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读后感: 有一天,下着大雨。因为寻找没有归来的妈妈而走了很远的小女孩终于看见了攥着年糕倒在雨地里的妈妈:她睁着双眼,永远离开了她。于是,哭声伴随着雨声,泪水混合着雨水,悲痛书写着坚强。小女孩用她无声的语言让她妈妈放心地走。一遍又一遍,《感恩的心》让妈妈终于闭上了双眼: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久久凝视这一段无声的文字,真诚的感动久久触动的心灵。这是一个失语的小女孩心灵的呼唤。我毫不怀疑,它同样会深深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 你听见了吗?这是心与心的沟通,这是心与心的感动。一个失语的女孩,用无声的语言让妈妈放心地走。一个没有双亲的孤儿,用悲痛与坚强,让自己勇敢地活下去!细细的雨丝,似乎也被小女孩儿深深打动,变得舒缓了的雨线又添了柔情。 你看见了吗?雨夜中那个瘦弱的背影,那一对身隔两界的母女相望的神情。妈妈走了,幼小的女儿却让妈妈放心的走。雨夜中那双伶仃的小手,不停地挥舞,那是一个决心从痛苦中站起来的孤儿在书写着坚强。 你感受到了吗?那失去亲人让人剜心的痛楚,那走出厄运令人仰止的坚强。不幸的女孩不言放弃,敢言自强。命运,是这样的不公平,而她噙泪中却微笑地唱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谢命运,要在感谢厄运中活出一个大写的自己! 我听见了,这无声的真情,一个了不起的孩子让妈妈放心地走。 我看见了,那个坚强的背影,鼓励我超越苦难,学会坚强。 我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那颗感恩的心。感恩一切,不管是痛苦还是厄运,不管多么残酷都用微笑去勇敢面对。痛苦和厄运教会我坚强,坚强的我才能够从容地拥有未来。 “……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感恩的心》,无声胜有声。我原先不确信:为什么这首歌、这个故事能如此深深地打动我。我现在渐渐明白:那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在苦难中走向坚强的颂歌
《感恩的心》读后感: 有一天,下着大雨。因为寻找没有归来的妈妈而走了很远的小女孩终于看见了攥着年糕倒在雨地里的妈妈:她睁着双眼,永远离开了她。于是,哭声伴随着雨声,泪水混合着雨水,悲痛书写着坚强。小女孩用她无声的语言让她妈妈放心地走。一遍又一遍,《感恩的心》让妈妈终于闭上了双眼: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久久凝视这一段无声的文字,真诚的感动久久触动的心灵。这是一个失语的小女孩心灵的呼唤。我毫不怀疑,它同样会深深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 你听见了吗?这是心与心的沟通,这是心与心的感动。一个失语的女孩,用无声的语言让妈妈放心地走。一个没有双亲的孤儿,用悲痛与坚强,让自己勇敢地活下去!细细的雨丝,似乎也被小女孩儿深深打动,变得舒缓了的雨线又添了柔情。 你看见了吗?雨夜中那个瘦弱的背影,那一对身隔两界的母女相望的神情。妈妈走了,幼小的女儿却让妈妈放心的走。雨夜中那双伶仃的小手,不停地挥舞,那是一个决心从痛苦中站起来的孤儿在书写着坚强。 你感受到了吗?那失去亲人让人剜心的痛楚,那走出厄运令人仰止的坚强。不幸的女孩不言放弃,敢言自强。命运,是这样的不公平,而她噙泪中却微笑地唱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谢命运,要在感谢厄运中活出一个大写的自己! 我听见了,这无声的真情,一个了不起的孩子让妈妈放心地走。 我看见了,那个坚强的背影,鼓励我超越苦难,学会坚强。 我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那颗感恩的心。感恩一切,不管是痛苦还是厄运,不管多么残酷都用微笑去勇敢面对。痛苦和厄运教会我坚强,坚强的我才能够从容地拥有未来。 “……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感恩的心》,无声胜有声。我原先不确信:为什么这首歌、这个故事能如此深深地打动我。我现在渐渐明白:那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在苦难中走向坚强的颂歌。
