么,面对哲学思辨类的论文,要先寻找文本中的关键概念,看其意义是否清晰、界定是否恰当以及前后意义是否一致;再寻找文本中的基本判断,尤其是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看其是否具有经验的和逻辑的可靠性;最后,也是很核心的是析出文本的逻辑理路,即推理路线,看其是否合乎思维形式的规则。其实,这只是判断论文思辨水平的初阶,再进一步还可考察文本的辩证水平,这就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范围。不仅如此,高水平的思辨文本通常能够反映出作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逻辑功夫和思维浪漫。再次,要看思辨结论的新旧与正误。一个学术文本必须提供新的结论才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有学术追求的作者通常都力图做到这一点,因而他们通常会自认为有新的进展。这就需要读者具有较好的学术视野和学养,要能判断具体论文的结论是否在已有的最先进的结论基础上有所进益,具体地说,要看其结论对原有认识是否有补充和丰富、是否有纠正和完善。若发现结论确有新意,则要进一步判断其正误。新,并不意味着真,仅意味着不是旧有。对正误的判断又要回复到论文思辨水平的判断上,可见对哲学思辨类论文的质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2、人文解释类论文中国传统学问以人文解释为其要务,以致中国学者多乐于并善于做人文解释的功夫,此类论文也比较多。然而,对于人文解释类的学术研究质量判断却是最难形成共识的,笔者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此类研究的性质缺乏到位的认识。人文,以文、史为主要领域,兼及一部分哲学的工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用“做学问”来表达。既是做学问,功夫当在学、问之间,学者虚心涵泳,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借助对经典(或重要)文本的训诂,使人明白文本之义,也可借此阐发研究者的新意。其效用主要在于唤醒历史,彰显人文的活力,传承优秀的文化。从此意义上讲,判断人文解释类论文的质量,不可以创造新知为标准,而是要评估其所释文本的价值、解释的水平及所阐发意义的新旧与启发性。所释文本的价值是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是巨量的,虽然每一个历史性文本都具有自身的意义,但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就大相径庭了。人文历史的残酷性表现之一就是只选择和留存可以为时代代言的重要文本,此外的文本客观上充当了重要文本产生的背景,正如“一将名成万骨枯”,无数的学者被湮没,无数的文本被搁置,名垂青史的只是有数的节点性人物及其作品。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本着创新的立场,存在着对重要历史性文本的解释性研究,也有把目光转移到较次要文本的做法。然而,文本的确有价值上的差异,如果一个论文所选择的文本少有价值,整个后续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一种体力的劳作,整个论文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是不可取的。假如文本的选择合适,读者则要审视其解释的水平。说到解释,中国传统学者所作的基本上是考据释义之事,他们忠实于文本,慎言言外之意,讲究无一念无来历,上乘者能够博学、慎思、明辨,其人可温文尔雅,其文能条理不紊。这样的学者有学养,这样的文本见功夫,这样的研究比的是学问的见识和功力,若言思想的创新和知识的增进则乏善可陈。考虑到人文学科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不断解读延续文化的血脉,弘扬人文精神,读者是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判断此类论文的,但考虑到解释一事在西方已由技术而方法论以至成为一种哲学的思维,又使人无法不面对传统解释作为人文学科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且不说当代伽达默尔(1900-2002)已将受到人们关注的历史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文本化,狄尔泰(1833-1911)早已把历史世界这一人的经验的整体实在视为解释学的对象了。中国人文学科有悠久的历史,却进步缓慢,看来需作哲学方法的文章,否则,高水平的学术作品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解释文本以喻人为要义,但绝不仅仅使人明白文本自身的意义。当我们把解释视为人文学科创新方法的时候,解释已经不是教书先生的一种本领了,它必须转变为人文学者阐发、挖掘人文新意的途径。在对经典的无限阅读、解读的过程中,人文世界的新思想才能不断涌现,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这也正是人文学者的应然使命。文本启迪学者,学者阐发思想启迪众人,方为人文学科研究的常态。面对大量的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期刊的读者作为论文“社会化之筛”的第一关,固然要审视论文所释文本的价值和论文作者人文解释的功夫,也应该关注人文解释的文化效用。不能简单地认为基于经典文本的思想挖掘和阐发是一种主观的随意,在阐发的过程中,新的思想被自然地创造,经典文本也因此不仅是永世诵读的对象,而且成为思想创造的资源。耳闻有的学者表达阅读经典的心得,屡被有功底的专业学者诟病,笔者意识到的是两种对待经典文本的态度和方法。批评的一方自然是坚守传统经学方法的学者,被批评的一方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狄尔泰解释学的方法。应该说,双方的学术性工作均有其个性化的价值,但相对说来,被批评一方的工作是应该被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义务帮助这样的研究逐渐规范起来,如此,人文学科的研究才能够在延续优秀传统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
一、观点要新鲜,具体而言,一要明确,二要有新意。二、结构要规范,论文结构虽无定律,但开篇往往从现象入手,或从政策规章入文,从中引出观点;或分析问题,导出自己理念。三、论述要有力,既然是论文,用到的言语一般带有论述性而非描述性,也不是简单的陈述问题、罗列现象,往往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论述还需具有论辩性。四、材料要适用,材料使用不只是拥有相关的素材即可,而是要能有力支撑自己的观点。运用到文章中的材料要经过筛选组合,不是简单堆砌。如引用材料,要善用注释,不要照搬照抄。材料要用经典,不要信手拈来、随意性强。
