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对象的流被分成两个部分: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形式阻力)的总电阻。的摩擦阻力:表面摩擦剪切应力的流动方向上的投影的结果的总和,流体粘度的直接影响。的形状阻力:传入的流的方向中的投影表面的压力的总和,由于引起压力不平衡之前和之后的对象的粘性,流体粘度的间接影响的结果。对象绕流流线型的,如果边界层分离仍然存在形式阻力,只是钝体绕流比同迎风面积小的电阻。 边界层,也被称为边界层的流速为0(靠近表面的分子的非滑)边界层,最外部的部分中的剪切应力,表面因为在相同的速度相的主流0() 你有一个质的认识是看大学工程流体力学。 。
鲜保安 王宪花 高颖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煤层气项目经理部 河北廊坊 065007)
作者简介:鲜保安,1966年生,男,陕西户县人,博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开发系钻井工程专业,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钻井完井技术研究工作。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44信箱,邮编:065007,Email:xbalffy 。
摘要 煤层气是一种以吸附态储集在煤层中的天然气资源,煤层裂缝系统由众多不同类型的裂纹组成,原始裂纹与应力变化产生的新裂纹形成网状结构,煤层气多分支井增产机理在于实现了广域面的效应,可以大范围沟通煤层裂隙系统,扩大煤层降压范围,降低煤层水排出时的摩阻,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根据流体串联和并联管路设计原理,推导出多分支井身结构协调方程,并依此设计出2类紊流型和5类层流型的多分支井身结构。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分支井 井身结构 设计模型
Application Study of Hydrodynamics in Well Bore Structure Design of Multi-Lateral Wells of CBM
Xian Bao'an,Wang Yaohua,Gao Ying
(Langfang Branch of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Langfang 065007)
Abstract:CBMis a kind of natural gas stored in coal seams in absorption states.Facture system of coal seams consists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leats.The original and stress-induced cleats formed network of fracture system of coal seams.The reasons why multilateral well of CBM can enhance production of CBM are that it establishes better communication and connection channels within a larger radius among coal cleats,expands the scope of pressure dropping of coal seams,reduces the frictional force of flow-out of coal seam water and consequently greatly enhances CBM production and recovery of single well.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ries-parallel circuit design,the author designed a coordination equation for wellbore structure of multilateral well and subsequently designed two sorts of turbulent flow and five sorts of laminar flow of wellbore structures of multilateral wells.
Keywords:CBM;multi-lateral wells;wellbore structure;design models
引言
煤层气是指储集在煤层中的天然气,主要指吸附在煤岩基质内的甲烷,即煤层中以吸附状态存在的天然气[1]。多分支井可定义为提高泄油(气)面积,把主水平井或直井侧钻多次,从主水平井或直井井筒钻出多个分支井眼。煤层气多分支井技术正是针对煤层气储层的低压、低渗、低流体动能和低产特性而提出来的,集煤层气钻井、完井与增产措施于一体。
多分支井按曲率半径划分为四类,即长半径分支井、中半径分支井、短半径分支井、超短半径分支井,其中中曲率半径分支井应用最广泛。分支井按井眼轨迹划分为四类,即主井筒为直井的双分支井、主井筒为直井的三分支井、主井筒为水平井的三分支井、主井筒为水平井的梳齿状分支井。主井筒为直井的双分支,分别开发两个不同的产层,两个井筒分别是直井和定向井。主井筒为直井的三分支井,主井筒以下有两个分支。主井筒为水平井的三分支井,三个分支井在主井筒同侧,分别开发三个层位。主井筒为水平井的梳齿状分支井,主井筒为水平井,各分支呈梳齿状或逆斜分布[2]。
1 多分支井主要增产机理与优点
