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科学家杂志2021年17期

科学家杂志2021年17期

发布时间:

科学家杂志2021年17期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农地积水疟疾肆虐 穿着传统服饰向来乐天知命的卡特瑞岛人,几百年来遗世独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但他们却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暖化,令他们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命运。卡特瑞岛环保人士保罗塔巴锡说:‘他们已经持续被海洋力量攻击,还有持续不断的洪水,原有的地区都被改变了,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了。’ 目前,岛上原来的主要道路现已水深及腰,原来种植椰子树的农地也全成了烂泥巴地。更不堪的是,招致蚊子苍蝇丛生,疟疾肆虐。 专家预测,过不了几年,卡特瑞岛将被完全淹没在海里,全岛居民迁村撤离势在必行。 亚马逊雨林逐渐消失 而位于南美洲、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正渐渐消失,让全球暖化危机雪上加霜。 号称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涵盖了地球表面5%的面积,制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气及30%的生物物种,由于遭到盗伐和滥垦,亚马逊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积消退,相当于一个新泽西州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会让全球暖化加剧之外,更让许多只能够生存在雨林内的生物,面临灭种的危机,在过去的40年,雨林已经消失了两成。 编辑本段由来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编辑本段新说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长的速度,到2100年CO2含量将增加到550ppm,即几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许多气象学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 目前采用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物理状态变化规律,设计成数值模式进行计算。不过,由于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得还不够完善,采取的简化计算办法不同,各个模式的计算结果常相差很大。为此,80年代美国科学院组织了评估委员会,对这些模式的结果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土1.5℃,即1.5℃-4.5℃。这就是对本问题最有权威的组织--联合国IPCC第一次《报告》中采用的数字。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0.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0.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1.5℃-4.5℃,修改为1.0℃-3.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1.5℃-4.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1.0℃一3.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编辑本段对策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五%的抑制效果。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九、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此外也有可能是自然规律,应为古代恐龙时期地球比现在还热。 何谓‘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 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于一类名为温室气体所引致,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 体的能量平衡。在现况中,地面和大气层在整体上吸收太阳辐射后能平衡于释放红外线辐射到太空外(图一)。但受到温室气体的 影响,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份量多过它释放出到太空外,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但由 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 图一简略地说明地球大气层的长期辐射平衡情况。太阳总辐射量(240瓦每平 方米)和红外线的释放量应要均等。其中约三分之一(103瓦每平方米)的太阳辐射会被反射而馀下的会被地球表面所吸收。此外,大气 层的温室气体和云团吸收及再次释放出红外线辐射,使到地面更暖,高出约33℃。 (来源: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94: 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IPCC IS92 Emission Scenari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温室气体种类 温室气体占大气层不足1%。其总浓度需视乎各‘源’和‘汇’的平衡结果。‘源’是指某些化学或物理过程使到温室气体浓 度增加,相反‘汇’是令其减少。人类的活动可直接影响各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而因此改变了其浓度。 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可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 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气层中的水气(H2O)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认为它 的成份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表一显示了一些温室气体的特性。 ‘全球变暖潜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各种温室气体对地球的能量平衡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帮助决策者能量度各种温室气体对地球变暖的影响,‘跨政府气候转变 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1990年的报告中引入‘全球变暖潜能’的概念。‘全球变暖潜能’ 是反映温室气体的相对强度,其定义是指某一单位质量的温室气体在一定时间内相对于CO2的累积辐射力*。表二列出 ‘跨政府气候转变委员会’报告内一些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对气候转变的影响来说,‘全球变暖潜能’的指数已考虑到 各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存留时间与及其吸收辐射的能力。在计算‘全球变暖潜能’的时候,是需要明了各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 演变情况(通常不太了解)和它们在大气层的馀量所产生的辐射力(比较清楚知道)。因此,‘全球变暖潜能’含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以CO2作为相对比较,一般约在±35%。 *辐射力的定义是由 于太阳或红外线辐射份量的转变而引致对流层顶部的平均辐射改变。辐射力影响了地球吸收和释放辐射的平衡。正值的辐射力会使地球 表面变暖,负值的辐射力使地球表面变凉。 温室气体浓度的转变 i) 二氧化碳(CO2) 夏威夷的冒纳罗亚观象台在1958年已开始对大气层CO2浓度作仔细量度。表二显示CO2在大气层中 的每年平均浓度由1958年约315ppmv(百万份之一体积)升至1997年约363ppmv。冒纳罗亚观象台的数据亦反映了每年在北半球因为植 物呼吸作用而产生的周期变化:CO2浓度在秋冬季时增加而在春夏季时减少。与北半球比较,这种随著植物生长及凋萎 的CO2浓度周年变化在南半球的出现时间是刚刚相反,而且变化幅度较小,这种现象在赤度附近地区则完全看不到。 图二. 大气层CO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表示1974年5月 以前的数据,取自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表示1974年5月以后的数据,取自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表示每月平均值的长期趋势。 ii) 甲烷(CH4) CH4在大气层中的增长速度已在近十年减少下来,尤其在1991至1992年间有明显的下降,但在1993年后期亦有 些增长。1980至1990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每年13ppbv(十亿份之一体积)。 图三. 在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收集的空气样本显示大气层中CH4的平均混合比。蓝点表示量度数据,红线 和绿线分别表示CH4混合比短期和长期的变化。 iii) 一氧化二氮(N2O) 从过往40年间,N2O的平均升幅是每年0.25%(见图四)。现时在对 流层的N2O浓度在312到314ppbv左右。 图四. 大气层中N2O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iv) 氯氟碳化合物(CFCs) 在各种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较为重要,因为其浓度比较高与及它们对平流层内的O3有很大影响。 在多种人造的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的浓度最高,分别约为0.27及0.55ppbv(量度于冒纳罗亚观象台,1997,见图五 和六)。从它们的‘全球变暖潜能’数值,显示这两种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的能力相当高,估计在八十年代期间除了CO2以 外,CFC-11及CFC-12在所有温室气体中对辐射力的影响已占了三份之一。 图五. 大气层中CFC-11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图六. 大气层中CFC-1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图二至六取自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 ‘温室效应’增强后的影响 i)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 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 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度。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 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 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这个千金藤,它抑制病毒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的话,目前也是申请了专利,我觉得还是比较厉害的

