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伊拉克对美国经济影响研究论文

伊拉克对美国经济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伊拉克对美国经济影响研究论文

1.从伊拉克战争谈国际法面临的新挑战 摘 要:美国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了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战争,破坏了国际法的基础。许多美国军事科技首次亮相被用于这场战争。在此背景下,文章旨在简要介绍国际法中的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则、国际法对禁止战争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国际法面临的新问题。关键词:伊拉克;战争;国际法2.美国从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什么全球强权对抗地区强权,战争背后的经济利益,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3伊拉克战争与地缘政治的复归 伊拉克战争前后的国际媒体与国际学术界、评论界在诠释这场战争以及战争将如何影响世界局势时,使用得最多的范畴之一,要算是“地缘政治”。冷战结束以来的十余年中,可以发现有两次使用“地缘政治”这一范畴的热潮:前一次是80年代末东欧剧变与1991年的苏联解体之后,国际媒体与学术界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地缘政治大变动;这次伊拉克战争乃是第二次。为什么在2003年春天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背景之下,“地缘政治”热重又复起呢?伊拉克战争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大变动?而这样的一场地缘政治变动动因何在、具有什么特点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国际社会的未来走势呢?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

这场战争对美国国内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冲击和影响,并均有所显现。伊拉克战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伊拉克战争使美国与欧洲关系紧张,原因之一是欧洲担心美国的中东政策将招致欧洲内部犹裔与伊斯兰裔人的冲突。9·11后欧洲政府曾召会犹太社团和伊斯兰社团领导人,希望不要因9·11事件而导致欧洲内部冲突,美国报纸也经常提到欧洲的反犹主义,问题的核心是这些国家内情绪沮丧的伊斯兰要发泄对犹太人的愤怒,这种紧张现已演化成世界犹裔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紧张关系。伊拉克战争削弱布什的政治基础,使布什遭受打击。打击伊拉克的主要理由是,美国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结果并未发现,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布什的政治基础,使布什遭受国内政治势力的打击并最终可能导致连任的失败,同时也使美国受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损害。梅恩斯先生说他相信布什当初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从理论上说,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的确有助于为美提供军事基地,且发动伊拉克战争部分出于全球石油供应因素的考虑,但美国还不至于单纯为石油而战。出兵伊拉克决非出于总统个人的考虑。梅恩斯先生认为,美国应从伊战中吸取教训。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出兵伊拉克,不仅使美国受到很大损害,也在国际上造成极坏影响。美国认为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事上可擅自行动,无视合法性,它已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在美国正通过采取一系列挽救措施,赋予其出兵伊拉克的合法性,因此要求联合国介入伊拉克,希望北约参与维和,并在世界寻找支持美国的声音。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剧烈影响 格林斯潘在墨西哥莫雷利亚市出席二十国集团会议开幕式时说,美国的经济发展和总体运行明显受到了伊拉克战争的“巨大影响”。美国经济已对“我们所经历的冲突和敌对”作出了反应。 就在全球经济苦力挣扎之际,2003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3742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目前,美国在伊拉克的军费开支仍在不断增长。美参议员认为伊拉克战争对美国农业将产生双重影响 海外媒体消息:美国参议院两位有影响力的参议员8日说,他们认为伊拉克战争将对美国农业产生双重影响。 科克伦参议员是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共和党人,领导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他认为美国农业将受益于与伊拉克贸易量的增加。 他说:“我还记得我们向伊拉克销售大量木材和木材制品时的情形,在伊拉克成为威胁我们安全的隐患前,我们也向他们销售大量大米。” 随着美国和其它国家对战后伊拉克重建工作的进行,科克伦预计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贸易将有所恢复。 他说:“我把那看作是美国增加商品销售量的一个大好机会。” 参议院预算委员会的民主党人康拉德参议员说,很难评估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目前通过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打开更多农产品市场所作的努力的影响。 他说:“当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战争时,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转向了那里,我怀疑战争将减慢谈判进程,因为必须作决定的人们很明显在考虑其它事情

推动了美国军火经济的发展 初步验证了美军信息化、无人化的作战理念 将雇佣兵行业扶植了起来 并且使他们获得了空前壮大 但是 由于战争的内耗加剧 也间接的导致了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发生 美国整体经济陷入低迷 同时大量的青年投身于战争 引起社会的反感 同时也再次将美国从自由民主的神坛摆回帝国主义恶霸的位置 造成了国际间不同人群的对立 对美国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未来美国的军队将主要以“零伤亡”为主要战略,军队将实现步兵特种部队化、整体信息化、作战无人化、装备机器人化……而危险的日常任务将交给如日中天的雇佣兵军团——俨然罗马的老套路。 经济上,以军火和能源起家的大家族和托拉斯将进一步掌握美国经济,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未来的美国国际战略只能越来越自私和极端,不可能指望他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了。 政治上,虽然保守的共和党势力可能被民主党所取代,但是新任的民主党竞选人很可能是一个富有活力的保守党路线,美国同欧洲各国的关系也许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这无法实质改变美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单边主义轨道。 文化上,美国的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的标杆,再一次遭到了质疑,未来在中亚、非洲和拉美,可能兴起新的反帝国主义思潮。

文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文学的作用是精神的。 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的途径实现的。这种作用是精神的,它虽然归根到底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进而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于物质作用,没有物质作用的那种直接性和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就是精神作用,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黑格尔对此有一个很精辟的论述。他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直接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呼唤起反应和回响。”文学的作用从方式上讲,是内在的、情感的,没有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的精神作用的那种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从作用的内容上讲,它主要也不是简单地传达某种是非观念,或一般地惩恶扬善,而是立足于对优美高尚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显示人生的价值复议,通过对美的追求和高扬来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可以说,帮助人们懂得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才是文学作用于社会的根本目的。 2、文学的作用以社会存在为前提。 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认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创作出来,其美学价值便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之中,是不依赖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的。文学的价值、功能与社会影响之间存在的这种时间差,又显示了文学价值与文学社会作用的不一致性。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作]品在某一时间内的影响大小和畅销与否来判断它的价值和功能。确定作品的价值,估价它的功能,都要从审美关系中,联系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进程来考察,这是正确认识文学社会作用必不可少的一种历史眼光。 3、文学的作用是整体的。 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还要有整体观念。 (1)应该把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情感交流作用、娱乐作用等等,统一于它的审美作用,看其是否是在审美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学作为一个具有系统性质的整体,构成它的各种要素当然也有各自的价值,所以必须具有多价值性的特点。但是对于一个有机系统,其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机械总和,整体的价值显然也不是诸要素价值的总和,更不是某种要素价值的单一表现。因此,既不能机械割裂文学各种作用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孤立化;也不能脱离审美价值去片面强调某一种作用。 (2)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的认识,须以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它的全部内容来衡量。不能只看作品在一时一地,在个别人中所发生的影响;也不能仅凭某些场面、某些细节去估计它所可能产生的作用。读者固然是文学实现其价值的重要中介,但是这个“读者”应理解为社会群体,并非指个别人或部分人。我们不能因为作为个体的读者以非审美的态度去理解文学作品,甚至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从整体上去认识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是考察文学社会作用的基本出发点。社会之需要文学,根本原因是审美需求。因此对整个社会而言,满足这种审美需求即是文学的社会作用,它不可能因个别或部分读者的非审美把握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对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大有帮助,而且对认识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对把握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文学的作用是有限的。 无可否认,文学有其特殊的价值,这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无法取代的,所以不能忽视和低估文学的社会作用。但是,文学的作用又是有限的,它既不能履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职能,更不能代替物质的作用,所以不能夸大。马克思早就讲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其作用不能超越物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也不能和政治理论或其它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相比。黑格尔在讲到音乐的社会作用时,就断然否定了“凭音乐就可以敌”的说法。鲁迅更为明确地讲过文学作用的有限性。他说:“便是悲壮淋漓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什么大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比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单凭文学,既不可能兴邦,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衰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个人来讲,他的进步或落后,革命或反动,也不能仅仅归因于文学的影响。文学的价值在于审美,在于对人的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这是一项缓慢的、内在的灵魂改造的工程,只有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使这种精神影响化为实际效果。有人提出文学可以“干预生活”,严格地讲并不确切。虽然某些文学作品也能提出一些社会问题,但是这并非文学所长。许多作品是以牺牲了某些文学特征才取得这种效果的。文学艺术形象作为文学传达内容的基本方式,使文学在说明和评判生活时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因此,与其讲文学的作用在于干预生活,还不如说文学的优势是干预灵魂。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明了,不应给文学加上它无力负担的任务,也不能忽视文学对人们思想感情的巨大影响。

