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自然杂志与科学杂志的区别

自然杂志与科学杂志的区别

发布时间:

自然杂志与科学杂志的区别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期刊

《Nature》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该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的突破,已成为当今自然科学界国际影响最大的重要期刊之一。收文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尤其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卓有成就。许多新的发现、创新性的文献大多首发于《自然》周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的公布、高温超导研究的新发现、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都是在《自然》周刊首先发表的。我国每年公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也大多来源于《自然》周刊。 ::Nature系列期刊自创刊伊始就秉承《Nature》的创刊宗旨,努力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名列前茅。 在[Nature] 和 [Science]发表的结 记得做学生时学校图书馆的[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杂志是影印的,虽然信息丰富,但这两个看来是新闻性周刊杂志 ( Magazine ) 。影印书刊要滞后3个月到1年,见到已成旧闻,因此很少认真阅读,但偶尔翻翻,也能被刺激一下。记得当时对分形几何的兴趣,就是被[Nature]上的报道激起的。当时阅读的,主要是新闻评论部分,也许这些杂志发表的论文离所学专业太远,现在想不起来曾经读过其中发表的什麽论文和快报。 后来到了欧洲,系级图书馆有了及时到的原版期刊,才逐渐开始阅读得多起来。两个杂志也到校园里促销,记得还曾订过一年的[Science],才花了几十荷兰盾。接触过促销人员以后,才知道两个杂志是科学界的引导性杂志。但看看周围的成名的教授,绝大部分都没有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在实验室也很少听到关于这两个杂志的讨论。到是记得一次和Julian谈起建议在Nature发表论文,他用戏虐的语气说,不必着急,你一辈子在这个杂志发表一篇就可以了。那时Julian在荷兰Twente大学做教授,在催化界如日中天,名声贯耳。后来到了Nancy ,一日看文献机检报告(那时还没有联机的数据库,只能定题委托检索) ,看到南锡一大的同行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低温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报道在金属催化剂上600oC以下可生成乙烯,而我们DCPR在ENSIC的课题组当时在做甲烷氧化偶联动力学模型,采用的是氧化镧做催化剂,反应温度要800oC以上。讨论工作时郑重向 Guy-Marie Côme教授汇报,我们的同事发明了反应温度极低的催化剂,建议是否用这一新催化剂做动力学研究。 Guy-Marie问 In which journal?,答Nature,答 Nature? Then it’s not too late if we use it after ten years。 从此才认真分析[Nature]和[Science]与其它科技期刊的不同,逐渐的理会了Magazine和Journal的区别。 Magazine是针对大众的读物,兼有科普、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专家注意以促进合作的职能,因此必须吸引眼球和刺激兴趣。 Journal是专业性的,必须客观的记录研究的进程,面对的读者是小同行,因此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文献。 1995年以后,祖国逐步进入了学术大跃进时代。中国作者的名字也进入了[Nature]和[Science]的作者系列。开始几年,很为他们骄傲,觉得国家给他们优厚的研究条件也是应该的。但渐渐的,感受到了不在这些杂志发表的压力,学校一再出重奖政策,奖励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作者,在基金会和各种政府组织的项目论证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作者成为极大优势。渐渐的,经常听到领导语重心长的教导,永丹,你作文功夫很好,为什麽不到[Nature]和[Science]去发表论文?到2000年以后,竟然逐步成为一种歧视,似乎不在这两个杂志发表就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能在中国做科学研究。 然教授已做多年,学生也有多位,不得不考虑小组的生存。遂认真阅读两个杂志的作者指南,对其中发表的Letters和Articles也着实研究了一番,特别是中国作者的大作,更作为学习的重点。然而,越读越胆小,人造金刚、碳管储氢、拼接始祖之类的实在想不通。掂量掂量自己,还是在自己的专业杂志发表的好,至少审稿人是小同行,在发表之前认真严肃的审稿,可帮助修正一时的冲动。 呵呵上面有个是引得李永丹教授的一片博文,有点经典。

外星人在何处怎样投稿?

