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你没用过acrobat吗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阅读”在不经意间突然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全球最大的图书馆中的图书如果转化为电子书,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硬盘便可装下,电子书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有利于节约资源,但却给给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弊端。首先,网络阅读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若是看纸质书,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意旁批,画出好的句子,在文段旁写自己的阅读感悟。而进行网络阅读是,我们仅仅只能坐在电脑前挪动鼠标。鼠标一滑,文字便过去了,我们通常便会只大致的看故事情节,这样的阅读实如“走马观花”,这是名副其实的“快餐式阅读”。其次,网络阅读会对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网络阅读,套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读书与娱乐齐飞”。阅读网站靠商家的广告赚钱,在阅读界面植入的广告越多,网站也就越赚钱。部分青少年往往会经不住这些娱乐信息的诱惑,从而不能静心的读书。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娱乐信息中有一些不适宜青少年的信息,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一定干扰和侵害。再者,网络阅读对人的健康不利。据统计,青少年的近视人数占了全部中小学生的60%。长时间网络阅读会对青少年的视力造成重大影响。此外,电脑还具有很强的辐射,长时间在电脑前久坐,会对人的大脑和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给人的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其实,读书不在多,而在精。网络阅读固然方便,但论起对我们的真正益处,读纸质书远远高于网络阅读。雪儿の话:好吧,再一次打破了我消失54天的记录,这回消失了将近四个月。不过嘛,虽说一直没发文,但也在默默的关注着大家呢。其次,先感谢婧婧宝贝的漂亮信纸,尤其是信纸的图片,一本厚厚的书,很漂亮哦。
纸质书真的会消失吗本月中,上海市教育部门披露,今年9月开学时,上海各区都将有学校试点使用“电子书包”,再过两三年,“电子书包”可能会完全取代纸质课本。此消息一经公布,再度引起舆论对纸质书命运和纸质阅读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化阅读凭借难以估量的速度迅速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不仅创造了新的阅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图书的创作、编辑、出版等一系列环节。在此背景下,代表传统阅读方式的纸质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甚至面临消失的可能。不过,正当人们越来越相信纸质书终将被电子书取代的时候,不同的调查、数据、现象、讨论却一再显示出,大多数普通读者仍然将纸质书视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阅读载体,并且,他们认同纸质书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并不是一台普通的电子阅读器能够替代的。因此,尽管数字化阅读不可阻挡地重构着每一个人对阅读的理解,但是,它真正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方式,而不是观念。纸质书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阅读偏好美国琼甘兹库尼中心不久前公布了一项最新调查,在1200名有亲子阅读经验的家长中,大部分人认为,纸质书仍然是他们与孩子的阅读偏好。研究指出,如果孩子更加沉浸在增强型电子书而非纸质书的阅读中,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可能下降。事实上,尽管数字化阅读越来越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海量阅读,但是,那些深植于观念中的传统阅读追求并未如想象般轻易地消失。今年4月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纸质书的阅读量增加却较为缓慢。不过,调查结果还显示,75.3%的18-70周岁国民更倾向于 “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更有11.8%的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承认,在读完电子书后还购买了该书的纸质版。这一结果表明,纸质书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阅读偏好,而通过纸质书阅读更能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纸质书的收藏价值也受到读者的重视。6月16日,上海静安中心商业区挂起了一块“新华书店”的招牌,这一看似普通的事件,却被当地媒体称为 “实体书店又一次奏响振兴之音”。数字化阅读的迅速发展压缩了纸质书的生存空间,也压缩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几乎所有城市的报纸中都曾经出现过包含有 “书店缩水”、“告别书店”等字样的新闻标题。于是,一间新华书店的开张便被赋予了某种重要的“复苏”和“振兴”的含义。种种现象表明,纸质书的境遇和前途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艰难,广大读者对纸质书仍然抱持着信任和期待,而市场对纸质书也存在着相对比较稳定的需求。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随着电脑、手机以及电子阅读器的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不少产品的宣传语中特别强调产品 “更具有纸质阅读的感受”。不过,机器始终是机器,即便是iPhone 4S和新iPad的显示效果已经十分接近纸质书,但是,那也仅仅是眼睛所感受到的,手掌所及仍然很难取代纸的质感。由此可见,纸质阅读所带来的阅读体验,至今仍然是机器所不能完全企及的。因此,对于纸质阅读体验的追求,变成了数字化浪潮中不时出现的反潮流。那些经常通过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的读者,反而更能体会纸质阅读的优点。在百度网上,有网友提出一个问题:“谁能总结一下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缺点?”网友“萌之萤火虫”回复说:“纸质书方便涂写、阅读舒适、有真实感,但是,不便于携带和整理;而电子书的优点是携带方便、制作成本低、易于传播、信息量大,缺点则包括信息容易丢失,长时间阅读对眼睛有较大的伤害等。”这一对比或许不甚全面,但是,也基本概括出一般读者对两种阅读载体的基本感受。