《读者》读后感四则就在一瞬间(一)看读者,是一种习惯。每次翻阅,细读,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还有,对于爱情,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1记是有那么一篇文章《母亲不是圣人》,讲得是母亲的一个女儿总因为母亲的信心而耿耿于怀,直至有一天,她忽然明白:真正能完美唯有那些圣人。而母亲,不是圣人,虽然她爱每一个孩子,但难免有些顾此失彼。想到这,她内心里完全释然了。于是,在每一次与母亲有些小矛盾之后,我马上能告诉自己:母亲不是圣人,我们不能总希望她能做到与自己所期望的完全一样。况且自己又何尝又做到完全如她的期望呢?于是,我也释然了,又乐悠悠地挽着母亲的手四处逛街。推而广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圣人,而我们的学生更不是完美的。这样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释然。2林语堂说:《人生如诗》。我们应该当学会感受生命的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就像人生活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是的,这些反复的乐章对于我们的生命都大同小异,但每个人的乐曲却要自己去谱写。也许偶尔会有些的断奏或强音,使人生的主旋律不再和谐,那么,赶快重新续写好接下去的曲谱吧。我愿所有人的人生如诗,优雅、美好。就在一瞬间(二)3幸福生活是什么?一个双手残疾,用脚书写人生的女孩说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为她觉得她拥有爱,而且她还能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从未对生活失望;一个健康活泼,年轻漂亮,皮鞋光洁如新,有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甚至喝茶的时候嘴唇有力面且充满渴望,但她说:“哪里有什么幸福?狗屁!”幸福到底有没有。幸福不是具体的可触摸的物质,她是另外的东西,是有灵性的东西,只有懂得品味才能抓住幸福。于是,寒假里,当我坐在窗边备课,埋头了几个小时,终于在某一时刻完成时,我站起来,推开窗去,恰好这一天外面是蓝天白云,而且冬日的阳光那么柔和,放眼望去,我笑了,这一刻我是多么幸福!当我动起手来,把房间从头到脚彻底地打扫一番,排上自己喜欢的花,放一段爱听的班德瑞,看书架上的书一码码地,整齐地站立,再看看桌上的水果闪着水滴的光泽,我是多么幸福!一个调皮至极的孩子被我委以重任,当付班长。他爸爸人在外地,发信息过来表达他的惊喜与感谢。当时的我正在婚纱店里拍那叫画艺的场景。那时的幸福,就似背景画里成簇的鲜花,欣然怒放。这种感觉,真好!池莉也是个小女人,她在娓娓地与我絮叨她的幸福观。她说,《收藏幸福》,然后在我们以后人生的无论哪一个阶段,只要想起它,它就会流淌和滋润。4我爱流泪,不过极少是伤心的泪,更多的,是因为感动。曾经把读者里一个少年自强,又担负着照料单亲妈妈的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还睁着大眼专心地听着我读下去,我却哽咽着无法出声了。懂事的孩子马上有人站起来自告奋勇地帮我往下读。那节课,整个教室教被一种感动所包围。有时,看书,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模糊。马上翻开另一页,怕感动进一步漫延。不过,有人说,《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文章中,有朋友聚会,要求每一个人说一件能感动他人的事,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尽。畅快!是的,所有的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生活中有那么多善良的心善良的人,怎么能不让我们对生活乐观呢?……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
《读者》的魅力 《读者》,这样一本看似平凡的杂志,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打动世界百万读者呢。 核心竞争力 最初《读者》曾以美国《读者文摘》为效仿对象,如今,它已找到了外国作品与中国读者之间的沟通方式:选择外国作品时,以“开阔眼界”“反映人性美”为原则,以实用的信息丰富读者的知识,以感人的作品启迪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以中国人的价值理念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各种现象。 读者给它的评语是“书淡如菊”,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读者》,的确显得淡漠而安静。正如戏剧家魏明伦评论道:“《读者》不靠‘枕头’,不靠‘拳头’,却能超越‘两头’书刊的销量。靠的是什么?文学感染力,知识信息量,观赏趣味性,德育、智育、美育,多种维生素。”不媚俗、不炒作,清新淡雅的封面,温馨流畅的文字,自创刊二十三年来一直如此。 在一次研讨会上,《读者》总编彭长城总结杂志至今受欢迎的原因时说,不断创新与关注“真善美”是《读者》成功的原因。