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药学学报编委会

药学学报编委会

发布时间:

药学学报编委会

先后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设在德国的药用植物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与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 他曾担任《药学季刊》编委,《药学学报》常务编委、副主编,《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常务编委、主编、顾问,《中国中药杂志》(原名《中药通报》)主编、顾问,《中成药研究》顾问,《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中医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海洋药物杂志》顾问,《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顾问,《中草药》杂志顾问,《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 他先后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顾问,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保证合作中心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名誉顾问,卫生部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工业顾问组顾问,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姜远英,男,1963年1月生,籍贯山东莱阳,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1988年获药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进行访问研究。原任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药学院院长。兼任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药学会药理学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药学实践”杂志主编,“药学教育”杂志编委,“药学学报”编委,“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编委等职。近年来,主要从事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及真菌耐药机制研究,以寻找抗耐药真菌新靶点,并研究化合物和天然植物成分对真菌多药抗药蛋白的抑制作用。所率课题组已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负责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已发表科研文章130多篇,其中SCI论文35篇,通讯作者SCI论文24篇;编写著作13部;获上海市药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7完成人),二等奖2项(分别为第2和第4完成人)。2010年任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药学学报编委会2020年

现任14个国际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任多个国内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详细如下:《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Associate Editor《Nat Prod Commun》Editor《Phytomedicine》Editorial Board Member《Planta Medica》Advisory Board Member《Fitoterapia》Editorial Board Member《Phytochemistry Letters》Editorial Board Member《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Editorial Board Member《J Integr Plant Biol》Editorial Board Member《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Editorial Board Member《Frontiers in Ethnopharmacology》 Associate Editor《Scientitia Pharmaceutica》Editorial Board Member《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Editorial Board Member《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Editorial Board Member《ISRN Spectroscopy 》Editorial Board Member《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B, Associate Editor in Chief《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Associate Editor in Chief《Chinese Herbal Medicines》Editorial Board Member《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副主编,《药学学报》、《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等杂志编委。

搞学术我觉得还是李发美NO1。毕校长学术也非常好,只是身兼数职,学生太多,只怕分身无术!

药学学报编委何伟

国际防盲协会西太平洋地区联合主席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管理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民营眼科医师分委会主委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医院管理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眼科学会常务委员辽宁省“视觉2020”办公室副主任辽宁省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辽宁省社会医疗保险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医师协会副会长沈阳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医学会第十五届理事会理事沈阳医学会眼科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药品监督信息员沈阳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眼科》杂志副主编《眼科研究》杂志编委会常委《中华眼科杂志》第十三届编辑委员编委《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编辑会编委《国际眼科》杂志编委会常务编委《美国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会常务编委《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国医院》杂志编委会编委《眼科学报》杂志编委会编委获得的荣誉称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劳动模范”国际狮子会会长奖、挑战奖沈阳市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十佳人物2000年香港第三届全球华人医学大会21世界创新医药学科科技成果大赛“医坛杰出人物奖”2003年8月荣获“新侨成功创业人士”称号2004年10月荣获辽宁省(医疗服务)行业文化宣传推介形象大使2005年1月荣获“辽宁白内障无障碍省光明行动先进工作者”2005年4月荣获沈阳白内障无障碍市光明行动先进工作者2005年9月荣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颁发的“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6年1月荣获 “2005年度沈阳市科协系统优秀科协工作者”称号2006年1月荣获“沈阳市民营医疗机构优秀专家”称号2007年5月专利“干燥活性羊膜”荣获“国侨联第二届归侨侨眷创业成果交流会自主创新成果奖”2007年6月荣获“辽宁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明星”称号2008年1月荣获沈阳市“优秀海外学子”荣誉称号2008年1月荣获沈阳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标兵2008年11月荣获“辽宁省统战系统抗震救灾特殊贡献奖”2009年2月荣获辽宁省工商联系统“12”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9年3月荣获“辽宁省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称号2009年7月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2009年11月获“第三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2010年4月荣获“省级优秀专家”称号2010年5月荣获“世博会生命阳光爱心大使”称号2010年7月荣获“全国独立学院优秀工作者”

力学学报编委会

袁建新,1930年1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一个小商贩家庭。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生活清苦。1936年,袁建新进入波阳县芝阳中学附小并念完了小学和中学。少年袁建新聪明好学,成绩优良。1948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国立台湾大学土木系,1952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台湾电力公司土木处任助理工程师,不久便代理研究组长。1956年入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土木系,1957年获硕士学位并受聘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任副工程师,从事飞机结构的设计工作,此间参加了著名的波音707飞机的设计工作。1958年底,袁建新通过印度驻华盛顿大使馆与中国国务院取得了联系,并向美国移民局提出返回中国大陆的申请。他冲破了重重阻挠,终于经香港于1959年元月抵达祖国。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南力学研究所(1962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武汉大学副教授,主讲结构力学。1960年兼任湖北科技大学副教授,1978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土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副所长,1984年任所长,1986年任博士主导师。1979年以来历任湖北省暨武汉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力学学报》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岩土力学及计算机杂志》编委会委员。1991年被选入国际地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IAG-MAG)理事会并任理事。1979年任湖北省政协委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袁建新1959年回国以后,长期从事岩土力学的研究工作,他是较早地将国外先进的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引进岩土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在土的本构理论及固结特性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

