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侏儒兔是体型最小的家兔。荷兰是来源,侏儒指的是体型,一般宠物店则以侏儒兔为代称。据说是波兰兔和德国小野兔配种而成,后来在荷兰获认可,陆续打入
现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20篇以上,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芬兰、挪威、英国、法国、比利时、巴西、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日本等世界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位学者广泛引用。其中英文SCI论文被国内外SCI期刊引用450次以上。先后在JGR、GR、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Geodynam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专著 《华北基性岩墙群》 (科学出版社)专著 《裂缝地质建模与力学机制》 (科学出版社)专著 《渤海湾盆地地球动力学》 (科学出版社) 特邀主编澳大利亚期刊 JVE 专辑两期:(1) General Contribution (2006)(2) Precambrian Geology in the North China(2009)主要论文(Major Publications):(1)Hou, Guiting, Kusky, TM, Wang, CC, Wang, YX Mechanics of the giant radiating Mackenzie dyke swarm: A paleostress field JGR(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15, 2402 (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SCI影响因子15)(2)Hou, Guiting, Wang, Yanxin, K HThe Late Triassic and Late Jurassic stress fields and tectonic transmission of the North China Journal of Geodynamics,50,318-324(国际地球动力学专业期刊 SCI 影响因子0 )(3)Ju Wei, Houguiting*, Hari, K,Mechanics of the Deccan LIPs mafic dyke swarms, Journal of Geodynamics,66:79-91(国际地球动力学专业期刊 SCI 影响因子0 )(4)Ju Wei, Houguiting*, Zhang B, Insights into the damage zones in fault-bend folds from geomechanicalmodels and field Tectonophysics 610,182–(国际大地构造专业期刊 SCI 影响因子5)(5)Zhan,Y, Hou,Guiting, Hari, The 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s of mafic dyk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in press)(6)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Columbia: insights from radiating mafic dyke Gondwana Research 14,395-409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SCI影响因子73)(7)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Tectonic constraints on the 3 ~ 2 Ga final breakup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from a giant radiating dyke Gondwana Research 14,561-566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 SCI影响因子73)(8)Hou, Guiting, Li,JH, Yang,MH,Yao,WH, Wang,CC,Wang,YX,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 China C Gondwana Research 13,103-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 SCI影响因子73)(9)Hou Guiting, Wang, Chuancheng, Li, Jianghai, Qian, X Th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8 Ga stressfiled of the North China C Tectonophysics 422,89-(国际构造物理权威期刊SCI影响因子8)(10)Hou, Guiting, Liu, Yulin,Li, Jianghai,Qian, X The evidence of 8Ga extens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the mafic dyke i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B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27(4)392-(亚洲地质期刊 SCI影响因子6)(11)Hou, Guiting, Li, Jianghai, Qian, X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events: aulacogens and