“杂志有一个口号,叫博彩中外、汇聚精华、启迪思想、开拓眼界,开放性的视野打开了外部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我们自身的文化根源。杂志的很多栏目跟人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素养的提高和感情的释放。” 定价策略 这本创刊于甘肃的16开文摘性大众刊物,本着“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一路走来。刊登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科技、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 《读者》一直秉承高质低价,64页黑白文字,20页彩色插图,售价3元,为同类、同等印刷质量刊物中售价最低。刊载文章全部来自读者的推荐,发表时刊出推荐者姓名。实行一稿三酬,原作者、原刊发媒体、荐稿者皆有稿酬。 平民化之路 有人说,《读者》好像一直隐藏在某个角落,静静地发出某种声音,那种声音不强大,却很有分量。让这种安静有如此分量的,是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打开一期《读者》,在不那么沉重的凡人小事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人情味与对人生、人性的真切关怀。这种关怀散发着一种绵绵磁力,吸引着寻求温暖的灵魂。 有时,这种直指心性的关怀还能够摆脱不同文化背景的牵绊。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是畅行无阻的语言。海外《读者》已累计发行50多万册,读者遍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非典时捐款、教师节时赠阅、慰问戍边官兵,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读者》有一副热心肠。在甘肃刘家峡,有林地5000亩,名为“读者林”,是《读者》在全国读者中募得钱款植建而成。而今,“读者林”的规模已达2万亩。一位中学校长说,《读者》为人们种下的,既有今天就可以开放的花朵,也有明天才可以发芽的种子。(右图:《读者时代———一本杂志和她所影响的生活》) 产业链延伸 《读者》的主编彭长城曾说,在市场竞争中,杂志的危机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要使这个特殊商品像常青树一样生存,既要把它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兴办,又必须当成一个文化产业来经营。 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读者》盲文版、维文版相继推出;为了给农民办一份属于他们的杂志,《读者·乡村版》于2000年诞生;为了拓展海外市场——继2003年成功“借河行船”打开北美市场之后,时值一周年,《读者》又成功进入欧洲和澳洲市场。正在筹划中的原创版、英文版也将很快面世。伴随着《读者》的忠实读者群的日益扩大,《读者》的事业也“越做越大”,《读者》品牌的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加长和连接。中国期刊业 一个难解的棋局 读者的成功是中国期刊界的一个奇迹,然而也仅只是一个奇迹!我们在欣喜之余,不应忽视的还有很多: 在一篇题为《左边杂志,右边堕落——我的阅读品味是如何堕落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真实的写出了目前期刊界的现状,“大大小小的报摊上,摆满的是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超级模特、电影新星、流行歌手,搔首弄姿地占据着它们的封面;锦衣华服流行情报、欧美家居经典介绍、怪异名车强档出击、美酒咖啡倾情推介,挤眉弄眼地拥塞在它们的内芯。” 另一方面,美国的时代华纳,在上海建立了他们的院线系统,德国的贝塔斯曼在全国建立了书友会,新闻集团在广东落地了……这些一百亿美元以上的营业额的文化和媒体大鳄,携多种媒体跨国界而来了。他们虎视眈眈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报业,还有期刊这块回报最为丰厚甚至可以说暴利的“蛋糕”。偏安一隅的中国期刊业又将如何同他们竞争呢?(左图:《读者》的封面也成为许多人的收藏) 面对内疾外患,我国期刊将如何加快发展步伐,迎头赶上呢?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中美期刊业窥得一二: 新闻期刊的彼尊我卑 相比较于美国三大新闻杂志位居整个杂志业前列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来说,中国却还没有一份具备真正强大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在中国杂志市场占据主要地位的依然是妇女杂志、文摘杂志、娱乐杂志和健康杂志。