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796631 我发给你 绝对合适 图文结合
这个要人免费帮你做,不太可能,可以按照下面的模板试试看:工件:软件需求规约 (SRS) 简介 1 目的 2 范围 3 定义、首字母缩写词和缩略语 4 参考资料 5 概述 一般说明 1 用例模型调查 2 假设与依赖关系 特定需求 1 用例报告 2 补充需求 支持信息 附带工件(报告)工件:用例模型(报告: 用例模型调查) 工件:用例(报告: 用例) 工件:补充规约
引言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对于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过程,想必大家都已很熟悉。在计算机尚未在图书馆广泛使用之前,借书和还书过程主要依靠手工。一个最典型的手工处理还书过程就是: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上附带的描述书的信息的卡片和读者的借阅证放在一个小格栏里,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贴的借阅条上填写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根据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好相应的还书信息,这样还书过程就完成了。以上所描述的手工过程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首先处理借书、还书业务流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处理能力比较低,一段时间内,所能服务的读者人数是有限的。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流程无疑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和处理能力。我们将会看到排队等候借书、还书的队伍不再那么长,工作人员出错的概率也小了,读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选择书和看书上。为方便对图书馆书籍、读者资料、借还书等进行高效的管理,特编写该程序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用该程序之后,工作人员可以查询某位读者、某种图书的借阅情况,还可以对当前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一些统计,给出统计表格,以便全面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本次作业设计题目:“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利用数据库软件编制一个管理软件,用以实现图书、读者以及日常工作等多项管理。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给出一个完整论证。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新模式。在对图书、读者的管理,其实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本系统的建成无疑会为管理者对图书管理系统提供极大的帮助。2 系统设计1 系统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1 系统指导思想立足于校园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建成符合标准化协议、通用性较强、实用的系统,以提高图书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1 系统建设目标(1)要解决的问题:(以某学校为参照) 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学校管理学生信息也逐步从手工转到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处理阶段。设计一个功能完整、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2)系统开发的目的: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使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系统、高效的实施。(3)系统名称:图书管理系统2 总体功能设计系统要能实现如下功能:l 登录系统:注销用户、系统退出。l 管理:用户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l 查询:图书查询、读者查询、借阅查询。l 报表打印:所有图书、借出图书、库存图书、所有读者。l 帮助:使用说明、关于。3 数据库设计1 数据库系统的选择本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管理系统,运行环境是Windows2000 server,因此使用Windows环境下最容易使用且功能还可以的Microsoft Access 2000 作为后台的数据库系统。2 需求分析图3 图书流通数据流图1.2判断能否借书索书信息读 者1.2办理借书手续读者信息查询结果借书申请被借图书借书结果借书信息被借图书复本量(b) 借书借阅3读者1图书51.1图书查询借书信息查询4判断2判断结果索书信息图书信息读 者1借书2还书读 者申请借书还书申请借书结果还书结果(a) 顶层数据流图3办借书证读者信息办证信息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通过需求分析,我们作出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各层数据流图,图3是图书流通数据流图(图中省略了“还书”和“办理借书证”的数据流图)。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定义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在软件分析和设计过程中为有关人员提供关于数据描述信息的查询,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下面在图3的基础上举例说明数据字典的定义。图3中涉及很多数据项,其中数据项“读者编号”可以描述如下:数据项名:读者编号别名:读者条码含义:唯一标识每个读者类型:字符型取值范围:00000000至99999999取值含义:顺序编号“读者”一个数据结构,它可以描述如下:数据结构名:读者含义说明:是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之一,定义了一个读者的有关信息组成:读者编号,姓名,性别,单位数据流“借阅记录”可描述如下:数据流名:借阅记录说明:读者的借书记录数据来源:办理借阅手续数据去向:借阅数据结构:读者编号、图书馆藏号、借阅日期数据存储“借阅”可以描述如下:数据存储名:借阅说明:记录读者的借书情况流出数据流:借阅记录流入数据流:借阅记录数据描述:读者编号、图书馆藏号、借阅日期数据量:每年5000条以上存取方式:随机存取处理过程“判断能否借书”可描述如下:处理过程“判断能否借书”说明:根据读者的已借书情况可被借图书的馆藏情况判断读者能否借书输入:借阅记录、读者信息、被借图书信息输出:能否借书的标志处理:读者提出借书请求后,先判断该读者以前的借书量是否达到了10本,如果达到了10本,则不能再借书,如果没有达到10本,则再判断读者要借的图书的可借量是否为0,如果不为0,则该书可以借出。3 数据库设计在图书管理系统中,数据库设计占重要位置,数据库设计质量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数据库数据的冗余度、数据的一致性、数据丢失等问题。下面就系统数据库规范化设计进行说明。1 数据库设计的理论指导数据库设计的理论指导是范式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1)如果关系模式R,其所有的域为单纯域则称R是规范化的关系,或称第一范式 (1NF)2)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则模式R为第二范式(2NF)。3) 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二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非传递依赖于码,则称关系模式R为第三范式(3NF)。4)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满足函数依赖集合F,X和A均为R的属性集合,且X不包含A,如果R满足X->A且X必包含R的码,称关系模式R为BCNF范式。2 数据库设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常常要设计含有如下数据项:借书证号、姓名、单位、馆藏号(馆藏号为每本书上的条形码号)、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等。如何进行模式的设计呢?下面以图书流通模块所涉及的数据库为例来说明。图 书读 者借阅mn借阅时间馆藏号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借书证号姓名性别图4 图书流通的E-R图属于单 位1n单位名称单位编号先设计图书流通的实体-关系图(E-R图)。E-R图由3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即实体、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体和关系的属性。