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媒介定位及编辑方针研究论文

媒介定位及编辑方针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媒介定位及编辑方针研究论文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 新闻的发生是客观的。但是,新闻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要由人来传播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事件还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因而,对新闻事件进行人为的干预和利用,应该是可以也是可能的。而且,策划,也是媒体编辑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制订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的报道要点,要求记者在某一时段重点报道某一方面的内容……都应属于策划的范围。策划,是实施本媒体的编辑方针和传播总宗旨的手段一一这是广义的策划。 所谓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与新闻策划的区别是: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地利用;后者则全部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之中,甚至连新闻事件本身都是人为策划的产物。什么是新闻策划?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新闻策划广义上可以包括公关策划、广告策划、经营策划、竞争策划”(武汉大学夏琼教授);“新闻策划只能限定在新闻报道的策划,不要将媒介的经营管理活动拉进来,更不能搞策划事实”(华中科技大学孙旭培教授);“新闻策划应该包括自觉创造‘信源’的新闻事实策划和体现媒介主体性的新闻报道策划”(华中科技大学舒永平教授);“应把新闻策划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新闻媒介策划’”。(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新闻策划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对媒体本身的策划和对媒体内容的策划,前者包括市场定位、受众对象、经销策略等;后者包括专版时段的策划、栏目的策划、具体报道的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周建明教授)。[1] 本文笔者引用蔡雯教授的定义:所谓“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指的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和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体说来,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第二、媒介新闻单元(指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职能的那一部分)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第三、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2] 依照这一定义,可以将“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定义为:网络新闻策划就是网络新闻编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和设计性工作,以及对网络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它也应该包含三方面内容:一、网站的定位与网络编辑方针的确定;二、网络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三、网络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对新闻策划的再思考□蔡雯今天,我国新闻传媒的“新闻策划”,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对此也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分歧。笔者曾在1 9 9 3 年发表论文,较早对“新闻策划”问题进行过一些肤浅的探讨。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感到对“新闻策划”的研究亟需从研究局部内容走向全面地揭示其内涵,建立理论体系;对“新闻策划”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要从本质上加以辨别,在理论上加以澄清。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新的思考。什么是“新闻策划”新闻理论应该是对新闻实践客观规律和知识体系的集中概括。“新闻策划”近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新闻媒体的策划是一个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如新近在报界比较引人瞩目的一家新报纸华西都市报,1 9 9 5 年创办之初就进行过这样一系列的策划工作:———报业发展道路的策划。从四川省已具有区域组合城市雏型出发,华西都市报确定走“成渝晚报”的道路,组建报社队伍时,就在重庆建立了记者站。———报纸整体策划。定位为“市民生活报”,提出“一报在手,全知家事国事天下事,让读者感到天天离不开这张报纸”。目前该报2 4 块版面,就是在此指导思想下规划布局的,表现出强烈的市民生活报特色。———新闻报道的策划。从开办之初的“新闻追踪”到后来的“特别报道”,报道选题、报道形式设计、版面设计等都有独到之处,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带动了发行量上升。———报纸营销的策划。建成了1 0 0 0 多人的发行队伍和全省自办发行网络,推出了电话订报、现场订报、订报送报箱、送保险等促销手段,提供上门订报、送报上门等服务。———队伍建设与内部管理的策划。员工主要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实行全员合同制,开创了以版面质量管理为龙头的新路子,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管住了软广告,并将职工的收入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该报还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精神”和建立完备高效的信息网络的构想,制订了技术设备改造以及逐步提高职工住房和福利待遇的规划,开展了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和经营活动,等等。他们还明确指出:总编辑就是总策划。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仅仅从某些局部内容去定义“新闻策划”是不全面也不准确的。“新闻策划”理论应该从广义上做全面、科学的界定。我认为,新闻媒体运作策划的客体从广义上说,已经不局限于新闻报道本身,而是揽括了所有与信息传播活动有关的行为。由此而言,新闻策划可以理解为“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通讯社新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进行运筹和规划。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来说,“新闻策划”便具有企业形象设计(C I )的性质。“新闻策划”的本质,是在新闻媒体实际运作之前及运作过程中,根据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与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周密地设计与修正行动方案。孤立地看报纸策划、电视节目策划等,固然都具有媒体策划的属性,人们也在习惯上把它们看作是“新闻策划”,但这毕竟是一种狭义的理解,相对于整个媒体的策划范畴而言,它们只能算是整体中的分支,是总系统下的子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还有更小的子系统,比如媒体产品策划本身是“新闻策划”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专版专栏策划、新闻报道策划等又是这个子系统下更小的子系统。所以,广义上的“新闻策划”或曰“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其运作范畴应该揽括媒体精神、媒体的受众定位和方针政策、媒体产品形象与质量、媒体产品的营销服务、人才阵容与管理模式、资金投入与技术设备、经济效益与福利待遇和媒体的标志、外观、地理位置以及媒体的广告业务及多种经营、媒体集团化发展、社会公益活动及公关活动等等内容为主要策划对象。“新闻策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可否认,“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大胆的构想、独特的创意、周密的筹划,是“新闻策划”的灵魂。因此,“新闻策划”的主观性容易使人对策划结果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特别是对某些选题的新闻报道的策划,如典型报道、问题报道、批评调查性报道等,人们更易将报道策划的主观性与事物本来面貌的客观性摆到相互对立的位置上进行质疑,猜测其中“人为”的因素究竟有多少,使报道效果难以确定。的确,在今天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为了树立良好的报纸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表现出融报道策划与传媒的活动策划为一体的特征。如1 9 9 0 年天津今晚报发起的“跨国寻母”活动及报道、1 9 9 3 年钱江晚报发起的“挂牌值班”活动及开设的专栏、1 9 9 4 年羊城晚报发起的“情暖珠江———失窃单车还家”行动及连续报道、1 9 9 5 年华西都市报救援被拐儿童的“孩子回家行动”及其“新闻追踪”等,都是报社直接参与、组织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传媒身兼报道者与被报道者双重角色,而且这种复合型的新闻策划均取得成功,好评如潮。这些策划是否违背了“新闻是对事物变动的客观报道”这一基本原则?是否与新闻规律相悖呢?要辨明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报道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判定,即确定报道内容是否客观存在?以及新闻报道是否反映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由此看,上述这些报道都是以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或者新闻线索(如窃车现象、儿童被拐、寻母来信、市民对政府服务的客观需求等)为基础的,新闻媒体顺应社会的客观需要,发起行动并组织报道,促使事物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使其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策划,既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又顺乎国情和民意,并不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特殊的是,促成这种正常结局的外界力量是报道者自身,故而有人称这类现象为新闻媒体“制造新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不应以片面的眼光看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等。新闻报道从本质上说,是报道者对客观存在的意识反映,而且,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还要通过舆论引导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十月革命前夕,列宁通过创办《火星报》建成了俄国统一的政党,他的一个著名论断就是,报纸的作用不限于传播思想,而且还应充当“集体的组织者”。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报纸致力于发动群众进行大生产、支援前线,新闻媒体的宣传、组织作用也非常突出。尽管过去不曾从策划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新闻传播活动,但事实上,媒体在许多重要报道过程中,既是报道者,又是发动、组织和参与者。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传媒同样应该以自己的宣传报道及身体力行的组织、参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历史进步的新闻策划活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对于那些置客观事实于不顾,甚至有意歪曲事实、误导受众的策划,必须禁止。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早已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通过实践,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正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人们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新闻报道的策划正体现了这一认识发展的过程。新闻传媒从客观地报道社会变动,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行动方案,直至参与社会活动,本身就是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并且不断对客观世界发挥作用的表现。