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的区别

自然杂志 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 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 《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 《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 英国Nature,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 期刊列表: 研究月刊: 《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 《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评论周刊: 《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 《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 《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 《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科学>杂志是由著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科学杂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他们的官方网站。

期刊

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区别

期刊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摘要: 4月2日Nature封面故事: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小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做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九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Lamda-like dsDNA噬菌体”HK97,是研究病毒衣壳成熟过程的一个有利体系,因为它在大肠杆菌中从仅仅两个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中就可以组装成,并且其成熟过程可以很容易在体外触发和分析。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壳的结构,但此前尚未获得噬菌体的双链DNA病毒的原壳体。现在,Gertsman等人报告了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从而为导致感染性病毒颗粒(virion)的衣壳组装过程提供了线索。从这一结构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如人疱疹病毒等相关病毒的研究也有参照性。3D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大脑在编码深度(或3D)信息时为什么不会将其与环境中的其他视觉提示混淆?采用双目看东西的动物对深度的感觉,是通过对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实现的。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会对这种偏差做出反应,而其他神经元则对来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有偏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眼优势”)。采用双光子钙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够对猫视觉皮层一个小区域中几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对,他们发现,对“眼优势”和双目偏差的反应存在于大脑内确定的轴上:编码3D信息的功能图与给出到达每只眼睛的视觉输入的相对强度信号的另一个功能图成直角排列。 这两个功能图的相对排列方式,为了解大脑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够同时地、无缝地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大脑为什么能同时记住多个目标的不同细节虽然我们能够在工作视觉记忆中记住几个不同目标,但我们是怎样记住每个目标的特定细节及视觉特征的仍是一个谜。对工作记忆负责的高级区域中的神经元似乎对视觉细节并没有选择性,大脑皮层的早期视觉区域具有能够处理来自眼睛的输入视觉信号的独特能力,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不能执行如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对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解码的一种新方法,发现早期视觉区域能够保持关于存放在工作记忆中的相关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出示了两个不同取向的条纹图案,要他们在被fMRI扫描时记住其中一个取向。从对扫描结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员有可能预测,在两个取向的图案中的哪一个中,一个目标在超过80%的测试中都会被保留。4月3日Science人类会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由于大气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为进行地面上核弹爆炸而增加,这导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细胞中的该种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当地上核试验被禁止之后,我们的DNA中的碳-14水平开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用该同位素作为一种细胞出生时的日期标记。 研究人员用碳来标记在核试验前后的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心脏细胞以建立在这些细胞中DNA合成时的年代。 他们的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确实会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缓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缓慢地下降,即在25岁时,心肌的年度更新率为1%,而到75岁的时候,该更新率下降至45%。 研究人员测定,在这些心肌细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细胞不到50%。 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过程的治疗策略以治疗损害的人类心脏细胞。 在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应用生物学原理来安全制备电池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本周的《科学》期刊中有一则经过同行审议的有关新电池技术的描述。这一话题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宫被重点介绍过。这一重要的研究对结合应用化学和生物系统来创制对环境友善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发了一种技术:将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能够作为一种脚手架。人们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电池的高度导电的电极。这种用遗传工程所设计的病毒可以沿着其表面长出无定形磷酸铁。这种材料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对碳纳米管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的充放电率与最尖端的(但也更为昂贵并具有毒性)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过应用基本的生物原理发现了一种对生态友善、在低温下能够将低导电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电极的脚手架。将来,这些电极也许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电气汽车的高功率电池中。机器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吗?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 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2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2篇报告都预想着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 Ross King及其同僚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 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资讯学的有关描述。 文章的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在第2项研究中,Michael Schmidt和Hod Lipson运用一种运算法则(它本身并非建立在物理学、运动学或几何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来搜寻可解释诸如钟摆运动等物理系统行为的数学公式。 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介入并识别那些以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物理定律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讨论。 覆盖我们的恐惧感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最近在大鼠中所取得的覆盖其恐惧记忆的成功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将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恐惧,而且无需使用药物或创伤性的手术。 Marie Monfils及其同僚发现,在大鼠回忆恐惧的记忆之后不久运用一种标准的“削弱”疗法(这种疗法有时也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有覆盖原先的恐惧性记忆的效果。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通过发出某种声调并在此后对大鼠施予电击来诱导大鼠的恐惧。 此后,该音调的出现就会使大鼠回忆起对电击的恐惧的联想。 研究人员注意到,尽管音调和电击的恐惧联想在大鼠的脑子中仍然记忆犹新,但当人们发出很长系列的音调但又不给予电击时可以有效地动摇大鼠的恐惧记忆,并将其代之于一种良性的记忆。 用这种技术治疗过的大鼠显示了较低的对声音本身所诱导的恐惧程度,而且它们原先的恐惧记忆自动重现的机率也较小。 这种技术似乎能够永久性地覆盖恐惧记忆,而且无需使用药物。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的身上来治疗精神性的疾病并克服我们的恐惧性联想。