dyk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6 (2): 48-(SCI)(12)Hou, Guiting, Yi, X, Yao, W, New Configuration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and continental evolution conference, Perth, A A(超大陆全球会议)(13)Hou, Guiting, 2012, Mechanism of Supercontinent breakup,Supercontinent Conference,Helsinki, F(超大陆全球会议)(14)Hou Guiting,LI Jianghai,QIAN Xianglin,et The paleomagnetism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eso-Proterozoic dyke swarms in the central North China Craton SCIENCE IN CHINA(D), 44(2):185-(SCI)(15)Hou, G T Fractal simu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cta Geologica S72(2), 217-223(SCI)
经过多年的默默无闻之后,现今电子书已经对出版商产生了重大冲击——在欧洲和北美,电子书销量已经超过了印刷书籍,且这种趋势正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于出版商而言,随着手持阅读设备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价格供应链模式的发展,电子书发展将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在要做的不是去预测未来,而是要认真评估当下行业现状——电子书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采纳和盈利能力问题,从而至少在理论上帮助出版商及其合作者在新环境下依旧能够蓬勃发展。 电子书的发展史在此就不再赘述,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其几个历史转折点:2007年,亚马逊推出电子墨水阅读器,电子商务发展潜力非凡。Kindle的流行使得电子书变成一种消费趋势,尤其是对于叙事文本来说。如今的问题就是平板电脑的流行是否也会预示着类似的趋势,究竟是会带来电子书消费的质变,还是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量变而已呢。 电子书采纳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电子书阅读逐渐兴起取代了纸质书阅读,这一现象在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2012年12月,皮尤研究中心发现,有23%的16岁以上的美国人在去年阅读过电子书,而前年这一数字只有16%。同一时期,美国纸版书籍的阅读份额则从72%下降到了67%。成人书籍的数字化更为明显,Book Stats的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1年,成人书籍电子书收入占出版商总收入的比重从13%增至30%。当然代价就是同期大众市场纸质书的收入从33%下降至24%。其他如未成年人书籍贸易中,也呈现出一派电子书增长纸质书下降的趋势。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普及,这一现象将更为普遍。 然而,高等教育的电子书采纳走的却是和大众图书完全不同的路线。灯塔数字化战略的产业分析师Steve Paxhia指出,以往以高价出售纸质内容的传统教育出版商现今并未采用出售纸质内容的电子版本的方式转变,而是进一步提供互动式学习系统。“通过将重点转向一体化学习系统,出版商可以以相当低的价格同时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学习内容。传统出版商就没有这种优势。”Paxhia参与合著的《书业研究集团》(BISG)半年度报告中就详细记录了印刷图书和数字化课程中学生的互动情况。 消费者态度 2009年以来,BISG也在报道消费者的电子书阅读和购买行为。该报告显示便携式设备的使用会继续影响电子书采纳行为。正如亚马逊将专用电子阅读器与电子商务结合成功地促进了叙事小说阅读上涨,此后也有其它电子设备采用电子书格式来推动非小说文本的增长。从2010年初到2011年中期,专用电子阅读器取代PC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子阅读设备。然而,随后平板电脑的崛起(主要以亚马逊的Kindle Fire为主导),则改变了这一战局。另一份3月的报告显示,平板电脑和专用阅读器的比重分别为9%和42%。(见下表)。 BISG的研究还显示了何种图书受电子书格式影响最大。在2011年中期,小说类,尤其是“娱乐”小说类(例如神秘小说,浪漫小说)电子书在专用电子阅读器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平板电脑的兴起,专用电子书阅读器中的一般小说电子书开始流失,而且其他类型小说的电子书在平板电脑中也开始受到欢迎(见下表)。 总体而言,那些使用专用电子阅读器的用户更偏爱通俗小说和神秘/惊悚风格的小说,选择比率分别高出平均水平(3%和9%)的4%和4%。然而,奇怪的是,在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中这两类小说的选择比率则稍低于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使用电脑阅读电子书的用户中,科幻小说阅读率高出平均水平(2%)达8%。 BISG的学生态度调查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数字采纳远不是单纯的电子书那么简单,而是更偏向于采纳一体化学习系统,例如圣智的CengageBrain平台或者是培生的MyLab系统。