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确定sci论文大概的研究方向以及想要发表的杂志,然后准备详细方案,开展实验,实验完成后整理数据,编写文章,翻译润色,论文修改好后就可以投稿了。sci期刊论文若想要发表,就必须将论文发表在期刊上,一定要通过正规期刊发布自己的论文。
医学的SCI科技论文写作方法是:文章一定要体现自己成果与前人成果对比分析,体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同时文章测试结果必须详细,数据真实有效,最好是有实际应用案例做为创新的证据,投稿技巧注意下:1期刊的录用难度(通过影响因子等来判断) 2投稿前按照期刊要求把论文格式调整好 3偶尔关注下投稿后的情况,了解进度,有时专家会让你修改论文后继续审稿。当然写作技巧很重要,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提高下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觉得SCI太难,可以发EI级别的论文,你百度下:EI学术会议中心,很多相关学习资料
你是写什么内容?字数方面有什么要求?
如何利用SCI进行选题分析与投稿ppt在百度文库有下载,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论文时如何利用SCI选取研究主题2、 SCI、SSCI、A&HCI三大索引收录期刊会议学科范围3、SCI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如何选取研究主题 、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 、阅读“作者须知”或投稿指南、英文论文文体指南 )4、论文的结构安排与撰写(如何写好一篇SCI论文的题名 、怎样写好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的写作方法)5、致谢的写作、参考文献管理和论文发表工具6、投稿及与编辑的联系7、同行评议、发表论文的道德准则8、如何利用SCI成功申请国家基金
学术论文写作步骤一、材料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站资源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与年鉴等工具书以及制作文献目录卡片。卡片内容包含:作者标题 杂志名页码对于单行本,要包含出版单位,报纸包含发行的年月日。 二、确定文章结构编写提纲的主要作用: 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是把论文格局形态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中心突出,层次井然,结构严谨的论文框架体系。为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提供依据与参照,会更清楚地意识到行文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找到修改的恰当方法。因此,必须在分析研究材料、认真构思的基础上编写提纲。三、写作初稿初稿的写作是论文形成过程中最艰苦阶段。初稿的目的是要把所有想写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对全部数据和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类。从初稿的写作过程中还可及时发现前期文献研究工作有无不足或错误。 四、修改 修改是对论文初稿所写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论文表达形式不断优化,选择直至定稿的过程。 论文的修改不只是在语言修辞等枝节上自找毛病,对全文论点及论据进行再次锤炼和推敲也很重要。最后一步才是定稿。经过不断修改,确保论文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状态。
中级的文章就可以了,只要你有能力把文章写好就行了,不过发表这类的文章都是有难度的。
是一个过于宽泛的问题,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个数据库,它收录了上万种期刊,质量也必然良莠不齐。就化学,至少有机化学来说,出色的期刊一定被SCI收录,但是反过来就不一定了。 所以说,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难度是参差不齐的。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只是想在任意一个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而不考虑质量的话,任何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没有任何化学基础)在出色的学长(老师)的指导下,一年左右肯定能做出一篇来;实际上这个时间已经非常宽泛了,如果是熟练工的话,一年两三篇也容易得很。当然,大部分有这个能力的指导者不会做这种事,名声重要。 举个例子,我第一篇文章发表于我研一入学时,IF在6左右,花了我大概一年的时间,仅做参考。 这同样也可以回答题主的另一个问题 sci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朝他们杂志发论文,以及论文的要求到底是什么? ,国内一般习惯按照影响因子把期刊大致分为几个区,一般来说区和区之间有水平差异,但区内部不能按照影响因子判断影响力。在有机化学领域,一般认为,二三区的文章就是需要花费精力和有自己独创性的工作了,也就是不那么容易“混”的工作了。 所以说,有的SCI收录的期刊是很不错的,有的则不然,一般来说不能直接认为“SCI就很厉害”。 至于向SCI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发表自己的成果,一是宣布自己进行并完成了某个工作,二是为之后其他人的研究提供引导和数据支持。同样,在自然科学界,论文的发表情况是对科研能力最重要的评估标准。 即使是SCI,论文的要求同样良莠不齐,难以给出定论,我个人认为一篇真正值得发表的论文的标准是“对之后的其他工作有指导作用”。 然后是答主对于自己同学英语能力的质疑 身边有个同学,连4级都没过,居然发表了篇sci,让我震惊 这里存在三种情况:1、SCI收录期刊中包括中文期刊,所以不一定要英文水平;2、真正出色的工作,导师一般都会协助修改甚至完全改写论文,因为他才是论文的负责人,你的同学只是实验部分的完成人;3、期刊水平较低,随便写什么都能投出去。 既然你现在是大二的学生,也就是说你入学已经快两年了。如果你同学对科研的兴趣较强,在第一学期结束之后进入实验室开始工作的话,现在有一篇不错的工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无法判断是哪一种情况。 至于发表论文对读研的帮助 曾听学姐学长们说,当你在sci或ei上,发表一篇文章,你以后的保研可以加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个是一个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当你有论文发表后,就意味着你已经熟悉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流程。 因为一篇合格的文章包含了思考研究方向—查阅背景资料—寻找模板反应—筛选反应条件—探究反应普适性和机制—完善工作并撰写文章等多个部分。对于一般的研究生而言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这些能力,而你在入学之前就已经部分掌握了这些的话,导师自然会对你青眼相待。文章来源:早检测
1、想做出有影响的工作,高水平SCI论文发表,就一定要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只有具备创新的SCI论文才更能被SCI期刊收录,对于重复的研究和选题我们也只有在得出新的结论时论文才具有意义。2、避免低级错误:利用WORD等软件查拼写和语法错误;认真核对每篇参考文献,检查作者的姓名和杂志名称有无拼错、页码有无错误、引文的格式是否前后一致。对于论文的数据结果,一定要仔细的审查看看是否出现遗漏或者在统计学处理的时候出错。论文中低级错误的存在会影响审稿人的印象,因为它反映了作者对科学的态度。3、避免写自己无法驾驭的长句,表述力求清晰简明。不要过多“自我肯定”,如For the first time, novel等。由于国内研究人员普遍英文水平在撰写SCI论文时还存在难度,所以过于冗长的句子,我们应该适当的进行拆分,不要因一句长句导致出现语法错误,甚至连句子的意思都出现偏颇。工作的创新性应由读者来判断。4、文章不是越长越好,不要为凑字数而说废话。由于版面的问题,SCI期刊对于SCI论文的字数一般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撰写论文之前,我们要仔细查看想要投递期刊的投稿须知,了解对字数的限制或者其他内容,在撰写过程中心中才能有所把握。5、好的科学论文应该有血有肉,切忌写成干巴巴的实验或计算报告。尽管科学论文要具有科学严谨性,但并不表示我们在表述上就要以简单的数据和实验来展现。避免论文内容枯燥的关键,在平时的知识积累,包括对文献的掌握,对数据背后科学图像的深入思考和透彻认识。