一) 论文环节过程规范标准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一般包含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以及论文提交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其具体要求, 只有对这些环节的具体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才能为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选题环节的规范标准。论文选题应该包含具备专业性、时代性、具体性。郭丽 (2016) 发现,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 是决定论文成败的第一关。专业性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必要条件。毕业论文写作是对本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也是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大演习, 只有针对自己的专业背景才能达到学习专业知识和学校考核学生能力的双重意义。时代性也是论文选题的应具备的特征之一, 时代性是科研的基础, 只有具备时代特点, 论文才会体现学术能力, 才能出彩。由于本科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着写作时间短、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 太大、太过宽泛的题目学生往往很难驾驭。所以, 在专业性与时代性具备的情况下, 论文选题还应尽可能地具体。满足专业性、时代性、具体性时, 也可以尽量结合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将毕业论文题目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 将是对论文质量的一种保证。 2、教师指导环节的规范标准。毕业论文是大部分本科生首次科研论文写作的尝试, 教师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与创作。对教师指导环节的规范标准可以根据主体不同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即教师方面与学生方面。 在教师方面, 要做到定期性、监控性。周桂林 (2013) 提出, 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生论文工作中担当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在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及论文撰写等各环节探讨指导教师的关键作用。因此, 教师指导在对选题、开题、外文翻译、论文撰写、修改、定稿等各个环节的毕业论文进行定期指导的同时, 还因对各阶段成果的质量进行把控。如, 在开题阶段, 应帮助学生确定符合本科生实际能力以及个人特点的题目, 并且指导教师应当把握好毕业论文课题已经确定, 不得随意更改的原则。定期性、监控性除了是对老师的规范外, 也是避免出现后期“论文积压”“应付论文”等现象的控制措施。 在学生方面, 要做到及时性、主动性。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 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凭借自身的力量可以解决。但是, 任有一些问题, 受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 很难自己解决。在此时, 对于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学生不能置之不理, 应及时请教指导教师。论文的每一环节都是有着其内在的逻辑, 如果将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置之不理, 不仅会延长论文的写作时间, 论文的内在逻辑也会被打乱, 从而导致论文质量下降。同时,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 要主动将自己的各阶段的劳动成果向老师汇报。在我国, 毕业设计阶段基本上是一个指导教师带领多个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 老师由于指导的学生较多且精力有限, 可能会出现暂时遗忘某个学生的现象。因此, 作为学生应主动向老师汇报各阶段的成果。主动汇报成果, 有助于老师发现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论文质量。 3、文献综述环节的规范标准。文献综述应符合切题性、全面性、逻辑性以及规范性。张丽华 (2004) 提出,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 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 对所研究的问题 (学科、专题) 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随着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滑趋势,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 文献综述已成为本科毕业论文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文献选取上要做到切题, 也就是说要展示与论文题目有关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全面性要求尽量选择经典、前沿的研究成果与毕业论文相呼应;文献综述要有明确的写作思路, 不可杂乱无章的简单成列, 有述有评以此来概括前人的研究;文献综述的格式上, 要规范格式, 尊重其他学者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 对相应的部位进行清晰的标注, 养成良好的学术规范。 4、外文翻译环节的规范标准。学生在对外国文献进行翻译时, 应达到专业性、准确性、简洁性。侯廷平 (2017) 提出, 阅读外文文献是科研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许多领域高水平的文献都是外文文献, 借鉴一些外文文献翻译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外文翻译通俗地讲, 就是一个将外国文献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因此, 在外文翻译时, 需符合翻译的基本特点, 即要做到准确、简洁地对不同的语句、段落之间进行转换。当然, 由于外文翻译这个环节是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部分, 它应该同时满足作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方式之一, 也就是说在外文翻译材料的选取上应与学生的专业相关息息相关。当然, 不同的学校还会对外文翻译的字数进行相关规定, 这时要以学校申请学位的相关规定为依据, 进行翻译。 