《Nature》和《Science》他们是综合性刊物,更偏向通俗类科普读物;而子刊是更专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研究。其中《Nature》是私人商业集团管理,《Science》是公益性的学会管理。就现在来讲,通过IF比较,某些子刊类的review甚至高于主刊,但综合来看,其实还是主刊更有影响力,毕竟刊登的是多方面的知识。对于这些20分以上的期刊,很难说谁比谁强,但Nature比其子刊难发是不争的事实,靠砸钱也许你能发个nature子刊(比如nature genetics),但是却发不了nature。期刊: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图书。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Nature》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该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的突破,已成为当今自然科学界国际影响最大的重要期刊之一。收文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尤其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卓有成就。许多新的发现、创新性的文献大多首发于《自然》周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的公布、高温超导研究的新发现、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都是在《自然》周刊首先发表的。我国每年公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也大多来源于《自然》周刊。 ::Nature系列期刊自创刊伊始就秉承《Nature》的创刊宗旨,努力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名列前茅。 在[Nature] 和 [Science]发表的结 记得做学生时学校图书馆的[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杂志是影印的,虽然信息丰富,但这两个看来是新闻性周刊杂志 ( Magazine ) 。影印书刊要滞后3个月到1年,见到已成旧闻,因此很少认真阅读,但偶尔翻翻,也能被刺激一下。记得当时对分形几何的兴趣,就是被[Nature]上的报道激起的。当时阅读的,主要是新闻评论部分,也许这些杂志发表的论文离所学专业太远,现在想不起来曾经读过其中发表的什麽论文和快报。 后来到了欧洲,系级图书馆有了及时到的原版期刊,才逐渐开始阅读得多起来。两个杂志也到校园里促销,记得还曾订过一年的[Science],才花了几十荷兰盾。接触过促销人员以后,才知道两个杂志是科学界的引导性杂志。但看看周围的成名的教授,绝大部分都没有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在实验室也很少听到关于这两个杂志的讨论。到是记得一次和Julian谈起建议在Nature发表论文,他用戏虐的语气说,不必着急,你一辈子在这个杂志发表一篇就可以了。那时Julian在荷兰Twente大学做教授,在催化界如日中天,名声贯耳。后来到了Nancy ,一日看文献机检报告(那时还没有联机的数据库,只能定题委托检索) ,看到南锡一大的同行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低温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报道在金属催化剂上600oC以下可生成乙烯,而我们DCPR在ENSIC的课题组当时在做甲烷氧化偶联动力学模型,采用的是氧化镧做催化剂,反应温度要800oC以上。讨论工作时郑重向 Guy-Marie Côme教授汇报,我们的同事发明了反应温度极低的催化剂,建议是否用这一新催化剂做动力学研究。 Guy-Marie问 In which journal?,答Nature,答 Nature? Then it’s not too late if we use it after ten years。 从此才认真分析[Nature]和[Science]与其它科技期刊的不同,逐渐的理会了Magazine和Journal的区别。 Magazine是针对大众的读物,兼有科普、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专家注意以促进合作的职能,因此必须吸引眼球和刺激兴趣。 Journal是专业性的,必须客观的记录研究的进程,面对的读者是小同行,因此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文献。 1995年以后,祖国逐步进入了学术大跃进时代。中国作者的名字也进入了[Nature]和[Science]的作者系列。开始几年,很为他们骄傲,觉得国家给他们优厚的研究条件也是应该的。但渐渐的,感受到了不在这些杂志发表的压力,学校一再出重奖政策,奖励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作者,在基金会和各种政府组织的项目论证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作者成为极大优势。渐渐的,经常听到领导语重心长的教导,永丹,你作文功夫很好,为什麽不到[Nature]和[Science]去发表论文?到2000年以后,竟然逐步成为一种歧视,似乎不在这两个杂志发表就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能在中国做科学研究。 然教授已做多年,学生也有多位,不得不考虑小组的生存。遂认真阅读两个杂志的作者指南,对其中发表的Letters和Articles也着实研究了一番,特别是中国作者的大作,更作为学习的重点。然而,越读越胆小,人造金刚、碳管储氢、拼接始祖之类的实在想不通。掂量掂量自己,还是在自己的专业杂志发表的好,至少审稿人是小同行,在发表之前认真严肃的审稿,可帮助修正一时的冲动。 呵呵上面有个是引得李永丹教授的一片博文,有点经典。

