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英语教学的属性和内容

发布时间:2016-03-25 16:48

  我国自2002年秋季起,已在乡镇以上中心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这标志着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2]绝大部分都在学英语。加上大学生、研究生、继教学员乃至部分公务员和市民都在学英语,我国已成为举世无双的英语教学大国。这个“大国”的基础是中小学英语教学。有鉴于此,教育部近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研制义务教育和高级中学的英语课程标准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的大发展。由于英语教学也属文化活动,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具有继承性,故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大发展不可能不直接、间接地引用京师同文馆以来140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尤其是拨乱反正以来英语教学经验中的积极成分。本此认识,特为此文,谈谈个人对我国英语教学属性和内容的两点认识,希望能为广大同行学习、实验英语课程标准和从事英语教学改革活动提供少许参考意见。

 

  一、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

 

  在我国,英语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是外语学科所选择的主要语种,师生常称英语课为外语课,所以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应无疑问。但国外的语言教学研究、语言习得理论和应用语言学都把外语归人第二语言,外语也确系第二语言中的一种,故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有关文献很少脱离二语教学来单独谈论外语教学。他们认为,既然二语教学包含了外语教学,其理论与经验自然适用于外语教学。在这种“外力”影响下,国内不少人士,尤其是从事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在谈及外语教学时也必称二语教学,似乎外语教学一语已属陈旧知识。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我国必须区分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差异。实际上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虽有同点,但其异点却不可不辨。H•H•斯特恩在他饮誉全球的巨著^^饥^-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一章之三(pp.15〜17)就对两者作了区分。我国外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差异更应是外语教学从业者必具的理念。下面就从两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从学习和运用角度看语言的类别以及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差异

 

  语言可作各种分类,从学习和运用角度看,则可分为12类。

 

  1•母语(Motherlanguage)。指在母亲怀抱里学会的语言。母语一般是本族语,但也可能不是,如老华侨子女的母语就可能不是汉语。

 

  2•本族语(Nativelanguage)。指本民族的语言,如汉族的汉语,英格兰的英语。

 

  3.国语(Nationallanguage,又译民族语言)。指某一个国家由于历史发展或政府规定而成为标准语(Standardlanguage)或交际语(Linguafranca)的地区方言(Dialect)或第二语言。如中国的普通话,印度的印地语,南非的英语。

 

  4.官方语言(Officiallanguage,又译正式语目)。指具有法律效力的语言。一■国一•地的官方语言可能不止一种,如我国西藏自治区的藏语与汉语都是官方语言。

 

  5.标准语(Standardlanguage)。指社会赞同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Varietyinlanguage),多以语言集团的文化或政治中心及其附近受过教育的人的言语为基础,它是语言集团其他运用者的模仿对象,如我国的普通话,英语的“伦敦音”。标准语与国语常相一致,但也可能不同,如印度过去以英语为国语,但却不是用的标准英语。

 

  6.通用语言(Currentlanguage/Com-monlyusedlanguage)。指在一国、一地可以通用,但并无法律效力的语言,如各地的方言。

 

  7.目的语(Targetlanguage)。指所学习的语言,又译目标语,如英语课学的英语。

 

  8.第一语言(Firstlanguage,L1)。指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这是按学会语言的时间顺序划分的,一般是母语、本族语或国语。因此之故,第一语言也隐含有另一种含义,即“水平最高”的语言。

 

  9.第二语言(Secondlanguage,L2)。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会的语言,官方语、通用语、标准语或国语都可能属L2,其掌握水平往往不及L1。但第二语言既指继L1之后学习的语言,也泛指L1之后学习的几种语言,即可包含L3、L4……。虽然学习L3、L4与学习L2肯定有不同之处,但因有些相同,且无人专门研究L3、L4的学习,所以L2就被用以泛指L1之后的不同的目的语,包含外国语。国际上用L2代替外语起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因是在联合国教科文这些组织中讨论语言问题时,要避免使用外国语而引起民族主义的敏感。嗣后逐渐在语言教学研究中得到运用。

 

