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求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求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求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赫曼森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但是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标准规范的统一定义。人力资源会计的创始人之一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其目的是便于把人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管理。 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为:辨认和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并沟通这种信息给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秩序。 尽管这些定义各有侧重,但总体上讲,人力资源会计是价值核算和管理的一种活动。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社会或企业的一项资产对其成本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对其参与利润分配活动进行记录,并将有关信息报告给各有关方的会计管理方法。它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征有:第一,确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二,人力资源投资是构成人力资产的主体,是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所以应予资本化。第三,人力资源是有分配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权力。 (二)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紧密相关;当复杂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超过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时;人们自然就会将注意力转向能够引起经济快速增长的生产过程中知识承担者——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并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映和监督,这就是人力资源会计形成的基本情况。 1、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阶段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以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为标志,形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的理论,以美国赫曼森发表的《人力资产会计》为起点,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模型的研究阶段 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以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等人为代表,提出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弗兰霍尔茨的“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通过这一理论模型,确定并开发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种模型并在实践中开始尝试运用。 (3)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发展和完善阶段 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当美国的会计学术界提出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时候,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会计界研究人员也对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较为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理论,并同时进一步在企业会计管理实务中验证。其间尽管受诸如“将人进行会计管理有损人的尊严”等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非议,但人力资源会计还是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2、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发展阶段 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起步较晚,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介绍和研究人力资源会计问题。1986年陈仁栋翻译、出版了弗兰霍尔茨所著的《人力资源会计》,第一次系统的介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从介绍为主转向以研究为主。涌出了包括陈仁栋、阎达五、徐国军等在内的一批研究者,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领域。尽管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践也已有小范围的应用,但是由于人力资源这一因素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困难;同时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中所提出计量模型的不完善,实际可行性差等原因;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受到阻碍。理论上仍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实践中仍未得到推广。