因此,我们不能因新闻报道策划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因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而排斥策划的主观创造作用。正确的“新闻策划”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有机结合,是客观与主观这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要求“新闻策划”严守以下行为规范:一、策划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决不能以假象或者被扭曲了、肢解了的事物为策划依据。1 9 世纪末,美国报业巨头赫斯特办的《纽约日报》,就曾以歪曲事实的报道煽动了美国对西班牙的侵略战争。1 8 9 6 年,赫斯特派了一位速写画家到西班牙作战争速写,画家致电说:“这里很平静,不会有战争,想回去。”赫斯特复电:“请留下,你供给速写图画,我将供给战争。”后来,一艘美国战舰缅因号在哈瓦那被炸沉,《纽约日报》便断言是西班牙人所为,并悬赏5 万元征求查明罪犯的证据,制造战争气氛。这样的新闻报道及活动策划是以扭曲事实为基点的,完全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也违背了新闻规律,只能对社会公众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消极后果。新闻报道策划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公关策划也表现于此,企业的策划行为以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有时不惜制造假象,自编自演,以达到此目的(这其实也不符合公关原则);而新闻报道策划以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目的,它服务于社会公众,决不允许任何造假和欺。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策划者对报道内容的选择、表现、评价等方面,所有这些行为必须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新闻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事态向有利于社会公众、有利于大局、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方向转变,争取积极的社会效果。因此,新闻策划中要严格区分“新闻报道策划”与为企业搞“广告宣传策划”的界限,严禁以“新闻策划”为名为企业做变相广告。而新闻媒体策划的其他范畴,如媒体产品策划、营销策划、广告经营策划等,同样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充分考虑媒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存环境、战略目标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乎实际的、积极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如何提高“新闻策划”水平“新闻策划”的成败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如何才能提高策划水平?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很值得重视:一、信息占有量与分析准确度,决定“新闻策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新闻媒体通常是在自己面临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进行各类策划活动。比如在媒体创办时进行全方位策划,在濒临险境时进行改变经营方针、产品形象等方面的策划,在受众或者报道对象发生变化时进行改版策划、报道策划等。所有策划,都是对客观变动的反应。因此,这种反应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策划者对客观变动的认识。这种认识越全面越深刻,策划才越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如华西都市报在创办之初,就非常重视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当时总编辑等人专门到北京、天津、海南、广州等地对1 5 家各种类型的报纸进行了考察,在全面了解市场与传媒格局的基础上,才提出办“新型城市晚报”的构想,从而保证了整体策划一步到位。实践证明,策划的合理性、可行性是以策划者充分地占有信息、准确地分析信息为前提的。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是最宝贵的资产,是一切决策的依据。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一方面为社会各个组织和成员提供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同样要靠信息来帮助自己决策。二、超越竞争的创造性思维,决定策划的水平。“新闻策划”是媒体竞争的产物。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传媒实际处于买方市场,社会公众有权利、有条件自由地选择传媒,媒体的生存、发展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其价值才有保障,因此它们必须进行发展战略策划。市场竞争是孕育策划的土壤,但策划水平的高低却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竞争,即超越别人。超越竞争的思维,实际就是一种超前性的、创造性的思维。1 9 9 2 年,北京青年报创办《青年周末》,仅仅3 个月发行量就扶摇直上,广告应接不暇。“只有办周末版才能走向市场”,这时成了报界的一致看法,“周末版热”热遍全国。就在周末版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北青报总编辑提出一个新观点:“报业市场的争夺最终必然是新闻的争夺。我们必须捷足先登,用新闻规律打开正报市场。”他们先声夺人地推出了《新闻周刊》,取得成功。北青报的这一策划充分体现了超越竞争的思维方式。三、运作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决定策划的可持续性。“新闻策划”是一个与策划的运行同步并行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说,策划不是孤立冒出的一个点子,不是灵机一动的思想火花,而是成龙配套的创意与设计,是一系列方案的组合。策划也不是一次性操作、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在最初的策划方案交付运作以后,仍然要持续进行的精神劳动。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讲的“策划”与过去习惯于说的“计划”的区别。计划是静态的,而策划是动态的。策划效果以策划的可持续性为保证,任何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策划都不可能赢得最终的成功。策划的可持续性来自于运作过程中策划者的应变能力。比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今晚报的“跨国寻母”报道、华西都市报“孩子回家行动”的“新闻追踪”等,在运作过程中情况都复杂多变,有的甚至一度险些夭折。而报社领导处变不惊,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动,寻找对策,修正与补充原先的策划方案,使活动及报道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达到了最佳效果。应变能力是策划者眼光、胆略、经验和计谋的综合表现,也是策划型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新闻策划”对于我国新闻媒体来说,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完整意义上的“新闻策划”,目前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新闻传媒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媒体必将在更广的范畴和更深的层面上进行策划运作。笔者愿以上述见解“引玉”,期待更多的人为此做出探索。《新闻战线》(1 9 9 7 0 9 )新闻报道策划与策划新闻报道(2002-10-15 09:38:04) 随着媒体大战的硝烟日浓,不少媒体专门设置了策划中心等部门,安排资深编辑、记者负责策划相关事宜。大致说来,目前对于新闻的策划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策划,另一种是策划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策划:让内容更充分 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指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对于如何报道进行策划。如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北京申奥、足球出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许多媒体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并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策划出一组好的报道,要尽可能收集各方资料,了解事件全貌,从中提炼出最精华、最具时效性、读者最关注的部分放在首要位置,将各种资料进行编辑归类组合。编辑的吸纳与判断能力在这里能得到最好的展现。策划是编辑的归纳与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 现在,一些报纸在日常运作中,深感因为缺乏策划而使新闻报道大大打了折扣,或者逊色于其它注重策划的报纸。因此,不少报纸采取了将策划与新闻采访同步进行的改革。有的报纸设立了总编辑值班制度,遇有重大事件,值班的总编辑能够及时调集采访力量,将新闻做足做深。 新闻报道策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可谓瞬息万变。一位总编辑经历多次大策划后,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一个好的策划,如果没有一个对这个策划理解得特别透彻的人一‘盯’到底,这个策划的结果就可能和当场设计的不一样,而且在‘盯’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开掘、丰富和升华原来的策划。” 策划新闻报道:无新闻处觅新闻 说到策划新闻报道,这可能是有较大争议的一个话题。对于策划新闻报道,不少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新闻始终不是策划出来的”。甚至有人认为是违背了新闻规律。但客观地讲,在我们日常的运作之中,仍经常进行策划新闻报道的工作,只不过这种工作我们不曾意识到而已。因此,有必要对策划新闻报道加以研讨。 笔者认为,所谓策划新闻报道就是于无新闻处觅新闻,多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经验与智慧嗅出新闻的味道,并加以发掘。它不是主观地制造新闻,而是前瞻性地预见新闻,充分地发掘新闻源的价值。所以可以说,新闻原本是存在的,只不过策划者将其“挖”出来了而已。因为有些新闻就隐藏在看似没有新闻价值、很程式化或者很公文化的东西之中。这种策划,在近年来的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的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 另外,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一些记者暗访的体验性报道,实际上也是策划新闻报道的具体实践。但在做这种策划时,一定要注意这样的原则:即策划者不能先入为主,记者也不能在暗访和体验中,作出一些具有诱导性的提示,以怂恿当事人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制造新闻。这样的策划是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的。 两种策划的对比 对比新闻报道策划和策划新闻报道的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新闻报道策划更多地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策划,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达到“人有我优”的目的。而策划新闻报道更多地是对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个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集纳,通过某一个契机报道出来,引发人们对某一个问题或事件的关注。相比来说,新闻报道策划的对象是动态的,而策划新闻报道的对象则是相对静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倡对新闻报道进行周密策划,但并非硬性策划出新闻。因为策划毕竟是第二性的,不能用它来代替新闻的原创。 在新闻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对策划的误区。有些记者甚至以主观臆想来制造新闻,人为地追求轰动效应,导致侵犯他人的名誉,甚至造成一些假新闻的出笼。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已越来越为同行所认识。还有一些策划较为低俗,过多地着眼于别人的隐私,这种策划实际上是一种炒作。 归根到底,无论是新闻报道策划还是策划新闻报道,实际上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报道吸引读者、满足读者,使自己的报纸更具独特性,体现出不可替代性,在竞争中始终能引领潮流、立于不败。 (作者单位:深圳晚报社)(胡文)