科学和自然杂志的区别

期刊

我觉的《科学》好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摘要: 4月2日Nature封面故事: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小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做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九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Lamda-like dsDNA噬菌体”HK97,是研究病毒衣壳成熟过程的一个有利体系,因为它在大肠杆菌中从仅仅两个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中就可以组装成,并且其成熟过程可以很容易在体外触发和分析。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壳的结构,但此前尚未获得噬菌体的双链DNA病毒的原壳体。现在,Gertsman等人报告了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从而为导致感染性病毒颗粒(virion)的衣壳组装过程提供了线索。从这一结构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如人疱疹病毒等相关病毒的研究也有参照性。3D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大脑在编码深度(或3D)信息时为什么不会将其与环境中的其他视觉提示混淆?采用双目看东西的动物对深度的感觉,是通过对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实现的。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会对这种偏差做出反应,而其他神经元则对来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有偏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眼优势”)。采用双光子钙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够对猫视觉皮层一个小区域中几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对,他们发现,对“眼优势”和双目偏差的反应存在于大脑内确定的轴上:编码3D信息的功能图与给出到达每只眼睛的视觉输入的相对强度信号的另一个功能图成直角排列。 这两个功能图的相对排列方式,为了解大脑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够同时地、无缝地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大脑为什么能同时记住多个目标的不同细节虽然我们能够在工作视觉记忆中记住几个不同目标,但我们是怎样记住每个目标的特定细节及视觉特征的仍是一个谜。对工作记忆负责的高级区域中的神经元似乎对视觉细节并没有选择性,大脑皮层的早期视觉区域具有能够处理来自眼睛的输入视觉信号的独特能力,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不能执行如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对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解码的一种新方法,发现早期视觉区域能够保持关于存放在工作记忆中的相关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出示了两个不同取向的条纹图案,要他们在被fMRI扫描时记住其中一个取向。从对扫描结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员有可能预测,在两个取向的图案中的哪一个中,一个目标在超过80%的测试中都会被保留。4月3日Science人类会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由于大气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为进行地面上核弹爆炸而增加,这导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细胞中的该种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当地上核试验被禁止之后,我们的DNA中的碳-14水平开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用该同位素作为一种细胞出生时的日期标记。 研究人员用碳来标记在核试验前后的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心脏细胞以建立在这些细胞中DNA合成时的年代。 他们的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确实会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缓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缓慢地下降,即在25岁时,心肌的年度更新率为1%,而到75岁的时候,该更新率下降至45%。 研究人员测定,在这些心肌细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细胞不到50%。 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过程的治疗策略以治疗损害的人类心脏细胞。 在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应用生物学原理来安全制备电池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本周的《科学》期刊中有一则经过同行审议的有关新电池技术的描述。这一话题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宫被重点介绍过。这一重要的研究对结合应用化学和生物系统来创制对环境友善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发了一种技术:将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能够作为一种脚手架。人们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电池的高度导电的电极。这种用遗传工程所设计的病毒可以沿着其表面长出无定形磷酸铁。这种材料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对碳纳米管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的充放电率与最尖端的(但也更为昂贵并具有毒性)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过应用基本的生物原理发现了一种对生态友善、在低温下能够将低导电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电极的脚手架。将来,这些电极也许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电气汽车的高功率电池中。机器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吗?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 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2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2篇报告都预想着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 Ross King及其同僚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 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资讯学的有关描述。 文章的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在第2项研究中,Michael Schmidt和Hod Lipson运用一种运算法则(它本身并非建立在物理学、运动学或几何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来搜寻可解释诸如钟摆运动等物理系统行为的数学公式。 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介入并识别那些以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物理定律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讨论。 覆盖我们的恐惧感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最近在大鼠中所取得的覆盖其恐惧记忆的成功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将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恐惧,而且无需使用药物或创伤性的手术。 Marie Monfils及其同僚发现,在大鼠回忆恐惧的记忆之后不久运用一种标准的“削弱”疗法(这种疗法有时也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有覆盖原先的恐惧性记忆的效果。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通过发出某种声调并在此后对大鼠施予电击来诱导大鼠的恐惧。 此后,该音调的出现就会使大鼠回忆起对电击的恐惧的联想。 研究人员注意到,尽管音调和电击的恐惧联想在大鼠的脑子中仍然记忆犹新,但当人们发出很长系列的音调但又不给予电击时可以有效地动摇大鼠的恐惧记忆,并将其代之于一种良性的记忆。 用这种技术治疗过的大鼠显示了较低的对声音本身所诱导的恐惧程度,而且它们原先的恐惧记忆自动重现的机率也较小。 这种技术似乎能够永久性地覆盖恐惧记忆,而且无需使用药物。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的身上来治疗精神性的疾病并克服我们的恐惧性联想。

外星人在何处怎样投稿?

