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是中国目前期发量全国最大的综合类体育报,总部在湖南长沙。目前旗下还有《足球周刊》和《全体育》杂志。设有长沙和北京两个编辑部,在世界各个体育强国都有常驻记者,并与法国《队报》、西班牙《马卡》报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总编辑瞿优远。 口号:更快、更高、更强、更新、更深、更精 历史: 1988年7月1日,体坛周报创刊于长沙。当时周发行量仅5000份 1993年成为独立经济实体,当时期发量为30万份。 1997年底,期发量为120万份,即成为当时期发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 2001年创下了平均期发量160万份,最高期发量262万份的纪录。 2002年,改版为每周三刊。 目前2005年,期发量超过160万份,周发行量超过500万份 社长、总编辑瞿优远的相关资料。。。
体坛周报简介献给热爱体育的人们我们正踏入一个充满生机和动感的新纪元,我们祈祷,体育竞技场上胜利的欢呼驱除,战场上的血与火体坛周报 网络遍及全球强大采编阵容:明星记者 名专栏评论家 海外特约撰稿人权威报道专栏:射门 欧陆烽火 NBA专版 五洲风云体坛周报应运而生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体坛周报》创刊,是年,中国体育健儿拼搏城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发了亿万炎黄子孙奋发自强的意识。沐浴着奥林匹克之光,《体坛周报》应运而生。十年如一日,"更新、更深、更精"的办报宗旨,激励着每一个体坛周报人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追求。《体坛周报》已经连续五年位居中国体育类报纸发行之最,成为中国亿万球迷、棋迷和其它体育爱好者钟情的体育媒体。《体坛周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在单一的邮政报刊零售渠道中,《体坛周报》发行量已连续五年超过100万份。'98世界杯期间更创造了186万份的最高发行纪录。1999年3月开始,《体坛周报》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将周一刊增为周二刊,周五出版发行彩色,《体坛周报》周末球刊,一创刊即创下了超100万发行量的奇迹。1999年8月1日,在全国原有15个分印点的基础上,再一举增加10个分印点,不仅成为全国性报刊分印点最多的报纸,而且为在2000年奥运期间发行量突破200万份奠定了基础。目前,两期周发行量已稳定在300万份以上。创造奇迹的体坛周报人有足球赛的地方就有《体坛周报》足球记者的身影无论是世界杯、欧洲杯、美洲杯,还是英超、意甲、奥运会,他们的足迹遍及五大洲。 无论是甲A、还是甲B、无论是国家队,还是万达、申花,他们的笔紧扣着中国足球的脉搏。 如是,在中国足球论坛上有了《体坛周报》。足球名记--马德兴、周文渊、吴京湘、许绍连、魏明的一席之地。 如是,在中国体育舆论界,有了中国球迷自己的声音。体坛周报--中国报业的奇迹"十年辛苦铸辉煌。经过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贵报已从一张无名小报发展成为全国期发量最大的综合性体育报,在三湘大地乃至全国声誉鹊起。这是湖南新闻界的骄傲。" --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走过十载春秋,你们这张默默无闻的地方体育报异军突起,终于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纸,并且与《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齐名进入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中国最大的报纸之列,这在中国报业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湖南省体委主任傅国良
这个问题太难了!楼主厉害啊!
长见识哦~~奖励自己2分!!