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历久不衰,并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这与古代经济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古代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 以比较的思维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个避无可避的问题,结合多版教材的论述,从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生产模式等多角度探讨,通过比较的思维进行分析,帮助大家厘清思路。

1 研究思路

什么是基本特点。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这势必要有参照物,即“与……相比,该事物的特征”;基本即主要。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指它的主要特点。

确定比较角度。应该抓住影响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进行探讨,如耕作技术、经营方式、土地制度等。

确定参照物。从纵横两个方向同性质比较,横向是跟世界其他地区对比,纵向是跟近现代中国比较。

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1 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产模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偏重于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传统农业铁犁牛耕,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远古社会的刀耕火种,夏商周的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的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也可理解为以什么单位进行耕作,同于经营方式。

耕作技术: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广义的耕作技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二是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三是具体农业生产技术和 方法 ,含土地使用(休耕、轮作、套作)、田间管理、节气、选种、收获、晾晒、储藏等。狭义上是指在同一种耕作方式上进行的具体技术创新,如从西汉藕犁到东汉一牛挽犁,耕作方式还是铁犁牛耕,但耕作技术却在不断进步。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随着农业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它区别于原始农业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特征有①拥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比较发达的水利设施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农民采取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投入了较多时间和劳动力 ③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当然,生产模式也可理解为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或自然经济形态。

2.2 土地制度: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要形式

原始社会是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开始的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有别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公有制。

2.3 经济形式、经济形态、经营方式

经济形式: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只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农业税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经济来源。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形态包括三种: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产品交换)、产品经济(共产主义设想中的按需分配)。很显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大部分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经营方式是经济单位经营的具体形式,商周时期是奴隶大规模集体耕作,封建社会时期是小农户个体经营,近代资本主义则采取大规模农场经营。小农经济伴随着耕作技术进步和土地私有制确立而形成,它的特点是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④脆弱性: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小农经济是指经营方式,自然经济是指经济形态,封建经济是指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三者其实都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因此古代小农经济也叫封建经济。

2.4 产业结构:以 种植 业为主、家畜 饲养 业为辅

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四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指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在农业文明的古代中国,种植业在第一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均占主体地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种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比例中所占据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数据显示早在200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是15.4%,第二产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5%。

2.5 农业起源和生产水平:历史悠久、独立发展、技术领先

从世界范围来看,存在三个农业起源中心,西亚、东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耕作方式先进,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2.6 地域分布: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特征鲜明、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过程

经过先民创造性的劳动,原始农业很早就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出现,逐渐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平,而后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从魏晋南北朝到南宋时期,逐渐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结束语

很多历史概念和问题本身复杂甚至存在争议,不同教材也是自成体系,教师自身理解上必须整合课程资源,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对于实际教学,与其百般纠结不如潇洒放开,建议按照本省教学要求和教材,立足于学情,必要的时候采用模糊处理,甚至不讲,使知识体系主干化清晰化,减轻学生的负担。

《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缺陷 》

多少年来,无数从事 经济 思想 研究 的学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 问题 : 中国 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已经有了相当的 发展 ,完全可以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经济思想相媲美,但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成果为什么始终未能从“前 科学 ”状态发展成具有近代科学形态的古典 政治 经济学等系统经济学 理论 ? 本文试通过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与同 时代 的西方经济思想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与古典经济学等系统经济理论的距离。

一、同时代中西经济思想比较

与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学者大约同时代的中国古代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在学术史上应该与上述古希腊学者形成的经济思想相齐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在也公元前三世纪虽然发现了商业和手 工业 的存在和作用,并且初步论证了 社会 分工,但他们却鄙视手工业和商业。然而,在他们之前的约公元前645年,管子就提出一个 职业划分理论,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这一划分,比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的职业划分理论早300多年。管子充分肯定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认为手工业可以提供生产工具、作战武器和生活用品,商业则可以沟通有无,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联系,打破生产和消费的界限。

色诺芬在《经济论》中认为从事 农业是一切职业中最重要、最高尚的职业。柏拉图把农业看作他的“理想国”的经济基础,《理想国》一书中和很大篇幅是论述农业的。与色诺芬约同时代的中国古代学者李悝提出了一切财富根源于农业的重农主义思想。其鲜明程度却接近于后来法国的重农学派。他还提出了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 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前者是把大 自然 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这种财富是有限并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他还在《政治论》中把奴隶制下的社会分工当作自然分工,用天生的人的差别(性别、种族和生理等)来论证奴隶制度的自然与合理。然而大约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孟子提出恒产论,主张维护私有产财产制度。孟子还提出轻视体力劳动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亦是不谋而合。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从分工出发看到了分工、交换、货币和商人之间的关系,认为货币是为交换服务的,意识到了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然而,远在柏拉图之前的公元前524年,单旗就周景王“将铸大钱”,针锋相对提出子母相权论,意识到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职能。

以上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这一段时期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古典经济学正式产生之前, 中国学者形成的经济观点与古希腊学者是大体类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超前性。

二、中西 “自由主义” 经济思想比较

早在公元前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就提出了诸多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近代经济理论极为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构成近代经济学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石。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虽然恪守“述而不作”的原则,但在对先秦历代帝王经济 实践的 总结 与批评中,明显地表露了他的诸多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在近代和 现代 西方经济学中或成为重要理论基石,或成为重大学术流派的基本观点。 《史记•货殖列传》仅5000字,但是通篇极力推崇和讴歌“货殖”这一经济活动,围绕这一核心,司马迁提出了诸多堪与亚当•斯密理论相齐的思想。

(1)肯定人的物质和经济欲望,与“经济人”假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代经济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肯定人类的谋利动机,肯定人的“经济人”特征。经济学即研究人类经济欲望与稀缺性的关系的学问。离开对人的经济欲望和“经济人”特征的肯定,经济学难以确立。

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内在的动力的,不需要谁去命令,召唤,自己就会不停地运转。这种动力是人的求富的欲望。司马迁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从批评老子的所谓“小国寡民论”开始的。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人们安于现状,没有什么追求。而司马迁认为如果以此作为治国的标准,那就是把百姓的耳目全部遮塞起来,是万万做不到的。

司马迁认为,要把这作为现实政策付诸实施,就必须限制和压抑人民的经济欲望,到头来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他肯定人的经济欲望本能。他认为,现实社会是普通人的群集。要讨论现实社会的经济,就要勇于承认普通人所共有的欲望,应把人的物质欲望当作已知条件来讨论经济.他写道:“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沦,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就是说,人的经济欲望是自然的东西,它作为原动力,产生想要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求,从而经济活动也就活跃起来了。经济政策顺应人的经济欲求,使经济活动自由扩张,是最上者;运用权力予以压抑和限制,继而与民争利,则是最下者。

相对于先秦思想家而言,司马迁的这一思想在思想 方法 上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在先秦儒家看来,人的经济欲望应被限制在不至于给精神生活带来障碍的程度。道家则从贬斥人为而提倡无为的立场出发,把满足欲望也看作是人为而加以否定,主张去欲、绝欲,宣扬“知足”。墨家则较为重视经济,尊富,也认识到形成财富的财货生产的重要性。墨子可以说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提出以“利”作为 哲学 指导原则的学者。《墨子•经上》说:“义,利也”。在他看来,义以利为依归。“利”被看作是社会伦理的基础,而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是以其行为之利人与否。利人为义,不利于人为不义。可见,墨子所谓的“利”是广义的,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非物质利益。法家也重视财富生产,但他们主要是从富国强兵角度提出这一主张的,而且强调的重点是农业生产。司马迁的思想则明显比儒家、道家的思想要务实和实际一些,继承了墨家和法家重视增加社会财富的思想,同时将增加社会财富的动机最终追溯到人类基本的经济欲望这一根源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其现实性与积极意义更为明显一些.

