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

世界文学研究,里面有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

唐山文学,牡丹,青年文学家,等,这些是省级期刊

文史知识文史哲古典文学知识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杂志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 《北方论丛》1986(6)。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 《东北师大学报》1988(4)。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 《东北师大学报》1989(4)。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 《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1—2)。“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 《甘肃社会科学》1991(1)。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 《贵州文史丛刊》1991(2)。《离骚》审美价值的层次分析 《延边大学学报》1992(2)。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1992(3)。《招魂》作者补证 《社会科学战线》1993(3)。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人文杂志》1993(3)。中国礼乐文化初论 《东北师大学报》1993(6)。《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 《松辽学刊》1994(1)。话说《橘颂》 《名作欣赏》1994(2)。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 《苏州大学学报》1994(3)。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 《东北师大学报》1994(5)。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轫之作——读楚辞《渔父》 《文史知识》1994(12)。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1995(2)。公木的诗学世界 《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 《社会科学战线》1998(3)。读诗札记(六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6)。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江海学刊》1999(2)。“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 《社会科学战线》1999(2)。《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文学遗产》1999(2)。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 《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孔子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0(6)。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 《社会科学辑刊》2001(2)。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 《社会科学战线》2001(1)。睹新春之景 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 《名作欣赏》2001(1)。夏夜的图景 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01(3)。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 《名作欣赏》2001(4)。仰望泰山 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6)。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文学遗产》2001(4)。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深圳大学学报》2001(6)。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屈原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2(6)。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学术研究》2002(12)。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 《深圳大学学报》2005(3)。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向 《文艺研究》2007(11)。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文史知识》2007(12)。眼观风云浩荡 胸怀日月运行——读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文学知识》2008(2)。

1、《汉大赋的艺术本质》,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年鉴〈1984〉》提要介绍,1987年。日本京都大学《ANNUAL BIBLIOGRAPHY OF ORIENTAL STUDIES FOR 1984》,1987年。2、《〈七发〉与汉赋的正式形成》,载《学海探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3、《赋体的形式特征》,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4、《孔子的人学思想简论》,载《孔子思想研究文集》(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5、《屈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99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992中国文学年鉴》评述,1993年。6、《文化哲学与屈原的文学突破》,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994年第2期。7、《世人眼中的屈原与文化》,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 1 赵氏孤儿与盂县藏山神祠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期刊】戏曲研究 2002-09-15   10 2 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神庙戏台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期刊】戏曲研究 2002-04-15 1 28 3 太原晋祠及其古代剧场考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期刊】中华戏曲 2005-12-15   9 4 知名学者的散文大世界——李强教授的新书《神州大考察》序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 《中华戏曲》杂志社 【期刊】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25   0 5 沈璟、汤显祖批评印象谈 冯俊杰; 董慧敏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期刊】艺术百家 2009-07-15   53 6 长城要塞杀虎口满族驻军修复的明代乐楼 冯俊杰; 刘梅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7-09-30 0 40 7 明代士子眼中的《琵琶记》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期刊】中华戏曲 2008-06-15 1 78 8 山西繁峙县公主寺及其两座剧场考 冯俊杰; 刘梅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 【期刊】中华戏曲 2008-12-15 0 15 9 金《昌宁公庙碑》及其所言“乐舞戏”考略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期刊】文艺研究 1999-09-20 5 48 10 读周贻白先生的《中国剧场史》──纪念先生华诞一百周年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期刊】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8-25 0 50 11 略论明清时期的神庙山门舞楼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期刊】文艺研究 2001-07-20 5 62 12 文化哲学与屈原的文学突破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9-30 1 22