媒介定位的具体内涵包括角色定位、受众定位、内容定位以及竞争定位。其中角色定位是根本,受众定位是核心,内容定位是关键,竞争定位是新引入的概念,旨在确定媒介在市场中与竞争对手相对位置的一项定位。媒介初次定位以后,应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其中定位调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单项报刊的定位调整,分为定位微调和重新定位;一是报刊系列的定位整合,分为定位合并、定位拆分,其中定位整合的一个优化结果是形成报系。目前媒介定位常见的误区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受众定位过于集中于“主流人群”,可适当拓展大学生和广大的农村市场;定位宽泛,应集中优势收窄定位;定位飘忽不定,应确定并坚持一项有效的定位;定位冲突,可采取定位整合中的合并或拆分的策略;定位贯彻不到位,应紧密结合定位,避免错位等。媒介市场已经进入细分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媒介市场中,如何寻求恰当的媒介定位、开发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媒介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成为所有媒介共同关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媒介定位可以借鉴市场定位理论中一些适用的内容,但不能完全照搬这套理论。因为媒介产品与普通产品不同,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属性,媒介产品生产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市场定位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服务的,其经济效益第一的取向不言而喻。因此,市场定位理论所强调的第一项原则就是“消费者导向”原则,认为成功的定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如何将定位信息有效地传达到消费者脑中,二是定位信息是否与消费者需要相吻合。新闻媒介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固然要以满足媒介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为己任,但它作为一种舆论引导工具的特殊性,还决定其不能完全被动地迎合受众,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担负起正确引导人的重任。