电子书具有易携带、易删除、易修改的特点,一方面确实为阅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冲淡了阅读的价值感。相较而言,纸质书除了形式上更具真实感之外,其天然具有的文化重量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和趣味。因而,有人说过:“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此味道,既是书之味,更是文化之味。近年来,为了推动广大读者回归纸质阅读,不少城市打出了“书香社会”、“书香城市”的口号,甚至还在世界读书日举办 “吃书”趣味活动,借此呼吁读者重视纸质阅读。今年以来,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美国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多次炮轰电子书,他公开表示,自己不喜欢用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并担心电子侵权有朝一日可能会毁掉出版业,甚至毁掉写作。乔纳森的担忧反映出文学界、学术界、出版界的一种普遍心理。南京大学教授吴俊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曾专门谈到数字化时代给创作和阅读带来的冲击。在他看来,数字化阅读和写作将会改变文学形态,进而改变美学标准,因此,他特别强调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任务,他说:“批评家不能失语,面对新的文学现实、创作现实,批评要有自己的声音,要发挥引导的作用。 ”纸质书的文化传承作用值得珍视并且坚守纸,诞生在中国;造纸术的出现,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而,纸、纸质书、纸质阅读,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更加不同寻常的价值。诚然,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不过,纸质书负有的承继传统、延绵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仍然值得人们珍视并且坚守。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名词,叫做“浅阅读”。顾名思义,浅阅读,指的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浅层次阅读。它的特点是快速获取信息,一目十行,不深究其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这类阅读适应了全媒体时代求快、求新的特点,但同时,却失去了在阅读过程中积淀、回味的过程。电子书的出现正是因应了“浅阅读”的需求。而与之相反的是“深阅读”,它更强调阅读的质量,追求阅读过程中的文化体验,重视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纸质书便是适合于“深阅读”的载体,它能够令读者更深入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并且,不仅可以提供文字之美,更可以通过图书的装帧、设计以及纸张的质感,甚至是印刷带来的墨香,创造一个整体的美的氛围。不夸张地说,这一系列的阅读享受,只有通过纸质阅读才能够真正获得。喜爱读书的人对纸质阅读的优点有深刻的体会。在新浪微博搜索关键词“纸质阅读”,可以找到许多有关的感言。例如,“纸质阅读带来的安心愉悦是任何信息渠道都无法带来的”;“精挑细选,静心品味,电子时代的纸质阅读更可贵”;“我还是喜欢纸质阅读,电子书可以浏览,但不适合品读”;“当我选择数字化媒介进行阅读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需求,而真正要获取文化、思想时,我会选择纸质阅读”。市场消息显示,目前,装帧精美、设计独到的纸质书十分受读者欢迎,其中套装书、精装书更是销量惊人。不久前,海豚出版社出版了《董桥七十》一书,该书从董桥迄今出版的33种文集1800篇文章中,精心选出70篇,汇成一册,装帧设计十分考究,包括有真皮精装本、仿皮本、毛边本和签字本,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所以,一经面世,立刻引起购买热潮。另一方面,作为数字化阅读主力群体的青少年,同样也会变成纸质书的拥趸。去年,电影《哈利·波特7》热映期间,原著销量节节上升,许多读者更是专门购买全套原著用来收藏。今年3月,《环球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读精美纸质书的人更出众》。文章中提到,在美国推出的村上春树《1Q84》精装本,一共卖出了9.5万册,而电子版却只售出了2.8万套,成功使纸质书“战胜”了电子书。纸质书的生存空间或许就要从打造“面子”入手,质感和真实感是纸质书天然具有的优势,但是,电子阅读器正在通过技术的革新来逐步增强使用者的阅读体验。因此,未来在外观和收藏价值上多下功夫,是纸质书开拓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或将长久并存下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把读书看作是“立身”之本,阅读本身实际上已经具有了某种文化传统的意义。真正的阅读应当是线性的、连续的,带着生命的体温,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数字时代,发现并重视纸质阅读的价值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具有的文化自觉。现实表明,纸质书仍然拥有广泛的受众群,它所提供的阅读舒适性仍是独一无二的。而大多数读者也依然对纸质阅读有着强烈的适应性和习惯性。不可否认,数字化阅读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常见的阅读方式,但是,它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不能满足读者深度阅读的需求。所以,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不应当是非此即彼、你存我亡的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应当充分认识并利用两者各自的优点为阅读服务,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或许,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将会长久并存下去,从而无形中扩大了人们的阅读选择范围,增多了人们的阅读时间,而最终获益的是每一个真正热爱阅读的人。 □本报记者/王 研■链接纸的历史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即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从目前出土的早期古纸及其年代顺序,可以归纳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那时纸已用于文字的书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纸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之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五代时,造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景象。明代造纸业又兴旺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到了清末,机器造纸技术引入我国,造纸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荀子著作有《荀子》。《荀子》为散文集,主要为荀子所作,但书的组织肯定有改变之处。