图书流通过程中实体“图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借阅和被借阅的关系,实体“读者”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和被属于的关系,“图书”的属性有“馆藏号”、“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读者”的属性有“借书证号”、“姓名”、“性别”,“单位”的属性有“单位编号”和“单位名称”,“借阅”属性“借书日期”,由此得出E-R图如图4。从图中可以知道:①“借书证号”是唯一的,所以“借书证号”决定“姓名”,每位读者应只属于一个性别,所以“借书证号”也决定“性别”;②“馆藏号”是唯一的,所以“馆藏号”决定“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③ “单位编号”是唯一的,所以“单位编号”决定“单位名称”;④ 每位读者在一个时间只能借一本书,所以“借书证号” +“馆藏号”决定“借阅时间”。如果将这些数据项置于一个关系模式中,根据范式理论,该关系模式属于1NF(第一范式),它存在删除异常和冗余等问题,不是理想的模式,因此要把它分解成满足3NF或BCNF的关系模式。根据范式理论和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的规则,上面的E-R图可转换为4个关系模式:①图书(馆藏号、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②读者(借书证号、姓名、性别、单位编号);③借阅(借书证号、馆藏号、借阅时间),④单位(单位编码、单位名称),其中打下划线的为码,这样就解决了插入、删除和数据冗余等问题。我们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按照上述的设计思想,共设计了读者表,书目表,馆藏表,流通表等百余张数据表,然后创建视图和存储过程。下面举例说明:读者表:借书证号、姓名、单位、读者类别、职称等字段;书目表:馆藏号、ISBN、题名、作者、出版社、复本数、语种、文献类型、版次等字段;馆藏表:馆藏号、索书号、分类号、种次号、馆藏位置、单价、出版日期等字段;流通表:借书证号、馆藏号、借期、还期、续借、应还期、操作员等字段;借阅规则表:读者类别编码、图书类别编码、限借册数、每期天数、续借天数、过期日期、罚金等字段。读者类别表:读者类别编码、读者类别等字段。图书类别表:图书类别编码、图书类别等字段。4 数据库索引建立索引是加快查询速度的有效手段,数据库的每一个表建立了主键,主键由一个或几个字段组成,每一个表都按主键建立了索引,部分表为了满足查询和排序的需要,除建立主索引外,还建立了次索引。例如在查询时要用到“馆藏号”、“作者”、“题名”等条件来查找图书,因此,在书目表上除了对主键“馆藏号”建立了主索引外,也对“作者”、“书名”等建立了次索引。5 视图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它是定义在基本表之上的,它是一个虚表,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数据仍然存放在原来的基本表中。通过定义视图,可以使用户眼中的数据库结构简单、清晰,并可以简化用户的数据查询操作。由于本系统数据表较多,表中的字段多,为了简化对表的操作,我们创建了图书_按书名查询、期刊_按刊名查询、期刊_按编辑部查询、借阅规则查询、待还书查询、超期记录查询等30余个视图。6 存储过程存储过程是一段经过编译的程序代码,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端。通过调用适当的存储过程,可在服务器端处理大量数据,再将处理结果送到客户端。这样可减少数据在网络上的传送,消除网络阻塞现象;例如:要查询某条记录,若该记录在表中的顺序号是10000,不采用存储过程,服务器将从1至于10000条记录数据逐条送至客户端,采用存储过程后,由于过程是经过编译的并且是在本地,不需要通过网络,因此能很快查出所需记录并将结果送到客户端,大大减少了网上数据传输量。存储过程另一好处是可供不同的开发工具调用,如PB、VB、ASP、Delphi等开发工具均可调用。在流通模块和WEB查询模块上均有图书检索功能,实际上调用同一存储过程完成的。本系统建立了60多个存储过程,实现诸如借还书处理、新书入库统计、编目入馆藏、读者统计、生成索书号等功能。7 数据库调用采用ODBC接口实现数据库的调用,采用ADO接口调用。4 条形码的使用条形码具有唯一性和一次输入后就可反复使用的优点,利用条形码技术作为信息快速输入的手段可迅速且不易发生错误地处理图书管理业务。本系统使用条形码作为图书和读者的标识,实现标识的唯一性。使用条码后,能够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简单、快捷、不易出错。例如,当一本书具有唯一条形码标识,每位读者也具有唯一条形码标识时,图书的借阅、查询就十分便捷了。应用条形码取代了以往填写书袋卡、借书证,核对借阅时间等繁琐的手工劳动。读者在借书时只要将借书证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只需登录借书系统,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读者借书证上的条形码,屏幕就会显示出该读者的信息,包括读者姓名、单位、可借几本书、已借几本书、是否过期、有无罚款等。如可以借书,工作人员只需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该读者所需借的书上的条形码符号后,该书的书名和条形码等信息都从数据库中调出显示在屏幕上,自动记录在该读者的借阅档案中,借书工作即告完成。一般借一本书仅需 1至 2秒钟。操作完后,计算机自动地将该借阅者和借阅的图书号码输入对应数据库中,并自动提示借阅期限
引言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对于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过程,想必大家都已很熟悉。在计算机尚未在图书馆广泛使用之前,借书和还书过程主要依靠手工。一个最典型的手工处理还书过程就是: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上附带的描述书的信息的卡片和读者的借阅证放在一个小格栏里,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贴的借阅条上填写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根据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好相应的还书信息,这样还书过程就完成了。以上所描述的手工过程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首先处理借书、还书业务流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处理能力比较低,一段时间内,所能服务的读者人数是有限的。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流程无疑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和处理能力。我们将会看到排队等候借书、还书的队伍不再那么长,工作人员出错的概率也小了,读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选择书和看书上。为方便对图书馆书籍、读者资料、借还书等进行高效的管理,特编写该程序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用该程序之后,工作人员可以查询某位读者、某种图书的借阅情况,还可以对当前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一些统计,给出统计表格,以便全面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本次作业设计题目:“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利用数据库软件编制一个管理软件,用以实现图书、读者以及日常工作等多项管理。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给出一个完整论证。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新模式。在对图书、读者的管理,其实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本系统的建成无疑会为管理者对图书管理系统提供极大的帮助。2系统设计1系统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1系统指导思想立足于校园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建成符合标准化协议、通用性较强、实用的系统,以提高图书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1系统建设目标(1)要解决的问题:(以某学校为参照)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学校管理学生信息也逐步从手工转到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处理阶段。设计一个功能完整、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2)系统开发的目的: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使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系统、高效的实施。(3)系统名称:图书管理系统2总体功能设计系统要能实现如下功能:l登录系统:注销用户、系统退出。l管理:用户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l查询:图书查询、读者查询、借阅查询。l报表打印:所有图书、借出图书、库存图书、所有读者。l帮助:使用说明、关于。3数据库设计1数据库系统的选择本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管理系统,运行环境是Windows2000server,因此使用Windows环境下最容易使用且功能还可以的MicrosoftAccess2000作为后台的数据库系统。2需求分析图3图书流通数据流图1.2判断能否借书索书信息读者1.2办理借书手续读者信息查询结果借书申请被借图书借书结果借书信息被借图书复本量(b)借书借阅3读者1图书51.1图书查询借书信息查询4判断2判断结果索书信息图书信息读者1借书2还书读者申请借书还书申请借书结果还书结果(a)顶层数据流图3办借书证读者信息办证信息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通过需求分析,我们作出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各层数据流图,图3是图书流通数据流图(图中省略了“还书”和“办理借书证”的数据流图)。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定义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在软件分析和设计过程中为有关人员提供关于数据描述信息的查询,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下面在图3的基础上举例说明数据字典的定义