(2)提出社会分工自然形成和自然调节学说,近似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司马迁认为社会分工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是受到自然调节的。他认为整个社会经济是自动地有秩序地发展和运行的。人们“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史记•货殖列卷》)这种社会经济的自动运行是符合自然和人的本性的,用司马迁的原话说,就是“道之所符”和“自然之验”

司马迁的社会分工理论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思想家有关思想的。《管子》最早将人按职业进行划分,即划为士、农、工、商四民。士即奴隶主阶层的下层,农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的平民和奴隶,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奴隶。商包括商人和商人、官府控制下的奴隶。管仲第一次肯定了工、商的作用。司马迁的农、虞、工、商之分与管仲的士、农、工、商之分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且在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因与协调机制以及社会分工的意义等方面有所发展。

翻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我们发现,亚当•斯密也是从这个角度阐述国民财富之源。他写道:“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可见,亚当•斯密的国富源泉论与司马迁如出一辙。

(3)主张经济自由化,可以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相媲美

司马迁的经济运行思想继承了管仲轻重思想中强调经济依其 规律 运行的一面,批判了孟子过分强调国家干预和 计划经济的思想。 理论上,他肯定人的谋利动机与行为是自然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也如“水之趋下”,是自然规律作用使然。因此,经济的运作听其自然为上策,凭借权力的干预和统制是下策。他的这种观点还体现在他对汉初经济自由化政策及结果的充分肯定上。汉朝兴起,秦末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经统一,就废除了秦朝各种统制政策,试图实行经济自由化,即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等,采取了刺激经济活动的积极政策。其结果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平准书》叙述了汉兴以来70余年间的繁荣,其中写道:“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自由放任思想是贯穿亚当•斯密所有经济观点的主线。斯密主张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因为市场会解决一切。与自由放任思想相适应,斯密认为政府应该仅仅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不应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可以发现,斯密主张的“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与司马迁所说的“若水之趋下”,“道之所符”是何等相似,斯密所设想的政府的“守夜人”角色与司马迁所说的“善者固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之,最下与之争”如出一辙。三、 中国 古代 经济 思想的缺陷

以上通过两个维度的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发达,完全可以与同 时代 的西方相媲美。然而 历史 的 发展 ,以前西方并不系统的经济思想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的经济学 理论 —古典经济学以及后来的 现代 西方经济学等。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为什么没有最终产生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呢? 本人认为主要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

首先,经济学范式的缺乏。如中国古典经济思想缺乏构建古典经济学所必须的理论抽象和一系列基本范畴,如商品、价值、价格、货币等。司马迁没有达到构建类似于古典 政治 经济学那样的完整经济理论体系的理论抽象高度。之所以如此,又是因为:一方面,当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更谈不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和发展,而古典政治经济学首先是商品市场经济的理论抽象。是资产阶级要求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另一方面,先秦思想家和司马迁都没有在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即价值上作多的 研究 ,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理论。而且,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概念是模糊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理论范畴和经济概念的非确定性,无论外延、内涵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比如本末、奢俭、兴利、除弊、富民、长技、商战、轻重、子母等,都没有明确的公认的定义,谁也说不准它究竟指什么,也不顾前人、旁人的用法,用意会的办法去理解并运用各个经济概念。

与之相反,西方早期经济思想家所建立的经济学范式是其后来以至现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升华、推陈出新的坚实基础。因为范式是一门学科内被人们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 分析 方法 。按照美国 科学 哲学 家汤姆斯•库恩的说法,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都是一个演化与革命、积累与创新、连续与间断交替发生的过程,典型的形态是受某个既定的哲学范式支配的积累性常规研究与突破旧范式的创新性非常规研究交替出现的历史进程。西方古典经济思想提供了一系列经过理论抽象的基本范畴,如商品、价值、价格、货币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理论的范式。在这个既定的范式的支配下,古典经济思想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个对经济学 问题 进行系统解答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有了这个共同的范式,一方面,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能够有一个以自己的信念或基本观念为背景的概念和文字表达系统,这样相信这个范式的从业人员就有了共同的学术 语言,彼此用这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就可以“交流”了,特别是后代的经济学家就能够继承前人,不断地修正或发展前人研究成果,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将经济学理论愈来愈深化,愈来愈科学化。

这一点几乎是导致中西经济思想发展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之一。经济学范式的缺乏应该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致命伤”:那里不同的概念体系、学术语言成为学术交流的严重障碍,也是理论难以形成共识,进行代际交流从而不断走向深入的“鸿沟”。

其次,中国经济思想缺少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体系所需的一切重要的理论品格。司马迁以后,中国的经济理论走向衰落,理性色彩褪化,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窒息经济思想理性的特性,中国经济思想逐渐丧失了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体系所需的一切重要的理论品格。这些特性包括:

(1)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西欧中世纪经济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文艺复兴运动及人文主义将经济学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经济学因此跨上了理性的轨道。

然而, 中国古代在“道德哲学家”孔于思想支配下的中国经济意识形态领域里,具有的不是宗教色彩,而是道德伦理色彩。中国人的道德 心理特别强烈,2000多年都在克制那种“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这种强烈的道德心理存在,不仅大大地妨碍了经济思想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贫乏的重要原因,而且迫使历代思想家披上道德外衣,像中世纪西欧思想家披着宗教外衣一样,研究经济问题。在他们的思想中夹杂道德伦理意识。例如,安插流民,募民屯耕。薄赋敛。抑兼并,体恤民众生计,爱民如子……是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者爱人;抑末;困辱商人,禁止穿戴“奇装怪服”,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 社会 风气,扰乱了愚钝、麻木的民性,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商品交换上的欺诈。 农业生产领域中主佃关系的紧张……是因为世风不正,人心偏邪.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 自然 也离不开道德方面的整顿。直到晚清,开近代风气的社会激进批评家龚自珍还著书坚持“统之以至淡之心”,来调剂贫富悬殊、维持财富占有上“小不相齐”的局面,以达到王朝久安长治。这种道德伦理对经济思想的制约力较之宗教要更为强大。道德伦理具有巨大的历史张力,阻碍经济思想肯定人的谋利动机和谋利行为,反对围绕“利”思考社会经济生活,反对基于此 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2)疏于 理性思维 。司马迁以降,先秦典籍如《管子》中许多优良传统,例如,重视用数字、重量、尺度 统计方法研究经济问题,重视理论探讨和充分说理的学风等,都没有被继承下来。中国历代经济思想家从来没有想到通过深入研究、仔细观察建立真正“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体系。征赋纳税的办法、修正方案倒是很多,就是没有赋税原理;铸钱、行钞议论纷然,就是没有货币理论;土地问题时常出现,土地改革方案(名田制、井田制、占田制……)汗牛充栋,就是没有国土经济原理;抑商喊了2000多年,商人照旧衣锦食肉,就是没有人对商业资本进行过认真研究.两汉以后,经济思想的实用更加明显,他们在理论上很少突破先秦经济思想基本框架。著名学者甘乃光说:“我国经济思想除了先秦以外,汉以后的思想家实不能越先秦思想家的雷池一步;汉后的经济思想不过是延先秦的余绪罢了……汉后什么王莽、李觏、王安石,以至最近谭嗣同等实在无特别研究价值。”这个说法虽然过激、绝对、片面,但从理论成就上说,决不是毫无道理的。经济思想的实用性,大大妨碍了它本身的一般性指导意义。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封闭性的,是在这块生养不息的“神州”大地独立产生的。谁能找到它受过外来经济思想的 影响 痕迹? 谁能说在佛教输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西域商人来华贸易以及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等几次较大的来自外部 文化 的冲击运动中,经济思想受过什么冲击? 因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经济思想大致分为两个极端:一是纯中国的,以整个古代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为代表;一是纯西方的,以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出现以后的经济思想为代表。西方经济思想,即便是在早期、中世纪,也是开放型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几乎成了西方所有国家的人类的精神童年偶像;托马斯.阿奎那一个人几乎代表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亚当。斯密的理论影响遍及欧美各国。西方各国的、历代的思想家几乎是超时空的。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辉煌的经济思想并没有像西方古代经济思想那样,自然演化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等系统经济学理论。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出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天生缺陷,不难得出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落后仍然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这也正好印证了经济学本身的历史属性:经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超越历史性质的要素产生,因为任何经济学理论都只能产生于历史发生过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之中。

参考 文献 :

陈岱孙,《从古典 经济 学派到马克思》,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郭庠林,《 中国 封建 社会 经济 研究 》,上海 财经 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2001年版。

刘泽华,《中国古代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涛,《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谈敏,《法国重农学说的中国渊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赵靖、石世奇,《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有关浅谈古代经济论文推荐: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3. 有关古代文学论文

4. 浅谈社会经济相关论文

5.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6.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

现今文学是从古代文学中发展而来的,可以想象古代文学对现今文学的影响是非常之巨大的!而语言是文学的载体。现如今的语言是文言文的简化及平民化,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必然。在古代文学中,现今文化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简而言之,古代的文学载体是现代文学的基石。