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集中涌现了一批“新生代”新闻周刊,除《三联生活周刊》外,《深圳周刊》、《新民周刊》、《新周刊》以及《中国新闻周刊》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但10年过去了,这批新闻周刊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继续成长的阶段,在整个中国媒介环境中依然颇为尴尬处于弱势地位,充其量也还只是一种“半主流”或“准主流媒体”。 纵向来看,在时政新闻、评论与财经新闻方面比较突出的,目前只有《南风窗》、《嘹望东方周刊》和《财经》三本(当然,《财经》还不属严格意义上的时政新闻期刊);在社会新闻、文化报道方面,中国《新闻周刊》与《三联生活周刊》各具特色;在区域化方面,《新民周刊》、《深圳周刊》各霸一方;《新周刊》则是在这些领域之间游走,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不同盈利模式下的价格悬殊 从《读者》的经验可以看出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低价位。尤其是在目前中国期刊的整体价格均普遍偏高的情形下。一位旅居美国、曾是《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家的娜斯在其随笔集《东看西看》中形象描述了中美两国杂志价格的巨大差异:“说到杂志,我对中国杂志的第一大感受就是:贵。美国杂志靠广告挣钱,又靠读者数量去吸引广告商,所以订阅杂志本身是一项极便宜的消费。” 中美期刊的巨大价格差异和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式有关:中国期刊靠发行维持收支平衡,而美国则基本上依靠大量广告赚取利润,并不单纯依靠杂志的发行收入,采取发行与广告经营并举的战略,使杂志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成长。许多杂志的经营甚至更多地倚重广告。而在中国,由于杂志还不是主流媒体,所以目前大多数杂志的广告页数远远少于编辑页数,目前的中国期刊依然主要是靠发行赚钱维持生计。 中国期刊的高价格制约了读者数量,而读者数量少的杂志自然不会吸引投资人和广告商的目光,在广告投放量稀少的情况下,期刊又只能以相对较高的上市价格维持自身经济平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产业化、集团化程度的巨大差异 让我们来看看这组数字:目前,我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但期刊集团却只有《家庭》1家;美国出版三本以上杂志的期刊集团有500个。中国9000本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杂志社中,平均每家杂志社运作6种杂志;中国刊物最多的期刊社拥有12种刊物,而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60到80种刊物。(右图:《时代》每期的封面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最典型的例子是《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起,时代公司连续成功推出了《生活》、《体育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今天读了《意林》这本杂志,其中一篇文章《好好活着,就是大美而不言》,深深地触动了我。文章的作者是陈敏,讲述了一个患有癌症的患者李黎,没有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而是用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从简朴、简约、简单做起,重新拯救自己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拥有最美好的生活,可是美好不美好总是相对的。比起有钱的人,我们不富有;比起成功的人,我们不出名,总是这样比下去,我们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当一个人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当一件东西失去了,才想到要去珍惜。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在不停追求的同时,别忘了在意自己的身体,别忘了关心自己的家人,别忘了享受现在平淡的生活。好好地活着,就是大美而不言!