推荐你去安通学校的网站上看看啊,应该有你需要的吧,或者去大的人力资源论文网站上找找吧

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案例分析一、案例资料江科环境工程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工程的设计的公司,它是在×大学的一家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公司已初具规模,在业内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业务规模逐年扩大。目前,该公司主要从事工程的设计工作,其资产的规模并不大,约为500万元。公司现有员工27名,其中包括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各一名,两人分别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是废水废气治理方面的专家;财务人员2人,实验员4人,其余19人均为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他们的学历均在大学本科以上,拥有相应专业中、高级技术职称。应该说江科公司是一家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2003年4月,企业招聘一名自动控制专业的工程师,其间发生了招聘费用500元,企业为这名员工支付给原企业违约赔偿金20000元;2003年9月,公司选派两名设计师到上海交大在职进修为期一年支付学费共计3万元;2003年的工资总额分配情况:总经理和副总经理采用年薪制,年薪分别为4万元、3万元;财务人员、实验员、设计人员实行月薪制,月基本工资分别为1200元、1500元、2000元;企业员工均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企业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2003年资产负债表(简式)和利润表价值如下:资 产 负 债 表2003年12月31日 单位:元项目 流动资产 3383601长期投资 541370固定资产净值 1325809资产总额 5250780流动负债 430250长期负债 1250000负债总额 1680250实收资本 2000000盈余公积 675328留存收益 895202所有者权益 3570530利 润 表项 目 一、主营业务收入 2576914减:主营业务成本 576065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360767二、主营业务利润 1640082减:管理费用 452386财务费用 100818三、营业利润 1086878加:投资收益 37895四、利润总额 1124773减:所得税 371175五、净利润 753598二、案例分析1.公司人力资源的确认江科公司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销售收入上来看都只能算一家小公司,但公司却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智慧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手段。运用本文所研究设计的人力资源会计确认系统,首先将公司员工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确认为企业的“人力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核算和计量;同时将作为企业人力资产的所有者的员工应享有的固定补偿的权益和剩余索取权分别确认为一项“长期应付款”和“人力资本”,并将其纳入企业原有的核算体系中。对于企业为招聘员工、培训员工所支出的费用则应确认为企业一项长期待摊费用。在“待摊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待摊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帐户中进行核算和摊销。2.公司人力资源的计量从企业介绍可以知道,江科公司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依据本文设计的应用系统,首先对企业全体员工拥有的群体价值进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计算过程如下:由于江科公司是由清一色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企业,他们在完成公司的业务工作的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差异不大,因此在计量时,就不区分员工类型对全体员工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进行计算。⑴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4万+3万+(1200×2+1500×4+2000×19)×12]×PVIFA(10%,5)=626800×3.791=2376198.8元注:人力资源补偿价值是以员工获得的工资报酬为基础进行计算的。⑵人力资源剩余价值=(753598-2000000×5%)××PVIFA(10%,5)=653697×3.791=2478169.118元,注:在人力资源剩余价值时,将公司当年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项目的数值乘以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乘积作为企业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补偿价值对企业净利润进行扣减后的余额作为属于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⑶人力资源的全面价值=人力资源补偿价值+人力资源剩余价值=Y×PVIFA(r,n)+(L-W•R)×PVIFA(r,n)=626800×PVIFA(10%,5)+(753598-2000000×5%)×PVIFA(10%,5)=626800×3.791+653698×3.791=4854367.918元⑷人力资源参与的利润分配实收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比例=2000000:2478169.118=0.8人力资源盈余公积=675328*(0.8/1.8)=300168.89物质资本盈余公积=375159.11人力资源未分配利润=895202*(0.8/1.8)=397867.56物质资本未分配利润=497334.443.账务处理首先,2003年4月,企业招聘一名自动控制专业的工程师,其间发生了招聘费用500元,企业为这名员工支付给原企业违约赔偿金20000元。借:待摊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20000管理费用 500贷:银行存款 205002003年5月开始每月摊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按劳动合同规定的5年期限采用直线法计算各月的摊销额。每月的摊销额=20000/5*12=333.33借:管理费用 333.33贷:待摊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333.33第二, 2003年9月,公司选派两名设计师到上海交大在职进修为期一年支付学费共计3万元。借:待摊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30000贷:银行存款 300002003年10月开始每月摊销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方法同上借:管理费用 500贷:待摊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500第三, 企业按月向员工支付工资时;借:主营业务成本 56400 贷:应付工资 56400借:长期应付款——人力资源固定补偿权益 56400 贷:人力资产 56400注:采用年薪制的,可以在年末支付时做上述账务处理。第四, 年末将企业人力资源分别确认为一项资产和负债及权益:借:人力资产 4854367.918贷:长期应付款——人力资源固定补偿权益2376198.8人力资本 2478169.118第五,企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提取人力资源盈余公积33493.24—提取物质资源盈余公积41866.56贷:盈余公积——人力资本盈余公积33493.24——物质资本盈余公积41866.56第六,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时:借:利润分配——应付利润——应付人力资本利润301439.2——应付物质资本利润376799贷:应付利润——应付人力资本利润301439.2——应付物质资本利润3767994.财务报表的改进资 产 负 债 表2003年12月31日 单位:元项目 流动资产 3383601人力资源成本 50000减:人力资源成本摊销 10000人力资产 4177567.92长期投资 541370固定资产净值 1325809资产总额 9468347.92流动负债 430250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 1699398.8长期负债 1250000负债总额 3379648.8人力资本 2478169.12人力资源盈余公积 300168.89人力资源未分配利润 397867.56人力资源权益 3176655.57实收资本 2000000盈余公积 375159.11未分配利润 297334.44所有者权益 2872493.55注:有关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权益的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企业可以不对损益表进行改动。三、案例总结和启示1.上述案例采用当期价值法计量人力资产,需要每年对人力资产价值及人力资本的数量进行滚动调整。采用当期价值法进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其结果只能反映人力资源的当期状况,进入新的会计年度应重新进行计量,以新的计量结果对“人力资产”、“人力资本”、“长期应付款”等账户的原有账面数值加以调整,存在的差额则应设置一个调整账户加以反映。通过这一调整账户中所登记数值的变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人力资源价值变动的趋势。2.人力资源会计在本案例的应用过程中,只计量了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那么每个员工人力资源的个体价值我们可以根据个体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工资报酬)占群体人力资源补偿价值(工资报酬总额)的比例来分配后得到。上述案例中所用的贴现率r是参照建筑安装行业的平均收益率来确定的。3.从上述案例中人力资源的计量过程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会计应用过程中所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已有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客观性强。4.采用人力资源当期价值法计算人力资源价值,解决了采用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测值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另外,对企业收益进行适当扣减作为非人力资本的价值补偿,真正将企业两类所有者对企业的权益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一、人力资源 会计 有关 理论 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广义上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力的总和。在人力资源会计中是指 企业 或其它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一个 经济 范畴,具有质和量双重指标:质方面的指标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才干、智慧、知识、体质等。质的具体指标可以是相关学位、学历所占比例、相关职称所占比例、工龄所占比例等。人力资源的量的指标是指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人数。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 中国论文联盟 2、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以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资本,是 社会 总资本的一部分。