茅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白酒行业中的龙头老大贵州茅台,距离创阶段新低还是还很近了。近来许多人都表达了对贵州茅台后市的质疑,有人这样说:“大家还看好贵州茅台这只股票吗?”有些人还发出了更强烈的质疑:“贵州茅台这走势,该不会暴雷的吧?”但要是让学姐来说的话:贵州茅台是在我们心里归于A股中价值投资的典范,不管是坚定持有还是长期看好,都是可以的。在价值投资方面,很多行业的龙头股都非常不错。我也将这些A股各行业的龙头股的名单整理出来了。如果你也不清楚到底该选哪支股票的话,选龙头股就是最好的捷径。直接点击链接就可以获取:A股超全行业龙头股,你的选股好帮手就眼下的这个情况,短时间的下跌较多因素是受到市场风格的影响。也是由于这次走势炒作的是成长性,即使白酒行业销量很不错,却增加速度较慢,没有了“成长性”这个重心点,仅此而已。比如这句老话,好的股票从不输钱,只会输时间。白酒还是那个基本面无敌的行业,贵州茅台在A股中依旧是无敌的强者。一、短期看,端午前后的白酒动销依旧景气,高端酒价格向上那么短期来看的话,在端午节旺季等节日时候,或者是在摆宴席时等需求下来拉动下,整体动销延续了向好趋势。从价位来看的话,高端白酒中,贵州茅台批价稳中有升,以下数据可以得出:茅台箱与散装批价格相差在几百块钱左右,前者为3300-3400元,后者为2750-2850元,价差较5月有所收窄,散装茅台大幅上涨。系列酒新增产能将分批投产,很有希望将会是贵州茅台的重要增长极,关于非标类和系列酒的提价这些数据也有望反映在第二季度业绩。二、中长期看,高端扩容持续推进,贵州茅台的获利能力稳中有升按照中长期来看,伴随着国人理性饮酒的意识的增长,以及财富增长带动对于饮食精致度的提升,自2017年开始,白酒行业销量急速下滑,白酒行业到了“量平价增”的时期,但在中低端酒类销量下滑的同时,高端酒类市场在持续地扩大,这就说明了,行业逐渐在向比较高端的企业集中。在市场需求规模上,2017 年高端酒的年销售额约1000亿元,2019年高端酒销售额约为1600亿,2017-2019年复合增速超20%。在白酒行业吨价上面,由2017年的4.7万元/吨提升至 2019年的7.2万元/吨,复合增速约15%左右。依据机构分析,2018-2023年高净值人群数量复合增速为8%,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增多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行业消费升级趋势还将延续。但近些年,茅台的白酒批价及零售价逐渐稳步上升,公司的获利能力,一直比较稳定,并且慢慢升高。有关贵州茅台的更多关点和看法,我也把其他机构的行业研报梳理了一下,以供你们剖析,下方链接自取:行业研报(整理版):贵州茅台还有没有机会?三、总结短期来讲,白酒动销没有因为端午节的到来而萧条,高端酒价格向上;而中长期来看,高端市场也在慢慢地提升,贵州茅台的获利能力稳中有升。就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大胆猜测,一线白酒茅台的业绩肯定不会差。根据现在的走势情况分析,目前已经有下降的趋势了,但也属于左侧交易区间,考虑到趋势无敌,建议给点耐心,等待股价企稳后再抄底更佳。由于篇幅受限,我们也不具体给大家展示贵州矛台行情趋势了,那你还想了解贵州茅台接下来的行情趋势吗,输入股票代码即可查看更多信息,就能查询:【免费】测一测贵州茅台未来走势

茅台股价大跌,那么包括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在内的白酒股也将大跌,白酒板的辉煌可能不在,这也是个好事情,证明市场发展并不仅仅依靠于白酒行业。

