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它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为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慢、差的状况,所以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令众多教师上下求索。本人进入语文教学领域的时间尚短,对作文教学的体会也不深。在此只粗浅谈谈我的作文教学观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的作文教学观,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洗礼。第一阶段,从无到有;第二阶段,层层深入;第三阶段,基本形成。第一阶段,从无到有。08年8月,我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十六中任教。当时我刚从大学出来工作,能把课文教好就很难,更不用说作文教学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只知道跟着师父走,师父要学生写作文我就写作文,她布置什么题目我就跟着布置,只要完成一个学期的量就可以了。自己根本就没思考过什么是作文教学,甚至不知道作文还有教学方法,怎么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后来一次暑假培训,拿到一本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上面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当时只记得培训专家说:“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今日才知道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那日回来后我也无非是跟着单元走,压根不会有自己思考,根本没有任何灵动感。但是有的孩子也能写出一些精彩的话,让我不得不由衷地感谢暑假的那次培训,我的作文教学观也就因此而树立。尝到了甜头的我,开始主动地投入,基于核心素养寻找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资源。真是不寻不知道,一寻了不得,教材中不仅有不少补白处,而且有许多诗意的仿写处。《春》就是一例。逐渐地我由课内引向课外,寻找作文教学资源。如学校的满墙爬山虎,我会适时让学生去观察它们的枯萎与新生,并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进行交流。第二阶段,层层深入。转眼三年过去了,我考进了二中实验学校。如果只是拘泥于简单的课文教学,再加上那老一套作文教学肯定是不够的。于是我牢牢基于核心素养走进了作文教学的深入思考阶段。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人教版的作文教学序列很清楚,但也有局限性。而苏教版的练笔空间很大,基于这两大优点,我产生了一种想法——将两种教材的优点合二为一。依据这个想法,我从网上购买了整套苏教版书并潜心于作文教学,凡是涉及作文教学的点滴我都及时做好记录并整理。后来我又在师父的带领下作了初步的系统思考,为作文教学列了一个粗框架:七年级上基础段落训练;七年级下典型段落训练;八年级上写命题话题;八年级下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九年级全学年真题训练。板块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次省外学习,我学到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接力作文”。操作起来很方便,但用于小作文较好。即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一本,小组成员每天轮流写作。一年的摸索和实践,呈现的面貌令人欣慰,学生的素养有所提升。这一方法,目前已推广到了全组,现在我们初二十二个班基本上养成了“接力作文”的习惯。不过,要做成功“接力作文”的关键在于每天批改,每天点评,否则会半途而废。第三阶段,基本形成。我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它们归纳为写作实质、收集素材、循循善诱、激情创作、学生互改等几点,我觉得这几点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写作是什么,仅仅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混个高分吗?我觉得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的实质是生活的需要,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将生活中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诗意。没有米,再巧的妇人也做不出饭来。没有材料,再高明的作者也写不成文章。因此,我要求学生多阅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且定期开读书讨论会。这样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典型素材。收集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过程的第一步。有的同学平时很少阅读积累素材,一到作文就犯愁,不知道写什么,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学生对所读的书还要融会贯通,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素养便会提升。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先要教会学生生活,要提升学生的素养。用行动、语言去指给他方向,用思想、灵魂来引导他作文。教师要蹲下身子去,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一起观察生活,一起说生活,一起写生活,一起创作生活。有米之炊总好做吧!然而所作之炊熟不熟,香不香,老师则应成为学生作文的火夫与调味师。指导学生用准确的字词、用恰当的手法,用合适的修辞,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形式,去煮、去调,去盛。我想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倘能如此循循善诱,学生作文之功定能自成,素养自会提升。纵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激情、自主写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呢?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内修素养。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又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这也是提升素养的一种途径。可见,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失,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交代与了解所写的内容。听的同学会一面听,一面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也会得到提高。读完全文,读者会把自己得意之处挑出来,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并刻意朗读一遍。提出不足,探讨修改。修改后再欣赏,以至完善。这样效果比老师独自批改好的多。
它包括: 1、人文素养: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掌握比较宽厚的语文学科知识。 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语文教育能力素养及语文教学研究素养等方面。 科学素养: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创新素养:要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 信息素养:它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美学素养:懂得一些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知识,具有美的感知能力,美的欣赏能力,美的表达能力。 实践素养: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目标及课程的基本理念都有所规划,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和要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写作是一个极具私人化、感性化的活动,但在其过程中不乏理性和智性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情感在伴随着写作前行时,思维越来越细密,情感越来越细腻,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就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整体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内要具体化,要能体现学科特点,并且形成具有该学科特点的关键因子,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我们都要开展基于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研究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它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为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慢、差的状况,所以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令众多教师上下求索。本人进入语文教学领域的时间尚短,对作文教学的体会也不深。在此只粗浅谈谈我的作文教学观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的作文教学观,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洗礼。第一阶段,从无到有;第二阶段,层层深入;第三阶段,基本形成。第一阶段,从无到有。08年8月,我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十六中任教。当时我刚从大学出来工作,能把课文教好就很难,更不用说作文教学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只知道跟着师父走,师父要学生写作文我就写作文,她布置什么题目我就跟着布置,只要完成一个学期的量就可以了。自己根本就没思考过什么是作文教学,甚至不知道作文还有教学方法,怎么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后来一次暑假培训,拿到一本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上面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当时只记得培训专家说:“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今日才知道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那日回来后我也无非是跟着单元走,压根不会有自己思考,根本没有任何灵动感。