光明日报编辑方针

但在具体评价中却有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只是这场讨论的“支持者”。原因是引发这场讨论的,由《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公开发表的“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实》文),是其他人倡议和组织撰写的,邓小平事先并不知道,当然也没有参与,而是在文章发表以后,特别是听到了文章引起不同意见、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不满并加以谴责,才使他特别关注并阅读了文章,不久就在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公开明确地支持《实》文的观点。 这种“支持者”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一段时间。光明日报社的一些同志发现以后,曾经在1999年光明日报五十年大庆时出版了一本《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专著,该书全文收录了从胡福明的第一篇来稿、胡福明和光明日报编辑的历次修改稿直到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同志的修改定稿的原文,还收录了光明日报编辑的回忆文章和对历次修改稿的说明。这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1999年6月出版,出版前的1999年4月1日曾送请国家新闻出版署转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以下是他们审读后的意见: 本书比较清楚、真实地介绍了真理标准讨论发动的经过及历史背景,为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较为详细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均无问题,有出版价值。其中,尤其是第三部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发表经过,讲得更为全面、准确、可信。 但书稿的几个部分在事实把握和叙述风格等方面还显得不够一致。主要是: 一、《走进新时代的序曲》,这部分对于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于光明日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讲得还可以再充分一些。对于《解放军报》发表的关于真理标准的文章也应有比较清楚的交待。建议在定稿时作适当补充。 二、第二部分,即“实文”的组稿、修改和发表,虽然事实介绍的比较清楚,作者的看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有些地方语言表述过于尖刻,……等等,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建议将这类语言删去。重要的是把事实讲清楚,而不必对其他说法作过多的批驳,读者自会作出判断。 三、书里引用了不少历史材料,但很多材料没有注明出处,为提高本书的资料和学术价值,最好能补充一些关键的注释。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中央党史研究室1999年4月 我们本来以为,为了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介绍事件真相、澄清不实传言而出版的《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一书,通过无可争议的原始资料,已经把《实》文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用不着再浪费笔墨。但以后的情况并非如此,这种不实传言仍在社会上流传,以致有关方面表示,光明日报的同志应该出来说话,否则以讹传讹,不实的野史就会变成了正史!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实》文的发表是邓小平关于要准确地、完整地运用毛泽东思想体系,反对两个“凡是”思想的启示下进行的,由此文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更是由邓小平发动、组织和领导的。 事实胜于雄辩,流言止于智者。 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出版界长期困惑的作者与编者的定位问题,剖析这个问题,对弄清楚什么是《著作权法》上的作者,什么是编辑,正确处理作者与编者的关系,也有重要意义。 (一) 胡耀邦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他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解放老干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胡耀邦亲自参与了《实》文的修改、发表,审定了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送去的《实》文清样,批准刊登,对推动《实》文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此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否定。但不能不说,《实》文并非如某些书刊所说是由他“亲自组织撰写”的。 不是事实的事怎么会形成一种到处流传的舆论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实》文的源头在哪里?也即文章的作者究竟是谁?是北京的孙长江还是南京的胡福明? 孙长江当年是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参与编辑《理论动态》。胡耀邦那时曾担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胡耀邦对《理论动态》情有独钟,除了亲自审读《理论动态》上的文章外,也常常与刊物的编辑们讨论当前的思想理论问题,策划重大选题。如果说《实》文是由孙长江撰写的,由胡耀邦“亲自组织”甚至由他策划、倡议是非常有可能的。 胡福明当年是南京大学政治系一名普通教师。胡耀邦与他没有任何工作上的关系,也没听说他们相识。如果说《实》文是胡福明所撰写,由胡耀邦“亲自组织”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胡福明“撰写”一篇重要论文,则有悖于常情! (二) 解开作者之谜的关键在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同志的稿子(以下简称“中”稿),究竟是光明日报送去请他们修改的稿子(以下简称“光”稿)即胡福明投来的《实》文的第7、第8次改稿,还是如社会上流传的是他们自己撰写单独成篇的稿子,或者是由以他们写就的稿子为基础,吸收“光”稿的少许内容由孙长江“捏合”而成的稿子。 “中”稿除了开篇导言(第一段)以外,分成四个部分,连导言在内共有19个自然段。“光”稿除了导言(第一段)以外,也分成四个部分,连导言在内共分17段。 让我们逐段逐句进行对照。 首先,从《实》文的总体内容来看,“中”稿19个自然段,只有末一段是“光”稿中所没有的,其他18个自然段的内容,除了个别新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导师的语录和极个别的几段话以外,都可以在“光”稿中找到。 其次,那个时候的学风、文风的特点是常常引用马克思主义导师的语录,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中”稿共引用了15条语录,除了2条是新增加以外,13条语录都是来自“光”稿。如果一篇论文,不仅内容的绝大部分均来自另一篇论文,而且连援引的语录绝大部分也一样,能认定这篇论文是独自成篇的吗?“中”稿作为论据,举了几个例子。自然科学史方面,举的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从假设到成为真理的经过;社会科学方面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提出到被确认为真理的历史等。但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在“光”稿中被列举过,特别是占整个文章四分之一篇幅的文章第三部分,举的例子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修改个别论点和列宁对它的评价,“中”稿和“光”稿并无不同。大千世界,悠悠万物,一南一北素无往来的两名作者,分别构思和撰写自己独立成篇的文章,选取的事例居然也如此雷同,这能是巧合吗? 第三,再从文章的具体章节段落来看,第一段导言,“中”稿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光”稿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只是把“这个”改为“这是”,把“问题”挪了个地方。 “中”稿的第2段也是照抄,只是把“光”稿第2段中引用的一段毛主席语录摘取出来,移到“中”稿的第3段中,而这段语录就成为“中”稿新添加的。 像这样整段照抄照搬,或略加增删修改的,还有“中”稿中的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9段、第12段、第18段等。 有意思的是第13段,文字不长,照录如下:“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按“中”稿的说法,这一段是新加的。但仔细一对照,这段话前面两句耳熟能详的语录,原来出自“光”稿中的第6段,而后面的三句话,有两句出自“光”稿的第12段,“中”稿加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句,第13段也就变成新添加的了。 这里请细心的读者耐着性子阅读对照“中”稿的第14段和“光”稿的第13段,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如何做好编辑工作的知识,区分什么是作者,什么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 以下两段文字依次是“中”稿和“光”稿: (“中”稿)马克思主义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7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个别论点作了修改。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从来就有的。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这种新实践得出的新结论,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谈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随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列宁选集》第3卷第208页)。 (“光”稿)马克思主义的导师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并自觉运用它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以至修改个别结论。现在来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根据实践来检验《共产党宣言》的。1848年《宣言》发表后,他们在45年中一直根据实践来检验《宣言》,《宣言》的7篇序言正是生动的说明。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130年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这个结论仍然是正确的。同时,他们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并且修改了个别观点。这里举一个修改《宣言》的例子。