举例茅台酒吧茅台酒的现实意义为历史负责一次采访中,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语气铿锵:“可以自豪地说,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九十几年征程漫漫,国酒茅台无愧于历史。”一、百亿背后茅台实现百亿是时代的期盼。熟悉茅台的人都知道,茅台有“5年底限”——茅台酒生产遵循天时,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九次加曲、七次取酒,高温发酵,高温出酒,再经储藏、勾兑后方才面市。这个时间是5年。似乎连时光也参与了酿酒。望向时光的深处,在中国白酒的历史上,茅台承载了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季克良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一听到国酒两个字,就感到肃然起敬。从茅台品牌的发展轨迹上可以看出,茅台酒史就是一部“‘国运兴,国酒兴,国酒茅台与祖国共命运’的不断求真务实的创业史”。94年前。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以其品质成就彪炳史册的传奇。那时的茅台已然初具世界品牌的雏形。60年前,新中国成立。茅台酒成为国宴用酒、国酒。其形象在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也代表着中国历经百年屈辱后,以“自尊、自立、自强”决心而树立的尊严。10年前。1999年11月20日,股份制企业——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8年前。2001年7月31日,茅台发行股票,在沪上市。6年前。2003年,茅台酒产量终于突破1万吨。2008年,茅台酒产量突破2万吨,提前两年实现百亿集团的目标。在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2008年全球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中,贵州茅台位列第363位,在全球饮料行业排名第9位,是中国饮料业唯一上榜企业。回首90多年的发展轨迹,茅台始终以其不凡见证着时代的变革、民族的振兴。简言之:“国运昌,茅台兴。”茅台实现百亿是时代的升华。76岁的中国白酒权威于桥在一次采访中提供了一组数据:2008年茅台酒测出963种色谱峰,能够定性的为873种——这就是茅台的香气成分的构成数量。“要完全弄清楚茅台,还早着呢。”他的结论。茅台一直坚持质量哲学,秉承传统。酱香一脉,历千年而未变。古老的酿造工艺之外,创新与突破在茅台不断演绎与完善。多年来,茅台一直致力于酿造微生物体系的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合作,对茅台大曲和茅台酒醅中的微生物体系这一酿造茅台酒的独特资源进行研究,共分离鉴定出79种微生物,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白酒微生物菌种资源库。茅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利用自身拥有白酒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优势,不断应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来改造传统工艺,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使传统工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在中国经济脉搏最强劲的资本市场,“茅台”这两个字不只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金字招牌,稳步攀上“百元股”高峰,在资本市场最活跃的2007年末,更是一举跨过200元大关。而现在,经过一轮牛市洗礼之后,大盘最低跌至2000点以下,而茅台的股价依然雄踞在百元之上,成为市场中孤独的王者。茅台一直以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为发展目标,导入全球企业一致认同的美国“波标”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了向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转型。先后荣获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和全国质量管理奖,意味着茅台已跨入国际上具有一流管理水平的先进企业行列。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资金运作方式、现代管理营销体系,是茅台集团实现百亿的保障,更是茅台集团从传统作坊式企业迈入大型现代化企业的升华。二、百亿之后世上有两种人,喝过茅台酒的和没喝过茅台酒的。从历史望向未来,茅台有六问。站在“百亿”的节点上,历史又将赋予茅台什么样的“国酒”使命?在国际化大趋势下,茅台如何展开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如何保持茅台增长的稳定性?如何稳步发展,将中国酒推向世界?如何更好地彰显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如何更好地承担大型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所有茅台人面临并思索的命题。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说这话的人是亚洲最好的战略家、日本人大前研一。“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中国。“茅台酒增长很快,但是我认为市场越好越要保持冷静。”袁仁国说。季克良说:“世事如棋局局新。热爱茅台,这是对民族品牌负责,也是我们这辈人的荣幸。”目前,茅台酒已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销售布局。茅台的发展与进步是中国民族品牌高速成长的代表,也是茅台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茅台就是这样一个品牌:既是我国民族工业史上最早走出国门、最早获得国际金奖的世界性品牌,又是近百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享有极高声誉、始终代表中华民族酿酒艺术最高境界的中国自主品牌,其成长历程,见证了中国传统产业中的自主品牌跨入市场经济后的成功蜕变,成功奏响了中国民族品牌的百年华章!纵观发达国家众多品牌,之所以能行销世界,无不与其国家综合实力成正比。一个产品的品牌折射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已到了全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产品品牌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像贵州茅台酒一样为世界接受。而贵州茅台,作为较早踏上世界之行的赶路人,将为同行和中国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和支持。“我相信,前面90多年的茅台仅仅是一个传奇的序曲,更精彩的华章还在未来。茅台的下一个10年一定和这个国家一样,让世人为之骄傲和喜悦。”季克良说。“2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1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5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今后,中国的名片则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作为上市公司的贵州茅台,我们想说:我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民族瑰宝发扬光大;对股东的回报更加丰厚;让国际社会通过茅台,对中国的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敬仰。”袁仁国说。据说,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上画有一家酒店,店门前悬挂一幅酒旗。酒旗上还有一句广告词——“野花钻地出,寸酒透瓶香。”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闻到那缕酒香穿越时空而来。香的不仅是酒本身。更是历史。有人说,用时光酿酒,一直是中国酒的真谛。茅台亦坚定地传承这一真谛,并将其发扬。将时光装入酒瓶,封存酝酿。数年之后打开,时光的芳香四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身为茅台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茅台酒做大做强,把民族品牌发扬光大。”袁仁国感慨道。为社会负责许多参与茅台企业体制转型的人还记得,早在10年前,茅台的改制方案中,就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在当时,这个提法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尚属陌生词。一、为了人类放心地饮酒2008年初,“三鹿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出现,频频拷问社会诚信。三鹿事件敲响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警钟。面对2008年的食品安全风暴,茅台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检测,排除食品安全隐患;严格按照“食品安全体系”的要求,重点加强了食品安全危害的识别和控制,编制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一览表》,提出108项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了有效控制和预防。“迄今为止,在整个国内酿酒食品企业中,唯一只有国酒茅台同时拥有国家颁发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三项认证。此外,茅台还荣获2007至2008年度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奖,2008年度最佳诚信企业。”针对行业与市场普遍缺失“人文关怀意识”、“商业诚信意识”、“尊重规律意识”、“遵守秩序意识”和“系统职业精神”的现实,茅台组织全国茅台酒经销商集体宣誓,向社会和消费者公开承诺“恪守经营诚信,不卖假酒;假一罚十”,将茅台的商业诚信道德资本积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如一阵清风,吹过喧嚣和浮躁。2008年3月,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等共同主办的“2008年3·15食品安全消费论坛暨中国名优食品形象展”在京举行。贵州茅台等10家企业被授予“中国制造”名优企业的称号。40多家名优企业联合向全球消费者发表了《为北京奥运会奉献优质服务的3·15宣言》,他们庄严承诺:把消费者、客户的切身感受与评价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引领中国式服务赶超世界标准,为全球消费者竭诚服务,奉献爱心,美化生活。希望和中国的优秀企业一起把握机遇,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安全和高品质,树立“中国品牌”的国际信誉。企业形象的塑造依靠的是品质的全面提升和对社会的恒久付出,而非瞬间的跨越增长抑或偶尔的慈善“做秀”。只有当平衡与责任的意识成为企业烙印时,企业的气质与轮廓才会在公众心目中逐渐清晰。因为,那是一种责任的基因。对质量的坚守,对经营的诚信,对价格的诚信和推介的诚信,这些恪守既是对中华酿造文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恪守,更是对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守护。二、一瓶酒与一座城2008年,茅台地区的本地红高粱价格飞涨,从1年前的每斤1.9元涨到了2.6元。按计划,仁怀市政府这一年要实现每户农民增收200元,由于红高粱价格上涨,这个目标轻松完成。本地红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而外地东北红高粱价格每斤还不到1元。茅台酒厂一家就收购了5万吨。茅台一家企业的兴盛,带动了上游链条的发育。仁怀及周围农村,多达60万的农民因为茅台建立发展有机原料基地、种植有机原料而受益。伴随茅台的壮大,仁怀农业、农村、农民的很多问题得以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走上了致富之路。“工业反哺农业”,在这里成为早已成功的发展模式。除此之外,仁怀市的教育、城市建设、交通、社会保障等多项事业,在整个遵义市,乃至贵州全省都走到了前面。衡量一家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尺,税收贡献是最为重要的指数之一。2008年,茅台集团上交税利40.31亿元,同比增长5%。据统计,建国以来,国家对茅台的投入,全部加上只有5亿。茅台河谷是中国酒都的灵魂和心脏。因为茅台的存在,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镇汇聚了来自世界的目光。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看看传说中的茅台镇。由此带来的国酒工业旅游已经成为仁怀、遵义乃至贵州的一个知名旅游名片,促进了整个仁怀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今天,这座沿着赤水河岸分布的工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支柱,同时还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汇聚的灵秀之地,更是国家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三、赤水河畔的科学发展“12年后,国酒茅台的年产量将达到4万吨。”这是茅台当前最为核心的战略增长计划。许多人开始担心,赤水河的环境承载力。众所周知,水源地的清洁,不但关乎酿酒品质,更关乎一家酒厂的生死。几十年前,周恩来总理特地强调:茅台酒厂旁的赤水河上游,100公里以内不准建化工厂。“4万吨的产量,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茅台不可能无限制发展,因为所在地的不可复制以及有限的承载量;茅台也不能按照既有的方式简单扩张,因为土地和资源乃至生产的废弃物,都会给环境带来新的压力。”茅台人将其铭记在心。自有史记载的酿酒活动开始,茅台的酿酒文化就一直强调与天、地的和谐——赤水河谷独有的自然环境以及两千年来的酿酒文明,和谐共生,成就了中国最好的白酒。不光赤水河水,这里的空气、花草、浮尘都参与了茅台酒的酿造。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茅台在生产过程中的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生产排放的水质,完全达到国家二类污染物的一级排放标准,临厂边的赤水河堤终端500米处的断面水质完全达标;整个厂区繁花似锦,绿化覆盖率高达30%。和谐发展的概念之一——“循环经济”已被纳入茅台未来规划的核心。茅台将投入近10亿元建设茅台酒循环经济工业园,目前已投资3亿多元在原生产厂区绿化环境、改造生产实施、提高空气质量、保护酿造用水质量等。茅台酒生产的循环经济得到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建立的“贵州茅台循环经济特色科技示范园”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专家评审,不久将授牌确认,并且示范园被联合国发展组织评为绿色产业先进单位,集团公司的两位主要领导人被评为循环经济建设先进个人;茅台酒生产循环经济事业单位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试点单位,贵州省唯一的第二批试点单位。目前正在抓紧编制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项目申请,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赤水河两岸美酒飘香的时候,人和鱼的愿望达成了一致。”一位考察过赤水河的生物专家如此赞叹。这样诗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条河的清洁。四、公益——企业的另一项事业2008年5月13日,距离“512”汶川地震发生不足24小时。一项紧急决议在贵州茅台集团通过:迅速向四川灾区提供第一笔捐款500万元。这是中国酿酒行业中,最早开始的捐款行动之一。此后不久,经过严格的董事会程序,贵州茅台决定再追加捐款3000万元,加上集团员工自发捐赠的171.7万元及首次捐出的500万元,国酒茅台为四川灾区捐出了3671.7万元。此次四川地震,国酒茅台是中国最早出手援助的企业之一,也是捐款最多的酒类企业。除此之外,茅台还出资100万元共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司领导定点挂靠帮扶“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各基层党支部纷纷开展定点挂靠帮扶农村扶贫工作;出资100万元参与省国资委系统“送温暖”活动;出资500多万元投入原料基地建设;提高高粱收购价格,农民增收达3500多万元……无论是慈善公益,还是抢险救灾,无数次急难面前,茅台总是挺身而出,主动担当。2008年4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国酒茅台杯黄河奖中国公益广告大赛”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贵州省副省长谢庆生有此表述:“公益广告的发展水平即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也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国酒茅台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世界名酒品牌,展现了中华酿造文明的智慧结晶。茅台积极参与中国公益广告的推广,把社会公益精神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仅塑造和彰显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而且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关注民生、共建和谐社会的热情,同时也为宣传多姿多彩的贵州搭建了一个认知平台。这对推进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无疑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诚哉斯言。为自己负责中国企业第一次进入全球商业评价体系是在1989年,在这一年的《财富》上,中国银行首次进入全球500强排行榜。而从1996年起,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公司成为一个被高调宣扬的梦想,至少有超过200家公司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此。今天,当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事实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一家世界级的公司?”2008年,白酒行业跌宕起伏的一年。动态社会,茅台以己静而成时代坐标。一、我们都是茅台人对于许多人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似乎只存在于概念之中。但当裁员、减薪来临之时,才发现,原来危机就在自己身边。2009年初,在向茅台集团全体员工作董事会工作报告时,袁仁国大声说道:“茅台有两个承诺:不减薪、不裁员。”台下欢呼声一片。长期以来,茅台集团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尽其用”的人才观;发挥工会、职代会的作用,大力推行厂务公开,实施民主管理,使公司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充分利用职代会,广泛征求职工代表提案;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鼓励员工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每年组织召开人才代表座谈会。并创造性地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使人文茅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美国经济学家哈比森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资本、资源都是被动的因素,人力、人才是主动因素。”在关注自身员工的同时,茅台还以己及人——始终把经销商当作上帝和恩人。从计划开票、物流配送、市场维护等为他们当好服务员,切实维护好、保护好经销商的权益;开展优秀经销商评选、设立“风雨同舟”和“挚爱国酒”奖,对诚信经营、业绩优异的经销商给予奖励;凡是经销商来公司,不分客户大小,公司都要宴请他们,公司领导还要向他们敬酒,感谢他们;逢年过节还要向经销商们寄送纪念品。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我在前面说过,消费者很重要,员工也很重要。但决定企业能否做好、做强、做大、做久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者。茅台提出‘走平民化道路’的口号,是要力争让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喝得起茅台,让每一个工薪阶层都能在父母亲生日的时候买一瓶茅台酒给老人祝寿。茅台被尊为‘国酒’,理应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牌’,强调‘名牌战略’是必不可缺的路径,但‘民牌战略’与其看似矛盾,其实又很互补,相得益彰。”季克良在不少场合这样强调。因此,茅台集团把肯定广大员工群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现实、适时的需要作为企业的价值取向,从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入手,大力营造“人”与企业和谐同步发展的主旋律。二、站在危机的肩上在定位这改革开放30年时,经济学者和观察家们喜欢用“激荡”、“风云变幻”、“大起大落”等词汇。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或许如此。但是对于一个延续千百年的民族品牌来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波澜不惊中的深刻稳定地变化。这些年来,茅台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其间经历的商战自是数不胜数了。但茅台人自始至终奉行“以和为贵”。从当初习酒的“气死茅台”,到“贵州醇之争”、“国酒不搞终身制”的挑战,再到近年的健康酒的质疑与争端,即使在金融危机下,无论是在股市,还是在市场、同行等都表现出自信与魄力,淡定与和谐。以和为贵,既尊重对手,更尊重自己。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力量。有容乃大,从一种品牌到一个行业,在行业中成为品牌定力,在社会中成为行业定力。站在危机的肩上,我们看到了希望。三、如果我们的语言是茅台1999年,袁仁国在多次宴请客人的宴席上手持茅台酒杯,娓娓道出“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2004年,“适量饮用茅台酒不伤肝”一说使得茅台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媒体和行业内外的纷繁扰攘,茅台处变不惊、据理力争坚决捍卫“茅台健康说”,让人为之尊敬和感动。一番置疑、激荡、交锋、论证之后,健康饮酒成为家喻户晓、口耳相传的歌谣。酿造高品位生活。绿色消费。这些都是茅台一直倡导的理念。有人评价说,“‘健康学说’是茅台针对白酒‘第三次浪潮’发出的一种‘喝酒时代宣言’。茅台解读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深处需求的一个秘密:即对名望和健康的巨大渴求。因此,茅台赢得了全社会的推崇。”“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市场上,每天都在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的影响与熏陶。这样的事实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激动人心。我们拥有更加广泛的机遇,对未来的预期也大大提高。在今天多元化的市场上,人类对多样性的古老需求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美国品牌策划大师马克·戈贝说。西方消费文化的渐入,林林总总的“洋酒”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传统消费意识。对于中国白酒来说,如何把握时代特性,引领国人饮酒文化?“白酒业更准确地说,是到了引导消费者如何喝酒的时代。”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曾这样论断。这句话让整个白酒界人士深思起来。“白酒有哪些香型?是怎么酿造出来的?为什么地理环境与白酒质量有直接关系?白酒内到底有哪些微生物?白酒与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袁仁国说,“‘消费者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白酒行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求我们白酒企业,尤其名酒企业负起责任,为广大消费者酿造高质量的好酒,并告诉他们白酒的知识,白酒是该到了理性回归的时候了。”“告诉消费者‘怎么喝酒、喝什么样的酒,什么是真正的好酒’是对我们这个民族产业的自信和热爱,也是大企业的一种责任,因为消费者需要知道真相……”季克良如是介绍。时至今日,“健康饮酒”已成为行业内的主流话题之一,人们对“白酒有害”的固有看法已出现松动,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国酒茅台,营造了关于喝酒的一个特殊而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话语体系。2008,国酒茅台走过了一个宠辱不惊的年头。因责任而闪光,因责任而淡定。2009,茅台在路上。