司马迁记载,荀子晚年对其大量的著作进行了整理,但这些著作并没有存世,现存著作全部来自于刘向整理。西汉末年,宫廷史官刘向整理皇室藏书,收集了322篇荀子的著作,并认定其中290篇为重复的。
刘向编辑出32篇荀子的著作,并合称《孙卿书》。这些数字表明,荀子的文章已经独立流传了两个世纪左右。818年,杨倞校勘与注解《孙卿书》,改动了部分篇章和段落的次序,重新命名为《荀子》。
《荀子》主要内容:
《荀子》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其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篇〉;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篇〉;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篇〉;阐述伦理思想的,有〈性恶篇〉、〈礼论篇〉等;〈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宣传为君、治国之道。这些对于了解荀子思想内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扩展资料: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谈谈荀子的思想论文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1、天道观: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
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荀子·天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2、认识论:
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须“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荀子·解蔽》)。如做到了“虚壹而静”,也就可以达到“大清明”。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以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的观点。
3、人性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荀子·性恶》)。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4、礼论: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提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荀子认为,“礼”的内容虽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师旅”等等,实质不外乎“养”(“养人之欲”)和“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则,“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饰,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荀子·礼论》)
5、教育观: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诸经,应劭《风俗通》螳臂当车谓:”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荀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学家、大学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地位比较高,但自宋代以后,理学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贬抑荀子,将他从儒家”道统“中排除出来。但荀子的思想学说还是具有颇为深广的影响,如张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
【网络综合-高中议论文素材大全和感悟】无忧考网高中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 高中议论文素材大全和感悟,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 高中作文网频道。1、《陈情表》(李密)一"孝"感动天下人,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就在晋武帝即将龙颜大怒的时刻,也不得不为李密的孝心折服。李密,一个前朝官员,“亡国贱俘”,不杀就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敢拒绝朝廷的征召呢?拒绝就是逆龙鳞,就犯了杀头之罪。况且他家境清贫,无有俸禄,生活“辛苦”。作为前朝官员,怀旧是免不了的,“矜名节”的心理也还是存在的。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用李密的话就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俩相依为命,情深意厚。再者,历代统治者都标榜以孝治天下,主张用对父母的孝心来侍奉君主以显示其忠心,他也深知这一点。李密把孝看成是头等大事,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高官厚禄,怎能代替得了人间亲情,怎能为此失天理丧人伦?所以他敢冒着杀头的危险上表“辞不就职”。(可用于“孝”“忠与孝”“智慧”等话题)2、《项羽之死》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仁者见仁,但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可用于“尊严”“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话题)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示例三:(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3、《寡人之于国也》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4、《劝学》(荀子)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吗?做到“锲而不舍”吗?做到“用心一也”吗?(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5、《过秦论》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
学位论文书写的一般格式
导语:学位论文书写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呢?论文格式是对于论文写作的一种标准化设置与要求。下面是我分享的学位论文书写的一般格式,欢迎阅读!