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主要区别在于:实物资本的所有权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替代,使用较少数量的实物资本和较多数量的人力资本,或是使用较多数量的实物资本和较少数量的人力资本往往可以产生同等数量的收益。 3、人力资产。是从会计学的角度上相对于一般资产而言的,是人力资源投资的资本化而形成的,即人力资产就是将企业招聘、挑选、录用、培训、保护以及开发所花费的成本,按照资产衡量标准确认的企业资产。 4、人力资源会计。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进行计量和报告的活动”。我国会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有不少定义,如:“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是测定和报告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动和现状,帮助决策者决定行动方针的一门新兴会计”。这与弗兰霍尔茨的定义差不多,只是将“企业”改成了“组织”。还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以金额数字作为反映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体系一个新兴的分支”,这个定义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仅局限于对人的成本和价值中可用货币单位计量的部分,对于人力资源的非货币性价值,如人力资源的 教育 程度、经验、知识水平等则未包括在内,这样,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模式之——非货币价值模式也就难以找到理论支持了。笔者认为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于1973年所下的定义更适合:“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这一概念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核算 方法 和核算目标等 内容 均包容其中,比较全面。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除了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前提外,人力资源会计应有其自身的基本假设如下: l、人是有价值的组织的资本。人能为组织提供现在和未来的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对于企业具有经济价值。 2、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其价值是其管理方式的函数。人的价值除了来自其自身的技能、受教育程度、才智外,还受管理方式的 影响 ,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增长;反之,人力资源的价值或者难以实现,或者只能维持原状。 3、用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形式所提供的信息对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分配、组合、维护等信息,对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应非常有益。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 人力资源会计只是对内管理的需要,还是既能满足对内管理的需要,也要满足债人、投资人、有关管理部门的需要?对这个 问题 的认识决定了对人力资源会计目标的确定。人力资源会计应是包含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和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相应地,它既有财务会计的职能:对外有关部门提供会计报表,以满足他们做出决策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又有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有用信息。那么,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应是: 1.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人力资源所需要的信息。为适应企业的 发展 ,企业是否应扩大人员编制?通过何种渠道?企业里的人力资源应具备什么样的“质”与“量”才使企业效益最大?等等。这些传统会计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应由人力资源会计来解决。 2.为投资者、债权人的正确决策提供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向投资者、债权人所提供的信息是未包含人力资源信息的,只提供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而将人力资源成本列为当期损益,且未将人力资源的投入列入资产,这就造成了投资者、债权人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损益、财务变动情况。 3.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可促进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在企业里形成一种珍惜、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这可激发职工的活力和热情,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 4.向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但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负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而人力资源的占有、使用情况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 二、人力资源会计实务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 现行得到公认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有两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前者是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后者是把人作为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利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两种计量方法: 历史 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其中历史成本法以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为基础,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如招募、选拔、安排、培训等)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损失都以历史成本的原则来全部予以资本化;重置成本是在现行物价水平条件下,重置相同人力资源所支付的成本。这种方法考虑到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时价值,但与其它资源的计价方法不一致,且易被管理人员利用,人为操纵资产状况、损益情况。所以,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利用历史成本法来对人力资源成本计价。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考虑到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即创利能力,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所报告的不是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所付出的成本,而应是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即具有一定智能的劳动力资源的价值。根据其特性,可有两种计量方法:货币计量法(经济价值法、未来工资贴现法、未来盈利贴现法、机会成本法、商誉评价法等)和非货币计量法(技能一览表法、评价法等)。 笔者认为,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更适用于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中,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更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中。 (二)人力资源会计报表探讨 1.人力资源要素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方式:人力资源投入时,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增记“人力资产”,相应在“所有者权益”里增记“人力资本”;人力资产的摊销在“人力资产”下减“人力资产摊销额”,以求出“人力资产摊销净额”。人力资源减少时,相应减记“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 2.人力资源会计报表与传统会计报表的关系: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人力资源会计报表与传统会计报表的框架是一样的,只是在传统会计报表里加入了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使用情况,从而使得包括了人力资源的资产负债表,其资产总额总要比传统会计报表的资产总额要大;在两种损益表里,由于包含了人力资源的损益表对人力资源的成本、费用处理是当期的人力资产摊销额,而在传统的损益表里,当期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则两者之间的数额一般情况下是不相等的,这就造成了两种损益表 计算 出的损益也不一样。 三、人力资原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及前景展望 二十一世纪将不再是以资源为基础的 时代 ,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规模经济和要素质量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其中由于人力资本的增量而导致的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规模经济和物质资本质量的作用,即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贡献率远远大于物质资本。事实上,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能在二战后物质资本严重受损的条件下,经济迅速恢复、崛起,很大原因要归因于这些国家保存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使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家在人力资源的政策上未予重视,巨大的人力资源量,而质却不高。针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可促使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的特点,为了在经济上尽快赶超先进国家,我国应积极促进对人力资源会计的 研究 、推行。当然,适应改革开放、国际接轨的需要,也应积极探索、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论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