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人文杂志》2008-CSSCI 早期儒家“礼”的宗教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8- CSSCI The Non-Religious Nature of the Original Buddhism in Ancient Ind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8, V 1, Issue 2, C (Second Author) 庄严神圣慈悲净洁:佛教僧众的公众形象之我见,《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宗教文化出版社 秦汉上郡治所考,《唐都学刊》2008-1,06.《世说新语》与佛教,《西北大学学报》2008-1, CSSCI07.禅宗六祖得名小考,《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08.“史”与宗教信仰,《东方丛刊》2007-4,09.佛教文学刍议,《郑州大学学报》2007-4, ISSN1001-8204, CSSCI10.佛教对中古议论文的贡献和影响,《文学评论》2007-4, CSSCI11.“史”与宗教,《南开学报》2007-3, CSSCI12.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中国文化研究》2006-4, CSSCI收入《古典文献的考证与诠释》,台北:学生书局2006年,13.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佛教神学思想,《文艺研究》2006-10, CSSCI收入《文学与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民族精神与西北民族宗教文化,《华夏文化》2006-3,15.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文学遗产》2005-5, CSSCI16.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文艺研究》2005-3, 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2重要论文摘转, 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7全转, 《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卷收录,李光哲、吴秀卿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韩国文化社2008收录。17.南朝性灵说与大乘涅槃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CSSCI18.弥陀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创作,《学术月刊》2004-3, CSSCI人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4-5全转, CSSCI19.慧远对道安的突破与超越,《四川大学学报》2004-3, CSSCI20.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人文杂志》2004-1, CSSCI21.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对惠能禅的总结与推动,《陕西师大学报》2004-1, CSSCI,《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日文版,东京:汲古社《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汉文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2.禅宗的主体实践论,《曹溪禅研究》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23.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复旦学报》2002-2, CSSCI24.大乘般若学与晋宋山水文学,《佛学研究》2001年刊,25.梵语、梵呗、佛曲:南北朝诗歌韵书的一个源头,《觉群》(学术版),商务印书馆2001-11,26.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中国文化研究》2001-1, CSSCI27.齐梁诗歌声律论与佛经转读、佛教悉昙,《文史哲》2000-6, CSSCI人大《宗教》2001-2全转,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1摘转,28.齐梁崇佛文人游写佛寺之诗歌,《人文杂志》2000-5, CSSCI29.大乘涅槃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陕西师大学报》2000-4, I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5全转,30.佛教造型艺术释略,《民族艺术》2000-3, CSSCI31.汉语言文化与永明诗歌声律论,《江海学刊》1999-5, CSSCI32.略论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佛学研究》1998年刊,33.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文艺研究》1998-5, CSSCI, 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1全转,《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1摘转,收入罗宗强编“20世纪百年学术文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34.齐梁三大文学集团的构成及其盟主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8-2, 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7全转, 走出空寂的殿堂——唐代诗僧的世俗化,《文史知识》1997- 《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文史哲》1997-5, 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11全转《新华文摘》1997-11摘转 《心经》:一部微型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东方论坛》1997-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黔南师专学报》1996-人大《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8全转, ISSN39.试论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解释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94-2,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7全转 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审美真实论的影响与启示,《人文杂志》1993-1, CSSCI人大《无神论、宗教》1993-2全转41.略论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说,《人文杂志》1992-4, 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转42.对中华远古文化研究新路的尝试,《学术月刊》1991-CSSCI

研究古代文学的期刊

长江丛刊是省级期刊。《长江丛刊》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一份大型文学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长江丛刊以“直面文坛真相,弘扬文学本义”为办刊理念,锐意刊发具有前沿性、批判性、学理性的文学评论,同时精选并推介具有思想和艺术拓展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长江丛刊》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湖北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一份大型社科综合类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853/I,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0852,邮发代号:38-531,旬刊。《长江丛刊》严格遵循“严谨、唯实、优质”的方针,力求体现“高层次”、“跨学科”、“开放性”三大特色,是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CNKI)、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办刊宗旨: 《长江丛刊》杂志主要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交流社会科学及其与自然科学交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理论方法探讨以及实践经验总结,为广大学术研究者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更好地推动学术交流为促进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服务。 《长江丛刊》杂志主要栏目:本期关注、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影视文学、艺术借鉴、现代传播、文化视点、语言研究、社会文化探析、校园专区、校园心语。

可以阅读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清代人所编辑的专门用于教导蒙童写作文章的参考性范例教材。收录文章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先秦至明代。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古代文学初级选本。选择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历史上著名文人的作品,同时兼顾可读性,凡是过于艰涩的文章一律不收。并且有详细的注释和对文章的品评。通读完古文观止之后,应当就具备了比较好的古代文学功底。