多分支井技术适合于开采低渗透储层的煤层气,主要原因在于分支井眼能够改善低渗透储层流体的流动状态。煤层裂缝系统由众多不同类型的裂纹组成,产状各异的裂纹将煤层分割成形状不同的晶体,即煤岩基质。煤层段分支或水平井眼以张性与剪切变形形成的裂纹为主,并且由于钻采过程中煤层应力状态的变化,导致原始闭合的裂纹重新开启,原始裂纹与应力变化产生的新裂纹形成网状结构,所以煤层气多分支井的增产机理在于突破了原来直井点的范围与单一水平井的线或窄面的局限,实现了广域面的效应,可以大范围沟通煤层裂隙系统,扩大煤层降压范围,降低煤层水排出时的摩阻,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3]。多分支水平井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增加有效供给范围。水平钻进400~600m是比较容易的,然而要压裂这么长的裂缝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造就一条较长的支撑裂缝要求使用大型的压裂设备。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中呈网状分布,将煤层分割成很多连续的狭长条带,从而大大增加煤层气的供给范围。
(2)提高煤层导流能力。压裂的裂缝无论长度多长,流动的阻力都是相当大的,而水平井内流体的流动阻力相对于割理系统要小得多。分支井眼与煤层割理的相互交错,煤层割理与裂隙更畅通,就提高了裂隙的导流能力。
(3)减少对煤层的伤害。常规直井钻井完钻后要固井,完井后还要进行水力压裂改造,每个环节都会对煤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煤层伤害很难恢复。采用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完井方法,就避免了固井和水力压裂作业,这样只要在钻井时设法降低钻井液对煤层的伤害,就能满足工程要求。
(4)单井产量高,经济效益好。采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单井成本比直井高,但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块开发,可大大减少钻井数量,降低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及地面集输与处理费用,从而降低综合成本,而且产量是常规直井的2~10倍,采出程度比常规直井平均高出近2倍,既提高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地开发了煤层气资源。
(5)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分支水平井不仅可用于开发煤层气资源,还能应用于开发稠油或低渗渗透油藏、地下水资源和地下储油储气库工程。
2 多分支井眼摩阻计算与结构设计模型
2.1 多分支井眼管路与摩阻计算模型
这里只计算分支水平井的摩阻,可将分支水平井的水平投影简化成并联管路,钻进煤层的主井眼可简化成主管路,分支段管路为部分主管路和并联管路再串联(图1),利用并联管路的水力计算模型计算水平井眼的摩阻。
1.2.…….i.i+1.……n表示分支井眼与主井眼连接处节点序号,A、B为主井眼流体起始与终止节点。
图1 多分支井管路模型
主管路末端的总摩阻Hf应由两部分的矢量和,一是主管路与分支管路重叠的摩阻HMi的部分,二是各个分支井眼的分管路摩阻Hfi的矢量和[4]: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主管路末端的总流量应该是个分支管路流量的代数和: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2 多分支井眼摩阻计算
以武M1-1井为例,水平段进尺6141m,最大日产水量400m3/d(0.255m/s),单位长度水流量qw/d为0.065m3/(d·m)。设各分支平均流速为 ,m/s;各分支井眼长度Li,直径di,m,水的运动粘度γ为1×10-6m2/s,井径扩大率为10%,井径为152mm的井眼绝对粗糙度为15.2mm。即有以下各计算公式:
相对粗糙度系数:ks/d=0.01
各分支流速: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各分支雷诺数: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通过计算出分支井眼的摩阻系数入i,可得各分支井眼的摩阻: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紊流流动有利于排出井筒内的岩屑,进而提高分支井筒的水产量,达到整个多分支井眼系统的整体排水效率。
2.3 分支井眼临界长度和井眼直径计算模型
分支井眼系统设计首先要考虑充分尽快排水和煤屑为目的,可按两相流计算。但因为控制钻速,煤屑量很少,可忽略煤屑的影响。
2.3.1 紊流与近似紊流计算模型
(1)紊流条件临界长度模式
由于层流与紊流区的临界条件是雷诺数大于2300,即
Re>2300,故有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将式(3)代入(6)整理后即得,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令f(Li,di)= ,即
f(Li,di)>3.38×108即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式(8)就是计算各分支井眼在满足紊流排水条件的临界长度公式。这是理想的计算模式,依此计算的分支段长和井眼直径更有利于煤层排水和后期采气。
(2)近似紊流条件长度模式
对于低产水煤层,井眼直径不能无止境地减小,这时以接近紊流模式设计,适当减小分支井眼半径
井眼直径计算: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井眼直径长度: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约束条件: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其中Pi为煤层的储层压力。
采用近似层流条件模式计算分支长度和井眼直径时选择更小井眼为宜,而主井眼的直径影响不大,即整个分支井眼系统中也采用变直径井眼组合模式。
2.3.2层流计算模型
由于大部分煤层气多分支井眼的水产量较低,通过式(4)很容易判断出流态为层流,所以用层流模式设计煤层气多分支井眼的长度和井眼直径更具现实意义。
在图1b中,设Li为第i分支长度,Loi,i+1为主井眼节点i到节点i+1的长度,Hfi为第i个分支井眼的摩阻,Hfi,A为第i个节点处的总摩阻,即主井眼节点i到A点的摩阻,Hofi,(i+1)为主井眼第i个节点i至第i+1个节点的摩阻,入i为第i个分支井眼的摩阻系数,入oi,(i+1)为主井眼第i个节点到(i+1)节点的摩阻系数,vi为第i个分支井眼流体的平均流速,voi,(i+1)为流体在主井眼第i个节点到(i+1)节点段的平均流速,故各节点处的总摩阻Hfi,A有以下关系式: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由式(5)有Hfi=入i