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占据主导地位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加之愈加复杂的学习环境,共同推动教育出版向不同于传统纸质出版的数字化方向转型。 另一个影响平板电脑电子书消费的因素就是这些新设备本并不是专门为阅读而设计的,而是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有研究表明,诸如视频、音频、游戏和一般的网页浏览、收发邮件等活动都会影响到电子书的阅读,相较于亚马逊的Kindle Fire和巴诺的Nook平板电脑,这一点在苹果的iPad和Android平板电脑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读者们正在从专用电子阅读器阅读转向平板电脑阅读。更重要的是,一点读者们习惯了阅读电子书,那么阅读和购买纸质书的读者就会减少。 阅读设备、人口统计和印刷书籍的命运 相较于一般消费者,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和经济条件优越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子书和电子阅读设备。BISG于2009年开始电子书研究,当时的电子采纳者大体情况如下:男性,30岁至44岁之间,大学学历,收入在50000至75000美元之间。现如今,阅读电子书的女性远多于男性。当然其他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就业和收入群体的电子书阅读率虽然比不上前者,但是也还是很高的。例如,相较于2010年,55岁以上的退休受访者中的实力买家(至少每周读一次电子书)比2010年就多了很多。虽然,现今依然是年轻消费者占据电子书消费的主导,但是整个市场版图正在扩大之中。 这就意味着,虽然短期内印刷书籍依旧受到欢迎,但是受众却会逐渐缩小。印刷书籍最大的优势——舒适、无技术开销、低成本,将随着阅读设备成本下降,数字阅读舒适体验增加而变得优势不再,从而无法存活。 事实上,就像黑胶唱片之于唱片业一样,印刷书籍可以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细分市场来生存下去或者基于尚未被定义的价值主张进行开发。基于这种可能,不少分析师认为,从长远来看,印刷书籍依旧是图书内容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上述预测就警示我们,相对于电子书的一些缺陷,如技术故障、DRM和阅读软件寿命等,印刷书籍仍旧是一个更为开放、稳定的阅读和存储介质。电子书要想完全取代印刷书籍,就必须要能够满足未来读者、研究人员和档案存储人员的需求。 电子书的发现渠道 BISG的研究显示,亚马逊在电子书二次销售的渠道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有73%的受访者通过亚马逊网站获取电子书,而另外13%的受访者通过Kindle应用程序获取电子书。当然,亚马逊不是一家独大。另有21%的受访者通过巴诺书店的网站获取电子书,紧随其后的获取来源分别是公共图书馆,苹果的iBooks/ iTunes的应用程序,以及其他一系列较小的电子书来源。人们大多通过安卓设备或者苹果IOS商城购买电子阅读器应用来发现电子书的,例如Google Play Books、Kobo等阅读程序。除了巴诺书店和一些公共图书馆外,人们很少在实体店发现电子图书。一些出版商就恰好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与亚马逊合作以使自己的书籍出现在亚马逊的“新书榜单”中。不过,出版商的这种紧张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在尝试其他图书发现技术,例如出版商或者作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推广。不过目前成效不大。在线评论、印刷书评,以及来自朋友和家庭成员的推荐,样章免费下载试读等,仍然是电子书购买最具有影响力的因子。 BISG关于电子书发现渠道的调查关注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一个是一般电子书信息的首要来源,另一个是受访者最常用的获取和阅读电子书的具体方式。亚马逊网站以4%的比例成为排名最高的一般电子书信息源,以2%的比例成为排名最高的具体电子书发现源。亚马逊的电子邮件和简报也是获取电子书信息的重要来源,占据1%的比例。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推荐排名也很靠前,一般信息源和具体发现源比例分别为4%和1%。社交网络占一般图书信息发现的比例为7%,但是具体电子书发现比例仅为5%。其他的二次销售渠道,特别是巴诺和苹果,是很好的一般电子书信息获取来源,比例分占到7%和7%。但他们并不是具体图书发现的主要渠道,所占比例仅有2%和7%。图书馆本该是读者发现电子书的主渠道。然而,由于目前的出版商和图书馆就电子书的定价和可获取性上的分歧,阻碍了这种潜力的发展。图书馆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图书馆用户的经常控诉电子书目过小问题。未来研究的将试图探讨如何打破目前的僵局,让顾客通过他们的图书馆购买想要的电子书。BISG的研究还发现,实力买家(每周都购买电子书的人)中,图书馆是第三大受欢迎的电子书获取来源,比例为9%,仅落后于巴诺5%。 在价格问题上,电子书相对于印刷版本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在苹果试图实现代理定价的措施时备受争议就可以看出。但是,这种计算这并没有将总成本考虑进去。虽然专用的电子阅读器价格在迅速的下降,但是平板电脑(日益受欢迎的电子书阅读设备)的价格仍然是很多消费者购买的障碍。电子书要想击败纸书,平板电脑就必须降价,或者智能手机的屏幕变大但是消费者仍买得起。从表面上看,电子书的价格是其减少印刷成本和分销成本的一种反映。消费者就是这样看的。BISG的调查研究中问及受访者能接受的最高电子书价格是多少。很多人表示硬拷贝类电子书最多30美元,其他商店的电子书则最高不要超过17美元。他们认为,9美元的电子书是“超值”,13美元的电子书“小贵但也算合理”,但是18美元的话就“太贵了”。2012年5月以来,“超值”、“小贵但也算合理”的比重缓慢上升。