专业期刊:复印资料,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国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评论,中国韵文学刊,中国文学研究,文史,文史哲。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名作欣赏。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新疆,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宁夏,青海,北方论丛,东南学术,东岳论丛,福建论坛,湖湘论坛,晋阳学刊,兰州学刊,岭南学刊,鄱阳湖学刊,齐鲁学刊,社会科学论坛,唐都学刊,天府新论,天中学刊,殷都学刊,阴山学刊,云梦学刊,中州学刊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 ,安徽师大,安庆师院,北华,北大,北师大,渤海,长安,长春,长春师大,成都,成都师大,重庆大学,重庆师大,重庆第二师院,东北大学,东北师大,东南大学,广西师大,贵州,赣南师院,广东第二师院,福建师大,福州大学,复旦,贵州师大,杭州师大,海南,海南师大,合肥师院,河北,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师大,河南,华东师大,华南师大,河南教育,河南师大,衡阳师院,湖北,湖南师大,华中师大,淮阴,惠州,吉师大,吉首,集美,济南,暨南,佳木斯,江汉大学,江汉学术,江南,江苏第二师院,江苏,江苏师大,江西师大,喀什,开封,兰州,辽师大,聊城,鲁东,洛阳师院,牡丹江师院,南昌大学,南开,内蒙,内蒙师大,宁波,宁夏,南大,南师大文学,齐齐哈尔,青海师大,清华,三峡,山东师大,山西师大,陕西师范大学,汕头,商丘,上海大学,上海师大,深圳,沈阳师大,首师大,四川,四川师大,苏州,太原师范学院,天津师大,同济,温州,五邑,武陵,武大,厦门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大,西华,新疆师大,信阳师院,湘潭,烟台,燕山,扬州,云大,云师大,社科院,中南大学,中南民大,中山,人大,浙大,浙师大,郑州。

可以到中国知网去查询,也许能找到你要的答案。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期刊

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人文杂志》2008-CSSCI 早期儒家“礼”的宗教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8- CSSCI The Non-Religious Nature of the Original Buddhism in Ancient Ind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8, V 1, Issue 2, C (Second Author) 庄严神圣慈悲净洁:佛教僧众的公众形象之我见,《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宗教文化出版社 秦汉上郡治所考,《唐都学刊》2008-1,06.《世说新语》与佛教,《西北大学学报》2008-1, CSSCI07.禅宗六祖得名小考,《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08.“史”与宗教信仰,《东方丛刊》2007-4,09.佛教文学刍议,《郑州大学学报》2007-4, ISSN1001-8204, CSSCI10.佛教对中古议论文的贡献和影响,《文学评论》2007-4, CSSCI11.“史”与宗教,《南开学报》2007-3, CSSCI12.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中国文化研究》2006-4, CSSCI收入《古典文献的考证与诠释》,台北:学生书局2006年,13.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佛教神学思想,《文艺研究》2006-10, CSSCI收入《文学与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民族精神与西北民族宗教文化,《华夏文化》2006-3,15.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文学遗产》2005-5, CSSCI16.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文艺研究》2005-3, 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2重要论文摘转, 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7全转, 《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卷收录,李光哲、吴秀卿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韩国文化社2008收录。17.南朝性灵说与大乘涅槃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CSSCI18.弥陀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创作,《学术月刊》2004-3, CSSCI人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4-5全转, CSSCI19.慧远对道安的突破与超越,《四川大学学报》2004-3, CSSCI20.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人文杂志》2004-1, CSSCI21.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对惠能禅的总结与推动,《陕西师大学报》2004-1, CSSCI,《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日文版,东京:汲古社《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汉文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2.禅宗的主体实践论,《曹溪禅研究》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23.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复旦学报》2002-2, CSSCI24.大乘般若学与晋宋山水文学,《佛学研究》2001年刊,25.梵语、梵呗、佛曲:南北朝诗歌韵书的一个源头,《觉群》(学术版),商务印书馆2001-11,26.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中国文化研究》2001-1, CSSCI27.齐梁诗歌声律论与佛经转读、佛教悉昙,《文史哲》2000-6, CSSCI人大《宗教》2001-2全转,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1摘转,28.齐梁崇佛文人游写佛寺之诗歌,《人文杂志》2000-5, CSSCI29.大乘涅槃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陕西师大学报》2000-4, I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5全转,30.佛教造型艺术释略,《民族艺术》2000-3, CSSCI31.汉语言文化与永明诗歌声律论,《江海学刊》1999-5, CSSCI32.略论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佛学研究》1998年刊,33.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文艺研究》1998-5, CSSCI, 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1全转,《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1摘转,收入罗宗强编“20世纪百年学术文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34.齐梁三大文学集团的构成及其盟主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8-2, 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7全转, 走出空寂的殿堂——唐代诗僧的世俗化,《文史知识》1997- 《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文史哲》1997-5, 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11全转《新华文摘》1997-11摘转 《心经》:一部微型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东方论坛》1997-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黔南师专学报》1996-人大《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8全转, ISSN39.试论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解释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94-2,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7全转 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审美真实论的影响与启示,《人文杂志》1993-1, CSSCI人大《无神论、宗教》1993-2全转41.略论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说,《人文杂志》1992-4, 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转42.对中华远古文化研究新路的尝试,《学术月刊》1991-CSSCI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2007)、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主要研究方向有楚辞研究、战国楚简研究、先秦庄子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词学研究、明清小说及小说理论研究、明清戏曲及曲学研究、中国文化诗学、近代诗学、唐宋文学、文学文献等。本学科拥有重要的学术刊物阵地与突出的专家群体。学科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全国大学语文学会两个全国性的学会挂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词学》与《诸子学刊》等高品质的学术刊物构成了一个学术集群阵地。