近期贵州茅台的股价大跌,盘中跌近6%,而该股跌约4%,成交近30亿元,这样的数据可谓是让股民们大吃一惊。同时网友们也是发问,为什么茅台酒会成为官场腐败的硬通货,茅台酒不是用来喝的,反而成为了官员之间相互走动的礼品。还有一些名贵的高档产品也是如此,现如今反腐倡廉一直在进行,这些商品将不会成为权力的供品,而是回归于市场。

贵州茅台一直是A股市场中比较热门的股。它是A股市场中的第一只千元股,所以才会如此被大家关注,四月份中旬的茅台股价可谓是一度疯狂上涨,流通市值一度超越了工商银行和食品饮料行业巨头的可口可乐公司。

网友们不禁要发问,为什么茅台的股价会涨势如此惊人。首先,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我国的酒文化可以说是底蕴深厚,走亲访友会提上一瓶好酒,与他人分享,这样也就推动了酒类产品的销量,茅台更是酒中的翘楚,所以价格自然提升。其次,公司股价跟公司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茅台公司实力雄厚,销量和利润更是可观,业绩好,所以有投资者愿意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促使股票上涨。物以稀为贵,这也是茅台价格的上涨原因。因为茅台属于高端白酒,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价格较高,并且产量较低,市场需求较高,所以供不应求,导致价格升高。

那么茅台股价的下跌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呢?其实短期内影响较大,但是总体趋势没有本质的变化,对市场整体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茅台公司也不会有很大影响,毕竟公司经营稳定。但是茅台股价的下跌一定会导致白酒行业的衰败,中国的经济也是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

英国经济对餐饮业的影响研究论文

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要行业之一,对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安置就业、繁荣市场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食品安全等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影响,餐饮业营业收入增幅也相应降低,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已出现明显放缓迹象。餐饮业已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律,拐点到来。餐饮业发展现状“步入十年低谷”。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餐饮业市场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方向分析报告》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市场前景、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设计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信息与激励。信息经济学是近年来最重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研究领域,它研究决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存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例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拍卖人并不知道潜在客户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个人和企业纳税能力时必须制定税收政策等,这类现象称为外生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经营者资产营运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属是否在认真扎实地履行职责等,这类现象称为内生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经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处理非对称信息下不同激励和控制问题的契约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合同或契约,以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诱导他人“讲真话”;在内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以诱使另一方当事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形成“不偷懒”。这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保险市场、信用市场、拍卖、公司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税收系统、社会保障、竞争条件、政治制度等等问题。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与激励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满足个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维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拍卖者的特性以及他们如何被最优设计以创造经济效率。他的努力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一领域已经扩展到实用范畴,如:财政部发售公债等。20世纪40年代后期,维克里设计了一个模型表明能通过设计所得税获取效率与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彻底地解决最优所得税问题的办法。米尔利斯很快认识到他的方法能被应用到很多其它的类似问题。这已经成为现代关于复杂信息和激励问题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米尔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观测到其他代理人行为的情况下尤为有价值,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关键是要设计一些最优的契约或机制。 2.所得税。很久以来,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税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决定了税收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维克里分析中强调累进税率安排将会影响个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他重新定义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以下两个方面:激励问题——每个个人在选择工作努力程度时会考虑税收安排,非对称信息——实际上个人的生产力对政府来说是未知的,他定义了解决的总原则,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确因素。直到25年后,这个问题才被米尔利斯重新考虑,他通过建立一个范例(样本),来分析具有广效性的以非对称信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纠纷,解决了这一问题。米尔利斯定义了一个严格的条件(单一交叉点),大大简化了问题,使问题有可能解决。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则——一个普遍原则的萌芽思想。根据这一原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能从相对有限的分配机制集合中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分配机制能导致个人在不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暴露出真实的私人信息。通过这一机制,制定最佳条约以及对激励问题的其它解决办法变得容易多了。 3.道德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保险业存在显著的问题是被保物品的损坏不仅仅依赖于天气、偷盗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赖于投保人对被保物品的管理,这一点使保险公司付出了昂贵代价。健康和残疾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出现类似问题。保险项目会加大风险承担并影响到个人管理被保物品的办法。在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维克里强调,米尔利斯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很类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简化问题定义,米尔利斯为日益有力的分析铺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代理人的行为间接暗示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可能性的选择。因此,最佳补偿协议的条件提供了代理人选择可能性信息及保险保护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以提供代理商合适的激励因素。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委托人必须考虑激励代理人的成本与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代理人对处罚的敏感度越高,代理人对结果选择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约中规定,代理人承担不受欢迎结果的部分成本或者获取令人满意结果中的部分利润。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险物品一样保管被保险物品,执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样管理公司。 4.拍卖。拍卖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示信息,一是减少代理成本。非对称性也是拍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拍卖时,潜在的购买者对出售的财产或权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维克里在两篇论文中分析了不同类型拍卖的特点。维克里根据治理交易的制度规则,把拍卖分成四种类型: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即次高价拍卖)。他着重研究了现在被称为维克里拍卖的次高价拍卖。在这种拍卖中,物品根据封闭价被拍卖。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购买拍卖品。这是一种能引出个人真实意愿的机制实例。如果出价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价格,一个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样行为的风险,则不得不亏本购买拍卖品。相反,如果一个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价格,他冒着也许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价格购得拍卖品。因此,在此类型拍卖中,真实报价对个人最为有利。这种拍卖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维克里的分析不仅仅对拍卖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为设计能提供社会激励的资源分配机制带来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共同荣获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他们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