这也意味着,无论格式如何,公众对书籍本身认知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印刷图书和电子书的内容开发、编辑和营销成本并无多大差异。电子书价格之所以很低,是为了迎合公众过度低估了电子书成本从而对书价产生的预期,而像亚马逊这样的网上零售商采取激进策略更是进一步拉低了电子书价格。出版商们已经简化内部流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来弥补电子书低价带来的盈利能力不足。但是最终,还是需要作者和出版商开发出不能被经销商复制的新的价值来源(包括内容与营销方面)。 转售困局 与价格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电子书不能或者说不应该被转售。GiantSteps Media的分析师比尔·罗森布拉特指出,电子书交易和纸质书完全不同,纸质书交易是一种现实的交易,需要有买卖双方,但是卖方并未拥有所售内容的版权。相反,电子书交易则是一种权利使用许可协议,即需要有被许可人(买方)和授权人(卖方)。其中卖方即发行商和渠道合作伙伴对内容有完全控制权。根据发行商/分销商的政策,如果是受DRM保护的作品,将会严格禁止转售,甚至连租借都不可以。 今年1月,亚马逊申请专利允许用户转售电子书的内容,同时删除了原始用户的所有本地电子书副本。罗森布拉特指出,这一“数字优先销售”的策略是很有问题的,比如,在多台Kindle设备和应用程序中删除其所有的本地电子书副本颇有难度。虽然,图书馆和其他权利倡议者都希望推动更为开放的转售实践,但是鉴于混乱的DRM以及专有电子书平台的现状,这显然不大可能实现。 转售会损害出版商的既得利益,因为受DRM保护的电子书可以阻止电子书价格进一步下降。如果亚马逊这样做了,那么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可能失去了。罗森布拉特认为,出版商将就此问题与其打一场长久的官司。 据BISG研究显示,目前转售问题尚未成为影响电子书消费的主要障碍。过去的四年调查表明,平均只有13%的受访者表示“当阅读过后不能合法出售电子书”是个大问题,还有17%的人认为这只是或多或少有些影响。未来的调查将探讨不能转售问题是如何影响那些因此而尚未开始阅读电子书的人的。 另一方面,转售问题还可能涉及到作者和出版商的二级市场收入,这在印刷书市场是无法实现的。但是,由于此类交易的技术壁垒、电子书平台的专有性竞争以及大出版商的一些短期战略,转售在短期内尚无法实行。 结论 电子书采用的最大障碍可能就是该媒介本身的新颖性以及其受专利技术公司控制。在许多应用程序和阅读设备中粗略一看,就能发现电子阅读的体验就是一种一致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电子阅读体验将进一步完善,从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即使是像亚马逊和苹果这样咄咄逼人的公司也可能屈服于公众压力以及读者和研究者的需求。毕竟,自阅读出现至今,这种需求就从未改变过。 然而,在那之前,电子书对于作者、出版商和分销商而言依旧是一个破坏性力量,并且会逐步培养起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
经过多年的默默无闻之后,现今电子书已经对出版商产生了重大冲击——在欧洲和北美,电子书销量已经超过了印刷书籍,且这种趋势正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于出版商而言,随着手持阅读设备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价格供应链模式的发展,电子书发展将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在要做的不是去预测未来,而是要认真评估当下行业现状——电子书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采纳和盈利能力问题,从而至少在理论上帮助出版商及其合作者在新环境下依旧能够蓬勃发展。电子书的发展史在此就不再赘述,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其几个历史转折点:2007年,亚马逊推出电子墨水阅读器,电子商务发展潜力非凡。Kindle的流行使得电子书变成一种消费趋势,尤其是对于叙事文本来说。如今的问题就是平板电脑的流行是否也会预示着类似的趋势,究竟是会带来电子书消费的质变,还是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量变而已呢。电子书采纳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电子书阅读逐渐兴起取代了纸质书阅读,这一现象在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2012年12月,皮尤研究中心发现,有23%的16岁以上的美国人在去年阅读过电子书,而前年这一数字只有16%。同一时期,美国纸版书籍的阅读份额则从72%下降到了67%。成人书籍的数字化更为明显,Book Stats的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1年,成人书籍电子书收入占出版商总收入的比重从13%增至30%。当然代价就是同期大众市场纸质书的收入从33%下降至24%。其他如未成年人书籍贸易中,也呈现出一派电子书增长纸质书下降的趋势。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普及,这一现象将更为普遍。然而,高等教育的电子书采纳走的却是和大众图书完全不同的路线。灯塔数字化战略的产业分析师Steve Paxhia指出,以往以高价出售纸质内容的传统教育出版商现今并未采用出售纸质内容的电子版本的方式转变,而是进一步提供互动式学习系统。“通过将重点转向一体化学习系统,出版商可以以相当低的价格同时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学习内容。传统出版商就没有这种优势。”Paxhia参与合著的《书业研究集团》(BISG)半年度报告中就详细记录了印刷图书和数字化课程中学生的互动情况。消费者态度2009年以来,BISG也在报道消费者的电子书阅读和购买行为。该报告显示便携式设备的使用会继续影响电子书采纳行为。