5、论文提交环节的规范标准。论文提交环节所需达到的规范标准, 主要是在论文完成时质量应达到的规范标准。张祖平 (2007) 提出, 论文质量应达到的标准虽然表述方式各有不同, 但基本都是对毕业论文从创新性、专业性、学术性、规范性、写作水平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内涵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即形式标准、实质标准。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质量共分五个评判标准: 一、优(90分以上):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表现出色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拥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结论也正确,并有一定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或实用价值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清楚且逻辑性强 5、资料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且能流畅正确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深入的回答主要问题,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良(80-89分):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比较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良好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得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正确且能实用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较为清楚 5、相关资料搜集的较为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和正确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地回答主要问题,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中(70-79):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比较认真且较为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比较实用,结论正确 4、论文的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规范书写比较工整,条理也较为清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比较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四、及格(60-69): 1、在写毕业论文时,能基本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基本正确 4、论文中使用的概念基本正确,条理比较清楚,格式符合规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出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提醒后能够回答主要问题 五、不及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不认真,有违反相关纪律的行为 2、有指导教师的指导时,还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 3、对于论文当中的理论分析部分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 4、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观点不正确 5、相关资料不齐全,计算的结论不准确 6、在进行论文答辩时,阐述的论文主要内容不正确,经过答辩教师的提醒后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标准文献的主体是专利说明书,标准文献是指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经济标准及其他具有标准性质的类似文件所组成的一种特种文献,广义指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标准一般有如下特点:1、每个国家对于标准的制订和审批程序都有专门的规定,并有固定的代号,标准格式整齐划一。2、它是从事生产、设计、管理、产品检验、商品流通、科学研究的共同依据,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某种法律效力,有一定的约束力。3、时效性强,它只以某时间阶段的科技发展水平为基础,具有一定的陈旧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标准不断地进行修订、补充、替代或废止。4、一个标准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文字准确简练。
GB GB/T
论文评判基本上都要看论文的三个方面:创新性、规范性、学术性。创新型指论文所论述内容必须要新颖,不能拿以前已经论证过的内容来论证;规范性指论文格式要规范,不能结构混乱;学术性则指的是内容要严谨科学,不能没有实践空谈结论,而且要有科学依据。
论文的具体质量判断人文社科研究拥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范式的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只能就不同的范式来谈论论文的具体质量标准。现实地看,人文社科类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哲学思辨类、人文解释类和经验实证类。在此作具体说明:1、哲学思辨类论文哲学思辨类论文不只是指哲学学科的思辨类的论文,而是指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此类优秀论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我国学术教育和研究传统历来不重思辨。加之学术从业者对于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钟爱,哲学思辨类的研究成果数量上较少,质量高的不多。由此还带来人们对此类研究价值在某种程度的怀疑和轻视。