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心理学的规划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1

 反学校文化在中学生中尤为常见,中学生的反学校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对学校主流文化价值的反抗,在罗洛·梅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下,我们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象学为方法论,结合了自己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他关注人的存在及存在感,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主张要重在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描述对人类心理进行研究。
  “存在”是罗洛·梅存在分析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其含义是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自我反思,通过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超越,通过创造、工作、爱和友谊而使个体超然于自我之上。罗洛·梅认为“存在感”是人的存在的核心,所谓“存在感”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和体验,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容易导致人的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
  从罗洛·梅的视角看来,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产生与中学生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存在感的缺失密切相关,是中学生体验不到自我意义和价值,寻求存在感、探求自我的体现。
  二、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行为分析
  关于反学校文化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多从阶级文化冲突的角度界定反学校文化,最为著名的论断就是保罗·威利斯对于12位劳工阶级男孩的反学校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学生的反学校文化其实是劳工阶级文化的一种延伸,为其以后进入劳工阶层做准备。在他看来,“反学校文化最基本、最明显、最明确的表现层面就是对‘权威’根深蒂固的彻底反抗”。国内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起步较迟。学术界自1998年以来才开始逐渐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加以重视。台湾学者吴琼洳曾将反学校文化界定为在校园中存在的有悖于校园文化的文化现象。
  国内外学者研究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赞同学生的反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学校亚文化,其核心是蔑视学校主流文化价值观,并以反对学校权威为典型特征。本文将学生反学校文化描述为学生在与学校环境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学校主流文化对抗及反对代表主流文化的权威的态度与行为。在罗洛·梅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反学校文化不仅是中学生寻求自由和权力的有力方式,也是他们化解焦虑、寻求存在感的有效手段。
  1.反学校文化是中学生寻求自由和权力的方式
  罗洛·梅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最为核心的是存在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和体验,它可以统整与连贯个人的各种经验,把人的存在联结为一个整体。因此,存在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支柱,也是人生的基础和目标。一个人的存在感越强,人的意志越强,个人自由选择的范围越广,越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罗洛·梅认为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全部存在的一种性质。
  在学校权威体制下,学校利用各种熟练的技巧向学生不停地传送各种指令,不断地告诉学生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只能使学生成为工具人,机械地按各种指令做事。那些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满于学校束缚的学生则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于是会采取各种手段反抗学校权威,与学校的主流价值成对抗之势,形成一种反学校文化。他们一方面在课堂上反抗老师权威,上课吵闹、与老师顶嘴,玩手机,搞恶作剧;另一方面,他们刻意违反学校规定,不穿校服,躲在角落里吸烟,打架骂人等。这种方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是没有选择地被动地接受他人指令的机器,他们是自由存在的个体,有选择自己如何在校园中生存的权力。
  2.反学校文化是中学生化解焦虑、寻求存在感的手段
  罗洛·梅指出,焦虑是个人的人格及存在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所产生的忧虑。焦虑对人的影响具有建设性。即当个体感受到存在的威胁、体会不到存在感的时候,会产生存在焦虑,这种焦虑会使个体感受到一种不适感,而个体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自我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焦虑是人探寻自我、获得成长、追求存在感的生命的动力。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各方面急剧变化,内心特别渴望自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难以脱离学校的束缚。学校机械化的教育内容,落后的评价标准,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一切为了考试”的口号,只注重成绩排名的倾向,让很多学生被排斥在好学生之外,被忽视、被贬低。他们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体会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内心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内心极度的焦虑。而为了缓解焦虑,证明自我的存在价值,许多学生选择走上了反学校主流文化的道路。他们开始反抗老师、欺负同学、打架斗殴、聚众闹事,成了学校所谓的“危险分子”。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师们不敢轻视他们的存在,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体验到了所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对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的引导
  1.正确看待中学生反学校文化,发现行为背后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学校往往认为中学生的反学校文化不利于校园管理和教育的发展,甚至危害学生健康成长。所以一般也总是采取密切控制,强力打压的态度。但是,我们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培养默默遵守规则的好公民,更要培养具有创新批判精神的公民。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应当科学合理地看待中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看到他们违反学校规定的同时,不要忽视他们身上特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正是中学生的创造性活力和勇气。在这样的理念下,对他们进行正确而适度的引导可能要比运用强势和权威来打压更有效。
  2.尊重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给予学生体验存在感的机会
  罗洛·梅认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必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能进行价值和目标选择,并具有用语言表达存在感的能力。反学校文化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反抗学生自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无用武之地,得不到关注。但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我,便可以让其他人高看,让老师们关注,让学校不敢轻易忽视他们,这样他们才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存在感。
   成绩本位的学校教育体制让这些学业成就低的学生们感觉升学无望,在学业上找不到自我,不能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才通过各种反抗的方式肯定自我,寻求存在感。所以,学校应当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允许学生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体验自我的存在感。
  3.学校积极进行教育反思,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当学生对学校反抗时,可促使学校或教师作深度的反省思考。首先,教师应从学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从而反思自己在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之处,以真正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反思自己是否公平公正地对待了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以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和谐。
  在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反学校文化的存在对我国学校教育是一个发展改革的契机。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的发生是对学校传统教育体制的挑战,它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从人的发展出发,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从而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韶刚.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阐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
  [2]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

上一篇:生成性教育资源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方法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