一、学位论文书写的一般格式
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1. 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要求简明、恰当、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 中文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中文摘要的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
3. 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4.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5. 绪论(引言):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6. 正文:学位论文的主体。(学科专业不同、论文的选题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7. 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准确地总结出自己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导师或其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8. 参考文献: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
9. 附录(只限必要时采用):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学位论文的书写、排版打印和装订格式要求
1.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要用规范的汉字书写或打印。封面用我校统一印制的“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封面。封面上各栏目必须认真、正确地填写,封面上导师的署名,一律以批准为本人的导师为准。如有变动,应正式提出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变动。
2. 论文字迹和标点符号要求清楚、工整、正确。手工书写时一律用炭素墨水或蓝黑墨水钢笔。凡层次不清、错别字较多、语句欠通顺、字迹潦草者,应予返工。
3.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4. 学位论文电子排版打印格式要求。为规范学位论文的电子排版格式,东北大学制订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见附件)。研究生应严格按照《东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的要求对学位论文进行排版、打印。
5. 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三、学位论文归档提交要求
1. 归档的学位论文应该是针对评阅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修改之后的最终稿,要求格式规范、版面整洁。
2. 硕士学位论文纸质归档:校图书馆情报室1本、研究生院1本(转交北京情报研究所)和学院(所、中心)资料室1本。电子版硕士学位论文分别通过网络提交校档案馆和图书馆。
博士学位论文纸质版归档:校档案馆1本、校图书馆情报室1本、研究生院2本(分别转交国家图书馆和北京情报研究所)和学院(所、中心)资料室1本。电子版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网络提交校图书馆。
3. 涉及保密的学位论文按照校保密委员会有关规定办理。
四、其它
学位论文正式装订前打印或复印的册数应参考有关评阅、答辩的专家人数等予以确定。
知识扩展:本科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一、学位论文标题名
标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标题名既要准确地描述内容,又要尽可能简短,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标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外文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二、学位论文序或前言(必要时)
序或前言并非必要。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对学位论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选题的缘起、背景、主旨、目的、意义,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和致谢中陈述。
三、学位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学位论文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论文的窗口,频繁用于国内外资料交流、情报检索、二次文献编辑等。其性质和要求一般为:
1.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摘录,是论文要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一篇完整的陈述性短文,具有自含性和独立性,能独立于论文使用和被引用。
2.摘要应含有学位论文全文的主要信息,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新见解或创新性,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创造性成果。
3.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以及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2)方法——所用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手段、程序等。
(3)结果——研究的、调查的、实验的、观察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4)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建议,预测等。
(5)其他——不属于研究、研制、调查的主要目的,但就其结论和情报价值而言也很重要的信息。
4.摘要的详略视论文的内容、性质而定,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一般为1500汉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一般为5000汉字左右。
5.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计算机程序,不用非通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6.关键词应有3至5个,另起一行置于摘要下方。涉及的内容、领域从大到小排列,便于文献编目与查询。
7.应有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语摘要应用词准确,使用本学科通用的.词汇;摘要中主语(作用)常常省略,因而一般使用被动语态;应使用正确的时态,并要注意主、谓语的一致,必要的冠词不能省略。
四、学位论文正文
正文前的引言或绪论应对相关领域前人的研究工作进行文献综述,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与范围,研究设想,实验设计的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文献综述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理论基础的分析和综合,并要指出相关的知识缺陷和知识空白。文献综述必须有一定的篇幅(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少于1000字,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少于3000字)。
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和观测方法、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各章节标题应大致对称,内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关系,各部分篇幅长短不宜悬殊太大,章节标题也不宜太长。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资料详实,方法得当,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五、学位论文结论
经过对研究对象(或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归纳出若干有机联系的结论,并对本研究成果的意义、推广应用的现实性或可能性和进一步的发展等加以探讨和论述。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六、学位论文致谢
对在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导师、校内外专家、实验技术人员、同学、课题资助者等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
七、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按文中出现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先列出中文文献,再列出外文文献。列于参考文献表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集、专利和学位论文等。其著录格式分别如下:
1. 图书: [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书名.版本(第×版).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
2. 期刊:[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3. 会议论文集:[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文章名称.in(见):整本文集的编者姓名ed.(多编者用eds.).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
4. 专利:[顺序编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年. 起页~止页
5. 学位论文:[顺序编号] 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如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年份.
