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我为你点赞癸未年十月卅日,吾察君之作于《赤壁赋》,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摘之,记以何出,释“吾之至爱”,以后为君痴耳,未偿休罢。偿诉于友:倘可蒙君圣面,愿舍寿十年,此实非虚傍无信之言。众友惊之,曰:“何以怜之如此?”余笑而拒答,借之以“吾尚且不得解耳”,今吾思五载,而此涌于癸未者未有一丝隰改。君之才厚于地,是吾聚十世之所学犹未能及也。君之诗启论理,词开豪派,文纵古今,书融己异,画领湖州……呜呼!广矣!博矣!深矣!精矣!广,涉之阔也;博,思之远也;深,理之奥也;精,析之妙也!岂非吾足之爱也?君之德高于天,此所以后世瞻而项僵也。心怀黎民,故苏堤横;忠于君王,故逆言谏;虚怀若谷,故恩师重;胸襟浩博,故万世容;淡泊名利,故东坡筑……壮哉,子瞻,圣乎,苏轼!千古一苏,世无憾矣!试问,如此才德兼备之大家,爱之胜于吾尚不为过,吾之爱,有何须惊怪?戊子年十月八日渝西段某记。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不少非常非常优美的文学作品,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但有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著名的美食家。 苏东坡非常喜欢品尝各种菜系的佳肴美味。兴致来的时候,他就亲自下厨做几个好菜。要知道,每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是当不成美食家的,一个美食家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菜品设计,需要考量多个食材搭配之后的色彩是不是美观艳丽啊,口味是不是和谐美好啊,香味是不是诱人口水啊,口感是不是非常舒服啊。。。。。只有优先将这些方面逐一考虑,再选择美好新鲜的食材,安排各种食材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才能创作出优美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菜品。苏东坡正是这样一个有思想、有规划、有设计、有实施的美食家。他亲自走进厨房,带着竹林里的清露,回味着花园里的情景,似乎耳畔还有丝竹悦耳动听的回音萦绕在脑海。青青的竹笋慢慢剖开,切成细细的丝,犹如轻雾般漫开,烧一壶开水,把竹笋放进去焯水,笋丝在开水中游动,似无数条银鱼游动,勾起苏东坡无限的遐想。。。。。。一桌席完成了,似乎还缺少配酒的大菜,东坡挥手叫来了邻家小妹,小妹最懂大哥的心思,转身回家端来了一盘诱人的大菜————————————————你一定知道这道菜的名字,我就不用再说了。
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才高学博,其诗词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可谓多姿多彩,思想深邃独特。所作各体诗词无所不精,从苏诗词的内容取材极其广泛,有描写山水风景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抨击时看事体现其政治观点的、还有抒发亲情友情和人生感慨的,无论哪类题材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轼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苏轼的哲理诗词的主要特征是形象的写景、抒情,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优秀的哲理诗词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哲理诗词,中国古代诗词园地中的奇葩。异彩纷呈,独树一帜,是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茫四射的明珠。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哲理诗词,绒景物、形象、说理于一体,借景抒情,以情感人,喻事明理,以理服人,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揭示哲学领域中的某一命题和真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地。优秀的哲理诗词,总是艺术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结合,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精品,洋溢着知识性、趣味性和启示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说服力。 苏轼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掘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众所周知的《题西林壁》便是最佳佐证,苏轼在庐山横看一道道山岭连绵起伏,纵看一座座山峰高耸入云,于是陷入了对生活的深层思索,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足以引起宋以后文人思考的极富哲理性的诗句。苏轼那“跳出来”的哲学思考,给了我们理智的启迪,它说明认识事物不能陷溺其中,而要超脱其外,从更高的立足点来观其全貌。 自然现象感悟到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这是苏轼迥异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执着地探讨人生,在古人所谓“白驹过隙”、“奄忽若飙尘”、“譬如朝露”的短暂人生中,诗人善于发现人生真碲。