回答:海底行神10月22日 10:37 尽量把客户所持的假设解释清楚,特别是那些发生冲突的部分。从字里行间去理解以明确客户没有表达清楚但又想加入的特性或特征。Gause 和Weinberg(1989)提出使用“上下文无关问题”—这是一个高层次的问题,它可以获取业务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的全部信息。客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诸如“产品要求怎样的精确度”或“你能帮我解释一下你为什么不同意某人的回答吗?”这些回答可以更直接地认识问题,而这是封闭(close-end)问题所不能做到的。 需求获取利用了所有可用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描述了问题域或在软件解决方案中合理的特性。一个研究表明:比起不成功的项目,一个成功的项目在开发者和客户之间采用了更多的交流方式(Kiel and Carmel 1995)。与单个客户或潜在的用户组一起座谈,对于业务软件包或信息管理系统(MIS)的应用来说是一种传统的需求来源。直接聘请用户进行获取需求的过程是为项目获得支持和买入(buy-in)的一种方式。 尽量理解用户用于表述他们需求的思维过程。充分研究用户执行任务时作出决策的过程,并提取出潜在的逻辑关系。流程图和决策树是描述这些逻辑决策途径的好方法。 在需求获取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对项目范围的定义存在误差,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如果范围太大,你将要收集比真正需要更多的需求,以传递足够的业务和客户的值,此时获取过程将会拖延。如果项目范围太小,那么客户将会提出很重要的但又在当前产品范围之外的需求。当前的范围太小,以致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产品。需求的获取将导致修改项目的范围和任务,但作出这样具有深远影响的改变,一定要小心谨慎。 正如经常所说的,需求主要是关于系统做什么,而解决方案如何实现是属于设计的范围。这样说虽然很简洁,但似乎过于简单化。需求的获取应该把重点放在“做什么”上,但在分析和设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你可以使用假设“怎么做”来分类并改善你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需求的获取过程中,分析模型、屏幕图形和原型可以使概念表达得更加清楚,然后提供一个寻找错误和遗漏的办法。把你在需求开发阶段所形成的模型和屏幕效果看成是方便高效交流的概念性建议,而不应该看成是对设计者选择的一种限制。 需求获取讨论会中如果参与者过多,就会减慢进度。人数大致控制在5到7人是最好的。这些人包括客户、系统设计者、开发者和可视化设计者等主要工程角色。相反地,从极少的代表那里收集信息或者只听到呼声最高、最有舆论影响的用户的声音,也会造成问题。这将导致忽视特定用户类的重要的需求,或者其需求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用户的需要。最好的权衡在于选择一些授权为他们的用户类发言的产品代表者,他们也被同组用户类的其它代表所支持。 没有一个简单、清楚的信号暗示你什么时候已完成需求获取。当客户和开发者与他们的同事聊天、阅读工业和商业上的文献及在早上沐浴时思考时,他们都将对潜在产品产生新的构思。你不可能全面收集需求,但是下列的提示将会暗示你在需求获取的过程中的返回点。 如果用户不能想出更多的使用实例,也许你就完成了收集需求的工作。用户总是按其重要性的顺序来确定使用实例的。 如果用户提出新的使用实例,但你可以从其它使用实例的相关功能需求中获得这些新的使用实例,这时也许你就完成了收集需求的工作。这些新的使用实例可能是你已获取的其它使用实例的可选过程。 如果用户开始重复原先讨论过的问题,此时,也许你就完成了收集需求的工作。 如果所提出的新需求比你已确定的需求的优先级都低时,也许你就完成了收集需求的工作。 如果用户提出对将来产品的要求,而不是现在我们讨论的特定产品,也许你就完成了收集需求的工作。 以上知识大致上讨论需求分析应该如何做,实际上对于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当然这种理论比较偏向与方法学,而方法学的应用主要还是要靠个人。所以,大家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不妨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性的采用一些方法,那你就是成功的。用例在需求分析中的使用多年来,分析者总是利用情节或经历来描述用户和软件系统的交互方式,从而获取需求(McGraw and Harbison 1997)。Ivar Jacobson(1992)把这种看法系统地阐述成用例(用例)的方法进行需求获取和建模。虽然用例来源于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但是它也能应用在具有许多开发方法的项目中,因为用户并不关心你是怎样开发你的软件。而最重要的,用例的观点和思维过程带给需求开发的改变比起是否画正式的用例图显得更为重要。注意用户要利用系统做什么远远强于询问用户希望系统为他们做什么这一传统方法。 用例的重要功能是用画用例图的功能来鉴别和划分系统功能。它把系统分成角色(actor)和用例(用例)。角色(actor)表示系统用户能扮演的角色(role)。这些用户可能是人,可能是其他的计算机一些硬件或者甚至是其它软件系统,唯一的标准是它们必须要在被划分进用例的系统部分以外。它们必须能刺激系统部分并接收返回。用例描述了当角色给系统特定的刺激时系统的活动。这些活动被文本描述。它描述了触发用例的刺激的本质,输入和输出到其他活动者,和转换输入到输出的活动。用例文本通常也描述每一个活动在特殊的活动线时可能的错误和系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 这样说可能会非常复杂,其实一个用例描述了系统和一个角色(actor)的交互顺序。用例被定义成系统执行的一系列动作,动作执行的结果能被指定角色察觉到。用例可以: · 用例捕获某些用户可见的需求,实现一个具体的用户目标。 · 用例由角色激活,并提供确切的值给角色。 · 用例可大可小,但它必须是对一个具体的用户目标实现的完整描述。在UML中,用例表示为一个椭圆。 角色是指用户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图形化的表示是一个小人。在某些组织中很可能有许多角色实例(例如有很多个销售员),但就该系统而言,他们均起着同一种作用,扮演着相同的角色,所以用一个角色表示。一个用户也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例如,一个高级营销人员既可以是贸易经理,也可以是普通的营销人员;一个营销人员也可以是售货员。在处理角色时,应考虑其作用,而不是人或工作名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我们使用不带箭头的线段将角色与用例连接到一起,表示两者之间交换信息,称之为通信联系。角色触发用例,并与用例进行信息交换。单个角色可与多个用例联系;反过来,一个用例可与多个角色联系。对同一个用例而言,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可以从用例中取值,也可以参与到用例中。需要注意的是角色在用例图中是用类似人的图形来表示,尽管执行的,但角色未必是人。例如,角色也可以是一个外界系统,该外界系统可能需要从当前系统中获取信息,与当前系统有进行交互。 一个用例可能包括完成某项任务的许多逻辑相关任务和交互顺序。因此,一个用例是相关的用法说明的集合,并且一个说明(scenario)是用例的实例。这种关系就像是类和对象的关系。在用例中,一个说明被视为事件的普通过程(normal course),也叫作主过程,基本过程,普通流,或“满意之路” (happy path)。在描述普通过程时列出执行者和系统之间相互交互或对话的顺序。当这种交互结束时,执行者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用例中的其它说明可以描述为可选过程(alternative coruse)。可选过程也可促进成功地完成任务,但它们代表了任务的细节或用于完成任务的途径的变化部分。在交互序列中,普通过程可以在一些决策点上分解成可选过程,然后再重新汇成一个普通过程。 角色类和角色实例软件产品最终是给一些用户来使用的,而用户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造成差异的原因包括了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的不同,使用习惯的不同,在软件目标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业务熟练程度不同。 不同的用户都有自己一系列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对电脑熟练程度不同的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要求,熟练程度低的用户可能希望有一个友好的界面,熟练程度高的用户可能更希望有快捷键或宏的操作以提高工作效率。