现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防基础预研基金及“863”创新基金等。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基础类一等奖一项、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截止目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入64篇,被国外学者引用36余次。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力学学报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力学进展编委

兰州大学学报编委会医学版编委会审核

收录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为200941),被国外美国《化学文摘(CA)》等数据库和国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作为来源期刊,具有西北地区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栏目设有基础医学、西部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综述和研究快报栏目。 投稿要求1 投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  2 投稿的语言要求为中文或英文。3 投稿字数在 4 000~10 000 字为宜。稿件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简介,英文稿要求提供中文标题、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4 投稿时作者必须保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5 投稿作者必须保证研究的原创性。本刊坚决反对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将做公开声明等严肃处理。6 投稿采用与否,本刊均会通知作者,如果所投稿件自发出之日起 3 个月内未收到本刊通知,请与本刊编辑室联系。7 投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8 本刊全文已录入 CNKI、CSTPCD 等数据库,有关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印刷版稿酬一并支付,并赠送当期杂志。9 投稿时请访问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网站,点击“网上投稿”进行投稿。首次登录投稿时需注册一个“作者账户”。注册完成之后,按照提示与引导进行投稿。投稿请附联系人的电话(包括手机号)、通信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二、撰稿要求1 题名 力求简明、醒目, 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文章标题中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须列出中、英文题名,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 10 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2 作者 作者应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该文章有关问题及对文稿内容负责者。集体署名的文章视第一作者为通讯联系人,如通讯联系人为其他作者,应明确标注。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变动。作者的单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及科室名称、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标示角标 1,2,……,并在其工作单位前相应标出 1,2,……。 列出全部作者英文姓名、工作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的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省、市/县名),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联系电话。3 摘要 投稿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完全对应。4 关键词 投稿需标引 3~8 个关键词,并请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内所列的词。5 研究设计 当研究对象为人时,作者应该说明是否符合人体试验伦理学标准,是否需要患者知情同意,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调查设计应交代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交代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6 统计学处理 应提供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 t 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和 P 值(如 t=45,P<01);当涉及到对总体参数的推断时,还应给出 95% 可信区间。对于定量资料,一般应采用 方式表达,并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成组资料比较常用 t 检验,多组资料比较应采用方差分析,偏态资料可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常用 χ2 检验。散点图上描述有明显曲线变化趋势的资料则要避免用直线回归方程。不宜用相关分析说明两种监测方法之间吻合程度的高低。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 3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的涵义。统计学符号按 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7 医学名词 以 1989 年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应使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8 图表 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题目。要合理安排表的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 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图高与宽的比例应掌握在 5∶7 左右。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标示在图稿的副本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图稿可以提供 tif, jpg 格式的图像文件,也可以提供照片。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9 计量单位 执行国家标准 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的规定,在文稿中应正确使用和书写量和单位的名称和符号。量符号以斜体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图表中,表示数量的量和单位时,应采用“量(单位)”的形式,例如,“t (h)”(时间单位“小时”),“p (kPa)”(压力单位“千帕”)等。组合单位符号中用括号加中圆点的形式表示,例如,“Λ(S / (cm2 · mol))”。人体内某物质的含量,凡已知相对分子质量者,一律用物质的量浓度单位表示;尚未精确测得相对分子质量的组分,如某些蛋白质,仍可用质量浓度单位表示。不论使用的量浓度或质量浓度,一般使用 L(升)作为人体检验组分浓度基准单位的分母。10 数字与符号 执行 GB /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下角标的来源是词头的用正体,是量的用斜体。11 缩略语 题名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均应给出其中、英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1 篇文章内一般不宜超过 5 个,不超过 4 个汉字的名词一般不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12 基金资助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将基金名称及批准号或编号脚注于文题页下方,如: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 国家 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102-10-02-03)。13 致谢 置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并应征得被致谢者本人同意。14 参考文献 按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 1~3 名,超过 3 名时,后加“,等”。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作者是中国人的英文文献,应列出作者全名。文中引用参考文献不应少于 10 条。期刊 第 1 作者,第 2 作者,第 3 作者,等 标题[J] 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兰州大学学报由医学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三本期刊组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57 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兰州医学院学报》季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

是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到中国知网查查看是不是

  • 索引序列
  • 药学学报编委会
  • 药学学报编委会2020年
  • 药学学报编委何伟
  • 力学学报编委会
  • 兰州大学学报编委会医学版编委会审核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