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自从1964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郝曼森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一大批会计学者的坚持不懈的研究,到今天,人力资源会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本文拟就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其基本内容、建立的条件等方面内容加以讨论。 一.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1.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的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响越来越大,投资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2.内部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不单独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的情况、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信息的需求。 3.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政府可以了解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维护与开发情况;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以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 4.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事实上,单从会计核算原则来考虑,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也有诸多不妥,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投资支出,其收益期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以上,属于资本性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应先予以资本化,然后在各收益期内分期摊销,而现行会计的做法却是将其全部费用化,作为当期费用入帐。这样的做法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投资在数额上占总投资的比重太小,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难以体现;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受益期不一辨别,其受益程度更是难以计量。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人力资源投资比重日益增大的今天,再将人力资源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势必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另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费用化,必然使各期盈亏报告不实,导致决策失误。将人力资源支出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必然导致低估当期盈利,造成决策失误;同时,当企业大量裁员时,尚未摊销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应作为人力资源流动的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会计并不能反映出这种损失,不利于经营者进行正确决策。所以,从遵循会计原则的角度而言,实行人力资源会计也很有必要。 由此可见,无论从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而言,还是从维护会计核算原则而言,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都势在必行。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所谓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视作了资产。所以要谈论人力资源会计,首先就要涉及到人力资源投资能否予以资本化!这一点历来是会计学者争论的焦点。尽管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的多,但在其论述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这一问题是关系到人力资源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所以,笔者认为仍有加以论述的必要。 所谓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下面我们根据资产的定义的要点,逐个分析人力资源投资是否可以资本化:首先,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而非劳动者本身,而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带来未来受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有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所以人力资源不是资产。我们认为,“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定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的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作资产,那么对人力资源为何就不能同等对待呢?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这就使得以货币来相对客观的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对人力资源资本化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而企业无法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从而也就无法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有关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雇佣了劳动者之后,在事实上获得了对未来劳动者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力是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旦劳动者被资本家所雇佣,他的劳动力就已经事实上为资本家所控制(因为在劳动契约解除以前,劳动者是不能再自由的向他人出售劳动力的),而同时资本家并不需要拥有对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 综上所述,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载体——人身上的投资是企业付出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投资,是可以取得预期收益的权力,是企业能够控制和利用的,因而可以定义为会计资产。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笔者认为人力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资产,其具有以下特征: (1)不具有实物形态 (2)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而拥有的资产 (3)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 (4)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对应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产的特征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特征是相当吻合的: 首先,人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企业员工虽具有实物形态,但人力资产是指员工的服务潜力,这种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切不可把人力资产的的载体——人与人力资产本身混为一谈; 其次,人力资产是能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用于行政管理的资产,人力资产能带来未来经济效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再次,人力资产的受益期通常是一个会计期间以上,服务期低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员工的工资等支出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予资本化; 最后,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力资产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是很难估计的;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很大,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事实上也很难确定,所以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人力资产应属于无形资产。