在本土后防球员严重短缺的时代,上港海港最终放走28岁当打之年的石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过去三年里,石柯与贺惯的中卫组合,是公认的未来支柱。他们两人的默契搭档,也是上港2018年挑落恒大王朝,首度登顶中超联赛的根基所在。 上港敢于放人,自然有他的理由。新帅莱科接手之后,已经火速引进了自己的老乡嫡系,前克罗地亚联赛的优质中卫迈斯特洛维奇,他将大概率成为防线主力,与贺惯组成中外搭档。 除了新外援和贺惯之外,上港后防线上能打中卫的球员还包括于睿、魏震和老将于海。此外,队长王燊超和边后卫出身的傅欢和张卫,也被视为备选。据《体坛周报》披露,在今年的冬训上,海港主帅莱科正在推行三中卫体系,因此曾经的边卫都要面临两个选择——推上前场变成边翼卫,或是留在后防变成中卫。 由于三中卫体系也需要回追速度,因此莱科也安排了傅欢和张卫等人进行中卫客串。这样的操作,看上去合情合理,但免不了遭到球迷吐槽。毕竟上赛季亚冠比赛中,傅欢因为放弃回防,让对手轻松攻破空门的画面,早已成为了网络流传的“经典瞬间”。如果让傅欢来踢中卫,难免更让人捏一把汗。 新赛季中超,绝大多数球队都保持低调,启用更多的本土年轻球员,将成为新十年中国职业联赛的潮流。在这一点上,海港队的储备也还算丰富,《体坛周报》称,胡靖航、张华晨、李申圆、魏来等上赛季外租的球员,以及张华晨、聂孟等98年出生的球员,都是新帅莱科的考察对象,有望在新赛季留在海港一线队比赛。
张卫的妹妹是个花痴,曾经夜里去敲李霄鹏的门,可是李知道是张卫的妹妹之后,没同意让她进去,后来张卫的妹妹给哥哥张卫说了,张卫一直记恨在心
日前来自国内某媒体妓者张某的文章披露前女足主帅李霄鹏“四宗大罪”,我等看后颇感有趣,既是闲来无事,便与这位名妓讨教讨价吧 一、榴莲赶走温莉蓉 李霄鹏能用榴莲赶走一个领队,太神了吧?这事情的幕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您给交代清楚啊?鹏哥怎么赶走他的?您当您写科幻小说呢?就算科幻小说还得有些蛛丝马迹呢,您这倒好,就只言片语把人给打发了,您以为所有人智商都跟您一样250么? 我说您是被一条狗R出来的,您信么?不信的话我没辙,您就当我扯碎了蛋跟这儿写玄幻小说呢 二、酒精考验忠诚度 这一宗罪更可乐,是不是平日里贵单位经常如此行事?于是乎您也揣测别人跟你们一样?估计是平日里您被人灌得太多,然后经常被喂尿,受虐多了而精神恍惚导致的这一离奇想法?如果不是这样您的结论来自哪里?信口胡诌成了您赖以生存的法宝?那您干脆去铁道部、地震局神马的得了,做个妓者岂不是屈才? 三、陪睡换取全勤奖 这个是我有生以来看到最可乐的笑话,比看德云社的段子都能让我开心。是不是当初您进体坛的时候被某总编给爆了菊花?于是乎记下了这个潜规则,所以才想出这个罪名?试问您爱人会为了区区几百元献身么?如果她肯,那我就认了这一宗罪!当然了如果您爱人不要钱都肯献身,那我也管不着,毕竟B长在她身上对吧? 四、利益交换、权钱交易 您可知道小鹏、大羽等人在女足的工资?您可知道他们在鲁能的待遇?您要是孤陋寡闻那我没辙,可您要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您那狗妈可白养活您了 眼看您的恶意诽谤没有成功并引发众怒于是您又发表言论说不是针对小鹏个人,是想揭露足协现状云云,那我在问您一句得了:您母亲被人QJ了,然后人家说我不是针对您母亲本人,我只是提醒社会老年人的安全问题。您觉得这事好笑么?反正我笑了 您好像又发表言论说我们山东人怎么怎么地(鲁狗不仅是疯狗,而且是吃屎长大的疯狗,嘴太臭!我建议把孔子的家乡只锁定在曲阜一地,别让这群吃屎的泛山东疯狗自称圣人后裔,糟蹋了圣人,玷污了圣灵!……疯狗,不停叫,从措辞的污秽与错别字的层出不穷判断,该狗群绝非圣人后代,祖上与日伪占领鲁地时的汉奸倒可能存在亲缘关系。这段话摘抄自贴吧一哥们贴子地址如下) 倘若我们是狗,那您岂不是猪狗不如?倘若我们的嘴臭,您的嘴岂不是比我们的屁股都难闻?您建议孔子家乡锁定在曲阜一代?您还建议你MB里跑火车呢,问题是您的建议得有人当回事吧?就您那德行,您的建议还不如一个屁!至于糟蹋圣人、玷污圣灵一说,在下以为跟您比起来我们都惭愧的不想活了,干这个您可是此中圣人啊!另外,不才孔孟之后血缘正统,倒是您我觉得可能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华之时您MM被轮番糟蹋之后的产物! 最后正儿八经警告您一句:李霄鹏、宿茂臻是山东足球的图腾人物!容不得任何人的恶意诽谤与践踏!敢动他们,你就得做好你全家被sha的准备!我们包容、诚实、善良、本分,但不代表我们不会反抗!我们是礼仪天下,但不代表我们就不会粗鲁!我们热情好客,但不代表我们没有狼性!请你在任何时候都记得,山东好汉从来不惧怕尔等龌龊之辈,我们只懂的尊重,但对于尔等杂碎,我们会拿起手里武器奋起放抗!
