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杂志”?杂志(Magazine),简而言之:定期出版物,又曰期刊。 早在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马来西亚港口城市)创刊,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个近代化的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关于最早的中文期刊,学界尚有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是1792年由苏州市吴县人唐大烈编刊的医学杂志《吴医汇编》。此说尚待论证。 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初创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外国侵略者在南洋和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23-1826年)。而麦都思、郭士立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1837年),却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外文报刊则诋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教士作为侵略者的真面目。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丛报》月刊是美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参考文献: 张伯海主编《期刊工作手册》199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外文期刊网站有掌桥科研、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Dspace、Forgotten Books、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等。目前拥有中文文献73277926篇,每月更新2600多万篇;拥有外文文献53921990篇,每月更新200多万篇,其中包括外文期刊,外文会议、外文OA文献、外文学位: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外军国防科技报告。掌桥科研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内容,均可免费获取全文。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DForgotten Books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图书出版商,专门从事旧书的翻新,既有小说也有非小说类作品。拥有787,733本书可供在线阅读,或以电子书的形式下载,或以书面形式购买。Forgotten B非营利的电子出版物服务机构,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印度、印尼、肯尼亚、南非、乌干达、津巴布韦等)的开放获取的多种期刊的全文。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全球顶级外文三大期刊:NATURE、SCIENCE、CELL《细胞》(Cell)杂志为另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是由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是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是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科学杂志。《科学》(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出书汇为你列举:五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出版商包括:爱思唯尔(RELX Group);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约翰威立父子出版公司(Wiley & Sons I);世哲出版公司(SAGE Publishing)以及IEEE。出书汇首先来说说 IEEEIEEE--中文简称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世界上老牌出版商,是目前全球zui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也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中zui知名的一个,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IEEE主要致力于在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开发和研究,在太空、计算机、通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制定了900多个行业标准,现已发展成为全球zui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IEEE出版有70多种学术期刊杂志,每个专业分会都有自己的刊物,IEEE每年发表的论文著作数量占全世界该领域当年发表量的30%左右。提到IEEE,zui出名的除了出版的学术期刊杂志,还有其每年举办的业内学术国际会议和IEEE数据库。 SpringerSpringer,译名施普林格,它是世界zui大的私营科学出版社之一,集团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目前拥有超过2900种期刊和250,000本图书,每年出版6,500余种科技图书和约2,000余种科技期刊,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生物医学、生物、数学、物理、经济学、法律等多种学科。其中,它在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学方面的文献zui为出色。凭借这三个方面,施普林格堪称是zui大的书籍出版者,以及第二大世界性杂志出版者。施普林格科学出版物的质量很高,出版社的作者大多是各个领域内享誉盛名的专家学者。根据形势的变化,施普林格在新时代还推出了Springer LINK系统,专门提供网上查询印刷型和电子型期刊的服务。 ElsevierElsevier的名气非常之大,很多著名的SCI期刊都可以看到它的LOGO。Elsevier,译名爱思唯尔,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科学、技术和医学信息产品及出版服务的世界一流出版集团,它的总部设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通过与全球的科技与医学机构的合作,该公司发表的科研文章数占全球总发表量的16%,每年出版1800多种期刊和2200本新书,以及一系列创新性的电子产品。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在中国设置办事处,加快中国科学研究的进程。 WileyWiley译作约翰威立,世界第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成立于1807年,目前这家出版社在北京、上海均设有代表处。Wiley出版的期刊很多,覆盖面也很广,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等等都有,其中,病理学、过敏免疫和风湿方面相对较强。 SAGESAGE创立于1965年,以支持有价值的知识传播和全球教育为宗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举成为世界第五大学术出版商,每年出版1000余种学术期刊、800余种人文社科类学术参考类书籍和教科书,以及一系列创新的馆藏参考资源。SAGE作为全球领先的传统学术出版集团,也同时致力于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OA)出版的推广,并且不断开拓创已成为全球zui重要的开放获取学术出版社之一。它的SAGE Journal期刊平台也是全球zui大的综合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出版平台之一。
没说 的 拉 太具体拉
123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 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板报活动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刊物有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1827年在广州创刊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和1832年的《中国丛报》。还有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创刊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这一时期外国人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宗教色彩浓,如《察世俗》最初的办刊宗旨就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任务”;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的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的各种现象,如《广州记录报》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倾销鸦片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中国丛报》也就对华政策进行讨论,也是在更深层次面上为西方的侵略行为服务。而这一时期,清朝的闭关政策,使外国人不能再中国活动,报刊的传播范围很小。中文报刊的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香港、澳门、广州。总体上讲,这些报刊都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他们为了政府中国人心,办报内容从宣传宗教到“知识炮弹”,并且尽量的中国化,到后期出现由宗教性报刊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 (二) 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年——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300多家,其中鸦片战争以前创办的只有20多家左右,其余200多家是战后创办的。