质言之,思辨即以思来辨,它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要依靠研究主体的直觉和逻辑能力,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寻觅意义,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新的理解。对于哲学思辨类的论文:首先要判断思辨对象的价值。因思辨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经验世界的事物是无需思辨的。对于经验以外的东西,原则上都能思辨,也只能思辨,但并非一切的对象都有思辨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进入思辨范围的对象仅是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时才有意义,那么,一切关于与经验世界平行的、主观设置的思辨对象,至少在学术研究中是没有价值的。所谓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我们可以借助哲学本体论中的“存在”概念加以理解。“存在”不是“是”,它与“时空”这一经验框架保持着关联,所以,“存在”与“是”相比较,不是最抽象的概念,可与具体的“存在者”相比较又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显而易见,“存在”概念处于经验世界的边缘,再向前抽象,就到了“是”,也就只剩下纯粹逻辑的规定性了。原则地说,类似“存在”这样的思辨对象是有重要价值的。各个具体的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基础研究领域,其中不乏需要思辨的对象,知晓了思辨的旨意,就容易判断具体论文思辨对象的价值。其次,要判断具体论文的思辨水平。这是一个与逻辑有关又不只是纯粹逻辑学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能够言说的却又只是关联逻辑的部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思辨就是以概念为元素、以判断为中介的推理过程。那么,面对哲学思辨类的论文,要先寻找文本中的关键概念,看其意义是否清晰、界定是否恰当以及前后意义是否一致;再寻找文本中的基本判断,尤其是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看其是否具有经验的和逻辑的可靠性;最后,也是很核心的是析出文本的逻辑理路,即推理路线,看其是否合乎思维形式的规则。其实,这只是判断论文思辨水平的初阶,再进一步还可考察文本的辩证水平,这就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范围。不仅如此,高水平的思辨文本通常能够反映出作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逻辑功夫和思维浪漫。再次,要看思辨结论的新旧与正误。一个学术文本必须提供新的结论才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有学术追求的作者通常都力图做到这一点,因而他们通常会自认为有新的进展。这就需要读者具有较好的学术视野和学养,要能判断具体论文的结论是否在已有的最先进的结论基础上有所进益,具体地说,要看其结论对原有认识是否有补充和丰富、是否有纠正和完善。若发现结论确有新意,则要进一步判断其正误。新,并不意味着真,仅意味着不是旧有。对正误的判断又要回复到论文思辨水平的判断上,可见对哲学思辨类论文的质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2、人文解释类论文中国传统学问以人文解释为其要务,以致中国学者多乐于并善于做人文解释的功夫,此类论文也比较多。然而,对于人文解释类的学术研究质量判断却是最难形成共识的,笔者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此类研究的性质缺乏到位的认识。人文,以文、史为主要领域,兼及一部分哲学的工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用“做学问”来表达。既是做学问,功夫当在学、问之间,学者虚心涵泳,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借助对经典(或重要)文本的训诂,使人明白文本之义,也可借此阐发研究者的新意。其效用主要在于唤醒历史,彰显人文的活力,传承优秀的文化。从此意义上讲,判断人文解释类论文的质量,不可以创造新知为标准,而是要评估其所释文本的价值、解释的水平及所阐发意义的新旧与启发性。所释文本的价值是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是巨量的,虽然每一个历史性文本都具有自身的意义,但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就大相径庭了。人文历史的残酷性表现之一就是只选择和留存可以为时代代言的重要文本,此外的文本客观上充当了重要文本产生的背景,正如“一将名成万骨枯”,无数的学者被湮没,无数的文本被搁置,名垂青史的只是有数的节点性人物及其作品。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本着创新的立场,存在着对重要历史性文本的解释性研究,也有把目光转移到较次要文本的做法。然而,文本的确有价值上的差异,如果一个论文所选择的文本少有价值,整个后续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一种体力的劳作,整个论文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是不可取的。假如文本的选择合适,读者则要审视其解释的水平。说到解释,中国传统学者所作的基本上是考据释义之事,他们忠实于文本,慎言言外之意,讲究无一念无来历,上乘者能够博学、慎思、明辨,其人可温文尔雅,其文能条理不紊。这样的学者有学养,这样的文本见功夫,这样的研究比的是学问的见识和功力,若言思想的创新和知识的增进则乏善可陈。考虑到人文学科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不断解读延续文化的血脉,弘扬人文精神,读者是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判断此类论文的,但考虑到解释一事在西方已由技术而方法论以至成为一种哲学的思维,又使人无法不面对传统解释作为人文学科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且不说当代伽达默尔(1900-2002)已将受到人们关注的历史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文本化,狄尔泰(1833-1911)早已把历史世界这一人的经验的整体实在视为解释学的对象了。中国人文学科有悠久的历史,却进步缓慢,看来需作哲学方法的文章,否则,高水平的学术作品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解释文本以喻人为要义,但绝不仅仅使人明白文本自身的意义。当我们把解释视为人文学科创新方法的时候,解释已经不是教书先生的一种本领了,它必须转变为人文学者阐发、挖掘人文新意的途径。在对经典的无限阅读、解读的过程中,人文世界的新思想才能不断涌现,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这也正是人文学者的应然使命。