正如亚马逊将专用电子阅读器与电子商务结合成功地促进了叙事小说阅读上涨,此后也有其它电子设备采用电子书格式来推动非小说文本的增长。从2010年初到2011年中期,专用电子阅读器取代PC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子阅读设备。然而,随后平板电脑的崛起(主要以亚马逊的Kindle Fire为主导),则改变了这一战局。另一份3月的报告显示,平板电脑和专用阅读器的比重分别为9%和42%。(见下表)。BISG的研究还显示了何种图书受电子书格式影响最大。在2011年中期,小说类,尤其是“娱乐”小说类(例如神秘小说,浪漫小说)电子书在专用电子阅读器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平板电脑的兴起,专用电子书阅读器中的一般小说电子书开始流失,而且其他类型小说的电子书在平板电脑中也开始受到欢迎(见下表)。总体而言,那些使用专用电子阅读器的用户更偏爱通俗小说和神秘/惊悚风格的小说,选择比率分别高出平均水平(3%和9%)的4%和4%。然而,奇怪的是,在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中这两类小说的选择比率则稍低于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使用电脑阅读电子书的用户中,科幻小说阅读率高出平均水平(2%)达8%。BISG的学生态度调查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数字采纳远不是单纯的电子书那么简单,而是更偏向于采纳一体化学习系统,例如圣智的CengageBrain平台或者是培生的MyLab系统。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占据主导地位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加之愈加复杂的学习环境,共同推动教育出版向不同于传统纸质出版的数字化方向转型。另一个影响平板电脑电子书消费的因素就是这些新设备本并不是专门为阅读而设计的,而是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有研究表明,诸如视频、音频、游戏和一般的网页浏览、收发邮件等活动都会影响到电子书的阅读,相较于亚马逊的Kindle Fire和巴诺的Nook平板电脑,这一点在苹果的iPad和Android平板电脑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读者们正在从专用电子阅读器阅读转向平板电脑阅读。更重要的是,一点读者们习惯了阅读电子书,那么阅读和购买纸质书的读者就会减少。阅读设备、人口统计和印刷书籍的命运相较于一般消费者,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和经济条件优越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子书和电子阅读设备。BISG于2009年开始电子书研究,当时的电子采纳者大体情况如下:男性,30岁至44岁之间,大学学历,收入在50000至75000美元之间。现如今,阅读电子书的女性远多于男性。当然其他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就业和收入群体的电子书阅读率虽然比不上前者,但是也还是很高的。例如,相较于2010年,55岁以上的退休受访者中的实力买家(至少每周读一次电子书)比2010年就多了很多。虽然,现今依然是年轻消费者占据电子书消费的主导,但是整个市场版图正在扩大之中。这就意味着,虽然短期内印刷书籍依旧受到欢迎,但是受众却会逐渐缩小。印刷书籍最大的优势——舒适、无技术开销、低成本,将随着阅读设备成本下降,数字阅读舒适体验增加而变得优势不再,从而无法存活。事实上,就像黑胶唱片之于唱片业一样,印刷书籍可以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细分市场来生存下去或者基于尚未被定义的价值主张进行开发。基于这种可能,不少分析师认为,从长远来看,印刷书籍依旧是图书内容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上述预测就警示我们,相对于电子书的一些缺陷,如技术故障、DRM和阅读软件寿命等,印刷书籍仍旧是一个更为开放、稳定的阅读和存储介质。电子书要想完全取代印刷书籍,就必须要能够满足未来读者、研究人员和档案存储人员的需求。电子书的发现渠道BISG的研究显示,亚马逊在电子书二次销售的渠道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有73%的受访者通过亚马逊网站获取电子书,而另外13%的受访者通过Kindle应用程序获取电子书。当然,亚马逊不是一家独大。另有21%的受访者通过巴诺书店的网站获取电子书,紧随其后的获取来源分别是公共图书馆,苹果的iBooks/ iTunes的应用程序,以及其他一系列较小的电子书来源。人们大多通过安卓设备或者苹果IOS商城购买电子阅读器应用来发现电子书的,例如Google Play Books、Kobo等阅读程序。除了巴诺书店和一些公共图书馆外,人们很少在实体店发现电子图书。一些出版商就恰好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与亚马逊合作以使自己的书籍出现在亚马逊的“新书榜单”中。不过,出版商的这种紧张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在尝试其他图书发现技术,例如出版商或者作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推广。不过目前成效不大。在线评论、印刷书评,以及来自朋友和家庭成员的推荐,样章免费下载试读等,仍然是电子书购买最具有影响力的因子。