自然和科学杂志的区别

科学好。

ls说的没错……自然和科学的确大多是综述类或者是比较完整的大实验论文,实验类文章少,被称为“科学家的科普”,所以它们是magzine,不是journal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摘要: 4月2日Nature封面故事: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小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做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九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Lamda-like dsDNA噬菌体”HK97,是研究病毒衣壳成熟过程的一个有利体系,因为它在大肠杆菌中从仅仅两个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中就可以组装成,并且其成熟过程可以很容易在体外触发和分析。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壳的结构,但此前尚未获得噬菌体的双链DNA病毒的原壳体。现在,Gertsman等人报告了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从而为导致感染性病毒颗粒(virion)的衣壳组装过程提供了线索。从这一结构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如人疱疹病毒等相关病毒的研究也有参照性。3D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大脑在编码深度(或3D)信息时为什么不会将其与环境中的其他视觉提示混淆?采用双目看东西的动物对深度的感觉,是通过对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实现的。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会对这种偏差做出反应,而其他神经元则对来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有偏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眼优势”)。采用双光子钙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够对猫视觉皮层一个小区域中几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对,他们发现,对“眼优势”和双目偏差的反应存在于大脑内确定的轴上:编码3D信息的功能图与给出到达每只眼睛的视觉输入的相对强度信号的另一个功能图成直角排列。 这两个功能图的相对排列方式,为了解大脑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够同时地、无缝地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大脑为什么能同时记住多个目标的不同细节虽然我们能够在工作视觉记忆中记住几个不同目标,但我们是怎样记住每个目标的特定细节及视觉特征的仍是一个谜。对工作记忆负责的高级区域中的神经元似乎对视觉细节并没有选择性,大脑皮层的早期视觉区域具有能够处理来自眼睛的输入视觉信号的独特能力,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不能执行如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对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解码的一种新方法,发现早期视觉区域能够保持关于存放在工作记忆中的相关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出示了两个不同取向的条纹图案,要他们在被fMRI扫描时记住其中一个取向。从对扫描结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员有可能预测,在两个取向的图案中的哪一个中,一个目标在超过80%的测试中都会被保留。4月3日Science人类会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由于大气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为进行地面上核弹爆炸而增加,这导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细胞中的该种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当地上核试验被禁止之后,我们的DNA中的碳-14水平开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用该同位素作为一种细胞出生时的日期标记。 研究人员用碳来标记在核试验前后的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心脏细胞以建立在这些细胞中DNA合成时的年代。 他们的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确实会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缓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缓慢地下降,即在25岁时,心肌的年度更新率为1%,而到75岁的时候,该更新率下降至45%。 