■人生似棋 清茶一杯,棋子一副对手一人,旁观众生一句:“观棋不语真君子,起手无回大丈夫”足以让人生百态在一副棋中体现出来 象棋 呷一口清茶,与对手撕杀起来香气在口中,心中散发着,散发着此时的象棋犹如一场野战两军对垒,各是虎视眈眈若干回合后,大将——车、马、炮均已不复存在此时,不起眼的小卒子独秀一支,知南而进,连连撕破防线,扭转了乾坤,反败为胜他——小卒子在危难时刻,勇敢,永不退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看看屋外,樱花在空中回旋着,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转眼一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遇危机,都应发扬小卒子精神,不是吗?勇往直前,才会胜利 然而,象棋的目的性很强,拼个你死我活,还是为了一个目的——夺帅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雄心壮志可以摆脱困境,为目标而奋斗会让你事半功倍,没有理想的人,只会事倍功半与其说没有思想的人是不思进取,不如说是行尸走肉有了抱负等于雪中送炭,就像黑暗中出现了光明,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围棋 如果说象棋就像一场野战,那么围棋必然是一场斗智斗勇的一场包围与突围战,围墙对奕,需要整体意识强与强烈的全局概念黑白子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如白子要赢棋只需178子,而黑子则不然,需要184子,这样劣势的局面,如果不奋发向上,胜利将拱手相让“逆境造就人才”多么好的一句至理名言对奕时,要顾全大局,宁可牺牲一人,也要保住全军,万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心中一忖:现在社会也不是这样吗?赢了一些蝇头小利,便忘乎所以要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光靠小心谨慎可不行,要学会运筹帷幄,未雨绸缪,三十六计必然不可缺少,调虎离山仍然牢靠要做到步步为营,才能万无一失啊!后退也不失为一个良策,没听过“以退为进”吗?当两者不可得兼时,要权衡轻重,顾全大局,审时度势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啊! 人生——棋,人生就像一盘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爱秋天是因为它的颜色、水、风和收获,秋天给人以无限的享受、充实和遐想 我爱秋天,一是因为它的颜色,这是因为冬天颜色过于萧条,春天过于灿烂,夏天过于沉闷,只有秋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一派丰收的景象,有赏心悦目之感 我爱秋天,二是因为它的秋水,秋天的水就象爱一样,越深越无色,它是一年中最清澈的时候,没有一丝杂质在红尘中呆久了,在秋水湖边上站一站,能收到神安心宁的效果,能洗涤心中的烦恼,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初唐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以为这就是对秋水襟怀、风范和境界的赞美 我爱秋天,三是因为它的秋风,我认为秋风是正气之风,一切没落腐朽的东西在秋风面前是闻风丧胆;秋风是唯一带有煞气之风,大地也因之一扫而显得更加干净,可爱,物种也得到进一步优化秋风里更是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我爱秋天,还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处处散发出努力和回报的温馨,透过喜悦和温馨,总能体会到这背后的艰辛和汗水,让丰收更有韵味 我爱秋天爱她实在,爱她的成熟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是大自然赐予人间最美丽的景色春日花儿香,夏日阳儿亮,秋日叶儿光,冬日雪儿霜;春天繁盛,夏天葱笼,秋天斑斓,冬天纯净;春的蓬勃,夏的喧闹,秋的高远,冬的宁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描绘四季的美文名句,就象变化着的四季,各有美感,魅力无穷前人之述备矣我心以为,绚丽四季,秋景最美 万物静观皆自得所谓诗情画意,无非是春夏秋冬,自然美景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感悟到它的美妙之处秋景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葱茏的树木,缤飞的花朵,茂密的草丛繁茂的植物,绚丽的美景,乃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世界实在是令人陶醉其中,让人流连忘返林间的小鸟,花丛的蝶蜂,草上的蜻蜓,代表着生命的欢歌林中听蝉鸣,池畔赏荷色,湖上泛轻舟,是最美好的享受迎面吹来一阵凉爽的秋风,那感觉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神奇秋夜繁星点点,明月高照,灿烂星空,微风佛过,带给人多少思绪,多少幻想,不由得叫人触景生情,让人感慨万千吸引着众多丹青妙手绘出多少美丽的画卷,更多文人骚客写出多少动人的诗篇真可谓美景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于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浍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所以诗人才说:一支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走在秋月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没有错,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往事,无论它们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但是请你相信,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我们所唱过的每一支歌,都不会转瞬消失,如同罗莎·卢森堡所言:“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同在!”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只有一层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告诉我说: “你的双脚,踏碎了多少时间?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实,谁的步子,都会有深浅” 在你终于赢得成功的鲜花的时候,难道你不怀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营造成功的华贵的屋宇里,难道你不怀念昔日的木头? 信任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