jeccr杂志影响因子在29左右。因为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最新统计:JECCR杂志2017-2018年共发表499篇论著和综述,在2019年已被引用3639次。 因此,截止目前即时影响因子:29,按照往年经验,今年发布的SCI影响因子过7分肯定没问题,在六月份公布的结果中,还会略有上涨。JECCR期刊官网提供了审稿周期信息。从提交到第一决定的平均时间约为8天,从提交到给出审稿意见的平均时间约为27天,从提交到接受的平均时间约为95天,出版时间约为21天。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扩展资料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ofScience中的JCR(JournalofReports),其中JCRScienceEdition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SocialSciences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有需要的读者请到图书馆咨询部查询。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一、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什么?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 二、如何查询期刊影响因子 首先,查询影响因子要知道具体的查询地址,外文期刊和中文期刊的查询地址不同。 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 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有需要的读者请到图书馆咨询部查询。 其次,查询影响因子必需知道期刊缩写名,这个有很多规则,具体如下: 单个词组成的刊名不得缩写 部分刊名由一个实词组成,如Biomaterials,nature,science等不得缩写。 刊名中单音节词一般不缩写 英文期刊中有许多单音节词,如FOOD,CHEST,CHILD,这些词不得缩写。如医学期刊hearand lung, 缩写为Heart Lung,仅略去连词但少数构成地名的单词,如NEW,SOUTH等,可缩写成相应首字字母。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cine,可缩写为N Engl J Med,不应略为New Engl J Med,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urgery可缩写为S Afr J Surg,不可缩写为South Afr J S另外,少于5个字母(含5个字母)的单词一般不缩写,如Acta,Heart,Bone,Joint等均不缩写。 刊名中的虚词一律省略 国外学术期刊刊名中含有许多虚词,如the,of,for,and,on,from,to等,在缩写时均省去。如Journal of chemistry缩写为J chem, Archives of Med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网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 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IS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此外,ISI每年还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而成为一种期刊评价工具。图书馆可根据JCR提供的数据制定期刊引进政策;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扩展资料: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影响: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以1992年为例,计算某期刊在该年的影响因子:X=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于1990和1991年在1992年全部被引用之论文总次数Y=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论文发文量的总和IF1992年 =(X(1990年,1991年) / Y(1990年,1991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对刊物的评价,而不能代表发表于此刊物的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电子与信息学报》从2001至2005年发表论文1618篇[9],2006年5年被引593次,100篇被引论文贡献了50%的被引频次。5%的论文未被引用过。Seglen也通过统计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50%刊物总被引频次,50%论文贡献90%被引频次。这表明,好的刊物并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是有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计算2004年if 为例 if 2004= (该杂志2003被引次数 + 该杂志2002被引次数)/(该杂志2003文章数量 + 该杂志2002文章数量)
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这四本杂志被戏称为中国生物医学学者最爱的四大神刊。由于发文量大、版面费高(相应发表难度低)、影响因子适中(3 分以上),这四本杂志受到了医学领域专业人士的青睐,国内投稿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但也造成了一个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这几本杂志的影响因子逐年下降,不复当年神刊的风采。今年(2016版)四大神刊的影响因子已经公布,如下:Oncotarget 168 (2015 年:008 ;2014 年 359 )Medicine 803(2015 年:133;2014 年 723 )Scientific Reports 259(2015 年:228 ;2014 年 578)Plos One 806(2015 年:057 ;2014 年 23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四大神刊的影响因子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如果四大神刊的影响因子还是不断下降,它们还会成功中国医学者最爱的四大杂志吗?