研究人员测定,在这些心肌细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细胞不到50%。 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过程的治疗策略以治疗损害的人类心脏细胞。 在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应用生物学原理来安全制备电池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本周的《科学》期刊中有一则经过同行审议的有关新电池技术的描述。这一话题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宫被重点介绍过。这一重要的研究对结合应用化学和生物系统来创制对环境友善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发了一种技术:将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能够作为一种脚手架。人们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电池的高度导电的电极。这种用遗传工程所设计的病毒可以沿着其表面长出无定形磷酸铁。这种材料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对碳纳米管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的充放电率与最尖端的(但也更为昂贵并具有毒性)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过应用基本的生物原理发现了一种对生态友善、在低温下能够将低导电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电极的脚手架。将来,这些电极也许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电气汽车的高功率电池中。机器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吗?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 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2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2篇报告都预想着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 Ross King及其同僚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 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资讯学的有关描述。 文章的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在第2项研究中,Michael Schmidt和Hod Lipson运用一种运算法则(它本身并非建立在物理学、运动学或几何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来搜寻可解释诸如钟摆运动等物理系统行为的数学公式。 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介入并识别那些以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物理定律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讨论。 覆盖我们的恐惧感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最近在大鼠中所取得的覆盖其恐惧记忆的成功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将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恐惧,而且无需使用药物或创伤性的手术。 Marie Monfils及其同僚发现,在大鼠回忆恐惧的记忆之后不久运用一种标准的“削弱”疗法(这种疗法有时也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有覆盖原先的恐惧性记忆的效果。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通过发出某种声调并在此后对大鼠施予电击来诱导大鼠的恐惧。 此后,该音调的出现就会使大鼠回忆起对电击的恐惧的联想。 研究人员注意到,尽管音调和电击的恐惧联想在大鼠的脑子中仍然记忆犹新,但当人们发出很长系列的音调但又不给予电击时可以有效地动摇大鼠的恐惧记忆,并将其代之于一种良性的记忆。 用这种技术治疗过的大鼠显示了较低的对声音本身所诱导的恐惧程度,而且它们原先的恐惧记忆自动重现的机率也较小。 这种技术似乎能够永久性地覆盖恐惧记忆,而且无需使用药物。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的身上来治疗精神性的疾病并克服我们的恐惧性联想。

外星人在何处怎样投稿?

  • 索引序列
  • 自然杂志与科学杂志的区别
  • 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的区别
  • 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区别
  • 科学和自然杂志的区别
  • 自然和科学杂志的区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