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北京的《中西闻见录》、广州的《广州新报》和《中外新闻七日录》宗教文字都不多,主要是介绍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是国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的创刊。它是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辩护为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巨大,提摩太还曾被光绪任命为皇帝顾问,辅助变法。这一时期的报纸,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曾多。这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使清朝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虽然它对维新派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维新变法提出了不少建议,但从它反对太平天国和对孙中山的态度上看,它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政治面目显露的十分清晰。 (三)外国人投资创办的一批中文日报(187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资创办了一批营业性的中文日报。以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为例,《申报》“原为某业所开”,但其内容丰富,又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它与《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以明显优势成为后来居上者,原因主要是:1)立足中国读者,聘中国人担任编辑、主笔。2)降低成本、廉价售价。3)中国报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上下层都可读4)做好发行。5)不惜工本电报、电话传消息,广聘通讯员、记者。6)附各种增刊、副刊。8)重视经营管理。《申报》采取的这些积极的竞争手段,对此后乃至今天中国报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视的积极影响和借鉴。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这些外国人投资的报刊表面上标榜“替中国人说话”,实际上时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本质。 (四)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刊和在中国发稿的外国通讯社(1850)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主要有香港的《德臣报》、《孖剌报》、《南华早报》和上海的《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这些报纸不迎合一般读者口味,主要针对对象是在华外人和买办知识分子,内容更明目煽动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清政府,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活动情况。19世纪70年代起外国通讯社也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派记者常驻,向中国报刊发稿。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是英国的路透社。它于1872年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这些通讯社也出于本国利益写了不少歪曲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严密的通讯网和重视言论等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也产生了客观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外国人在华办报虽然都宣称办报目是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但是史实证明,外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1)为武力侵华,辩护政治说辞,并提供了情报;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3)宣传西方文明,“润泽汉人”,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但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近代报刊的功能,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3)外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如著名报人王韬、钱昕伯、蔡尔康等。4)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然这些条件不是外国人拱手相送的,而是中国人民在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灾难中,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的。
楼上的回答够具体,不知道该补充什么了……汗一下……
外文期刊网站有掌桥科研、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Dspace、Forgotten Books、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等。目前拥有中文文献73277926篇,每月更新2600多万篇;拥有外文文献53921990篇,每月更新200多万篇,其中包括外文期刊,外文会议、外文OA文献、外文学位: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外军国防科技报告。掌桥科研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内容,均可免费获取全文。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DForgotten Books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图书出版商,专门从事旧书的翻新,既有小说也有非小说类作品。拥有787,733本书可供在线阅读,或以电子书的形式下载,或以书面形式购买。Forgotten B非营利的电子出版物服务机构,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印度、印尼、肯尼亚、南非、乌干达、津巴布韦等)的开放获取的多种期刊的全文。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全球顶级外文三大期刊:NATURE、SCIENCE、CELL《细胞》(Cell)杂志为另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是由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是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是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科学杂志。《科学》(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300多家,其中鸦片战争以前创办的只有20多家左右,其余200多家是战后创办的。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北京的《中西闻见录》、广州的《广州新报》和《中外新闻七日录》宗教文字都不多,主要是介绍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是国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的创刊。它是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辩护为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巨大,提摩太还曾被光绪任命为皇帝顾问,辅助变法。这一时期的报纸,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曾多。这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使清朝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虽然它对维新派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维新变法提出了不少建议,但从它反对太平天国和对孙中山的态度上看,它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政治面目显露的十分清晰。 外国人投资创办的一批中文日报(187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资创办了一批营业性的中文日报。以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为例,《申报》“原为某业所开”,但其内容丰富,又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它与《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以明显优势成为后来居上者,原因主要是:1)立足中国读者,聘中国人担任编辑、主笔。2)降低成本、廉价售价。3)中国报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上下层都可读4)做好发行。5)不惜工本电报、电话传消息,广聘通讯员、记者。6)附各种增刊、副刊。8)重视经营管理。《申报》采取的这些积极的竞争手段,对此后乃至今天中国报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视的积极影响和借鉴。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这些外国人投资的报刊表面上标榜“替中国人说话”,实际上时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本质。 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刊和在中国发稿的外国通讯社(1850)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主要有香港的《德臣报》、《孖剌报》、《南华早报》和上海的《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这些报纸不迎合一般读者口味,主要针对对象是在华外人和买办知识分子,内容更明目煽动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清政府,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活动情况。19世纪70年代起外国通讯社也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派记者常驻,向中国报刊发稿。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是英国的路透社。它于1872年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这些通讯社也出于本国利益写了不少歪曲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严密的通讯网和重视言论等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也产生了客观的积极影响。