小郝这本书很及时。听他说,书里把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疑案都弄到里面了,还原了许多事件的真相,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哥本哈根那边忙着拯救地球呢,他这边忙着拯救足球,这都是事业,大家都应该支持,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中国能健康,中国球迷能快乐,这不该是奢望!——赵本山队员们无能力、无特点、无头脑、无组织,队伍也无实力,操作的思路是本来打不赢的就输,能多输的不少输,今天输一个都不够挣钱的,必须非要大比分输。后来,后来的故事就在这本书里了,慢慢看吧。——黄健翔我是吃足球这碗饭的,我很珍惜中国足球每一个发展机会。假球是对公平的践踏,足坛打假是件好事,至少会给中国足球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洪军是我10多年的朋友,他做为一个媒体人,一直敢说敢写,现在又以自己的方式关注中国足球,令我钦服。——孙贤禄(前国脚、少壮派足球教练)好记者是站在历史舞台最前排记录历史却不走上舞台的人,郝洪军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这本书,还原了中国足球这段历史的真实。——张卫(《体坛周报》资深记者)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足坛重大事件,像老郝这样能经历并见证并不多。辽沈足坛过去呼风唤雨,现在打假扫黑却成了重灾区,老郝占了天时和地利。至于人合,他朋友多,卧底多,许多东西信手拈来……所以,我很想看看他这本书。——贾志刚(《深圳晚报》资深记者、知名作家)足球是圆的,但需要一个方,一个正!方和正,它们代表着规则和公平,是不该被践踏的。所以,整肃足坛秩序、构建中国足球健康的生存空间,这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郝老师作为一个前辈,仍然战斗在第一线,并在打假扫黑第一时间奉献这本书,值得期待。——刘晓新(《足球》报总编辑)2009年打假扫黑刚开始,郝洪军来北京和我一起做个节目,当时他谈到要写本书,没想到半个多月后,书就出来了!他写书讲效率,我也希望本次足坛打假也能讲效率,多抓、狠抓、给球迷一个交代,给中国足球一个美好的未来。——方肇(知名体育评论家)足坛打假不是一两次了,这次动静大,也抓了一批人,这是让人兴奋的事。郝洪军老师做为一个资深记者,每次都站在打假扫黑第一线,并能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他这本书存在的价值。——颜晓华(《最体育》总编)郝洪军一直是一个敢于揭短的人,N年前,一部《狗仔》扒开了足球记者的画皮。现在,一部《球事儿》将狠狠地抽打整个中国足球的臭皮囊,我很期待看到《球事儿》的完整内容,球事儿实际上就是那些糗事儿。——妙红(资深媒体人、知名球评家)
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北里西区22号楼西段(100062)
《体坛周报》总编瞿优远 现在是张敦南
体坛周报是中国目前期发量全国最大的综合类体育报,总部在湖南长沙。目前旗下还有《足球周刊》和《全体育》杂志。设有长沙和北京两个编辑部,在世界各个体育强国都有常驻记者,并与法国《队报》、西班牙《马卡》报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总编辑瞿优远。 口号:更快、更高、更强、更新、更深、更精 历史: 1988年7月1日,体坛周报创刊于长沙。当时周发行量仅5000份 1993年成为独立经济实体,当时期发量为30万份。 1997年底,期发量为120万份,即成为当时期发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 2001年创下了平均期发量160万份,最高期发量262万份的纪录。 2002年,改版为每周三刊。 目前2005年,期发量超过160万份,周发行量超过500万份 社长、总编辑瞿优远的相关资料。。。