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苏轼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哲理,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写景状物虽未言理,然而理却弥漫诗中。他在《慈湖峡阻风》中写道:“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乡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诗人坦言人生道路充满了“巉岩”,即使是极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也充满着复杂甚至尖锐激烈的矛盾,它告诫人们:只有认识“巉岩”,才能战胜它,而不至于面对它时手足无措,一蹶不振。苏轼的另一首诗“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在对待自然界的雷霆的态度上,苏轼以超然物外的姿态表现出对生活中的庞然大物的蔑视。它启示我们:所谓雷霆之威,对于一个不以个人生命、浮名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世界上任何可怕的东西,并不是它真正可怕,只是因为人们怕它,如果不怕它,雷霆之声亦如儿语。 在一些完全是写景或抒情诗中,由于其说理深刻而具有情趣,其中的一些诗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苏轼的《饮湖山初晴后雨》更是脍炙人口,“淡妆浓抹总相宜”,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美、认识美,更要学会欣赏美,而且要有认识美的自觉性和全面性。苏轼以美景比美人,以议论入诗,说明生活中的美是多元化的,对美的欣赏要全面领略,不要偏颇,诗中还表现了苏轼“浅深虽所得,无入不自适”的洒脱胸襟。望采纳
苏轼我为你点赞癸未年十月卅日,吾察君之作于《赤壁赋》,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摘之,记以何出,释“吾之至爱”,以后为君痴耳,未偿休罢。偿诉于友:倘可蒙君圣面,愿舍寿十年,此实非虚傍无信之言。众友惊之,曰:“何以怜之如此?”余笑而拒答,借之以“吾尚且不得解耳”,今吾思五载,而此涌于癸未者未有一丝隰改。君之才厚于地,是吾聚十世之所学犹未能及也。君之诗启论理,词开豪派,文纵古今,书融己异,画领湖州……呜呼!广矣!博矣!深矣!精矣!广,涉之阔也;博,思之远也;深,理之奥也;精,析之妙也!岂非吾足之爱也?君之德高于天,此所以后世瞻而项僵也。心怀黎民,故苏堤横;忠于君王,故逆言谏;虚怀若谷,故恩师重;胸襟浩博,故万世容;淡泊名利,故东坡筑……壮哉,子瞻,圣乎,苏轼!千古一苏,世无憾矣!试问,如此才德兼备之大家,爱之胜于吾尚不为过,吾之爱,有何须惊怪?戊子年十月八日渝西段某记。
苏轼我为你点赞癸未年十月卅日,吾察君之作于《赤壁赋》,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摘之,记以何出,释“吾之至爱”,以后为君痴耳,未偿休罢。偿诉于友:倘可蒙君圣面,愿舍寿十年,此实非虚傍无信之言。众友惊之,曰:“何以怜之如此?”余笑而拒答,借之以“吾尚且不得解耳”,今吾思五载,而此涌于癸未者未有一丝隰改。君之才厚于地,是吾聚十世之所学犹未能及也。君之诗启论理,词开豪派,文纵古今,书融己异,画领湖州……呜呼!广矣!博矣!深矣!精矣!广,涉之阔也;博,思之远也;深,理之奥也;精,析之妙也!岂非吾足之爱也?君之德高于天,此所以后世瞻而项僵也。心怀黎民,故苏堤横;忠于君王,故逆言谏;虚怀若谷,故恩师重;胸襟浩博,故万世容;淡泊名利,故东坡筑……壮哉,子瞻,圣乎,苏轼!千古一苏,世无憾矣!试问,如此才德兼备之大家,爱之胜于吾尚不为过,吾之爱,有何须惊怪?戊子年十月八日渝西段某记。
东坡情何处江海寄馀生?也无人。何处寻梦,只得惘生。很早很早以前,东坡的诗句在我的严重不过就是简简单单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此而已。我是不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梦的孩子。所以人家东坡兄简简单单的几句“一池萍碎”就让我哭哭啼啼不知如何是好。“离人泪”时感伤。苏轼是个感伤的人吧。用杨花带出的是惆怅,带出的是分别。还有丝丝身上的泪。东坡兄喜欢玩弄我们这些愚昧无知的孩子。好多不认识的字。但是每个字,就是每个字,他们都似被赋予生命一般,发出摄人的光芒。“萦损柔肠”,何处是归向。“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睁眼才知,何谓惊异。东坡兄是桀骜不驯的。这点我绝对肯定。每当九九归一之时,东坡兄变“皆怀---”放人深省。总是在向这些文人是什么做的脑袋。什么都会。想不通。所以跟着学。也想像他们一样样样都厉害。奔赴战场般的努力练习,到底有什么给了我们那种肯定。因为喜欢东坡之诗才知道什么才值得我相信。思量,“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切烦恼,无言语清。破天荒有点害怕看东坡兄的词了,不过还是很希冀东坡肉的味道。所以不管怎样都很想细细品赏何处是神伤,因为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美味,所以不会真正的相信着什么才似什么。我的最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何处归晓。很有一番“纯情”的诗,因为其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实在是很用处广泛,例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嗯,颇有一番“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味道。是否有什么东西偷偷的来临了?“燕子飞时”已到,不知何时又从南边飞回来。迁徙之时。不知如何,到底是什么在“燕子飞时”带到了深深的爱恋中。东坡之念,便是如此吧。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坡之悲何处在,临江欲仙开怀。夜饮甘醇醒复醉,归来夜已三更。花褪。新榭。亭台。轩檐。苏轼有的是什么样的悲怆,什么样的过往。他的词,韵,婉,柔,幽,狂。何处见明月,一幕清帘。相见无用,思量却无言。那日,小舟从此逝,江海,何处寄馀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相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皆怀子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水龙照月吟,蝶恋独艳花,临江面欲仙。无偿不过成血泪,无缘谦是无人扬花缀。如今,飘飘然难尽东坡情。