但是有的孩子也能写出一些精彩的话,让我不得不由衷地感谢暑假的那次培训,我的作文教学观也就因此而树立。尝到了甜头的我,开始主动地投入,基于核心素养寻找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资源。真是不寻不知道,一寻了不得,教材中不仅有不少补白处,而且有许多诗意的仿写处。《春》就是一例。逐渐地我由课内引向课外,寻找作文教学资源。如学校的满墙爬山虎,我会适时让学生去观察它们的枯萎与新生,并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进行交流。第二阶段,层层深入。转眼三年过去了,我考进了二中实验学校。如果只是拘泥于简单的课文教学,再加上那老一套作文教学肯定是不够的。于是我牢牢基于核心素养走进了作文教学的深入思考阶段。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人教版的作文教学序列很清楚,但也有局限性。而苏教版的练笔空间很大,基于这两大优点,我产生了一种想法——将两种教材的优点合二为一。依据这个想法,我从网上购买了整套苏教版书并潜心于作文教学,凡是涉及作文教学的点滴我都及时做好记录并整理。后来我又在师父的带领下作了初步的系统思考,为作文教学列了一个粗框架:七年级上基础段落训练;七年级下典型段落训练;八年级上写命题话题;八年级下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九年级全学年真题训练。板块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次省外学习,我学到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接力作文”。操作起来很方便,但用于小作文较好。即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一本,小组成员每天轮流写作。一年的摸索和实践,呈现的面貌令人欣慰,学生的素养有所提升。这一方法,目前已推广到了全组,现在我们初二十二个班基本上养成了“接力作文”的习惯。不过,要做成功“接力作文”的关键在于每天批改,每天点评,否则会半途而废。第三阶段,基本形成。我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它们归纳为写作实质、收集素材、循循善诱、激情创作、学生互改等几点,我觉得这几点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写作是什么,仅仅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混个高分吗?我觉得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的实质是生活的需要,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将生活中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诗意。没有米,再巧的妇人也做不出饭来。没有材料,再高明的作者也写不成文章。因此,我要求学生多阅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且定期开读书讨论会。这样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典型素材。收集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过程的第一步。有的同学平时很少阅读积累素材,一到作文就犯愁,不知道写什么,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学生对所读的书还要融会贯通,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素养便会提升。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先要教会学生生活,要提升学生的素养。用行动、语言去指给他方向,用思想、灵魂来引导他作文。教师要蹲下身子去,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一起观察生活,一起说生活,一起写生活,一起创作生活。有米之炊总好做吧!然而所作之炊熟不熟,香不香,老师则应成为学生作文的火夫与调味师。指导学生用准确的字词、用恰当的手法,用合适的修辞,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形式,去煮、去调,去盛。我想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倘能如此循循善诱,学生作文之功定能自成,素养自会提升。纵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激情、自主写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呢?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内修素养。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又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这也是提升素养的一种途径。可见,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失,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交代与了解所写的内容。听的同学会一面听,一面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也会得到提高。读完全文,读者会把自己得意之处挑出来,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并刻意朗读一遍。提出不足,探讨修改。修改后再欣赏,以至完善。这样效果比老师独自批改好的多。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先进性意识。 提高理论修养,坚定方向 党员的先进性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形成的。因此,大学生党员要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自觉运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先进性形象。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毕业后必须成为所学强化教育与管理,为保持先进性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终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造,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 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说实话,如果就我自身来说,这六大方面的核心素养都做的很一般,没有特别突出优秀的。所以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在杭州举办2016名师名校长论坛中,中外专家共议“未来教师是什么样子的”。与会专家认为,未来教师要具备三点核心素养:懂大数据分析,有成长性思维,并善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一是信念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无论是陶行知,还是教育奇迹缔造者雷夫,都凭借其独特的教育信仰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最终走向教育成功。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师要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有教育信仰,才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所提出的“关注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根本点,就是把教师从学科人转变为教育人”正契合了这一理念。2
一、行为因素是最表象的因素教育要适应社会多元化,迎合世界多极化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应对能力和素养。在“互联网+教育资源”影响下,核心素养教育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实现核心素养教育,必须考虑学生行为的思维、价值、逻辑和社会因素,并将它们融会贯通于行为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符合公共理性的行为价值追求与坚守。二、思维支配活动相关因素行为的基础是思维。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法。同样的思维方法,角度不同,结论也会不尽相同。如果政治思维追求的事平衡与秩序,法律思维追求的是公平与正与,道德思维追求的事真善美与情义理,经济思维追求的是成本与利润。社会越发展,则思维方法越全面。全面思维来自实践观察与体会,源于切实生活感悟,是自由的、主动地、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却不是教化式灌输。当代学生很会考试,但未必懂得理性思考与创新。理性思考具有积极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核心素养领域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更需要思考。学生对自己行为性质的判断绝对离不开周密思考。学生明辨是非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是增长智力、拓宽视野的过程,更是培养视为能力的过程。思维是科学,注重关于食物本质的原理,行为是技术注重关于事物本质的原理;注重事物本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落实。思维在于价值判断,需要飞跃;行为在于本质上的保守,受制于道德与法治的正当边界。技术革命促使具有利益思维的人制造了局部战争获世界大战的史实证明,技术进步调和不了信仰和价值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国际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得不到落实。对于中学生来讲,必须加强思维学习训练,加强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思想,培养开放性、创新性、全面性思维。三、文化素养方面的因素文化素养属于人的内在品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文化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价值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使命,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中学生文化素养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前者指通过学习文、史、哲等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处理能力和态度,后者指通过学习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知识锻炼中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形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理性态度和对人、对事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要深化教育改革,增强课程人文性。整合现行必修课程,适度调整课程比例,同时注重改革选修课程,突出设成课制的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和多样化特点,增强其趣味性和人文性等。