除了c其他是
解答: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现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天主教应改为加特力教或罗马公教)”对我国文化侵略的手段及途径主要有那些? 现将约16000字的“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一文的有关部分内容,摘要如下,以作答之。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华办的刊物和学校,很快就结束了其在华历史。其后虽然他们从未放弃文化侵略与“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但因上世纪 50 至 70 年代整个世界大环境,尤其是中国自身环境的限制,使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没有找到一种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自上世纪 80 年代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涌起之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又找到了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第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是美化西方对华侵略,用宗教“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殖民主义思想奴化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压迫不反抗、不斗争,极力维持中国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达到他们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当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或接受日益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新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就演变为极力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颜色,使中国放弃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转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此,文化侵略就以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极力宣扬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多党轮流执政”、“议会制”、“多元化”、“普世价值”等为其内容,旨在转变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最终以“西化”、“分化”中国的形式实现“和平演变”中国。从而在 21 世纪又可以达到他们早在19 世纪就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可见,第一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维护旧中国那个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第二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改变新中国这个社会性质(社会主义),一个维护,一个改变,都是为实现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利用互联网及其它传媒、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侵略。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微博推特、外交渠道、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美国之音广播、组织基金会等各种途径等,对中国大量宣传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他们想用这种软性攻击形式进行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制性灌输,达到彻底颠覆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说,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即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发挥美国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 美国通过各种文化表现形态实施的这种旨在改变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文化侵略,也是美国进行和实现“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成功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洗脑”过程,美国企图实施对华的“和平演变”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网络已是美国对中国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上网,而美国是互联网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最近几年,美国无论是在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还是在北非、中东的政局巨变中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通过“推特”和“脸谱”等网络工具来传递消息和煽动群众。可见,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对华实施“和平演变”和对其他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有力武器。 为了更好地集中优势用好这一有力武器,美国政府决定从 2011 年10 月1 日起,美国之音将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卫星电视广播,全面取消粤语广播。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广播政治宣传的时代将结束。不过,美国之音的中文网站将被保留。其普通话节目将转入互联网。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是该计划的支持者。他说,在中国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过去几年一直微不足道,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 2011 年 2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乔治大学发表网络自由讲演。她表示,美国国务院在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后,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并且,美国今年将花费 2500 万美元,用来保护网络作者,帮助他们突破网络限制。美国之音停播华语与“推特”被美国政府热捧,此消彼长之间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内部宣传资源的一种调整。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正日益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文化侵略影响力,希望借此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 2010 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会见各大网络公司的负责人时公开表示,美国会利用网络推行“民主化进程”。美国政府希望利用网络达到政府目的。目前,控制国际互联网的 13 台域名根服务器全部被美国所把持。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要求,拒不交出根服务器的管理权,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13 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这样美国就在事实上把持着国际互联网的生杀大权,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国断网。2009 年 5 月微软公司根据美国政府禁令,切断了古巴、朝鲜、叙利亚、苏丹和伊朗等 5 国用户的 MSN 接入服务,这表明美国利用互联网这一有力武器不仅用于文化侵略也是对其它国家最大的潜在威胁。 