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的探讨 2. 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假设探讨 3. 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4. 关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问题探讨 5. 关于企业会计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6. 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会计类的俺们帮你把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论文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例

管理学论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管理论文实用性强,主要依托于管理理论的指导,运用全球化战略思维,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从企业战略的规划和制定到资产资本的运营,从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到企业的管理模式等等,包括对所有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使得资源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例,仅供参考。

一、论文基本思路:

(一)引言

1、论题的研究意义

2、论题的研究目的

3、论题的研究内容

4、论题的理论基础(①人力资源的概念 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③需要层次论 ④双因素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3、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类型分析

①招聘风险 ②绩效考评风险 ③薪金管理风险 ④员工招聘风险 ⑤劳资管理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风险的原因

①员工个人原因 ②企业原因 ③市场原因

(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驾驭

1、人力资源管理中风险管理驾驭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驾驭的步骤

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调查研究

②根据调查结果和经验进行风险管理预测(衡量化,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

③根据预测结果对风险进行相关的排定,针对排定草拟针对风险的消除方案

④上报草拟方案给上级部门

⑤实施方案(举例说明)

⑥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监控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监控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监控的步骤

①风险调查 ②风险识别与认识 ③拟定防范风险的方案 ④执行并随时调整方案 ⑤评估 ⑥建立风险数据库

(六)总结

(七)主要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意义论文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发展史(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赫曼森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但是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标准规范的统一定义。人力资源会计的创始人之一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其目的是便于把人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管理。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为:辨认和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并沟通这种信息给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秩序。尽管这些定义各有侧重,但总体上讲,人力资源会计是价值核算和管理的一种活动。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社会或企业的一项资产对其成本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对其参与利润分配活动进行记录,并将有关信息报告给各有关方的会计管理方法。它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征有:第一,确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二,人力资源投资是构成人力资产的主体,是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所以应予资本化。第三,人力资源是有分配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权力。(二)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基本情况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紧密相关;当复杂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超过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时;人们自然就会将注意力转向能够引起经济快速增长的生产过程中知识承担者——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并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映和监督,这就是人力资源会计形成的基本情况。1、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阶段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以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为标志,形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的理论,以美国赫曼森发表的《人力资产会计》为起点,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模型的研究阶段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以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等人为代表,提出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弗兰霍尔茨的“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通过这一理论模型,确定并开发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种模型并在实践中开始尝试运用。(3)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发展和完善阶段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当美国的会计学术界提出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时候,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会计界研究人员也对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较为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理论,并同时进一步在企业会计管理实务中验证。其间尽管受诸如“将人进行会计管理有损人的尊严”等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非议,但人力资源会计还是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2、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发展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起步较晚,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介绍和研究人力资源会计问题。1986年陈仁栋翻译、出版了弗兰霍尔茨所著的《人力资源会计》,第一次系统的介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从介绍为主转向以研究为主。涌出了包括陈仁栋、阎达五、徐国军等在内的一批研究者,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领域。尽管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践也已有小范围的应用,但是由于人力资源这一因素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困难;同时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中所提出计量模型的不完善,实际可行性差等原因;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受到阻碍。理论上仍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实践中仍未得到推广。二、国内外人力资源会计研究20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知识经济这一崭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知识经济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是继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全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不在以物质资本的增加为主导,而取决于人们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取决于人们对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认知与开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即人力资源已日益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成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与此认识相适应,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尽管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方法未能够全面应用于会计实践中,但已经形成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人力资源会计发源于美国,自1964年美国密执根大学的赫曼森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概念后,美国会计学会(AAA)以及全美会计师协会(NAA)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特别是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人力资源委员会(CHRA)发表报告对人力资源会计做出了积极的评价,更是推动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我国会计研究人员在介绍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情况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可供参考的理论和方法。而纵观国内外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状况,比较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可以为归纳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和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等三种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下面就一些主要的研究成就作简单介绍。

写作思路及要求:

一、先做自我介绍。点明自己的论文课题是什么,简明扼要。

二、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三、再说说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最后,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范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XX级XX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XXXXX》,指导老师是XXX老师。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选取《XXXXX》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原因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渗透构成的新型会计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决定因素已不仅仅仅局限在其经营规模的大小,财产物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否持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大,人才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财富的真正象征和源泉。

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将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但一个企业盈利潜力的高低和经营实力的大小依靠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给的资料是无法衡量的,迫切需要引入人力资源会计。

我的论文研究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目的为了促进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使用。好处在于能够透过人力资源会计带给的信息,合理、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

我的论文总的来说能够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简单的介绍人力资源会计。

第二个部分是针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分析。主要包括我国发展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会计著作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理解,最终在冯老师的指导和帮忙下完成的。

透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期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发展史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赫曼森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但是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标准规范的统一定义。人力资源会计的创始人之一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其目的是便于把人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管理。
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为:辨认和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并沟通这种信息给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秩序。
尽管这些定义各有侧重,但总体上讲,人力资源会计是价值核算和管理的一种活动。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社会或企业的一项资产对其成本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对其参与利润分配活动进行记录,并将有关信息报告给各有关方的会计管理方法。它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征有:第一,确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二,人力资源投资是构成人力资产的主体,是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所以应予资本化。第三,人力资源是有分配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权力。

(二)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紧密相关;当复杂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超过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时;人们自然就会将注意力转向能够引起经济快速增长的生产过程中知识承担者——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并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映和监督,这就是人力资源会计形成的基本情况。
1、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阶段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以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为标志,形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的理论,以美国赫曼森发表的《人力资产会计》为起点,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模型的研究阶段
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以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等人为代表,提出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弗兰霍尔茨的“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通过这一理论模型,确定并开发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种模型并在实践中开始尝试运用。
(3)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发展和完善阶段
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当美国的会计学术界提出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时候,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会计界研究人员也对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较为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研