考虑到用户的差异性,将用户分类并研究用户类的行为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做具体的需求之前,先将用户分局行为和特点进行分类,对于研究、收集用户的需求是非常有帮助的。 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表格列出一些原始的分类,然后不断的完善这个表格。确认你的分类之间没有交集。并充分描述用户分类的行为,目的,要求等。在企业分析中,比较常见的分类可能包括,供应商,客户,部门等。 就像C++中的类和对象一样,我们把分析出的用户分类称为“角色类”,把实际的用户称为“角色实例”。在得到用户分类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出用户代表,用户代表不仅仅是在需求阶段中参与项目,还必须对项目的全过程负责。用户代表能够代表用户分类的需求。抓住用户代表的需求就大致把握住了用户类的需求。当然,需求分析还是需要在用户中做大规模的调查的,只是要把重点放在用户代表上。 确保和用户直接进行沟通!大家有没有玩过传话的游戏,可能看过。一群人排成一列,一句话从排头挨个向后传,到最后,那句话已经是面目全非了。所以,一定要保证项目组能够直接和用户接触。 对于和用户直接沟通这一点,一般的针对特定企业的应用系统当然是不成问题,可是如果是开发行业软件,和用户直接沟通就成为一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有几种解决的办法: 做大规模的市场调查,针对你的目标市场做市场调查,并根据统计学的理论建立你的数学模型。这部分的工作效果最好,其性质有些象一些游戏公司会发布一些Demo版的游戏。可是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高昂的成本往往使大家知难而退。我的意见是,方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可以采用折衷的办法,例如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为特定企业制作一个较小的版本并收集反馈意见等。这涉及到很多市场营销的内容,并不是我的专业所长,这里就不多弄斧了。 聘请行业专家,一个行业专家往往可以在项目需求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行业专家往往都有大量的行业经验和行业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产品的设计方面,这个行业专家提供很多宝贵的意见。在目前很多的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行业专家有两种:一种是在这个行业中有很深的资历,但是对软件技术并不熟悉;第二种是开发过同类软件的软件专家,这种人在开发同类软件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并且具有软件开发的知识。这种方式是获取需求的最好的方式。 分析对比同类软件,微软在开发Office、Visual Studio的时候,也是参照了Lotus和Borland的成熟产品。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成本很低,比较适合和其他的方式配合使用。但是,要注意自己有没有触犯专利法。 需求的冲突有的时候,虽然已经将用户分类并选出了用户代表。但是需求的来源众多,往往会发生需求之间自相矛盾的事情。需求从四面八方收集来后,人们难以解决冲突,澄清模糊之处以及协调不一致之处。某些人还要对不可避免要发生的范围问题单独作出决定。在项目的早期阶段,你必须决定谁是需求问题的决策者。如果不清楚谁有权并且有责任来作出决策,或者授权的个人不愿意或不能作出决策,那么决策者的角色将自然而然地落在开发者身上。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择,因为开发者通常没有足够多的信息和观点来作出业务上的决策。 在软件项目中,谁将对需求作出决策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正确答案。分析员有时听从呼声高的或来自最高层人物的最大的需求。即便使用用户代表这一手段,必须解决来自不同用户类的相冲突的需求。通常,应尽可能由处于公司底层的人作出决策,因为他们与问题密切相关,并能得到关于这些问题的广泛信息。 如果不同的用户类有不一致的需求,那么必须决策出满足哪一类用户的需求更为重要。了解可能使用产品的客户种类的信息和他们的用法与产品的业务目标的关系如何,将有助于你决定哪一个用户类所占份额最大。 当开发者想象中的产品与客户需求冲突时,通常应该由客户作出决策。然而,不要陷到“客户总是对的”的陷阱中去,对他们百依百顺。现实中,客户并不总是对的。客户总是持有自己的观点,开发者必须理解并尊重这一观点。 用例在具体的需求过程中,有大的用例(业务用例),也有小的用例。主要是由于用例的范围决定的。用例像是一个黑盒,它没有包括任何和实现有关或是内部的一些信息。它很容易就被用户(也包括开发者)所理解(简单的谓词短语)。如果用例不足以表达足够的信息来支持系统的开发,就有必要把用例黑盒打开,审视其内部的结构,找出黑盒内部的Actor和用例。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打开黑盒,分析黑盒,再打开新的黑盒。直到整个系统可以被清晰的了解为止。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分析方法呢?计算机系统除了在与外界系统、人员有一系列的交互,在系统内部也往往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因此,在系统建模时,除了描述系统与外界的交互,同时还要描述系统内部的交互。传统的MIS系统中,系统与外界的交互较多。典型的,如ATM取款机:存在着大量的用户与ATM,ATM与其它系统的交互。而电信领域的系统,与外界的交互较少。例如,系统的输入可能仅仅是从交换机上采集信息,然后由系统进行处理。系统的复杂逻辑包含在系统内部处理的流程上,而非与外部系统的交互。建模主要任务是表达系统内部的交互。 用例图适于表达交互,之所以上面使用了电信系统,是因为用例最早来自于Ericsson的交换机系统。当时,还是Ericsson雇员的Jacobson初步建立了用例图的概念,并于1994年提出了OOSE方法,其最大特点是面向用例(Use-Case),并在用例的描述中引入了外部角色的概念。用例的概念是精确描述需求的重要武器,比较适合支持商业工程和需求分析。随着用例的发展,用例被大量的用于对功能进行描述。每个用例代表了系统与外部ACTOR的交互。可以采取顺序图来表达用例的具体操作程序。ACTOR用于确定系统的边界。 ACTOR、用例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描述信息。采用该原则的原因有: 需求并不是在项目一开始就很明确,往往是随着项目的推进,逐渐细化。 人的认知往往具有层次的特性。从粗到细、从一般到特殊。采用不同的层次来描述,适于认知的过程。 使用用例开发系统的一般过程在开发过程的初始阶段,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制订开发各个视图之间的关联原则,指导规范。在开发的过程中,视图的组织原则应不断进行维护、更新。 识别ACTOR来识别系统与外界交互的实体。ACTOR具有特定领域的特征,例如:交换机(采集系统)、97信息系统等。在系统层次的ACTOR确定了系统的边界。 识别用例。同ACTOR一样,用例具有不同层次。对较为概括的USECASE,需要细化。注:系统开发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确定,如何来分解用例;可能基于原有系统的经验,或是参考现有资料。 当用例细化到可以被理解的层次。需要基于用例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如前面提到的,用例主要用来描述交互。因此,存在交互的实体和交互的细节。交互的实体采用类图来描述;而交互的细节,采用顺序图来描述。 当系统复杂到一定层次时,类图和顺序图可能不能足以描述其复杂程度。在该情况下,需要使用状态图来辅助阐述。状态图和顺序图之间使用事件联结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一致性问题,目前UML和ROSE没有提供解决方案。相对折衷的方法是使用事件的命名规范强制一致性。 可以说,之前说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能够导出用例在需求中的作用。用例是从用户的角度看待系统,而不是基于程序员的角度。这样的话,用例驱动的系统能够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用户的任何需求都能够在系统开发链中完整的体现。用户和程序员间通过用例沟通,避免了牛头马嘴的尴尬局面。 从前,系统开发者总是通过情节来获取需求,是问用户希望系统为他做什么。在Jacobson发明了用例的概念之后,需求获取就变成问用户要利用系统做什么。这是立场不同导致的结果。用户通常并不关心系统是如何实现的(也有少数可爱的技术狂是例外)。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他的目的。相反的,大部分的程序员的工作习惯就是考虑计算机应该如何实现用户的要求。所幸的是,用例方法能够调和双方的矛盾,因为虽然用例是来源于用户,服务于用户,但是它同样可以用于开发的流程。当系统的开发过程都是基于用例的,用用例获取需求,用用例设计,用用例编码,用用例测试的时候。这个开发过程就是用例驱动的。 用例和用例文档 《软件需求》一书中提到了几种方法来确定用例: · 首先明确执行者和他们的角色,然后确定业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在为确定用例而努力。 · 确定系统所能反映的外部事件,然后把这些事件与参与的执行者和特定的用例联系起来。 · 以特定的说明形式表达业务过程或日常行为,从这些说明中获得用例,并确定参与到用例中的执行者,有可能从现在的功能需求说明中获得用例。如果有些需求与用例不一致,就应考虑是否真的需要它们。 