  10.外国语(Foreignlanguage,FL)。指非本族语或母语,主要表示一个人或一群人与一种语言的关系。比如,它表示“一种在本国范围内无法律地位的语言”,表示“一种不是本族语的语言”,表示“一种不是学生所在地的通用语言”。外国语与第二语言的根本差异有两点:第一,外国语是为了与外国交流沟通而使用和学习的非本族语言,如我们学习、使用的英语,•第二语言却是在一国之内学习和使用的非本族语语言,如英美侨民学习的英语。第二,第二语言在国内具有官方认可的地位或众所公认的作用,而外国语没有。这是区别L2和FL的两个重要标准,所以,官方语、通用语、标准语、国语都不是。

 

  11.强势语言(Strongerlanguage)和弱势语言(Weakerlanguage)。前者指掌握水平较髙、使用范围较宽的语言;后者指掌握水平较低、使用范围有所限制的语言。按此理解,L1一般都是强势语言,L2则为弱势语言。但从双语关系来看,有时却不完全如此。比如,一国少数民族人民的L1为其本族语,理应是强势语言,作为用通用语言的L2为弱势语言。但由于不同的原因,有些少数民族之L2的语言水平和运用范围都可能超过他们的L1。所以一个国家在语言政策中对于双语教育往往得“保强扶弱”。至于FL,除极个别者外,都属弱势语言,它的发展须采用各种“扶弱措施”,含政策保障。

 

  (二)从教学角度看LI、L2和FL教学的差异

 

  1.教学目的不同。L1作为语言教学的目的语主要是建立语0文联系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L1的教学不单是语言教学,因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已具备了L1的语言沟通能力。L2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种在L2社会里生存下去的语言工具,学生不掌握这个工具则在所处的社会里就难以立足。FL的教学目的却是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求取充分发展的斗争工具。有了这个工具,自己的发展会更好一些,没有这一工具也能发展下去。由于这种目的上的差异,所以三者中

 

  教学达到的语言水平最髙,L2次之,FL又次之。一般说,L2和FL教学的终点语言水平都很难达到U教学的终点语言水平,其中FL教学的终点语言水平一般都低于L2教学的终点语言水平。

 

  2.教学条件不同。L1教学是在自然学会了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的作用主要是发展语言、规范语言,语《文合一。L2教学的学习则受到学生脑内认知机制和所处环境的影响,但它在作为目的语的L1环境中学习,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得到L1语言环境的帮助,如身边都是教师,24小时存在“交际任务”。这种学习“优势”是FL教学所没有的。FL教学远离目的语作为L1的社会,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一般缺乏目的语环境和髙水平师资,教学时间也相对有限,其他教学条件也难以符合理想。所以L2还有自然学会的机会和“在用中学”的环境,而FL则缺乏这种机会和环境。

 

  3•学习动力不同。L2学习者主要为生存而学习,他们要通过目的语的学习而融人当地社会。为此他们要“封存”自己原有的文化而建构目的语民族文化。他们人生的成功、失败都决定于能否学会目的语。所以他们面对L2要“背水一战”。语言教学研究中称这种动机为融合性动力(integrativemotivation)。integrative的含义本为综合,故以此词表示L2学习动力的特点,意在表示此种动力的多样性,它不同于FL学习动力,FL学习动力主要是工具性动力(instrumentalmotivation)。工具性动力主要把目的语作为图谋良好发展的工具,如升学、升职的工具,国际交流的工具等。尽管当前的外语教学已强调了人文性,但其要求主要在于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外语作为人生斗争工具的基本特点未变,外语学习动力仍以工具性动力为主。工具性动力暗示学习外语存在可替换性,即不学、学不好也可采用其他办法来替换外语这个工具。学生面对外语学习很难产生像L2学习者那种“背水一战”的心态。

 

  4.学会的过程不同。学会过程牵涉学会机制。L2和FL的学会过程是否相同,是语言教学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但从实践看,L2学习者基于其特有学习目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动力,可能“直接学会”,可以采用全浸式、半全浸式学习过程。而FL的学习一般都要借助语言知识的帮助或采用其他拐杖,如用国际音标学习英语发音。