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自从1964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郝曼森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一大批会计学者的坚持不懈的研究,到今天,人力资源会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本文拟就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其基本内容、建立的条件等方面内容加以讨论。一.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1.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的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响越来越大,投资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2.内部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不单独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的情况、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信息的需求。3.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政府可以了解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维护与开发情况;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以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4.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事实上,单从会计核算原则来考虑,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也有诸多不妥,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投资支出,其收益期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以上,属于资本性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应先予以资本化,然后在各收益期内分期摊销,而现行会计的做法却是将其全部费用化,作为当期费用入帐。这样的做法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投资在数额上占总投资的比重太小,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难以体现;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受益期不一辨别,其受益程度更是难以计量。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人力资源投资比重日益增大的今天,再将人力资源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势必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另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费用化,必然使各期盈亏报告不实,导致决策失误。将人力资源支出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必然导致低估当期盈利,造成决策失误;同时,当企业大量裁员时,尚未摊销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应作为人力资源流动的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会计并不能反映出这种损失,不利于经营者进行正确决策。所以,从遵循会计原则的角度而言,实行人力资源会计也很有必要。由此可见,无论从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而言,还是从维护会计核算原则而言,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都势在必行。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所谓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视作了资产。所以要谈论人力资源会计,首先就要涉及到人力资源投资能否予以资本化!这一点历来是会计学者争论的焦点。尽管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的多,但在其论述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这一问题是关系到人力资源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所以,笔者认为仍有加以论述的必要。所谓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下面我们根据资产的定义的要点,逐个分析人力资源投资是否可以资本化:首先,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而非劳动者本身,而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带来未来受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有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所以人力资源不是资产。我们认为,“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定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的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作资产,那么对人力资源为何就不能同等对待呢?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这就使得以货币来相对客观的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对人力资源资本化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而企业无法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从而也就无法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有关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雇佣了劳动者之后,在事实上获得了对未来劳动者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力是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旦劳动者被资本家所雇佣,他的劳动力就已经事实上为资本家所控制(因为在劳动契约解除以前,劳动者是不能再自由的向他人出售劳动力的),而同时资本家并不需要拥有对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综上所述,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载体——人身上的投资是企业付出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投资,是可以取得预期收益的权力,是企业能够控制和利用的,因而可以定义为会计资产。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笔者认为人力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资产,其具有以下特征:(1)不具有实物形态(2)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而拥有的资产(3)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4)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对应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产的特征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特征是相当吻合的:首先,人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企业员工虽具有实物形态,但人力资产是指员工的服务潜力,这种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切不可把人力资产的的载体——人与人力资产本身混为一谈;其次,人力资产是能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用于行政管理的资产,人力资产能带来未来经济效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再次,人力资产的受益期通常是一个会计期间以上,服务期低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员工的工资等支出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予资本化;最后,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力资产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是很难估计的;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很大,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事实上也很难确定,所以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人力资产应属于无形资产。(二)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人力投资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汇集分配、人力资产的摊销、人力资产损失的确认等几部分。按照上述要求,应设立以下几个基本账户:(1)“人力资产”账户,总括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其借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现有人力资产的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本账户按职工类别设置明细账户。(2)“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其贷方反映按一定的摊销率计算的人力资产摊销额,借方反映因退休、离职等原因退出企业的职工之累计摊销额,余额表示现有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额,本账户应按照对应的人力资产明细账户设立相应的明细账户。(3)“人力资产取得成本”账户和“人力资产开发成本”账户,这两个账户是成本计算性质的过渡账户,用以分类汇集企业在人力资产上的投资,借方反映投资支出的实际数额,贷方反映转入“人力资产”账户的金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明对尚处于取得和培训阶段的职工的投资。(4)“人力资本”账户,该账户用来反映当从有关方面无偿调入职工时,作为“人力资本”的对应账户,反映投资来源。当职工离开企业是,应将“人力资本”账户相应的数额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特别应指出的是,“人力资本”账户应属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可用“资本公积”账户代替。有一种看法认为该账户既非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又非负债类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这一部分权益应属职工所有,当职工离开企业时,要同时转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其实是股份制改革初期“企业股”的翻板,事实上,企业内部除了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之外不存在第三种权益。(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就涉及到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而对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下面两种流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人力资源投资支出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帐,因为这些支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籍此入帐,既客观又方便,这种方法称为成本法,成本法又分为按历史成本入账、按重置成本入账及按机会成本入账三种方法;另一种方法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实际价值入账,而不应按其耗费支出入账,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这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的支出相当的一部分往往由政府以公共支出的形式负担,企业并不负担这一部分成本,所以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成本法反映的会计信息是不真实、不全面的,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实际价值入账,故该方法称为价值法,价值法按照不同的计量模式又可分为群体价值模式和个人价值模式。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两大分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下面对这两大分支分别加以介绍: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是一个会计实体为了取得、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取得人力资源支出。指会计实体为了获取某一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招工支出,指为了网罗吸引求职人员所发生的费用,如招工广告费,中介机构手续费,因招工而发生的差旅费、接待费、材料费等;选拔支出,指从应招人员中挑选理想员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如面试时支出的费用,体验费,从事招聘工作的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定岗支出,将录用的职工安排到适当的工作岗位所发生的各项一次性的支出,如搬迁费、注册费、接待费等,特别应指出的是,还应包括特定职工工作所需的特殊设备支出,这是因为这些特殊设备往往是应个人的要求,量体裁衣所定购的,一旦这一员工离开企业,其他人可能将根本不能利用该设备,故应计入人力资源取得支出。(2)维护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将职工留在企业工作所发生的各种经常性支出,包括工薪及奖金支出、劳动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人事管理部门的支出。(3)开发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上岗前培训支出,是指为了使职工具备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如见习费用、培训费用等;在职培训支出,是指职工达到熟练程度以前发生的各项支出;脱产培训支出,是指脱产学习,以提高员工素质,使之能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如教员工资,学员培训期间应发的工资,材料费、差旅费、住宿费、学费等。