用例代表了用户的需求,在你的系统中,应该直接从不同用户类的代表或至少应从代理那里收集需求。用例为表达用户需求提供了一种方法,而这一方法必须与系统的业务需求相一致。分析者和用户必须检查每一个用例,在把它们纳入需求之前决定其是否在项目所定义的范围内。基于“用例”方法进行需求获取的目的在于:描述用户需要使用系统完成的所有任务。在理论上,用例的结果集将包括所有合理的系统功能。在现实中,你不可能获得完全包容,但是比起我所知道的其它获取方法,基于用例的方法可以为你带来更好的效果。 当使用用例进行需求获取时,应避免受不成熟的细节的影响。在对切合的客户任务取得共识之前,用户能很容易地在一个报表或对话框中列出每一项的精确设计。如果这些细节都作为需求记录下来,他们会给随后的设计过程带来不必要的限制。你可能要周期性地检查需求获取,以确保用户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今天所讨论的话题适合的抽象层上。向他们保证在开发过程中,将会详尽阐述他们的需求。在一个逐次详细描述过程中,重复地详述需求,以确定用户目标和任务,并作为用例。然后,把任务描述成功能需求,这些功能需求可以使用户完成其任务,也可以把它们描述成非功能需求,这些非功能需求描述了系统的限制和用户对质量的期望。虽然最初的屏幕构思有助于描述你对需求的理解,但是你必须细化用户界面设计。 建立用例文档。在每一次的需求获取之后,都会生成很多未整理的需求,你必须将它们组织成用例文档。使用诸如模板的技术能够提高你的速度和需求的复用性。一个用例文档可以使用表格来组织,主要的要素包括了用例标识号、用例名称、父用例标志号、创建者、创建时间、审核者、修订记录、角色、说明、先决条件、请求结果、优先级、普通过程、可选过程、例外、非功能需求、假设、注释和问题。 虽然列举出了这么多的属性,但是实际中使用的属性这要看你的团体而定,看项目的大小而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用例的描述上是没有意义的。用户需要的是一个软件系统,并不是一大堆的用例说明。
引言 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对于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过程,想必大家都已很熟悉。在计算机尚未在图书馆广泛使用之前,借书和还书过程主要依靠手工。一个最典型的手工处理还书过程就是: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上附带的描述书的信息的卡片和读者的借阅证放在一个小格栏里,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贴的借阅条上填写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根据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好相应的还书信息,这样还书过程就完成了。 以上所描述的手工过程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首先处理借书、还书业务流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处理能力比较低,一段时间内,所能服务的读者人数是有限的。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流程无疑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和处理能力。我们将会看到排队等候借书、还书的队伍不再那么长,工作人员出错的概率也小了,读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选择书和看书上。 为方便对图书馆书籍、读者资料、借还书等进行高效的管理,特编写该程序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用该程序之后,工作人员可以查询某位读者、某种图书的借阅情况,还可以对当前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一些统计,给出统计表格,以便全面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 本次作业设计题目:“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利用数据库软件编制一个管理软件,用以实现图书、读者以及日常工作等多项管理。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给出一个完整论证。 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新模式。在对图书、读者的管理,其实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本系统的建成无疑会为管理者对图书管理系统提供极大的帮助。 2 系统设计 1 系统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1 系统指导思想 立足于校园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建成符合标准化协议、通用性较强、实用的系统,以提高图书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 系统建设目标 (1)要解决的问题:(以某学校为参照) 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学校管理学生信息也逐步从手工转到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处理阶段。设计一个功能完整、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 (2)系统开发的目的: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使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系统、高效的实施。 (3)系统名称:图书管理系统 2 总体功能设计 系统要能实现如下功能: l 登录系统:注销用户、系统退出。 l 管理:用户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 l 查询:图书查询、读者查询、借阅查询。 l 报表打印:所有图书、借出图书、库存图书、所有读者。 l 帮助:使用说明、关于。 3 数据库设计 1 数据库系统的选择 本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管理系统,运行环境是Windows2000 server,因此使用Windows环境下最容易使用且功能还可以的Microsoft Access 2000 作为后台的数据库系统。 2 需求分析 图3 图书流通数据流图 1.2 判断能 否借书 索书 信息 读 者 1.2 办理借 书手续 读者信息 查询结果 借书申请 被借图书 借书结果 借书信息 被借图书复本量 (b) 借书 借阅 3 读者 1 图书 5 1.1 图书 查询 借书信息 查询 4 判断
117796631 我发给你 绝对合适 图文结合
引言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对于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过程,想必大家都已很熟悉。在计算机尚未在图书馆广泛使用之前,借书和还书过程主要依靠手工。一个最典型的手工处理还书过程就是: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上附带的描述书的信息的卡片和读者的借阅证放在一个小格栏里,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贴的借阅条上填写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根据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好相应的还书信息,这样还书过程就完成了。以上所描述的手工过程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首先处理借书、还书业务流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处理能力比较低,一段时间内,所能服务的读者人数是有限的。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流程无疑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和处理能力。我们将会看到排队等候借书、还书的队伍不再那么长,工作人员出错的概率也小了,读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选择书和看书上。为方便对图书馆书籍、读者资料、借还书等进行高效的管理,特编写该程序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用该程序之后,工作人员可以查询某位读者、某种图书的借阅情况,还可以对当前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一些统计,给出统计表格,以便全面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本次作业设计题目:“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利用数据库软件编制一个管理软件,用以实现图书、读者以及日常工作等多项管理。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给出一个完整论证。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新模式。在对图书、读者的管理,其实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本系统的建成无疑会为管理者对图书管理系统提供极大的帮助。