对主井眼且有: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则节点i的总摩阻又有式:Hfi,A=Hf(i-1)+Hof(i-1),i(14)
上式第一项为从第(i-1)分支井眼流体在节点(i-1)的摩阻,第二项为第(i 1)节点至节点i主井眼流体的摩阻。
通过将(12)、(13)代入(14),并利用(11)关系式,经整理后有: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这就是多分支井眼结构协调方程,即分支井眼等摩阻设计模型。通过迭代就可设计主井眼和分支井的直径和长度。这里的各种流速要根据井眼的流量及式(3)、(4)计算。
如果煤层含水量很少,水产量很低,即各井眼流速极低,对摩阻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摩阻系数的影响,即(15)可简化成: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如果把主井眼和分支井眼直径设计为同一直径尺寸的井眼,上式还可进一步简化成: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如果水产量极小,换算成流速就更小,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即干煤层或极低产水煤层,上式还可简化:
Li=Li-1+Lo(i-1),i(18)
3 多分支井眼井身结构模型设计
多分支井井身结构首先取决于煤层的储层条件,包括储层深度、厚度、渗透率、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储层压力及含水性,在满足了地质条件下,含水性决定了井身结构的类型。
3.1 近似紊流流态下的多分支井身结构模型
对于相对高的渗透率和高含水区,排水井眼以满足紊流为宜,有利于快速排水,又能排出储层出砂及煤屑,为后期的采气创造条件。
3.1.1 高产水、高压、相对高渗煤区。其中主井眼的直井段还可以是垂直的,但要影响钻分支段的造斜和后期排水采气泵的安置。主井眼完钻井段采用φ215.9mm钻头,下入φ177.8mm生产套管,分支井段全部裸眼完井(图2)。
图2 高产水高渗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1.2 高产水、低压、中渗区煤区。对于低压、低渗的煤层气开发必然要采用欠平衡钻井,实施欠平衡钻井作业对井身结构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支井眼数应适当增加(图3)。
图3 高产水、低压、中渗区煤层多分支井身结构
3.2层流流态下的多分支井身结构模型
中国煤层大多属于低渗、低压储层,产水量有时区别较大,但产水量绝大多数只能在层流区,所以层流区煤层还是主要以压力、渗透率和产水量设计多分支井眼结构模式。
3.2.1 第一类:低产水、高压、中渗煤区。低产水、高压、中渗区煤层钻井可不考虑欠平衡钻井(图4)。
图4 低产水、高压、相对中渗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2.2 第二类:高产水、低压、低渗煤区。高产水、低压、低渗区煤层钻井要考虑欠平衡钻井,即在钻分支井时,从洞穴直井注入空气。完井后洞穴直井可转化为采气生产井(图5)。
图5 高产水、低压、低渗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2.3 第三类:产水较高、低压、低渗的特厚煤层区。这类煤层厚度一般要达到10m以上,有时还会有泥岩夹层,需要井眼同时穿过夹层上下的煤层,并在水平井和直井的煤层段造不同类型的洞穴,以扩大水、气供给范围。图中的D-Cavity指动力洞穴,即靠应力释放法形成的洞穴,M-Cavity指机械洞穴,即仅靠扩孔工具形成的洞穴,不进行应力释放。钻井时同样需要考虑欠平衡。同时面割理的方位或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直接决定了主水平井眼的方位,另外对主井眼的井壁稳定也有影响(图6)。
图6 低压、低渗的巨厚煤层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2.4 第四类:多层中低含水、低压、低渗煤区。多层中低含水、低压、低渗煤层一般以两个主力煤层为目的层,见图7。可在两层同时钻多分支井以增加产量,也可弥补单层厚度不足的缺陷,但对下部煤层不能实行有效地封隔,产量也不能按层位区分。
图7 多层低压、低渗煤层多分支井身结构
3.2.5 第五类:高陡构造、低压、低渗煤区。高陡构造、低压、低渗煤区,可以是单煤层,也可以多煤层,只要把第一类结构改进即可(图8)。
4 结论与建议
(1)多分支井集钻井、完井与增产措施于一体,适合于低渗透煤层气开发,能够更大限度地沟通煤层中的天然裂缝系统,扩大煤层降压范围,降低煤层水排出时的摩阻,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应用前景广阔。
(2)根据流体“管路”串联、并联原理与流态特征,推导了多分支井眼结构协调方程,即分支井眼等摩阻设计模型,从而建立了多分支井身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改变约束条件可设计出满足不同煤层条件的井身结构,即满足近似紊流流态的两种井身结构模型和层流流态的5种模型,能够满足现场生产需求。
图8 高陡构造、低压、低渗煤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加强煤层井壁稳定与煤层保护技术的统一性研究。通常情况下解决井壁稳定问题是以提高钻井液密度并改善其流变性能,但出于防止煤层污染的考虑,又不能实行过平衡钻井,应将欠平衡与保持煤层井壁稳定统一起来研究。
(4)加快多分支井小井眼技术研发,配套相应的钻完井工具。煤层气多分支井技术目前发展较快,但由于配套的小井眼(主要指152mm和120mm井径)井下钻井工具与配套工具严重不足,如动力钻具、MWD、减阻器等,都限制了这项技术试验与推广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黄景城等.1990.煤层气译文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杜,P.1~64