上述的各项支出,并非要全部计入人力资源的成本予以资本化的,只有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费用才能予以资本化。一般说来,我们通常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而维护支出则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做法计入当期损益,但对数额较大的一次性维护支出,也可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如上所述,现行会计不问支出的性质,将人力资源支出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会计正是要改变这一做法,是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相关性。尽管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资本化就是将上述支出予以资本化即可,但是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将上述的获得、维护、开发费用按其实际发生额资本化,较为客观和方便;重置成本法,是指在现时重新获得与原来相同的人力资产所要花费的成本,该方法提供的信息更具决策上的相关性,但由于对什么是相同的人力资产、重置成本到底有多大等问题的确定标准,主观性过强,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机会成本法,是以企业职工离职时使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企业人力资产计价的依据,优点是机会成本较接近人力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但该方法使用面太窄主要适用于一些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员工,对于一般员工不适用(因一般员工的离职往往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损失,即使有,也与员工的实际价值严重不符,不能籍此入账)。此外,人力资源既然是一种资产,自然涉及到摊销的问题,我认为人力资产的摊销应采用加速法摊销,摊销期可以按劳动合同期摊销,期末无残值。之所以采用加速法,主要是因为人力资产流动性较大,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大,从稳健原则角度出发,采用加速法摊销(即前期多摊,后期少摊)应比较可取。其具体的摊销方法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均可。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有关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模型大体分为两类:群体价值计量模型和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下面分述之:(1)群体价值计量模型。主张该模型的人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人力资源会计在组织中的价值,作为组织中的一员,人力资源会计离开了组织就无法衡量其价值,而且,个人价值的总计不一定等于组织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所计量的应是群体的价值,而非个人的价值,为此他们提出了用非购入商誉法和经济价值法测定群体价值的方法:非购入商誉法,该方法认为企业获得的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应一部分或全部看作人力资源的贡献,人力资源的价值就是这部分超额利润资本化的结果,(人力资源的价值=超额利润/全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经济价值法,该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应是将企业未来盈余折现后,按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数额的比例,将盈余现值总额的相应部分资本化的结果。(2)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主张该模型的人认为,组织的人力资源是个人价值的总和,只有先求出个人的价值,才有可能求得组织的价值,而且企业的许多决策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取得个人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决策更具相关性。该模型常用的方法有未来工资报酬折现调整法,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源价值=未来工资支付额的现值×平均效率比率,未来工资支付额现值=∑〔si/(1+r)∧i〕,平均效率比率=∑〔(i×rfi/rei)÷∑i〕,以上两式中,si代表第i年的工资额,rfi为第i年的企业投资报酬率,rei为第i年的本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指数法,是根据基期人力资源的价值,按照某一指数,推算以后年度的企业的人力资产价值。应该指出的是,群体价值计量模型和个人价值计量模型是相互补充的,群体价值计量模型主要是用于对群体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价,如班组、车间等;而个人价值模型则适用于单个员工的价值评价,各有侧重而已。上面分别介绍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的基本内容,那么他们在会计实务中的相互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个人认为,通常情况下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应采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方法,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通过公平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人资源的价格能最大程度的贴近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所以将实际支出成本化的方法不会造成人力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另一方面,成本法数据的获取较为方便,获取的数据也较为客观,能防止经营人员利用处理方法的主观性篡改数据,粉饰报表;再者,尽管成本法未能涵盖全部成本,如政府支出等,但其未涵盖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公共产品,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这一部分成本均不需支出,换言之,这一部分对企业来说是无成本资源,如同阳光、空气一样,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对此没有反映的必要。所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是人力资源会计帐务处理的主流。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也并非一无用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无偿转入人力资源时,这时若选用成本法,人力资源的实际支出成本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差别过大,而采用价值法则更具客观性、真实性,此时的分录为:借:人力资产贷: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记录人力资源的实际支出)人力资本(记录人力资产与人力成本之间的差额)另外,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在财务评价、企业经营决策中的用途,较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更为广泛。(四)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对于人力资产的报告,我们认为应当分两部分:对内报告与对外报告,下面分述之。1.对外报告。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中,应于无形资产项下单独列示人力资产有关情况,包括人力资产原值、摊销值、净值等数据。另一方面,应在附注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详细揭示人力资源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应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貌。2.对内报告。内部报告的内容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组成,分配及利用情况,特别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重点揭示。另一部分是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各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其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三.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的条件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面实施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1.人力资源法制化。对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对其交换也应有一定的法律规范,确保企业对所雇佣的职工的劳动力的所有权;对中途违约离职的职工也应有相应的处罚,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的稳定性。2.大力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才能提供一个合理的人才的市场价格,从而为会计核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存在,使人才能自由流动,企业可自由获取其所需的人才,只用在这时,社会才可能产生对人力资源信息的真正的现实的需求,人力资源会计也才有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很不完善,而企业家市场几乎不存在,尽快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是当务之急。3.开展试点工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大面积铺开做准备。试点可以选择学校、医院、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科研单位、高科技类型的企业等人力资源密集的单位,积累经验,既推动理论的。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论文8000字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摘要3-4Abstract4-51绪论8-151.1研究背景8-91.2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9-101.2.1问题提出91.2.2研究意义9-101.3研究内容及思路框架10-151.3.1研究内容及方法10-121.3.3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12-15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文献综述15-292.1相关概念15-192.1.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15-172.1.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172.1.3高绩效工作系统17-182.1.4组织绩效18-192.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契合效应19-222.2.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部契合效应19-212.2.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外部契合效应21-222.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22-232.4基于普遍观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综述23-292.4.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24-262.4.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研究26-293研究设计和假设提出29-503.1研究变量的选择29-363.1.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9-333.1.2组织绩效33-343.1.3员工能力和态度343.1.4组织特征34-363.2研究变量的探索性分析36-413.2.1项目分析363.2.2研究变量的信效度分析36-413.3变量的操作性定义41-423.4数据的收集42-433.5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提出43-503.5.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理论模型的提出44-453.5.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假设的提出45-504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50-674.1研究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50-534.2相关分析53-544.2.1相关分析概念534.2.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相关性分析53-544.3分析量表的效度和信度54-594.3.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效度和信度检验55-564.3.2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56-584.3.3企业组织绩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58-594.4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59-674.4.1结构方程模型方法59-614.4.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61-675结果讨论及管理建议67-775.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影响分析结果的讨论67-695.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竞争战略契合的管理建议69-775.2.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基本概念70-715.2.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类的研究回顾71-735.2.3企业竞争战略73-745.2.4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竞争战略契合关系74-776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77-836.1研究结论这个是大纲,感兴趣与我索取全文