《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状态,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完全没有人知道;后来,陆续发现土地公有制的世界各地原始社会的基础。特别是摩尔根在夏威夷岛土著居民中调查研究了几十年,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揭示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从而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从来就有的。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因此,恩格斯作了修改。此外,《宣言》还有一个重要修改。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在《宣言》中说,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在1848年2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实践基础上,马克思得出新结论说: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修改”(《列宁选集》第3卷第208页) 两相对照,“中”稿只是从语法修辞方面比“光”稿精炼,实质内容上并无区别。 (三) 对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在参与修改《实》文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重要贡献,光明日报同志在所编辑出版的《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一书中已作了高度评价,认为“保持了基本观点,质量上有了提高”,具体包括:对原稿作了不少删削;加了毛主席修改个别提法的例子,使文章论据增加了份量;加了小标题,使主题更加鲜明,最后一段写得更加有力;加强了针对性等。 但不能据此推断出“中”稿就是一部独立的作品。 与“光”稿对照,首先,“中”稿的主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更,依然是论证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其次,基本观点、主要论据也没有变化。“中”稿和“光”稿都是四个部分,只不过“光”稿标以(一)、(二)、(三)、(四),而“中”稿使之具体化:“检验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实践标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中”稿和“光”稿所引的经典著作的语录和所援引的实际例子基本相同,论据也基本一样。 解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之谜(下) 第三,任何有影响的论文,都应当有体现其个性和特色的核心内容。“光”稿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两点,一是反对两个凡是,一是强调唯一标准。“中”稿在这两个方面均没有突破。 (四) 《实》文在组稿、修改、发表过程中,作者、编者(光明日报)和参与修改者(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三方的定位也是很清楚的。光明日报作为新闻出版单位,与胡福明从一开始就是编者与作者的关系,光明日报向胡福明约稿,胡应约投来了《实》文;光明日报选中了《实》文,并提出修改要求,胡进行了修改,光明日报也作了修改,最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光明日报与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及孙长江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一家新闻出版单位与“特约编辑”的关系,即光明日报总编辑听说孙长江也在构思同一主题的文章,决定把孙请来参加修改胡福明来稿的讨论会。光明日报后来把“光”稿送去,也明白告诉是请他们帮助修改。这一点,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心里完全明白,所以在《理论动态》正式刊出《实》文时,经过他们的再三斟酌,仍在文章后面专门注明“《光明日报》社供稿,本刊作了些修改”。 如此在1978年5月明白无误的事情,后来怎么又模糊起来,到了20多年以后的今天,甚至变为《实》文是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自己写的,而且成了“胡耀邦亲自组织撰写”的呢?光明日报1984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由于它与《实》文有关,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 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也是1949年6月16日创刊的光明日报建社35周年。1982年年底组建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举办一次1979—1983年度优秀理论文章评奖活动,纪念国庆、社庆,扩大报社影响。在评奖过程中,光明日报有关部门的一位负责同志发现评选出来的年度优秀理论文章,反映不了报社的理论成就。能够代表成就的是《实》文,而它又不属评奖范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决定设立只有一个名额的“特别奖”,奖给《实》文及其作者,奖金为1000元。本来这奖金是只奖给胡福明的,后来考虑到《实》文经过了多次修改,光明日报的同志修改过,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也修改过。光明日报的编辑,修改作者文章属于本职工作,无须嘉奖,而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纯为尽义务,应酌情奖励,给多了不适合,太少了又拿不出手,就从给作者的奖金中分出300元,作为修改文章的“劳务费”。从光明日报的同志来说,纯属一番好意。可能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对此另有看法,他们拒收这笔“劳务费”。授奖单位颁发奖金,接受单位拒收,虽然有些反常,但总的来说也还可以理解。 但是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这件纯属业务活动的寻常事,后来却被炒作得沸沸扬扬,有的同志一方面说“这是公然篡改历史和严重的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又说,这是一个“大人物”导演的,旨在“抹杀中央党校特别是胡耀邦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光明日报社蒙受了一次不白之冤。 (五) 为了把作者的谜团进一步解开,有必要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正确认识作品、作者和编辑的定性、定位,正确处理作者与编者(编辑)的关系。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者是直接创作作品的人。创作作品是指作者将自己的创作构思,运用自己的技巧、方法,借助于一定的符号形式写出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个性、特色的作品。 编辑则指编辑作品的人。所谓“编”,在古代指用以穿联竹简的皮鞭或绳子,今指编织、编列;“辑”古指协调驾车的众马,今指连缀、搜集。把“编”和“辑”联结一起,编辑即指搜集材料并将之连缀汇集,加以鉴别、选择、分类、整理、加工和校勘的过程。 弄清了作品、作者和编辑的概念,联系到《实》文发表的实际,我们认为:《实》文是一部文字作品,有它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立主题,即论证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主题贯穿全文始终。尽管实践与理论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并不是新的课题,但这一命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提出,却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部作品,光有主题是不够的,还要有围绕主题展开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观点和论据、论证)。在《实》文中,不论胡福明的初稿和历次改稿(三个部分),还是光明日报的两次改稿(四个部分),其基本内容均是:(一)阐明任何理论,区别是真理还是谬论,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实践来检验的;(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三)马克思主义导师们如何坚持实践标准,修改自己著作中的个别观点,批判“两个凡是”;(四)揭批林彪、“四人帮”是如何反对实践标准,歪曲毛泽东思想,提出要肃清其流毒和影响。 作为一部作品,除了主题、基本内容以外,还应有属于它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的地方。在《实》文中,除了它特有的论据以外,主要是两处:一是通过理论论证和马克思主义导师修正自己个别论点的实例,强调实践标准的正确性、重要性,反对“两个凡是”。二是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没有第二个标准。在这一点上,“中”稿比之“光”稿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同志的修改说到底就是一名编辑所应该做的,不能因为对原作进行了修改,编辑就可以自封为作者。如果这样,编辑工作就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作者的合法权益就不能得到保护。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如果小修小改,当然编辑不能成为作者,但如果改动得多、大,是否就可以成为作者呢?也不能,除非主题、基本内容、核心问题、文字风格都改得面目全非。 从《实》文修改过程来看,光明日报同志的修改并不小,包括标题突出“唯一”、框架由三部分改为四部分,修改后篇幅增加了1/3;突出了邓小平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的观点,批判了“两个凡是”;文章结尾部分提出“科学无禁区。凡是有‘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指出现在仍有“禁区”,有待于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把它冲破,等等。如果按照“中”稿对待“光”稿的同一标准,“光”稿应该认定为一篇全新的文章,光明日报的同志也就应该从编辑变成了作者。但光明日报的同志从来就没有想过把《实》文当成自己的作品,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因此就变为作者。他们认为这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也有悖于新闻出版职业道德,违背《著作权法》的立法精神。 列宁说得好:“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面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列宁选集》第31卷第85页)在《实》文问题上,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作为参与修改者,是有重要贡献的,但如果再向前迈一小步,把自己当作文章的作者,“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如果把这个问题硬扯到中央党校甚至胡耀邦那里去,可能就要犯更大的错误。