从本质上来说,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式战略武器是延续了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华进行文化侵略的网络翻版。撇开漂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的浮沫,美国推进使用互联网这一渗透手段,与近代西方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华大力发展传媒事业办各类报刊杂志从事欺宣传活动,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文化侵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传统传媒(纸制)到网络(无纸化)。至于其它途径,如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等也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紧抓不放地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形式。 其二,仍然紧紧抓住宗教“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作为对华文化侵略的有效手段。 “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曾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主要载体,“传播福音”是他们披的华丽外衣。由于“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才极力借助“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把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渗透到中国,以达到从精神世界统治、奴役中华民族。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作为西方文化侵略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为掩护,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使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渗进来,浸透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中并将其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占领和控制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同化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干涉宗教事务,破坏祖国统一,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苏东巨变中,受西方支配的罗马教皇携带西方的阴谋计划,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利用宗教尤其是“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反华,如支持达赖喇嘛谋求西藏独立,鼓动法轮功邪教分子闹事,并出巨资160 亿美元要“把中国基督教化”等等。美国《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他所写《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11]“在中国,上至政治学术精英,下至农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数占人口比例虽极少,但还是可利用的一个力量”[12]“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要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13] 特别是一些打着学术交流、研讨、传授宗教文化普及人文知识的旗号,进行着较为隐性的“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更值得警惕。 2005 年以来,在英国某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国内一些著名大学连续举办“科学与宗教”系列讲座,“面向那些关注基督教信念和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大学读者”,[14] 描绘了一幅科学与宗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壮美图景。 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为例,2001 年以来,该学会已经连续举办数届“美国宗教与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每届研讨班都有10 位左右的中国学者组成,其中不少都是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宗教学及相关学科系、研究所的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比如,在 2002 年的第二届研讨班上,共安排了八次讲座,分别由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圣公会神学院、环球圣经公会和大使命中心等机构的中美神学教授和牧师主讲。此外,研讨班还组织了一系列考察和体验活动,包括参观早期欧洲清教徒到达美洲乘坐的五月花号船和居住的普利茅斯等历史遗迹,探访美国东西两岸的近 20 家中美教会,与教牧人员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其间还参加了四次仪式各异的基督教主日崇拜、七次团契和查经活动、一次布道会,亲身体验了基督教丰富多彩的敬拜活动和宗教生活。在随后的几届研讨班上,又渐次增加了拜访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接触美国国会和政府人士,参观各种类型的华人教会和家庭、感受华人同胞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等内容。 主办者很明确地说出了举办这个研讨班的目的,就是“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一次亲身考察、理解、感受和认识美国宗教文化与社会的机会”[15] ,这“对于他们认识美国的宗教文化,反省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更加全面地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迪”。[16] 参加研讨班的一些中国学者也真“受益非浅”,一方面表示“现在对美国的基督教有了更具体、更切身的认识和体会”,[17] 从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信仰如何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喜乐与丰盛、更有意义”;[18] 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美国经验,对当下中国大陆,可鉴之处甚多”,“把基督教中有益于社会、个人的文化精髓发扬广大是有必要的,对于中国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是有价值的”,“这对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价值坐标不无启示意义”。[19]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外的神学教授、神职人员己经在中国的一些高校内或开课程,或做讲座,有的甚至被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如,新加坡某神学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荣誉神学士 M 就到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开设“基督教思想史”,并被聘为客座教授。此后,M 多次到该系任教,给研究生开设“现代基督教神学著作选读”,给本科生开设“《圣经》神学及其现代意义”。不仅如此,M 还经常应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邀请,举办诸如“圣经导论”、“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基督教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专题讲座。1992 年,M 又被上海某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更有甚者,2004 年12 月 26 日至 2005 年1月12 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竟来中国举办了跨数省长时间的基督教“学术讲座”。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会长带领两位美国基督徒学者──旧金山大学生物系某教授和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某教授,三人的首站选在北京,然后是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18 天时间在五座城市的八所大学中作了十场讲座和座谈,举办者称,“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科学与宗教的全新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到底是一扇什么样的窗口?看主办者的身份和以宗教为主题的讲座就不言自明了。[20] 2004年以来,受美国某基金会的资助,北京某大学连续六年举办“宗教学高级研讨班”。研讨内容涉及欧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现状、当代流行的宗教社会科学理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对公众生活和利益的影响与贡献等。虽然不能说这些讲座都是宣教,但其掩盖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以外的其他功能,这对于消解中国宗教研究的无神论本色、扩大宗教的意识和观念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的影响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样的研讨班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依据学员出勤、学习态度和成绩等情况,评选杰出学员和优秀学员。