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自从1964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郝曼森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一大批会计学者的坚持不懈的研究,到今天,人力资源会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本文拟就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其基本内容、建立的条件等方面内容加以讨论。 一.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1.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的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响越来越大,投资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2.内部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不单独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的情况、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信息的需求。 3.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政府可以了解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维护与开发情况;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以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 4.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事实上,单从会计核算原则来考虑,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也有诸多不妥,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投资支出,其收益期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以上,属于资本性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应先予以资本化,然后在各收益期内分期摊销,而现行会计的做法却是将其全部费用化,作为当期费用入帐。这样的做法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投资在数额上占总投资的比重太小,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难以体现;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受益期不一辨别,其受益程度更是难以计量。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人力资源投资比重日益增大的今天,再将人力资源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势必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另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费用化,必然使各期盈亏报告不实,导致决策失误。将人力资源支出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必然导致低估当期盈利,造成决策失误;同时,当企业大量裁员时,尚未摊销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应作为人力资源流动的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会计并不能反映出这种损失,不利于经营者进行正确决策。所以,从遵循会计原则的角度而言,实行人力资源会计也很有必要。 由此可见,无论从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而言,还是从维护会计核算原则而言,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都势在必行。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所谓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视作了资产。所以要谈论人力资源会计,首先就要涉及到人力资源投资能否予以资本化!这一点历来是会计学者争论的焦点。尽管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的多,但在其论述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这一问题是关系到人力资源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所以,笔者认为仍有加以论述的必要。 所谓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下面我们根据资产的定义的要点,逐个分析人力资源投资是否可以资本化:首先,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而非劳动者本身,而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带来未来受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有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所以人力资源不是资产。我们认为,“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定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的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作资产,那么对人力资源为何就不能同等对待呢?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这就使得以货币来相对客观的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对人力资源资本化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而企业无法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从而也就无法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有关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雇佣了劳动者之后,在事实上获得了对未来劳动者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力是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旦劳动者被资本家所雇佣,他的劳动力就已经事实上为资本家所控制(因为在劳动契约解除以前,劳动者是不能再自由的向他人出售劳动力的),而同时资本家并不需要拥有对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 综上所述,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载体——人身上的投资是企业付出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投资,是可以取得预期收益的权力,是企业能够控制和利用的,因而可以定义为会计资产。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笔者认为人力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资产,其具有以下特征: (1)不具有实物形态 (2)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而拥有的资产 (3)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 (4)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对应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产的特征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特征是相当吻合的: 首先,人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企业员工虽具有实物形态,但人力资产是指员工的服务潜力,这种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切不可把人力资产的的载体——人与人力资产本身混为一谈; 其次,人力资产是能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用于行政管理的资产,人力资产能带来未来经济效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再次,人力资产的受益期通常是一个会计期间以上,服务期低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员工的工资等支出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予资本化; 最后,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力资产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是很难估计的;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很大,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事实上也很难确定,所以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人力资产应属于无形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探析论文关键词长期股权;法;权益法;转换;商誉 论文摘要新颁布的《企业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与原有的准则相比,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规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成本法、权益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为基础,通过实例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析。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及其适用范围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该方法下,长期股权投资以取得股权时的成本计价,其后。除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收回投资等情形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其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的核心思想是从投资企业角度,将被投资单位活动及其影响与投资企业视同一体,因此要求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能够实施控制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这两种情况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成本法、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是建立在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和经营政策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的。实务中,区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关系的标准有两种:一种是上的标准(如持股比例),主要依据投资企业所持有的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来判断;另一种是经济实质上的标准。可见持股比例并非决定长期股权投资目的和采用相应会计处理方法的绝对标准。在判断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经济实质出发。依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即在判断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关系时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由于减少投资或追加投资等各种原因,致使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发生变化时,应根据权益法和成本法适用的范围,重新判断新的影响程度,进而决定是否继续采用原来的核算方法。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持股比例进行判断的。为便于理解持股比例与核算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笔者用图1说明。 从图1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如果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应采用权益法,一旦持股比例高于或者低于这个范围,就应采用成本法;与之相反。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若持股比例发生变化进入20%-50%的范围就应改按权益法。 二、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的情形及其处理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原持股比例不足20%,因持股比例增加进入20%-50%,导致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这种情况是指因追加投资由原先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变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二是原持股比例在50%以上,因持股比例减少进入20%-50%。导致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这种情况是指因减少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而变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新准则规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此时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定是否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按照权益法核算、进行后续计量。可见由法向权益法转换,不再采用追溯调整法对原先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应根据不同的转换前提。对初始投资、追加投资等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一)原持股比例不足20%,因持股增加进入20%-50%,导致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 这种情况是指。原持有的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在活跃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因持股比例增加。导致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共同控制的情形。此时,应区分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新增长期股权投资两部分分别考虑、综合处理。同时,应分析计算原投资后至再次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增减变化额,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及留存收益。对于这些规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原持股权部分 比较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的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以下简称“应享有的份额”)之间的差额。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大于应享有的份额(超出的部分为“正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小于应享有的份额(小于的部分为“负商誉”),应按其差额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及留存收益。 2新增股权部分 应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如果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的份额,即出现“正商誉”,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如果小于应享有的份额,即出现“负商誉”,应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及营业外收入。 必须注意的是:要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情况。确定与整体投资相关的商誉或是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份额应计入留存收益或损益的金额。可简单理解为:大投资获得小份额不调账,小投资获得大份额则调账,简称“大不调、小调”。在此,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份额之间不外乎有以下关系: A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追加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综合成本>应享有的份额 B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追加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综合成本<应享有的份额 C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追加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综合成本≠应享有的份额 D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追加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综合成本≠应享有的份额 E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追加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综合成本=应享有的份额 在上述情况中。只要是综合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即出现综合“负商誉”,就应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及留存收益或者资本公积。 3原投资后至再次投资的交易日之间(以下简称“两次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的处理 两次投资期间。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此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部分,应调整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及留存收益;属于其他原 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及资本公积。 例1甲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有关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如下: (1)2007年1月1日用存款10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的股权。当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000万元(假定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甲公司对其采用成本法核算。 (2)甲公司2008年1月1日,又以1300万元的价格取得乙公司12%的股权,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2000万元(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取得该部分股权后,甲公司能够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改为权益法核算。(3)假设甲公司上述两次期间,乙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未派发过现金股利;因其他原因导致资本公积金增加1000万元。这两项因素导致乙公司的账面净资产自2007年初的8000万元,增加至2008年初的12000万元。 甲公司在追加投资时。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由法改为权益法核算。分析如下: 首先,初始投资1000万元,按10%持股比例拥有份额800万元,出现正商誉200万元;其次,追加投资1300万元。按12%持股比例拥有份额1440万元,产生负商誉140万元;正、负商誉综合考虑,出现正商誉60万元。因此不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再次,两次投资期间。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4000万元。其中3000万元为净损益的增加。应按原持股比例调增留存收益;另外1000万元为资本公积的变化,按原持股比例应调增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300万元 ——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100万元 贷:盈余公积30万元 利润分配270万元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万元 上述分录做完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1300+400=2700万元,在2008年初享有的份额为:12000×22%=2640万元,账面价值高出“份额”60万元,即为综合正商誉。 例2假设例1中2008年1月1日追加投资时,支付的款项为10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追加投资拥有的份额为12000×12%=1440万元,产生负商誉440万元,与初始投资产生的正商誉200万元相抵后,出现240万元的负商誉。对此应作如下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240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240万元 涉及损益调整的分录与例1相同。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1000+400+240=2640万元,与应享有的份额2640万元相等。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初始投资产生的商誉与追加投资产生的商誉综合在一起时为正商誉,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如果综合在一起为负商誉,则应根据如下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如果初始投资产生负商誉,追加投资也产生负商誉。综合为负商誉,则应在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同时,对前者调增留存收益,后者调增营业外收入。 (2)如果初始投资产生负商誉,追加投资产生正商誉。综合为负商誉,则应在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同时,调增留存收益。 (3)如果初始投资产生正商誉、追加投资产生负商誉。综合为负商誉。则应在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同时,调增营业外收入。 (二)原持股比例在50%以上,因持股比例减少进入20%-50%,导致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 这种情况是指原持有的投资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能力,因持股比例减少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是与其他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情形。此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1按减少的持股比例结转应中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应将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剩余份额(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的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部分)进行比较,属于投资作价中商誉的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份额的部分(即负商誉),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3对于原取得投资后到转变为权益法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按照持股比例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及留存收益;对于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根据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及资本公积。 例3甲公司按10%提取盈余公积。甲公司原持有乙公司60%的股权,属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账面余额为7500万元。为提取减值准备。甲公司取得60%的股权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0000万元,账面净资产与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存在差额。2007年3月1日,甲公司将其持有的乙公司20%的股权对外出售,获得价款2600万元存入,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5000万元,与账面净资产相等。甲公司自取得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后至处置投资期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除了所实现的净损益外,其他原因使资本公积增加4000万元。 甲公司处置对乙公司20%的股权后,剩余40%的股权应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核算。分析如下: 首先,结转减持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借:银行存款260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2500万元 投资收益500万元 其次,将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5000万元与原投资时应享有的剩余份额4000万元(10000×40%)进行比较,出现正商誉1000万元,不需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进行调整。(如果是负商誉。则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再次,针对原取得投资后到转变为权益法期间,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5000万元(15000-10000),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的5000万元中,有1000万元属于净利,4000万元属于资本公积,因此: 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收益额=1000×40%=400万元 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资本公积=4000×40%:1600万元 针对两次投资时点期间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变动。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400万元 ——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1600万元 贷:盈余公积40万元 利润分配360万元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600万元 此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5000+400+1600=7000万元,与应享有的份额6000万元(15000×40%)相比。多出的1000万元即是商誉。

  • 索引序列
  • 求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 论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
  •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论文大纲
  •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意义论文
  •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论文8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