文本启迪学者,学者阐发思想启迪众人,方为人文学科研究的常态。面对大量的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期刊的读者作为论文“社会化之筛”的第一关,固然要审视论文所释文本的价值和论文作者人文解释的功夫,也应该关注人文解释的文化效用。不能简单地认为基于经典文本的思想挖掘和阐发是一种主观的随意,在阐发的过程中,新的思想被自然地创造,经典文本也因此不仅是永世诵读的对象,而且成为思想创造的资源。耳闻有的学者表达阅读经典的心得,屡被有功底的专业学者诟病,笔者意识到的是两种对待经典文本的态度和方法。批评的一方自然是坚守传统经学方法的学者,被批评的一方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狄尔泰解释学的方法。应该说,双方的学术性工作均有其个性化的价值,但相对说来,被批评一方的工作是应该被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义务帮助这样的研究逐渐规范起来,如此,人文学科的研究才能够在延续优秀传统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
看一篇论文的质量,这个需要专业的老师来看来评论。可能第一印象从字上来看吧,或者说再说就是看这个人的学历。
看问题有解决没有及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及实用是经过论证过的吗
新手发表期刊论文,如何甄别劣质期刊?
1 当前学术期刊办刊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1 从业人员的素养有待提升在学术期刊的办刊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为关键,会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高低。但是,在一些杂志社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比如在期刊的审稿中,未能进行仔细的审稿,对于稿件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没有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指出。如此,当期刊发行之后,这些常识性错误就会被读者所发现,进而影响期刊的声誉[1]。此外,在一些杂志社中,存在着编辑人员与审稿人、撰稿人缺乏交流的情况,也会影响杂志社的有效运转,使得期刊中的稿件质量得不到提升。2 竞争日渐激烈所导致的期刊低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各行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也正是因为行业的竞争激烈,使得一些杂志社在稿件的审查上降低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期刊的办刊质量。2 提高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主要措施1 提高稿件的质量在学术期刊的办刊过程中,稿件质量是其立命之本,所以要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脱颖而出,必须要提高稿件的质量。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扩大投稿群体及开发高素质投稿队伍期刊编辑部会负责稿件的接收,而这些稿件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撰写者的素质,包括撰写者的文笔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等。除此之外,还与稿件的内容有关,例如创新程度、所研究的内容是否前沿等。故此,要想提升稿件的质量,需要开发高素质撰稿队伍。当然,这件事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其属于一个长期的目标。然而,一本期刊需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只有具有自己的办刊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本行业的高素质撰稿队伍,才能够让他们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学术论文发表在该刊物上。此外,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目标,稿件在格式上要尽可能的方便撰稿者投稿,这样才能够促进投稿群体的进一步扩大。2 稿件内容依托单位情况从某方面来看,稿件的质量高低,与投稿人单位有着一定的关系,还与投稿人所依托的项目有关。因此,要想扩大投稿群体,可以鼓励一些科研单位来进行投稿。例如,在投稿须知中,可以从中注明,欢迎各级科研单位进行投稿的言语,或者是鼓励各级研究项目资助稿件等。此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缩短发表的周期,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发表周期较长,少则几个月,长则几年,耗时较久,这会让一些投稿群体望而却步。因此,在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缩短稿件的发表周期,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投稿。3 尽量扩大期刊的容量如果稿件比较充裕,那么需要及时地增加版面,尽可能的提高刊物的容量。这种做法可以收集到更多优秀的文章,将这些文章收集到自己的刊物之中,以提高学术关注度。在增加刊物容量的众多方法中,除了增加版面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缩短出版的周期。例如,将季刊改为双月刊,甚至月刊等。《Nature》的刊容量就非常的大,目前属于周刊。当然,该周刊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其较高的学术影响有着较大的关系。4 提高约稿能力一本期刊要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除了让撰稿人自己主动投稿,还需要有计划的向业内知名人士约稿,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术期刊的水平。业界知名人士有着较高的威望,通常具有前沿性的观点,能够提出一般人想不到的学术观点。如果能够取得这些人士的文章,那么就能够提高业界人士对刊物的引用率。而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加强与这些人物的沟通与交流,要与他们建立起友谊关系及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稿件的来源,还能够保证稿件的质量。2 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较为复杂,经历选题、组稿、审稿等众多环节,进而创造期刊的原料。