QQ截图20160317141659.png

 

  5.教学内容不同。L2教学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学生又生活于目的语社会并急于融人该社会,故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着眼于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力求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融汇起来。而FL的学习者不存在类似的目的、条件、动力,即使学习结合学生生活的内容,也达不到L2学习者学习同类内容的功效。所以FL学习者的教学内容应侧重其语言的规范性和高频率的使用面,从而帮助学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学一用十”,多学一些具有生成力的“种子性”语言材料。

 

  6.教学程序不同。尽管L2和FL的教学方法都要多元化,且在技巧层次可以相互挪用,但在教学程序上FL教学不可避免地要讲究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理解而表达的逻辑顺序;L2教学则可打破这些顺序。

 

  (三)TESL和TEFL是两种英语教学类型

 

  据上分析,TeachingEnglishasaSecondLanguage(TESL)和Teach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TEFL)显然是不同的两种英语教学类型,它们同中有异。而对英语教学实践而言,必须重视两者之异。否则我们就将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组织等等方面“食洋不化”;在学习动力方面产生“肠梗阻”;在教学条件方面也可能“扬短弃长”。概括地说,把TEFL教学与TESL相混淆,至少会产生三点危害。

 

  1.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如小学英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误以为学习国际音标必然遏制学习兴趣。

 

  2•忽视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制约作用。如把适应第二语言教学之语言环境的技巧、练习、作业照搬于外语教学。

 

  3•忽视自己的成绩,挫伤教学双方的自尊与自信。如在进行国际间英语教学效果的横向比较时,把我们的TEFL的效果与人家TESL的教学效果相比。这些危害是明摆着的。何以中外众多学者和教师都把TESL和TEFL相混淆呢?主要原因是语言教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由于外语作为学校科目的教学最早产生于西欧,现代语言作为全球性外语语种者以西欧所用语种最多、最早;外语用于国际交往,首先是西欧现代语用于海外市场和殖民地、移民语言教学,那也以欧美最多,在语言教学研究方面欧美又起步早且深广度高。因而西方学者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欧现代语的教学看作全球外语教学的样本,认为西欧现代语教学研究成果可以用之于全球;而西欧现代语教学最早就产生于侨民语言教学,即L2教学。

 

  所以我们可以说,区别L2教学和FL的教学是从事英语教学必具的理念,也是研究英语教学各种问题的出发点。

 

  二、英语教学的内容

 

  考查英语教学的内容,得从英语是外语教学出发。如果把它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来看其内容,则宏观上是构建新的文化体系和强势语言,微观上必须学习学生生活和在目的语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内容,并且得“急用先学”。但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来看,则要从所订教学目标的需要取材,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则要按基础教育的目的选取教材。对此,本文在上段中讨论FL与SL教学内容的区别时已有涉及。

 

  作为FLT,我国英语教学内容自然是英语(Englishlanguage)。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按认知语言学的一种见解,语言还是认知的结果。早在20世纪初叶欧洲就提出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和文化。所以当前我国研制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了文化素质的内容和要求,这标志我国英语教学的内容是语言和文化。但英语语言和文化内容极为宽广,我们只能从中选取适应学生需要的东西去学习,因此就产生了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一)英语教学内容的范围

 

  这是指研制中的英语课程标准所划定的内容。目前教育部已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3]和《普通髙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前者将只适用于义务教育而不用于高中,《两个课标》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研制的,标志着我国基教英语课改的方向与目标。这两个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内容是一致的。

 

  1.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以及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四种技能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手段。

 

  2.语言知识。指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个方面,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3.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4.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5.文化意识。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

 

  以上五项的头两项是语言内容,后三项是人文教育内容。五项内容又以分级目标形式,分别在二、五、七等目标级别里作了描述。但从实施角度看,描述还只是给教学内容的选择划出了范围。但对英语教师来说,根据这五项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有关英语教学内容的总理念:英语课不能只教英语,还要教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或者说,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两大块;一块是英语语言,一块是与英语及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人文内容。

 

  (二)关于人文内容

 