链接:-T4CH-RTcy76wfhLgdHfA 提取码:d90130天论文写作发表进阶训练营。完结版,里面包含辅导课、直播课、音频课、视频课、PDF文档。课程目录:尔雅老师对四篇论文的解构修改辅导答疑尔雅老师快速批量修改不同学科论文的教学示范尔雅老师团队如何在30分钟找到论文选题并写出论文对一篇弹幕英语教学论文的修改建议对一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修改建议解构描摹一篇好论文的实用技巧如何通过知网迅速找到200篇优质文献如何利用知网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做文献综述如何批量下载200篇文献
医学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技巧。SCI论文是指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 SCI 是国际著名的3大检索系统之一。全世界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有20多万种,但被SCI 收录的杂志只有 8005 本,其中,口腔医学类杂志仅有 74本因此,SCI 收录的杂志是真正的精品杂志,发表在这类杂志上的论文,水平普遍较高,SCI论文是反映一个人、一个团队学术水平最可靠的指标之一,也是创新性发现的体现。 SCI 论文是评价科研以及临床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撰写与发表 SCI 论文,对交流科研及临床成果、体现其价值和参与国际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口腔医学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技巧。 论文撰写前的准备 科研设计及选题 选题需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即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好的科研设计,选题是关键,要目标明确,依据充分,充分体现创新精神,并最终能解决科学研究或临床实际问题。 选题的创新分源头创新和跟踪创新,大多数科研以跟踪创新为主,在原有理论或方法等基础上进行改进、补充或革新,如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通过查阅大量医学文献综合分析,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选题的创新观念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 科研执行 (1)制定研究方案: (2)预试验 (3)计划调整 医学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技巧:围绕论文标题,集中取舍实验材料,尽管实验观察是按原定实验设计进行的,但当实验结束时,在资料上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原设计选定的项目或指标,观察充分,数据完备;②项目或指标发生偏差、离散或不够充分;③有的项目或指标意义不大,有的出现原设计没有预料的数据和现象。 因此资料需要根据论文阐明科学假说及分段观点。 保持分组材料之间的层次及内在联系 实验和观察到的数据、图表资料。 医学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技巧:整理参考文献,查阅参考文献,分门别类,归类整理。把与研究题目紧密关系的内容摘引下来,注明文献出处、作者、题目、杂志的名称、卷、期、页数、年份等,以备后用。 医学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技巧:提炼观点,明确结果,提出结论。 拟定提纲,可将研究者的思维逻辑、学术观点和实验材料等,按撰写论文的程序,简明而系统地展示出来,以免撰写时遗漏。 这是实验性研究论文提纲的项目。 在临床研究中,常用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来总结观察的结果,形成文章。 其内容包括:(1)标题;(2)前言;(3)病例与方法(对象与方法, 病例报告);(4) 结果;(5) 讨论;(6) 结论;(7) 参考文献。 所以,拟定论文提纲,实际上是对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和构思的过程。
没什么技巧可言,平时多积累,写作就是讲故事,怎么讲的引人入胜,让别人接着看你的文章,看了后觉得有道理,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意义和创新性。摘要很重要,很多人搜索文献时只看摘要。我平时审稿时也先看摘要,摘要写的可以就继续往下看,否则就印象不好,该文章的接收可能性就大为降低
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 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2. 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 “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 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 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 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 ① 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 ② 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 ③ 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3. 关注研究意义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 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 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1. 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 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 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 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 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 → 描述 → 判断 → 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2. 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 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 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 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 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 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 ① 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 ② 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 “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 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 ③ 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 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 “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 ① 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 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 其动因又是什么? ② 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 “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 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1. 