2 系统设计1 系统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1 系统指导思想立足于校园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建成符合标准化协议、通用性较强、实用的系统,以提高图书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1 系统建设目标(1)要解决的问题:(以某学校为参照) 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学校管理学生信息也逐步从手工转到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处理阶段。设计一个功能完整、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2)系统开发的目的: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使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系统、高效的实施。(3)系统名称:图书管理系统2 总体功能设计系统要能实现如下功能:l 登录系统:注销用户、系统退出。l 管理:用户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l 查询:图书查询、读者查询、借阅查询。l 报表打印:所有图书、借出图书、库存图书、所有读者。l 帮助:使用说明、关于。3 数据库设计1 数据库系统的选择本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管理系统,运行环境是Windows2000 server,因此使用Windows环境下最容易使用且功能还可以的Microsoft Access 2000 作为后台的数据库系统。2 需求分析图3 图书流通数据流图1.2判断能否借书索书信息读 者1.2办理借书手续读者信息查询结果借书申请被借图书借书结果借书信息被借图书复本量(b) 借书借阅3读者1图书51.1图书查询借书信息查询4判断2判断结果索书信息图书信息读 者1借书2还书读 者申请借书还书申请借书结果还书结果(a) 顶层数据流图3办借书证读者信息办证信息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通过需求分析,我们作出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各层数据流图,图3是图书流通数据流图(图中省略了“还书”和“办理借书证”的数据流图)。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定义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在软件分析和设计过程中为有关人员提供关于数据描述信息的查询,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下面在图3的基础上举例说明数据字典的定义。图3中涉及很多数据项,其中数据项“读者编号”可以描述如下:数据项名:读者编号别名:读者条码含义:唯一标识每个读者类型:字符型取值范围:00000000至99999999取值含义:顺序编号“读者”一个数据结构,它可以描述如下:数据结构名:读者含义说明:是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之一,定义了一个读者的有关信息组成:读者编号,姓名,性别,单位数据流“借阅记录”可描述如下:数据流名:借阅记录说明:读者的借书记录数据来源:办理借阅手续数据去向:借阅数据结构:读者编号、图书馆藏号、借阅日期数据存储“借阅”可以描述如下:数据存储名:借阅说明:记录读者的借书情况流出数据流:借阅记录流入数据流:借阅记录数据描述:读者编号、图书馆藏号、借阅日期数据量:每年5000条以上存取方式:随机存取处理过程“判断能否借书”可描述如下:处理过程“判断能否借书”说明:根据读者的已借书情况可被借图书的馆藏情况判断读者能否借书输入:借阅记录、读者信息、被借图书信息输出:能否借书的标志处理:读者提出借书请求后,先判断该读者以前的借书量是否达到了10本,如果达到了10本,则不能再借书,如果没有达到10本,则再判断读者要借的图书的可借量是否为0,如果不为0,则该书可以借出。3 数据库设计在图书管理系统中,数据库设计占重要位置,数据库设计质量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数据库数据的冗余度、数据的一致性、数据丢失等问题。下面就系统数据库规范化设计进行说明。1 数据库设计的理论指导数据库设计的理论指导是范式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1)如果关系模式R,其所有的域为单纯域则称R是规范化的关系,或称第一范式 (1NF)2)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则模式R为第二范式(2NF)。3) 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二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非传递依赖于码,则称关系模式R为第三范式(3NF)。4)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满足函数依赖集合F,X和A均为R的属性集合,且X不包含A,如果R满足X->A且X必包含R的码,称关系模式R为BCNF范式。2 数据库设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常常要设计含有如下数据项:借书证号、姓名、单位、馆藏号(馆藏号为每本书上的条形码号)、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等。如何进行模式的设计呢?下面以图书流通模块所涉及的数据库为例来说明。图 书读 者借阅mn借阅时间馆藏号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借书证号姓名性别图4 图书流通的E-R图属于单 位1n单位名称单位编号先设计图书流通的实体-关系图(E-R图)。E-R图由3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即实体、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体和关系的属性。图书流通过程中实体“图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借阅和被借阅的关系,实体“读者”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和被属于的关系,“图书”的属性有“馆藏号”、“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读者”的属性有“借书证号”、“姓名”、“性别”,“单位”的属性有“单位编号”和“单位名称”,“借阅”属性“借书日期”,由此得出E-R图如图4。从图中可以知道:①“借书证号”是唯一的,所以“借书证号”决定“姓名”,每位读者应只属于一个性别,所以“借书证号”也决定“性别”;②“馆藏号”是唯一的,所以“馆藏号”决定“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③ “单位编号”是唯一的,所以“单位编号”决定“单位名称”;④ 每位读者在一个时间只能借一本书,所以“借书证号” +“馆藏号”决定“借阅时间”。如果将这些数据项置于一个关系模式中,根据范式理论,该关系模式属于1NF(第一范式),它存在删除异常和冗余等问题,不是理想的模式,因此要把它分解成满足3NF或BCNF的关系模式。根据范式理论和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的规则,上面的E-R图可转换为4个关系模式:①图书(馆藏号、书名、分类号、作者、价格);②读者(借书证号、姓名、性别、单位编号);③借阅(借书证号、馆藏号、借阅时间),④单位(单位编码、单位名称),其中打下划线的为码,这样就解决了插入、删除和数据冗余等问题。我们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按照上述的设计思想,共设计了读者表,书目表,馆藏表,流通表等百余张数据表,然后创建视图和存储过程。下面举例说明:读者表:借书证号、姓名、单位、读者类别、职称等字段;书目表:馆藏号、ISBN、题名、作者、出版社、复本数、语种、文献类型、版次等字段;馆藏表:馆藏号、索书号、分类号、种次号、馆藏位置、单价、出版日期等字段;流通表:借书证号、馆藏号、借期、还期、续借、应还期、操作员等字段;借阅规则表:读者类别编码、图书类别编码、限借册数、每期天数、续借天数、过期日期、罚金等字段。读者类别表:读者类别编码、读者类别等字段。图书类别表:图书类别编码、图书类别等字段。4 数据库索引建立索引是加快查询速度的有效手段,数据库的每一个表建立了主键,主键由一个或几个字段组成,每一个表都按主键建立了索引,部分表为了满足查询和排序的需要,除建立主索引外,还建立了次索引。例如在查询时要用到“馆藏号”、“作者”、“题名”等条件来查找图书,因此,在书目表上除了对主键“馆藏号”建立了主索引外,也对“作者”、“书名”等建立了次索引。5 视图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它是定义在基本表之上的,它是一个虚表,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数据仍然存放在原来的基本表中。通过定义视图,可以使用户眼中的数据库结构简单、清晰,并可以简化用户的数据查询操作。由于本系统数据表较多,表中的字段多,为了简化对表的操作,我们创建了图书_按书名查询、期刊_按刊名查询、期刊_按编辑部查询、借阅规则查询、待还书查询、超期记录查询等30余个视图。6 存储过程存储过程是一段经过编译的程序代码,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端。通过调用适当的存储过程,可在服务器端处理大量数据,再将处理结果送到客户端。这样可减少数据在网络上的传送,消除网络阻塞现象;例如:要查询某条记录,若该记录在表中的顺序号是10000,不采用存储过程,服务器将从1至于10000条记录数据逐条送至客户端,采用存储过程后,由于过程是经过编译的并且是在本地,不需要通过网络,因此能很快查出所需记录并将结果送到客户端,大大减少了网上数据传输量。