简单的说就是1966~1976年的文革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错案进行平反,然而,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了反对这个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针刺研究编辑审阅多久

该疗法创始于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用以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取得满意效果(尹惠珠)。随后在陕西、湖北等省市推广应用,手术种类涉及临床各科达90余种,基本上是中小型手术——脑瘤摘除术、二尖瓣窄分离术、胃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脾切除术以及肾、膀胱等手术。1965年12月国家科委秘密颁发了关于“针刺经络穴位麻醉应用于胸腔(肺)手术的临床研究成果报告”,报告上海第一结核病院与上海市针灸研究所用手针针麻临床施行肺切除手术186例,成功率95.5%。1966年2月国家科委和卫生部在上海召开针刺麻醉研究工作座谈会,制订了“针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规划纲要草案(1966~1968年)”。1970年5月上海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进一步推进“针麻热”。当时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203个单位开展针刺麻醉,累计病例达57,156例。其中1966年6月后积累的有24,538例,为“文革”以前八年的5.8倍。手术种类接近100种,几乎遍及各科常见手术。1971年7月18日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报道了“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成功针刺麻醉”的消息:针麻技术突破了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麻醉药物的旧框框,这种技术具有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特点。累计病例40多万。并指出“从针刺治疗到针刺麻醉,是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历史悠久的中国医药学大放光彩。针刺麻醉的出现和发展,将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实质,同时对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基本理论学科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此,同年《红旗》9期专门辟出“关于针刺麻醉理论原理的讨论”刊登了三篇文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时提出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手术,形成了至今仍风靡欧美的“针灸热”。1973年3月朝鲜针刺麻醉考察团参观访问南京医科大学。于是针刺麻醉被安排为接待外宾的常规节目。1976年中国邮政发行四枚一套“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T-12)邮票,“针刺麻醉”赫然列在第一位。汤沐黎创作的油画《针刺麻醉》被中国美术馆永久馆藏。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1979年)彩色科教片《针刺麻醉》广泛上映。连针灸跟着也沾了光:一曲红遍全国的花腔女高音独唱《千年铁树开了花》(千年铁树开了花,开了花,万年的枯藤发了芽,发了芽,如今咱聋哑人说了说了话……),针刺治聋哑的戏剧性奇迹更把人们的热情抬到了空前高度。随着对“一根针,一把草”的神化,许多医院都恢复成立中医科,中医(药)师队伍扩大,并成为独立科室。选派人员外出进修中医;针刺麻醉工作达到高潮,并广泛应用于各科手术。穴位刺激的方法也发展到了激光麻醉、指压麻醉、头针麻醉、手针麻醉、面针麻醉、鼻针麻醉、耳针麻醉、体针麻醉、推拿麻醉及粗针麻醉等。197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针灸、针刺麻醉学术讨论会,除国内代表六百余名,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外国学者。大会交流论文共534篇,其中针麻临床及原理研究的论文约300余篇,占一半以上。到1979年全国针刺麻醉手术总例数跃增至200万例。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由于缺乏政策上的平衡性,过分强调中医传统医术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分支和整个医学的全面、稳定、健康发展。1980年代以后,针刺麻醉下甲状腺手术、前颅窝(颅脑)手术、下颈椎前路手术、拨牙术、剖腹产术,陆续通过鉴定。针刺原理研究从形态、生理、生化、心理等多学科充分证明,从外周到大脑皮层由多途径、多水平,神经与体液等综合性因素作用是针刺麻醉的形成机理。从1971年~1992年的12年内,有关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和原理研究的论文已超过3000篇。1976年创办了专门报道针刺麻醉研究的学术性刊物——《针刺麻醉》(季刊,1980年改名为《针刺研究》)。1985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把《针刺研究》发表的文章正式纳入他们编辑出版的《医学索引(IndexMedicus)》,使中国针刺麻醉和针灸学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国。

病情分析:你好,对于你的情况,建议你说明一下是存在哪方面的疾病意见建议:

针刺手法研究进展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王毅刚 针刺手法,是指以毫针为针具,施行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属于针灸疗法的重要内容。针刺手法的过程包括:辨证——配穴——针刺——疗效。针刺方法是影响疗效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在假定辨证配穴都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手法便成为了决定的因素。这可能是历代手法繁多的主要原因。 一、不同针刺手法的基本目的 (一)减少疼痛:古代的爪切进针法,快速进针法,随咳下针法都且为了减少疼痛。这些方法都是有实用价值的。特别是对初次受针刺的患者。现代针法中,如挟持进针法,撮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特别是近年来创造的针管进针法更是为减少疼痛而设计的。 (二)准确进针、由于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肌肤有厚薄,病邪有深浅,患部经络气血流行汇聚层次也不同,都要求采取不同的针刺。《素问·刺要论》中指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具体的手法有属于进针的直刺、横刺、斜刺,属于治疗方法的“五刺”中半刺、合谷刺、关刺、输刺,“九刺”中毛刺、分刺、络刺等(《灵枢·官针片》),浅刺的方法还能避免刺伤重要器官。 (三)获得气感,维持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难经集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后取得显著感传比不显著感传、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针后得气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大部分行针(行气)、(运针)手法都具有此目的。包括留针的候气法。维持得气称催气手法。或催针手法。 基本的催气手法的弹法、刮法、飞法、摇法、震颤法、按法、搓法。催气要使针刺感向一定部位扩散传导,如《针灸大成》所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汇集病处”。为达此 目 的 的手法有循法、摇法及飞经走气诸法,如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通关交经等。 (四)补泻。调整机体寒热虚实各种机能状态。补泻手法一般都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行的。以补泻为 目的 的手法很多。单式补泻手法一般是由1~2个操作因素构成,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平补平泻等。复式补泻手法常由2个以上的操作因素构成。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影阴、阴中隐阳等。 针刺手法基本都是围绕者这四个基本目的在发生、发展。其中得气,乃是所有手法的核心问题。补泻虽然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它必须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 必须指出,尚有许多古典手法,主要是复式手法,它即不单为行气,也不单为补泻,而直接以治疗某种疾患为目的。如龙虎交战手法治疗痛症,子午捣臼以治水蛊,龙虎升降以调和营卫,它如流气、运气、提气、纳气等等。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 《内经》时代,针刺手法比较简单,多数是单式手法,易于操作。大多记载于《灵枢·官针篇》、《九针十二原篇》、《官能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针解篇》、《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基于补泻手法如开阖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大多源于此时。提出了针刺得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如“刺之气不至者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同前》)。在刺法上的特点是: 1.针刺与配穴相结合。如输刺、远道刺、巨刺、偶刺等。 2.针刺与主治疾病相结合。如五刺中的半刺九刺中的毛刺、十三刺中的皮针刺、它如合谷刺、分刺、浮刺等。 3.属于针刺具体操作,如多针刺的齐刺、杨刺、榜针刺;单针刺的挟刺、五刺中的输刺。 金元时代,针刺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经络理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围绕进针、得气、行气,补泻的几个基本目的展开的。手法简单到复杂,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著名的针刺大家及其代表作有: 金·何若愚及其《流注指微论》。 金元·窦汉卿及其《针经指南》,著名的标幽赋即出于此。 明·刘瑾及其《神应经》。 明·徐凤及其《针灸大全》。著名的《金针赋》即出于此。 明·高武及其《针灸聚英》。 明·汪机及其《针灸问对》。其学术见解与高氏相同。 明·杨继卅及其《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历史上第三次总结。在手法方面亦继承和发扬了先前诸家的特色。杨氏集了诸家之大成,而针刺术方面却又更加的发杂化起来。 清代的针灸是萎缩的。针刺手法也未取得多大进展。 三、近代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 近代以来,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临床应用方面,人们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古典手法的文献,认为手法的本质是刺激量的问题。主张从针刺者主观感受反应刺激量的大小。把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的手法,如大幅度的捻转提插为强刺激,小幅度则为弱刺激,其他感应也轻微。界于二者之间则为中等刺激(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一九七四年版)。这种将病人感受和手法刺激量相结合,用以指导各种手法的应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手法度与量的观点还是朴素的。在此基础上,一些人直接将强刺激作为泻法,弱刺激作为补法,中等刺激作为平补平泻运用。 由于现代科学仪器的作用,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1.对针感的研究。上海生理研究所对针刺穴位肌电研究表明,针刺肌肉组织较丰富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时,医生出现手下得气感,大多引出肌电幅度增高。手下得气感与患者得气感成平行关系。认为医者手下得气感主要来源于穴区肌肉痉挛。 2.对针感产生基础的研究。上海中医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针感点分布在穴区皮下至骨膜各层组织中,以深层为主。认为刺激神经干引起针感,刺激肌醇、骨膜引起针感,刺激肌肉引起胀、酸感,刺激血管引起针感。也有人认为针刺下的各种针感可能是不同刺激方法不同刺激量兴奋不同数目、不同类型神经纤维或感觉末梢或血管,从而形成不同空间构成的针感信息。 3.古典手法的研究。九七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有目的地观察了一些古典手法的生理效应,如烧山火、透天凉、凤展翅,徐疾补泻、捻转补泻、平补平泻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针刺手法,能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河北新医大学董承统等氏在健康人和病人身上进行了800余次的实验观察,表明补法针下出现温热感,同时伴有肢体容积曲线上升,脉搏传播速度减慢,提示血管舒张反应。泻法则相反。实验中,同一过程先不后泻或先泻后补,结果也与前相符。实验表明补泻效应出现与机体状况有关,显著虚症效应不明显,显著实证则泻法也引起血管舒张反应。 武汉市三医院刘绍安氏以测温液晶膜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行皮肤温度观察。实验56例发热效应达94.7%,凉效应83.33%,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明显差异(P<0.001)。 甘肃郑魁山氏等对41例受试者观察,针刺合谷、测南阳,少商皮肤温度,发现热补升高1.4~1.9度(摄氏),凉泻下降1.1~1.7度。针刺对侧无名指端血容积波上升53~73%,下降达41.5~58.5%。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极差异(<0.01)。 徐疾补泻。北京中医研究院陈克彦氏用WX——75型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微循环改变,补法有一定扩张作用,泻法使肢端毛细血管收缩。对111例发热病人观察,发现泻法和补法均有退热作用,泻法优于补法。对30例化疗后乳癌病人观察补泻均有治疗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但补法优于泻法。 平补平泻,南京中医学院盛灿若氏以中等度刺激提插捻转观察105人,585穴,发现升温308穴,降温163穴,无变化114穴,升降温幅度均在1℃,其出现时间大多在留针20分钟时出现,以四肢特定穴为明显。 凤凰展翅,广西中医学院陈乃明氏作凤凰展翅手法,发现降温效应0.1~3.1℃间,平均降温0.79℃。降温效应以金针最佳1.17℃、银针1.11℃,不锈钢针0.64℃,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针刺手法理论方面。天津张存生氏等提出捻转手法量学概念。作用力方向,大小,持续时间、疗效作用等。认为捻转方向不以拇指向前为补,应以任督脉为中心,向心为补,泻法反之。江西黄其波氏提出九六补泻应以针身旋转的角度大小而定,同时也包括运气的速率。西安郭命三氏提出应随补泻,迎是乘刚来之经气,随为已失之经气。 总之,近代关于手法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特点,一是重视针感客观指标,一是注重其引起的生理效应,从上所述资料,表明不同手法确有不同效应。古典手法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南方周末的新闻编辑方针