[2]王亚伟等著.2000.分支井钻井完井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1~8
[3]鲜保安等.2005.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气开发中的控制因素及增产机理分析.中国煤层气,2(1):14~17
[4]祁德庆著.1995.工程流体力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杜,133~145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根据《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知:
1.参考文献标注: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1.1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
国家标准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 ]”外,与“[ ]”同为上标。
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1.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
示例:引用多篇文献裴伟[570,583]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
还有一种类似此种情况的,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1]、李四[2]、王五[3],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
示例: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章。
2.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2.1专著(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它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179-193.
[2] 昂温G,昂温P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0.
[3] PIGGOT T M.The cataloguer’s way throng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The Library Association,1990.
[4]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1970.
[6]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7] 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2.2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报纸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
[1]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2] 陈驰.论人权的宪法保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1-9.
2.3标准
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
例如:
[1]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4 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徐新.阿尔泰运动及相关的地质问题[M]//陈毓川,王京彬.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11.
2.5 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89-07-26.
2.6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光明网-社科学术专著参考文献缘何难规范?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
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机械类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分享了机械的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吧!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wildfire5.0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 闫丽.水辅共注成型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7.
[2] 陈静波,申长雨,李倩, 等. 塑料注射成型新工艺[J]. 工程塑料应用, 2002, 30(2):50~53.
[3] 孙玲, 刘冬雷. 水辅注射成型技术综论[J]. 工程塑料应用, 2006, 34(9): 78~81.
[4] 李跃文. 塑料注塑成型技术新进展[J]. 塑料工业, 2011, 39(4): 6~9.
[5] 韩坤.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水辅共注成型数值模拟[D].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2011.
