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发布时间: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七;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四、技能与方法;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做出独立判断等。15、体验,与自然和谐相处。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公平正义等;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国家意识。一;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理解。重点是自尊自律;关切人的生存。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评估与调控。二。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24。22、方式,自信自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并进行理性分析;人文底蕴、国际理解;理解、感知;明辨是非,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有数字化生存能力感悟鉴赏、国际理解;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能够提出问题;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形成假设、身心健康。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生态意识。九、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得出结论等。全球视野;依法律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生产劳动、欣赏;有计划、解决问题。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科学精神、学会学习。2、新方法,节约资源、学会学习,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人文底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提升生活品质等。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实践创新;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认同国民身份合作担当数字学习乐学善学、审美情趣;履行公民义务、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问题解决。21。三崇尚真知。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逻辑清晰,维护民族团结。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宽和待人。6,坚韧乐观。3、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珍爱生命,尊重;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适性发展。11,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发展身心,有感恩之心;热爱祖国、科学精神、核心价值理念批判质疑;保护环境、理解、新设想、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13、国家认同;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16。8、国家认同,注重合作。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社会责任、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诚信友善、理解勤于反思政治认同、依法行事。17。主要是个体在学习。主要是个体在学习、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积极交往。八;崇尚自由平等、依法维权。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热爱劳动;文明礼貌。25,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方法。重点是以人为本。5。9。7;善于提出新观点,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14、社会、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有效互动,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18;具有发现,维护社会公正等、认同和遵从;身心健康,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尊重差异,敢于质疑;孝亲敬长,行使公民权利。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10。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健全人格、欣赏、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发展和幸福等,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23;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创意表达。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具体为社会责任;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对自我和他人负责。五。六;理性务实勇于探究;能自主学习,敬畏法律。理性思维,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多元文化、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审美情趣人文积淀;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具有绿色生活方式。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规范行为等、实践创新。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是指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实践化等文化自信。12,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进程等方面的选择;具有创客意识、集体

素养和核心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拓展资料: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吧)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终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造,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 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说实话,如果就我自身来说,这六大方面的核心素养都做的很一般,没有特别突出优秀的。所以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在杭州举办2016名师名校长论坛中,中外专家共议“未来教师是什么样子的”。与会专家认为,未来教师要具备三点核心素养:懂大数据分析,有成长性思维,并善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一是信念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无论是陶行知,还是教育奇迹缔造者雷夫,都凭借其独特的教育信仰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最终走向教育成功。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师要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有教育信仰,才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所提出的“关注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根本点,就是把教师从学科人转变为教育人”正契合了这一理念。2

一、行为因素是最表象的因素教育要适应社会多元化,迎合世界多极化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应对能力和素养。在“互联网+教育资源”影响下,核心素养教育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实现核心素养教育,必须考虑学生行为的思维、价值、逻辑和社会因素,并将它们融会贯通于行为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符合公共理性的行为价值追求与坚守。二、思维支配活动相关因素行为的基础是思维。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法。同样的思维方法,角度不同,结论也会不尽相同。如果政治思维追求的事平衡与秩序,法律思维追求的是公平与正与,道德思维追求的事真善美与情义理,经济思维追求的是成本与利润。社会越发展,则思维方法越全面。全面思维来自实践观察与体会,源于切实生活感悟,是自由的、主动地、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却不是教化式灌输。当代学生很会考试,但未必懂得理性思考与创新。理性思考具有积极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核心素养领域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更需要思考。学生对自己行为性质的判断绝对离不开周密思考。学生明辨是非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是增长智力、拓宽视野的过程,更是培养视为能力的过程。思维是科学,注重关于食物本质的原理,行为是技术注重关于事物本质的原理;注重事物本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落实。思维在于价值判断,需要飞跃;行为在于本质上的保守,受制于道德与法治的正当边界。技术革命促使具有利益思维的人制造了局部战争获世界大战的史实证明,技术进步调和不了信仰和价值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国际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得不到落实。对于中学生来讲,必须加强思维学习训练,加强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思想,培养开放性、创新性、全面性思维。三、文化素养方面的因素文化素养属于人的内在品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文化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价值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使命,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中学生文化素养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前者指通过学习文、史、哲等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处理能力和态度,后者指通过学习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知识锻炼中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形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理性态度和对人、对事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要深化教育改革,增强课程人文性。整合现行必修课程,适度调整课程比例,同时注重改革选修课程,突出设成课制的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和多样化特点,增强其趣味性和人文性等。例如永靖中学校本课程《美美校园》、《乡亲乡音》、《舞韵》、校园花儿红艳艳》等,帮助学生直观体验和品位地方特色文化,了解风土民情,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四、学校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成绩、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归属感、幸福感和学习的参与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各种消极因素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巩固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素养,同时加强目前学生较为薄弱的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初中历史课堂陈旧的不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真正将 “以知识点为核心”,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结合。特别是小学生对感性知识的理解重于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远不如具体事例的影响力深刻。因此,家庭教育氛围和社会教育氛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因素。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总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人的历史责任,要实现宏伟的教育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现实教育基础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拓展资料: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吧)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科研的核心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探究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

生物学素养 (1)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2)科学思维的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

  • 索引序列
  •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 素养和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 核心素养的内涵
  • 科研的核心素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