国民经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维度的整体,涉及到一个国家所有的经济利益群体,意义重大,因此需要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来反映其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国民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民经济学论文 范文 一: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第1章 前言

长期而言,我国的产业结构域经济正常之间具有共同的随机变动趋势。因此,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控制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在中国是有效的。

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及需要重组是一个老话题。应该肯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业已有所调整。例如,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外贸结构中初级产品比例有所调整;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加入WTO,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十分复杂的话题,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及基础工作。

第2章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现状

2.1产业结构的现状

产业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它是通过产业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所谓产业优化升级,其含义一是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或在相关政府政策引导下,一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优化完善的过程,即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二是指产业个体向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发展的过程,即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发展的大局和趋势,我国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着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国内生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0120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2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10.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534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7亿元,增长速度为4.3%,与初步核算速度相同。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758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100亿元,增长速度为12.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308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2082亿元,增长速度为9.6%,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1个百分点。按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

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可见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第三产业需继续大力发展。总体上目前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较为合理,逐步改变了各个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和技术关联,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率,优化了产业结构。

2.2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些地区的矛盾还比较尖锐。例如华北、西北等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我国的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

(3)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

(4)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2.2.2第二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

在总出口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同样超过了50%。这表明,即使是本土企业,也严重依赖外国企业的订单,而不是依靠自主研发和自有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这种对订单的依赖是中国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又一明证。而一旦国外市场出现疲软,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这正是我国的企业在彩电、空调、手机等诸多领域都深陷价格战泥潭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2.2.3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 渠道 的作用,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水平滞后。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之间。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 保险 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

2.3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原因

2.3.1由于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剩余劳动力自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同对资本、技术,以及其他新兴资源相对短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别的国家相比明显较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极其庞大,向城市转移又遇到各种障碍和限制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地采取了就地转移的 方法 ,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但由于这种“农村工业化”并没有与农村的城市化相结合起来,加上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从而导致他们的消费水平低,服务业发展受到当地需求的限制,而工业生产能够从城市市场为依托,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向农村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转移,而第三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较快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的超高速增长推动的,而工业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乡镇工业的超高速增长,乡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85年为17.7%,1990年上升为29.7%,1995年进一步上升到42.5%,但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增长的作用较小,这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自第二产业的高度倾斜所导致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偏差。

另一方面,农村中资本、技术,以及 管理知识 、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短缺更加突出,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远远跟不上农村工业扩张的速度,工业结构的升级相当缓慢。而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其结构升级的进程相应受到影响。由于乡镇企业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其产业结构状况越来越突出 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2.3.2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与改革前片面强调工业化所留下的滞后影响有很大关系,这种影响在改革以来的二十多年中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首先中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的。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特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人口数目巨大使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1952年开始工业化时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19元人民币,在改革前的二十多年中,我国的工业化一直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大幅推进的,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几乎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失去了联系,1978年时人均GDP只为379元人民币,明显低于钱纳里等人关于人均收入水平与工业化变动关系的“一般模式”中作为工业化起点的人均收入水平而这一年中我国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为94.3%,与1952年的7.6%相比上升了26.7%个百分点。这种工业比重提高与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相分离的特殊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其次我国是在市场化落后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市场化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阶段的前进,市场化继续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低于工业化率的速度继续上升。而我国在工业化起点时市场化程度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市场化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逐步提高,市场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状况,导致了改革初期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结构性偏差。在改革后,八十年代城市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没有根本性地改变第三产业的状况,而九十年代以来,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增长结构倾斜的影响下,又趋于加深。 最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离。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在在计划经济时期打下基础的,计划推动的工业化,与市场推动的工业化的不同特点,是产业结构的变动与需求结构的变动相分离。人为因素导致了片面性,并阻碍了工业化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形成和作用,改革前的工业化主要是一种城市的工业化,但只有少数的农民被有计划地安排“农转非”而到城市就业,其余的大量农村人口被排除在计划之外而继续滞留在农村,结果在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进展很慢,农村人口的比重依然很高,工业产值比重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农业的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出去,这种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大改变,城市化的滞后,给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是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产业结构的偏差,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相联系的,只有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空间。

第3章 当前国内外新形势的挑战及演进方向

3.1国际环境的挑战

尽管我国产业结构对比改革开放之前有着质的飞跃,我们的产业结构在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当前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均已经陷入衰退,有些国家仅有一些复苏的迹象,世界银行等机构仍然降低了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缓慢增长期。

同时,中国对外出口有效需求下降,国外外商投资不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大幅下滑,导致企业业务持续萎缩,尽量减少新增投资。可见经济危机也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一些旧产业、旧技术不得不退出战场,采用新产业、新技术是必然选择,部分企业利用这一国际形势的机遇,进行产业升级,而此时产业升级的难度与风险都大大增加。

中国对外贸易量的持续扩大、贸易摩擦增加以及货币快速升值等因素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变得越来越困难,欧美日等经济的衰退也给我国产品的出口蒙上了阴影,因此过度依赖外需暴露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3.2国内环境的挑战

除了外部世界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中国产业的发展困境也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在经过30 年的高速发展后,正逐步进入经济转型期。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虽然使得资本与劳动的比重有所改善,但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低水平生产能力的扩张,即在生产能力迅速增长的同时,软实力上升速度相对滞后,部分技术将必须继续依附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不能得到提高,难以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即便是企业加强研发投入,目前我们综合水平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还处于较低位置;同时中国企业高层跨国人才缺乏,海外拓展人员水平较弱,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没有相应扩大。

当前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特点仍然是普通劳动力相对丰富而高端人才紧缺,且信息技术等资本也相对稀缺,长期依赖低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中国产品逐步丧失其竞争力,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比较优势的演化,中国产业发展必须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进行转型,这种转型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与全球经济放缓双重作用,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产业是否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选择正确的升级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现今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3三大产业演进的方向

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总体判断是,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可能将持续到2020年之后。 一、 二、 三大产业中, 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格局不大可能在 2020 年前发生变化。“ 十一五” 到 2020 年, 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将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在“ 十一五” 期间还有可能上升, 在 2010年前后达到顶点后, 有可能开始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在“ 十一五” 期间基本稳定, 2010 年之后可能出现明显增加。

1.农业基础地位不变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传统农业中, 种植 业比重将下降,渔业、畜牧业的贡献将会增加。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的比例会缓慢下降,经济作物、瓜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将会上升。

2.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1)重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霍夫曼法则表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出现重工业化趋势,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根据国际 经验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的时期,居民消费结构随之持续升级,即从吃饱穿暖、有耐用消费品可用、有屋可住,向吃好穿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耐用消费品质量、扩大服务消费转变。与之对应的是,汽车、住宅、建材、通信等行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2)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据统计,1985-2003年,世界高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14.3%,比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速度高5~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产业变为主导制造业的部门。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T产品消费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参与信息产业制造业国际分工最多的国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集中了大量发展信息产业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同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的IT产业制造业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通过参与IT产业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既能实现充分就业,也能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通过不间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将逐渐积累起强大的IT产业技术开发能力 。信息产业应该而且也能够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