[6] 章凯, 匡唐清, 柳和生, 等. 基于粘弹本构的水辅注塑成型充填过程的仿真分析[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 30(9): 93~96.
[7] 乔淑兰. 气辅与水辅注塑技术的比较[J]. 橡塑机械时代, 2012, 24(4): 38~40.
[8] 周伟文, 黄汉雄. 水辅助注塑尼龙 6 制品的结晶行为研究[J]. 塑料科技, 2010, 24(1):66~69.
[9] 张增猛,周华,高院安. 水辅助注射成型充模流动的仿真与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46(8):140~146.
[10] 吴健文. 塑料注射成型技术的最新进展[J]. 国外塑料, 2010, 28(3): 49~50.
[11] 许磊, 黄汉雄, 周润恒. 水辅助注塑聚丙烯制品的晶体结构研究[J]. 塑料科技, 2009,37(6): 39~42.
[12] 梁育敏. 基于塑料注塑成型技术新发展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2: 19.
[1] 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 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 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 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 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50-54
[6] 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 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若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即电子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有以下几类: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例如: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扩展资料
根据国家标准GB-3469的规定,通常以下列字母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非牛顿力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非牛顿流体力学的研究始于1867年J.C.麦克斯韦提出线性粘弹性模型,由于粘弹性流体问题复杂以及当时流体力学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牛顿流体方面,所以进展十分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化学纤维、塑料、石油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向非牛顿流体力学提出了社会需求。
应用数学、流体力学等学科的不断提高,为非牛顿流体力学提供理论基础。1950年J.G.奥尔德罗伊德提出建立非牛顿流体本构方程的基本原理,把线性粘弹性理论推广到非线性范围。以后,W.诺尔、J.L.埃里克森、R.S.里夫林、C.特鲁斯德尔等人对非线性粘弹性理论的发展也作出贡献。
1976年K.沃尔特斯等人创办国际性专门刊物《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70年代后期出版了非牛顿流体力学、聚合物加工、流变技术等非牛顿流体力学的专门著作。非牛顿流体力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非牛顿流体的应用:
非牛顿流体是剪应力和剪切变形速率之间不满足线性关系的流体。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非牛顿流体,例如油脂、油漆、牛奶、牙膏、动物血液、泥浆等。非牛顿流体力学在化学纤维工业、塑料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等许多部门有广泛的应用。
JFM是流体里最顶级的,做流体有很多不错的杂志啊,PhysicsofFluids,PRE,PRL,APL,SoftMatter都是很好的。相对PRE喜欢篇幅比较长的,PRL一般4-5页不过中的概率比较低,至少两个Reviewer都得过。PhysicsofFluids东西比较杂,不过还不错啦。此外,多孔杂质应该有一些类似于J.Multiphaseflow的专业期刊,也不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中国期刊库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引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它可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中的全部或其中几项:1、介绍某研究领域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等;2、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3、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留下的技术空白,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研究课题的动机与意义;4、说明自己研究课题的目的;5、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或勾勒其大体轮廓。如何合理安排以上这些内容,将它们有条有理地给读者描绘清楚,并非容易之事。经验告诉我们,引言其实是全文最难写的—部分。这是因为作者对有关学科领域的熟悉程度,作者的知识是渊博、还是贫乏,研究的意义何在、价值如何等问题,都在引言的字里行间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可以将引言的内容分为三到四个层次来安排。