星期四 《南方周末》每周四出版,全国发行。

版面凸显新闻、张扬个性。)版面凸显新闻、张扬个性。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报纸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报纸的个性。报纸是否可读、易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版面。因此,版面绝不能只是内容的消极表现,而是内容的能动反映。《南方周末》在新闻同质化的今天,它的长处不是在于新闻的实效性、走“短、平、快”的路线,而在于一周新闻的汇总、重大新闻的深度报道和有见地、合为时而著的评论。《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是一份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深具公信力的严肃新闻大报。

南方周末 ,每周四出版主管、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报 出版日期:星期四 定价:3元发行历史:见百度百科

《南方周末》每周四出版,全国发行。创办于1984年,以“在这里, 南方周末[1]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20万份以上,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时尚传媒集团编辑部门介绍

时尚编辑岗位职责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岗位职责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明确岗位职责能让员工知晓和掌握岗位职责,能够最大化的进行劳动用工管理,科学的进行人力配置,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我们该怎么制定岗位职责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时尚编辑岗位职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任职要求:

1、出色的抓取选题及写作能力,有美妆编辑经验者优先

2、对美妆有良好的鉴赏力,对流行趋势有准确的把握,对创作内容有深度的探索

3、会PS等软件者优先,具有良好的审美、排版能力

4、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意意识,善于沟通,能承受工作

5、长的美,时尚加分

任职要求:

1、爱时尚、爱奢侈品并有浓厚兴趣;做过时尚杂志编辑优先考虑;

2、对移动互联网传媒兴趣十足,一天不刷朋友圈就不痛快;

3、熟悉并熟练应用微信、新浪微博,能独立完成网络传播文案及独立创作;

4、熟练使用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

5、有创新思想,能够触类旁通;工作细致耐心,责任心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热爱时尚,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并有敏锐的市场嗅觉。

岗位职责:

1、负责美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撰稿和日常运营

2、提出、策划、筛选符合公众号创意要求的选题,确保原创美妆内容的影响力

3、热爱时尚,熟悉亲民的时尚品牌,对护肤、美妆、穿衣打扮、潮牌有自己的见解;

4、能独立选题,原创时尚种草或测评文章;

◆ 撰写品牌元素的描述文案及系列资料并策划页面表现方式;

◆ 对品牌服装穿搭效果进行总体把控,指导拍摄工作;

◆ 梳理每季商品系列及卖点,挖掘重点单品流行元素;

◆ 结合流行趋势,撰写品牌元素的描述文案及系列资料,并协助策划线上店铺页面表现方式;

◆ 喜欢并关注娱乐、明星、时尚话题,具备较好的`时尚潮流敏感性和判断力,擅长信息搜集与编辑整理。

任职要求:

◆ 中文、新闻、传媒、服装设计等专业大专以上学历,2年及以上时尚杂志/网站编辑的工作经验优先考虑

◆ 逻辑慎密清晰,思路活跃开阔,创新意识强,资讯采编能力突出,有一定的专题策划能力

◆ 热爱时尚、对时尚及品牌有一定了解,懂基本的营销策划

◆ 独立运营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1、根据品牌客户的需求,挖掘品牌亮点,负责撰写品牌配套的礼赠品方案;

2、关注化妆品行业市场趋势和时尚潮流,对时尚有独到的见解,制作方案时图文并茂;

3、有礼品公司或广告公司经验优先。

任职资格:

1、喜欢脑洞大开,天马星空也好,只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一套对于主见,同时也愿意从大众的角度去思考!

2、有赚钱的强烈意愿,喜欢创业公司。不喜欢混大公司,即使你尽全力去做好了工作,也只能按部就班,苦等每年一次的加薪或升职机会,面对高昂的房价叹息。

3、可以吃苦的、不怕吃苦的,对待工作认真的,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的,愿意分享的,主动一点的,相信你一定可以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因为这里机会很多,讲究的就是公平公正性!

新闻编辑就是广泛吸收新闻编辑领域的最新成果,紧扣新闻编辑工作之策划、编稿、编排等关键环节,详细介绍包括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新闻期刊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在内的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既展示出各类媒介新闻编辑的共性,又展示出各类媒介新闻编辑的个性,从而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教材只重报纸编辑的编写模式。视野开阔,体例新颖,既有相当的理论阐释,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廖敏看来,时尚就是对于细节的坚持。“从心出发,随心而动。”她说,时尚是与时俱进的,它无处不在。作为时尚传媒集团全媒体事业部总编辑,廖敏和她的团队正在做的事情是:通过技术,真正让时尚变得触手可及——现在,时尚传媒集团正在把传统杂志拥有的内容和传统杂志无法呈现的交互表现手法都汇集起来,利用目前所有可能利用的形式,拓展出更加新颖和完美的全媒体产品。“除了能在阅读时欣赏音乐,还可以进行视频观看、读者互动、360度全景展示产品等。如果你在为自己穿什么而苦恼,我们可以帮你用搭配新款服饰实现模拟变身;如果你只喜欢看珠宝,我们可以根据你的习惯锁定专属内容;如果你对家装布置拿不定主意,只需轻触屏幕就能对家居进行模拟布置。”她说,这样的一件事第一次让她和国外的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互联网开启了新媒体的开端,iPad、新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媒体融合的趋势锐不可挡。“因为互联网的便利性,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你可以参与制作,直接体验一种飞跃的感受。”毋庸置疑,新媒体正在悄然改变着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自觉也好不自觉也罢,你或多或少都与新媒体正在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时尚传媒集团,对于这一“新鲜血液”的嗅觉自然十分敏锐,包括廖敏在内的全媒体事业部,正在从形式和模式的双重维度不断挖掘创新,而值得欣喜的是,他们也确实在实战中印证了这一方向的正确性。

  • 索引序列
  • 媒介定位及编辑方针研究论文
  • 光明日报编辑方针
  • 针刺研究编辑审阅多久
  • 南方周末的新闻编辑方针
  • 时尚传媒集团编辑部门介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