不知不觉,2021年再有两个月就要结束了,在过去的十个月,有关气候变化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不断向我们发出警示:地球正在加速走向死亡。 或许不少的朋友还记得2020年发生的几次大的气候灾难,例如: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北美,北极的野火,东非蝗灾等等。其中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更是成为人类的噩梦,不仅对动植物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还加剧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恶化。 根据后来科学家做出的调查研究指出,发生在2019-2020年的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直接导致近30亿动物死亡或者流离失所,可见有多么的可怕。而东非的蝗灾,同样也是数十年未见的大型自然灾难,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严重,直接导致2020年出现了全球粮食危机,不少的国家禁止向外出口粮食。2020年发生了几次严重的自然灾难,那么2021年是否就安全稳定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过去的十个月之中,相信朋友们通过网络经常可以看到发生在全球的各种自然灾难,仅仅是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发生的水灾就非常严重了。 在很多人看来,洪水这样的灾难应该是发生在南方等沿海城市,北方应该不会发生洪灾。可是前段时间山西发生的洪灾告诉我们,洪水这样的灾难或许已经不是南方的“专利”,在未来北方也有可能频繁发生洪水灾害。 根据《保护科学前沿》杂志发布的新研究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个可怕的未来,那就是新一轮的生物大灭绝。相信很多的朋友都知道,在近五亿年的岁月里,地球一共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要知道在6500万年前,那可是一个辉煌的恐龙时代,遍布全球的恐龙占据当时地球生物链的90%。就是这样一个辉煌的恐龙时代,在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走向了终结,结束了长达1.6亿年的称霸时代。恐龙灭绝之后,又经过了数千万年的自然演化之后,才有了人类的诞生。 每一次的生物大灭绝都会波及到80%以上的物种,越是霸主级的生物,越难以在生物大灭绝过程中生存下来,往往都会走向灭绝。科学家研究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周期后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有可能已经在悄悄地发生,而人类飞速发展的工业则加剧了这个进程。 地球现在要面临三个问题: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人口越来越多带来的恶果。我们先来看气候问题,相信不少的朋友都能够看到和感受到,近十年来,地球的极端气候变化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高温,干旱,强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自然灾难出现的频繁越来越多,强度也越来越高,对生态气候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根据美国宇航局的统计,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超过了1.2摄氏度,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而1.5摄氏度是一个气候临界值,一旦全球的气温超过这个数字,那么气候生态系统将彻底崩溃。 其次是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地球是一个物种丰富的生命世界,除了人类之外,还有数百万种以上的各类生物。而每一次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就是消灭生物多样性,让大部分的物种消失,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近1.1万年以来,地球上已经有约50%的陆生植物和大约20%的动物灭绝消失。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还会有700万到1000万动植物面临着灭绝消失,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减少,都是生物大灭绝出现的前兆。虽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持续了1.1万年,但是在人类走上 科技 之路之后,生物的灭绝消失速度明显加快,工业越发达,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速度越厉害。最后是人口大幅增长的问题,可能有一些朋友认为,随着 科技 的飞速发展,不少的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但是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人口还是在持续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曾经发布的一个说明,预计到2030年人口将增长到86亿,到2050年将达98亿。 持续增长的人口对地球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而越多的人口对资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人口,那么我们就需要加快资源的开发,而过快的资源开发,会加速对地球生态的破坏,让地球快速走向死亡。 霍金曾经发出预言,地球留给人类的时间或许只有数百年。或许在一些人看来,霍金完全是杞人忧天,地球怎么可能会走向死亡,可是越来越多的证据却表明,霍金的这个预言大概率会成为现实。如果地球走向了死亡,人类将何去何从?一旦地球的生态彻底崩溃,无法适应人类生存,那人类的唯一出路或许只有星空。我们现在努力 探索 火星,其实就是为了人类的未来做准备,那么移居火星是一个好的选择吗?或许未必。 我们连一个小小的地球都无法保护好,那又如何去保护好火星?而且人类的 科技 要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需要开发星球来实现。我们明知道过度开发地球会让地球走向死亡,可是 科技 的飞速发展却让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否则 科技 就会陷入停滞,人类文明也无法快速升级。 这是一个死循环, 科技 要发展需要大量资源,大量资源需要开发星球,而开发星球必然会破坏生态系统,加速星球走向死亡。人类即便在未来移居到火星上,我们同样会不断开发火星的资源,而火星的生态星系同样也会走向死亡,无法适应人类的生存。既然如此,那人类要何去何从?其实最好的生存环境就是星空,只要人类的 科技 实力足够强大,我们完全可以脱离星球的束缚,在宇宙中建造星空城市,放弃在某一个星球上固定居住生活。 而建造的星空城市可以是一个移动城市,当太阳系没有资源可开采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随着星空城市向外星系前进,开采另一个星系的资源去发展。在一些科幻小说中,强大的星际文明基本都是流浪文明,它们没有固定的生存居住地。 星际文明的智慧生命体就生活在庞大的星空城市中,星空城市相当于一个浩瀚的宇宙飞船,可以进行星际航行,走到哪里,资源开采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星际文明对资源的需求,同时让 科技 的发展一直进行下去,文明的实力也会越来越高。