杰出学员每人奖金 2000 元,优秀学员每人奖金 1000 元。另从杰出学员中推荐最优秀者,赴美国某大学做访问学者,费用由研讨班提供。2009 年,该研讨班进一步推出一项研究和培训项目,项目分为“研究中心课题”和“个人课题”。“研究中心课题”主要面向中国大陆大学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每项资助金额在 5 万到 10 万美元之间;“个人课题”主要资助由1 或 2 位研究者进行的研究课题,每项资助金额在 1 万到 3 万美元之间。与课题申请配套,该项目还将举办三期培训工作坊。第一期将于 2010 年暑期在中国举办,邀请第一阶段入围的 30 位申请者参加,为期大约两周,由该项目提供食宿费用和旅费补贴。第二期及第三期将分别于 2011 年及 2012 年暑期在美国举办,每期一个月,由获奖的 12—15 位研究者参加,费用同样由该项目提供。面对如此研究和培训计划,我们实在有些匪夷所思。研讨班何以如此慷慨?又是在慷谁之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觉。[21] 由此可见,西方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对社会主义实施文化侵略,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作为了“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上述事实充分表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为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宗教意义上的活动,也远远超出了“学术交流”之本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活动的手段和范围也会扩大。因此,我们中华炎黄子孙必须将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等之宗教渗透活动予以高度警惕,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西方帝国主义旨在“西化”“分化”“和平演变”中国的任何形式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渗透活动。 其三,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 前文所述,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第一轮对华文化侵略中,办教会大学有一现实目的即在华培养听命于他们的“领袖人才”。那么,当前西方帝国主义正在实施的第二轮文化侵略,则是通过某些基金会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来实现他们“和平演变”中国之目的。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经阐述过,控制中国不能主要依靠武力,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辅之以控制战略威慑,使中国更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部分:前期以资助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为主,后期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直接与中国建立联系,资助有关项目和机构。该基金会最早介入中国的项目是 1949 年调查从大陆流到香港的大批知识分子“难民”情况,并协助对他们的安置。根据基金会驻京办事处的最新资料,自1988 年1月在中国建立办事处起至 2001 年 9 月,基金会在中国资助总额为 28 亿美元,项目包括人权与社会公正、治理和公共政策、教育与文化、国际事务、项目支持等。在这些资助中即培养了某些西方国家需要的“西化精英”。洛克菲勒基金会早在 1916 年就开始在华资助美国教会办的协和医学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该基金会更是与中国很多领域科研机构合作。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所言,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美国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控制中国的某些社会活动家和法学家,在中国制造政治动荡和分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又译为“国家民主捐赠基金会”,简称 NED)下属四大机构,即共和党的国际共和研究所、民主党的全国民主研究所、美国商会国际私营企业中心及劳联·产联的国际劳工团结美国中心。此外,还有许多所谓非政府组织受其资助,包括《民主杂志》、世界民主运动、国际民主研究论坛、国际媒体援助中心等等。它虽属非政府组织,但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有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中情局的“另一块招牌”。因为 NED 有非政府组织(NGO)的招牌,不易引起注意,甚至连西方的研究报告都说,“在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战略资金方面,美国外交政策精英们认为 NED 比秘密支援更可靠”。这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成立、主要靠美国政府拨款从事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很多地方扮演过特殊的政治角色。如在拉美、独联体、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非同小可,主要是受到其颠覆活动或推动“颜色革命”的影响。NED 还频频资助中国的“民运”、“藏独”、“东突”等各种反华势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NED 拨款大多来自美国国会,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一些美国志愿者组织被发现暗中接受中情局的秘密资金,在国际上引起了激烈争论。1982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重大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出促进“民主基本建设”的计划,在全球“推广民主”。1983 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务院授权法》,拨款 3130 万美元成立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并让其享受美国税法 501(C)3 条款免税待遇。有统计显示,美国财政对该组织的拨款 2006 财年为 7404 万美元、2007 财年约为 5000 万美元、2008 财年为 8000 万美元。此外,国会还有专项的旨在颠覆他国的所谓民主项目。[22] 为了扶持他们的“西化精英”,2010 年10 月 8 日,诺贝尔委员会接受希拉里·克林顿的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奖公然授予了曾无耻地、赤裸裸地说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中国人有什么?中国只有一堆非驴非马的大杂烩。”“全盘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选择西化就是要过人的生活,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换言之,要过人的生活就要选择全盘西化,没有和稀泥及调和的余地。”“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23] 并早在 19⑧9 年制造动乱的、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分子刘晓波,这不是西方帝国主义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明证吗?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系从事研究一年,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的某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内高级学者,因触犯泄漏国家机密罪而于 2009 年被捕,2011 年2 月被法院处14 年有期徒刑。这一事例也告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帝国主义扶持的这些中国“西化精英”,他们是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和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马前卒、急先锋。[24] 总之,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同时,可以采取公开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如办教会办报刊办学校等,而当前的对华文化侵略己不可能再采取己往公开的途径了,他们必需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通过互联网、广告、电影电视、报刊杂志、高层论坛、学术交流研讨、讲座培训、基金会资助等表面正常的各种文化形态暗中输入他们的价值观念。历史上采取公开的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殖民奴化思想,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压迫的境遇。而现在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那套政治理念,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而无论是过去要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今天想要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其总目的都是一个,即梦想永远控制、奴役中华民族。但是历史终将会雄辩地证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这一战略企图必将会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遭到可耻的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于大学网,文作者:郑言雨) 二、中华炎黄子孙应该这么办?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不择手段对我中华民族的文化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目前,它们更是不择手段,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地下教会组织,大肆传播“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荒谬邪说,大肆发展“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教徒,大肆推行它们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企图加速“毁灭中华文化”,妄图实现所谓“中华归主”之美梦。对此,我们中华炎黄子孙是绝不会袖手旁观的!一定会坚决抵制、予以痛击! (注:“zhyhzsNYW”在“百度”所刊登的全部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共享使用!)