苏轼,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一名政绩显耀的官僚。他是中国士大夫完美个性和人格的化身,他的诗词更是流芳千古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哲理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迷在局中者看这个世界,就像庄子笔下的井蛙与夏虫一样,永远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小动物的新年晚会开演了。看漂亮的孔雀姐姐正张开她华丽的羽毛。跳起优美的舞蹈,引来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可爱的小狗哥哥跳上秋千,荡得好高好高,好像要飞到天上去呢!让观众们为它捏了一把冷汗。淘气的猴弟弟,一口气抛了四个桃子,一个都没掉下来,真是太厉害了!高大的大象伯伯吹响了欢快的音乐,小动物们跳的更欢乐了!顽皮的熊弟弟踩上圆球摇摇晃晃想掉下来,可五分钟过后,小熊还在摇摇晃晃的,小动物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聪明的海豚顶着球,尾部往上一蹬,球被顶到天上去了。森林里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可真热闹啊!
?
东坡情何处江海寄馀生?也无人。何处寻梦,只得惘生。很早很早以前,东坡的诗句在我的严重不过就是简简单单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此而已。我是不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梦的孩子。所以人家东坡兄简简单单的几句“一池萍碎”就让我哭哭啼啼不知如何是好。“离人泪”时感伤。苏轼是个感伤的人吧。用杨花带出的是惆怅,带出的是分别。还有丝丝身上的泪。东坡兄喜欢玩弄我们这些愚昧无知的孩子。好多不认识的字。但是每个字,就是每个字,他们都似被赋予生命一般,发出摄人的光芒。“萦损柔肠”,何处是归向。“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睁眼才知,何谓惊异。东坡兄是桀骜不驯的。这点我绝对肯定。每当九九归一之时,东坡兄变“皆怀---”放人深省。总是在向这些文人是什么做的脑袋。什么都会。想不通。所以跟着学。也想像他们一样样样都厉害。奔赴战场般的努力练习,到底有什么给了我们那种肯定。因为喜欢东坡之诗才知道什么才值得我相信。思量,“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切烦恼,无言语清。破天荒有点害怕看东坡兄的词了,不过还是很希冀东坡肉的味道。所以不管怎样都很想细细品赏何处是神伤,因为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美味,所以不会真正的相信着什么才似什么。我的最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何处归晓。很有一番“纯情”的诗,因为其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实在是很用处广泛,例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嗯,颇有一番“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味道。是否有什么东西偷偷的来临了?“燕子飞时”已到,不知何时又从南边飞回来。迁徙之时。不知如何,到底是什么在“燕子飞时”带到了深深的爱恋中。东坡之念,便是如此吧。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坡之悲何处在,临江欲仙开怀。夜饮甘醇醒复醉,归来夜已三更。花褪。新榭。亭台。轩檐。苏轼有的是什么样的悲怆,什么样的过往。他的词,韵,婉,柔,幽,狂。何处见明月,一幕清帘。相见无用,思量却无言。那日,小舟从此逝,江海,何处寄馀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相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皆怀子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水龙照月吟,蝶恋独艳花,临江面欲仙。无偿不过成血泪,无缘谦是无人扬花缀。如今,飘飘然难尽东坡情。
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①《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②,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有人曾认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前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前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辞赋讲究排比对偶,《前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