事在人为,具体看我们能采取多大的决心和措施~ 对策如下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五%的抑制效果。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九、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此外也有可能是自然规律,应为古代恐龙时期地球比现在还热。

辽宁青年杂志2020年17期

《中国青年报》地址: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邮编:100702《辽宁青年》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北五经街21号辽宁青年杂志社邮编:110003《黄金时代》地址:广州市东山寺贝通津1号大院黄金时代杂志社邮编:510080

是李耘。————————————主管主办 共青团辽宁省委出版单位 辽宁青年杂志社网络平台 辽宁青年青讯网 顾 问 曹爱华 田 野 高宏彬 赵红巍 尹正伟总 编 辑 李 耘副总编辑 吴军承 王志多总编助理 王 玮 李 鸣 张 颖执行主编 龙 戈法律顾问 赵丙贵 路 军 张志毅 刘 芬编 辑 部 任知元 张 超 佟可竟 王艳红 郭 辉 张 迪记 者 部 岳抒青 魏 雷 吴 迪 孙 月 毕 志美术编辑 潘树声 关 硕校对编辑 穆 青流程编辑 邢海燕发 行 部 龙 戈 李绍生广 告 部 张 颖 王智勇 戴云秀 张 娜本刊地址 沈阳市和平区北四经街28号