《体坛周报》原社长瞿优远,主编有好多位,每个大项如足球、篮球、奥运等各自有主编的
宋阳标,曾任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宋阳标,1999年大学毕业后,先去了江苏省水利厅下的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总公司,在公司办公室做秘书,第一个月工资发了500,幸亏单位提供食宿。在1999年11月,进入扬州晚报,做了4年自己不喜欢做的体育新闻编辑,编完4年体育新闻仍不知道什么是越位、什么是24秒、3分这些体育术语。
2007-2008年跟随一资深摄像师学习拍摄纪录片。2009年,加入赵世龙任副总编辑的时代周报,在时代周报工作至今。
代表作品:
1、《一个县委书记的权力边界》。
2、《边城豪门生死劫》。
3、《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业集约化之路》。
4、《高金素梅:找寻历史的正义》
5、《民政部提问风波》。
连清川,1972年出生,福建仙游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现任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自1997年进入《南方周末》起,先后担任社会新闻记者、科学新闻记者、科学新闻编辑、国际新闻编辑等。2001年进入《21世纪经济报道》,担任编辑,同年创办《书城》杂志,担任《书城》杂志编务总监,历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上海记者站站长等。 2003年负笈海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长达三年。后在私营、国营、合资,印刷、电视、网络媒体均有短暂停留。2006年回国后,任《普知·读者文摘》(美国《读者文摘》中国大陆版)总编辑,此后担任《时代周报》编委。2012年9月起担任美国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长期为《南方周末》、《新周刊》、《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南风窗》、《外滩画报》、FT中文网等主流媒体写作专栏,范围涉及国际政治、媒体评论、书评与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
效果挺不错的,也很合算
社长/总编辑 孙谦副 社 长 丁晓曙副总编辑蓝艺主 编 师永刚 周宇副 主 编崔世海 段文总编室主任 魏恭 总编室副主任 黄楠编辑部主任 崔世海(兼) 编辑部副主任 王毕强 路琰漆菲主 笔叶润洋 段宇宏 袁凌主任编辑 晓波 李光编 辑徐伟 陈祥首席记者钟坚 张弛主任记者 孙杨 曾鼎 吴如加记 者 谌彦辉 徐佳 王琰 李克难 马军 刘荣 邱锐 郭天力 赵福帅 曹蓓 闵云霄特约主笔 曹景行 杨锦麟 南方朔 谢国忠 阮次山 何亮亮 石齐平美术总监 小米 图片总监 丁大伟 美 编黄静 虎妹 多媒体发展部主任 吴穷 广告总监 李泽红多媒体发展部编辑 马茹均 莫文烨 韩丰泽 康亦玮 钟新星
mx的凤凰推广不错
刘洲伟:创业像跑马拉松,必须死撑
刘洲伟说,创业像跑一场马拉松,必须死撑下去。
40多岁的男人是什么状态?是四十而不惑,还是面临中年危机?放在刘洲伟身上,他似乎也经历过一段思考与迷茫。
2013年,21世纪传媒执行总裁、《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宣布辞去全部职务,投身新媒体创业。他当时自嘲:“老狗玩玩新把戏,不成功也不必成仁。朋友们多支持一个资深新闻屌丝,还有梦。”
由于在传媒圈的江湖地位,刘洲伟下海注定低调不了。但接下来的三年,他鲜少曝光,几近沉默。这难道又是一个媒体人转型、创业而后被拍在沙滩上的故事吗?