  从人文内容的范围看,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确定学生主体的地位。因为只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外显的或内隐的方式从情感态度方面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才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以及合作精神;这些因素的产生又反过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这样,人文内容便为学生学好英语建构了良好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制约以智力为核心的操作系统,是能否学习、学好英语的关键。但是,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主体的教育功能不只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而须定向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情感态度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放眼世界的恢弘志气。

 

  为此,英语教学的内容必须包含学习策略,从战略层次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其具体内容是如何调控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英语学习活动中采取省时高效并能促进自我素质教育的策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至于文化意识的教学则指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相关的知识并把它们溶化于所学的英语语言技能、能力之中,使它们既有助于学好英语,又有助于用好英语,还能直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这能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之中与世界沟通,从沟通中提高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形成既吸收外国文化又宣传中华文化的信念。

 

  所以,关于英语教学的人文内容,可以概括为:研究学生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发挥好主体性,从而成为学好英语、用好英语、交流中外文化的主人翁。

 

  (三)关于英语语言内容

 

  从《两个课标)>所提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范围来看.我们认为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在理念层次加以探讨。

 

  1.语料问题。

 

  语料指英语教学所用的语言材料。交际教学思想兴起之前,主要从英语文学名著中选取。因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窗口,学习文学材料有助于了解生活.了解人生。文学又包含了可能化解人生难解问题的意蕴,学习文学材料有助于提高人文修养,健全世界观。但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际空间距离缩短而交往频率提高.加之,信息社会形成之后,干什么事都要求快。外语教学领域产生的交际教学思想也求快,希望只学用得到的语料,学了就用,乃至学用合一。这样,在语料选用上就提出了选用真实语言,用以保持所用语料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即从现实的言语交际活动中筛

 

  选适合学生使用的语料作为学习内容,而不再选用文学著作。因为文学著作的语言都是作家加了工的语言,如果将文学著作的语言直接用于交际,将妨碍沟通,若将所学文学语言转变为通俗语言后再去交际,又多费了时间。所以学真实语言被认为是一条“捷径”。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网上交流的普及,真实语言中的新词新语越来越多,从真实语言选材的思想又前进了一步,贴切学生生活,即尽可能把学生日常生活中要用到的和他们感兴趣的新鲜词语都引人教学内容。这在国内外似已成为选取英语教学内容的新“常规”。

 

  但是,只追求语料的真实性和贴切学生生活,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可不加以注意。其一,真实语言的生成能力和规范性远远不及文学语言。基础教育是成才的预备教育,不是成才教育;义务教育的主要目的更是给发展做准备。所以,为了学生能够在不同条件下继续学好英语,教学语料选用适量的规范语言、标准语言是不可少的。其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学生生活涉及面也越来越广,英语教学语料如果执意追求贴切学生生活,将大幅度增加词语数量,一方面学生消化不了,另一方面体现学习内容的教材不能相对稳定。而且我们的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缺乏二语教学所拥有的目的语环境,学许多新词新语并不能派上用场;等到能够用上时,已成了旧词旧语且学生也可能忘了。因此,在处理语料选用时,要处理好真实语言与文学语言这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2.选词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英语教学一直以词汇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水平和目标高低的主要标准。但英语词汇量很大且增生很快,半个多世纪之中已从20多万增加到70多万,不过其使用面有宽有窄。英美人使用词的数量也不大,用词最多的人数邱吉尔,也才6万多个,大学生只用4〜5千个或0.7万至1万个,普通工人只用曾用2160个词解释所有词条。所以自20世纪20年代起,英/外语教学法家就提出了按使用频率选学英语词汇的理论。认为使用频率高的词,一般都具有含义中性、结构较简、构词力强,转义较广等特点,可造成学习上的方便。故应视学习时间和教学目的要求,选学高频率的词。几代学者还专为基础英语教学制订了从800个到5000个的多种词汇频率表。我国由原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所列词汇表,就是根据16种词汇频率表筛选出来的。由于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打好基础,选学生成力强的高频率词汇自然是合理的,也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内容取向相符合。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

下一篇:以实用性英语教学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