我认为是历史的必然,物竞天择。历史永远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到了中国近代,中国的封建模式必然比不上西方的资本模式。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 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 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 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 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 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 ,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 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 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 家富强的斗争;2 ,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 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板报活动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刊物有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1827年在广州创刊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和1832年的《中国丛报》。还有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创刊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这一时期外国人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宗教色彩浓,如《察世俗》最初的办刊宗旨就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任务”;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的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的各种现象,如《广州记录报》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倾销鸦片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中国丛报》也就对华政策进行讨论,也是在更深层次面上为西方的侵略行为服务。而这一时期,清朝的闭关政策,使外国人不能再中国活动,报刊的传播范围很小。中文报刊的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香港、澳门、广州。总体上讲,这些报刊都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他们为了政府中国人心,办报内容从宣传宗教到“知识炮弹”,并且尽量的中国化,到后期出现由宗教性报刊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 (二) 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年——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300多家,其中鸦片战争以前创办的只有20多家左右,其余200多家是战后创办的。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北京的《中西闻见录》、广州的《广州新报》和《中外新闻七日录》宗教文字都不多,主要是介绍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是国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的创刊。它是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辩护为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巨大,提摩太还曾被光绪任命为皇帝顾问,辅助变法。这一时期的报纸,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曾多。这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使清朝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虽然它对维新派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维新变法提出了不少建议,但从它反对太平天国和对孙中山的态度上看,它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政治面目显露的十分清晰。 (三)外国人投资创办的一批中文日报(187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资创办了一批营业性的中文日报。以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为例,《申报》“原为某业所开”,但其内容丰富,又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它与《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以明显优势成为后来居上者,原因主要是:1)立足中国读者,聘中国人担任编辑、主笔。2)降低成本、廉价售价。3)中国报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上下层都可读4)做好发行。5)不惜工本电报、电话传消息,广聘通讯员、记者。6)附各种增刊、副刊。8)重视经营管理。《申报》采取的这些积极的竞争手段,对此后乃至今天中国报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视的积极影响和借鉴。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这些外国人投资的报刊表面上标榜“替中国人说话”,实际上时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本质。 (四)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刊和在中国发稿的外国通讯社(1850)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主要有香港的《德臣报》、《孖剌报》、《南华早报》和上海的《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这些报纸不迎合一般读者口味,主要针对对象是在华外人和买办知识分子,内容更明目煽动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清政府,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活动情况。19世纪70年代起外国通讯社也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派记者常驻,向中国报刊发稿。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是英国的路透社。它于1872年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这些通讯社也出于本国利益写了不少歪曲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严密的通讯网和重视言论等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也产生了客观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外国人在华办报虽然都宣称办报目是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但是史实证明,外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1)为武力侵华,辩护政治说辞,并提供了情报;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3)宣传西方文明,“润泽汉人”,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但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近代报刊的功能,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3)外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如著名报人王韬、钱昕伯、蔡尔康等。4)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然这些条件不是外国人拱手相送的,而是中国人民在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灾难中,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