但是,刘洲伟还是回来了。最近,他带着自己打磨了两三年的公牛炒股APP重回公众视线。45岁的他,没被中年危机淹没,仍然喜欢折腾,但他一样会焦虑。媒体人跨界的热潮背后,他做好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与雷军的共鸣
刚离开报社时,刘洲伟并未想好要做什么项目。他到处去看,还断断续续在硅谷待了半年,终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看出了点商机。而其中一些模糊的想法和雷军产生了共鸣。
2014年上半年,两人在聊天中,提出了一个设想:推动国内投顾市场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变,让投顾和分析师直接服务于个人,向个人收费。这个市场潜力极大,也是传统券商基金巨头留下的空隙。思路日渐清晰后,公牛炒股于2014年7月份成立,并获得了包括雷军的顺为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目前已在进行 B 轮融资。
不少同类炒股APP涉猎广泛,而公牛炒股专注A股市场。刘洲伟认为,做产品一定要专注。最初公牛也想过囊括美股、港股,与各方的谈判也到了最后关头,最终他还是决定将其砍掉。“轻装上阵,不然跑不快。”刘洲伟说,“美股市场也不够大,能炒的股票就那几支,关键在于中国普通中产阶级和白领炒什么股。”
2014年10月,公牛炒股上线,不久后便迎来了牛市,现在看来是一个极佳的窗口期。那时算是赶上了风口,顺势而为,以低成本获取大量用户,让刘洲伟感觉“很过瘾”。借力牛市,公牛用户交易活跃,但在线时间短,相互交流少。而当时间推移,A股市场开始下跌后,公牛却意外地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熊市促进用户交流欲望大增,社区活跃度提高。“市场不好反而更是机会,用户更需要投顾。”刘洲伟大笑,“熊市时股民更活跃,像个悖论。”
到了2015年12月,公牛用户突破了1000万。目前,公牛的注册用户数达到1500多万,日活跃用户数80万,峰值活跃200万。2016年4月,公牛炒股在数据机构AppBase公布的泛金融APP中排名第15,第一名是支付宝钱包。
模拟炒股是公牛的最初功能,也为它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模拟炒股一方面吸引了股市小白,另一方面也抓住了民间高手,后者被刘洲伟称为“牛人”。公牛的'运营团队会给模拟炒股大赛的佼佼者打电话,说服其转为投顾。现在,公牛上最受欢迎的牛人拥有近30万粉丝。
通过模拟炒股,公牛收集了大量用户个性化数据,包括持仓情况、风险偏好等,这样,公牛就能通过算法匹配相同类型的牛人和普通用户。
目前,牛人在平台上还没有获得个人收入。在刘洲伟看来,他们现在和粉丝建立信任是最重要的,要等到合适时机再收费。牛人最好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圈,而不是什么都懂的万金油。
公牛也搭上了直播这趟火爆的列车。为更好地服务粉丝,帮助牛人转化为职业投顾,公牛计划最快在6月底上线“财经直播间”功能,建立分类直播间,导流用户,满足股票点评、问股等各类需求。
等待春风
创业不到2年,公牛已有近80人的团队。现在,刘洲伟像个产品经理,参与打磨产品的每个细节,“磨了两三年,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不适应”。
相比当年掌舵媒体,如今刘洲伟压力大了很多。他最大的压力在于“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他知道,要为自己的所有决策负责,要找到市场,然后集中所有精力资源往下打。谈到这个时,他像在自言自语:“还有别的选择吗?”