存储过程另一好处是可供不同的开发工具调用,如PB、VB、ASP、Delphi等开发工具均可调用。在流通模块和WEB查询模块上均有图书检索功能,实际上调用同一存储过程完成的。本系统建立了60多个存储过程,实现诸如借还书处理、新书入库统计、编目入馆藏、读者统计、生成索书号等功能。7 数据库调用采用ODBC接口实现数据库的调用,采用ADO接口调用。4 条形码的使用条形码具有唯一性和一次输入后就可反复使用的优点,利用条形码技术作为信息快速输入的手段可迅速且不易发生错误地处理图书管理业务。本系统使用条形码作为图书和读者的标识,实现标识的唯一性。使用条码后,能够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简单、快捷、不易出错。例如,当一本书具有唯一条形码标识,每位读者也具有唯一条形码标识时,图书的借阅、查询就十分便捷了。应用条形码取代了以往填写书袋卡、借书证,核对借阅时间等繁琐的手工劳动。读者在借书时只要将借书证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只需登录借书系统,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读者借书证上的条形码,屏幕就会显示出该读者的信息,包括读者姓名、单位、可借几本书、已借几本书、是否过期、有无罚款等。如可以借书,工作人员只需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该读者所需借的书上的条形码符号后,该书的书名和条形码等信息都从数据库中调出显示在屏幕上,自动记录在该读者的借阅档案中,借书工作即告完成。一般借一本书仅需 1至 2秒钟。操作完后,计算机自动地将该借阅者和借阅的图书号码输入对应数据库中,并自动提示借阅期限
图书管理系统的uml分析设计模型已经很多了,你可以到5iuml上面去找找,或者到uml模型共享中心去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以前写有一个,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在眼里,有邮箱么?我发给你。要是想要的话给我发个消息
引言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对于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过程,想必大家都已很熟悉。在计算机尚未在图书馆广泛使用之前,借书和还书过程主要依靠手工。一个最典型的手工处理还书过程就是: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上附带的描述书的信息的卡片和读者的借阅证放在一个小格栏里,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贴的借阅条上填写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根据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好相应的还书信息,这样还书过程就完成了。以上所描述的手工过程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首先处理借书、还书业务流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处理能力比较低,一段时间内,所能服务的读者人数是有限的。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流程无疑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和处理能力。我们将会看到排队等候借书、还书的队伍不再那么长,工作人员出错的概率也小了,读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选择书和看书上。为方便对图书馆书籍、读者资料、借还书等进行高效的管理,特编写该程序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用该程序之后,工作人员可以查询某位读者、某种图书的借阅情况,还可以对当前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一些统计,给出统计表格,以便全面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本次作业设计题目:“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利用数据库软件编制一个管理软件,用以实现图书、读者以及日常工作等多项管理。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给出一个完整论证。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新模式。在对图书、读者的管理,其实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本系统的建成无疑会为管理者对图书管理系统提供极大的帮助。2系统设计1系统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1系统指导思想立足于校园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建成符合标准化协议、通用性较强、实用的系统,以提高图书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1系统建设目标(1)要解决的问题:(以某学校为参照)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学校管理学生信息也逐步从手工转到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处理阶段。设计一个功能完整、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2)系统开发的目的: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使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系统、高效的实施。(3)系统名称:图书管理系统2总体功能设计系统要能实现如下功能:l登录系统:注销用户、系统退出。l管理:用户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l查询:图书查询、读者查询、借阅查询。l报表打印:所有图书、借出图书、库存图书、所有读者。l帮助:使用说明、关于。3数据库设计1数据库系统的选择本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管理系统,运行环境是Windows2000server,因此使用Windows环境下最容易使用且功能还可以的MicrosoftAccess2000作为后台的数据库系统。2需求分析图3图书流通数据流图1.2判断能否借书索书信息读者1.2办理借书手续读者信息查询结果借书申请被借图书借书结果借书信息被借图书复本量(b)借书借阅3读者1图书51.1图书查询借书信息查询4判断2判断结果索书信息图书信息读者1借书2还书读者申请借书还书申请借书结果还书结果(a)顶层数据流图3办借书证读者信息办证信息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通过需求分析,我们作出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各层数据流图,图3是图书流通数据流图(图中省略了“还书”和“办理借书证”的数据流图)。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定义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在软件分析和设计过程中为有关人员提供关于数据描述信息的查询,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下面在图3的基础上举例说明数据字典的定义
资料有一大堆去我博克上看看会对你些帮助!!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报告题 目: 超市管理系统系别:计算机工程系班级:计算机信息管理姓名:导师:日期:2007年 月 日目录前言 2摘要 3第一章 绪论 1社会背景 2超市背景 6第二章 系统可行性研究 1 技术可行性研究 2 经济可行性研究 3 操作可行性研究 8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1 用户工作流程 2 用户业务需求 9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1 设计思想 2 设计原则 3 业务流程分析 4 系统数据流分析 5 数据字典 6 功能需求 7 性能需求 8 运行需求 20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 1 系统功能结构图 2 系统功能设计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 模块功能设计 24第六章 系统测试运行 1 模块测试 2 整体测试 39第七章 总结 40第八章 致谢辞 41第九章 参考文献 42第十二章 附录 43前言超市需要处理大量的库存信息,还要时刻更新产品的销售信息,不断添加商品信息。面对不同种类的信息,需要合理的数据库结构来保存数据信息,需要有效的程序结构支持各种数据操作的执行。商店自动化的产品管理在欧美等国家早已经实现,也是零售业管理的基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实时的和准确的控制店内的销售情况。如果可以能够实时掌握销售流程及销售情况,则可以有效地加速商品的周转率并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可以减少产品售价不符等所产生的问题。顾客的消费要求的是希望在超市购物中能基本上都能购得所需的商品,并且还要既保证商品质量还要享受优质,方便的服务。