八、学位论文附录(必要时)
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说明。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排于学位论文中:
(1)为整篇材料的完整所必需,但插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材料;
(2)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或珍贵罕见的材料;
(3)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看你差多少了 最后有老师,一般是图书馆的专门核对,差几个字没事,差的多的话,尤其跟查重报告有区别,就不能上传
一般是纸质版。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期间上交的最后一份“作业”,也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标配作业。按照大多数高校多年来的惯例,不管是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还是学生将毕业论文提交给论文指导老师的修改、反馈阶段,都需要提交纸质版。然而,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需要修改好几次,很少有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一次性过关,导致不少大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需要打印好几轮纸质版毕业论文。这不仅给毕业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有的大学生仅仅在打印毕业论文一项上就要花费上百元,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超过了700万人,大学毕业生规模达到了765万人,以每名大学生毕业论文的8000字要求计算,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字数一般要求在3到5万字,即使毕业论文只打印3份,这就意味着每年大学毕业生打印毕业论文要消耗掉超过1.5亿张的纸,相当于要耗费掉7亿多棵树,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如此巨大的浪费,显然不和当下倡导的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理念。实际上正如很多大学生所言,毕业论文纸质版或许不能缺少,像学校存档确实需要纸质版毕业论文,不能完全采用电子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的撰写、修改、答辩到存档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使用纸质版的不可,有些环节完全可以使用电子版的毕业论文取代。纸质版的比论文数量完全可以减少。以目前发达的技术手段来说,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修改毕业论文阶段,没有必要给论文指导老师提交纸质版毕业论文,只需要提交一份电子版毕业论文即可,这对论文指导老师来说不是难事。硕士学位一般都是看电子版。指导老师有关论文的修改意见,完全可以在电子版毕业论文中通过加注、添加颜色等形式反馈出来,比在纸质版毕业论文上涂画更清晰易懂。即便是论文答辩环节,导师们也可以看电子版毕业论文,不必非得看纸质版毕业论文,毕竟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主要阅读方式。而且,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大学老师正在采取这种办法修改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就连很多学术期刊对科研人员投稿的学术论文也采取电子化办公,不再要求作者提交纸质版论文。
我仔细的阅读了你提出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首先,由于学校学生众多,所以,毕业论文上传,纸质版论文上交以后,学校一般来说,都会直接进行归档整理。因为时间仓促,马上又会放暑假,所以,基本没有时间逐一进行对比。但是,学校教务处的工作人员会从上交的毕业论文中抽取一部分进行对比,如果正好抽中你的论文,而电子版与纸质版论文出现大面积的改动,那么教务处可能会对该学生的论文判为作弊,那么,等待着你的,可能会是记大过处分,甚至开除学籍处分。所以,请不要耍小聪明,因为,耍小聪明,会吃大亏。愿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让你满意。
以纸张作为载体的稿子,无论是打印的,还是手抄的都可以。 一般投稿都要求纸质的打印稿。 与纸质稿相对应的是电子稿,比如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对方的.doc文件、.txt文件等
硕士毕业论文最终提交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原则上必须一致,尤其是原始计算数据必须一致。如果在电子版上对于原纸质版有些文字的修辞变更,但没有原则性的变化,经导师和答辩委员会允许是可以的。
如果论文判定为抄袭则会被取消学位证。如果只是判定为论文质量或者水平不高则不会被取消学位证,因为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的问题。
硕士论文格式规范说明:
1、页面设置:
用微软word排版,A4纸型,左右边距2.5cm;正文行距为固定值16磅,其它均为单倍行距。
2、论文题目:
小2号黑体居中。标题不超过20个字。段前10mm。
3、作者姓名:
多作者属不同单位时,在姓名上标上与单位序号(见下条)对应的数字上标,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之间空两格;4号宋体居中。段前8mm。
4、作者单位:
多单位时,单位名称前标上序号,之间用分号隔开。且要在对应单位的作者名上加上对应的序号上标。一个单位不用标序号。小5号宋体居中。段前单倍行距。
5、摘要:
“摘要”二字中间一个空格并加粗,加冒号,放在摘要正文段首。摘要内容为小5号宋体。段前8mm,段落左右缩进2个汉字,单倍行距。
6、关键词:
“关键词”3个字,小5号宋体加粗,加冒号。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小5号宋体。段落左右缩进2个汉字。关键词与摘要之间空1行。