可能几率就不是很大了,毕竟,国内对期刊影响因子是十分看重的。那么,究竟影响因子是怎么得来的呢?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指标: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是指-----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综合影响因子是指----综合影响因子主要是指文、理科综合,是以科技类期刊及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的。这两者都是按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优助医学专注医学学术,行业深耕八年,实验定制,sci全程委托,科研立项,愿能在医学学术上协助到您·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即没有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然后又迅速下降;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持续被引用时间长,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也有资料表明,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刊载论文数仅统计论文、简讯和综述,而对评论、来信、通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根据经验判断,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在多数情况下,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并且这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年度之间会有较大的波动;而论文量多且创刊年代久的期刊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总被引频次。此外,还与其他引证指标如:即年指标、期刊被引用半衰期、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以及期刊发行范围和发行量等指标有密切关系。期刊的规模和结构不同会造成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同。一般来讲,同种类型的期刊形成的规模越大,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总的来讲就越大;期刊中所含的“热门”课题或“热门”专业的文章越多,总被引频次就越高,同时这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越大。(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以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一个学科的引文数量,总体水平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各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二是该学科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从总体上来说,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布的不均衡性。生物学期刊一直是SCI期刊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期刊,它不仅在期刊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学科,而且在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数量上也有显著优势,从而说明生物科学在当代科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此外,影响因子还受期刊所涉及的学科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的影响,如果某个科技期刊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非常小,而且同类期刊又很少,那么它的影响因子就不可能很高 。不同的学科由于其内在的科研规律不同,在做研究时所需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情况就不尽相同。这些区别至少在两个方面会影响到影响因子的大小,一方面的区别是需要引用他人成果多少的情况,另一方面的区别是引用他人成果的时间情况。由于影响因子一般都只按近两年内的期刊中所引用的文献计算,可以看出按近两年内的引文年限分布情况做的排序结果和通过用影响因子方法对杂志的排序结果同样也具有一致性,这同样说明了影响因子不能正确地反应出不同学科期刊之间影响力的大小。(4)检索系统因素,如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对于特定刊物来说,在中外的检索系统中,由于其所收录的期刊群体组成的差异较大,因而所计算的影响因子值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语种的检索系统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关于影响因子指数的情况问题不放来中国鸣网学术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