例如永靖中学校本课程《美美校园》、《乡亲乡音》、《舞韵》、校园花儿红艳艳》等,帮助学生直观体验和品位地方特色文化,了解风土民情,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四、学校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成绩、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归属感、幸福感和学习的参与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各种消极因素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巩固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素养,同时加强目前学生较为薄弱的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初中历史课堂陈旧的不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真正将 “以知识点为核心”,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结合。特别是小学生对感性知识的理解重于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远不如具体事例的影响力深刻。因此,家庭教育氛围和社会教育氛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因素。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总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人的历史责任,要实现宏伟的教育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现实教育基础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拓展资料: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吧)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话题、功能等,它是语言能力的基石,没有语言知识的铺垫,就无法实现语言技能的培养。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它是语言能力的载体,是形成语言理解(听、读、译)和语言表达(说、写、译)的途径。语言各技能相互依托、共同促进。语言理解是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一种内化,而语言表达则是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基础上的最终输出。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上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英语思维模式在语法、语义、语篇、语用等方面与汉语言思维模式有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之间的异同、联系、转换、互补会给学习者以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维想象空间,帮助学习者拓宽视野,为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打下坚实基础[3]。文化品格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上的突破。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任何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世界意识,最终具备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学习能力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就是有效运用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同时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学习能力是其他素养的“催化剂”。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英语教师,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新课标、新高考有深层次的理解。基于这个目标,2018年暑期我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提出了研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任务。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围绕中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外语这个问题总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有的人质疑是否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外语的必要性,也有的人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谋生的工具等等。鉴于类似问题,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坚定英语教育的信念和方向,自觉践行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故,本次课程建设的突破性发展就是提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诚如刚拿到手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词赫然入目,新课标一书向每位一线教师传递其基本理念: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何为“学科核心素养”?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研读新课标,我更加明白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在于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要使学生行为方式发生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课程目标,本质上是针对教育教学的主体的变化和发展而言的,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应明确反映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就是指向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单元教学目标也必须基于核心素养目标说明新生的变化。随着对新课标的更深入学习,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意识到原有的教学思路确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过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而忽略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学习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常以听、读、写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意义,而忽略了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研读过《2017年版课标》后,对新高考、新课标有了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对以后的英语课堂应引导学生去学习什么,如何学等问题都有了更好的答案。下面我以“Lifestyles(北师大版模块一第一单元)”为例,设计崭新的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话复述英语国家的几种典型生活方式,并表达自己的喜好。此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结合lesson1 A perfect Day和lesson4 City and Country)结合各自家庭情况,参与讨论,了解导致生活压力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此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结合lesson2 Relaxing)能尊重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会明智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此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结合lesson3 A Volunteer Teacher)小组合作,讨论英国茶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此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结合Culture Corner English Tea and Coffee Culture)本单元目标在设计初心上,严格围绕四大核心素养设计活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其品格和能力的变化。如上所述,单元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有所侧重的目标,不苛求每节课时都实现面面俱到。该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课,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心里上有些许不适应感,在知识上存在欠缺感,因此这样的目标设计和学生心中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出现一定的距离感。作为教师,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放慢教学脚步,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角。在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的同时,老师积极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切入口,想方设法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确引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设计理念,学生会渐渐步入正轨,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发展主体的意识觉醒。总之,单元目标设计难以对学生“包打天下”,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体现对全体学生基本要求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教师既能确保学生的共同进步,又能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