《海峡导报》生活快板 时尚周刊旅游天地校园内外电子邮箱: 所投报刊:福建厦门 海峡导报所投栏目:副刊《年轻人》杂志编辑王琳《课堂内外.高中版》杂志社《辽宁青年》杂志编辑宋凌燕《中国校园文学》谷美珏编辑《华夏少年》张超编辑杂志信箱:依怡信箱:《美少女》阿若编辑 《少女》编辑陶陶〈少男少女》编辑部主任《中学时代》海沫编辑《人生与伴侣》黄伯益编辑《现代交际》于蕾编辑 《21世纪人才报》电子邮件地址:《少男少女》电子邮件地址: 《读写月报》编辑部写作版电子邮件地址:《儿童文学》电子邮件地址:《儿童文学》编辑部电子邮件地址:《辽宁青年》宋凌燕电子邮件地址:《萌芽》编辑部电子邮件地址:《年轻人.中学生必读》电子邮件地址:《散文》编辑部电子邮件地址:《散文选刊》杂志社电子邮件地址:《涉世之初》文莽电子邮件地址:《中国中学生报》编辑部电子邮件地址:zgczsb@public.bta.net.《中华魂》电子邮件地址:《中学生》编辑部电子邮件地址:《中学生学习报》编辑部电子邮件地址:《新安晚报》文学之舟(要求一稿一投)《齐鲁晚报》人间花地(文学)[分享]最新报刊杂志电子邮箱1、《杂文选刊》(普及版... 、 《杂文月刊》(原创) 、《金山》 、 《幽默讽刺·精短小说... 、 《百姓故事》 、《文艺生活·精品故事... 、 《小小说月刊》 、 《思维与智慧》 、 《齐鲁晚报》小小说·... 、 《百花园》任晓燕 、 《诗刊》(上半月) 、 《故事家·微型经典故... 、 《爱人》(下半月)艾... 、《散文》 、 《新青年》 、 《散文百家》 、 《辽宁青年》 、《读者》(原创版) 、 《中国建材报》五彩世... 22、 《半岛都市报》朝花副... 、 《淄博晚报》秀周刊·... 、《山西文学》 、《热读》 、 《作家天地·微型小说... 、 《幽默大王》 、 《淄博晚报》现代人副... 、 《小小说选刊》 、 《羊城晚报》“花地”... 31、 《天池小小说》 、 《古今故事报》叶裴蕾 、 《今古传奇·故事版》... 、 《牡丹》小小说超市 、 《重庆时报》城市语文... 、 《郑州晚报》城市笔记... 、 《经典故事》 、 《太原日报》李惠 、 《当代人》 、 《辽河》 、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 、 《短小说》 、 《金山》 44、 《作家杂志》 、《通俗小说报》 、 《福建文学》 、 《安徽文学·散文家》 、 《故事林》 49、 《温馨》 、 《济南时报》副刊·市... 、 《百花园》邹磊 、《百花园》王彦艳 、 《百花园》小小说原创... 、 《文艺生活·精品小小... 、 《文苑》 、 《百姓故事》(下)颜... 、 《参花·深情》 、 《美文》 2 、 《箴言》 、 《箴言》编辑部

大连大学占地面积是109.7万平方米。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更名为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更名为大连大学。1987年10月,与大连师范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成为如今的大连大学。

学校介绍

大连大学简称连大,位于浪漫之都——辽宁省大连市,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入选高校,首批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2008年12月,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并入大连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5月,学校设有29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6400余人(含2所附属医院)。校本部教职工1600余人,正高职171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1人,专任教师981人。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金普学者”系列计划,大力强化“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的功能。学校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9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7人。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8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9名教师入选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3月,大连大学现有20个一级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共有7个省重点(培育)学科,8个学科入选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1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

辽宁省一流学科(1个):软件工程。

辽宁省高校重点学科(4个):专门史、有机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外科学。

辽宁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3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3个):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外科学(骨外)。

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5个):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卓越计划项目6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及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国际化试点专业22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7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护理学两个专业被评为六星级专业(世界高升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软件工程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与大连理工大学实行本科课程跨校互选合作,并联合培养博士生。

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护理学(二批)、小学教育(三批)、生物工程(四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六批)。

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大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二批)。

国家级大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7个):大连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等。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护理学、汉语言文学、日语、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7个):日语、医学检验、小学教育、护理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特色专业(2个):医学检验、日语。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土木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宇宙探索与发现、现代科技与人类未来、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古典文明、人体局部解剖学、自然分娩接产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辽宁省精品课程(20门):护理学基础、化工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大学英语、生物化学、液压传动、工程力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6个辽宁省创新团队,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以及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科研成果

据2018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项目225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16年获得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SCI、SSCI、EI、CSSCI检索论文1000余篇次;授权发明专利335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底,大连大学图书馆拥有图书148.5万册,期刊为763种,报纸114种;电子图书34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3万余种,中文数据库21种和外文数据库15种;古籍资源、校本资源达2万余册。

国际交流

学校注重教育国际化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智力为我校及大连市服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的134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多所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短期交流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与多个海外团队开展了国际科研合作、智库合作等,每年均邀请一批海外知名专家到我校交流,并有部分专家被聘为客座教授。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承建了“教育部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并分别在塞舌尔大学和科摩罗大学建设了孔子学院。学校的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助力了大连市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农家科技杂志2021年5月