第一层由研究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等内容组成,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第二层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与意义;第三层说明自己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最后是引言的结尾,可以介绍一下论文的组成部分。首先,可以写课题背景、理论意义、应用前景,但不应该过多,只要有一小段就可以了。重点部分是对前人工作的介绍和评述,也就是对这一课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重要的创新工作,是一个简略的研究史,比如何时由何人发起,国内外哪些学者分别作了哪些创新贡献。要对每一作者每一篇参考文献的科学或技术贡献进行评述和肯定。这里说主要的贡献,是指一些重要的学者也许发了很多文章、专利,但其主要贡献应该有几篇代表性的文献,而不是所有文献。有些学者论文不多,是否引用主要看其文献的创新性,如果没有创新性,就不必引用。如果创新明显,即使一篇文章也应该引用。在所有的参考文献中,应该突出近年来的文献,尤其近三年的参考文献,最好占一多半。如果一个课题近几年文献很少,可能是这个课题研究必要性不大,同行没兴趣,也有可能太难了,没有进展,或者你不掌握全面的文献。在以上评述中,重点是向读者介绍前人或他人的学术或技术创新贡献,由此明确了哪些工作解决了,哪些工作还没解决,最后一段就是介绍本文工作的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也同时使人明确了本文工作的必要性、创新性。这部分也是学生容易犯学术错误的部分。有些人写引言时,喜欢对别人的工作过进行不合理的否定,专讲人家的工作不足,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你的工作是基于别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别人的工作有不足是正常,否则你就没必要做这个工作了。还有人喜欢将别人的语言、段落、图表进行原封不动的引用,这是不合适的。阅读别人的文献,应该注意记下别人的工作要点,对他人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简单引用往往会形成抄袭或不正确引用的问题。有些人写引言时,只写了某些工作发展多快、应用多么广泛、有什么问题,一句话内引用了多篇文献,这一般是不提倡的,因为读者根本弄不清楚其中每篇文章都写了什么,每个作者都有什么创新或贡献。另外,参考文献一定是作者读过的,不可以引用文献中的参考文献,因为你并不清楚那篇文献是怎样写的,别人错了你也就错了。引言的长短也是要合适的,对于6000字以上常见的学术论文,引言在一页是合适的,再多一般没有必要。如果是4页以内短文,引言就要相应缩短,但一般也要半页。
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一般读者读了前言以后,可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1、 引言应含概的内容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但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一定要说明此研究与被研究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前人的工作。2、 前言的写作方法(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一篇3 000一5 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一般掌握在200一250字为宜科技论文引言与结论的写作一般来说 ,一篇科技论文由“题名、著者、文摘、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表、附录”几部分组成,而“引言、正文、结论”是一篇科技论文的主体部分.简单地说,引言回答“为什么研究”的问题;正文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结论回答“研究出了什么”的问题.在笔者从事科技期刊编辑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作者,特别是一些年轻作者不清楚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的引言和结论,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文摘、引言及结论内容互相重复.本文论述了科技论文引言和结论应包括的内容,并指出了撰写科技论文引言和结论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对作者写好科技论文有所帮助.
这个,额,全文我是帮你写不出来哈。介绍给你几个思路哈。1,结构风工程,高耸建筑物一般都要做风洞试验的。而大跨度柔性桥梁的抗风性能就是空气动力学的一个典型应用。从而有了CFD的蓬勃发展哈。2,处于近海和江河中的建筑物,尤其是桥墩基础啦,都要考虑水文的,因此就有河流动力学这一方向啦。3,基坑施工时一般要考虑地下水的,降水怎么计算也要用到流体力学啦。4,隧道中的通风效应,如何计算隧道施工 运营中的通风问题,风机如何安置,采用哪种通风方式都是很典型的应用。5,高速铁路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这个越来越重视啦。由于高铁的速度高,进出隧道时都会产生活塞效应,搞不好还有“空气炮”,所以也要用到流体力学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6,修明渠和城市管网设计(市政工程)用到的基本上都是经典的流体力学,呵呵,我记得好像谢才公式用的最多了,可以好好做做文章哈。 不知道以上的有没有帮到你,有不妥的地方还请多多指点哈。
去万方或者维普里面去找啊,搜索“流体力学”“土木”关键词,相关的论文一堆一堆的。。。参考下就好了
只要是学流体力学的都知道JFM是最顶级的。偏实验的实际上也就你说的这三个。JFM本身就特别注重实验,没有实验数据的文章想发JFM是很难的。你要有实验条件,就投JFM,不用犹豫。很多做计算的还苦于没有实验条件呢。 POF跟JFM比差一个档次,POF上有一些水文章。但是JFM的文章读了上百篇,还没遇到过水的文章。Experiments in fluids相对好发一些,对实验和结果的原创性要求不高。还有一点,你可以看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发在哪个杂志的最多,基本上这个杂志就最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