中国古代文学特点研究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  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  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  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  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  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  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  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  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意境是一种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相互交融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能够陶冶情操, 使读者或者作者沉浸在想象中空间里的一种情景, 是虚实相结合的。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意境的运用一直是诗人词人所追求的一种表达效果和表达手法。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文人更注重自己作品中的意境美和已经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 这已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标志。那么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意境的特征有哪些?本文就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所独创的一个理论, 它是文人墨客用来抒情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艺术形态, 一般只存在于读者或者作者的思想和意念中。意境这一抒情方式在中国和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见, 大多知名的诗人词人也都习惯于用这一抒情说法或者说是表现手法。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韦应物的《滁州溪涧》, 韦庄的《金陵图》等等都用到了意境的抒情方式。那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意境的特征具体可以归结为哪几种?本文就来探讨这一方面的问题。   基本概念  意境就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展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也是诗人在进行创作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感想, 与眼前的或者是想到的客观事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得两者相互交映、相得益彰, 就能借此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使得作者能够根据联想或者想象产生一个美好的意境, 让作者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的归属地。其基本概念也不是一个很固定的定义, 只是这其中能包含作者运用各种的表达手法和表现方式来展现出来其的思想、情谊、情感和思维, 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和形象的构成体系的思维形态世界。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记叙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人小说记叙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但是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还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是还不能展开。所以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它们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离魂记》与《幽明录》的《庞阿》,《柳毅传》与《搜神记》的《胡母班》都有继承关系。唐以后的文言小说始终有志怪一类,《聊斋志异》是这类小说的顶峰。模仿《世说新语》的小说达几十种之多,这也说明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3)体裁线索。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风格清丽柔弱,代表作为《西洲曲》;北朝民歌风健质朴,代表作为《木兰诗》。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与汉代散文相比,有四个特点:一、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起,用书信的形成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二、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三、抒情成分增多;四、文章趋向骈俪。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文章四六句型已成常规,追求精致的对仗、谐调的声律、使事用典、雕饰辞采、骈文创作盛极一时。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的区分、文风与作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新时期。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既重视文学发展与世风的关系,也重视文学自身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较全面地说明了作品的内容与形成之关系,总结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序》是全书的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及诗歌的抒情达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某些作家品评失当,对声病说盲目排斥,在探讨诗歌传承关系时显得简单化,但它无疑是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参考材料。此外,颜延之对文笔说的阐述,裴子野的《雕虫论》,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等,都对文学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沈约、王融等提出“四声八病”的理论,是对声律说的新发展,对后世韵文和近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使文学创作置于其影响与指导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杂志
  • 研究古代文学的期刊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期刊
  • 中国古代文学特点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