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

摘 要

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 首先建立模型,利用SPSS软件,研究了影响国民消费的因素,并对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经济意义检验,以及统计推断检验。最后得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他因素则次之。通过对消费支出用途结构的分析,了解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支出结构上的变化趋势,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都随时间变化而下降,这表明了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比分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净出口,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而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国民消费,消费结构,消费需求

一、研究国民消费的意义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社会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现阶段,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阶段,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拉动需求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消费政策和观念等严重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既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缩减,也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关于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费是重点。从理论角度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 热点 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与求解

居民消费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下表给出了从1991年到2010 年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基于表1和表2的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其三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城镇: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农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数0.736与0.721分别表示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与理论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是一致的。

2.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上面分析数据知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分别为0.994、0.998,调整的决定系数为0.992、0.998,可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9.4% 99.8%的离差做出解释。

(2)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别为k=3,n?k?1?4的临界值2F?3,4??6.59 ,由于0.05

F>F0.05?3,4?,所以认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Y对x1, x2, x3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是显著的,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

(3)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为4的临界值t?4?=2.776,由于回归分析表中: 0.025

城镇: t1?25.622,t2??0.371,t3??1.956

农村: t1?37.832,t2?0.812,t3??1.838 由检验可知,城镇t1?2.776是显著的,而t2?2.776,t3?2.776都是不显著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的,农村t1?2.776,t2?2.776,t3?2.776也是不显著的,即可以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建立模型时,可以不作为解释变量引进模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

结论

通过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得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他因素则次之。通过对消费支出用途结构的分析,了解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支出结构上,生存型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而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对恩格尔系数分析得出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都随时间变化而下降,这表明了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比分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净出口,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而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摒弃“投资至上”的观念,牢固树立“消费第一”的思想。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宝瑜.《国民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徐小飞、龚德恩、吴成业.《关于生产函数的新思考-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3]潘文卿、李子奈、张伟.《21 世纪前20 时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其实发展设计,需要的是经济实力,美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设计才慢慢发展起来。那么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经济设计两手抓,虽然目前设计在中国的地位仍然不是很高,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设计也逐渐被提上国家议程。中国的动力是用设计来推动经济,而并非单纯的用经济来支持设计。

给你找一篇吧20年间中国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史学家来说,搞不懂的并不是中国在过去20年里为什么成长这么快,而是首先她为什么这么穷。二战后追赶上西方的每一个国家都是东亚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只有两个国家例外,那就是中国和朝鲜。也就是说,在20世纪早期的时候,中国的很多工作机会都流向了那些现在抱怨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的地区,比如南卡莱罗纳的纺织厂或者意大利的皮革业,因为中国选择了拥抱计划经济和经济自给自足等不好的政策。目前这种工业资源重新布局的加速显示了这些错误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尽管这些分析不能缓解调整带来的阵痛,但确实阐明了为什么现在西方的工人,而不是他们的父母们,正在承受由中国崛起带来的成本调整。第二个合理的观点是,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由于中国飙升的需求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但由于某些原因,西方的媒体和政策圈把中国的崛起固定在负面影响上。造成对中国的这种颠倒看法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选择了用最不被人看到的方式给世界带来好处,而以最能让人看到的方式从世界获利。就拿贸易来说,美国对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逆差,这点被商业媒体和政策分析师广为传播。先别说贸易逆差是否真的对美国有伤害,就说中国把贸易顺差中的大部分又用来购买美国的国债,这就给美国带来了低利率环境。但是,西方却很少有买房者因为低利率受益而向中国的崛起干杯,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说起中国贸易政策的不公平上却毫不犹豫。第三个观点是,中国的崛起,本质上和西方的利益是互补而不是竞争。中国不像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而是选择了更多地依靠FDI而不是培育国内的民营企业作为发展和贸易的一个来源。2003年的前三个季度,美国公司在大中国区的全部利润超过了从日本这个大得多的经济体中所获得的利润。2002年,中国前15大出口企业中,有5家,包括第一和第二家,都是外国公司。摩托罗拉、罗技和戴尔分别排名第二、第十和第十一,为常常被称为“中国的出口奇迹”做贡献。因此,“中国制造”本质上是误导的,“中国加工”更准确。西方国家应该用合理的分析,而不是歇斯底里和夸张来面对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这种态度在美国进入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总统大选季时更加需要。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中,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今天中国经济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GDP总值是2.2兆美元。若以PPP(购买力评价)来计算,中国GDP实际上已经名列世界第二。到2013年,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以美元计算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今天中国股市在世界排21位,但到2013年,中国股市应该是世界上三大股市之一。但中国经济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银行体系尽管得到国家大量注资,不良资产比例出现明显下降,但是银行体系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没有达到世界标准,新的不良资产随时可能出现,可能危及到中国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中国至少还有2亿人处于失业或就业不足状态,就业压力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持续下去。人民的收入差距,包括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都在急剧扩大。今天的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进入老年后,指望的不是国家福利而是自己的钱包和子女的钱包。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12年前的中国。1994年,香港所有的投资银行都有一个香港经济分析师,而这些分析师只花他们10%的时间顺带研究一下中国经济问题。今天,几乎所有的投资银行都有中国经济分析师,他们大部分人同时也是区域的首席经济分析师,手下有一个团队专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不过是美国经济的20%,;但换个角度看,去年世界经济的增长为4.9%,其中1.4%来自中国,美国的贡献为0.7%,日本的贡献仅为0.2%。换句话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牵引力,超过了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牵引力的总和。中国的城镇化势头,在以每年建造两个波士顿城的速度进行;世界上每年生产钢铁的40%和每年生产水泥的60%,被使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需求是刺激德国、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点。可见,中国需求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火车头。中国经济是怎么崛起的?有些因素是大家熟悉的,但有些因素未必很清楚。中国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工资。中国制造业的工资,大约是马来西亚的1/3,而马来西亚是日本的1/10;中国工资是墨西哥的1/3,而墨西哥是美国的1/10.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业工资与世界一流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是1:30.工资优势是外界对中国经济腾飞归结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个原因很少被人提出,那就是中国的资本成本非常低。中国的利率水平很低,我们今天放在银行的储蓄只拿百分之二点几的利息。除去通货膨胀和利息税,钱几乎是白白地放在银行里。从银行角度看,大量的资金贷给了不应该贷给的企业、项目。且不说贷款利率与风险之间不成比例,很多的贷款项目亏了,项目主管人走了,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就不了了之了,最终还是纳税人来买单。换句话说,中国的资本成本非常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储蓄人资助投资人”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工业上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才从一个产业向另一个产业、再向下一个产业转移。资金过度便宜,是中国工业化快速前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三个原因是基础设施的变化。在过去几年原材料价格大涨,但中国出口商的出口价格涨得有限。当然中间有一部分是出口商用自己的利润顶替掉了,但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增加、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解决的。五年以前,在东莞一批货从出厂到装上前往美国西海岸的货轮,整个过程需要12-15天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3-5天时间。我认为,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道路、港口、电力供应效率的提高对中国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第四个原因是,中国有一个非常浓厚的“以GDP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地方官员如此注重GDP,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几乎是看不到的。GDP本位的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官员们就非常有兴趣、有积极性去发展GDP.上述这4个因素,都是中国经济过去20年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下一步会怎么走我认为有下面三个比较大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农村的发展。今天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别,对经济发展来讲,犹如一条长腿、一条短腿一样,已经开始拖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后腿。同时,它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安定带来了直接威胁。因而,现任领导人把“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关注程度。第二,资产升值在中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过去20年,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在资产价格上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在今后十年,资产价格会出现喷泉式的上升。第三,金融改革进入一个全面攻关的阶段。今后5年,银行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汇率改革、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经济长期繁荣稳定的关键。根据我们的研究,从以美元计算收入分配来看, 1999年时,中国人均收入大概有10%在1200美元左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大概就有4000美元左右。从消费来看,今天美国占世界消费的32%,中国仅占3%;而到了2014年,美国占世界总消费的28%,而中国能占到11%。换句话说,美国基本维持了一个相对强劲的增长,但是由于中国需求的逐步扩大,尤其是个人消费的增长,中国会成为世界总消费的第二大国。如果从当年的增长来看, 预计2014年——2015年世界的订单中有22%是来自中国。到时候跨国集团所收到订单的中,5000多亿美元来自中国,美国大概是2600多亿。到2014-2015年时,中国不仅是世界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成为世界消费大

  • 索引序列
  • 伊拉克对美国经济影响研究论文
  • 文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 茅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 英国经济对餐饮业的影响研究论文
  • 设计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