摘要随着小超市规模的发展不断扩大,商品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超市时时刻刻都需要对商品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而大型的超市管理系统功能过于强大而造成操作繁琐降低了小超市的工作效率。超市管理系统是市场上最流行的超市上常用的系统之一,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模块:系统权限的设定、原始数据录入、数据的汇总及查询等。从而,实现对进货、销售及员工信息等实现全面、动态、及时的管理。本文系统的分析了软件开发的背景以过程;首先介绍了软件的开发环境,其次介绍了本软件的详细设计过程:数据库的设计、各个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以及具体界面的设计和功能。关键词:超市 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章 绪论1社会背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哥哥领域,成为各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推广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IT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步入信息化时代,有巨大的数据信息等待加工处理和传输,这使得对书数据库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国内市场的一些中小型超市,它们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步伐要落后于大中型超市,而对于这些企业的资源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处理也显得迫切需要,要适应市场竞争,就需要有高效的处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加快超市的信息化进程是必可少的。实习期间,我们通过对市场的调查,针对现在各中小型超市对经营业务和人事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发了这套超市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针对当前各超市管理的特点和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采用基于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这一易学易用的操作环境,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易懂易读的人机界面,使用户可以在短期内完全掌握。我们又始终发系统的正确性放在首位,力求数据的完整和处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优化程序代码,加速系统运行和减少对系统资源的占用。2超市背景在我国超市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一种重要形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超市高速的发展,其经营管理也变得愈加复杂,早期的售货员站柜台的形式早已不能满足现有销售也的发展,这样就迫切地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技术。超市形态具有种种优点,但在目前状况下,它仍存在零售业企业所共有的落后的一面,如:不能有效地管理每种商品,收款结算速度慢,容易出现营业差错,不宜进行商品调价,盘点效率低等,而且在超市日常管理中,商品的进、销、存等决策以经验为主,缺乏实时分析功能,管理人员对及时传递资料的要求始终得不到满足。苏辙超市形态的高速发展,其经营管理也变得愈加复杂,日常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逐渐增大,商业运转的中间环节也越来越多,原始的人工管理已无法应对这复杂的市场。为此,在选题过程中,我选择了超市管理系统设计题目,依靠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管理超市,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了员工的工作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能够快速反映出商品的进、销、存等状况和各种反馈信息分析,使管理人员快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加快超市经营管理效率。第二章 系统可行性研究1 技术可行性研究在IT行业中从业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基础,会使用各种管理软件,熟悉IT产品。因为,有的超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从管理层到下面的销售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所以在新系统投入使用时,只要对员工进行少量的培训,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就基本上能够是系统顺利运行。2 经济可行性研究因为通过网络传递销售信息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因此可以借阅许多的人力和物力,方便管理,由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该系统可以提高超市的销售效率,即提高了超市的经济效益,所以从经济上完全是可行的。(1)超市有能力承担系统开发费用开发新系统的工作是一项间距复杂的工作,它的投资主要是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对于本系统的开发者来说,其主要投资还是在人力和物力两个方面。如果是企业自己安排人手开发系统的话,其主要的投资还是在人力资源上,从系统的业务需求调查到系统的分析编码制作都是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的。软件企业作为一个简短的高科技产业,其员工要求都比一般企业的要求要高,而且对系统开发及软件产业了解比较多,所以在自我开发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企业自己比较容易安排人手,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借阅大部分的额外开支。同时软件就其它产品来说,属于高端行业,无论是产品的价格还是质量都比较高,而经营产品的经销商或者是商家都要求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企业完全有能力承担开发费用。(2)新系统将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集合体。而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其运行过程中要采取多项措施。所以在管理中获得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效益,要对它进行直接定量的分析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新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简介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减少了企业管理费用和人力开支。而其它一些繁琐的食物都通过新系统来加以分析解决,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3 操作可行性研究本系统采用基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而该系统是大家熟悉的操作系统,对于那些有一般的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就可以轻松上手。而整个超市管理系统采用最友好的交互界面,简介明了,不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深入的了解。由此,该系统的操作是可行的,有必要开发该系统。综合以上三方面,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开发可行性,无论是从技术上或者经济上还是操作上。因此,可以设计该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建立数据字典。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1 用户工作流程进货或销售商品时,用户要对进货单或销售单进行核对审查,并进行登记;用户要获得进货、销售、库存信息时,要对进货情况、销售情况、库存情况进行查询并打印。2 用户业务需求(1)该管理软件将对库存茶品进行资料管理和统计,对产品的进货单和产品的销售单进行录入管理和统计;(2)该管理软件将根据用户的需要对进货、销售、库存情况进行查询,并能打印详细信息;(3)该管理软件将为用户提供账号管理工具,以便用户对账号进行管理,具体为添加用户、删除用户、修改用户密码;(4)该管理软件提供企业人员管理,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分类管理,新员工的加入以及员工删除,修改进本信息等功能。整个超市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3-1所示:前面大概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你找的,下面是原文链接如果不能下载注册个新用户再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