而要想使这些原料变成刊物,编辑人员就需要进行期刊的装帧设计,也就是使封面、版面以及印刷等环节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都非常重要,而这些工作的完成都与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期刊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需要构建一支专业素养较强的编辑队伍,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1 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下面几个指标为基准,第一,学术业务素质;第二,交流沟通能力;第三,审美能力,建立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期刊编辑队伍,使编辑人员能够在这几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便更好的应对今后的工作[2]。一个工作能力出众的编辑人员,需要能够快速地将自己手中的稿件处理完毕,无论是格式的确认,还是处理审稿意见,乃至将意见反馈给作者等,都需要具备上述的几种素质。当编辑部的意见得以确定之后,返回修改及定稿等工作,更是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上述几种素质。无论是原料的选取,还是后期的装帧设计,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及业务水平。要根据期刊的内容及特点等,设计出与本刊气质相适应的版式。故此,追求期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应当是每一个编辑人员审美追求的一大目标。此外,编辑如果加强与撰稿人及审稿人之间的良好交流,也能够使稿件的质量得到提升。为此,编辑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交流能力,以便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能够在一些关键节点上,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在与撰稿人的交流过程中,编辑人员要保持平等、亲和的态度。由此可知,要想使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得到提升,就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培训,以提升他们的基础业务能力。只有培养出业务素质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编辑人才,才能够推动期刊的长远发展。2 加快稿件的刊登速度一篇稿件的刊登需要经历的环节很多,例如,首先由作者撰写文章,然后再投稿,等期刊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再经由编辑人员的审稿,而审稿又分为初审、二审等,再缴纳版面费,最后印刷出版等。这些环节处理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编辑部稿件处理速度的快慢。此外,编辑人员与审稿人、撰稿人之间的交流,也会影响稿件的处理速度。现如今,一些期刊社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通了网上编辑部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加强编辑与作者的沟通,能够加快审稿的速度。3 美化期刊的外在形式俗语有云:“人要衣装,佛靠金装”,一个人的外表与其衣着有着重要的关系,能够影响人们对另一个人的认识。期刊的外在形式关系着受众对刊物的直观认识,影响着人们对期刊的亲和力。故此,需要提高期刊的外在水平。1 刊名刊名是一本期刊的首要特征,是读者认识期刊的首要途径。故此,刊名的内涵需要能够反映期刊的特征。此外,刊名还能够反映一本刊物的追求高度[3]。例如,曾经有本期刊为《农业环境保护》,该期刊为了提升自己的档次,于是进行了更名处理,将其改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尽管只有几字之差,但是内涵上却得到了升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稿源的质量。2 封面设计学术期刊的封面颜色的恰当与否对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具有严肃性的特点,所以学术期刊的封面颜色切忌浮躁与奢华。现如今,大多数期刊的封面色调较为单调,并且把刊名配合字体、颜色进行内涵化搭配。要想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也需要重视封面的设计。3 装订质量装订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期刊的印象,特别是期刊类书籍文字、图片及表格等的端正程度,或者是封面字体的端正程度。此外,刊物纸张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要尽可能选择质量高的纸张。这不仅会影响读者的心情,还会影响期刊的美观性。3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一些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而要想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需要采取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措施来提高稿件的质量;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对封面的形式进行美化是重要的有效途径。如此,才能够使学术期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主编和编委会的主要功能是对科技期刊的学术导向进行组织和把关。主编和编委会负责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对学术质量进行把关,为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建设在学术和业务两方面提供指导。主编和编委会一方面能够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提供学术指导,进行撰稿、审稿、推荐优秀稿件等具体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够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运作提供建议支持,树立明确的办刊目标和正确的办刊方向,扩大科技期刊在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对科技期刊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