刘洲伟还有一部分焦虑来自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做公牛炒股之前,刘洲伟也曾设想过做比特币的在线导流网站比特金融。据媒体报道,2013年11月,比特金融曾发起大规模招聘,但随后央行宣布比特币在中国为“非法货币”。所幸产品初创,损失不大。
刘洲伟很清楚,创业会遇到太多坑和不确定性,但45岁的他还是想创业。他的很多老部下,当下都在担任大公司高管,早已实现财务自由。但刘洲伟就是不想在别人手下干。“不想再做一颗螺丝钉,即使它很大很重要。也不是为了挣钱,是人要有这份经历,俗点说,就是自我实现。”
刘洲伟希望,未来一两年内公牛能在存量市场上领先。现在,公牛借助已积累的海量金融数据,以及大数据、机器算法、云计算、量化投资策略等技术,研发了智能投顾,也就是机器人投顾,接下来,这也是公牛即将长期投入的业务。
智能投顾的最大特点是,投资模型和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匹配之后,即由机器去执行这个策略,没有人性弱点和情绪干扰。刘洲伟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
公牛一边在内部测试磨合智能产品,一边等待市场上行、适合推出的时机。
刘洲伟估计,仅股票投顾就有1000亿市场,加上ETF 基金、货币基金以及固收类产品等,市场会更大。买方投顾和投顾智能化的市场如果正式启动,每年都能带来几亿收入。刘洲伟预期,明年公牛的收入就能过亿。
他更长远的想法,是通过智能投顾,为中国人提供大类资产配置方案和不同投资组合模型。
但这也需要等到用户投资意识提高,收益预期趋于理性。刘洲伟说,这还要很长时间,“我不知道要等多久。但如果要去做,可能也挺快的”。
他记得,当年马云第一次举办西湖论剑,请来的人似乎都比马云牛。彼时网购前途不明,马云也曾困顿过,但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消费风向一旦变化,就势不可挡。
“有时候确实应该等春风。”刘洲伟说,他正在边等边做着准备,期待着智能投顾春风的到来。
老龄创业新贵的时机与方向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洲伟说,自己“出来晚了10年,2003年就应该出来创业,那时候肯定会选择互联网”。
和刘洲伟同一代的很多媒体人,于此恐怕都心有戚戚焉。
比如财经媒体大佬秦朔,于2015年6月辞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职务,10月推出自媒体创业项目“秦朔朋友圈”,近日又设立基金专门投资新媒体创业项目。今年,秦朔已48岁。
刘洲伟也45岁了,堪称“老龄创业新贵”。年龄是这批人绕不过去的问题。而现在的创业群体显然正趋向年轻化。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海淀区调研发现,30-40岁是青年创业者最集中的年龄段,受调查者平均创业年龄为31.53岁,20-30岁年龄段也占据了40.50%的份额。
更具挑战性的是,刘洲伟还选择了彻底转行。
有的媒体人转型不转行,仍在从事新媒体创业,深耕内容。如原《凤凰周刊》主编黄章晋2013年创办“大象公会”订阅号,主打“最好的饭桌谈资”,坚持输出优质内容而不考虑盈利问题。前《南方周末》编委、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2010年创办雪球财经网及旗下两个子网站(i美股、i港股),现在雪球已成为对股市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当然,转行的不止刘洲伟一个人。2008年,前网易总编辑李学凌推出YY语音,2012年YY语音的母公司欢聚时代登陆纳斯达克。
刘洲伟说,对于他这样转型的创业者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方向,并将其落实到一个产品上。
现在,他每天8点来公司,晚上10点才下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公司里的事,运营、技术、协同等各个方面都得管。离开媒体3年了,刘洲伟说,如果没人提醒,他早都忘记了自己“媒体人”这个身份。“我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媒体人创业跟其他人一样,没什么特殊,你就是个创业者的角色。”
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刘洲伟不只一次想过停下来,干脆不做了。但第二天,他就平复情绪,给自己充好电,再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新的战斗。
有一次,刘洲伟太焦虑了,给一个创业的前辈发微信诉说:“创业会多次陷入绝望,但有时又会感觉很有希望,很亢奋……这种状态对创业者来说是不是正常的?”对方告诉他,这太正常了,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觉得有希望的次数要比绝望的次数多那么一次。如果多出来的这一次,你坚持做下去,就会成功。
刘洲伟说,创业像跑一场马拉松,必须死撑下去。我们问“如果这次创业失败怎么办”,他回答:“我哪有空去想成不成功、不成功怎么办。现在我只有全身心投入去做,而不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