《中国园艺文摘》 国家级刊物 3400字符《中国林业产业》 国家级;2500字符/版《乡村科技》 省级刊物,2500字符/版《环球人文地理》 国家级 2500字符/版《山西农经》 省级刊物 2000字符/版《环境与发展》 国家级,3300字符《农家参谋》 省级2500字/版《新农村》 省级 2300字符/版《地球》 国家级 2500字/版面《科学种养》 省级3000字符/版 《当代旅游》 省级2500字符/版《农业与技术》 国家级 2100字符/版《中国农业信息》 国家级刊物,2500字符/版《当代畜禽养殖业》 省级刊物,1900字符/版《农家顾问》 省级刊物,2600字符/版《科技创新与应用》 省级刊物 3000字符/版《民营科技》 省级,3000字符/版《江西水产科技》 省级;2200字/版《农家科技》 省级 2500字符/版《科技风》 省级 2500字符/版 《科技创新导报》 国家级 3500字符/《农村经济与科技》 省级 2400字符/版《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国家级;2500字/版《农民致富之友》 省级 2500字符/版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农业科学类论文在下面几个期刊中均可以发表:1.现代农业科技杂志 省级期刊《现代农业科技》于1972年创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开,彩色四封.《现代农业科技》系全国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安徽省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科普科技期刊第4名、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农业类期刊海内外入榜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分类排行农业农村类入榜期刊.2013年期刊影响因子0.333,经验丰富国内同类期刊!刊号:CN34-1278/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5739,邮发代号: 26-41.2.南方农机杂志 省级期刊《南方农机》(双月刊)创刊于1970年,由江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江西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江西省农业机械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颇有南方特色的农机化技术刊物,以推介南方适用农业机械,大力普及实用农机科技为宗旨,谒诚为广大农村机手、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基层农机工作者、农机科技人员服务.主要读者群为南方15省市各级农机工作者及广大农林机手、拖拉机驾驶员.涵盖面广、发行量大,是贵单位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特别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媒体.《南方农机》获1993-1994年度全国农机科技期刊一等奖、中文核心期刊(1992).3.现代园艺杂志 省级期刊《现代园艺》(半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江西省经济作物局、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主办.荣获江西省科技期刊.《现代园艺》本刊是我省的国艺实用科技期刊,主要以传播先进实用的果树、蔬菜、花卉、西甜瓜等良种良法为主.始终贯"推广变及先进实用的田间载培技术"为宗旨,以其学术的权,时效性和一贯取信于民、讲求实效的作风在国内园艺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核心级别应该没有容易的,除非文章特别好的,普通一点的不知道可不可以,像壹品优刊有本农业科学

以下期刊可供你参考:1.《中国农业信息》2.《新农村》3.《新农民》4.《吉林农业》5.《北京农业》6.《养殖技术顾问》7.《农家科技》8.《湖南农机》9.《湖北农机化》10.《农业与技术》11.《农家之友》12.《当代畜牧》13.《河北农机》14.《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望采纳!

试题与研究期刊2021年17期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就是最普通的 省级期刊。是正规期刊。

普通省二级刊物期刊名称 试题与研究 期刊CN号 41-1368/G4 主管单位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中学生学习报》社有限公司

遇到假刊了吧

《试题与研究》刊物上的论文需要在刊登后3个月后才能上传到网上,查看你的时间再去网上查找,现在已能在 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网 上查到。本杂志属于正规期刊,可以到新闻出版署网站上去查询真假。

科学世界杂志2021年第九期

杂志里的用图很好,非常吸引我去阅读,大篇幅的图片加少部分文字,是我喜欢的阅读,类型。

科学杂志包含着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新闻、发现和创新。它是由不同的科学界技术专家撰写的科学期刊。那么世界上好的科学杂志有哪些呢?这里我们列出了世界上十大科学杂志,大家也可以评论区留言

《科学世界》科普性能好一些,文章介绍简单,篇幅短。适合没事的时候下班看看,比较快餐的知道科学知识。

促进科学发展,很适合儿童的一本科学读物。我给家宝宝买了,他很喜欢看。

  • 索引序列
  • 科学家杂志2021年17期
  • 辽宁青年杂志2020年17期
  • 农家科技杂志2021年5月
  • 试题与研究期刊2021年17期
  • 科学世界杂志2021年第九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