选择理论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 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 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 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 ① 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 ② 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 ③ 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2. 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 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 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3. 琢磨研究距离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 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 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 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 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 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 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 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 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 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 30 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 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2. 删除旁枝问题“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 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 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 “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根据 CIPP 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 30 万字),结构有些松散。 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 10 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 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 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 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易美云学术是一站式在线学术教育服务平台,主要专注于科研培训服务,包括SSCI论文写作、社科基金申请、matlab编程培训等,协助广大的科研工作者顺利完成学业或者职业从容晋级。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更多
学术论文写作步骤一、材料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站资源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与年鉴等工具书以及制作文献目录卡片。卡片内容包含:作者标题 杂志名页码对于单行本,要包含出版单位,报纸包含发行的年月日。 二、确定文章结构编写提纲的主要作用: 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是把论文格局形态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中心突出,层次井然,结构严谨的论文框架体系。为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提供依据与参照,会更清楚地意识到行文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找到修改的恰当方法。因此,必须在分析研究材料、认真构思的基础上编写提纲。三、写作初稿初稿的写作是论文形成过程中最艰苦阶段。初稿的目的是要把所有想写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对全部数据和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类。从初稿的写作过程中还可及时发现前期文献研究工作有无不足或错误。 四、修改 修改是对论文初稿所写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论文表达形式不断优化,选择直至定稿的过程。 论文的修改不只是在语言修辞等枝节上自找毛病,对全文论点及论据进行再次锤炼和推敲也很重要。最后一步才是定稿。经过不断修改,确保论文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状态。
有模板,不过你要根据你的论文来写ppt哦
根据刊物要求的论文格式要求来写作就行,刊物对论文质量和查重有相应的要求。按照这个来完全没有问题,学术期刊可以自己投稿,但是一般排期比较晚,如果着急的话可以找金牌秘书网帮帮忙,跟杂志社都有联系,可以快速把文章发表出来,你甚至可以不用自己写。网站就是金牌秘书的全拼的后缀,之前我搜索的时候好像有冒牌网站的,说明做的不错,还有人冒充。
论文发表的方法是:选定想要发表的论文期刊,找到该期刊的投稿方式并投稿,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在审稿通过以后即可将论文发表在期刊上。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扩展资料:发表论文的作用:1、评职称;研究生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等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是作为基金或课题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 是对最新科技 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
就是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论文,然后递交给相关平台,看是否能发布,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可以帮助大家对体育运动有更深的认知。
具体是什么样的论文,那首先你得有一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并且有一定的想法,那就可以把这些理论联系实际写出来。写好后,按具体在这个论文所阐述的专业期刊发表。当然得需要这个期刊的主编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